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画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02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1

1红色油画的社会功用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长河,历史画在中国起源很早,其内容多从历史故事和反映历史的文学作品中获取素材。从春秋战国时期到19世纪,历史画就是中国画家十分关注的体裁。今天的红色油画作品作为当代油画艺术的一个方面,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功用。

1.1红色油画的社会作用

随着我国对红色油画作品的逐渐重视,在以展览陈列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和发挥各种社会功效的同时,应当对它进行科学地维护和修复,使它不断发挥和体现其社会作用。

1.1.1认识作用。优秀的红色油画作品反映革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观众通过感受和认识生动的画面,将自己与历史拉近距离。认识作用是以形象的生动为条件的,观众对生活的认识往往来源于对作品中形象的整体感受,红色历史绘画的认识作用就是基于对历史的真实反映,揭示了历史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

1.1.2教育作用。红色油画作品的教育作用建立在认识革命历史基础之上。观众透过优秀的红色历史绘画作品,可以看到丰富、真实的历史画面。人们通过对红色油画作品的欣赏,学到了真(知识),习得了善(道德),加强了趋向真善美的意愿,陶冶和提高了人的情操。3.审美作用。红色历史绘画作品以其画面的形式美打动人们的情感,它陶冶人们的情操,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即人们常说的美育,或称“美感教育”。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他意识形态所不能达到的东西,这就是美。没有美,也就没有艺术。红色油画作品的审美作用是由红色油画作品所具有的美的特征而产生的。

1.2红色油画的社会价值

红色油画作品的社会价值的高低在于它对社会所起到的实际作用的大小。一幅作品对社会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与影响越大,它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就越高,作品的社会存在意义就越大。红色油画作品对记录中国社会历史起到了巨大的社会作用,它存在的价值是由其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贡献、对社会所起的实际作用决定的。红色油画作品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满足了观众强烈的审美需求;同时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以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教育了观众。红色油画作品是艺术家辛勤劳动的结晶。艺术家的一定社会地位又决定了他们的艺术作品的陈列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因而,它作为馆藏珍贵文物展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1.3红色油画与社会的关系

人类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有其特殊的价值,这就是它们的社会功用。艺术的社会功用决定于它的本质。红色油画作品是社会政治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内容直接或间接地教育了后人,培养和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油画作品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内涵、突出的认识作用和社会组织功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2红色油画维护与修复的意义

维护与修复红色油画作品,与体现它的社会功用有着密切的联系。红色油画以其自身的艺术特征、社会价值决定了它的社会地位。完整地保存红色油画是有效发挥其社会功用的基础。只有确保红色油画作品的健康和完整,它的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才能得以更好地体现,它的艺术生命力才能经久不衰,因此,维护与修复红色油画作品的意义非常深远。

2.1历史意义

红色油画作品的优秀在于作品本身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它的价值高低决定其社会功用的大小,红色油画作品是新中国历史画创作的经典题材。展示红色油画,为历史陈列提供了丰富的展品素材,充实和弥补了陈列史料的不足。维护与修复红色油画为我们研究历史绘画的创作及陈列形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科学地维护与修复红色油画是为了传承祖国的文化艺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因此,红色油画作品的维护与修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2现实意义

红色油画的维护和修复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它的现实意义也伴随着它的社会功用而体现出来。红色油画产生的目的就是要起到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而维护与修复能更好地发挥出它的社会功能。红色油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政治服务,以其极大的社会政治作用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对红色油画作品进行维护、修复与对普通油画的维护、修复相比,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红色油画的维护要点、修复原则与范围

红色油画艺术作品具有特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很强的艺术功用与社会功用。就陈列而言,油画作品的良好艺术效果能否得到充分的显现,与对油画本身的陈列维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对那些优秀作品来说,如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维护,就会产生不良影响,不能达到应有的社会功用。

3.1红色油画的日常维护与保管要点

日常维护和保管陈列中的红色油画作品应掌握以下要点:一是温度。高温对于油画的破坏性很大,易使油画色彩变暗或溶解,色层开裂脱离画布。二是湿度。潮湿会加速油画的氧化,勿将油画放在潮湿的地面上。三是光照。紫外线对油画的画面有害,会使画面褪色,应尽量避免含紫外线光的直接照射和反射。四是防尘。保持室内清洁,悬挂时要有倾斜度。不挂时要面向墙壁放置。五是防折裂。厚涂的油画易折裂,应防压防碰,从内框拆下时要小心轻拿。需卷画布时,画面朝外卷,并应有轴心在内,轴心越大越好。陈列展示中应注意室内通风。

3.2红色油画修复的原则与范围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基础绘画;逻辑思维;色彩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54-03

在美术教学领域里,教育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素描的整体关系、空间关系,色彩的诸多因素把握等等,这些直接的美术表现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是感性的,但色彩又被光主导着,色彩离不开光,素描也离不开光,而对光的理解却是理性的,光含有复杂的光学物理现象,如光的波长变化等。在绘画应用中,将光学原理和物理现象进行一些研究,将给绘画学习带来综合性、客观性的多项思维方式,既丰富了知识面,同时又给绘画增加了辅的帮助。绘画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大自然离不开宇宙的物理现象,这些充分说明,事物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

一、从光学角度看绘画

在一定的条件下,太阳光的温度和亮度成正比,而温度、亮度的程度又和光的照射角度有关,这个道理给我们的绘画带来了一些启示。

我们不妨可以做个实验:手拿一个电筒,站在距一堵墙三米的位置,将电筒的光直射在墙上,用照相机拍下其亮度。再站在距墙两米的位置,将电筒光斜射在墙上,相机的位置和调节都不变,拍下其亮度,再将两个亮度进行比较,结果是,站在距墙三米距离的亮度要亮些。

视觉在一定的时间里会产生疲劳。学生在画长期素描作业的过程中(如石膏像),因视觉疲劳,会对一些明暗变化微妙之处产生反应迟钝的现象。

视觉疲劳了,就不要强行用视觉去看此处的深浅关系,可以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和观察。根据冬天冷,夏天热的道理,利用光和物体角度的关系,即直射和斜射的原理去分析其亮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牵涉到有关拓展教学思路的问题。老师教学生不同于师傅带徒弟,在驾校里,一些师傅并不比学生聪明,只是比学生有经验而已,其教学方法拙劣之至。作为一位教师,不能局限于技法的教授,更要提高学生的观察方法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多项思维会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二、从光学原理看绘画

(一)表象客观与科学客观

每个物体虽具有本身固有的色彩,但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看得清,也就是说,物体的颜色有着被光主宰的因素。既然光是有色彩的,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的颜色时,不能忽视大自然中难以察觉的已存在的条件,即光的颜色。这里产生了一个人们对事物的观察方法和认识度的问题,即主观和客观,表象和深入。

谁都知道,黑夜里看不清色彩,即使划亮一根火柴,也分辨不清物体的颜色,即使认清了该物体的颜色,那也绝不是“认”清,是因曾认识该物体而“记”清,这属主观认识,因“认”而“识”。

物体的固有色既然通过光来显现,在判断物体的颜色时,实际上是在判断光的来源和光源的色彩。现举例说明之。

在一个朝阳初升的早上,一位美术老师和一个学生背对着朝阳并排坐在山顶,老师将一个梨子高高举起问学生:“这个梨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黄色”,老师说:“错了,是红色”,学生不解。老师告诫学生:“你怎么不考虑朝阳的颜色呢”。到了黄昏时分,两人面对着夕阳,老师又举起梨子问其颜色,学生这次学乖了:“红色”,老师说:“错了,是蓝色”,学生愕然。老师说:“你面对着梨子的暗部,为什么没看到天空的颜色?”。

这个事例说明,首先要弄清光的来源,进而判断出光的色彩。这是综合了客观的条件后去客观地看问题。

客观和主观历来被人们所争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列举了关于“模仿学”的三种方式:(1)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2)照事物为人们所想象的样子去模仿;(3)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这个“应当”就是“正确”的意思。

笔者以为,只要人们对发生的事情不去编造地描述,便是客观的,但可以将客观分为三个等级,即初级客观、中级客观和高级客观。如果给这三个等级套上名词,就是表象客观、概念客观和科学客观。表象客观是不带任何个人色彩、同时又不具有任何思维和判断、最直观地反映事物的表象;中级客观则含有个人色彩的因素,即对事物的发生进行判断地描述,这个描述有经验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高级客观则是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后,对事务作出了本质的反映。

如果给这三个客观赋予品德属性,那么,初级客观表现了朴实和天真;中级客观很夹生,容易给人带来误解;高级客观则成为了真理。

上面的事例中,老师的回答具备了科学的客观本质,这个“科学的客观”含有对光的深层理解,比如天空的蓝光因素。

(二)光的客观现象

光,究竟有什么样的现象和本质呢?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诗词《菩萨蛮・大柏地》里的诗句,描述的是雨后彩虹的景象。诗句虽浪漫,却道出了一个科学现象,即太阳的色彩。彩虹,是雨后空中集聚的水分子经太阳光的折射后而产生的一道彩色光环,彩虹里瑰丽的色彩体现了太阳光所包含的七色光谱。

太阳因为有了七色光谱,使世界变得灿烂。

太阳是温暖的,这是我们感受到的太阳温度,而太阳投射到大地上的色彩也呈现出一片暖色,但如果我们强行给阳光的色彩以一个固定值,那无疑于“盲人摸象”。仔细观察,太阳在每一时间段所呈现的暖色是不一样的:早上橙黄色,上午黄色,中午黄白色,而早晚的太阳是一片橙红色。之所以会有这些变化,都是大气层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会被太阳烧焦,更不谈繁衍出生命。

太阳七色光谱的排列顺序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其实是古人就已发现的光谱和光谱顺序,的诗词只是借用了这个发现。这七色光谱都具有不同长短的发射光波,而每一色谱的光波长度顺序正是按照“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顺序而排列的,也就是说,红色光波最长,紫色光波最短。

地球,被大气层包裹着,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层被子。太阳光的力度在这层“被子”的作用下,衰减了不少,否则,就像前面说的,地球会被烧焦。

早晨,太阳斜射着地面,大气层的厚度加深了,一些很短的光波被大气层阻隔住了,无法投射到地面,而红色光波的穿透力最强,于是,这时的太阳就像一盏红灯照耀着大地。到了中午,七色光谱与大地呈垂直的照射角度,形成了直射,直射时大气层的阻力达到了最小值,所有的光谱都以最大的能量倾泻于大地,光达到了最亮值,便形成了白光。

这里产生了一个光的加法:赤+橙+黄+绿+青+蓝+紫=白。但如果用矿物质颜料如此相加,那将会糟糕到何种程度。

以上的现象可以总结出一个道理:斜射时的力度、亮度、温度最弱,直射时的力度、亮度、温度最强。

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出交通信号灯的红、黄、绿各自的作用和该作用的理由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光波并不代表亮度,光波的长短与光波的运动方式、状态有关,就像一盏太阳灯可以照亮很大的范围,但并不能照的很远;一束红外线光不能照亮周围,但却可以发射得很远。

以上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这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不是人们一眼就能发现的,是经过科学家研究后而得出的客观现象,是“科学的客观”。

(三)色彩的逻辑性

其实,蓝天之色是阳光色彩的一族,太阳的蓝色光波很短,大部分被阻挡在大气层里,在大气层的上部分相互碰撞,形成了“蓝色的大气层”,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蓝天。在室外,一个物体如果看不到被阳光照射的一面,就只能看到被蓝光照射的色彩。

一副火红的风景写生,如果排除秋天的因素,那一定描述的是“朝”或“夕”的景色。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对室内静物的色彩分析。室内静物的光源条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白天的自然光,一个是灯光。灯光大家都知道,一种是荧光灯的冷光源,一种是白炽灯的暖光源。

白天的光源一般是窗外来光,窗外的光源较复杂,有阳光,有天光,楼层较矮的房间有可能是对面房屋的反射光。天光又分晴天和阴天,房屋的反射光又有房屋的颜色之分,因此判断自然光源的色彩相对于灯光要复杂。学生们在上课时,相信老师会将这些因素指明,并分析出冷暖关系。

假定窗外是一片蓝天,窗前的静物是一颗梨子,当我们的视角距物体和光源距物体的角度成直角,使物体的受光面、中间色和暗部的面积基本相等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画者的用色方法:这个梨子的受光面用“柠檬黄”,中间色用“中黄”,暗部用“土黄”。

为什么呢?这个用色是为了产生一个简化或数据化的思维方式,解释起来有些复杂,但这个复杂不是感性的,是逻辑性的,逻辑性的东西将道理说清了便懂了,感性的东西难以捉摸。

首先判断一下光源及角度效应。光源不是阳光,又没有外面房屋的反光,只有天光,晴天的天空一片蓝色,蓝光偏冷,给物体的受光带来了冷色调。

就像一个方程式,先分析这个“方程式”的条件:物体(梨子)的受光面、中间面、暗面与视角产生了三个不同的角度,根据前面谈到的角度与亮度的关系原理,物体的某一面与人的视觉接近垂直角度时,固有色反映最强,由于梨子的固有色为纯度较高的黄色(在没有特殊光照的情况下,也不是秋梨),该面的黄色反应最强。而在受光的一面,因为角度倾斜,黄色衰减了,但光源色加强了,这个面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强烈的光源色(镜子的原理就是当镜子与物体、镜子与视觉产生了两个对称而相等的倾角时,镜中便反映出了该物体)。

条件分析完毕,下一步开始列“方程式”。梨子的基本色为中黄色,该色彩用在物体的中间色部位;亮部,因受蓝天的照射,中黄加蓝色(当然还要加些白色,使该色近似于“柠檬黄”色);暗部,中黄加较深的中性色(即复色),使其接近于土黄色。

有如算术般的用色方式叙述完毕。那么,从彩规律的角度来看,有没有价值呢?色彩艺术里包含了诸多的色彩对比因素。

色彩的明、暗对比:亮面的较亮的柠檬黄和暗面较暗的土黄产生了对比;

色彩的纯、灰对比:中间面很纯的中黄色和暗面纯度较低的土黄产生了对比;

色彩的冷、暖对比:亮面的柠檬黄偏冷,暗面的土黄偏暖。

经过验证,这三种颜色的艺术规律有了。

再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又如何呢?首先,梨子用的是黄色系列,不存在不协调的问题,那么会不会显得单调了?除了以上分析的对比过程已证明了该用色不单调外,还有一个内在的对比潜质,就是受光的柠檬黄和暗部的土黄形成了色彩对比,对比在何处?

以中间面的中黄色为基调来分析这个对比。

亮部:柠檬黄因略含蓝色成份,和中黄相比而偏绿色;暗部:土黄和中黄相比偏红色。也就是说,柠檬黄有绿色成份,土黄有红色成份,明暗部份中的两个颜色各含的红、绿倾向产生了微妙的色相对比条件。在色彩的视觉语言传达中,色相对比是刺激视觉感官的强对比因素。

该用色的最后一个因素是,这三种颜料都有现成的,不用调节,更方便以上教学思维的表达和实施。由此可以判断:这个教学方法是成立的,因教学思路清晰、含有数据化思维条件,因而教学结果是成功的。

当然,一个物体的色彩在不同的环境中,色彩的变化有其微妙和丰富的层次变化,以上谈到的用色方式所表现出的画面效果会显得塑造太简单,但这只是教学过程中多项思维方式的一种,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顺着这个思维延伸下去,或许可以使学生很主动、很清醒地逐步自我深入和完善画面。

三、色彩的本质

我们认识色彩虽是感性的,但色彩因与光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具有逻辑性和内含的数据原理,具有科学性,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去研究。

我们使用色彩有两个途径,一是用矿物质颜料进行调配后直接涂抹到所需的介质上,二是在计算机里运用色彩。手工调配色彩往往凭的是感觉加经验,而计算机却将色彩数据化了。在计算机里运用的是光学色彩,三原色是红、绿、蓝三色,即“R、G、B”系统。矿物质颜料里三原色的黄色在光学色彩里成为了间色,即由光学色彩的红和绿两原色相加组成,也就是将“R”和“G”的数据调成一致,将B为零。如果将矿物质颜料的这两种颜色相调,便成为了“酱色”。而光的三原色叠加在一起,成为了白色,即达到了最亮点,由此可知,光的多色混合,是力量的聚集,体现了“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原理。

可见,我们对同一目的的任务运用不同的方式运作时,对其内涵的技术原理也不能以同一概念去理解。但两者之间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色彩的排序,这个排序无比的科学。

前面说过,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排列是根据每一色彩的波长而定,这个排列是呈线性的,所谓“线性”,即排列按顺序延续,头和尾没有联系,就像光波由长到短的延续。但光的色彩排列却是呈环状的,这个排列内含着由冷到暖的顺序,比如青色和蓝色的顺序,两者色彩很相近,含绿的成份为青,含红的成份为蓝,因而青色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3

一、衬托性着色―色彩词之妙

大千世界充满色彩:碧绿的草,鲜红的花,黄澄澄的土地,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可谓五彩缤纷,各放异彩,争显风流。我们在对这个世界的审美感受中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即看某种孤立存在的色彩时,不免有单调乏味的感觉,甚至会产生厌倦之情。而当注目于绿叶扶衬的红花时,便会觉得红花格外艳丽诱人而心情愉悦。绘画如此,语言表达亦是如此。在优美的文章中,当写景状物时,根据表达文章题旨情境的需要,常常摄取一视感心理现象,艺术地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分为主宾,在统一的艺术布局下配置各色的不同比例,使之产生相互映衬、以宾托主的美感效果,这就是一种衬托性艺术。

在小语教材中,有着许多这样的衬托性着色艺术的运用。如第八册的课文《燕子》,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衬托性着色艺术,鲜明地描写了燕子飞来时给春天带来的美景。作者在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作者在这里把蓝天与黑色放在一起,嫩蓝色是画面的主色调,“小黑点”是画面的客体。以“嫩蓝的天空”为大背景,在这片嫩蓝色中突显出小黑点,使黑点更明显;反之,也由小黑点映衬出嫩蓝天空犹如一汪清水,清澈自然,立体透明。这是一种反衬手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想象,先让他们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副嫩蓝色的天空的画面,再利用多媒体勾勒出几痕细线,然后让他们想象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的情景,从而完整地呈现出色彩艳丽、具有动感的画面,使学生在色彩的衬托中得到美感的熏陶,同时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除了反衬以外,还有映衬和陪衬。如第七册中的《秋游景山》中有这样一句描写:“走进公园大门,抬头望去,山顶上的万春亭红柱黄瓦,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映衬。用绿林来映衬红柱、黄瓦,更加突出了由红柱黄瓦构成的万春亭的美丽。又如第五册的《葡萄沟》中所描写的:“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里用绿色的叶子来陪衬红、白、紫、暗红、淡绿的葡萄,从而描绘出葡萄的色彩艳丽、清新,给人以美的愉悦。像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的衬托性着色艺术,用有色彩的画面形象进行教学,以宾衬主,从视觉上先加深学生对事物的印象,逐一展示这些色彩,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用的色彩词之妙。

二、对比性着色―色彩词之精

据传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他所画的《袁安卧雪图》中,别出心裁地在那皑皑白雪的画面上,配加以碧绿的芭蕉,使其两相对比映照,从而取得了一种“鲜明得势”的艺术表现效果。其实,在许多文章中,也常常有一些对比感强烈的色彩画面描写,使之具有彼此对照,相得益彰的美感效果。

在小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对比性着色艺术,如第八册的《海底世界》一文中有这样一幅景色:“在这一段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黑暗的深海中有闪烁的星星,这样的对比形成的画面非常耀人眼目,逼人眼帘,活脱自然。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先引导他们闭上眼睛回忆熟悉的情景:黑暗的天空有闪烁的星星,然后以黑板作为黑暗的深海,在黑板上贴亮点,代表闪烁的星星,再次让他们自己来感知这幅奇异的画面。这种具有强烈对比的画面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拓展想象空间,还有那些景色也是这样的?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又如第六册的《荷花》中这样描写荷花“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里用绿色的荷叶与白色的荷花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荷花的冰清玉洁,优雅脱俗。在教学时,可以随意地在黑板上画下这幅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反复性着色―色彩词之美

有些文论家认为,文章创作最忌重复和雷同。其实,这种认识未免也有点武断。正如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抱绝对化的观点一样,对文章创作中的重复现象也要作具体分析。有些别具匠心的作家为渲染、强调某种事物的色彩特征,就常常运用反复着色艺术。所谓反复着色,就是重复运用某一种色彩描画形象,使之产生色调的美感效果,创造革新个性鲜明、纯净清新的色彩和画境美。如梵高所画的向日葵,那反复敷陈出来的金黄色,给人以一种热烈奔放之感。

在阅读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色用词如机械地重复芜杂赘疣,死板无趣,是语言艺术的贫乏;但倘若能重复得妙趣横生,情韵别致,则是语言艺术的创造。充满匠心的作家运用反复性着色艺术,总是根据文章特定的艺术情境,善于捕捉事物独特新奇的色相特征,通过对某一种色彩的反复敷陈,从而展现纯净单一的色彩美,揭示个性鲜明的形象美,创造色调清新的画境美。如《燕子》一文中,开头便是一种色彩呈现“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使得一开始便让学生对燕子有一个整体的色彩感知:燕子不是灰的,不是白的,而是黑的。在结尾中又把燕子比作是小黑点,并把燕子停在电线上这幅图景比作“正待演奏的曲谱”,进一步加深了“燕子是黑色的”这一外貌特征,又如《荷花》中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中都有“白”这个色彩词,反复呈现荷花是白色这一特征,从而突出白荷花的纯洁清新,正如诗句“出淤泥而不染”。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按课文来形成形象性图画,课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这些景色画下来,充分体会荷花给人带来的美感。

四、象征性着色――色彩词之情

色彩往往是人的感情附着体,不同的色彩能引发出不同的情感反映,歌德就将色彩分为积极色彩(红、红紫、朱)和消极色彩(蓝、红蓝)。“积极的色彩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有生命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消极的色彩适合表现那种不安的、温柔的和向往的情绪”。这就是说,色彩具有象征意义。在文章中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有着广泛的艺术运用,它们就是寄寓作家某种色彩符号,来形象地比附、暗示某种有形的事物或无形的、抽象的思想观念,从而使之产生相应的审美趣味和感情效果。所以说,这是一种借色寄情的着色艺术。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光泽眩目的色彩表象,去联想,去寻觅、去发掘色彩所含而不露的意义宝藏,创造含蓄、隽永、意味无穷的艺术表达效果。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作者这样描写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红色是作为光明、新生事物的象征,金色象征着辉煌、光明,这两种颜色使国徽显得那么庄严、耀眼。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应该让他们去想象“红底镶金”的样子,从而引导他们去挖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所蕴涵的意义,并了解它所代表的象征精神。只有通过这种形象性的色彩感知,才能让他们懂得:祖国是多么伟大啊!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色彩的象征意义,有的比较固定,约定俗成。如红色常常象征革命、吉祥;白、黑色往往象征反动、丑恶等与红色相悖的意义;绿色象征茁壮、蓬勃、富有生机;黄、灰象征腐朽、堕落与颓废等。然而,多种色彩的象征意义是适应特定的情境而临时产生的,并不固定,他常常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不同而不同。在小语教材中,如白色在现实中是象征着恐怖、死亡、腐朽、堕落等,而在一些文章中,白色往往象征着纯洁。如《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这一课的结尾有这么一句话:“战士的心灵像汉白玉一样纯洁”,这里就把白色作为纯洁的象征。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应正确把握其中的确切意义。

五、着色的几种运用方法

色彩学之于文学之中,首先应该了解如何运用颜色着手(如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这些色彩,也和绘画一样,有单色、双色和多色之分。

1.单色。所谓单色,即在一个画面里只着一种颜色。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王安石的《炙泊船瓜洲》“江水悠悠,杨柳青青,多么柔美的江水杨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习习,大地葱绿,多么秀丽的岸柳水乡。象这样一个画面只着一色,由于点缀得体,非但不使人感到单调,反而给人以丰富的感受。有的诗篇画面虽有多种类似的颜色,但仍以其中某一种色彩作为主调,这也可视为单色一类。

2.双色。双色是指在诗中的一个画面上同时用两个颜色字。此类敷彩着色,注意相互搭配。色彩有暖色、冷色之分:红、黄、橙等亮度高的为暇色,青、蓝、紫等亮度低的为冷色。南朝诗人庚肩吾云:“巳同白驹去,复类红花热。”唐代诗人王维云:“水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其中的“红”属暖色,一般表示热烈欢愉,“青”属冷色,一般表示冷峻、沉静。所以,双色间用,应该注意暖冷色的配置和补充。五代画家荆浩曾说:“红间黄,秋叶坠,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就讲的是不同色彩的配置,可以使人产生或生气盎然,或颓败肃杀,或流光滋彩等不同的感受。古来许多诗人都很注意双色的互相映衬,在对立统一之中,获得相反而又相成的艺术效果。

双色中冷暖互衬的甚多,但也有冷暖自衬的。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当时相候赤闹桥,今日独步黄叶路”等等。一般来说在诗与文章中全用吸色,则色彩更为明亮,多给人以热烈和华美的感受,而全用冷色,则色调比较暗淡,多给人留下深沉、冷峻、素雅的印象。但两者都能给人以协调、和谐的美感。

3.多色。多色,就是在诗中同时着两种以上的颜色。这种着色法,能使画面显现出斑烂繁富的色彩美。但因是多色。所以需要诗人调色匀称,浓淡适度,搭配得体。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堪称多色数彩的典范。这里,杜甫摄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青、黄、翠、白四种颜色,又妥枯地分成两组:翠中含黄,青中带白。首句,诗人于一片柔和的翠绿之中,点染上几点鹅黄,使冷调之中露出明彩,相互辉映,绿显得更绿,黄显得更黄,俨然一幅工笔花鸟画。“画”中的绿色象征春日,显示出活泼、飞跃的气氛,黄色能从心理上给人以明朗,欢乐的感觉,用以状写莺儿,使得莺儿形象倍加可爱,且充满活力。次句,“青”“白”属冷色自衬,虽不显热烈华美,但很觉清新淡雅。“青”作底色,突出太空的澄净如洗、空旷辽阔,于青色之上着一点白色,牵出一队鹭耸扑动的翅膀,直指苍弯,意境轻盈飘逸。总起来看,首句的“翠”与“黄”和次句的“青”与“白”,各自构成了一个画面,而这两个画面叠印在一起,又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色调鲜明、情趣盎然的自然春景,既写出了初春的宜人景象,又流露出诗人淡泊、青悦的情怀,实乃巧夺天工。无怪乎韩子苍这洋赞叹:“古人用颜字,亦须匹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面见得‘白’”。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理论;学习方式;教学方法

孙子说:“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如果把古代圣哲的经典与现代的教学理论和记忆法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不错。现代教学理论,笔者欣赏《学习的革命》一书中的“想象你的脑细胞像许多棵树,每一个细胞在其分支上存储相关的信息”,将历史教学中的每一课内容想象成树干树枝,这样做的目的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记忆的法则有十二项,根据课文内容尽量使用,但最重要的是使用明快、亮丽的颜色刺激学生的视觉,便于记忆,综合起来可称之为“彩色树教学法”。

本文以初中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来介绍。首先放映《长征》中“红军手挽着手在大雨中集体高歌走出草地”的片段,画面体现团结合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完全符合记忆法则中“积极和令人愉快的形象”,利于记忆。看完视频后,就在黑板正中央的上下方用黄色粉笔画出中空的树干,尽量画粗些,因为要突出这个重点,中间的课题要用三种以上色彩,在中空的树干竖写“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用红色,“不怕”用黄色,“远征难”用绿色。看看红军到底是怎么“红灯停,绿灯行”?由于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这个思维导图不要太复杂,直接从树根处往两边的斜上方画树枝。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树枝,在树根处画两个,其他树枝根据内容多少画在树干上,与下面的树枝平行。

本课内容可以画两个树枝:一个是“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另一个是“长征的胜利”。先看第一个树枝,也就两点内容:“长征的开始”用红色,“遵义会议”用黄色,“和”字写小些,用白色就行。右边的树枝“长征的胜利”,这一点内容就用绿色。

记忆法则告诉我们:要多用图画和符号。可以这么说,各项内容的知识点一般不会超过六个w的范围:第一个w,凡事必先问个“为什么”,就是英语中的wHY,用一个圆圈,中间打个问号代替;第二个w,就是wHen,是时间,就在圆圈中画上六点;第三个w,就是wHeRe,是地点,用圆圈里面加一点代替;第四个w,就是wHo,代表人,就在圆圈中写个“人”或画个人的图形;第五个w,就是wHat,内容,就用同心圆代替吧;最后总要有个意义、结果或影响,就权当wHiCH,就在圆圈中写个“Y”,因为事件的意义较多。这就像是五笔的字根,先编好码,受益无穷。如果知识超出这个范围,可以自己编制,只要能理解明白即可,这就是典型的“分数是也”。

在左边树枝的上方用和“长征的开始”同样的红色,从上到下沿着树枝斜着排列下来,按顺序先画上六w的符号,最上面画上圆圈加问号。为什么要长征呢?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找出关键词。学生肯定会总结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那后面就写上“五反失败”。怎么记住呢?要展开充分想象,因为想象是记忆的源泉和基础,如“五反”,就应该想象前“四反”,领导人是谁?、、等;用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而“五反”为什么失败呢?领导人换了,而博古、李德采用的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同优势敌人硬拼”等错误战术,只不过这不是重点,只需了解即可。然后,在符号与后面的字下面一定要打上线条,线条要尽量和字等长,以示强调,每行都要画线。

而长征的时间呢?在时间符号的后面写上1934年10月;人物为谁?pK博古、李德,并运用谐音加以记忆。还应该指出当时的博古只有27岁,没能力胜任;而李德作为外来的“和尚”,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念歪了经。地点呢?瑞金,让学生在课本的地图上找到,并指出这就是各个城市瑞金大厦、瑞金医院的起源。内容就是“血战湘江”,要从课本上读出残酷性,从8万骤降到3万,这也是用“红色”的本意。这样下去行么?怎么挽救呢?提出这些问题后,顺理成章地引出“遵义会议”内容,在树枝下面用和遵义会议相同的黄色,沿着树枝画上符号,而文字放在符号前面写。照例要问为什么?一连串的失败,中央根据地丢失了,红军骤减到3万,关键在于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军,看不到希望在哪里!怎么办呢?要开会讨论,要争论一下是非曲直,寻找路在何方。所以在为什么符号后面写上“一连串失败”,时间是1935年1月,地点是遵义

人物和内容是一样的:,从遵义会议开始正式领导中国革命;此内容还有一个知识点是“意义”,这个用蓝色书写。关键词是挽救,挽救什么呢?党是根本,党发展红军闹革命,所以符号后面写上“挽救党红军革命”。“黄色”意味着准备。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和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掌握对比技巧。

2、能力:运用补色对比的特性来配置图案完成一幅马勺脸谱。

3、情感:感受对比色强烈跳跃的情感特征。体验运用补色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色彩对比的效果,培养学生对色彩美的表现力。教学难点:

大胆运用色彩对比知识于创作之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英国画家用补色对比配置的作品《尼克尔斯峡谷》。请说说你对这幅画的色彩感受。

师:同学们,这是英国的尼克尔斯大峡谷,谁能说说它是什么颜色的呀?那么在画家笔下会怎样去表现呢?看画家运用的色彩给你什么感受?

2、多媒体演示导入色环,师:色彩的选择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色彩怎样搭配才最具相互衬托的效果,使画面艳丽醒目呢?(运用对比色)

二、讲授新课

1、色彩三要素:色相,纯度,明度

2、色彩对比:

a:同类色对比:

同一色相的颜色对比

如:大红、深红、朱红、粉红等

特点:色相相同,个性差异小,对比效果极弱。画面比较柔和,不刺眼。

举例:幻灯片,图片-------学生们的衣服等

B:邻近色对比:

在色环0---40度的颜色。

如:红---橙橙---黄黄---绿绿---蓝

蓝---紫紫---红

特点:统一,色彩富于变化、柔和、过渡自然

举例:幻灯片,图片-------学生们的衣服,生活中的用品等C:对比色对比:

在色环上0---180度的颜色对比。

如:黄--紫红--绿蓝--橙

特点:对比效果极为强烈,给人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举例:幻灯片,图片------学生们的衣服,生活中的用品等红绿灯,警示牌,舞台服等等。

3、对比色对比如何取得协调、搭配?

(1)利用面积的不等

(2)加中性的灰色(黑加白)

(3)加装饰边(金、银、白边)

4、欣赏图片,寻找生活中的对比色。

师:清洁工的衣服为什么是橘红色的?学生一起答:醒目,突出,防止别人撞他。师引导提醒:这种色与周围环境。学生一起说:对比强(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的观察)

师:动手术的医生为什么穿绿色的?学生议论纷纷。师:色彩对比除了前面我们说得给人们影响,强烈的互补色还可以缓解人的疲劳,因为血是红色的,与绿色的衣服是互补色,这样穿医生可以更好的做手术。

分析教材画家作品中如何运用对比色,及民间艺术品中对比色的作用。

三、艺术实践

1、作业布置:运通色彩的对比进行《挂虎》色彩填涂。(发给学生老师准备好的挂虎黑白稿)

2、展示范作,分析如何运用对比色填涂。记得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对称方式,在这次挂虎填色的作业中,一定要将你的对比色填的对称,这样会让它更具美感。

3、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四、展示评价

1、学生自我展示作业。(让学生毛遂自荐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将自己认为运用对比色最好的地方说出来。)

2、小组间互相评价。(老师讲教师后方的黑板划分为4个区域,让每组挑出6副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粘贴,小组间走动浏览,每组派代表进行谈论感受)

3、教师点评总结。

五、课后拓展

一是出示部分民间作品,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实践,可以设计一些民间物件的形象进行填色或用对比色画一幅画。

二是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学校的图书馆要装修,选择色彩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儿童游乐场的大型玩具为什么颜色都比较鲜艳?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美来自于生活,美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课题、强烈对比区域、柔和对比区域、色相环区域。

纵观全课,我努力体现引导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理解把握和设计。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6

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进入21世纪,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学校开拓创新,勇攀高峰,走上构建“画面文化、向上教育”的学校文化特色之路。在全国众多主题型学校文化中,“画面文化、向上教育”尚属首创。所谓“画面文化”,就是通过具有审美性、多样性、教育性的画面来构建“真、善、美、优”的校园文化体系。所谓“向上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创优的教育,其实质是不断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缘起

为何将学校文化的主题定为“画面文化、向上教育”呢?我们有这样的考虑。

当前学校教育的主形式仍然是班级授课制,它以教材为本,讲授练习为主,学习空间基本局限于教室,教育方法、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和形式枯燥,不能适应儿童学习特点,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而影像、图片、画面等教育形式是对上述局限的有效弥补。教育教学中,用影像、画面来弥补我们在文字阅读和言语讲解中的不足,效果很好,这是为什么呢?视听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感知信息是靠视觉获得的。画面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对学习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此视觉传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此外,画面文化的视觉刺激有利于开发学习者的右脑潜能,促进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在任何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两个半球是同时运作的。画面文化主要采用视频、图像、画面来进行教育,正好开发学生的右脑,促进学生左右脑和谐发展。“镜像神经元理论”告诉我们:人不仅具有概念思维能力,也具有视觉思维能力,“所见即所思”“所见即所悟”“所见即所教”。

实践

由红领巾电影院、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双语广播电台、红领巾画廊、红领巾阅览室构建的“五红阵地”是我校闻名全国的品牌特色,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品牌,以“五红阵地”为载体,践行“画面文化,向上教育”。“五红阵地”营造了品位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红领巾电影院。1986年,我校建起了江西省中小学唯一一所校园电影院―红领巾电影院,运用电影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题的优秀影片,让优秀经典影片牢牢占领少年儿童的思想阵地。“观银幕画面,养优良品行”,学校还组织学生学唱影片中的歌曲,演讲电影故事,表演影片中的片断,写影评,设计影片宣传海报……

红领巾电视台。1995年我校创办了江西省第一家校园电视台―红领巾电视台,翌年正式开播。孩子们“看校园生活画面,做最好的自己”。电视台的小记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导、自摄、自编、自播,每周或隔周播出40分钟的自办节目,主要栏目有“校内新闻”“我来学法”“美丽的祖国”等。红领巾电视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

红领巾双语广播电台。红领巾双语广播电台建台40多个春秋,每天播音7次,除了主持日常的播音工作外,还开办专门的汉英双语节目,坚持为广大学生播放健康向上的童歌童谣、小故事或校内外新闻,定时向同学们介绍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同学们“联想虚拟画面,陶冶健康情操”。红领巾双语广播电台给了学生们很好的听觉享受,成了孩子们在学校离不开的好朋友。

红领巾画廊。红领巾画廊定期围绕主题张贴学生的摄影、绘画、书法、文学作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品静态画面,展个性特长”。近几年来红领巾画廊共举办展览50多期,展出书画作品600多幅,一大批小书法家、小画家、小作家不断涌现,有300余名学生的书画作品在全国、省、市书画大赛中获奖。

红领巾阅览室。红领巾阅览室常年坚持利用中午时间向学生开放,开展读书读报活动,扩大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演讲、写作能力。现在学校又建成了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为学生开拓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读图读文字,养儒雅气质”,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涵养着学生们的文明气质。

反思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基,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的新使命、新要求。构建“画面文化、向上教育”学校文化特色更离不开这个主目标。形象性、具体化和有价值的、优美的影像画面,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创新思维方面存在巨大优势。但如何防止学生的认识被画面所左右、所奴役,不做画面的“奴隶”?如何让学生用独特、自主的眼光欣赏和取舍画面,做画面的主人?学生又能从中感悟到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努力探索与实践。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7

一、绘画日记活动让教师更懂幼儿的画

(一)色彩的运用更能让教师感受作者的情绪

参观学习时,看到其他幼儿园的幼儿作品时,老师们都会驻足欣赏一番,开始我们是用成人的眼光去感受孩子这稚嫩的笔触,画面上绚丽的色彩让我们惊叹,不管是什么色彩,他们都敢去尝试,这充分显示了孩子们特有的色感,这是我们许多成人所不及的。

可是当我们沉浸在绘画日记的研究中,了解孩子们绘画的意图和用色含义后,我们对他们的画有了新的看法:在孩子的色彩世界,高兴是可以用五彩和跳跃的色块来表现的,当他生气沮丧时,可能就是单一的、灰暗的色彩来表现的。一次,班上的佳阳小朋友在画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时,把所有的物体和人都涂成了红色,开始我很生气,心想这孩子怎么捣乱呢!我不解地问道:“怎么所有的色都是红的?”阳阳撅着嘴说:“我们在吵架,我很生气。”我笑着说:“哦,原来如此,是心里冒火了!”

(二)线条的夸张是孩子情感的体现

我们很喜欢看画得整齐、比例恰当而有序的作品,这比较适合我们成人欣赏的眼光。但现在,孩子们夸张的笔触也常常是我欣赏的亮点。常常看到孩子们把人物的手或脚画得一个粗一个细,一个长一个短,比例严重失调,若在一些家长眼中就是很不好的画了。一些家长会对孩子说:“宝贝,你这画得是什么呀?太难看了。”我们老师会说:“你宝贝的画很有特点,你知道他为什么要把这只手画得很长吗?”家长很奇怪地看着老师说:“不知道,他就是不会画!”老师笑着说:“他想走快点去拿玩具,脚长的人走得快!”“哈哈哈,真的吗?很有趣。”还不相信地看看自己的孩子,直到家长似乎得到孩子的肯定才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孩子们在画得像与不像的问题上与成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孩子画画凭的是直接感受,他们认为只有突出主要的,夸张重要的就是最像。如孩子画踢毽子的腿会比不踢的腿要长,刷牙、吃东西的嘴比平时的嘴张得要大。孩子追求的像并不是生活中镜子般的真实。家长不要用“像”与“不像”评价幼儿。

(三)画面布局的不合理是孩子心理的表现

班上总有孩子在画画时,把所有想表达的东西全画得很小,经提醒后依然如此我们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在画中我们所看到的色彩和线条等形式都是为孩子的内心表达所服务的,不是第一位的,表达的过程和其中暗示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二、绘画日记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一)课题活动促使教师多看专业书

每次学校的课题活动,课题组的教师都要聚在一起畅谈自己在研究中的想法和做法。开始教师都不知道该在活动中说些什么,总喜欢先听别的老师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其实,我们一直在想,搞科研对我们教师来说,缺乏的是理论层面的东西,大家都在实践,但有时候就是不能用专业的理论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所以在平时的研究中,教师会常常翻看专业书籍,用理论来引领自己的做法,在研究中找到扎实有效的方法这样自己也少走弯路,孩子也能在活动中得到有效发展。渐渐地,在课题活动中老师也敢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讨论了。

(二)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每学期教研组的老师都要上教研课,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是磨练。有的教师会觉得繁琐,因为上课就要涉及到选材、备课等等。上完后还要准备被听课的老师评价。然而实践证明,多次课堂的磨练,教师在上课的组织能力、随机教育能力和把握重难点的能力都比参加课题活动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教学反思磨练了教师的写作能力

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大家都会议一议过程和环节,上课的教师会在教案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注上一些修改环节。其实有时反思也是自我提高的阶梯,对每次教研课(自己上的或是别人上的)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并把在课上所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这样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也会让自己观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会有深层的认识。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8

1.变静为动,以动促思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因此,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要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有这样的一道题:

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

如果照本宣科完成此题,学生的思维就会形成定势,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很多。有位教师对此素材进行了改进。要求每位学生准备红色、绿色纸条各一条(成倍数关系),请学生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绿纸条的几倍。教师“变静为动”的举措,立刻调动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最终有三种方法出台:①先量每张纸条的长度,再列式计算;②用绿纸条在红纸条上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几次量完就说明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③折红纸条,折得和绿纸条的长度一样,展开红纸条就看出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这种以动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愉悦,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2.变抽象为直观,促积极探究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9

 

对比法,即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对比教学法的运用,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举_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从事物表面现象找出本质差异的分析能力。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把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进行比较,是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现代绘画的有效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将两者进行比较呢?以《伏尔加河的纤夫》和《内战的预言》两幅美术作品为例说明。

 

1. 引导学生从作品表现形式上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类别上进行区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伏尔加河的纤夫》是一幅典型的传统绘画作品,而《内战的预言》是幅现代绘画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注重画面的真实性。人类把画从“不像”到“像”历经了几百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大批艺术家的出现,把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知识带入绘画的时候,才让我们在平面上看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作品。所以鉴赏传统绘画就是要从空间感、质感、体积感入手。而《内战的预言》构思、创意具有独特性。从19世纪末到今天,把作品画得“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艺术家开始追求的是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画面构思奇特——观者看到只有在噩梦当中才会出现的情境:画面是把人撕开再拼凑起来的一具支离破碎的人体,狰狞恐怖的面孔支撑在一只手上,身体七零八落。人物自己的手抓着自己的上半身,脚踩着自己的五脏六腑,自残的形象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2. 引导学生对作品背景进行比较

 

《伏尔加河的纤夫》作者是画家列宾,作品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法令——废除农奴制。可是,由于封建剥削势力的根深蒂固,俄国农民并没有改善他们的悲惨境遇。作品刻画的是11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纤夫形象,他们饱受压迫,生活艰辛。1这幅作品激发了人们对19世纪俄国人民命运的思索。《内战的预言》作者是西班牙画家达利,作品作于1936年西班牙内乱之前。画面中央是一个巨大而残缺的人体,象征受难的群众。蔚蓝的天空,布满了乌云,大地上撒满了土豆,象征着西班牙荒芜的土地,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战争的有力控诉。

 

3. 引导学生从作品风格特点上进行比较

 

列宾是俄国19世纪后期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他以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画中刻画了 11位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地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坚忍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这支队伍凄苦、惆怅、无助,画笔直抵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达利是20世纪西方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大师,也是最能表现20世纪西方社会的混乱与动荡的艺术家之_,他善于把事物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在他的画中,现代人的梦幻、苦难、心灵的骚乱、战争给心灵带来的巨大痛苦与扭曲,都一眼可见。看他的画,往往有一种非常压抑,却又是痛快淋漓的感觉,让人觉得那些连你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绪,他都替你表达出来了。

 

通过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相比较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鉴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揭示不同风格作品的创作意图、深刻内涵或目的差异。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启发式教学是素质教育中_种重要的、积极提倡的教学手段,它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学生则能呈现其重要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替代。2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以美术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为例说明。《百老汇的爵士乐》这幅作品在西方现代绘画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艺术作品,但是画面完全没有具体形象,只有纵横线条的分割、排列,色块的穿叉点缀,让学生对这幅作品进行鉴赏有一定难度。笔者做了如下教学思路设计。

 

1. 抓住文题,启发感悟

 

鉴赏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先“解题”。题目_般是艺术家传情达意的“窗户”,作品通常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情境都要通过题目去传达。我们可以先不让学生看作品,先让学生解题,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说明什么是“百老汇”。高中学生应该已经从其他人文学科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所以这样切入会相对简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教学所需加以归纳:百老汇”是美国纽约非常著名的一条大街,贯穿纽约南北市区,在南北和东西街道的结点上,夜总会、事务所、银行、戏院比比皆是,夜晚降临,贵族的先生、女士们就会来到这里休闲、娱乐。“爵士乐”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非洲黑人的大量涌入,带来的当时最为流行的爵士音乐。

 

2. 根据作品情境,配以音乐辅助鉴赏

 

题目当中提到一种音乐形式“爵士乐”。那我们不妨在教学中穿插一段爵士音乐,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爵士乐的常用乐器和乐曲风格,又可以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很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以下两个信息:爵士乐”是用萨克斯、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架子鼓等乐器演奏,它的曲风愉悦、轻松、明快,振奋人心。

 

3. 进一步引导学生把音乐感受和美术元素结合起来鉴赏艺术作品

 

其实音乐和美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对人们心灵感受体验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在鉴赏音乐和美术作品之后,对情感起到不同的震撼作用,或平静、或愉悦、或兴奋、或悲伤。“爵士乐”的曲风给我们的审美体验是“愉悦、轻松、明快”,那在美术语言当中,什么颜色让我们感到“愉悦、轻松、明快”呢?通过这样的“异类同感”式教学,学生一定会回答:红色、黄色、蓝色、橙色、淡绿等明度较高的颜色会让我们有和欣赏‘爵士乐’同样的心理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如下信息:画面应该有南北、东西交错的线条,结点上有很多夜总会、事务所、银行、戏院,呈现的是红色、黄色、蓝色、橙色、淡绿等明度较高的暖色氛围,这和爵士乐的欢乐气氛相吻合;黄色的小色块就像节奏鲜明的打击乐,大色块就像是钢琴或大提琴的浑厚音色,大小色块就像声音扩散一样交织在一起形成美妙较有规律的爵士乐。[3 ]

 

4. 通过画面,进一步引发联想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作品启发学生产生联想:这些颜色不同、纯度不同、比例不同、冷暖不同的色块交织一起,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却留给我们更多的联想空间。如可以结合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现状进行联想:把不同跳跃的色彩联想为百老汇夜晚霓虹灯;明快的色彩还能想到美国人节奏明快的生活方式;画面中小色块的分布感觉像美国发达的汽车工业——小汽车。

 

在教学当中,教师如果能够采用这种层层启发的教学方法,就会很容易使学生把握画家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心理,从而体验到抽象绘画实际也是现实生活的整合和表现,只是在艺术形式上有别于画得具象的传统绘画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再理解这类艺术作品就容易得多。“高中生已进入个体发展的青年期,身心发展都达到成熟水平,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都进入最佳时期。”[4]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更加深刻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搜寻艺术之魂

 

西方现代绘画作品随着时代的变革越来越成为鉴赏的主流。由于这种绘画形式大多没有具体形象,意蕴相对含混,它也能最大程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所以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一些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相关联的西方现代绘画进行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鉴赏热情。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稍做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西方现代绘画的佳作不时映入视线,“作品与服饰’’、“作品与居室’’、“作品与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以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为例。画面结构非常简洁,几个大小不同的矩形被黑色的、粗重的线条控制,主导颜色是右上方鲜亮的红色,不仅纯度极其饱和而且面

 

积巨大,画面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了画的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和画的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牢牢控制住平衡。在作品中,三原色坦然纸上,再无其他颜色。水平线和垂直线是画面当中仅有的线条;方块和直角是唯一的形状。分割与组合的巧妙,节奏、动感的画面,非常具有美感。学生取得了鉴赏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的审美经验后,会很欣然接受这种艺术形式。那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再进一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

 

[1] 结合作品的构成形式,自己创作一幅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调的作品

 

学生的操作热情很高,在绘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互相讨论并时有争论。每位学生都在精心策划着不同色块的大小、比例、构图,分割线条的粗细等。有几位学生的作品还不时受到其他同学的称赞。最后,教师应提供给学生_个展示作品的机会,可以把作品贴在教室黑板上,也可以贴在墙上,近距离地观察各自的作品,再和原作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作品的优缺点,然后进一步修改作品。

 

[2]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创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创意的构思、设计、制作,是引导学生捕捉发现美的过程。可以把作品应用到“作品与服饰”、“作品与居室’’、“作品与环境”等各个领域,待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案例向学生展示,以有趣的实物为例说明这种艺术自身的美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生活用品玻璃杯(蒙德里安的抽象形式装饰)、鞋(直线、三原色,方块图案的布料)以及家居、建筑设计等。事实上,在我们的曰常生活中抽象艺术无处不在,它给我们带来的抽象感就在我们身边。[]

 

这种鉴赏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分为两个教学阶段。前阶段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鉴赏西方现代绘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打开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而后阶段的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有创意地完成一件设计作品,并在设计当中特别强调“有创意”这就要看学生能否运用以往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体现创新意识,体会将现代的抽象作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种种乐趣。

 

四、 运用批评的观点,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 ‘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地拓展与延伸。”对于高中生来说,通过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西方现代绘画’’,同时对美术作品还要有能力进行批评。它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检验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必不可少。因为美术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_样的特点,它具有开放性的评价体系。我们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大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学生能在不同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中碰撞出既开放又具有个性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这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美国艺术批评家沃尔夫吉伊根所著的《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1书中总结了几点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批评时所遵循的原则,在我们的教学当中,相当具有借鉴意义。

 

1.以学生自身感受为主体,对一件或一类作品进行批评

 

传统的教学只是让我们教会学生理解艺术作品,而现在的教学更加侧重于让学生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是教师能教会的,它需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

 

2.尊重学生的反应

 

教师应该避免针对艺术作品反应而强行设置某种程度;相反,他们应该相信学生最初做出的反应。[6]学生在面对作品时,会有瞬时的心理反应,即使面对同一幅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感,解放焦虑和僵化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避免引导学生接受早已预定好的对作品理解的课堂讨论。

 

3.为学生提供面对有争论作品的机会

 

西方现代绘画作品对学生原有的认知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争论作品的机会。面对机会,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学习心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悟作品。

 

4.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批评环境

 

高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成熟时期,各个知识领域的认知也相对客观。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无论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文化的角度都会有能力进行客观的作品评价。但教师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开放的、言论自由的评价环境,学生就不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有让学生敢于表达,才算是批评与思考的有效运行。如果学生处在出现错误处境或尴尬的环境中,那么批评和思考就无从谈起。我们在批评的教学环节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在教学当中,教师能够根据以上几点进行艺术批评,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就会产生可喜的教学效果。如果再面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学生就会大胆地表达出各自不同的心声。一种声音可能会说:我喜欢‘西方现代绘画' 我在学习当中认识到西方现代绘画或色彩鲜艳,或恐怖怪异,或夸张表现,比传统美术更有艺术的感染力。另外,现代艺术绘画还能带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有时作品就像是表达我的心声一样,我非常喜欢西方现代艺术。以后我会抱积极的态度,理解它、欣赏它。”还有一种声音可能会说:我不喜欢西方现代绘画。因为现代艺术太过于抽象,理解起来也过于复杂,它不像传统作品那样直观。”不同的声音还有:对西方现代艺术,我保持中立的态度。因为我们今天鉴赏的这些作品无疑是优秀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每幅绘画作品都有好的创意和绘画风格。我们也不能完全认为都是好的。” 不同的声音还有“对于艺术作品,不会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有且只有一个固定答案,艺术是和我们每个人生长的环境、个人的喜好、审美的经验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所以鉴赏西方现代艺术,我们要有一个包容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每位同学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蒙德里安。”[7]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原理动画,Flash

 

(一)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各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上均能找到不少支撑该门学科的课件和网络课程,这反映出高校教师越来越多地能自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展开教学。毕业论文,原理动画。作为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大学物理实验是重要的实践环节。在教学上,学生历来对该门课程反映的问题是实验时间不够,实验原理部分难懂抽象,实验流程的文字描述不够直观等问题。基于上述原因,广西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大学物理教研室组织人员开发基于Flash的大学物理实验原理动画,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笔者有幸参与此项目的制作,下面将以分光计测量光波波长实验为例,重点介绍了实验原理动画的设计及制作过程,其中包含了对实验原理的分析、设计动画的思路和原则。

(二)动画制作的原则

1.理论依据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大学物理实验原理Flash动画的制作应遵循在心理学感知的规律,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因此,大学物理实验原理Flash动画中文字字号取18号、橘红色,图片和动画中所用的线条和颜色也在根据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加粗,选鲜艳的颜色,原理中所涉及到的图片、动画一般占场景的2/3左右,鼠标移至按钮上或单击按钮会有声音提醒等,这些制作都能做到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的效果。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大学物理实验原理Flash动画中,反映原理的文字和动画都由按钮控制,一步一步地按顺序实现,且实验中的关键图片或动画会贯穿整个实验原理动画的播放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连贯的思维。毕业论文,原理动画。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大学物理实验原理Flash动画中,背景底色为白色,文字为橘红色或深蓝色等暗色调,底衬为淡蓝色等浅色调,文字、底衬与背景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图片和动画都采用较鲜艳深刻的色彩,也能够较有效地起到刺激学生感官的效果。

2.制作原则

(1)文字动画方面:对比书本上易使学生昏昏欲睡的、静止的、大篇幅且复杂的文字来说,大学物理实验原理Flash动画中的文字大部分采用淡入淡出、旋转等效果进出场景,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且内容是一段段地进出场景,相应的文字配以相应的图片或动画,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的意思。同时在画面切换上也使用一定的转场效果,是为了使内容的转换不显得生硬,使学生不会感觉到变化太快而难以接受。还有文字闪烁效果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2)原理动画方面:大学物理实验原理Flash动画中,反映原理的动画都由按钮控制,一步一步地实现,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实验原理过程中取得主动的地位,当某一步骤想明白了,再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连贯的思维。

(3)样式统一方面:由于每个实验的动画分别是由不同的人员制作的,所以为最后整合方便,事先必须约定好动画的统一格式,否则各有各的动画样式,不利于后期进行整合。毕业论文,原理动画。统一的样式表如表1所示。

表1原理动画样式统一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