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特色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8:54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篇1

关键词:云南;边疆高校;民族体育;校园文化

1前言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如何能够更好地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与教育教学结合,是高等院校应该深思的问题。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如何做好新时代知识、思想、真理,如何担任新时代灵魂、生命、新人的塑造工作,也是高校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以上两点深思入手,对云南省边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进行探讨,为边疆将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云南省高校教学结合及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省边疆高校中开展的情况

本研究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调查个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的临沧市,临沧市境内有傣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德昂族、彝族、景颇族、回族、苗族等23个少数民族。临沧是多民族聚居,民族风情较浓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构成了独具魅力的边缘传统体育文化特色。正因此也大力促进了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据调查研究发现,该学校已结合自身办学方向及当地的传统体育文化情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介绍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的形式了解到,开设内容有板鞋竞速,高跷,抽陀螺,竹竿舞,舞龙舞狮、跳绳、拔河等教学内容。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材缺少,实践课程较多,相关理论课程较少,相应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不是太明确,教学模式比较保守,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真正能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数较少,频次较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课外活动中缺少相应专业人员的指导,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

3云南省边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3.1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蕴含的“努力拼搏、公平竞争、追求平等自由”的人文精神,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生活;其蕴含的“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崇德向善”的道德规范,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世代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鼓舞着历代中华儿女,作为一种文化素养陶冶着中华民族,作为一种文体活动丰富着各民族的生活,因此,在云南边疆高校中应该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力量、文化素养、文体活动纳入校园的文化建设中,使广大师生感同身受的了解、认识、学习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设特色的校园文化。

3.2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在云南省高校校园中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饱满的精神面貌、生动的课堂氛围、多彩的课外活动、师生满意的校舍才能够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思想中“适应自然、遵循自然、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云南省境内生活着我国二十五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其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经历的时间漫长,具有多种社会和文化的功能,表现出明显的朴素性、平等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如:佤族舞蹈中《加林赛》、《舂碓舞》,傣族的《莫罕丽》,壮族的板鞋竞技,苗族的吹枪,侗族、壮族的抢花炮,瑶族的打陀螺以及舞龙舞狮等,这些传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果可以在校园中推广,同一个民族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同一体育活动,无形中就增强了各自民族的认同感,升华了民族荣誉感。

3.3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教学资源,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我国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其中就体育课程内容方面提出要健身性与文化性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因此,在云南边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更应该很好地结合健身性、文化性、民族性的原则,基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适宜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很好地丰富校园教学资源,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同时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也要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课程,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云南省边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4.1构建独具特色的民族课间操-民族健身操

佤族传统体育舞蹈中的《加林赛》、《舂碓舞》,傣族传统体育舞蹈中《莫罕丽》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健身操。目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课间操———民族健身操,全校师生在课间休息时间共同跳三套民族健身操,其中包括佤族的《加林赛》,傣族的《莫罕丽》,以及《唱支山歌给党听》,因其具有健身娱乐的功能及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不仅能够起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作用,而且有益于大学生陶冶情操,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4.2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社团

在云南边疆中高校中有形式多样的体育社团,它们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中体育社团层出不穷,单都是一些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项目的社团,几乎没有传统体育项目的社团。对于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高校来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因此,一些开展比较广泛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舞龙舞狮、板鞋竞技、打陀螺等,有必要增设这些项目的体育社团,这些民族特色的体育社团,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认识更多、更好、更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3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校园课外活动及体育赛事中

作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及校园体育赛事,应当在课外活动中适当的引入一些民族底蕴深厚、趣味性高、简单易学体育运动项目,如傣族的丢包、瑶族的踢毽子、拉祜族的敲打象脚鼓、跳摆舞、荡秋千、打陀螺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体育运动技能,而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每年举行的校级运动会中,适当增加趣味运动会,在趣味运动会上将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运动项目如踢花毽、吹枪、板鞋竞技、打陀螺等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纳入运动会中,不仅能增加运动会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4.4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师资团队的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高校体育教师,据调查发现,目前云南边疆高校中体育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外省,汉族居多,真正的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非常少。而且云南边疆高校教师队伍中大都从事的是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与研究,如篮球、排球、田径、网球等运动。因此,在云南边疆高校中民族传统体育师资数量极少,质量不高,整体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不能担任专业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云南边疆高校及政府职能部门应适当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比如组织开展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培训班和研讨会,组织云南边疆高校体育教师参加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提拔优秀体育教师参加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组织体育教师多参与各级别的少数民族运动赛事,同时对体育教师进行民族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使云南边疆高校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项技术水平和理论研究能力都得以进一步提高。

5结语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体育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云南边疆高校结合本学校类型特色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创造品牌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改善活动场地、硬件设施,构建独具特色的民族课间操-民族健身操,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社团,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校园课外活动及体育赛事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师资团队的建设,结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有民族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民族体育特色校园文化成为一项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

参考文献:

[1]刘明龙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丰富宿州学院大学体育文化作用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27-130.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2002,(7).

[3]马鹏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134-135.

[4]王伟强.普通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路径[J].青少年体育,2018,(6):19-20.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归纳,揭示其文化特征根源,以求传承与发扬。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47个民族,其中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遍布全疆。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世代繁衍生息,创立了丰富多彩、见格迥异的民风民俗。由于地域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膘悍、英勇、尚武的民族特征,并在不同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从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用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语言,诉说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智慧和追求,是体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新疆世居少数民族分布及特色传统体育项目

新疆12个世居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有其特色传统体育项目(见表i)。目前,新疆已经发掘整理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629个小项,其中,速度赛马、赛走马、赛骆驼、民族式摔跤、叼羊、射箭、秋千、武术、背式拔河、国际象棋等被列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达瓦孜、马上角力、姑娘追、斗鸡、沙哈尔地(空中转轮)等成为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速度赛马、赛走马、民族式摔跤、射箭、秋千、武术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达瓦孜、马上角力则多次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2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根源

2.1地域文化根源

少数民族体育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是人们适应与改造环境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与自然斗争的一种反应。新疆(古称西域),是联系亚欧的必经之路,从西汉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古代历史上,这部分地区民族迁徙和交往活动十分频繁,使居民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加之新疆复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地形我样,有高山冰川,有平原绿洲,有辽阔美丽的草原,也有荒无人烟的千里戈壁。这一块块地貌气候奇特、人文景观迥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生活圈子。天山以北地区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气候湿润,利于森利和草场的生长和发育也利发展畜牧业,严酷险峻的自然环境和动态的生产方式培养了他们坚韧刻苦、豪迈顽强、勇敢剽悍、自由乐观的精神性格,于是从日常生活的需求中演化出了很多传统项目,如:赛速度马、赛走马、刁羊、跑观射箭、滑冰等。而天山以南冬季短暂,夏季漫长,属于温带干旱荒漠气候,这里的人们多是定居,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这一地区所产生的体育项目主要有摔跤、拔河、赛跑、荡秋千等跑、跳、投及武术、角力等。

2.2军事文化根源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史,既是一个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战斗史,又是一个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血泪史。一些民族在战争中灭绝,一些民族为了生存和自由被迫长途迁徙。为了民族自下而上和民族利益与异族时有争端发生,但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独立的体制,特别是在军事上从未形成或产生固定的军事组织,也没有独立的军事制度,因此生产劳动中的体育技能往往也用于战斗。

哈萨克族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历史充满战争色彩,由于生产需要精骑善射,于是便产生了马术、马上摔跤、跑马射箭等马上运动,而这些运动无不与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的战争息息相关。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只有强健的体魄和机敏的头脑才能赢得战争,而这种军事战斗的需要也作为一处直接动力促进了这些具有军事功能体育项目的不断发展。又如马上击棍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很像古人在马背上挥舞长矛进行厮杀,场面精彩而热烈。这种游戏就是从古代战争中沿袭下来的,后来演变柯尔克孜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表现牧民们勇敢果断的精神,至今仍沿用。

现在,这些活动失去了其军事意义,但仍在民族体育文化的百花园里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2.3生产生活文化根源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源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从业特点。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草原牧场星罗棋布,马匹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各民族人民依据各自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方式,在闲暇之余,利用心爱的坐骑较量速度技巧,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竞赛,如赛马。生活在山林和草原的少数民族在狩猎和牧业生产中离不开奔跑追逐、投掷射击甚至需要与野兽搏斗、与牲畜角力,因此产生了赛跑、射箭、射弩、摔跤、投掷等活动,并逐渐演变为体育项目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历来是漠北少数民族载货和骑乘的工具,由此产生了“赛骆驼”。锡伯族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因此锡伯人民自古勇敢善射,族内的孩子们在会跑时就教骑马,能拉弓时就开始学射箭,他们认为这些项目能磨练意志、显示武功、锻炼身体,他们的射箭和摔跤两个项目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蜚声中外体坛。哈萨克族的叼羊是人们对早期狩猎情景的写照。蒙古族的“打布鲁”起源于古老的狩猎生活,是蒙族人打飞鸟击走兽的一种方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是模仿满族采珠人劳动演变而来的,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由于各民族的分布地域、经济、思想、文化习俗的差异,即使同一体育项目,其内涵和技艺也有较大差异,如蒙古族摔跤、哈萨克式穿麻袋摔跤、锡伯族摔跤规则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另外,新疆牧区仪器主要以肉食、奶制品为主,常年高蛋白营养的摄取,使得他们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具备了体能主导类运动的素质要求和条件。

2.4宗教传说文化根源

远古时期,自然科学尚不发达,少数民族先民对人类自身的秘密、生老病死、各种梦境等现象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心目中的神灵是开天辟地、造就万物、创造人类的最高主宰。于是通过舞蹈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动作来表达图腾,以示对祖先的崇拜,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日期,就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宗教信仰作剥去了神秘的外衣,但成为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作为民间习俗传承了下来,民俗文化也以一种健身、娱乐的体育形式而成为了节日的重要内容。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枢纽和通道,自古以来就有多宗教并存,早在伊斯兰教传人以前,就有佛教、摩尼教等在各地区流传,许多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源于宗教仪式。如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人民喜爱“萨满舞”,就是原始萨满教留下的明显痕迹;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源自于先前的祭敖包,祭敖包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活动。

还有很多民族体育活动以传说和神话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如哈萨克族的“姑娘追”,柯尔克孜族的“飞马拾银”、“打皇宫”等,都带有神秘的色彩。

2.5节日民俗文化根源

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俗节日为民族体育活动提供了衣好的场所,不管在喜庆丰收、婚丧嫁娶,还是纪念性、娱乐性的各种节日中,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其它文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体育活动又为民族的节日增添了纷繁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新疆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民族在欢度开斋节期间,除了互致问候,唱歌跳舞等活动外还要举行赛马、赛骆驼、叼羊、摔跤等活动;柯尔克孜农历3月22日过“诺劳孜”节(即新年)时互相拜年,举行赛马、马上角力、打靶、叼羊等以及摔跤、拔河、荡秋千等体育活动;塔吉克族人民过着半游牧班定居的生活,每逢皮里克节、肉孜节等都会举行骑牦牛叼羊、鹰舞、马舞等具有浓郁特色的体育活动;在喜庆集会和婚嫁喜事中柯尔克孜族有一种“姑娘追”的游戏,表达人们的喜庆与欢乐,也是青年男女借助骑术传递爱情的一种方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也包含了赛马、射箭、拔河等多项体育比赛,使民间传统体育的民俗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节日民俗为传统体育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载体,民间传统体育也同时丰富了民俗的内容。

2.6娱乐文化根源

新疆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猎获猛兽,采集归来之后,喜庆丰收时,都要为自己的收获以歌声、舞蹈、游戏表示庆贺,劳动之余、谈情说爱之中,族人们也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消遣余暇,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就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而产生,并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易于组织开展,并能令人愉悦、得到情感抒发和宣泄。在活动中,人们不以失败为耻,而是互相学习,享受快乐。如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的“荡秋千”,哈萨克族的“穿麻袋摔跤”、“姑娘追”,柯尔克孜族的“嗄啦哈”,塔塔尔族的“爬杆”,维吾尔族的“打嘎嘎”等都具有典型的娱乐文化特征。

3小结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各民族迁移、角逐和交汇融合之地。这片土地上的47个少数民族尽管历史渊源不同,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民族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既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又有新疆独特民俗文化鲜明的个性。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流传至今,在社会交往、民族团结、政治经济方面显示出特殊的意义,也对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增进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于杰,尹丽娜.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0)68—7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体育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民族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4]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上)[J].娱乐、休闲健身

[5]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上)[J].娱乐、休闲健身

[6]张志新.新疆哈萨克族特色传统体育发展新路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30-32

[7]刘伟,金贵.回族民间传统体育笔谈[J].回族文学,51—54

[8]咸云龙.试析中国回族传统体育的特点[J].回族研究,20021:101-105

[9]高娃.蒙古族传统体育的起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9—12

[1o]钟志勇.蒙古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7

[11]毅松.达斡尔族传统体育及其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1:70—74

[12]霍红.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走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245-275

[13]王岗,王铁新.民族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8—87

[14]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1)94—99

[15]马辉,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6):107一l1l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篇3

关键词:版权战略;传统文化产业;精神价值;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D99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50-03

收稿日期:2010-02-09

基金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08SFB2039)

作者简介:黎六娅(1982-),女,四川泸州人,知识产权研究所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知识产权法研究;汪虹(1966-),女,湖北武汉人,科技处副处长,硕士研究生,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一、版权战略中的传统文化产业

(一)对传统文化进行版权保护的基石――产权激励理论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特性的体现,又是现代科技与文化成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学艺术的创新之“源”[1]。因此,应当承认和尊重传统文化的特殊价值,并进行多形式、多维度的保护和利用。世界各国基于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都在努力从不同角度对其提供保护,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产权激励理论是古典经济学家用以论证公共产品保护合理性的主要理论基础,也是最主要的有关知识产权的经济学理论。“产权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表明,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传统文化的私法保护可以授予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以垄断性权利,有利于保存、发展、合理利用本群体、本部落的传统文化[1]。拥有这样的垄断性产权,便能激励享有民族传统文化的部落、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版权保护的动力――传统文化产业的精神价值与商业价值

1.保护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首先,对传统文化实施版权保护是对民族文化权利的尊重。这种对精神价值认同的理论依据是“族格”理论。“族格理论”认为各个民族都有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所谓族格就是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或在国际关系中),每个民族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族格,所以各民族无论大小强弱,无论其宗教、文化的差异,均享有天生的平等自由[2]。从古代开始,中国各民族就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之下,从饮食起居、衣衫服饰、生产劳动、娱乐活动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着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即使是在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下,这样的文化创造活动依然在延续和更新。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特性表现为拥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他们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2]。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的就在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法律范围内的民族自由发展。尊重民族文化权利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体现,也是必然要求。其次,对传统文化实施版权保护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一定地域内或世界范围内文化要素的数量庞大、文化类型的多种多样,构成了文化多样性[3]。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用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西方经济学家斯蒂芬・玛格林指出:“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4]。“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生存根基,失去了文化身份和特殊性的族群,仅仅是‘人口’,根本谈不上是独立的民族。”[5]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基于对民族文化权利的尊重,中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共同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各具个性的华章,拥有这样的丰富宝藏,得益于在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内各民族的长期并存。所以,为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对传统文化作品给予版权保护在中国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

2.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传统文化的恰当开发和利用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版权视野内,对传统文化作品的商业开发如火如荼。例如,将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图形、标识用于对该区域旅游业的宣传,既能宣扬其瑰丽的区域和民族文化,更能为该区域、该民族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土著部落文化旅游”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实例,这种以土著部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场拥有其独特的魅力。据统计,1993年2月和3月在澳大利亚的国外游客中,1/3到1/2的游客希望亲身领略和感受土著部落的传统文化,如观看他们的图腾、有关器物、手工艺品等。与此相似,在新西兰的Kaikouta地区,1987―1995年的文化游客从3400人增加到188000人!在美国,西南土著部落艺术家出售其土著艺术品和工艺品每年可以获利8亿美元[6]。中国的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标识作品与该区域、该民族旅游业的恰当结合,对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如虎添翼。

但不容忽视的是,“传统文化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的传播,可能导致对一国文化遗产的不适当利用。传统文化的任何商业上或者其他自然的滥用或者任何扭曲,是对一国文化和经济利益的损害。”[7]一旦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卖点”出现大量的仿制品或者渐渐淡化“其价值将大打折扣”并渐趋消失[6]!因此在版权战略视野中,传统文化作品的商业化过程需要版权保护这样的有力工具进行干预。

(三)版权战略中的任务详解

中国于2008年6月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第四部分“专项任务”之一的版权任务部分指出:支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作品的创作。对此可作如下理解:

1.战略立场: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从时间维度上,中国所拥有的传统文化历史久远;从文化域限上,中国各民族文化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从地理区域上,中国幅员辽阔,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阔。对这样一笔“深而广”的无形财富,认识到其商业性价值并为享有该文化的民族和国家所用,能够为享有者和使用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中国日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2.作品的标准:传统、民族特色、鲜明三项标准。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异,但真正进入版权战略保护视野的传统文化作品应当符合如下三个标准(严格程度递增):

首先,传统标准。“传统”是个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事物并非都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意义。传统文化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筛淘。版权战略倡导的是优良的传统文化作品,即能体现该民族的先进文化与积极文化、具有美感的文化作品。如,云南丽江古城东巴文化中的“金色青蛙”文化标识,就是传承了纳西族的宗教文化,该民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认为其能救人于危难之时。纳西族保留至今最古老的民族舞蹈《勒巴舞》也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8]。纳西族自古流传下来的纳西福蛙文化向世人传递着该民族的信仰,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版权战略的传统标准。

其次,民族文化特色。版权战略中的“民族”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nationality”而不是“ethnicgroup”,指我们中华民族;另一层是指“minority”,即中国55个少数民族,正如加拿大民族学家威尔・金里卡在其作品中所述:“这里我所说的少数民族是指聚居于某特殊区域,拥有自己的体制、文化和语言,且在归属于一个更大国家管辖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并运作着的群体。”[9]

任何文化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民族禀性,这种独特的民族特征是各民族对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认知世界的反映[1]。一个民族之所以是这个民族而不是其他民族,根源在于其“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要性不亚于个性特征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己的个性,结果便是同化于他人、随波逐流;如果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消失湮没,民族有可能逐渐同化于其他民族而消亡,民族集体人格不复存在;如果一个民族核心的文化体系遭到破坏,这个民族完整的集体人格无疑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表现为民族身份的模糊、民族威信的下降、民族尊严的受损等[2]。版权战略强调“民族文化特色”标准,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关注该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更着眼于该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因为“保持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体系对于本土居民和地方社区未来的福利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其知识和文化的活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0]。体现该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能成为传承和宣扬其文化的媒介,更能成为实现该文化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再次,鲜明性。“鲜明性”强调该作品的文化特性,该标准类似于注册商标必须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成为了各民族自己的“识别码”。中国拥有56个民族,就拥有着五十六个识别码。

中国版权战略将那些烙着识别码的民族文化特色作品纳入版权战略中传统文化的保护范畴,强调各民族文化之间、各区域文化之间的“界限”,强调文化特征的绝对性,从而形成不同特征的地方文化。只有能将该作品归入其所代表的文化,符合下列具体条件之一的作品,方能称之为具有“鲜明性”:对外,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例如,中国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为世界呈上的一道文化大餐:奥运会轨道线北土城站贯穿奥林匹克公园,连接“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奥运轨道线的起点站地铁10号线的换乘站北土城站装饰一新,绝妙应用了民族传统文化符号青花瓷,获得了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该设计的实施应用大大提升世界对中国传统民族符号青花瓷的认知度[8]。对内,能代表特定区域文化、特定民族风俗文化。如重庆的“铜梁火龙”、前文所述的“纳西福蛙”,都体现着地方、民族独特的文化。

二、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版权战略

1.特殊版权模式。1990年颁布并于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和国务院于1997年5月20日制定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一并构成了中国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著作权保护机制。这样的保护机制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民间民族文化的日益多样,已不断暴露其不足之处:第一,《著作权法》鼓励对中华文化、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着眼于传统文化作品创造人、创作民族权益的保护,侧重的是对版权人精神利益的保护;而于2008年6月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版权战略的主旨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文化、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更强调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二者在主旨上的分歧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精神价值还是经济价值);第二,中华文化、各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无限延续性对著作权保护时限具有挑战性。《著作权法》规定的作者著作权的短期时限,将严重束缚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由此可见,需要调整民族传统文化领域的著作权模式。《著作权法》设立著作权保护期限的立法宗旨是基于对著作权人的私人利益与知识共享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防止无限期保护著作权人的垄断性权利而导致知识独占。但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初衷本身就是为了凸显民族特色,对外,保护中国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对内,体现各民族文化个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对实行短期时效保护不利于实现文化的“民族特色”,因为期限终结后,民族传统文化作品(例如传统文化标识)将进入公有领域,建议对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延长期限,并可借鉴《商标法》规定的“续展制度”,用可续期的制度来实现民族文化的无限延续。

2.扶持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并非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作品都具有经济价值――为所有者和使用人带来经济利益。虽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宗旨是为了实现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对于版权领域中“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优秀文化作品”,特别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作品,依然是重视的对象。这需要从源头着手。可行的措施包括[1]:支持创作人及其后续创作人的创作;例如,提供创作金费、解决创作者生活福利问题[2]。解决作品的出路问题,主动创造作品的流通链;例如提供专门的作品展示平台。

3.鼓励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传统文化”虽然是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古朴事物,但是与物质文化不同,传统文化①总是动态的,由于和实际的生活紧密相连,他总是不断发展的。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必须适应现代生活,才能保证生存下去[11]。因此,版权战略鼓励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促进基于传统的创造性和创新,使之成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部分。②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三、结语

版权战略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既是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古朴事物,拥有体现民族尊严和民族文化权利的精神价值,又是可以融入创新元素的文化产业,能够成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为享有该文化的民族、区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根据实际的需要,改变旧的著作权保护模式、扶持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鼓励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将是版权战略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措施。

参考文献:

[1]黄玉烨.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目标论纲[J].法商研究,2008,(1).

[2]马俊毅,席隆乾.论“族格”――试探民族平等与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的哲学基础[J].民族研究,2007,(1).

[3]陈洋.论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以文化多样性为视角[J].河北大学学报,2007,(1):7.

[4]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多元与冲突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9.

[5]寇清杰.树立全球化时代的健康文化心态[J].南开大学学报,2001,(5).

[6]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以人权为视角[J].学术论坛,2005,(2).

[7]UneSCoandwipo,modelprovisionsfornationalLawsontheprotectionofexpressionsofFolkloreagainstillicitexploitationandotherprejudicialactionswithCommentary,www.wipo.gov.tw/cooperation/cooperation_4_3_12.asp.

[8]李芳.浅析中国民族传统符号在标识导向设计中的应用[J].广告大观,2009,(4).

[9]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m].邓红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0]朱瑾.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艺保护的战略性思考[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6,(11).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遗产部主任爱川纪子(noRiKoaiKawa).无形遗产:新的保护措施[eB/oL].中国民族文学网,省略.cn,日期:2006-07-13,访问日期:2009-06-26.

CopyrightStrategyandtheDevelopmentofChina’straditionalCultureindustry

LiLiu-ya,wanGHong

(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篇4

赵立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蕴藏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在村寨风貌环境、民居建筑式样、产业结构,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反映了各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云南画报: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意义?

赵立雄: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丰富多彩的村寨文化,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快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对于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守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与全省、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画报:目前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进展情况如何?

赵立雄: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提出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在省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09―2014年,云南省民委共安排资金27700万元,实施了275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使每个世居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特色村寨,深受各民族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成为我省民族工作的又一亮点。2009―2012年实施的64个民族特色村寨,已全部通过省级检查验收,其中41个村被国家民委纳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名单》,今年将予以命名挂牌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云南画报:我省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赵立雄:一是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政策,把保护传统文化与改善民生、发展特色旅游相结合,把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相结合,纳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强化政策支持。省政府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调研,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为富民强村、弘扬民族文化、转变发展方式、和谐民族关系的美丽幸福工程。二是规划引导。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列为《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的56个工程之一,明确任务责任,落实资金项目。根据国家民委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纲要,联合财政、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共同对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行规划研究。要求每一个申报的村寨都编制建设规划。形成国家有宏观政策规划,省有总体发展规划,村有建设实施规划的格局。三是规范建设。按照明确责任、提高效率的要求,建立“县级审批,州市审核,省级备案”的工作机制,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和实施项目由县级评审和确定,报州市审核后实施。通过州市审核后的建设规划和项目计划,从云南民族发展资金管理系统上报省级备案,省级适时对规划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和抽查验收。四是形成合力。省民委主动联合协调财政、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以规划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方式,积极协调各方资金投入。同时,通过每年的民族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特色村寨建设现场会议等,总结和交流经验,使各级各部门达成共识,形成了省政府统一部署,省民委牵头推进,省级相关部门配合,各地政府积极实施的良好局面。五是群众参与。在建设过程中,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群众为特色村寨建设出谋划策、投工投劳,变“要”为“我要干”,提高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降低了建设成本,发挥了资金最大效益,达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基层组织能力共同提高的效果,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潜力的内因与政府推动建设的外因相互促进。

云南画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取得了什么成效?

赵立雄:一是保护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按照“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文明生活要求”的原则,实施保护项目的民族村寨传统民居比例均达到90%以上。例如,丽江市玉龙县玉湖村以保护特色建筑为重点,在保持村寨传统格调和民居特色的基础上,就地取材,用传统冰川石进行墙体改造,铺设石子路,建设了村寨历史文化展馆等一批公共设施,使全村民居都保持独特的地域格调和民族特色,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成为丽江旅游的新景点。二是培育壮大了一批民族特色产业。各特色村寨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基本形成了1-2项民族特色产业,民族传统产业、技艺得到继承和发扬,成为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例如,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小街子村,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开办农家乐,开发出“住藏家驿站、品藏家美食、看藏民歌舞、体验高原风光和民族宗教文化之旅”的乡村旅游模式,成为当地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致富典型。三是抢救和保护了一批传统民族文化。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支持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使大部分特色村寨都有民族文化传承人,有业余文艺队伍及活动场所,有民族传统节日及民俗活动表演,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例如,普洱市澜沧县老达保村,实施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后,村寨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产业得到发展,群众热情高涨,组建了“老达保雅厄艺术团”,群众自创300余首拉祜民歌,唱上了中央电视台,走进了国家大剧院,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风采。201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魅力新农村”之一。四是进一步改善和保障了民生。在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大力改善民生,实施人畜饮水,一池三改等项目,绿化、美化、亮化中心街道,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感得到较大提高。五是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在建设过程中,要求将民族团结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开展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的宣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村寨、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营造了团结、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通过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坚持以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为载体,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打造了一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示范村镇,成为民族文化的品牌、特色旅游的名片、美丽云南的窗口。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篇5

1民族地方文献传承民族特色文化

1.1民族地方文献来源于民族特色文化

民族地方文献在范围上指凡是涉及该民族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均属民族地方文献。它在内涵上容纳着某个少数民族区域内的自然与社会基本情况,以不同题材和方式,从不同角度、层面,系统反映了该民族区域事物的固有特色,具有民族性、广博性、实践性、资料性、翔实性等特征。显然,民族地方文献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是以一定的事实、一定的情况为基础的,这些事实和情况不是别的,正是当地的民族文化。

所谓民族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某一民族区域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仅指其精神财富,无论广义狭义,民族地方文献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记录和反映———它的内容恰恰包容了某个民族区域在各个时代的各方面的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生存环境受到自然、社会的影响,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形态呈现出奇异多彩的景象。因其处于孤立分散的状态,导致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又形成各民族的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山峦阻隔,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造成少数民族文化封闭性的同时,也使其保存了大量原始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留传至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可称为“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活标本”,由此存留的大量的民族语言、历史、风俗、宗教等各方面组成的文化个体是其它文化所不能代替的。可以这样说,民族文化最精美的主要是指民族中的特色文化,即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独特艺术风格,能够反映该民族人民群众生产斗争、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并已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和优势,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这也是区别各民族文化个体差异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地方文献是有关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记录,民族特色文化是民族地方文献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1.2民族地方文献作用于民族特色文化

民族地方文献并非消极被动地为民族文化所决定,也不只仅仅在内容上动态地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各类情况,而是对其特色鲜明的成份起着保存、继承、加速传播与交流、促进发展等诸方面的作用,因篇幅所限,笔者择狭义文化进行探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重视民族地方文献,就是要重视它们对民族特色文化继承、发扬、交流的作用,这正是民族地方文献的生命力所在。由于民族特色文化与其产生的民族地方文献都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不同民族地方文献针对本民族特色文化的作用表现出各显其能,自有千秋。“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每个民族的文化活动当中都产生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传统,在当地世代相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色彩最绚丽的部分。象我州苗族的花鼓、刺绣、凿花,土家族的摆手舞、织锦、镏子等都是在全国甚至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形式。湘西籍苗族作家沈从文之所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大师,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湘西民族边城的人物风貌。要继承和发扬这些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使民族特色发扬光大,构筑起更加显著的优势和更加鲜明的特色,民族地方文献担当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继承主要靠着前辈人口头交流、口耳相传,将它们形成专著进行记载和传播的也有,但并不普遍。一些民族地方典籍史志虽然对它们有相当多的记载,也较为零乱,不成系统,这是一部分特色文化的优势逐渐丧失、特色日趋平淡的原因之一,甚至有些民族绝技已经逐渐失传。如今,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民族地方文献在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开展重视采访、收集、整理民族地方文献为民族特色文化项目服务,形成了许多专著目录,保证了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为这些特色文艺形式的发扬、发展、改革创新做出贡献,同时也为民族地方文献的宝库充实了大量的精华。如我州对湘西傩戏的研究已形成了系列专著,并成功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关人员通过州图书馆提供的大量史料,结合对州内风俗习惯、名山、奇观、名胜、建筑进行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南方长城》一书对研究民族史、宗教史和开发旅游资源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我州凤凰通过查阅大量典籍史志后考证推出的明朝万历四十三年修筑的湘西苗疆边墙号称中国南方长城,现已蜚声国内外,成为我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力项目。

1.3民族地方文献与民族特色文化互相促进

我们还应该看到,民族文化已然包括了民族地方文献,民族地方文献本身就是民族特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不是同等的、并列,而是依存、从属的关系,但也不容否认两者彼此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两者都是沉淀历史,记录民族群众的认识和实践,传承于现代与未来,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精神财富。建设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广泛收集、整理、保存并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目的就是为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服务。

2转型时期民族地方文献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

在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新形势,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正处在同国内外加强交流合作的转型期,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对民族地方文献的信息服务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新的发展潮流,加大民族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力度,加快民族地区多元特色文化的建设步伐,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必然成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凸现地位和发挥作用的重点研究课题。

湘西是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土家族、苗族文化保留最完整、表现特色最鲜明的一块“神秘土地”,又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壮等多民族文化交流汇合的地区,民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面对这些种类多、品种全、品味高、特色鲜明、开发价值大的宝贵文化资源,作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如何有目的、有规划、有措施地挖掘、整理、开发利用,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2.1文化资源的挖掘要保持原生态,力求原汁原味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古老纯朴,如神话传说(苗族古老话、土家族摆手歌、盘瓠遗址),巫文化(傩戏、梯玛、绺巾舞),渔猎文化(毛古斯、摆手舞、椎牛、上刀梯),喜庆文化(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服饰文化(土家织锦、苗家蜡染、民族银饰)等,都是流传千百年而保留原汁原味;另外,丰富的民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民族语言、、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这些文献资源较完整地保持

着各民族固有的特色。历史经验证明,文化传统表现得越地道越正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料留存得越多,其文化含量就越高、吸引力就越强、开发价值越大。因此,我们在对这些文化典籍、人物著述、文化传统习俗记录等进行有效搜集整理、开发利用时要注意保持其原生态,如实准确记载收集,决不能采取破坏性手段加以搜集或开发利用,更不能随意杜撰割舍歪曲。2.2着重分析研究独有文化,尤其是濒临消亡失传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文献

要重视从民族文化资源中挖掘整理民族的珍贵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各民族的独有文化,因为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无论其形式还是内涵都是极其丰富的,如湘西苗族神话传说《古老话》,自苗族的先民三苗、兕、南蛮、武陵蛮,到宋时的苗,都一直把它视为自己的百科全书而广为传诵,以致家喻户晓。“”浩劫中它的手抄本和方块苗文记载本被焚烧贻尽,庆幸民间用口传形式保存下来,如今它经过正式收集出版,对研究古代苗人的宇宙观、历法的发明、工具的创造、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衍变、氏族的形成、古苗人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习俗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往往是稀缺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现有的许多民族民间的文化传统技艺和文献资源往往都是人在艺在,人存物留,过去由于没有很好地注意保持和开发,许多已经濒临灭绝失传。如我州泸溪苗族的凿花、永顺土家族的高脚狮子、高台龙灯以及湘西地方戏曲诸多唱本剧目等,这些都应列为抢救性收集发掘的当务之急。

2.3特色文化资源采集应向多载体及其不同文明记录深化延伸

随着音像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令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这就迫切需要使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信息更丰富也更多见于不同载体不同文种文献中,在开发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时,除进行实物资源的采集外,更应该加强对电视动态信息和网络资源的采集。过去对民族地方文献中关于“地方的人、事、物”的概念往往拘泥于社会科学范围中,忽视本地区自然科学的文献资料,而这些恰恰记录了当地民族群众经过长期奋斗取得的成就,形成的经验,因为多为本地记本地事,距离较近,动机简单,比较客观可靠。应将这些历史记录情况收集起来,使文献资源向不同文明记录深化和延伸,对因地制宜发展民族文化经济提供详实资料。

2.4编制弘扬民族文化精华、具市场潜力的二次文献

湘西州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州,同时又是文化产业弱州。当前,全州已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迎接wto挑战和进入国家西部开发范围后调整经济结构的最佳突破口之一,使其成为强州富民的新兴产业,在这一历史性机遇面前,我们应把丰富的馆藏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原动力,搞好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首先,要将编制的工作纳入到大力发展我州文化产业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组织力量认真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开发的规划和建设,找准参与的切入点;其次,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抓紧对馆藏文献进行系统、认真、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挖掘、整理,搞出不同形式的调研专题目录,直至形成完整的民族文献检索系统,使本民族的优良文化特色呈现出来,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资源;再次,针对需求热点和未来需求趋势,组织编制旨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二次文献,二次文献范畴理应拓展,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模式,一些形式新颖、承载科学、适宜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的方式和载体可以大胆尝试探索。

2.5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途径上更新观念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篇6

1.1蒙古族服装发展现状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其服装以长袍为主,在衣服、鞋子、帽子等服装设计上多以简便、保暖为主要设计目的。随着社会发展,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服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冲突开始出现,民族服装发展越来越趋向现代化,使民族服装的特有风格减弱。

1.2探讨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的必要性

色彩符号指的是民族服饰中的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民族文化以及情感,是符号语言的一个种类。探讨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色彩符号,一方面能够促使蒙古族本民族的服装发展保证民族性;另一方面,能够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民族风格的发展以及民族艺术的展示提供帮助。

2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

2.1服装色彩的颜色偏好

蒙古族是我少数民族中医游牧发展起来的民族,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从小就对草原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耳濡目染,成群的牛羊和马匹即显示了民族的财富,也显示了民族辽阔的胸襟,而成吉思汗征战四方的历史,又使得蒙古族人血液中沉淀着无限的豪情和霸气。这些民族心理特征在民族传统服饰中得以表现,色彩偏爱正说明了这一点。白色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使用最多的色彩,正表现了蒙古族服装中强烈的色彩偏好。在蒙古族人民心中,白色是纯洁、高尚的象征,如同广阔天空下的白云那样自由,又如同草原上的羊群那样温暖,一片片白色的羊群,也是部族富有的象征。白色不仅包含了这个民族美好的精神意义,也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成为民族传统服饰中被应用最多的颜色,白色,成为蒙古族固有的服装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符号意义。

2.2色彩的浓度

蒙古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由于对某种事物的喜爱甚至崇拜,在可行的染色条件下,将这些事物的色彩运用到服饰当中,寄情于服饰,从而形成了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色彩符号。在古代。蒙古族的纺织技术和对纺织品的染色技术是有限的,大多数纺织品的成分是羊毛,由于羊毛本身质地较厚,平整度不如棉织品,对染色材料的吸收程度却相当好,因此,传统的蒙古族服装在色彩上的饱和度是非常强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色彩浓度很高。大多数传统蒙古服饰都是纯色的,很少存在渐变色或者浅色,而是使用较多的高浓度甚至偏深的颜色,如天青色、赭石、深红等颜色。除了白色之外,天青、赭石和深红等颜色不仅是取自蒙古草原的自然景观的,并且带有十分浓厚的生活色彩,羊毛纺织品和染色技术造就了蒙古传统服饰的色彩的“高浓度”特征,这也成为蒙古传统服饰的主要的色彩符号。

2.3色彩搭配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在色彩搭配上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从整体上看,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色彩是比较鲜艳明亮的,这种鲜艳和明亮通过不同的互补色的搭配展示出来,例如,明黄色和天青色的同时出现,使服装的视觉冲击感更强;但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也重视色彩协调和色彩的主次关系,很多传统服装应用了大量的鲜艳色彩镶边,而服装的主色调却比较统一,红色、绿色和金色的镶边在白色为主色调的服装中出现,使服装显得更加有韵味。这些都是蒙古传统服饰中常用的色彩符号,这种色彩符号的产生与蒙古族的民族气质有关系。蒙古族不仅是个游牧民族,而且是个诗歌民族,蒙古族的很多古老传说、故事都靠诗歌传颂,人们在进行日常交流的时候,常使用排比和比喻等长句子,语言的艺术性很高。来源于民族自身的艺术气质体现在服装设计上,造就了蒙古族传统服饰在色彩搭配上的大气但又不失细节性美感的特征。

3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1灵活地应用色彩使现代服装设计风格特征明显

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灵活使用,将使现代服装设计的风格特征更加明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例子就是淘宝网上热卖的“裂帛”服饰,设计师每年夏天都会以白色为主色调设计几款女士夏装上衣,白色的底色加上上衣衣领和袖口部分的镶深蓝色滚边的设计,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色彩符号相当吻合,因此,每年夏天,“裂帛”服饰都以“民族风”的极致显现,在淘宝网夏装热卖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设计风格极其明显的服装品牌,备受民族风爱好者们的追捧。

3.2添加色彩配饰为现代服装设计添加复古元素

蒙古族民族服装发展到今天,民族服装设计本身的传统元素逐渐减少,现代设计的元素逐渐增多,其中一个明显特征是很多传统纹饰和图案都被现代的几何图案代替,服装的裁剪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追求民族服饰的传统性、体现少数民族的固有特征始终是民族服装设计的根本目的,因此,很多设计师采用了在偏向现代设计感的蒙古民族服装中使用传统色彩符号的方法,突出现代蒙古族民族服装的复古元素,使民族服装的特征更加明显,使人们在穿着民族服装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3.3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统一使现代服装设计体现时尚感

现代民族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原色表现为主、纯色对比为主、组合中求和谐等三种方式。以原色表现为主就是在民族服装的设计中将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两极色中的某种颜色作为主色调,重点突出服装色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纯色对比为主的方式则是以具有鲜明对比性或是互补性的原色配合使用,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强烈对比烘托服装整体效果;组合中求和谐的方式则是将不同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比例进行组合,使得服装色彩整体上呈现调和统一的氛围。在传统服饰的色彩表现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是五色天马,其创造性地将多种色彩表现方式融合在一起,在设计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现代服装的同时,提升了五色天马的服装的品牌价值。

4结语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篇7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概述

一、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相对于目前世界各国以及各个民族通行的体操、田径以及球类运动而存在的一种体育形态,是东方国家不同民族所特有的、由各个国家以及不同民族传统的军事、健身或者是娱乐活动中而发展起来的体育活动。如我国的武术和太极拳、日本的相扑以及印度的瑜伽等。有些学者也将这类民族传统体育统称为“东方体育体系”。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则是指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在一个或是多个民族内部流传与继承的各种体育活动的统称,主要包含我国传统的健身、去病、习武以及娱乐活动的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是一种体育的、民族的、传统的体育活动。事实上,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特性也主要体现在体育性、民族性、传统性。

(一)体育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即为一种体育活动,所以民族传统体育当中的各种运动及活动项目也都具备体育的基本属性,都是人们在相应的规则之下,为了锻炼身体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运动与锻炼行为,以便于促进自身体能的协调发展。

(二)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育具备鲜明的民族性,这主要体现在其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底蕴有几种体现在其运动及活动的项目,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特定的民族,并通过体育项目及体育活动将这些民族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进行集中的反映与表现,进而使这一体育项目及体育活动为族内群众所喜好,建立起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活动的深厚民族基础。

(三)传统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与传承,是在代代相传的历程中形成的体育类型。民族传统体育中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或体育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逐步成熟起来的。这些体育项目无一例外地被烙上了民族的风格与气派,成为其民族传统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体育性、民族性和传统性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特性,也是其基本含义的三个表现层次。那么具体到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上来看,具备哪些中国特色呢?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

相较于日本、韩国、印度等这些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来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且具备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

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粹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形式,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或多或少体现着中华民族刚健自强、醇厚中和的民族品格,处处饱含着一种自强不息、历经磨难而不倒的越挫越勇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着力于精神与心理的锻炼,不提倡个性表现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旨在通过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活动,对族内群众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建设进行有效地锻炼,通过将一些普遍性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品格融入到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活动当中。当然,这种精神与心理的锻炼强调的是普遍实用性与大众化,并不提倡个性的表现。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群众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从不同民族传统的军事、健身或者是娱乐活动中而发展起来的体育活动,是人们在历史的过程中选择性传承的一种体育文化结晶,是针对不同民族所有群众而开展的大众性体育活动。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都是在族内群众广泛接受、认可及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备一定群众性。

(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兼具传统性与变异性

所谓的传统性主要是指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而变异性则主要指民族传统体育的完善与创新。对于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对民族团结、民族经济、以及民族文化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国际体育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总是在不改变其精髓的基础上完成其创新性传承。

(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

我国是拥有5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且不同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较强的地域特性。与此同时,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所具备的民族性,所以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也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和多样性。

(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一定的统一和谐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注重人体的统一和自然的和谐。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人们生活、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其具备一定的经验性、直觉性和模糊性,这不同于西方经济体育所注重科学试验与剖析对比。在追求抽象、含蓄以及朦胧之美的同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强调天人的统一与和谐。

四、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国家体育运动中一个特殊的符号与象征,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则是我国民族体育产业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我国文化复兴与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名族传统体育不是对古代体育的回归,也不是对世界体育的皈依,而是我国体育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要满足我国对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充分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研究则是尤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颜下里.也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性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篇8

1.南岭瑶族传统图案与现代包装设计造型审美

南岭瑶族传统图案传递着世代情感诉求等信息,与现代包装设计的主要功能是一致的,准确传达和沟通信息。现代包装设计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形式美和内涵美、简约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传统图案语言形式多样,无不传递着瑶族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对祖先无限崇拜。同时由于瑶族人民生活环境长期处于贫穷偏僻的环境,这些图案也没有被社会大众接受和传播,因为没有应用现代设计元素因此很多旅游产品的包装也达不到有效传承瑶族文化目的。

2.南岭瑶族传统图案与现代包装设计色彩审美

南岭瑶族传统图案造型和色彩都具有传统的意义,常用色彩与服饰的色彩一致,有青黑色、红色、白色、蓝色、黄色、绿色、紫色。南岭瑶族传统图案的色彩因为历史民俗等原因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这与现代设计用色追求个性不谋而合。除此之外现代设计用色更加追求用色自由,色彩更加丰富多样。

二南岭瑶族传统图案创新

1.南岭瑶族传统图案造型创新

在应用时也不能简单提取加工,应该进行创新,运用新型的方式方法以及技术媒体等去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南岭瑶族传统图案的形式美包括点线面构成因素均衡、对比以及韵律等,也用这些因素来体现现代设计创新。也就构成了与一般形式的不同,因为这些因素具有瑶族传统的情感和象征性。运用传统图案的形式、形式规则以及设计手法,结合现代包装设计工艺技术以及人们的审美,使其具有文化的影子与众不同又被人们乐于接受使用,这样就可以有效传承。首先精心选择瑶族传统文化代表元素,然后在设计出为人们喜爱的新时代图案。以下是对几个南岭瑶族传统图案形式创新设计。

2.南岭瑶族传统图案色彩创新

虽然时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传统图案的色彩在现代设计色彩中还是很和谐的,具有一定的美感。随着国家日益开放,更加应该重视民族文化的个性和色彩,这样既与世界和平共处也展现民族个性的色彩风格,带给人们与众不同的美的享受。具有民族文化的设计才是最大的优势。南岭瑶族传统图案色彩搭配对比强烈,质朴鲜明,也正好与现代设计需要用颜色来传达信息感情、彰显个性一致。就是将南岭瑶族传统图案的色彩与具有内涵的现代包装设计造型完美融合,运用在包装设计当中,提升世界对中华民族文化、瑶族文化的认识。

三南岭瑶族传统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篇9

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引领着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及少数民族文化、文明的历史舞台,其中北方草原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其中饮食文化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核心,是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民族餐饮空间是传达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承传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蒙古族传统文化特征的餐饮空间,将会完好的把蒙古民族的文化特征体现出来,这些室内空间的设计可以体现在具有蒙古族传统文化特征的室内空间中,将这些思想内涵体现出来,设计创造民族特色的空间环境,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要……

关键词:

蒙古族文化;蒙古装饰元素;蒙古族图案;餐饮;设计

北方少数民族众多,长期聚集居住在草原上的民族,最被人们熟知的就是蒙古族,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蔚蓝色的天空、白云、成群的牛羊、勒勒车等。为什么他们会想到这些民族传统元素,难道这些就是能代表蒙古族的所有文化元素吗?作为一名即将成为蒙式餐饮空间的中国室内设计师,应该对蒙式饮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蒙古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从空间设计的角度讲,应在充分了解蒙古族的传统装饰元素的内涵,运用现代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对传统图形元素进行重组和变形,取其神韵形成特定的蒙古族主题空间氛围。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是设计界长期研究和实践的一个永恒的课题。设计的民族化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肤浅理解,也不是表面简单的套用和照搬,而是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中,将传统元素运用在现代蒙式餐饮空间的设计里。为了作进一步的研究,本人对内蒙古地区进行了一些实地考察,考察的内容多与蒙古族餐饮、蒙古族的文化相关,考察地区: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盟、通辽市等蒙古族聚居生活的地区,这些地方中较为突出、餐饮行业发展迅速的呼和浩特市的蒙式餐饮行业,对该地区做了一些考察及研究,对现在市场上的蒙式餐饮空间设计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以考察材料作为元素,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设计,让设计内容更具有文化性、更具说服力。

一、蒙古族传统元素概述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较为丰富,其中子文化包括的有:蒙建筑文化、蒙服饰文化、蒙饮食文化、蒙歌舞文化、蒙祭祀文化、蒙娱乐文化、蒙古马文化等。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这些包括了很多不同蒙古族传统元素,形成了视觉较强的文化特征,装饰元素通过一些造型的途径来诠释表达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又通过实物造型为手段起到传播的目的。蒙古族装饰图案中常用的多来自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生产,及从大自然中发掘、提取,这些图案中有动植物的变形和自然现象的模拟,有些是基于自然崇拜、动物崇拜,这些都是是蒙古族崇尚自然的体现。

二、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的应用范围及审美特征

1、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的应用范围

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应用范围极其的广泛,它应用在蒙古民族的衣、食、住、行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蒙古民族,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蒙古文化。现介绍几种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些应用也为以后的民族餐饮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首先,蒙古族建筑符号的应用。早起的蒙古族先民生活是逐水草而居,为了这样的生活,创造了游牧民族独特的建筑文化—蒙古包文化。蒙古包的搬迁活动轻便,造就了蒙古牧民人的家及环境,在调查部分城市的餐饮空间中将这样的蒙古包造型和结构运用其中的也在大多数设计者的使用范围内。早期的蒙古包大部分结构木质为主,顶上被羊皮、牛皮覆盖,但为了适应现代设计空间效果的需要,一些现在材料砖瓦结构的蒙古包也相继出现,这些设计的出现构成了现代蒙式餐饮空间最直观的建筑形式。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使蒙古族形成其独特的审美。这些审美表现在民间装饰图案文化,其中最普遍出现的有:由自然衍生发展而来的的山水纹、火云纹等,游牧草原衍生出来的花草纹、动物等纹样,及蒙古族牧民放养的牛羊犄角衍生出来的吉祥纹样。其次,蒙古族独特的生活器具文化。在空间中把勒勒车的车轮直接挂在蒙式餐饮空间中的墙壁上以达到装饰空间的效果,能够把游牧民族的生活器具完整展现出来。当然在设计蒙古族文化的餐饮时,大多数设计者是将生活用品进行提炼,将民族元素与现在空间进行最完美的结合来达到该空间的效果,这些生活中常用的火撑子、地毯、挂毡、弓箭、蒙古刀等是最常被设计师拿来利用的。再次,蒙古族号称是马背上的民族,马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马是蒙古民族的生活保障,在战争时期更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将马的形象变成抽象的元素运用在民族文化特征的餐饮空间中,“草原城”饭店室内雅间的门装饰设计上就是马形象的变形应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最后,英雄精神在蒙古文化中占有深厚的地位。蒙古族英雄的代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整个蒙古族英雄的象征。多数蒙古族居室空间内挂有成吉思汗挂画,证明蒙古族对于成吉思汗的尊崇之高,包括餐饮空间中有些用宏大的战争场面来重现成吉思汗及其将领们当年的威武,进而烘托英雄主义气氛。

2、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的审美特征

1)色彩特征

蒙古人认为颜色很重要,因为每一种颜色都有确定的含义,都象征一种具体的概念。蓝色代表天,象征坚贞、永恒、博大。白色代表漂浮的云朵、明媚的阳光、雪白的羊群、空旷的雪野,为吉祥、幸福、圣洁、真诚的象征,红色象征着幸福胜利和亲热是蒙古国家的象征。蒙古人认为蓝色是最能代表本民族的色彩。长生天指的是成吉思汗至高无上的神权,而蓝色的腾格里(天)就成为了整个蒙古族贵族家族的代表色,故蓝色代表尊贵的意思。蒙古人认为白色的乳汁是生命的源泉、乳汁是世界上最纯洁的东西,蒙古族古老图腾崇拜中的苍狼与白鹿,被认为是蒙古族的祖先。蒙古族尊崇红色。蒙古族对红色的喜爱由来已久,红色也是愉快的颜色,是幸福、胜利的象征,使蒙古族联想到火和太阳,他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崇拜红色是源于蒙古先民对火有着特殊的渊源、情感和尊重。此外,蒙古人对金银色、黄色也有特殊的爱好。时至今日蒙古族依然保留着一些具有意义色彩的传统习惯。

2)造型特征

首先,圆形在蒙古族装饰中的应用。蒙古族偏爱“圆”,因为游牧民族常年逐水草而居,相对比较散,但蒙古族是以部落生存,圆是能将所有部族整合起来团结起来,在他们认为圆形的外形富有动感,适合于蒙古族这样一个漂泊的民族。蒙古包是圆形的,很多蒙古族传统图案也都是圆形的。其次,厚重的线条,浓艳的色彩,表现的粗狂美。蒙古族传统装饰艺术中,美丽的装饰往往透漏着一种夸张的、粗狂的线条,这是基于人烟稀少的空旷自然环境,对于游牧民族性格的一种放大,这些装饰元素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装饰图案中,图样安排细密、线条朴实粗狂能够显露出蒙古民族豪放的性格及壮美的审美,蒙古人喜欢将浓艳的色彩用于服饰、室内装饰、及日常生活中,金银色对于蒙古牧民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搭配,这些都继承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再次,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在蒙古族传统装饰图案及纹样中,象征性的物体与具有一定意义的审美功能相结合,能完整的进行联系、融合、渗透最后演变成新的形式出现。在蒙古族文化中,感恩色彩的祭祀词和祈祷词非常常见,如:敖包,对于祭祀都会体现浓厚的尊重民族文化生命体的现象。最后,蒙古族崇尚自然。将自然图形进行重新设计装饰来美化身边生活、物体。花、草、云、水、蝴蝶、牛、羊等在蒙古族眼中都是自然赐予的伟大生命体,尊重生命体的出现,自然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用来当作素材和范本,创造出充满生机的图形。

三、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在蒙式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前面的章节列举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并简要分析了其审美特征。下面的章节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研究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在蒙式餐饮设计中是如何应用的。

1、内蒙古饭店

内蒙古饭店将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酒店的功能融汇在一起,做到将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民族歌舞、民族工艺和风味饮食等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充分融入到设计中,是将蒙古族文化装饰元素运用在现代空间设计的典型。设计空间中营造出大气磅礴而又不失古朴典雅的整体氛围,同时又让消费者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部分。内蒙古饭店的大堂设计充分展示了蒙古帝国辉煌时期的恢弘气势,大厅的色调以金色为主,大堂中设计的背景墙将蒙古族传统头饰中巴尔虎头饰作为原型,融入的是蒙古族传统图案,主要以银材质为主,再辅以珊瑚绿松石和玛瑙的点缀,创造出一种别具蒙古民族风格的装饰作品。除了这些主要的装饰部分以外,细节的处理也是比较精细,将现代设计中的一些部分与民族装饰进行融合,细节部分:武士的造型用于大堂柱子上的柱头,充分体现蒙古族以勇为美的审美特征,细部用蒙古族传统图案中植物图案加以装饰,下方再辅以哈达的设计元素,又使整个造型图案具有了祝福的寓意。大堂装饰花盆外观是一个蒙古文字的变形,它的中文意思是“传承”,这也是内蒙古饭店的标志。使用蒙古族传统图案来装饰酒店内的墙角、线脚、腰线、楼梯等部位。就连门牌的设计都加入了蒙古族博克竞技的图案。

2、成吉思汗金顶大帐

“成吉思汗金顶大帐”餐厅作为内蒙古饭店最豪华的部分,金碧辉煌的室内空间,使用金箔镶嵌墙壁,象征着九重天的金色穹顶金碧辉煌、祥光环绕,墙面部分造型以箭镞围成的哈达,其中体现蒙古族勇猛尚武的装饰部分有:蒙古族常见的马头琴、马鞍,博克服饰、蒙银器等元素,这些表达了传统蒙古族毡帐建筑的独特神韵。

3、珠尔玛风味餐厅

“珠尔玛风味餐厅”在蒙语中是:“礼尚往来”的意思,反映蒙古民族淳厚,热情好客的性格,是一家经营地道蒙餐的主题餐厅。餐厅室内空间设计上采用金顶红烛,表现蒙古人民拥有火一样的热情,这就显现出蒙古民族对红色尊崇。内部空间装饰上选择马鞍、车轮、银盔、铁甲、脚蹬、行囊等,必不可少的显示民族能歌善舞、尚勇的特性马头琴、强弓、箭囊等装饰物,餐厅室内空间中装饰物多由蒙古族日常生活用具为主,色彩也是浓烈,热情。

4、额尔古纳蒙古茶吧

“额尔古纳”是蒙语中是母亲河的名字,为了契合主题将室内空间中设置炉火来突出家的概念。蒙餐中蒙古奶茶用额尔古纳母亲河水熬制成,让消费者在品尝奶香中体味家和母亲的温暖。茶吧的室内空间将顶部用红、蓝布幔围合而成体现草原民族文化,室内家具的选择更是以蒙古民族的传统家具为主,地毯的深色体现了蒙古民族对草原土地的深深热爱,整个空间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融会贯通。

四、结语

蒙古族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其中涉及到的元素为以后的蒙式餐饮空间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及设计的方向。本文将民族文化的特征梳理清晰为具有民族化的餐饮空间树立明确的主题。弘扬蒙古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是每个蒙古族设计者所必须做的责任。设计中会存在蒙古族文化与现在餐饮空间设计中交叉但不能完全融合的部分,有些不了解或者不够深入调查的情况下是不能够完整的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些也是民族设计与现代设计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设计只会将一些简单的民族元素进行照搬照抄、生拉硬套在现在餐饮空间中,这些问题在调查中显示比较高,设计应有效、完美的融合,将民族元素选择、提炼、加工、变形、创新是民族设计最希望出现的,这样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的发扬与传承。

作者:张宏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科.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的特征及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2

[2]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图案》[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07

[3]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5.22

[4][英]克里斯蒂娜•查伯罗斯.《蒙古装饰艺术与蒙古古学信息》[m].1998.2.8

[5]徐静.民族文化主题酒店设计问题与对策思考—以中国首家草原文化主题酒店为例[J].前沿.2009.11

[6].餐饮空间环境的装饰设计[J].艺术研究.2006年第3期:43-44

[7]吴宗敏.传统的传承与创新[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6年第2期:70-72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篇10

关键词:现代文化;民族文化;羌族传统建筑;文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3-0116-03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 ,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 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索 ,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鸳鸯溜”最为著名。

然而,任何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羌族人民不断更新和完善其独有的建筑风格,即使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部分羌族传统建筑在水泥机械式的现代化重建的过程当中已变得面目全非,但在新时期纷繁复杂的文化交织下散发着其独有的光彩。

一、羌族传统建筑文化重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羌族的世代迁移与演变,羌族的很多支系或羌人慢慢地被其他民族所融合,特别是汉化和藏化对羌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羌区地带逐渐变得狭小而绵长。羌族汉化的情况非常严重,在一些文化交流较为频繁的羌族地区,羌与汉几乎无异,羌族的文化也正在不断弱化,甚而消退、消亡,作为羌族文化重要载体的羌族建筑也不可避免的要经历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交织纷扰的冲击。

民族文化是羌族建筑的灵魂,现代文化则是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助推剂,是促进羌族建筑美学价值不断升华的输血系统。对民族文化抱残守缺,对现代文化盲目攀比均是不可取的。根据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原则,我们认为,要秉承羌族传统建筑的民族性,创造出富有精神内涵的羌族传统建筑的新风格,既不能固守传统,又不能一味追求其现代性。需要从设计思想开始即寻求羌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点,融合两种文化的共有特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兼具民族待色和现代特色的新的建筑艺术风格,在继承的基础上绽放羌族传统建筑的现代艺术魅力和美学光芒。

二、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交织下的羌族传统建筑文化重构

(一)更新建筑观念,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特色,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挖掘羌族传统建筑文化价值。伴随着生活地域的改变,时代的演进,羌族的文化观念也在不断发展。任何文化都不可能脱离传统,这是因为创造文化的人生活在发展中的社会中,社会的发展正如物种的进化一样,不可能完全摆脱其“遗传基因”,自觉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保护羌族传统建筑美学价值也应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审视,将文化视为动态演进的有机体,既尊重历史、传承文脉,又从传统汲取营养,从现代获取力量,积极创新、面向未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交相辉映。在提炼升华依存于羌族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不断更新建筑观念,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发掘其新的文化价值,开拓多元化的创作途径。

挖掘和提炼羌族传统建筑中的独特元素,其一是物化层面的元素,如碉楼、石砌房的“石砌”“方形”“平顶”“篱笆窗”“斗窗”“独木梯”“垂花门”等;其二是精神层面的元素,主要从羌族民族信仰、民族风俗习惯、传说、服饰中发掘提炼,如羌族人民的崇拜物“羊”,羌族人民喜爱的杜鹃花,羌绣纹饰图案方格子、团团花及云云鞋上的图案,羌族服饰上的梅花图案等都可以作为羌族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运用到建筑中。科学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元素,并注入现代文化的元素,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是羌族传统建筑的现展方向。

重建羌族建筑,应高度重视其现代特性,发挥其旅游等方面的价值,促成羌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性生成,实现羌族建筑美学的动态保护和发展中的保护。地震前,以汶川县、北川县为代表的羌族地区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自然风景为主的旅游方式,而非独具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羌族传统建筑的现代文化特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地震中,大量的自然旅游资源又被彻底毁灭。因此,更新建筑观念,兴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羌族建筑,发展独具羌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二)修复羌族建筑或新建羌族建筑,尽可能恢复其原有风貌,在形制上与羌族传统建筑相吻合,在内涵上恢复文化象征符号,凸显羌族的特色,体现民族文化特质。修复或新建羌族建筑群落应恢复其原有风貌,羌寨中心保留作为议事、文化活动场所的议话坪,在羌寨入口处或民居墙根竖立“泰山石敢当”的避邪石碑,单体建筑保留中心柱、火塘、角角神、白石神等重要构筑物件,而在正中建造垂花门;门、窗采用木质材料;正面外墙粘贴青片石、拼贴羊图腾;侧墙大多手工绘制杜鹃花图样;屋顶为无坡度的平行制式,屋檐四角镶嵌象征神灵庇佑的白石;楼梯台阶表面黏贴青片石;用木质材料构筑封闭式阳台;用万字格或团团花图案装饰女儿墙。新建碉楼应在高度、形状上与传统羌碉相符合,石砌房保留三层式样且各层用途不变,羌寨中的过街楼、独木梯依传统建造。如此,在物化层面上建构羌族传统建筑的精神表达符号,承袭古羌建筑的遗风神韵。

以北川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为例,这个被称为“北川第一村”的羌族特色村寨是在地震后重新修建的。,较好的保存了羌族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吉娜羌寨几乎全部采用本地的石材、木材、页岩砖修建,两座小碉楼和一座大碉楼成三角形巍然屹立于寨子入口处,碉楼外墙颜色为灰白色,朴素淡雅;“泰山石敢当”竖立在寨子口;楼顶的屋角镶嵌着白石;响水泉边的篝火广场,是寨子里的主要活动场所,人们在这里祭祀、跳锅庄舞;一幢幢羌族建筑形制相近,风格十分协调。

(三)在难以全盘复建羌族传统建筑的地方,兴建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并以其为轴线上的中心、视觉的焦点展开布局。在羌族人的意识观念中认为,做人要像碉楼一样,有脊梁。碉楼正是羌族人民顽强民族精神的体现和象征建筑体。羌族地区的重建,可以在城镇中心修建几座碉楼,围绕碉楼构筑羌族传统建筑一条街,形成城市羌族建筑群落。每当人们仰视碉楼,便对羌族传统建筑多了一份感知,自然而生挺直脊梁的民族自豪感,置身于羌族建筑群中则会产生心灵的契合感、亲切感,如此,即形成了良好的羌族传统建筑的空间氛围。

以山东省援建北川新县城的十大标志性项目之一——北川新县城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为例,该步行街是北川新县城景观中轴线和步行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中体现传统羌族风貌特色的重点区域。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各楼多为三层,还有四至五层的碉楼,屋顶采用平坡结合,并相互穿插,整体看上去错落有致。建筑立面将采用文化石、原木等传统建筑材料,避免了明显的铝合金门窗,建筑色彩采用片石浅褐色点缀原木的棕褐色,色彩朴素,充分展现了羌族特色。

北川新县城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体现了羌族传统建筑特有的美学价值,象征的是羌民族的丰厚文化内涵以及羌族的民族精神。建筑不仅反映生活,而且作为生活空间直接参与生活,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建筑具有任何其他艺术都更直接的感染力。羌族特色步行街融生活空间和艺术表现物为一体,建筑艺术形象的精神意义与生活空间的物质功能实现有机结合,当人们漫步于羌族特色步行街,感受到的是浓厚的羌族人文精神,羌族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也深深感染着人们的心灵世界。

三、小结

羌族人民在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不断地包容、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信仰,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对美的不同认知不但没有冲突,反而使羌族不断改变和完善着自身的文化,这正体现了羌族文化的成熟。文化的特性是复杂的、多样的,对文化的特性的认识,也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因此,有理由相信,不管再过多久,无论羌族建筑形态发展到哪个阶段,其文化精髓,即主体文化将始终植根于羌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不断地汲取养分,并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 邓廷良.羌笛悠悠——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 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