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十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十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3:36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1

关键词:初中政治;政治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8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49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给义务阶段小学和初中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政治作为一门初中生的必修课,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对政治教材也进行了整合。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更加符合青少年发展的需求,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在教学案例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更具有人文性的特点。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修订新课程标准,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些改变都为初中政治新教材的改革保驾护航。那么,如何发挥初中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政治新教材的知识讲得更加透彻和明了,引导初中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学习,丰富初中生的精神世界,进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了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初中政治教学经验,主要探讨对初中政治新教材改革的看法和应对策略,为政治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深入挖掘新教材,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善于及时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政治新教材,按照实际学情进行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初中政治教材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而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更侧重于法治教育,在教材中增加了法治教育版块。那么,如何向初中生讲解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呢?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多与学生沟通,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逐步的向初中生渗透法律知识。比如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双向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拓宽初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初中生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使初中生能够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紧贴学生的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改革并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旨在为初中生提供一套有价值、有内涵的学习资料。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的教学中,为了让初中生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政治教师应该适当选取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初中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初中生易感染不良嗜好。对此,政治教师应该以初中生在生活中的真实困惑为突破口,将“讲授道理”转变为“探寻道路”,规范初中生的行为和思想。

三、多渠道讲解法律,渗透法治教育

作为一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规划教学方案,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具有活力。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方式,便于初中生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新教材中包含“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等环节,给初中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法律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初中政治教师要多渠道讲解法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循序渐进的向初中生渗透法治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法律,观看法制节目,听法律讲座,阅读相关书籍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初中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要严于律己,学法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当代中学生。

四、围绕新课标教学,注重互动探究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彻底改变了传统政治教材作为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的现状,更加注重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政治教师必须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将我国的法治更加鲜活地表述出来,帮助初中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领初中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初中生必须要掌握法律知识,将权利意识和现代法治理念植入心中,为使初中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青年奠定基础。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政治课程要引导初中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和全球意识。还要教会初中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认同中华文化。因此,我在教学时会着眼于初中生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学习技巧的指导,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探究问题,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减少初中生的畏难情绪,使初中生乐于上政治课。

综上所述,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改革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使初中生学会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清晰的了解新教材改革的内容,提高对新教材的认识,结合一线实际教学实际,对新教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师生互动活动,促进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2

一、在教学设计环节明确情感教学目标

开展道德与法治课能够切实影响学生情感与心理,使学生的价值理念、兴趣爱好以及思想观念发生一定转变,这便是情感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都要有一定的计划与目的,在目标的有效引导下,以教材为中心,辅以高效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基于此,能够看出,在实际教学中确立目标十分重要,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明确情感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具体状况相结合,可以以下述两点为切入点:其一,情感目标的层次。一般情况下,情感目标分为三层,主要包含反应、接受以及态度。其中接受指的是学生通过沟通与观察,在情感上发生积极变化;反应为应用特定情境,在道德与知识的方面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对学生心理起到正面影响。其二,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目标。其具体包含人生价值感、道德感、美感以及理智感等[1]。其中,美感指的是人对事物所产生的实际情感体验,如满足、开心等;道德感指的是个体对周边人群或是社会持有的感情;人生价值感指的是想拥有良好品质与持有积极心态的想法;理智感指的是人在评价过程中创设的情感体验,如成就感、自豪感等。

二、在课程导入中巧妙渗透情感教育

?n堂导入环节为建构高效课堂的核心部分,所以若想实现巧妙地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融入情感教育就至关重要。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如你画我猜、成语接龙、两人三足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团队意识以及共同努力的重要性,如此不但能够有效活跃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对该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加强学生责任意识与团体精神,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导入中巧妙渗透情感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2]。

三、在实际教学中展现情感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切实把情感教育全面融入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情感教育的效用与价值。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与网络案例相结合讲解这节课的知识,教师可以课前上网搜集一些素材,并将其制作成课件,在课上为学生展示,使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观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影响,为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提供有利条件。再比如,在教授《诚实守信》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段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老丁头,他管老王头借了200元钱,借期为一周,当一周过后,老丁头并未将200元钱还给老王头。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老丁头是否守信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当探究结束以后,每组指派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综述小组观点,当所有小组阐述结束之后,再由教师统一总结归纳[3]。此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还能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另外还能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成长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铺垫。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高中政治教学衔接

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高中政治课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等方面与初中政治课存在着较大差别。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容量大、知识难度深、教学节奏快、评价要求高等现实问题困扰着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种种的不适应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心理压力增大,这对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教材衔接

初高中政治都强调以人为本,兼顾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为核心,在教材体系构建上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有机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人文综合性课程,集理论学习、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它不仅聚焦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等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主要观点为内容设置必修课程,而且还以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法律常识、道德伦理常识等知识为主要内容设置选修课程,这样的设置充分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把理论知识寓到生活主题之中,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但高中政治作为一门涵盖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常识、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哲学常识等教学内容在内的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其庞杂的课程体系、复杂的理论要求和密集的教学容量往往对知识结构不太完善的初中生而言具有相当高的学习难度。

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对教材的基本内容、体系结构及其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实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时政材料及经典著作等辅资料的有机整合,把教材不仅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也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开展活动的工具。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教材文本精神、现实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等的有机联系,在取舍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创造性地创设学习情境,努力寻求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价值的交汇点,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主要理论观点、学科逻辑结构和思想教育方法来把握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例如,必修课程《政治生活》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主线,更加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按照“公民―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这样层层递进的关系来组织教材,教师可以分别从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关系、国际社会等角度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从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决策、行政等角度归纳政府的知识串,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地位、指导思想、执政方式等角度归纳中国共产党的知识串,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探究学习、感悟知识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教法衔接

新课程实施之后,初高中政治课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特别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转变教学方式等先进理念已经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但中学政治课程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进和完善。如学科地位缺失、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知识目标和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和情感体验、教学评价仍然存在方式单一和功能僵化等问题。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来增强道德学习能力。这种结合时政热点、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更多的停留在道德行为规范上,在情境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过程中更加注重开放性问答。但高中政治教学更加关注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深入剖析,学生不仅要对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深入分析,更强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高中政治强调要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和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高中政治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经验和特长、教学条件等进行设计和选择,努力组成一个切合实际、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系统。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高中政治教学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组织有效教学。首先,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各种思维成分趋于稳定状态,个体差异水平趋于基本定型。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和成熟,高中政治教学要利用初中生已经达到的形式逻辑思维水平和辩证逻辑水平为基础来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合适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能够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从被动应答到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价值冲突、比较鉴别、探究活动中学会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其次,高中学生的伦理道德相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相当成熟,他们能够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来调节自身道德行为。高中政治教学要采用道德推理教学、价值澄清教学、行为矫正法等道德教育模式,充分汲取民族传统道德与国外优秀道德成果创设认识教育情境、情感教育情境和行为教育情境,这不仅是教育主体政治观念及道德品质构建、生成与共享的过程,也是教育主体发展自身本性而进行的“对话”与“理解”的价值介入过程,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

三、学法衔接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初中政治学习的往往是带有常识性的较简单的知识,学科知识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也逐渐克服依赖性,独立性和批判性迅速增长,尽量以客观标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而这一阶段偏重于形象思维,重视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而高中生已经开始走向独立的生活道路,他们逐渐学会正确地处理诸如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及生活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完善、更深刻,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概念、判断、推理等不同形式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有优势。

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包括学习者的思维特点、记忆特点、注意力分配等,它不仅是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体系,也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的综合体现。高中政治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多采用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等新型学习方式,这不仅要求教师注重认知能力的逐步深入,而且要从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方面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如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精神实质、掌握阅读策略和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阅读指导策略;让学生明确听课目的、提高听课注意力和学会听边思考的听课指导策略;让学生及时复习、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多种感官并用的记忆指导策略;让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探索思考、整理解题思路、消除经验的负性影响等练习指导策略。不同的学习理论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明,高中政治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学习指导让学生懂学习、爱学习、会学习。

四、评价衔接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所作的价值判断。传统课程观片面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与功能,过分强调认知目标,把评价简单理解为考试,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道德成长,出现过分关注教师行为、忽视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初高中政治学科在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从课程作业来看,初中政治作业以行为作业为主,主要锻炼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社会实践能力,答题涉及内容范围广、开放性强,而高中政治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答题时要求规范准确;从考查方式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采取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借助课标教材和辅导资料就能取得较高分数,不需要深入理解和运用,在升入高中后,他们仍然惯性地认为平时多勾划点重点、考前略背知识点就能考出高分,这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政治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初中学生缺乏主动预习、主动记忆、主动笔记、主动思考等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很多学生在很长时间内不能适应高中政治的教学与考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规律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然而,农村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完全跟上时展的脚步,导致农村里的初中学校生存在多方面的思想政治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初中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学生的前途,进而进一步影响农村整体素质的发展。在初中生品德初成的过程中,身为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老师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探析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校和学生共同发展。

一、农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从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来看

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基础法律知识、基础道德修养知识等。我国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一代的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他们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他们道德水平的高低不是他们个人问题,而是牵扯到国家的大事。特别是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未来农村人口的素质和社会稳定。所以,对农村初中学生从内容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然而,虽然教育体制不断地在进行改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始终脱离不了以教材为主。这些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对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着。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其在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基础的法律意识等有着特有的作用。但是就农村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教学内容偏向于教材,而且学生以背为主,试想一下,靠背出来的思想政治就能真的说明学生的思想好吗?

(二)从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来看

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中最尤为突出的就是教学方法落后问题,虽然近几年来教育部对我国的初中教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然而大部分的农村中学并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导致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在课堂上进行“满堂灌”授课方式,使课堂氛围笼罩在枯燥无聊的气息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下降。往往只有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台下机械化的应答,毫无真正思想上的交流。教育改革一直都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进行教育,但是由于农村所处的特殊环境,改革的目的并没有渗透到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身上,明白实施改革措施的老师寥寥无几,多数老师继续照本宣读,一味地自我教学,导致学生听着乏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义也没有掌握。

(三)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来看

所谓教学效果,就是指教学对学生产生的效果影响,它能直接反映出教学的质量。而在农村初中学校里,由于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对教学改革产生了严重的阻滞,虽然教学改革在外头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在农村里头,势头并不十分明显,这导致学校的德育教育产生偏差,缺乏吸引学生学习的魅力。另外,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学校都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特别是农村学校一直都在以“读书是学生走出大山最后的出路”来鞭策学生努力学习,其所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力度远远大于德育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学校的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政治化、理想化、经济化等倾向。忽视了德育教育,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空洞乏味,没有让学生学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教育知识。

二、探析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要转变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改进课堂教学的不足中起主导作用。所以首先得明白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而唱独角戏,搞满堂灌。作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通,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少一些枯燥的学科知识,更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避免一味地引导学生背诵思想知识内容。靠死记硬背,机械化接受思想政治知识的学生,并没有真正领略到思想政治的内在,这样的学生是不符合新时期下的学生要求的。所以,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出发,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农村里面的学生,教师要懂得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思想政治态度和价值的形成,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根本所在。例如在《难报三春晖》一课时,可以通过小组竞赛,孝亲故事知多少?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从“孝亲”的典例中感受榜样的力量,为自己“孝亲”行为提供借鉴。这样就可以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设情景,落实知识点

人的思想是受知识潜移默化影响的,要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要得给学生灌输思想政治知识。那么作为初中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对学生有效灌输思想政治知识呢?根据农村里面初中学生求知欲强这一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也就不会具有学习的欲望,所以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才会有探究的欲望与动力。创设情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让学生学会去感受去体验。例如在《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课中,老师可以通过描述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放学路上,小明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件的钱包。叫同学们探讨:站在失主的立场上,你认为最体谅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么?老师通过引导,引导学生进入场景之中,学会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学到思想政治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分辨是非,与人为善的能力。

(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总给学生一种是高高在上,权威不可侵犯的感觉。为了改正这些不足,我们必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故此,就农村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角度而言,思想政治老师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认真地听取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发言。不可因为自己的见解与学生不同就固执己见,语气生硬,更不可因为学生是低分学生,不是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学生而忽略学生的见解,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而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一副具有亲切感、亲和力的面孔面对学生。作为一个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的思想发展,例如对一些淘气学生要懂得循循善诱,适当鼓励,引导他们走上正道。老师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的家人对他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多讲一些相关案例借此激发他们,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积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那么自然而然,学生也会默默地改变,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都会有思想上的进步。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思想政治有效教育的良策。

(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

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树立健康人格,以及个人明辨是非能力。在农村里,学生接触优秀思想人物的机会毕竟比较少,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空洞,用“榜样法”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引用时代杰出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真实存在的人与事比书本上一大堆呆板的大道理更有催化作用。例如在《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一课时,老师可以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此同时,老师也要适当地引用一些反例,通过这些反例最后导致的结果,警戒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是非对错,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会把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精神品质、思想态度等都在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要学会“正其身”,做真正的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结语:总而言之,农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要知道,农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农村整体素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学会从知识点出发,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强.树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韦冬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胡蕾.刍议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J].青年文学家,201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5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改革;教育

引言

随着初中教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政治课程教学除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外,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政治教学,让初中政治教学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初中政治教学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中政治教学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法制、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初中思想教育淡化教材知识体系,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和活动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教与学安排不够科学,教学资源使用不够合理,滥用或过度使用多媒体,有的不会甚至不使用多媒体。教师满足于日常教学活动,缺乏应有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氛围差,教研活动形式主义的东西多,收效低。不能围绕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谈优点,回避问题等现象;教师不注重合作,自我封闭,缺乏联系,尤其是与名校名师的对话与学习,没有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课堂教学过程中形式主义的东西多,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浅表化,师生互动过程中重形式、轻内容,重认知、轻情感,重师生、轻学生,重预设、轻生成等。练习设计不够精到,重复低效的多,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低效的重要原因。

(2)现实当中,初中学生的政治培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政治培养常常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在政治教育的实施中,我们只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道德情感的培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学生接受的是政治课程知识,而真实的、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学科教师结构不够合理,专职教师少,专业教师少;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学科素养偏低,驾于课堂教学能力弱。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不能尽快适应新理念、新课程和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自我成长动力不足,缺乏对新课程的探究精神,这是造成目前课堂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政治教学的改革建议

新课标实施后,对政治学科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扣在了一起,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现状出现的问题,具体改革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政治教学改革问题上,只有加强师生交往,不断的转变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以过程为主线,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整合多媒体资源,从分发挥多向交往的功效。如: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学会收集资料等,创设情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

教学改革的时代特性要被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课程改革的实施要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以便构成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促进教师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寻找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学科知识教育方面,我国教师由于受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影响,他们确信“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忽视了原则层次特别是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违反了道德认知的一般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学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相结合,选用学生深切关注的社会生活主题阐释学科理论,真正做到“立足生活而教”“为了生活积极向上而教”。

(二)合理的引导学生学习

目前初中政治课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方法下,学校的教学始终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只有积极的探索新教法和活动,把所有的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我们就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一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中政治教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所以很多的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和感悟。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也真正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

(三)增强教学意思,培养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活动很好地开展的保证。对于促进智力发展、教学质量和能力培养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如何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这些情景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思维要活、要灵,不墨守陈规。观念决定行动,只有新的观念、活的思维在脑袋生根,行动才能紧跟上时代的节拍。第二,多读书多看报,关注新闻。世界日新月异,不读书看报就无法增长自己的见闻,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想新也无法新起来。第三,适当记录,做好摘抄。人的记忆力总是有一定的强度的,某些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模糊,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事实记录下来,从而使自己的信息储存更加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熊芸.对“综合探究”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

[2]周荣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使用策略[J].教育实践,2009.

[3]毛飞刚,初中政治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

[4]侯福军,关于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本学科所具备的素质教育优势进行充分认识,并在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时,对教育的本真进行自觉回归。之后教师更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前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此方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中,通过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良好渗透,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1]。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关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纪律、具备文化修养、能够积极健康成长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养标准下,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原先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课程根本性质的坚持和秉承,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培养导向,如此方能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下,实现对其知识能力、素质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良好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主体明确的情况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适当;第二就是教学氛围民主活跃、和谐平等;第三则是能够在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下,具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学生需要等为依据,对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并在同时对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牢记,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其获得学科知识,才能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如此才能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而在新时代形势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理念,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不为了“教”而“教”的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着手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其次,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中的发展过程进行亲身的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对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情境的选择,同样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情境,不应该是教师的凭空构想,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强化其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学生,并以此为基础交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而学生作为教学情境的主导者更应该面对、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在学生真实的参与和思考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品格和相关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问题为形式,在学生真实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思辨性、两难性和生成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实现价值引领下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积极思考的成果,从而体现其创新性的思维,因而教师需要牢牢抓住此类问题,并通过相关伏笔的设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共同而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微课展开小组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这一课程,更是无法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微课作为一种时间较短、内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方式,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3]。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利用微课对学生展开教学,如此就能够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培养。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行了严重的忽视,更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新课改强调了“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正好也包括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中,让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探讨。如此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够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学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锻炼中,实现科学精神、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存在着许多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其实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会采用单方面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解,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对其产生任何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为结合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挖掘。当教师将课程内容中具备素质教育价值的生活化素材选取出来时,还需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素材进行充分应用,如此方能在充分发挥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固定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但会大幅度降低课程教学效率,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秉承相应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4],以此在改善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道德、法治案例进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包含了相应的法治意识,由此可知,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法治意识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程教学中,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师需要以案例内容为前提,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设置中通过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让学生能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产生清晰的认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此方能在学生不断提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中,实现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建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对此,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在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时,紧跟时展的步伐,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中,强化其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才能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士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51.

[2]吴淑珍.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2):127.

[3]钟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0):109.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7

摘要:目前网络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初中生也成为我国网络受众的主体之一。网络与初中生群体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决定了网络是初中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实际的班主任管理经验,总结网络给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怎么利用网络开展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关键词:网络;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21世纪是网络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带给各行各业巨大的变化。因其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包容性,以及所带来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深深吸引社会上不同类型的群体,特别是当今的初中生更是网络受众的主体之一。网络与初中生群体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决定了网络是初中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实际的班主任管理经验,总结网络给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怎么利用网络开展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以及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一、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道德主体人格网络中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信息、自由交流思想,这样的网络生活使初中生自主意识得到极大程度的唤醒,主体性得到加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利用网络的这种优势,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发展初中生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培养初中生的主体人格。并且围绕这项教学重点,结合有形和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学生不自觉的情况下向其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观,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自己道德的鉴别、判断、选择、践行等能力去应对繁杂多元的社会道德生活。而且为了让学生能够抵制网络垃圾信息对其的侵蚀,要注意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让他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自觉防御网络劣质文化的对自身思想的侵害。二、以网络为平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采用静态、抽象的方式,用单向的线性方式向学生传播知识,虽然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可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任务,但是其所传播的抽象的道德知识没有办法让学生产生意义建构和态度情感的改变,导致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广泛存在。但是在网络条件下,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供了创新的契机。充分网络这个平台,将抽象的理念化的学习转变为情境性的学习,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创设情境演绎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内容,再现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和社会难题,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例如,在班会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工作,教师结合一些相关的法律条文,准备了一些青少年犯罪被判刑案例的视屏,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抽象的法律条文而深感头痛,而且视屏中青少年罪犯的懊悔的画面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冲击力。这样的德育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加深记忆。三、班主任改变传统的封堵型德育观,转变为疏导型的德育观班主任传统的德育观是封堵型的,也就是一种像母鸡护小鸡式的德育观,因为害怕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任何一种不良影响,而在学生与网络间建立起了高高的“围墙”,以此为学生建立一种“纯”的生长环境。比如,某些班主任扣减学生每个星期仅仅一两节的网络教学课,或者是班主任联合网络课程的教师和家长让学生不能再网络课程上接触到网络。但是这种人为的封堵式教育又怎么能按住青春期学生的好奇心呢?特别是在网络普遍化的今天,只要学生想接触到网络班主任和家长的封堵又谈何容易呢?而一味的封堵只能导致学生叛逆性的反抗,爬墙偷偷去上网,而这种缺乏教师和家长的知道的行为更容易让学生成为网络的俘虏。因此,面对如今多元价值、道德观并存的网络环境,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如改变传统的封堵为疏导,主动教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例如,班主任与网络教师一起,在开学之初集中一两节课给学生讲解网络安全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在网络上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面对一些不良的网络诱惑也就有识别及判断能力进行抵制了。四、将传统德育工作中的单向教育渠道变为双向沟通教育以往,班主任较之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往往处于一个权威性的地位进行单向教育渠道。但是如今学生凭借网络同样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甚至在学生头脑中所掌握的信息比教师还要多,这就给班主任的权威性地位带来了威胁感,如果班主任还是采取传统的单向教育渠道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网络的道德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班主任只有转变教育的方式,由单向的变为双向的沟通教育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道德互动,相互学习,相互了解,让班主任学会倾听,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充分表达的空间。例如,班上某个

[1] [2] 

男生,性格十分内向,平时上课认真,作业细心,但是在一段时间内频频出现爬墙出去上网。一开始班主任只是在班会上进行集体教育,但是这位学生不但听不进班主任的教育,而且还变本加厉爬墙的次数更多了。后来班主任从其他学生了解到了这位学生在近段时间所遭遇到的打击:父母离异,爸爸另外组织了家庭,与他相依为命的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又因为性格内向使得这位学生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于是沉迷于网络。后来班主任先后找来了他的父母谈了这位学生的情况,联合父母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沟通的时候不单单是斥责其上网的行为,班主任针对学生内向的性格特点还提出与该名学生建立网络朋友的关系,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终于将这名学生拉回了正确的健康的成长道路上。综上所述,在网络背景下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网络和初中生群体的特点,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网络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陆宝忠,网络背景下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年月.杨广平,网络视野下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科技信息,年月.文章屋在线:wzk.co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8

一个人必须具备两大能力。即才能(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德能(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德能为才能的发挥起指导作用,而德能的高低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其中,初中思想政治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1、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四有”新人的主要途径;2、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3、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手段;4、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5、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要求/现状/作用

〖引言〗

一个人的才能再高,如果他的德能低下甚至败坏的话,那这个人就不会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相反,还会成为人民的敌人,甚至才能越高对人民的危害就越大,因此,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他还要求:“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①。

一、当今时代特点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提出的要求。

当今时代是个开放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时代,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这就给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通过初中思想政治课树立全体社会公民的基本意识,提供思想道德素质,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律。

1、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防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泛滥;为了防止一部分不法分子为了钱而不择手段的现象发生,例如:随着近几年“杀广”热潮的到来,中学的失学率不断上涨,一些不法青年在外偷、抢、、贩毒等不法手段获得了不少钱财,以至于回家来修起来房子,买上了车子,而我们所谓的工作人员一个月下来才壹仟来元钱,于是那些阔大少非常“关心”的问我们:“你们是怎么养活你们一家子的?你们那点儿工资就连我们抽烟都不够呢”,这样那种读书无用论就应运而生了,因此,这些就成为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项基本任务。

2、对外开放的要求。在进一步的开放中能始终坚持“以他人之长为我所用”的基本立场,一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用,坚持走出去与拿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就必须防止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青年一代的渗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一部分青年的道德素质也在不断下滑,特别是一些青年女性的贞洁观念不断淡化,以致性关系泛滥化、随便化、公开化。甚至明目张胆地用自己的肉身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不赶紧加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其后果不堪设想。

3、信息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娱乐提供了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但还要防止那些腐蚀青少年心灵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的传播。使得许多青年未能用好信息技术,甚至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违法乱纪或犯罪活动。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在贵州教育中的现状。

近几年来,初中思想政治课在贵州却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还干脆把初中思想政治课从原来的中考中提了出来②。这就使得绝大部分学校和教师为了升学率、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欣赏,百姓的信赖,而拼命注重主科。这样思想政治课就不得不从当起名副其实的副科的角色了。学生认为这是副科,用不着学、也不愿去学,于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学生全都放松了、不听了,甚至花样百出,出现了严重的思想问题,如懒散、厌学、好吃、贪玩、“早恋”、偷窃、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不法青年在外偷、抢、、贩毒等不法手段获得了不少钱财,以至于回家来修起来房子,买上了车子,而我们所谓的工作人员一个月下来才壹仟来元钱,于是那些阔大少非常“关心”的问我们:“你们是怎么养活你们一家子的?你们那点儿工资就连我们抽烟都不够呢”,这样那种读书无用论就应运而生了,这反而严重影响了升学率。在政策上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徒劳的举措,学校还设立了教育处,又话重金邀请全国有名的杨清老师我们高山来做“感恩励志行动”巡回演讲。总之贵州的现状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大大的不利,完全忽视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一个人必须具备两大能力。即才能(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德能(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德能为才能的发挥起指导作用,而且,如果一个人才能极高,但他得德能低下或败坏的话,那这个人就会成为对人民不利的人或敌人,甚至,才能越高对人民的危害就越大。因此,要救一个人首先就得救他的思想,正如我们学过的《藤野先生》中的鲁迅先生那样,他原本是学医的而后来却选择学文,就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中国人所缺的不是强健的身体而是缺乏武装头脑的思想,即高尚的德能,而德能的高低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其中,初中思想政治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四有”新人的主要途径。

(1)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保证。邓小平同志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心探讨,系统地体现在他的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理论中。“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③。“四有”既是相统一的,又是又层次的。他们是人的全面素质教育的综合反映,既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也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同时也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在谈到“四有”是指出:“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他多次提到,“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④。理想是人们的事业和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一定的世界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全体人民做的有理想,是胜利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思想保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要内容。

(2)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方向性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既以独立的形式又以联系的形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灌输,培养学生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同时又通过丰富多样教育实践使学生得到锻炼,使其健康成长。所以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培养“四有”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性保证。

(3)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我国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如:英国设有政治课、宗教课;法国设有道德公民课、哲学课;德国设有伦理课社会课;美国设有社会研究课、职业道德课等。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其他隐形教育、心里咨询、社会服务、宗教活动等多种德育形式⑤。

2、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道‘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发产生,而是通过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起决定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素质的必要条件;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的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

(2)、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导向作用。一是政治导向的作用,政治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功能我国要通过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掌握科学的政治理论,遵循法定的政治规范,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二是道德导向作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三是认识导向。思想政治课对青少年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事物、认识规律有重要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整合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整合。使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了灵魂,使知识的掌握者形成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方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知识整合。使人不仅会做事,而且还会做人。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身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

3、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手段。

人文,是指与人有直接关系的文化。“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范畴,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身心……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道德”⑥。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以崇高理想为核心,一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然而,在学校教育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属于人文学科,它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独立个性的一个过程,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来得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思想政治课把人文性作为本课程的性质之一。在以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人文性,严重影响其教学效果,如今思想政治课把人文性作为课程的性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2)内容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中作出正确选择”;“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为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正确运用法律通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等。

(3)是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思想政治课十分重视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该课程明确要求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4、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所谓创新精神,是指敢于打破常规去产出莫、某种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一起共同构成一个人的创新素质。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2)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精粹以及外国的国情和世界形势的发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规律性的掌握,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能提高形势的思想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样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创新活动中去;思想政治课科学性强,形势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创新精神的理论根据和意义;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强,学生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并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索未知、寻求真理、不懈追求的创新精神,为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5、思想政治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课不仅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也指出:“要建设好一支精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更是直接地把思想政治工作看作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

总之,初中思想政治课学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开设,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专人才的重要基地。初中思想政治课在初中教学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参考书目: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年10月。

《政治课教学》2003年3月。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1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印发。

注解: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5——106、290页。

②《黔人通》2006(74)号文件。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90页。

⑤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9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的界定

(一)宪法教育的内涵

宪法教育由宪法和教育两部分构成。为研究宪法教育并深入了解宪法教育的内涵,首先必须了解宪法和教育这两个词语的涵义,只有明确了解了宪法与教育之后才能进一步体会宪法教育的内涵,明确宪法教育的目的。在中国古代,宪法一词曾出现于《国语晋语》、《管子七法》与《韩非子宪法》等古籍中,其含义主要是指一般的法律,尤其是指刑律。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基于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并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宪法一词。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真正意义上的宪法由此产生。

宪法在英语中为Constitution,法语为laConstitution,德语为Verfassung。这些词语都来自拉丁文Constituto,最初的词义是组织、结构和规定。直到17、18世纪欧洲人文主义思潮产生巨大影响以后,特别是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发展,宪法一词发生了质的飞跃,由此形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教育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广义教育是指凡事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著名学者谢兰荣认为:教育是使外化了的精神有效地内化于对象的精神世界,并使之在其中得到最大增殖的精神动力。因此,宪法教育就是讲授基本宪法知识,使得宪法知识生活化,帮助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升华情感树立学生的宪法信仰;明确权利与义务,认识宪法的精髓,并将宪法要求作为自身行为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性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是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而且,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这四个特点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德最突出的特点,下面就每个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1.思想性

首先,思想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属性,它具有根本地位;其次,思想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灵魂,它决定了该课程的教育方向,规定着该课程的基本特征。

2.人文性

初中生是有意识有情感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塑造其美好心灵、陶冶其高尚情操、培养其社会公德意识,是思想品德课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为此,尊重初中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体现学生的文化特点,应采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教案内容并实施教学;通过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来陶冶学生的心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实践性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宪法与法律基本知识、社会公德与社会公共生活基本规范等。这些内容都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在社会实践中完善,并指导社会实践。思想品德的本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本知识,它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扩展和完善,它的价值追求致力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优秀人文精神的习得与养成,它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言行一致。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自觉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通过自主实践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4.综合性

综合的课程形态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方式,这种构建方式是以对社会公共生活本身的综合性的理解为基础的。本课程将基本国情、宪法、法律、道德、责任、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所有知识都是以学生生活为主题,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宪法教育的关系

(一)宪法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目标指向相同

宪法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权利意识,树立宪法信仰,以宪法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要求学生自觉履行宪法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公德等,做合格的公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纪守法、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培养法治意识、积极参加劳动,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为培养学生成为四有好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宪法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宪法教育的主要载体

思想品德课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初中生进行价值取向的教育。宪法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教育,只有借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才能保证其有效实施。思想品德课为宪法教育提供了内在的价值取向,宪法教育为思想品德课提供外在行为规范指向。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宪法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生只有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对宪法教育教学内容产生认同,逐渐完成宪法教育的目标任务。

(三)宪法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认真分析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不难发现,该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宪法知识内容如: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认识依法治国;维护合法权利;发展人民民主等。这充分反映出宪法教育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更说明了宪法教育内容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当然,宪法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凭宪法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在宪法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的必要性

(一)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客观要求

未来的中国是一个走向法治的中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然而,要实现依法治国应该首先遵循依宪治国,宪法是法治国家的根本,也是其他一切法律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决定》还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此,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推进我国法治社会进程的主力军。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11月20日发出《关于在国家宪法日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12月4日宪法日当天,进行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大众宣扬宪法基本知识和理念,传播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监督、参政、权利保障和公权力制约等意识,使民众逐渐自觉地拥护宪法,树立宪法意识,懂得运用宪法,以宪法要求作为自身行为准则,发挥宪法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在加快全面推进我国法治国建设方面,宪法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也是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时代课题,其目的即在全社会中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时代共识。而要构建起这种共识,则需要通过宪法之实施加以实现。宪法中所体现的共识是社会价值的基础,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大量规范本身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互重合,更重要的是,唯有实现宪法中所体现的诸多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具有牢固的基础。因此,宪法实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⑥由此可见,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使得学生认同宪法的价值取向,并自觉以宪法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是宪法得以实施,宪法精神得以弘扬的重要保障,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三)培养初中生成为合格公民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的影响,我国在重点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了一手硬、一手软,放松了对中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另外,一些文艺作品、影视广播、报刊中,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淫秽、打斗、凶杀和暴力场面,对青少年起着教唆作用,严重地毒害青少年。网络上的内容更是良莠不齐,充满着黑暗和邪恶的负面信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这些负面信息对他们又充满着诱惑,他们往往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阻碍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恰如其分的引入宪法教育,引导学生遵法守法,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以宪法要求规范日常行为,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素质优良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存在问题

(一)宪法教育形式化,教育目标表面化我国从1986年开始推行以五年为制的普法教育,到2016年,普法教育已经实施了30个年头。虽然,对初中生的宪法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和发展,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初中生的宪法教育目标尚存在表面化倾向,只关注形式教育而忽视了实质性的教学。就目前学校宪法教育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对初中生的宪法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学习,法制宣传周及宪法日等活动。虽然,教育部规定每年12月4日宪法日当天,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开展宪法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宪法教育宣传力度。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宪法教育仍流于形式,宪法教育目标依然表面化。

(二)教材内容不集中,教学重点不突出

通过对教材中有关宪法教育教学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宪法教育教学内容编排相对分散,这样不利于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而且,有关宪法教育知识的编写没有必要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心理上已经初步成熟独立,但还是较多的依赖老师,缺乏自己的思考,此阶段应加强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叛逆期,独立性增强且相对浮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此阶段应将宪法和法律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法制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培养学生维权意识;初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较大,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的情绪,此阶段应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宪法和法律保障学生权利,为学生营造了公平、公正的教育考试环境。从教材中有关宪法与法律知识的编排来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略有偏差,而且个别地方不能反映政治生活的最新成果,知识信息陈旧,导致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宪法教育的目的完成宪法教育教学的任务。

(三)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方法单一化

将宪法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是希望通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与宪法教育连接起来,达到宪法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教材中的考点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且教学方法也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也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课堂上所呈现出的师生关系并不和谐。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有限,加之宪法教育本身没有趣味性可言,如果教师再一味的枯燥讲授说教,那么宪法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很难达到。

五、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

目前,应试教育仍是我国普通中学的教育指导思想。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和升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采用单一的说教法片面的教授考点,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且大搞题海战术,急功近利,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下以备考为中心开展一切工作,要求学生必须不断积累应试知识与技能努力考取高分,以分数作为教师考评的唯一标准,要求各科任课教师把提高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测评,领导卡教师,教师又卡学生,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待遇直接挂钩。然而,宪法教育的关键是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到遵纪守法,树立宪法意识,而不是让学生在试卷中体现其宪法素养。

(二)教育者缺乏宪法教育理论修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学校宪法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完成宪法教育教学任务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宪法教育效益有着关键的影响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大部分都没有受到过法学专业教育,缺乏专业知识储备,导致其在课堂上不能够将课本中的相关宪法和法律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其次,不少老师并没有领悟宪法的本质与核心,没有意识到宪法教育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仅仅是僵硬、片面的讲授教材中的相关宪法知识,割裂了宪法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宪法的无处不在,使得宪法教育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宪法教育难以实施。最后,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对于在课堂中融入宪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备课时也不会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精心准备,多数情况下都是照抄教师参考用书,然后再课堂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学生机械的接受宪法和法律知识,教师机械的重复每堂课的教学。

(三)社会大环境对教学效果的消解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依法治国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一方面,封建专制统治在中国延续了长达两千多年,一直以来只有人治或是以人治为根本的法制,没有民主法治的传统。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法治教育,导致学生自身的法治观念淡薄。当前的学校都采取班级授课制,而且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单靠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无法实现班级的管理,班干部管理制度由此产生。根据《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认可班干部的任务分配权、决策权,不认可班干部的人员调动权、惩罚权、优先获得荣誉权。但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了这种隐含权力的存在。本次问卷调查数据也显示79%的同学认为班干部具有特权,而且这些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相对较高,自我权威意识也更强。但是中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也容易失控,权力在他们手中更容易使他们产生不良的行为。班干部权力欲望的膨胀,普通学生的维权意识的欠缺,使得宪法教育的施行困难重重。

六、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宪法教育的对策

(一)确立宪法教育基本原则

1.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学生的民主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造充分的条件。

宪法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民主原则的实质。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与学生完全平等,并无高高在上的特殊地位和特权。学生的民主权利是宪法和国家赋予的,而不是任何人的赏赐与恩典,进行宪法教育就是为了从一个方面维护和实现学生的民主权利,促进民主法治的发展。如果不讲民主,宪法教育就会出现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等不良现象,侵犯学生的民主权利,阻碍民主法治的发展。因此,只有正确理解认识了民主原则,才能更好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中加以运用。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为学生创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意打开思路,畅所欲言,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具体情况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确保宪法教育的有效实施,推动民主法治的发展。

2.主体原则

主体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以实现宪法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客体。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内化,来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才能将宪法教育顺利进行下去。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好,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就越能得到充分调动。只有提高教师的宪法素养和工作能力,才能使学生主体能动性得到更好地发挥。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感受和践行宪法教育,使学生内化宪法知识,外化宪法行为,真正做到将宪法融入到实际生活,以宪法要求规范自身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时必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围绕学生关注的宪法问题组织教学。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思想特点及其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处理好观点与教材、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要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思想和社会实际的过程中阐明理论观点,分析实际,指导实践,规范行为,从而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宪法具有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空洞的法条。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保障者我们的合法权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实施宪法教育教学时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紧密且近期发生的新案例,如:14岁的初二学生柳博列席深圳市政协会议把学生的声音带到两会上,充分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广泛参与。这样的案例表明宪法教育在提倡培养学生民主政治参与意识方面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借助这样的案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民主平等的意识,更能有效完成宪法教育的目标任务。

(二)凝练宪法教育主要内容

1.宪法意识教育

宪法学者韩大元教授指出: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于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于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等等。所以,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如国家基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基本构造和基本职责。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真正的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因此,需要学生在理解宪法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宪法精神和内涵,进而将宪法认知消化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将宪法规范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始终相信宪法对自身人权的保护,形成稳固的宪法意识。

2.宪法信仰教育

宪法信仰是信仰主体对宪法产生强烈的依赖和尊重,尊崇宪法至上且坚定不移,并在现实生活中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权威,达到主观意愿和客观行为的高度统一。雅斯贝尔斯说过,如果教育缺乏信仰塑造,带给教育对象的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教育,而只是混杂的知识。学生对宪法的信仰不仅体现在能够自觉地遵守宪法,按照宪法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更体现在学生以宪法所传递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理念作为自身追求的价值目标。因此,宪法信仰教育需要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精神植根于学生心中,使学生将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宪法和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对宪法的共识,巩固宪法信仰情感。

3.权利义务教育

当前学校关于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校教育只谈义务和责任不谈权利。要谈到权利必讲仁人志士如何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或用训诫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权利。事实上,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而并非是某些人的赏赐,学生可以自信的追求自身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关宪法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学会依法维权,对于义务方面的内容涉及明显没有权利多。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探讨教材中有关受教育权、人格权、隐私权等侵权事件时,可以明显地感到学生对于校园生活中自身的合法权利表现出了强烈的关心,依法维权的观念普遍增强,对于学校或老师和家长的侵权表现有清楚的认识,这对于帮助学生依法维权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感到学生的权利意识明显优于义务观念,特别是校园中不履行应尽义务的行为随处可见。而且,社会、公众媒体往往只关注的是未成年人的权益问题,很少涉及学生的义务观念,这无形中更加膨胀了学生的权利意识,淡化了学生的义务观念。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还是社会现实生活,学生都无法正确理解权利义务的一致性问题。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必要就权利义务的内容作一个均衡设置,帮助初中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三)丰富思想品德课宪法教学方法

1.以讲授法为主讲解宪法与法律相关的基本知识

知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学习宪法和法律基本知识是宪法教育的基础。基本的宪法和法律知识应包括对宪法和法律文本、宪法和法律现象、现行宪法和法律制度内容以及对宪法和法律规定予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认知和了解。据调查,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4.3%的受访者未完整读过,其中33.2%的人从未读过,51.1%的人读过但未读完,完整读完的人数仅占15.7%。由此可见,对宪法和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还需加强。由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欠缺,还不具备全面理解宪法的能力。而且,初中生之前没有正式接触过系统完整的宪法,只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才会涉及到一些宪法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也是被老师一带而过,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用说了解掌握。加之社会和学校长期以来对宪法的宣传乏力,特别是宪法教育的缺失,使得初中生不能真正了解宪法,因而一提到宪法就觉得那么的高大上,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因此,针对初中生的教学需要以讲授法为主讲解宪法知识,让学生了解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宪法的文本条款以及宪法所要传播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2.以情境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为辅展开教学内容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相关宪法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宪法知识积淀,为学生后期的宪法学习奠定基础。为使学生更深刻、更高效地掌握宪法知识还应采用以情境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为辅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增强宪法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以便更高效地完成宪法教学任务。在现代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宪法案例报道及时,成为教师讲解宪法知识的一大信息来源,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阅读时报、观看教育视频,使得学生获得宪法认识。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法院工作人员到学校开展宪法知识教学,让学生参与模拟角色扮演,结合具体的宪法案例进行现场模拟。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既可以主动参与其中,又能更好完成宪法知识学习的任务。

3.认真践行学讲计划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改进了我国中小学普通教学方式,逐步提升了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然而,在部分学校仍然存在教师机械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压抑课堂教学效率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小学课堂正在推进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悄然发生变化。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简称学讲方式)就是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果。学讲方式确立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益。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得知:只有被人所意识且试图采取措施来满足时,才有可能转变为动机。学习和求知欲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据此,学讲方式强调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来维持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以学生学进去的成就感和教别人的表现欲,满足学生认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人格不可辱的教学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收获人格尊严权的含义,了解到《宪法》第38条相关规定内容后,在解决案例问题消费者的人格时,更有意愿发言讲解材料存在的问题并教其他同学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有根有据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10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意义;价值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政治价值十分突出国家意识是超越理性的一种政治信仰,它是特定社会集体利益的反映,它对于事物的说明或解释总是受制于某一阶级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处于不同利益地位的社会集团必然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意识形态必然居于统治地位,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象征着国家权威与统一,要求每个公民必须承认它、接受它、信奉它。所以,无论历史上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都从未放松过对公民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尽管现今的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国家制度,有多种多样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每个国家都在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巩固统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由此可见,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品德课价值,并切实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在课程改革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我国教育过去深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实行的是典型的分科教育,几十年来,虽然为社会主义事业也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适应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日益突显出来。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针对此问题不断借鉴国外中学成功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特点,就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与探讨。在加大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力度的同时积极改革课程体系,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中学生知识的综合学习,使中学生能够补充分科教学的不足,力图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化的客观要求。现有的教育改革在初、高中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使建立全面合理的综合课程体系仍有很大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课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初中政治知识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思想品德课还要重点介绍党和政府所制定的现行路线及重大政策,因而它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特点的学科。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实践活动中有其独有的价值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方针是由思想品德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从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来看,它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指导行为的目的。因此思想品德课与其它课程在教育价值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别。其它课程的教学更多地重视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受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思维方法及认识能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社会上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干扰。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的社会现象,以及学生对此产生的大量思想问题。所以思想品德课既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又要解决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和学生情感习惯、信念等方面产生的对无产阶级理论信与不信的矛盾。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还包含教育者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教学内容,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这要求思想品德课还要解决行与不行的矛盾。解决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所授知识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以及这些知识在学生身上能否达到与行动相统一的矛盾,给思想品德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想品德课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出发,抓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联系自然科学及其发展的实际,使学生能将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正确运用这些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生能不断提高分析和解释能力,判断和批评能力,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中有其独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