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十篇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十篇

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51

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篇1

关键词:4+X;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运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强调要贴近师生思想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4+X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与之相配对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及时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有效性,具有深远意义。

一、4+X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模式

4+X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目标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上,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4+X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4+X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模式中,“4”是指大学基本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X”指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

1.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是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s和进步,对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承担责任的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2.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3.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全部活动的本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并经过再加工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指大学生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社会、研究社会、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建设的能力。

4.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体系培养的职业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适应能力(自制力、抗挫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安全能力(国家安全、学习安全、生活安全、公共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及身心健康能力)等。

5.兴趣爱好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而爱好,则是指一个人在兴趣的引导下,经常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的活动倾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向上的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格修养,培养其自立、自主、负责、进取精神,将学生的潜能放至最大化,让学生得到更自由的发展。

二、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

1.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

目前,高校实行的综合测评体系多数是依据《大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在德、智、体三个方面的不同指标和比重下进行评分汇总得出的结果,多数直接用于学生奖惩评定依据。例如,高职院校往往用以下公式计算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综合测评成绩=课程考试分数+思想测评分数+奖惩分数。这样的公式下得出的综合测评结果,更体现为“终结性”的测评结果,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向作用并不明显重视统一标准和要求,忽略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被动参与测评中,无法体现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传统综合测评多以鉴定为目的进行总结评价,缺乏客观性,综合测评功能不够全面,注重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注重德、智、体评价,忽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评价。

2.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因此,基于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应克服原有综合测评的不足,实现评价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性发展、科学性发展,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的原则、层次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4+X学生在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从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共5维度,设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定性与定量指标,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有效评价、全面评价、导向性评价。基于4+X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体系下构建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对大学生的一种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具有较强的公正性、客观性、可控性和实用性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在学校、学生、企业3个维度中都能得到有效运用效果,并能最大限度地开发高职学生的发展潜质,促进高职学生综合评价系统的发展。

三、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运用

1.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运行

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模式,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与各项活动结合起来,按照课程体系设计成“任务”和“项目”,在教师的引导和相关的团学机构、专业技能协会组织策划下,学生通过亲身感知、认同、实践、提升等环节,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锻炼任务卡》,使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课程教育内容在参与中得到消化吸收,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4+X模式以思想教育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兴趣及综合能力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确定4+X培养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每个项目均设有必修和选修课程。

基于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模式为: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是一个动态循环的有机过程。在具体运行上,通过4+X项目立项――个人申报――团支部初审――年级委员会复核――团总支公布落实,定期公布评定情况,给予学生实施反馈,引导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分、技能修订情况,自觉提升。

设置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四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中心(小组)”。培养中心负责在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根据《4+X体系》的要求和学生的成才需求,设计相应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能力培养;监督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施情况,负责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综合素质的管理工作,组织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项目和素质学分的考核和认证工作。

各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小组认真履行职责,严格监督、考核并做好纪录,积累和保存好原始资料,准确无误地提供给我系考核主管部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中心根据培养体系的5大项目各模块内容作好记载,并督促“二级小组”如实登记、审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锻炼任务卡》,以便为每位学生的学时学分提供详实准确的考评依据。

2.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运行评价

(1)学生对4+X模式评价体系总体满意,不同项目兴趣度不一样

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自2015年9月实施至今,学生累计参与4+X学时修订超过5万学时,学生参与学生C合素质能力锻炼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对于4+X培养模式总体满意度达85%。对于4+X不同的项目,学生的兴趣度总体较高,对以往参与度不高的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类工作较为满意。然而,从学生对4+X模式参与度的调研情况中,反馈创新创业类活动参与度还不够高。

在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主题教育和讲座类活动兴趣度不高。因此,在后续运行4+X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除了在活动类型上的创新以外,还应结合当前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应注重对创新创业板块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锻炼,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当前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

(2)4+X培养评价中,反映出学生不同模块锻炼程度不一样

一年多以来的评价体系运行中,学生对于4+X模式的锻炼得分不一致。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锻炼得评价分最高,平均达3.37分,在创新能力方面锻炼的评价分最低,仅有2.97分。

在4+X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同项目中看,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个人兴趣爱好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但是不同学生由于其兴趣、精力、天赋性格不一致,在不同的项目锻炼中也得到不同的结果。

3.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运行探索建议

学生不同的评价现状,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开展4+X模式下第二课堂活动的现实情况。通过4+X模式,有助于实施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规范化、专业化,增强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度,实现全方位育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对于基于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运用探究,应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进:完善4+X模式项目建设,提高学生对于4+X锻炼的兴趣度;改进开展4+X项目开展的形式,对高职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4+X课程体系设置,及时反馈,加强监控。

参考文献:

[1]张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2).

[2]张乐天,刘殿红.基于aHp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2015-2016年校级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4+X)评价体系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01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篇2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2006年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同步进行的,6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多积极成果,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其他省市同样遇到的评价有效性差的难题。本文在简介浙江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和特点的同时,分析影响综合素质有效评价的因素,探索实现综合素质有效评价的关键途径。

一、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与特点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浙教基[2006]242号),浙江省是以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为基础,通过综合评语、课程修习与学业评价、项目测评等手段对普通高中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6年的实践表明,浙江省的综合素质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评价内容全面,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1)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也为后续教育提供参考。

(2)课程修习与学业评价:主要如实记录学生高中课程的修习状况、所获得的学分、学业水平考试等第。

(3)项目测评: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4个项目进行定量测评。各项目测评范围如下。

①审美与艺术:高中艺术领域的课程修习情况测评;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与艺术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②运动与健康:高中运动与健康领域的课程修习情况测评;体质健康监测;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有关体育类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③探究与实践: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参与情况与结果评价。

④劳动与技能:高中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中有关动手操作部分内容的测评;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与动手技能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2.学生成长记录完备、详细,并依托浙江省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从技术上实现了全省统一管理

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高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内容

(1)课程修习记录:主要记录学生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修习的模块名称、学时、模块测试成绩、学分。

(2)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主要记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研究性学习记录包括课题名称、成员组成、课题成果、本人在课题所承担的任务,以及本人、他人及指导教师的评价。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记录包括服务(实践)内容、地点、时间及本人、他人及指导教师的评价。

(3)素质发展记录: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从品德与素养、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等维度,以班级为单位,真实、客观地收集和记录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在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参与情况、获奖情况、活动评价等。

浙江省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是浙江省实现中小学管理现代化的硬件基本建设之一。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浙江省在此平台上又建立了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系统。全省普通高中任课教师每学期直接在此全省联网的系统上记录学生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修习的成绩、学分以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获奖等各项情况。这样,浙江省对高中学生的成长记录做到了全省统一管理。

3.全省联网的高中学生成长记录系统与高校招生录取平台实现对接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的成长记录系统会自动生成考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并提供给高校招生录取平台。全国各高校招生人员在录取时不仅能看到考生的高考分数,而且能看到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等第、综合评语、选课和获奖情况等信息。

4.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详尽,评价标准清晰而准确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为了给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着手制定了详细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长约70多页,几十万字,涵盖综合素质评价所有范围,对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中各项操作环节的评价标准都作了清晰、准确且严格的规定。

5.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完备,组织严谨,培训到位

浙江省在全省各普通高中学校建立健全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机构,实施制度完备,保障严谨有力,职责分明。而且历时几年,分期、分级的培训,保证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顺利、规范实施。

从上文可以看出,尽管综合素质评价在实施中还可能存在教师记录工作量大、测评项目成绩等第合成烦琐、电子成长记录系统登录困难等问题,但评价体系完备、操作细则严谨、教师培训充分、联网系统先进已成为浙江省综合素质评价的突出特点。

二、影响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主要原因

浙江省一直是全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得较好的省份,制度设计完美精细,实施严格。但即便如此,普通高校目前在浙江省招生录取中仍基本不采用综合素质的质性评价内容。全国情况也是如此,除个别省市的高校招生录取时,至多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中的学业水平考试等第。这有两个原因。其一,各校情况不同,学生的成长记录及成绩无统一尺度。其二,高校对学生质性评价的真实性无法判定。也就是说,公平公正性难以落实。表现在教师综合评语参考价值不大,学生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中不乏作假行为等。多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进入了深化与攻坚阶段,而综合素质评价的瓶颈却迟迟不能突破,甚至在一些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处于空转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被过分夸大

一些学校从本位主义出发,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假、大、空”现象,形式主义现象比较严重,综合素质也成了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有些学校课改初期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热情很高,除了使用全省统一的电子成长记录系统以外,还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本成长记录册,大大小小的自评、互评、组评、班评一应俱全,搞得学校教育好像一切都是为了评价,学校就是监督和记录学生行为对错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生追求“假大空”的行为,个别家长甚至动用社会关系有意制造对自己孩子有利的标志性事件以获得综合素质评价的高等级,使评价制度助长了学生人格的某些缺损。还有一些学校针对音乐、体育等测评项目进行考试专项训练,导致“你考什么,我学什么”“你评什么,我教什么”。

众所周知,智能评价必须在实际或类似实际的情境中才能真实有效,而把一切纳入不断的考试及评级中,制造一个无处不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时空的做法,虽然在很有限的时空内可能会带来某些功利主义的好处,但却要付出公民道德下降的代价。而且这看起来好像各种智能测评面面俱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实际上则劳民伤财,使学生优势智能不优,劣势智能仍劣。其实,非源于内驱力(兴趣、爱好和信仰)的任何外来评价的功能都是有限的,人们不必对任何评价,包括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盲目崇拜与迷信。

2.综合素质评价陷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防止“应试教育”盛行,人们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导致学生诸多智能缺失而推进的。它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针对传统智能理论的一元化弊端倡导“评价多元”,针对以往智能理论的知识化倾向倡导“评价智能”。然而在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往往成了区别于传统纸笔考试的标签,其功能仅是用来区别新课程改革与否的标志,其内涵被理解得浮于形式和表面了。在社会上和教育界甚至把综合素质等同于“琴棋书画”者也大有人在。这种做法已经将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降格到了模仿和操作的层次,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断章取义和在实践操作中的以偏概全。智能的本质和核心是思维,教育中若只注重表面和形式化的东西而忽视和遗忘了思维,就等于失去了假设和创造,失去了个性和自我,也就谈不上什么综合素质的发展了。

3.综合素质评价在诚信缺失面前裹足不前

综合素质评价由于其多元性、动态性和发展性,评价操作中必然存在着相对性与模糊性。原因有两个。其一,过程性评价不易把握,弄不好可能会使过程性评价演变为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变成甄别性评价。其二,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乃至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各方面素质及其发展情况并不一样,倘若用同一刚性标准去衡量,评定结果与实际情况就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质性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将不可避免被大量采用。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公民的信用体系未能有效构建,诚信环境尚不理想,而综合素质评价一旦与高校招生紧密挂钩,有人担心,一些中学会为了升学率而美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学生、教师和家长也会为了短期利益而“各显神通”,使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浙江省在制定高校招生相关政策时也特别担心这一点而谨小慎微,高校录取时也基本上不采用综合素质的质性评价部分。正因为大家普遍认同这个理由,所以综合素质评价推进多年,高考“一考定终身”仍是绝对主流,综合素质评价在某种角度上说仅仅是评价改革的“装饰品”而已。

三、实现综合素质有效评价的关键途径

浙江省在近几年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要使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能可信可用,必须下定决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评价。以下3条则是最关键途径。

1.下决心构建有效的社会诚信体系

在历史悠久的“关系本位社会”里,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光靠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要求及教育监督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影响综合素质评价真实性的根源很可能来自学校内外部的违规甚至腐败。因此,需要通过法律来协调和规范各自的行为,即综合素质的评价实施、中学学业成绩评定办法的制定、考试诚信体系的运行等,这些必须依赖于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有相应的约束机制作保证。如,对综合素质评价中的综合评语部分,法律法规可以要求写评语的教师签署诚信承诺,一旦确认其在高校录取中有作假行为,便永远被记入黑名单(有高影响度的诚信档案)中,不得撤销。对严重弄虚作假的学生,可以给予退学处理并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对学校的要求也应有严格的诚信约束。这在国外已司空见惯。如,美国高校招生工作人员与中学的接触非常多,如果中学提供的评价不实,一旦被招生人员发现,中学就会名誉扫地,所获评价大打折扣,同时背负违约的巨大成本。总之,使违约者付出的成本大于违约的潜在收益,就会使评价各方信守各自的承诺。

2.提高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自

这几年浙江省和全国各地的实践都已经证明,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的制定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由学校按统一标准组织实施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这违背了多元智能标准的多样性原则。虽说行政部门可以组织专家评定考核和调控,但这些监控和指导都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笔者认为,教育行政部门试图将面广量大的学校对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学生应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是力不从心的。有鉴于此,政府不如仅制定若干原则,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成长记录电子档案中设置几条操作性强的控制线,把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案制定及实施权直接下放到每个学校,让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行组织与实施评估,政府只要评估各校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建立各校评价实施的责任备查制度,承认不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差异性即可。这样政府就可能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培育和维护有效的社会诚信体系上,把注意力放在监督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是否公正、是否公平上,从而促使高校与中学基于长期的共同目标各尽其责,尽快提升“自我洁净”能力,让中学依靠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含金量”来维持长期的声誉,最终使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逐步得到提高,并在此过程中反过来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

3.简化评价过程,侧重质性评价

综合素质是指多元智能,我国高中课程中的学习领域涵盖了对学生各种智能的培养。笔者认为,要建立精准的数学模型,针对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设置众多的测量点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若在过程性评价中无视学生各种智能成长的阶段性和非匀速性,过多设置测评点,刻意让学生每时每刻处于被动压抑的被考评之中,必然会陷入“学习只是为了评价”的泥潭,测量“准星”也将偏离预设“靶心”,使测评效度、信度大打折扣,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染上严重的功利主义的“顽疾”。况且,学生综合素质呈现的复杂性,必然会增加评价的艰巨性,恰当的测量点的确定、多样的测量手段的选择,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毫无疑问,过程性评价相对于定量评价必然要费时费力。更重要的是,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如何获得广大一线教师的坚定支持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切实减轻教师的评价操作负担,要掌握分寸,慎选测评点,不可面面俱到,因为毕竟教师的工作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因此,鉴于我国已有高考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也已正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没必要对学生的平时成绩锱铢必较,应该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业水平纸笔考试以外的质性评价上,放在“勾勒”出被测评学生的主要特征、爱好特长、智能特色上。一方面,要简化评价过程;另一方面要防止学生功利应对测评。例如,加强综合评语的功能,使之具备教师推荐信的作用。很多情况下,模糊的不刻意的质性评价要比预设标志性事件的贴标签式的评价更客观、更合理。

浙江省6年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给后续的深化课程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这些实践与思考的基础上,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已组织力量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并正着手研究改进全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平台。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必将有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篇3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b)-0107-01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观念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显然传统评价学生素质的测验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目的以及教育的特点,目前在各学科的评价中教师开始用新的评价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改变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被告角色”,学生们开始主动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原来单纯的受测者也成为了评价者。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综合化需求呼唤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尽快完善。

1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评价学生的道德素养

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内容涵盖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涉及到一些具体领域,从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道德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在学生一生发展中起导向作用这也有赖于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中学阶段更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成形时期,所以教师与家长对学生正确的道德评价,也对学生在这一时期道德素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护航作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学校德育工作基本框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实行过程记录评价,体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需要。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详实记录学生成长轨迹进步表现,突出评价的阶段性和基础性。这些具体的日常行为涉及到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三大范围的表现,因此也要求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作出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有的学生在家里和在学校、在社区里表现不一样的现状,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更加完美,培养出高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教师、家长、学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实中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量化的分数成了主宰命运的上帝,成了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的负面影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为学生生活做准备。如果说思想道德对学生的发展起导航作用,那么身心的健康则对学生的发展起保驾的重要作用。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求高道德素养的接班人,同时也需要身心健康的接班人,只有身体和心理双健康才能符合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如何以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现代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评价应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主体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要努力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评判的状况,特别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让学生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各学科同步管理,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仅是文化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能力为核心,是能力和知识、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为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简单、易行,阶段性评价可主要以直观的物化成果呈现,终结性评价则除了呈现等级评定、综合性评语,还应注意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应附有综合素质报告单、标志性成果记录卡和学科教师赠言,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轨迹,清晰把握学生在某个阶段的成长状况,直观看出学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家长准确掌握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信息,更清晰地引导学生反思,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真正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要做好这些,各学科教师要共同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杜绝学生面对班主任老师和其他学科老师不一样的现状。

4学以致用,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评价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得到自主发展,力求做到五个一:找到一个岗位,扮好一个角色,锻炼一种能力,承担一份责任,体验一种感受。对学生综合实践的评价,要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完成情况,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证材料等,客观反映学生在综合实践方面的表现。

5德益双馨,评价学生的艺术素养

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28-02

一、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依据

(一)风景园林专业学科特点

1.综合性。风景园林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学科,是融合了多元学科知识理论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在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体现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素质能力并举。

2.创新性。风景园林的行业现状决定了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依据自然环境的规律,结合环境风貌与特征,通过自身的审美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体现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的人才类型。强调三个“对应”:能力结构对应社会需求、知识技能对应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对应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加深,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各有侧重,本课题侧重于对本科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进行探讨。

(三)生源、师资、学科群

1.生源。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招生主要分为艺术生招生、工科招生两个渠道。不同背景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特点差异性很大,造成了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注重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个性”需求融入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共性”,评估本校生源特点因材施教,强化优势。

2.师资。大多数新办风景园林专业都存在着专业教师教学经验浅、教学团队职称组成不成熟、教师专业背景混杂、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科研、校企合作等的方式,促进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

3.学科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侧重构建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学科群体系,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与专业视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公共基础课课程群、专业基础课课程群、专业方向课课程群、专业选修课课程群、专业实践课课程群,保证了课程体系与专业知识结构对应的完整性和知识传授的连贯性。

(四)人才需求与就业

1.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需要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培养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园林部门、市政工程类设计院、风景园林施工单位、房地产公司等部门从事风景园林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进行迁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作为教学成果是否应用型人才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入实训基地、企业岗位,以实践反哺教学、教学服务实践的方式提高应用型人才总体素质。

3.国家政策发展。随着“一路一带”战略构想、中西部发展建设、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政策的实施,使得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的专项领域拓展,就业岗位由传统的地产行业为主导向市政建设为导向转化。

二、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总体目标与构建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侧重于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计划、课评价程体系建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综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二)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评价体系需注重兼顾社会和个人、环境的需求,平衡课程结构中知识与能力的对应关系,综合考评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科技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评价内容。通过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考研情况统计、学业分析表、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科技竞赛获奖证书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反馈,体现学生自评、教师测评、专家督导、社会反馈的评价主体多元合一,进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评价。

(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社会评价。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评价方法可以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展开,结合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进行多层次多指标多数据的可视化客观评价方法。

2.综合能力评价。(1)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尊重、体现学生个性化特征,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心理优势和个性特长,强调学生参与自评的主体性,通过自我评价、导师测评、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专业能力评价。包括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具体可通过对于课程作业考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科技竞赛获奖、就业考研定位等具体内容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评价的构建提供依据。

三、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结构

(一)专业课程总体构架

以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我专业建设以风景园林学科为先导,以建筑学、环境设计、测绘工程专业为依托,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表现技能,接受系统的专业实践训练,具备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坚实的风景园林理论基础,依托我校建筑学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与支撑条件,体现风景园林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专业特色。

(二)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专业实践按照不同方向课程组的特点,让学生在相关可预见工作情景进行综合演练,促进专业与职业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以提高岗位熟练度来促进学生尽快完成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换。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完善。

结语:

关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未来演进的思考:随着风景园林专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除了“软硬件设施保障、师资建设”等传统因素,诸如“互联网+”、科技渗透等新时代特征、概念的融入,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拓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随着对该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应逐步探究和补充完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高翅,译.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8,(1):29.

[2]林世平.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7-42.

[3]杨贤均,等.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0-21.

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篇5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漯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漯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篇6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南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南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篇7

综合素质评价要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基础性发展目标。

昨日,省教育厅出台了《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不仅明确了我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的五个方面的内容,还具体阐述了每项内容的重点关注项目。同时,《实施办法》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内容以《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方式呈现,学校将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

该评价结果将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各高校也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评价内容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

综合素质评价要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根据《实施办法》,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

其中,思想品德主要记录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如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无偿帮助,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为赛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活动做志愿者。学业水平要反映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优势学科学习情况。身心健康要体现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艺术素养考查学生在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艺术技能或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社会实践要重点记录学生参加与技术课程等有关的实习,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参观学习与社会调查等。

评价程序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须每学期公示

学生成长记录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反映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

每学期末,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依据写实记录材料整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记入综合素质档案。学生毕业时,学生要在整理、遴选材料的基础上撰写自我陈述。教师要针对学生自我陈述情况,结合学生在校期间一贯表现,写出评语。

遴选出来、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班主任及有关教师要对公示后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签字。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以《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方式呈现。学校要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在学生高中毕业前,形成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评价使用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篇8

教师和家长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应遵循全员育人、各方参与的原则。以导师制带动,实现全校一盘棋。生校家联动,共谱成长曲。为了把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实为全校核心工作之一,学校制定了《郑州市第十二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从任课教师到职员,全校一盘棋,人人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共同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导师和学生通过双向选择才最终确定。导师既是一位学生可信赖的良师,又是一位生活的长辈,更是一位成长的益友。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多方面对学生给予辅导帮助。导师工作情况是评选师德模范的重要因素,成长导师每期要指导学生撰写综合评语,任课教师还要做好学生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工作。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所以学校非常重视家校沟通,做到生校家联动,共同推动学生的成长。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办实体和网上家长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餐厅,走进学生的活动之中,使家长在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教育共识。在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有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导师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生校家共同参与,助推学生不断发展,体现了“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指导思想。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河南省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六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评价的目标是既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校遇到了各维度评价内容难于确定,评价指标不易量化,大量数据难于统计的问题,发现各维度的评价等次与综合评价等次并不能简单叠加,单一维度与综合素质并不包容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和困惑,学校就有意淡化六个维度的评价,主要靠发展性的质性评语引领学生发展。学校要求教师们每学期都要花大气力,分析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学生开出具体有效的发展良方(评语),还对教师在书写评语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以学生自评和班评为基础进行评价;二是结合平时记录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事例认真分析,从细微处发现闪光点;三是用第二人称写法,语气亲切。学校强调在沟通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要求师生之间在评价过程中积极协商对话,即写评语之前通过师生交流,找到评语的方位,然后进行“反馈”,强调评语的互动性,让评语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向”变为“双向”,由“事务”成为“教育”。此外,学校还重视在作业批改中写发展性评语。把发展性评语和“周总结反思”、“错题本”、“试卷分析”等活动相结合,通过评语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意愿,并且通过挑选优秀的反思进行展示,不断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学校提供各个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现,鼓励他们突出个性,激发他们自由成长。

1.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它能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由学生选题并成立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社区服务是在学校团委的组织领导下定期组织部分班级或志愿者进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郑州市教育局统一安排组织的拓展与生活技能活动和学校特色活动。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2.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学生多元发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喜闻乐见,不仅陶冶学生情操,而且锻炼学生才干,发挥学生优势,展现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质。(1)扎实办好一年一度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活动,并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手比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活动注重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多种素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2)推动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学校每个班级都设有图书角,教学楼二楼有漂流图书,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常态对学生开放,每个学期、每个长假都有读书活动。以学生为主创办了校报《阳光校园》和校刊《雨露》,为学生提供了写作展示的平台。(3)利用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网开辟学生作品栏、特长展示区等,张挂、展示学生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及各种获奖证书等,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特长,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实践创新的平台。

3.学科特色活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利用学科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不断发扬学生的学科特长。在刚刚过去的文科学习节上,学生展现了诗歌散文朗诵、英文演讲、课本剧表演、英语卡拉oK、地理课题研究、历史人物评价、身边的历史等等。学生的精彩表现,反映出对学科知识的灵活应用,反映出对学科学习的深入理解。学科活动节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使“课程活动化”成了现实,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得体验,感受学科魅力,感受学科使用价值,同时展现出了学生们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学科特长,还促使部分默默无闻的学生成了其他同学的偶像,变得更加自信。

4.社团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学生社团有利于培养和发展成员的兴趣爱好,丰富校园文化,为学生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是学生素质拓展的理想阵地。学生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完善个性,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团包括文学社、舞蹈社、合唱团、心语剧社、头脑奥林匹克协会、机器人协会、志愿者协会、动漫社、篮球社、足球社、自主乐队等。社团建设契合了“育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凸显了学生多元个性,保证了学生差异发展。

5.校本特色课程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学校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其中创新教育广受学生欢迎,校本教材《我与创新共成长》一书作为该特色课程的必修教材。尝试建立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走进实验室,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四、综合素质评价的阶段性与规律性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成长和学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学校作为评价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需要在每学期或每学年伊始,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记录内容列出大致的纲要或者脉络,也就是让学生每个阶段都有记录的主题或者重点。这就要求学校根据年度或学期工作安排,分学段对学生的《成长记录册》做精心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学校根据高中生的成长规律,把高一阶段的成长主题确定为“修身”,注重学生行为的规范,习惯的养成,修养的熏陶;把高二阶段的成长主题确定为“求知”,注重引导学生摸索适合个人情况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探究精神和能力;把高三阶段的成长主题确定为“成才”,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发展潜力,帮助学生拟定个人人生规划,明确人生目标,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为学生进入高校深造、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由于主题统一,这样就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发展做对比研究,有利于评价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和收获,有利于评价学生个体的发展变化,有利于评价学生个人计划、规划的落实效果。

五、综合素质评价展示研究

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篇9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综合考评

[作者简介]冯蓉(1978-),女,河南开封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10019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71-02

一、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恢复到平稳发展的过程,研究生总体规模较小,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精英化的专业人才”,研究生在社会就业市场中供不应求。2005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效应逐渐显现,研究生培养规模快速增长。在社会就业市场中,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精英”地位已不明显。研究生的社会职业定位从“专业科研人员”逐渐过渡为“社会实际应用型人才”,社会发展对研究生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创新能力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题。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成为许多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点。所谓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科研素质,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职业发展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在深入落实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许多高校都以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为新目标。针对研究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有必要构建一套面向全体,兼顾个性,科学合理的体系和标准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考评,这不仅对研究生个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研究较为缺乏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相关研究中,涉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文献较多,视角通常比较宏观,内容包括研究生培养制度、导师、研究生、学科专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而关于研究生综合素质考评的研究文献并不多,针对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则更少。从目前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研究生学科专业细化、学制及培养方式弹性化、研究生群体特征多样化等特点都为构建科学、有效的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增加了难度。理论研究的不足,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在当前重视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背景下,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考评指标单一片面

目前,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第二年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第三年的论文答辩这几方面进行。概括而言,当前对研究生的考评方式仍因循传统的“成绩考评模式”,这种以成绩为指标的考评模式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上的差异,却忽视了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职业发展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考评。此外,在当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奖学金激励机制中,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和论文数量在考核标准中占绝对比重,其他能力素质的考评似乎只是形式,这无形中把研究生推向“重成绩、轻能力”的误区,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对研究生个性发展重视不足

个性发展不仅是研究生自主创新的基础,也是研究生实现自我的必要过程。研究生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的知识群体,其中有立志专业发展深入钻研的科研型人才,也有具备较好组织协调能力的管理型人才,还有能创作善歌舞的艺术型人才。当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考评体系中,研究生都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状态,“一刀切”的考评标准没有把研究生主体放置在动态发展的视野之中,对研究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重视不足,忽视了研究生自我发展和提升需要,限制了研究生的个性发展。

三、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应涵盖的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研究生最重要的个人素质。近年来,随着在校研究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少高校把发表一定级别和数量的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重要指标。部分研究生平时在学术科研中投入的精力不足,迫于毕业压力,论文随意抄袭敷衍了事,肆意修改、伪造实验数据,科研成果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声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信现象折射出当前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状况。研究生群体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应当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理性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公民道德意识,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也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

(二)专业科研素质

专业知识技能不仅包括研究生通过课程所习得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包括研究生在日常科研活动中养成的学术规范和专业素质,是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成果。”对研究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考评可参照一些可量化的数据,如研究生课程成绩,学分,期刊质量、数量、影响因子等。

(三)实践创新素质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实践创新能力也是社会发展要求研究生必备的素质。当前,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还不够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虽已在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得到,但是在各种考评指标体系中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将实践创新能力纳入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能够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研究生论坛、研究生科技竞赛、研究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在实践的视野中不断拓展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所不同,实践创新能力的考评更注重对研究生所学知识实践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可参照研究生科研成果,如科研实际成果、发表专利数量等,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对研究生参与日常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四)职业发展素质

职业发展素质是研究生当今社会应对职场竞争的必备素质。研究生的职业发展素质不仅决定着研究生能否在求职环节成功胜出,更是研究生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当前,用人单位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抗挫能力”等都归入职业发展素质的范畴。不难发现,在校期间担任过研究生学生干部的研究生通常都具备较完善的职业发展素质,但这部分学生在研究生整体中的比例并不高,许多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因为专注于学习、科研,对参与社会工作热情不高,甚至连班级组织的日常活动都很少参加,社会交往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明显欠缺。在对职业发展素质进行考评时,可在量化环节对积极参与研究生学生工作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研究生提升培养自我职业发展素质的积极性。

(五)身心健康素质

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决定了其全面发展的程度和综合素质的高低。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提升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研究生在学习、生活、科研、就业等方面均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不仅要求研究生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更需要研究生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几年,全国范围内每年都会发生若干例因研究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突发事件。在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中加入对研究生身心健康素质的考评,旨在引导研究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身体素质,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成为智商和情商同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六)国际交流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当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因此,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中,应融入研究生国际交流素质的考核指标。

四、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尊重个性

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引导研究生关注并改善自身素质发展存在的不足,激发研究生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把考评内化为研究生自我规划发展的自觉追求。因此,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从研究生整体需求与特点入手,抽离出研究生培养、管理各环节共性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要重视研究生在能力、兴趣、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差异性,可建立部分特色指标,对有特长或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给予鼓励。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可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研究生参与评价,为研究生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鼓励研究生个性成长。

(二)定性分类、定量考核

定性是指在评价中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解释和说明具体行为,它主要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定量是把行为的具体指标用数值量化,通过统计分析,对指标作数量化说明。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内容中,一些内容比较容易量化,如研究生的课程成绩,等级、数量等;还有一些内容不易量化且有较深的潜在性,如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等。在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时,可考虑将不易量化的考评内容定性分类,制定相关等级标准,通过自评、互评方式进行考评。对于能够量化的考评内容可依托量化计分和测量工具进行量化考评。

(三)重视实效、促进公平

有效性和公平性是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有效性指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即能有效衡量出研究生各项素质能力水平的差异与分层,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公平性是指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能够以相同的标准考评不同的参评对象,特别是在由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自身参与的主观评价环节,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监督功能,确保考评结果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明亮,仇翔,金诗南.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9(9).

[2]田维波,张远英,张萍.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位评价体系及其改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篇10

【关键词】创新能力;会计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位和科学构建直接影响着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现代社会对会计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准确定位会计实践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会计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现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用人单位对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山东工商学院2010年对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已经毕业学生调查问卷情况的反馈: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从事的是会计工作,被调查者普遍反映缺乏会计实战能力;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认为审计学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较差,建议增加审计学专业实验课。此外有85%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应和其他专业之间形成相互渗透,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跨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现代企业对会计学科人才的现实需求。

由于会计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强等特点,学校非常重视加强会计学科的实践教学,从1988年建立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后,陆续建立了eRp实验室、审计实验室等,开设了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计算机会计系统、会计模拟模岗实验等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等。从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来看,多以校内认知型、验证性实验为主,此外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培养学生初步进行科学研究和综合专业知识运用和操作的能力。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是以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为导向,开设实验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性、层次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落后

在实践教学目标上各专业主导思想落后于实际需求,没有形成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机制。对学生的培养仍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导向,没有将专业教育、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

(二)在思想上“重硬件配置、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经费投入基本是用于购买实验设备和器材,实验桌椅等,但是对于实践教学模式、实验课程项目开发和设计投入研究经费太少。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依然是沿用十几年前的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然停留在专业知识认知和操作技能层面,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不完整

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管理等方面。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不畅,制度不健全,对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且与理论教学管理难以融合。

(四)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

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分别立足于本专业,没有从学科建设和发展高度进行合理整合和优化。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验项目的设计更多地从各专业出发,缺乏从整个会计学科高度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进行合理整合。为顺应会计学科各专业适应时代需求,必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合理设计,这样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真正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二、对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新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展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以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传统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符合时展的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对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进行重新定位。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格林提出创新能力由以下十个要素构成: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美国通用电气的K.普纳弗则认为创新能力应包括以下要素:独创性勇气、专门知识、宏观知识、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说服力、毅力、合作性等。由此可见,创新能力培养与知识、技能的培养并不矛盾,而是将对学生人格培养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会计实践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建立多层次、各专业立体交叉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科学地设计实践教学层次和环节,将实践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的目标紧密结合;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应聘岗位结合,为提高学生各项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三、创新能力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创新能力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应整合会计学科各专业现有的实践、实验课程,以会计学科整体发展为平台,打破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界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建立多层次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块

多层次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既要考虑能力培养,又要考虑各专业的技能要求特点。将实践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专业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等层次,分别设置基本认知实践模块、专业技能实践模块、专业综合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科研实训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等。

1.基本认知实践模块:包括验证性、认知性、观察性实验,培养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如计算机操作实验、会计核算循环认知实验;业务流程观摩实验等。

2.专业技能实践模块: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各项实验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如: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实验、帐套设置和引入实验等。

3.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综合胜任能力。如会计综合实验、计算机综合实验、实习基地实训、毕业实习等。

4.社会实践模块: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知、适应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认识实习、参观企业、社会调查等。

5.科研实训模块:通过课程论文、课程案例分析报告、学年论文、第二课堂活动等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基本科研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6.创新实践模块: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如eRp沙盘模拟实训、用友eRp沙盘赛、企业竞争模拟赛、创业设计赛等。

(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以创新能力导向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和项目设置、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等内容。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实验课程、项目的合理设置是前提;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方法是中心;实践教学管理是基础;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是重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手段。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外实践和校内实验两个环节。其中校外实践环节通过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参观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实训等,体现为学生认知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岗位胜任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校内实验通过厘清学科基础课、核心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与实践教学以及能力培养的关系,合理设置以会计学科为平台的跨专业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

(三)创新会计实践教学方法和模式

除了采用传统的手工模拟、财务软件操作等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岗位模拟教学法,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方法,将沙盘实训、决策模拟竞赛纳入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沙盘实训是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个创新。通过学生模拟企业经营的场景,从资源的有限性出发,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策划企业运营方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实践中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举办决策模拟竞赛是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通过实战让学生了解企业产品设计、部门决策、客户需求、材料采购等对企业财务状况和利润的影响,体会财务会计部门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会计信息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熟悉为企业管理层作出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和途径。

(四)完善会计实践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

建立以实践教学管理、教学督导、评价标准、信息反馈为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

1.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各种实践教学中关于教学计划和实践指导书、实践教学报告等教学文档并指定专人进行归档整理,作为学科发展的宝贵资料。

2.教学督导管理。学院建立实践教学督导制,制定教学督导的具体方式,并由小组负责对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3.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应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两部分。通过科学设置相关评价指标,根据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对实践教学主体和客体就实践教学的计划实施、实施效果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评价。

4.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实践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反馈,一方面可通过对在校学生就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效果进行满意度调查;另一方面要对毕业5年内的学生以及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反馈调查,将其结果作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