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十篇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十篇

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3:00

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篇1

【关键词】多元文化;护理工作

1.多元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文化是对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等的综合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导致不同的社会发展。多元文化即多地区文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形成多元文化社会。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有多元文化特征。

在护理工作中,工作的对象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的文化背景包括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对健康和生命观点的不同认识,对死亡的理解不同及对护理的不同需求。

2.现代护理文化的发展方向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现代健康概念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由单一的疾病护理向的整体护理发展,护理不能仅局限于医院而要走进社会、社区及家庭。护理职能的范围包括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赋予护士教育、管理、研究等多种任务,甚至提供高质量的临终护理等。因此要求护士文化知识要有全面性及多元性。

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直接产物是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目前,我国护理教育已纳入到现代护理模式的内容;部分医院都实施了系统化整体护理。传统的护理教育和护理模式仍占相当比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更新观念,改变目前护理教育模式。将护理教育与治疗、预防、康复及保健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培养护理人才的标准、知识的结构、具备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除了进行疾病护理,还要有社区保健、健康教育的意识并要求掌握其内容。也要具备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并且能用中西医结合手段为服务的对象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从多元文化的观念出发,对我们目前的护理教育模式、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有一个较全面的改革。

3.我国护理文化现状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中医护理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东、西方文化的背景不同,中医与西医的理论基础有着截然不同。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相结合的前提是要了解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中医护理有两个特点:整体观与辨证护理。其中整体观与系统化整体护理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对人类健康、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思想,可谓异曲同工。辨证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的辨证所进行的的护理原则和方法。而辨证护理的有效完成离不开中西医结合,是二者互补的结果,包括利用现代仪器设备对病人生命体征的监护以及在护理程序过程中运用的中西医结合方法等。而中医的技术操作如穴位注射、拔火罐、按摩、针灸等简便易学又行之有效,既能减轻病人痛苦、也能解决实际问题,它是西医护理操作所不可替代的。将中西医护理有机结合起来并加以推广应用,对提高护理的质量和价值有很大影响。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对健康与疾病、生死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饮食习惯等。因此,要对不同民族提供相应的护理,就要研究他们不同的民族习俗,了解他们的需要,以人文、地理等知识来缩短相互间的差距,达到有效的沟通。

4.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推动护理文化向纵深发展

目前用于指导我国护理实践和研究的护理理论大部分来自西方,像护理程序及整体护理模式等。而理论的产生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环境及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传统医学仍在不断地发展,对护理学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着我国特有的护理类型―中医护理和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目前,在我们国家中医院内,大多都是实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它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与西方的文化兼容性。

多元文化护理是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要开展这一层次的护理,就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护理教育。护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打破狭隘的办学观念,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国际型人才观,尽快与国际护理接轨。

【参考文献】

[1]计惠民,白小嘉,张媛.多元文化护理基础理论概述[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4):322

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篇2

关键词: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一、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核心地位,课堂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氛围沉闷,师生间的互动极少,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医用化学并没有全面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误认为该课程和护士工作没有必然的联系,对护士工作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误以为只是发药、打针、输液之类的事情,很少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学习兴趣也不高。此外,教师对医用化学的定位也不清晰,更加强调化学知识教学,教学内容取舍不合理,选取的内容不符合学生已有的水平,也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客观需求,加上教学方法单一化,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优化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想要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明确教学目标是前提。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社会市场的动态变化,结合新时期护理职业岗位客观需求,构建全新的教学目标,使其明确化并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教师要正确认识医用化学,逐渐淡化化学学科意识,加强化学、医学之间的联系,要通过不同途径使学生意识到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教学。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准确理解章节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比如,双氧水、高锰酸钾等的医学用途,在不同浓度下,具有怎样的药物作用。在学习“溶液的渗透压”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水平,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例子,引导他们掌握计算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的方法,更好地了解胶体溶液扩散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详细讲解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透析方法所应用到的原理。这样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2.优化教学方法

在进入更高学习阶段后,医用化学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内容多、速度快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准确把握章节内容,便于有针对性地听讲,解决心中的疑惑,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预习情况,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借助问题,启发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工具,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点。由于医用化学基础理论中有实验内容、公式推导、例题分析,课件授课主题变化快,板书又无法准确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工具,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制作ppt课件,反复操作,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

3.借助生活常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从事实、概念的角度准确把握、准确理解新的知识点。由于生活中很多事实都和化学知识相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点,以家庭、健康为基点,借助时下热点问题,灵活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来解释,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他们的视野。比如,为什么喝浓茶会失眠,为什么会危害人类健康?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常识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化学原理、化学理论,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改革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使师生都意识到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篇3

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体系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从事临床工作需要以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为保证,基础教育在医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分析研究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针对社会背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2.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降低其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医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去乡镇医院,导致基层单位人才缺失。而大中城市三甲及其以上医院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经济水平以及医疗条件等综合能力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同时,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型医院已经接近“人满为患”的情形,不再广泛接受医学生,而只重点招收以广博的基础医学知识与灵活的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导致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颇大。

(2)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3.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线。

4.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1.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

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2.学校方面

(1)稳抓“三风建设”

辅导员老师进行严格的日常考勤,合理运用奖惩制度,并将医学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指导、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班级内部也可成立学习探究小组,以优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

(2)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采用更活泼生动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3.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玲,沈勤,沈梨芳.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199.

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篇4

【关键词】基础护理;记忆;方法

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是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护理的内容广泛,学生反映基础护理的内容易懂但难记忆。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记忆力,实际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活动中只要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增强记忆的方法。

1浓缩记忆法

所谓“浓缩”就是把所讲的内容提炼紧缩,找出关键性词语,进行重点记忆。如:吸氧操作方法中的“用湿棉签清洁鼻孔,连接鼻导管,调节氧流量,检查氧气流出是否通畅,将鼻导管蘸水,自鼻孔轻轻插至鼻咽部,将鼻导管用胶布固定于鼻翼两侧及面颊部”。可把上述氧气使用操作过程的内容精简为以下七个字。即:清—连—调—查—蘸—插—固—记。学生反映只要记住这七个字就很容易掌握吸氧的操作过程。

2数字记忆法

数字法就是把比较复杂容易混淆的内容用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来表示。如:讲授药物过敏试验药液的配制,青霉素、链霉素、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试敏液的配制过程,由于配制过程繁琐,而且数字较多,学生反映容易混淆。青霉素试敏液的配制需抽取3次,链霉素试敏液的配制需抽取2次,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试敏的配制需抽取1次。可把青霉素、链霉素、破伤风抗毒素血清的试敏配制过程简记为:3,2,1。这种数字记忆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兴趣记忆法

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为了增强对导尿术这个操作技术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环节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导尿术是哪个国家的医学家最早开始用的?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4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变难为易,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如在讲医院的环境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医院环境的录像片,使同学感到身临其境,仿佛在医院参观一样,增加了同学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列表记忆法

列表法即将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反的内容用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内容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比较,利于记忆。如:小儿头皮静脉与动脉的区别可列表如下,见表1。表1小儿头皮静脉与动脉的区别

6对比记忆法

对比记忆法就是把相似易混淆的内容,从中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进行比较,对照记忆。如:无菌区与清洁区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都是指一个区域;而不同点是无菌区是经过灭菌处理,而清洁区是未经过灭菌处理。

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篇5

第一轮复习:依纲靠本,夯实基础

做好思想品德卷的前提是必须对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在保定研讨会上孟教授提到:由于我省初中教学使用了7、8种版本的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选用具体的知识点上有所不同,中考试题是按“课程标准”确定的“知识内容”并综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来命制,因而在教学和学习中,不仅要理解和掌握课程核心知识,还要挖掘和拓展教材“隐性”的知识,以打通不同版本的知识界限,尽可能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面。

第一轮的复习重点我认为是紧扣中考趋势,积累基础知识点,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撑,就失去了答题的标准,另外,虽然是开卷考试,学生可以翻阅书本,但是题量大,时间紧,大量的试题靠翻书解决只能是空想,还是要靠平时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加以解决。

看下面几个例题:

例1:(2010年)

2009年9月8日,因无证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孙伟铭,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无期徒刑,,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出()

①孙伟铭触犯了刑法②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法律具有强制性④一般违法行为也要受到法律制裁

a、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

例2:2010年漫画分析

1、现实生活中,类似漫画中的个人信息还有那些?出售这些个人信息有什么危害?

家庭住址、通讯地址、电子邮箱、个人收入等

危害:①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侵扰公民私人生活的安宁和安全。

②破坏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如何使这些个人信息得到更好的保护?

①公民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②公民要树立隐私意识,要保护和尊重他人隐私。③当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要学会依法保护。④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力度。⑤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严厉打击侵犯个人隐私感悟:在平时的学习与中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始终立足课标,回归课本,全面理解掌握基础知识。

具体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我是这样做的:

突出各单元,各课的知识点,学生总结在一个本子上,上课前组织学生反复阅读,并让学生结合时事自己找题、出题,做出答案,在读、找、出、答的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复习的每一阶段都要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过关,比如课前听写,小组成员抽背,(发挥组长的重要性,并且实行一天一换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的责任意识,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当然,不要求死记硬背,但该掌握住的一定要记死。

第二轮复习:精炼考题、探寻技巧

在当今能力型考试中,适度训练,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通过练习归纳,掌握答题规律技巧,是利于提高答题能力,少走弯路把题答准答全的,这也是提高复习效果的有效途径。针对考试试题内容,专题分为选择题、漫画类、图标类、评析类、说明类、建议类、看法类、答题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整体复习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不仅重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更注重能力的提高和技巧方法的训练。

我具体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复习与巩固的:

研究中考说明,明确考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研究近几年中考试题,探究命题的特点与趋势。

精炼中考真题,避免模拟试题与教材错位。

研究典型例题,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在这一轮中,我认为在精炼考题的基础上,一定要探寻一些技巧,例如教会学生运用政治语言答题。我们几个班部分学生答非选择题的语言很不规范,完全口语化,又嗦,有些学生写了很长一段话,看了半天你都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观点,考试失分较多,针对这一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提醒学生学会写政治关键词。

教材生一些重要内容、重要观点让学生去背,丰富答题语言,使答题语言规范化、术语化,读多了,背多了,政治语感就出来了。

上课让学生多发言,特别是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尽可能过的让学生发言,讲的好的予以表扬,用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的一点感悟:刚开始,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或者是说不全面的,我是这样试着锻炼学生的,出示问题并出示答案,然后让学生把相关内容连线。如:

国家颁布实施一些有关民生的法律,有何意义。

1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2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3能促进社会公平

4维护正义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6要有平等和参与意识

7体现以人为本

8保障人民的正当权益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就有了一些答题基础,然后再直接进行训练。

第三轮复习:关注热点,培养能力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和考试的应有之义,也是本学科中考考试的活力所在。每年的考试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有人说,只要看试题内容,就知道是那一年的试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生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这一轮的模拟演练,使学生找出不足,查漏补缺,积累考试经验,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能起到进行中考实战的演练,提高应试能力的作用。

具体我是从一下几个方面加强练习的:

1、以热点时事专题为对象,搜选、归纳与专题内容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新的相关知识体系。

2、结合学科主干知识,如基本概念、重要原理观点引导学生分析热点问题。

3、对重大热点问题尽可能做到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分析,多角度设置问题,例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4、注重结合河北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家乡的品德。

5、进行模拟演练,查漏补缺,客观分析,提高应战能力。

例如:今年的一个热点问题:嫦娥再奔月、蛟龙潜入海、中国科技创辉煌。

例题: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是师昌绪、王振义

出示问题:(1)请写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优良品质。“是什么

(2)设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什么”

(3)我们应向他们学习,为报效祖国打好基础,某班决定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请你列出倡议的内容。“怎么办”

分析:本题紧扣今年的重大热点设置问题,其中第一、二问要求学生在了解科学家及其事迹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们所具有的优良品质,答案来源于教材,但需要提炼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一种能力的提升。第三问紧承第一、二问,要求学生就自身如何向他们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行为要求。

感悟: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注意收集整理年度或阶段范围内的重大时事及学生生活热点。尝试多角度分析,对部分热点能结合自身实际谈启示或结合所学知识提建议。

考前一周:再次回归课本,做好考前指导

1、回归课本巩固重点。

政治课本是“本”,各种复习资料知识“辅助”,中考最终是以“本”为主,在中考前用课本来加深对考点的记忆和理解是最有效的方法,最后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题海,回归基础,回归课本。

2、调整心态,轻装上阵、

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篇6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特别密切的一门学科,衡量学生对这门学科掌握的好坏,不仅要看其对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深度,还要看其动手操作水平的高低。理论考试得高分的未必能成为一名好外科大夫,而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同样不能成为一名好外科大夫。这就决定了外科教学有其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点,要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1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扎实学习

医科学生不下辛苦记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要求其他的就犹如空中楼阁,空谈一场。外科学是以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对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学生对外科学理解掌握的深度,试想一个对人体解剖结构不熟悉的外科大夫怎样能做出漂亮的手术呢?对于外科疾病的症状、体征要进行必要的记忆,但不能死记硬背,死记硬背记忆的知识不会长久和牢靠,要结合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效果才会好。另外为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记忆更加深刻,可以改变一下授课的方式,例如可以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编制成问题或选取一个典型病例让同学们就其发病原因、病情转归、合并症及治疗方案等进行讨论[1]。但该病例要符合实际,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或病例前必须要先阅读讲义,查阅资料,归纳整理,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们对这部分知识内容了解和掌握的更加扎实,记忆的更加深刻;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10人左右),采取小组辩论的方式或专家会诊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看哪一方更加全面、合理,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增加了学习乐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还能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操作重点要放在手术基本功上,手术基本功的练习又离不开对手术器械的熟悉上,所以要对各种手术器械的实用范围、使用方法进行详细了解,对各种手术切口的切开、止血、结扎、缝合、清创等基本操作反复训练。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经常进入手术室观摩手术,我们可以尝试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观看卫生部统一规范的手术系列教学示范课件、图片和光盘等,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各种基本操作,以及各种常见手术。多媒体教学技术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记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2]。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将各个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应加以解释说明,尤其是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更要加以讲解。

3要注重学生外科素质的培养

外科手术学基础的学习中,除理论基础、手术技能的训练外,还需要培养手术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外科手术时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例如出血、解剖结构变异等,这时就要求我们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我们时常会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论内容掌握得虽好,但手术操作过程中对手术中较大的出血无法处理,部分组织结构层次不能正确辨认,某些操作动作不规范和准确。究其原因,可能有:(1)与学生学习的方法过于死记硬背,手术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关;(2)心理素质,部分学生在手术中遇见突发事件如出血等,显得慌张无措,所以要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针对这些情况,要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其观察和正确思维的能力,锻炼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手术不是一个人所能单独完成的,需要团结协作精神。一台成功的手术需要术者、一助、二助、三助的配合,需要医生和护士的配合,需要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的配合,所以能否和他人合作是外科医生的必备素质。在手术学教学中,可以将每5人编为1个手术组,分别担任术者、第一助手、麻醉师、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等5种不同角色,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外科教学有其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点,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外科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廖慧.教学病案与临床思维[j].卫生职业教育,2004,18(25):25-26.

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篇7

abstract:providingtheintellectualpropertyeducationforthemasterofengineeringisagoodwaytopromoteinventionandtorealizetheStateipStrategy.theintellectualpropertyCoursehasbeenelectedastherequiredcourseforthemasterofengineeringsince2008.inthearticle,weanalyzethecharactersandtheimportantcontentsofthiscourse,withcombiningtheforeignexperienceandourexperience.wealsodiscusstheteachingmodelandthemethodforcurriculumdesign.

关键词:工程硕士;知识产权;教学模式

Keywords:themasterofengineering;intellectualproperty;teachingmodel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127-03

0引言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美国、日本等科技大国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其全球性扩张提供支持。我国也于2008年6月5日正式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普及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由此成为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全球竞争的压力下,提升企业内研发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成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有力支撑。

1对工程硕士加强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

工程硕士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直接对接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专业学位中培养单位最多、培养领域最广、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教育类型。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在1985年即开始试点,1997年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近15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国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共341所,2011年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139401人,目前在校学生总数20多万人[1]。工程硕士研究生目前绝大多数是企业在职的一线研发、生产和管理骨干人员,其专业能力和战略意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工程硕士进行知识产权实务方面的教育,有望短期内增强企业一线研发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从而有助于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基于此,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从2008年起将“知识产权”课程增列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2],这一举措将对企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首先,对工程硕士进行系统的知识产权实务教育将有效地增强其发展和保护本企业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系统的知识产权实务教育,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其专业技术方面的能力基础上,增强知识产权方面的实务操作能力,能够撰写合适的技术交底材料、明确职务发明中企业和自己的权益等等,对提高所在企业知识产权拥有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系统的知识产权实务教育,特别是知识产权相关案例的分析研讨能促进研发一线和管理一线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深入思考企业知识产权(包括商标、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商业秘密)的管理制度和运用策略,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及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行。

第三,在目前竞争激烈、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大环境下,如果接触或掌握企业技术核心的员工接受过知识产权实务的相关教育,则会减少员工有意识或无意识造成的泄密,避免企业因此被侵权而受到损失。

达成上述教育效果对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人、所在企业以及整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都是很有价值的,但由于知识产权内涵范围较宽,涉及多个部门法,实务方面又涉及、诉讼、管理等多层次,要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工程硕士的知识产权课程进行仔细设计,在有限的课时内,理论结合实践、法律结合案例进行系统生动的讲授,方能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2国外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知识产权实务教育课程设计

国外大学中对理工科类在校学生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相当普遍,以美国为例,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密歇根大学等均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尽管具体授课内容有所差别,但重心都放在专利相关内容上。其中mit和斯坦福的课程最具典型性。

mit课程名称为《发明和专利》(inventionandpatent)[3],课时为每周3小时,共一个学期。课程关注专利法的最新进展及专利法在高新技术时代的作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专利法的起源及发展;专利局和法院的作用;如何担任专利专家,技术专家证人;专利实务基础;发明人的权利与义务;其他知识产权—商标、版权与商业秘密授课教师RobertH.Rines博士,他自己拥有80多项专利,著有《创造或灭亡》(Createorperish)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斯坦福大学的课程名称为《专利法及专利战略—针对创新者和企业》(patentLawandStrategyforinnovatorandentrepreneurs)[4],课时为每周2小时,共9周。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概论、专利概论、发明权和专利权、优先权、可专利性、专利侵权、可专利性与侵权的区别、微观战略—发明者的考虑、宏观战略—知识产权管理者的考虑。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老师JeffreySchox具有理工背景,兼具法律背景,是有执业资格的专利律师。Jeffrey认为对未来的工程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两个问题:我的发明能否获得专利?我实施自己的发明是否会侵权?因此,其课程对于可专利性与侵权的区别给予了特别关注。

从以上两所学校的授课实践可以看出,国外知识产权实务教育充分考虑了受众的特点。鉴于理工科背景,课程内容以专利为主,基本不采用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相关讲授体系,因为法学院的知识产权法教育侧重于理论,注重法律的复杂性和细微差别,而理工学生更注重实用性。其次,授课方式主要采用苏格拉底的案例教学法,但前提条件是上课人数不能太多,应局限在数十人。第三,师资以理工和法律背景皆具为宜,且最好有实务经验。这些经验及其课程内容设置对我们开展及完善工程硕士知识产权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硕士知识产权实务教育课程设计

对全日制在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方面,我国多所大学探索了多种教育模式,例如对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开设知识产权讲座等,但工程硕士具有一定的学习特殊性和国情特点,因此,其知识产权实务教育课程内容也应当有其特色。以下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工程硕士与普通全日制硕士生的最大差别在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来源于企业,在企业通常已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处于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具体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接受教育的目的更偏向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实践。而且,工程硕士生大部分为在职学习,学习时间有限,授课时间集中,基本不能通过课后作业强化的方式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尤其对于知识产权实务这一公共必修课程而言,考虑到教学资源的限制,通常为大班课程或异地授课,这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如大班授课不利于对案例的集中深入研讨。另一方面,工程硕士生的来源行业分布广泛,需求存在较大差别,如来源于it产业的会更关注于著作权、来自于工商管理背景或服务型企业的会更关注商标权,而来自高科技研发型企业的则更关注专利权和商业秘密,即使都关注专利权,研发和管理岗位以及不同的研发领域对专利权学习的需求也有不同,如何协调学生的科学背景,进行针对性教学是相当大的挑战。这种混杂的学科背景和人员岗位构成不同于国外的教学对象,因此,像mit和斯坦福那样特别侧重于“专利”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实际。

第二,知识产权实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包括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等多项法律法规,还涉及到实务、管理实务、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诉讼以及与技术合同关系等多个领域,要在工程硕士40学时的课程中对每个方向进行深入地讲解研讨是不可能的,浮光掠影、面面俱到则缺少针对性,难以对学生有帮助。因此,在了解工程硕士生的生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必要的,要尽量避免两个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将工程硕士生的《知识产权》课程当作法学课程来上,将系统讲解知识产权三大主体法律为重点,在法律渊源、立法宗旨、法条解析、法律系统上进行深入阐释,基本不涉及实务方面的内容,即使涉及,也只有少量的介绍;第二种倾向是无选择地平均用力,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相关内容的讲解上分配基本相同的时间,不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

通过承担工程硕士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共12个班级)的实践,笔者认为,工程硕士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不应当采用一成不变的内容。每次课程均应当以接受课程的学生为对象进行适当调整和侧重点的变动。如设在某化工企业的环境专业硕士点,学生背景以化学、化工、环境检测为主,那么在专利申请实务方面就可以以化学领域技术研发成果是否申请专利、如何申请专利、如何准备技术交底材料等为侧重点;再如设在某企业的计算机科学工程硕士点,学生背景基本全部为软件编程,那么在软件的著作权保护、专利保护、商业秘密保护方面应特别侧重。

除了侧重点需要及时调整外,课程的总体内容设计应当以专利、商业秘密为主,这是因为绝大部分工程硕士为理工科背景,其工作内容涉及著作权、商标权的情况相对较少,而与技术研发或技术管理相关的专利、商业秘密则成为其工作中的一部分。专利内容以专利权的获取、专利权的管理、企业专利策略等为重点;商业秘密以商业秘密的认定、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员工保密责任等为重点。

工程硕士生对自身与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关系相当关注,但基本没有相关法律知识,因此,在综合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和近年相关案例基础上,还需要特别加重我国专利法律法规中职务发明及报酬相关内容的阐释,辅以近几年的纠纷案例,使工程硕士认识到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关系,并能了解和保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员工跳槽频繁,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面临挑战,工程硕士学习商业秘密相关案例、竞业禁止相关规定既有益于保护自身的择业权,也有益于企业良性发展。

4工程硕士知识产权实务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4.1案例教学为主,法律阐释为辅工程硕士知识产权实务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素养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应以案例教学为主,辅助阐释相关的法律条文,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需具有代表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知识产权司法案例、专利复审委无效案例、专利申请文件范本、著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以及领域内热点问题中筛选,可适当播放相关庭审录像或视频,在案例基础上,进行相关法律重点的讲授和分析。

4.2增强互动,贯彻启发式教学思路课堂教学应采用多种途径促使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启发引导,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专利文件的学习和分析环节,分专业给学生提供课堂发言的机会,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一至两篇本研究领域内的专利文献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分析,既加深了对专利文件各部分的理解,也启发了其他同学的思路。也可尝试增加经验介绍,例如,由从事管理的学生为其他学生介绍或解释其所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关政策;或增加问题环节,有同学就其车间引进技术所涉及的商业秘密保护提出问题并开展探讨;有同学就与外企采购部门合作遭受的不公平调查对待提出了是否涉嫌秘密窃取的讨论。由于这些讨论来自企业实际发生的情况,使学生形象地增强了对知识产权实务和管理的认识。

5对工程硕士知识产权实务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作为工程硕士的公共选修课,知识产权实务仅40课时,课程时间有限,且学生专业背景存在较大差别,存在专业性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增加课时不具有可行性,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启发,鼓励相关同学进行自学研修可能更有可操作性。也可推荐相关的网站或网络课件,启发进行继续学习。

工程硕士知识产权课程对讲授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应具有什么样的背景才能更好地承担这门课程?从国外的教学情况看,教师有理工科及法学两方面的背景比较好,若能有专利实务经验或知识产权诉讼实务经验更好。这样才有可能在比较广泛和实质的基础上进行实务方向的侧重,也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但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教育方面兼具多方学科背景的师资还很欠缺,对此问题,除了加大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外,高校也应当考虑从有实践经验的业界人士中选聘一些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网.1997年至今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数据[eB/oL].[2012-04-28].http:///htmls/ztqk/basic.jsp?basic_number=00040,访问时间,[2012-10-12].

[2]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加强工程硕士“知识产权”课程建设的通知[eB/oL].[2007-12-20].http:///htmls/wjfg/statute_detail.jspwjfg_type=2&wh=指导委[2007]14号,访问时间[2012-10-12].

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转型;法律漏洞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42-02

数字时代的来临,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都宣布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使交流与传授变得更加便捷,在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与纠纷,特别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挑战。如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歌曲著作权的保护以及对虚拟财产的保护机制。这些问题因为网络独具的虚拟性、开放性、全球性特点,使传统知识产权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关于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科技在给我们带来全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现有社会制度的各方面如经济、法律等方面带来诸多困惑。而网络的高速发展与传播更是强力冲击着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

(一)网络作品的概念、特征

所谓作品,是指构成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条件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当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作者自己创作,即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二是必须是属于文学、艺术或科学领域的作品;三是必须以一定的形式或载体表现出来或固定下来的作品;四是作品的内容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网络作品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出现的作品。计算机网络是集报纸邮件、电话传真、影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优点的新媒体,具有交互平等、覆盖面广泛、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的特点。只要在计算机网络上出现的、传播的作品符合上述四项条件,就是我们所称的网络作品。当前网络上传输的主要为文字表现形式的作品,也有计算机程序,以及较为特殊的声、图、文等并茂的多媒体作品。根据著作权法第3条的规定,文字作品、计算机软件本身就属于法律保护的作品的范围,多媒体作品涉及的文字、美术、摄影、音乐等作品也应当属受保护的范围。网络作品以及其著作权的保护并不神秘,不能因其出现在计算机网络上,又具有高科技的一些特性,其著作权法律问题就找不到渊源和归宿。不能因为这些作品传输在网络中、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就否定了这些作品的性质。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先进,大量具有独创特质的新类型作品(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可以通过网络为媒介进行存储与传播。但数字时代,网络的大量运用便利了信息的传播,却不利于权利人的利益保护。如何保护网络作品权利人的利益应该得到重视。

(二)在现有法律基础上完善对网络作品权利人的保护

“另起炉灶”并不适用于法律的发展,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法的客观稳定性决定,我们只能不断完善法,而不能对一部法律从一而终。200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网络作品的保护进一步明确,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司法解释进一步说明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和数字化作品都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通过各类相关法律确认了网络作品权利人的保护其作品的权利以及信息管理权。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

1.明确网络作品的合理使用制度

网络的浏览的广泛性,不确定性,数字化与易复制性往往加大了对网络作品所有权保护的难度。但公众对网络作品的合理、非营利性使用不应认定为侵权,而应视为或许信息的途径。

2.完善其技术保护措施的立法必要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4条规定: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避开的除外。但这些现有规定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显然还不足以完整地保护网络作品的相关权利。除了立法规制,网络运营商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知识产权体系应该是在社会大众与相关权利人的利益平衡下设立的规则,网络作品权利人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也要顾及社会及公众利益。社会公众有合理使用相关作品的权利,具体技术措施的限度如何确定还需要我们的继续努力。

二、关于网络时代歌曲的著作权保护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音乐著作权的保护意识不够,加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著作权的侵权情形大量出现。随着数字化革命不断继续,互联网改变了音乐生产、复制和分销的整个过程,数字音乐逐渐占据传统唱片工业的市场。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虽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已经确立了它在数字娱乐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音乐非法下载等各种侵权行为极为严重。据2009年一项统计结果:中国唱片业总规模的缩水和数字唱片的发育迟缓,是由于98%的数字音乐下载都属于非法行为。国际唱片业协会估测,中国50%的在线音乐站点的音乐来源都没有获得版权授权。国家工商总局也指出,目前国内商业场所超过1800万家,使用背景音乐的场所超过360万家,但合法使用商家不足百分之一。2011年3月21日,50知名作家及高晓松等音乐人联合声讨百度侵权,由于百度的分享平台以及长期提供免费的音乐下载,严重侵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被网络恶搞后,维权难,更严重破坏了著作权人的作品声誉及创作本意。而在网络时代更亟待规制的是音乐作品的背景使用权,即背景音乐使用权。

背景音乐,也称配乐,通常是指在电视剧、电影、动画、电子游戏、网站中用于调节气氛的一种音乐,插入于对话之中,能够增强情感的表达,达到一种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另外,在一些公共场合(如酒吧、咖啡厅、商场)播放的音乐也称背景音乐。我们所要讨论的进行收费的背景音乐则是指在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场所,为营利需要而播放使用的音乐作品。而此类背景音乐的使用之所以涉及侵权是因为其直接损害了音乐著作权人的报酬权。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导致背景音乐侵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人会认为自己并未侵权,比如商场,出售的是商品,并不是背景音乐,而使用的CD也是正当购买而来,而咖啡厅等地提供的也是食品服务为主。其实,这些营利性公共场合播放的背景音乐,除了正常欣赏外,更有营造、烘托某种气氛的意图,让进入该场所的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其影响,使其愉快地产生消费倾向,达到经营者盈利的目的。而音乐作品的广泛、数量多、零散和即时传播的特点更使得侵权行为大量发生,版权的管理与保护,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这甚至关系到整个产业尤其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着手规范背景音乐使用市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著作权法》规定,在营业场所播放背景音乐需要支付著作权使用费。在当前情况下,因为具体的民事责任的赔偿仍然没有统一标准,法院处理时缺乏规范性准则等等,都导致权利人的维权困难,间接助长了侵权者的侥幸心理。2012年的两会中,音乐人谭晶代表也指出,歌曲的创作和宣传推广,凝结着词曲作者和演唱人员的劳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也需要适度的商业化运作。歌曲作为公共文化产品,既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如果单纯用经济效益来驱动歌曲的创作和生产,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创作真正繁荣发展起来,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用心和投入。她还强调,应进一步推动著作权保护的环境建设。虽然近年来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有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音乐著作权保护方面,可以说进展甚微,严重影响着音乐创作人的创作积极性和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

尽管国内背景音乐保护事业仍有很多困难,但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普及,以及国家相关监管力度的加强,对背景音乐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百度事件(高晓松等人诉百度)的圆满解决,无疑也为背景音乐版权的保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百度的合作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势必会引导更多行业的领先企业参与到音乐版权的保护行动中来。在使用背景音乐的企业中,很多都开始积极与音著协协商,成为背景音乐的合法使用商家。目前,上海已有数百家商场、酒店等获得了音乐著作权协会的授权许可,并主动为背景音乐买单。对背景音乐的保护事业正在得到更多商家的认可和支持,国内背景音乐保护事业也可望奋起直追,在更好维护音乐版权人权益的同时,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背景音乐产品。

在取得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还是要加强立法工作,规范经济报酬,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调动和保护创作的激情和动力,促进各类优秀歌曲创作生产步入良性循环,丰富国民文化生活,更好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进一步接轨,加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在这样一个面临转型的社会,只有在我们原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引进,使相关法律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相较之下,现有法律体系的法律漏洞等问题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切实来说,目前除了加快相关调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也要注重权衡公众利益与作品权利人的相关利益,不能有失偏颇,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薛虹.因特网上的版权及有关权利保护[G]//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1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蒋志培.入世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篇9

如何在农林背景下发展有特色、高水平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当前农林院校面临的一个挑战.该文首先分析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新形势及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要求,其次总结了地方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目标进行了再定位.认为基于农林背景、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新常态、走管理学与工程学并重的道路是地方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培养目标;再定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最早于1956年创办于东北农学院,目前全国将近90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该专业[1].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办学背景十分复杂,但综合来看,各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由下列相关专业所形成[2G3]:(1)农林院校:是在原土壤学和土壤农化分析等专业基础上成立的,它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诞生背景非常相似;(2)师范院校:是在原地理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3)理工院校:在原来测绘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4)综合类院校:多数是在原有的人文社科相关学科背景基础上成立的.近年来,随着国土精细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土地管理新政策的不断出台,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国土资源管理的新形势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党的十后,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呈现3种新常态:首先是适应经济规律,国土资源管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死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次是要适应自然规律,坚持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要求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发挥用途管制对城镇发展空间和建设用地边界的管控作用,真正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助推城镇化;再次是适应社会规律,坚持最人性化的资源民生制度,维护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新常态下,国土资源管理对专业人才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技术实践上均提出了更高要求.(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征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宅基地改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等土地新政,要求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如耕地保护、土地征收、土地生态保护、土地法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国土资源管理要求日益精细化,对专业人才的技术与实践能力要求日益提高.随着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金土工程”、“一张图工程”等项目的展开,对数据库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工程管理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2地方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地方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道路不同,各具特色,但面临的主要问题基本相似,以江西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2.1学科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和大多数农林院校一样,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原有土壤农化分析、土壤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成立的,创建于1987年,属江西省第一个创建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以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直归属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也是如此.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有4个二级学科,即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4].考虑到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对工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位.这就说明土地资源管理并非纯管理学学科,而是兼有工学学科的性质[5G6].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部分的师资是从原来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等)转过来的,受学科背景、师资条件等限制,学校学科定位没有跟上国土资源管理的新形势,近几年来的培养方案修订出现了培养目标定位是属管理人才还是工程技术人才的摇摆状态,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修改频繁.并且也受到近年来高校重基础研究、轻技术实践的大环境影响,师资力量出现了文科化的倾向,即主要是从行政管理和公共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土地问题,和其他综合类院校一样,走公共管理的道路,导致专业发展方向偏离农林背景的正常轨道,专业特色越来越不明显.

2.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越来越严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订单式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由于农林院校近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越来越严重.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或中介单位、研究部门.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2008年前,学生就业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大约占52%,其次是企业或中介单位,大约占30%.在研究部门(含考取研究生)的比率在18%左右;2009年后,就业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集中表现在企业或中介单位就业比率上升,大约在50%左右,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就业比率下降到30%左右,在研究部门(含考虑研究生)的比率变化不大,在20%左右.为进一步调查就业结构,笔者走访了江西省25个县(市、区)的国土资源管理局和下设事业单位,发现由于受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影响与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引进的人才有测绘、地理信息、法规、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地理学等,专业呈多样化趋势,而引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比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原因主要有: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要求,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技能等.笔者调查了企业或中介单位的就业情况,发现大部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都集中在土地规划、土地评估等传统方向,而在信息与工程等新兴专业方向的就业很少,主要反馈的问题是学生技术老旧,缺乏必要的信息与工程类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等.信息与工程类技术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用人需求,构成了就业的瓶颈.因为研究部门以基础研究为主,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目前以应用为主,这可能是多年来本专业在研究部门就业一直不高,且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调查信息认为: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国土资源管理的新常态和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集中表现在理论知识不够全面,对信息科学、工程类知识的缺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3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再定位的思考

如何在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下,发展农林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3.1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进行科学定位在进行专业定位时,首先,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应该保持农林院校的专业背景,突出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背景的结合,重点解决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结合国土资源管理新常态的要求,拓宽知识面,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不动产登记、宅基地转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等,在相关的课程中应该加入新元素,满足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对理论知识的要求[7G8].

3.2走“管理学与工程学”并重的道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既可以授予管理学学位,也可授予工学学位,这就表明该学科具有2个学科的特征.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应该借鉴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将工程类学科的精华吸收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工管结合,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业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9G10].工程类的课程包括测绘学、数字测图原理与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复垦学、水土保持学、土地整治工程学、土地建筑工程概论等.在工程技术中,要突出农林院校的农林背景,走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道路,设置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土地生态环境修复(如矿山复垦)、山地水土保持技术等相关工程技术方向,以适应未来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的要求[11G12].

3.3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要求要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熟练的操作技术与更强的实践技能.可以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组建为技术技能类(3S技术、工程设计与管理技术)、理论基础类(耕地与保护、土地法规、土地景观生态)、实践类(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估评价、不动产登记、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工程等)等3个课程群,教学日历按照模块组织,集中教师资源、实验和实践资源,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集中训练,提高学生实践技能,3个课程群的关系如图1所示.实践这个课程群的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业务的培养目标。

4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最早诞生于农林院校,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深入进行,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农林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起源于与之相关的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专业.农林院校如何在农林的背景下发展有特色、高水平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后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能脱离地方农林院校的专业背景,但同时必须符合国土资源管理的新常态,体现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新要求,走“管理学与工程学”并重的道路,综合理论与实践知识,构建科学研究与实践技能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代富强,李斌.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37G138.

[2]刘昱,蒋瑶.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现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3):86G89.

[3]舒帮荣.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300G302.

[4]路振华.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4):133G135.

[5]文枫.基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科教园地,2014,25(2):171G173.

[6]田毅,师学义,袁春,等.土地资源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3(4):55G58.

[7]蔡太义,黄会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人才培养改革,2013(10):33G34,68.

[8]张勇,韩志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以池州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5):33G37.

[9]王承武,王志强,赵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6):49G50,63.

[10]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0):37G38.

[11]沈非.高等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1):78G82.

基础护理必背知识点篇10

论文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复习方法已成为其关健所在,笔者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提出“点、线、面”的复习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然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复习方法名目繁多,选择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呢?在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点、线、面”的复习法做一简要探讨。

所谓“点”,即基础知识点的复习。高考政治的考题从大体上分为基础知识题和应用题。不论是哪一种题,都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十分熟悉。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深人地读书。课本的前言、后记、正文、注解都要读。全面掌握知识点,切不可留有知识死角。

其次,要下工夫将未理解、未掌握或不甚理解掌握的内容弄清楚,求得明确要领原理的准确含义、适用范围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和意义。

第三,教师应将教材中一些相近、相似、相关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问题列出来,加以比较、澄清,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查看、准确的”图景”。相近的例如:国民收人与GDp;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整体、部分的关系与质变、量变的关系等。相似的例如:价格与交换价值;意识与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等等。相关的例如:价值、价格和供求关系;联系、发展和矛盾;物质、运动和规律等等。

第四,抓住重点和关键,突破难点教材的重点是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主要矛盾,是知识结构的枢纽,是学生认识中的转折。唯物论的重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法的重点是对立统一规律;认识论的重点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这些内容,老师必须融会贯通,深刻理解。教材的关键是对考生掌握某一部分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例如,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于考生全面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线”,即归类连线。也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而后进行归类合训练。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各章节有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共有几课?每课共有几节?每节共有几框?每框需要理解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进而强调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容易相混?等等。最后由教师划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图标,再一次强化知识链条。(见图1)所谓“面”,即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近几年来,高考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从多角度提问,既涉及经济常识,又涉及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内容。因此,对筛选出的国内外重大时政,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例如: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充斥到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文化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材料一每逢节假日,旅游大军将周庄的小桥窄巷挤得水泄不通。周庄所能承载的游客只有6000人,而旅游高峰时每天要接待旅客2万人次。问:“周庄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积极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各是什么?材料二文化保护所处的尴尬境地,折射出政府的管理水平。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背后隐藏的极为严重的文化危机,拷问政府的执政能力。问:在文化保护中,政府应该怎样提高执政能力?材料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说:“对城市文化遗产只保护不利用,显然不符合时展。但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往往拿不准‘度’,我们要的不是利用,而是‘永续利用”’。间: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如何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联系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的重大时事,又要分析其原因、意义,并结合所学基本原理给愈透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既紧扣教材,又联系社会实际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重点、难点,并且学会了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同时相应地提高了思想觉悟,真正达到了知识、能力、觉悟的同步提高。

可以这样说,“点”是搞好复习的前提,“线”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面”是搞好复习的关键。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要掌握好这三个环节,就能达到优化复习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所谓“面”,即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近几年来,高考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从多角度提问,既涉及经济常识,又涉及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内容。因此,对筛选出的国内外重大时政,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例如: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充斥到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文化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材料一每逢节假日,旅游大军将周庄的小桥窄巷挤得水泄不通。周庄所能承载的游客只有6000人,而旅游高峰时每天要接待旅客2万人次。问:“周庄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积极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各是什么?材料二文化保护所处的尴尬境地,折射出政府的管理水平。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背后隐藏的极为严重的文化危机,拷问政府的执政能力。问:在文化保护中,政府应该怎样提高执政能力?材料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说:“对城市文化遗产只保护不利用,显然不符合时展。但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往往拿不准‘度’,我们要的不是利用,而是‘永续利用”’。间: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如何合理利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