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十篇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十篇

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4:49

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篇1

我国现行内河海事管理所依据的是国务院2002年颁布实施的《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以该条例为依据由交通部于2004年公布施行的《内河海事行政处罚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法律位阶的高低确定法的效力的高低,条例是国务院行政法规,其效力低于宪法、基本法、一般法律。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其权威性、稳定性超过行政法规。现行内河海事立法是行政法规,其效力低于法律,权威性、稳定性也不及法律。是时候修改这部海事行政法规了。 

第一,内河海事行政法规位阶低,权威性差。我国于1986年曾经颁布过一部《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旧条例),2002年,国务院再度颁布一部《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旧条例宣告废止。新条例条文数量为95条,用专章即第十章法律责任一章详细规定了应受处罚的行为,并对每种行为都作了一定的处罚幅度的规定。虽然在内容上比旧条例充实了许多,但是,效力等级却没有发生改变,依然只是一部行政法规。这部条例颁布迄今已有十多年了,由于权威性较差,对于该法规的执行保障很难到位,实践中,执法效果打了折扣,执法保障性较差。 

第二,同为规范交通安全管理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的位阶比条例高。他们都是规范交通安全的立法,区别是条例是规范内河交通的,而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规范陆路交通的。从法律层次来讲,二者应当居于同样层次,作用也同样重要,内河交通的状况甚至更为复杂。后者于2003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同年5月开始施行。历经2007年和2011年两次修正。因为是法律,其规范性层次就高,权威性也高。《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3年颁布以来,已经历经两次修改,而早于它颁布的条例,十多年后一字未改。 

第三,根据《立法法》规定的法律保留事项,涉及财政、金融、税收、海关、外贸的基本制度,应当制定法律进行规范。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内河海事管理中的涉外因素越来越多,海事执法中必须适用一些管理手段,这些手段(除了人身自由罚外)是只能由法律提供的其他制度来设定的。而现行条例是行政法规,是无法提供这些制度的,因此,条例应当尽快上升为法律。 

第四,条例上升为法律的条件日益成熟。首先,该法规已经颁布十多年了,在执法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总结了很多的不足,成为我们立法的借鉴。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内河运输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对于立法具有指导性意义。再次,这也是加强内河运输管理的需要。内河航运迅速发展,对内河海事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形象和法律权威,我们应当提升规范的位阶,这对于加强规范的权威性、稳定性,加大执法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的原则和规定及《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有关规定来看条例立法的不足 

从《行政处罚法》的原则和规定来看,条例有些规定不符合它的要求。《行政处罚法》作为一部关于行政处罚的行政法律,其地位是居于行政法规之上的。其立法原则、理念、规定都是行政法规的立法依据。《行政处罚法》有特别重要的一项原则即过罚相当原则,即处罚要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当,重责重罚,轻责轻罚。条例关于违法责任的有关规定,与《行政处罚法》的原则不太相符。对某种违法行为的处罚,条例只作了概括的规定,并未就违法的情形进行轻重的区分,只要有此类行为,罚款额度起点就是1万元,这就无法体现过罚相当原则。如果相对人态度较好,立即改正,或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也要如此处罚,那就显得不够人性化,反而有损法律的威严。 

《行政处罚法》还有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处罚的设定应当合理。处罚的合理性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处罚的数额是否与相对人的现实经济状况相适应,其二是是否对被处罚的相对人进行了不同情形的区分,如内河上航行的有大型船舶,还有小型私有家庭船舶等。因为船舶不同,处罚的数额应当有所区别。现行条例在合理性原则上显然有所欠缺。一是对处罚的规定起点过高,常常导致相对人交不起罚款,二是没有区分内河航行的船舶类型,一律处以相同的处罚标准。 

《行政处罚法》特别规定了处罚的简易程序。第三十三条至三十五条专门对此进行了规定,而且第四十八条明确指出: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及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这说明,简易程序其实最适合于水上执法。它可以节省执法成本,并且最快地对相对人实施处罚,但是条件是数额很少。条例完全可以引入简易程序,对于那些违法情节轻微、后果不严重的行为,可以降低处罚数额,通过简易程序进行处罚,特别是对那些难以控制的船舶,这种处罚方式显然更为科学和现实。 

作为《行政处罚法》的姊妹法的《行政强制法》,也是行政法规的上位法。其基本原则也是强制与教育相结合原则。该行政法律的原则和规定也是行政法规制定的依据,行政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不得与之相违背。《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实在无履行能力的,可以中止履行,对社会没有明显危害,当事人确无能力履行,中止履行满三年的,行政机关不再执行。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凸显了行政强制的人性化,这种人性化的执法理念应当反映在条例中,而条例中缺少这样的规定。 

2004年国务院《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促进各级政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对于现行内河海事立法及执法活动,具有重大指导作用。从目前海事处罚立法的内容来看,对于提高海事执法活动的效能、降低执法成本,还不能起到完全正面的效果;对于管理方式的创新,就更加弱化了。条例可以说没有得到全面实施,特别是在海事行政处罚方面,经常是大打折扣。如上所述,条例还没有完全符合上位法的原则要求,配套规章等也还没有完全制定齐备。

三、海事处罚罚款数额不宜一律高额化,应当根据船舶不同而不同 

为什么说处罚数额起点过高?其实是一个区别船舶状况的问题。对于大型公用船舶,这样的处罚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小型私有船舶,这种处罚额度就值得商榷了。在法律责任一章里,共有28条处罚规定,其中,罚款下限为一千元的有两条,罚款下限为两千元的有两条,罚款下限为五千元的有两条,其余的下限全部为一万元,上限通常为五万甚至十万元,个别条款的上限甚至高达二十万元,执行起来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衡量罚款的额度高或低,以该行业人均年均收入为参照值比较科学。按照2013年湖北省分行业在岗职工人均年平均工资收入状况,交通运输业为40456元,其中包括内河航运业,居于中间地位,比教育、金融、科技等许多行业的人均收入要低。湖北省属于中等偏高收入省份,这个数据应该能够代表整个内河航运业平均收入水平。内河航运本来就多在内地非沿海省份,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是沿海优于内地,中部优于西部。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内河航运业可能会低于这个水平。 

从营运船舶的构成来看,许多船舶属于船民个人所有,这些船舶大多吨位小,配置差,存在的缺陷多,安全隐患大。这些船民以船为家,全家人的收入依靠一条船。由于以上原因,经济效益也很低。如果对这样的船舶进行处罚,难度是非常大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交不起罚款。这样的船只数量众多,而且船民很多都是乡亲,如果对他们强制执法力度过大,可能带来群体性抗拒执法后果,将造成执法人员的生命伤亡或严重阻碍水上交通的畅通,危及其他船只的通航安全。 

从营运船舶的违法构成状况来看,以超载、违法载运危险品为常见行为。根据条例的规定,对此类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恰恰又是比较大,罚款数额比较高的。如第七十一条规定,从事危险货物装卸,运输、过驳等,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再如,第八十二条规定,船舶不具备安全条件从事货物、旅客运输,或超载运输货物、旅客的,由海事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假设我们把船舶换成陆地上行驶的机动车,如果机动车超载运输旅客或货物,该怎样处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公路客运车辆载客超过额定乘员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超过额定乘员百分之二十或者违反规定载货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货运机动车超过核定载质量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超过核定载质量百分之三十或者违反规定载客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同样是交通工具的超载,海事罚款为什么设定这么高?虽然水上环境更加复杂,造成的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但最严重的结果也大致相同,即车毁人亡或船沉人亡,处罚数额起点却相去一百倍?或许,立法者的本意是努力遏制内河上的违法行为,强调用重罚遏制。但是,单纯的重罚并不是真正遏制违法的利器。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内河海事执法难,罚款难以到位,船民时常与执法人员对峙,甚至引发冲突。因此,修改时有必要考虑适当降低海事罚款的数额。从法理学上讲,法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这是法的本质属性之一,法必须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才能真正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四、条例的内容相对单薄,对有关事项的规定过于粗陋 

条例虽然规定了大量的海事管理规则,并且对于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还有些违法行为不在其中,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有些船只为了躲避检查而集体冲关,有些船只超期服役,有些船民跳河躲避检查等。条例对这些及类似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在处罚问题上也就更是空白了。还有个别义务性规范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条款,如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船舶停泊,应当留有足以保证船舶安全的船员值班”,但在法律责任中没有对应的处罚条款,还有条例第三十三条、第四十三条,都是这种情况。实践中执法人员无法可依,发生这些行为时,有的束手无策,有的无可奈何。相比之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就成熟得多,完善得多。纵观条例的内容,其所规定的方面比《道路交通安全法》更多,但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相对简单、稀疏,从法律内容来讲,《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范的内容要细致完善很多,整部法律条文数量是八章一百二十四条,按照章节排列,而条例有十一章九十五条,只按章排列,可见,后者的规定更加细密,实践中可操作性更强。一般来说,法律规范条文愈多,它就愈详备愈细密,规范力就愈强,可操作性就愈强。反之,法律规定涵盖的面宽,但条文内容不多,说明它对每一个方面的规定都比较稀疏、单薄,其实无法规范实践中发生的很多问题,这就有些类似于“梳子”原理。条例应当尽可能地涵盖需要调整的各种关系,包括应当受到处罚的各种行为。 

此外,条例实施的配套法规、规章还未完善,许多配套立法还缺位,这是不利于条例的实际执行的。 

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篇2

   美国关于食品犯罪的这种处罚实际上是着眼于预防犯罪,体现风险社会下由传统刑法走向风险刑法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在食品犯罪处罚条款中设置抽象危险犯,这样体现食品安全犯罪的预防性,提高食品安全犯罪的调控力。其次,美国关于食品公害犯罪的刑事处罚中,处罚过失犯罪,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不特定的多数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这种犯罪在一定程度上是侵犯公共安全的犯罪,对这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设置过失犯的处罚也是其特点之一,设置过失犯目的是为了保护更为重要的社会利益。再次,美国关于食品公害犯罪的行为处罚非常广泛,几乎囊括了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监管等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都设置了相关的刑罚,因此,可以说,美国对于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处罚范围非常的广泛,法网编织的非常严密;最后,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的监管严密,制度先进,虽然刑法是惩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最后手段,但是在此之前的延伸阶段,确立了严格的监控预防体系和先进的一些具体制度。

   日本立法日本的食品法以《日本国宪法》为指导,以《食品安全基本法》为统领,以《食品卫生法》为基本框架,辅之以《糕点卫生师法》、《屠宰场法》、《关于家禽处理业规制和家禽检查的法律》、《关于食品制造过程高度化管理的临时措施法》、《对应疯牛病特别措施法》、《健康促进法》、《关于化制场等的法律》等法律,以及《食品卫生法施行令》、《食品卫生法实施细则》、《食品、添加剂等的规格标准》、《关于乳及乳制品的成分规格等的省令》等大量的法令、规格标准组成[4]。日本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依据是《食品卫生法》,该法于1947年制定,2006年6月进行了最新一次的修改,修改后的法案共分为11章总计79条。其中第11章规定了违反相关规定的刑事处罚。

   日本对食品公害犯罪规制方面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日本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对涉及食品安全的各个领域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例如,日本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规定,食品和调料的加工、制造、使用、储藏、搬运、陈列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保证清洁、卫生;禁止贩卖变质、含有害物质、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或者混入不卫生异物的食品;对有疾病或者因疾病死亡的畜禽的肉、骨、奶、内脏、血液等不能加工上市。另外,日本法律对于各种食品加热、杀菌时的温度、时间都有详细的规定,对不同食品的保存方式、储存温度、储存和保质期限等也有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和程序几乎囊括了食品涉及的各个方面,违反这些规定和程序,就会构成相关食品安全犯罪,进而受到刑事处罚。第二,在食品公害犯罪刑法条款的具体设置上,日本相关的法律设置也比较规范,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例如,在具体条文设置上,处罚行为犯,即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不管有没有造成一定的结果都加以处罚;在具体处罚上设置了对食品卫生管理员、登记检查机关等公职人员违反相关食品安全法的处罚;同时,食品安全法,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法人规定了众多的义务条款。该法授权各地方政府在其管辖的范围之内对当地的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为企业设立必要的标准、发放和吊销营业执照、对企业给予指导以及终止企业相关活动等,对企业法人的违反相关食品安全法律的行为规定了一定数额的罚金,罚金数额最高可达1亿日元,对法人代表人、人等自然人造成的食品安全犯罪,除了处罚法人外,还要处罚该自然人,即法定代表人责任一般由该法人承担的情况下对该自然人还要处罚。

   相关的立法由议会和部长负责,法律规定的实施由地方当局负责,唯一的例外是对牛奶的管理,由中央部门直接负责,但是在苏格兰仍然由区议会负责。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的职责包括,对食品的化学安全,食品与动物饲料的质量、成分、卷标和广告等制定法律。卫生部的职责包括,对食品的生物安全、食品卫生等制定法律[5]。英国从1984年开始分别制定了《食品法》、《食品安全法》、《食品标准法》、《食品卫生法》、《动物防疫法》等,同时还出台了许多专门的规定,如《甜品规定》、《食物标签规定》、《肉类制品规定》、《饲料卫生规定》和《食品添加剂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涵盖所有食品类别,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的各个环节。目前英国关于规制食品安全方面的最重要的法律是1990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与其他现代法律规则一样,《食品安全法》赋予相关机构和大臣对其适用加以细化的权力,同时1990年《食品安全法》与欧盟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则是共存的,欧盟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直接在英国国内适用,除了其法律做出保留的除外[6]。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加上长期对已有的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重新审视,催生了1990年英国《食品安全法》,这部法律制定以来称为英国食品安全方面最为重要的法律。这部法律与以往的相关法律相比,主要的变化体现在:赋予更多的权力给相关的食品安全执法的机构;增加了有关新型食品、食品登记、食品许可证、健康培训等相关的法条;重新规定了关于食品安全的犯罪以及增大了刑事处罚的力度[7]。

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篇3

违反规定的将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此决定符合下列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一项在设有禁停标志、标线的路段,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之间设有隔离设施的路段以及人行横道、施工地段,不得停车。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五项路边停车应当紧靠路右侧,机动车驾驶人不得离车,上下人员或者装卸物品后,立即驶离。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对违反规定的将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二、在*大桥至常发食宿店公路内不得擅自摆摊设点,(不得修摩托、洗摩托、买卖商品等行为)。擅自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地的,责令清除,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确实需要临时占用的须经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办理相关手续,并按规定交纳占道费和公共设施保证金。使用期满前应自行清除。拒不拆除也不办理延期手续的依法,并处拆除费用2至3倍的罚款。

此决定符合下列相关法律法规:

1、《云南省××县城镇建设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地。

2、《云南省××县城镇建设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因建设确实需要临时占用的须经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规定交纳占道费和公共设施保证金。经批准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在使用期满前自行清除。确需延期的,应当在使用期满前30日内到原批准机关办理手续。

3、《云南省××县城镇建设管理条例》违反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擅自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地的,责令清除,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违反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拒不拆除也不办理延期手续的依法,并处拆除费用2至3倍的罚款。

三、禁止向街道、公路排放生产生活污水。

此决定符合下列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五章、第三十六条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禁止:

(一)设置电杆、变压器、地下管线及其他类似设施。

(二)设置棚屋、摊点、维修场及其他类似临时设施。

(三)堆放垃圾、建筑材料及其他类似堆积物。

(四)挖掘、采矿、取土、引水灌溉、排放污水、种植作物、烧窑、制坯、沤肥及其他类似作业。

(五)任何违章利用、侵占、损坏路产的行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七章、第五十四条对违反本《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分别情况给予处罚:

(一)对尚未造成路产损失的,责令限期移出,同时恢复原状并处以罚款。

(二)对造成路产损失的,应当责令限期拆除、修复路产、赔偿损失并处以罚款。

四、农用车、拖拉机、三轮摩托车车厢不得载客。对违反规定的将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此决定符合下列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章、第四十九条机动车载人不得超过核定的人数,客运机动车不得违反规定载货。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章、第五十条禁止货运机动车载客。货运机动车需要附载作业人员的,应当设置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措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章、第九十二条对违反规定载客的将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五、经乡人民政府与运输公司协商,鼠街村所属车辆,可到农客站(原供销社仓库)停放。逢街天乡属所有机动车及各地赶集车辆也可到农客站停放。到农客站完全建成后,适当收取管理费。

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篇4

2010年7月22日,陕西省西安市某县粮食局粮食行政执法人员在对全县粮食收购市场进行专项监督检查时,发现强泰粮食收购点收购场所存在霉变小麦与正常小麦同仓存放的情况。经组织罐包清点,霉变小麦60袋,数量约3300公斤。执法人员随即对这批霉变小麦进行了现场抽样取证、拍照,制作了《现场检查笔录》。为防止证据灭失,对这批霉变小麦依法实施了就地先行登记保存。所抽取样品后委托具有资质的市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结果显示,样品中霉变粒为75%,超过了《粮食卫生标准》所规定的霉变粒2.0%的要求。据此,县粮食局决定对强泰粮食收购点进行立案调查。7月26日,向强泰粮食收购点送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认定其将霉变小麦与正常小麦储存在同一粮仓内的行为违反了《陕西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拟对其作出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没收霉变小麦并集中销毁的行政处罚。7月27日,县粮食局发现先行登记保存的霉变小麦被转移。7月28日,县粮食局会同县食安委、公安局、工商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强泰粮食收购点进行执法检查,但该收购点不予配合,态度恶劣,阻挠执法。8月9-19日,县粮食局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多次到强泰粮食收购点进行案件调查,通过耐心细致地法制宣传、说服教育和走访调查后查明,先行登记保存的霉变小麦于7月26日下午被强泰粮食收购点转移,7月29日被销售给临县某个体收购者,后又被转售给某养殖户,至执法人员调查之日(8月19日)已全部被使用。9月19日,县粮食局以强泰粮食收购点实施了非法收购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小麦;违反粮食质量管理规定将霉变小麦和正常小麦同仓混存;在执法部门对霉变小麦进行登记保存后违反规定擅自转移物证并非法销售的违法事实为由,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陕西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作出了罚款1万元、暂扣《粮食收购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并依法送达。此后,强泰粮食收购点既未履行粮食行政处罚决定,也未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12月24日县粮食局随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此前,县粮食局已暂扣了强泰粮食收购点的《粮食收购许可证》。2011年10月18日,县人民法院下达《行政裁定书》,准予强制执行粮食行政处罚决定。2012年11月28日,县人民法院将1万元罚款执行到位。11月30日,县粮食局将罚款上缴县财政罚没专户,正式结案。

二、对本案违法行为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分析

本案是作为粮食流通违法行政

处罚一般程序案件进行的处理。县粮食局对违法行为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实质是对什么是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行为的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

(一)对违法行为事实认定的分析

本案中,县粮食局认定强泰粮食收购点实施了3项违法行为。

1.非法收购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小麦。强泰粮食收购点在案发前持有县粮食局颁发的《粮食收购许可证》和县工商局核发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因此不存在非法收购的问题。至于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小麦能否收购的问题,《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标准《小麦》、国家《粮食卫生标准》没有禁止性规定。《关于执行粮油质量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中有收购中,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粮油,要动员农民整理到符合标准后才能收购。经整理仍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收购时要根据质量情况作扣价、扣量处理或拒绝收购、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粮油,禁止收购、生霉粒超过5.0%的,不得收购等规定,但执行该文件是否就是属于《条例》所规定的粮食收购者收购粮食应当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行为,并无权威解释。本案证据之一的《检验报告》并无对小麦国家标准中生霉粒指标的检验项目和结论,而对霉变粒的检验项目和结论属于执行国家粮食卫生标准的问题。生霉粒和霉变粒一字之差,但意思含义不同,分属粮食质量指标和粮食卫生指标。依据国家标准《小麦》的规定,霉变小麦在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中按杂质归属。本案中,强泰粮食收购点收购场所存放的小麦抽样检验结果为霉变粒75%,并不能证明生霉粒超过5.0%。因此,本案认定的非法收购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小麦的违法行为,证据不足,事实不清。

2.违反粮食质量管理规定将霉变小麦和正常小麦同仓混存。《条例》中并没有不得将霉变小麦和正常小麦同仓混存的条文规定,只是在第44条第一项将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行为作为违法行为,并设定了给予警告,可以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暂停或者取消粮食收购资格的行政处罚。但对于什么是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行为,《条例》没有作出具体规定,最有可能视为相应的解释或者答复的规范性文件是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制定的《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以及2001年国家计委等三部门制定的《关于执行粮油质量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第22条通过列举方式对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行为作出了六项具体规定,通过引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对这种违法行为明确了应给予的处罚种类和幅度。第22条第三项所列行为中,包括将霉变及病虫害超过标准规定的粮食与正常粮食混存的情形。据此,可以认为强泰粮食收购点将霉变小麦和正常小麦同仓混存,违反了《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陕西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试行)》有关粮食质量管理的规定,亦推定为属于《条例》第44条第一项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的情形。虽然《行政处罚决定书》在文字表述上存在瑕疵,但该项认定总体证据确凿,违法事实比较清楚。

3.在执法部门对霉变小麦进行登记保存后违反规定擅自转移物证并非法销售。这种对先行登记保存的霉变小麦转移和销售的行为,属于违反《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还是违反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条例》第18条、19条、47条分别规定,销售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卫生标准,凡已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被污染的粮食不得非法销售、加工。本案中,强泰粮食收购点将先行登记保存、不符合粮食卫生标准的小麦擅自销售给个体收购者的行为,属于违反《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但这种违法行为不属于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违法行为。此外,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食品卫生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销售。行政处罚法第37条规定,在先行登记保存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0条规定,隐匿、毁灭证据,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可见,强泰粮食收购点擅自转移并销售先行登记保存霉变小麦的行为,同时违反了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该项认定证据确凿,事实清楚。

(二)违法行为责任追究法律适用分析

1.本案中,强泰粮食收购点实际上先后实施了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毁灭证据、非法销售不符合国家粮食卫生标准小麦3项违法行为,但就县粮食局有权处罚来说,只能对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县粮食局作出的给予罚款1万元、暂扣《粮食收购许可证》共计2项的行政处罚决定,处罚依据为《条例》第44条第一项和《陕西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试行)》第24条第三项。但是,《陕西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试行)》存在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情形。《条例》第44条设定了3种处罚。情节不严重的,予以警告,可以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里,警告处罚是必须的,但罚款是可自由裁量选择的。情节严重的,暂停粮食收购资格或者取消粮食收购资格。《陕西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试行)》第24条对罚款处罚作了自由裁量细化规定,警告后仍不改正,并造成农民或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违规数量较大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但对情节严重的,只规定为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并无暂停粮食收购资格的规定,缩减了处罚的幅度范围。

2.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本案中,强泰粮食收购点收购小麦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主要是将约3300公斤霉变小麦和正常小麦同仓混存。后强泰粮食收购点为避免损失,在先行登记保存期间对不符合粮食卫生标准的小麦进行了转移、销售。经查,这批小麦最终未能流入口粮市场,未造成农民或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损害,也未对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因此,对这一违法行为只需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即可。事实上,县粮食局一开始也是拟给予警告处罚的。但此后由于强泰粮食收购点非但没有听取预先警告,反而将先行登记保存的霉变小麦擅自转移和销售,且在执法人员调查这批霉变小麦流向的初期不予配合、态度恶劣、阻挠执法,使得县粮食局将此作为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表现,最终作出罚款1万元、暂扣《粮食收购许可证》的处罚决定。就罚款1万元数额来说,虽与《陕西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试行)》第24条自由裁量规定不一致,但仍在《条例》第44条所规定的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幅度范围内,属于合法决定。就暂扣《粮食收购许可证》来说,相关法律法规均无此项处罚规定,严格来说属于县粮食局创设的行政处罚种类。如若处罚决定表述为暂停粮食收购资格,则属于合法决定。

3.之所以强泰粮食收购点在县粮食局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后,要转移、销售先行登记保存的霉变小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中作出的拟对霉变小麦3300公斤没收并集中销毁的决定。若没有没收并集中销毁的决定,强泰粮食收购点也不一定会转移、销售先行登记保存的霉变小麦。

三、到底什么是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行为

探究《条例》第44条第一项所说的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行为,笔者以为要根据《条例》第11条、第12条的立法意图,并结合《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执行粮油质量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以及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在东北地区部署的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中生霉粒超标玉米收购政策的规定来理解。

(一)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行为,应当主要是看在粮食收购过程中,粮食收购者是否执行按质论价原则,是否存在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利益的情形。按质论价,应当主要是指按等级定价,等级高的价格高,等级低的价格低;同一等级情况下,水分、杂质、不完善粒等指标实行增扣量、增减价制度。这也就是指粮食收购者是否执行了《关于执行粮油质量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但文件在适用范围上,明确规定只适用于政策性粮油的收购、储存、销售、调运,其他贸易粮油可参照执行。因此,对于政策性粮油的收购,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行为,应当主要看是否执行了《关于执行粮油质量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以及相关的政策性文件的规定,如《关于2014年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14年东北3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生霉粒超标玉米收购工作等问题的补充通知》等;而对商品粮收购者来说,则是不违反所收购的品种相应的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定等收购、仪器定等、按国家标准检验的规定以及售粮者对粮油检验验质结果有异议时,粮油收购者必须使用符合规定的检验仪器进行复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粮油,不得作为食用粮油及饲料用粮油收购,玉米生霉粒含量超过5.0%的,不得收购等规定。

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篇5

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通过整治,进一步建立健全化妆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责任体系,落实监管责任,规范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增强行业自律意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重点违法行为及查处依据

(一)化妆品非法生产行为

发现下列情形的,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四条、《特别规定》第三条相应规定予以处罚:

1.地下黑窝点生产化妆品的;

2.企业未经许可生产化妆品的;

(二)化妆品非法添加行为

发现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生产化妆品行为的,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五条、二十七、二十八条,《特别规定》第三条、四条相应规定予以处罚:

(三)化妆品非法标签标识行为

发现下列情形的,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和《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三十一条、三十三条相应规定予以处罚:

1.化妆品名称明示或暗示医疗作用的文字;

2.化妆品标签说明书上标注适应症、宣传疗效或使用医疗术语;

3.化妆品标签说明书上有夸大功能、虚假宣传内容的;

4.利用字体大小、色差或者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误导消费者的。

发现违反有关广告管规定的,移交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四)生产销售未经注册化妆品行为

发现下列情形的,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五条、二十六条、二十八条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四十六条、四十八条相应规定予以处罚。

1.生产未经取得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

2.涂改、套用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

3.销售未经批准的特殊用途化妆品;

4.转让、伪造、倒卖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

三、整治重点

(一)重点品种。美白、祛痘、去皱、抗衰老等护肤产品,祛斑、育发、染发等特殊用途化妆品,以及洗浴类产品等化妆品。

(二)重点单位。化妆品生产企业、专营企业、药品经营单位、大型商场、超市,美容院、理发店、宾馆及洗浴中心等单位。

四、时间安排及步骤

本次专项整治活动共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组织准备阶段

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化妆品卫生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二)监督检查阶段

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化妆品卫生规范》《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规定和本方案要求,对辖区内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做好现场监督检查记录,对检查阶段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理。市局将组织督察组对各区县局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三)分析总结阶段

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及时汇总、上报监督检查情况,总结经验。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形成化妆品销售、经营单位情况数据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档案。并于活动结束后将专项整治情况进行汇总存档,全市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由稽查支队负责总结上报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稽查总队。

五、整治工作要求

(一)落实工作责任

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理局要强化责任意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明确执法办案重点和思路,要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工作任务,要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处理,提升查处效率,使化妆品违法案件案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二)强化产品溯源

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理局在检查过和中,要严格要求经营企业认真履行索证索票、验收相关制度、建立购销台帐,切实做到产品的可追溯。

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篇6

[关键词]香港价格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F41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37-03

价格体制是指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格形成、运行和调控管理的制度。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最大限度的市场调节和最小限度的政府干预相结合,自主经营、自由竞争。这也是香港当局制定各项经济立法和行政管理的主要政策依据。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香港实行的是由政府、法定团体和行业公会互相衔接、互相补充的价格监管模式。香港的价格体制已形成与现代化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调控的、与国际市场相连接的、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价格体制。对不宜竞争的、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多种形式的直接调控管理;而对属于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全面实行市场形成、政府间接调控的制度。无论价格的形成、运行和调控管理办法都与现代市场经济密切相关。

一、香港的价格法律体系

高度法制化是香港价格管理的一大特点,也是香港价格管理机制高效运转的制度原因。香港是普通法适用地区,属于典型的判例法体系。香港回归后,根据“一国两制”的原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为其法律制度的宪制性文件,并保持原有的法律制度特性,使得法律制度更加完备,更加适应回归后的香港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价格法规有两种模式,即独立型价格法规和混合型价格法规。所谓独立型价格法规,即国家立法部门专门制定的价格法规,如,奥地利、挪威等国的《价格法》,日本的《物价统制令》,韩国的《物价安定法》,瑞士的《联邦价格监督法》等;混合型价格法规,即没有制定专门的价格法规,对价格的法律规范体现在其他各项专门立法中,如美国的三大反垄断法案: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法案、1940年颁布的克莱顿法案、1914年通过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香港的价格法律属于混合型价格法律。

香港并没有系统综合性以成文法形式出现的价格法,对于各类价格行为的规范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之中。不仅繁多,而且齐全。任何价格和收费行为,都可以找到法律的依据,并受到法律的监督。香港虽然没有专门的价格基本法律,但它价格法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商业、电讯广播、医疗卫生、公共财政、公众安全、环境自然、行业规管、地政房屋、渔农矿务、船务港口、知识产权、刑事、民事、政府行政、交通运输、司法等等各个方面的立法中对价格规管都有涉及,对各种价格与收费行为都有细致而且明确的规定。与价格和收费相关的法律条例散见于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立法中,使得几乎任何价格和收费行为,都可以找到法律的依据,并受到法律的监督。诸多法律成龙配套,构成香港严密的价格监管法律体系。

香港的价格法律体系除了具有价格法规的一般特征,如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国民生活及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明确价格违法行为并进行经济处罚和法律惩罚等以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香港没有专门的价格法律,但法律制度比较完备,涉及价格方面的立法,比较全面、系统,能适应现代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其价格法规表现形式为“制定法”和“判例法”,而“制定法”使用极为广泛,已形成“制定法”为主体,与“判例法”并存,形成互为补充的法律架构。

2.对不宜竞争的、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规管,体现了较强的政府干预色彩。虽然香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自主经营、自由竞争。但对不宜竞争的、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则实行多种形式的直接调控管理。如《储备商品条例》第3条规定,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可就“规管或管制任何储备商品的最高价格”、“费用及收费”等等事宜订立规例,凡违反任何上述规例,即属犯罪。

3.对价格的规管非常细致。香港虽然没有专门的价格法律,但在金融机构、行业规管、公民权利、雇佣劳工、政府行政、工程工务、公共财政、地政房屋、涉外事务、渔农矿务、人事登记/入境、环境自然、公众安全/保安、交通运输、司法、船务港口、执法、电讯广播、诉讼仲裁、文康娱乐、刑事法律、教育、民事法律、医疗卫生、家事法律、宗教、商业法律、公益慈善、各类法团、财经事务、各类基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对涉及价格与收费等事宜都有细致而且明确的规定条款。

4.对价格违法行为处罚重。香港的价格法律强调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特别严厉,其处罚方式主要是经济处罚与监禁。在有关价格违法处罚的法律条款中,对违法者进行罚款或者监禁处罚的条款很多,如《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第6B条规定,对于在公众地方以高于批准价格出售或游说他人购买载运商或其代表发出的客票的行为,“即属犯罪,第一次定罪可处罚款一千,第二次或其后定罪可处罚款两千及监禁6个月”;《石油(保存及管制)条例》第6条规定,获授权人员可就石油供应商或经销商贮存、供应、使用或处置石油事,向任何石油供应商或经销商作出其认为适当的规管石油的供应价格或出售价格指示,任何供应商或经销商“违反或没有遵守根据第(1)款向他作出的任何指示,即属犯罪,可处罚款十万及监禁2年”等等。

二、香港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

(一)对价格违法行为的认定

正确处理价格违法案件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是对价格违法行为性质的认定。价格违法行为,是指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违反价格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包括不履行价格法规、行政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义务和实施了的价格法规、行政法规或者规章中明文禁止的行为。认定价格违法行为,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违法的主体,即法律法规中规定承担法律义务的人,包括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二是侵害的客体,即该行为侵害了价格法律规范所保护的客体,包括社会、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等;三是危害后果。

在香港,固定价格,即各竞争者间明示或默契地协议,将其产品的售价固定在一个统一的水平上;维持零售价格,即同买方达成协议,规定买方必须按固定的价格零售其商品;搭售,即在合同中规定,买方在购买某种商品时,必须同时购买另一种产品等等价格行为都属违法行为。另外,价格垄断、低价倾销、哄抬价格、价格欺诈、价格歧视等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价格行为也是被禁止的。

香港法律体系对价格与收费行为的规管制定了诸多细致的规例和条例,对违法行为的特征、构成及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做了细化和明确的阐述。任何违反这些价格规例和条例的行为都属违法行为。这些规定,为惩处价格违法行为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

(二)香港价格监管执法体系

香港没有专门的价格监管执法部门,香港价格监管体系主要由消费者委员会、竞争政策咨询委员会、各行业公会和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机构组成。它的价格监管执法体系主要是按行业归属于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机构以及法院。如,香港的资源环境价格主要由香港政府环境运输及工务局规管,该局负责的规管事宜包括环境保护及自然护理、发展运输基础设施、提供运输服务、交通管理事宜、公共工程、供水事务、斜坡安全及防洪措施等;负责监督属下八个部门的运作,包括建筑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务署、机电工程署、环境保护署、路政署、运输署和水务署。

(三)香港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

由于价格违法行为往往会对竞争对手、顾客或消费者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目前香港价格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价格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1.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

香港《释义及通则条例》第3条规定,犯罪是触犯或违反法律而有刑罚之规定者。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也就是指价格行为触犯或违反价格法律而有刑罚之规定者。香港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是处罚金与监禁,并且这两种处罚方式常并举。

如价格欺诈的刑事责任,《盗窃罪条例》第17条“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规定,“任何人以欺骗手段(不论该欺骗手段是否惟一或主要诱因)而不诚实地取得属于另一人的财产,意图永久地剥夺该另一人的财产,即属犯罪,循公诉程序定罪后,可处监禁10年”,第18条“以欺骗手段取得金钱利益”也规定,“任何人以欺骗手段(不论该欺骗手段是否惟一或主要诱因)而不诚实地为自己或另一人取得任何金钱利益,即属犯罪,循公诉程序定罪后,可处监禁10年”。

对干扰正常价格也要承担刑事责任,《防止贿赂条例》第6条“为促致他人撤回投标而作的贿赂”规定,“任何人无合法权限或合理辩解,向他人提供任何利益,作为撤回为了与公共机构订立有关执行工作、提供服务、办理事情或供应物品、物料或物质的合约而作的投标,或不参与该项投标的诱因或报酬,或由于撤回该项投标或不参与该项投标而向他提供任何利益,即属犯罪”,“任何人无合法权限或合理辩解,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作为撤回为了订立第(1)款所指合约而作的投标或不参与该项投标的诱因或报酬,或由于他撤回该项投标或不参与该项投标而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即属犯罪”,《防止贿赂条例》第12条“罪行的罚则”第1款规定,对违犯第6条所订罪行者,一经循公诉程序裁定,“罚款五十万及监禁10年”;一经循简易程序裁定,“罚款十万及监禁3年”,此外,“法庭须命令该人按法庭指示的方式将所收取的利益款额或价值,或该款额或价值中由法庭指明的部分付予法庭所指示的人或公共机构”。

《汽车(首次登记税)条例》第4i条规定,在取得署长同意之前,“将任何新汽车(本地装配汽车除外)以高于根据第4a(5)条所准许的款额的价格出售”、“将任何新的本地装配汽车以高于第4a(6)条所准许的款额的价格出售”、“将并非新汽车或本地装配汽车的任何汽车以高于根据第4a(7)条所准许的款额的价格出售”或“将本地装配汽车(并非新汽车者)以高于根据第4a(8)条所准许的款额的价格出售”,以及如果本身为注册分销商,“没有按根据第4a(1)条所作规定以书面公布零售价目表”、“没有按根据第4a(2)条所作规定以书面公布零售价”、“没有按根据第4a(4)条所作规定在其拟公布的零售价目表公布前至少7天或之前将该价目表的副本递交署长”或“没有按根据第4a(4)条所作规定在拟更改某型号的零售价时给予署长不少于5个工作天的通知”,即属犯罪,一经定罪,“可处罚款五十万及监禁12个月”。

对其他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如《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第6B条规定,“任何人均不得在公众地方以高于批准价格出售或游说他人购买载运商或其代表发出的客票”,任何人违反此规定,“即属犯罪,第一次定罪可处罚款一千,第二次或其后定罪可处罚款两千及监禁6个月”。

2.价格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

价格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价格违法行为对社会财产、他人财产或权利造成侵害所要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价格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承担,主要是对已经造成的权利损害和财产损失给予恢复和补救。

如《商品说明条例》第35条“货品根据第15(1)(f)条被检取的损失补偿”规定,“凡任何货品被获授权人员根据第15条检取或扣留,政府在符合本条的规定下,有法律责任补偿货品的拥有人因货品被检取或扣留或因货品在扣留期间失掉、损坏或变坏而蒙受的损失”。

《邮政署条例》第18条“船长须接受邮包或邮袋予以运送”规定,“即将从香港开出前往香港以外任何地方的船舶(军用船舰或具有军用船舰地位的船舶除外)的船长,须将任何邮政署人员交付给他运送的任何邮包或邮袋接收上船,并须为此而发出符合署长订明格式的收据”,而第19条“无法派递包或邮袋的损害赔偿”规定,“根据第18条获交付任何邮包的船长,须当作与署长订有下述规定的合约:该船长以该等邮包而获支付的酬金为代价,会在其抵达任何港口后立即将该等邮包妥为交付予邮包所致予的邮政当局,且不会有故意或可避免的延误,以及如其在任何方面没有履行该合约,则他会向署长缴付一万的款项,作为违约的算定损害赔偿。”

3.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

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是指违反价格法规定的行为人所要承担的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给予的行政制裁。香港对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的处罚方式主要有:处罚金、责令停止、颁布禁令以及。

如在参照货品的价值以评定和计算税款时,《应课税品条例》第26a条规定,“为参照任何货品的价值以评定和计算税款,该价值须为该货品于有关时间在公开市场上由独立于对方的买卖双方在售卖中所能取得的正常价格”,同时规定任何进口的应课税货品和香港制造的应课税货品的正常价格,须根据“价格不包括根据本条例须缴付的任何税额”等五项假设厘定,其第46条“罪行与罚则”规定,“任何人违反根据本条例合法地施加、作出或发出的任何条件、限制、规定或指示,即属犯罪”,“裁判官如认为任何人意图逃避缴税而犯罪,则除可判处就该罪行所规定的罚款或监禁外,并可另处罚款,款额不超逾该人所就之而犯罪的应课税货品的须缴税额的10倍”。

责令停止,如对住宅物业的广告宣传的管理,《地产常规(一般责任及香港住宅物业)规例》第9条规定,“持牌地产不得安排或准许发出任何全部或部分与其地产业务有关并载有在要项上属虚假或具误导性陈述或详情的广告”;“持牌地产不得就其以持牌地产身分的住宅物业,安排或准许以有别于有关的客户所指示的价格或租金或条款宣传该住宅物业”;“如关于拟分租的住宅物业的广告没有明文述明该物业是拟分租的,则持牌地产不得安排或准许发出该广告”。而在有关的住宅物业不再可供出售或购买或租赁或有关的地产协议终止后,“持牌地产须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尽快将所有由他发出或安排发出的广告移去”。

颁布禁令,指对价格违法者颁布停止违法行为的禁令,包括命令价格违法者刊登限期改正的广告、废除及变更经济合同、修补经济合同条款及做社会服务等。如《海鱼(统营和输出)规例》第4D条“输出许可证的发出、格式及取消”规定,在申请输出许可证时,如果处长认为“申请所关乎的指明鱼类的输出本身,或此项输出在顾及其他鱼类的输出后,可能对该指明鱼类在本地市场的供应或价格造成不利影响”或“批准该项申请会因任何理由而违背公众利益”,处长可拒绝发出输出许可证,并以书面通知申请人他拒绝发出输出许可证。

对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承担方式除行政处罚以外,对特别严重或复杂的违法行为还进行。香港实行的是由政府、法定团体和行业公会互相衔接、互相补充的价格监管模式,但是像消费者委员会等价格监管部门本身不具备行政处罚权,一旦它们认定某企业或个人行为违反法律规定需要给予处罚的,可根据价格行为调查结果,向法院进行。

三、香港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理程序

任何行政执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它是实体规范得以正确实施的基本保障。价格处罚程序是行政程序的一种,它是价格执法机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定过程、方式与步骤的总和。香港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理程序分为两种,即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

对于一些情节严重、事实庞杂、违法事实和应用法律有争议的价格违法行为,香港相关部门以普通程序进行处理,依法将之上诉于法庭,案件审理包括立案、调查、定案处理、执行、结案、备案程序。

香港价格执法部门在对一些事实清楚、情节轻微的价格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时,常采用简易程序。简易程序是为了达到易于执行的目的,对普通程序的简化。它是一种即时处罚程序,适用于对一些事实清楚,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适用法律明确的一般价格违法行为的即时处罚。《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第3条“权力的转授”规定,“凡任何公职人员根据本条例的条文,获得权力以准许或同意进行任何事情,或获得权力以发出进行任何事情的牌照,则该人员所属机关的任何公职人员,如获该人员书面授权代其行使上述权力,均可行使上述权力”。

利用简易程序对价格违法行为进行即时处罚一般遵循的程序是:首先,表明身份;然后进行取证与记录违法事实,说明定性依据,计算非法所得,并由检查相对人签名或盖章,以作为实施处罚的证据;第三步,说明定性依据和处罚依据,告知违法,并允许当事人辩解;第四步,实行处罚。经检查人员(两人以上)合议,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一般价格违法行为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当场制作并送达被处罚者,由被处罚者在处罚决定书存根联上签收;第五步,执行。可立即执行或限期执行。当场执行即由被罚者当场缴交罚没款;限期执行是指被处罚者当场缴款有困难的,可在处罚决定书规定的期限内到执罚机关缴交罚没款,或者通过银行执行。根据《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第36条“罚款的追讨”规定,“任何违反本条例条文或根据本条例而订立的任何规例的罪行,循简易程序定罪后,可予处罚;而根据本条例或根据本条例而订立的任何规例施加的罚款,则须按照任何规管裁判官的简易裁判权的条例条文予以追讨。”逾期仍未执行的,价格执法部门可依法强制执行。价格执法部门在收到罚款后即向对方开具收据。至此,价格处罚简易程序执行完毕。

同时,《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第34条“保留犯罪者接受公诉或负上诉讼的法律责任”规定,“本条例的任何规定,均不得解释为可免除任何人在犯了根据本条例循简易程序定罪后可予处罚的罪行时接受公诉,或免除任何人犯了上述罪行时循公诉程序或以告发形式被,亦不得解释为可免除任何人因其导致的损伤或损坏而被:但任何人均不得因同一罪行而被处罚两次,而有关的损伤或损坏亦必须是未经补偿的”。

【参考文献】

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篇7

第一条  为了实施国务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做好我区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凡在我区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以下简称城市房屋拆迁)的,均须遵守《条例》和本细则。

第三条  取得拆迁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拆迁人)必须依照《条例》和本细则规定,对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以下简称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和安置。

被拆迁人必须服从城市建设的需要,在规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

第四条  自治区城乡建设厅主管全区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以下简称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协作配合,保障拆迁工作的实施。

第二章  拆迁管理一般规定

第六条  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有利于城市旧区改建。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需要拆迁房屋,必须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不需要申请用地的,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国家规定的其他批准文件,以及拆迁计划、拆迁方案,向拆迁房屋所在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批准并发给房屋拆迁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后,方可拆迁。

第八条  市、县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统一拆迁,也可以由拆迁人自行拆迁或者委托拆迁。城市中实行综合开发的地区或者连片开发的地方应当实行统一拆迁。

拆迁人或者被委托的拆迁人,均须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审查,取得资格证书。对拆迁人的管理、资格审查和资格证书的核发,由自治区城乡建设厅制定具体办法。

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不得接受拆迁委托。

第九条  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发给许可证后,应当将房屋拆迁决定以公告或者其他形式予以公布,明确拆迁人、拆迁范围、搬迁期限等内容,并和拆迁人共同向被拆迁人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第十条  拆迁人应当在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与被拆迁人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对被拆迁人的补偿形式、补偿金额、安置房屋面积和地点、搬迁过渡方式与过渡期限及违约责任等条款。协议签订后,可以向公证机关办理公证,并送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补偿、安置达不成协议的,由批准拆迁的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裁决。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诉讼期间拆迁人已对被拆迁人作了安置或者提供了周转用房的,不停止拆迁的执行。

第十二条  在拆迁期限内,被拆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拆迁的,市、县人民政府可以作出责令限期拆迁的决定;逾期不拆迁的,由市、县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第十四条  被拆迁人所在单位及有关部门,应当协助被拆迁人做好搬迁工作。

公安、教育、邮电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及时办理和安排被拆迁人的户口迁移、子女转学转托、信件投送等事宜。

第十五条  法律、法规对拆迁军事设施、教堂、寺庙、文物古迹等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章  拆迁补偿

第十六条  拆迁人对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包括代管人、国家授权的国有房屋及其附属物的管理人)予以补偿。补偿可以实行作价补偿、以房偿还,或者作价补偿和以房偿还相结合的办法。

以房偿还的,按照被作房屋的原建筑面积计算。

作价补偿的,按照被拆除房屋原建筑面积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结算。

第十七条  拆除用于公益事业的房屋及其附属物,拆迁人应当根据城市规划,按照原性质、原规模予以重建,或者按照重置价格给予补偿,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城市规划统筹安排。

拆除非公益事业房屋的附属物不以房偿还,由拆迁人给予适当作价补偿。

第十八条  拆除房屋以房偿还的,偿还建筑面积与原建筑面积相等的部分,按照重置价格结算结构差价;偿还建筑面积超过原建筑面积的部分,按照商品房价格结算;偿还建筑面积不足原建筑面积的部分,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结算。

第十九条  拆除出租住宅房屋实行以房偿还,原租赁关系继续保持,因拆迁而引起变动原租赁合同条款的,可作相应修改。

出租住宅房屋所有人申请以其他形式补偿被拆除房屋的,须经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  拆除有产权纠纷的房屋,在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规定期限内纠纷未解决的,由拆迁人提出补偿安置方案,经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拆迁,拆迁前,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拆迁人对被拆除房屋作勘察记录,并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

拆除设有抵押权房屋的补偿,按照《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拆除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拆除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给予适当作价补偿。

第二十二条  拆迁范围内需要拆除的供电、供水、供气、通讯、人防等设施以及公厕、垃圾站等,由产权单位自行拆除,拆迁人按照重置价格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  拆迁人不得擅自压低或者提高补偿标准,被拆除房屋所有人也不得违反本细则规定提出额外要求。

第二十四条  拆迁房屋的重置价,建筑工程造价,商品房价,由市、县人民政府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制定,并报自治区城乡建设厅备案。

第四章  拆迁安置

第二十五条  拆迁人对下列被拆除房屋使用人,应当予以安置。

(一)在拆迁范围内有常住户口和房产所有权证或者合法的住房使用证的公民,包括被拆除房屋使用人的家庭中在部队服现役的战士,常住户口在本市、县幼儿园的儿童。

(二)在拆迁范围内具有营业执照或者正式办公地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第二十六条  对拆迁范围内住宅房屋被拆迁人的安置,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安置面积以原房屋居住面积为依据,安置人口以拆迁时户籍在册人口计算;

(二)对原房屋居住面积过大的被拆迁人,可以由拆迁人与其协商,适当减少安置面积。对同意减少安置面积的,除付给搬家补助费外,可以按照所减少面积给予一交性奖励。奖励标准和经费出处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

(三)对原住房面积过小,以原住房面积为依据安置有困难的,经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安置面积。增加面积的标准,以所在市、县人均居住面积为准,并按房屋成本结算。

第十七条  拆迁人应当付给住宅房屋被拆迁人下列安置补助费:

(一)被拆迁人迁出拆迁范围的搬家补助费;

(二)被拆迁人自己解决周转住房的临时安置补助费;

拆迁人在规定的过渡期限内,给予被拆迁人临时周转用房的,不付给临时安置补助费。

第二十八条  对拆迁范围内住宅房屋被拆迁人的安置,应当按照自治区和市、县人民政府的规定,因地制宜地实行住房制度改革,或者参加安置住房产权单位的住房制度改革。

搬家补助费和临时安置补助费的标准,由自治区城乡建设厅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施行。

第二十九条  拆除非住宅房屋的安置,按照下列原则办理:

(一)生产性企业或者不具有区域功能的事业性单位房屋,可以就地或者易地安置。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当易地安置;

(二)具有区域功能的经营服务性或者事业性单位的房屋,应当就地或者就近安置;

(三)安置的面积大于拆除面积的部分,按照商品房价格结算,由被拆除房屋使用人支付给拆迁人;

(四)生产场地可以就地或者易地按原面积安置。过宽的可以适当减少,并按照所减少的面积作价补偿。

第三十条  拆除非住宅用房,拆迁人应当付给补充拆迁人下列补助费用:

(一)造成企业停产、停业的,拆迁人应当付给企业适当补助费;

(二)拆除企业生产用房的,付给其动力、设备、原材料的安装搬运费。

补助费和安装搬运费的标准由自治区城乡建设厅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施行。

第三十一条  建设市政工程需要拆迁房屋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拆迁范围内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照政府公告规定的期限搬迁;

(二)被拆迁的房屋一律易地安置;

(三)拆迁房屋的补偿按照本细则规定办理。

第三十二条  凡属城市危房改造工程,安置办法由批准危房改造工程的市、县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三条  拆迁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或者停止拆迁,并可按照以下规定处以罚款:

(一)未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或者未按照房屋拆迁许可证的规定擅自拆迁的,按照拆迁面积每平方米处以5元至10元的罚款;

(二)委托未取得房屋拆迁资格证书的单位和个人拆迁的,对委托人和被委托人各处以1000元至10000元的罚款;

(三)擅自提高或者降低补偿、安置标准,扩大或者缩小补偿安置范围的,处以1000元至10000元的罚款;

(四)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拆迁期限或者擅自延长过渡期限的,每超过或者延长一个月处以1000元至5000元的罚款,不足一个月的,以一个月计算。

第三十四条  被拆迁人违反协议,拒绝腾退周转房的,由市、县房屋折迁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退还周转房,并按照拒绝腾退时间每一个月处以100元至500元的罚款,不足一个月的,以一个月计算。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  辱骂、殴打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工作人员,阻碍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强则前施工的拆迁项目,仍按照原安置标准执行。

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篇8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促进城市绿化事业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县城市规划区内种植和养护树木花草等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城市绿地包括:

㈠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㈡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㈢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等;

㈣附属绿地: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㈤其他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第四条县建设部门主管本县城市规划区的城市绿化工作,县园林绿化处具体负责城市绿化管理工作。在城市规划区内,由林业等部门管理的绿化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有关部门、街道应根据各自职责,配合县建设部门实施本细则。

第五条城市中的任何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或其他绿化义务。

对在城市绿化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和保护城市绿地有功的单位、个人,由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城市绿化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分期实施计划。

第七条各类绿地单项指标必须严格按照县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设计条件书限定的指标执行。

第八条新建城市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其中公园绿地的植物种植面积应不低于陆地绿化面积的70%。

第九条城市绿化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由持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城市各类绿地的设计方案,应由县建设部门参与会审或审查同意。

第十条县规划部门在向新建项目出具建设项目建议书时,要明确应建绿地面积;在审批建设工程项目方案时,应严格按要求审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方案,确保城市绿化用地面积。

建设单位因特定条件限制,其绿化用地面积达不到相应指标的,须经县建设部门批准,并由建设单位按规定缴纳绿化补偿费,其易地绿化由县建设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其绿化工程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并按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建设。

建设工程主体建筑竣工后,建设单位必须拆除绿化用地范围内的临时设施,清理和平整绿化场地。绿化工程的完成时间,不得迟于主体工程建成后第一个绿化季节。绿化工程竣工后,须经县建设部门组织相关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十二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城市居民,应充分利用房屋周围的空闲地搞好环境绿化,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

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经营具有游乐功能的公园绿地。

第三章保护和管理

第十三条城市绿化管理按下列规定分工负责:

㈠城市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行道树及河道绿化带的绿化由县园林绿化处负责管理;

㈡单位附属绿地及其管界内的防护绿地,由该单位负责管理,并接受县园林绿化处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㈢居民庭院内的绿化由居民自行管理;

㈣居住区绿地的绿化由县园林绿化处和社区共同管理或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管理;

㈤生产绿地由其经营单位管理。

第十四条绿地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持树木花草繁茂和绿化设施完好。

城市树木所有权按以下规定确认:

㈠县园林绿化处负责管理的树木,归国家所有;

㈡单位内自行种植的树木,归单位所有;

㈢居住区种植的树木,归居住区业主所有;

㈣私人宅院自费种植、管理的树木,归个人所有。

第十五条禁止下列损坏城市绿地及绿化设施的行为:

㈠依树盖房、搭棚、架设天线;

㈡在绿地内放牧、堆物、倾倒废弃物;

㈢进入设有明示禁止标志的绿地;

㈣破坏草坪、绿篱、花卉、树木、植被;

㈤其他损坏城市绿地和绿化设施的行为。

第十六条城市树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砍伐、移植,确须砍伐、移植的,须报县建设部门批准,除按规定补植树木和向树木所有者赔偿损失外,要按规定缴纳绿化补偿费。

因不可抗力致使树木危及交通、管线等安全必须修剪或砍伐树木的,交通、管线等管理单位可先行合理处理,但应在48小时内向县建设部门和绿地管理单位补办手续。

第十七条城市新建管线应避让现有树木,确实无法避让的,在设计和施工前,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县建设局确定保护措施。

因交通、管线等建设需要临时修剪树木的,须报县建设部门批准,并按照兼顾管线安全使用和树木正常生长的原则进行。树木修剪由县园林绿化处组织实施,费用由建设方承担。

第十八条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绿化用地和已建绿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其性质。确需占用或改变的,须报县建设部门批准,并按规定缴纳绿化补偿费。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已占用的城市绿化用地应当限期退还。

因建设或其它特殊原因,确需临时占用绿地的,须报县建设部门批准,按期恢复原状,并按规定缴纳绿化补偿费。

第二十条在城市公园绿地内从事商业服务和其它营业性活动,须向园林绿化处提处申请,经县建设部门同意,持营业执照在指定地点从事经营活动,并应遵守公园绿地管理、市容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规定。

第四章绿化经费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县人民政府在每年度的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安排相应比例的经费用于城市绿化建设、维护和管理。在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中,相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城市公共绿地建设。

第二十二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绿化任务量和管理标准,列支一定的绿化经费,用于绿地的管护、空闲地绿化、义务植树和门前绿化。

第二十三条按照本细则收取的绿化补偿费,列为绿化专项资金,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专项用于城市绿化事业。

第二十四条本细则收取绿化补偿费的标准,按照绍兴市物价局、财政局批准的具体标准执行。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城市各类绿地设计方案未经批准或未按批准的设计方案施工的,由县城管执法部门依法责令其停止施工,限期改正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进行绿化工程施工的,由县城管执法部门依法责令其停止设计或施工,并可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工程建设项目完成后,但未按规定期限完成与主体工程相配套的绿地工程的,县建设部门责令其限期完成,逾期仍不完成的,县建设部门可以指定绿化施工单位代行完成,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并可建议县城管执法部门对建设单位处以绿化工程投资额1倍以下的罚款;工程项目完成后绿化用地面积未达到审定比例的,由县城管执法部门责令限期补足,并按不足的绿化用地面积,处以绿化补偿费3至5倍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未经同意擅自占用城市绿地以及临时占用绿地超过批准时间的,由县城管执法部门责令退还,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处以被侵占绿化用地面积绿化补偿费1至3倍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未经同意擅自在城市公园绿地开设商业服务摊点或设立广告牌的,由县城管执法部门责令其限期迁出、拆除,并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公园绿地范围内从事商业服务或广告经营等业务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公园绿地有关规定的,由县城管执法部门给予警告,可并处1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提请县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城管执法部门责令停止,并可处以树木价格1至5倍的罚款。

㈠擅自修剪、移植、砍伐城市树木的;

㈡擅自砍伐、迁移古树名木或因养护不善致使名古树名木受损伤或死亡的。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由县城管执法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可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被处罚的单位和个人,在接到罚款决定书后,应当在规定的限期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缴纳罚款,逾期缴付的,从滞纳之日起,每日加收罚款总额的3‰的滞纳金。

第三十三条违反城市绿化管理规定的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

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篇9

“公车私用控制起来比较困难,还有油耗、维修保养费。公务接待费用也不少,预算用起来很紧张。”张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作为国内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条例》被社会寄予期待。“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公’费用等一直有明确要求,并尝试了各种控制方式,现在上升为行政法规,明确了法律责任,在未来的实施中会更加有力度。”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锡锌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条例》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起草,于2011年11月公开征求意见,经2012年6月13日国务院第208次常务会议通过,共35条,分总则、经费管理、资产管理、服务管理、法律责任及附则等6章,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王锡锌认为《条例》主要针对的是控制和降低行政机关运行成本,“我国行政部门的开支不够透明,具体开销也由各政府部门自行决定,而《条例》体现的是政府自我控制,实施效果还有待检验”。

立法管住“政府大管家”

“《条例》适用范围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机关事务管理活动,以及其他国家机关和有关人民团体的机关事务管理活动,也就是说,政府单位全涵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对本刊记者说。

作为机关事务管理的实际操作部门,“机关事务管理局是各部委的后勤机关服务中心,主要是管理机关正常运行的后勤供应、住房、采购、接待等。”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向本刊记者介绍说,政府机关的大部分财政都经过这个机构的处理,“它掌握了较大的财权与物资支配权,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为例,2008年7月9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明确国管局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中央国家机关行政办公用房建设与维修项目经费、离退休经费、公务用车经费等专项经费的管理;内设财务管理司、资产管理司、房地产管理司、后勤改革与综合管理司等9个机构。

“我们业务部门跟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打交道并不多,部里的食堂、洗衣店、幼儿园、理发店、修车厂、基础建设等都归机关事务管理局管。”一位在国家某部工作的公务员李超(化名)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该部门还承担着为单位筹集资金的功能,比如它掌管的房产,可以对外出租,有一定收益。”

对此,竹立家说,“机关事务管理涉及大量财物,若不公开和规范,容易出现问题。”

今年7月初,新疆自治区纪委对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孟传杰,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党组副书记、局长艾尔肯·依不拉音,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俞贞贵等人涉嫌严重违纪问题立案检查。

2006年7月至2009年春节期间,贵州安顺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局长王萍利用职务便利,采取重复报销、虚列支出等手段,侵吞公款并多次非法收受工程承包商及餐具供应商贿赂。

“家法”不立,“家贼”难防。“此次《条例》的颁布,是以立法形式管理党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开始,但要真正做到降低成本,最关键是把规则细化并公开。”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杨小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方向是大幅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2012年7月19日,国管局官网晒出《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2011年支出决算和2012年预算情况表》。截至当日19时,共92家中央部委在其网站上公开了2011年度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

2011年国管局因公出国(境)费如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47万元。中央国家机关购置车辆128辆,支出3891.07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如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支出427.38万元。公务接待费支出49.91万元。

这是中央部门继去年之后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三公”预决算。舆论认为,此次“三公”数字的公布时机也契合了此次《条例》运行的步伐。《条例》在总则一章就强调了各级政府应当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建立健全经费公开的制度。

“事实上,本次《条例》内容并非全部新定,很多内容是与之前规定的衔接。”竹立家说,比如针对公务用车,《条例》衔接的就是2011年11月由工信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制定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2012年2月,以上三家又联合《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涵盖25家企业的412个款型车辆,全部是国产车,奥迪、丰田越野等均被排除出公车序列。

关于政府采购,白景明认为《条例》是依据《政府采购法》具体细化的。《条例》十四条和十五条规定,政府各部门不得采购奢侈品、超标准的服务或购建豪华办公用房。此外政府集中采购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应当低于相同货物和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

对于公务接待,《条例》要求国务院机关事务主管部门负责拟订政府机关公务接待的相关制度和中央国家机关公务接待标准。

全国许多地区在公务接待方面已有探索并出台了地方性规定。2012年7月5日,温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改革和加强公务接待管理的通知》,规定包括:公务人员在市内从事公务活动,不允许进星级酒店用餐;一律吃工作餐,每人每餐不超过60元;禁止超规格接待,不得食用高档菜肴、高档酒以及高档香烟,野生黄鱼、鲍鱼、鱼翅、辽参以及茅台、五粮液等都不能点。

“温州的做法开了个好头,说明有决心把不正之风压下去。以后的改革路径也很明晰,方向就是大幅度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竹立家说。

惩罚是全新的规定

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看来,《条例》对“三公”违规进行惩罚是全新的规定,他公开表示,“以前建造豪华办公楼、进行豪华装修没有处罚依据,条例出台以后就可以进行处罚”。

《条例》明确了对6种情形的惩罚规定,如采购奢侈品、超标准的服务或者购建豪华办公用房的,超出规定的项目或者标准提供后勤服务的,安排与本部门业务工作无关的出国(境)考察或者培训的等。处罚形式包括责令改正、警告、记过、降级或撤职一直到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惩罚还是有一定威慑力的。”杨小军说,“对党政机关的公务员而言,处罚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如果条例能真正实施,肯定能发挥效力。问题是,目前惩罚规定还比较抽象,如何操作较难控制。比如‘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如果上级机关未责令怎么办?上级机关又根据什么标准责令?责令改正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细化和量化,概化的、模糊的、原则性的规定很难操作。”

工地安全处罚条例细则篇10

【关键词】醉驾入刑司法适用

一、“醉驾”与社会现状的概述

我国自2011年5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入刑,据相关统计可知,自“醉驾入刑”,半月里我国“醉驾”查处2038例,比过去同期下降35%,查处力度也比过去增强,自从“醉驾”入刑,我国“醉驾”数量减少,法律给意图“醉驾”的人带来很大的威慑。

二、我国“醉驾”量刑的标准

(1)构成犯罪的条件。主体“醉驾”,就目前的刑事规定来说,主体无论是自己主动喝醉酒,还是被别人灌醉了酒,只要是醉酒行驶,都构成第一个犯罪条件;道路,是指公众通行的地方,如果在公众过道上“醉驾”会给他人带来身体安命或财产安全的威胁,因此,在公共道路通行是第二个条件;由于“醉驾”会带来公共安全的隐患;如果“醉驾入刑”,那么与刑法相关的其它解释标准也同样有效,即刑事判处应当是应当追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人的刑事责任,且按情节轻重与带来的社会效果进行判罚,刑法适用范围是第三个条件。

(2)醉驾量刑标准。按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阀值与检验》(GB19522-2004)规定,如果20mg/100ml>驾驶员血液含量>80mg/100ml的,属于饮酒驾驶,如果超过80mg/100ml,即判为“醉驾”。这条规定意味着饮酒驾驶属于行政违法,而“醉驾”则意味着要担负刑事责任;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199条规定,醉酒驾驶的范围属于机动车,而如果驾驭非机动车则不够成“醉驾”量刑的条件。

三、“醉驾”量刑存在的问题

(1)“醉驾”量刑的标准不统一。从以上刑事条例上看,“醉驾”的量刑标准仅包含机动车而不包含非机动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交通法》第91条规定,如果“醉驾”非机动力在公路上行驶,则罚款50元。而目前非机动车造成的交通安全事故同样也很突出,那么为了避免非机动车带来的交通安全事故,应该将非机动车的量刑也进行一定的补充。

(2)“醉驾”量刑的时间有矛盾。目前我国对“醉驾”进行检验,是用两种方式,首先将“醉驾”嫌疑人进行即时“呼气”实验,其让嫌疑人进行血液酒精检查。而血液酒精检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酒精含量越来越少,有时“醉驾”嫌疑人故意拖延时间逃逸过血液的检测,只要血液检查没有问题则不必量刑,目前我国不能单凭“呼气”对嫌疑人进行定罪,那么,应该对血液检查提出一个法定的时间,要求嫌疑人在法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查。

(3)“醉驾”量刑的轻重有区别。自2011年5月到2012年3月中,以349名“醉驾”案件判处为例,其中95人被判拘役,253人被判缓刑,1人免于刑事处罚,这72.4%的缓刑率极大降低“醉驾”的威慑力,这意味着,在“醉驾”可判处缓刑或拘役的界限上还非常模糊,“醉驾”者可通过缓刑的机会让自己最大限度的逃避刑事处罚。

(4)司法资源的消耗成本大。据统计,我国去年审理刑事案件3553宗,一共14名法官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由于此可见我国法官工作强度大、工作难度大,而“醉驾”在我国目前已经是比较普遍的刑事犯罪,它与普通的刑事案相比又有特殊的要求,它要求在三日内完成从审理到执行的全部过程,大量的“醉驾”案加重了法官的劳动强度,而“醉驾”案模糊的法律界限又加重法官对刑事的判断压力,这使许多“醉驾”案件判罚得十分草率,比如为了避免出现更多问题,法官用缓刑的方式结案,这给“醉驾”量刑带来很多隐患。

四、“醉驾”量刑改进的方向

(一)国外对“醉驾”案件量刑的处理

在国外,对“醉驾”案件的细节都有详细的规定,比如在德国,如果驾驶人“醉驾”但不危险交通安全的,处一年以下自由刑或处罚金,如果造成社会安全危害的,处五年以下自由刑,如果造他他人生命安全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则按刑事相关规定加重刑事人的责任;在日本,如果出现“醉驾”行为并被查出、血液酒精浓度超过0.05%,则要判两年以下劳役并处罚5万日元,同时吊销驾驶执照,同时提供司机酒精的人、其它造成安全事故的人等也要同时受到处罚,如果司机两次以上酒后醉驾,则要关在专门的监狱里接受刑事处份。外国对于“醉驾”的量刑细化处理方法极大增加法律的可执行力,它们可以做为我国量刑细化的一个重要参考。

(二)我国“醉驾”量刑需要细化的问题

(1)明确非机动车“醉驾”的处罚。目前很多市售的非机动车辆已经拥有机动车的构造的特征,比如许多非机动车被配置内燃机,且能行驶时速超过50公里以上。在“醉驾”行驶造成的危害中,这些非机动车驾驶有时造成的危险更多、威胁更大,而非机动车驾驶的人往往年纪轻,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88%,大量非机动车醉后驾驶给交通带来很大的危害。

(2)严格限定“醉驾”鉴定的时间。“醉驾”的鉴定矛盾主要是“呼气”时间与血液鉴定时间不统一,如果间隔的时间太长,则“醉驾”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越来越少,导致血液酒精鉴定的精确度出现问题,如果两份鉴定报告不一致,那么“醉驾”者都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逃逸应得的处罚,因此,在鉴定时必须规定两份鉴定间隔的时间。按目前国内实际情况,可以在交警部门做完“呼气”检测后,一个小时内提取血液样本,两小时以内要送交到检验部门,40小时之间要将检验报告送交给司法部门,血液报告是鉴定“醉驾”的重要法律依据,并且将它的时间做严格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