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础的护理知识十篇基础的护理知识十篇

基础的护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4:50

基础的护理知识篇1

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临床应用护理基础知识的调查问卷》,对来自全省不同的5所护理专科学校的学生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100名护生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调查,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及分析。

结果: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护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水平(掌握率88.89%)明显高于对护理理论的掌握水平(掌握率22.2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护生自觉温习护理基础知识积极性不高(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经常温习率分别为35.80%和44.4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护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水平高于护理理论,现阶段临床带教仍局限于临床治疗本身,对病人整体关注不够;带教老师的带教意识有待增强,带教能力有待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态度有待端正;实习期间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关键词:护生实习阶段护理基础知识掌握水平数据收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4-02

护理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两部分等。随着医疗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尤其是整体护理概念的提出,要求临床护理工作不仅仅强调治疗操作本身,更要注重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整体护理关怀。实习阶段护生是将来临床工作的中坚力量,对他们进行有关护理基础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护理临床带教的现状,为护理教育和临床带教提供可商榷的建议和帮助,以期最终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和临床带教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12年3月至4月对来自全省不同5所护理专科校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100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20名,女生80名,本科生60名,专科生40名,年龄20~25(22.4±2.4)岁,均为高中起点,在院实习时间2~10月不等。

1.2方法。自行设计《临床应用护理基础知识的调查问卷》并通过护理专职教师审核,内容包括三组,每组由分别针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两部分问题组成:①第一组问题调查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掌握情况(分别由多个问题组成,调查结果取各问题正确答案数算术平均值);②第二组分别调查带教老师是否经常强调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应用;③第三组分别调查护生本人在实习期间是否自觉温习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问卷发放后在规定时间内收回。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回收率81.0%。数据分析采用统计描述和X2检验。

2结果

2.1护生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和掌握水平调查。见表1。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水平明显优于对护理理论的掌握,但同时结果也显示,临床带教老师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强调率均不高,护生温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亦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实习阶段护士急于学习临床各项治疗操作和护理技能而忽视了对护理理论的再学习。

在医院实习过程中,笔者感到做基础护理的机会远远大于对病人自身病情发展的观察。由于临床工作中病人较多,而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因此临床护生在临床工作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基础的护理,参与治疗操作实践机会多,而且技术操作重复性强,长期锻炼下来,轻车熟路,对操作规范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同时,正由于这种情况的处理,护生临床观察病人病情进展和评估病人状态的时间将大打折扣,加之某些带教老师对护理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护生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影响到自身对护理理论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片面认为只要会操作便能做好护理工作,评估病情和心理状态的作用不大,因此护生不大主动去学习,这样便没有了理论学习的途径和动力。长此以往,护生对护理理论的认识也就逐渐模糊起来。

(2)临床一线由于护士缺编,部分带教老师护理理论掌握不扎实,导致临床带教计划不能落实。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士缺编,带教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繁重,即使想认真带教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护理实习教学过程容易出现教学计划不落实[1],护生很大程度上机械听从老师的吩咐去做各种琐碎的事情,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学习。另外,由于部分带教老师学历层次较低,自身的护理基础知识尤其是护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和丰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带教水平。

(3)部分护生对自身职业认可度不高,主观上不愿意主动提高理论修养。

由于历史原因影响(护理工作被认为是低学历、低技能、简单而琐碎的服务性工作,护理工作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2],许多护生对护理工作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因此自主学习护理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去翻阅书本,很少温习基础理论知识。

随着医学模式、护理模式的转变,我国经济建设与卫生保障事业的发展,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护理队伍以中专学历为主的现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因此,我国正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力争同世界护理教育接轨。与传统护理教育相比,高等护理教育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不仅仅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更重要的是要以病人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尤其包括对其心理和情感的关怀,这不应只停留在科研阶段,更应该体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和作用。而此次调查结果以非常明确的信息告诉我们,现阶段的临床护理工作很大程度上仍以护理操作本身为主,以护理评估和护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个性化护理仍徘徊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以致于带教效果欠佳,护生对自身职业认可度也不高,结果十分令人担忧。

虽然改变护理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若能够在方法和态度上改进,相信上述现状会有所改观。笔者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合理安排实习进度。可适度减轻临床带教老师的工作强度,有时间和精力为同学讲授基础知识。②提高带教老师的学历层次和能力,做到自身有丰富的理论资源向学生传授。③正面引导护生,增强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定的专业信念和出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对护生施以正向引导[4]。④提供机会让护生参与查房,详细了解病人进展情况,带教教师可适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理论联系临床,献计献策,对护理方案的实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彭向阳,王曾全,何秀花.本科护生对临床教学策略反馈性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6,21(1):27-28

[2]黄白桦,尚春秀.护理大专本科学生职业态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18(9):662-664

基础的护理知识篇2

高职护理专业基本上都是在原有中职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四年制的中职护理向三年制的高职护理转变必然面临着课程建设的改革。目前的现状主要为以下几点。

1.1教学理念

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于医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多,联系护理职业能力少,导致学生对本职工作认识的较晚。

1.2教材编写

尽管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的教材进行了多次改编,但在内容上仍保留的是本科的“压缩版”,大量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望而生畏。

1.3教学方法

没有彻底脱离局限在本学科知识范围内的“平面式”教学;学时少不具备分组式讨论;把抽象性的内容采用单纯的知识堆砌,致使学生不能对理论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以上问题显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知识的传授。

2“平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自2006年国家大量投资支持职业院校的建设以来,我国高职护理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均采取超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课方式;其次是学生层次差别大,文、理科学生基础知识不同;再其次是自主招生的比例逐年增大。由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某些国外的教学新模式不易在大班采用。为达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同时得到提高的目的,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采用以岗位需要为目的实现多学科知识同时传授,把原有的本学科系统转为跨学科系统,真正的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平行式”模式:教学内容是将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按护理岗位需求进行筛选后与多学科的知识优化重组,教学方法是探究性和驱动性的知识传授。是实现对护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2.1教学理念

是把医学基础课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护生职业素养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本学科重点还要强调护理相关的考纲;不仅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还要强调本学科与护理知识的相关性。如:在首次开课时用大量的事实宣传护理职业是神圣的职业,使学生热爱护理工作;每次授课时展示护士资格考试要求、护士应会技术等内容。

2.2教学内容

是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未来的护士职业能力要求相结合。单纯的记忆生理学内容不仅非常枯燥而且不能引起重视。为解决这一困惑,备课时依据护理执业考纲要求把生理学的重点和难点与其他学科优化组合。以生理学为主线同时增加以下内容。

2.2.1理论内容:介绍相关的解剖学、临床知识、护理知识、保健知识[2]。

2.2.2视频内容:相关的护理操作视频(每次课约5min);如:讲解肺通气时播放护理岗位的人工呼吸法。

2.2.3课件内容:临床应用,如:讲授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时还展示临床上二者应用的区别。

2.2.4教学图片:护理岗位的器械,如:胃管、导尿管、吸痰器等。

2.3教学方法

是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

2.3.1训练学生自学能力:针对学生不会看医学书的特点,每次授课后给学生指出下次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特点,提供上网要查找的相关护理知识[3]。

2.3.2训练学生思维能力:针对学生习惯被动听课的特点,授课过程中对重点、难点一定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4]。

2.3.3训练学生归纳能力:针对学生对医学知识归纳能力欠缺的特点,授课结束时把课上重点再次归纳后展示给学生。

2.3.4训练学生沟通能力:针对学生对医学知识提出疑问较困难的特点,采取书面反馈(选择、判断、问答);当面交流;网上交流。

2.3.5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特点,授课中增加护理工作相关问题的讨论[5],如:讲解体温测量时讨论体温计掉在地上如何处理?

3“平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

3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医学基础课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护理职业要求相结合的“平行式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

3.1教学目标

实现了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医学基础知识与护理岗位能力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早期学习中即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3.2教学内容

实现了单纯理论传授向实用知识传授的转变。结合未来工作岗位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不仅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对未来岗位必须学习的知识可以重点掌握。

基础的护理知识篇3

关键词: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人文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41-02

为适应新形势社会对高等护理人才需求的趋势及护理学生从业要求的广泛背景,高等护理教育应当强调学生具有多维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注重护理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突出表现在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近几年,护理高等教育也将以此作为教育的重点。因此,研究与探讨高等护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它决定护理教育的根本方向,决定着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而也决定我国护理本科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

课程体系是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部分,研究制订科学的并富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基础,因此,研究构建护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护理教育逐渐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与改革,突出的表现在课程设置理念发生了转变,如从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向如何培养护士执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转变。它们分别是:进行护理工作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完成护理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各类常见疾病基础护理技能,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及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以及适量的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及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包括:法律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知识。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考虑给予学生独立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的机会,在课程设置时要调整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新形势及护士考试大纲的新变化,我们提出了以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显人文”的高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厚基础”,即专业基础厚实,护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即注重学生对医学知识原理护理活动中的运用性;“强能力”,即护理专业操作技能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注重培养护理学生在完成护理工作及护理任务中的能力;“宽口径”,即专业方向口径宽,强调学生具有多维的知识学科和技能结构,同时能适应临床护理相关学科的需要;“显人文”,即突显人文修养,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与患者进行沟通,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以及在一个医疗团队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将高等护理学生人文修养和创新培养贯穿于护理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护理学生人文修养与创新培养新模式。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主要突出三个特点;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拆分课程”、“优化重组课程”、“基于网络的教学”等做法逐步实现“小课程大容量”的思想。

1.转变高等护理教育理念。利用和开发临床护理教育资源与技术,精选护理专业知识课程内容,加强会意性(潜在性)知识培训,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完善的人格结构和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2.运用系统思维,构建体现现代医学卫生服务模式、以人为中心、以护理为主线的新型高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削减部分基础课的课时,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满足临床用人和学生成长的要求,满足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的要求。达到贴近专业、贴近职业、贴近岗位的目标。增设《护理学专业导论与护士人文修养》、《社区护理》、《心理护理》、《医患沟通》、《健康教育》和《护理科研》等课程,使课程结构突出护理特色。另外,增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把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内容有选择地组合到一至二门综合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专业概念。并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扩大多科学知识面。

3.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组和优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评价),加强护理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修养的培养。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着眼于人体的身理和心理整体护理,并强调心理、社会层面的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护士的人文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如何增加护理专业人文社会学科的课时数,或是将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除了加大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比例,还需要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进行研究和充分论证。

4.增加实践课比例,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课时,对理论和实践比例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是护理本科教育的核心。构建以行业主导、学校与医院共育人才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根据护理岗位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按照我们提出的“强能力”的思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强能力”不仅是让护理专业技能强,注重培养护理学生在完成护理工作及护理任务中的能力,还表现在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学会交流的能力,采取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在第一年级参加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突出护理临床技能训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紧密结合,以培养的护理学生是否具备护士执业所必须的护理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为标准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中心”、“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在原计划基础上增加实验、见习时间,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等实践。

5.课程设置的模块。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专业基础、护理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等五大模块组成。在课程模块中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注重培养护理学生的综合知识向综合能力转变,更多的应用综合性、跨学科的护理课程和以能力为基础的护理专业实践课程,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安排不断减少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的比重,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践,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护理等实践,选修课的比重将加大。(见下表)

护理专业本科课程模块主要课程设置

基础的护理知识篇4

【关键词】基础护理;实习护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03-01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是作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必备条件。医院临床毕业实习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基础护理是病人最基本需要关怀照顾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由患病到病愈过程中的环境安排,治疗护理,饮食营养,排泄睡眠,清洁卫生,活动锻炼等生活所需要的护理。护生如何做好基础护理,摒弃职业冷淡,体察病人的痛苦,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境,不仅需要学校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带教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指导才会有所改变。

1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识现状及影响因素

1.1认识现状一是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基本定义认识不清;二是非独生子女对基础护理的态度比独生子女的态度积极;三是实习护生对床上擦浴、铺床、口腔护理等生活护理不感兴趣,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不足,需提高护士长对基础护理的重视程度及监控力度,重视护生心理需求调试,完善岗前培训,强化基础护理安全教育,重视带教影响,加强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培养,从而提高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2]。

1.2影响因素

各影响因素对实习护生基础护理认知的影响大小依次为临床护生实习需求,带教老师影响,基础护理安全意识,护士长对基础护理的重视程度,基础护理工作内容及护生的专业思想。实习护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影响她们对基础护理的态度,依次从个人兴趣、他人影响、就业原因到不得已选择护理专业逐级递减。

2对造成这认识和影响因素现象的原因分析

2.1实习护生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偏差

护生对刚开始的实习充满期待,大部分护生追求的是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希望能在实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但是,由于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护理人员社会和经济地位偏低,护生的专业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大部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对工作内涵、就业前景并不了解,大多受成绩的限制及出于就业的考虑,由于家长的意见,其结果导致护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不知所错,容易情绪化,难以适应角色。

2.2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偏差

实习护生刚进入临床实习时,往往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所学的护理理论知识在临床上似无多大用处,基础护理就是给患者更衣换单,护理本科生和中专生做的都是同样的工作等等。这些错误认识导致护生厌恶简单的基础护理工作。大部分的实习护生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上班大部分时间在做基础护理,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感到苦恼。

2.3医院实习管理上的薄弱

临床上,尽管近年来整体护理理念及护理模式已广泛应用,但由于功能制护理影响,我国护理处于一种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工作态度,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治疗性医嘱的“机械”执行,加之护理人员短缺十分突出,致使临床护士对基础护理所包涵的生活护理不够重视,工作条理性不清,当班护士只顾忙于执行治疗性护理,而忽略了基础护理,在这种大环境下实习护生对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翻身擦背等生活护理重视程度不够,她们更注重静脉输液等专业技术操作。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护生学习热情不高,护理人员缺编导致“带而少教”现象。

3对策

3.1规范化培训护生基础护理能力

3.1.1规范化培训护生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及理论知识应强化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临床专业能力培养和强化先进的护理技术,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技术操作方法,这是规范化培训护生的重要环节[3]。要求护生掌握操作原则。基础护理操作要求护生掌握原则,而不要死记硬背每一个操作步骤,教者与学者都用操作原则来衡量,而不致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

3.1.2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规范化培训以分级护理为依据制定的规范化的基础护理,能够明确各护理级别的病情要求,既反映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需求,又具体显示护理工作量的多少,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有实际的知道意义。

3.2强化护生的专业能力及服务精神

3.2.1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增加护士的职业责任感、义务感及使命感,进一步提高职业承诺水准,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3.2.2强化基础护理理论、基础护理操作及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这是确保基础护理有效落实的基本保证。

3.2.3对护士进行分层次使用管理,建立基础护理层级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由低年资护士从事基础护理,高年资护士进行指导与把关。从根本上使基础护理工作层层落实。

3.2.4加强基础护理的量化管理,将基础护理内容及范围进行规范性界定,并将原有基础护理的软指标变为硬指标,列入日常护理质量管理中,进一步强化要素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及终末质量管理,促进基础护理的全面落实。

3.3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基础护理

3.3.1以满足病人需求为突破口,重点落实解决病人家属担心的问题,制订标准使基础护理各项措施从制度上得到落实。提高护士的积极性,使她们能够在基础护理工作中改变过去的被动为主动,热情为病人做好每一项基础护理,让他们感自己在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参与、竞争和质量意识[4]。

3.3.2首先,护理人员本身必须改变观念,把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看成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要合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因为目前的编制还难以承担起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这项工作。

3.4集中培训基础护理操作技能

利用临床带教老师集中培训后,使操作的标准得到统一,训练时有章可循,杜绝了学习的盲目性,因而,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请教的频率和要求带教老师考核自己的情况增加,再加上定期集中考核给护生适当加压,有利于顺利完成实习任务[5]。

4小结

实习阶段是护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也是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影响的阶段。因此,加强基础护理教育,培养她们的能力,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实习护生加以引导和规范,对其成为优秀的护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金辉,成守珍,关锦美,梁碧宁。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基础操作技能的研究与探讨[J].家庭护士,2008.6(9):2523―2524.

[2]张俊红,苏静,付春华,裘晓霞。实习护生基础护理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08;19(9):1―4.

[3]付春华,苏静,张俊红,裘晓霞。护生基础护理实习现状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2):30―31.

基础的护理知识篇5

1、每月集中组织一次护理业务学习,余时间以自学为主。

2、每月组织一次院内感染知识学习。

3、每月组织一次护理业务知识查房。

4、本年度进行护理基础理论知识考试两次(闭卷);每月组织护理技术考核一次。

5、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学习和三基理论考试。

二、根据年资不同,对各级人员培训的要求:

1、毕业后1年暂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护理人员的培训:

要求以临床基础护理技能为主,兼学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能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

培养目标:

(1)巩固专业思想,严格素质要求,加强护士素质培养。

(2)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抓好“三基”训练。

(3)明确临床护理工作程序及责任护士工作职责。

(4)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

(5)学习为患者做健康教育并实施整体护理。

(6)每月对其进行技术操作考核,护理理论知识考核及院感知识考核。

2、毕业后1—5年护士的培训

培养目标:

(1)具有熟练的基础护理技能。

(2)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熟练专科知识和技能(包括专科疾病知识、疾病护理要点、专科仪器使用、用药注意事项及常见不良反应等)。学习整体护理有关的理论和方法。

(3)掌握护理文书书写。

(4)掌握心肺复苏术。

培训计划和方法:

(1)鼓励自学。

(2)由高年资护士进行传、帮、带。

(3)在实践中培训:利用护理业务查房以及通过实际业务指导加强基本功训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

(4)每月进行技术操作考核,护理理论知识考核及院感知识考核。

3、毕业后5—8年护士的培训

>培养目标:

(1)具有熟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能执行系统化整体护理。

(2)熟练掌握配合本科抢救的知识及技能。

(3)达到护师任职条件。

(4)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

基础的护理知识篇6

abstract:purpose:tostudytherelevantproblemsexistinginthebasicmedicalsciencecoursesinnursingprofession;method:analyzingthedirectrelationofcurriculumsettingandthestudyingoflate-stageclinicalcoursesandclinicalwork;Result:thereareshortagesindistributionofteachinghours,selectionofmaterial,educationalbackgroundandteachingmethodofteachers;Conclusion:Furtherimprovementofcurriculumsettinginnursingprofession.

关键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课程设置

Keywords:nursingprofession;basicmedicalcourse;curriculumsett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71-02

0引言

基础医学课程主要阐述了人体正常和出现异常时的形态、结构、功能,为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等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是护理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先期课程,其开设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共开设: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药理学7门课程。

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受以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影响,对课程及内容选择、安排顺序,形成的课程方案与过去中专学校时无明显变化,对目前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安排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叙述如下。

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分配问题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

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4.3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是众多院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在高职高专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在学习基础医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难学,教师也觉得基础医学难教。药理学、病理学是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但是也是最难把握的课程。护生在基础医学上所花的学习时间较多。但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完以后,大多不能把基础医学知识和护理实践相联系,难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之许多教师教学任务重,到临床实践的机会极少,执业资格限制等问题,也很难把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此,在所学的教材中加入基础医学和实践相关的例子以及与其他医学相关的专业内容,供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但目前还没有较为合适的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使用,学生学习时不能把基础医学与疾病联系起来,便认为基础医学与护理关系不大。

基础医学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担压在教师身上,需要教师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有深厚的临床背景,正所谓临床教师基础医学知识较薄弱,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技能不足。

4.4护理专业考试的问题护理专业执业资格考试中,并不直接考试与基础医学的相关题目,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至少也是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无多大关系的思想根源之一。以上是现阶段我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了解全国许多类似学校也有较为相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待各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我校护理专业采取何种课程安排的方式,以满足护理专业特色而又有别于其它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会君,李红玉,刘涛.护理本科教学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J].中国护理管理,2006,6(6):18-19.

[2]彭玉高,秦索娜.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6,4(3):165-166.

基础的护理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09-01

基础护理为整体护理重要部分,是护士和患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有效桥梁,为护士观察个体病情基本途径,需分析总结现阶段基础护理存在问题,采取优质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主动护理,增强护士成就感、责任感及使命感,全面提高基础护理效率及质量。此文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6年1月,纳入患者120例,总结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措施及效果,汇报见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6年1月,纳入患者120例,抽签分组。60例入对照组,不采取优质护理措施,均龄(51.22±3.27)岁,范围是24-78岁,女患者为23例,37例男患者。其余60例入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措施,均龄(51.62±3.08)岁,范围是24-77岁,女患者为22例,38例男患者。组间有均衡性,无显著差异(p>0.05),且不具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岗前培训针对新聘护士,组织岗前培训,包括护理学基础、医院制度规章、岗位职责、护理制度、护理规范及要求等,并考核上岗。科室内开展“帮、扶、带”活动,倡导年长、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带动年轻、新入职护士,提高基础护理技能和水平。

1.2.2制度规范学习和执行要求护士学习护理制度规范和常识,并严格按规范执行基础护理。建立工作评价制度及体系,定期评估人员工作能力及质量,并评选出微笑护士和优秀护士等,对于不好的行为,采取批评、惩罚等予以限制[1];对于好的行为,采取物质奖励、荣誉奖励等予以促进,实现整体提高。

1.2.3进修培养及继续教育定期选派护理骨干去往其他医院进修学习,更新工作理念及护理观念,学习先进知识及机能,促进质量提高。指导护士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参加培训,获得新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及理念,并借鉴先进观念,实现整体护理水平提高。

1.2.4基础护理流程细化按时间将护理流程进行细化分级,并明确责任人。具体流程有梳头、面部清洁、穿衣、口腔护理、拍背、翻身、床单位整理、进食、导管或会阴护理、床上移动等。护士长应充分发挥管理及组织作用,调动人员,尽量满足个体需求,如洗头、买饭、擦浴、打开水等。此外,也应重视健康教育,按照个体职业、病情变化、文化水平及生活习惯等差异,给予动态、针对性教育,改善不良健康方式,保持恢复健康[2]。

从服务态度、基础知识、设备仪器、表格书写及操作技术五方面,评定比较两组质量。调查满意度,予以比较。

1.3效果标准满意度调查共100分,>95分为满意;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结果

2.1护理质量对照组服务态度(80.15±2.36)分,基础知识(77.58±2.69)分,设备仪器(79.31±2.32)分,表格书写(81.33±5.27)分,操作技术(81.25±3.26)分。研究组服务态度(93.26±3.44)分,基础知识(92.25±3.51)分,设备仪器(90.32±2.58)分,表格书写(93.22±3.39)分,操作技术(93.79±4.05)分。两组中研究组护理质量更高,有显著差异(p

2.2满意度比较满意度,对照组取得86.67%,研究组取得95%,两组中研究组更高,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基础的护理知识篇8

【关键词】护理专业;高职高专;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的教学普遍忽视护理专业的特色,一直是照搬临床医学专业的方法和模式,高职高专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一般,接收能力有限,传统的人体解剖学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陈旧不能满足护理专业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迫切需要对护理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改革,将解剖基础的教学与护理实训教学相结合,构筑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基础教学体系,以满足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

一、更新高职护理教育观念

高职高专教育强调课程和培养目标应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指针,淡化学科意识,精减和临床护理不相关的内容,强化服务于护理临床工作实际需求。教师必须适应本专业和高职高专教学的需要,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还要学习更多的临床护理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注重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在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与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和护理专业各课程教师充分研讨护理专业的特点,探讨人体解剖基础课程在护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改革教材内容,完善教材建设

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临床护理实际应用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相关护理专业课程的要求设计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基础的教学计划,构筑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基础教学体系,改变以往本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学科化,不能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的特点,精简教材内容,删减不必要和重复的内容,增加与护理技术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联系密切的护理应用解剖方面的内容和临床案例,从而为一步学习专业课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奠定专业课所需的实际操作基本技能,使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加贴近护理专业。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利用问题教学、案例讨论教学、iSaS教学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标本、模型观察与活体观察结合起来,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将解剖基础的教学与护理实训教学相结合,使学习更具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指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加强实验考核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因此要掌握好解剖知识,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

能力,实行当堂检查制度,完善学生的操作能力。制作使用适应护理专业教学的解剖学标本和模型,如臀部肌肉注射、各种插管技术的标本等。在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操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突出临床应用特色,突出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内容,把常用的外科护理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整合成知识模块,在讲授解剖知识的同时导入外科护理技术知识与该知识点的联系,如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与注射、穿刺、插管和切开技术相关的解剖学基础知识。

五、开展解剖学第二课堂,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开放实验室。在开放时间内,教师对学习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在深度、广度上加以辅导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对成绩较差、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增加观察和动手机会并答疑以提高他们的成绩。开展解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有助于解决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缩短解剖学和临床护理的距离。全面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使之完善,努力创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好的完成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高职护理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J].解剖学杂志,2008,31(4):603-604.

[2]李云庆,王亚云,李金莲.人体解剖学“一条龙”教学的方法和体会[J].解剖学杂志,2008,31(1):139-140.

[3]徐立,赵媛,杨新文.护理专业解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1):51-52.

[4]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在解剖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1):65-66.

基础的护理知识篇9

关键词:团队学习;教学方式;内科护理学

在医学界、社会文化、人们生活质量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对医院护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与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而在传统的护理学中,其教学方法的引用很难满足现代护理学水准的要求,现阶段护理学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模式上都有所改进与创新,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案是满足当前护理学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更加明显。

1内科护理学教学以及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1.1内科护理学教学

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内科护理学占有着非常重要位置,在该学科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巧与方法的学习等等。并且对疾病知识的教授内容也比较全面,包括发病机制、发病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多种护理与知识的学习。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就现阶段护理学专业教学情况开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各种制约教学因素有碍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学会学习能力的掌握也受到影响。

现阶段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现象仍很普遍,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主动性低,积极性低,填鸭式教学居多,对教学资源不善于发现与利用,实践教学形式化,教学内容过于传统,导致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效率低,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因此,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进行改革与创新。

1.2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营造学习氛围,组建学习团队,感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团队学习中是以建立团队目标为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将总目标分为不同的子目标,根据学生个人能力以及培B方向进行相应的角色安排,在教师的指引与教授下,由学生为自己所要实现的目标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并在实施中挖掘学生潜力,从而对学生心理、情感、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与锻炼。

护理实践教学中,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案可行性较高,实际学习与锻炼中,学生能够根据目标,更积极地采用各种学习手段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在遇到问题与困难时,能够通过学生之间的配合来解决问题,进而取得更为有效的护理成绩,规避风险性大,使得学生对合作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与体会。护理作为一项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同时又属于社会化、大众化的工作属性,在日常工作中合作与协作十分常见,因此,通过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手段来锻炼学生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2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往的内科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基本教学流程为:①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对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解析;②通过结合医院内科临床病例,给予知识意义的证实;③学生根据听到的知识、理解的程度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④做好笔记,要求将重点知识牢记;⑤复习上一节课程所学内容,加以巩固。整个课堂中教师作为主体负责讲解,课堂教学以讲、说、问、答为主要教学与学习策略,其形式比较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对护理学知识的理解只能从片面讲解中领会。

在以团队为基础学习中,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其教学形式、教学氛围、师生主体地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实际实践教学中,从中对护理知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问题为何而出,答案为何而解,对内科护理学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实际护理操作的锻炼、合作意识的认知、个人素质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流程基本如下:

2.1教学内容

教师选取适合的内容,如:高血压、冠心病与心力衰竭等,结合教学材料、临床病例等,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测试、讨论等内容,实践中缩短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分析与谈论等课时。

2.2团队小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分小组,各小组由5名学生构成,选取1名组长,负责组织成员学习,整个学期组内成员尽量不变动。

2.3课外准备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教师布置团队学习任务,其中应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各组成员均应借助不同的学习渠道,如:图书馆、课本及网络资源等,主动了解内科疾病发病机制、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并制成课件,以便于课堂上应用。

2.4课堂讨论

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后,通过学生讨论,以便于了解其学习状况,如:肺心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内科护理的不足等,各组成员经交流、总结与陈述后,不仅可掌握重点与难点内容,还可明确学习中的问题,在课堂后20min,由教师解答各组的疑惑。

2.5教学评价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评价包括个人成绩、团队成绩及个人贡献,其中最后一项由组长负责打分,具体考量内容有出勤率、参与主动性、与同学相处情况等。在实际应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准备,了解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合理设计每堂课,同时充分考虑各学生的特点,如:成绩、兴趣及性格等,组成有效的团队,待布置学习任务后,指导、鼓励学生开展自学,使其感受探索与思考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3应用效果

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使其有效掌握了各种护理技巧与方法,并增强了其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激发了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经学者对比研究,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不仅提高了其学习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还满足了学生发展需要。国内学者经研究显示,tBL组的教学成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综合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与本研究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

基础的护理知识篇10

【关键词】认知教育;基础护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70-01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常常会忽略或简化基础护理,因此一些基础护理项目都是护工或家属处理。对于基础护理的概念护理人员比较混乱且认识上有所缺陷,因此导致对基础护理职责认识比较低,落实基础护理项目相对较差[1]。为了研究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医院开展了一次基础护理认识教育活动,分别在实施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基础护理的认知情况和落实情况,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全体护理人员共650名,男10名,女640名,年龄(26.7±5.6)岁,平均工作年限(5.3±7.6)年。职称:15名副主任护师,220名主管护师,265名护师,150名护士;学历:本科155名,占23.8%;大专354名,占54.5%;中专141名,占21.7%。

1.2调查方法

根据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基础护理的调查内容包括输液观察、整理床单位、面部清洁和梳头等,按照实施程度进行评分,1分为实施19%以下,2分为实施20%~39%,3分为实施40%~69%,4分为实施70%~89%,5分为实施90%以上。

1.3实施方法

1.3.1开展教育讲座

医院在开展本次研究中分别举办了4次教育讲座,讲座内容有:基础护理中对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护理技术操作等工作职责;根据医院制定关于护士职责的条例和守则讲解护士应当执行的护理责任,针对无自理能力的患者应当提供的护理项目;护士从患者角度看待基础护理工作,感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评价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以及讨论在家属不同意做基础护理的情况下是否继续执行护理项目等。

1.3.2开展经验交流会

护理部召开4次护理经验交流会,由落实基础护理较好的科室责任护士或护士长讲解护理经验,针对基础的洁面梳头等护理项目进行交流,使这些项目专业化、有效化,同时总结此次经验交流的感悟,为以后更有效的实施打好基础,提高医院的基础落实工作[2]。科室内也开展各种关于基础护理的讨论会,每名护士对自己工作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身护理质量,同时由经验较深、资历较高的护士讲解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后提高康复质量的典型病例,增加护士工作的积极性[3]。

1.4疗效评价标准

对医院全体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评价对基础护理的认知程度和实施情况。发放问卷由护士长负责,以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内容。本次开展基础护理认知教育前后发放问卷数均为650份,问卷回收率均为100%。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护理人员对认知程度的效果比较

护理认知教育开展1年后的洁面梳头、清洁口腔等护理项目认知情况均显著高于开展前一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一护理人员对认知程度的效果(n/%)

2.2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情况效果比较

护理认知教育开展1年后的基础护理的实施情况均显著高于均显著高于开展前一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二护理人员对实施情况的效果(±s)

3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认知教育开展1年后的基础护理认知情况和实施情况均显著高于开展前一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郭丽华,路迢迢.基础护理认同教育的实践与评价[J].中外医疗,2012,31(1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