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与中医药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8:57

中医学与中医药学篇1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误区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存在种种误区。

   (一)按产地划分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也是西药,故此种划分不正确。

   (二)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

   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正确。现在所的西药如黄连素、地高羊、大量的抗生素类药物均是天然产物,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应。

   (三)按组成成为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

   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这种标准也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四)按剂型不同来划分

   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这显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五)按使用人员划分

   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

   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

   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三、中西药配伍合用

   中药和西药如同兄弟俩,在治病这一目标上相配合,取长补短,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资料效果。同时,在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有所发现和认识,包括相互消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所以,中西药也不能盲目合用。

   (一)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

   含朱砂(含Hg++)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因为它们在胃肠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二)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

   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国公酒等药酒,不宜与西药苯巴比妥、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中医学与中医药学篇2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循证医学,其证据已普遍作为决策的证据被使用。从最初的临床医学领域扩大应用到护理学、医学教育、预防医学、医疗卫生决策、新药开发、社会医学等领域,循证医学以其科学的理念和实践的方法学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和采纳。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在传统医学中引入循证医学,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传统医学疗法有证可循。因此,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评价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的特色在于重视患病的“人”,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疾病防治理念。整个中医现代化,必定以中医临床医学的现代化为先导,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原动力和核心,从而相互带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基础理论的突破。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医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防治疾病的干预措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疗效是中医生命力的体现,循证医学方法运用于中医中药的临床研究评价,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使中医的疗效能够得到科学研究的证据支持。通过临床评价方法的研究,使中医疗效的客观性得以体现,成为国际认可的评价模式,使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与方法得到突破。

众所周知,在临床研究的诸多环节中,设计、实施、评价是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与环节。实践表明,将循证医学和系统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研究系统,优化方案设计、加强实施质控、全面综合评价是确保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研究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

1融入中医特色,优化方案设计

中医现代化首先要有中医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同样需要遵循辨证论治,这就决定了在制定受试者的纳入标准、给药方案和结果评价时需要考虑中医证候因素,否则必将影响假说的合理性与结果的真实性。因此,研究者既须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同时也必须遵循临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如果研究方法存在严重缺陷,无论多符合中医药理论,也会重蹈“低质量研究”的覆辙。循证医学以其科学的理念和实践的方法学得到医学界的一致认可。

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如何才能做到中医特色和循证医学的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中,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重点考虑评价患者、干预及结局的要素,采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模式,整合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建立与传统的临床流行病学或循证医学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有所不同的创新方法学模式。

2完善方法技术,加强实施质控

质量控制在临床研究三大要素中执行难度最大,主要原因不是理念和规范的缺乏,而是实施研究中具体方法和技术的不足。目前,临床研究通常采用“终点管理模式”的小样本短期研究,这种终点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满足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特点和及时性需求。针对中医药的实际情况,研究合理使用各种非随机试验的评价方法,以提高临床非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如加强对国外知名临床试验评价量表和技术的系统学习,以及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上重视对不同分析对象的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如非随机化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方法,不同质量层次的临床试验结果在meta分析中的科学体现,单病例meta分析方法,多个对照组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方法等。天津中医药大学成功开发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系统(clinicaldatamanagingsystem,CDmS)和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clinicaltrialmanagingsystem,CtmS),使中医药在临床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将成为中医药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保证。

3凸显中医优势,全面综合评价

循证医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严格评价,即评判性地看待临床研究证据。当运用于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设计、实施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否认中医,相反是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通过发现问题进而提高和完善自己。目前,很多研究是基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往往是仓促上马,研究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了大量低质量的研究结果出现,浪费了有限的医疗卫生科研资源,体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

临床研究的全面评价包括结局评价和过程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研究结局评价应重视实验检查,更要重视临床观察;重视局部病理,更要重视整体反应;重视近期作用,更要重视远后效应;重视疗效分析,更要重视疗效整合;重视研究数据,更要重视逻辑演绎。综上,中医药临床研究应避免单纯照搬西医评价标准倾向,注重中医证候效应与生存质量评价,全面体现中医药的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和远后效应优势。

诚然,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探索,需要国家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研究,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接受了临床评价现代科学理念和方法训练的中医临床研究高端人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中医大规模临床循证评价的技术规范和试验程序,并已经积累了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及多元协调的经验。我们相信,这必将为促进中医临床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临床研究成果,发现问题和不足,有机灵活地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掌握方法学技术,逐步分阶段开展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并坚持不懈,以促进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取得更重要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光.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若干思考.湖北中医杂志,2010,32(7):69-71

[2]商洪才.整体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6:90-91

[3]刘建平.循证医学方法与中医疗效评价.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2):212-215

[4]施毅.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6):1-21

[5]郭新峰,赖世隆.对中医药领域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几点看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10-12

[6]刘鸣.十年纷争十年发展――正确理解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1):29-33

[7]张艺,王平,张静,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5,27(1):41

[8]刘士林.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化解释框架的创新[J].探索与争鸣,2004,2:37

中医学与中医药学篇3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日益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可以治愈疾病以外,还能够从社会医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患者如何预防疾病及保护健康。预防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中,预防医学课程目前已成非预防专业的基础必须课程。尽管如此,但在重视程度上还远远不够,学时数也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医药院校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适应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情况,拟从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三个方面浅谈对该课程教学的认识。

一、明确中医药院校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1.预防医学教育是现代医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按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个核心部分。其中的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为目的一门应用学科。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卫生保健提倡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和卫生服务管理者。而上述能力的形成,要求学生或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外,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也是每一位从业者所必须掌握的。而未来的中医医生,除了要对临床个体开展中医诊断活动外,更需要其应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群体角度去观察、分析并解决中医问题,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适应社会发展的中医人才。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通过预防医学的教学,可使中医中的预防医学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治未病”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理念和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思想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对于中医类专业学生来说,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同时,掌握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也可以对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在中医药类院校中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预防医学课程为非主干课程,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作用和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而疾病的预防与医生无关。2.教学内容与中医、中药专业脱节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部分,此类内容与中医或中药专业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与中医、中药专业之间往往是脱节的。其原因:一是预防医学教材内容与中医、中药的联系很少;二是中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西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对中医、中药不甚了解,没有系统的学过中医、中药,如果进入中医药院校后不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不关心中医、中药的发展,教学活动自然与中医、中药内容脱节。3.理论与实际不能紧密联系预防医学本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而是借用其它教研室的实验室,因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开展相关实验课,只能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与,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的对策与方法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强调预防医学学科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2003年曾经威胁全球的“非典”,如果没有预防医学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成演变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事件,从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重视起来。此外,要强调社会医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在就业方面,除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外,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急需大量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2.寻找预防医学课程和中医药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在讲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可以引入中医“人与日月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等理论。另外,针对当前很多年轻人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引用《黄帝内经》中“亥时养生,三焦通则百病不生”的观点,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不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应该遵守“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规律。预防医学理论和中医学思想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体现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3.提高案例问题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的比重当前社会,由于法制观念落后,消费保护者自我意识较差等因素,使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层出不穷,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大头娃娃事件、毒酱油事件以及频发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等,我们可以从网络、报刊和杂志上选取一些生动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提出相关的专业问题,从而引入预防医学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制定教学内容,学生首先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然后随机抽取学生代表,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4.增加专业知识讲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职业危害的认识,可以尝试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的教授给学生开展职业病的讲座,从而使专业知识讲座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但目前中医药类院校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及要求,对中医药类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中医学与中医药学篇4

关键词:医药产业经济学;医药贸易专业;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38-02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曹 燕.吴世玉.姜卫.关于医药经济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药学进展2004,(10):471-474.

中医学与中医药学篇5

 

关健词:中医药学传承/高等中医药教育 经典医学文献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其存在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起着不可抹杀的功绩。周恩来总理曾经多次说过:“我国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经验。医务人员要树雄心,立壮志,在医学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学科,它一直具有自己独特的传承与教育方式,即“师带徒”的师承传承和诵习经典医学文献的教育方式。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传承与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被逐渐打破,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新的思考。

1中医药学传承与教育的发展

   近一个多世纪来,现代中医药学经历了“五四”前后的全盘否定,解放前中西医学汇通,解放后复苏和改革开放后复兴等几个时期。上个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地成立了高等中医院校,改变了中医药学师徒授承的师带徒模式,开始了现代课堂教学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中医药学传承和教育模式相比较,现行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整合了中医药传统理论,中医药教育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非常大的贡献。然而,新式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医界对其效果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肯定者可以列举若干数据,如培养本科生、硕士、博士各多少,成长为教授、主任医师、硕导、博导、院士多少等等,成绩蔚为壮观。否定者则认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失败的,它没有培养出叶天士那样的一代名医,中医阵地也越来越小

2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的实际来看,目前中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临床水平较差,很难适应医院的要求,就连很多中医院也不愿接收中医院校毕业生;而对中医研究机构来说,毕业生的科研能力也明显不足。因此,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分配困难,进而又进一步影响招生生源的质量。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进人医院后,大多数都要进行医学基本技能的再培训,并且都要进行院内各科轮转或去西医院进修一年以上,以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究其根源,可以说和现行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缺陷有关。现行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有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给创新能力的塑造带来了障碍。其次,按照前、后期界限分明的阶段划分,学生在校必须学完全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程之后才能进人系统的临床实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使得理论实践脱节,临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受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院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第四,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学习不够,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使得同学在学习高年级临床课程时感觉吃力。

3诵习经典医学文献的意义

中医学与中医药学篇6

(一)有效推动中医药教学水平的提高

中医药学科包含了我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年中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临床案例、基础理论等,所以深奥复杂与难以理解成为了制约中医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并且同时在传统的中医药教学中,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产生感性认知。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中医药教学的整合,中医药知识可以被更直观、更形象的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对中医药知识具有更加感性和活化的认知,对提高中医药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针灸推拿教学中,多媒体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意义十分明显,并且通过多媒体的应用,针灸推拿教学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并根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对自身的学习进度做出调整,从而实现了针灸推拿的个性化教学。

(二)有效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在中医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发生改变,并且其交互性、灵活性、趣味性、直观性等优势的存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中医药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针灸推拿课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调动,并且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更加明显。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学习针灸推拿知识;基础不同以及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预习、复习以及测试;通过发挥多媒体本身的交互性,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信息的选择和处理当中,尤其是在课件的设计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再进行编排和注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立体性与直观性,针灸推拿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呆板的讲解以及空洞的说教,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对学习所产生的厌倦感。如在“腧穴”的讲解中,穴位应刺深度以及应刺的注意事项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表现出来,从而使课堂讲解能够更加生动。

(三)有效促进学生临床技能与经验的提高

包括针灸推拿专业在内的中医药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在中医药院校扩招以及医院床位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需求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同时,由于实习学生临床经验不足,所以很多患者并不愿意让实习学生来进行诊疗,这也是学生缺乏临床实习机会的一大原因。所以,实习问题一直是中医药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而临床技能和临床经验缺乏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被应用于临床教学中,通过对诊断的模拟、对治疗的模拟以及对临床训练的模拟等,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类型的病例并掌握相应的诊断技能和诊疗知识。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的整合

(一)重视软硬件资源建设

多媒体以及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健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良好整合的基本条件。在硬件完善的过程中,院校要以中医药各个专业实际情况与学生需求来加大投入以满足教学要求。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逻辑、技术等方面要求,同时要以满足中医药教学需求为基本前提。有一些专门用于制作教学软件和课件的电子备课系统(软件平台),使用这些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有效克服教师课件制作障碍,并能有效提高中医药教学质量。

(二)重视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

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包括针灸推拿在内的中医药教学中,教师本身的信息素质是进行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关键。所以,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当重视强化教师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从教学主体和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组织者、学习模块构建者以及信息资源提供者转变。这就要求院校以及教师能够在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并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规律,根据中医药学科特点以及信息技术教学功能来推动二者的整合;二是院校有必要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并学习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经验与体会;三是有必要在听课基础上,考核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中医药教学的成效并给出改善建议。(本文来自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在中医药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学与中医药学篇7

【关键词】中医药;教学;实验

随着科学技术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起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计算机的发展使计算技术更普遍地深入医学科研领域,人们解决各类医学实际问题更加精确化和定量化;21世纪我们面临的将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争夺,而数学的应用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我们的各级医学教学及科研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较好的数学素质,能够把专业问题转化为医学数学模型并且可以求解该数学模型。由于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医学技术人员,如何把他们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变为能力,这些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目前我校在中医药专业开展数学实验课教学就是一种较好的尝试。

1对数学实验课的理解

数学实验是以数学建模与数值计算为核心内容,其研究对象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操作的领域,它将数学知识、计算机应用、数学建模三者融为一体。通过数学实验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基本理论,掌握数值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并使用计算机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内不少医学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开设数学实验课,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过数学试验与解剖、生理等这些传统概念里有形的试验不同,它注重对数学问题的假设和求解,培养学生对实际中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目前数学在医学生产和科研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医学实际问题。

2数学实验的安排

数学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在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数学的思想,探索数学的方法,在数学的发现中获得乐趣。目前,我校中医药专业已建成由一台服务器、一台教师机、46台计算机的数学实验室,可对全校各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数学实验课,课程是必修课,一般安排在大一的后半学期,约20个学时。在实验内容安排上,我们注重从演示性实验向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合理过渡。

第一阶段是演示性实验。主要是通过数学软件,向学生演示一些数学理论课上难以展示的理论、方法和图形。教学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目前通用的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matLab、SpSS等,并且能用这些软件计算理论课中的一些题目,现已开设了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相配套的实验课。

第二阶段是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已知数学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实验步骤,对所给问题进行验证和求解。该阶段主要锻炼学生去分析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它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

3数学实验举例

数学实验教师要收集具有开放性的能反映数学建模求解过程和特点的综合性实验,问题设计要有医学的实际背景和较好的医用、药用价值。下面以实验软件mathematica在药物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说明经过数学的参与后,如何提高人们对实际问题的认识:

在中医药专业药物动力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是根据实际问题被抽象出来的数学方程(函数)。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医学实践,我们可以对模型性质进行详细分析,而分析所得的结论反过来又会对实际问题给出更高层次上的指导。

即对该药而言,17个小时左右体内的血药浓度降低一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由数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药学研究,是严格量化了的。我们讲某种药物应多长时间给药一次,不再是盲目地反复摸索得出规律,而是计算的结果,这样的药学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是科学的。

4实验课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参加数学实验课和普通班学生教学情况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数学实验课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上数学课觉得不再枯燥,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不过,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常用的数学软件大多是英文版,这对那些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学习上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数学建模活动在全国普遍展开,建模工作的开展也推进了医学高等院校数学实验课的建设,为数学这一古老学科在中医药教学及科学研究带来一片生机。目前,我校设置数学实验课程以及组建数学实验室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学实验课教材也不多,因此为了促进这一教改的发展,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更需要大家的共同配合。

作者简介:

中医学与中医药学篇8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问题对策

theproblemsandStrategiesinpharmacologicalteaching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UniversityinChina

abstract:alotofproblemsexistinpharmacologicalteaching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universityinChina,suchasteachingmaterial,teacher,teachingcontent,teachingmanagementandsoon.wediscussthoroughlyeachmajorproblemandproposesomeessentialstrategiesforthem.wehopethesediscussesandstrategiescanpushpharmacologicalteachingreformcertainlyandelevatethequalityofpharmacologicalteaching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universityinChina.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University;pharmacologicalteaching;problem;Strategy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1]。药理学是以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为基础,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1]。鉴于西药在治疗某些疾病的优势,在我国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普遍开设药理学这门课程。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的学生除要学习中医学、中药学的主干课程外,还要学习不少的西医、西药课程。这给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药理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以下对当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教材

书是人类智慧、人类文明和人类进步的阶梯。选用质量好的医学教材,才能培养出质量高的医学人才。大多数医学生将来的工作是面对病人。合适的药物治疗才能更好地改善病人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要能准确合理地选用药物,药理学是基础。如果选用的药理学教材质量不高,必然会影响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选用好的药理学教材,是药理学教学的第一步。然而,当前的药理学教材可谓是“百花齐放”,有多种版本。笔者所在的教研室在近3年内就更换了3个不同出版社的本科药理学教材。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或高等中医药院校都愿意使用自己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的药理学教材。实际上这些教材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有的教材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写人员的素质、还有侵犯版权等问题,使编写出的教材出现不少错误。例如,关于"药物"的概念,有的教材定义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有的教材则定义为:药物是指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具有某些特殊用途(如避孕、堕胎等)的化学物质。关于"药理学"的定义,又有多种版本,如“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有的教材称“抗肾上腺素药”,有的称“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等。尽管钙通道阻滞药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线药物,但在有的教材里这两章的内容或缺失或只轻描淡写地提及。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选用的药理学教材一定要注重教材的权威性、准确性以及编写人员的素质。盲目地选用药理学教材或选用自己仓促编写的教材,其后果可想而知,必然会严重影响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2教师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德才兼备是教师应有的最起码的品质。药理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要能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不少药理学教师没有医学背景,而且大多数都是自己所在的高等中医药校所培养,一代又一代,都有“亲缘关系”。要教好药理学这门课程,除了要具有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具备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性病学等临床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必要系统认真地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有条件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安排青年药理学教师到临床科室进行必要的临床培养。此外,目前新药物、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也发展得很快,而且,很多药物新进展、药理学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以及药物临床评价等都是英文资料,因此,一名优秀的药理学教师还要具有扎实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并能密切关注和善于学习接受新鲜事物。除参加药理学专业会议外,药理学教师还要积极参加临床医学会议和药理学教学改革会议,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授课内容

是否需要向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本科生讲授药理学教材所有的主要内容、或大部分内容或只选择性地讲授某些章节,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均未统一。现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都讲授药理学绪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胆碱受体激动药、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m胆碱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局部麻醉药、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利尿药和脱水药、抗高血压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抗心绞痛药、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类药、抗菌药物概论,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氨基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类及氯霉类抗生素、人工合成抗菌药、抗结核病药等主要章节的大部分内容;有选择性地讲授钙通道阻滞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理、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的部分章节;仅有个别院校有选择性地讲授抗帕金森病药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抗心律失常药、调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子宫平滑肌兴奋药、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抗病毒和抗真菌药、抗寄生虫病药、抗恶性肿瘤药、影响免疫功能药物中的一两个章节。抗心律失常药、钙通道阻滞药、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调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等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线药物,糖尿病、肿瘤、病毒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甲亢发病率也很高,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是甲亢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教学中,有必要重点讲述抗心律失常药、钙通道阻滞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理、抗糖尿病药、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抗甲状腺药,对抗帕金森病和抗阿尔茨海默病药也该提及。当然,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课时数偏少,进一步影响了药理学的教学质量,而且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课程很多,除了预习、复习之外,很难挤出一定的自学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药理学的教学难度。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以下几个措施解决:(1)药理学教学大纲中的掌握内容重点讲述,熟悉内容概括讲解,一般了解内容自学;(2)重点讲述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对药物的体内过程、不良反应、禁忌证等概括总结;(3)对于药物作用机制只作简明扼要的讲解,作用机制未明或存在争论的不讲解;(4)在讲述药物来源、药物发展史、药代动力学公式的推导及参数的计算、药物的化学结构等方面不必花太多时间(中药学专业),甚至可不作为讲述内容(中医学专业)。

4教学方法

药理学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LBL)教学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另一种是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2,3]。pBL教学法的基本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将若干名学生(一般低于10名)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学习,由其中一个学生主持会议,辅导教师旁听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其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及收集资料、论证假设。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要求学生要具有扎实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充分的准备。教师一方面应有各相关学科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要具备教育心理学、行为科学、逻辑学的知识及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才能胜任pBL教学法[2,3]。我国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法。即以知识灌输为主,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学习。其缺点是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与参与性,学生主要为考试而学习,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创造性,因而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合作精神欠缺。但pBL教学法在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理教学中很难开展,主要是因为每年的招生专业多、招生规模大、招生数量多。如:中医学专业分七年制和五年制,有传统中医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医针灸方向、中医外科方向、中医推拿保健方向、中医运动医学方向等,此外,还有中西医结合医学七年制和五年制、对外中医方向、护理学等专业方向,中药学招生专业有传统的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栽培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有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还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检验、影像及药学、药物制剂学、制药工程、食品卫生与工程等专业。各专业的学生的基础不一、对药理学的教学要求也不一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教师偏少,除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外,他们还要承担研究生、高职高专、成教学院等专业的药理学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受传统LBL教学法的影响,还受学时、学习年限等限制,因此,pBL教学法很难在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实施。因此,在传统的药理学LBL教学法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兴趣性是当务之急。在不改变LBL教学法的前提下,在药理学教学中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任课老师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功,能将药物与疾病紧密联系在一起,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2)适当进行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对药物的药理学知识进行概括分析;(4)授课时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有所侧重,不能满堂灌。例如,在讲授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时,一定要向学生讲清两类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两种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和胆碱受体)-两类药物(肾上腺素受体和胆碱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抓住了这两条线,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章的内容以及统出神经系统药物药理所有章节的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m胆碱受体激动药或阻断药时,可以先问问学生眼睛有什么功能,这些功能有哪些眼部肌肉参与调节,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到抗组胺药有镇吐作用时,要问一问学生,还有哪些药物有镇吐作用,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以培养学生对药物药理学知识的概括分析能力。(5)课堂上问学生太多的问题不合适,更不要问难度太大的问题,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管理

有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了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学生选教师的授课方式。即在教学主管部门的网页上公布教师的简历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然后再安排上课。我们在授药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时,就发现有中医学(壮医方向)、中医学(中医骨伤方向)、中医学(对外中医方向)、中医学(针灸推拿方向)、中西医结合医学等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同时上课的现象,这给教学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而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基础都不一样,对药理学的教学要求也不一样,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还有些院校要求每个药理学教师带一两个100人左右的大班,从头到尾讲授药理学的整个教学内容,还频繁地更换不同出版社的药理学教材。教师疲于备课,很难将药理学教学搞好,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有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在制定不同专业的药理学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或选择教学方法时,不征询一线教师意见,也不虚心向各兄弟院校学习,或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盲目借用他校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另外,有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制定的药理学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法或考试题库长期都不改变,完全不符合药理教学的发展规律,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国家教育部或各省教育厅一定要统一规定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使用的教材、统一制定高等中医药院校各专业的药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定期(比如每5年左右)更改一次。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行政主管部门要经常检查药理学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要依法取缔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采用非科学的教学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宝峰.药理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

中医学与中医药学篇9

关键词:中药专业;中医药思维;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19-02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等中药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为例,探讨和思考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的实践方法和教育模式。

一、中医药思维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中医思维的诠释已经比较完善。据文献记载:冯广义、张养生等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委思想基础去观察、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断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1]。陈涤平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2]。

二、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培养中医药思维

结合已有的对于中医思维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于中医药思维的思考和总结,笔者认为中医药思维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在对生命活动、疾病规律,药物的发现、使用、作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建立、形成的一种起经常性作用的思维习惯与方式。中医药思维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新生而言,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乃至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转变思维方式,是顺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深刻领会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基础。转变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每一位中药专业大学生从根本上找准学习的出发点与着力点,找准学习定位。中西医学、中西文化发源不同,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即各自建立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辩证论治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专业新生初入校门与其他专业学生思维习惯无异,中医药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必须在认识论、方法论和知识结构加强培养以尽快适应中药专业需求。

三、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思维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形成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者们应该在学生的教学、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积极进行探讨和实践。

1.在教学环节中对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中药思维的培养。(1)将中医药思维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收获知识、养成思维定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学习中要想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专业教师在对中药学专业新生讲授课程时应该做到:在课堂上注重历史文化意境的重现,营造浓厚的传统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氛围,授课时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加强对学生的传统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的效果。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还要要求中药学新生重视对经典的学习,要养成研读中医药经典著作的习惯,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地促进并最终形成中医药思维,做到对中医药理论精髓的扎实把握。(2)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中医药思维。对于中药学新生的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pBL”教学法。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一套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通常将学生分成小组,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发,解决中药学专业新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疑惑,提高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一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互动,而非传统教学中偏重于任课教师讲授的“独角戏”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模式多维度发展,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学习资源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比如mooC。在对中药学专学生尤其是新生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传统授课和mooC相结合的方式进行。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大型的开放式网络课程,通过mooC可以完成教学中的答疑、测验、作业、考试等多个环节,也可以通过它对于学习效果进行自动的评分、评级,以及有效的反馈。这种利用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在线教育模式中单向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灌输式学习的局限,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自主学习与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2.拓展第二课堂培养中医药思维。对于新生而言,想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办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每年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中药学院为了让中药学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会举办一系列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刘昌孝院士“新生入门第一课”与学生面对面地开展交流会。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让中药学新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主动寻求知识的增长,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教务处的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让学生了解了中药专业学习任务、成绩查询,以及其他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借此新生们能迅速掌握中药学的知识架构,他们能为自己设立初步的学习计划,课程开始后进行学习会更加有重点。这些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即将面对的大学学习生活,也让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便于进行人生规划。

在新生的课余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为夯实中医药学生中医理论学习的基本功,加强该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中医药思维,以“读经典、做临床、多读书,通过实践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为主题举办了经典背诵比赛,既不枯燥记忆,又能达到理想的背诵效果;举行“校园药植行”、参观标本室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中的药用植物园、参观药用植物标本展室,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

3.建设校园文化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往往能给学生,尤其是新生带来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1)从物质层面讲,完善的校园设施可以为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阵地,使学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对于中医药高等院校而言,想要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校园环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以“校在园中,园在校中”为理念,将整个校园建设成药用植物园,徜徉在校园,身边的花草树木均是自己专业课将会涉及到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养成对于专业的认识、理解和学习的习惯,对于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中建立相关中医药历史名人、常识知识、标本展示等的宣传栏,或是在教室中建立黑板报,这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医药思维也会有正相关的刺激。(2)从精神层面讲,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三风”建设要紧抓。首先是校风建设,这主要体现在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方面,良好的校风往往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无形中会受到一种感染和约束。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除了学校层面在校风建设上的努力,中药学院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组织班旗设计大赛,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班风,设计出班级特有的班旗,一方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其次是教风的建设。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等,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积淀、扎实的专业技术、优秀的工作作风,是培养中药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最后,中医药高校要有优良的学风。任何一项教育行为,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作为,学生不积极主动,是无法正常进行的,起码结果不会令人满意。紧抓中药学专业新生的学风建设,能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增强对于中药学知识的渴望,对于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中药学思维有推动作用。(3)从制度层面来说,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教学行为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在校园中,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能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依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本导制培养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给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中药学专业讲究传承,本科生导师制度,定将会形成老师心口相传,学生心领神会,老师举手投足,学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手把手的传承方式,容易使学生得真传,让中医药思维在新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也是普通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水平能尽快得到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冯广义,张养生,丁然,等.从中医思维方式探究中医学的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11-13.

中医学与中医药学篇10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合称,其侧重反映的是中医和中药两者是共同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药学不仅是我国的三大国粹之一,在肿瘤、病毒性疾病、老年病、疑难杂症等疾病的治疗领域保持优势。

1.1中医药学的起源发展史

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本能需要,自从人类诞生之后,随之而来的疾病和伤痛自然就需要医药知识和医学技能来治疗伤痛和疾病,那么就有了后来的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当然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远古时代是中医学的萌芽阶段,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则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而晋至隋唐,则是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宋至金、元时期,则是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后来的明、清时期,则是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到了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则是中医学从低谷中向更高的地方飞去。历经远古时代、春秋战国、秦、汉、唐、明、清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是在人体结构、生理、诊法、辨证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令人羡慕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最早的医学巨著就是《黄帝内经》,而最早的药学巨著则是《神农本草经》。

1.2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所谓的整体观念也就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人们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时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关联性。普遍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密不可分,这种机体的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整体观念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所谓的辨证论治也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2.中医药文化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唯一的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哲学、天文、地理、数学、历史、军事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1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中国文化最早就是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的统一性为出发点,是一种源头型的文化,未来所做的一切都只能是对这一源头思想的肯定和发扬。如此强烈的意识表现在中医文化当中,这种寓创作于解释,寓创新于继承的发展模式,保证了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中医文化具有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这种实用理性满足于对事物的笼统的模糊的整体直观的把握,中医学是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精神的最完美的体现,中医理论的发展总是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而进步。中医文化是有机的自然主义。有机的自然主义即“天人合一”,这种有机的自然观使得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经久不衰。

2.2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其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是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以道家为代表的养生学,以易学为代表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以及各种传统理论融合而成的其他理论。这些理论共同形成了中医药学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而中医文化背景和现实临床结合,便产生了独特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由此可见,中医药学体系是由中医文化、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构成。这其中的中医文化是基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致中和、道法自然和以人为本。

3.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背景下翻译人才教学的创新模式

中医走出去的方向是,立足国学、走向科学。中医一方面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不能故步自封,要努力和现代科学相融合,将中医放入现代化科技发展的大平台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医药走向世界,极大地提升了中医药在海外的影响力,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人才教学创新的模式有哪些呢?

3.1自学――指导式

主要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主要步骤:第一步,提出要求,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第二步,开展自学;第三步,讨论启发;第四步,练习运用;第五步,及时评价;第六步,系统小结。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教师要设计出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要的参考书,学习工具,如字典、词典等。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

3.2目标――导控式

主要是设计一个由低到高的一个程序化目标,通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水平,合理安排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到最好。主要步骤:第一步,前提诊断,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点,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要的提示、复习和回顾,为学生学会新知识做铺垫;第二步,明确目标;第三步,达标教学,通过讲课,使同学们掌握所学内容;第四步,达标评价;第五步,根据评价结果,查漏补缺。这种模式下,教师要提前充分的备课,分析每个知识点,让学生牢记。

3.3传递――接受式

主要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比较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步骤:第一步,复习所学知识;第二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第三步,教师讲授新课;第四步,巩固练习,提高熟悉程度;第五步,检查评价;第六步,间隔性复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知识,但相反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并不能完全掌握,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