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循环利用的意义十篇循环利用的意义十篇

循环利用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3:33

循环利用的意义篇1

[关键词]水资源循环经济再利用意义

1前言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危机”日益显现,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起初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运动规律,即着重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革命,使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逐步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过渡到水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研究,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广泛开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这些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水环境安全的研究、水权水价的研究、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等。

2水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2.1水循环经济的概念

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会水循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按照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的原则,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重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降低污染,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可持续性。

2.2水循环经济的特征

根据水循环经济的定义,通过传统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水循环经济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水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2.2.1发展目标上追求效率、效益和可持续的统一性

水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目标上追求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要求水资源利用模式必须按这三大目标进行重新构建。

(1)效率特征要求水资源利用注重节水,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高效利用水资源。

(2)效益特征表现在中观上水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要构建节水型经济系统和节水型社会系统。

(3)可持续性是指水资源利用充分考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水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标。

2.2.2管理环节上追求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环节的健康循环

发展水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健康的水资源生存环境,水循环经济要求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和途径都应追求健康循环,且贯穿于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水循环经济需要贯彻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输入端的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在供水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水资源量,即用较少的水资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污染。

过程控制的再利用原则(Reuse)。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从上一工序或过程排出的水资源能够直接为下一工序或过程所用,水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多次重复利用。

输出端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水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废水。

2.2.3利用手段上追求科学技术、经济与行政手段的一体化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水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

有效的经济政策是水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等各种经济手段,实现符合水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3R原则。

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水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是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重要特点。

3水资源再利用模式

水资源再利用模式的选择体现在水循环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供水、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水资源化、雨水利用等。其目的很清楚,一是节水,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索取;二是减少排放,减少对自然水生态的扰动。水资源再利用模式在人类实践中早有应用,如节水器具,节水的绿色建筑,还有各种中水的回用等。总体来看,对这些模式的研究和分析还不够深入,没有更好地提炼总结,尤其是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还有待加强。

3.1节约用水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采用大漫灌的灌溉方式,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可见,我国农业节水潜力相当可观,应大力研究和分析农业节水模式,通过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农业节水。要加强对工业行业节水的经济学研究,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目的。在城镇,要加强水的循环利用研究,控城镇生活的用水浪费,减少城市给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水损失,充分发挥节水的潜力。要研究和分析各种节水模式的成本和效益,通过成本和效益的比较,选择最优的节约用水模式。

3.2清洁生产模式。近年来,世界上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广泛采用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由于采取这一措施,20年来,日本和德国的工业用水的数量没有增加。美国钢铁业在每吨钢需要的280t水中,只有14t是注入的新水,其余用的都是循环水。至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90%~95%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用水效率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的年用水量将由现在的1100亿m3增加到2000亿m3,增加用水量约1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工业用水过程的研究,多角度地选择清洁生产模式,改进工艺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多次重复循环用水,提高用水的效率。

3.3污水资源化模式。工业废水资源化的观念是对传统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的革命,是工业废水治理的努力方向;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考虑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分散处理的主要场所是居民住宅的屋顶。通过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从而节约大量的日常用水。经处理过的回用中水,主要可用于冲厕、体育场馆、高尔夫球场、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产生量将达到600亿t以上。因此,污水资源化应是我国21世纪城市水循环经济的着眼点,需要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和污水资源化应用的方向。

3.4雨水资源化模式。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极度缺水。按可利用水资源统计,当地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用量只有110m3,是全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720m3)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2970m3)的3.7%。目前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近1000万人的饮用水极度困难。数百年来,西部地区居民积累了丰富的雨水汇集和利用的经验,使他们得以在这里生存。面对发展的需要,这种传统的集水方式受到了资金短缺的制约。为此,今后需要大力开展对西北地区雨水利用方式、雨水利用投融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3.5海水淡化模式。我国拥有1万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区,海水利用和淡化是解决淡水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据测算,中国城市的用水中约80%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中约80%是工业冷却用水。如果能够用海水替代现有工业冷却用淡水总用量的30%,就可以使沿海城市节约近20%的淡水资源,同时减少冷却水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海水淡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今后,需要加强对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对工业设备的腐蚀、海水淡化成本与效益、海水淡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海水淡化利用成为我国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选择之一。

4水资源再利用技术的创新

“节流”与“开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两个主要途径,在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的今天,其核心在于水的循环利用,即通过污水资源化、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等措施,增加水资源的间接供应,尽量减少水的使用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无效需求,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相应减少污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的负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循环用水可以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战略措施。循环用水需要采取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各项综合措施,特别需要不断更新的污水处理技术、节水技术与设备的支持。

技术创新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系统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比较,不断研究和寻找新的最佳方案。对水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事技术科学的学者,要将水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思路引入水的供应、输送、使用、排放、处理和回用等过程中,通过对循环过程中水资源消耗、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水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工程流程或技术建议。

例如,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用水部门与行业都存在节水技术与相关设备;在污水处理厂,要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必须不断更新处理设施和技术,以提高污水的处理水平;同样,要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需要对饮用水、循环水的管道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需要考虑不同技术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如引入新的生产流程与工艺所需要的投入及预期产出。从企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还要对比分析采取水循环技术的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从而确定水循环技术的可行性。这些工作,需要根据各地的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各类循环水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系统的分类,并提出相关的技术识别评价指标,为水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5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水资源分部门管理的体制,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分割管理,水资源的分割管理导致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推萎扯皮、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随着社会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区的水短缺和水污染等水问题日显严重,传统的水资源分割管理模式越来越成为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加强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问题的研究是实践水循环经济工作的突破口,更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的研究包括循环水权制度的研究、循环水权交易市场的研究、循环水价的研究、水循环经济政府财政和税收的研究、有关循环水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研究等。

6结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迫切需要在包括工业、农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引入水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与技术。通过水循环与资源的回收,不仅可以节约水和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依赖,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保护环境。因此,建立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再利用体系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晓昌,张荔,袁宠林,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循环利用的意义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

1概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也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将经济发展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选择了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为我国赢得了丰厚的利益回报,但是这种经济模式也仅仅是可以为我们取得一时的利益,不是长久之计。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应该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而是应该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环境得到了保护,在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才是能够使我们国家甚至世界可以取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这一概念在20世纪的时候就已出现,但是至今仍然不过时。甚至可以说这是当代最符合我国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对其进行探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本论文中,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下,对循环经济理论进行论述。

2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的概念以及研究背景

2.1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20世纪的60年代,是一个叫做波尔丁的美国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而循环经济的理论在创立之初是考虑到了节约资源,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说,循环经济的这一理论的本质也可以说是生态经济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平衡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它的目的旨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避免环境被污染的情况发生。这一理论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中的经济发展法,这一理论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中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方式,通过对资源的回收以及再利用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从而实现污染的低排放,既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也通过节约能源达到了发展经济的目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通过不断的循环来达到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圈。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2.2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的研究背景

马克思循环经济的理论虽然在二十世纪就已经提出来了,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旧没有过时。因为这一理论中有许多的可取之处,对这一理论加以运用,符合我们的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我们这个时代整体的大环境。近些年来,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对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有所研究,并且研究成果颇丰。多数的学术界学者们重点从经济层面、技术层面、社会层面等对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在经济层面上,重点是围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以及循环经济所能够带来的效益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的。在技术层面,重点围绕该如何发展先进技术从而到达循环经济的实现。在社会层面,重点是从法律、制度、政策等三个方面来对循环经济加以完善并予以保障的,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实施以及推进。但是循环经济作为一种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们行为的理论,在哲学领域研究的却并不多。对其的研究多数都集中在了上述中我们所提到的经济、技术、社会等三个领域中。但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支撑的理论依据,因此,从哲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弥补这一块的空白是有必要性的。在生态哲学领域中,提倡用系统的观点以及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普遍规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哲学中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以此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改变经济的发展形势,调整传统的模式,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一同进行,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当前我们大形势下的不二选择。在此需求和背景下,也基于早日实现“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做一些研究。

3对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意义

3.1有利于促进对废物的再利用,从而达到对环境的保护

现如今,我们依旧选择对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早就在他的《资本论》中提出过对生产排泄物进行利用的这一问题。而在我们的循环经济中,循环经济所提倡的理念里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再利用”,这点是相吻合的。马克思的观点就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应该是以破换环境为代价取得的,而是应该善于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将科技运用到减少废弃物中去。在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出过大量的实例来证明科技的进步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变废为宝”将废物进行再利用,从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废弃物如果不排放在大自然中,而是转换为人们可以利用的新材料,那么废料就不再是污染环境的垃圾,而是又重新成为了原材料。因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来变废为宝,有助于促进对废物的再利用,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2有助于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使经济的发展走向健康的轨道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国从一个经济薄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了世界强国,综合国力自然是不言而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虽然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它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是可以使我国的经济快速的发展了起来,但是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因此我们说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模式。而健康的发展模式是以不牺牲环境为前提的,应该是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取得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所提倡的正是与其相吻合的。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提倡资源的再利用,提倡减少对废弃物的排放,善于将废弃物利用起来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材料。以这样的方法发展,不仅仅较少了废物的排放,而且也节约了资源,节省了成本。所以说,利用这一方式,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也有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向健康的轨道。

4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深化实践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作为当前可以解决我国现存问题的最佳理论,是我们改善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所遵循的原则我们简称为“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遵循这一原则能够充分的利用起现有资源,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这是目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不二选择。那么在我国该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从理论带入到实践中将是我们下一步的战略任务。下面我们将针对此,提出具体的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循环经济理论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要想在我国顺利的推广下去,首先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让人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循环理论到底是什么,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推广的目的是什么、推广的意义在哪里等等。只要让人们真正了解了这一理论才可以将其更成功的推动下去。毕竟将这一理论变为实践最需要的是大众对其的推广。只有学者或者国家领导者进行小范围的推广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其次,要了解受众人群。有针对性的对受众人群进行推广,不能大面积的撒网,对所有受众都采用同一种推广方式。那样推广下去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将这一理论变为实践之前,需要先找准受众人群,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推广。不仅如此,还要创新教育宣传的方式,借用新的媒体平台,通过会议、期刊、广播、电影等媒介进行广范围的传播,扩大循环经济理论的影响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可以顺利推广下去的重要前提。

4.2拓展与深化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推进其时代化与中国化

除了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进行推广,从而使大众对其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外,还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本身进行更深化的研究,对其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扩展,丰富它的理论内容,从而可以更好的为我们实践带来理论支持。近些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这一理论,但是我们发现在很多的地区,在推进的过程中无法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实情来对这一理论进行灵活的运用,因此在遇到一些新的困境时依旧无从下手。所以,要想解决现存的这些问题,首先要将这一理论研究透彻。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分的研究与深化拓展,不能仅仅使该理论停留在马克思那个年代对其的研究上,我们还要将其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保证这一理论的“实用性”,使其更具备时代感。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将其带入到我国的大环境中,将这一理论“中国化”,不能照搬其他国家中运用到这一理论的实例。因为我们身处的大环境是不一样的,因此结合我国国情解读出适合我国实际的理论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武胜男.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当代中国循环经济建设[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2]唐元哲.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国化研究[D].济南:山东理工大学,2013.

循环利用的意义篇3

关键词:教材循环利用二手教材高校

中图分类号:F205,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97-02

目前,基于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高校推行教材循环利用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教材循环利用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当前,教材循环利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其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环保绿色理念也完全适应高校的可持续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有利于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进而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也越来越大。根据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1月28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年我国成品油的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3.3%,即25080万吨,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增长13%,对于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的我国来说,这无疑严重制约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而言,我国可耕地、水、森林、煤炭、石油等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位,而人均占有量明显不足。从保护地球家园环境、节约资源的角度来看,高校开展教材循环利用,既避免了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又节约了资源,这对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营造人文氛围,建设绿色校园

教材循环利用有利于高校贯彻落实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精神,从而形成低碳环保和勤俭节约的校风。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节能观念和节俭作风,采用教材循环利用,都将有利于净化学校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实现中国梦,共助科大梦”的主题下,教材循环利用是非常必要的,意义胜过任何一堂生动的德育教育课。同时对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绿色校园,推进校园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节约开支,减轻家庭负担

教材循环利用有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降低教育成本,切实提升家庭幸福感。近年来各高校学费居高不下,昂贵的教材费用使得大部分家庭尤其对于广大偏远农村地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经过问卷调查分析,按黑龙江科技大学在校生20000人,平均每年缴纳约500元来算,仅仅四年的书本费就达到了4000万元。可见,教材的循环利用,功在高校,利在家庭。

(四)提高个人素养,增强责任意识

教材循环利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及爱书护书的理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良好行为的形成很大程度源于人的意识,而意识对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由于当今时代知识体系更新频繁,大多数学生对教材循环利用的理念不甚了解,因此,对学生的这方面意识的加强还是必不可少的。教材循环利用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资源危机意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一方面,教材循环利用也要求学生要学会并做到爱书、护书,保证书本的整洁干净以及书本的完好无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

二、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现状、遭遇的阻力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现状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教材供应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学生自发组织购买是当前教材循环利用的基本方式。当前,资源浪费较为严重,我国高校教材的供应制度仍然以购买制为主,采用由学校统一订购和发放的形式,因此二手教材利用率低,使用寿命短。每学年学生购买教材的开支大,大部分人不愿意保留使用过的教材,处理旧教材的方式多种多样,大多当废品卖掉。同时,绝大多数高校的教材回收率较低,二手书的保护、加工、循环再利用的难度加大。总而言之,不管是教材的生产、分配、交换还是消费,都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教材循环利用的意识淡薄,甚至没有这种观念。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约2800万人,按照每人每年购买教材20本计算,则高校学生每年购买教材量5.6亿本。如果一棵树约850千克,可以加工约106250张标准的16K纸;如果每本教材要200张纸,那每年需要要砍伐约58.02万棵树木。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教材背后所耗费的巨大资源,带来的巨大环境危害,却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同时,高校二手书店形同虚设,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大。

(二)高校教材循环利用中遇到的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

1.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思想意识浅薄。据调查显示,高校中大多数的二手教材可以再次进行循环利用,但这些二手教材将近有一半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是被当作废纸低价变卖或垃圾扔掉,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把教科书当作“经典”,没有使用二手教材的传统与习惯。而教材在我国一直属于个人所有,大部分学生既不爱护珍惜教材,在教材上随意乱涂乱画,乱折乱叠,又不愿与他人共同使用一本教材,也不愿使用二手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教材循环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2.教材循环利用的组织、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一方面组织管理制度的模式的不完善,高校的二手教材仍存在内容脏乱、破损的问题,二手教材来源渠道有限且不畅,教材科目不齐全、数量供不应求等,从而阻碍了我国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实施。另一方面由于教材资源循环流通阻力大,环节错综复杂,致使教材循环利用无法有效实行;规章条例不完善,执行力不强,所以导致高校推广教材循环利用的模式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高校没有具体奖罚管理措施,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阻碍教材的循环利用。

3.教材版本繁杂,知识体系更新快,回收途径单一。当前,在中国应试教育模式下,高校每一个专业的教材版本众多,不同的大学采用不同的版本,甚至同一省区不同学校同一专业使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尽相同。另外,教材更新快,每个专业知识体系繁杂且不一,这不仅曾加了二手教材整理归类的困难,而且也给借阅者带来极大不便,又由于回收教材的途径比较单一,明显滞后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载体平台单一,很难做到信息在需求群体间的资源共享和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的资源流动。

三、教材循环利用的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思想意识上,加强循环利用宣传力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使用二手教材是低碳生活所提倡的,也是当前缓解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能源消耗高、重复利用率低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教育者在教育中要正确引导被教育者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好习惯。学生在教材利用中占据主体地位,只有学生自觉自发地提供和利用旧书资源,才能全面推进教材循环利用的进程。因此,打破传统新书理念,提倡教材循环利用,强化学校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就尤为必要。为此,学校和相关部门需借助多种媒介,采取多种手段,对这一思想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倡导。具体可采用定期召开相关会议,联合社团组织进行宣传,举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主题活动,以先锋模范为表率,影响和提高学生对教材循环利用的认知,激发学生参与教材循环利用的热情,认识到其带来的好处,从而动员更多的高校学生支持并参与这一工作。以教材循环利用为己任,走绿色教育、低碳环保的道路。

(二)制度模式上,借鉴成功经验,全面推行教材循环利用制度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教材循环利用方面实现了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成功过渡。并且这些国家在教材循环利用方面有一套比较完善健全的体系。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这一成功模式,全面推行教材循环利用的制度。教材所有权和管理权归属于学校,学生只拥有使用权,学校统一发放教材给学生,并建立相关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当然,推行教材循环利用显然会对出版商等相关企业的利益造成威胁,甚至影响产业利益间的均衡发展。此外,从学校角度来说,对二手教材进行卫生处理、整理分类、重新分配等管理工作劳资耗财。基于此,政府对落实教材循环利用的高校可以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和经费支持,排除障碍,为教材的循环使用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教材循环利用的顺利实行。

(三)组织模式上,充分利用图书馆,建立完备的教材循环利用体系

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建立借阅和捐赠二维一体的二手教材回收站,鼓励学生将不需要的旧书捐出,尤其是内容相对稳定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这类教材应当采取学校回收的方式,长期保存,扩大利用范围。在原有旧教材的基础上,高校每年应针对知识更新变化引进新书,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从旧书市场收购大量的旧书资源,尤其对于使用年限短、教材内容相对稳定、具有选择性的教材,如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研究生入学、公务员考试等,所购买的各类参考书或复习资料,可进行回收。在图书馆的主导下,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建立二手教材书库,在每学年订购教材的时候,可提前公布各专业、各年级开设的课程,低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借阅,在用的过程中保持教材整洁干净,若有污损或遗失的,则要给予一定处罚。

(四)推行模式上,利用网络公布信息,构建多元化载体平台

为了确保旧书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可以搭建一个专门的二手教材信息网站,也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网建立一个二手教材易购网,集回收、捐赠、借阅、购买为一体。作为信息公布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旧书的相关信息,并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校园间的借阅、捐赠和售卖,这相当于在学校建立一个公共网络二手书市场。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电子书成为当今时代阅读的时尚,它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以及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在阅读器上。所以学校还可以引进电子教科书资源,通过简单的二维码扫描,可自行下载,选择需要的知识章节摘抄或打印。

四、结束语

教材循环利用是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而且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觉悟的不断提升,教材的循环利用模式将会得到广泛地认可,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马转玲.论高校教材的循环利用[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3)

[2]胡索妮.大学生教材循环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8)

[3]陈翠英.倡导低碳生活从教材循环利用做起[J].科技信息,2010(23)

[4]魏秀芳.关于学校循环经济研究中的教材循环利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

[5]杨慧.教材循环使用问题调查[J].中国环境管理,2006(6)

[6]陈凯,肖敏.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态度、意愿以及行为的调查分析――以北京地区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2012(3)

[7]钟晓玫.构建二手教材交易平台,为教材循环使用提供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7)

[8]范小梅.对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9]刘颖,程继夏,施政盼,等.教材循环使用与环境保护[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2)

循环利用的意义篇4

【关键词】油田企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健全机制体制、技术革新、强化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彼此和谐。

一、油田企业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1)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它是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3)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增强油田企业发展后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油田企业大多处在勘探开发的后期,资源接替形势严峻,成本压力日益加剧,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油田企业节约降耗,减少资源消耗,挖掘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义。(4)发展循环经济是油田企业成为绿色环保企业的重要途径。

二、油田企业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机构。发展循环经济由各油田企业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会同企业安全环保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编制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应当包括规划目标、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并规定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并负责定期检查检测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对企业和经营者的绩效考核。(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为了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经济的良性循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在污染防治方面,通过对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操作管理的优化,实施污染物排放减量化和废弃物最有效利用,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按照iSo14001国际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严格的环境综合管理,努力营造安全、环保、健康的生存发展空间。(3)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注重节能降耗,增强节约能力。始终坚持将节能降耗列入企业技改的重要内容。(4)注重成本控制,提高节约潜力。成本控制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采购方面力争做到采购流程顺畅,从源头上控制采购成本,减少物资积压和资金浪费。在生产方面做好设备的改造和维护,提高设备产能和安全运行能力,努力降低消耗。在炼油化工方面,应进一步将原油再循环利用,开发出更多种类的副产品,实现原油加工增值的目标,使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排放物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现产品增值和环保达标的“双赢”。(5)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激励与约束机制。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专项资金,强化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能耗监督、监测工作体系,制定各级节能降耗相关岗位工作规范,制定工作评比奖惩制度,有效提高油田企业的节约能源管理水平。(6)搭建载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要把节约能源纳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工会工作当中去。搭建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创新活动,组织引导广大职工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节能增效贡献力量。(7)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风尚。

循环利用的意义篇5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案例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各种水及水的循环,因此对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容易理解。但是由于基础知识积累不足,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不易理解。尤其是案例分析时对选定区域的综合自然地理背景不熟悉,分析不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课前布置考察任务: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城西公园、沿河公园参观涡河和襄阳河,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②学生根据图3.2,自主讨论读图思考题目,理解自然界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认识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陆地水体相互关系。②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循环利用的意义篇6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经验启示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丁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一些发达国家把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在立法上加以确认、保护和促进。我国政府也提出,要尽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经验

世界上最早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的国家是德国,早在1978年,德国就推m了“蓝色天使”计划,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和《电子产品的拿回制度》。1994年,德国制定了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该法于1998年重新修订。1998年以后.德国政府根据《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又先后制定了《垃圾法》(1999年)、《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1999年)、(2oo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2000年)、《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1年)、《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2002年)、《森林繁殖材料法》(2002年)、《再生能源法》(2003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另外,其他欧洲国家也制定或修正了自己的废物管理法,如丹麦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挪威政府于2003年修订了《废电子电机产品管理法》,扩大了有关主体的循环经济责任;瑞典于1994年通过了关于包装、轮胎和废纸的“生产者责任制”法律,并先后制定了关于汽车和电子电器的生产者责任制的法律法规。

其他许多周家也不同程度地制定了相关的环境立法,充实了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例如,美国1965年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先后经过1976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6年的五次修订,完善了包括信息公开、报告、资源再生、再生示范、科技发展、循环标准、经济刺激与使用优先、职业保护、公民诉讼等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又如,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长期以来,其资源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因此,日本特别重视资源的节约使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节约资源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从而构建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日本于1991年制定了《回收条例》,1992年制定了《废弃物清除条件修正案》,2000年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是各国循环经济法的共同价值。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主要借助于预防优先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合理处置原则、适当分责原则渗透于循环经济法规范之中。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物的事前控制,体现的是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的实质在于“物尽其用”;合理处置原则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物的环境危害;适当分责原则旨在使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法律义务。

1、预防优先原则。在生产、服务、消费中充分利用原料、能源和产品,尽量减少弃用物、副产品的产生,以从源头控制资源环境问题。预防优先原则要求法律规则的设计有助于促进产品体积的小型化、产品质量的轻型化、产品功能的增大化及产品包装的简化,以减少废物的排放。环境法的预防优先原则表明,环境法不仅限于抗拒对环境具有威胁性之危害及排除已产生之损害,而是预先防止其对环境及人类危害的产生;对具体产生的危险立即做出反应不是该原则的主要目的,其首要功能为,在根本无危险出现或有出现可能时预防性地对“人”加以保护或对生态环境加以美化。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循环经济法。现代资源环境问题凸现以前,就存在各种降耗、抑废的理念和实践,不过,其主要着眼于资源和产品的经济效用,而现代法律制度同时也突出环境安全。设备内物质循环、生产少废产品和引导消费少废、少害产品是贯彻预防优先原则的重要途径。预防优先是将危险控制于未来、并创造规划和保存未来世代的环境空间及资源的原则,它是循环经济法实现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首要依托。

预防优先原则蕴涵有积极实现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理念。与事后处置相对应,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弃物的事前控制,是一种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初形成时,环境法突出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破坏的恢复;而现代环境法,特别是循环经济法,不仅观念上而且制度上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2、循环利用原则。对于在生产、服务、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废物要尽可能地继续予以使用,直至失去利用价值。“3R”和“4R"原则中的“再利用、再循环、再回收、资源化、无害化、重组化”体现的正是循环利用原则。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要求循环经济法的制度安排应有利于“物尽其用”,特别是能使原料和产品在反复利用中实现功用最大化。

3、合理处置原则。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废弃物的利用优先于处置,但是,当某些废弃物无法进行再利用、再生利用、热回收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弱化、甚至去除其不利影响,或者进一步挖掘其利用价值。合理处置原则是指循环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应有助于及时、恰当处置废弃物。环境安全兼顾资源效率是废物处置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4、适当分责原则。循环经济法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实现依托于循环经济法的实施,而其有效实施离不开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参与循环经济法实施的主体可分为政府、经营者(包括代表性组织)、公众(包括代表性组织),但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的法律义务应当合理区分,此即适当分责原则。该原则体现于各国的法律安排中。日本法强调,“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必须使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合理承担各自责任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使其公平合理地负担采取措施所需的费用”;而且,还具体划分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循环经济法既然是各国政府促进本国循环经济法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那么,其相应的制度安排就要遵循这一精神,把政府、经营者、消费者的行为限定于适当的范围,使其互相配合,互不干扰。

三、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对策

1.绿色GDp核算制度。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核算中扣除包括城市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害、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水污染、铅等重金属和有毒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失、酸雨损失等。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货币折算在世界上还没有公认的方法,因而绿色GDp等指标的核算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但仍然可以从比较的角度,在每项经济活动的经济增长数值后面列上该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升降、生物多样性增减、资源开采或消耗总量、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防治投资额度等事项。

2.计划、规划和布局制度。一般来说,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各地方要针对区域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实际,对地区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确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名单,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如对于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在加强政府财政补贴的前提下,应规划为保护性有限开发的区域;在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把伴生矿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划为接续产业。

3.有效管理和监督制度。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循环经济的综合指导、协调、监督和专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二是有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市级环境资源保护垂直管理改革的力度,试行大区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巡视员制度,提高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和效率;三是施行全新的政绩考核标准,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在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方面的干扰,确保循环经济的模式的实施能落到实处。

4.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为了全面明确消费者、企业和各级政府在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国际上除了坚持“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原则外,还逐渐发展了“消费者最终承担、收益者负担”和电子产品的生产、经销者负责回收等原则。如日本2001年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把义务主体划分为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经营者和国民。英国1995年《环境法》规定了国务大臣的条例制定义务、义务者类型、企业回收符合标准的义务、经济代价义务等。一些国际条约甚至明确了成员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对于这些义务与责任机制,我国有必要借鉴、吸收或完善,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

循环利用的意义篇7

[关键词]管理创新循环经济竞争力

在全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环境下,我省的循环型工业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依靠管理创新,因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光有技术和产品是不行的,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无论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文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标准等方面都要进行调整和创新,否则,滞后的管理水平和手段必将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从我省现状来看,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广东建设循环型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的管理创新将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力的提高。循环经济作为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必然成为一个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构成之一。广东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少,生态承载能力薄弱,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十分迫切,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为发展循环经济所进行的管理创新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循环经济竞争力。

1.将增强企业产品的环境竞争力

传统上,企业产品的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包括产品质量、包装、装潢、品牌及服务等)是构成其竞争力的主要内容。而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提高,环境竞争力即构成产品竞争力的环境因素已成为产品竞争力的又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些产品尽管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占据优势,但如果不利于环境保护要求,也会使产品丧失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理念曾先后经历了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再到“追求服务”的转变,这些管理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因此,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生态管理的理念。所谓绿色生态管理就是在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系统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学科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它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企业及企业的各部门都是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环节,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协同、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企业将绿色生态系统的管理理念贯穿到管理的目标、方法、手段、标准等管理的方方面面,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使产品“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这种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企业管理创新,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企业的环境竞争力。因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被企业的绿色产品和服务所吸引,产生极大的市场需求,这将为企业打开新的市场,大大刺激企业绿色生产。而且企业环境的改善,也会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

2.将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是应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过去许多企业采取的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管理的目标往往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些甚至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把环境成本转嫁到社会,导致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而随着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深入开展,国家产业政策对产业环保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更高,总量控制更严。同时,社会大众的环境意识也不断增强,对企业的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的外部压力不断增大,很难再靠转嫁成本来谋求生存与发展。而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管理创新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因为,管理创新要求企业重新调整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的关系,以循环经济来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在进行管理控制时必须考虑对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利用,实行资源减量化、废弃物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转化,这会有效地降低单位GDp消耗的各类资源的水平,降低生产消耗,使投入产出比发生大的变化;通过管理创新,企业能够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不合格产品和废品,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从而节约企业成本,全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将增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和管理两个轮子。长期以来,企业一般比较重视技术创新,而管理效益由于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不像技术创新那样能够短期见效,使人们容易忽视管理。然而实践证明,“企业一年成功靠促销,十年成功靠产品,百年成功则靠管理”。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水平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因为,企业通过对生产技术的强制性控制管理,可以实现预算控制;管理者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限制调整预算指标,使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能够达到控制目标;iSo14000管理标准强调了污染预防,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与控制,推动了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为清洁生产技术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总之,企业的技术引进、改造和开发,与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相结合,可以保证先进技术有效发挥作用,同时,能够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因此,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通过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二、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的管理创新将增强其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

近年来,企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不平衡不断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开始抬头。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表现形式,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更具隐蔽性,强制性,其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达到保护本国企业,维持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

绿色壁垒(又称生态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表面上看,它是为保护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而采取的措施,具有合理性,但客观上它对国际贸易产生某种限制或阻碍,实质上是利用环保之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有效地阻止外国产品的进口,为本国市场提供有效的保护屏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非关税壁垒被逐步削减,绿色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绿色壁垒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较高的环境标准,包括对产品的研发、原料投入、生产过程、运输、销售及售后服务整个周期,甚至厂房、后勤设施、医疗卫生条件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绿色环保的要求,他们利用国际社会所制定的有关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一些发达国家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进口产品进行限制,实行严格的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标志制度和绿色包装制度,客观上为发达国家的市场设置了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因此,我省的循环型工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树立绿色生态的管理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目标,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管理文化,采用循环经济的管理方法、环境管理标准等等都有助于应对绿色壁垒。例如,企业自觉坚持iSo14000的环境管理标准,通过绿色标志的认证,生产环境质量信得过的“绿色产品”,将冲破欧美等国家对没有取得绿标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在包装上加强绿色管理,满足发达国家在包装上的环保要求;另外,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产品中未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是在进行环境倾销,应通过反倾销措施来均衡不同环境标准下的成本差异。然而,我省的循环型工业企业在管理目标上自觉地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不以增加社会的环境成本为代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对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的管理创新将推动广东建设循环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通过多层面的经济循环,即企业内部的循环,企业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大循环来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的循环型工业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将从多层面促进广东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广东建设循环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企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增长方式

企业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增长方式,需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共同配合。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管理创新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制度上的保障,增强了技术创新的动力,使技术创新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广东的循环型工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树立绿色生态管理理念,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管理目标,在管理文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标准等方面均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将促使企业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循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有助于促进广东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区域循环的典型模式。通过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区域内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资源或能源,逐步建立起企业间、产业间物资能源互换或转换的供求关系,实现整个体系向系统外的零排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前提是企业在管理理念上必须有合作共赢的意识。传统的企业一直将竞争作为其管理思想的核心,采用各种方式在原材料的采购上,产品的销售上与对手展开恶性竞争,企业实质意义上的全面合作却很少。循环经济模式给企业间合作指明了一条道路,必须改变过去的单纯的竞争关系,把企业都看成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环节,这将促进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加快广东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步伐,在园区建立企业间物质能源的相互转移与供求体系,确保物质和能量在企业间循环流动。随着企业循环经济管理理念的建立,不仅便于我省规划新建一批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的新园区,而且便于在原有经济开发区、高新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引进配套互补型企业,构建生态工业链和生态网,推动其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从深层次上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工业生态效应。

3.有助于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建设循环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因此,广东要建立循环型社会,必须营造循环经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夯实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通过创立绿色生态管理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管理文化,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企业管理文化对企业员工具有教化功能,它能培养员工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意识。同时企业文化也具有辐射功能,每位企业员工回到家庭是家庭的一员,走向社会又是社会的一分子,成功的企业文化会使员工将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融入社会生活中,激发员工处处延伸企业的理念,它会促使员工在促进本企业发展的同时,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为己任。企业文化的这种外溢效应,会极大地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使人们消费观念由原来的注重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和产品质量与服务的基础上,同时更加关注产品的环保性能,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循环经济的理念具有示范效应,它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为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广东循环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季昆森:循环经济大有可为[n].经济日报,2004,05,13

[3]王吉发陈小兵:论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J].财经论坛,2006年第12期

[4]黄茂兴: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我国企业运营方略[J].经济前沿,2005(8):45~49

循环利用的意义篇8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消耗、低废弃及再利用为目的,其推广和发展对于我国能够彻底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传统的经验模式,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过往思想,对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高,并且提升在资源减少速度缓慢地情况下经济的增长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循环经济模式在企业的发展问题多多,并非一帆风顺,因而,本文中,笔者先分析循环经济模式的含义以外,滤清楚循环经济实施层次,以及分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模式企业

一、关于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涵义是,此种经济模式通过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把经济活动改造成一个从节约资源、不乱丢废弃物到资源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来源自生态经济,由传统的生存观念转型至以社会与生态、人与自然都相互和谐相处的一种更为健康的观念,这样的话一是能够使得循环经济有关制度的可持续性以及是适应性的提升,二是也一定会对人们健康状况进行改善,为后一代留下资源以外,这代的人们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状况均有进步。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之所以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如下:首先,企业最基本的目的和原动力是利益,这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之一,即追求经济效益。而如果发展循环经济效果较好,较为容易利用企业剩余的副产品和曾经习惯浪费的废弃物来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能较为有效地节约资源;资源的缺少以及市场价格的变化,都会让企业不得不为了确保能够达到往常的利润收入,开始从废弃物里提取出能够使用的物质和资源,也就是废物的二次利用;再是技术,企业的技术体系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会推动技术发展,也会推进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加实践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在技术方面会提供可靠有力地科学支撑;再来是规模经济,它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底,尽力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并且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后是政府方面,对企业发展循环利用资源给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撑,具有规范性,以及一定的财政和补贴,税收方面也会给予优惠,而政府以最公正引导的身份对各个企业的发展循环经济产生直接的推进影响和作用。

三、循环经济实施层次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发展循环经济的层次分别是从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到区域。相比较传统企业大量消耗资源以致资源不断缩水、大量排污和丢弃废弃物以致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以及努力推动人民消费的模式大不相同,甚至是相斥。循环型的企业对生存岛出品都把关极严格,譬如,原材料要节约,能源要节约,有毒的原材料被淘汰,一概不理的废物全部被消减数量和毒性;顾虑好生命周期;对于服务,要求环境设计假如所提供的服务里。

所以,循环型的企业便是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和原则指挥企业的允许,把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应用到企业上面。而建立生态产业链,会导致企业实现企业内部的效益最大化,实现了资源节省以及再利用以致维护环境的受污染程度。

而在城市与区域的层次,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是循环型企业以及生态工业园更扩大的区域的产物,是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转变城市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在一个城市范围和一、二、三次产业各个领域构建各种产业生态链,把城市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城市

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它通常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它也是我国原本有的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城市的客观体现。

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未来的重中之重,那么,应该怎样发展循环经济,又怎样确保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呢?笔者按照循环经济的蕴含和原则,从三个不用的层次分别取建筑循环经济的有关产业体系。

(一)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

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系统的建立是为了达成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的基本模式。这方面的经典实例来自于曾是化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即杜邦化学公司。这里涉及到的“3R制造法”是以少量排量甚至于零排的环境保护项目为目标,便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杜邦公司里的研究工作人员把工程当做实验室,目的是试验创新的循环经济的理念,而创造地把3R原则发展能够同化学工业的实际相结合的此“3R制造法”。目标也是为达成企业内部的自我循环,直指废物循环利用。

(二)构建生态工业园区

构建生态工业园区是为了达成循环经济在更大范围内的基本模式,将各个工厂之间相互联系合作,形成一个组织系统,资源共享和相互交换,利人利己,使得废物不被轻易丢弃和失去价值,形成一个工业园范围内的循环系统,既提升效益和效率,又保护了环境。生态工业园是企业相互之间的循环工业链,因此,我们需要发展有关这类生态工业链或者生态产业园区。前者的范围要更大些,甚至能够扩至农业、工业和畜牧业等。但目的都是为了,以“废物”变需求的原料和能源。

(三)建立社会静脉产业

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系统的建立是为了达成循环经济在整个社会范围的基本模式。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看,需要把目标集中在回收废物和废物利用两方面的相互循环关系的地方,如同一个闭合回路。但是,循环模式需要环境无害化技术作为一个操作的平台。

总结:在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支撑资源地不断消耗问题时,循环经济模式的出现可谓意义重大,特别是制造业等特别消耗资源的行业企业,而为了实施和贯彻国家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求各个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为企业只有坚持不懈地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上,才有可能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在本文中,笔者先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涵义及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接着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然后是循环经济实施层次。最后,笔者从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和建立社会静脉产业三个方面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循环利用的意义篇9

(一)传统发展思维的固化效应

传统线形经济不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才是理智选择。但这决不是说一夜之间循环经济就主导了人们的思想,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由于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形经济的变革,因此,必须要改变人们的认识和思想观念。但是发展循环经济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一些地方、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实践中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片面追求政绩观。第二,对循环经济概念泛化和任意夸大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武断地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最终实现“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错误地认为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概念。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不完善

推进循环经济还存在制度安排上的缺位。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演进的,制度变迁包括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制度演进中存在着“路径依赖”,即制度的演进一旦走某一条路径,就会沿着既定路线和方向发展,且会得到自我强化。但在制度上却没有奖励和惩罚机制引导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些经济政策在实施上反而在引导浪费资源。同时,由于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导致行业过度竞争,为抵御恶性竞争,防止假冒伪劣,使许多企业过度包装其产品,甚至使用一次性包装。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但在某种意义上两者却不等同。在两者的关系中,学者们各持观点。在《实施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王志宏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在《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研究》一文中李大全认为: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可持续发展得以体现。还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即研究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目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所有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滞后

目前,中国循环经济的技术滞后,许多重点行业与先进国家相比,单位产品耗水、耗能大,原料产出率、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再生能源回收再利用率都很低,这种粗放型生产工艺不仅大量消耗资源,且排出大量废弃物,在末端治理时需要更大投入。这些问题都是现有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因此,必须开展重点行业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由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再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等6类技术构成。此外,还有指导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系统优化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但是,目前,在这些技术方面,中国可利用的现成技术并不多。中国需要在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上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专家对此形成了共识,与国外废弃物利用技术先进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

二、基于循环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普及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介绍德、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和成功经验,使人们树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生活中反对铺张奢侈。生活垃圾的分类放置、分类收集,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要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公共道德准则。

(二)完善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突破单一决策模式和管理的条块分割,以体制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建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建立城市各个中心部门的综合决策与管理制度,制定规范的综合决策程序,明确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协调政府各级部门在实施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综合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以及自然资源开发规划的管理工作,建立循环经济的定量考核制度,城市核心部门对下属各级行政首长实行规划实施相关的定量考核制度,根据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标准,组织制定、调整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办法,并将此作为衡量行政首长政绩的主要表现。

(三)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首先,加紧制订循环经济基本法。这部法律应当规范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规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政策导向,为制定循环经济政策确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二,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制定专项法奠定基础。第三,规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手段。第四,规定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准入原则等。其次,修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一些原则性规定已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有必要对《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将从源头预防废弃物和污染的产生、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纳入其中。不仅可以起到政策宣传作用,也是循环经济立法的依据,对推动循环经济立法、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加强国际合作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循环利用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氮肥行业循环经济

一、加快发展氮肥行业循环经济在当前具有特殊意义

1.从我国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有特殊意义

当前,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能源特别是原油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的焦点,也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症结和隐患。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47%左右。如何解决能源瓶颈制约、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我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怎样对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实现科学利用、合理利用、高效利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

2.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思考,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实际意义

国家做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是当前形势下的一个战略决策,其工作的重点就是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风气,杜绝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国家应该有计划的淘汰氮肥行业的落后产能,降低能源消耗。

3.从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思考,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

氮肥行业属高污染行业,环保治理投入大,粗放、不能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必将造成大量废弃物,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对环境的要求,并且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和占用,对水体资源造成污染,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这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更不利于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当前形势需要

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并且符合国家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1.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节能减排

许多氮肥企业正在大力发展和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合理治理三废,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许多氮肥企业已经成功实施的联产甲醇工艺技术;加强环保治理,氨氮废水实现污水零排放技术;合成氨生产中固定间歇气化的造气吹风气的显热潜热回收技术;脱碳放空气、合成氨放空气和弛放气等工业废气的有效成份实施回收利用;含残碳造气废渣等固体排放物进一步实现资源化利用等。这些技术的实施不但开发了下游产品、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而且保护了环境、创造了效益。

2.发展循环经济国家高度重视、并且给予政策扶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

从日前召开的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我国将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争取在2010年建立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把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今年国家发改委已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正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国家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把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摆到了重要位置。社会各界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高度关注,为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氮肥行业企业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打造循环经济型企业。

3.氮肥行业综合开发能力逐渐增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先进的氮肥制造技术和以氮肥相关副产品为原料的产品产业链延伸及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全国氮肥行业已经开发出许多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许多氮肥企业以肥养副、以副促肥的局面已经形成,并且形成了氮肥行业自己的竞争优势。以鲁南化肥厂为例,2008年以来,鲁南化肥厂依靠技术进步,狠抓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企业,形成了煤化工生态产业链、炉渣综合利用热电联产生态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和净化水生态产业链,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今年以来,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工业产值取水量、合成氨综合能耗等重点考核指标分别降低0.06吨标准煤/万元、19立方米/万元、13千克标准煤/吨氨,被评为山东省节能先进企业和全国石油化工行业节水先进单位。在氮肥行业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有了新的提高。转贴于

三、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任何新经济模式的推行和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氮肥行业在我国存在大、中、小氮肥企业并存,煤、气、油原料并举的现状。并且,氮肥行业因为历史、地域等多方面原因及一些自身条件的制约,发展循环经济压力较大,对外部条件的支持保障有更多要求。

问题之一:部分氮肥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国家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但一些氮肥企业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形势认识不足,对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认识;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注重企业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

对策建议:加强国家氮肥行业协会和各省级协会的引导,强化各级媒体对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由氮肥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加强对氮肥企业负责人的专项培训。

问题之二:氮肥行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科研创新不够。

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理论、科研上进行支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很深层次,不利于氮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

对策建议:国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对氮肥行业循环经济进行统一规划。推行循环经济新技术,同时,把一些发展基本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具有代表性的氮肥企业作为典型,进行培养,重点扶持,促进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问题之三:氮肥企业技改资金投入不足。氮肥行业循环经济项目往往需要较大的投入,氮肥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并且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限价的制约,压缩了氮肥行业利润空间,影响了企业技改资金的投入,导致企业自身的投入能力相对较弱。

对策建议:国家应从战略的高度,制定保障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适当给予氮肥等相关行业税收及金融资金方面的支持,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最大限度地给予资金支持,从而推动氮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氮肥行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琴,龚新奇.从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北方环境,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