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9:20

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篇1

【关键字】灾害,灾难,监测,防灾,减灾

1.概述

在人类历史中,伴随人类社会的,不仅仅只有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有各种各样的灾难。这些灾难为人类历史留下的是一页页触目惊心的篇章。从这种意义上讲,防灾减灾是人类成长过程付出的代价。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高,事故与灾害发生的概率与规模也随之增大。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给全球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灾害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剧,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各种灾难一次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唤起世人对它的重视,防灾减灾是人类社会防灾的永恒的主题。加强防灾减灾研究和防灾减灾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是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严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1.1基本概念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的或人为造成的,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

防灾:是指尽量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区域内发生的灾害对人和人类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但这不仅指防御或防止灾害的发生,实际上还包括对灾害的监视、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

减灾:减灾包括两重意义,一是指采取措施减少灾后发生的次数和频率,二是指要减少和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项产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1.2防灾减灾基本原则

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如下。

尽可能预防――运用技术预防措施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控制损失――加强新技术开发应用,提高承灾能力。

控制诱因――使用高技术性能材料,提高监控调控技术水平。

消除隐患――改善技术环境,提高防灾意识。

应急反应――提高装备水平和救灾能力。

2.灾害的类型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灾害。联合国公布了20世纪全球十项最具危害性的战争外灾难,分别是:地震灾害、风灾、水灾、火灾、火山喷发、海洋灾难、生物灾难、地质灾难、交通灾难、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的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防灾方法。

(1)按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

在我国发生的重要的自然灾害,考虑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归纳为七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灾种。

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干风、黑风、暴风雪、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旱灾等。

海洋灾害:包括暴风潮、海啸、潮灾、海浪、海冰、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洪水灾害:包括洪涝灾害、江河泛滥等。

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火山、矿井突水突瓦斯、冰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地震灾害: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砂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诸方面。

生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流行性传染病等。

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2)按自然灾害形成原因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不仅受着地球自身运动和变化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受太阳和其他天体的作用和影响。实际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取之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但是,自然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太阳队地球辐射能的变化,地球运动状态的改变,地球各圈层物质的运动和变异已经人类和生物的活动等因素,时常能破坏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3.防灾减灾对策

现代科学观点人为各种灾害就个别而言有其偶然性和地区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们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和规律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先进技术,在满足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使用功能的同时,提高其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

3.1防灾减灾基本原理

灾害的形成有三个重要的条件,即灾害源、灾害载体和承(受)灾体,因此,要防止和减轻灾害的损失,就必须改善这三个条件,其主要措施是:消除灾害源或者降低灾害源的强度;改变灾害载体的能量和流通渠道;对受灾体采取预防和保护性措施。

3.2防灾减灾的总目标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工程建设与法律、行政、经济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减灾能力,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加强灾害科学的研究,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及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促进现代化技术在防灾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因地制宜实施减灾对策和协调灾害对发展的制约。

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灾灾情的扩展,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保护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条件,增强全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

3.3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鉴于目前的灾害形式,要有效地防灾减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灾害监测,包括灾害前兆监测,灾害发展趋势监测等。随时监测各种灾害,特别是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灾害发展情况。这些措施的减灾效果是很显著的。

灾害预报。对潜在灾害,包括发生时间、范围、规模等进行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这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减灾措施。

防灾,即对自然灾害采取避防性措施,这是代价最小的且成效显著的减灾措施。

抗灾,指对灾害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

救灾,这是灾情已经开始或遭灾之后最紧迫的减灾措施。当重大灾害发生时,快速准确提供灾情信息,是紧急救援所必须掌握的资料。必须制定有效地救灾预案并常备不懈,方能取得明显的减灾效果。

灾后重建,准确的灾情评估是灾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据之一,而灾区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恢复,也是主要的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风编著《建筑安全与防灾减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篇2

abstract:Sincetheancienttimes,theruralconstructiondisasterscauseseriouscasualtiesandeconomicloss.Ruralconstruction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needtobesolvedurgently.aimingatthesituationthatruralconstruction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isweak,the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inruralconstruction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atlast,combinedwiththeactualsituation,consideringvariousfactors,itputsforwardthemeasuresandstrategytoimproveruralconstruction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

关键词:村镇建筑;村镇灾害;防灾减灾不足;防灾减灾对策

Keywords:ruralarchitecture;towndisasters;lackof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disaster-reduc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82-02

0引言

我国灾害的总体特点是:灾害发生的频率大、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重。就自然灾害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目前,我国村镇建筑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资金短缺、缺乏科学规划、村民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等原因,村镇建筑面对灾害抵抗能力比较脆弱。村镇建筑一旦在灾害作用下破坏或失效将会造成甚至比原生灾害更为严重的次生及衍生灾害,产生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而且灾后恢复的时间也相对较长。村镇建筑防灾问题应该得到我国社会高度的关注。据《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1],目前我国总人口为13.86亿,其中村镇人口数为9.3亿,村镇人口约占67%,提高村镇建筑应对灾害的综合能力关系到我国9亿多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中,村镇地区的受灾情况非常严重,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村镇建筑防灾减灾是一个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的问题。因此,降低村镇建筑物灾害风险、提高建筑物防灾减灾能力成为非常现实并且具有相当挑战性的问题。

1我国村镇灾害种类及特点

众所周知,我国是地震、洪水、风暴灾害、火灾等灾害多发国家。实践表明,我国自然灾害的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和乡镇。随着我国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人口和财富的集中,一旦遭受破坏性自然灾害的袭击,在缺乏有效防御措施的情况下,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不同村镇在防灾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别。但是与城市相比,村镇灾害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特点:①灾害发生概率大;②灾害对村镇居民影响大;③房屋是村镇灾害最大的承灾体;④选择不科学,次生灾害严重。

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村镇在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与制约。目前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村镇的房屋,在遭受到烈度为6度地震的影响时,就有相当部分的房屋产生开裂,在烈度8度地震影响下有一定数量的房屋倒塌[2]。

2我国村镇建筑基本情况

我国村镇房屋所采用的结构类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民俗与传统习惯密切相关,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大多数民居仍为传统的土木砖石类结构,乡镇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中有现代砖混和框架结构建筑,但在设计建造上大多不规范,其圈梁、构造柱的截面、框架梁柱的截面尺寸的随意性较大。

农村房屋的建造,通常是由当地的建筑工匠,根据房主的经济状况和要求,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建造的,一般不经过设计单位设计。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格调基本一致,造价低廉,易于就地取材。房屋的结构形式和建筑风格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根据其承重材料和承重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土木和土生墙体承重房屋;砖土、石土混合承重房屋;砖木结构房屋;砖土结构承重房屋;石结构房屋;砖砌体房屋。

3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的现状不容乐观,绝大多数房屋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灾害面前抵抗能力很差,虽然比起以前无人重视现象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村镇建房全过程缺乏专业性指导,传统的做法对防灾不利多数村镇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房屋何时建造、采用何种结构型式通常是由当地的建筑工匠根据房主的经济状况和要求,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建造的。施工技术落后、建筑材料强度偏低、结构整体性差、房屋各构件之间的连接薄弱,缺乏统一的施工管理,没有设置完善的防火措施。另外,一些民居的选址还是依照传统迷信选择随意,不能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气象等因素,存在极大地安全隐患[3],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必然造成严重灾害。

3.2村镇建筑普遍未按抗震要求进行设计或设防不足,对地震灾害预防考虑不全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农民建房财力有限,农村房屋的抗震防灾要求没有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和规范。大多数农民按照传统的方式建房,建筑材料差,结构简单,没有考虑房屋的抗震措施,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比较差。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砖混结构的房子没有构造柱和圈梁,或构造柱过小,所用钢筋过细等,因此房子的整体性能较差,这样对结构抗震十分不利,使得房屋往往在小震作用下就会造成破坏。无数研究表明:灾害之所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建筑物确实有很大关系,汶川地震时死伤的绝大部分人并非“震死”而是房屋倒塌后砸死的,而财产损失有一大半集中于损毁的房间中[4]。

3.3我国农村民居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建造方法缺乏指导规范村镇民居基本上都是私有私建,大部分没有经过有关行政部门的审批就进行建设,缺乏统一的建筑规划。而且我国现行的大多数规范主要是针对城市房屋,对农村民居不太适用。另外,比如对一些地震多发区,也只是针对城镇进行了相应的防灾减灾规划,忽视了农村的防灾减灾的重视,一旦灾害发生,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3.4国家在灾害管理方面“重救轻防”,灾前资金投入少,缺乏相应的防灾推进机制目前在村镇房屋防灾减灾方面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灾前村镇防灾减灾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如云南省自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以来发生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42次,国家和地方用于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费用分别为11.49亿元和15.47亿元。如果这些经费用于震前对房屋采取抗震措施,对提高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将发挥重大作用,也不会使村镇建筑在灾害面前显得这么不堪一击。

3.5村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作为防灾减灾的客体,我国村民对于防灾减灾认识程度不够。很多村民没有意识到灾害的危害性,觉得灾害离自身很远,威胁不到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建房时按照固有习惯,基本不会考虑防灾措施,相信“风水”迷信但是不相信科学,最主要由于经济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村民在建房时持有能省则省的态度,不注重施工队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这样就造成了建筑物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村镇建筑防灾减灾改进措施

根据我国村镇灾害的特点和村镇建筑在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防灾减灾建议使村镇建筑防灾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4.1重视村镇建筑抗震设计根据不同地区房屋结构特点及其抗震薄弱环节,采取工程措施,系统地提高民房的抗震设防能力,对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房屋平面布置应力求简单、规整,避免平面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和不规则的形状;②要重视墙体的整体性。砖混结构要注意布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③对木结构房屋,要注意提高木屋架、木檩条屋盖的整体性等。但是村镇自建房屋居多,一般没有严格的建筑和结构设计,需要国家组织专业人员出版一些适合各地特色的标准村镇建筑图集,供建筑房屋时参考选择。

4.2培训专业施工人员,规范村镇建筑施工村镇房屋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房屋的抗灾性能。但是目前村镇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建设房屋时凭经验行事,缺乏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因此要重视对村镇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向他们宣传新技术、新施工对房屋建造的重要性,从而保证房屋的施工质量。

4.3政府应积极探索,建立防御自然灾害长效机制政府加强对村镇房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村镇技术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的质量监管,建设抗震、防台风等防灾示范工程。要进一步加强村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把村镇防灾内容纳入村镇建设规划,如台风多发地区要适当提高农村医院、卫生所、学校等公共场所的设防标准,为村民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要开发适于各自村镇特点的建筑防灾减灾的新技术,提高村镇建筑防灾减灾性能。

4.4建立、完善村镇防灾建设管理组织机构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置相应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提高村镇防灾能力的基本需要。因此,可设立村镇防灾建设管理室,乡镇设立村镇防灾建设管理组,配置一定数量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如村镇建设工程师,助理员、质量监督员等。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方面对农房在审批、施工、验收、发放房产证件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向农民宣传房屋防灾技术,为农民新建房屋的防灾设计和已有房屋的防灾加固措施把关。

4.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力普及预防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切实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要将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的要求贯穿于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并将其作为建设系统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必修内容。要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力度,大力宣传建设系统的防灾抗灾先进人物和事迹。

5结束语

通过我国村镇建筑所受灾害的回顾以及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尽快把防灾减灾意识提上日程,尽快将农村房屋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管理体系,做好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做好相关政策和技术服务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农村房屋抗震设防,提高农村房屋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2007年城市、县镇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eB/oL]..2008-06-23/2010-07-04.

[2]葛学礼.村镇建筑震害与抗震技术措施[J].工程抗震,2001(1),43-48.

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篇3

例1近年来,地震及其衍生灾害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不断加重。2010年8月13日四川映秀等多地发生了汶川地震后最大的泥石流;2011年7月5日四川映秀因泥石流一天内两次组织居民紧急疏散;2013年7月10日四川映秀连续发生两次泥石流,映秀通往汶川、成都的道路全部出现不同程度阻断,映秀镇暂时成为了“孤岛”。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映秀、北川两地的灾情程度,并说明判读依据。

(2)运用灾害的关联性原理,简述“5・12”地震对“8・13”泥石流爆发的影响。

解析(1)灾情程度主要看图中的地表破裂程度和烈度的大小。映秀和北川两地位于地表破碎带附近,且烈度大,地面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大,所以灾情严重。(2)泥石流的爆发主要具备三个重要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有大量水流。此题主要分析地震对泥石流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即地震后大量的碎屑物质。

答案(1)两地灾情严重。两地皆位于板块移动造成的地表破裂带附近,烈度在X级以上(烈度大)。

(2)灾害的发生具有关联性,一种或一次灾害的发生会引发其他灾害的发生。汶川地震使得山体大范围断裂松动,岩石破碎;并触发崩塌、滑坡,造成大量的碎屑物堆积于沟谷和坡麓,为本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点拨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受破坏的程度。同一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根据破坏程度由弱到强可以划分为1~12个烈度。烈度大小与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因素有关。

例2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a地和B地受海啸影响较小的是何地,并回答判断的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引起海啸的主要原因――地震。根据轮廓可以判断该地为东亚,a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B处位于日本群岛,二者都靠近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a处距板块边界较远,且近海为大陆架浅海,不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所以a处受海啸的影响较小。

答案a。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因,由于a地离板块边界比B地远,大的断层带较少,B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边界,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度都比较高,故a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度比B低;或B濒临深海,有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而a地区沿海大陆架宽广,不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

点拨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灾害链归纳如下:

干旱――森林火灾、蝗灾

洪涝――滑坡、泥石流、流行疾病

热带气旋――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灾害

地震――水灾、火灾、海啸、滑坡、崩塌、瘟疫蔓延

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坝形成洪水

火山活动――火山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气污染

生物灾害――疾病传播、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例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1)灾害甲位于美国西海岸,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应为地震。灾害乙位于美国东、南部沿海,临大西洋及墨西哥湾,是飓风影响的地区。(2)针对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应加强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进行防灾的教育和培训,修建防御设施等。

答案(1)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点拨自然灾害的减灾措施虽有共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强调其减灾重点。

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其减灾措施除了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遭灾时的抗灾。

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其减灾措施除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灾后的救援。

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小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减灾措施重点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实施。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据此回答下题。

1.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①震级较低②提前预报③防震意识强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2.下列自然灾害与地震关联性较强的是()

①台风②滑坡③干旱④寒潮⑤泥石流⑥海啸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⑤⑥D.③④⑥

3.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里氏5.7级(震源深度14公里)和5.6级(震源深度10公里)的地震,震中位置如图所示,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

(2)据材料分析,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全岛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约占全岛总面积的30%,其余为山地和丘陵。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余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

(1)甲、乙所在地自然灾害类型有何不同?

(2)分析台湾岛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1.B2.C

3.(1)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4.(1)①两个地震先后到来会有叠加效应,余震多;②震源较浅,导致烈度大;③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筑物抗震强度低,倒塌情况严重;④震中位于县城,人口密度较大。

(2)①前期发生多次地震,岩体破坏,土质疏松。②灾后持续的降雨,导致土层松动,易形成滑动面。

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篇4

【关键词】房屋结构;抗震技术;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多数房屋相对于技术配备方面而言,更注重的是内部的装饰,对于房屋安全性的重视度还不够高,一旦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将会给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为了保护建筑物,尽可能避免人员伤亡,我们应该加大力度研究房屋的抗震技术。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每年都出现大量因地震灾害坍塌的房屋,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所以,在房屋的设计阶段就应该采用抗震技术,科学的设计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地震带来的损害。

一.抗震技术概述

(一)抗震技术的意义

地震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它的特点是难以预测,破坏力大,极易对房屋建筑造成世严重损害。

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在经历了近几年的地震、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惨痛教训后,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挽回地震造成的损失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也相应地对抗震设防标准、抗震技术都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对居民房屋的抗震性尤为重视。目前仍有大量房屋地震后出现严重破损的现象,因此,在房屋设计中一定要遵循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原则,运用抗震技术完善房屋的质量。

(二)抗震技术的原理

地震的破坏力源自地壳内部的能量,并通过横波和纵波向四周传递,建筑物受到能量波的带动,产生剧烈震动,对内部结构产生严重的破坏。在地震中,建筑物的振幅受本身阻力影响,阻力的大小和振幅大小呈负相关,即阻力越小,建筑物对地震产生的能量的抵消值就越小,建筑物振幅就越大,对建筑物的损毁程度也就越大。因此,抗震技术的原理就是增加建筑物的阻力,进而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振幅,降低地震对建筑屋的损害。

(三)抗震技术的标准

1.甲类建筑

即重大工程建筑,或可能在地震中出现严重损害的建筑。甲类建筑在结构设计中,抗震设防烈度必须高于本地区要求指数。

2.乙类建筑

此类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进行抗震设计,如果建筑物规模较小,可以采用抗震性能更优的结构,抗震措施只需依照当地抗震防烈度要求即可。

3.丙类建筑

对本类建筑的抗震措施要求为:只要满足本地区的抗震防烈度要求即可。

4.丁类建筑

此类建筑的抗震措施可以略低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设防烈度是6度的情况下不再降低。

二.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应用

(一)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

在房屋结构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地质条件、建筑物本身的基础结构、材料、地理位置等,结合建筑类型和抗震设计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双重抗震设计,运用有效的抗震技巧,全面提升建筑物在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中的稳定性,确保建筑物的稳固。

(二)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建材选择

建筑材料是建筑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承重原料,抗震结构对建材的塑性、刚度都有较高要求。在运用建材的过程中,要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为目标,参照当地地震史,并经过科学的理论分析,选用最合适的建材。通常在不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和使用效果的情况下,应选用质量小的材料,因为在地震中,此类材料相比之下破坏力低,不易造成人员伤亡。

例如,在我国东北,建筑物经常使用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大型建筑物还会运用伸缩缝的方法,这样不但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完整性,还能很程度上防御地震的破坏。

(三)房屋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

设计者应考虑到建筑物的规模、所处地理环境进行抗震结构设计,并科学地安排建筑物的抗震位置、抗震装置,在关键位置构架起用以减消地震冲击的隔震层。隔震层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地基隔震隔震措施、基础隔震措施、间隔隔震措施与悬挂隔震措施这四类。

所谓地基隔震,指的是在土层、建筑物基础的底部相连位置设置一个缓冲层,在地震波传导过来时,发挥其吸收、反射的作用,减消一部分地震能量,从而实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地基隔震层普遍采用沥青作为原料,在今后的发展中,隔震层的材料也会得到创新,减震效果也将更好。

建筑物的基础承载着整个建筑物,基础结构的建设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技术要求也相对偏高。具体是指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的连接处设置隔震层,防止地震波向上传导,减小地震对上部结构的破坏力。基础隔震一般采用多层建筑施工,设置夹层橡胶隔震、混合隔震和基底滑移等几类隔震装置。

间层隔震的作用是吸收、并且再次消减冲击余力,可以在原来的结构层的基础上装置隔震层,这种隔震措施施工简单,在早期建筑中应用得非常广泛。

悬挂隔震措施,顾名思义,就是将建筑物或其某一部分采取悬挂的方式进行隔震,这是一种普遍应用于大型钢结构建筑的有效抗震措施。地震过程中,悬挂结构虽然也会受到地震波的影响,但由于缺少介质,这种影响会大幅度减少,把地震破坏力的传导范围控制到最小。这种隔震措施目前已经开始被应用于钢结构建筑,并取得了良好的抗震效果。

(四)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机敏减震

机敏减震运用了活塞运动原理,让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通过内外钢在滑动层面上的不断滑动,起到减小地震破坏力、控制地震波传导的作用。

(五)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效能减震

效能减震的原理采用阻尼器、效能器对地震力进行主动消耗和吸收,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主体的破坏,确保建筑主体安全。这种减震技术目前应用也很广,在,新、旧建筑物抗震加固中均能起到很好的抗震作用。

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篇5

[关键词]宋元明清时期;舟曲;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1/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059-02

一、舟曲自然环境与灾害类型分析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自古以来就是“陇右西陲”,扼陕川之要冲,亦是华夏先祖之羌族繁衍生息之地。舟曲县域自然条件较差,受大陆气候影响明显,全县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几乎年年发生。同时,由于境域地形复杂,各种地质灾害广泛分布,气候变化敏感,生态环境脆弱。滑坡、泥石流、地震是本地区三大主要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着舟曲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宋元明清时期,舟曲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现以《舟曲县志》、《中国灾害通史》相关记载为例,对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情况进行初步统计(见表1)。①

由表1可知,宋元明清时期舟曲地区的灾害种类较多,发生频繁,呈现出明显的时段特点。由于宋元时期在舟曲的统治基础较为薄弱,因此灾祸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几乎各种灾害都有;而明清时期政府虽然在此进行了有效统治,但自然条件发生异常,地震频发。

宋元时期,水旱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由于气候的变化,雨量趋多时易形成水灾,但雨量过少时,则容易形成旱灾。当时旱灾在诸灾患中最为严重,正是“民之灾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灾,岁必有其一,但或轻或重耳。四事之害,旱暵为甚”。②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旱灾的出现必然带来饥荒。

虫灾和地震也在宋代舟曲地区的灾害中占有很大比重,到了元代,地震灾害发生较为频繁,虫灾则较少。另外,宋代的疫灾也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由于科学技术和医疗条件落后,许多流行性传染疾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锐减,农业经济衰退。

明清时期,舟曲地区的自然灾害多以地质灾害为主,主要是地震以及伴随其而来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明清两代,舟曲地区地震次数可谓空前,频繁的地震给当时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光绪五年(1889)舟曲大地震,造成大量城墙民居建筑被破坏,山崩滑坡,地面开裂,人畜大量死亡。③

其次是旱灾、雹灾的发生频率较高。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下,旱灾很容易引起饥荒,饿殍遍野,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危及封建统治。雹灾损伤田禾,杀伤人畜,毁坏房屋城垣,还会在靠近河流的地带引发水灾。

灾害救助是灾后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举措,因此,历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每当灾害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挽救损失,对灾民进行救治,以达到快速恢复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下表是对元代舟曲地区政府的救灾状况所作的不完全统计,可为明清时期政府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主要应对措施提供对照。④

宋代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称:“救荒有赈济、赈粜、赈贷三者。”⑤两宋时期的劝分制度也是一种很典型、很常见的荒政处理手段。劝分就是国家在灾荒年间劝喻有力之家无偿赈济贫乏,或者使富户减价出粜所积米谷以惠贫者,也称为劝粜。⑥元朝在入主中原后,面对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朝廷在获知灾情后皇帝派户部官员去调查核实灾情,复奏朝廷,然后对受灾区实施蠲贷相济的救荒政策,凡遭灾区经过地方官吏的检踏,证明情况属实,就会给予一定的减免。赈济是历代在灾害发生后采取的救荒措施之一,也是历朝政府采用最多的措施。

政府为缓解民困、尽快恢复生产,有效避免灾后民众与政府的对立,还实行了另一重要举措,就是蠲免。明朝政府对发生特大灾害的地区除提供赈灾粮食外,还提供埋葬死者的“埋葬银”。

明清时期,基本沿袭前代的救灾措施,在前代荒政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相当完善的防灾、救灾体制。明代的报灾、检灾制度也相当细致。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八月下诏规定报灾之法:“凡水旱之处,不拘时限,可随时申报。”⑦孝宗弘治年间,始定时限为“夏灾不得过五月终,秋灾不得过九月终”。神宗万历时,又规定“近地以五月、七月为限,边地以七月、九月为限”。⑧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检灾之法:“凡各处田禾遇有水旱灾伤,所在官司踏勘明白,具实奏闻。仍申合干上司,转达户部,立案具奏。差官前往灾所覆踏是实,将被灾人户姓名田他(地)顷亩,该征税粮数目,造册缴报本部立案,开写灾伤缘由,具奏。”⑨此后,又多次作出补充规定。

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篇6

为了加强地震防御工作,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经研究决定,成立__乡20__年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__

副组长:__________

成员:________及各村(社区)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安办,__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防震减灾安全日常事务。

1.编制年度防震减灾方案

乡安办要会同防震减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和部门,在每年第一季度前拟定年度防震减灾方案,确定地震的监测、预防责任单位与责任报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2.监测制度

负责地震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地震灾害预防预警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地震短期趋势预监,建立地震灾害监测、预防、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监测、预防、预警等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监测质量。

3.值班制度

建立健全值班制度。防震减灾抢险指挥部办公室要实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当发生地震灾害时,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值班,认真接听本辖区内的雨情、险情、灾情报告,并按规定报告、转达、处理。

4.险情巡查制度

乡、村、组在地震发生后,要组织人员加强对灾害重点地区、灾害隐患点和易再次发生灾害地区的巡查、监测和防范,发现灾情和险情要及时处理和报告。对已规定的地震灾害危险区,要予以公告,并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警示标志,确保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情况紧急时,应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各村委、村民小组发现地震窄险情和灾情后,应迅速报乡人民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

地震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灾害险情或者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类型、规模、发展趋势和受威胁的人员与财产等,同时提出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对发生的地震灾害灾情速报内容,还应包括死亡、失踪的受伤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等。发现地震灾害险情或者灾情有新的变化时,必须及时续报。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接受他人隐瞒、谎报地震灾害险情和灾情。

地震灾害应急工作按照险情和灾情等级,实行分级响应,采取边调查、边核实的方式,防止地震灾情的加剧和危害的扩大。

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篇7

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大地震相对较少,其中6级以上强震每年发生100~200次;7级以上大震平均每年18次;达到8级或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每年平均1~2次.从地震发生位置的地理环境上看,全球地震可分为海洋地震和大陆地震两大类,其中发生在海洋的海洋地震占85%;发生在陆地的大陆地震占15%.但由于大陆是全球人类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地球上的地震灾害绝大部分来自大陆地震.根据上个世纪以来的地震灾害统计,大陆地震所造成的地震灾害占全球地震灾害的85%.

而我国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占全球大陆地震的33%,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震,6次6级以上强震,1次7级以上大震[1].根据日本地震学家阿部胜征的研究:上个世纪全球发生的面波震级≥8.5级以上的特大地震一共有3次,即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8.6级、1950年中国察隅8.6级和1960年智利南方省8.9级地震[2].可见我国的地震不但在世界上最多,而且强度最大.加之我国地震分布广泛(除浙江和贵州两省之外,其余各省均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震源很浅(一般只有10~20km),因而构成了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这些特点导致了全球最大的地震破坏力.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因此,我国的地震灾害可谓全球之最.上个世纪,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因此,粗略地说,我国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1/14,人口占1/4,地震占1/3,地震灾害占1/2.因此,地震和地震灾害问题是我国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2新建工程必须抗震设防

国内外大量的地震实践证明,经过抗震设防的新建工程,能较好抵御地震灾害的袭击.1923年日本关东8级大地震,东京的建筑物大部分被震毁,可是700幢经过抗震设防的楼房,75%完好无损,23%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只有2%倒塌;1935年智利发生8级大震,康塞普森城变为一片废墟.智利政府接受了教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所有的建筑物都必须进行抗震设防.1960年智利突然发生8.9级特大地震(这是全球有地震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凡是设防的建筑物均未倒塌;1995年1月日本阪神发生7.2级强烈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按1981年新的抗震规范设计的房屋和设施,大多数经受住了考验,按新的规范设计的高速公路桥梁和地下设施大多数完好或仅有轻微破坏.1966年3月8日和22日,我国河北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这是建国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第一次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7938人死亡,8613人伤残,倒塌房屋119多万间.在这次地震后,当地总结了“地基牢一点,房屋矮一点,屋顶轻一点,连接牢一点”的农房抗震经验,制定了一套农房抗震措施,群众按照这套抗震措施建房,当1981年再次发生6级地震时,没有一人死亡.

1976年唐山地震极震区成了一片废墟,可是按8度设防的唐山面粉厂,按7度设防的唐山新华旅馆及外贸局办公楼都遭受了10级地震袭击仍然立而未倒;1988年澜沧、耿马遭遇8度地震袭击,建筑物倒损率为95%,80年代新建的框架楼房由于未按要求设防,也未能幸免,而按8度设防精心施工的耿马县电影院和按7度设防的耿马县委招待所、县档案馆等建筑则基本完好;1996年2月3日,丽江县境内发生7.0级地震,其中因房屋及工程设施倒损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总经济损失的95%.对丽江县城200多幢新建工程的震害调查结果表明,190多幢工程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质量良好,破坏程度轻微,有2幢建筑违反抗震设计规范,造成了严重破坏[3].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由于建筑工程没有进行抗震设防,震中地区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共有13.6万间房屋倒塌,26.4万间房屋损坏,49人死亡,11439人受伤,近4.4万灾民无家可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36亿元人民币.这次地震仅仅是发生在人口稀疏的张北—尚义交界地区,仍然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损失,假如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高楼林立的城镇,后果将不堪设想[4].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一桩桩血的事实都突出说明了一个问题:建筑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

3我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表明,我国当前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管理问题

(1)重救灾,轻防灾.由于大震的重演周期长,造成社会公众对地震存有侥幸心理,唐山地震的惨痛教训在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人中已淡薄;遭震时重视,突击救灾,过后防灾观念淡薄,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建筑物抗震设防工作远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抗震设防及其质量状况不以为然,以致难以形成全社会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

(2)综合管理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根据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的第四代地震烈度区划图,许多原来不设防的地区增加了抗震设防的要求,还有不少地区提高了设防等级,这无疑给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对抗震技术标准不够熟悉,许多地区也没有及时编制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抗震构造节点图集和标准,不便于施工质量控制,加上抗震设防综合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抗震主管部门与招标投标、质量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密切,致使抗震设防在设计审查、施工方案核查、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等方面的管理时有脱节、留有漏洞[5].

3.2设计问题

设计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不合理.建筑物的破坏随建筑平面、布置、结构形式的不同和抗震措施的多少而有差别.房屋平面不规则、立面形状复杂,质量分布不均匀、刚度变化较大,地震时引起扭转或变形不协调,加重房屋局部震害;砌体房屋的高度、高度与宽度之比超过规范要求,地震时产生平面弯曲破坏;结构不合理、构件之间、节点构造不牢固,抗拉压、剪切强度不足、房屋整体性差,使构件丧失承载力而倒塌[6].

(2)设计图纸质量较差.受经济利益的支配和不正之风的影响,设计粗糙、深度不够,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计算书、对计算结果不分析不审查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人员重计算、轻构造,忽视对抗震设防节点做法的设计,对抗震设防既没有提供足够的详图,也未按设计规范规定提出对施工质量的具体要求,而仅笼统地概括为按抗震规范的要求施工,可操作性差.在接受工程变更时,不对抗震设防作通盘考虑,常常前后矛盾,不便施工.

3.3施工、监理方面的问题

(1)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下降.施工队伍管理水平、技术素质的下降给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留下隐患.目前建筑工人当中,有一大部分是民工,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操作技术不熟练;施工企业的领导者中,还有不少人存在重效益轻质量的观念,自身质量意识差;监理部门需要旁站监理的工序不能做到现场旁站检查、监督;施工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施工偷工减料现象仍然存在,劣质建材以次充好进入工地使用,这是目前造成工程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2)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突出表现在砖砌体的组砌方法不正确、构造柱与墙体之间缺乏可靠的连接、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与梁柱之间连接不牢、框架节点施工质量差等方面.

3.4使用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不正确的使用引起的事故屡见不鲜,装修时任意在墙上开洞,使用中随意改变建筑的结构布置,任意加大使用荷载,严重破坏了承重墙体的受力性能,影响了正常使用,有的损坏虽然目前还没有表现出来,但已造成了巨大的潜在隐患,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7].

4对建筑工程进行抗震设防的探讨

4.1依法进行抗震设防的法律依据

近年来国家为了规范抗震管理工作,对建设工程依法进行抗震设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如下:(1)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4)《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5)《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6)地方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各地出台的防震减灾条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等等[8].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使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4.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对策

人类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2种: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主要是指震后救援;工程性措施主要是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计,使工程在承受所考虑的地震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我国由于抗震设防工作起步较晚,依法进行抗震设防,建议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抗震设防工作的宣传.

减轻地震灾害工作是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团体的事情,没有全民抗震防灾意识的提高,就不会有成功地减轻直至避免地震灾害的良好结果.因此,必须加大抗震防灾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①宣传对象层次化:既要面向农村,又要面向城市;既要面向普通群众,又要面向领导干部;既要面向基层,又要面向机关.因人而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②宣传形式多样化:根据各阶层人士的不同需要,采取影视声、像、图片展览、街头版报、宣传材料、报刊杂志、科普书籍、教科书籍、地震知识讲座、地震知识竞赛等形式,努力取得最佳宣传效果[9].③宣传内容常识化: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危害性、严重性、国家的法律法规、我国的地震工作指导方针、我国的抗震设防政策、国内外典型震例和地震安全的责任问题.

(2)重视地震安全性评价.

建筑工程首先要确定设防标准.设防标准定低了,工程设施安全度降低,地震时起不到抗震的效果.相反,设防标准定高了,会增加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工程项目因资金不足而缓建或停建.确定科学的、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只有通过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来实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抗震设计的一部分,它要求所设计的工程在常遇(使用期内可能遇到几次)的小震下,工程基本无损,无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在难得一遇的中震下,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而在不大可能遭遇的特大地震下,可以容许工程破坏,但仍不倒塌,以保证人身安全.即所谓“小震不坏、中震(设防烈度)可修、大震不倒”[10].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土层地震反映,直接提供不同年限、不同概率水准的基岩与地振动工程参数.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3)抗震设防措施要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要使建筑工程真正达到能够减轻以至避免地震灾害,必须把抗震防灾工作自场址选择、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贯穿始终,其中最重要的是选址、设计、施工三个环节.

首先,在选址时选择地震危险性较小的地段作为建设场地,因为场地条件对震害有明显的影响,新建工程一般不应在发震断裂邻近地段进行建设,不应在覆盖土层厚的冲击、淤积软土层及严重不均匀土层上进行建设,不应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非岩质陡坡上进行建设[11].其次,在抗震设计上,一定要严格按“二阶段”的设计步骤和“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进行设计,不得马虎.此外,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上要全面贯彻抗震规范要求,充分体现抗震设计意图,使建筑物防御地震的能力得到保障,从而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4)对原有未设防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

除了对新建工程进行抗震设防之外,对原有未设防的房屋,也要普遍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加固.1979年4月,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抗震加固工作的几项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建筑工程抗震加固工作.据1977年初步调查,全国有7.4亿m2的建筑需要加固.全国共投资44亿多元用于这项工作,现已完成加固的建筑有2.4亿m2、200个大中型水库、500多座桥梁以及一些铁路干线、主要电网等.这些加固的工程,绝大多数在后来的地震中经受了考验.我国建筑工程的加固任务还相当艰巨,还有近3亿m2的建筑需要加固[12],对这些工程必须严格按抗震鉴定、加固的有关规定进行,确保工程质量.抗震加固不仅在地震时能大大减轻房屋的破坏、保障人员的安全,就是没有发生地震,也在增加建筑物的安全、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抗御其他灾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5)积极抓好村镇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

我国13亿人口中,约有8亿居住在广大的农村,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成灾因素较多,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抗御地震袭击的能力相对较弱.从近年来地震预报中圈定的危险区来看,广大农村遭受地震的机率大大高于城市;从我国已发生的地震区统计来看,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受灾程度大大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13].近十年来,农村房屋更新换代很快,老、边、穷地区的农房也大有改观,因此,引导农民建房时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多向农村提供经济、适用、简便易行又能抗震的住宅设计和抗震构造图集,加强对农房建设的指导,十分必要.

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篇8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带,且地形构造复杂,多为山地和丘陵,是个岛国,人口密度大,且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高。无论从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的角度来说,如果发生强震,面临诸多的不利因素,日本这个国家将会有极大的损失。但是由于他们对地震的研究与重视,具有相当丰富的应对地震灾害的经验,使得“地震之国”面临强震却比一般国家的人员伤亡等都要少,该国在地震防范与减灾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地震的前兆与预报

虽然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识和预测的。日本该国在地震可预测性之一灾害前兆的预测和预报这一方面就为地震的防范树立了新概念。该国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和健全了相对完善的地震监测与预报网,多次地震预报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地震的减灾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震前的应急预案

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本身国土上多火山地震,为了降低地震带来的威胁,日本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结合本国地形构造复杂、人口密度大、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的国情实际,制定出了许多较为完善且合理的应急预案。一但发生地震,有关部门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根据地震监测数据,政府可以迅速启动相关预案,做出及时且较准确的救灾措施,有效的减轻地震所带来的损失。

国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日本本国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一般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来对本国国民进行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较强的防震减灾意识,使日本国民在面临地震时,一般都会保持相对的冷静,懂得应急措施,清楚防灾紧急通道,在灾中自救和互救意识比较强。在日常时候,日本国民有防震的准备,家庭或公司通常都备有地震应急包等应急设施。较强的防震减灾意识,使得日本国民在面对地震灾害时,有效的降低了人身的易损程度,有效的降低了人员伤亡。

建设防震减灾工程

日本具有较发达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使得日本在建设防震减灾工程这方面为世界树立了榜样。该国的房屋建设一般由相关部门严格的检测与规划、地理专业的地质堪测、建材的抗震合格性三大部分组成。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建造,有效的提高了日本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对地震灾情起到明显的“缩小”作用。

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篇9

[关键词]环境地质地质灾害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013-01

所谓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就是指什么样的地质环境能导致什么样的地质灾害,我们加以终结,推出合理的应对方针,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研究地质环境对防止地质灾害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严肃对待,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也严重的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所以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迫在眉睫。本文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和对地质灾害的危害作出如下分析:

1.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认为危害的任命和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活动,影响正常生活和人身安全,有12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灾害的地壳活动,火山喷发,地震是最熟悉的是比较大的,在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受到威胁的。1976年,发生了唐山大地震,震惊了世界,是在400年历史上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悲惨的地震。死亡242700人,受伤69人,这无疑是一个悲哀的事情。离我们较近的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带走了几万人的生命,同时带来了无数人的泪水和情感,失去的一个人,其实是摧毁了一个家庭。地质灾害简直就是一个,我们应该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避免人员伤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被称为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边境,占地面积166000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1/6,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是一个古老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已经成为“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地质环境不是很乐观,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新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分布引起的不均匀,植被稀疏,绿洲分布有限。人类初期对环境保护不重视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尤其是伊犁地区部分森林被砍伐,草原过度放牧引发草场退化,地表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原始的生态环境,矿山开发引起的损伤,矿山地质环境的发展,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煤,天然气,空气污染,表面损伤和污染水资源,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

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破坏的农业、工业和其他行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什么重要,这样才可以根本的治理地质灾害,减少损失。

2.环境地质影响地质灾害

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

2.1崩塌的形成条件

地形陡峻切割剧烈,悬崖临空,在软岩地层岩性坚硬岩层或裂隙带,很容易崩塌,地震频繁的地区和人力资源开发造成崩塌的根本原因。由于崩塌多发生在公路的两侧,更容易给我们带来伤害。例如:1993年7月,新疆伊犁的一处陡壁,由于暴雨不断,加上陡壁多缝隙,诱发了山体的崩塌,造成陡壁附近的几户牧民房屋被淹没,多人死亡的重大灾害。在容易发生崩塌的地带,我么应该做一些防护措施,如防崩支撑建筑物、防崩拦截建筑物等。

2.2滑坡的形成条件

滑坡边缘的局部稳定性,在重力的影响下,碎屑岩体滑动,沿着一个或多个破裂为整个滑动面滑动的过程形成的现象。活动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区,公共区域,为滑坡的物质来源。同时,由于软弱层或含很多断裂带硬岩,都成为滑坡的因素。人类的乱砍盗伐,使树木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也是造成滑坡的重要影响因素。滑坡的治理,可采用堵墙,增加植被面积和其他措施来减少灾害的发生。环境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重大,我们需要格外重视环境的保护、地质的保护,减少灾害的发生,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3.地质灾害的防治

面对地质灾害的威胁,我们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出强有力的措施去治理地质灾害,虽然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有一些成绩,但是灾害还在发生,人民的生命财产还受到威胁。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完善措施。我们应该加强法制、制度建设,增强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防护意识。并且要到实地考察,不能纸上谈兵,将措施与实践联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要加大灾害监测力度,及时预报灾害,减少人们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对于措施的治理经费,要尽快落实,把钱花到刀刃上。

4.结束语

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联系密切,治理地质灾害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下去,注意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开采,造福我们的后代。我们齐心协力,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参考文献

[1]王艳妮,刘刚,地质灾害领域本体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iStiCpKUCSSCi2011年6期.

[2]鲁光银,韩旭里,朱自强,许和言,地质灾害综合评估与区划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tiCeipKU2005年5期.

[3]李晓红,梁峰,卢义玉,康勇,付彩霞,何正,渗流引起的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以环山坪大跨度隧道为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iStiCeipKU2007年z1期.

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篇10

关键词:自然灾害;防御系统;城市规划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cityplanningisthemostimportantincitydevelopment,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thewholecitydeterminesthefutureresidentslifequalityandcomfort,andwhetherthequalityofcitydefensesystemtoresistthepowerfulnaturaldisasters,whichdetermineshappinessandsecurityofthecity,throughtheresearchandanalysisforthecountrynaturaldisasters,thecityconstructionmeasuresinmanydisastersincountriessuchasJapan,theanalysisoftheplanningandmanagementofnaturaldisasterinchina.

Keyword:naturaldisasters;defensesystem;city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绪论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引发各个行业的发展,这其中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也逐步加快。城市的发展导致人口规模不断的扩大,甚至出现了拥有超千万人口的大城市,那么对于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也就不断的提高,这其中包括城市能源、社会资源、以及相关的很多保证设施,这些都是为了能够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就不得不提到防御系统的建设,这才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我国在进入本世纪后接连发生了很多重大的自然灾害,比如汶川大地震等等,对于这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城市防御系统的建设承受着严峻的考验,所以对于重大自然灾害的防御一定要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

国内重大灾害

近几年来我国遭受了地震等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损失惨重,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达到了8级,其中死亡人数高达8万以上,同时造成了道路的毁坏,山崩等灾情,估计灾害损失高达850亿元,成为我国建国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灾害。2010年的玉树地震达到了7.1级,有2698人在地震中遇难,失踪人数达到了270,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受灾面积超过三万五千平方公里。2013年同样来自四川雅安的地震,地震级别达到了7级,受灾面积达到了12500平方公里,根据相关报道守在人口高达152万,伤亡人数超过了万余人。其实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地震等灾害,而成功预测灾害发生的机率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地震预测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地位,而科学能否真的成功预报地震等灾害也一直承受着各界的怀疑,比如欧美的学者认为人类是无法成功预测地质灾害的,而亚洲的学者则认为这是可以达到的。再次我们不论预测是否可以达到,最为有效的就是建立城市防御系统,使得城市有抵抗灾害的能力,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也是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研究和精力的。

日本防御系统建设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最多发的国家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其地质环境刚好处于地震带,由于地质构造和活动变造成了日本多发地震的情况,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日本每十五年就会发生一次高于8级的地震,每年都会发生七到八级地震一到两次,这也就相当于一到两次汶川大地震,而小于七级的地震更是多达数十次。正是由于这样的频繁灾害,使得日本政府特别重视城市防御系统的建设。

3.1制定法律保证地震防御体制实施

日本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地震救灾的法律,主要是针对于地震防灾内容,这就有利于灾害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统一且及时的实施救援活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救援缓慢的情况。

3.2城市建设抗震系统

由于地震的多发使得日本在工程抗震方面取得重大进步,政府也投入巨大的财力去支持工程的建设,比如建筑物会采取吸震材料且安装减震装置,同时对于靠近海滨的城市建筑,会增加地基的石块用量,也会安装减震装置。

3.3提高民众自救意识

主要是通过地震灾害的救援知识的宣传,帮助民众提高自救的意识。

灾害与基础设施需求分析

4.1城市防御系统建设主要是针对综合防灾存在的,由于地震灾害对于城市的打击是最为严重的,所以城市建设需要特别加强对于地震灾害的防御,这对于我国处于地震带的城市和地区更为重要,所以城市必须要加强地震防御工程的建设,可以参考日本制定的定期检查建筑设施制度。

4.2气象灾害的预警也非常重要,对于暴雨、暴雪、雷击等自然灾害,气象部门必须有体现预警的能力,这对于城市建设防御系统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城市处于怎样的自然带中,每年会有怎样的灾害出现,而城市对于灾害就需要有针对性的预防建设,比如暴雨多发的城市和地区,对于城市的排水系统就必须要做好。对于旱情多发的城市,则要修建水库等进行蓄水的工作,同时在城市也要建设相关的工程措施。

4.3由于经济的发展迅速,人类的破坏对于自然界也是相当可怕的,这也会造成灾害的发生,所以要保护资源环境,这是相当重要的有效避免灾害的措施。

4.4城市绿化建设和公园安全防灾隔离也非常重要,这些会成为灾害临时的避难所,是给民众获得救援提供缓冲的时间,所以绿化带等公共设施建设是相当重要的,根据国际惯例,公园、绿地、广场等都可作为避难所。

4.5针对重工业城市来说,防御灾害和企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一些工业城市,特别要重视预防连环灾害的发生,比如提高各企业的综合防御灾害能力,需要加强生命线和管网工程的抗灾技术研究和建设。

4.6对于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要更为重视,同时提高灾害发生时指挥救灾部门的防御能力,对于应急设施规范也需要完善。

5.城市防御系统建设措施

我国在城市防御系统建设方面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首先建设等相关研究部门必须重视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同时要科学的将其与城市建设规划有效的结合,其次,要将减灾抗震建设与自然保护结合到一起。再次,不论发生什么生命高于一切,要把人的生命价值发挥到突出的位置。三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的采取自救以及救援的措施。最后政府财政预算中一定要有灾害相关项目。

5.1城市建设防御系统需要进行相关科学化的管理,将城市规划建设与防震减灾有效的结合。将防御灾害的思想真正融入城市规划中,在工程建设中应该建立危机管理防御理念,同时也要考虑灾后的相关措施的实施,形成社会共同抗灾的理念。

5.2城市规划防御系统必须要严格按照其所处地理环境,符合其自然环境发展的方向,对于城市大型建筑以及公共建设工程,应该结合抗灾的条件进行。比如应该有合理的避难场所,同时工程在建设的时候,应该合理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比如避开地质断层,或者对于容易发生泥石流或者滑坡的地域,应该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不要将其建设成为人群密集区域。

5.3城市必须完善防灾财政机制,政府需要有专项的防御灾害及救援的财政划分,比如日本就有专项的地震防御系统建设工程的财政拨付,所以政府应该完善投入机制,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就是灾难发生前的投入,主要是建设工程中防御灾害的投入。其二是在灾难发生后的救援投入,这两项都非常的重要。而财政的投入应该设置等级分化,由各级政府分别实现,同时对于一些企业也应该进行分担投入。这种用于灾害的公共基金应该采取风险分散制度,民间组织和基金也可以纳入该防灾项目。可以采取公益性慈善性的组合。

5.4对于农村建设应该注意保护环境,以解决生态破坏资源断裂为主,要保护生态的平衡,避免水土流失造成重大的危害,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的防震减灾的投入,这是相当紧迫的。

5.5在建筑工程中比如纳入抗震设计,这是非常关键的,同时也是借鉴了国外的抗灾实例,这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防御灾害的能力,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也是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之一。同时对于抗震建筑材料的研发以及建筑结构的研究都相当的重要,比如日本的建筑物会采取一些抗震的材料,这就有效的减少了伤害。同时施工的建设也要保证安全和符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检查。

6.结束语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灾难总是和发展相伴的,但从自然灾害上讲就会对人类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那么加强灾害的评估和抵御措施就相当的重要,随着人类走向文明,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保护自身安全,抵抗灾害的能力也随着提高,所以城市建设和防御系统也不断的提高,同时这也是城市规划中长远发展的大计。

参考文献

[1]史培军,杜鹃,冀萌新,刘婧,王静爱.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