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疾病的防治十篇慢性疾病的防治十篇

慢性疾病的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53

慢性疾病的防治篇1

【摘要】:人类科技进步和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危险因素迅速增加,如环境污染、高节奏的紧张生活和竞争机制带来的心理负荷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逐年上升,并成为社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今天,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区;慢性;疾病;防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下简称慢病)一组发病隐匿,潜伏期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或很难治愈的疾病[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均期望寿命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也逐步增加,导致慢病的危险因素也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慢病的发病率将会持续上升。当前,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慢病流行面广、受累人多、愈后致残率高、医疗费用昂贵,是沉重的社会负担。如何对慢病进行防治,是一个应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社区干预是防治的最佳手段

社区干预是防治的最佳手段[2]。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慢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慢病不同于一般的传染性疾病,它受多种因素长期影响所致以,多病因、多基因、多阶段、潜伏期长,其致病因素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物病原,还包括许多社会环境因素、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等。而这些相关因素是可以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干预的,社区便是预防和控制慢病的最佳手段。

1.社区健康促进是预防和控制慢病的有效措施

实践证明,健康促进能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为代表的慢性病,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慢性病的发病原因。美国1963~1980年,吸烟率和食用动物油分别下降了27.0%和38.0%,植物油与鱼的消费量增加了57.6%和22.6%,冠心病与脑血管病死亡率分别下降了近40.0%和50.0%。据分析,冠心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约40.0%是医疗干预的结果,30.0%为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24.0%为戒烟,也就是说,至少50.0%以上是行为改变的结果。我国首钢开展社区人群高血压防治,1974~1988年间,脑卒中发病率从155/10万下降至58/10万,死亡率由84/10万下降至18/10万,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健康促进已被普遍认为是解决由生活方式等原因引起的慢性病的重要策略,而健康促进最适宜的场所是在社区,世界各国对社区健康促进都予以高度重视,在1986年的第一届健康促进国际会议上。《渥太华宣言》把强化社区行动作为健康促进行动的基本内涵之一,它强调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立优先、作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更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它充分地肯定了健康促进在预防和控制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方面的作用。

2.社区卫生服务是慢病防治最适宜的形式

慢性病通常病程较长,多数难以治愈或自愈而终身带病或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另外,慢性病多为退行性病变,以老年人高发,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这种慢性病威胁就更为严重,那些经过治疗或抢救的幸存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伤残。需要家庭和社会长期的照顾。因此,他们需要长期的、系统的医疗指南。根据病情需要给予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助,必要时施以康复手段以恢复其自我料理的能力。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家庭访问、家庭病床。能对慢性病人的发现、治疗、康复全过程进行连续,不会因为疾病的治愈或转诊而终止。社区医生与居民能够建立起持久良好的服务关系,医生对所辖社区居民有长时间的责任,病人对医疗保健服务的依从性由此也会升高,容易接受医生的建议。从而有助于慢性病的康复。可以说,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式极大地保护了慢病易感人群和患者,使慢性病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众所周知,慢性病的主要病因不是生物因素,而是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因此,开展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是慢性病防治的根本任务。社区卫生服务就服务对象而言,不分性别年龄上及疾病类型;就服务内容而言,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就服务层面而言,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就服务范围而言,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因此。在社区水平上,社区医生可以开展一、二、三级预防以,向病人及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负责他们家庭的预防、治疗及康复,还关心影响患者健康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环境因素。这种全面性的服务,确保了慢性病防治措施各个环节的落实,对慢性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慢性病的致病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它涉及经济、社会、心理、环境和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因此,单靠卫生部门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慢性病的防治,必须有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全社会的参与和各部门的合作。社区卫生服务正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融预防、医疗、保健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在社区政府的统筹下,容易协调辖区内各方力量,动用社会各有关部门、家庭的各种资源,确保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从而保证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社区慢病防治策略探讨

慢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与慢病危险因素有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存在于社区大多数人民群众中。而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与社区的一般生活方式以及社区的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利用现有社会结构,通过社区人群的共同努力实现综合干预,才能影响整个社区的行为、环境因素和危险因素,只有社区结构与社区人群广泛参与才能使大规模的慢病防治工作取得成功。

1.建立面向社区的慢病综合防治体系

面向社区的慢病防治,需要在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开展。建立一个“区政府领导,各部门配合,区卫生局负责,慢病院实施具体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落实”的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体制,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慢病防治格局。

2.建立面社区的慢病信息监测体系架构

国外对慢性病的信息监测非常重视,很早就对肿瘤进行了监测[3],用于比较不同地区肿瘤的发病率并探索发病原因。连续地监测整个社区慢病的死亡、发生和慢病有关危险因素及环境的变化,找出社区目前所面临主要的共同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和控制,不仅能够准确地评价社区当前所面对的慢病问题,同时也能评价社区相关政策和策略的有效性,为各种社区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活动提供循证依据。

3.开展面向社区的参与性干预项目

有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个平台和载体,慢病的“防”和“治”在社区得到了有效的结合,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社区诊断结果出发,可以进行针对不同目标人群不同危险因素不同重点疾病的综合干预项目,逐项完成慢病防治过程:社区疾病分析(社区诊断)、社区健康维护计划、社区干预、社区疾病管理和社区效果评估,形成经验推广运用。

4.建立社区医生或护士为主的社区慢病防治队伍

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工作平台,充分发挥慢性病防治院的技术和业务指导作用,针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队伍现状,因地制宜开展在职继续教育,将慢病防治作为岗前培训和全科医学培训的重要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和讲座,促进形成一支以社区医生为骨干的慢病综合防治队伍,是示范点工作能够持续深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2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慢性疾病的防治篇2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关键阶段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14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55-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虽然常见,但也属于疑难病症之一,目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特别是病症发展到中期、晚期,患者的体例、肺功能会明显下降,治疗也更苦难,且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论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的3个关键阶段,期望能更好地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效果。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

外界环境的所含的微生物、空气质量、温度变化都是呼吸系统出现疾病的主要外在因素。现代西医与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机论述,实质都是正虚修复不利、伏邪隐损、外邪侵损。在青壮年时期,外邪侵袭的机会比较少,不能形成足量的质与量的损伤呼吸系统及结构的伏邪,此阶段人的机体正气很旺,可很容易就修复好受损的组织结构,呼吸系统不易患病。随着年龄增长,机体正气逐渐衰弱,不能很好修复外邪、伏邪反复侵损,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时常发生。呼吸系统有五种常见疾病:①肺间质纤维化;②肺毁损;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④肺癌;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部分患者最终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因为这些患者的身体特征与受到的外邪集合起来,使病情有病程更长、进展缓慢、病情隐蔽的特征。西医证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细菌感染有关,并受到外感风寒、空气污染、吸烟等外在因素影响,与中医的论述实质上是一致的。邪气至多一能在人体内形成伏邪,是因为正虚,伏邪持续隐损就会加重正虚,正虚可有津液、阳、阴、血、气等偏重,但以阳虚为主,虚在出现在肺内,肺虚导致其他肾脏虚弱,其他肾脏过虚又影响肺脏,形成恶性孙欢,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加重。此时的病位还在肺部,肺虚一方面不能将邪气祛除,另一方面不能修复受损的组织,最终造成呼吸系统的组织结构逐渐被破坏,功能降低,导致呼吸困难,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防的关键阶段

“治未病”是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有效措施,预防疾病应从发病源头开始。既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原因是正虚修复不全、伏邪隐损、外邪侵损,那么有效预防就应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扶正帮修复、祛除伏邪、避免外邪侵袭。避免外邪侵袭方面,有些因素是人为不可抗拒的,比如:空气质量、环境污染等。但是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的因素就可自行解决。另外,还可借助中医药的干预,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根源是慢性支气管炎或雷系慢性感染疾病,比如:咳嗽变异引起的哮喘、慢性肺结核、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炎等,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正邪僵持,有伏邪将成之势,通常只有不能治愈的咳痰、轻微咳嗽,病情可逆,如果在早期进行有效保健及治疗的话,很易痊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就会被阻断,不会向严重方向发展。但是患者通常因为病情较轻,常被忽视,就失去了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佳时机,伏邪很可能在此时形成。伏邪如果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阴损病症进行就开始了,病情就到了不可逆转阶段,越拖延越难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或类似慢性感染疾病病机都是正虚邪侵,只有外邪祛尽、扶正到位才能治愈,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细致的治疗过程,只有采用中医扶正祛邪方式予以防治才能产生好的预防效果。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关键阶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依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缓解期等多个阶段。各个阶段的防治方法各不相同,并且对疾病的防治作用也各不相同。笔者将对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两个关键阶段分别做详细论述。

3.1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期,其特点是症状加重、病情危急,医生及患者对该阶段患者的治疗都十分重视,多采用西医的消炎、平喘、扩管、祛痰、抗感染等方式治疗,短期内治疗效果很明显。但从整体来看,其临床治疗中存在一些不足:中医的扶正祛邪疗法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发挥最大作用。因为西医对中西缺乏客观认识,或者是中医医生的惰性及应用能力欠缺原因,对急性加重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只重视西医的“应急式”治疗,不能有效祛除积存在患者体内的伏邪。只要伏邪、正虚存在,如果遇到一定质及量的诱发因素,就可能再次发病并加重病情。其实,在患者的急性加重期,如综合利用中西医疗法,可提高治疗效果,特别是对该疾病的远期疗效很有好处。在防治急性加重期患者时,首先应辨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虚实性质,再借助中医的扶正祛邪疗法的思路融入整体的中西药应用,比如:西医的提升免疫力、营养支持等疗法都在扶正范畴内;祛痰、抗感染等疗法都在祛邪的范畴内。这样的化就能真正实现中西药协同、中西医结合,实现需扶正的被扶正,需祛邪的被祛邪,长期、短期的治疗效果都会很好。

3.2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因为患者的病症相对平稳,患者及医生对疾病的治疗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并且忽视了必要的护理。其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占该疾病病情的进展期的比例比急性加重期要多,由于缓解期在整个病程中占据大多数时间,并且,环节之时表面现象,实际并且是一直隐蔽发展的,坚持在缓解期扶正祛邪才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的关键阶段,也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缓解期进行扶正祛邪,是中医的强项,但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细致摸索适合的治疗方案,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该阶段对患者采取中药治疗以扶正祛邪,对长远疗效有很大好处,可减少住院率、降低复发率。扶正祛邪疗法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能实现扶正所虚之阳、阴血、气及祛除积存在患者身体内的毒、淤、湿、痰就可以,辅助健身锻炼、饮食调理都能帮助实现这一目的。

总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在早期准确诊断,其病程较长,且发展缓慢,可为预防预留充足时间。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键阶段,可将西医与中医扶正祛邪疗法有机结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慢性疾病的防治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肾脏疾病;体会

【中图分类号】R692.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86-01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优势

1.1“中西医结合要源于中医,而高于中医;源于西医,而高于西医”。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目标,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中西医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各有优势和劣势,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使病人得到一体化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表现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时,以小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大量蛋白尿时,则以大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疗;出现细胞性新月体时,则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出现慢性肾衰竭(CRF)1、2期时,以中药汤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减轻肾脏“高灌注、高滤过、高压”的aCei和aRB等治疗;到尿毒症期以替代治疗为主,中药配合改善营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在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最佳的一体化治疗。

1.2判断疾病预后,提高治疗敏感性。例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提高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同时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其“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

2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前景

2.1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化方案出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经开始资助中医肾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研究,另外,建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科技部门以及企业以各种形式支持中西医结合肾病优化方案的研究,为编写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指南提供证据,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行业诊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肾病的诊疗水平。研究优化方案时,需注意以下问题。为使临床试验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会公信度,请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认证的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为优化出最佳的方案,请在做优化方案时,先将专家的经验在协作组内讨论,并在协作组外征求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药理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伦理委员会以及护理学专家的意见。

2.2优化方案制定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一次临床试验结果出来后,针对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将方案再优化再试验直至优化出满意的方案;CRF应按原发病进行单病种优化研究。CRF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因不同,其进展的机制和速度不一样,临床疗效和预后也存在差异。因此,CRF应按其原发病分类进行优化研究。另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也要按病理类型进行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

2.3系统生物学是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组成,通过生物信息学把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表型等横向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采用系统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中医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观,与现代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不谋而合。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为中医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

3结论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已经在媒体开展宣传,举行讲座,组织普查,但还有待其他相关学会及政府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大规模尿常规普查。建议及早建立我国在临床广泛应用检测肾小球滤过率的方法,对可能引起慢性肾脏病的住院病人和体检者进行GFR评价;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等引起继发性肾脏病的因素及早进行预防;对已有肾脏病要积极干预治疗,防止肾损害的进展。

慢性疾病的防治篇4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便秘原因;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B-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72-02

临床资料

我社区近年共收冶老年人便秘患者82例,男38例,女44例,年龄6o~80岁。功能性便秘63例,其他由于炎症、息肉、肿瘤引起的继发性便秘19例。根据社区医疗情况,笔者就在医治功能性便秘过程中的心得作如下探讨。

1便秘病因

(1)排便习惯不良:忽视定时排便的习惯,经常拖延大便时间,使直肠壁上的神经细胞对粪便进入直肠后产生的压力感受反应变迟钝,而使排便反射减弱,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便秘。

(2)缺乏运动餐:老年人的肠蠕动频率降低,尤其是因疾病长期卧床和久坐不动的人,体力活动少,使肠蠕动减慢,腹肌和直肠肌肉萎缩,造成排便无力。粪便虽然不干燥,但排出困难,所以义称为气秘。

(3)心理障碍:心理因素在顽性便秘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是导致症状的诱发原因。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惊恐、情绪紧张、忧愁焦虑等都会抑制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消化不良,引起便秘。

(4)长期滥用泻约;顽固性便秘是因为长期滥用泻药使肠壁神经受细胞的应激性降低。即使肠内有足够粪便,也不能产生正常蠕动及排便反射,从而导致顽固性便秘。因此,经常便秘的老年人不宜长期使用药物导泻,以免形成依赖性,从而使肠蠕动的功能退化,加重便秘。

(5)肠蠕动缓慢:老年人的肠蠕动频率降低,肠道中的水分相对减少,粪便干燥导致大便秘结。

(6)肛肠肌肉过度收缩:周围肌肉紧张收缩。很难产生便意,使粪便长时间滞留在肠道内引起便秘。

(7)精神体质欠佳:精神紧张、心情抑郁的老年人多数有便秘症状,这是因为神经调节功能紊乱的缘故。

(8)体内缺水:老年人口渴感觉功能下降。体内缺水时也不感到口渴,这使得老年人肠道中水分减少,导致大便干燥。

(9)饮食因素:饮食中缺少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尤其是缺少粗粮和水果,导致大肠内水分减少和菌群失调,引起便秘。

2预防方面

(1)饮食调节饮食调节是防治大便秘结的简单易行的方法。首先,要注意饮食的量,只有足够的量,才能刺激肠蠕动,使粪便正常通行和排出体外。其次,要注意饮食的质,主食不要太过精细,要注意吃些粗粮和杂粮,多食含纤维素的蔬菜如青菜、韭菜等。这些食物的残渣量多,可增加肠管内的容积,提高肠管内压力,增加肠蠕动利于排便。再者,要多喝水,特别是早饭前或起床后喝一杯水有轻度通便作用。另外可有意多食含脂肪多的食品,如核桃仁、花生米芝麻、菜籽油、花生油等,都有良好的通便作用。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个人都有各种习惯,大便也不例外,到一定的时间就要排便,如果经常拖延大便时间,破坏良好的排便习惯,可使排便反射减弱引起便秘,所以不要人为地控制排便感。对经常容易发生便秘的人,一定要把大便安排在合理时间,到时间就去厕所,养成一个良好的排便习惯。

(3)积极锻炼身体散步、跑步作深呼吸运动、练气功、打太极拳,参加文体活动和体力劳动等可使胃肠活动加强,使食欲增加,膈肌、腹肌、肛肌得到锻炼提高排便动力,这些都可以预防便秘。

3治疗方面

(1)药物治疗:主要是含多糖类或纤维素类的泻药,包括多纤维素食物。可吸收水分,膨胀成性凝胶,使肠内容物易于通过;同时使肠内容物体积增大,促进肠蠕动而排便。一般服后12-24小时有效。服药时患者应多饮水(至少同时饮水250毫升以上),以免发生肠梗阻。

琼脂:每次15-30毫升,每天1-2次口服。

甲基纤维素:每天口服1、5-2克,每天3次。

葡甘聚糖:每次1、5-2克,每天3次口服。一般可长期服用,特别适宜于进食少渣饮食者、孕妇或停用刺激性泻药者。

刺激性泻药:

这一类药主要通过刺激肠合成或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肠腔内积液而腹泻。适用于排便动力不足者。

番泻叶:每次3-5克,泡水代茶,睡前服。

蓖麻油:每次10-30毫升

大黄制剂:戴黄苏打片每次2-3片。久服可产生耐药性。

性泻药:甘油或石蜡油:每次10-30毫升口服。花生油、豆油或香油:每次15-30毫升口服。

蜂蜜:每次20-30毫升,用温开水一杯化开,清晨空腹时服用。

高渗性泻药:这类要具有吸水性,服药后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从而使肠腔内容量增大、体积增加,刺激肠蠕动。肾功不全者不宜用镁剂。服药时应多饮水。

硫酸镁:每次10-20克口服。多用于严重便秘。

镁乳(氢氧化镁):每次15-30克口服。

氧化镁:每次1-3克口服。50%-60%山梨醇:每次10-20毫升,每天2-3次口服。

60%乳果糖,每次10-30毫升,每天3次口服。

软化性泻药:这类药基本上不吸收,是表面活化剂,能使粪水中和脂肪易于混合而软化,可增加肠内水分泌,特别适用于排便时不宜用力的短程治疗。如二锌基硫酸琥珀酸钠,每天50-250毫克口服。

动力药:西利(普瑞博思),是一种胃肠道动力药,可加强并协调胃肠道运动。每次5-10毫克,1日2-3次。

灌肠或者栓剂:适用于粪嵌塞,或作为慢性便秘病人的临时治疗措施。灌肠是将肛管经口插入并注入温水、温盐水或甘油等,从而引起排便的一种方法。

灌肠液:可用温盐水2000-3000毫升;或温水500-1000毫升;或液体肥皂水75毫升加温开水至1000毫升。

栓剂:如甘油、开塞露。既可软化粪块,又可刺激直肠黏膜张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肠蠕动而促进排便。

简易导便法:用咸菜条或肥皂条1根,长约3-5厘米,插入,保留片刻,即可通便。

目前较常用的通便药物有:通泰胶囊、康赐尔、果导、便塞停、杜秘克口服液、西利、开塞露等。

运用泻药的注意事项:便秘病人,不能滥用泻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选用。如滥用泻药,可造成服药的习惯性、依赖性,甚至成瘾性。久服可造成耐药性。长期服用可造成胃肠功能紊乱,从而使肠蠕动的功能退化,加重便秘

(2)中医疗法:按摩:患者取仰卧位,两手掌相叠,以脐为中心,在中腹、下腹部作顺时针摩动,以腹内有热感为宜,约2min。

保健功能:仰卧位,头部稍抬高与胸平,双目微闭,舌抵上腭,两足并拢,一手按胸,一手按腹,然后做腹式呼吸,用鼻吸气,宜深长,以顶起按腹之手为度。然后,用力缓慢呼气,以按腹之手缓慢落下为度,两手均不用力。每日练功1~2次。有唾液分3次咽下。

此外,有些偏方也可治疗便秘且效果不错。如:(1)每天早晨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一小匙香油。(2)取牛奶25oraL,然后调入蜂蜜60g,搅匀,再加入葱汁数滴,于每天早晨空腹时服用。(3)取马铃薯适量,洗净,用榨汁机榨出汁来,每天饮该汁2次,每次饮半杯,早晨空腹时和午饭后各饮一次。(4)取鲜无花果1~24,每晚睡前食用。(5)取松仁(生熟均可)l5g,每日服用1次。

总结

通过对82例便秘患者的病因分析后,本人体会到便秘是健康的大敌,尤其是中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作为社区医护人员要加强预防便秘的健康教育及预防保健知识讲座,老年人平日除了注意血通外,还要注意便通,以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郭晓峰,柯美云.北京地区成人慢性便秘整群、分层、随机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消化杂志,2002,22(10):637~638

[2]毛丽娟,戴宝珍.实用老年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09

慢性疾病的防治篇5

关键词:慢性病现状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27-01

慢性病是具有下列1种或1种以上的特征,其中包括患病时间是长期的,会成为残疾,起因于不可恢复的病理状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需要长期的医疗指导[1]。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正在逐渐上升。为了了解社区居民患慢性病的现状及分布情况,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并提出了积极的干预措施,旨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如何开展对社区居民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湖州市吴兴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1.2调查方法

深入社区收集各个社区对慢性病的基本统计数据情况,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2结果

社区居民总人数为197919人,慢性病患病人数为28368人,患病率为14.3%,其中各种慢性病患病情况为高血压17416人(61.4%),糖尿病3089人(10.9%),冠心病人(6.1%),中风458人(1.6%),恶性肿瘤(1.4%),精神病353人(1.2%),结核130人(0.5%),其他5172人(18.2%)。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三种慢性病患病率位居前三。

3讨论

因慢性病近来呈现不断上升的发病率趋势,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还给整个社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压力,给社会发展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如何控制慢性病的进展,治疗慢性病,并减轻慢性病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学者和专家们研究及讨论的重点问题。

3.1社区防治慢性病过程中的问题

(1)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居民对慢性病认识不足,对慢性病的知晓率、了解度低。由于健康知识的普及不够,社区卫生服务单位健康促进活动开展不多,导致居民大都对自己所患疾病具体情况不了解,也不知道所得疾病该如何控制病情及延缓慢性病的发展,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患病,患的是什么病。

(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单位的信任度不够,同时也对疾病控制、治愈缺乏信心。由于对大多数的慢性病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缺少有效的药物控制再加上一些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不自信,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而使患者不能完全按医护人员讲解的那样去实施,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使疾病恶化。

(3)患者家庭对患者的情感支持、关心不够,缺乏鼓励其战胜疾病。由于慢性病的特殊性在于多为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服用药物,还时常会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的会引起残疾,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也给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患者会成为家庭的累赘,家人对其的关心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长时间受到疾病折磨的患者由于缺少鼓励和支持,也会逐渐失去战胜病魔的信心。

(4)医疗单位的设备不够齐全,医疗人员不足,医护人员医护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形势严峻,慢性病人群不断扩大,病人病情日益恶化,医护人员配备不足。众多的慢性病人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参与其中,医疗单位也需要更多更齐全更先进的设备来对慢性病进行查、治。

(5)国家在医疗卫生、慢性病治疗等研究的政策,经济支持不足。目前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仍局限在卫生系统,没有良好的利用其他资源,包括社会组织和企业,对国外经验借鉴较少。这与我国医疗改革的政策有很大关系[2]。

3.2干预措施

(1)普及健康、疾病知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防病治病知识,提高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合理用药的顺从性[3]。分区分块在各个社区、街道定时进行一些健康促进活动如健康讲座、板报展示等,普及有病及时就医,向专业医疗工作者咨询疾病知识的意识。及时发现并改掉生活中可能导致疾病,促使疾病发展的不良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4]。

(2)建立健全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健全机构,保障慢性病防治措施的落实,从地方到中央的慢性病情况的报告制度,让群众和中央领导人了解慢性病的严峻形势。从中央到地方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完善的慢性病管理制度,系统地、合理地管理慢性病病人,延缓慢性病的发展趋势。

(3)加大对慢性病前期病人、亚健康人群的观察,防患于未然。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加强日常监测,注意留心本社区的有疾病先兆的人群并告知疾病的可能及预防措施,将慢性病遏制在萌芽状态。定期随访观察慢性病前期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并对其进行指导改正。

(4)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医护水平,完善医疗单位设备,规范各项操作,提高其服务意识,医护过程中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身心变化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5)组建慢性病人联合团体,增加交流。通过了解同等情况下其他人对待疾病的方式,组织慢性病病人统一为其讲述一些对抗疾病的成功案例,自己编写宣传健康知识小册等方式来了解慢性病知识,增加对抗疾病的信心。

(6)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防治慢性病经费的投入。慢性病是一个长期甚至可能伴随终生的疾病,病人需要长期监测病情和服用药物,只靠病人自己解决,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重视慢性病防治政策的推出和执行,制定一套完善的慢性病防治制度,保证慢性病防治经费的供给,保障病人的权益。防治经费应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1]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7.

[2]庄立辉,刘明亮,郭继亮,等.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卫生软科学[J].2009,23(1):64-68.

慢性疾病的防治篇6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病;防治;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1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等作用的推动,城市化逐渐成为现实,社区逐渐成为防治疾病的重点。我国的慢性病患者逐年上升,发病率持续升高,年龄也显著提前,据临床资料显示,我国约1/3人数被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困扰着[1]。所以,如何以社区为单位,尽可能的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情变化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的关键内容。

慢性病是由于人体的微小损伤长期的累积,不由细菌、病毒等引发的疾病,其最大的特点是慢性进展害,被称之为“隐秘的流行病”。所以,其特有的阶段性、进展性特点决定其是一个较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如糖尿病,其致病原因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也有可能是饮食结构所致,也有可能是机体的胰岛素水平差异所致;而其后果不仅是血糖偏高,还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冠心病等等并发症。所以,慢性病的一个多系统的进展过程。

1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目前来讲,常规的药物是不能够根治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但可以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入手,以便更好的控制疾病的恶化。需要说明的是,新医学模式需要树立新的诊疗观念。应该要求一些服务形式从医疗形式逐渐的转化为预防型模式。医生需要从以前单纯的诊断疾病逐渐的发展为对社区人群的管理。做好预防保健等策略,使得治疗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现代就单纯的治疗疾病已经不符合医学的发展要求了,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治应该逐渐的生活化,这样能够更好的改善病人的机体状况.更好的保证人类的健康。随着当今医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对于一些慢性疾病虽然还没有更好的做到逆转病理状态,但是能够利用替代方法来进行治疗。这些技术手段造福了人类,成为了当今医学的一个新亮点。如采用理疗方法治疗骨性关节病等。

2中医药理论的临床应用

中医的精髓在慢性病方面主要体现在“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理论上,从“整体观念”角度分析,对于慢性病需要从患者、社区、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治疗的情况看,需要从饮食、药物、情志、生活习惯等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节才能达到效果。从“辨证论治”角度看,需要依据患者的不同各体差异,结合因地、因时、因势制宜。如糖尿病,从治疗上,患者需要定期定量服药,注意饮食的摄入,平时禁止食用含糖分高、低蛋白质、高脂肪的食物。社区要做好糖尿病的宣教工作,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讲座、随访检测血糖等工作,国家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大力鼓励创新,尽可能的寻找新型的中成药制剂,降低西药对肝肾等的损害。而对于不同区域,不同体质和不同季节发病的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方法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强调的是对疾病到健康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全方位动态把握,调节诊断、治疗的实施策略,融治病于自然生活中。

3运用“治未病”的中医药思想

这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古人就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2],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其中的未病是相对于已病而言的,指的不仅是人体的健康状态,而且包括未表现出来的疾病发作前的状态,现代运用在社区预防慢性病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未病先防”强调的是在疾病未发作前的预防,如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来预防心血管意外,每日练习太极拳等增强机体免疫力。“既病防变”指的是对于已经发现的疾病尽可能的去治疗防止其进一步的蔓延进展,如糖尿病后就要早期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防止日后的并发症,感染了乙肝病毒后就要积极治疗肝炎等,防止其后可能出现肝硬化。

4小结

尽管中医药对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存在很多优点。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就以上的理疗很难用现代的科学来阐述这一理疗,在国内外的相当的社区不大采纳,且缺乏有效的制度和行为规范,缺乏询证医学的支持[3],在国际的舞台上难以发挥其内在作用。但是其所拥有的理疗是符合社区慢性病等特点和病变演化进展的,所以,中医药可以用作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内容之一,但是,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德俊.城市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5):487-490.

慢性疾病的防治篇7

关键词:办公室;社区;慢病防治;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97-02从办公室所处的位置来看,它是一个组织的中心枢纽站,其工作内容涉及了组织运转的各个方面,有着发挥协调作用的空间,以及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积极因素的潜力,同时还具有预测和发现失调现象的基本功能,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准确判断失调原因,并寻求协调有效的协调途径。

1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现状及目标

很多社区对慢病的管理仅限于常见病,其实慢病的种类有很多,新农合提出了25种慢病:慢性心功能衰竭、高血压三级高危及高危以上、脑血管病后遗症(有严重功能障碍)、慢性中及重度病毒性肝炎、尿毒症肾透析、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等[1]。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成立,以及群众对慢病防治需求的不断增加,慢病防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因对慢病的认识及投入力度过小,到目前为止,慢病防治组织管理体系、工作机制及队伍、以及与之配套的信息系统还未完善,防治模式也在探索之中。基于此,近年来慢病防治的首要目标是要逐步建立起“以慢病领导小组为领导,立足社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要载体,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技术指导部门,由医生来负责群众中的慢病防治工作”的总体防治模式。

办公室是慢病防治及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构建社区慢病管理的信息中心,认真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慢病的数据信息,并将该类信息及时反馈给卫生行政管理及政府有关部门,为其决策制定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构建社区人群防治基地,搜集并总结疾病防治经验,积极推广和宣传当地慢病防治工作;深入展开科学研究,分析慢性疾病发病原因,并制订防病规划,努力做好领导参谋;协同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病规划,并认真实施各项防病措施;积极展开科普宣传,逐步提升全民卫生保健知识水平;努力协调其他部门工作,进一步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2办公室在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办公室的工作主要是办事、办文和办会,随着慢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办公室也主动融入,在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2.1协调作用:协调是办公室的一项特殊职责和基本任务。医务人员培训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提升医务人员的从业素养,认识是医务人员提升自己的一个方面,与各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认识的提高依托于认识的提升,对慢病的协调作用是以认识提高为基础的[2]。我们可从下列几个方面予以说明:从我国现有的卫生体制来看,在慢性疾病防治方面,是以卫生防病部门为主,以各医疗卫生及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协调配合为辅,在社区开设预防保健科,能将卫生保健服务带及慢病的防治工作带到社区和每个患者家庭中去,全心全意为社区群众健康服务。慢病的防治,需建立起一套由上而下的防治网络,而办公室在该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网络工作关系与人员配置上都需经历一个磨合期,也需要办公室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工作,从而让群众了解慢病防治网的性质、特点及作用,使其能认真配合社区防治工作的开展。同时,办公室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加强社区与外部相关机构的联系上,办公室是组织收集、处理和反馈信息的重要窗口,也是社区联系各级、各部门的纽带;其次是内部组织上,即协调和组织内部联系,实时处传达领导意图等方面,或将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相关政策及计划,传达给社区群众等。再者,医患协调上,办公室能在实际的协调事物中(如护士和患者之间发生纠纷或争议时),发挥其中间协调作用,并从而维护社区医疗秩序。

2.2保障作用:后勤保障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办公室是与群众面对面的服务窗口,办公室的硬件设施都要靠其来增添。在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中,办公室还起着场地布置与安排、材料收发、整理与归档的作用,为社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同时,办公室还承担着对疾病防治工作进度、进度及整个流程的监督作用。办公室是社区慢性疾病知识宣传与普及的重要窗口,居民能否了解社区的防治工作动态信息及相关政策,这些都与办公室的宣传工作直接挂钩。最后,迎送和签章等工作,也属于办公室的服务范畴。

2.3支持作用:办公室认真贯彻了疾病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积极向社区群众宣传了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规律及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在社区多年来的疾病控制工作中,办公室对于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都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从一定程度上看,办公室的支持和参谋作用,也能体现出政府的行政效果,即行政领导对群众疾病防治工作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关心;办公室在慢病防治工作中积极准备材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也能够为相关人员解决之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善,,社会老龄化问题已向社区防病工作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逐步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卫生问题。在该种挑战下,办公室理应作出积极的反应,成为和慢性疾病作斗争的前沿阵地。

2.4完善自身建设:在支持和协助社区慢病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办公室也能逐步得到自我提高。中心自2005年起先后与华东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共同开展科研工作。2009年,上海中山医院与荷兰鹿特丹大学以本中心辖区为基地联合开展的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和上海市卫生局公共卫生建设重点项目――“中山-上海长风研究”课题。通过与三级医院长期合作,中心逐渐组建了一支科研团队。期间中心开展的各项科研课题办公室都积极参与对办公室各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及晋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办公室牢固树立加强服务意识的理念,养成在工作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的好习惯,医务人员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更要注重自身服务意识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3]。这也符合新时期对办公室职能转型的基本要求。

3有效发挥办公室协调职能

3.1树立正确的协调服务理念,做好上下级之间的协调:协调是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通常,它体现在对单位上下级、内外部及各部门间的配合上,消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与不和谐因素,确保各部门能顺利开展工作。

首先,作为领导的参谋机构与助手,办公室应逐步增强“学习”意识,主动了解和熟悉单位各部门的整体运行情况,要对领导关注的重点展开深入调研,并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领导,便于其制定科学的决策。

其次,要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在单位或社区发生矛盾时,办公室应认真看待和处理上下级、护患之间的矛盾,努力维护领导与单位利益、社区与群众间的相互利益。要认真了解疾病防治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并将其反应给领导,协同其予以解决,要发挥自己信息渠道广,领导意图了解全面等优势,为社区疾病防治和服务部门多点子和对策。

最后,办公室在处理实际事情时,应分清主次,做到胸有成竹。办公室的事务较为琐碎,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大局与中心事情出发,分清事情的主次与轻重缓急,在实际工作中,应多请示领导,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努力营造出一种相处融洽、互相支持和信任的和谐氛围。

3.2准确平衡各部门的利益,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从单位整体来看,办公室是其他各部门的总指挥与总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各个部门因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在出现利益冲突时,通常会站在自身部门的角度上,而不考虑其他部门利益及需求,从而引起冲突与矛盾。此时,办公室应鼎力相助,通过沟通、协商及调解等方式,帮助各部门消除分歧与矛盾,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恢复正常工作秩序。

其次,办公室应站在全局立场上,综合平衡和把握各个各项工作的要点。在大事上,应做到多方征求意见、公平处理处理,逐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与矛盾。在其日常的事务处理中,应做到公正平和、求同存异,努力构建各种协调机制,让协调工作有序可依,使社区疾病防治工作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方向。

最后,办公室还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因其工作本身较为繁杂,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应纲举目张,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做到大小事兼顾,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论

随着常见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办公室也开始转变为慢病防治及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慢病往往属于终身性疾病,且伴有多功能障碍,需要进行持续、方便的医疗照顾与服务,随着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社区慢性疾病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办公室在该项工作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祥炬,李俊荣.当前我国慢病防治问题的探讨[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3(05).

慢性疾病的防治篇8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曹洪欣教授首先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如今,慢性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原因。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中的作用和优势,对建设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病是指发病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对此,曹洪欣教授说:“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烟酒消费量大、饮食结构不合理、超重和肥胖人数增多等因素的普遍存在,工作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大,老龄化进程加速等,慢病人数显著增加;慢病引起的死亡已占我国居民总死亡数的80%以上,成为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9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启动慢病防治系列活动,积极推进慢病防治工作。”

在谈到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优势时,曹洪欣教授分别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医学的重大作用,第一,中医学中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中医学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的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这种诊疗模式,一方面真正实现了个体化诊疗,另一方面可以早期干预、防止疾病传变,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医疗保健目标。第二,整体观念与整体调节的防治手段:所谓整体观念即人体内部、人与自然界及人与社会环境都分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学注重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形神统一、天人相应,注重人体内部整体恒动及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生存状态,形成整体调节的治疗理论与实践。这种整体调节的治疗方式如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益气活血等,对病因复杂、多脏腑罹患的慢性病,特别是在西医学缺乏有效诊治模式的慢病危险状态等具有明显优势。第三,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早期干预:“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方面含义,即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患病后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治未病”采用早期干预的理念与方法,截断病势,有效地实现了维护健康,防止疾病发展的目的。第四,中医疗法综合干预的有效性:针对慢病病程长、多脏器受损的特点,包括中药、针灸、按摩等丰富的中医疗法,具有“简、便、廉、验、安”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发挥整体调节、综合干预优势,更适合脏腑功能减退、代谢功能紊乱、罹患慢病的广大的中老年人群,提高慢病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慢病死亡率。

鉴于此,曹洪欣教授指出应制定完善的规划措施,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使中医药防治慢病的优势得到发挥,加强中医内涵的流行病学调研与中医药防治慢病的科学研究,挖掘并推广中医防治慢病简、便、验、廉的技术与方法,提高中医防治慢病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以中医药为特色的防治慢病的城乡、社区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模式并逐步推广,使中医药优势和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和推广,为防治慢病、提高民众健康水平服务。

慢性疾病的防治篇9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快速变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与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血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有关。这些越来越常见的慢性病直接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导致医疗费用上涨人们的经济负担加重等社会危害。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方式来帮助群体或个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从而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专题讲座、挂图、墙报、示范操作、电视录像等;在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但针对年龄、文化层次及疾病的不同阶段又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重点突出的方式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慢性病防治管理形势严峻存在以下情况

据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达1.6亿高血脂患者达1.6亿超重者达亿肥胖达6万糖耐量低减达万。

据资料显示9年我国城市居民前5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这5种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阵容的疾病谱。

以高血压病的流行现状为例慢性病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高血压属于慢性病病痛、伤残和昂贵的医疗费用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高血压病的流行现状存在着:三高(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三低(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和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爱服药)现象。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

慢性病管理工作没有被社会所重视慢性病管理知识没有被群众所了解及认识。大家不懂得慢性病形成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忽视不健康生活方式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导致疾病。

慢性病的发生除与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等不可改变的个体情况有关外还与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饮酒长期低钾、低钙、高盐膳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有关。

慢性病形成时间长预防与控制措施需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进行。没有良好的健康教育工作来指导群众很难坚持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能够积极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与危害针对以上原因参考国内外许多成功范例我认为慢性病的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对大众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治能力。②对具有高危行为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工作;使其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禁烟限酒心理干预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与危害。③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指导其规范用药;防治并发症有效降低慢性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以上情况说明健康教育对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应得到人们的充分理解和认可。社区作为防治慢性病的主战场应该对其辖区内居民有计划地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改变其卫生观念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控制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行为危险因素使自我保健模式从“依赖型”向“自助型”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保健潜能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效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与危害从而有效地促进社区人口的健康。

针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

以患者俱乐部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慢病工作:俱乐部逐渐成为一个集医疗咨询、慢病防治、健康宣教、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受社区群众欢迎的健康活动场所。经常组织学习进行健康干预。并针对每个人实际病情及时给予相应建议指导意见发放健康处方等。为照顾部分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还主动上门测量血压。

每个月举办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制定计划举办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提高了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加强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普及了慢性病防治知识。

通过入户建档开展慢病健康教育:入户建档时发放慢病知识宣传折页等向广大居民传递了高血压病和其他慢性病的防治知识走出了对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给任重而道远的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真正架起了医患之间、社区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

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共发放家庭健康档案的宣传资料万余份;建立居民健康内容包括测体重、血压、血糖等还为居民进行了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知识的咨询指导每位居民的健康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责任医师对慢病动态管理定期开展随访工作:辖区内重点人群(老年、妇女、儿童)、弱势人群(孤寡、残疾、低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是我们重点管理对象。每年对社区居民、高危人员、特困人员进行两年1次的健康体检常年坚持儿童预防接种和体检、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常见妇女病检查、临床诊断治疗、职业体检和健康随访服务等资料内容及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一般慢性病每年最少免费随访次对于比较重的如:高血压三级的居民坚持每个月随访服务1次高血压二级的居民坚持每两个月随访服务1次对慢病病人进行随访7658人次。

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意义

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的首要内容: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其他各要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初级卫生保健特别强调对慢性病的防治和管理将慢性病看作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

健康教育是一项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措施: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在总结了各国防治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经验后意味深长地说:“是花很多钱建一所心血管医院好呢还是使群众不吸烟从而避免心血管病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复杂的医疗技术更重要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向群众宣传什么是有益健康的因素什么是有害健康的因素让群众自己保护自己的健康。可见开展健康教育极为经济不论贫富各国都能承担得起是一项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战略措施。

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治疗因素是最根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措施:①当居民受到慢性病的危害时可能产生强烈的被理解、被安慰、被鼓励的心理需求以及了解病情、早日康复的愿望健康教育可满足这些需求是有效的心理保健措施。②健康教育可矫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健康行为从而降低人群由于不健康行为导致的患病几率。

参考文献

1孙昕霙,王培玉.健康教育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9,():178-179.

王睿,孟健民.发挥一级医院功能搞好慢性病的管理(社区实践).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179.

慢性疾病的防治篇10

收集资料是开展慢性病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就如同临床医生采集患者病史一样。临床医生足以病人疾病为中心,一切围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慢性病的管理应采用全科医学思维,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出发,全面评估病人存在的问题,除了对慢性病患者疾病进行明确诊断,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影响病人健康的危险因素。例如:长期吸烟是肺癌和慢阻肺的危险因素,长期饮酒可致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变,高血压、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紧张或过多食盐易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肥胖病人易患糖尿病等。家庭因素、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均可引发疾病或使慢性病发作和加重。因此,应对慢性病患者全面采集存在的问题,具体格式如下:①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职业、住址和联系方式。②疾病诊断依据;通过入户调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掌握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对每例慢性病患者应详细记录慢性病的诊断结果,如:何时何院诊断何疾病,记录诊断依据,包括重要的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结果、上级医院医生指导意见。③引发健康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精神压力、居住环境和性格等。

健康评估

根据个体情况,首先确认疾病所处阶段和病人的需求,再评估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兼症与疾病的关系,具体要求:①诊断疾病、分级、分型和并发症;②健康风险因素评估是借客观数据来警示患者,激励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缓慢(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是机体在遗传和环境多因素的作用下,生物指标逐步改变的结果。在早期无明显症状时,医生常难以确定病情,个人也不会主动去预防,就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因此,采取相关管理措施,观察生物医学指标的变化,预防慢性病发生和发展,是维护健康最重要的事情。

开展健康评估工作首先作个体化健康体检和基本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估,再根据测得的数据由医生进行个体指导,并追踪效果。

评估程序全科医生评估,然后集体研究慢性病防治措施,最后专家签订评估意见,制定健康干预和分类指导实施计划。根据个体健康体检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实行“交通信号灯式”的分类管理。例如,将慢性病人分为病情稳定、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和严重并发症,以绿灯、黄灯和红灯区域表示,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进行临床分级预防管理。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无病防病,是针对疾病“易感期”采取的措施。疾病易感期指的是有致病因子存在但疾病尚未发生,此阶段预防措施将消除致病因素,使身体状况逆转,恢复健康。具体措施:免疫接种、健康教育、婚姻咨询、生长发育评估、高危人群保护、职业病预防及立法、改善环境卫生等。

二级预防即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已有病理变化,但尚未出现有确诊意义的临床症状。应对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为取得较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具体措施:从人群中筛选疾病、病例发现、年度体检和个体自我检查等。

三级预防又称为临床预防,即既病防残,是疾病的“临床期”实施的措施。此期患者已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积极治疗可减少合并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对已发病患者应给予康复治疗。具体措施:采用有效的治疗干预和功能训练。如脑卒中的抢救和肢体功能训练,智能低下儿童的干预等。

阶段评估

根据病情分类进行定时随访和健康指导,定期评估,及时修订健康指导计划和效果评估;设立预警机制,指导检测,保证健康指导效果。一般病人,每季度随访1次,半年小结,年终评估;高危病人(重点人群),根据个体病情,定期或不定时随访,最少每月随访1次,季度阶段小结,半年进行总结,根据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干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