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十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十篇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0:28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篇1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电视广告游戏

overviewoftheresearchofmassmedia’sinfluencesonyouth

abstract:overviewoftheresearchofmassmedia’sinfluencesonyouth

abstract:Youthspendanaverageofmorethansixhourstimeperdayusingthemassmedia,andthevastmajorityofthemhaveaccesstotheirownseparatebedrooms,television,computer,theinternetandacellphone.inthisarticlewereviewthemostrecentresearchontheeffectsofthemassmediaonthehealthofthewell-beingofchildrenandadolescents.theimpactofmassmediaonyoungpeopleisbothpositiveandnegative.ononehand,itcanbroadenthehorizonsofyoungpeopletotheirlearning,tooptimizesocialwayofyoungpeopleandaslotoimproveyoungpeople'smoralqualities;ontheotherhand,themassmediahasagreatimpactonthetendencyofyouthviolence,socialisolation,adolescentobesity,eatingdisorders,smoking,drinkingandsexualbehavior.weneedtotakeadvantageoftheirpositiveattributesandminimizenegativeone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adolescenthealth.

Keywords:massmedia;youth;televisionadvertising;games

引言

大众传媒是人类传播能力发展变化的表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散布在不同地区的个人或群体的媒体。虽然大众传媒发展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它的出现及繁荣无疑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的多元、新鲜和精彩。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以及日渐兴起的新媒体将各种信息源源不断的呈现在人类的面前,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毋庸置疑,一个由大众传媒和互联网交互形成的“信息拟态环境”正越来越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一切。可以说,离开了传媒的信息,世界将停滞、社会将停止发展。

大众传媒不但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现代传媒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它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青少年是大众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他们要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却又依赖权威;他们的可塑性极强却又易受暗示,最容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其影响往往令父母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震惊。尽管有些传媒人士争辩说,没有什么确切的情报和事实能够证明其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是,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大众传媒已构成了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离的客观社会环境,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因此,在大众传媒环境中,必须理智地分析、把握其对青少年产生的利弊作用,掌握传媒对青少年影响的规律,趋利避害地推进现代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健康发展。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众传媒开阔了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对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既有利于优化青少年的社会生活方式,也有利于青少年乐观向上良好心态的形成。现代大众传媒与传统的传播相比,造就了一种全新的传媒环境,尤其是现代新媒体环境,它以自由开放的形式,推进了青少年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青少年在这个环境中变得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创新意识增强;三是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推进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在美国,超过80%的青少年拥有至少一种形式的新媒体技术(例如,手机,个人数据助理,电脑互联网接入),并且他们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这种技术以文本和即时消息,电子邮箱,博客等形式访问社交网络网站。国际凯泽家庭基金会(美国)的调查发现,年龄在8岁至18岁的青少年平均使用媒体时间为6小时21分钟。对于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总的媒体曝光时间超过除了睡觉以外的使用在所有其他活动的时间。大量的接触网络对青少年的知识学习、社会交往以及品德教育都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从而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二、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是比较严重的。不同的学者,研究视角有所不同,但从总的研究来看,主要是从青少年不良行为(如暴力行为、社会隔离、青少年肥胖、饮食失调、抽烟、饮酒以及等)来进行分析。

(一)媒体和暴力行为。

Ray,Jat调查认为,当孩子们观察到(在媒体上以及在他们周围的环境)他人表现出特定的攻击行为(例如打架)时,很可能马上执行相同的侵略行为。媒体暴力行为的曝光对他们后续的攻击行为、思想和愤怒有很大的联系。而在随后的助人行为中有消极影响。但对于父母而言,尤其是呼吁保护他们的孩子远离各种反复暴露暴力视频游戏和暴力行为的电视节目的父母,不长期接触这些媒体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影响。Ray的来自印度青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儿童接触暴力不单影响他们的学校表现,对他们的心理调整也是不利的。另一项来自印度研究表明,大众媒体对暴力行为的展示(9/11恐怖袭击的暴力)会引起青少年街头暴力行为。

Yama描述了青少年的一些恐惧、紧张倾向的原因,是由于孩子们看电视和电影的时候会频繁的接触神秘谋杀案电影,这些故事充满暴力和酷刑。也有报道电视观看和自杀行为之间的联系。无论是暴力内容的曝光还是观看时间的增加,媒体都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学校表现。Hopf发现,孩子们在童年越频繁看到恐怖和暴力电影,在走向青年的过程中他们比不观看此类电影的孩子更加频繁地玩暴力电子游戏,也更加多的学生暴力行为[4]。青少年各方面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对外界很好奇,辨别好坏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很有必要对观看电视和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之间关系有一个更仔细的调查。

(二)媒体和社会隔离。

Bickham等人调查了观看电视时间、内容、背景和同龄人接触之间的关系。随着孩子花更多的时间看电视,明显地他们花了相对于那些不看电视的同龄人更短的时间与朋友相处。因此,观看电视会造成不和谐的朋友关系,从而增加社会隔离症,焦虑症,广场恐惧症,行为的风险,包括侵略和帮派参与。

一些人发现,孩子花费越多的时间看电视,就越少的和家人呆在一起。同时,孤独孩子们可能会转向电视寻求娱乐和陪伴。处于同龄人边缘的这些孩子会通过电视来逃离生活的压力以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相反,融入社会的孩子花费更少的时间看电视。因此,可以说是社会隔离刺激了过度的媒体的使用。总体而言,它是最有可能的是,这两种效应的发生导致了儿童的社会隔离,进而导致了他们花费更多时间看电视。

尽管看电视被认为是一种很宅的社会活动,这种现象在朋友中司空见惯。观看暴力电视可能会影响年轻孩子们更加,致使其成为社会上被孤立,这反过来,吸引他们接触更暴力媒体。为了优化儿童的社会发展和长期的精神健康,家长,教师,儿科医生应该劝阻观看暴力电视节目。

(三)肥胖和饮食失调问题。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肥胖有一定的影响。Dietz和Gortmake的报告显示,每周增加额外一小时的媒体接触(例如看电视)会增加2%的肥胖风险。罗宾逊实验研究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电视收视和少年肥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Stetter研究了电子游戏和肥胖之间的关系,每两个小时玩一次电子游戏增加了一倍的肥胖风险[7]。有调查显示使用视频所花费时间和从事身体锻炼时间存在反比例关系[8]。因此,如果玩视频游戏的时间可以被锻炼身体所取代,作为游戏和肥胖之间的正相关当然是可信的。但是,如果它是用来取代花在看电视,或者干脆休息的时间上,电子游戏可以更大程度的影响身体能量消耗。

epstein(2008)等人进行了一项随机试验发现,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减少观看电视和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对防止肥胖和降低Bmi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变化可能更多地涉及能量摄入量的变化,而不是身体活动的变化。对于年轻人来说,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从事身体锻炼,而不是整天呆在卧室玩电脑打游戏。

媒体广告促进了不切实际的苗条身材的理念的盛行,这反过来,至少部分地对促进饮食失调负责。一项对年轻女孩的苗条身材追求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减少超过16个月的相关杂志阅读能减少饮食紊乱的症状。Field(1999)观察到大部分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女孩对他们的体重和体型不满意,这种不满情绪与阅读时尚杂志的频率有密切关系。另外阅读时尚杂志的频率与节食和锻炼减肥以改善体形之间有因果关系。

结果表明,针对年轻女孩的这类广告媒体,可能会造成年轻女孩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过于追求苗条身材而忽视了自身健康。

(四)抽烟和饮酒。

研究已证明,青少年抽烟与某些大众传媒信息曝光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超过一半的青少年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染上吸烟(SargentJD,BeachmL,2005)。分析评估广告以及其他大众媒体消息,能教会青年理解大众媒体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使他们能够积极处理媒体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大众媒体的信息。

相关显示:酒类广告和电视节目的曝光与酒类消费积极相关。虽然这样的研究没有证明因果关系(只是相关),有趣的是在1990年6月份的一项研究中,56%的5至12年级的学生说:是酒类的广告鼓励他们喝酒的。也有调查结果显示,处于13岁与15岁之间的女孩们,看电视时间越多,在他们18岁时喝白酒比那些看电视时间短的女孩更多[9]。另外,大麻和酒类的饮用与媒体曝光有关系(ConnollyGm1994)。

(五)风险。

在美国,约47%的高中学生有(青少年初次风险的增加、避免怀孕、性病的感染、盆腔炎等问题逐渐严重),其中7.4%的高中生13岁之前有,14%的人有≥4(GrunbaumJa,KannL,KinchenS,2004)。一个潜在的且在很大程度上未被公开的因素(电视青少年观看的节目中含有高水平的色情内容),可能导致青少年之间的是青少年对色情内容大众媒体的接触。在印度,有很多关于通过手机传播性内容的失学青少年的消息报告。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几乎75%的15至17岁的青少年相信电视上的色情内容对他们的同龄人“有点”或“很多”影响。Collins(2004)认为,接触大量色情内容,是最显著开始性生活的风险因素。peterson(1991)发现与父母共同观看电视和讨论电视,对于降低某些青少年的性启蒙有关。

过早的接触色情信息和活动,对青少年的健康有很大影响,甚至会造成青少年等犯罪行为的增加,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所以不管是为了社会和谐还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有必要比他们进行媒体教育和指导。

三、如何利用大众媒体对青少年进行良性指导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消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父母要对青少年进行疏导和教育,同时全社会也要关心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

首先,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形成成熟的媒体利用心理。面对大众媒体多元、不确定信息,要重视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提高他们认识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能够增强自身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并从中利用媒体的有益方面,为我所用。

其次,应积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媒体的作用就是传播大众信息,引导人们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品质,因此大众传媒应当加强自律建设,严把信息采集、加工和传播关,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青少年发展进行正确引导。

最后,充分利用媒体的积极作用,推进青少年健康的发展。充分利用传媒发展带给我们的有利条件与先进技术,坚持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以科学、健康的传播影响他们,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62001)。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大众传媒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同影响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2,2.

[2]mUnniRaY,KanaRamJat.effectofelectronicmediaonChildren.FromtheDepartmentofpediatrics,advancedpediatricCenter,postgraduateinstituteofmedicaleducationandResearch,Chandigarh160012,india.

[3]peteranderson,avalondeBruijn,Kathrynangus,RossGordonandGerardHastings.impactofalcoholadvertisingandmediaexposureonadolescentalcoholUse:aSystematicReviewofLongitudinalStudies.

[4]HopfwH,HuberGL,weissRH.mediaviolenceandyouthviolence.Jmediapsych2008,20.

[5]BickhamDS,Richm.istelevisionviewingassociatedwithsocialisolation?Rolesofexposuretime,viewingcontext,andviolentcontent.archpediatradolescmed2006,160.

[6]DietzwHJr,GortmakerSL.Dowefattenourchildrenatthetelevisionset?obesityandtelevisionviewinginchildrenandadolescents.pediatrics1985,75.

[7]Stettlern,Signertm,Suterpm.electronicgamesandenvironmentalfactorsassociatedwithchildhoodobesityinSwitzerland.obesRes2004.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篇2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青少年;影响

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现在,新的环境,新的现实,使青少年思想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在当今世界的任何一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中,大众传媒都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它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提供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继而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中维护一系列大众所需的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传媒环境是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在思考青年成长的各类命题中,当代传媒对青年的影响已变得十分深刻。

一、当前大众传媒的主要特点

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人们传送着消息、知识、思想和观点、广告等。大众传媒文化是一种大众化、商业化的文化载体,它具有直观性、通俗性、艺术性、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等特点,它宏扬积极的人生观、传播正确的信息、普及科学知识、引导和整合社会价值观,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精神风貌。

大众传媒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作用,这对于人性的重新构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同时,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日益走向深泛化的今天,许多大众传媒因为抱着自我的商业价值考量不放,投商业利益所好,投某些趣味所好,出现了庸俗化倾向。在具体利益面前,这些媒介放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视而不见,而热衷于追逐低级趣味和时尚、流行的东西。文化消费过分追求趣味的通俗,从而滋生出人的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

二、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及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少年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时代精神更为崇尚世俗与自由。改革开放后潮水般一涌而人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粮,这种文化形态消解着传统权威,对历史上的政治意识形态起到了直接解构的作用。大众文化猛烈的冲击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目标的精英文化和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成为不断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的构造者和承载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大众文化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大众传播媒体就是青少年与大众文化的桥梁。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主要有:大众传媒有助于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青少年积极的主体意识,使青少年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物质的丰富为青少年追求个性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人格的嬗变的直接动因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大众文化传播的繁荣以及大众审美现象的崛起为当代人格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契机当代青少年已不同于上一时代的人们,他们已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再惧怕权威,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在青少年的心理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青少年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当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心理也有较负面的一面:大众文化明星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青少年的成功观到爱情观几乎都带有明星的印记。大众传媒所塑造的魅力人士对青少年一代更具时尚动员力。他们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另外,受大众传媒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一些青春文化病,主要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和“波普主义”所代表的颓废主义的精神生活取向上。再次,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青少年审美的低俗化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艳情VCD、迪斯科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和金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

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悄然勃兴,其传播方式也呈现了多样性,规模的扩大化还是内容的流行化,都表现出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强大渗透,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大众传媒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青少年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在娱乐中忘记烦恼,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

大众传媒的市场操作使大众文化以盈利为目的,大众传媒的运行必然使青少年的消费需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消费行为上一改以往的实惠、耐用、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审美、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消费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大众文化的炒作和现代广告来实现的。现代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向青少年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青少年的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青少年需要通过名牌来获得同伴艳羡和流行的认可。名牌意识实际包含了更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青少年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把该类消费看成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四、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大众传媒

正确对待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行为及心理的问题,这是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长期不能放松、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正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成长所产生的消极乃至负面影响,我们应采取有效的对策:第一,以正确的价值方向引导大众传媒。第二,规范大众传媒的发展。充分调动大众传媒内部的积极因素,使大众传媒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弘扬主流文化,通过主流传媒来遏制商业传媒的俗滥,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来消解商业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第三,通过高雅文化扶持与引导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审美的趣味教育,提高青少年鉴别鉴赏能力,实现青少年审美的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1]赵广香,徐柳凡:“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响”,《黄山学院学报》,2009(4).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篇3

一社会价值观念变迁中大众传媒的作用

1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影响

首先,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不可替代,具有倡导社会生活的理念、个人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的作用,对社会个体追求真善美有积极影响。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的其他宣传方式,包括现在比较流行的名师讲解、名家授课等等,甚至具有积极引导功能的新闻报道模式,这些类型的社会教育方式对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可以增加受众的关注度,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较为清楚的认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其次,对社会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目前,大众传媒可以借助角色示范,为人们提供学习与模仿的对象,正确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及行为规范等。大众传媒视野中的焦裕禄、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对现代人的观念、生活态度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可以使社会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影响十分深刻,大众传媒通过不同的形式倡导亲情、关爱、忠诚与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具有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

2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负面影响

首先,所采用的宣传与引导方式存在误区。从当前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与宣传来看,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导致主流价值观边缘化。一些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过于教条,艺术表现形式不当,过于简单,语言乏味,受众接受难度较大。

其次,对自身价值观念的认识不清。当前,大部分大众传媒在对自身价值观念的认识上也存在误区,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一些节目在宣传过程中核心思想混乱,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引导受众价值观导向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次,新兴媒体的涌现使价值观念引导存在误区。近年来,影视传媒迅速兴起,在引导与塑造社会价值观念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朝着反向发展。尤其是现在的电视剧泛滥,有些电视剧不仅没有发挥积极正面作用,反而使得下一代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出现误区。

最后,低俗媒介不断涌现。这一现象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现在,一些媒介已经偏离了原有的价值取向,为了吸引受众而采取低俗方式,影响大众传媒的公信力,使受众接收低俗趣味的内容。

二政治观念形成中大众传媒的作用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大众传媒是大众与政府间沟通的纽带。大众传媒在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第一时间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及时地将精神传达给社会大众,使其对党的方针政策更加了解,拥护党、热爱党。在国家发生突发事件过程中,大众传媒是大众与政府沟通的平台,传媒要发挥最大的力量让公众了解到突发状况的信息,及政府对这一事件采取的对策等等。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与新信息,对已经确定的信息真实性进行核实,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与公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确保传媒信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维持政府的良好形象,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奠定基础。

所谓的政治民主,就是要确保公众与政府间的信息畅通,可以及时地沟通。现代政府要确保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及时地了解政府信息,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政府要对公众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认知,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同时,公众也要对政府制定的政策有较为清楚的了解,看其是否可以改善当前的生活状况,能否为自身的生活带来实惠与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有效地为公众传递了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了有效平台。所以,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与公众间能否实现高效互动。

三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大众传媒的功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因此,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问题迫在眉睫。下面就对大众传媒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大众传媒的正面教育意义

首先,现代化的传媒方式使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丰富,知识面与想象力也得到了拓展。相较于传统教育,现代化教育的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途径也变得更加丰富,教室、书本、电视、网络,尤其是网络在今天的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兴教育途径的多样化为孩子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开放的媒体环境为新时期的青少年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给孩子们展现了更加丰富的生活图画,为青少年个性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先进的媒体设备、现代化的媒体理念都为青少年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开放的媒体环境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孩子们掌握更加丰富、多样化的知识。

最后,传媒的快速发展使青少年的时代特色日益浓厚。当今社会的青少年,价值观念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自我情结十分浓厚。自我不一定就是贬义词,在很多时候自我意味着的是独立,这是现代社会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的青少年有自己的价值观,对时尚与娱乐有自我的认识,在对待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自己独特的语言。现在这一代的青少年在处世及消费理念上与上一代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更尊崇自由与独立,对自我的选择更加坚信。从当今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代的青少年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竞争需求,他们的创造性可以得到最大的展示,在社会发展中独立地开拓出新的道路。

2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走向。相较于传统的媒介,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了盈利而制作,庸俗化、娱乐化、平庸化现象日益突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被奉为潮流经典,被认为是时尚。一些具有哲理性、深刻且崇高的内容被渐渐地遗忘在角落,乏人问津,即使有受众,也是寥寥无几,成为所谓时尚圈之外的内容。文化生产与消费中的媚俗现象日益突出,而新时期的青少年由于诸多压力和问题,对其认识毕竟有限,同时鉴别能力不强,看见新鲜的事物出于本能就会以模仿为主,这必然会导致不良的问题出现,很多孩子不良习惯都是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而形成的。最为典型的当属现代的青少年相较于学习更加热衷攀比、炫富、消费,喜欢在同龄孩子间彰显自己的富有。现在的青少年中攀比风十分严重,导致中学校园的奢侈风气日益浓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价值观出现问题,对事物的认识出现偏差,对此,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减少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首先,商业运作的模式影响青少年对时尚的认知。现代孩子对时尚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父母及爷爷奶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商业运作融入到大众传媒中,导致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出现误区,使现代中学生的时尚消费观念出现误区,认为奢侈就是时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现代青少年表现出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次,商业利益驱动下使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出现偏颇。现代孩子的审美观念长辈们非常不认可,认为很多内容低俗且庸俗,这是商业利益的驱使导致的。商业氛围的熏陶下,孩子对世俗文化的宣传认知出现偏颇,审美情趣发生问题。从当代青少年的审美情形来看,低俗化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对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不够重视,通俗轻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盛行,相较于深刻的哲学,他们更重视浅显直白的文化,他们更加钟爱直观形象的接受。现代孩子似乎回到小人书时代,更加钟爱看图说故事,这成为他们最喜爱的阅读方式,在某些时候,文字变得可有可无,这对现代青少年文学素质的提升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最后,恐怖文化的盛行使青少年暴力升级。在某段时期内,警匪片、恐怖电影、宫廷争斗戏盛行。尤其是在台湾、香港的电影盛行的时期,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充斥荧屏,青少年每天看到的都是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尤其是随着特技技术的改进,电视剧中的表演手段更加多样,青少年受到这样的视觉冲击,在长期的熏陶下,他们的欣赏眼光就会出现误区,将一些负面人物当成崇拜的对象,将恶霸作为偶像,甚至认为黑社会是理想的发展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该类影片仍然十分受宠,由此可见,现代的青少年在教育中理想已经偏离,从青少年犯罪记录的统计来看,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的案例屡见不鲜,甚至有很多刀枪相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重视。

3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

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引导作用日益明显,但是为了避免其中的负面影响,就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强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积极意义。具体来说,要增加积极内容的宣传,树立正确的宣传理念,在青少年中树立良好的威信,不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文化宣传,都要以积极的引导与倡导为目标,使现代青少年可以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形成独具个人特色且与社会时展相一致的品格,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辉.浅谈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2009(5).

[2]杨晓明.四书五经现代版[m].成都:巴蜀书社,1996:1-2.

[3]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9.

[4]洪淑瑜.大众传媒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4).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篇4

关键词:报刊;青少年;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57-02

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图书、网络等,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及其文化都需要大众传播媒介的维系才能正常运转。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毫无疑问,在当今的媒体中,对青少年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和网络。尽管如此,报刊对青少年仍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真理的伟大往往因为它体现着最普通的常理。我们讨论报刊的社会功能,也应该本着这样的道理。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人们经常会将报刊的种种功能从多方面的角度去论述,但其最本质、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显而易见是向全社会告知信息。其他社会功能均是由这个最本质、最基本的功能派生出来的。很久以来,报刊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报刊对促进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很强的作用,然而,根据矛盾学原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报刊也是一把毫不例外的双刃剑。

一、报刊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正面影响

“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这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对大众传播媒介作用的阐述。作为大众传媒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报刊,其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具有教育功用和效能。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关注度日益增加,报刊类传媒教育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点,报刊类传媒通道在现如今已与青少年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通过加强报刊类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培养提高青少年对报刊基本认知力、判断力和奖赏力方面的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各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报刊是青少年获取信息、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报刊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青少年接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更加具有自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学科上的优劣势等方面考虑,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其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目前我国的各类报刊,其反映的绝大多数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的主流意识方面,这与教师、家长等的影响和提倡有较大的关系,因此青少年通过报刊接受的大多也是积极正面的影响。对青少年来说,他们联系社会、解读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报刊这种迅速高效、跨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报刊能够向青少年广泛地传播新事物、新知识、新信息,将家庭、学校、社会这些外在因素与青少年自身联系起来,帮助青少年们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融合。

2.报刊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随着现代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每天都会向人们传播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包括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生存技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心中正确是非观念的树立和形成,离不开报刊所坚持的正确的舆论导向。报刊中对先进人物的报道,以及对丑陋、恶劣事实的揭露,都能很好地启迪青少年的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前的报刊克服了传统课堂思想教育内容单调、陈旧的缺陷,它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为思想教育提供多种多样的素材和信息,丰富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它所提供的新的人文精神不断充盈给家庭、教师以及青少年。报刊客观公正地揭露和抨击阻碍社会进步的丑恶现象,无条件地传递人类的公理、正义和良知,有助于为青少年明确方向、弄清是非、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等提供更有益的帮助。

二、报刊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负面影响

1.犯罪案件报道的不良影响。报刊杂志中关于犯罪案件的报道的增多不容忽视地影响着青少年对犯罪的认知,其与青少年犯罪有密切关系。青少年是报刊案件报道的受众群体,目前一些报刊刊载社会犯罪新闻时,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客观报道”,导致其在宣传教育方面存在误导严重的问题,如记者在报道拦路抢劫案件时,一般会将罪犯作案的详细时间、地点、工具等细节,以及被害人所存在的受害弱点一一交代,往往会轻易诱导一些存在犯罪意念的青少年。同时,报刊社为了吸引观众与读者,提高销量,巩固品牌,常常会不遗余力地将罪犯的反侦察细节详细介绍,这在衬托出警察高超破案水平的同时,也提供了作案“指南”,一些喜欢寻求刺激的青少年往往会陷入作案“成功”而不受惩罚的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份报刊杂志就成了一份作案的“教材”。青少年所得到的自身生活经验,其往往就是从报刊中学习的社会经验。因为他们急切地想要了解社会外界的事物,但自身又严重缺乏社会经验,在获取社会经验信息的过程中,报刊是其轻易接受的途径之一,报刊所营造的海量案件报道环境,让青少年认为其就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社会现象的缩影,导致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发生严重偏差,在狭小的认识空间里,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感觉敏锐、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不强,过多接触此类报道,难免会断章取义,产生负面影响。

2.低俗的文化娱乐新闻,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现阶段,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涉奇和八卦心理,多数报刊社极力报道低俗无聊的文化娱乐新闻。无论哪种性质及宗旨的报刊,都对娱乐新闻的报道力度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占据着社会新闻的重要内容,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报刊媒介的这种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对青少年的一种诱导。青少年正处于获取信息、逐步形成自身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成长阶段,如果报刊媒介将受众关注低俗文化娱乐新闻的欲望无限地激发扩大,势必影响他们判断什么才是自身真正的需求。娱乐新闻的大肆渲染,使得青少年对明星狂热崇拜。现代快节奏的社会步伐和社会大众的从众心理,往往会使得青少年通过崇拜偶像这种方式缓解压力、寻求社会认同,只要适度即可。但报刊媒介为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大力宣扬明星外形优势和丰厚收入,严重消极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这种代价难免失当。许多青少年从言谈举止、服装发型、生活习惯、到身材标准一一模仿明星,有的青少年便把当明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报刊媒介对明星的热捧,使青少年狂热压倒了理智,虚幻超过现实。青少年对报刊中文化娱乐的盲目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独立的判断思考能力,使得其价值标准和是非对错辨别能力明显减弱,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3.报刊把大量的社会丑闻放在青少年面前,混淆了他们的道德观。现在很多报刊杂志,尤其是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获取商业利润的杂志,经常将热衷于炒作明星的绊闻,极力渲染婚外恋、三角恋、多角恋等,有时甚至为了满足受众的窥私欲望,配以真实的、充满色情、性感暗示的图片等,通过视觉刺激,给青少年造成了强烈的不良影响。一直以来,家庭、学校及其社会对青少年在婚恋方面的引导比较少,导致青少年常通过报刊媒介学习和积累婚恋经验。根据生物学原理,报刊等刊登的娱乐性感图片通过刺激大脑的边缘系统和下丘脑,会促使青少年在不恰当的年龄阶段提早产生性激素,使他们提早跨入青春期。报刊中以文化娱乐形式暗藏着各类复杂的性信息,他们在我国青少年性教育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时刻侵蚀着青少年们原本单纯的性意识,混淆了青少年在学校接受的道德观,他们对成年婚外等复杂感情所采取的宽容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一些幼稚的青少年推到了犯罪的边缘。

青少年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化过程尚未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尚未定型,其现阶段人生重任就是学习社会的文化规范和行为模式。报刊杂志媒介一直在长期缓慢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并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社会化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报刊杂志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积极作用,减少报刊杂志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解决问题:(1)家庭、学校和报刊媒介应联合重视媒体素养教育。(2)教育部应加强对报刊出版的监管力度。(3)报刊媒介应注重公众利益,为青少年的健康发育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4)政府也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彭艳.报纸如何吸引年轻人的眼球[J].传媒,2007,(1).

[2]朱慧松.报纸何以成了作案“教材”[J].新闻战线,2005,(12).

[3]康笑琴.报纸少儿专版浅议[J].新闻天地,2003,(Z1).

[4]何丽波.报纸要担起引导青少年的重任[J].新闻实践,2006,(8).

[5]栾伟伟.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6]徐俏琳.大众传媒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丽水学院学报,2008,(8).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篇5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媒介影响;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3-0050-02

当今中国处在社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并存。面对这种社大环境,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介影响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伴随着电视、网络成长的一代,他们习惯性地接受着来自影视、网络递呈的海量信息,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媒介的观点。为掌握青少年不同阶段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因素,我们于2010年下半年在沈阳地区2所初中、3所高中和3所大学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1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099份,其中初中样本274名,占24.9%;高中样本258名,占23.5%;大学样本567名,占51.6%。

一、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因素分析

(一)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介是电视和网络,且随着学校层次的44-级其媒介依赖性增强

在回答“您经常收看的大众媒介”这一问题时,初中生的选择是电视(65.6%)、网络(17.6%)、报纸(5.0%);高中生的选择是电视(51.9%)、网络(28.0%)、杂志(5.8%);大学生的选择是电视和网络并列第一(42.8%)、广播和报纸并列第三(4.0%)。

(二)六成以上大学生每天收看媒介1小时以上,而四成中学生在周末才收看

初、高中与大学阶段的青少年收看大众媒介的时间有明显的不同(详见表1)。初、高中的青少年“只有周末才有机收看”的比例最高(分别是42.0%和39.3%)。而大学生由于应试压力的减轻,收看媒介的时间和长度更为自由,所以六成以上的大学生每天收看1小时以上。

同样,对大众媒介依赖性最强的是大学生,连续几天不接触大众媒介就很难受(包括非常难受)的比例69.4%,其次为初中生58.5%,高中生48%。

(三)高中生对媒介内容的喜爱度最高、大学生最低

高中生群体最易对媒介内容产生兴趣。在回答“是否有最喜欢的偶像剧”这一问题时,持肯定回答的高中生比例最高,为44.1%;其次是初中生(37.9%)、大学生(26.8%)。

在回答“是否有最喜欢的动漫”这一问题时,持肯定回答的高中生比例(74.1%)最高,其次是初中生(62.5%)、大学生(43.7%)。

同样,高中生有最喜欢的书(72.9%)、最喜欢的广播节目(44.7%)、最喜欢的电视节目(58.7%)和最喜欢的电影(63.8%)。详见表2。

(四)“书(包括杂志)”成为青少年最喜欢欢的媒介

由于不同阶段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学习规律,其对媒介内容或类型的偏好也各自有着各自的特点。正如表2中我们看到的那样,“书”和“动漫”成为中学生的最爱。而大学生最喜欢的是“书”(56.4%)和“电影”(54.1%)。

二、媒介因素影响F的青少年价值观分析

(一)大学生群体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认同比例最高

调查显示,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认同比例最高的是大学生69%,其次是初中生61.4%、高中生50.2%。

然而,不同青少年群体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认同程度有一定差别(详见表3)。初中生“非常认同”的比例最高,为19.7%。分别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此项比例高10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大学生“一般认同”的比例(62.4%)最高,比初中生和高中生高出20多个百分点。高中生态度模糊的比例(36.2%)最高,大学生比例(23.9%)最低。

(二)初中生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态度最为积极、高中生的怀疑性最强

初中生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态度最为积极,近四成初中生“主动去看,深受教育”;其次为大学生(27.3%)。高中生的怀疑性最强,74.3%的高中生选择“有时看,半信半疑”;其次为大学生(65.9%)。大学生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的否定比例最低,仅占6.8%。详见表4。

(三)六成以上青少年“相信或有些相信”真爱永恒,大学生比例最高

调查显示,有61.8%的青少年“相信或有些相信”真爱永恒。选择“相信或有些相信”的不同群体青少年比例相近,其中,大学生(65.4%)比例最高,其次为初中生(59%)、高中生(57.9%)。持“不清楚”比例最高的是初中生(25.1%)比大学生(14.4%)高10多个百分点。而高中生“非常不相信”的比例(14.2%)最高,比初中生(4.8%)高近10个百分点。

(四)大学生群体更易于相信“一夜成名”,初中生则更倾向“脚踏实地”

五成以上大学生“相信(或有些相信)一夜成名”,其比例为51.6%;其次为高中生48.2%,初中生38.1%。持“不清楚”态度的初中生为21.8%,大学生为17.1%、高中生为13.6%。初中生“不相信一夜成名”的比例最高,占40.2%,其次为高中生(38.2%)、大学生(31.2%)。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对“一夜成名”抱有更多的幻想,反而不及年纪最小的初中生清醒。

(五)七成以上青少年有着正确的“正邪观”,初中生的“正邪观”最鲜明和正确

调查显示,初中生“非常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比例(52.7%)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此项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以上,“非常不相信”的比例最低2.1%;“不清楚”的比例也最低6.6%。高中生“不相信”比例最高,为24.5%。其次为大学生-(14%)、初中生(10.3%)。大学生“不清楚”的比例(15.1%)最高,其次为高中生(13.3%)。

(六)八成以上的青少年认同共建和谐社,初中生认同比例最高

调查显示,初中生“非常认同共建和谐社”比例(61.7%)最高,其次为大学生(51.9%)、高中生(40.4%)。“一般认同”的比例为大学生33.7%、高中生31.4%、初中生26.2%。高中生“不清楚”的比例(18.1%)最高,其次是大学生9.4%、初中生7.5%。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篇6

大众传媒是指包括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面向大众传播媒体。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当代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越来越明显。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行为及心理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有益信息的影响,促使其健康发展,应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我们通过这样的调查和研究在充分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年学生影响的同时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能通过传媒手段给我们的中学生以至整个的社会创造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

我这次开展调查的目的是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旨在能在下一步的工作和实践中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正确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心社会,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的成长。调查方法是以一般问卷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表包括20个题目,共做了100份问卷表,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还有教师,个别访谈了5个学生。调查结果是每个调查对象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以下就是我们的调查分析。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正面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信息数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示,50的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这些信息使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②,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形成的。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在学生们购买学习用品时有39的人受到广告的影响,有7的人受到很大的影响。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

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中看日本卡通画的人很多,有51的人认为比较多。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三、克服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一些建议

1、全社会行动起来,抵制媒体毒素

行政部门对虚假广告、夸大事实的广告要严格审批,取缔黄色的、暴力的、低俗的广告,自觉抵制低俗广告。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而学生接触媒体是必要的,禁止他们接触是不可能的。面对大众传媒这柄双刃剑,学校应该秉着教育者的良心,对中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实施有效的引导,增强他们筛选和辨别多种渠道信息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为中学生所愿意接受的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检验书本中真理,感受人生的复杂多味,使他们不致于在不良信息闯入大脑时乱了方寸,迷失方向。

4、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自己社会经验丰富的优势,指导孩子正确接受信息,同时还要分析孩子的信息源,并与学校保持联系。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最近,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了《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近半数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青少年上网时长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近七成青少年靠网络“减压”或“发泄情感”,半数以上青少年因上网导致身体不适,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呈增长趋势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让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一如何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而对各种媒体信息(即对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手机上的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使他们批判地看待大众媒体,有效地抵制各类信息的负面影响,同时有利于帮助他们完善和发展自我。

一、高职生媒介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中国的高校录取工作中,高职录取永远是排在大学(这里指的是综合性的大学,下同)之后。因此,总体而言,高职录取分数要比大学低,虽然分数不能决定一切,但这从侧面反映了大部分高职生缺少大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生活的自律性,这也决定了高职生比大学生更易受到不正确的思想的引导,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有可能走向偏差。目前,高职生媒介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相信大众传媒。目前大众传媒发展迅速,其内容五花八门,这对于辨别能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学生的影响很大。现在,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千方百计制造轰动效应,对于一些明星的言行或者是一些事件不加甄别,如对杨丽娟追星事件、“艳照门”事件大肆宣扬。面对铺天而来的传媒,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会形成一种错觉:媒体所介绍的、所宣传的就是真实的,就是正确的,于是纷纷仿效,这对学生的成长极其不利。另外,有的品味不高的媒体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心理需求,大力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人权,认为人生应及时行乐,忽视、贬低甚至无视社会公德,这也无疑给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消极影响。

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实行“西化”和“分化”,青少年因为思想不成熟,易冲动,成为他们进行“西化”和“分化”的主要目标之一。西方国家想方设法利用大众传媒误导学生,利用传媒的手段多方面进行思想和文化上的渗透.推销西方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青年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认识,便会被西方所掌控利用。

2过度沉溺于大众传媒。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青少年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如果过度沉迷,就会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异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高职生而言在入学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一门技能,以便更好地就业,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对学业有更高的要求,专转本或者考研读博的学生也很少,学习上迷惘、没有目标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上网。另外,高职生还处在青春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而互联网上各类信息混杂,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着他们的窥视欲。此外,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网游正好迎合了这样的心理。总而言之,青少年如果沉溺其中。会阻碍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阻碍自己社会生存能力的发展。有的青少年甚至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并产生消极的影响。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现在中国有1600多万青少年有网瘾。因此,在学校教育里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1 成立研究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高职院校应更新管理观念,认识到媒介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政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对可能影响学生的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进一步推出相应的管理措施。高职生有着不同于大学生的特点,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因此,高职院校里要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研究,研究目前大众传媒中哪些信息对学生有影响,哪些信息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并按影响程度大小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除了制定措施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执行力度,一个好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也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帮助教师提高媒介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篇8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能力;责任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34-02

媒介素养是泛媒体时代人的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养,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也是终身的教育。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将其纳入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也正在启动和推进中。

媒介素养教育又称媒介教育,香港定义为传媒教育,也就是说,它能够培养大众甄别筛取各种信息,吸收有益身心和促进社会和个人进步的健康信息,有效利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表达自我诉求、袒露心声,以此达到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目的。

当今世界信息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都不可能置身信息之外,很难想象一个人生活在与信息隔绝的状态下将会是什么样子。信息主要来自各类媒介的传播,尤其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

人离不开信息,就要学会在信息包围中生存,要有效地利用信息,辨别和拒绝不良和有害信息。大量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再加上媒体人的认识、观念和利益的渗透,使得本来众多繁杂的媒介信息变得更复杂,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是以舆论的和谐为前提的,保持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需要国家公民媒介素养的共同提高。这种对媒介信息的有效甄别和取舍的思辨能力,主要靠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媒介素养而获取。媒介作为文化有其优势和优长之处,在现代社会里为公民包括青年提供着知识储备、丰富内心、娱乐休闲等功用,谁也逃不过,谁都得接受媒介这个载体,了解媒介越多,所拥有的素养就越丰富。可以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而媒介素养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使受众拥有这种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进入媒介研究和教育视野中,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这是国内外共识,有的甚至只限定在青少年范围。因为青少年在成长中表现出许多特点和对未来的期盼,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被动应付的产物,是全民应有的一种素质教育,从我国实际出发,应重视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职业道德相结合,把好媒介信息源头这一关;也应该重视对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使他们获取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而且大大增加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使受众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明确方向,正确认知和解读信息,不致迷失在纷纷扰扰的喧嚣动荡中。所以说,媒介教育是最终实现媒介素养的方式。

我们不能忽视和漠视媒介的社会功用,也不能放大和夸大媒介的不良影响,毕竟现今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超负荷地承载着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并将其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受众,扩大了受众的视野,激发了受众的创造灵感,虽然消解了经典文化的影响,却也让受众认识了世界并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与差距,这无疑是正面的一种影响。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无疑要受到学校的教育和大众传媒的影响,而传媒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传媒的深入生动的宣传使青少年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因为受心智的限制,他们容易相信传媒,很难区别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尤其是当今传媒的高速发展,报纸书刊等平面媒体、电视电脑等立体媒体公布的大量信息扑面而来,青少年接触传媒的频度和时间正迅速增长,他们应接不暇,因为缺乏判断力而兼收并蓄,沉迷电子游戏,网恋,造成早熟、暴力、价值观混乱等现象。有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因为看电视时间久容易发胖,并且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做专题调查显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而媒体起到了关键性影响。据报道,少男少女们为偶像“明星”或喜或悲,甚至自杀、出走,追星悲剧一演再演。

随着手机上网的普遍化以及3G手机的普遍流行,“无处不网络”,“无处不虚拟”,青少年渐渐依赖甚至迷恋网络。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执法检查显示,大约有百分之十达400万之众的中国未成年网民深陷网络之中。他们与现实社会产生隔离感,结交网友却疏远了现实的朋友、亲戚甚至父母,被虚拟化的过程表现为由虚拟走向虚无、由恍惚变为抑郁、由孤独走向孤僻的轨迹发展,并逐步由“自我迷失”沦为“自我失控”状态,自杀与杀人就是自我失控的一种表现。

网瘾引发的这些社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这其中就有传媒的重要影响。当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分别以不同的速率和规模席卷世界,冲击着青少年的视觉和心灵时,他们很容易产生认知的迷茫、模仿的盲目和理性的缺失。面对如此现状,媒介素养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责任。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养成与提高对其成长有着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和学校都有义务和必要搭建各种平台,以使青少年能够掌握媒介素养的能力。传媒消费文化和网络世界中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导致青少年沉沦的一面。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速度无法与电子媒介的发展和变化速度同步,他们需要掌握一种应对媒介信息的技能,在信息洪流中不被吞噬却能“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才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政府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置于和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一样重要的位置,并促使三方面教育融会贯通。

也正是由于大众媒介对青少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关闭电视运动”就是出于“保护”青少年而采取的一种“免疫”措施。当下,传统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共同作用影响着青年的心理发展,社会和学校的授业解惑者无法逃避或远离各种信息的冲击,更不能因噎废食,错过或者拒绝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忽视这些大量有益的信息所带给青少年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因此,对待网络等新媒体所推送的信息,就像疏浚河道,宜疏不宜堵。我们应该寻找到切实有效的手段和对策,帮助青少年辨析信息的良莠,有选择地掌握信息,并为我所用,以达到健康生存和成长的目的。西方不少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优质公民教育范畴,他们从儿童抓起,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质教育课程,以使学生对传媒塑造环境有更多的认识,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介绍传媒的特性、传媒信息的特性、传媒的生态与组织、受众对自己接触行为的管理和分析等内容。他们希望通过教授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传媒信息的鉴别能力,解读传媒信息背后的意义、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鼓励他们做“主动的受众”,而不是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篇9

关键词:视觉文化消费文化培养理论被迫成熟拟态环境

一、当代传媒文化的特点及突出现象

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很多,不同领域对文化的定义不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tylor,1832-1917)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符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他主要强调了精神或社会心理层面。吉尔兹将文化定义为:“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就传媒领域而言,传媒文化是象征符的集合,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精神层面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及习俗等,物质层面的如传播媒介、传播机构、乃至传播“情境”等。传媒文化区别于文学和艺术等精神产物,有其功利性,大多不具备珍藏价值,其品位取决于受众,缺乏早期传媒的“精英意识”和思辨特性。为迎合大众口味,它甘于简单化、商业化,及同质化。

传媒文化是这个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传播运行的血液。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科技的进步、经济的演进同样影响的传媒文化;反之,新媒介的不断出现、信息的传播也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随着传媒科技的进步,传媒文化由印刷文化演进到视觉文化,而经济形式由过去的工业形式到消费社会,传媒文化呈现出消费文化的特性。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矛盾加剧,媒体自身的发展也出现了兼并潮,让媒介文化出现了霸权特性。

1.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区别于文本文化,其传播载体不是传统的印刷物,而是各类机器媒介系统,包括从早期的电视、电影到现在如电脑、电子看板等视频载体,乃至受广大青少年喜欢的pSp、手机等掌上电子产品。呈现模式也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符号不仅仅是文字,更主要的是动态图像。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指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形成知识的印刷和视觉的相对比重中却存在着对一种文化的聚合力的真正严重的后果。印刷媒介在理解一场辩论或思考一个形象时允许自己调整速度,允许对话。印刷不仅强调认识性和象征性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概念思维的必要方式。视觉媒介—-我这里指的是电影和电视——则是把它们的速度强加给观众。由于强调形象,而不是强调词语,引起的不是概念化,而是戏剧化。电视新闻强调灾难和人类悲剧时引起的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滥情和怜悯,即很快就被耗尽的感情和一种假冒身历其境的虚假意识。”“整个视觉文化因为比印刷更能迎合文化大众所具有的现代主义的冲动,它本身从文化意义上说就枯竭的更快。”

而因为视觉媒体传播内容的形象性,它的符号内涵也更为广泛,其暗示意义往往在不经意中传入受众的心理,并在反复传播中获得受众的认可、甚至模仿。对电视影响的研究以伯格纳的培养理论最具有代表意义,其核心意义是:传媒文化可以培养、建构受众的世界观。研究组发现在1967年和1968年的黄金时段节目大约有80%以上的节目中包含一次或二次以上的暴力事件。伯格纳通过分析大量的样本发现,看电视多者会比看电视少者觉得这个世界更加丑陋而卑劣的。

2.消费文化

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采集、提供和解释,能开创经济行为。法兰克福学派指出文化的生产已经和商业密切结合了,文化产品就是消费品,传媒文化就是一种消费文化。通过消费将客体、群体和世界建立联系,鲍德里亚说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传媒文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自始自终都渗透着商业的趣味和结构,通过吸引受众来获得经济利益。

这种消费文化负载着政治或广告任务,通过逼真的视觉效果、音响形式来吸引公众的关注。在这一隐含的消费意义下,媒体常常在电视中营造出公众向往的场景来刺激公众的欲望。

美国的经验学派提出了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了受众通过媒体来满足自己特定的需求,这些“满足”的背后是传媒的消费主义,物质利益悄然改写政治理想和人文关怀等媒介追求,媒介内容开始适应利润增长的需求,是商家和资本的合谋。鲍德里亚指出在消费时代的传媒文化有一个重要特点:媚俗。“媚俗有一种独特的价值贫乏,而这种价值贫乏是与一种最大的统计效益联系在一起的:某些阶级整个地占有着它”。

3.霸权和民主的博弈

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角逐及媒介机构的兼并潮,必然带来经济垄断和传播霸权,传播内容不管他们如何标榜客观、公正,常常掩饰不了其意识形态和集团利益,例如,西方社会乐于在新闻节目中常出现的场景,“贫民窟”、“流离失所的难民”、“飞机轰炸的场景”、“激动的政治发言人”等符号,使西方世界把第三世界与贫穷、落后甚至愚昧联系在一起。而忽略第三世界自身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性。

但与此同时,传播霸权并不能阻隔来自大众的声音,传媒文化带有消费特性——人人参与。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也不断更新,很多门户网站纷纷开通了新闻讨论渠道,出现了不同过去单向传播模式的双向沟通机制,而这一民主特性从电视播出节目的平民化,到集体讨论的BBS,再到众人参与的微博。这种趋势在以一种扩张的力量在增强。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在反抗着传播霸权。

因霸权要考虑受众的需求,而受众由于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渠道有限,也要考虑媒体的力量。而这力量不断在发生磨合,形成平衡。

二、传媒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1.信息环境环境化

青少年对于社会的认识有片面性,无法达到客观,其对于社会的了解主要来自媒介信息,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了解正如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合复杂化,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无法对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保持经验性接触,对于超出自己感知范围的事物,只能通过大众传媒去了解。大众提示的环境并不是全部的现实环境,而是一种“拟态环境”。换言之,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对环境的了解更多的依赖于传媒文化。正如前文所述,当代传媒的视觉内容更多的是迎合成年大众的口味,暴力及各类低俗内容频出,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很难将媒介内容与现实情况加以区分,如果按照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的“信息环境环境化”,即人们根据拟态环境来适应环境,则各种拟态环境很可能就演化成现实环境。这也正是美国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与其节目中暴力场景出现频率上升相关。

传媒文化的霸权同样造成青少年对其真实性的怀疑。随着他们的社会实践越丰富,他们会发现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区别及相似,他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理解。而当发现现实与自己想的差别过大,他们往往会有一种焦灼感、甚至逃避心理。

2.偶像崇拜

而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学中提到儿童性心理的发展要经过口腔、、生殖器三个阶段的自恋期,在告别自恋期进入他恋期,如果人格发展正常,就会具有理想人格,符合社会规范。这一过程“移情”、“补偿”起了关键作用。如果不能很好的“移情”,就会陷入“恋父”或“恋母”情结而成为精神病患者,青少年需要一个移情对象,而学习、游戏、偶像崇拜均成为移情对象。而大众传媒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在反复播出某个人的“美好形象”时,会逐渐被青少年接受,并成为其追星族。而这种偶像制造功能,又能进一步刺激青少年对其附属产品的消费,来实现传媒的经济功能。而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青少年追星是一种寻找自我、寻找感情投射的幻觉安慰。

媒体对偶像的不断推出,并不是如过去宣传英雄和成功人士的传播方式,它所宣传的不在世英雄和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和精神境界,而是一种或阳光、或忧郁,美丽大方或帅气的形象。因为媒体的目的无非是迎合青少年的心理,而刺激消费。各种选秀节目频频,成功的偶像除了不断展示自己令人赏心悦目的才艺和美丽外,另就是展示自己成名后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刺激的是青少年的欲望。

我们会发现,青少年逐渐将欲望与理想混淆了,或者说他们把欲望放在理想之上,一旦发现自己的理想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他们会马上做出调整。他们喜欢说:“我要过怎样的生活。”而不是说,“我要获得什么样的成就。”他们在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中变得迷惑,想获知的是如何满足欲望的途径,而不是如何努力来成就自己甚至社会。消费文化的粗线和功利,让青少年变得浮躁而虚妄。而进入社会的各种能力和做人的道理对他们而言变得可有可无。这也是很多青少年步入社会而无法适应的原因之一。

但同时,我们又会发现,因为传播渠道多样化和民主化,相比90年代对四大天王狂的热,现在青少年的偶像追逐多少带点审视的目光,我们会发现在快男、快女的讨论群里总有不少人持有反对和批判态度,在宣传他们“美好形象”的同时,又会出现他们的“难堪举动”。大家对“炒作”一词也日益敏感,对于明星经纪公司的种种策划,他们并不是趋之若鹜。

3.被驱逐的纯真与画面式思维

而在以成年人为信源、信宿为主体的传媒体系中,青少年所获得的信息与他们的年龄所接触到的信息并不相符,无论他们多么具有选择权,但是在不断扩大的传媒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带有商业目的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传播内容。大众传媒内容的消费主义让其走向媚俗,各种缺乏质量的节目和电视剧不断上演,主持人为取悦观众而大提“前卫”问题,电视剧不顾古典名著的原汁原味,上演各种“”。

美国学者梅罗维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媒介情境论”他认为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形式促成了社会情境交融,最突出的一点是公私情境合并,原本属于私人领地的事件开始暴露到公众视野里。成年人生活中的“秘密”—平庸、邪恶、暴力、欲望不断暴露在青少年面前。他们不得不去理解本不属于他们理解范畴的事物。种种这些现象很可能会造成青少年的性心理早熟,或潜在的暴力倾向等。

传媒文化的视觉化,让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他们开始走向非逻辑思维模式的后现代,以文本来描述动态的画面,以画面来描绘自己的心情。网络上流传着属于他们的画面感十足的语言:“我泪奔”,“我晕”,“我以45度锐角仰望你”。同时,叙事式的漫画比文字更受追捧。

因为传媒文化的变迁,他们接触到超出年龄的信息,看似有着比过去更加成熟的心理,却又带着种种非逻辑化的“单纯”的思考方式,并以他们的方式思考着、成长着。

4.更多的参与机会

传媒文化的民主特性也在不断发展,虽然网吧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进入,但是现在家用电脑和手机上网的普及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社会信息流中,很多论坛里出现了各种有他们年龄段特色的文字,他们更加乐于展现自我、发表评论。他们在受传媒文化控制的同时,又反过来挑战着成年人的主流思想。如一直以叛逆形象示人的韩寒,从反高考、反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腐朽开始一直受着广大青少年的追捧。他们的声音也逐渐受到重视。

而现在各种电视节目也热衷于将青少年加入进来,早期有有“校园派”的三星智力快车,到现在各种选秀节目。他们开始不断展现着自我。

三、如何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环境

青少年因社会经验有限,心理不够成熟,而更加渴望了解这个社会的真实,在面对传媒文化的种种冲击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或激烈、或困惑、或麻木、或模仿,正因为如此,传媒文对他们的影响更值得整个社会的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备成熟的把关人体制,对于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传播内容要把关,这里说的“把关”并不是让青少年完全杜绝接触各种传媒信息,而是采用一个适度原则,而并非草木皆兵,媒介在对公众公布信息时,要考虑到青少年人群,对成年世界的性、暴力或邪恶事件要加以过滤。学校和家长在青少年已获知的不良信息后,在告知实情的情况下,同样,要尊重青少年的选择权,并对青少年可能产生的偏激心理加以引导。

其次,青少年在接触各类传媒信息的同时,要进行相应的媒体传播教育,告知媒体的主观性和功利性,将课本传播和课外信息传播加以区分。

最后,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要学会调整青少年获得信息的途径,不能让他们一味依赖书本、报刊或电视来获取信息,鼓励青少年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通过自身的接触来了解这个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篇10

【关键词】青年;新媒体;水电企业;利用;团青工作

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覆盖率高等特点,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水电企业的特殊工作性质,水电企业青年员工对新媒体的依赖性更加强烈,新媒体正以迅猛之势向我们全面袭来,已经成为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对共青团工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逃避只会导致共青团工作在新媒体领域失去主动权,逐步被边缘化。关键在于深入探讨新媒体对青年员工造成的影响,正确认识新媒体对于共青团工作的利弊,探究如何利用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做好新形势下水电企业团青工作。

一、水电企业青年员工对新媒体的需求

企业青年员工是企业中最具活力、创新力和开拓能力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从电脑、网络到智能手机,见证了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新媒体的最大受众群体,在工作、生活、学习上都养成了高度依赖新媒体的行为习惯,而新媒体又根据人们的需求快速创新发展,二者之间互相促进,成为密不可分的信息消费共同体。

水电“与山为邻、与水为伴”的地理特点决定了水电建设者从事的是艰苦行业,水电职工常年奋斗在深山峡谷,远离喧闹的城市和温暖的家庭,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相对城市生活人群,他们生活范围狭小、对外信息不畅通、与外界交流少。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青年员工,一方面对社会充满好奇,喜欢追求新兴事物,另一方面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家庭生活,暂时没有来自家庭、子女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和生活压力,进一步助推了水电企业青年员工形成通过新媒体了解认知社会、获取外界最新资讯、丰富业余生活的行为习惯,成为新媒体的忠实“粉丝”,而且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依赖性。

二、利用新媒体做好团青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工作的服务主体是青年员工,而青年员工是新媒体的最大受众群体,二者相互渗透、影响,新媒体几乎成为青年员工的“必需品”。从积极的角度分析,新媒体的宣传平台具有受众范围广、宣传效果好、互动性强、信息传递速度快等明显优于传统媒体的优势,深受广大青年员工的欢迎,是一块必争的宣传阵地;从消极的角度分析,新媒体只是一种宣传平台,不具有唯一性,未必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它对青年员工的长期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我们必须争夺“它”的根本原因在于降低可预见的负面影响,而不是等到影响形成了再去改变。

三、利用新媒体做好水电企业团青工作的思考

在水电企业新媒体的战场上,我们要趋利避害,利用新媒体做好团青工作。新媒体作为一种传递介质和数字、网络科技的应用,本身是中性的,它的利弊性表现在不同的受众,在不同的使用途径、方式、习惯和场合下产生的不同作用和影响。我们应该正视新媒体给团青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合理利用它的优势,尽量避免它给青年员工造成的不良影响,助推共青团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利用新媒体优势,占领舆论主动权。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媒介本身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问题的习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于水电企业共青团工作而言,新媒体就像刚刚炼制的“宝剑”,要想发挥它的最大能量,就一定要了解它的特性,利用它的优势。

1.占领舆论的主动权。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做人的工作,人的重点在哪儿,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现在大部分青年员工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媒体,那么新媒体就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新闻宣传工作具有时效性,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认识往往取决于“第一信息”,简单地说,受众往往愿意接受事件主体的第一信息,如果新闻主体没有对事件做出及时报道,往往更多其他的声音就会涌入受众的思想。所以,共青团宣传工作要抓住新媒体受众广的特性,站在舆论的制高点,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利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时信息,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等,满足青年员工通过新媒体获取的信息的需求,更加有效地开展团青工作。

2.加强舆论正面引导。在做好新闻宣传报道的同时,在新媒体中以宣传“正能量”为主旋律,加强正面引导。第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典型宣传。只有健康、积极、文明向上的文化才能让新媒体健康发展,传递出更多正能量,引导青年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第二,选编工作要慎之又慎,新媒体的互动性强、社会影响力大,在选编工作中应抱着谨慎小心的态度,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注重审查,避免出现新闻失实、跟风炒作的现象。第三,改变宣传语态,打赢受众战,针对新媒体受众改变传统的宣传语态,在报道上遵循受众心理与需求,在新媒体平台上多使用符合新媒体的语言。

3.让青年员工成为新媒体的主力军。新媒体的交互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同时受众将信息传递给其他身边的朋友和陌生的网友,这种看似分散的信息,往往比强制信息更具穿透力和公信力,更有甚者,甚至将其作为“口碑传播”的代名词。那么如何建立共青团工作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口碑”呢?首先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深度,开设不同板块的交流通道,如兴趣小组、技术论坛等,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让青年员工参与到新媒体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一方面减少平台建设成本,丰富平台内容,另一方面利用心理学“自我参照效应”――可以理解为无论面对什么,人只有在牵涉到自己时才会将其铭记于心的现象,扩大青年员工参与新媒体宣传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共青团宣传工作的“口碑”,进一步促进新媒体发挥服务团青工作的最大效能。

4.传统媒体、新媒体相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是对立的、不是你有我无的选择。它们的特点和传播方式不同,受众的接受程度和使用习惯不同。要让传统媒体、新媒体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互补劣势,服务共青团工作。例如我们在开展“捡拾垃圾保护母亲河”、关爱敬老院等活动时,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坚持电站内网、手机短信等传统宣传方式的同时,运用青年员工乐于接受的微信活动消息,在活动中实时在微信上活动进展,电视台对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由于电视的特殊受众面,对活动在西双版纳州的宣传起到了较好效果,同时电视视频在网络、微信等平台的转载又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

(二)挤占时间和精力,影响青年员工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在外界客观因素和内在追求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但人的主观意愿对某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围绕新媒体对青年员工的行为习惯造成的影响,进行强制性的阻挠或干扰,只是借助外力,通过强制挤占青年员工的时间和精力的方法,让部分自制力较差的青年员工,认识到问题、意识到改变行为习惯的可能性,是否作出实际的改变,仍取决于青年员工的思想认识和主观意愿。

1.开展文体活动。开展歌唱、演讲、、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比赛等文体活动,搭建青年员工展示自己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控制青年员工对新媒体的依赖性,帮助青年员工发现业余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加强青年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青年队伍的凝聚力,对青年员工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帮助。

2.开展读书活动。读书活动是公司党工团各级组织长期坚持开展的活动,读书活动的形式多样,有推荐书籍、讨论感受的,有强制阅读时间的,也不乏像景洪电站党委开展的“三个一”读书活动,通过撰写读书心得的方式,强制员工阅读特定书籍。无论哪种形式,读书活动都能够让员工获取精神食粮,更重要的是培养职工的阅读习惯,减弱新媒体带来的“浅阅读”影响,同时加大新媒体在宣传工作中的应用,鼓励员工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二者相辅相成助推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3.加强与社会的交流沟通。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对于外部的世界非常了解,但是实际上,我们脑子中的外部世界的印象,绝大多数是媒体给你塑造的。特别是水电行业的特殊性,减少了青年员工接触真实世界的机会,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要创造机会,加强青年员工与外部的接触。如公司团委每年开展的团干部培训、团员青年调研等,加强了兄弟单位的交流沟通,让青年员工更加明晰自身发展定位;不同范围的联谊活动、交流活动为青年员工提供了交友平台;公司各基层团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新农村・青春行活动,培养青年员工的奉献意识,增强企业认同感。

(三)全方位多举措,发挥企业文化引领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是企业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是凝聚企业职工之心、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宝贵无形资产。要不断加强澜沧江公司三色水文化培育体系建设,融合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通过开展以企业文化、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汉子听写大赛”为载体的道德讲堂等活动,特别是公司举办的微电影大赛,让青年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的传播、宣传中,让澜沧江文化理念融入青年员工的工作、生活,形成行动自觉,用无形文化影响有形行为。

(四)加大培训力度,缓解员工“本领恐慌”感。“本领恐慌”是一切恐慌中最根本、最可怕的恐慌。对于企业而言,如果出现了“本领恐慌”的势头,企业的发展可能进入低谷;而对于员工个人而言,心存“本领恐慌”感,可能是对自身的不自信,也可能是一种谦虚,适度的“本领恐慌”感,能够让青年员工怀着谦虚、好学的心态,在工作中更加扎实地学习专业技能。2014年,景洪电厂全年共开展了60次培训,培训人数达769人,人均培训小时数70小时,培训工作取得了实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面对新形势下青年员工的不同需求,要在传统的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专题讲座、外出实地学习等方式的基础上,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不同批次的培训,以缓解青年员工的“本领恐慌”感。

(五)关心职工身体健康,探索解决职工心理健康新途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不仅是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对员工稳定、企业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关心关爱职工的身体健康方面公司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做法,注重对生病职工的关心关爱,每年组织开展职工体检,通过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互助等切实解决生病职工的经济困难。但在职工心理健康方面,我们的方式较为单一,如通过日常的聊天、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青年员工的思想动态等方式,已经不能解决在亚健康比例不断上升的新形势下,日趋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直接联系、服务青年员工的团青组织,要密切关注青年员工的心理健康,除了加大对青年员工的关心关爱,让青年员工参加到更多的集体活动中,也可以请专业人员讲解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健康微信平台等方式,积极探索解决青年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就是要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方法,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运用,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想尽办法减少新媒体对青年员工行为、思想的不良影响。目前,水电企业中新媒体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愿意“打头阵”“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勇于正视新媒体对青年员工的影响和改变,占领这个舆论战场的主动权,创造共青团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