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十篇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十篇

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05

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篇1

【关键词】音乐教学合作交流校本教研

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校本教研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主渠道,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我校的音乐校本教研立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以教与学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为核心进行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开展音乐校本教研的意义

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这一特点,音乐学科校本教研,应以研究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为目标,以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从而推进音乐学科课程的改革。

1.开展音乐校本教研是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音乐校本教研的研究主体是音乐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关注现实,开拓、探索新形势下的音乐教学。

2.开展音乐校本教研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新教材、新问题,更需要扎实地开展教研活动,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解决问题。

3.开展音乐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通过教学心得交流,多方面信息的搜集,把握艺术教育方向,能提升整体素质、音乐校本教研水平,能更好地服务音乐教学。

二、开展音乐校本教研的做法

我校音乐校本教研,是遵循发展规律,从音乐学科发展、教学实际出发,根据音乐学科特点及教师特长,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自己特色、风格的音乐校本教研。

1.重视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功能和团队合作优势。随着新教材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准确把握教材、全面落实新课标要求,成了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教研活动的最基层单位,解决“理解教材”“驾驭课堂”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教研组实施校本教研活动。抓好教研组建设和校本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2.提高研究能力,促进音乐校本教研的开展。

(1)研究怎样用好教材。研究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编排体系,领会教材意图,是合理使用教材的关键。我们在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整合教材。例如,为了使学生更系统了解歌曲内涵,把握演唱风格,我们调整了教材顺序整合了课时,把第二册三课《手拉手》、四课《长鼻子》等四首以小动物为题材的歌曲整合为一个单元利用6课时实施教学,使学生在系列化的学唱过程中受到艺术及品德教育。

(2)研究教法与学法。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进行音乐校本教研和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校根据音乐学科、教材、学生等特点,以学定教,克服程序化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理顺了“学”与“导”的关系。

(3)研究教学设计,把课例做成精品。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教学设计”形成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我校坚持多年的“三上两备”课例式备课,使“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基本流程是:“一上”是以学科组为单位,精选一个课例,在集体研究形成一定共识的基础上,由第一人执教供大家观摩,之后以“一上”为课例进行首次评议,重点放在对问题的研究上;然后进入“二上”,即第二人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大家再次进行集体观摩,随后以“二上”为课例,再次进行研究,修改教案;由第三个教师第三次上课;课后再评,看修改后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的呈现效果,又出现了什么新情况,下一步怎样修正,在此基础上形成精品教案。

3.开拓教师艺术视野,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在充分挖掘教师自身潜力,提高校本课程教研的同时,我校非常注重开阔音乐教师的视野。为开拓音乐教师的艺术视野,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师的教研水平,学校加强了与周边兄弟学校的联系,一方面,在音乐教研网上相互交流获取信息;另一方面,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同时还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加强与文化馆、剧团等文化部门的联系,拜专家为师,开发乡土教材……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音乐教师的艺术视野,激发了音乐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教研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我校音乐校本课程改革。

4.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

(1)为尽快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们定期举办教学基本功大赛、“青蓝工程”结对帮扶活动、“远航杯”教学大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青年教师找到了差距,培养了团队意识,促进了相互学习,提高了整体素质。

(2)根据学校实际,音乐校本教研从多种渠道为音乐教师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教育效应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净化、顿悟等情感的培养。优美的琴声、形象的表演、声情并茂的歌唱,使孩子们感受到音乐之美,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

三、开展音乐校本教研的收获与体会

1.目标明确,任务落实。目标明确,就是要使全体音乐教师明确问题的总体目标,以集体智慧全面设计音乐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流程及具体教学方法。任务落实,即分别给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其他教师合情合理分配任务,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2.理论学习,源头活水。教育思想是校本教研的的指南与灵魂,对校本教研起着引导、评判、修正的作用。教学理论是支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的基础。我们在教研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积累。理论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

3.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音乐校本教研坚持集体备课、自我反思的同时,要求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分享经验、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4.学科特点,突出强调。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听觉体验、情感体验,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合理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实行“开放式”音乐教育。

5.自我反思,专业发展。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醒、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在教学理念的层面上解说教学设计;在教学动态生成性的层面上,叙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还要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的设想。

总之,音乐校本教研,能让每一位音乐教师成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能提高音乐教研的效果和备课的质量;能促进师生的艺术修养。音乐校本教研一定会成为音乐学科课程改革的强有力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国安,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孙立春,唐淑华.中小学教学研究.

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篇2

在“三个面向”的精神指引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浪潮中,以及国家教育部即将全面推行中小学义务教育和高中的新《课程方案》和新《音乐课程标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必将进一步向深化发展,它将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之一。同时,它所培养音乐师资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将影响到千千万万公民的音乐文化素质,所以又是我国新世纪音乐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之一。

总结历史经验,放眼世界,关注未来,从观念到实践,从教育到管理,逐步改变陈旧落后的局面。人们期待着高师音乐教育辉煌灿烂的新面貌的出现。

(一)树立教师教育新理念,为基础教育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高师音乐教育要从过去单纯的音乐教师职前培训观念桎梏中解脱出来,树立教师教育的新理念。重新制定职前培训的规格,还要顾及所培养对象的终身学习和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要求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包括音乐学科和教育学科的专业化。高师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人才―――新兴音乐教师的培养,但没有一定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就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我们的办学不仅要能适应国家基础教育发展改革新局面的需要,而且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能够影响、推动学校音乐教育不断进步的角色。

(二)多层次、多元化办学

上世纪末,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包括师大、师院、师专)设有音乐学科的粗略估计已在200所以上,其中的2/3是师范专科(包括后来升级为师范学院的学校)。

前几年上海、南京、东北师大和首都师大率先获教育部批准开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初等教育学院,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师资。它们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分向选修”、“综合培养,学有专长”,其中都设有“音乐方向”。培养的师资既能教小学语文、数学,又能教小学音乐。这种培养模式已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

在大城市和沿海教育发达地区历史较久的师范大学音乐系扩大为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除招收本科生外,还招收音乐教育的硕士生,个别的还招收博士生。这些院校教学与科研并重。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通过多年努力和积累,将会出现一两所具有培养高层次音乐教育人才和科研人才的高师音乐教育院校。

然而在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将同时并存很长时间。那么,培养音乐师资的师范教育,对于那些落后、困难地区,恐怕还需要搞一定的“定向培养”,这需要国家政策的优惠和倾斜。

除以上情况外,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举办音乐教育系(或师范系)已有20年左右的历史(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较晚)。它们对本地区(或省)的国民音乐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的比当地的师范院校影响还大。这些院校有自己的办学优势(如:表演课程、乐器选修、学生参加合唱、合奏的实践),也有它的弱势(如:教育和文化课程)。近些年来,在综合大学中举办音乐教育专业也是一种新尝试,这类学校的综合人文学科及科技学科必将对新兴音乐教师的培养产生影响。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存在矛盾和争议。一般来说,教育课程处于弱势,当代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对教育发展的新理念知之甚少,职前教育训练不足。长期以来,一般采用音乐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并行体制,后者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或音乐学科教育学)以及教育实习。近年,有人主张在高师本科实行“3+1”模式,即前三年学音乐专业课程,最后一年集中学习教育课程和实习。有的已在实行“4+2”模式,即本科四年学习专业课程,后二年读教育课程的硕士学位,目的是培养高中教师。还有的学校为有才智的学生设立“双学位”课程。今后,国家教育部门要尽快制定培养标准要求,并尽快实行有效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而学校逐渐扩大自,扩大开放性办学,办出特色,而不再是单一办学模式的封闭式状态。过去,社会上对高师音乐系毕业生的“专业思想不巩固”、“跳槽”之类的批评,也将在价值观的转变、人才市场竞争中,不再是主要问题。

(三)核心问题仍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教育现代化核心是教育内容的革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探索、革新。有的已有创新并在实践中逐渐完善,有的则有争议,还有的课程陈旧、老化。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1.加强基础课,扩大选修课,给学生更多自主选学的空间。过去旧的“课程教学计划”多次修订,但科目越来越多,除必修、选修外,还有什么“指定选修”。基础必修课过多,选修课程有限,实际上是一个学生必吃的指定“菜单”,不承认学生智能有差别,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要在培养目标规格指导下、以学分制管理控制下,加强并减少必修课程,扩大选修课程,是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新型音乐教师的。

2.用等级制,不用“师范性”划分课程的类别和程度。一些课程,如钢琴、声乐等,可以按课程内容的深浅分等级i、ii、iii类开设,根据学者的程度和能力由学生选择,并由学分制度管理保证学科的方向。一些学报、报刊刊登“高师钢琴教学”、“高师声乐教学”之类的文章,不能说明哪种层次的师范院校的教学。我们可以根据培养师资的需要,并确有能力驾驭学科本身规律,创建编写少量具有师范特色的课程,但不可能每门课都有“师范性”。

3.综合与分化。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和现代教育的需要,有的课程需要化细,有的课程则可在新的研究成果上进行新的综合,还有的课程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比如在初级阶段,中国音乐史和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可不可以合并进行?在一些学校设合唱与指挥课,常常是把指挥课淡化了,而在学校音乐教育活动中,指挥能力是多么重要!再者,可不可以搞一点“编曲”课(不一定是作曲课)?音乐教师在学校音乐教育工作中,几乎到处有编编配配的任务。再如,开即兴伴奏课(钢琴)就不如开键盘和声课更具有扎实的功底。

4.教育课程除去共同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以外,应有突出音乐本身特点的学科教育学包括音乐教学法。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音乐艺术学科的特殊规律,要求我们的音乐学科教育学与教学法具有自己的特色,解决音乐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殊问题,比如音乐听觉的训练、音乐审美教育、合唱合奏的训练、音乐想像与创造、音乐情感与表现等。而不能是普通教育学及教学法的“克隆”加一点音乐举例。音乐教育的实习时间应适当延长,内容也应扩充,不能只是试讲几节音乐课,要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组织、排练,还应参与一些社会音乐活动服务。教育实习也应鼓励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亟待高水平的科研

发展高水平的高师音乐教育,就必须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研究的课题是多方面的,音乐理论的、表演的……,但首先是音乐教育的科学研究。长期以来,高师音乐学科的科研,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人力、财力、研究方向以及管理制度上都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在不同层次的高师音乐专业对科研应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比如,在一些师专、师院目前尚处于以培训师资为主的院校,对教师的科研应给予鼓励和提倡;在一部分以教学、科研并重的师范院校,对教师的科研应按职称有所要求:在极少数向研究型发展的师范大学音乐院系的教师,必须承担一定水平的科研任务,并定期要有一定成果的积累,还应有专职的研究人员。

其次,长期以来,在涉及音乐教育科研中,内容上存在的弊端应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①研究微观具体问题多,研究宏观问题少。②空谈理论多,音乐教育实践少。③研究国际音乐教育问题少。至于研究音乐教育发展史规律、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与音乐教育有关的跨学科研究、新科技与音乐教育研究等就更少了。

还有一些科研文章的文风,值得人们去注意。比如:立一个命题,夸夸其谈,引用一些新名词却言之无物。比如:懒于调查研究、懒于教育实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一些缺乏论证的主观臆造。比如:坐井观天,动辄就自称是“历史第一”、“填补了历史空白”之类。

(五)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实施前述多元化、多层次的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学历证书,国家必须尽快实行有效的符合学校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资格证书”认证制度,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师素质。我国现行的《教师法》对教师规定了学历要求,尚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这种状况对于今后教育发展趋势和与国际上教育发达国家相比都需要尽快改变。

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实行保证基础课,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以及有些课程施行等级制,为了保证专业方向及学生的发展,在管理上必须尽快地实行“学分制”课程管理。有些学校实行学分制,但不能跨学科、跨学级,只能称之谓“学年学分制”,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本身各科教师也有一个终身学习,能自我发展的要求。学校要为教师的创新、科研以及教师的表演、创作给予支持、创造条件。实行定期评估、任免制度,打破终身制。高水平的名校,应有高水平的、有社会影响力的著名教授作为支柱。

对各层次的高师音乐教育领导干部,除去一般的德、才要求外,要有开拓创新意识,特别是居于一定决策位置的领导人,而不是那些会维持现状、会守摊缺乏发展意识的干部。更要反对那些好大喜功,热中于搞什么“形象工程”之类的人。

政府有关部门,针对一些部门、地区不具备条件(特别是师资条件)盲目升级改制的学校,应尽快进行专家评估,政府严格审批的措施。

结束语

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篇3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也呈现出良性向前、生机勃勃地发展态势。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维度,梳理这一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以期为当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发展走向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201402016)。

作者简介:于丽(1979—),女,陕西岐山人,音乐硕士,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理论和艺术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师范教育逐步走出低谷,迈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迹。相应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也呈现出良性向前、生机勃勃地发展态势。本文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维度,梳理这一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以期为当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科学规范地制定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是教学管理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在积极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颁布中等师范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课程教学计划,有力推动了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第一,规范了师范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课程。198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逐步规范师范院校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在《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要求在音乐及音乐教学法课程上加强乐理知识、音乐常识的教学,识谱、唱歌、弹奏键盘乐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每周需要安排课外乐器练习时间。在毕业学前讲授小学音乐教材教法。同时,规定音乐及音乐教学法和美术及美术教学法可以必修或者选修,各地方自行决定。三年制师范学校的音乐及音乐教学法在每学年每周二课时,合计202课时,占总课时的6.45%。四年制师范学校的音乐及音乐教学法在每学年每周二课时,合计270课时,占总课时的7%。

第二,制定和完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计划。1980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音乐专业培养中等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音乐教师,具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养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在专业要求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具有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组织活动的初步能力,能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健全的体魄。

2 系统完备地规范音乐课程群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育部积极制定中等师范院校、幼儿师范学校、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学大纲,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学大纲体系,促进了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制度化建设。

1982年,教育部制订《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提高音乐教育的课程地位,强调美育是中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中等师范学校音乐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优良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熟悉民族音乐的语言,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音乐教学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成为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幼儿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培养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以及幼儿园的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唱歌、钢琴、手风琴、音乐欣赏、幼儿歌曲简易伴奏编配法、幼儿歌曲创编、幼儿音乐教学法等,并做了详细要求。在课外音乐活动中,要求组织合唱队、小乐队、各种器乐小组、创作小组,活动密切联系幼儿园实际,排练幼儿歌舞,儿童节奏乐,定期参加幼儿园音乐活动等。与中等师范学校相比,幼儿师范对于音乐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教学课时更多,教学课程更细化。这充分体现了幼儿师范教育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1992年,教育委员会制定《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规定教学目的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思想品德。新大纲设立了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音乐活动的分层次教学模式。音乐必修课程包括:声乐和指挥、器乐、唱游、欣赏、乐理和视唱练耳、小学音乐教材教法。音乐必修课程在三个学年每周2个学时合计190学时。音乐选修课包括声乐和指挥,器乐,唱游,欣赏,乐理和视唱练耳、小学音乐教材教法。所有学生都应参加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包括见习、实习音乐课;辅导课外音乐活动;小学音乐教育状况调查和社会音乐文化状况调查等。“使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中师奋乐橄学的重大改革。”[2]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43.

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篇4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领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部分地区理工科院校为研究对象,以大学音乐教学现状为切入点,首先论述多元化大学音乐教育的意义;然后调研理工科大学音乐教学现状并分析出影响音乐教育的因素;最后论述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师资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理工科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新措施。

[关键词]

多元文化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各行各业对用人标准提高了要求,多元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指引了发展方向,通过在理工科院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学,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概念和音乐教育的意义

多元文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8年春天斯坦福大学的课程改革是这场文化革命的开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向世界人民传播音乐文化,展示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理工科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它可以缓解压力、抚慰心灵,大学的音乐教育从品德、文化、专业、心理、身体等多方面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音乐教育所体现出的艺术的真实性、概括性、鲜明性、直观性、关联性等特征可以使大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历史传承性,是大学生解读历史、了解民族、领悟传统文化和多彩民间艺术的有力文化支持。音乐教育中的感染力和审美性,能让大学生受到高尚品德的陶冶和熏陶,让他们能够理解丑恶和美丽、高尚与鄙陋,使他们增加对美的认识,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

二、理工科大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理工科院校开展的音乐教学的研究很少,师范类院校大多是单纯研究音乐教育,普通院校基本上正在大力拓展素质教育,关于理工类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或音乐文化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如吴非《针对理工类院校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李博澜《江苏省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李健《河北省理工科院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陈慧玲《我国理工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研究》等论文为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一)对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本文选取了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华北科技学院、河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等六所院校全日制统招在校生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调查研究,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1130份,回收率90.4%,走访学生1000名,交谈成功857人,走访率85.7%。经过归纳整理,从1130份问卷中随机抽取900份进行统计分析,从857名同学中抽取650份走访报告进行总结提炼,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支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我省六所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如下:学习音乐的动机,音乐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课程主要内容和使用教材范围,教师与教学设备的配备情况,音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音乐公选课和学生社团开设情况,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对音乐教学模式方面的态度和想法共八项内容。

(二)调查结果

1.音乐素质存在差异性,缺乏主观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83%的大学生没有任何音乐理论基础;极个别学生因从小接受过钢琴、小提琴的乐器教学能够认识并使用专业乐谱;13%的大学生能够认识简谱但并不能够熟练使用;73%的大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了解和接受音乐知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通俗音乐,一小部分人喜欢摇滚音乐,而对古典和浪漫音乐、爵士乐、交响乐等了解甚少或一无所知。喜欢古典舞蹈的占15%,喜欢现代舞蹈的占37%。从以上数据看出,大学生的音乐水平高低不一,他们听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对高雅的艺术作品了解很少,缺乏主观上对音乐的向往和探索。另外,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音乐,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否具有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对音乐会、歌剧、音乐比赛等漠不关心。

2.课程设置单一未体现音乐教育的多元性。

在被调查的6所高校中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开设音乐教育课程的有4所,没有开设的有2所。在开设公共音乐选修课的4所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只占到在校大学生总数的18.2%,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经调查表明:第一,高校音乐教育因教师的学历背景等原因更偏重专业化,课程过于专业化,学生接受困难。第二,上课学生以低年级为主。因为,很多学校规定,一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习音乐教育;二、三年级的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课业比较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上选修课;处于毕业阶段的三、四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在意这类课程。这些问题说明部分决策者在课程设置上及大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认知上存有一定偏差,高校音乐教育并未得到科学的定位。同时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参与环节,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上课的兴趣。

3.师资力量薄弱导致艺术活动普及率低。

由调查结果可知,理工科院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教师资源非常少,教师梯次不够完善。在参与调查的院校中,只有一所有专任音乐教师,其他四所是由在学生工作处和校团委工作的教师兼任,五所学校只有一名副高级职称的音乐教师,其余为讲师或助教。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导致艺术活动普及率偏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军乐团、舞蹈队,能够在运动会开幕式、迎新晚会、新年晚会亲身体验,展示才华。此外,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活动不能仅仅是课堂讲授,应采取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蒙古族、藏族、苗族或者是俄罗斯、巴西等多种民族特色音乐风格进行推广普及提高,以多元的世界文化和艺术吸引学生,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得知,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基本没有专业视听室和专业活动场所,音乐选修课按照选课人数多少安排教室;只有4所大学有钢琴,其中1台还是年久失修,并且仅限艺术社团使用,不能够提供给音乐选修课;还存在缺少电脑、DVD、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的现象。此外,调查的6所高校中音乐教育的归属也存在问题。选修课归社科部或基础部管理,艺术团体归团委管理,同时教师来自各个行政部门的艺术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的教研室,既要干行政工作还要授课,这说明大部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管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管理混乱、不规范。总结起来,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二是音乐教学的场地、设备严重不足;三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四是学生学习和鉴赏音乐的目的性不明确。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和实施重在高校领导的重视,必须转变思路,给予音乐教育以资金支持,增加音乐教育的形式,重视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独特魅力,使音乐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其功能。

三、基于多元文化和建构主义的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

理工科的音乐老师基本上来源于师范大学的艺术专业毕业生或艺术团体的专业人才,如果其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传授教育,停留在老师唱学生学,则不能满足现代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提出以下三点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使音乐教育与时代结合,与科技结合,保障音乐教育的有效进行。

(一)与时代接轨,丰富教学内容

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较强,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相对薄弱,许多学生不懂乐谱。针对这些普遍特点,教师应以授课对象的音乐水平和文化底蕴为基础,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多元文化授课内容,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中西结合,西方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交叉渗透,围绕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不同风格的流派可以讲授大小调式、交响乐、协奏曲、无词歌;甄选出昆曲、甘肃花儿、朝鲜族农乐舞、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蒙古族呼麦等民族民间表演艺术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看到我国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舞台,让学生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2014年入学的学生基本上以1995年后出生为主,针对这些授课对象,教师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出生年代、文化层次、兴趣爱好,在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的前提下,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通过问答、讨论、课堂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心,使音乐文化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与国际接轨,改善教学方法

在理工科音乐选修课中,将要讲授的理论知识,通过团队或自由结组的方式团结协作,强化对新知识点的掌握。通过话剧或舞台剧表演完成对原有认识的重塑和新知识的建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各种乐器并进行演奏,给学生直观的示范,通过对乐器的观察,讲解乐器的构造组成和发声原理,进行示范性弹奏,使学生获取知识。演示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加强知识记忆。随着电子产品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学生所热爱,也可以将一些app加入到日常教学中来。

2.mooC教学法。

在理工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学生根据兴趣自愿报名音乐选修课和艺术社团,上课人数多。现在很多学校已经覆盖了无线网络,因此,mooC教学法可以应用在音乐教学的课程中。如设计出课程的电子平台,采用手机点名、手机答题、手机观看课件等教学手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社会接轨,完善保障机制

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篇5

关键词:澳大利亚;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一、基本概况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众多,比较知名的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堪培拉音乐学院、悉尼大学音乐学院、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音乐学院、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蒙纳士大学(又译莫纳什大学)音乐学院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音乐院校进行了一些调整,一些原本独立的音乐学院与综合大学合并,成为半独立的音乐教育院校,如悉尼大学音乐学院。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所知名的澳大利亚音乐院校。

悉尼音乐学院始建于1915年,1990年并入悉尼大学,定名为悉尼大学音乐学院。学院靠近大海,与悉尼歌剧院相邻,校园环境优美。学院师资来源国际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文化艺术交流常态化,且设施完善、管理科学、人才培养水平一流,是澳大利亚乃至世界顶尖的音乐院校之一[1]。学院教师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本土和西欧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一些杰出音乐家也移民到澳大利亚并受聘于悉尼音乐学院。学院还聘请了许多世界一流的艺术家作为客座教授,兼职讲授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拥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能够有力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

墨尔本大学成立于1853年,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成立于1891年。1994年,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合并了教育学院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正式将培养音乐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保留部分音乐表演专业的同时,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将公共音乐教育作为教学重点,注重音乐教育的创造性和职业化。

昆士兰音乐学院成立于1957年,位于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本市区。20世纪80年代,昆士兰音乐学院与格里菲斯大学合并为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音乐学院。自创办以来,昆士兰音乐学院见证了澳大利亚音乐教育的变迁,培养了诸多优秀的音乐家。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音乐院校之一,昆士兰音乐学院各类学生总计超过800人。[2]

二、教学体系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继承了欧美尤其是英国的教学体系,同时吸取了各国音乐教育的精髓,并与本土音乐和人才培养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一)学制和专业设置

澳大利亚的音乐教育体制与英国的音乐教育体制相似。本科阶段的音乐专业有两种学制:一种是学士学位教育,学生需要进行四年的学习并通过考核方可获得音乐专业学士学位;另一种是大学文凭教育,类似国内的专科教育,学生通过三年的课程学习获得毕业文凭,没有学位,如钢琴专业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可获得钢琴演奏文凭。研究生阶段的音乐专业教育分为硕士教育、博士教育两个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类:一类为课程型硕士教育,学生只需完成一年的全日制学习,获得一定的学分后即可毕业;另一类为研究型硕士教育,学生需要完成两年的全日制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两年至四年的全日制学习,学生需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以获得博士学位。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专业设置多样。例如,悉尼大学音乐学院设置有表演、指挥、作曲、音乐学、计算机音乐等专业,其中,表演专业又包括声乐、弦乐、管乐、钢琴、吉它、爵士乐表演等。昆士兰音乐学院的专业也非常丰富,包括现代流行音乐、爵士乐、西方古典音乐、音乐技术、音乐理论等学科,可授予音乐学、音乐技术、现代音乐、音乐研究等学位。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设有音乐教育、表演、作曲、音乐学、音乐治疗等专业[3]。澳大利亚音乐院校一般都设有辅修专业。在昆士兰音乐学院,二胡、古琴、琵琶等中国乐器的演奏也被列为辅修专业。

(二)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人本化的特点,其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

悉尼音乐学院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通过多元化教学全方位发展学生能力,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悉尼音乐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一批音乐家而不是少数独奏家。学院推崇快乐学习法,认为学习音乐是一个享受音乐、享受生活和享受工作的过程[4]。这样的教学理念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平和从容。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比赛,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发现教和学的不足之处,而不是刻意追求获奖或衡量教师教学能力。

昆士兰音乐学院提出学以致用、将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相融合的教学理念。昆士兰音乐学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院将创新实践与艺术转化融入教学,与昆士兰艺术学院、昆士兰电影学院开展合作,促进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设计艺术等交叉融合,鼓励学生整合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与音乐产业广泛合作,并引入团队协同创新模式,开设大量艺术实践课程,培养复合型音乐技能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澳大利亚的音乐学院与社会联系密切,注重为学生艺术实践及职业发展提供机会。一些文化机构、知名公司经常资助音乐院校举办各类音乐会,设立各种社会奖学金,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资助和艺术实践舞台。澳大利亚音乐院校经常举办校园“开放日”(openday)活动。在开放日,学院会举办大量的师生演奏会、音乐会,并热情接待社会各界来访者。参观者可以免费欣赏音乐,所有学生都有演奏或演唱的机会,拉近了学校和社会的距离。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教学形式多样,有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表演课、实践课等不同类型的授课模式。

同一音乐院校中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都不尽相同。悉尼音乐学院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根据多元社会的多种需求来设置课程,“悉尼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学生主科可学习四种不同风格的乐队音乐(交响乐队、室内乐队、古典乐队、现代乐队)”[5]。小提琴专业的学生除了主修的专业科目之外,还可以自主选择大量的选修课。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主要有教学法、室内乐、交响乐、爵士乐、即兴演奏、理论文献、教学实习等。

昆士兰音乐学院钢琴专业课程设置简约且连贯,“形散而神不散”。必修课程系统性较强,主要课程有钢琴教学法、键盘基础能力、键盘乐、表演、音乐理论、听觉训练等,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功底与个性化创作的能力。选修课注重因材施教,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主要分为作曲系列、指挥系列、爵士乐系列、键盘伴奏系列、音乐英语系列、音乐行业研究系列、音乐文学系列、音乐学系列、音乐技术系列、歌剧和音乐剧系列、音乐理论与听觉训练系列、教学法系列、音乐实践项目系列等十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又由若干门相关课程组成。

三、人才培养特点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注重吸收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并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进行整合,其音乐教育体现了以生为本、注重实践、宽口径、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

(一)注重音乐教育的“人本化”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强调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并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学习程度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形式上,许多课程以研讨会、演讲、表演、即兴创作的形式展开,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严格的监督与评估制度。澳大利亚音乐院校将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操作、就业前景相结合,教学过程层层推进、有序展开,不仅使学生拥有扎实的音乐功底,还为其日后从事艺术实践工作提供长期的理论指导,进而使其对音乐艺术有更广泛和深入的领悟。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宽口径”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宽口径”地引入多种音乐文化。此类院校的师生的国际化程度高,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也非常高,各国音乐都可以成为学生选修或辅修的课程。澳大利亚音乐院校高度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各种音乐会、学术报告、音乐节等交流活动让人目不暇接,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与此同时,澳大利亚音乐院校也非常注重学科交叉。在教学内容上,音乐理论与音乐表演实践相结合,音乐专业课与音乐通识课相结合,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学校限定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相结合,音乐艺术与电影、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课程设置充分融入人文历史、现代音乐、电影及其他艺术形式等课程,既能让学生领会音乐的真谛,感受人文的气息,也能使其对人生有所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宽口径培养学生的音乐及文化素养。

(三)注重音乐教育的“实践性”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注重实践教学,突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提升其职业竞争力,体现了其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在课程设置上,澳大利亚音乐院校设置了即兴创作、室内乐、教学法、音乐管理等实践课程;在教学环节上,明确规定学生须背谱上课、参加音乐会(交流会)、公开演出,参与音乐行业实习、音乐艺术管理实习;在学习形式上,鼓励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跨学科展开学习活动;在考试考核上,不仅对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考核,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学习日志、活动经验、准备工作、排练彩排等。在澳大利亚,专业的音乐团体或各类学校对音乐人才提供的全职岗位非常少,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激烈的工作竞争。澳大利亚音乐院校注重职业教育,引导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以“音乐会表演者和歌剧演员、指挥、教师、音乐机构行政管理者、交响乐团经理、音响导演和音响工程师、电影音乐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等为职业。总之,澳大利亚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都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值得国内音乐院校借鉴。

参考文献:

[1]悉尼大学音乐学院简介[eB/oL].http://music.sydney.edu.au/about/history,2013-12-18.

[2]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音乐学院简介[eB/oL].http://griffith.edu.au/music/queensland-conservatorium,2014-01-25.

[3]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简介[eB/oL].http://vca-mcm.unimelb.edu.au/,2014-01-25.

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篇6

一、高校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

分析培养出具有优秀的音乐专业知识以及音乐教育相关知识,热爱音乐事业,能够胜任音乐教学、科研、编辑、表演等各类音乐相关工作的高级音乐学人才,是所有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其中音乐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目标就是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及《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目前各高校的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结合其培养目标重新进行规划,且各学校要结合本校特色制定不同的办学理念,提高本校音乐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进而保证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新时代音乐学专业人才。具体可以在本校的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践环节,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中小学任教,或在相关新闻媒体、艺术团等部门从事音乐工作,借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结合学生各自的实际专长及个人兴趣分小组进行选修课的学习,以便培养出各有所长的专业人才。

二、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革新路径

结合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的现状及培养目标,笔者对其课程设置的革新工作做了如下四大方面的构想:

(一)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音乐学专业主要负责为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因此,在进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以便为课程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比如可以将外国乐器与中国乐器的课程合二为一,并且增设舞蹈相关课程;还可以增设一批选修课,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兴趣进行选择,例如可以增设有关音乐分析、音乐创作的精深课程,为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便利条件。

(二)完善配套教材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的配套教材的修订方案尚未完成,在这方面教育部需要参考相关专家的建议,尽快完善修订。教材的修订必须要重视对人才培养目标及理念的把握,严格按照相关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专业基础情况等精心进行选编。总之,音乐学专业的教材必须要在涵盖所有专业必备知识的同时,保证知识结构规划合理,以便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教材内容,循序渐进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课程《中国民族音乐》中,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音乐学专业的实际以及本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合理选择补充性教材,例如可以增设《音乐作品分析》二级科目,让学生按个人兴趣及水平自由选择一些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汇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教学演示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要重视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音乐专业品种全面、教学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必须要对本校音乐学专业的所有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并结合学校实际适当吸收新鲜血液,以便能够打造一支年龄结构、职称学历结构等均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开展工作:其一,要组织本专业教师定期去其他单位进行学习和考察,以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创新性思考;其二,各高校的音乐学专业要加强联系,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其三,学校要按照教师的不同水平等分层次对之进行培训,甚至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或交流,在国际交流中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不断完善本校的相关设置;最后,各高校要建立相关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便为各自的课程设置提供足够的选择资源。

(四)教学方法的革新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因此必须要进行有效革新。现阶段各中小学需要的音乐教师既要具备精深扎实的专业综合知识,也要有一技之长,即需要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既能够成为称职的教师,也能够胜任文艺表演工作。针对这一实际需求,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应进行有效革新,比如要兼顾学生的“唱”、“教”能力,以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既能唱歌,又能会教唱歌;又如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与当地的中小学联系,安排学生在实习中不断消化吸收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篇7

校本培训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关注的大事。素质教育的推广促使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的革新,校本培训就是其革新的产物。随着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处地位的转变,对音乐老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授课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由于校本培训较其他培训模式具有很大优势,现在的音乐教师的培训模式也纷纷开始采取校本培训。接下来,本文就从四个方面分别来分析一下校本培训与传统培训之间的异同。

一、概念及方式上的异同

在概念上,传统培训与校本培训都是为本文由收集整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教研能力而进行的动员性的集体培训活动。

但校本培训指的是立足于学校,由学校组织发起和规划的,围绕本校的办学条件、特点和学生现实状况的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模式。而传统培训则是由专门的教育部门、培训机构等组织规划的,致力于更新教学理念、拓宽老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学的能力,侧重点在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补救和解决上的广泛意义上的非长期教师培训活动。

在培训方式上,传统培训和校本培训很大的区别。传统培训大多数是将学科作为培训中心对象,方式单一,受众被动,其方式主要包括:针对教育法规、思想、理论的教学会议、报告;针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技能的提高的讲座;针对某种方法或技能学习的短期培训;学习和借鉴优秀老师经验的教学观摩。

校本培训则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追求学校特色为中心,采用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化。将被动接受的进修教师转变成主动参与的培训对象,传统的培训已经提升到了研修的层次。其方式主要包括:

1.集中进行培训。尽管很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源不足,但集中培训仍然是很重要的部分,它能够更好的传递学校的办学宗旨、理念和目标及特色,让音乐老师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实现其培训计划。

2.巧妙结成对子。将校内的优秀老师作为榜样和带领者,带动青年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成长。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应对刚上岗的年轻教师的进修需求。

3.解读优秀案例。对优秀教案要进行学习、借鉴,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教学优势,进而开拓思路,达到充实自己的目的。

4.进行个人反思。让老师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反思,记录在案,再不断改进自己的方式方法,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5.利用网络教学。互联网、校内网都是学习和进修的良好媒介。在假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在辅导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

6.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认真的设计,充分挖掘教材的作用。

7.研究教材与课题。教材是教学方法的根据,只有老师吃透教材,才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设计点,更加从容地进行教学。而课题研究的住到单位是区县的教研室。要集中区内的老师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培训与探究,相互借鉴优秀建议与意见,实现自身的提高。

二、内容及效果上的异同

在培训内容上,传统培训模式是在教育行政相关部门的策划下完成培训内容。那么,它的内容就主要包括了:教育相关法制、政策、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职业道德等文件内容;转变观念、扩大知识体系、充实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内容;把探讨、观摩、交流等大型活动作为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则是在校内让老师直接参与的培训,除了传统培训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地方教材特色设计、学科特点、学校特色等方面的内容。音乐教师的脚本培训则主要有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以及学习地方音乐。音乐教师在提高授课水平的同时,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对民间音乐进行整理、改编、创作、演唱和小学。

在效果上,传统培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让音乐老师提升专业技能、转变教育观念、学到优秀经验。但是由于其培训范围较为宽泛,没有针对性,导致很多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很难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不能够满足所有老师的进修需要。

但校本培训基于学校本身,能够更直接地面对存在的教学问题,可以制定更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政策,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为经费原因不能让学校老师都参加培训的尴尬情况。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的进修,可以走出学校,进入到民间学习真正的特色音乐,达到提升自己艺术水平、丰富课堂内容的目的。

尽管校本培训有那么多的优势,但是同样也还存在着一定问题。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很多采取校本培训的学校并没有将音乐教师纳入体系当中。并且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足,甚至在农村贫困地区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其它学科的老师身兼数职,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也无暇进行音乐课程的培训活动。要想营造出音乐教师的校本培训氛围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音乐有其特殊性,非相关专业的优秀经验也未必适用于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篇8

调查对象:对江苏省四所高等职业音乐教育的现状做问卷调查,在全省范围内采取抽样调查。四所调查院校包括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国家重点一所省重点一所,普通高职院校两所。调查研究工具本论文调查研究的工具是自我编制的,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调查问卷,分别对这四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以及音乐教师作了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问卷包含:

1、针对高职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及所在学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的情况进行调查。

2、针对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公共音乐选修课的需求进行调查。

3、针对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本论文调查的时间为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

二、统筹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得到许多相关数据,下面就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的各个不同方面进行具体情况的数据统计。

1、对学生音乐学习调查分析

学生喜欢音乐的状况(1)通过调查得出:58%的大学生很喜欢音乐课,34%的大学生比较喜欢音乐课,通过访谈他们认为在高职院校开设音乐选修课很有必要,反映出现在大学生渴望自身素质在大学教育阶段获得全面提高。(2)调查显示,学生的音乐活动是丰富多样的,70%的学生喜欢唱歌,54%的学生喜欢演奏乐器,28%的学生喜欢识乐谱,91%的学生喜欢听音乐,46%的学生喜欢学习音乐知识。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非常喜欢音乐各种活动,尤其从喜欢听赏音乐比例上可以看出,听音乐成了学生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学习经历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89.%的学生对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感到不满意,75.%的学生基础音乐教育的学习为3-6年,并认为基础音乐教育对自身的音乐素养的提高并不大。这也是当前高职学生音乐基础素质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音乐基础素质的调查分析

(4)音乐基础素质调查分析,学生认识乐谱情况调查表

调查显示,32%的学生认识简谱,14%的学生认识五线谱,8%的学生两种乐谱都会,46%的学生两种都不会。大部分学生对简谱和五线谱的认知能力较弱,显现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结构较差。

2、开课内容调查分析

开课内容

(1)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学校开课内容的重点还是放在了音乐欣赏上,而且多以介绍欧洲古典音乐为主,较少介绍本民族的音乐,离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修养还有一定的距离。有的高职学校由于师资的原因存在着因没人设课的情况,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什么课;大部分高职院缺乏课程设置方面的科学论证,存在着盲目开课的情况。

(2)音乐课程现状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希望在大学选修公共音乐课。上了大学之后,他们如久早的禾苗期盼甘霖一样盼望着学习音乐,渴望自身素质在大学教育阶段获得全面提高。实践证明:公共音乐选修课所涵盖的人文知识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对其一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有益的。

(3)、学生喜欢的音乐情况调查

分析一、高职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人数最多,占大部分;其次是影视音乐、轻音乐,学生觉得听起来比较轻松。中国传统戏曲或曲艺(如京剧等)17%,外国歌剧仅占8%,通过访谈还了解到,学生喜欢听熟悉的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趣味存在一定的问题。

分析二、大学生对音乐选修课的认识较肤浅,从调查结果的中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知是幼稚和盲目的,在他们形影不离的耳机里播放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对高雅的艺术作品或一无所知,或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学生对音乐素质以及提高音乐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全面,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仍只停留在表面;二是流行歌曲本身易学、易表现。而对于交响乐等高雅音乐抱有一种排斥心理,认为自己基础差,没有音乐细胞,索性不去接触它;三是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单一,难以引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四是部分大学生是抱着学学识谱,学唱几首歌曲,学着玩的简单目的而选修了音乐课,再加上这门课程的考试对大学生不会有任何影响,所以他们基本上没有把它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来对待。

分析一、从调查结果的e2中可以看出,56%的学生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对自己影响不大,42%的学生认为一般情况,仅有4%的学生觉得影响很大。分析二、高职生的基本音乐素质较差,他们接受音乐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差异较大。

3、调查情况师资一览表

(1)、师资情况通过调查得知,4所高职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师总人数为14人,其中专职教师只有2人,兼职教师有12人,校均人数为3人。说明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高职公共音乐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其队伍结构也不合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也不十分满意,认为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没有新意。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情况;参加音乐教育方面的教师培训或进修情况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科研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在过去一学年中,学校领导听过您的几次音乐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掌握情况:

分析一、由表显示,在14位音乐教师中仅有两位教师进修或培训过,通过访谈和调查其他教师几乎没有进修的机会,在音乐教学和科研上遇到的困难较多,主要集中在缺少音乐活动经费、活动场所及缺乏音乐资料上,同时,由于领导对音乐课程的忽视,致使音乐教学成了高职院校可有可无的点缀。

分析二、从听课的次数来看,学校领导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比较重视的,在教学上有督导的作用,但通过与个别教师的访谈,由于音乐教师开设的大多是选修课,学校并没有建立对选修课教师包括音乐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音乐教师上课质量好与差都一样,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分析三、从教师的教学技能掌握情况来看,音乐教师本自身都比较重视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大多数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能制作授课使用的音乐课件。

4、音乐艺术机构调查分析

学生参加学校音乐活动的情况分析分析一、从学生参加音乐活动情况来看,有50%的学生没有参加学校的合唱队,有12%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这样的活动,参加过学校乐队的仅为2%,参加过学校舞蹈队的为4%,参加过音乐协会的为4%;从调查看出,高职的音乐活动还没有完善的开展起来,有的学生并不清楚学校是否有这样的艺术活动中心。

三、小结

以上是对江苏省高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学生音乐学习现状、音乐教师现状、音乐课程相关情况、音乐艺术机构相关情况等有关方面。从调查的数据和访谈的资料显示,在发展形式迅猛的高等职业学校中,音乐教育现状有喜有忧。总体来看,并不乐观,它的境地似乎可有可无,随意性很强,流于表面和形式,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育还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受传统教育观念的禁锢,部分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领导漠视音乐教育,把它作为杂课看待,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篇9

缺少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针对现阶段音乐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现状,它与日益发展的21世纪人才的需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一段差距,社会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他们对音乐教育专业职业技能有什么需求呢?笔者仅就声乐课和钢琴课为例,指出社会人才市场对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声乐课和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的两门必修课,是基础,没有主次之分和主修与副修之别。可是实际教学中,往往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只注重声乐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不肯在钢琴上下功夫,这样不自然地就形成以声乐为主;嗓音条件差的学生,只能练琴很少开口唱。使声乐和钢琴两门必修课变成了“主修”与“副修”课,结果培养出能唱不能弹或能弹不能唱。而实际上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首先必须是弹琴和唱歌都可以的,否则,是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在学好这两门基础课的同时,应具备一些演奏其他乐器的技能与技巧;还应把理论基础同专业技巧课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还应具备合唱指挥与艺术实践的能力。总之,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响应高师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具备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理论扎实,师范能力强,综合能力突出的素质。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定位的设想

(一)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定位

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能适应社会教育发展需求的音乐教育者。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为了基础教育服务并与基础教育衔接,而向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合格教师,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和基础性的特点。所谓“师范性”是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专门的音乐院校及本科类院校是培养在某一方面专业突出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专业要求高、精、尖。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要求学生在专业上全面发展,教学过程的方向和思路正确。所谓“专业性”是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音乐教学所需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能够适应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同时,在今天的环境下,也要适应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观念、新方法。所谓“基础性”是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就业人才的同时,也作为再教育的基础。“专、本科教育阶段是今后硕士、博士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传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是终身学习音乐的基础。”

(二)职业技能培养内容的定位

“必修课、选修课并举”是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内容的重要策略。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应当与之相适应。能培养这四个领域教学能力的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声乐、钢琴、合唱指挥、舞蹈;感觉与鉴赏课程应包括视唱练耳、乐理音乐欣赏、曲式分析等;音乐与相关文化课程应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等;创造类课程包括歌曲作法、配器、电脑音乐、舞蹈编导等。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专业必修课开设过程的同时应当提倡选修课,即在学好声乐、钢琴、舞蹈等必修课的基础上选学二胡、琵琶、古筝等乐器。同时,还要重视音乐教学法,因为音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应用课程,内容设置为音乐教学法、教学分析、音乐教育史以及试讲和实习等。在抓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策略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艺术实践环节。根据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不能胜任指导或组织小型乐队的能力,不能指导一定质量的小节目以及一场演出活动。因此,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项音乐活动,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可以经常举办一些音乐会,让同学观看与参与,也可定期举办小组专业观摩以及各种排练。还可进行“三下乡”活动,使同学走入基层,深入群众,增强实践能力。

(三)职业技能培养思想的定位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思想上的基本定位是:培养通专结合,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质,有个性,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需求的通用型、创造型、国际型人才,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音乐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教育十分关注的命题,究竟音乐教育专业应培养出怎样思想的合格人才呢?

1.培养充满认知灵性的人

认识能力是指大脑对信息进行接受,加工处理、储存和提取的能力;灵性是指个体触及外界事物后呈现的顿悟敏度。认知灵性决定一个人的智慧。围绕音乐与认知灵性的培养,就是通过全面的音乐行为参与,外在上使主体进入一个自由、开放、舒展的音乐状态,实际上提高认识效能,活跃主体能动性创造性。

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篇10

【关键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

关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的问题是常谈的老话题。声乐教学作为主要专业学科也随着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新形势下对高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知识储备与应教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从高师声乐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上看,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教学模式,缺乏声乐技巧、歌唱理论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师范与非师范教学内容划分不明显,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单项轻综合、重单一轻多元的弊端。

一、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一)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全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中,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出现得比较早,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成熟的教学模式,但伴随着基础教育积极改革的步伐,以此自足、不求创新、因果循环造成音乐教育理念陈旧、模式僵化。我们要认真思考研究,不断推进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方法。目前有很多高等院校还是按照老的教学观念模式,已经出现与基础教育的要求脱节的现象,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高等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存的良好发展,因此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机地成为一体,既有共性也不失特性。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与培养方式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面向中专、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队伍,其教学特色在于培养音乐教学师资,具有师范性的功能。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的教学,是从感性上感悟体验,从理论上去认识把握音乐的本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非师范性音乐教育不同的是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即学到手、用得好、传下去,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一项学习。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影响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本民族的国民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和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力量。音乐教育改革以来,众多高等师范院校为弘扬民族文化,地方师范院校引入本土音乐资源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从而突出强调国民音乐教育、业余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作用日渐突出,促进群众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现阶段群众声乐文化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发展趋势。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归根结底要靠音乐文化人的队伍建设,依靠大众喜爱的、有影响力的、有高素质文化艺术修养的文艺工作者来组织建设,这就给高师声乐培养人才的要求带来更大的挑战。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给高师声乐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带来了考验,高素质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声乐专业技术,又能进行声乐艺术实践操作,毕业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市场岗位的竞争。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我国声乐艺术在古代就有很高的成就,如韩娥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礼记·月记》中关于歌唱气息的运用、行腔、吐字以及情感抒发的记载;《诗经》将民歌汇集;屈原的《楚辞》;中国说唱音乐鼻祖《荀子·成相篇》等。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在不断改革,声乐教学不仅停留上个世纪20年代受欧洲文化影响,以美声方法演唱风格占据主要院校优势,洋为中用。声乐教学更好地借鉴了西方融合多元素的民族唱法,更多地融入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成多元共生的状态。声乐教学以独特的个性跟国际接轨,声乐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使之更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

声乐艺术虽不能通过具体的概念言语来形容,但可以结合听觉,是用声音与语言来表现音乐的形式。音乐教育是感性透过理性的认识,有意义且科学地传递给他人,从而得到体会的学习过程。声乐教学也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音乐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四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法规等课程,约占总课时的33%;专业必修课包括14门课程,其中师范必修声乐、师范必修钢琴、师范选修主科、学校音乐教学论与教材教法、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名作赏析、和声、曲式等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或称为学位课程),课时约占总课时的44%;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7%;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素养类四个系列。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约占总课时的5%,文科学生至少应选修2学分自然科学系列的课程,其他学分可以任选课程修读,如意大利语、歌曲写作、音乐课件制作、教师技能、形体、论文写作等,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1%;实践环节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为必修学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6%。其一,公共课门类多,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觉得枯燥,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其二,占据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专业必修的设置虽然丰富,但是由于课程独立性强,学生很难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纵向贯通,比如曲式、和声、复调的学习为歌曲分析、声乐演唱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很难去将这些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其三,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更多的是对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的导论,提出的是教育的共性问题,并没有对声乐艺术的个性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如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史、声乐作品分析、声乐心理学、声乐美学的开设,理论基础课程的缺乏,学生毕业后只会弹、唱,却不懂如何教。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打破学科分割状态,注重学科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师声乐教学不单单是教唱,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理论性指导,声乐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够范唱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的能力,还要有声乐教学的能力以及根据音乐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娱乐实践发挥特性的能力。必须掌握大量的声乐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实力。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堂上的几点思考

1.课堂发声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课堂大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发声,二是歌曲演唱。声乐是一门长期积累、不断练习的一个过程,考验培养学习者的耐心与毅力。发声对于初学声乐非常重要,有助于训练巩固发声肌体。由于现在高校低年级都是小组课,学生多,课堂练声时间匆忙,忽略了学生的发声时间,更侧重的是学生歌唱作品的完成,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好的歌唱习惯来源于基础,通过练声可以使发声的各个器官不断调节使之协调,更好地为歌唱奠定基础。

2.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歌唱气息可以调节喉头的稳定,以更好地打开喉咙建立良好的声音位置。初学者更多的是靠教师的听觉感受及经验,巩固自己的声音位置,通过长期的学习可以自我总结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

3.教师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歌唱是对演唱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艺术的魅力在于有很强的表现力,一种情感的抒发,体现人类精神、文化、情感的丰富世界。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具备范唱能力,而且要具备对歌曲乐谱的演奏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声乐专业的钢琴伴奏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考试或参加比赛时大都为学生相互伴奏,有利的是学生可以加强钢琴伴奏能力,但毕竟学生的弹奏能力参差不齐,对歌曲的理解能力、演唱技法程度也不如专业声乐教师,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演奏可以带动学生歌唱的情绪,因此音乐教育系声乐教师培养钢琴伴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运用高科技手段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科技化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辅助声乐教学,数字化就是把电脑、投影、录像机、摄影机投入到教学课堂中,使原本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科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歌唱原理的本质,还能运用软件对歌唱作品分析数据,对完整的歌曲演唱进行数据分析,能够使歌唱完美化,加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5.培养适应实践的重要性

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检测方式,注重理论技能实践。在原有声乐考核的基础上增设小组唱、二重唱、表演唱、小型四声部合唱歌曲的能力考核标准,完善教育实习的规划体系,增加实习量,有针对性地建立自我实习档案。

(四)高等师范音乐教师所具备的能力

在当今高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对高校声乐教师有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学科基础技能、自身专业修养、良好的师风师德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勤于参加社会实践跟上国家整体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等师范乐声乐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根据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掌握声乐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前沿问题,加强自身艺术修养,与时俱进,以适应高师声乐艺术教育改革和培养新时期艺术教学人才的需求。

三、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声乐教学的发展要突出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相关文化的整合与融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以器乐、声音为在校主修必修科目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有个师范特色问题,师范类的声乐教学除发声,演唱训练外,还需有一定的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如声乐发声基础原理或者歌曲的音乐分析等,这样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性。

(二)声乐教学的题材要丰富,内容要具有全面性,侧重体现本土音乐文化

学生在接触演唱曲目上,不要像非师范声乐专业那样有严格的声部划分、音色划分,着重演唱某种风格的歌曲。要多听、多唱、多积累声乐作品,增强范唱能力。同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素材,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学生不仅在独唱中唱好,合唱中也要唱好。加强合唱、合奏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合唱中的一员,要如何组织进行训练,如何带动整体,同时学到指挥技巧、排练方法等,开拓思维,有创造力,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自我发挥。

21世纪,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培养的目标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单一的培养目标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多元的声乐文化蕴涵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学、人文科学等,使人们对声乐的审美有更深刻的认识。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声乐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将以就业为导向迎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行业领域需求,提高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发展是要紧跟大方向,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其掌握着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命脉,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瑞.高师声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悦平.新形势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构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4).

[5]王安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J].人民音乐,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