健康教育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9:00

健康教育策略篇1

1、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

体育舞蹈二世纪初传入我国,当时主要用于上层社会人们的交流、娱乐等活动中。解放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九十年代,体育舞蹈已成为一种全民运动,成为普通人群工作、学习后的主要娱乐、健身项目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参与体育舞蹈活动的人数已突破三千万。目前,我们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合都能看到群众自发的体育舞蹈活动团队,充分体现了我国大众对体育舞蹈健身的需求和体育舞蹈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巨大意义。我国学校开设体育舞蹈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目的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交际能力等方面。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体育舞蹈教学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各校由于各方面原因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发展及不平衡,但各校对于体育舞蹈教学的积极意义早已达成共识。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各校教师都在积极的研究、实践体育舞蹈教学策略,使之能更好的与学生健康结合,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2、体育舞蹈的种类

体育舞蹈可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其中摩登舞主要包括华尔兹、探戈等。舞蹈轻快优美,充满了甜美柔情。舞蹈动作以旋转、造型、前后等步法为基本,突出舞者的端庄、优雅及男士的绅士风度。拉丁舞主要包括恰恰、伦巴、斗牛等。舞蹈的运动强度较大,对腹腰部、臀部、肩部的锻炼比较突出,是一种热烈的、洋溢激情的舞蹈。

3、体育舞蹈对学生健康的意义

(1)体育舞蹈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强健

体育运动对于运动者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体育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彩,更能调动运动者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者的身体素质。因此,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重大意义。第一,体育舞蹈锻炼强健了学生的体魄。在教学实践中,热爱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免疫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流感等疾病侵袭时,有较强的抵御能力。第二,体育舞蹈活动对运动能力要求较高,提升了学生的动作敏捷性,使学生的各个肢体更有柔韧性和力量,促进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第三,体育舞蹈,一方面,充分的运动了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另一方面,由于受体育舞蹈活波、快乐等情感影响,提高了学生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持续的坚持这一运动。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形态,提高了学生身体机能,预防了学生肥胖等情况的发生,增进了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第四,现代学生学习压力大,娇生惯养不爱运动,长时间的不运动会导致学生厌食,易发生结石、肠胃疾病等。同时,还会影响心脏等器官,诱发各器官的病变,不利于学生健康。体育舞蹈有效的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避免了长期懒于运动造成的身体健康隐患,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2)体育舞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舞蹈优美、活波、快乐,能较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了学生的人格修养。第一,体育舞蹈舞姿优美,运动过程中又有音乐相伴,为舞蹈参与者塑造了一个和谐、优雅的运动过程,使学生能在参与过程中充分感受“美”的感觉,“美”的形态,“美”的交流。在“美”情愫影响下促进了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关爱,促进了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幸福感和快乐感,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体育舞蹈塑造了学生较好的身体形态,避免的学生受肥胖等疾病的困扰,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培养了学生活波、愉悦等性格。有效的减轻了学生中忧郁症、焦虑症、狂躁症等不健康心理的发生。使学生能在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生活。第三,体育舞蹈集文艺、体育于一体,有较强的娱乐性、竞技性、艺术性。不但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使学生面对危机情况、特殊场合时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二、体育舞蹈教学策略分析

1、充分发挥体育舞蹈的教育作用

学生的身心成长还处在发育阶段,教育是树立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体育舞蹈教学教育作用的发挥,积极的促进了学生的成才,提高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利与学生更好的迎接人生的挑战。在教学中,首先,注重利用体育舞蹈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使学生在体育舞蹈活动过程中充分感知精神的力量。在体育舞蹈教学的陶冶下,驱除心理阴暗情愫,提高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恰当的安排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使其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到健身、健心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引入美学概念,将体育运动与美学巧妙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在对美的感知、理解中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通过体育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使中国元素能融入世界舞蹈的舞台,为我国舞蹈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2、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技性

体育舞蹈有较强的竞技性,一方面,体育舞蹈搭配音乐节奏起舞,参与者要有很强的音乐感受能力。另一方面体育舞蹈需要消耗较大的体力,同时对肢体的柔韧度、灵活度、敏捷度有较高要求。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竞技性。首先,重视学生肢体的运动能力培养,规范学生舞蹈动作,积极的、耐心的纠正学生体态,帮助学生尽可能完美的展现舞蹈动作。其次,适当的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良好的体能是完成体育舞蹈活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能,学生有可能跟不上舞蹈节奏,出现舞蹈动作与音乐的不合拍。同时,在参与活动中容易表现出疲惫、乏累等,影响体育舞蹈的美感,使原本优美、充满活力的体育运动成了体力劳动式运动,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再次,在教学中组织体育舞蹈表演和比赛,一方面促进学生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用活力和运动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表演和比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友好、平稳的处事心态。

3、发挥体育舞蹈教学的审美意义

体育舞蹈集文艺、体育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利用体育舞蹈教学这一特点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舞蹈音乐欣赏、体育舞蹈作品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其次,通过体育舞蹈教学的体会使学生更好的积累“美”的文化(如音乐美、肢体美、形态美等),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再次,充分发挥体育舞蹈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肢体语言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使学生在愉悦的运动中,感受美、体会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间情感交流与情感发挥。第四,在教学中融入时代元素,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体育舞蹈教学的文化内涵,不断的完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提高当代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第五,结合体育舞蹈的音乐、服饰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如通过舞蹈动作美和音乐美陶冶学生的运动情操,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掌握能力,塑造健康、朝气、阳光的学生形象,提高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审美情愫,增强学生对美的意识感和追求欲。

4、实施多元化的体育舞蹈教学方式

针对于学生的不同体质、心理,体育舞蹈教学要不断的丰富教学方式。首先,丰富舞种,让学生时刻有一种新奇感、兴奋感,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开发多样的游戏训练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的肢体灵活性。如跳绳增强学生的手腕灵活度,仰卧起坐训练学生的腰部力量和腰部柔韧性。多样的训练手段避免枯燥、乏味的训练给学生带来的厌学情绪,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兴趣。再次,结合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安排体育舞蹈教学,丰富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体育舞蹈活动带来的愉悦、娱乐情趣,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体育舞蹈教学策略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以上体育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巧妙安排,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成才和身心健康。首先,身体的健康、精神世界丰富、交际能力的培养等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健康状态和健康需求,积极的发挥体育舞蹈教学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其次,竞技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也依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需求等、合理的安排教学。一方面避免繁重的体育训练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运动形态和运动文化内涵,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多样的教学方式适应了不同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热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应注意的是,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第一,要避免为运动而去运动,造成学生的运动疲劳感和运动厌烦感。应从健身、健心出发,充分的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运动特长,培养学生的体育舞蹈运动技能。其次,避免单一的、乏味的体育舞蹈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体育舞蹈的丰富多彩,使学生主动的、自愿的投入到体育舞蹈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再次,在体育舞蹈教学应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健康教育策略篇2

自行设计问卷,经健康教育和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共同确认的结核病核心调查信息后修改完善。调查员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科室的青年业务医师人员组成,经统一培训后,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肺结核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肺结核病的典型症状、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时间,肺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政府对结核病可疑症状提供的免费检查项目、正规治疗肺结核病需要的时间等10道题构成。

统计分析运用知晓率来统计计算,经过对所有问卷进行质量控制,获得有效问卷299份,对城乡中小学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干预前、后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对肺结核及结核病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进行教育、学习、宣传等干预手段后,知晓率有了明显的上升,从干预前的86.25%,上升到干预后的92.74%,说明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从整体答卷卷面分析,学生对肺结核病的认知程度和认识态度、关注度的不同,造成知晓率的不同,本次调查还显示,中小学生对肺结核病知晓率总体水平较高,但还存在城乡、年龄、人群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本次调查和《石河子地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状况调查》调查结果[1]基本一致。从对“肺结核传染源的认识”这道题,干预前知晓率为76.25%,干预后为88.29%,说明学生对肺结核传染源的认识不到位,这在如何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减少传染源、控制疫情这几大措施方面难度加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程度之间在接受知识方面有差异;因此,加强对肺结核知识常见的传播方式中核心信息的传播,不管是大众人群还是患者对肺结核知识的传播来源应该更广泛,避免造成学生对重点知识信息缺漏现象;又如肺结核治疗疗程中“正规治疗肺结核病时间”这道题,干预前知晓率在62.20%,干预后是79.26%;说明部分学生在认识治疗疾病的时间上仍存在盲点,对病人而言治疗是强化性的,而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少,没有感性认识,说明学生在防治肺结核病知识方面的了解仍不广泛。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当前结核病控制规划要求采取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既要重视抓好治疗,更要搞好预防,只有加强预防工作,才能减少治疗的压力,有效防治结核病[2]。

健康教育策略篇3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而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完善的机构,而且还有雄厚的理论支持。在美国要想成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拥有博士学位,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波及学校、家庭、社区等,包括老师、家长多方面的参与,并且形式多种多样。上个世纪70年代,国内香港、台湾等地区,受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相对内地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大陆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的讲授,重视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防治,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校已将预防性和发展性作为工作目标,面向全体师生展开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青少年初中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剧变”时期,是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过渡期,生理发展走向成熟的同时,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身高体重的增加、内脏机能的强大、性的成熟,使他们具有了成人感,而心理发育的成熟度显著落后于身体发育,成人感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落差,诱发了更多的心理困惑。因此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关键。

三、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辛自强等(2009)对1992年至2005年间107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现实中学生心理问题在缓慢增加;张海霞等(2010)的研究指出,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张亮等对大连市某区初一、初二、初三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5.40%的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最常见的是:敌对7.70%、强迫6.90%、偏执5.70%,其后依次是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恐惧、躯体化。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四个方面。李辉等对城市初中学生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情况及各因子均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学校教育影响最大的是适应不良因子,其次是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心理不平衡。

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种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学校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心理工作室,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重视和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渠道的间接渗透作用。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情境与教学氛围创设中,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动员学校每一位领导、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参与组成心理工作团队,明确每个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工作的具体内容。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培训、观摩和经验交流,提高全员参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切实提供给班主任、学科教师在班级的管理、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的指导。选拔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使其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素养。鼓励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维护自身和同伴的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3.依托心理工作室发挥各项功能。在专业指导和科学管理下,应完善和启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充分发挥其教育辅导、研究指导的功能。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咨询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发挥校园广播、网络、心理小报的工作职能,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工作室并非是针对“有病”学生“治疗”的场所,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无条件被接纳,消除心理困扰,缓解压力,提供心理援助的安全“港湾”。

健康教育策略篇4

关键词: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63-03

技校是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的基地,近年来由于技术工人需求量增加,技校不断提高招生数量,生源渠道逐步扩大,可以是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甚至是社会招生,导致技校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频发,不良事件不断增多。如果不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会严重影响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妨碍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笔者旨在探讨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思想觉悟高、心理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

一、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多数技校学生的年龄处于16~20岁,正值青春期以及青年早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逐渐显露,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确立。作为青少年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技校学生一方面代表着先进的技术操作水平,一方面却缺乏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特别是近年来,技校完全自主招生,入学不再依靠考试成绩,毕业后不再统一分配而是推荐择业,办学模式逐渐市场化,相互争夺生源,导致技校学生素质下降,由技校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不良事件不断增多,影响了技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1.学生人格不良问题。技校学生不良人格问题普遍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等方面尤为突出,常表现为:做事犹豫不决、谨小慎微,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遇到困难时情绪低落,自我评价降低,严重抑郁者会产生自杀倾向,或极度感觉过敏,自以为是,嫉妒他人获得的成就,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同时又很自卑,主观片面,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不能形成正常的交往,令他人敬而远之。

2.学校适应不良问题。技校学生大部分在中学时学习成绩较差,组织纪律性不强,行为懒散,与同龄中学生相比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自我评价较低,自卑心理严重,对重新入学,进入陌生的校园和新的学习方式既生疏又紧张,学校生活也感到压力大,专业学习不适应,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造成学校适应不良。由于技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性生理、性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性意识的产生使青少年对性知识的兴趣和渴求加强也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有关性活动的宣传甚至一些不健康网站对内容的传播使技校学生对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又缺乏性科学知识和性道德观念,如果不能正常引导会导致学生从非正常途径进行性的宣泄,如过早产生,同性恋、性骚扰甚至也屡见不鲜。同时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或对自己期望过高,或缺乏自信心,引发就业焦虑,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失去就业机会。

3.生活满意度不高,社会支持度低。技校往往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准确的位置,自身价值不能得到体现,愿望得不到实现,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在所从事的活动中得不到什么乐趣,积极性和参与性逐渐下降,常常抱怨、自责,对许多事感到厌烦。有的学生则玩世不恭,自我放纵,生活满意度不高。由于学业成绩不佳,有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人格和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缺乏自信,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觉得自身社会地位不高,交往的人群范围有限,可以获得支持和帮助的朋友较少,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一般,遇到烦恼时倾诉对象少,极少参加社会活动,因而社会支持度低。

二、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因素。因为技校学生是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成长离不开这些环境,所以技校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与这些环境息息相关。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青少年的第一个也是基础“教育基地”。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背景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根本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式会给技校学生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导致生活满意度降低,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家庭教育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于溺爱,当前技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不能独立,一旦接触社会往往不知所措,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应对,甚至自甘堕落,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另一个极端是对孩子过于严厉苛刻,坚信“棍棒下面出人才”的陈旧观念,一旦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横加指责甚至棍棒相加,盲目压制,使青少年心灵上受到创伤,自尊心和成就欲望受到伤害,导致胆小、怯懦、孤独等心理问题发生。

2.学校教育因素。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教育学生的态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不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不正确的教学方法都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职业学校办学政策的放开,技校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许多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不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是以营利为目的,校园环境差,设施简陋,只能勉强应付日常教学,何谈心理健康教育。而一些有条件的高级技工学校虽然有条件但却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教师只重视课堂学习,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仅仅不定期地开设一两次讲座或开设一门简单的课程,没有配套的组织与管理机制,社会学习与课堂学习脱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相脱节,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3.社会影响因素。技校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不良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对技校学生都有着直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我国经济建设正处在迅猛发展时期,金钱往往被认为是人生成功的代名词,享乐似乎成了生活的主题,使技校学生自私心理、利己行为加重,造成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心态失衡。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影响,许多技校学生染上网瘾,留连网吧,经常接触不健康网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社会对技校长期的偏见导致技校学生社会地位不高,不受重视,缺乏尊重,社会支持度低,使他们自我认同度降低,没有成就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心理压力增大,认为社会不公平,从而引起紧张、焦虑、苦闷等不良心理问题。

4.学生自身因素。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除作为外因的环境因素外,还包括内因,即技校学生自身的因素,如身体素质、性格特点、发育阶段等。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由于自身条件差,如过高,过矮,发育的过早、过迟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种种反应,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性格急躁的学生一般来说容易形成忍耐力差、易激动、易发怒的不良心理问题。性格软弱的人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心理障碍。青春期是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如果发生认知偏差,就会导致其讲话、动作、穿着甚至性取向的变化,产生同性恋倾向。在与异往过程中如果表达不善会导致害羞、自卑、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随着心理的发育成熟,技校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定位,如果过高估计自己就会导致极度自我,对别人的批评与反应甚为敏感,也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或争夺别人关心的对象,希望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其社会支持度降低,则容易产生强迫、偏执、敌对甚至神经质等心理问题。如果过低地估计自己,就会觉得低人一等,胆小怕事,经常受到他人的压力,形成自卑、怯懦、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生活满意度降低,不能适应学校生活,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

三、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根据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现实状况及其形成因素,笔者提出以下教育策略,旨在提高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改善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政府和社会做先导。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政府、社会及各级教育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将技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理性分析当前我国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和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条例、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技校学生心理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科学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目前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下发了相关文件,2004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细化了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与实施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这是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技校学生大多学习成绩差,是中考或高考中的失败者,常常被社会认为是“坏孩子”的典型,社会的目光对他们总是异样、冷峻甚至是鄙视的。而当今社会已经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学习成绩不是唯一评判优秀人才的标准,许多大的企业家、优秀技术人才并未经历过大学教育却在业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把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所以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必须摒弃陈旧观念,改变对技校学生的偏见,技校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只是选择了与大学生不同的发展道路,上技校并不代表低人一等,文化成绩不好也不代表工作能力差,一样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2.学校作保障。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是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针对技校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技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发展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以确保技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学校成立由校领导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咨询室、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等部门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全面管理和开展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教师也需要转变观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为心理出现异常的学生进行治疗,而是重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防止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并分析调查及访谈结果,掌握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心理问题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将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与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由最初的兼职、外聘等非正式形式转化为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通过专业心理教师认证机构的培训并取得资质,成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知识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树立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深化技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学习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朗读、辩论、目标训练、团队训练、信任感训练、网上交流和调查等心理训练与心理辅导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我心理的调节作用,提高其自我心理保健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努力发展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于无形中加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景观,让校园充分显示本校的人文精神,充分显示技术人才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充分显示技校学生的别样风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天赋和才华,抒发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力、凝聚力,获取自信心和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变得更为和谐轻松、活泼高雅,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健康。

3.家庭做后盾。家庭是学生避风的港湾,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互相礼让,形成和谐快乐的家庭气氛,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氛围,使子女在乐观向上、积极努力的情绪中健康成长。家长要有耐心、有方法地去和子女沟通与交流,正确教育和引导,随时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对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对于不良的行为或不正确的观念,不能姑息,要及时给予批评制止,使子女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不要过高,要做到人尽其才,与学校积极配合,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充分理解、支持和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度,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总之,良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政府和社会作先导、学校作保障、家庭作后盾,做到政府、社会和家庭齐抓共管,肩负各自职责,履行各自义务,使技校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完成学业,真正成为一名思想品德优秀、心理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克勋,钟鸣心.大学生“回炉”读技校的现实性[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102-104.

[2]张俊峰,万露,孔淑珍,等.技校类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价值工程,2010,(29):223-224.

健康教育策略篇5

【关键词】高中 心理健康 教育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01-01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变革带来利益关系和结构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一些社会矛盾,人们难免要出现一些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社会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过高期待等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是主流,但也存在教育方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步入高中的学生正处在心理矛盾最多的青春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建立或同一性混乱的时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科学指导。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探索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以生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在课程计划中设置心理健康课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高考课程体系之外开设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进程讲授相关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知识。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对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困惑。教授给学生调节人际关系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以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交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而且,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还可以推进“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也都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细致入微的教育工作。县级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住宿生,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班主任在授课之余还承担着管理班级的任务,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关系的融洽程度都优越于非住宿的学校。因此,我校班主任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突出的重要性。班主任凭借所掌握的学生家庭环境的相关信息,基于对学生的连续观察,汇总来自科任教师和学生所反映的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异常举动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再运用他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疏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合理处理在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突出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班主任同学生的课余个别谈心也突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校应当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

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中所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不同,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正如学生学习知识需要找教师,病人问诊看病需要找医生一样,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找专职心理教师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严谨求实、方法科学的工作,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甚至是引领学生构建合理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必须配备经过正规心理专业知识教育,受过正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广大师生提供理论指导、技能训练、心理咨询等服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依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所遇到的共性问题,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心理知识讲座,组织心理调节活动。尤其是他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进行科学的测评数据分析,提供严谨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报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并积累原始数据。通过心理测评的数据分析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问题,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采取1+1的心理咨询模式,有计划地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调节,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增强自信,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师还承担培训其他教师的任务,对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渗透课和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指导,以保证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此外,教师因工作压力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要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以疏导,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四)组织开展家长培训讲座

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家长的相互协作。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他们青春期的许多问题都与家庭教育环境紧密相关。如:学生与家长间不良沟通导致的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的过高期待导致的学生厌学问题;家庭不和睦导致的学生偏激心态或心理;家长对孩子关注不够导致的孩子的情感问题等。因此,要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协作。学校通过不定期的举办学生家长培训讲座,让家长了解一些教育发展心理学知识。

总之,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实施“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切实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但要符合校情,注意发挥多种途径和方式的综合作用,这是新形势下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策略篇6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原则策略

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因为,小学心理的良好发展直接关乎未来的发展与建设。所以,教师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和深入讲解探讨。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也就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特点,发现其所在的不良问题和倾向,及时有效的向学生输送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让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心理上存在障碍和问题应该及时有效的进行开导和帮助,保证每个小学生心理的健全和健康,这也是他们成长阶段最重要的一条。同时,这也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和建设。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建设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并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任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告诉我们,它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的特点,需要教师进行一个长期的讲解和深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和熟悉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相应的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在此期间,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

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把小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特别又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天性好动好玩,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和重视他们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教师在讲解和输送心理知识的时候应该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游戏或者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讲解和探讨。第二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出发点,关注小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变化,根据年龄和年级的高低进行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小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和吸收。如重大版二年级地第一课《我的老师》中,教师就应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和老师的更是如此,就像和他的老师徐特立一样,这样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二)学会因材施教,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

早在很久以前,大圣人孔子就提出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因材施教,不能总是用一套方法教育所有学生。因为,不同的学生他的学习环境和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特别又像小学生,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却是寡言少语,性格非常的内向。所以,小学生明显之间的差异告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施。同时,在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每个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比如讲重大版二年级心理课《我也愿意当班干部》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对那些比较不爱发言的学生多进行开导和帮助,让他们重拾信心和快乐。然而在这节课中更应该让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互助,学会奉献,学会担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竞选或者是抢答的方式进行选举,这样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成长,帮助他们快乐成长,快乐学习。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保持一颗积极的心,这样教师的教学成果才能更好更快的显现。比如在讲重大版一年级《孔融让梨》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用讲故事或者游戏的方式让年龄较小或者是比较内向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明白其中谦让的美德,不能自私自利,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让学生自主交流和讨论

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取得显著成果就必须和学生拉近距离,多和学生交流和谈话。因为,人与人之间要想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就必须多沟通和交流,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帮助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同时,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放在相等的位置上,要以朋友的身份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沟通,不能让学生感觉你是以命令的口语进行教育的。教师还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起,让自己也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他们遇到困扰的时候要主动的对他们进行开导,帮助他们走出难关。如重大版二年级《我的老师》中,就可以以提问的方式问问学生心目中的教师是怎样的,该怎么做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好老师。

(二)学会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

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发展的重中之重。好的师生关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反之便可以影响和阻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让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蒙上一层阴影。所以,教师在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应该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应该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搞歧视,忽视一些学生的心理。

(三)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环境

父母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又是像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模仿心理比较强,家长干什么,他们都会学着干什么。还有的一些家庭里的父母也会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和打架,这样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是无限的,甚至有可能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父母和学校之间要相互配合和沟通,帮助学生构建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才能实现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家心理素质水平做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赵庭.中国教育智库建设:挑战及其应对[J].当代教育科学.2015(23)

健康教育策略篇7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现代教育理念对班主任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限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还要求他们要做好一个心理医生,做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小学升入初中后,在学习门类、教师的授课方法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若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另外,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标准较以前大大提高,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同学间存在相互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整天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以致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神经衰弱等症状,严重者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2.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包含多方面,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异往等,哪一种关系处理得不好都会给初中生带来心理上的焦虑,使双方陷入紧张的关系中。目前大多表现为与教师关系敌对,与同学关系疏远,与父母关系僵化。另外,有的班主任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采取不理解、不信任态度,处理问题不公正,挖苦讽刺学生,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给学生带来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

3.青春期心理问题。初中生正处于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第二性特征开始发育,心理也逐渐成熟,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情感脆弱、叛逆心强等问题。这段时期的他们不愿意接受父母和老师的约束,特立独行,可自己因为年龄阅历因素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往往弄巧成拙。另外在与异往方面,由于受到影视和书刊的不良影响,缺乏正确的交流方式,往往不计后果,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自己和对方的身心健康。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学校因素方面,由于存在升学的压力,学校里经常有频繁的测验考试,导致学生间竞争激烈,使学生们无休止地陷于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失衡心理状态之中。家庭因素方面,父母长辈们的教育方法不当,缺乏正确引导,他们不良行为和不雅举止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影响。也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结构缺损和家庭关系不和,得不到父母的细心调教和关怀而产生心理问题。

2.学生自身原因。初中生正处在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程中,在心理上拥有尽快进入成人世界的渴望,希望体会另一种社会角色。但是,他们的思想仍是片面和表面的,这种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的心理冲突。另外,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变少。中学生在封闭自己的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使得自己无所适从,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创建健康的心理氛围。和谐的班集体具有独特的心理效应,即群体制约效应。班级的凝聚力是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非常注重的,他们懂得利用群体约束力,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班集体活动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一些班会活动具有良好的教育力和感染力,能够消除初中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障碍。班集体活动可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无形的积极影响,同时在活动中班主任也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提早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同时,班主任工作要尽量照顾到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通常少数表现优异及表现较差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更容易引起班主任的关照,而其他一些普通学生作为大多数,往往因为过于“普通”而得不到班主任的“操心”以致被忽视。考虑到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忽视是不允许的。因为更容易在心理健康上产生问题的往往是那些表面平静老实的普通学生。因此,面向所有学生的班集体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班集。

2.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相互配合。初中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综合教育,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也包含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有些问题甚至是家庭社会问题的表现和延续。班主任开展工作要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因此,当班主任了解到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或者行为出现偏异,都要及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制订和实施矫治计划。

开家长会、家访及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是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方法。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可以采取分层、分组的形式。根据划分,将具有同一类问题的学生的几个家长集中在一起,这样指导就会有针对性,而且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一步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能够更透彻地发现并谈清学生的问题。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利用网络为班级建立班级博客,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以及家长、学生都可以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就能非常及时地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传达给家长,可以更早地发现问题,也可以很大程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策略篇8

关键词:培智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研究

一、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由于我国在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投入较少,社会对此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因而该领域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社会关注度较少,使得现阶段我国培智教育的现状堪忧,智障人士的生存条件有待改善,社会的温暖没有能够很好地照耀这片缺乏爱的“净土”。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并与该领域内相关工作人员的交流合作得出以下结论,以兹更多的社会人士能够关注智障人士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满足现阶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培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是一大弊病。造成我国现阶段培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原因,除了社会的不关注以外,培智学校和单位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财政资金支持不到位成为制约我国培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除此以外,我国社会存在一大错误认识就是认为智障人士只需要满足其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就够了,从而忽视了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智障人士亲属逐步开始关注智障人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其家属在日常探视中也更多地对培智教育结构提出了更多的心理辅导要求。与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迁而来的是对智障人士的关注及其与之相匹配的心理辅导资源的相形见绌,智障人士的心理辅导工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自身培智的需要,也难以与社会的关注遥相呼应,因而加大对我国现阶段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显得极为紧迫。

2.明显落后于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

笔者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智障人士普遍存在心理焦躁、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等心理健康问题。培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仅仅处于起步萌芽阶段。以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的普通儿童,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待开发”、待教育的阶段,大部分培智教育中都忽视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培智儿童的心理健康积极发展埋下不利祸根。缺乏必要心理辅导的智障儿童,对外部环境的认识与辨别远远不足以保障智障儿童今后培智教育的发展,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极易受到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许多不良的恶习,不利于在今后继续开展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培智教育中的受教智障人士一般存在很大的认知问题,其心理活动也没有正常人心理活动那么频繁而剧烈,心理活动也没有那么复杂和多变,因而其对于心理辅导的要求一般较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课时要求也比较少。

二、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详述

1.抓重点,找难点,重点解决一些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的智障人员

由于在培智教育中受教者的特殊性,其在认知世界、感知周围事物方面与同龄人相比缺乏明显的主动性和攻击性,在记忆、思维、语言综合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因而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心理辅导教师下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以培养智障人士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改变过去封闭保守的心理状态。

除此以外,在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典型、抓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要积极稳妥地推动整个培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重点辅导和教育一些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心理健康状况较为堪忧的学生,通过对典型的教育和指导,磨炼积极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以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智障人士。

2.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之以必要的简单知识教育

鉴于智障人士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有限性,笔者认为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智障人士而言存在很大的不现实性。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日常生活为基本教学手段,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外观”,使之能够更好地让受教者理解和接受。同时,在日常生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辅之以必要的简单知识教育,通过提升受教者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来提高其对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吸收水平。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者慢慢树立起基本的生活积极心态和自理能力,同时也能使其自我更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陋习,改变以往消极、沉闷的心理态度。

3.培养受教者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减少说教,重视对受教者的日常训练

笔者认为,在培智教育中培养受教者的积极心理,需要从培养其基本的积极心理品质入手,重点也在培养其基本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受教者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心理辅导者孜孜不倦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任何积极优秀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也需要心理辅导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同时,心理辅导员要减少说教,以情境为基本教学工具,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境完美融合在一起,以实证的方式教育智障人士,帮助其理解和树立积极的心理。除上述以外,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日常的训练,为此,心理辅导员可以组织一系列有趣而简单的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受教者积极的心态,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为智障人士的今后生活撑起一片蓝天。

健康教育策略篇9

1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1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了解

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就是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在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情况下就推行各种政策,并不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而现在很多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摸底调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根本就不了解。

1.2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

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管理体制来进行支撑。然而很多职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体制,做事松散,很多时候都是遇到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1.3人才的缺失

这基本是每一个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都存在的问题。职校不仅仅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同时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人才的缺少使得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够很好地进行下去,也使得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因此,职校生表现出了很多的心理问题。

2解决职校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策略

2.1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

由于很多职校都是寄宿制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要远大于他们在家中的时间。因此,学生在学校中的日常生活都应该受到学校的管理。因此,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排查,并建立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当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时,就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如果发现有迹象就应该及早地进行预防。同时学校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心理问题筛选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使得管理可以尽早地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干预,从而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学校中的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多走近学生,去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那些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的日常生活要特别注意,以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的发生。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及时地发现问题所在并做到防范于未然。

2.2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

对于职校来说,主要有六种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第一种是教研组模式。这种模式是比较早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将心理教师与政治(或其他科目)教师的身份合二为一。这种模式有着严重的缺陷,就是负责管理的人可能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无法对这项工作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兼职的教师因为注重本专业的发展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第二种模式是教科研室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借助教科研的力量展开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种模式是德育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地贴近学生生活与班主任工作,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第四种是班主任模式。这种模式没有设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而班主任则因为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所以无法很好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五种是独立模式。这种模式需要设置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室),可以使得心理健康课程规范化。但是却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降至课程和教学层面。最后一种是全面渗透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虽然主要模式有这六种,而且其中各有优缺点,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模式都适合学校。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或者是几种模式进行结合,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效率。

2.3加强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人才引进与培养

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直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一个大问题。但是心理咨询却是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该重视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学校应该配备1~2名心理咨询师来主持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同时学校应该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提供大力的支持。

健康教育策略篇10

【关键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作用;策略

1妇幼保健工作中健康教育的作用

1.1健康教育是妇幼保健工作落实的重要基础我国政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签订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等一系列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文件,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了“母亲安全,儿童优生”指导思想,这些文件的签署和指导思想的确立,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妇女儿童的重要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反映了我国妇幼保健工作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实际的妇幼保健工作当中仍然存在一些较大的问题,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对此,只有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妇女儿童大力宣传妇幼保健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让人们意识到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力,从而推进妇幼保健工作的深入发展。

1.2健康教育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实际上,健康教育是妇幼保健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具体的妇幼保健工作开展当中,健康教育往往都渗入到工作当中。不论是婚姻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还是到计划免疫等工作的开展,健康教育都首当其冲,广大妇女儿童往往是通过健康教育而增强了自身的保健意识,从而接受了妇幼保健的各项服务。其次,健康教育就其本质来说也可以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医疗保健服务,比如以爱婴医院和母乳喂养为例,爱婴医院的十条标准有多条都可以归类于健康教育工作当中的内容。例如:大力向孕妇推进母乳喂养优越性的宣传工作、新生儿如何用母乳喂养等教育内容。通过这些可以知道,妇幼保健工作的落实,妇女儿童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健康教育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服务,不仅能够在病患防治、育儿指导和咨询服务上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推进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1.3健康教育是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初步取得成效,我国家庭结构逐渐呈现出4-2-1的状态。因此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妇幼健康重视起来。妇幼保健工作当中的健康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在宣传教育群众的过程当中提高妇女儿童的自觉性和相关知识水平。比如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能力和育儿能力。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充分的运用知识、技术对妇女儿童进行正确的指导工作和医疗服务,可以有效的解决婴儿过早死亡和身体素质差等问题,预防妇幼疾病的发生,从而落实我国优生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政策。

2妇幼保健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策略

2.1政府提高重视,获取社会支持就我国当前妇幼保健工作形式而言,在整个卫生工作当中妇幼保健这一环节仍然比较薄弱,而相关的妇幼保健教育工作甚至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从全国各地对妇幼保健机构统计的数据来看,其中健康教育人员十分缺乏。考虑到这一工作辛苦、难度高的特点是其一个较大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仍然是我国政府对这一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从妇幼健康教育的本质而言,健康教育应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之内,所以健康教育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不能仅仅当作妇幼保健机构的任务,其他与健康教育相关的部门也应该积极的参与其中。正因如此,健康教育的实施必须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并取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健康教育应有的作用。

2.2完善健康教育机构、提高健教人员素质就妇幼健康教育来看,其实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仅要高素质的健康教育人员和机构来对妇女儿童进行教育工作,而且考虑到人群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要想满足广大妇女儿童的需求必须要完善妇幼健康教育结构,并提升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在这一环节中让妇女儿童尽可能多的接受到健康知识,但是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开展妇幼健康培训班的方式来对当地各级的妇幼保健机构和健康教育人员进行宣讲工作,并进一步加强骨干培训来切实提高健康教育人员素质,从而推进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3选好突破口,针对性开展在妇幼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除了要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同时还应该选好该工作的突破口,掌握妇女儿童真实的健康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符合妇女儿童需要的健康教育服务。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要选好工作的突破口,应该遵从一下两个原则。首先是是否能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其次是妇幼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得妨碍上一原则。从以一个原则来看,必须要做好儿童的健康教育工作,因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从第二点原则来看,应该针对妇女进行教育工作,而且妇女一般是儿童的主要抚养者,因此只有加强妇女的保健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妇幼保健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田本淳.基层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