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03

古典音乐的定义篇1

弗朗西斯·普朗克,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师从里卡多·维纳和凯西兰,为法国“六人团”作曲家之一。作有芭蕾舞剧、室内乐、双钢琴协奏曲、羽管键琴协奏曲、大量钢琴曲以及声乐歌曲等。其音乐风格清晰明快如古典音乐,又洋溢着讽刺和浪漫的口吻,受萨蒂的影响很深。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显示出新的严肃性,特别在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1957年)和弦乐与定音鼓协奏曲中。①作为钢琴家的普朗克,钢琴音乐的创作在其所有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创作的钢琴音乐中著名的有:《即兴曲》《两首间奏曲》《纳泽尔之夜》《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等。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钢琴作品,都有着旋律优美的共通性。生活环境所带来的音乐风格变化,造就了其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二、《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特色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Concertofor2pianosindminor)创作于1932年,受埃德蒙·波利娜(polignac)王妃之托而作。同年9月5日由作曲家本人和J·费德列主奏钢琴,杜佛指挥斯卡拉管弦乐团在威尼斯国际音乐节上首演。②

在这首曲子中,普朗克的创作不仅追求了其一概偏好的旋律,同时在和声、节奏等众多作曲手段中展现了其独特的创作特色。普朗克的作品向来以旋律优美、动听而著称。在世界大战之前,这种音乐特色更为显著。而其创作风格的变化由于战争的影响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这个过渡阶段创作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正融合了其原本华丽的音乐风格及后来的朴素、简约风格。

第一乐章: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d小调4/4拍的传统奏鸣曲式。乐曲起始,钢琴以平行四度的快速音群做引子,带出了主部动机,作曲家又在第一钢琴中使用了双手八度音型的半音级进上行,极具不稳定性。然而,半拍的休止却让这种不稳定得到了缓解,配合第二钢琴的十六分音符伴奏音型,为连接部(谱例1)的引入埋下伏笔。笔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此曲的曲式结构是相对严谨规范的,采用的是古典主义风格下的奏鸣曲式,这也是源于普朗克在创作该作品时所推崇的简约、朴实以及回归古典的意向。

谱例1:《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在主部主题之后,连接部(谱例2)由第一钢琴经过一连串的半音阶下行引出了第一副部主题。通过谱例2可以看到,在连接部中,普朗克采用了第一钢琴的独奏炫技,快速而急促的跑动将音乐引入了第一副部主题。

谱例2:《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连接部:

在第一副部主题(谱例3)中,普朗克让双钢琴形成对话,由第二钢琴首先升c小调的低音区配合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以分解和弦八度上行跳进的形式“提问”,瞬间感受到了号角般的动力。而第一钢琴协小提琴及中提琴的“回答”则是下行的跳进,这种高音弦乐器与低音弦乐器的对话,不正是一种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重现吗?笔者认为,在这个副部主题中,普朗克采用的创作手法是追随了古典主义的创作要素,柱式和弦和八度的演绎,正是在新古典主义风格中崇尚质朴的体现。

谱例3:《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一副部主题:

第一副部主题和连接部的两次交接后引入了第二副部主题。第二副部主题相对于第一副部主题而言,在音响上就更为丰富了。虽然在第二副部主题前出现了由管乐引导的连接部,但是由于钢琴作为伴奏声部而出现,故笔者认为以此做第二副部主题略有不妥。而真正的第二副部主题,是以谱例4的形式出现的。

谱例4:《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二副部主题:

在第二副部主题中,作者采用了许多新的元素,调性的不稳定、音型的增值、装饰性的半音阶上行、震音的使用等都具有当时作曲家的创作技法。由此看出,虽然在节奏上呈现了相对规范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但各种新兴的元素依然在普朗克的作曲中呈现。

第一乐章的发展部一改呈示部的快速音乐风格,将曲速定位在每分钟88拍的慢板基调。由此得出,在音乐速度上产生的强烈对比直接导致了音乐风格的变化。演奏者会直接使演奏风格安静下来,弹出普朗克所特有的优美旋律,让听者在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独特风格中沉醉。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较为短暂,采用的是将引子以及主部、副部主题结合的综合再现形式。结束的较为短暂且快速,为引入优美的“莫扎特行板”乐章奠定基础。

第二乐章: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俗称“莫扎特行板”,即是其创作中有太多类似于莫扎特的因素。谱例5和谱例6分别展示了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与莫扎特的《第40钢琴协奏曲》(K.466)的第二乐章。

谱例5: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主题:

谱例6:莫扎特《第40钢琴协奏曲》(K.466)第二乐章主题:

通过前4小节的分析以及音响的聆听,不难看出在主题主导音型的相似性,普朗克采用了简洁的主音单音延留,而莫扎特采用了每拍一音的单音形式。而中声部的半音走向,在相当狭窄的音域中承托着旋律,非常相似。主调风格的凸显是这个乐章最具特色之处,优美的旋律配合简洁的和声织体,将同为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演绎得如出一辙。对于古典主义的偏好使得其在第一乐章的冲击之后,带来了优雅的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谱例7展示的是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起始。其第三乐章为D大调的快板,是一个兴高采烈的终曲,基本是对于前两乐章的概括总结,具有一定的再现性。第三乐章的速度很快,节奏变化多端,对于双钢琴演奏者的炫技性、节奏感等钢琴技术有极高的要求,在演奏者飞速的演奏中,将全曲定格在相对愉悦的气氛之中。

谱例7:《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通过对于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分析研究,不难看出这部作品具有很多普朗克的音乐创作特色,例如:优美的旋律、奇妙的节奏、丰富的装饰等。然而剥离这些从谱面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听觉感官去判断这部作品,不由得让人看到了古典协奏曲的影子。

三、《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是20世纪的音乐运动(特别是1920年代),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分夸张、多愁善感、充斥变音的浪漫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强调织体清晰、配器恬淡、意态冷静,回到18世纪(特别是巴赫)那样尊重对位和紧凑的曲式。③相比新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普朗克也对新古典主义颇感兴趣。通过上文分析《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出其作品中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一)旋律特色

旋律的选取方面,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具有古典主义的特色,例如第一乐章中轻松幽默的主题旋律就是来源于巴黎流行曲调中那妙趣横生的片段:对局和小曲取自于若干年前的舞台和“咖啡馆音乐会”④;第二乐章中的主题动机以及音乐风格都被称为“莫扎特行板”,其旋律的发展、伴奏织体等创作元素均具有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色,典雅清新且简洁明了。第三乐章对于钢琴的托卡塔风的旋律,具有极强的炫技及节奏感,这些都是古典主义时期或者说是巴洛克时期所留下的音乐风格。

(二)配器特色

配器的变化是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有别于新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的重要特色。然而,富有古典影子的配器手法却在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下丰富多变。在其作品中,能看到乐队全奏,然而乐器的配置确实独具个性。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或者说管弦乐作品的乐队配置通常是双管制,而在普朗克的作品中,其使用的乐队配置相对随意,完全根据音色的需要而改变。再如,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独奏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尾部通常有独奏乐器的独立炫技性段落,乐队在此时一般是不演奏,只为突出演奏家的演绎技巧,在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末也有一段类似的炫技段落,但此时是处于乐队做和声织体的伴奏,与独奏共存。这些对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色的改变及革新,也就使得其音乐具有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同时兼备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韵味。

(三)调性特色

传统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通常以清晰的调性作为其音乐走向的标志。无论是从古典奏鸣曲、古典交响曲还是古典协奏曲而言,突出音乐性格、风格的对比是音乐发展以及矛盾的重心。此时的调性往往是由对比强烈的大小调转换、主属调交替来实现。而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常常会使用一些20世纪音乐特有的音乐元素,如双重调性、不和谐音程、外音等。这些音乐元素的使用不仅是对古典主义时期的一种延续,更是突出20世纪音乐特有的音响效果。在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无论是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中的奏鸣性体现的调性回归,还是第二乐章中对于莫扎特风格的推崇,以及第三乐章中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使用,都可以看到古典主义音乐的调性特色。然而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在其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和声语汇。古典主义的三和弦、浪漫主义的七和弦、印象风格的九和弦都在其作品中广泛运用,这从一定意义上以不同的使用频率、组成方式产生了新的音响效果。而这种音响效果是新古典主义所特有的,是在古典主义的调性基础上其音乐创作风格的一种进化。

(四)结构特色

众所周知,古典协奏曲通常是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的套曲。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作,独奏乐器和乐队共同演奏呈示部,在尾声前常伴随着独奏者的炫技性段落。第二乐章是咏叹调式的抒情慢乐章,终曲明朗轻快,富有舞蹈性和民歌性。这种体裁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臻于完美。然而反观普朗克的这部《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整体的格局与构思都与当时的古典协奏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有意地去回归古典。

从其作品谱面可以发现,作曲家采用了双钢琴和乐队的合奏来诠释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其创作的第一乐章是相对较为激烈的,而第二乐章的慢速与之形成对比,而后的第三乐章又恢复到快速之中。这和古典协奏曲的形式异常相似。从其作品的听觉角度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在运用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体系、配器手法的同时,依然推崇着对于古典主义旋律的追求。这种追求会带给听者一种美感,即安详、深沉,以及在经历生活点滴后的宁静思索。

(五)其他元素

除上述四点之外,在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依然有许多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相悖于古典主义时期的地方,例如曲式特点、节奏型的运用、整体音响的轻重把握等。然而这些都是基于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而进行发展、变化的。也正是这种发展及变化,使得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往往都依附在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之下。这些对于古典的崇敬,正是当时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所推崇及追求的。就处于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作曲家而言,采用切合当时音乐整体风格的创作元素来诠释,无疑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回归”。

结语

新古典主义作为一种音乐风格的浪潮,在20世纪中期后获得了极大的释放。这种释放,不仅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中的过分夸张、多愁善感、充斥变音的一种反对,更是一种回归古典,甚至对回归巴洛克的推崇。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借以聆听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让我们感受到了斯卡拉蒂式的装饰、巴赫式的严谨、莫扎特式的优雅,更从内心深处,逐渐感受到了一种客观、冷静、均衡的音响体验。这种体验在各种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下孕育,让人流连忘返。它不同于过分地宣泄自我感受,也不同于追求印象主义的虚无缥缈,对于前两者而言,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是“毕恭毕敬”的。通过对于其作品的研究分析,无不让笔者感叹作曲家在其所处的年代,即在如此音乐风格多变影响下的20世纪,放下喧闹、奢华的浪漫主义,撇开朦胧、意象的印象主义,能创作出如此沉静、细腻的作品。这种对于前人的敬意,融合了新时期的技法,在质朴简约的笔尖下,产生的新音乐风格带来了新的音乐体验——在社会动荡之后,人们内心所渴望的安详与宁静。这份安详与宁静,也正是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所追求的独特美感。

李丹在其硕士论文中说:“普朗克并非刻意去模仿古典的原貌,这首新古典的作品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作曲技法,而是根据作曲家的意愿选择恰当的技法,不管这些技法是当时流行的还是过去的。在普朗克的钢琴作品中,没有很多标新立异的技法,有的是观念的更新以及新旧技法的融合。普朗克的作品来源于现实,它真实、朴素、无拘无束,展现了作曲家本人最真实的一面。”⑤笔者认为言之有理。在对于当时音乐风格的两方“冲突”上,基于自我、源自生活的创作方式或许就是普朗克在《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最大的特色,也是其留给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所在。

注释:

①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外国音乐辞典.钱仁康,校订.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600,524.

②王志雄.外国名曲辞典.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54.

④爱·唐斯.管弦乐名曲解说(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3.

⑤李丹.普朗克钢琴作品之探微.中央音乐学院,2010:17.

参考文献:

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乐史导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陈雪慧.普朗克钢琴作品中新古典主义探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陈艳.论普朗克钢琴作品风格.北方音乐,2010(2).

杨成刚.论普朗克钢琴组曲《纳泽尔的夜晚》.美与时代,2007(8).

梁晓奋.在矛盾中前行——记法国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音乐爱好者,2009(1).

徐闵.弗朗西斯·普朗克十五首钢琴即兴曲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

徐乐娜.普朗克与他的钢琴世界.音乐爱好者,2008(2).

古典音乐的定义篇2

将古典音乐融入到当前的钢琴发展当中,实际上对于我国钢琴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有效的将古典音乐的柔美进行现代化的创作,与钢琴演奏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成为当前钢琴发展中的重要关注点。

一、古典音乐的发展和介绍

1.古典音乐简介

所谓的古典音乐钢琴发展,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年限,大致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一种古典主义风潮,也主要是因为法国启蒙主义运动的深入,将这一思想带到了钢琴音乐发展当中。古典音乐在钢琴演奏中最富有代表的形式就是奏鸣曲,而古典钢琴的代表也主要是维也纳古典乐派,著名的海顿、莫扎特以及贝多芬都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成员。这一乐派的音乐创作风格和钢琴演绎风格对于后续的世界钢琴发展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为钢琴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巧要求。

二、古典音乐的特征分析

1.奏法要明确

在古典音乐的发展道路中,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们也为后人进行钢琴演奏提供了更多的典范和要求。首先,古典乐派非常注重的就是奏法技巧,在钢琴的演奏当中有许多的奏法,比如连奏、非连奏、断奏、半跳音等,这些都是钢琴触法的基础。而古典音乐利用钢琴进行演奏的时候,更是需要对于每一种奏法进行明确。

例如连奏的演奏技巧,主要是手指不能轻易的离开键盘,并且在演奏过程当中,尽可能不要将手抬高或者离开,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再进行手指的抬起或者移动。对于连奏而言,每一个音符都应该饱满且富有情感,注意对于音符时值的保持,使得每一个音符都能够达到应该保持的时间。而相对而言,在钢琴演奏当中,断奏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种奏法,对于初学者来说相对较难,断奏也可以称为跳音,所以实际上演奏断奏的时候也应该手指轻触键盘,避免因为过于短促而出现音乐演奏中的停顿,使得演奏整体受到影响。

2.踏板使用存在技巧

钢琴主要有三个踏板,这三个踏板对于演奏古典音乐都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首先应当明确三个踏板分别是延音踏板、柔音踏板和持续音踏板。延音踏板使用相对较多,主要就是保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在每个音符完成之后才能更换。每一种踏板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于不同曲风的音乐也有着不同的技巧和应用要求。

3.装饰音的应用

装饰音是钢琴演奏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风格和特点,主要是沿袭了古典音乐钢琴演奏的基本风格,一般常见的装饰音有颤音、波音、回音等,每一种装饰音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波音一般来说只允许出现三个音,但是根据主音的长短最多可以增加到五个音,可是对于逆波音来说就只能出现三个音,这是古典音乐钢琴演奏的要求,也是沿袭到后续钢琴发展中的技巧和要求。

4.注意音阶和琶音的演奏

琶音和音阶的练习一直都是钢琴演奏的重点。而古典音乐钢琴练习的琶音和音阶训练主要以车尔尼的作品为主。车尔尼作品中主要就是注重音阶和琶音的基础性作用,对于不同的演奏技巧都有不同的区分和着重训练点。

例如音阶主要在四个八度之内,主要训练手指的耐力和速度等,对于钢琴演奏基础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而琶音与音阶相似,强调的主要是手指之间的间距,体现出手指的独立以及对于键盘的距离感,对于钢琴演奏以及古典音乐技巧的引入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古典音乐对钢琴学习的意义

1.加强了钢琴学习的技术性要求

古典音乐对于钢琴学习具有重要的技术性指导意义。在世界钢琴发展中,古典音乐钢琴演奏模式很多时候都深深的造成了对后续钢琴演奏的影响。

例如肖邦的练习曲,基本上每一首曲子都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并且在整首曲子当中,都有着固定不变的注重点和练习点,丰富多样的钢琴技术练习法对于钢琴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亦或者肖邦f小调练习曲实际上就被他赋予了无尽的柔美和悠扬,在整首练习曲当中,主要都是三连音演奏和两个声部的贯穿,对于训练手指的灵活和手臂的柔软以及训练演奏者的情感表现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增强了钢琴学习的历史意义

由于古典音乐具有很久的发展历史,所以对于现代钢琴的教学和学习,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在肖邦之前的一些钢琴演奏者或者创作者,都更加注重对于钢琴技术的要求,强调演奏技巧,而肖邦则在其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情感色彩,使得钢琴演奏具有更加明显的情感意味。所以古典音乐在钢琴演奏中的发展,不仅仅实现了钢琴演奏技巧的突破,更在肖邦之后实现了钢琴演奏情感和表现力的彰显,成为世界钢琴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3.完善了钢琴教学内涵,实现了“古曲今创”

实际上古典音乐在当今钢琴演奏中的利用,很多时候,也可以体现出“曲今创”特点。任何的演奏技巧以及情感表现力在后续的发展当中都会有所变化,每一个人对于情感的把握和对于钢琴演奏的理解也会有所偏差。所以实际上古典音乐在当今钢琴发展道路上还具有一定的古为今用之感,有机的将古典音乐的特点和柔美与现代钢琴演奏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更为深刻的钢琴演奏之美。

古典音乐的定义篇3

关键词:竹笛;新古典主义;斯特拉尔斯基;谭盾

中图分类号:J64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56-02

一、二十世纪西方新古典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在经历了几个时期之后,在浪漫主义后期出现了德彪西等一些风格特例的作曲家。他们开始运用不协和音,不完全解决等一些方法演奏出一些新的色彩。勋伯格更是打破传统的调式,建立十二音体系来创作各种各样的作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斯特拉文斯基和兴德米特提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他们采用古典主义时期的素材进行新的创造,提倡回归古典主义,例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便是其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斯特拉文斯基和兴德米特的创作可以分三个时期,他们在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采用了古典主义的音乐素材,但他们的音乐作品还是具有明显的当代特征。

萨蒂和六人团是新古典主义的另一组代表人物。萨蒂,法国作曲家,才华横溢可惜晚年才被赏识。萨蒂出生在音乐世家,却不愿接受正规音乐学院的教育,弃学去咖啡馆弹琴。而就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便带有浓郁的新古典主义色彩。他提倡回归古典主义的音乐特点,即简单纯朴,反对德彪西等人的理念。同时他在作品中也使用了很有特点的和弦。六人团则是在萨蒂理念的影响下,提出回归新古典主义。但因后期风格不一,六人团的成员慢慢的分开发展了。

两组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只是表面上提倡回归古典主义,而萨蒂相对来说比较深刻的提出回归新古典主义的意义和方法。从现代中国音乐的发展趋势看来,不少音乐家也开始慢慢的有回归中国的古典音乐的想法,开始提倡音乐的美感,并慢慢的体现在创作的作品中。

二、中国音乐的“新古典主义”

中国的“新古典主义”最多提出是在中国文学方面。而新古典主义在音乐上是由田青提出的。他认为中国音乐应该着重保护好中国的传统音乐,保留传统音乐的美感和境界。中国音乐方面的“新古典主义”体现在了好多方面,例如田青在青年歌手大赛上最初提出“原生态”唱法。这一观点的提出是“新古典主义”很有力的一例。田青认为原生态唱法是中国音乐的精华,是应该保留和发扬的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盛行的中国,原生态唱法一枝独秀,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不仅仅丰富了声乐界的演唱形式,更是一种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我们近现代的音乐发展既要跟上世界的步伐,吸收世纪音乐得精髓,更要保留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美感。

除了“原生态”唱法的提出之外,其他的音乐家也有各自的想法和观点。比如非常出名的“谭卞之争”,就是两位艺术家对于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争论。谭盾受到约翰凯奇等现代派音乐家的影响,写出了《地图》等具有现代意义的作品。他寻找一些新的发音媒介来创造新的音乐,在一些作品中,他运用了很多现实中的物品发出的声音,比如水声,石头摩擦的声音等。然而他新颖的写作手法引起了很多老一辈音乐家的质疑,卞祖善就是一个例子。作为传统音乐的倡导者,他认为谭盾的做法降低了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作用,降低了整个音乐的美感。

除此之外,各个领域的音乐家对新时代的音乐走向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具体以竹笛的作品为例,分析了器乐领域的作曲家的“新古典主义”倾向。

三、竹笛作品《金色的山东》

竹笛作品《金色的山东》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该曲的作者是北方笛派的代表,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曲祥。该曲分为《孔子随想》、《泰山放歌》和《黄河入海》三个乐章。在这三个乐章中,作曲者采用了竹笛上各种演奏技法来演绎这三个主题。

(一)作品分析

第一个主题《孔子随想》,作者描写了山东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孔子。这一乐章是采用了单二部曲式,第一段落描绘了在圣人孔子没有出世前,古代大地上的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场景。作者用紧张急促的节奏和连续的连音烘托出了战争时紧张的气氛,并用二胡的无旋律演奏表现出了战争中人们无力的呐喊。但是值得分析的是,该乐章的第二段则是与第一段截然不同的两种音乐。第二段之前的间奏,利用中国传统乐器箜篌,旋律立刻体现出了中国古韵的味道,间奏的旋律也是采用中国最基本的五声调式,简单的旋律庄重而典雅。旋律的主要部分,要求演奏时气息平缓,手指交替时非常讲究,整个画面犹如孔夫子出世,世间被孔夫子的光芒普照,战争和贫苦皆无。这一段的旋律采用中国民族七声调式,色彩古朴典雅,作者要求气息平稳,用慢速气震音的演奏方式使得这一乐段的整个感觉类似于古琴演奏,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色彩。

(二)乐曲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分析

《孔子随想》这一乐章,首先在选材上就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的采用和推广。作者选择孔子这一特殊的历史人物,并且用了古代的乐器箜篌,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来表现这一历史人物。

同时,这一作品的新古典主义不仅是在作者选用的音乐材料上,更是体现在作者的写作意图上。作者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在乐曲的处理上采用近似于古琴的音乐特征,不仅在音乐上韵味十足,旋律深沉典雅,在意境上更是古色古香。在这一方面,这部作品回归了中国古典音乐的根本意义所在。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竹笛作品中,不协和音、超吹音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注重古典音乐美感的作品越来越少。而曲祥的这一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调式美感的作品在现代亮起了一盏明灯。

四、竹笛作品《龙灯高照》

竹笛曲《龙灯高照》也是曲祥老师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与《金色的山东》于2007年在山东上演引起巨大轰动。与其他21世纪的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体现了与时代不同的色彩。

(一)作品分析

《龙灯高照》是一部以唢呐为主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该乐曲分为四个乐章,分别是《灯月交辉》、《灯海如潮》、《多彩的秧歌》和《燃气的希望》。第一乐章“灯月交辉”是简单的单一部曲式,用激昂的曲调描绘了正月元宵节的热闹场面。正月元宵金龙舞,皓月当空人团圆。元宵之夜,万家灯火与无数彩灯点缀城乡,与银汉明月相辉映,宛若人间仙境。乐曲以古老的编钟玉磐为引奏,祥瑞之声衬出灿灿寒星,皎皎玉轮。乐队以浓郁的民间音乐基调与表演风格,描绘了月圆之夜的美景与温馨:万家灯火醉酒香,一轮明月照亲情。月下都市,繁华似锦,月下社火,人潮欢聚。灯月相映,金银交辉,飞虹落霞,流光溢彩。乐曲在洋溢着喜庆之气的唢呐声中结束,寓意着社会安定祥和、人们安居乐业的欢乐意境。第二乐章《灯海如潮》同样也是单一部的曲式结构,在乐章的开始用一连串快速的、舞蹈性的吐音表现了龙珠翻滚,龙腾狮舞,焰花飞溅,编织出一幅花灯如海、彩光喷泻的璀璨画卷。之后的乐队采用弦乐和弹拨乐追奏的形式,体现了灯会恢弘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第三乐章《多彩的秧歌》,就是采用了秧歌的形式和曲调,旋律上富有鲜活风土乡韵,描绘出万民闹春、再盼丰年的狂欢场面。第四乐章《燃气的希望》,再现了第一乐章的主题,乐队用嗦亮的笙管丝弦与激越的排鼓相结合,表现了新世纪的新希望。

(二)乐曲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分析

与《金色的山东》一样的是,作者在选材和组成整个乐曲的素材上都是选择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素材。比如该曲的第三乐章,采用了山东秧歌作为基本的曲调,利用竹笛的滑音、花舌音的技巧表现了主题。

另一个方面,《龙灯高照》整个曲子在作曲的出发点上就是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这些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味道变得越来越淡。在新世纪这一作品的提出,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而它在音乐方面的意义,就是提倡中国的传统音乐,回归传统音乐的美感。

五、总结

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不仅在音乐方面,在中国文学方面也掀起了一场中国文学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作为时展的一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为了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田青.禅与乐[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01).

[2]田青.捡起金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5).

[3]王富仁.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论(上)[m].天津社会科学,1998(03).

[4]王富仁.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论(下)[m].天津社会科学,1998(03).

[5]高宁.罗四林.论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05).

[6]杨春时.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新古典主义[m].文艺理论研究,2004(03).

[7]杨经建.新古典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m].文艺研究,2006(04).

[8]乔建中.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02).

[9]王亚丽.民族音乐概论与传统音乐分类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04).

[10]傅晔.竹笛技巧及音乐情感的表现[J].人民音乐,1994.

[11]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赫乃凤.浅析中国竹笛演奏流派及其文化特色[m].黄河之声,2007(2).

古典音乐的定义篇4

古典音乐似乎也具备某些这样的特质。比如,在其诞生之初,同电影一样也在帮助人类探索未知的听觉世界,而且时至今日,发展到现当代的现代音乐也同样承担着探索和拓宽全人类感知力的重任。再比如,每次听到古典音乐或是谈到古典音乐,心底也总会不由得将它与“经典”二字相联系,脑海泛起的阵阵波澜也总与自己曾经被“经典”打动的一段段听觉回忆有关,而诸如此类的回忆也都被深深地印上淡淡的怀旧味道。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此时的古典音乐已经不止是一首音乐,它还夹带了我们个人对它的感知,以及产生这样那样的感知时周边的种种境遇。当我们听完一首音乐,关上唱片机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包括听觉与感知也同时都被打包封存在了我们的记忆里。这样的记忆比原本音乐本身来的更加珍贵与生动,是真正独一无二的独家记忆。那么,也许历经数年之后的某一天,当再次聆听同一段音乐的时候,曾经初次相见的震撼或许已经历经沉淀,变得不再娇艳,却多了一份厚重,而这一份厚重的感受往往正来自音乐本身加上你的那份独家记忆。

何谓古典音乐?广义上是指诞生于中世纪至十九世纪末的音乐,包括了巴洛克、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等不同时期的诸多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乐器编制的音乐。而我们现在狭义的古典音乐,大多特指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音乐,即有着复杂配器、庞大乐器编制,由大型交响乐队演奏,产生宏大听觉效果的音乐。有着这样特质的音乐,无论是真正的古典音乐,还是依照这种特质专门为电影创作的电影原声配乐,都在电影音乐中占据着其他风格音乐无法替代的地位。而这种地位也随着电影的发展悄悄发生着变化。

远在无声电影时代,古典音乐是伴随影像画面唯一的听觉伙伴。当卢米埃尔兄弟首次用一道神奇光束将火车进站的影象投影在银幕上时,惊讶不已的观众听到的却并不是火车发出的汽笛声,而是谐谑、典雅的欧洲古典音乐。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流行在电影放映的同时,临时根据不同风格的画面,搭配上现有的风格大致与之匹配的音乐由演奏家现场演奏,来填补无声电影听觉上的空洞。这种用古典音乐充当电影画面音乐伴奏的形式,伴随着电影走过了最初的三十年默片时代。

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后,影片中的听觉形象除了音乐之外,增加了语言和音响效果。这时的电影艺术由于技术的提高,对电影音乐的要求也逐步细化,突现出电影音乐的非独立性。用来配乐的音乐需在创作构思伊始,就要结合电影的总体构思、结构与画面视觉形象等因素进行设计。能否与画面更好融合变得比音乐本身的可听性更加重要,听觉与视觉的有机结合,使音乐成为与画面互帮互助的“搭档”。音乐既不能过于寡淡而不足以烘托画面想要表达的情绪,又不能太锋利突出过于“抢镜”,喧宾夺主冲淡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任何一方面有所缺失,都将导致电影整体效果的损失。所以,电影配乐者需要关注的内容变的越来越多,时代再也不允许用现成的古典音乐直接充当全部电影配乐,由此,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配乐应运而生。在电

影的国度里,音乐终于经历完从为画面“搭把手”的伴奏,到作为“搭档”配合电影的创作的角色转换。

十分有趣的是,即便专门为电影而创作的配乐可以更好地满足画面对音乐的种种需求,而且利用古典音乐充当电影配乐有着一定的危险性,例如音乐本身的“气场”可能会干扰观众对电影本身或导演意图的理解,或由于一首古典音乐本身,根据篇幅及曲式结构的起承转合关系所固定的情绪发展节奏,作为配乐时不能随着电影剧情发展的节奏随心所欲任意调整,但古典音乐固有风格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画面风格等诸多需克服的困难,古典音乐却从未退出过电影配乐的舞台。相较电影诞生之初,古典音乐占据绝对地位的时期,在音乐形式创新和发展日新月异,电子、流行、摇滚等各类音乐在电影配乐沃土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古典音乐仍稳占一席之地,更加印证了它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位置。

众多成功运用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的现代优秀电影作品,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古典音乐的无可替代,像一种符号、一种味道,一种印记,深刻又沉稳地温暖了每一帧画面,感染着每一个经历它的人,如同母亲,或是一位睿智的老者,使人不知不觉敞开心扉,卸下防备,开启心灵如婴孩般敏感的感官感受力。它不同于其他同样也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它没有新创作音乐所带来的全新听觉的感官刺激,却以不带攻击性的感染力,打出这张攻无不克的温情牌,可谓仁者无敌。也许,这就是怀旧的力量。

问题是,音乐的自律性决定了它就是纯粹凭借旋律和节奏等音乐元素相组合,需经过听者在感官经历过程中加想和想象,唤醒内心感受,从而达到表现相关主题的目的。正所谓“声无哀乐”,音乐的情感并非客观存在于音乐中,而是主观存在于每位听众的情感记忆中。好的音乐,就是能瞬间找到并打开你心中封存那种记忆的那只箱子。换言之,不是音乐直接表现了某种感情、画面或场景,而是在听众构想的帮助下,在感官经历的过程中逐步构筑起来的。古典音乐更是以一个完整的曲式,层层铺垫递进渲染直至曲终,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作曲家意图展现的精神内涵。这样看上去,当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音乐时的非独立性,与它本身的自律性之间的确存在矛盾之处。

其实,不仅是古典音乐,电影本身与它的观众也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矛盾。假如我们以开放、宽松、尊重的态度看待电影音乐中的古典音乐与古典音乐本身,勇于腾出完整的一颗心,用来像孩童般不加保留地接受这电影带给我们的一切感受进入我们的身体。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暂时忽略电影本身,忽略古典音乐本身承载的其他与电影无关的内涵,忽略我们先前已经固有的成见,或许这些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

只需要把古典音乐交给电影,就像爱情一样。

古典音乐的定义篇5

不一样的,古典是弹音阶,民谣弹和弦,学好吉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典吉他(ClassicalGuitar)又名古典6弦琴,被誉为同钢琴、小提琴并列的世界三大乐器之一。因定型于古典主义时期而得名。与竖琴、鲁特琴同属西洋弹拨乐器(古典式弦琴)。古典吉他此名称并不表示其仅限于演奏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风格,例如古典音乐,佛朗明哥,爵士音乐等皆可以以古典吉他演奏。古典吉他主要用于演奏古典乐曲,从演奏姿势到手指触弦都有严格要求,技巧精深,是吉他家族中艺术性最高,最具代表意义,适应面最广,最有深度,最受艺术界肯定的一类。

民谣吉他,是一种弹拨乐器,形状与提琴相似,通常有六根弦。最早是美国西部乡村音乐的伴奏乐器。通常作为歌曲的伴奏形式出现,以美国西部乡村音乐为主要演奏题材。他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蓝调、民歌中被视为常用乐器。也被用于古典音乐,有大量的独奏曲,室内乐合管弦乐中偶有使用。近年来出现的电箱两用民谣吉他给舞台表演者带来莫大的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

古典音乐的定义篇6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60-01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作为两种不同种类的音乐,受众类型也各有特色,而这两种音乐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音乐的组织形式来看,古典音乐比较重视所要演奏的乐曲要具有的一定的逻辑性,表演这一乐曲的想法前后一定要一致,古典音乐的进程有着连续性和合理性。所以,即使所要演奏的是一个繁琐的气势宏大的古典交响乐,其曲调的连接和音乐所蕴含意义的展现上也都是协调一致的,绝对不可能出现不协调的或者是生硬的部分。可是流行音乐却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它的音乐缺少细致的合理的思维方式,流行音乐只具有某些相比来说较为浅显的逻辑,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原因,大家在刚开始听流行音乐的时候会感觉到一种清新的独特感受。

第二,从音乐的主旨呈现来说,古典音乐通过其所特有的缜密而又统一的结构,优美而又舒缓的音律展现出音乐所要阐释出来的内在的含义、道理,整首乐曲都蕴含着一种细致与端庄的氛围,将其所具有的复杂而又深奥的道理很好的传递给倾听者,又演奏出了称赞古典乐曲的绝妙歌曲。古典音乐不仅仅能够透过舒缓的音律呈现出人美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最为炙热的情绪与愈加曲折丰富的情感转变,还能够存留住含蓄和内敛,所以能够让人们对这种具有深厚含义且旋律曲折的音乐更加无法抗拒,使收听者在音乐结束之后仍然没有办法停止自己想象、回想的脚步。因此,古典音乐却能够给予大家通过别的音乐种类没有办法获得的心灵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鼓励。与古典音乐相比,流行音乐则是运用跳转的音符以及很大程度上的音阶转变来展现和描写一刹那之间的情感因素和感情转变,也就是说流行音乐更加独具娱乐性,与古典音乐相比愈加直接,能够让听众感受到当代社会所独有的冲击感以及收听时的瞬间的畅快。

第三,在音乐的展现手段这一层面上来说,古典音乐就是一种教堂音乐,主要擅长于合唱,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室内乐、交响乐、歌剧音乐。它较为重视打造出雍容华贵,和谐优雅的环境,并凭借这一点来现实或者是越来越强调它所具有的庄重感,这样有助于向受众传递思想内涵。但是流行音乐则更喜欢把广阔的天地当作是表演的舞台,用以增强音乐所具有的娱乐性和欢乐的感受。

第四,在表演音乐所使用的乐器这一角度来讲,古典音乐表演音乐时所使用的乐器大多是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或者是别的管弦乐器,这些乐器同时演奏和谐一致,用此来展现完美的和声等等,强调音乐的统一性。但是流行音乐最为常见的大多是爵士乐、摇滚、电子合成乐等等,它使用自由的节奏,没有规律性的节拍来打造出一种漫步在外太空的虚构的环境,以此来突出情绪的突发性。

虽然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之处,可以说古典音乐就是一种经典,而流行音乐就是一种新时代的潮流。可是伴随着全球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交融。经典和潮流这两者之间的融合便也就变成了一种肯定会发生的趋势,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

新时代的流行音乐愈加重视对于歌曲更深层次思想含义的探索,而与此同时,古典音乐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转变音乐太过于拘束、和受众相距较远的传统形象,所以说古典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相互交融是一定要实现的。并且,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受众们也看到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之后所获得的值得祝贺与期待的成绩。

古典音乐抛弃了以往的太过于严肃的表演形式,而是融入了许多的流行音乐的元素,例如:最出名的柏林森林音乐会,在这一音乐会上观众们能够悠闲自在的赏析古典音乐,不再注重穿着是否恰当,不再考虑坐姿是否端正,可以随意的进行鼓掌喝彩等等;女子十二乐坊就运用全新的表演手法和表现方式演奏出了具有当代特色的古典音符。而流行音乐则是巧妙的运用古典音乐的歌曲旋律,如:中国台湾女子流行演唱组合SHe的歌曲《不想长大》的某一些旋律就是以莫扎特所创作的第四十交响曲为依据,古典音乐的华美使得莫扎特跨越时空绚烂舞动;蔡依林的歌曲《离人节》就是以肖邦所创作的《离别曲》e大调练习曲为基础所改变编曲的;SHe的代表作《波斯猫》便是依照科特尔比创作的《波斯市场》所编曲的。

总的来说,古典音乐正在慢慢地作用于现在的艺术作品,尤其是流行音乐。新时代的流行音乐只有在领悟、吸收、结合古典音乐过后才有可能取得愈加快速的进步,提升到一种全新的、别的音乐无法企及的高度,才会使受众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感受与冲击。与此同时古典音乐同样需要依靠与流行音乐融合获得越来越顽强的生命力。

古典音乐的定义篇7

当钢琴弹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的问题便凸显出来。这是每一位琴者理解音乐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和基本能力。周光仁先生曾说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任何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对其弹奏的作品风格作出正确的把握,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因此,风格的把握在诠释钢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占据了钢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钢琴作品也是两人创作的重要领域。本文正是从两人钢琴作品中的共同特点来探讨这一时期,他们对钢琴作品风格的把握。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一般特点

“古典的”即为“classic”,在古代文法学家笔下是指“最优秀的”“经典的”之意。而在中国,我们译为“古代的”和“典范的”两层意思。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只是狭义地指18世纪中下叶,在维也纳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奥音乐。这一时期,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和启蒙主义“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要求音乐质朴化和平民化,音乐特征慢慢地完善成熟,其音乐特点主要如下:

1.主调音乐代替了复调音乐。尽管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孕育并且带有巴洛克时代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仍然占据了主要地位。

2.和声进一步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结构骨架。和声语汇更加丰富,大胆采用了离调、转调手法,使旋律更富于表现力,更加立体。

3.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渐摆脱了宗教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

4.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奏鸣曲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他等曲式,形成了结构清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变奏曲也被广泛运用。

二、演奏古典作品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达到古典主义风格的要求、在技术环节上的完善,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速度和力度

在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时,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是极其重要的,随意地变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古典作品的音乐风格。正确地把握和知道速度究竟多快是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所必需的。古典时期的演奏速度比巴洛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速度向两头扩张。这一时期的快板乐章比巴洛克时期快得多,而且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海顿和莫扎特从不为他们的作品标上速度记号,现在版本上所标记的速度记号都是后来人加上去的。

而在力度的表现上,由于“槌子琴”的出现,音量较过去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触键来表现渐强渐弱等变化了,因而音乐表现力较巴洛克时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时期钢琴制造上有所发展,但还远不如现今钢琴音色丰富、洪亮,声音也不能像现在的钢琴延续得那么长,因此,其力度比现代钢琴整整低了一个等级。由此看出,在演奏古典时期作品时,现代钢琴演奏最大音量也仅仅相当于“mf”,最轻音量则相当于“ppp”。到贝多芬时期,钢琴制造和钢琴演奏又有了一定发展,力度幅度增大。因此在演奏这一时期作品时,我们可以有所变化,但应考虑当时的特点,把握好限度与分寸,弹出尽量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音乐。

2.触键与音色

古典时期的钢琴发音明亮、颗粒清脆,是我们的现代钢琴很难做到的。莫扎特钢琴作品声音灵巧而华丽,而海顿有时比莫扎特更富朝气,更具幽默感。因而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要达到我们想要的音色,就要通过均匀清晰的颗粒、活跃的节奏、流畅的气息的途径来实现古典主义特有的高贵气质。而良好的音色的实现是通过触键来完成的,因此,通过海顿、莫扎特我们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弹奏古典作品时,触键应以指尖,尤其是第一关节为主要部位,下键时,指尖要轻,触键要快,指尖在发音后一定要轻轻支撑住,而力量则应立即松开。不能用臂力压迫键盘,必须控制好声音的“点”。

②弹奏出的音色应明亮而圆润,演奏者要控制好自己的肌肉,通过手臂“松”而不“懈”的力量,弹奏出富于明快、透明、纯净的音色。

③音阶的走句应干净,流畅。用手指奏出富有弹性的音。指尖动作越小越好,其触键速度在单位距离内应该较快,弹奏出颗粒清楚、以“nonlegato”为主的音。

④在手腕配合下,弹奏出有“呼吸”的乐句。钢琴演奏就像声乐演唱一样,都是有“呼吸”的。演奏者通过力量的“上抬”和“下沉”,来实现乐句起伏中形成的“气息”,并根据演奏者本人对乐句的理解来决定使用连奏还是断奏,通过演奏者的手腕、手臂来调节乐句,使声音和谐、统一,弹奏出美妙细腻的乐句。

古典音乐的定义篇8

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非常广泛,在交响曲、管弦乐、室内乐、协奏曲、钢琴曲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浪漫主义生机盎然、日益成熟的时代,勃拉姆斯的音乐虽产生于门德尔松、舒曼等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之后,但他的个性风格与艺术趣味独树一帜,和当时欧洲推崇的“综合艺术”“标题音乐”等新潮流相反,勃拉姆斯将自己的创作根植于古典音乐的传统之中,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变奏曲主要有:独奏钢琴变奏曲《舒曼主题变奏曲》op.9(1854年)、《原创主题变奏曲》op.21.l(1859年)、《匈牙利歌曲变奏曲》op.21.2(1859年)、《亨德尔主题变奏曲》op.24(1861年)和《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i、ii》op.35(1862—1863年)。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一直与古典主义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他摒弃浪漫主义音乐过分追求自我感受的即兴性,努力建构古典的大型音乐建筑,重铸古典主义音乐的磅礴恢宏之气。

一、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古典特色

1.具有古典的“纯音乐”理想

勃拉姆斯虽然身处浪漫主义潮流时期,他却毅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追求传统、严肃的古典主义风格的“纯音乐”。勃拉姆斯之所以选择亨德尔主题作为其大型变奏曲的主题,主要因为亨德尔的主题中具有巴洛克风格,能更好地表达传统、严肃、朴素、古典的思想。《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虽取自炫技主题,然而勃拉姆斯在他的创作中,把朴实而严肃的风格融入其中,这是勃拉姆斯追求古典风格纯音乐的必然结果。

2.具有多样性统一的变奏技巧

勃拉姆斯多样却又统一的变奏技巧得到了许多音乐家的高度认可,譬如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奥诺德·勋伯格就是其中一位。他在《风格与思想》一书中,有篇文章叫《革新者勃拉姆斯》,文中高度颂扬了勃拉姆斯的变奏技巧。他认为勃拉姆斯的变奏技巧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设计,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复。湖南师范大学教师邹艳香在《勃拉姆斯〈舒曼主义钢琴变奏曲〉的音乐分析》中认为,勃拉姆斯“总是使用不同的形式来重复主题中的乐节、动机和其他结构成分,如果可能的话,就采用展开性变奏”。譬如,在《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中,勃拉姆斯紧紧抓住主题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特征进行各种变奏,不但有节奏变奏、旋律变奏、曲式变奏、织体变奏、和声变奏和调式、调性变奏,并且经常把两种,甚至更多变奏因素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变奏。勃拉姆斯就是把主题中的素材充分利用并加以发展,使每一段落在具有独特风格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3.具有古典主义的均衡结构

古典主义一向追求“均衡”和“统一”原则,勃拉姆斯在变奏曲的创作中就一直继承发展着这个原则。他曾说:“变奏曲应当更简洁一些,更严格一些。”譬如《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0p.35的主题共12小节,前面4小节和后面8小节分别加以反复,得以形成24小节,勃拉姆斯在整个变奏曲中大致上保持着这一结构形式。

4.具有深入严谨的对位手法

对位法一直对勃拉姆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卡农和赋格。《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就是他运用历史悠久的对位法原理进行的一次实验。例如《舒曼主题变奏曲》变奏十四的二度卡农、变奏十的倒影、变奏八的八度卡农,《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变奏二十的内声部旋律化等,都体现了“Brahms”(勃拉姆斯)式的严谨变奏。舒曼在恩德尼希精神病院时写给勃拉姆斯一封未发出的信中曾评价勃拉姆斯的对位法,说从整个变奏曲可以明显看出,勃拉姆斯对对位法是做了深入研究的。

古典音乐的定义篇9

[关键词]舒伯特D960奏鸣曲创作特征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他是两种音乐思潮承上启下的音乐家。他兼有古典与浪漫两种音乐风格。这种风格也深深的影响了他的钢琴音乐,他的钢琴奏鸣曲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特征,也继承了古典乐派钢琴音乐作品的风范和气势。舒伯特晚期的三首奏鸣曲已经显示出把新的感情强度和精简的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表现能力。

(一)风格特征

1.古典风格因素

舒伯特与莫扎特都出生在奥地利,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同一种族的精神血脉,传承着德意志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气概。莫扎特与舒伯特在音乐上的创作有相似之处,在舒伯特的一些作品中能模糊感受到莫扎特的影子。实际在音乐创作中,舒伯特没有模仿过任何人,只能说,在创作的早期阶段,他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揣摩过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莫扎特作品中的灵魂深深的触动了舒伯特的心弦。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也深深的影响着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舒伯特。唯一的一次见面,是在贝多芬最后一次的音乐会上。舒伯特目睹了心中偶像的风采,贝多芬赋予作品的灵动、大气深深的震撼了舒伯特。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受到贝多芬很大的影响。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中所采用的谐谑曲形式最初就是由贝多芬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时运用的。

莫扎特和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对舒伯特一生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典主义的传统深深的影响着他的创作,他坚持遵循稳重、朴实、严格的古典形式。

2.浪漫风格因素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舒伯特的创作非常随意随性,一蹴而就,常常是有感而发或触景生情,是一种随意而来的真实情感的的释意流淌。舒伯特对旋律、调式和声与节奏节拍进行独特处理,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在作品中随处可见。他的创作都是很自然的情感流露,流畅的倾泻,创作的过程没有阻碍,一气呵成。他的灵感无准备、突然而至又瞬间即逝。舒伯特强调主观情感,抒情性特征明显。他对和声语言不断探索和突破。音乐形象鲜明、变幻无穷。

(二)创作手法

1.歌唱抒情的旋律

舒伯特的D960钢琴奏鸣曲旋律线条优美,节奏富于变化,强调内心世界的抒情与感怀。艺术歌曲中优美动听的浪漫主义色彩渗透到了钢琴奏鸣曲中,使他的钢琴音乐歌曲化,浪漫抒情,很多旋律可以“唱”出来。他的音乐用清新朴素的语言诉说着平凡普通的事物,而在叙述的同时又传达了美妙的抒情性语境。绵密而愉悦,轻松而温柔的冲击着人们的内心深处。让人感觉就像风和日丽的简单的生活里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美丽”。

2.色彩丰富的和声

舒伯特的D960钢琴奏鸣曲大胆的使用不协和音不稳定音、大小调的对比强调与突然的转调离调等手法来加强音乐的和声色彩。和声具有激情或细腻的表现力,造成了音乐细微的变化。他所使用的和弦转换常常出人意料,置古典主调和声系统于度外。和声被舒伯特用来表达特定的情境,是刻画心理变化的手段;和声成为纯粹的表现因素,烘托舒伯特的内心感情,丰富音乐的内涵。舒伯特的音乐清新自然,没有刻意的落笔,没有虚伪的诉求,却非常真诚和善良。没有华丽,没有艰深,看穿了轻薄的风景,安静的回到自己的内心。让人无法抗拒。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可以看做是从共性到个性,从保守到自由的转化,舒伯特将自己自由浪漫的情感融合到了严谨的古典形式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他在古典奏鸣曲基本格局的基础上,注重旋律的表现力,加入扩大和声语汇,扩展和声进行,用色彩丰富的和声来表现浪漫主义情感,形式与情感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彭鹏.《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8(3)

[2]约翰·里德.《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形式与情感》[J].王岚译、康荣校.《钢琴艺术》,2001(3)

[3]王岚.《古典主义形式和浪漫主义情感的复合体——舒伯特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1)

古典音乐的定义篇10

[关键词]语境;古典音乐;后现代主义电影;接受美学;审美活动;声画关系

是什么使古典音乐在现代电影中的诠释成为可能呢?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现代的艺术品中受众价值已经成为艺术品本身价值的一部分,在人类精神花园百花齐放、网络的资源大量复制、大众文化以传播和复制为手段的影响下,古典音乐在电影美学发展下是怎样经历能指的狂欢,同时古典音乐的复制又怎样能表现电影艺术中的个性化色彩的,将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探讨的核心内容。

一、可能性下的期待视野――古典音乐

运用于电影的美学基础

“接受美学的核心在于,注重研究读者在作品接受过程中的所有重要的因素和规律,……”“所有重要的因素之首当其冲者就是语境”,二者在意义上都依赖于一种生态关系――艺术话语依赖于词句本文的上下文关系,生活话语依赖于语境中的非词句因素。对语境的过分关注并不意味着对接受者的忽视,因为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也是由相应的语境决定的。我们与世界交流在作品上下文关联下,无限的交流背景成为古典音乐最先运用到电影里的可能性的契机,电影艺术在当时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需要借助已经发展趋向成熟的古典音乐为他其敲开受众的大门,从卢米埃尔兄弟诚惶诚恐地把他们的“流动的画面”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时候,为了使之能更容易地被观众理解,还请了钢琴家在现场演奏,为“沉默的电影”渲染了气氛,也让电影与音乐首度“发生关系”。其实,初期对电影音乐较早具有贡献的人是古典音乐家,因为从有声电影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中,电影音乐都是以纯音乐的形态来构思创作,因此电影音乐具有浓浓的“古典味”。

此后古典音乐一直跟电影艺术脱不了干系,在大大小小的影片中――商业片也好艺术片也好――频频出现,甚至在几位电影配乐大师领衔下的电影音乐制作工业如日中天环境下,导演们仍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偏爱,而且显而易见的是,现代电影大量运用古典音乐其中不乏经典的例子,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在电影中的频率就很高。

二、后现代电影的精神内核――新语境下的古典音乐

现代的电子化科技生产力推动下的后现代电影艺术从物质形式上必然朝两极发展――超异想和超写实,因为人类已经有足够的科技手段去将内心的精神世界实体化,电影早期不能做的特效和特技在3D电影工业日趋成熟的今天都已经不在话下,以“星球大战”为标志的科技与艺术高度集中的浓缩品意味着电影已经越来越成为观众身心共同消费的“视听圣宴”,另一方面批量生产和模拟复制的必然结果是类型电影的产生,从而也拥有一批人去抵制这种工业化流水线下生产出的华而不实的艺术消费品,形成了对个性化、风格化、私有化电影的强烈需要,顺应这样的浪潮出现了以库布里克为代表的另类西方电影大师,于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概念诞生了。对应尹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概念,“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在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在具体的电影摄制上,它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入电影的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象语言上,这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往往能显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以《猜火车》和《发条橙》等电影为代表,这些电影往往有着相当写实甚至刻意加深扩大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状态的特点,他们是高度生活和主观化的。

三、库布里克电影中的古典音乐――另一段生命的喝彩

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一书中既指出“库布里克电影中配乐之震撼,也说明了一旦把从属与独立艺术个体的古典乐曲,配置在另一媒体的电影上,而且是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电影上,这种撞击既是化学上的又是物理上的,影像跟声音的交织作用(这个“和”相信绝对大干简单的乘法)在观众心理听觉和视觉引导下起了关键作用,而库布里克从来没有跟任何一位配乐家产生长期的合作说明库布里克对自己电影中的音乐要求全权性的主导,他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加上认为合适的音乐,从来不重复自己的库布里克为古典音乐对于电影的贡献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下面以《2001太空漫游》中古典音乐的运用的个案为例说明古典音乐在风格化电影中的作用。

其一,《蓝色多瑙河》的运用――约翰・斯特劳斯的经典乐曲在这部电影中一开始出场于骨头到倒漂浮在浩荡太空的飞行船的相似体转场处,这是太空船首次在电影中登场,除却音乐在电影字幕出现的那一次出场,蓝色多瑙河播放时都是集中在太空船的旅程上。它的开场貌似点出了电影主题――太空的冒险,人类的伟大,新时代的诞生。斯特劳斯在1867年创作此乐章时,是寄望写出一首充满希望的作品,更以自己身边的多瑙河命名,在影片中表现科技之伟大好像名正言顺,但是看完影片发现它其实最后揭示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科学被巨大的宇宙力量吞噬,人的感情和痛苦在历史的轮回面前又是那么渺小――在片尾字幕出现时使用这段乐曲便出现了像哭诉一般的讽刺效果。此曲更惨的效果是后来被《全职杀手》和《大逃杀》两部电影运用到了枪战和广播里播报死亡人数的背景音乐,杀戮的血腥被鲜活地表现出来。

其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三回此曲配置之处都是在电影情节中有关“开始”和“新里程”的寓意,“理查德・斯特劳斯创作这段乐曲时已经考虑到了如何利用音乐展现尼采的哲学思想。音乐开始用三声小号吹出了三个长音符(C-G-高八度C),三个音符呈上升趋势,然后是两个愈加响亮的尾随音符,伴着定音鼓的敲击,这种逐渐扩展的旋律走向与人类的进化跟没落有着惊奇的相似之处”,而我们知道此片中越是正面鼓吹人类的伟大就越是讽刺了人类的无知无能。电影上映后甚至这半个世纪过去后,库布里克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性的标志,今后的媒体包括电视、广告片、讽刺性的卡通电影都不约而同地运用这段音乐符码,可见库布里克为古典音乐赋予的新意义甚至可以远大于乐曲本身,影响之深之久远令人惊叹。

四、私有化的古典音乐

任何艺术审美活动无疑不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大众审美的改变同时也孕育着改变着形式的各种电影作品,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生活不同的意义,给予我们艺术不同的创作方式,也给了古典音乐在电影艺术里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个陌生化、私有化的过程,也证明了经典作品能经久不衰的本质是人类思想的共通性,是古典音乐的符号性,而它的能指在各个时代都会呈现不同的面目,我们看到的古典音乐在后现代电影里的作用只是这个时代下特殊的产物而已,如果允许大胆地做一个预测,古典音乐将会像它刚刚诞生之初那样变成完全私有化的艺术品、消费品、人类历史沉淀下的文化产物并以其各种介质催生下的作用而长留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