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十篇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十篇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51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篇1

青春似岁月,在人生的岔口徘徊,想搭上青春的最后一班列车。回首平庸的过往总觉得惭愧不堪,大学四年的生活已经过了四分之三,记忆中还是一无所留,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是一潭死水。回头想想,前三年的大学每天更多的时间被电影、电视剧充斥着,不知何时就把曾经的理想和抱负丢在了半路上。在师大的时候总觉得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关于课程只要不挂科就可以了。总之一切事情都有班委、导员和老师顶着,从未想过自己该怎样去学着承担一份责任。可是实习的生活让我不得不担起一切,为了我的学生,为了我的班级担起一切。

有人说:“年龄的大小并不足以代表是否成熟”。直到这一刻我才体会到它的真证含义。23岁,一个早已被社会认定是成年人的年龄。可是回顾一下,很多时候的自己还是那样幼稚,天真。这次顶岗真正意义上给了我成长的空间,第一次让我意识到我真的该长大了。

来到这里,曾经那个一睡睡到自然醒的我不再赖床了;来到这里,曾经那个很少进图书馆的我开始在网上看各种教学视频,每天利用大半的时间来跟着指导老师学习;来到这里’曾经那个遇事得过且过的我开始认真,开始努力把每件事情做好。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我都在努力的完善自己。

在教学上,每天我都会尽可能的查阅资料,充分的备课。在没课的时候我会跟着指导老师听课,随后效仿着她的讲课来完善自己的课堂。在教学上,我的指导老师是县级的特聘名师,她给了我许多的专业指导,让我在很短的时间里有了很大的进步。除了和指导老师学习,我还会在课后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按照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我的授课方式。经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帮助,我的教学成效还算说得过去。在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我所交的班级在语文成绩上得到了本专业的第一。那一刻,真正的体会到了付出有回报的喜悦。

在教课的过程中,我还做了见习班主任,在见习班主任的过程中真正的体会到了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是多么的不容易。

在担任见习班主任后不久,学校接连举办了两个大型活动:汇操比赛和学生才艺展示。为了迎接这两项活动我每天早中晚的跟着学生练习。除了陪学生一起练习同时还要处理班主任的其他工作。自从做了见习班主任,我的闹钟从7:30改到了5:30。在记忆里,每天早上5:30起床的经历还是三年前上高中时候的事情。就这样我又一次做回了“高中生”。每天6:05我会准时的到达学生宿舍,检查学生搞卫生情况:7:50我要按时回班监督学生搞班级卫生;8:00我要按时检查学生到校情况之后就是组织学生早读。早读结束了,如果没有课我的上午工作才算告一段落。下午2:30我依然要按时到班里进行午检,所有学生都按时、安全到校,我的工作才算完成。说实话,在见习班主任期间我抱怨过,也想过放弃,可是每每想到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我总会告诉自己我要继续下去,我要和他们一起经历,这样在我离开时才不会后悔。很幸运的是,付出真的有回报,经过几天的集训在汇操比赛中我们班夺得了第一名。那一刻看着学生们满脸的喜悦,再多的苦和累都瞬间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满足。

现在回过头看看我的实习生活真的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教学技能上我获得了很大的进步,管理能力上我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忙碌的同时我也学着忙里偷闲和大家一起玩了玩,走了走。我们去了九龙山,虽然以前经常去,但是这一次的感觉是从来没有的。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自己,可是身份变了,心情也就不一样了。在九龙上我们一连爬了九个山头,一路欢声笑语,歌声作伴。原来再长的路只要我们一起同行也不会觉得疲惫。除了玩,我们还进行了家访,“家访”一个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第一次去体验家访是怎样的一个活动。到了学生家里面对家长的热情招待和她们那种想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的急切心理,顿时觉得“老师”这个职业被赋予更多的责任。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方法;系统化;抓重点;多练习

汉语言文学学习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汉语言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天通过各种方式使用汉语言,掌握汉语言这门基本的课程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汉语言文学的类型繁多,种类丰富,有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汉语言文学,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样才能够掌握好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其他语言或者课程是有共通之处的,比如说,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记忆技巧中,在背诵诗词歌赋时,可以采用一些背诵技巧,譬如英语单词的背诵技巧有词义分析,联想记忆法,词缀词根的分类记忆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英语单词有许多的后缀,如—tor,或者—er,有这类词缀的单词一般属于名词且,比如work加er后缀变成worker,就从动词变成了名词。类似英语单词这种单词分类,后缀等的记忆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学习方法要在学习经验中,多加总结或者套用一些其他科目课程的学习技巧。另外,在学习汉语言中,针对字词的学习可以通过形声字或者句子等来帮助记忆和学习。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困难是可以通过变通来解决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注重技巧和方法,要提高学习效率或者掌握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就必须要下足功夫,探寻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系统化

汉语言文学主要由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组成,汉语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强调系统学习,要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要把汉语言的内容,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在脑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衔接和记忆。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在编排上一般会按照基础到提升部分,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必须要按照基础——提升,这样的顺序,系统化学习是能够全面地掌握整体知识,系统化学习还讲求对知识的衔接,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后面较难的部分是关键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更深的部分,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要求不能够遗漏任何知识模块,否则系统化学习就不完整。汉语言文学的组成成员中,相对比较基础的内容,比如汉字或者词组,要完整地掌握这部分级别较低的组成成员,就像英语学习中,单词是基础一样,没有单词就没有完整的句式和文章。认识到课程的系统性,然后明确学习顺序,知识的结构,学习中才能在脑海中形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蓝图,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必须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打好基础,以便后续学习中将知识模块串联起来,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地联系起来。系统化学习还能够方便我们的记忆,很多人在学习语言时,记忆的东西总是成为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技巧,另外,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性地进行记忆,没有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他们要记忆东西就会比较难。只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中把握好系统化学习方法,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必须要抓住学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内容丰富,并且理论也很多,要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要把握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深入学习。其实,任何科目都是有偏重点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有它的重点,加强对重点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汉语言文学中,存在着名词术语较多,知识点多,语言或者句子的表达形式多样的情况,因此,面对这么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啃下来,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出重点来学习,抓重点学习又具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针对名词术语的学习,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汉字,词汇,拼音,语法语音等的重点学习,拼音是汉语言的基础,掌握拼音,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沟通,只认得字而不会读是没有用的。抓住重点来说,就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也是重点的部分来深入学习。另外,语音学习的话可以通过磁带或者录音等来配合我们的学习,磁带或者课本一般会有配套的磁带,它有很全面,正确的语音教学,可以多利用这些东西来学好汉语言基础。第二,是对句子或句式的分析方法。汉语言文学从词汇到句子再到整片文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汉语句子句式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汉语言句式分类很多,有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对句子的意思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同样一段文字,加上不用的标点符号意思就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句式学习不仅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搞懂每个特殊句式,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掌握句式的含义,必须要掌握每种句式的结构,遇到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句式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另外,汉语言文学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是相对比较难的,文言文的句式其实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构,面对文言文时,要分清楚每段话的特殊句式或者句子的含义,分析和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句子句式,掌握这个重点,这样对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言文学。第三,汉语言中,对关联词,连接词的重点掌握。汉语言文学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一般都要通过关联词来进行链接,关联词对整片文章的衔接性或者通顺与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关联词的意思不明确的话就不能够搞清楚句子的意思,所以,在学习好汉语言文学时,关联词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关联词就像词汇一样是必须花时间去记忆,积累的。在日常沟通中,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多的,关联词应该作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来讲,汉语言的学习重点,总的来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还有理论表述方法等等,但是,归结起来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重点模块学习,不能够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放掉。只有抓住重点,学习效果才会明显,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

三、多动手,多做练习才能够掌握知识

前面提到的主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在上述的基础上,学好汉语言文学还有一点重要要求,就是要动手实践,多做练习。我们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学到再多的理论或者懂得再多的学习技巧,没有动手去实践,没有做配套的练习还是不能够掌握知识的。俗话说,勤能补拙,勤动手,多做练习才能把学到的理论进行实践,才能在做练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学习是否有遗漏或者学习重点是否正确等等,学习汉语言就不能离开实效练习。做练习,是我们检验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做练习中,我们可以深入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或者研究,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的同时,必须要多做练习才能够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能够综合学好汉语言文学。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全面地、系统化地,并且有重点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技巧,还需要多做习题。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后,要配合多做练习才能巩固知识,这样才是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篇3

摘要:新疆喀什地区,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这里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占到总人口数的95%以上,所以喀什是“学习汉语,推广普通话”这一政策的主要对象。疏附县中心幼儿园,维吾尔族幼儿占到总幼儿人数的90%以上,所以我园一直以来把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口语作为主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影响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口语水平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环境;母语;倾听;个体差异

当今,“学习汉语,说好普通话”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新疆喀什地区,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这里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占到总人口数的90%以上,所以喀什是“学习汉语,推广普通话”这一政策的主要对象。家长对孩子的早期双语教育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为了重视并满足家长的愿望和社会的需求,我园采取开设双语班,民汉混合编班的形式开展双语教育。

幼儿时期是语言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也是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最佳时期。根据《幼儿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规定发展幼儿语言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发音清楚、正确,学习普通话。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思维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其核心是发展幼儿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所以学前期的语言教育是以口语为基础的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幼儿来说学习汉语口语是他们学习汉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疏附县中心幼儿园,维吾尔族幼儿占到总幼儿人数的90%以上,所以我园一直以来把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口语作为主要任务,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影响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口语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1.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因素。

我园位于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疏附县主要有维吾尔、汉、柯尔克孜、塔吉克等13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29.755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8.14%;汉族4933人,占1.63%;其他民族693人,占0.23%,所以疏附县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多民族团结聚居的地区。这就导致少数民族幼儿没有一个良好的接触汉语和学说汉语的社会环境,其次就是很多幼儿的父母双方都不懂也不会说汉语,即使懂汉语的也说得不标准这就使幼儿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说汉语的家庭环境。

2.自身母语的因素。

维吾尔族有着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它和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如维吾尔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不同的,维吾尔语的主谓宾和汉语刚好相反,维吾尔语的谓语在主语的前面,这就使很多维族幼儿在说汉语时主谓颠倒,语序混乱。如把“我吃饭了”说成“饭吃了我”把“他打我”说成“他我打”。还有维语没有阴阳平仄之分而汉语讲究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因此很多维族幼儿在说汉语时把握声调是一个难点。其次就是维语和汉语的好多词语的说法相同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如维语中的“桌子”指的就是我们汉语中“凳子”的意思,维语中所说的“沙子”在汉语中却是“簸箕”的意思等等,这样就给少数民族幼儿在理解汉语词语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其它方面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它的幼儿语言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以及幼儿掌握汉语的程度明显高于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我县属于四类地区是国家贫困县,经济发展和科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2)教师素质的影响。①我园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和幼儿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虽然具有HSK五级以上证书的教师占绝大部分,但口语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发音不准确现象严重。②我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到20%相当数量的教师的专业与幼儿教育毫无关系。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语言教学的要求;③教师的教授方法单一,与内容不相适应是困扰幼儿汉语学习的首要障碍;④教学方法应用不够广泛,采用传统的教辅工具较多,现代化的教辅工具较少。

(3)幼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对幼儿学汉语的重视程度。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作为幼儿习得语言的第一个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双语学习,有的学者指出,家庭中的客观因素,如父母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及汉语水平等,在幼儿接受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客观环境势必为幼儿接受双语教学提供保障。我县的城镇人口只占到总人口数的8.37%,农村人口比例大,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结合上述影响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口语的因素,我园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方法: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我园实行民汉幼儿混编制,这不仅能激发维族幼儿多说语,而且也让维族幼儿在课外通过与汉族幼儿彼此的玩耍和交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各班教师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布置班级,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色彩使幼儿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对教师所教的东西有了一个直观的感觉。

2.注重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

根据学前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实践经验,将幼儿语言能力的目标,划分为四大块: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早期阅读。倾听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础,幼儿会听才会说,幼儿倾听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他说的水平。

3.让幼儿掌握汉语的四种声调。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不同的声调代表不同的意思。因此,在对幼儿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中,一开始就要让幼儿注意声调,认识并掌握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种声调。

4.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言语。

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从发音、用词到掌握语法规则无不如此。教师的言语质量,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言语的发展水平。因此要求教师发音要正确,坚持讲普通话;在表达方法上要适于幼儿的接受水平;讲话的语调要使幼儿感到亲切;讲话的速度和声音的大小,以幼儿能听清为准。

5.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老师很重视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运用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而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的口语交往能力也要注重增加个别交流,只有在个别交流时,我们老师才能更好地注意到该幼儿的口语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教师如能重视日常生活中与每个幼儿谈话,就可以增加很多知道幼儿练习口语的机会,更可以加快幼儿掌握口语的速度。

6.加强家园联系。

教师利用家长接园、送园的机会,利用家长开放日来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还利用幼儿来促进家长汉语水平的提高。如我园开办的“我是小小老师”的活动,要求幼儿把每天所学的儿歌、诗词回家后交给自己的爸爸妈妈。通过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带动了家长一起学汉语。

综上所述,学前双语教育为幼儿今后的双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学前双语教师要不断探索,努力寻求适合我园幼儿实际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勇于创新,使我园的双语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学前双语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祝士媛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篇4

文本阅读是一个从辨识字、词开始到理解篇章意义为止的一个自下而上构建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词汇识别是其中关键一环(Gough,1972)。文本包括不同的语言和语体。其中,有的语言(如英语)有空格,空格可以为其提供词切分信息;有的语言(如日语)本身没有空格。但是其语言构成特点的形式提供部分的物理线索:还有的语言(如汉语)没有空格,语言本身没有提供词切分的物理线索。读者阅读没有词切分线索的文本则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词汇识别。

英语是有空格的拼音文字,其眼跳目标是基于词。阅读过程受词汇长度、空间密度水平等低水平的视觉因素的影响。因此,空格就是英语单词间有效的词边界信息,可以帮助读者单词识别和眼跳目标的选择。

与拼音文字(如英语)不同,汉语的书写方式是方块形,字与字之间没有空格,是连续呈现的,每个汉字所占的空间相同,通过笔画数的多少和结构方式来变化其复杂性(白学军,郭志英,顾俊娟,曹玉肖,闫国利,2011)。汉语文本中词与词之间没有明显的词边界信息,那么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读者是怎样对文本进行词汇识别的?大量研究表明,在汉语文本的词语之间插入空格对于汉语阅读的词汇识别有促进作用。Bai等人(2008)分别以空格和灰条作为汉语的边界标记,探讨插入词空格对汉语句子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句子的阅读时间在词间空格条件和正常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用空格和灰条来界定词边界,对阅读既没有阻碍作用,也没有促进作用。他们认为,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以及有无词边界信息所产生的促进和干扰效应存在权衡。有研究考查了美国留学生阅读汉语有、无空格材料的理解过程。结果发现,对于只有初级汉语水平的美国留学生来说,在汉语句子中插入词间空格能促进他们的汉语阅读理解。

母语和第二语言有无空格对语言学习有影响吗?李馨、白学军、闫国利、臧传丽和梁菲菲(2010)认为,不管是以有空格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还是以无空格语言为研究对象,空格在母语阅读中的作用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影响,即跨语言迁移的问题,跨语言迁移是指个体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第一种语言所习得的学习能力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美国留学生的母语是有空格的英语,第二语言是没有空格的汉语,在汉语句子中插入词间空格能促进他们的汉语阅读理解(白学军等,2009;田瑾,2009;张涛,2010)。日语和汉语都是没有空格的语言,日一汉双语者在阅读有空格的汉语文本时,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词间空格促进了汉语阅读的词汇识别(白学军等,2011)。这两种研究的共同点:无论母语文本中是否存在空格,词间空格促进其学习二外的词汇识别。那么对于文本中没有空格,但是存在部分词切分线索的语言,空格的影响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的考查对象要求:(1)母语文本中无空格但存在部分词切分线索、二语文本无空格也不存在词切分线索;(2)母语文本中无空格也不存在词切分线索、二语文本无空格但存在部分词切分线索。

日语文本是由日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组成的,其中日本汉字和中国汉字一样是表意形式,平假名则是表音形式。日语文本这种表音和表意混合的文本组合形式在视觉形式上可提供一定的边界信息。Sainio,Hyona,Bingushi和Bertram(2007)研究日本读者阅读纯平假名(表音文本)和日本汉字与平假名混合(表意加表音文本)的正常无空格文本和词间空格文本时的特点。结果发现,词间空格促进了纯平假名文本的阅读理解,但对混合文本的阅读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日本读者对日语形式熟悉,已经具有阅读无空格文本日语的经验,习惯混合文本在视觉上提供的词边界信息。对于那些母语中无空格,以日语为二语的学习者来说,如果在混合文本中插入空格,是否能获取更多的词切分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日语的学习呢?

对于汉-日双语者来说,日语是第二语言,与母语为日语的人相比,汉-日双语者阅读日语的经验相对有限,日语初学者(包括日本人和外国初学者)的教材中日本汉字是以纯平假名的形式表示的,且纯平假名文本之间有空格,但是只限于日语的初级读本。汉-日双语者对有词切分和无词切分日语文本熟悉度接近。因而,以汉-日双语者为被试。可以很好地控制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对文本阅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Bai等人(2008)以空格和灰条作为日语的边界标记,由于汉-日双语者的词汇量有限,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切分词,会造成阅读上的困难。本研究预测,相对于日语为母语的日-汉双语者来说,对于没有阅读空格文本经验的汉-日双语者来说,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日本汉字-平假名混合文本中插入空格将有助于他们学习日语。

2实验一空格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2.1被试

12名日-汉双语者是来自天津市某高校日本留学生,平均年龄23.1±4.69岁,具有两年的学习汉语的经验,均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12名汉-日双语者是来自天津市某高校日语专业大三学生,平均年龄20.92±0.90岁,具有至少三年的学习日语的经验,均过日语水平等级考试n1或n2。

所有被试都从未参加过眼动实验,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得25元报酬。

2.2实验材料

第一步:编制200个句子。所有句子由2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日本留学生认真阅读,并标出用词不规范或者理解有困难的句子。所有做标记的句子都被删除。

第二步:产生90个正式实验句子。句子由日本汉字和平假名组成。长度为17-25个字符(平均为21.92±1.74个单词)。5名不参加正式眼动实验的日本留学生在一个5点量表(1=非常不通顺,5=非常通顺)上对句子的通顺性进行了评定,评分结果为4.39。

实验中包括三种呈现方式,每个呈现方式下有30个句子。将三种呈现方式以拉丁方顺序进行平衡,构成三组实验材料。每个被试只接受其中一组实验材料,所有句子均为随机呈现。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被试类型:日-汉双语者、汉-日双语者)×3(呈现条件:正常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条件)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类型是组间变量,呈现条件是组内变量。

实验材料与条件如图1。

2.4实验仪器

实验采用由加拿大SRResearch公司开发的eveLink2000眼动仪记录被试右眼眼动数据。

2.5结果与分析

两组被试在阅读理解题中日-汉双语者的正确率为93.5%,汉-日双语者为91.27%。表明被试认真阅读并理解实验句子。

根据以下标准对有效项目进行筛选:(1)被试过早按键或错误按键导致句子呈现中断;(2)追踪丢失(实验中因被试头动等偶然因素导致眼动仪记录数据丢失);(3)注视时间小于80ms或大于1200ms。总共剔除无效数据占总数据的3.49%。

用evelink2000提供的数据分析软件将数据导出,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所有变量进行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对两类被试日语文本阅读进行整体分析,表1是句子水平的眼动分析指标,表2是方差分析的统计值。

在三种空格呈现条件下汉-日双语者比日-汉双语者总句子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在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指标上,呈现条件和被试类型存在交互作用(其中被试分析在这两个指标上是边缘显著,p分别为0.064和0.083)。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日一汉双语者在正常条件下和词间空格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ps<0.05)。这个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相比于正常条件,在非词条件下有更长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更多的总注视次数(ps<0.05)。汉-日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最短,总注视次数最少:在正常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少于非词条件(ps<0.05)。

日-汉双语者和汉-日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被试类型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一样,显著少于正常无空格文本(ps<0.05)。Liversedge和Findlay(2000)以及Rayner等(1998)认为注视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加工难度的增大。

两种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被试类型主效应和呈现类型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最长,其次是非词条件,最短的是正常条件(ps<0.05)。这一指标与文本的水平分布情况有关,反映阅读效率和加工难度。

3实验二灰条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3.1目的

在实验一中,在日语空格文本中加入词间空格后,汉-日双语者的总句子阅读时间更短,总注视次数更少,有效促进他们阅读日语文本。但是,在正常的无空格文本中加入空格后,增加了日语文本的自然长度。为了确保三种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相同,本研究采用Bai等人(2008)对空间信息的操纵方式,采用灰条标记作为词和非词的边界。

3.2被试

24名被试同实验一来自相同的群体,不同之处在于12名日-汉双语者平均年龄22.6±3.69岁,12名汉-日双语者平均年龄21.1±1.24岁。

3.3实验材料和设计

材料和设计与实验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空间信息的操纵。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产生三种条件:正常文本(正常条件):使用灰条标记每一个词(灰条词条件);使用灰条标记不同的字以形成非词(灰条非词条件)。

实验材料举例见图2。

3.4实验仪器

同实验一。

3.5结果分析

两组被试在阅读理解题中日-汉双语者的正确率为91.4%,汉-日双语者为90.55%。表明被试认真阅读并理解实验句子。根据实验一参照的标准共剔除无效数据占总数据的4.12%。

对两类被试日语文本阅读进行整体分析,表3是句子水平的分析指标,表4是方差分析的统计值。

与实验一的结果不同,在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指标上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呈现条件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相比于日-汉双语者,汉-日双语者在三种灰条呈现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更长,总注视次数更多(ps<0.05)。日-汉双语者在三种灰条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一样多(ps<0.05);汉-日双语者在三种灰条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一样多(ps<0.05)。

日-汉双语者和汉-日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和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两种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和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双语者在灰条词条件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大于灰条非词条件(p<0.05)。汉-日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小于日-汉双语者(p<0.05)。灰条非词条件和灰条词条件的句子插入相同数量的空格。句子长度是一样的。灰条非词条件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短于灰条词条件,说明相比于灰条词条件,灰条非词条件下加工难度更大。

4讨论

4.1空格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的影响

眼动控制包括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因素决定读者何时(when)启动眼跳;一是什么因素决定读者跳向何处(where)。本文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白学军等,2012;李兴珊,刘萍萍,马国杰,2011)认为,词切分问题是指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读者如何确定所读的哪些字构成一个词。阅读中通过空格帮助阅读者将词汇单元从文本中辨认出来即“切分”,是汉语阅读的一个必然的过程。它是阅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本研究探讨词切分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句子阅读的影响,日语文本中虽然没有空格作为词切分的线索,但是与日本汉字一起构成日语文本的平假名、片假名使得汉字的显著特征提供了词切分的线索。相比之下,汉语文本本身没有任何词切分线索。本研究探讨对于母语没有空格,第二语言也没有空格的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来说,人为地提供词切分线索对其日语文本阅读的作用。

实验一结果表明,两种被试在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两个指标上的趋势是一致的。被试类型和呈现条件的交互作用都是边缘显著,显示有交互的趋势,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试量较少。对两个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日-汉双语者的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在三种条件下的差异不显著:汉-日双语者词间空格条件下的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少于正常条件和非词条件,相比于正常条件,非词条件下需要更多的注视次数和更长的时间。这些数据表明,日-汉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与正常无空格条件下的阅读一样容易,而非词空格条件将对阅读加工产生更大的干扰,需要更多的阅读时间和多次注视才能达到同等程度的理解。因此,日一汉双语者的研究结果与Sainio等人(2007)以日本读者为被试的研究结果一致。汉-日双语者研究表明,词切分的确可以促进其日语阅读的词汇识别。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在日语文本中插入词间空格对于阅读是有促进作用的。

4.2灰条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的影响

在没有空格的文本中加入空格后增加了文本的长度,为了控制空间信息的分布,有研究通过对词进行标颜色的切分方式来标记词边界。

为了确保三种词切分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一致,实验二采用Bai等人(2008)以灰条作为日语的边界标记。实验结果表明,在总的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这两个能够反映被试总体阅读情况的有效而重要的指标上,日-汉双语者和汉-日双语者的结果趋势非常相似。即两类被试在三种词标记条件下的总的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一样。在汉语文本中与空格同样提供词切分线索的灰条,在日语文本中没有效应,可能的原因有两个:(1)日语文本的混合组成形式已经提供一定的词切分信息,空格增大了空间密度,而灰条不仅没有增大空间密度,反而降低了空间密度。使得未发生切分的线索作用;(2)日本人学习日语以及外国学习日语的初学者的教材中日语文本是以有空格的平假名的形式出现的,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无论母语中有无空格,已经对空格有熟悉性,所以对汉-日双语者来说,阅读有空格的日语文本出现了词间空格效应。

4.3词切分对双语者日语学习的启示

Shen等人(2012)要求中文二语者(来自英国、韩国、日本和泰国的留学生)阅读插入词间空格的汉语文本,来考查空格对于他们母语和汉语的共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词间空格作为词边界降低非母语阅读者对于汉语构词的不确定性,因而加速词汇识别,进而影响他们对汉语文本的阅读。对于母语有空格的汉语学习者,比如英-汉双语者,汉语文本插入词间空格有利于他们汉语的学习(白学军等,2009;张涛,2010)。韩国留学生属于母语有空格,第二语言无空格情况,泰国留学生则属于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没有空格。田瑾(2009)考察词切分对韩国和泰国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影响,结果发现,他们在汉语阅读中有相似的眼动情况,词切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泰两国留学生的汉语阅读。汉语文本插入词间空格促进汉语阅读。

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被试所学的第二语言都无空格。对于汉-日双语者而言,日语阅读的经验相对较少,对于日语文本形式上提供的词切分的信息的习得经验较少,而已有的教材是为初学者在纯平假名文本中插入空格帮助学习,如果在混合文本中插入词间空格可以更有效帮助日语初学者的日语学习。

总之,在日语文本中插入与拼音文字书写形式相类似的词间空格,对于日语为母语的日-汉双语者没有促进效应。对于汉-日双语者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日双语者阅读句子中的单词识别更为容易,促进了他们对句子的阅读;而插入非词空格,增加了日语句子中的单词识别的难度,从而干扰了汉-日双语者的日语文本阅读过程。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篇5

一、影响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学习成效的因素

首先是环境因素。少数民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接触比较多的语言种类就是本民族自己的语言,缺少练习汉语语言的人文环境。其次,汉语言本身的文字障碍因素。汉语文字符号相对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少数民族的学生要具备很强的理解能力。加上汉语词汇丰富,声调变化与语法变化比较多。很多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时候,只是理解一些笃定的含义,对于延伸的意思理解不到位,学习难度增加。再次,文学习俗的隔阂因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信仰,也有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这是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东西。文学作品是社会习俗的反应,包含着多元化的文化因素。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其汉语言文学学习感觉到困难,一部分是来自于语言本身,还有一部分是对语言蕴含的文化因素理解不到位。最后,审美取向因素。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不同,审美习惯也不相同。汉语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吸收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审美系统,这都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

二、提高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教学成效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开展打基础。

教师在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应是积极的引导者、智慧的管理者和热情的鼓励者。要提高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教学成效,首先就要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只有具备了这个前提,才能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做准备。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关注自身的一言一行,用高尚的德行去感染学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工作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是表率作用,也是示范作用。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中,有着明显的“向师性”,教师对待教学的行为能够影响学生的做事方式。汉语言文学教师还要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对待学生。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学生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教师要对于那些不太听话的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对于文学知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少一点批评,多跟他们谈心。此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特点,找出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们会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有的是智力方面的差异,有的是能力方面的差异,也有性格方面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来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看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要求,深化对教学问题的理解,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纠正教学中的不恰当行为。总之,教师能够用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对待学生,在课上营造民主、有爱的活动氛围,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就会拥有乐观积极的情感态度,愿意主动接受汉语言文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渗透情感教育。

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教材与理解教材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现象还不是特别普遍。针对这种情况,汉语言文学教师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能够主动探索教材内容,引导他们学会阅读文章,不只是汉语言文学教材,还包括其他汉语课外书目。这样能够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把握文学作品内涵的能力,还能深入挖掘内在的情感。还要重视实际教学过程,从教学过程中获取真实的感受,找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找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内容是什么。针对这些收集相应的资料,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式。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师,要能够站在少数民族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这些学生的民族信仰与情感体验,因为就算是同一个作品,不同的学生阅读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同学之间进行作品情感的交流,激发其汉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快速的让学生理解到位,需要师生一起努力,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课文注入情感内容,进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效果。

(三)注重反思性教学,提高教?w成效。

反思性教学主要是汉语言文学教师针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的总结和反思,从而明确教学优势,查找不足,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重复问题的二次发生,让教学成效得到明显的提升。首先,可以记录成功的案例。当一节汉语言文学课上完之后,语文教师可以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结构等总结出来,尤其是学生反响比较好的课堂教学,可以作为成功的案例记录在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其次,记录少数民族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表现。教学不是单向活动,而是双向活动,教师需要记录的不只是自身在教学中的方法和表现,还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由于民族文化观念的差异,有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不在教师的备课范围之内。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比教师预想的多,这些都给汉语言教学注入了很大的活力。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反思的时候要把学生的创新点和闪光点记录下来,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成效。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汉语教学新认识

汉语教学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性质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特点在新修订的汉语课程标准中亦明确说明。少数民族学生提高了学习汉语的能力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通过学习汉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不少高中学生的汉语成绩有滑坡现象,学习汉语能力方面更显露了出来。为提高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汉语素养和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本人通过学习汉语新课程标准对汉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技能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教师的以身示范,言传身教

汉语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地方民族语言表达习惯与汉语的区别,在课堂教学中遇到新的词句与当地民族语言的表达特点有区别时,应予以指导学生辨明特征,力求让学生认识、理解汉语言运用情况及个别差异。因为很多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言在词汇、语法、表意习惯等方面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如某些词的构成方式不同,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辨明差别,才能更好地掌握汉语,另外,某些词的概括性和适用范围不同。所以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了解、理会,才不致于让他们在使用汉语言进行说话或写作时把本民族语言的表达特点生硬地照搬上来。

2.把听说能力训练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和作为训练的一种能力

汉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技能,是实现基本的交际能力的基础。学习词语、句型、语法应始于听和说。因此,要把听说能力训练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和作为训练的一种能力。汉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用标准的汉语进行授课,强化学生听说能力训练。我通过不断实践、运用探索出一些基本训练听说的方法,如利用现代先进的远程设备(班班通)播放学生感兴趣、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听课文录音、听现代比较流行的汉语歌曲、听新闻联播、听相关课文的解说和一些小故事等。学生解决听懂了,理解了,就要求把所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说出来,进而能正确的使用汉语言,有效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求学生听后复述故事,或说出听到的重点等。学生在复述时可不拘一格,可以让学生故事再续、评说等。课堂教学中,还可让学生复述课文。这样,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开口,勤于开口,不怕说错,大胆表达。对学生的表达应给予鼓励、肯定。通过不同教学方法和形式进行听、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文录音,听教师及同学们的朗读,这样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让学生听一遍文章后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出中心的意思,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听说的基本功逐步扎实,听力理解和发音标准有很大的帮助。

3.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首先要让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多提问,检查学生阅读读物,如,学完课文后推荐学生去读课外书籍,书中还有什么主要内容,对你有何帮助,读后的感受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读一些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对汉语学习有价值的读物。引导学生从段到篇,从篇到全文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公共设施,如利用布告栏、走廊、雕像、教室墙面等地方张贴汉语名人名言,开展学校汉语广播活动,播放汉语歌曲,在校举办的活动中,让汉语能力强的学生主持节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汉语的文娱活动,开展汉语口语竞赛,汉语歌曲比赛,汉语演讲等一系列的汉语活动。这样,有利于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竞赛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汉语。学生对学习汉语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动力,能自觉地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汉语读、写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写作教学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评价,修改等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要求学生多进行组织语言的练习。如:写一段话的训练;阅读练习;课

问答题;学写常用的应用文,申请书、读后感等。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评价,修改等方式进行多种形式训练。提倡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运用写作的课堂教学资源,促进听说读写的技能教学达到和谐统一。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篇7

关键词:中级汉语综合教材《发展汉语――中级汉语》练习编写

练习的编写设计是考察汉语教材编写质量的一个重要考察指标。练习编写的科学实用价值对汉语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本文基于《发展汉语――中级汉语》这一国内中级通用汉语的综合教材为分析对象,从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兼顾泛化和分化、练习样式的总类和分布以及趣味性原则等方面来考察和分析其练习编写的科学性。

一、科学的定性和定量

(一)科学的定量原则

纵观改革开放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材中练习的题量一直处于递增的变化趋势[2],《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也不例外。经过统计分析,该教材上下两册平均都有题,占四至五个页面,其中,每一大题中小题的量也平均在十题左右,而且,随着课时的深入,练习的量明显呈增多的趋势,特别是上下两册之间,在保持练习衔接性的基础上,大题的量基本不变,每一大题中小题的数量则明显增加。

李绍林(2003)认为,练习于第二语言教学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强化的作用,而相关的操练和巩固更是言语技能习得的一个重要途径[3]。在中级阶段,对于练习的量的把握显得尤其重要。既要保持一定量的练习,服务课堂、教师和学生,又要防止学生因为练习过量而产生反感甚至畏难情绪,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赵金铭(1997)认为,练习应该同时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既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又满足学习者巩固课堂教学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需求,这个量就是最合适的练习的量。[4]

(二)科学的定性原则

纵观《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上册和下册教材,关于理解性、模仿性和交际性的练习形式都有较为全面和具体的体现,但记忆性的练习形式却稍显不足。其中,理解性的练习形式主要有:“填空”“判断正误”“选择”“改错”和“回答问题”等;模仿性的练习形式主要是:“模仿造句”“句型转换”和“模仿对话”等;记忆性练习方面受综合性教材的限制,稍为薄弱,只能通过“跟老师说”“听后说”“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等各种形式进行;交际性练习主要采用交际法的方式进行练习,模拟情境练习,实用性较强,能够针对学生言语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训练。下面以该教材中的几个交际性练习为例,做简单分析。

(1)使用下面词句介绍自己的故乡。(上册第二课)

我的……是在那里度过的,我是多么熟悉那里的…啊!最难忘的是……。我尤其喜欢……。就拿……来说……

这道题目首先是针对个人语言技能设计的交际训练题,但还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叙述、讨论。学生根据提示说话,相对于让学生凭空发挥,能有效降低练习的难度。另外,该话题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话题,能够产生话题共鸣,在以不同母语为背景的班级中展开更能体现实际交际的原则。

(2)根据提示和所给的词语进行对话。(上册第三课)

和中国朋友一起吃饭?中国朋友提出请你吃饭

?讨论aa制的问题

讨论中尽量使用下面的词语:邀请、大方、小气、不好意思、轻松、习惯、宁可、不然

这道交际训练紧扣课文中的主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从而展开对话练习,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交际的能力。

这样的交际性练习巧妙地设置了语言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迅速地转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还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语言技能。

二、兼顾泛化和分化

根据李绍林(2001),从不一样的语言项目中发现共性是语言的泛化,而从类似的语言项目中发现其差异性则是语言的分化。[5]语言的泛化和分化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促进目的语习得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适量泛化练习的基础上,二语习得者可以更好地将相近的Z言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夯实旧的语言知识的同时,通过与新知识的对比、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在适量分化练习的帮助下,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习得同义词语、同义结构和同义表达,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而且能帮助学习者通过新旧对比,了解相似或同类项之间的细微差别和区别性特征,使表达更加精准得体。[6]

试用这一原则对该教材进行统计:这部教材(包括上下两册)共有27种练习样式(重复出现的或相似的略去不计),其中,共有5种属于主观性练习,22种客观性练习。由于客观性练习是泛化和分化练习的主要体现形式,因此,通过对该教材中的22种客观性练习的考察,发现该教材练习的题型中,泛化练习和分化练习只有5种,其中,泛化练习有3种,分化练习仅2种[9]。泛化练习有:①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替换画线部分(出现1次);②用所给词语或格式改写句子(出现5次);③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出现5次)。分化练习有:①把下列形容词按aaBB式和aBaB式分成两组(出现1次);②阅读下列句子,按照“V+数量”结构的不同含义把它们分为两组(出现1次);③熟读短语,说出它们在结构上的区别,仿照例子再写三个(出现1次);④按照要求,各写出两个句子(数量词组作主、谓、宾、定、状、补语)(出现1次)。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中有关分化和泛化的练习体现得偏少,泛化练习只有3种,分化练习只有2种,具体表现形式也较单一,只有4个小项,主要是根据词法结构或句法结构区分词语或短语。

三、练习样式的总类和分布

李绍林(2003)提出:练习样式的总数若与总类大体将近或者稍多于总类将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7]。《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上下两册一共有27种练习样式,即该教材的练习样式总类为27,其中,上册19种,下册20种。这些练类覆盖较为全面,都在每一节课的练习中部分出现。如,在上册教材中,第二课和第四至十课均分布有7种,第一课分布有8种,第三课分布有10种,平均分布占比7.4%,占上册练类的38.9%,占两册练类的27.4%;在下册教材中,第一课和第六课分布有7种,第二、三、四、五、七、八、九、十课中均分布有8种,平均分布占比7.8%,占下册练类的39%,占两册练类的28.9%。对比《中级汉语教程》和《实用汉语中级教程》,《发展汉语――中级汉语》的练类持中,但练习样式的分布率是最高的。详见下表三部影响比较大的中级汉语教材关于练习样式的总类和练习样式分布情况的统计[10]:

除了考量练类和练习样式的分布情况外,练习重现的频率也特别重要。在考量练习编写时,首要的并不是练习样式总类的多少,而是练习样式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练习实际体现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其次,应该注重提高练习重现的频率,尽量控制练习的具体样式,并使其在每篇课文中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出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练习样式没有相对固定,每节课的练习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异,或者整套教材中多次出现重现率低的练习样式,不仅会影响教材练习编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且会使让学习者在进行练习时因题型变化而产生困惑,影响其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下面,我们来看下三部影响比较大的中级汉语教材关于重现率低的练习样式的统计情况:

由表2中的统计数据可知,《中级汉语教程》和《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低重现率练习样式都很多,均超过练类的百分之六十;而《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在这一方面上却稍有好转,上下册分别占36.8%和40%。其中,《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中重现率比较低的练习样式分别是:

1.出现一次的样式:

①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替换画线部分;(上册第2课)

②阅读短文,在括号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并讲讲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上册第4课)

③用下列词语组成短语;(上册第11课)

④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下册第27课)

⑤看图说话;(下册第16课)

⑥写出象声词模拟的声音;(下册第29课)

⑦给下列句子填写合适的量词;(下册第29课)

⑧据所给的名量词、借用量词填写合适的名词;(下册第29课)

2.出现两次的样式:

①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上册第1、4课)

②词语归位[12];(上册第2、3课)

③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上册第6、13课)

④组词成句;(下册第17、18课)

⑤改病句[13](下册第19、30课)

综合表1和表2,若是出于减少低重现率的练习样式,将练类下属的每一种练习样式统统安排到全部课文中显然过于牵强,而且可操作性太低,因此我们能够做到的只能是尽可能地让两者达到一个相近的指标。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根据不同课型的具体要求删去教材中除了出于特殊目的而设置的其他低重现率的练习样式,从而限制练习样式的总类的数量,保留对教学和学习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练习。

四、结语

赵金铭(1998)曾提出一系列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练习的编写标准,其中提到练习内容要囊括所有教学项目,练习样式的总类要多,各练习样式之间要有内在的层次和联系,要保证练量,注重分技能训练等。[8]试以这一标准为评价标准,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考察,总体而言,《发展汉语――中级汉语》的练习基本上涵盖全部教学内容,练习材料的文化取向基本正确无误,对练习的量的把握也基本适中,练习设计的题型相对固定,难易顺序基本一致,有效减少了学生因题型变化而产生的困惑。在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上,词汇练习和语法练习的类型较为单一,略显枯燥,交际训练的练习则较富有趣味性,但由于《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属于通用汉语的综合型教材,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口语系列的教材,因此,受课型和教学目的的限制,教材中关于语段和句式的练习较少,言语表达的练习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对言语技能运用的重视稍显不足。

因此,建议教材编写者以结构、功能、语法和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为宗旨,从学习者出发,在练习的形式上,m当增加语言泛化和分化练习,注重练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对于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建议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通过删改、整合和补充等形式对该教材中的练习进行再处理,提高练习的使用效率。

注释:

[1]李扬:《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7页。

[3]李绍林:《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34-36页。

[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2期。

[5]李绍林:《谈泛化、分化及有关的练习样式》,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

[6]肖菲:《论华文教材练习编写的原则》,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157-158页。

[7]李绍林:《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云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37页。

[8]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

[9]分化练习中的4种练习形式主要是根据词法结构或句法结构区分词语或短语,在实质上只有两种练习形式的,所以归为两种。

[10]统计时,我们把类似的练习样式归为一类,例如:《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中的1、给词语搭配两个宾语;2、给词语搭配两个中心语;3、给词语搭配两个谓语;4、给词语搭配一个状语和一个宾语;5、给词语搭配状语和中心语;6、给词语搭配状语和宾补;7、给词语搭配趋向补语和可能补语;8、给词语搭配适当的成分;9、据所给的名量词、借用量词填写合适的名词,这9个练习样式,笔者在统计时将其归为“词语搭配”练习样式一类。

[11]教材中出现次数在三次以内的定为重现率低的练习样式。

[12]“被”字句的合适位置,句子后面的词语应在哪个位置。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篇8

关键词:注意资源特定任务资源总体任务资源口语课堂教学

一、引言

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人们需要同时注意的事项日益增多,如何将有限的注意分配到同时出现的众多事件中去,是人们努力探究的问题。资源理论近年来在注意研究领域内颇为流行,其优势在于能较好地解释注意的多种特性,特别注意的选择和分配。

二、注意资源理论

1.注意资源理论的两种不同观点

(1)特定任务资源

“特定任务资源理论”(task—SpecificResourcestheory)主张,人的认知加工的资源或能量是具体的。这种理论预言:不同性质的任务可以同时并存,人们可以轻易地同时完成两种性质不同的任务,一旦任务之间的性质有相交或产生叠加,干扰就会产生。

(2)总体任务资源

“总体任务资源理论”(task—GeneralResourcestheory)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或能量是一般的而非特殊的。这种理论预言:a.人同时做两件事会感到困难并非由任务干扰引起,而是任务需要的资源超过了人的资源。只要活动不超过人的资源,人就能够同时做两件事。B.当加工需要的资源超过人本身拥有的资源总和,而人又试图同时做第二项任务,那么第一项任务的成绩将会下降。C.人的注意资源分配很灵活,它可以改变以适应新异刺激的需要。因此,总体注意资源理论强调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各项任务所需的资源不超出人的资源的总和。任务本身的性质不是注意分配成功与否的关键。

2.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Loadtheory)是由JohnSweller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主要从认知资源分配角度来考察学习问题的解决,它以认知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为基础[1]。这种理论认为,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若所有活动需要的资源总量超过了个体拥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引起资源分配不足,从而影响学习或问题解决效率,这被称之为认知超载(cognitiveoverload)。这一理论与总体注意资源理论甚为相似。

图式和规则是认知负荷理论强调两个重要概念。研究者认为学习时消耗的心理努力,是认知负荷的本质属性。而图式和规则自动化则是减轻认知负荷、提高认知加工效率的关键。

三、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1.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任务和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略》中对我们现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做了如下描述: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基本目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的确定教学内容,贯彻结构、情境和功能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在语言教学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中,“说”是最复杂的一项,它是把另外三项技能综合应用以后直观地表现出来的结果。口语课的手段是交际,目的也是交际,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其进行说话行为的培训。

2.传统的对外汉语口语课的教学环节

(1)组织教学。使学生做好心理和物质准备,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组织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复习旧课,聊天、问答形式、观看其他视频资料,听音频资料或阅读文字资料后展开讨论都可行。

(2)复习旧课。检查、复习已学过的内容,用旧知识中的某一视点引出新知识的内容。

(3)进入新课学习。

①生词。

②课文的理解讲练。

从听入手展示课文:听老师读或者听录音;

从读入手展示课文:学生分段读或分角色读;

通过提问掌握并熟悉课文中重要和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讲练掌握并熟悉课文的话题、结构;

学生分组活动,练习对话或者叙述,能够比较流利地复述课文;

学生汇报表演,教师和其他学生评判、纠错。

③活用:结合学生实际,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问答、表演或演说等话语技能训练。扩充相关词汇量和口语俗语、成语或相关句式。

④总结:总结本课教学内容、重难点及教学目标等。

⑤布置作业

3.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国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

其实对外汉语课本上的语句并不深奥,学习中的困难主要源于它的外语特性——汉语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汉语学习中受母语的干扰较大。与中国人交流的时间不多,缺乏足够的语言环境,课堂时间,尤其是口语课在整个学习课时中安排得也不多,往往感觉口语学习非常困难。如中国人学习外语一样,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也同样存在着开始害怕开口说,中间不自信不说,最后完全放弃说这几个阶段。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时自我监控程度很高。另外,母语的负迁移和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得很突出,成人的抽象思维和类推能力和元语言知识在口语输出方面也是一把双刃剑。

(2)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良影响

汉语口语终究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能在交际方面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工具,既不神秘,又不复杂。最易理解的方法是循着它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轨迹“先听说,后读写”循序渐进。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教语言像教知识那样去进行阅读、背诵、默写、填词、翻译,真正的口语训练不被重视,本末倒置现象十分严重。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篇9

【关键词】汉语负迁移;中学英语教学;对策

英语学习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所以应从课内外两方面着手,尽量避免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一、课内教师加强英语输入

输入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输入了正确的、地道的英语,经过大脑的处理才有可能输出准确的英语,所以语言输入至关重要。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教师在上课期间尽量用英语授课(较难的语法、单词可以用汉语辅助教学),用英语与学生交流,也鼓励学生用英语交谈、表述自己想法。尽量用英语做总结、评价,让学生习惯这种方式,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语感就会加强。很多人关心全英授课学生会听不懂,影响学习进度。其实我们可以想想幼儿园的孩子就可以听懂外教的话,可以在无意间学会甚至一句汉语不会说的外教所教的单词,可见好的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益处。

其次,注意细节方面的教学,比较中外语言习惯差异。

1、思维差异导致语言差异。中国人思维是螺旋状的,说话含蓄,往往在步入正题前需要铺垫很久。而外国人思维是直线型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一个中外思维差异的经典例子: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一看信马上就发火,这人竟然一开头就跟我提要求,后面写些客套话。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只好以后拿到信从后往前看。而美国人收到回信后看了半天也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开头写的都是寒暄也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所以从那以后也只好从后往前看了。这种不同的写信方式反应了中外思维的差异。

我们在英语学习中就要注意这种差异,学会欧美人的表达方式。比如“非常感谢”要说成"thankyouverymuch"而不是"Verythankyou".

2、文化差异导致语言差异。中国人听到夸奖通常会谦虚地回一句“哪里哪里”,所以同学们的卷子上常会出现这样的话"Youaresoclever!""where,where."而外国人就会很高兴地回一句"thankyou!"尤其在带有上下文的题目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按汉语的习惯来做题。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了解国外的生活,在举行英语活动,了解英语故事的同时,可以讲解各种语境下的语言特点。例如“玛丽去商店买东西”有的同学就按英汉直译成"marywenttotheshoptobuythings"其实英语中直接有"goshopping"的词组代表"tobuythings"的含义。通过媒体资源的利用,我们可以逐渐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规范措辞,注意积累中外差异词汇,在读音和词义方面都要总结。例如home,family,house的区别,还有汉语中“虽然......但是”可以连用,但是英语中"although,but"不可以连用。同时不仅老师要帮助学生总结,还要引导学生自己不断积累。

5、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强化英文材料的输入,其实课本就是身边最实用的英语输入资料,可以多背诵,同时试着模仿、扩写其中的段落,既输入又输出,能够更快速的掌握地道的英语。

6、规范写作和翻译。英汉互译是很高深的学问,初学者经常会逐字逐句的翻译。结果就出了下面这个笑话:"ifyoudon'tleaveme,iwillbyyoursideuntilthelifeend."原意是“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但是如果不了解国外语言习惯,很容易翻译成“你要是不离开我,我就与你同归于尽。”

二、课后加强总结和练习

1、试着读英文原著。可以先从简单的英文杂志读起,其中会有中文对照和注释。因为原著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同学们会更有兴趣些。不过在读内容的同时也要总结一下与汉语思维不同之处,对比记忆。

2、用英英字典。字典是学习外语必不可少的工具,虽然英汉字典可以直观的了解汉意,但是很多词义汉语是无法解释的那么到位的,此时如果看英语字典,会更加清楚的了解生词的含义。

3、背诵美文。和背诵课文相辅相成。课文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把课外的美文有针对性地加以背诵并积极运用,肯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自我总结。遇到生词的时候不仅要记它的含义,还必须要把和它连用的词以及其使用的背景一同记下来,否则单背单词它也只能孤军作战,难以成句。

5、积极把背过的、总结的东西运用到说话、写作中去,能用英语表达的东西尽量用英语表达。

6、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其实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不仅有利于沟通双方关系,减少青春期家长与孩子矛盾,就英语学习来说,还可以在家中形成一个小的语言环境,双方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孩子的英语学习。

总之,语言是环境的产物,我们要想学好英语,除了想办法营造英语氛围,更需要我们有意识的比较中外差异,多听多总结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汉语思维负迁移的困扰,掌握更地道的外语。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3]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4]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叹息[J].中州大学学报,2006(04).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篇10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质量体会思考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文秘以及新闻写作等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现代汉语课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加强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可以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教学、语言研究以及语言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要注意提高现代汉语的教学质量。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目前,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讲授法能够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可以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但是课堂中过多地使用讲授法,不仅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其学习自主性下降。因此,在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除了运用讲授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比较法、探究法、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另外,对于比较浅近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试讲。总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将相同、相近的语言现象相互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抓住不同语言现象的本质特征。例如现代汉语教材中语音部分的概念很多,音素与音位、元音与辅音、元音与韵母、辅音与声母等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每一个概念,避免概念之间的混淆,教师在分析这些概念时应加强比较。例如音素和音位,同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是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现在:二者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是对音素的一种归并。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其一,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而音位则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辨义功能)划分出来的;其二,数量不同:音素数量多,音位数量少;其三,适用范围不同:音素适用于所有的语言,在所有语言中是通用的,而音位只适用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清楚音素和音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深入理解两个概念的本质特征,有效避免概念之间的混淆。

(二)探究法

探究法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现代汉语特殊句式——“把”字句、“被”字句时,教师不采用惯常的直接讲授法,而是在黑板上写下“把”字句、“被”字句的病句,如:他把饭吃。/他把饭没有吃。/运动会上星期被举行了。/房间被小明没有打扫干净。教师先让学生凭借语感,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对教材内容的预习,分析以上病句的病因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自己修改病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学生能够深入领会“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特点。总之,带着问题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自主性较强,教学效果良好。

(三)情境法

在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往往需要设置特定的情景语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和领悟知识点。例如,在讲授词、短语、句子等各级语法单位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词、短语和句子各自的功能,教师可以设置如下语境——假如自己在家,外面有人敲门,自己问:“谁?”门外有人回答:“我。”结合语境,使学生理解,有时一个词加上特定的句调就可以构成一个句子,作为基本的交际单位来使用。再如刚才的语境,自己问:“是谁?”对方回答:“是我。”这次双方都用了一个短语,都是动宾短语,短语加上句调就可以构成句子。另外,还可以设定双方的问答:“你是谁?”——“我是李明。”这次双方使用的也都是短语,并且都是主谓短语。总之,教师通过语境的设置使学生理解:词的主要功能是构成短语,但在特定的语境下,一个词加上特定的句调也可以构成句子;短语的主要功能是构成句子;句子的主要功能是用于交际。总之,情境法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学习理解。但是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走入情境。

(四)直观演示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直观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现代汉语语音知识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将元音和辅音的发音过程动态地展现出来;在学习汉字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现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总之,直观演示法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