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十篇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十篇

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00

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篇1

[关键词]数据挖掘技术;超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超市

在目前的社会便民服务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超市的依赖和信赖度也在普遍提升。就目前的超市发展来看,超市的利润提升与客户量的多少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超市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维护好与客户的关系,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在超市中进行消费。在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下,超市的现代化管理在不断加快,而为了提升超市客户关系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超市也在积极地进行管理系统的建设。从系统的完善性出发,要想使系统在各方面的参考价值都能够提升,就需要搜集更多的相关数据,而数据挖掘技术就是很好的获取数据的手段,所以在超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便有了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深入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在超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便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据挖掘的概念和主要分析方法

1.1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是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利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指的是从大量的数据中,对有效的、新颖的和具有潜在作用的数据进行抽取,并对可以理解的知识以及模型、规则等进行利用的过程。数据挖掘在近年来的利用中越来越普遍,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成为一门具有广泛涉及面的交叉学科,不仅在内容上融合了人工智能、数理统计、数据库等多方面的技术,还在金融、保险、零售及电信等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

数据挖掘在目前的各个领域当中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其发展空间也十分巨大。就目前的具体研究来看,对数据挖掘进行分析,需要的方法有关联规则、分类、聚类、序列模式等。其中,对于关联规则分析法的研究,其目的是希望在事务数据库中发现经常共同出现的项目,从而推断出隐藏在项目背后的某种互相关联的规则。分类法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特征对数据对象进行划分的过程,在利用分类法时,要求有已知样本分类作为训练集。聚类指的是利用聚类技术进行数据对象内在规律的识别,通过聚类法分析,相似的类可以得到聚合,数据的分布规律也可以导出。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分析型CRm

2.1CRm产品的分类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在其应用领域中展现出重要价值,因此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会产生众多的产品,分析型CRm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就目前的CRm产品来看,主要按照功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操作性CRm。此类产品强调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企业内部与客户相关的销售、服务以及支持和市场业务等方面的自动化。第二类是协作性CRm。此类产品的应用目的是通过自动化的手段集成,管理企业所有的与客户交互的渠道,从而改进客户服务。第三类是分析型CRm。此类产品的利用目的是要在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客户的分类、价值以及忠诚度和消费行为等。可见,以上三类产品在使用中都有其独特的性能和价值。其中,分析型CRm在超市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更加显著。

2.2数据挖掘技术在分析型CRm当中的应用

在超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分析型CRm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相对较为普遍,同时更能贴近市场和满足管理的需要。数据挖掘技术在分析型CRm当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3方面。第一,客户群体的细分。利用分析型CRm,可以将客户的性别、收入、交易行为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具体总结,根据这些细小行为特征,企业可以将客户群体进行进一步分类。第二,交叉营销。交叉营销指的是向已购买商品的客户推荐其他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策略和客户的兴趣爱好以及购物倾向等有密切关系,所以也需要分析型CRm进行。第三,客户流失分析。利用分析型CRm可以将客户流失的原因以及易流失客户的具体特征进行掌握,这对于超市客户流失管理而言意义重大。

2.3基于数据挖掘的分析型CRm系统的框架结构

在超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构建中,数据挖掘技术需要得到重点运用,而分析型CRm产品使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并对系统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分析型CRm产品的系统结构也就具有了重要价值。就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分析型CRm系统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5个基本模块:第一,总控程序;第二,图形用户界面;第三,任务组件模块;第四,挖掘殷勤及数据挖掘算法函数库;第五,数据准备模块。这5个模块构成了完整的分析型CRm系统框架结构,并使得分析型CRm产品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3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流失分析中的运用

超市作为服务性的企业,避免客户流失是其经营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助于超市了解客户的流失情况,进而采取有效的避免措施,所以在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时,积极地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能获得良好的效果。3.1需求理解和模型选择客户流失分析实际上是超市希望能够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客户流失的预测模型,从而详细地掌握对客户流失率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并从这些因素出发进行相应的控制。从具体的利用来看,分类和聚类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进行客户流失的分析。从具体的方法利用来看,分类和聚类存在较大的区别,而两种方法最大的差异在于对已标定样本的需要。因为在具体的分析中发现可以获取以往客户是否流失的数据训练样本,所以在具体的方法选择上,使用分类的优势更明显一些。

3.2数据准备

在进行数据挖掘时,数据准备是一个必要的阶段,因为数据准备的充分性对于挖掘算法的效率及正确性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从具体的应用实践来看,数据准备阶段的时间利用占据整个数据挖掘进程的60%,可见数据准备的重要性。从工作实践性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数据准备工作需要进行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和数据归纳等工作。

3.3核心算法

核心算法指的是在数据准备完成后,挖掘数据引擎调用相应的算法进行的数据挖掘分析。超市数据挖掘利用分类法的优势更加显著,所以要利用分类决策树方法进行客户流失分析。在确定好核心算法之后,对已经准备好的数据进行测试,就可以根据该客户的属性以及交易行为历史对该客户是否流失进行决策树判断。

3.4决策树算法

在超市管理活动中,存在众多的经营决策实例,这为数据挖掘技术在决策树算法中的应用提供了归纳学习算法的基础,保障了决策树算法较高的分类准确率。决策树作为一种预测模型的算法,它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获得大量数据,并进行有目的的分类。在运用中,决策树算法的执行结果是一棵能够表明哪些因素影响客户流失的决策树结构图,某个条件下的一个记录集用树的一个叶节点进行代表,树的分支根据记录字段的不同来取值建立。以此类推,在每个分支子集中重复建立下层节点和分支。当然,结合实际的市场价值和超市的经营情况,对生成的决策树需要进行修剪,剔除效率较低的分支,从中得到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运用决策树算法时,系统可以利用图形可视化的方式辅以文本及报表等展示结果,以方便决策人员进行分析。

3.5模型评估

客户流失分析的准确性不仅依赖于数据挖掘技术所获得的全面的、可靠的数据,同时对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出挑战。例如:对于决策树算法的运用就要准确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选取建树参数。当然,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以及可利用价值大小和分析模型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所以需要对模型进行价值评估。

主要参考文献

[1]屈松川.数据挖掘技术在网上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3(11).

[2]宫新军.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3]陈东.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8).

[4]冯志刚.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4(10).

[5]胡彬.基于数据挖掘的移动通信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J].山东工业技术,2015(9).

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篇2

项目解决方案

1.引言

超市管理系统,它包括订购管理,仓库管理,销售管理等.仓库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它在超市的整个供应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保证正确的进货和库存控制和退货处理,将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而且整个过

程还会瘫痪。而传统简单、静态的仓储管理已无法保证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还有如今的仓库作业和库存控制作业已十分复杂化多样化,仅靠人工记忆和手工录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给超市管理带来巨大损失。所以我们现在开发一个使用条形码管理的超市仓库管理系统,它可以对仓储各环节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并可对货物进行货位、批次、保质期、配送等实现条形码标签序列号管理,对整个进货、返厂、配送,退货,盘点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作业,控制整个过程的正常运行.将条码技术引入仓库管理,去掉了手工书写票据和送到机房输入的步骤,解决库房信息陈旧滞后的弊病,有效地利用仓库空间,方便了仓库管理人员对物品的放置和调配,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系统软件容易被接受,具有简单易学性,便于管理等功能。是对超市仓库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

1.1编写目的

这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超市仓库管理系统作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及指出存在的必要性。并且通过对其他西方语言所做相同软件的对比从而突出汉语编程的优越性及本系统软件的可行性。

预期的读者为软件管理人员,开发人员,维护人员。

1.2背景

a.工程的名称:超市仓库管理系统

b.工程产品的名称:超市仓库管理系统

c.工程组织者:超市仓库管理系统开发小组

产品用户:超市的管理人员

产品设计者:超市仓库管理系统开发小组

产品生产者:超市仓库管理系统开发小组

d.产品所有权:超市仓库管理系统开发小组拥有

1.3定义

超市仓库管理系统:超市仓库管理是帮助超市管理人员对货物进行管理的软件。使用SQLSeRVeR,VB等完成其功能。

1.4参考资料

《软件工程》----张海藩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DreamwearemX2004》----李昌龙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aSp+网络与数据库整合应用》----精锐创作组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数据库设计与编程实例详解:使用aCCeSS、SQL与VB》

----卡特,张淮野电子工业出版社

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开发此仓库管理系统软件,以供管理人员及操作者进行仓库管理,方便操作者随时添加、查询、修改等。为了我们提高软件开发的能力,学习aSp编程的技巧,提高工作设计思想,通过本次的工程开发,开发小组成员与辅助老师,能从中学习知识吸取经验,再技术和软件思想上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使总体水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1开展该工程的原因

如今的仓库作业和库存控制作业已十分复杂化多样化,仅靠人工记忆和手工录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给超市管理带来巨大损失。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决定开发此引用条码技术的超市仓库管理系统软件。

2.2目标

由于本超市仓库开发系统的主要背景(为软件工程学习)在经济上不注重直接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小组成员整体开发软件水平的提高。

2.3条件、假定和限制

需掌握一些相关操作,对操作手册有点了解,系统更新期短。

2.4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开发超市仓库管理所具备的能力及实现的方法。确定总体结构,利用aSp及数据库所具有的能力,以最简洁最容易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初级的系统软件。

2.5评价尺度

此软件由于只是一个初级产品,只要能构建一个结构,达到一些帮助查询、索引、货物进出管理等基本功能和要求即可。

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超市仓库管理系统是利用汉编数据库的管理技术建立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

3.1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3.2工作负荷

帮助超市的管理人员对于物品的各种信息可以方便的查询、输入,及有条件的查找。但,不够简易、快速、清晰地管理仓库

3.3人员

超市管理人员

3.4设备

建议使用奔腾133以上的pc机,内存需在16兆以上。

3.5局限性

需掌握一些相关操作,对操作手册有点了解,系统更新期短。

4.所建议的系统

4.1对所建议系统的说明

本工程的设计目标就为超市物品管理提供快捷方法,使管理人员能够便捷查询物品档案,使超市仓库管理自动化。它不仅覆盖了商品流转的整个过程,同时还可以挂接商家的条码打印、前台收银、后台销售等相关系统,具有系统稳定、功能全面、结构先进、操作简单、人机对话友好、可扩展性强等特点。

该系统技术先进、安全稳定。系统具有动态修改报表、动态盘存的优点,力求最大限度解决用户问题。系统界面美观、人机对话友好、操作方便、可实现全键盘操作。系统功能强大,可扩展性强,能够与条码打印系统和收银销售系统进行无缝连接。

4.2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篇3

一、建立健全适合连锁超市发展的财务控制系统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就是对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具体的做法是在每年的年末对当年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作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超市总部会同有关部门和门店对下一年的企业目标进行研究,然后根据上报的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进行修正补充,编制财务预算初稿,最后由经理室通过后下达。我们对财务预算实行“权限管理和重要项目报告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权限管理”就是在全面预算基础上对投资项目、费用开支、物品购置等设置审批管理权限。如投资项目由发展部负责管理,广告费、业务费分别落实到营运部和办公室管理,通过权限管理可以落实经济责任,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重要项目报告制度”主要适用于各连锁门店,报告的内容是费用开支,报告的目的在于控制。因为各门店都是独立核算单位,为加强对其管理,规定凡在预算外的开支一律报总部审批;预算内凡属于总部监控的费用如广告费、修理费等,根据公司费用管理办法上报,并经总部同意方可支出。重要项目报告制度不但能使总部及时掌握下属门店监控项目的开支情况,而且有利于门店加强管理意识。

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突出预算的刚性,管理的重点要落实过程控制。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发现情况,及时查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由于预算原因造成的偏差,要修正预算指标,使预算真正起到指导经济的作用。

(二)积极参与投资决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完善投资项目管理。投资项目决策的前提是可行性分析。由于业务和财务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财务从投资项目初期参与,共同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使投资方案更趋完善。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对投资项目调研结果基础上,由发展部和财务部各自测编一套可行性分析报告,然后经有关部门论证,决定项目可行性,再按集团规定程序上报、审批。从实践看,这样做确实提高了项目投资的成功率,降低了投资风险。

2、实行基建项目的招标制度。招投标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作为建设单位的超市总部在这方面往往缺乏经验,为保证招投标内容的客观、公正、合理,维护各方经济利益,可请富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同时加强合同管理,防止合同与标书不一致的现象出现。

3、实行工程监理制和竣工项目的审价制。工程监理是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它维护的是建设单位利益,所以通过监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进行监管,保证工程按时保质完成,而且可以控制成本。对竣工项目实行审价制也是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有效工作,过去施工单位工程决算高冒问题十分突出,大型工程项目竣工后又不审价,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现虽然大部分企业实行了工程竣工审价制,有效遏制了施工单位工程决算高冒现象,但仍未根本制止。所以企业对竣工项目仍有必要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审价。财务在付工程款时须根据工程进度控制付款,严禁超预算付款。

(三)加强结算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大型连锁超市具有货币资金流量大、闲置时间短、流量沉淀多的特点。因此,财务应根据这些特点,科学合理调度和运用资金,为企业创造效益。

1、集中管理。集中管理可以使分散的沉淀资金加快周转,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具体操作上,超市总部投资金管理中心,承担资金使用、调度和管理职能。独立核算超市原则上开设两个帐户:一个是基本帐户,用于预算内的日常开支,资金由资金管理中心划拨;另一个结算户用于日常开支以外的各项资金收付,如销货款收取和进货款的支付,总部通过远程查询和网上银行实时监控。非独立核算超市,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经营资金直接入总部指定帐户。

2、进货款采用信用结算。财务要根据商品的不同保本点、周转率情况,确定商品不同的帐期和付款形式,积极采用商业信用等结算方式,节约利息支出。现在我们通过与银行合作,承诺凡有“好美家”开具的商业承兑汇票,客户需要贴现时,银行保证予以满足。从而对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3、进行资金运作,广开企业财源。资金的集中管理,使企业的资金运作有了可能。超市销售最大特点是货币资金流量大,而进货款一般实行约期付款方式。所以,企业从上次付款结束到下次付款期间,资金始终会有短时间的沉淀过程。当连锁超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可短期运作的资金量会相应增加,可以协定存款率、委托贷款、短期证券投资和资金托管等方法进行资金运作,增加企业效益。

(四)加强存货控制。加强库存管理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连锁超市商品具有周转快、流量大、品种多和规格齐的特点;在销售形式上,以敞开货架陈列和顾客自选为主。鉴于这些特点,企业要在以下几个环节加强对商品的管理。

1、进货环节。首先,总部要建立统一的商品目录,不论是门店自行采购还是总部集中进货,所进商品必须是目录内的,这样做的优点有利于加强对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统一管理。总部对商品目录不定期进行完善,坚持优胜劣汰,凡进入目录的必须是有市场竞争力、有价格优势和质量有保证的商品。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对每种商品的单品进行系统的进销存分析,形成计算机决策为主、人工修正为辅的进货决策系统;财务在进货环节主要是控制商品的进价,每次付款前,都必须打开客户信息数据库进行核对,以防供应商价格高开、折扣少算等情况。

2、储存环节。财务可以对商品的保本点、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进货部门,修正计算机进货决策系统的参数,不断完善库存结构。同时,由于超市销售形式是开架自选,应加强商品的盘点工作,通过盘点促进库存管理和有效防止商场商品失窃,降低商品损失率。

3、退货环节。企业退货涉及进货退出和销货退回两个方面。因商品质量、款式、价格等因素是进货退出的主要原因;进货退出的管理是退货款的结算,特别是买断经营商品,业务与财务信息传递必须及时正确,防止发生坏帐。某些超市如经营装满建材的建材超市,推出多余商品可以退回的售后服务内容,对于销货退回的重点管理是把好商品质量关,防止已损、变质商品回流入库。

(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材超市各门店业态相同,操作流程统一,管理要求一致,这就便于企业标准化管理。实行标准化管理,首先是建立和健全企业规章制度,重点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岗位责任,即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要求,以及部门与部门、人员与人员间的衔接关系。二是规范操作流程,无论是大的项目,还是小的费用开支,都要规定操作流程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在制定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时,必须充分考虑内控是否完善。其次是加强和完善企业监督机制,对企业各部门、人员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奖惩要与个人工作业绩、服务质量和遵章守纪挂钩,保证经济业务正常安全运行。

二、建立计算机分析和管理系统

(一)实行会计电算化联网管理。目前的超市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卖场,而是一种以集约、连续、跨地域经营为特色的卖场。总部对各门店联网后,可以通过远程查询功能,进行即时监控。监控的内容根据需要可以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全部信息,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信息;在监控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了会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为公司所有门店提供了统一的帐务系统和核算模式,为企业实现全国连锁在财务管理上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建立财务信息互换中心(财务miS系统)。对财务部内部而言,由于连锁超市店多、面散,总部经常有很多信息需要及时通知门店;反之,门店也有许多信息需要反馈总部。因此建立一个高速、便捷的双向信息交流平台即财务miS系统,很有必要。在这个miS系统中总部和门店之间、门店和门店之间可以进行直观的点对点信息交流,或者串联netmeeting,召开财务例会,这对于解决连锁企业内部往来业务的核销,解决相互之间的帐务问题很有帮助。

对外而言,这样的一个miS系统,拥有对外的接口,通过权限的控制,让企业的领导者或其他部门从中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报表和数字,以便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和做出决策,同时将他们的要求和态度反馈到财务部,让财务部能迅速提供资料或做出财务处理。

(三)建立财务资金电子审核系统。由于连锁超市门店地域的分散性和总部资金集中管理的特性,往往给门店用款的审核和支付造成不便。也就是,门店需要用款时,由于门店离总部太远或总部有权签字者外出,影响审批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不利于总部财务的资金预算安排。利用电子审核系统则可以避免以上矛盾。审批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均可以登上系统进行审批,电子签名、审批通过后的“单证”流向财务部,财务部再根据“单证”上的期望付款日安排资金统一支付,这就增强了用款的时效性,便于财务的资金安排和资金的预算管理。

(四)及时进行数据的分析。要做好数据分析,应建立计算机数据分析模块,分析模块必须讲究科学实用,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能解决管理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对商品进行分析时,不但要有大类分析数据,更要注重单品的分析,分析指标可以根据管理需要设定。分析指标主要有:商品周转率、毛利率、保本点、相关指标对总体指标的影响程度等。通过指标分析,可以完善库存结构,加快商品周转,进一步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篇4

[关键词]农村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连锁店、超市这两种商业经营模式已成为我国流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接近20%,超市销售额的迅速增长,已成为拉动我国消费增长的巨大动力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购买力的逐步增强,农村商业流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城市的竞争压力日渐增大,许多有远见的超市已悄然进入农村市场。

一、我国农村连锁超市物流管理现状

1农村连锁超市发展迅猛,需要提高物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

据有关方面统计,商务部最终核准了2373家企业作为2007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随着商务部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的连锁超市形成迅猛增长的趋势。从超市内部看,由于我国超市连锁水平较低,很多超市各有各的供应商和物流渠道,造成物流活动分散,超市自行采购并由供应企业自行送货,采购批量小,采购成本很难降下来。库存积压与断货现象并存,库存成本较高。从超市外部环境看,物流专业化程度低,社会化意识淡薄。“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许多企业。这种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组织形式,只能阻碍企业的发展,削弱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物流信息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许多连锁超市内部缺乏应有的通信系统,总店与分店之间无法及时进行业务指导、销售管理、信息交流以及商品配送和调剂。大部分连锁店的配送中心尚停留在商品配送的人工管理和记账水平上,未进入电脑联网阶段。配送中心支持决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很不完善。缺货断档或库存积压现象严重,降低了要货、送货的准确度。此外,许多连锁超市与其供应商之间基本上不能及时进行数据交换,发货方和订货方无法掌握订货状况、货物在库状况和在途状况。超市与供应商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未能被广泛应用。

3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绝大多数连锁超市都能做到门店统一,但在商品容器及有关的装卸搬运、存储、运输等设备方面未能实现统一的规格化和标准化。作为连锁超市的最主要的信息手段一一条形码技术,也只在poS系统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运用,库存、分货拣选等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仍然以人工操作为主。至于顾客服务、品类管理、销售、结算等几乎无标准化可言。

4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整合,第三方物流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但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长期受行业限制和地域分割影响,第三方物流的物流网点没有统一的布局,小、散、差的状态较为普遍,像“海尔物流工地”那样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屈指可数,而在分散状态下的配送中心规模达不到提高总体效益的程度,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导致供求双方的积极性受挫。

5配送效率低下

当前,绝大多数连锁超市的配送信息要经过多次传递,由于信息的传递环节较多,容易产生失真现象,一旦订单上的信息与超市不一致,配送商就要在制造商和超市之间进行多次斡旋,这不仅影响配送服务水平,还增加了不必要的配送成本。在配送业务操作上,大多数连锁超市还仅仅停留在取货、送货的初始阶段,配送业务技术含量低,距离高效物流化运作还有很大差距。据统计,目前,我国连锁超市的平均配送率只有30%~60%。如此低的配送率不仅造成了整车装载率低、回车空驶率高、运力的大量浪费,而且使递送速度慢,保证率低。

6农村超市经营物流成本高

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地比较分散、点多面广,交通运输不够发达,电力、通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薄弱,物流没有形成体系等方面的原因,所以一般商品的物流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配送中心建设困难。首先是贷款困难。大多数流通企业没有资产作抵押,使政府现行的贴息扶持政策不能在推动企业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加之用地困难,使试点企业配送中心的建设普遍滞后。除此之外,超市的配送能力也较弱,有经验的农村超市,其商品的配送率平均只达到40%,有的虽高达80%,但也还未实现食品的完全配送,致使配送商品的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往往导致一些参与农村超市建设试点的流通企业产生普遍亏损或盈利微薄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营管理者对物流成本认识欠全面、理解欠充分,导致物流成本控制缺位

超市企业物流成本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使得经营管理者很难看到物流成本的全貌,以致过度强调服务水平而不计物流成本。在连锁超市企业,管理阶层重经营轻管理,重市场促销、价格战和销售额而轻核算。经营者在销售损失和物流成本之间也会优先考虑到销售损失,因为缺货是显性的而且能够被监管,而部分物流成本是隐性的或者说不是由本超市所承担。超市经营管理者陷入的另一个误区就是片面强调物流成本或某一环节的物流成本的最低化而并非合理化。因此,有必要对物流成本信息进行全面核算和分析以帮助管理者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

2在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实践过程中,对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标准

在认识物流成本方面,不同物流专家考虑的方位各不相同,计算范围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超市是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各超市间无法对连锁超市的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行业平均物流成本。这影响了经营者发现物流成本中存在节约的空间,对其重视不够,为此,应对其物流成本信息进行分析。

3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造成物流效率低,采购运输和结算成本较高

高额物流费用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低所产生的间接成本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分销网络的分散阻碍了商品快速销售。要改善管理,积极创新,学会用现代化手段控制市场,生产配送的环节注重网络营销体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技术作为零售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国内外零售发展的趋势,应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是零售商同生产商在需求间建立起了无缝的信息共享,形成快速反应的供应链。通过信息流对物流、资金流的整合优化和及时处理,提高物流效率,实现物流成本控制。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加竞争能力,“用信息取代库存”,在短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产品,从而实现利润的提高。

4物流效率低制约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

如今,农村没有形成现达的物流体系,总体而言效率低下,成本较高。与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相比有不小的差距,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现代化程度低,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处理的货物量有限,物流流程缺乏科学性,并且不规范,集中配送程度不高,因此,不少农村连锁超市的车辆和仓库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由此引起利用率低以及货物的大量损耗,最后导致物流成本高,制约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1提高员工对于物流成本的认识

超市多数的员工对于物流和物流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要想实施高效物流活动及成本管理,第一步就是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特别是中高层领导者对物流及其成本管理的认识。要正确地认识物流的概念及其在超市经营中的作用,即超市物流是提高超市的竞争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增加超市利润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正确认识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及物流成本管理的系统性,以系统观念、整体思想保持物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成本之间平衡。切忌将物流成本管理看作只是财会人员的工作,或者仅仅是物流管理部门、营销部门的事。实际上,超市物流成本发生在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如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退货物流、回收物流等。

2构建高效率的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关系到超市的竞争力、盈利水平,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超市的物流系统。对超市而言,物流系统的优化就是要结合超市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根据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理论,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在于从物流的整体来考虑,而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环节。也就是说,超市的物流管理部门作为直接对物流系统规划和运营负责的部门,理应成为物流系统优化的主导者,同时还要涉及生产、销售等部门,从而对降低整个超市的物流成本来说,超市构建物流系统并使之高效率的运作是其必不可少的手段。

3完善物流成本的核算

按照作业成本法“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针对我国农村连锁超市的现状:自有车队运输,仓库通过租赁获得、配送中心现代化水平较低,假定状况及物流成本管理界定的范围,可以将分析过程确定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资源动因,将消耗的资源分配到作业;第二阶段分析作业动因,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由此构建起物流成本核算新体系,形成物流成本管理的数据信息传递及反馈系统,以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物流成本核算方式可以采取统计与会计相结合方式。首先,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有关账户;其次,由物流成本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同时设置统计台账,登记由超市统一提取或支付而由物资部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期末(通常以月份)物流成本人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和统计台账编制“物流成本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与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一致,在物流成本核算时,设置“物流成本”、“委托物流费用”和“物流管理费用”三个科目,分别用以核算、记录超市自身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以及超市委托第三方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按费用科目设三个账薄,并按成本责任单位及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统计与会计相结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式不需要对现行成本核算的账表体系进行调整就能全面系统地提供物流成本资料,且核算方法简单,易于掌握,能及时传递和反馈物流成本会计信息,有效控制和管理物流成本。

4加快农村超市配送中l心建设

农村人口分散,离商品集散地都有较远的路程,特别偏远乡村道路通车困难,一方面,不利于大家电的运输,另一方面,增加了营销成本。农村交通不便,售后服务跟不上,也给售后服务带来不便。因此,配送的中心的建设是农村超市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和支撑平台。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进一步扩大连锁企业和农村超市的配送率,不断提高配送商品的质量。同时,要加强销售终端的管理,为扩大主渠道进货创造条件。其次,应尽快制定配送中心建设标准,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如可对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贷款实行全额贴息。第三,国土部门也应在整合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农村配送中心的建设用地,对其实行适当优惠,以此推进农村超市配送中心的建设。

四、结语

我国现阶段已面临着全面对外开放的销售市场,未来的10年,中国将成为国际商业集团竞争的主战场,这种局面使得连锁经营竞争更加激烈,而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物流成本过高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巨大障碍。物流要真正成为我国连锁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必须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成本动因和成本分配状况的分析,可以揭示哪些资源需要减少,哪些资源需要重新配置,最终确定如何改进和降低连锁超市物流作业成本,这将是作业成本法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降低物流成本,增大企业利润空间已经成为各个连锁超市成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海玉,超市物流成本管理[J],物流,2007,(2)

[2]陈丽清,连锁超市拓展农村市场的营销对策[J],商业经济,2006,(1)

[3]杜晓梅,廖特明,论在我国农村发展连锁超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S2)

[4]傅桂林,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5]纪红任,等,物流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时长洪: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运营策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3)

[7]阎平,彭卫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

[8]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篇5

[关键词]工业工程;大型超市;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45-03

[作者简介]徐 亮,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应用、物流管理。(湖北武汉430070)

一、引言

超市诞生于20世纪的美国,被誉为“第二次零售革命”,超市取代百货成为零售业第一主力。超市的诞生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在社会生活中超市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型超市满足了人们“一次性购足”的需求,超市行业也为我国GDp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国内零售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超市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然而,我国的大型超市经营管理模式和方法相对较为落后,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较弱。因此,提高我国大型超市在国际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工业工程是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一门学科,它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如何使生产要素组成更高和更有效的生产力运行系统,实现提高生产率目标的工程学科。工业工程的精华就是“低成本,零缺陷”。本文希望通过工业工程(ie)技术体系在大型超市管理中的移植应用实践,提升我国大型超市在国际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二、工业工程基本理论及其发展

1.工业工程的定义

工业工程的定义大多采用工业工程学会(institufionofindustrialengineering,iie)1955年提出后经修改的定义:“工业工程是研究由人、物料、信息、设备和能源构成的集成系统的设计、改进和实施的。它应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原理与方法,去说明、预测和评价由这样系统得到的结果并予以改进。”这一定义说明:

(1)工业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由人、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要素所构成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系统,适用于各个领域。

(2)工业工程是以不断改善、实现更有效的运营为目标,使系统获得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2.工业工程基本理论与方法

ie是支持高速转换效率的一门管理技术,ie的目标是使生产系统的投入要素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保证安全、提高效率、获得最佳效益[tCQSep:t是指时间(time)或效率,c是指成本(cost),Q是指质量(quality),S是指服务(service)和安全(safety),e是指环境(environment),p是指产品(products)或生产力(productivity)]。

工业工程本质是用工程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是研究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所组成的系统,对其进行设计、改善和协调。ie七大手法包括:程序分析、动作分析、搬运分析、动作经济原则、作业测定、布置研究、生产线平衡。ie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3.工业工程的发展及其在服务业中的应用

工业工程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初泰勒(Frederickw.taylor)的科学管理、时间研究,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B.Gilbreth)的动作研究,到广泛应用于生产管理。再后来被日本引进以后并结合日本生产方式发展而成tpS(toyotaproductionSystem,丰田生产方式)、Jit(Justintime,准时制),ie的发展已日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

工业工程产生于制造业,虽然经过百年的发展,今天制造业仍然是工业工程的主要应用领域。二战后,随着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工业工程应用领域已从制造业向第三产业等其他领域拓展。工业工程的核心价值――效率与效益,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工业工程得以在服务业中应用的基础。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服务业组织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自身生产的效率与效益。因此,工业工程得以在服务业中广泛应用。

三、大型超市的特点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大型超市的特点

超市行业与制造业相比有较大区别,超市行业的特征有:

(1)大型超市――零售业中最典型的模式。超市是当今城市零售业中最典型的销售模式,超市将单个零售商的业务范围近乎无限地扩大,从食品到日用品、从服装到图书音像制品等,均被收录进大型超市的货单中。也正是由于这种集成优势,既使得超市行业在城市生活中变得必不可少,也使得超市货品管理成为超市管理的重中之重。

(2)无技术性,以运作成本和销售量取得竞争优势。超市作为服务行业的一种,并不能提高商品价值和增加商品附加值,而是将运输、销售等服务绑定在商品之中一起卖给消费者。在这个环节中,留给企业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空间仅有运作成本的降低和销售量的提升。因此,怎样能在这两个方面取得突破,是超市行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3)超市行业与服务对象有最广泛的接触,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城市中重要的零售业表现形式,超市行业与消费者有着最为广泛和紧密的接触,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又决定了消费者的满意程度。这就注定了超市企业必须以人为本,一切都要从服务的提供者(员工)和服务的接受者(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管理、运营,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为顾客提供便捷、舒适的购物环境。

2.工业工程技术应对大型超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付款排队现象严重,收银动作、流程没有规范化、标准化。超市的竞争力在于方便、快捷。但是,在超市购物常常会出现排队付款现象,严重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认可度。应用工业工程进行标准化动作研究、方法研究、规范人员配置,是解决排队付款现象的有效方法。

(2)服务质量较差,没有科学合理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正如前面所述,超市行业与服务对象有最广泛的接触,因此,服务与产品是同样重要的。可以应用六西格玛(6σ)管理技术,提升超市服务品质。

(3)选址及布局不够科学合理。超市选址和布局是超市经营成败的关键,在超市选址布局中应综合运用人因工程、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工程经济分析等相关技术。

(4)物流成本较高,库存严重,降低了企业竞争力。沃尔玛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控制了较低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

控制可采用零库存策略、合理设置配送中心、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等。

四、工业工程技术体系在大型超市管理中的移植应用举例

1.优化收银流程

对超市收银服务流程进行方法研究、分析、优化,以改善超市排队付款现象。以武汉某超市现有收银流程为例,运用工业工程标准符号对流程进行记录和表达,然后运用5w1H技术和eCRS原则对其进行分析和优化。

5w1H分析法又称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法,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的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eCRS原则是在5w1H分析法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改进的可能性,并设计新的作业方法、作业场地布置、作业工具和作业流程,分配合适的人员。

取消(eliminate):完成了什么?是否必要?为什么?

合并(Combine):如果工作或动作不能取消,则考虑能否可与其他工作合并。

重排(Rearrange):对工作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列。

简化(simplify):指工作内容和步骤的简化,亦指动作的简化,能量的节省。

现有收银流程:(1)等待顾客将商品放到收银台;(2)对条形码进行扫描;(3)将扫描后商品放到一旁;(4)金额汇总告诉顾客金额,询问刷卡还是现金;(5)等待顾客拿卡或付款;(6)收款打印小票找零;(7)拿出购物袋;(8)帮助顾客装好商品;(9)将商品交给顾客。

通过“5w1H”对原收银流程各个步骤进行逐一分析,进行必要的“eCRS”优化。对流程中的(1)、(3)、(7)、(8)步骤进行合并,对(4)、(5)步骤进行简化。收银辅助设备改进主要有两点:①刷卡消费与现金消费分开收银;②在收银台旁增设放置购物袋的设备。得到新的收银流程如下图:

通过流程图可以看出,流程环节由原来9个减少为7个,减少了移动和等待,极大地缩短了收银所需时间,能够有效缓解顾客排队付款的时间,提升顾客满意度。

2.六西格玛(6σ)提升服务质量

如前面所述,超市行业与服务对象有着最广泛的接触,其服务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声望。超市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必须保证顾客的满意度,从根本上保证各服务环节的服务质量。因此,在刚导入和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时,比较可行的是遵循DmaiC模式对流程进行过程改进。从简做起,当企业的服务质量水平能达到六西格玛的界限时,再对服务流程进行再设计,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六西格玛管理就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以百万分之三点四的缺陷来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求。六西格玛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六西格玛管理是通过更好、更快、更有效的办法,提高服务流程的管理质量来减少浪费,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从理论上分析,虽然六西格玛管理主要用于制造领域,但超市的服务实质上也是一种产品,同样可以对超市的运作环节建立过程输入和输出变量之间的优化模型,通过对关键输入变量的调控,缩减服务过程中的变异,达到改善输出服务变量特性的目的。

六西格玛管理可以按照以下七个步骤来实现对超市服务质量的管理:寻找服务环节中的各种问题;研究顾客购物的运作方法模型;找出购物过程的变异因子;实施优化方案;考核服务质量效果;把有标准、有效的方法制度规范化;控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发展新目标。通过六西格玛管理,可使顾客获得舒适、方便、快捷的服务,并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

3.零库存降低运作成本

零库存(zeroinventory)概念诞生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实行准时制(Jit:justintime)生产,在管理手段上采用了看板管理,以单元化生产等技术实行拉式生产(pullmanufacturing),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基本没有积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这种按需求的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库存和资金的积压。零库存是一个特殊的库存概念,它并不是储存商品的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

超市实现零库存可从供应商方面下功夫,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及时反映,更好地调配供应商供货机制。宝洁公司与沃尔玛是信息共享的,可以实时跟踪其产品在沃尔玛的库存情况,从而及时制订批量生产计划,实现为沃尔玛自动补货。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占用沃尔玛的库存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自己的生产资源,减低自己的库存成本。只有实现了超市整条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联动,才能真正实现零库存。

参考文献:

[1]罗振壁,刘卫国.企业流程设计与现代质量管理[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2]齐二石,等.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苏昱,赵一飞.工业工程在我国物流行业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8,(4).

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篇6

【关键词】数据仓库;信息系统;超市

1.商业背景

当前,信息系统几乎在所有超市中都得到了应用。它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物流管理。(2)业务经营活动的数据统计。由计算机、条形码、收款机、网络等物理设备和技术及相应软件组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将超市库存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统一地联系起来,实现商品“进、销、存、结”的一体化,及时准确地进行企业的商品核算、业务统计等各类信息加工处理,大幅度提高了超市运行效率。

超市业务的主要流程为四个步骤:一是对供货商建立档案,和对其商品进行定价;二是对入库后的商品进行销售,并及时把销售数据上传的主机;三是当商品发生入库、出库、转库行为时,及时更改库存状况;四是盘点商品库存后维护商品的库存账目;五是每天停止营业后,对一天的销售数据进行集中处理,生成各种销售表、进销存日报等等,并为财务子系统生成凭证,提供数据源。基于这样一种业务流程,超市普遍采用的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一些功能模块组成:

(1)商品录入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对各种信息代码的建立、维护和查询。包括对商品档案的录入、确认和废止;商品分类代码和往来单位、人员档案等的维护、查询;操作员权限、收款员口令、前台信息;收款机参数设定等。

(2)业务管理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对商品进行的库存管理。主要包括进、退货传票、调价单和调拨单、移库单、亏溢单等数据进行录入、查询、执行、打印;查询商品余额账、商品明细账、调价明细以及各种业务汇总。

(3)销售监督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查看和监督前台销售数据。主要包括对收款情况和销售额的实时监控;对部门销售情况的实时监控;对收款明细、销售明细的实时查询;对退货、折扣、信用卡构成的查询以及对收款员销售业绩、销售日报、交易次数、款台缴款等各种报表的监控;对销售数据的校对和销售错误数据的更改的监控。

(4)盘点管理系统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对每次盘点数据的处理。包括对账面数锁定、对账面数查询和实盘数录入、查询;对账面数与实盘数的比较,以及结果查询和打印;盘点数据亏溢报账;盘点库存结构表等内容。

(5)结算业务系统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打印结算清单和付款单、查询结果、确认结算计划。

2.研究思路

以上这些信息系统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在于提高超市的效率,或者可以说是为了实现“自动化”的目标。实际上超市poS机已经搜集到的数据还存在很多未被开发的价值,这些数据可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为中层以上管理者在商品结构的确定、货架的布局等问题决策上提供支持,在提高超市的销售额上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在此类问题上,已经存在一些行业的“经验做法”,但在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的帮助下,可以使这些决策更科学,更符合自身特点。

每天的销售额是每天的到店人数与人均购买金额的乘积,要增加销售额,无非通过提高每天到店人数或人均购买金额来实现。要增加到店人数,一方面要尽力培养忠诚顾客,另一方面要吸引潜在顾客;而在场地面积固定的条件下,提高人均购买金额,需要优化商品结构和商品陈设来实现:

销售额来客数、来客的平均消费金额、保持现有顾客忠诚度、吸引新顾客优化商品结构优化商品陈设。

3.信息系统的建构思路

通过贡献率陈列方式对商品评估目标进行新品评估,最终确定淘汰品。

3.1如何确立合适的商品结构

(1)充分利用电脑技术的能力计算商品贡献率和周转率;

(2)商品陈列面积和陈列位置要根据商品贡献律确定;

(3)商品陈列满架量根据商品周转率确定;

(4)为让顾客选购同类商品更加方便,商品的陈列要结合品牌和规格,要充分发挥商品的黄金陈列位置[1]。

(5)商品的组合还应注意广度和深度的组合。按照20/80原理,控制每个品类的品牌数量及每个品牌的规格种类;

(6)分析商品销售行为、贡献率、滞销零销,商品结构需要不断改善。要制定新产品的考核标准和老产品的淘汰标准,做到“进一退一”。

3.2如何对商品进行有效陈列

(1)对所采集到的数据用电脑进行分析,提高货架陈列利用空间。对于高贡献率的商品,可以采用放在货架的黄金位置的方法(人眼睛俯视20度到与人眼睛平齐这个区域),提高毛利率;对于周转率高的商品,可以扩大其陈列面积,降低缺货率。

(2)库存分析。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分析,预测商品的销售趋势,形成更合理的存货和订货方案。

(3)生鲜产品管理制度。在当今超市中,生鲜产品虽然不是能为企业带来高利润的商品,但却可以为超市带来人气,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采用信息系统以后,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制定生鲜商品管理手册,既降低生鲜产品占地面积又保证其新鲜度,发挥经营生鲜产品的威力[2]。

3.3如何保持顾客忠诚度

(1)通过poS/miS系统搜集顾客相关数据,例如收集典型的顾客类型、性别、年龄段以及所购买商品的时间和明细。

(2)对时段进行分析,了解各时段客流量和商品典型特征。

(3)对客层进行分析,了解各年龄层次顾客的购买力情况。

(4)对客层-商品关联进行分析,查找每笔商品交易中存在的普遍关联性,将此关联性应用于商品陈列。比如,发现皮蛋、豆腐、青豆在同一比交易中的概率相当高(可能因为超市周围存在不少小规模饭店,这些饭店常常本超市购买这三种商品制作“皮蛋豆腐”),就可以把这三种商品直接陈列在一起。

(5)将数据图形化,揭示客层对销售和利润贡献的比例,以进一步对此类顾客开展相应的促销手段或会员服务。

(6)建立促销体系:信息系统帮助建立全年促销计划、选择最优的促销策略组合以及对促销效果进行分析。

(7)会员管理:实行“一品两价”,会员价比普通零售价优惠一定的比例,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保证商店始终拥有一定数量的固定客源,也可以为这些会员邮送促销海报,提高顾客忠诚度。当然如何确定优惠比例使得企业的利润保持增加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数学模型。

3.4如何吸引新顾客

(1)对潜在顾客进行调查,按照其年龄、收入进行分类,依据以往搜集到的数据分析潜在顾客的购物需求,有针对地进行宣传。

(2)信息系统中的促销体系管理和会员管理也是吸引潜在顾客的一种手段。

4.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要实现以上的思路,技术上,包括计算机的实现和数学模型的建立,不存在什么困难。但在现实中,很少有超市能够按照这种模式,建立数据仓库并很好地利用数据仓库辅助决策。我认为其中的难点在于一下几个方面:

4.1相关人才的缺乏。超市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大超出了学院对它的理论研究发展水平。如果说存在一些实用的理论的话,也往往被一些大型国际连锁超市所掌握,缺乏大量相关的人才。

4.2超市数据过于庞大。超市的商品种类太多,每种商品往往有几个品牌,而每个品牌的商品往往有多种规格。一个中型的超市产品种类一般上万,更何况一些大型连锁超市。

4.3不同的种类需要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和指标来度量和衡量。比方说,不同种类的商品利润率是不一样的,有些利润率底的商品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光临,进而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这里面的相关关系需要用到复杂的统计工具和数学模型。

4.4一些重要数据比较难以获得。我们要培养大量的“忠诚顾客”,但这些顾客的除去购买商品之外的更详细的信息很难获得,比如姓名、住址、电话等,恰恰这些信息是我们促销的重要工具。

4.5高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在每一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最大也最棘手的问题。信息系统所带来的价值在事前不能用数字来量化,高层领导往往因为看不到这些系统的潜在价值而忽视对它的支持。

5.结语

尽管存在以上的几个难点,但在超市所采用的信息系统基础之上,完善以上所讲的一些功能,还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采用,将会提高超市管理者对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以利于管理者对企业的行政、财务和业务状况有更明确的了解,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技术上来讲,在现有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水平下,无论是开发本地版还是网络版的系统都不存在任何困难。从经济可行性来说,因为大部分的数据通过现有超市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搜集到,所以不需要投入更多的硬件资源,关键是需要领导的重视和相关人才的加入。

相信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科学的结合能够为超市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蔡春.商品陈列方式浅论[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5:40-41.

[2]郑先章,熊伟勇.减压贮藏技术在生鲜产品不冻结保鲜与食品安全方面的实践[J].中国会议,2009,09:23-24.

课题名称:面向工业设计的知识产权服务系统开发及应用(课题编号:2012BaH32F02)。

作者简介:

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篇7

关键词:物流;采购模式;连锁经营;“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2

连锁超市作为一种常见的零售业态自产生以来以其高效率、多品种在零售业界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连锁超市企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别是面对互联网时代网购的盛行,如何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成为当前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物流采购是超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物流采购的协调和效率决定着流通的效率,成为超市赢得市场、获取利润的重要保障,逐步成为超市经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何完善和改进超市的物流采购模式,适应互联网时代商业变革的需要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超市物流采购的主要模式分析

经过对各类大中型连锁超市和部分社区超市的系统调研,笔者归纳总结超市的物流采购模式主要包括集中采购+自营配送模式、分散采购+供应商直供模式、自采+第三方配送模式、网络采购配送模式,简单分析比较如下。

(一)集中采购+自营配送模式

所谓自营配送模式,是连锁超市集中组织规模化采购,自建物流配送中心,自主管理运营的一种物流采购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效率高、控制能力强、保障公司经营信息安全等显著的优点,被大中型连锁超市普遍采用。这些超市企业通常都建立了自己的自营配送中心,并成为超市的一个重要部门,由其负责区域内各连锁门店商品的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和统一配送。

(二)分散采购+供应商直供模式

所谓分散采购+供应商直供模式,就是超市不同产品组和各自的产品供应商签订定期框架采购合同,由产品供应商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直接将超市采购的商品送到超市各连锁门店,并负责上架,甚至由供应商自行管理超市内的本企业商品库存。这种模式具有处理简便、退换货效率高、提高商品陈列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省超市管理费用等优点,目前很多中心城市内的大中型超市,针对食品饮料在内的很多快速消费品都采用此种模式进行物流采购管理,较好地实现了“小批量多频次”的采购订货原则。

(三)自采+第三方配送模式

所谓自采+第三方配送模式,是超市自行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安排组织物流配送。这使连锁超市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实现了共同协作、功能互补,提高了超市物流配送的效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超市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扩大物流配送的整体规模和水平,降低各合作企业的物流配送成本,提高了合作企业的物流效率。

(四)网络采购配送模式

所谓网络采购配送模式,是连锁超市与供应商之间签订长期合同,设立独立于各个门店的采购部门,自行组织采购和配送人员。采购部门、连锁门店和供应商企业三者之间建立实时互通的完整的信息化网络系统。某一家连锁门店的某种商品数量达到事先设定的订货点时,系统自动将采购商品信息传输到供应商的信息系统中,供应商信息系统收到采购定单信息立即备货,连锁超市采购部门派车接运到需要货物的连锁门店。这种模式利用了信息网络的优势,尽管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因其效率高、准确性强的特点收到了越来越多超市企业的青睐。

二、超市物流采购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市场需求的日趋多元化,特别是近两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网购的迅速发展,连锁超市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联系到超市的物流采购与管理,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物流采购模式仍以供应商直供模式为主,受资金资源所限,未能普遍建立完善的自营配送体系。加之供应商配送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缺货断货和管理混乱,影响超市企业日常运营和统一管理。

(二)采购管理科学性差,对采购品项的分类管理和库存控制不够。多数超市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采购供应管理规范,商品品项管理不足,极少应用采购定位模型进行分类控制,库存管理随意性大,极易造成缺货或积压,库存处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物流采购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仍待提高,网络订货系统和在途库存管理尚待加强。超市企业与供应商企业或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化联系多数停留在人工发送要货信息的水平上,上游企业对下游零售门店的库存状况把握不及时,在途库存基本缺乏有效管控,使得补货不及时现象频繁发生,影响超市门店销售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四)物流采购部门熟悉产品和渠道运营特点、掌握物流和采购管理科学方法、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管理人员比较欠缺,对物流采购问题很难使用专业管理方法进行处理,对如何实现更有效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缺乏解决方案。

(五)临近社区的超市缺乏为社区居民送货上门的物流配送服务,与网购直接送货上门相比,增加了顾客的购物成本,无法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高效便捷低廉”的购买需求。

以上几方面问题综合起来,突出表现为超市经营品项管理比较混乱,库存控制水平不理想;重点商品缺货和非重点商品积压现象并存;采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超市营利能力弱;顾客服务水平难以提高,消费者购物体验不佳。

三、超市物流采购的改进策略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超市物流采购的组织组织和管理需要进行不断地变革和改进,适应消费者需求,寻求自我突破的发展道路,笔者建议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一)引入科学的采购管理方法,优化超市采购制度

超市物流采购工作涉及面广,和生产企业货品采购相比虽然存在较大差别,但仍然可以依据科学的管理方法。必须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和采购程序,使采购工作有章可循,避免采购人员或供货商简单凭经验办事。这当中需要建立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和程序,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考核和管理,优化供应商结构及采购供应配套体系,从源头上控制好缺货和积压问题。

(二)优化物流配送组织形式,提高物流效率

配送组织形式关系到超市配送的成本和效率,需要使用科学方法优化处理,不能简单根据个人主观判断进行设计。首先要建立超市在售品项分级管理制度,不同类别的品项设计不同的物流配送形式。其次,科学合理规划配送路线,采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设计,综合考虑成本最低、准时到货、门店地理位置、门店间的交通状况、城市交通管控规定、门店销售忙闲时间等因素进行调配,统筹规划,有效提高配送效率。应通过完善的库存信息管理系统,掌握不同超市门店销售周转情况,根据周转速度决定配送频率,协调好自营配送、供应商直供、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库存管理,分类分级进行科学控制

库存管理是商业零售企业的突出问题,库存控制必须与商品销售相适应,既要保证不出现断货,又要尽可能减少各超市门店和自营配送中心的库存。需要对库存进行科学的分类分级,根据销售速度、占压成本、季节特点等对不同品相库存进行差异化管理,实行商品分散保管与集中保管相结合。此外,还应压缩流通环节库存,有效利用保管面积,简化库存管理,减少管理成本和库存量,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

(四)完善供应链体系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实时互通与共享,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现代零售业发展必须以供应链为整体,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完善的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是连锁超市等商业零售企业的神经中枢。虽然当前企业基本都使用了poS收银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的管理软件,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仍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和信息实时互通与共享,造成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因此,需要努力构造现代化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将库存控制、配送调度、客户关系管理、在线交易处理等与商品管理、销售分析、成本核算等紧密结合,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集成。

(五)发展“互联网+物流”、“互联网+门店销售”等新模式,丰富超市销售渠道,改善客户购物体验。

如今,国家正大力倡导“互联网+”的概念,倡导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面对互联网购物近年来不断激增的需求,传统零售超市应利用自己的销售网络基础和供应渠道规模优势,寻求销售模式和物流采购模式新突破,建立线上线下并行的销售网络体系,逐步构建多元化的配送渠道,满足顾客“线下体验,线上下单,配送上门”的消费需求,提高传统超市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综合竞争力。

物流采购是连锁超市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增加经营利润的重要影响因素,采购方式的科学性、物流配送的效率性直接影响到连锁超市的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经营成本。连锁超市要根据自身规模、客户群和实际经营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采购模式,制定合理科学的物流采购策略,构建自己独特的物流配送体系。

当前,连锁超市企业还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和物流设备的投入,把握“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新趋势,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降低企业的物流采购成本,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于颖.大型超市联合采购物流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13(18).

[2]薛文婷.超市物流系统探讨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07).

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篇8

【关键词】农村连锁超市物流成本对策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连锁超市已经成为我国流通领域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连锁超市作为目前零售业的主体,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但对于大多数农村连锁超市来说,高的物流成本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物流成本的管理是一个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环节。所以说,构建完善与合理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应如何建立完善的物流系统,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村连锁超市市场竞争力对其来说具有很高的市场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物流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个企业的物流管理可以说是从物流成本的管理开始的,成本管理分析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成长。超市的物流成本主要来源于商品的采购环节、仓库商品的储存、销售前的准备、销售环节及回收和废弃环节,可以说超市经营活动的绝大多数环节都可能发生大量的物流费用,物流费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超市的经营利润。由于连锁超市的商品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管理,所以能否实现直接的产与销的高效衔接,就取决于物流能力的强弱。由此可见,超市企业越是向着连锁方向发展,物流的地位就越重要。显然,如何对超市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成为超市经营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调查,美国等发达国家连锁超市的物流成本通常占销售额的4%~6%,相比之下,国内连锁超市相对要高出许多,而农村连锁超市的物流成本所占的比重就更大。随着国外家乐福、沃尔玛、乐购等零售巨头企业在中国日趋迅猛的发展,我国农村连锁超市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根据自身情况有效的降低连锁超市的物流成本,已成为我国农村超市连锁业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我国农村连锁超市在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配送体系不健全

(1)农村大多数连锁超市配送中心规模较小,各项设备设施不健全,缺乏统一与科学有效的管理。再加上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造成物流活动无法集中,不能百分百实现门对门等统采统配的运营模式。低效率的配送环境,从而导致货物不能及时送达各个门店,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影响到农村连锁超市整体的经营业绩。

(2)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仍然存在配送设备陈旧老化,更新速度缓慢等问题。拥有高水平的自动化设施与先进的技术设备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法宝。但由于大部分农村连锁超市资金缺乏,不能够及时更换先进的设备,仍有许多部分的生产工作需要人工完成,出错几率大,物流成本进一步增加。

2.2信息系统不完善

我国许多农村连锁超市信息化水平落后,至今仍然保持传统的记账水平与人工管理方法,人工处理复杂繁多的物流数据,难以做到快速与准确,影响了整个农村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的效率。总店与分店之间信息交流受阻,从而导致断货或库存积压现象加剧,降低了货品供求信息的准确度。信息系统不完善,导致采购、仓储、销售等各个相关环节之间信息不准确,这样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物流成本也随之上升。

2.3隐性成本被忽略

(1)运输过程中存在隐性成本。首先,运输工具选择不合理。由于农村连锁超市规模较小,运输车辆规格少,导致选择性相对单一,不能依据具体需要运输货物的多少等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势必造成浪费。然后是空车返程的现象严重,由于安排不够合理,这种“空返”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最后,运输线路选择的不合理同样增加了物流成本。运输人员往往依据自身习惯,缺乏对运输路线的合理性分析,从而导致费时费油、车辆损耗等隐性物流成本的增加。

(2)库存管理过程中存在隐性成本。首先,货物积压,商品周转速度慢,导致占压资金时间延长,成本增加。其次,缺货与退换货现象严重,损失部分成本。这个问题的产生可能是由于采购人员采购没有依据性,根据自我推测随意采购,盲目订货,或是由于保管人员对货品保管不当,造成缺货现象,缺货损失成本增加。最后,一些物流设施设备的闲置造成物流成本的浪费。大多数连锁超市不能够合理的根据配送的规模和具体情况安排适当的配送设施,造成部分设备设施利用率低下,导致物流成本的增加。

2.4回收成本控制难

(1)由于顾客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可自由选择,当他发现有比自己选择的更好的商品时就会把先选择的商品随意放在离自己近的货架上,这种方式就给连锁超市带来了麻烦,大大增加了回收工作量。

(2)由于超市不能够做到引导顾客合理性购物,有些顾客在结账的时候发现自己选择了一些不必要的商品时,便会放弃已选择的商品。这样同样增加了回收人员的工作量,从而降低了收营效率。

2.5成本观念显薄弱

大部分经营者对物流成本的认识不够全面,理解欠充分。因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管理者往往只注重到显性的部分,而忽略了处于隐性部分的物流成本,这一部分又可以不被超市所承担。整个过程当中物流成本所体现出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使得管理者难以看到它的全貌。再加上农村连锁超市大部分员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专业化知识欠缺,对物流成本的重要性不能够做到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所以说,提高农村连锁超市管理者物流成本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2.6专业化人才缺乏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与技术人员,大部分员工普遍专业知识缺乏,素质不高,对整个物流运作认识不到位。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农村连锁超市物流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运营困难加剧,从而造成物流企业运作成本过高。一个优秀的高知识水平的工作团队是一个企业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所以说农村连锁超市多吸纳相关物流专业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3.降低农村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的对策与建议

3.1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体系

由于农村人口分散,道路交通不便,售后服务跟不上。因此,配送中心的建设是农村超市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和支撑平台。农村连锁超市的经营规模确定了与其相对应的配送形式,提高配送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目标,对于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体系有以下几点建议。

(1)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配送模式。农村连锁超市由于受其经营规模与经营状况的影响,建立综合性的配送中心或借助第三方物流是实现控制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

(2)实行复核单制度,确保每一种商品至少经过两次复核后,才能出入库,确保门店收到的货品在数量与质量上保持一致,避免出错产生的浪费,从而降低成本。

(3)增设新的物流设备,并定期对企业的各项设备进行保养与维修,提高配送中心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加快整体的运作效率。

3.2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科学规范化管理

21世纪是电子信息化的时代,这就必然使得物流环节的信息化来与之相适应。科学化信息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才能带来高效率的物流运作体系。首先,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到企业本身所存在的不足。然后,要积极向国内外先进的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与先进技术,弥补自己的缺陷,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用自己所需。据调查,仅零售时点管理(poS)系统的应用,至少可以使零售业经营成本降低1.5%,营业额提高8%,此外,信息化还可以加快物流配送的准确性与时效性。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就是沃尔玛配送成功的秘诀。我国零售商也应该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出入库管理系统、信息反馈系统、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等,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缩短与国外零售业之间的差距。

3.3提高对隐性成本的认识,加强控制与管理

目前国内农村连锁超市大部分企业人员都不能对隐性成本产生正确的认识,忽视了在运输、库存管理中等产生的隐性成本在整个物流成本管理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运输过程中物流成本的管理。首先是要根据运输货物的数量和属性选择合适且方便快捷的运输工具,尽量减少运输时间的浪费。其次是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管理人员应当根据路况以及货品需要制定严格的配送路线,运输人员按此执行,从而提高配送效率。最后是制定完备的配送方案尽量避免空车返程现象的发生,降低物流成本的无效浪费。

(2)库存过程中物流成本的管理。首先,要严格实行先进先出的原则,保证商品排放有序。其次,合理安排商品摆放位置,规范退换货制度,提高货品周转速度。最后是确保物流设备的合理化使用,避免设备闲置造成的不必要浪费。

3.4进行超市货品结构优化,降低回收成本

超市在进行货品摆放的布置时,要本着便于消费者的原则,尽量做到使得消费者一次性的购买到所需商品。农村连锁超市要建立适应消费需求的环境,引导消费者理性购物。针对消费者退货行为,超市首先要认真检查确保货架上商品的完好性,或者采用等价商品抵顶的方法,从而降低超市的损失。

3.5强化管理者对物流成本重要性的认识

超市企业物流成本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使得管理者很难观察到物流成本的全貌,以致于只注重服务水平的管理而忽略了物流成本。在农村连锁超市企业中,管理阶层注重注重商品的促销、打价格战,进行销售额的轻核算。所以说,农村连锁超市应首先加强管理者对物流成本的重视,针对整个连锁超市的物流成本信息进行全面核算和分析,从而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员工日常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员工对物流成本在一个企业中重要地位的全面认识,这对于降低农村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3.6注重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

由于农村连锁超市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整个物流系统的了解有失专业化与科学化,大部分管理者还只依照经验操作与管理。针对以上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1)农村连锁超市应投入部分专项资金用于物流管理者与技术人员的引进,实现整个企业知识水平的专业化与管理水平的科学化和先进化。只有高科技水平的经营团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不断创新与发展,顺应整个市场的变化趋势。

(2)农村连锁超市应加大力度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及职业素养的同时,更要增强员工对企业物流成本重要性的认识。一个高水平的技术团队是一个企业取胜的保障与基础,农村连锁超市必须跟上时展的脚步,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武装自己,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管理。

4.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销售市场已全面对外开放,在这样一个电子信息化时代,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世界商业集团的领军人物。在中国这片主战场上,连锁超市业的发展将日益迅猛,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我国的超市连锁业将成为生产、消费及外贸等领域的重要桥梁。但目前我国农村连锁超市的物流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仍属于一个新生事物,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超市连锁业所面临竞争的残酷性。显然,物流成本过高已成为我国目前超市连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所以说,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要跟得上科技前进的步伐,用技术武装自己,改善管理者传统的观念,提高员工技术水平,不断优化物流管理,并提高企业整体的物流服务水平,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这才能使得我国的农村连锁超市真正地具有配送优势,提高经营利润,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在其中赢得优势,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郑丽丽.中小城市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北方经贸.2013

[2]刘烨.农村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对策分析.管理纵横.2009

[3]邓康林.中小型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分析.物流平台.2008.3

[4]马.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经济论坛.2007

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篇9

关键词:连锁超市;物流外包;可行性;对策

一、连锁超市物流外包的Swot分析

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服务后,连锁超市主要可以从减少资本积压、减少库存、集中主业、提高货主企业的物流水平等几方面获得第三利润,这是第三方物流切入连锁超市的优势(strength)所在。连锁超市引入第三方物流后,原有的物流渠道的一些便利就享受不到了,这些是第三方物流和连锁超市原有的物流配送模式比较的劣势(weakness)。第三方物流切入连锁超市的机会(opportunity)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和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相比,社会化的配送中心对我国尤为适用;第二,可以促进解决连锁超市目前供应链上所存在的债务关系等问题。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相比,连锁超市原有的物流配送渠道主要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物流的整体运作可以完全置于总部的控制管理之下;二是信息技术配合方面好控制,这些是第三方物流切入连锁超市后所面临的威胁。我们可以对第三方物流切入连锁超市后的Swot分析如下(见表1)。

二、连锁超市物流外包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第三方物流切入连锁超市进行了Swot分析后,可以知道第三方物流切入连锁超市的优势远远大于劣势,面临的机会也远远大于面临的威胁,那么第三方物流切入连锁超市有没有可行性呢?经过物流企业和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目前己初步具备了发展第三方物流和配送技术的经济环境、先进技术和市场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我国连锁超市物流外包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技术基础。目前己有相当多的物流和配送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并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条形码技术、计算机支持的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应及有效的客户反映、公司资源计划等。这使得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得以运用于物流领域,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大力发展。

政府对物流和配送的政策支持为我国连锁超市物流外包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为了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大力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对商品的物流和配送采取了积极鼓励和支持的政策。一些国有商业批发企业和大型零售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开展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外资在物流配送服务领域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可以说,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为第三方物流的大力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从而也是为我国连锁超市物流外包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连锁超市愿意将物流外包出去,为第三方物流切入连锁超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连锁超市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都愿将物流业务分包出去,以集中精力发展主业的竞争优势。目前很多连锁超市的老总都有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为自己服务的计划,这种观念的转变为第三方物流切入连锁超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可以解决商业连锁企业投资不足的问题,能提供嵌入式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而商业连锁企业巨大的物流需求可以帮助培育与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双方可以进行优势互补。

三、连锁超市物流外包的步骤

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连锁企业合作时存在缺乏这专业化纵深建设能力的问题,如何来解决?我们提出有具有相当的专业化水平的物流集成商介入,分为三步走:商业连锁企业租赁物业学习自我运作,在学习的同时培养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商业连锁企业完全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

1、租赁仓库

商业连锁企业租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学习自我经营供应链与配送中心,在这个间段系统集成商进入连锁企业,进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地调查分析,包括信息平台状况的调查分析,并做出包括网络发展在内的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总体规划的发展间段需求,确定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根据配送中心的规模,帮助商业连锁企业寻找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地产,协助洽谈租赁物业合同,帮助第三方物流企业针对需求进行物流地产的改造规划,实施以满足商业连锁企业的需要。同时有系统集成商实施商业连锁企业供应链整合步骤,实施完成配送中心的项目建设,人员培训及运行指导,帮助商业连锁企业实施实现供应链与配送中心的自我运作。配送中心项目资产归连锁企业所有。

2、培养指导第三方物流企业

商业连锁企业培养指导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作配送中心。在此间段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员进入物流配送中心,与商业连锁企业共同运作。系统集成商充当常年物流顾问咨询的角色,提供教练服务,继续服务与供应链长年的动态变动调整。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员进入配送中心运行的各个环节,而商业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的人员篇制减半。减下来的人去实施新的配送中心项目建设与运作,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员完成配送中心各个环节的专业规范运作学习。商业连锁企业在次间段除了要支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物业租金,水电费外,还要支付第三方物流企业人员的工资。同时将自身组织建设或整合的车队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经营,配送中心将商品及设备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

3、完全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

商业连锁企业将物流业务完全交由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人员完全熟悉和了解配送中心各个环节的运作之后。商业连锁企业将配送中心完全交给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同时进行配送中心项目资产转移,有第三方物流企业购买,商业连锁企业收回项目投资系统集成商充当资产评估转移评价角色。

在此间断商业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的人员篇制撤销或分流进入主营业务,或者继续从事其他区域网络配送中心的开发建设运作管理或者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监督管理。同时第三方物流人员进入配送中心外的供应链及其他环节进行培训与学习使其具有服务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能力,使其完全达到支持配合供应链运作的能力,至此商业连锁企业实现自身的物流服务完全外包。

整个过程以及系统集成商的任务与作用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探索商业连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发展之路是探索一条物流集成商导入并指导带动商业连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优势互补,综合利用多方资源,降低供应链成本之路,是探索一条商业连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集成商、商品供应商、消费者多方共赢之路。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文艺.浅论中小超市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合理化[J]商业研究2006,3:12-15.

[2]涂朝连.第三方物流企业为连锁企业实施配送的发展模式分析[J]物流科技2006,267-68.

[3]周悠莲.零售企业的物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2:51-53.

超市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篇10

关键词:超额控制;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公司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4-0034-09

1引言

契约的不完全性直接导致了剩余控制权的产生,即在合同未说明的情况下的权力归属和行使问题,由此也引出了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问题。公司治理结构安排是企业中的一个不完全契约,它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公司所创造财富的分配,而且也是公司所有的参与者必须投资和从事于财富创造活动的一种激励。自从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等人利用不完全合约理论研究剩余控制权以来,有关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研究很快对公司治理和企业制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司治理的实质是有关公司的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安排,这种权力安排的合理与否是公司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系数小于1的情况下便会导致控股股东超额控制现象的产生,此时,控股股东产生仅顾私利的道德风险的机会也就相应较高,引发的问题为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财富剥夺和对公司的掏空行为[1]。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国有企业股权分置后期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转轨过程中,超额控制现象大量存在,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安排既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治理结构的共性问题,又表现出转轨国家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问题。因此,分析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下我国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分享状况的特征及其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并揭示这种状况的产生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关于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目前,有关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权分离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有限的或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有影响,例如,wiwattanakantang研究得出公司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并不影响公司绩效,当公司控股股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时将显著降低绩效[2]。LopezdeSilanes、Laporta、Shleifer和Vishny(学术界简称LLSV)研究发现投资者保护程度、大股东的现金流权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但未发现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对公司价值有显著影响[3]。Faccio和Lang对13个西欧国家的5232家公司进行的研究,以及Berglof和pajuste对10个中东欧转轨经济国家的企业所有权进行的分析表明,当控股股东拥有的股权比例小于10%时,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与企业绩效并不存在显著关系,当控股股东拥有的股权比例大于20%时,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4]。

另一种观点认为两权分离度会显著地影响企业绩效。Lins研究得出公司内部人(包括董事会成员和高层管理人员)持有的现金流权并不影响公司价值,但公司内部人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将降低公司价值[5]。Classens、Djankov、Fan和Lang研究发现,现金流量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偏离将产生侵害效应(entrenchmenteffect)[6]。张华等通过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谢玲芳、吴冲锋认为股权投资是控股股东超额控制的表现形式,股权投资比例过大将导致公司价值降低[7]。宋春霞研究发现分离度越小的企业,其业绩越好,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多,企业业绩越好。沈艺峰等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国有终极控股股东对高现金持有量水平的偏好是一种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动机[8]。韩亮亮、李凯通过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偏离度与总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显著负相关[9]。

2.2有关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及其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对于公司治理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问题,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强调剩余索取权,GHm理论更强调剩余控制权,但二者都认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应统一。巴泽尔从人力资本属于主动性资产、詹森和麦克林从企业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都得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匹配才是公司治理中企业控制权有效率配置的结论[10]。张维迎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应当尽可能地对应[11],连建辉认为,管理者不仅拥有企业特定控制权,而且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有效地控制管理者剩余控制权的“侵袭”效应,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任务[12]。

对于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所有权结构的视角进行了探索,welch与Driffield分别利用澳大利亚与东亚国家的数据对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13,14],aldrighi运用1997~2002年巴西企业资本结构与所有权结构的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拥有较高的投票权对企业资产回报率有负面影响,金字塔式或者非投票权的股票的存在对大企业的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15]。

国内学者对于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层面对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内涵的界定;(2)运用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分配对委托―问题、监督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企业控制机制及其股东权益问题的解决;(3)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对企业内部人的激励问题;(4)从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某一表现形式如管理层持股、董事会结构等探讨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例如,安实等从控制权分配的视角研究了风险企业的公司价值问题[16],宋德舜,宋逢明以及陈璇等分别对国有企业国有股份变更、经理层变更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17,18]。陈晓红分别从股权结构、独立董事制度、高管薪酬等几个角度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中小企业成长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杨继国等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证职工剩余控制权的可能性与可行性[19]。黄载曦提出剩余索取权配置是解决高新技术企业专有性人力资本激励的关键所在[20]。徐大伟,蔡锐等研究得出管理层收购企业中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呈非线性的三次方程关系[21]。郑玉,叶金福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国有股东对高管采取年薪激励的有效性高于持股激励,独立董事的持股激励作用较为显著,内部董事持股只有在股权集中度较高情况下,才能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22]。徐向艺,张立达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具有状态依存特征[23]。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对企业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经济内函的界定存在理论分歧,缺乏对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整体认识与测度;(2)缺乏对现代企业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分配标准、分配模式的解构与具体研究;(3)对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一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后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没作进一步的研究;(4)对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与企业绩效,特别是与国有上市公司绩效间关系的研究尚属空白,而且,已有的实证研究缺乏对企业的分类。

国内外大量学者分析了大股东的现金流权以及大股东的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对企业市场价值、资产负债水平以及公司绩效等方面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从控股股东超额控制和董事会构成两个方面考察了控股股东攫取行为对公司多元化折价的影响[24]。但现有的实证研究大都集中于民营上市公司,针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较少,也没有考虑在终极控制人存在超额控制与不存在超额控制情况下,国有上市公司赋予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一定的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怎样的显著不同影响,同时,已有的研究也较少地考虑企业行业背景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超额控制现象以及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状况的考察,比较分析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下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为既有的关于股权分置、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的研究文献提供有益的补充。

3研究方案设计

3.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所有拥有国有股份(包括国家持股与国有法人持股)的上市公司统称为国有上市公司。选取2006年度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的166家国有上市公司(不包括S及St型企业)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SinoFin)CCeR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及巨潮资讯网站(中国证监会信息披露指定网站)2007年4月底的数据。

3.2研究变量与定义

(1)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系数

公司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CashFlowRight或称所有权)和控制权(ControlRight或称投票权,VotingRight)的计算方法根据Laporta等:现金流权等于每条控制链条上持股比例乘积之和,控制权是每条控制链条上最低的持股比例之和。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系数SC为终极控股股东拥有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之比,用这个指标来判断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即终极控制者的超额控制度。分离系数越小,说明相对于一定的现金流权而言,控制股东拥有的控制权越大,终极控制者拥有的超额控制度越大,控制股东就越有可能通过侵吞公司财富来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

(2)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变量

阿洪和梯若尔将公司的控制权划分为实际权力和法定权力[25,26],傅绍文参照阿洪和梯若尔对权力的分类,把剩余控制权分为实际剩余控制权和法定剩余控制权,法定剩余控制权是指通过持有企业的股权而获得的企业控制权,实际剩余控制权则是指不持有本企业股权,不是企业法律上的所有者,却通过其他途径如控制董事会所掌握的企业控制权[27]。GHm分析框架中认为,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应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而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措施主要有现股激励、期股激励和期权激励三种类型。企业经营管理者通过拥有董事会权而行使对企业的剩余控制权,通过薪酬收益(工资)以及拥有企业股权(包括现股、期权等)而获得企业的剩余收益。因此可以看出,傅绍文定义的法定剩余控制权实质上就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剩余索取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合参考阿洪、梯若尔、傅绍文以及GHm理论的研究成果,用两个指标反映国有上市公司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控制权,一个是执行董事比例CR1=执行董事人数/董事会总人数,执行董事指目前在公司经营班子中任职的董事;另一个是总经理是否兼任董事长或副董事长CR2,它们都反映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即企业经营管理者控制董事会的程度,进而拥有的企业剩余控制权数量。用四个指标反映国有上市公司剩余索取权配置状况,第一个是国有股比例RC1,第二个是管理层持股比例RC2,第三个是高层管理者平均年薪RC3,第四个是经理层股票期权数量RC4,其中RC1代表国有股份对企业剩余收益的获取,而RC2、RC3以及RC4代表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即企业经营管理者享有的企业剩余索取权。

(3)公司绩效变量

上市公司绩效的内涵包括企业的市场价值和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代表企业的经济效益,每股收益则代表了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本研究分别选用2006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加权平均每股收益(epS)来衡量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①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

其中p为2006年度利润;np为2006年度净利润;e0为2006年1月1日净资产;ei为2006年度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新增的净资产;ej为2006年度回购或现金分红等减少净资产;m0为2006年度月份12个月;mi为新增净资产下月起至2006年12月的月份数;mj为减少净资产下一月份起至2006年12月的月份数。

②加权平均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

其中p为2006年度利润;S0为2006年1月1日股份总数;S1为2006年度因公积金转增股本或股票股利分配等增加股份数;Si为2006年度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新增股份数;Sj为2006年度回购或缩股等减少的股份数;m0为2006年度月份12个月;mi为新增股份下月起至2006年12月的月份数;mj为减少股份下一月份起至2006年12月的月份数。

(4)控制变量

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是真实的,而仅仅是来源于这四个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因此,为了考虑这一可能性,根据既有的研究文献[28],本文选取行业类型i、销售收入增长率p1和总资产增长率p2作为控制变量。表1列出了本研究涉及的各种变量的定义。

3.3研究方法

当分离系数小于1时说明存在终极控制人超额控制现象,因此,按照分离系数小于1与分离系数等于1将国有上市公司分为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两大类,本文主要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变量以及分离系数与两类企业绩效的关系。

4实证分析

4.1研究样本总体分析

表2、表3分别对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表中可以发现,分离系数平均值为0.838,最小值为0.06053,分离系数小于1的比例为40.96%,说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偏离现象较为明显,这种情况使大股东容易产生仅顾私利而不顾公利,进而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董事会中执行董事比例的平均值为0.424,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或副董事长的比例均值为0.361,说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剩余控制权,相对而言,经营管理者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比例却非常低,经理层持股比例的平均值为0.0197,远远低于国有股比例,剩余控制权与剩索取权的配置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分布状况。

下面分别研究终极控股股东不存在超额控制与存在超额控制的两类国有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2不存在超额控制时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对国有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首先分析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系数等于1时即不存在超额控制条件下,国有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为此,以98家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系数等于1的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这两个绩效指标为因变量,分别与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所示。

表4列出了非超额控制条件下的回归系数及相应的t统计值,从中可以发现,执行董事比例、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或副董事长与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呈现统计意义上的负相关性,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具有负向影响,但执行董事比例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没有显著相关性,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呈现统计意义上的正相关性,但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高层管理者平均年薪、国有股比例与这两个财务指标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在不同的回归模式中较为稳定,销售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以及行业虚拟变量均与公司绩效具有正向关系。

4.3存在超额控制时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对国有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偏离,即存在大股东的超额控制时国有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为此,以68家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系数小于1的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这两个财务绩效指标作为因变量,分别与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变量、分离系数和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5所示。

表5列出了超额控制时的回归系数及相应的t统计值,从中可以发现,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或副董事长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均呈现统计意义上的正相关性,执行董事比例与这两个财务指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国有股比例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呈现统计意义上的正相关性,经理层持股比例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均呈现统计意义上的正相关性,高层管理者平均年薪也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均呈现统计意义上的正相关性,在所有回归模型中分离系数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

控制变量中,销售收入增长率与总资产增长率对绩效均具有正向影响,行业虚拟变量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方程中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但在加权平均每股收益方程中的回归系数显著,这表明在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一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5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与对策建议

5.1非超额控制下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分析

实证研究表明,当不存在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时,国有上市公司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控制权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的剩余索取权对企业价值具有正向影响。

当不存在超额控制时,控股股东产生道德风险的机会也就相应减少,从而引发的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财富剥夺和对公司的掏空行为的可能性也就会大大降低。此时如果赋予企业经营管理者较大的剩余控制权,经理层由于受不到严格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而容易引发“内部人控制问题”,这样,经营者出于自利的动机,就会利用其拥有的剩余控制权来侵蚀股东利益、增加自己财富,产生掏空公司的行为,从而导致公司的整体经营绩效下降。相反,如果赋予经营管理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特别是具有长期激励效应的股权、期权等激励措施,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使得管理者的利益与公司利益保持一致,激励与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避免短期行为,

基于企业绩效最大化进行理性决策。

5.2超额控制下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当存在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时,国有上市公司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控制权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的剩余索取权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实证分析结果还显示,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偏离对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经营管理者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比例远远低于国有股,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配置严重不对称;同时,在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的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股东即政府通常以授权经营的方式指派经理人实现对上市公司财富的管理权,通过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任命和激励的控制方式来控制公司的行为。政府所拥有的剩余控制权权由政府委托经营管理人员来行使,但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没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二者的不对称情形极为严重,从而产生国有股剩余索取权的虚位现象。当存在终极控制人超额控制时,赋予企业经营管理层一定的剩余控制权可以在经营者与终极超额控股股东间建立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控股股东的道德风险,减弱“隧道效应”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可以抑制经营管理者“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发生。

剩余控制权提供了短期激励,但是缺乏长期激励,当剩余索取权虚置时,就会导致剩余控制权的滥用、管理的失控和决策上的非理性。由于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对称,实际上很少有经营管理者真正从国有资产的利益出发,代表国家在股东会上严格行使剩余控制权来有效监督企业经理人员。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作为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是通过其所代表的公司人力资本来起作用的。现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价值越来越高,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人力资本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物质资本的增值。人力资本特征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能够从专用性向专有性转化。究其原因,在于被赋予相应进入权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关键资源(如核心技术、客户关系以及销售网络等)做出专用性投资后,可以创造出人力资本所有者自己控制的关键资源,即属于他自己的“专有性人力资本”。专有性人力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关系租金的创造具有重大作用,并且无法为其他人力资本所替代[20]。因而在终极控股股东存在超额控制条件下,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经营管理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不仅仅解决了人力资本专有性与专用性的价值体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分布,促使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理性决策,提高公司绩效。

5.3对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所蕴含的启示是,当存在终级控制人超额控制时,应适当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享有的剩余控制权,提倡总经理、副总经理与董事长、副董事长之间的交叉任职,同时基于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对称分布的原则,适度扩大经营管理者的剩余索取权分享比例、提高剩余控制权的激励效果;当不存在终级控制人超额控制时,应适当加大企业经营者参与剩余索取权分享的比例,其中包括以经营者的长期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剩余索取权,即本企业的股票和股票期权,扩大管理层与高层次技术人员的持股比例,通过建立股权与期权激励机制,解决高技术人才与高级管理人员的稳定问题,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6结束语

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目前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本文的创新性工作和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分析,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变量的可测度指标,为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其次,将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纳入终极控制人超额控制的分析框架,探讨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两权分离度以及企业管理层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对公司绩效的综合作用机理与作用效果,为不完全契约下的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三,在实证研究中引入表征企业人力资本特征的行业虚拟变量,以分离系数小于1和等于1为标准将国有上市公司分为两类,运用回归分析法,分别对存在终极控股超额控制与不存在终极控股超额控制的企业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实证研究获得了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下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对不同行业国有上市公司绩效的作用方式,以及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偏离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为完善两类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股权分置政策。最后,针对两类公司的不同特征,提出了超额控制与非超额空之下,完善国有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对策建议。

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对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下,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在对超额控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经理层持股比例、国有股比例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呈现统计意义上的正相关性,对于这一结果的出现本文也没有作详细地解释,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邓德军,周仁俊.公司最终所有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14):1823.

[2]wiwattanakantangY.Controllingshareholdersandcorporatevalue:evidencefromthailand[J].pacificBasinFinanceJournal,2001,(9):323362.

[3]LaportaR,LopezdeSalinesF,Shleifera,etal..investorprotectionandcorporatevaluation[J].JournalofFinance,2002,42(3):11471170.

[4]Facciom,LangL.theultimateownershipofwesterneuropeancorporation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2,65:365395.

[5]LinsKV.equityownershipandfirmvalueinemergingmarkets[J].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2003,38(1):159184.

[6]ClaessensS,DjankovS,FanJ,etal..Disentanglingtheincentiveandentrenchmenteffectsoflargeshareholdings[J].JournalofFinance,2002,57:27412772.

[7]谢玲芳,吴冲锋.股权投资、超额控制与企业价值: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9):6369.

[8]沈艺峰,况学文,聂亚娟.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现金持有量价值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1):1523.

[9]韩亮亮,李凯.控制权、现金流权与资本结构――一项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8,(3):6673.

[10]JensenmC.themodernindustrialrevolution,exitandthefailureofinternalcontrolsystem[J].JournalofFinance,1993,58:831880.

[1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6,(9):315.

[12]连建辉.“管理者控制权”重探――管理者与企业剩余控制权的配置[J].财经科学,2004,(4):3741.

[13]welche.therelationshipbetweenownershipstructureandperformanceinlistedaustraliancompanies[J].australianJournalofmanagement,2003,28(3):287306.

[14]Driffieldn,mahambareV,palS.Howdoesownershipstructureaffectcapitalstructureandfirmperformance?Recentevidencefromeastasia[a].economicsandFinanceDiscussionpapersfromeconomicsandFinanceSection[C].SchoolofSocialSciences,BrunelUniversity,UK,2006.229.

[15]aldrighiDm,marquesdeoliveira.anempiricalevaluationoftheinfluenceofownershipandcontrolstructuresontheperformanceoffirms[a].the5thntU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conomics,Financeandaccounting[C].nationaltaiwanUniversity,taipei,2007.521537.

[16]anShi,wangJian,etal..Venturefirmsvalueanalysis:acontrolrightsallocationmodel[a].2005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Businessengineering[C].ieeeCSpress,Beijing,2005.714721.

[17]宋德舜,宋逢明.国有控股、经营者变更和公司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05,(1):1015.

[18]陈璇,李仕明,祝小宁.国有控股、公司绩效与总经理变更:政府控制权的差异[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5):425435.

[19]杨继国,童香英.逆向激励、国有企业监督与职工剩余控制权[J].中国工业经济,2006,(7):2127.

[20]黄载曦.剩余索取权配置:高新技术企业专有性人力资本的有效约束[J].财经科学,2007,(9):9096.

[21]徐大伟,蔡锐,徐鸣雷.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mBo[J].管理科学,2005,18(4):4047.

[22]郑玉,叶金福.“全新型国有企业”高管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2):3639.

[23]徐向艺,张立达.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一个分组检验的结果[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02109.

[24]韩中雪,朱荣林,王宁.超额控制、董事会构成与公司多元化折价[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1):1620.

[25]aghion,tiroleJ.Formalandrealauthorityinorganizatio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7,105:129.

[26]tiroleJ.Corporategovernance[J].econometrica,2001,69(1):135.

[27]傅绍文,邓秋云.剩余控制权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1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