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医学工程综述十篇生物医学工程综述十篇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0:26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篇1

[关键词]野生动物医学野生动物保护兽医学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11-0129-02

野生动物医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是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以野生动物为研究对象,以野生动物疾病防治为研究内容。野生动物医学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生的培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野生动物医学这个学科。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需要借助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学等学科平台进行。

一、野生动物医学方向的研究生将成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领域的研究型或者综合型人才

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对动物医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在野生动物疾病研究基础上作更高层次的培养。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初步应用,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知识内容学习得并不深入。野生动物保护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对野生动物疾病方面的知识只作一个大概的了解。而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就在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将这两个不同专业体系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养既熟悉动物疫病防治理论又掌握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跨学科体系的研究型或者综合型人才。

研究型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侧重对野生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在对病原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发病野生动物的行为特征,提出疫情、疫病防控的综合措施。该类型的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将来野生动物疫病防治领域基础研究做人才储备。野生动物医学研究型研究生可按照科学硕士进行招生培养,鼓励他们继续进行博士学习,并最终将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作为其终生的职业。

综合型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要以野生动物保护具体工作单位或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的需要为培养出发点,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基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或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者的业务水平,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能力。该类型的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组织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野生动物医学综合型研究生可按照专业学位硕士进行招生培养,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与相关生产实践单位接触,了解相关生产实践单位在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开展相应的研究试验,以便将来在工作中解决这些问题。

二、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一)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再以教师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为首要任务。研究生授课体系应该具有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素养、自主获取知识的功能。对于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应将科学的野生动物保护观根植于心,熟悉国际、国内野生动物保护行业的现状,使学生明白其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服务于野生动物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个根本的大局,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人文意义。

(二)野生动物行业有其特殊性,在进行野生动物相关工作的时候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作为野生动物高级人才,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一定要熟悉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国际、国内法律法规。适用我国野生动物和利用的法律法规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一类、二类传染病》《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三)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需要结合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两个学科体系的知识进行培养,需要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在培养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应该围绕“野生动物疾病防治”这个核心点,建立“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这两个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本科为动物医学背景的同学应该选择“野生动物保护”这个模块中设立的课程,本科为野生动物保护背景的同学应该选择“兽医学”这个模块中设立的课程。但无论是“兽医学”还是“野生动物保护”模块中的课程体系,都不能简单的照搬各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也不能采用本科阶段的授课方式。

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自学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授课过程中不需要全面系统的讲述,只需要给学生点出各种课程核心内容即可,按照“师傅领进门,学艺靠个人”的观念进行授课。“兽医学”模块体系,可借鉴兽医学一级学科的分类法,分为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三大综合课程。“野生动物保护”模块设置野生动物管理学、生态学、动物学这三大综合课程。

基础兽医学重点讲述怎样应用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知识阐述发病机制,诊断具体疾病,指导用药施治,通过例证法使学生掌握这几门课程的用途即可,而这几门课程系统的理论和概念,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可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学。

预防兽医学重点讲述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在传染性疾病发生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可通过几个重要的疾病如禽流感、血吸虫病对野生动物及人类自身的影响来讲述。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篇2

关键词: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1423;Q95-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75-02

生物医学工程(Biologymedicalengineering,Bmi)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多学科的高度综合交叉是生物医学工程的特点[1]。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及相关科研机构都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涵盖了生物信息、医疗仪器、生物材料、生物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工程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3]。南京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在学校原来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优势学科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传感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力量,上述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平备。比较而言,学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上相对薄弱,特别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实践教学有明显的不足,存在着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平台薄弱、课时有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优化配置、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更新等方面入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学实践教学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生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南京邮电大学是传统的工科院校,信息学科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工学为主体,以及“大信息”的背景下,学校的通信、电子、图像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科研氛围浓厚、师资力量较强,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成熟、教学特点鲜明。上述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已经构建了包括课内实验、专题实验、综合训练和生产实习一系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但随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迫切的需要将更多的生物医学知识融入到工程学知识中。为了扩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学教学方面,我校目前开设了几门生物学领域的课程,包括现代生物学、定量生理学和解剖生理学等。

由于学校在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基础,因此这些课程的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实验教学平台也比较薄弱。此外,生物医学课程多属于理论加上实验的课程,要求课时较多。以解剖与生理为例,理论课要讲51个学时,实验课也需要51个学时[4,5]。但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纲,对解剖与生理课程只设置了36个学时的理论课以及4个学时的实验课。因此,在这些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上,需要大幅的调整以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4,5]。在实验教学上,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为演示实验或参观,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机会[6]。

笔者在调研学生对解剖与生理课程兴趣、期望和要求时,有68.1%的同学表示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表1),并且有30%的同学希望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表2)。但我校目前现有的师资力量、实验教学平台和课时设置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平水,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生物医学实验教学改进办法

1.培养专任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我校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近几年来,已引进多个生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和高级人才,构建了一个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包括了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工程以及纳米材料毒理等,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体系完全满足了现有的生物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需要。

2.完善实验教学条件。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同时为了满足学校科研项目发展的需要,我校已于近几年建设完成了生物医学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结合医学诊断以及生物信息处理的多层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地,使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和掌握全面的生命科学综合实验技能,以培养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性人才,同时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师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平台,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做出一流的科研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操作平台和蛋白结构测试和信息处理的表征平台。在此平台上,我们为学生设立了核酸分离和检测,核黄素、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化指标测定等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观看并亲自动手操作,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对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除了加强教师队伍和实验平台的建设,我们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针对生物类课程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许多教师针对生物领域的热点方向开设了一系列的开放实验项目,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动物房,让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一些基本的生物学实验以及动物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方法[7-9]。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鼓励对生物医学相关实验有兴趣并且有能力的本科生申报创新项目,鼓励教师和学生并将毕业设计与创新项目相结合,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10]。实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查阅中外文献,了解项目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设计实验方案,学习各种新的实验技术,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还加深例如学生对各种专业课程的理解以及对生物工程专业的认识。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让学生对生物医学各领域的实验室构成、具体运作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在大学和医院等实习基地的参观和关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习目的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为生物学和医学服务的交叉学科,生物学实验课对生物医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掌握领域非常重要。针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现有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浩伟,秦翥,刘颖,等.创新实践模式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中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17-120.

[2]李天钢,马春排,李自毅,等.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21-22,46.

[3]马春排,李天钢,李自毅,等.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实验定研究与探索,2010,29(4):103-105,122.

[4]李小慧,吴建盛.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剖生理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61-163.

[5]严振国,施雪筠.解剖生理学[m].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6]路宏朝,王杨科,陈文强,等.基于能力培养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1(3):35-37,40.

[7]孙文彬.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148-151.

[8]冯波,翁杰,黄楠,等.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建立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0):15-17.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篇3

[关键词]神经生物学;课外科研实践;七年制;综合型人才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之一: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是由该国的教育实力来决定,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发展国家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的。医学院校是培养创新性综合型医学人才的摇篮与基地,通过特定的课外科研活动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发现问题并学习新知识,是综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

我国传统的医科大学基础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书本为中心,与科研实践活动完全分隔开,重视及强调课本知识,忽略对七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七年制医学生基础好、起点高、学习能力强,学生在前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课程知识和技能,具有进一步掌握本领域新技术和新进展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引与帮助下,可以涉猎更广更深层次的前沿理论与技术[3]。通过此文和同行分享本学系在引导七年制医学生参与神经生物学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方面的一些方法与体会。

1全面推行导师负责制

牛津大学早在19世纪就实行了导师制,导师既要指导学生们的学习,也要指导他们的生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师生关系密切[4]。近几年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展了导师制的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指引学生高效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拓宽其视野,提高其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探索型或创新型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导师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①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确定研究方向,进而选择在此研究范围内从业的指导老师作为导师,在确保顺利完成其现有学业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导师团队的科研工作中;②导师可根据学生的综合条件,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科研工作的爱好和期待程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与科研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其科研思路,使他们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科研实践活动去中并加以拓展。经过三年的尝试,该教育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巩固并拓宽课本知识,同时为导师提供更多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渠道。最终通过师生的双向选择(每位导师可以与3~5位学生建立导师制关系),确认指导关系,可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始课外科研实践活动,具体实施如下。

1.1查阅并阅读文献,撰写综述

学生与导师在经过多次详细讨论后,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并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导师对检索所获得的文献进行筛选分类后,按照理论上由浅至深的顺序,或按照技术上由旧至新的顺序,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文献,做读书笔记,同时鼓励他们在组会中去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在上述过程中,导师要做到及时与学生交流和讨论。接下来导师拟定题目,由学生来撰写文献综述,此过程中需要导师和学生反复讨论、修改及补充。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训练,学生不但能充分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最新动态,还培养了深入浅出的科研写作思维和科研语言表达能力。

1.2设计并开展实验研究

学生依据各自的课题研究方向和阅读文献的结果,并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出具体的科研工作计划和实验方案,再与导师反复多次讨论、修正后进一步实施。在具体实施实验研究之前,通常由导师手把手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基本功培训,如如何配置各种缓冲液,如何灌流、取材,切片,染色。以借助人工神经导管修复成年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为例,首先学习制作实验动物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导师需要向学生演示其过程、讲解注意事项等。第二步如何将神经外膜与人工神经导管缝合在一起,导师需要向学生阐述上述操作的目的和原理,学生见习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和导师交流实验进展情况如遇到的困难、实验失败的原因和预实验结果。导师也要及时讲评学生科研训练中的进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纠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和动力。在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课题进展汇报,以此锻炼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

1.3处理数据,撰写论文

实验数据是论文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将庞大无章的原始数据,表现成为一目了然地且极具表现力的图表结果。前期医学生已经学习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在具体科研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将统计学课本知识应用于科研实践中去,即应用相应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软件对原始实验数据进行建立数据库及处理分析,最终的结果要与导师进行讨论与校对。撰写及是检验学生整个科研活动非常关键的一环,在科研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导师都需注意进行讲解与引导,例如在每周组会上学生讲解文献时,文献中的前言部分除了综述该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外,还提出了“为什么”开展本研究这一科学问题。那么学生在撰写科研论文时该如何巧妙地引出自己的科研问题呢?需要师生之间在组会上针对这一问题及论文的其他内容反复讨论,直至学生逐渐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要求。

2神经生物学课外科研实践的收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导师而言都是获益匪浅的双赢的过程[5]。对导师而言,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成长。借助科研实践这样一个平台,吸引优秀的医学生加入课题组中深造,他们朝气蓬勃且思想活跃,可为科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为学科的发展储备坚实的后备力量。同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求老师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影响学生。试想:一个老师说话、讲课或做科研工作时毫无激情,又怎能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激情。老师一定要做到自律且优秀,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逐渐影响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授业”的过程,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即“要给学生一碗水,师傅肚子里要有一缸水”才行,并能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做到这一点,要求老师具有强烈的职业追求,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解惑”,学生提出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对于基础知识或实验技巧方面的困惑,老师应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并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的同时,及时给出有效地解决方案。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他们很好的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虽然帮助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但帮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帮助的时候要留有空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整个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科研实践过程,也是老师提升自己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①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解决各种层面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科学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的最直接活动[6],学生亲历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7]。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学生初步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综述撰写、科学研究的选题和实验设计、常用实验室仪器和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等。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通过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推理或与导师讨论后,可能产生新的思路和新的发现。整个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其聪明才智,发挥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大提高。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兴趣是行动的原动力[8],在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会遇到枯燥的重复工作,也有可能遇到充满挑战的难题,既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也可以直接从导师那里得到答案或帮助;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科学问题,这个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的好奇心,也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综合实验技能。科学研究极具挑战性,只有好奇心是不够的,实验中通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恒心、耐心及毅力,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要不断学习各种实验技能,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能力。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科研必需的基本素质[9],任何一项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都必须依赖诸多人的智慧和力量,学生之间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共同面对困难、承担风险、分享成绩,从而逐步形成乐于助人且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能力。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是件好事,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实践的动机不够单纯,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畏难、胆怯情绪。这必将导致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总是考虑能否发表文章以及文章的数量,亦或这些文章对将来的毕业分配或进一步深造是否帮助等等。也有一部分学生起初对科学研究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憧憬,但是经过几次失败的探索之后便打起了退堂鼓。当出现上述问题时,导师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仅仅有喜悦和成功、还充满了坎坷和苦难,任何一个伟大的发现都是在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之后完成的。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所有的弄虚作假、急功近利都会导致严重的错误和失败,只有真心热爱且持之以恒的人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和越走越广。经验证明,积极开展导师负责制的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仍需不断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其探究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良性发展。

经过导师负责制的课外科研实践活动,神经生物学系老师指导的学生在校内及北京市属高校间的各类比赛如学术论文、实验设计和科技发明制作中脱颖而出,纷纷获奖,这其中凝集了老师们的辛勤指导和孜孜不倦的教诲以及同学们的热情探索与求知。

[参考文献]

[1]杨萍,熊鹰,阮怀珍,等.神经生物学第二课堂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87-789.

[2]周晓红,陈晓光,彭鸿娟,等.以课外科研工作为基础拓展医学生创新综合素质教育空间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235-236.

[3]杨朝阳,李晓光.神经生物学教学模式及改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122-124.

[4]程琼,陈罡,沈爱国,等.神经生物学教学方法与课程建设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02-605.

[5]邢俊玲,段建红,胡三觉.从神经生物学教学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3):223-224.

[6]刘浩,庞丹.杜威的科学技术“探究”思想解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18-22.

[7]尹艳玲,韩松,李俊发,等.医学神经生物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8):681-682.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篇4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形成性评价;高等医学教育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最初是由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于1967年率先提出来的[1]。这一概念当时的专注点在于保证有效的课程开发。通过教育界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此概念目前的含义升华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试图将考评的重点放在作为人的学生的身上,与学和教的过程结合在一起[2]。形成性评价也有过程性评价之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即时、动态、多次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客观问题。除此之外,它还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特点,也是形成性评价发挥其作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3]。

一、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意义

考试是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是最终目的。然而现行考试中的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我们将考试改革的目的定位于:本着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积累考试改革的经验来探索出一种适于本院校本科学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形成性考试模式,填补空白,完善考核体系,突出创新,期望以改革考试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体系,不能采取学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4]。由单一闭卷考试转变成多元化的考试模式。况且“医学细胞生物学”具有内容复杂而广泛、学科发展迅速、与别的学科的交叉渗透性强、教学任务重和包含的知识点较多等特点[5],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突出重点地掌握教学内容,最终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需要一项规范的,多层面的,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到即时监控的作用。

二、“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应用措施

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我们计划改革这种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形式,尝试性地提出适用于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实验设计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考核,最后评定学生成绩。“医学细胞生物学”形成性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包括题库的更新和补充、无纸化期中考试(即在机房电脑上进行考试)、集中口试(即学生抽教研室电脑上的题口头回答问题)、提交小综述、实验设计和期末卷面成绩等,最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便于评估此种教学改革的效果。拟定期末成绩认定方案如下:最终成绩=理论课评价成绩+实验课评价成绩;理论课评价成绩=无纸化期中考试(10%)+口试(5%)+提交小综述(5%)+期末成绩(60%);实验评价成绩=实验报告册平均分(15%)+实验设计(5%)。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题库的更新和补充:题库按教学大纲和要求及时更新,并每次新组题,以避免出现应试教学现象。加大主观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增加实验课内容相关题,促使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主观题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中比例要增多,同时在试题中增加实验课相关的题目。

2.无纸化的考试考核方法:无纸化考试是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和教学考试管理需求而出现的一种先进的考试技术,已经在一些客观题型占主导地位的计算机基础和英语考试中得到应用。其优点主要在于机器评分,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和公平公正,也节省老师的工作量,因而值得推广。试题的题型有选择题和判断题(目前计算机对复杂的简答题和论述题等的评分难以实现),这是一个代替传统卷面考试的无纸化考试平台。成绩按10%比例记入总成绩。考核内容覆盖前半个学期讲授的全部内容,考核形式为网络题库计算机无纸化考核,计划在机房进行。考核题型全部为选择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

3.口试考核方法: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给予学生更多创造性表达的机会,为减轻期末考试压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将考试评价过程化,计划安排口试记为平时成绩。鼓励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大胆探索,表达自己的意见,即对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给予高分以鼓励。期末考试前利用业余时间在教研室电脑上统一安排口试(分几个考场),每位同学按学号到指定的办公室在老师电脑上回答5道题。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和论述题等,考生在其中随机抽取5道题来进行解答。

4.小综述考核方法:写综述可能对于刚入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来说有点困难,但是在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网络化信息的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代课老师在如何查阅文献、检索资料、网络数据库上如何获取医学信息等方面给同学们做专题讲座,教学生写综述的基本技能,指导学生写出较高水平的小综述,字数可控制在3000-4000字。综述题目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中制定,包括上课时没时间讲到的自学内容,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所查阅的资料自立题目来进行撰写。综述内容可包括科学界研究比较热门的领域,如细胞通讯和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干细胞及其应用和细胞工程等几个方面。让同学课后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翻读文献,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完成撰写综述的任务,要求期末前以班级为单位提交给代课老师。

5.实验设计考核方法:要求利用“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包括光学显微技术、电子显微技术、显微分光光度术和显微荧光光度术、细胞培养技术和细胞器的分离与提纯等技术设计一个简单实验,促使学生思考“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内容和研究方法,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基础。内容要求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含实验仪器及药品)、实验方法及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5个环节。老师应提前交代实验设计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并且始终指导学生完成好作业。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勇于探索、富于创新,才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6.问卷分析:本课程在结束时,对进行考试改革的各个班级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将来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提供客观的依据。

7.成绩分析做出结论:学生最终成绩在同等批次班级间做对比并统计分析,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做出最终结论。

三、结语

我们相信依托这种综合性的考核,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真真意义上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静.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1,9:66-68.

[2]冯翠典,高凌飚.从“形成性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考评”[J].教育学报,2010,6(4):49-53.

[3]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3:47-51.

[4]邢发国,米海敏.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3(6):86-88.

[5]李风.《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时代教育,2013,20:6-7.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篇5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0-03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等多个层次,来研究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学科[1],其理论及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是当前医学生物研究最活跃的前沿地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必修课,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形成系统的全局观,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成为高校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文结合实践教学过程,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精选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包括教学中教材的选择组合、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2]。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内容涉及许多相关领域,如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2]。因此现行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普遍篇幅较大、知识覆盖面很广,以人民卫生出版社陈誉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为例,分为细胞生物学概论、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社会学、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细胞工程五个部分,共17个章节。而目前临床专业的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学时安排为40学时,如果授课时每章面面俱到,不但与后继学科内容重复,而且学生势必觉得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如何将条理清晰、重难点分明、容量较大的知识点系统地传递给学生,是应该首先进行思考的。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在教材选用上,进行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结合使用。主教材采用科学出版社杨抚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其最大特点在于线条清晰、内容浓缩、重点突出、框架分明。对于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这种风格让其容易很快掌握所学知识点的整体框架和相互关系,不会陷入过多繁冗的细节之中而迷惑。辅助教材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陈誉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其优点在于各个知识点讲解得透彻详实,知识面辐射广,案例较多。在授课上,以主教材拉章节线条和框架,在对重要知识点扩展时,让学生参阅辅助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让其在学习中慢慢地参悟自我学习的思维方式,学会如何有效学习。

其次,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备课时,查阅下游课程,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了解细胞生物学与它们的衔接、渗透、重复部分,做好对后继课程的铺垫作用。对重复的内容要淡化或舍去,对延伸的内容要讲透。比如细胞膜与物质转运这部分,离子泵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药理的一些知识点,因此这一部分必须讲透讲深,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比如核糖体章节中的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内容,在生物化学课程中,会深入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需要简单地介绍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其余设为学生自学内容[1]。再如信号转导部分,这部分新名词较多,转导路线繁杂,内容有一定难度。虽然在生物化学中将详细学习,但由于该内容会影响学生对后继课程如生理学、药理学等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抓主线轻细节,让学生建立一个受体、配体、信使、细胞信号转导特点和路线的宏观整体印象即可。此外,对于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将各个章节的一些最新动态、前沿专题引入。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形式

(一)重视案例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1]

由于授课的学生将来都要进入临床,他们关注的重点常为所学的知识是否有利于未来的临床工作。因此,经常会有初学者问我,学习细胞膜、细胞器这些内容,到底和今后的临床或者科研工作有多大关系?

因此在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沿革,特别是近年来的前沿领域和重大发现,同时特别介绍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实例。如2001年以来的生理或医学诺贝尔奖、化学奖的获奖内容,包括2001年生理或医学奖“发现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2002年生理或医学奖“器官发育的遗传基础和细胞的程序性死亡”、2003年化学奖“细胞膜水通道、离子通道结构”、2007年生理或医学奖“胚胎干细胞、基因敲除技术”等,通过这些对生物医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奖项的介绍,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细胞生物学一直活跃在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前沿,并非只是过时、毫无价值的基础理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在理论教学中,设立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这一章节,而此部分是很多院校细胞教学中的删除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教材中各种细胞与亚细胞结构图的来源,以及细胞组分的分离与培养过程,好奇而充满兴趣。生物学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学科,任何数据的产生,都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以案例引入的方式简要介绍常规研究技术和方法。其重点集中在以显微镜介绍为主的细胞形态研究技术、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细胞组分和亚组分的分离、测定技术。让学生对细胞的研究过程有一个系统、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对后续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

再次,在教学中加强病案的分析。医学细胞生物学与临床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分章节讲述后进行相关的病案分析,将增强学生的兴趣,加大与所学专业的联系。比如在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中,引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介绍,让学生对膜受体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在讲授内膜系统中的溶酶体时,以“矽肺”和“痛风”为例进行讲解。引发学生探究发病机制,加深对溶酶体的认识和理解。在细胞周期的讲解中,将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肿瘤治疗策略贯穿其中,举例讲述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作用机制和使用原则,加深学生对细胞周期运行机制的理解。

(二)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如细胞及细胞器结构,各种生理过程)多集中于细胞的微观水平,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和枯燥。因此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应强调图形、动画、文字的三结合。如膜转运蛋白介导的跨膜运输中,学生很容易混淆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这两种运输的原理。在讲解中应对比图形并引入动画,将两者差异变得直观可辨,一目了然。在细胞连接中,涌现出许多关于连接的新名词,如紧密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桥粒、半桥粒等等,光从语句上辨析,容易混淆。通过细胞连接总图的展现,各个连接类型的区别及其功能便清楚可辨,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立体完整的细胞连接通讯网络。又如细胞微丝和微管的装配,很多学生无法通过文字在脑海中呈现出“踏车行为”这种动态的组装过程,一个几秒的动画,能让学生获取直观的印象。细胞信号转导的动画演示,能强化转导线路中的每个传输节点,能形象展示信号传递中蛋白修饰或结构的改变,以及之后信号级联放大的生物事件,让学生从冗长枯燥的文字表述中脱离出来,得到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在一些不易区分、不易理解的微观水平的分子事件的教学上,加大图形和动画的使用频率,通过动画图形之间的对比,区分相似事件,建立动态的概念,形成相互联系的全局观,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律[3,4]。

(三)适当应用pBL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pBL教学法的特点[6]。在医学细胞学教学中,适当穿插pBL教学法。如细胞骨架中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的讨论。在内膜系统教学中,在讲述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及相互动态关系时,以“胰岛素如何合成、分泌”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胰岛素如何翻译合成”、“如何加工修饰”、“如何分泌出细胞”这三个问题,从而具体到“这个过程和哪些细胞器有关”、“每个细胞器扮演的什么角色”这些细节问题。通过讨论这些细节问题,最终完成对中心问题的学习[7]。

三、加强实验教学中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是第一门与动物相关的实验课程,学生对仪器、动物充满好奇感,容易忽略对知识点的关注和理解。在初期实验教学上,应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将预实验所拍摄的照片及录像穿插在课件中,在操作关键点上进行讲解,将学生的兴奋点引入到所学的知识中。在中期实验教学上,应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强调实验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使用药品和操作步骤的目的性,得出实验的流程图。在实验过程中,提倡能够丢开书本,按流程图,有逻辑地进行独立操作,使学生了解细胞生物学拥有一个系列性、完整性较强的实验体系,并非依葫芦画瓢的简单模仿就能做好实验。此外,还应加强实验课堂最后10分钟的实验小结,让学生分组讲述实验的心得体会,并由老师进行点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协助精神,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2,8]。

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和心态,对于部分有专业兴趣倾向和喜爱科研的学生,可开放实验室,让其根据相关的课题进行实践,过程中采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查文献、写综述、写实验方案、实验小结、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其实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及形式方法的初步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慧芳,肖桂芝,刘朝晖.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3).

[2]张锦宏.曾军等,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

[3]王艳杰,孙阳等.“多元化”整合与优化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3(9).

[4]李玲.秦军等.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

[5]杨飞.向光盛等,细胞生物学事件主导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

[6]李正荣.朱栋梁等,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

[7]方瑾.于敏等.构建多元化的细胞生物学pBL教学模式[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1).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篇6

【关键词】循证药学;用药干预;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6-01

循证药学指的是实证药学,是现阶段新兴的、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水平的一种科学性和有效性很强的方法。其内容是指临床药师将病症结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并搜集和评价其涉及的科研文献,再根据文献证据评价所制定出的临床医疗方案,基于此种情况,结合医疗人员经验和实践、医疗技术,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更加完整、更符合病情的药物治疗方案的一个临床实践的过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临床用药干预的案例110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所有案例均由临床药师进行循证药学干预。

1.2方法

1.2.1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找出110例患者在临床用药中不合理之处,确定需要进行干预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过程是遵循piCo-S方法,再结合临床实际的需求,确定需要干预及解决的问题。

1.2.2最佳证据针对110例患者用药不合理现象,找到最佳证据来解决临床问题。需根据问题症结(如药物过敏)制定检索的策略,并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和搜集。文献检索的范围有:全部已发表的文献,文献信息源存在通用信息、原始研究和经滤过(评价过)的先相关文献等。可采集的通用信息包括卫生部所颁发的各类法规、各类疾病治疗的用药说明等。能直接收集的证据就合理利用,但是临床用药无法收集的证据,则需要自身建立证据,如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医院与地区均会存在一定的差别,此种资料不易得到,就需要自身建立。搜集最佳证据的整个过程中,能大大提高药剂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也能促进医院的药学发展。

1.2.3证据评价和分析系统评价就是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实行全面的文献综述,经阐明、选择、评价和综合全部与此问题相关的、质量较高的研究证据,再按照统一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选出合格的证据,用统计学的方法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得出一个可靠的结果,最后对结果加以说明。循证药学研究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的证据,自有―套比较严谨的评价体系及等级制度,一般自高到低分为5级:l级: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2级:单个样本量的足够RCt结果;3级:有对照组但是没有进行随机方法进行分组的实验;4级:未设置对照组的对比观察;5级:证据源于描述性的研究,如个案报告、临例、系列报道等事例。疗效评价重点关注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药物经济学等诸多综合评价的合理性研究。

1.2.4临床用药干预谨慎地评价和使用所得到的证据要,采取说服力极强方式的循证证据在临床用药干预中向医生、护士和患者阐述自身的观点,积极取得其认可和配合,从而发挥药剂师的工作能力。

1.2.5工作评价记录临床用药干预的过程,对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并作出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为今后的用药干预行为积累更多的经验。

2案例分析

110例案例中,其中有1例女性高血压患者,因饮用葡萄酒出现昏迷,送到我院抢救,临床医师诊断结果为低血压休克。患者家属表示患者经常饮用葡萄酒,以前并未出现昏迷的现象,其血压也控制平稳。

循证干预过程:临床药师首先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细节,得出:发病当日,患者习惯性地于早上8点准时服用硝苯地平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之后在上午lo点左右直接喝了葡萄酒,改变了以往晚餐后饮酒的习惯,并且当日饮酒量大于平常,饮酒后约5min就出现了头昏,最后导致昏迷。经药师文献检索,参考相关的文献,发现乙醇会抑制机体血管运动中枢,促使其血管扩张,乙醇会与一些降压药发生会发生反应,导致患者血管扩张,两者共同致使患者肠胃不适和血压下降,从而导致昏迷。因此,药师总结得出:饮酒量及饮酒时机会造成患者发生突发性昏迷。

3讨论

我国医院的药师大部分均是化学出身的药学者,其药物的临床经验欠缺,无法全面开展临床药学的工作,因此,采用循证药学的方法,可以弥补药师临床经验不足这一缺陷。药师可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医院医师、护士或者患者家属解答疑惑,并指出医院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循证药学强调的是临床证据,而不是临床直觉所得的经验,其中心内容就是寻找最佳证据,并分析和运用证据。整个循证药学的实践过程中临床药师可运用最新的技术,搜集最有效的文献资料,并采取正确的评价方式,制定出最好的治疗或者用药方案,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必须具备深厚的药学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临床药师在使用循证药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还需要缜密的思考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2]。

循证药学在我国临床应用较少,这是由于国内缺乏完整的循证药学体系所造成的。但是循证药学正在国内逐步兴起,其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在具体实行临床用药干预的过程中,临床药师需要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建立一套符合医院药学发展的循证药学应用体系,从而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率和增加药物使用后的疗效[3]。

综上所述,循证药学应用在临床用药的管理中,是保证临床用药干预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循证药学也能帮助药师提高其自身素质,促进医院药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艳萍.探索循证药学在临床用药干预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2):26.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篇7

关键词: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小莉,女,1978-09生,在读博士,副教授

1背景

课程考试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改革同样如此。医学生在结束基础课程学习、转向临床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基础学科知识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很容易产生遗忘,不利于临床课程教学的开展[1]。近年来,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改革不断兴起,特别是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以来,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改革出现综合化考试改革倾向。如第二军医大学从1996年起就开始进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考核范围涵盖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及病理生理学6门课程。第三军医大学从2007年起开始实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就基础医学课程考试现状而言,我校依然采用按课程体系分课程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考核,提出推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而如何搞好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试,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实施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掌握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利于临床学科的学习。

2实施

2.1实施情况我校在2014年6月18日实施了第一届基础医学综合考试。

2.2具体做法实施对象及安排: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对象为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共288人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涉及5门学科: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涵盖了医学基础主干课程。题型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包括名词解释(2分)、填空题(3分)、简答题(5分)、单选题(10分),每门课程20分,分别由各个教研室命题,后由学院教务办汇总后形成综合考试试卷。考试时间为2小时,考试内容为各门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占90%,了解的内容占10%。考试结束后分别由各教研室批改汇总后形成总成绩。虽然基础综合考试没有单独的学分,但总成绩列入毕业考试中总成绩中,占毕业总成绩的20%。最终考试不合格者参加毕业时补考,其成绩影响学生学位的评定。

2.3成绩分析从本次考试所含5门课程的成绩来看,学生对基础医学主干课程的掌握欠佳,在知识掌握的准确和牢固程度、综合及灵活运用程度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而且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对于间隔时间长、知识点多,课程难点多、逻辑相关性不够强的课程,考试成绩偏低,见表1和表2。

3存在的问题

3.1考核方式本次考核为闭卷考试,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利用诸如口试、讨论、论文报告等多种考核手段。闭卷考核方式就是一张试卷、多种题型、标准答案,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卷定乾坤”。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就使得一些能力性考核的内容受到了限制,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或不重视实践部分的考核。

3.2命题情况试卷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推敲的细节问题。1在题型的设计上,首次采用了常规题型,选择题只有单项选择,没有a2、B型及X型题,与执业医师考试的题型衔接不够紧密;2每门课程的分数设定过于平均,5门课程每门20分,没有其侧重点,联系临床知识不够紧密,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吻合度不高;3在命题上基本属于教研室单干,彼此没有共同研讨,课程之间内容有些脱节,基础课程之间衔接不够完善。

3.3学生答题总体而言,学生成绩不理想。首先,学生考试目的不明确,对考试前的复习工作不够重视,大多数同学是通过短期的突击复习,导致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基础知识得分率不高,名词解释、填空题得分较低。其次,考试内容受限于教材,致使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而忽视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综合分析题得分率不高,如论述题得分较低。最后,学生的生源基础对成绩有一定影响。

3.4组织管理首次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没有制定关于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主要由学院经教学委员会讨论决定,学校没有参与,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及方式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没有很好地执行“考教分离”和“考改分离”[2,3]。学院尚未形成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模式和长效机制,学生参加综合考试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对考试前的复习工作不够重视,造成成绩普遍偏低。

4对策

4.1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1笔试改革:首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组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增加病例分析,从而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加大考试难度。2增加口试考试:首先设置口试题目的内容及数量,学生抽取口试题目后查找文献、综合分析、设计答案内容,一周后与教师面对面进行汇报。口试题目注重突出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衔接,达到多学科综合的目的。3增加实验技能考核:增设医学形态实验学、分子医学技能、机能实验技能考核,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安排完成。

4.2构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试题库的构建依据临床医学教学大纲,包括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5门课程的试题。试题库命题方案要求考试内容为各门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占90%,了解的内容占8%,超大纲的内容试题量占2%。试题的题型采用客观题型中的a1型(最佳选择题肯定型)、a2(最佳选择题否定型)、B1型(配伍题)和主观题型的填空题、名词解释、分析题等题型。要求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两者比例约为7∶3。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题量适中。考试内容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减少机械记忆和知识再现形式的客观性题目所占的比重,提升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才能回答的主观题的比重,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增加综合性知识和能力测试的考题,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建立十套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每次考试由学校考试中心随机抽取。

4.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作用的认识,以综合考试的平台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为专业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基础医学教学内容改革中,应逐渐转向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将基础医学学科知识有机整合起来,逐步形成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结构,构建新的基础医学课程群;再次,教师不断改革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及方法。基础医学课程远比临床课程抽象、枯燥、繁琐,又是最初接触学科,学生很容易因理解障碍造成畏难情绪,忽略基础医学的重要性,致使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脱节严重。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如针对难教、难学的特点推广临床知识与病例分析法综合教学模式[4],在教学中密切结合临床应用展开论述,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将基础医学应用在实际的临床中;可适当推行pBL教学法、病例讨论法、学生小讲课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习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教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在查阅文献、分组讨论、探讨分析病例的活动中,了解基础知识对临床医学的重要性,从而拓宽了知识面,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融合,提高综合素质,也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应加强知识的学习,通过课程进修、教学竞赛等手段不断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基础医学教学质量。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篇8

动物医学专业四年制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相互独立性。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相对与理论教学,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潜力。就动物医学专业而言,它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能力培养,强调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的训练。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反映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上。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动物医学专业有五年学制和四年学制两种,在相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改革和创新四年制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完成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目标要求,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按照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我国五年制和四年制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层面上的体系;单门课程独立进行实验为主的实验方式占统治地位,以致内容重复,时间和资源浪费;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缺少真正动脑动手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实验内容与生产脱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四年制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在上述问题上表现得更加突出。针对这一问题,从2008年开始我校对四年制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改革研究,并于2009年开始在教学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四年制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一)改革思路和方案

构建4个实践教学模块组成的时间教学体系,并根据四年制本科动物医学专业的学制特点分阶段组织实施。4个实践教学模块分别为:课程实验模块跨学科专业综合实习模块生产实习模块岗位试就业实习(顶岗实习)模块。课程实验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全部在前3个学年的6个学期内完成,后3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全部在最后一个学年的两个学期内完成。4个实践教学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根据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

(二)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1.课程实践模块

就目前而言,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实验是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改善目前的现状,修订完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验指导、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加大实验学时,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动物医学专业的25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有24门含有实验教学内容,每门课程均开设了一项以上的综合性实验。充分利用实验室,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

2.跨学科专业综合实习模块

根据动物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及社会实际需要,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进行综合强化训练,第7学期的1~7周在校内进行跨学科专业综合实习,将前6个学期所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融合到4个综合实习项目中,即动物普通病防治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小动物疾病诊疗技术和动物防疫检疫技术。通过综合实习,将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密切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及临床操作技能,打破学科界限,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和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

3.生产实习模块

第8~17周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生产实习。根据学生实习意向和人才需要,学院统一安排学生实习,制定详实的实习计划,确定实习单位、学生分组、联系人和实习点指导教师等。每个实习单位均指派1名教师,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和管理工作,实习结束进行总结座谈,并评定实习成绩。通过实习使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岗位试就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岗位试就业实习模块

岗位试就业实习即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近几年,随着我院动物医学专业办学声誉不断提高,与社会联系日益增加,主动要求接收我校学生实习和招聘我校毕业生的单位逐年增加,我校积极组织就业招聘洽谈会,将毕业实习和学生就业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通过岗位试就业实习,学生受到了深刻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锻炼,学到了在学校难以学到的知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锻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为将来步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5.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篇9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61-02

实验动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课题的确立和研究成果水平的鉴定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在医学院校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起步较晚,我校细胞工程教研室于2009年首次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中开设了实验动物学必修课,2011年后陆续在医学各专业中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根据开课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实验动物学教学体会进行总结,希望能给兄弟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提供借鉴,并进一步促进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

一、注重理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实际参观法。实验动物设施这一部分内容,单凭课堂讲述,学生很难接受,也没有兴趣。因此,针对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参观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动物中心普通级动物实验室和饲养室及屏障环境设施,边参观边讲解实验动物饲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屏障系统的人流、动物流、物流以及通风净化系统、消毒隔离系统、温湿度调控系统、录像监控系统等。通过参观教学可以把抽象的说教转为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情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即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将“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教,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1]。例如“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制作”这一章,内容包括各类不同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举例。要掌握某种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就需要学生熟悉该种疾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临床表现等基础知识。因此,这一部分内容,若单一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则可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换位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即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通过视频等声像资料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把要讲的内容形象化,利用视觉效果既有助于学生认识、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讲述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时,通过播放相关的录像,如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方法、给药方法、采血法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书本的内容及动物实验技术的操作方法。

二、适当增加实验课,实验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适当增加实验学时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亟待改进的部分在于加大实验课的比重,使得实验课与理论课并重。滨州医学院实验动物学2009年刚开课时,实验学时为15学时,通过不断的教学经验积累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信息反馈,2012年后,实验学时增加到27学时,主要内容有常见实验动物的编号和标记方法、雌雄辨别方法、抓取保定方法、麻醉方法、采血方法、给药方法、处死方法、输精管结扎技术及各种疾病动物模型制作等。实验课上,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动手操作。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实验课,能够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掌握实验技能,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学内容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方面就是实验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基本实验主要是一些常规的动物实验操作,如大小鼠、豚鼠、家兔等的抓取与保定、麻醉、采血采尿、给药以及组织采集等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综合实验,如肿瘤动物模型的制作,很多知识和基本操作在这个综合实验中得到应用。自主设计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写出实验方案。教师为该动物实验提供技术帮助等。通过上述实验教学环节,能够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重视动物福利,培养学生“3R”伦理观念。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综合的基础性学科,其内容除了介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以外,还包括动物福利和动物实验伦理学的内容。目前,国内各院校中大多数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认识不足[3],甚至完全没有此方面的意识,因此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贯穿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的讲解非常重要。在实验课中给学生引入3R原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充分注意到动物福利,树立了爱护实验动物的意识。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了解有关动物福利和伦理的知识,动物实验遵守“3R”原则,并且能将其推广到今后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去。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增加学生信息摄入量

由于医药领域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实验动物学的发展速度很快,涉及面越来越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相对落后的实验动物学教材已经无法跟上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步伐,网络教学正好能够弥补此缺陷。教研室于2011年开始进行实验动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师将部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放在实验动物学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学习。主要应用如下:①采取录像的方式把课堂讲授难以理解和实验课无法开展的内容制作成视频,上传到网站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如无菌动物养殖、疾病动物模型建立、转基因动物制备以及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和突变系的形成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动物实验技术的最新进展;②通过网络平台将实验动物学与公共服务平台中的相关学科进行课程对接,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③建立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相关网站的链接,如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网、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美国杰克逊实验室等,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实验动物资源信息;④通过网络课程的互动环节,充分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和交流,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逐步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这样的网络教学进一步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

综上所述,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对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动物学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能自觉地将其正确地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为以后依法从事动物实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丽,陈.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南方医学教育,2010,(4):31-32.

[2]曾昭智,江涛,张锦红.医药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312-314.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篇10

(萍乡市人民医院人事科,江西萍乡337000)

摘 要:本文对综合医院内部员工的激励政策与管理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激励措施在综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给更多的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带来较大的帮助。

关键词:激励措施;综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258-01

前言

医院要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探索出各种能够充分发挥人才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措施和方法:目前激励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并组织实施,就可以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他们和医院整体发展。

一、激励理论的概述

激励的一般原理,就是为了特定的目标而去改变人们的原始动机和内在需求,而不断地进行强化、引导甚至改变其行为的往复过程。此过程一般都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最终目的,然而这种努力通常是要以满足个体内在需求为前提的。

何为激励理论,它是一种以人类心理学和人类组织行为学为基而展开研究讨论的理论学说。根据激励理论相关特点,形成有效的激励理论,从而确定好适当的动机诱因。随后按照激励期的长短和所要激励对象的自身情况,包括其工作的性质、职务的高低、家庭财富的状况做出正确的诱因设定。只有诱因设定正确才能将激励对象的需求变为其强烈的动机,从而引发其行为。针对收入低、经济困难的一般员工,其诱因在经济上,因此给予物质报酬的激励所产生的作用通常要大于精神上的激励;针对收入较高的管理人员,给予适当的精神激励所产生的作用通常要大于物质报酬的激励。根据激励的长短期的着眼点不同,方法上也要有所不同。

二、综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措施的应用

1、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的应用

激励机制是要建立在公正公平原则基础之上的,在建立前首先需要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从而制定一套多数人认可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公正公平精准的激励机制在应用时可以同考核制度加以结合,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大家的潜能发挥;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还可以充分体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从而更好地了解满足员工的需求,通过系统地分析、探索与激励相关的信息,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政策及时地加以调整。

2、物质激励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应用

物质激励方式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一项重要且有效的管理工具。对于工作人员奖励得当可以有效地节约医院的人力成本,而且有助于调动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忱,推动医院健康发展,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综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物质激励体制必须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

除了物质激励意外,精神激励也是尤为重要的。精神激励是一项应用广泛、复杂多变但又影响深远的活动,管理者通过思想交流、教育的方式倡导医学行业精神,也是调动医院员工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的一项有效措施。精神激励其实是一种内在的激励,通俗地讲就是给员工在精神和心里上的一种无形的激励。比如说医院对于员工的公开表扬、表彰,是一种医院对员工工作成绩的认可。

通过物质激励同精神激励相结合,对待每一位员工都要真诚,多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才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通过情感交流及物质奖励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并留住人才为单位所用。

三、激励措施在综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激励措施的实施能够使员工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释放自身能量,保持一个积极的工作状态,且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士气,从而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2、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

通过激励措施的实施可以营造一种良性循环的竞争氛围,使得员工通过不懈努力工作取得较好的业绩,从而更好地推动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员工会因为取得医院的奖励、激励,大大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带动周围的同事的不断提升,提高了员工的竞争意识,久而久之形成个良好的竞争氛围。

结束语

医院通过各项激励措施的实施,使得医院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使得整体的医疗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医院通过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体制,大大激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使得医院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最终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艳秋;王子瑶;钱风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吉林医学;2011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