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的季节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7:54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1

关键词:气候特征;水产养殖;调研

中图分类号:S96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18001

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与黄冈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鄂城区,西靠武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市境内由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及若干干流、支流和258个大小湖泊组成本地区水系[1],水域面积比例很大,但普遍是浅水湖,除水库以外,水深一般在3m~8m,高水位时最多不超过15m,天气气候对水体的影响非常大。

1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黄石基本上都是浅水湖,天气的变化引起水体变化的速度较快,湖体动植物的生长根据季节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对养殖业来说,有2个方面的影响:由于周期短、见效快,农民收益当年兑现;由于气候的年际差别,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经常造成损失。

1.1春季

春季是产卵和鱼苗孵化的关键季节,自然产卵和自然孵化全靠天气,在原种场和繁殖基地,一般采用人工孵化,但孵化环境不能与大环境相差太大,仍然以看天行事为主[2]。然而春天是天气变化最频繁的季节,往往由于天气的突变可能会造成直接损失或贻误了季节。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很多养殖户都体会到季节的重要性,一般认为,5月底“水花”长度相差20%,年底如草鲩相差1kg以上,白鲢相差1~2kg,花鲢甚至相差3kg以上,下面是一个专业户的技术笔记(部分):“水花发塘应掌握在饲养池施肥后的5~7d进行为好。在此时间内发塘正是轮虫繁生达到高峰值并向枝角类转化与水花同步生长的时间。水花发塘时应注意:水花发塘时要尽量避开阴雨天气,阴雨天气水花发塘极易使鱼苗染病;在水花发塘时要尽量避开高温,高温时发塘极易使鱼苗窒息;水花发塘时温差不可过大,应控制在2℃以内。水花发塘密度,依据养殖场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操作技能现状而定,每667m2有效水面,鱼巢180~200m,水花280~300万尾”。

可见,鱼苗孵化期最重要的是天气。春季天气对养殖业的影响一点也不比种植业差,根据经验,水花放入饲养池内,经过15d,好的年份一般可长到10~12mm,差的年份只能长到8~10mm,而且成活率不高。到年底时,好年份和差年份的产量差别可以达到20%~30%,全市约6~7万t。

1.2夏季

夏季6、7月份是南方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时期,随着气温、水温的持续升高,水产养殖动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但这段时间天气变化无常,暴雨、雷阵雨及阴雨天气一般较多,易对水产养殖造成较大影响,许多养殖塘口病害频发,鱼、虾、蟹死亡率较高,部分养殖户损失较大。

夏季极易发生渔业灾难,黄石常见的有:

1.2.1群体病灾

夏季天气炎热多变,也是水产养殖管理上最艰难的季节。在这个时期,由于光照强,气温、水温高,鱼、虾、蟹类摄食强度大,新陈代谢旺盛,水体中有机物质增多,发酵分解速度加快,致使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水体中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大量繁衍,感染侵袭鱼体,造成病害的大量发生。淡水鱼易暴发细菌性败血症、烂腮病、赤皮病、溃烂病、烂鳍病、鼓眼病、肝胆综合症、肠炎病、小瓜虫病、孢子虫病。蟹虾易爆发黑鳃病、软壳病、纤毛虫病、红腿病、桃拉综合症等。

1.2.2泛塘

夏季水温较高,池塘内鱼、虾、蟹等排泄物增多,有机耗氧量增加,加上阴雨天气气压低、湿度大,池水溶氧偏低,大量水生动物集体死亡,死亡后又被微生物快速分解,进一步恶化水质,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大灾害,等到养殖户发觉情况不妙时已经无法控制。

1.2.3逃逸

黄石的湖泊、池塘都是外流河,水体虽然分开,但都有港道相连,汛期降雨量较多,有时还会伴有大风,易形成短时间内池水暴涨,堤坝冲塌,导致池水溢出,引发养殖对象大量逃逸。

1.2.4受伤

汛期池塘中水质易浑浊,造成对鱼类呼吸器官和皮肤的损伤。如果比例过高,将造成群发性疾病。

1.3秋冬季

相对而言,秋冬季是养殖业的旺季,养殖对象基本成熟,捕捞量增大,天气比较平稳。但也有不少季节性灾难,比如秋季的连阴雨或长期干旱,同样可以造成泛塘,寒潮可造成南美白对虾、罗非鱼、非洲鲫鱼等热带鱼类大量死亡等。

2气象要素对于水产养殖的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渔场和养殖户开始了解到气象要素的变化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技术力量和资金等原因,大多数渔场目前没有能力监测,很多时候是灾难临头时才l觉问题的严重性。

2.1气温、气压、相对湿度

气温的变化可引起水体各类溶解盐的饱和度,如果短期内变化过大,水生动物将产生不适,造成养殖对象应激反应,极易使养殖对象暴发病害。低气压和高湿度造成水体严重缺氧。

2.2风

风是搅动水面的最大动力,黄石除长港一线“三机配套”高效渔业走廊外,其他养殖水体基本上全靠风力的搅动补充水体溶解氧,所以风是影响养殖业的重要要素,除部分甲壳类、爬行类、两栖动物外,大量的有腮动物依赖溶解氧。

2.3暴雨、阵雨

暴雨、阵雨对养殖生态环境影响极大,主要是使养殖池的水质(水温、盐度等)、浮游生物等养殖水环境产生瞬间改变。暴雨前后气压变化极大,在1h内变化可达20Hpa,引起水体内的溶解氧产生极大的波动;暴雨前后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变化也大,气温可在短时内变化10℃以上,引起水体内的溶解盐产生极大的波动;暴雨前接近饱和的相对湿度是引起水体缺氧的主要原因;暴雨是造成受伤和逃逸的直接原因。

3水产养殖气象服务需求调研

为了推进黄石水产养殖业的科学发展,增强水产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同时提高黄石水产养殖资源的利用水平,气象部门深入到水产养殖业的各个环节,对黄石水产养殖气象服务需求进行了调研。

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是今年的水位高不高,春天天气变化大不大,夏季暴雨多不多,气温高不高;种鱼养殖户最关心冬季、春季的天气变化,因为做化水时是一次性买卖,根本不允许失败;家鱼养殖户(休闲渔业)关心每一天的天气,因为每天的投食量要根据是否有人垂钓而定,而是否有人垂钓要根据天气而定;螃蟹养殖户关心春季到秋季的天气,春季投放蟹苗时要保证存活率,秋季等一次冷空气过后捕捞价格会大涨;大湖捕捞户最关心突发雷雨大风天气,主要是捕捞时的安全问题。珍珠养殖户关心所有的天气变化,蚌类软体动物和普通鱼类完全不一样,要随时掌握其生长情况。

所有养殖户最害怕夏季暴雨、连阴雨,可以造成灾害;

汛期总降水量是指示养殖户经济投入的指标,围网、堤坝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投入较高,部分生产资料的周期只有1a,考虑当年的投入产出比;

4气象服务指标建立

由于黄石的湖泊多,养殖面积大,养殖模式多种多样,水体性状各不相同,承包形式也不相同,大的承包户有上万户,而且各有各自的经验,全市不可能有统一的服务指标,调查中,我们也征求了很多养殖户、技术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了一些气象指标:

冬季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结冰期、积雪天数、寒潮大致时段,有否连阴雨、有否连晴。要能在进入冬季之前有一个比较准确而精细的预报。

春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有否连阴雨、有否连晴,有否倒春寒。最好每月有一次精细的预报。

汛期的总雨量,35℃以上高温日数、出现时段,暴雨日数。在进入冬季之前有一个比较准确而精细的预报。

秋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有否寒潮,寒潮大致时段,有否连阴雨、有否连晴。要能在进入秋季之前有一个比较准确而精细的预报。

旬报,旬报的内容要增加气压、相对湿度,风最好精确到乡镇一级或村一级。

目前的常规预报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帮助很大,但水产养殖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调研中发现,每一个养殖对象都有一些最适于生存的气象指标,而且在其不同的生长期指标不同,需要同养殖户一起摸索。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特点,即使是同一种养殖对象,在不同的地域就有不同生存指标,这也需要同养殖户一起摸索。不同性状的水体,就有不同的养殖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服务指标。

5气象服务模式初探

从气候影响调查中发现天气气候一年四季都对水产养殖业产生较大影响,有时天气的影响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春季的一次寒潮就有可能使人工孵化的鱼苗损失殆尽,盛夏的高温高湿天气可造成全市几十万千克的半成鱼死亡;养螃蟹的、养甲鱼的、养珍珠的那些专业户几乎都有因天气造成损失的,最多的达上百万元。水产业,特别是精养,没有哪一天能离开气象。有3个问题是水产养殖户迫切关注的: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没有达到能完全按预报行动的那个准确度;长远的预报他们没有办法知道,即使知道长期的预报结果,准确性也有很大的问题;预报的内容,特别是长期预报的内容有的太过专业,他们看不懂,有的太过简单,看了以后帮助不大。

调查中养殖户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常规的预报不需要,电视、电台、网络、手机短信等,十分全面精细,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他们需要的,是在市面上找不到的东西,是定点、定时、定量的专业预报内容。

因此在开展黄石水产气象服务中,设想以20hm2以上的养殖户为龙头,为黄石的水产养殖业在产、供、销、科研、检疫、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服务;选择重点地域,可以是某一个走廊加上某几个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带动其他;选择重点养殖对象,如螃蟹,或珍珠,或其他名优特产品加上某几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带动其他;选择一批技术成熟,资金雄厚的渔场或养殖户,加上某几个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带动其他。同时也要开发网络服务产品,建立水产养殖专家知识库[3],能根据预报结果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为水产养殖活动提供专业建议。

参考文献

[1]侯建军,王元川,方浪,等.黄石湖泊“灌江纳苗”的资源

与环境效应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5-9.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2

在生物和风力等因素影响下,水产养殖池塘中的溶解氧体现出不均匀特点。例如,在风向作用下,浮生植物在上风处的数量明显低于下风处的数量,所以在池塘中浮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上风处溶氧量低于下风处溶氧量。在夜间时,下风处浮游植物较多,所以在池塘中浮游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上风处的溶氧量显著高于下风处溶氧量。同时,风力大小对水产养殖池塘上风处和下风处溶氧量也有着一定的影响[1]。此外,由于清晨时分的鱼类主要在下风处进行活动,所以在进行水产养殖时,养殖场需要注重在清晨观察池塘中鱼类的活动。由于清晨是一天中内池塘溶氧量最低时,此时检测时若发现水中的溶氧量在5mg/L以内,养殖场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开启增氧机,以便增加池塘溶氧量。

2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垂直变化与调控措施

如果水产养殖场采用深水养殖的模式,受光照强度方面的影响,池塘溶氧量会呈现垂直变化的规律。例如,白天池塘上层受到光照强度比较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比较强,池塘上层溶氧量比较高,而池塘下层受到光照强度比较弱,并且上下水层之间存在热阻力,使池塘下层溶氧量相对较低,尤其是夏季时上下水层的温差较大,底层水几乎不存在溶氧量。为在夏季增加水产养殖池塘中的溶氧量,养殖场需要做好池塘中上下水层间的对流工作,以增加下层水中溶氧量。例如,养殖场可以在晴天中午池塘上层溶氧饱和的情况时,开启增氧机,使池水上下层对流以实现对池塘增氧的目的。

3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昼夜变化与调控措施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池塘中浮游植物多为人工培养,所以养殖场需要检测池塘的pH值,为浮游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白天时浮游植物生长旺盛,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增加池塘上层水中的溶氧量;晚上时浮游植物生长减慢,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会消耗池塘上层水中的溶氧量,所以池塘水的pH值检测需要分为早晚2次进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代表性与可靠性[2]。为保证将池塘水进行充分混合,养殖场需要采用增氧机向池塘进行增氧,并且利用微生物制剂保持水中浮游植物的平衡。同时,考虑到夜晚时池塘水温下降比较快,池塘会因此出现密度流,中下层的溶氧逐渐得到补充,上层的溶氧量则逐渐减少,在05:00左右,池塘上层水的溶氧量降至最低,上下层的溶氧基本保持平衡,整个池塘水中溶氧量的条件最差,所以,此时养殖场需要对池塘中不同水层溶氧量进行分层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对不同水层采取针对性的增氧措施。例如,施加增氧剂或者底质改良剂等,以增加整个池塘的溶氧量,改善池塘的溶氧环境。

4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季节变化与调控措施

季节变化对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季节的影响也不相同,调控措施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养殖场需要依据季节特点对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措施[3]。例如,夏秋季节时,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为饱和状态,对水产生物的生长繁殖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此时池塘中出现氧气不足问题,则其原因为季节变化使得池塘潜在耗氧能力增加,所以养殖场需要对池塘的pH值与溶解氧的含量进行测定,以便根据检测结果对池塘溶解氧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应对因季节变化而使池塘溶解氧出现骤变的问题。同时,由于池塘中鱼类的排泄物会在池塘底部不断地累积,使池塘下层溶氧量迅速下降,池塘底部淤泥中与水中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会因为缺氧而受到抑制,所以养殖场需要利用增氧剂、改良剂与消毒剂等,增加池塘溶氧量和将池塘下层水中的还原物质进行氧化,以确保池塘溶氧量可以满足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要求。

5水差养殖池塘中溶氧量日变化与调控措施

在夏秋时节,水产养殖池塘中的溶氧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当池塘水中的溶氧超过饱和状态时,则称为氧盈状态;当池塘水中的溶氧不足,无法达到饱和状态时,则称为氧债状态。水产养殖池塘中溶氧量的日变化在氧盈和氧债方面的规律也比较显著,例如,在晴天上午时,池塘的上层水中溶氧量相对较高,其氧盈为最大值,主要原因是此时池塘的上下水层在热分层情况下难以进行对流,池塘中上层溶氧无法对下层进行补充,导致池塘下层出现缺氧问题,处于氧债状态,进而限制了池塘下层水中生物的生长与繁殖[4]。为解决这一问题,养殖场既要增加池塘的溶氧量,又需要改善氧溶解的条件,保持池塘溶氧与耗氧的平衡。例如,养殖场可以在白天时用氧盈层补偿氧债层,减少池塘夜间的耗氧量,并且保持池塘pH值的稳定,确保池塘菌相与藻相的平衡。

6结语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3

一、池塘选择与处理

1.混养池塘选择。养殖区以池塘集中连片为好,池塘分布合理,进、排水分开,有通往各个池塘的道路,水源充足。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2.5米,池坡比1∶3,池底淤泥厚度在15厘米以内,池埂不渗漏,进、排水方便,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水质标准》的规定,增氧机、投饵机配备齐全,池塘四周用石棉瓦、网片或塑料膜等材料建好防逃设施。

2.清塘与培育水质。在2月中下旬进行清塘,池塘水深保持为10~20厘米,亩用生石灰125千克彻底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等。生石灰要新鲜呈块状,化成浆后全池均匀泼洒,做到池底、池坡全洒遍,不留空隙。消毒3天后密眼筛绢网过滤注水80厘米深,7天后亩施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粪肥250千克左右培肥水质。

二、天然饵料生物培养

1.移植水草。3月初,在池塘四周的中间与四角位置,分别种植一定数量的伊乐藻,在池底中部适当种植轮叶黑藻、苦草、菹草和伊乐藻等沉水性水草,沉水性水草前期可供特种水产品隐匿,后期可供草鱼摄食,种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30%。另外,在离池塘边角较远区域设置喜旱莲子草生长区,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2%~5%,用纲绳、网片、木桩固定好,也不要让其向池塘边缘或底泥处扎根生长,以便于清除。喜旱莲子草可以作为蟹、虾的饵料,还可供其栖居、躲避敌害。

2.投放螺蛳。池塘肥水和种植水草7天后,于3月中旬每亩投放50~100千克螺蛳让其增殖。螺蛳投放前要进行挑选,剔除死亡的和其他杂物,清洗后再投放,避免夹杂其他有害生物进入池塘。螺蛳既可以作为鳖、蟹、虾等特种水产品的天然饵料,又可以净化水质。

三、种苗放养方法

1.鱼种的放养。3月上中旬进行鱼种放养,以草鱼种为主,适当搭配鲢鱼、鳙鱼和鲫鱼,不放鲤鱼、青鱼等肉食性鱼类。具体放养情况:规格为400~500克/尾的草鱼种,150尾/亩;规格为5~8尾/千克的鲢鱼种,80尾/亩;规格为3~5尾/千克的鳙鱼种,20尾/亩;规格为16~20尾/千克的鲫鱼,100尾/亩。鱼种于3月底前放养结束,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浸泡5~10分钟。

2.混养河蟹。3月底前放养河蟹,每亩放养规格为120~160只/千克的蟹种200~300只。河蟹苗种要求规格整齐、附肢完整、无病无伤,放养时采取将装苗容器放置水中任其自行爬出的方法,以提高放养成活率。

3.混养青虾。4月中下旬混养青虾,每亩放养规格为100~200只/千克的青虾5~6千克,或放养规格为3000~4000只/千克的幼虾4~6千克。青虾要求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尽量就近购买,避免长时间运输使成活率下降。如果有条件,可以自育青虾苗用于放养。

4.混养鳖。5月上旬放养鳖种,每亩池塘放养规格为200~250克/只的幼鳖10~15只。幼鳖要求健壮活泼、无病无伤、背部着地能够快速翻转。

四、养殖管理措施

1.饵料投喂。一般以投喂草鱼为主,鳖、蟹、虾可以摄食池中的水草、螺蛳、残饵及其他有机物,不单独投喂。饵料以草鱼专用的全价颗粒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搭配青绿饲料。配合饲料的蛋白含量在28%~32%,营养成分符合不同阶段鱼种的需求,粒径以适口为准,青饲料要新鲜适口。这种投喂方法既能保证满足草鱼生长的营养需要,又利于净化水质、防治鱼病。饵料投喂按“四定”“四看”原则进行,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鱼情”。每天8~9时和14~16时各投喂1次,配合饲料按草鱼体重的3%~7%投喂。投喂配合饲料时,注意在喜旱莲子草生长区少量投放,供鳖、蟹、虾摄食。

2.水质调节。具体措施是:①注换水。4~6月,每10~15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深;在7~9月高温季节,每5~7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厘米深,以改良水质状况,增加池水溶氧,提高浮游生物的繁殖率,满足鲢、鳙鱼对饵料的需要,也刺激蟹、虾等特种水产品快速生长。②水位控制。春季4~5月保持水深1.5米左右,夏季高温季节保持水深1.8~2.2米,秋季水位不低于1.8米。③生石灰改水。每15~20天泼洒生石灰1次,每次每亩水面使用生石灰10~20千克,以调节水体pH值,改善水质,并可增加钙质,满足蟹、虾、鳖和螺的生长需求。④使用增氧机。从6月开始,保持每天中午开机增氧2小时,8~9月高温季节,每天黎明前后增氧2~4小时,确保池塘水体不缺氧。⑤使用微生物制剂。养殖期间每20~30天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进行水质改良,每次每亩水面用0.5~1千克,有较好的保护水质作用,对水产品也有促长作用。

3.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严格执行《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严禁使用国家禁用药物。由于草鱼与特种水产品混养,在使用渔药防病时要注意特种水产品对药物的禁忌,禁用敌百虫、菊酯类等甲壳类敏感的药物。在定期泼洒石灰水的基础上,定期在食场周边泼洒漂白粉、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消毒剂,通过强化消毒来防止病害的发生。对草鱼危害较大的鱼病主要是赤皮、烂鳃和肠炎病,一般采取内服外泼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外泼主要以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消毒剂为主,连用2~3天,内服以“三黄粉”药饵效果较好,每50千克鱼用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碾成碎粉)0.3千克,与面粉混匀后加水拌料投喂,连续3~5天即可治愈。

五、成品捕捞上市

根据季节和水产品长势,及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起捕上市,以降低养殖密度,始终保持水体合理承载量,促进存塘水产品生长,提高总产量。

1.鱼类起捕上市。一般从10月开始进行选择性捕捞,及时将规格达到2千克以上的成鱼轮捕上市,采用网捕法起捕,选鱼时要快速,以降低对鱼的影响程度。到年底实施干塘起捕,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全部出售,未达到上市规格的另塘养殖。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4

1.水质调控问题。从近几年大量病例的分析来看,夏季高温季节鱼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水体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不良而引发。20世纪80年代中期,应用颗粒饲料进行水产养殖开始在全国推广,养殖鱼类的品种转向了以摄食鱼类为主体,在产量和技术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而这种养殖模式造成的最大问题是鱼类排泄物剧增,水体的有机质污染加剧,养殖水体缺氧而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鱼类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仍用肥水养鱼的方法来调控水质,大量使用有机粪肥,加速了养殖水体有机质的污染,使养殖水质调控(尤其在夏季)十分困难。这种用肥水养鱼的水质调控方法来管理应用颗粒饲料精养摄食鱼类的养殖水质,是目前鱼病尤其是夏季鱼病增多的主要因素。

2.鱼病防治问题。在鱼病防治方面,通常采用“先杀虫,后消毒,无病则防,有病则治”的方法,在高密度精养以及夏季高温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不但不实用,而且往往会造成水质变坏的恶果,这也是养殖管理上的一个误区。杀虫药物和消毒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亚硝酸盐、氨态氮含量上升,鱼类不摄食呈中毒状或鱼病暴发。

3.养殖密度问题。池塘的水质在有机质污染和自净能力相平衡的情况下是稳定的,当养殖密度上升,鱼类排泄物增加,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自净能力时,水质不稳定而极易变坏,鱼病增多。在持续高温的夏季,养殖水体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池底总是处于缺氧状态,非常容易使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水质调控更加困难,容易暴发各种鱼病。

4.饲料问题。饲料质量不高、选用不当等也是引发鱼病的重要原因。使用低质饲料,容易造成鱼类营养不良、肝脏色淡、胆囊增大并变色,在高温季节鱼体因抵抗力差而感染各种疾病。若饲料中含有不良的促生长素、违禁药物或是变质原料,长期被鱼类摄食后,也容易造成机体组织病变,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会诱发各种疾病或出血性死亡。使用低质饲料,养殖鱼类的排泄量大,特别容易加剧水体的污染,使水质难以控制,各种病害增加。投喂量过多,造成鱼体肠道总是处于充实状态,一方面饲料利用差,排泄多,污染水体;另一方面易造成鱼体消化不良,肠道产生病变。

二、高温季节鱼病防治的办法

1.水质调控方面。使用颗粒饲料进行精养的高产池塘,一般来说养殖水体中有机质沉积较多,在养殖管理上绝不能用肥水养鱼的理论来调控水质,而应做到:每年坚持用生石灰清塘,且坚持不用或少用有机粪肥。春季水质清瘦、水体透明度大时,可用氮肥加磷肥来调水。在夏季水温高的情况下,如水质突变、藻类死亡、水体透明度增大,绝不能用氮肥来肥水,而要适当应用底质改良药物和少量磷酸二氢钙,结合换水和多开增氧机即可。

2.鱼病防治。一方面在夏季持续高温的情况下,养殖水体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水体上、下层对流停止,下层水体处于缺氧状态,缺氧分解的各种有害物质大量产生,亚硝酸盐或氨态氮含量较高,容易暴发各种鱼病,因此应常用环保型的底质改良药物和增氧药物来调节水质,白天加开增氧机,即使暴发鱼病也必须用调水加内服药物来治疗。另一方面,高温季节防治鱼病不能大面积用药,以防造成水质突变而加重病情,应查清病因,在喂鱼时用适量药物在水中溶解后泼洒在饲料台附近,形成“药浴”环境,采取以内服为主,食场消毒为辅,结合调水的治疗方法为好。

3.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要科学、合理,使池塘的自净能力与有机质污染量基本平衡。一方面,按计划产量来放养鱼种,产量的设定要根据池塘条件、配套设施状况和技术水平而定。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5

1.1污染物处理不及时

在山区进行山羊生态养殖过程中,由于大多并未修建污染物处理设施,使其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久而久之污染物随意排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样也就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次,在进行山羊养殖场地选址或布局时过于随意,并未按规定远离水源,这样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另外,由于山区山羊养殖场地随意,所以治理难度大、危害多、特别是山羊粪便中的有害物质若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会经渗透到土壤层,流入河流与水库中,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污染,这样也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1.2山区山羊污染防治力度不大

由于地方政府一般都只注重人口密集居住区域的环境保护,而并不过于重视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促使山区治污力度并不大,造成治污设施建设跟不上环境破坏步伐,这样也就致使山区山羊养殖污染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山区畜禽养殖户污染治理方法比较落后,且虽然在处理污染物上有一定的效果,但因治理污染不科学,达不到国家关于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是在山区养殖场地,一般都只是采用简单的三级沉淀池过滤后进行排放,使其根本无法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这样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1]。

2山区山羊生态养殖技术

为了更好的提高山区山羊养殖水平,做好科学规划羊舍、科学圈养、种植优质高产牧草、粗饲料制备、山羊放牧补饲、适时驱虫防病、合理确定出栏时间,这几方面的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对这几点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实现山区山羊生态养殖目的。

2.1合理设计与规划羊舍

规划山区羊舍过程中,养殖户首先应根据山羊生物学特性,结合该山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气候,进行科学合理的羊舍选址、规划与布局。同时,尽量修建成双坡单列式的高床漏缝形式的羊舍,并选择木质或砖木材料为羊舍结构。另外,在架设羊舍过程中,由于山区早晚气候温差较大,养殖户应结合不同海拔高度,设定羊舍楼床高度与面积。最后,养殖户还应在羊舍后方侧风向处修建粪污处理设施,如积粪池、沼气池、多级沉淀池等,其修建规模应结合山羊饲养规模为根据,这样才能使山羊粪便污物得到无害化处理,进而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

2.2山区山羊圈养技术

传统山区山羊养殖方式一般都是以防牧方式,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山羊养殖,可采取山羊圈养与传统放牧相结合的圈养饲养方式。特别是对于农作物较多的山区地方,如秸秆、红薯藤、蔬菜叶等都在山羊养殖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为提高山羊圈养水平与品质,养殖户应选择优质的花生藤、大豆秸秆、优质牧草等为山羊饲料,使其可保障山羊所吃到的饲料符合喂养标准。另外,在投喂粗饲料时,如成熟后的秸秆、玉米壳等,其比例应控制在30%内,这样才能确保圈养山羊得到更好的吸收与消化。与此同时,在山羊生态圈养中,若条件允许,养殖户可对粗饲料进行预先氨化、碱化处理,提高山羊对粗饲料的吸收率与消化水平,进而加快山羊的生长与繁殖。

2.3保障山区山羊四季均衡的营养草料

在山区山羊生态养殖过程中,保障山羊四季均衡的营养草料是提高山羊品质的关键。而种植优质、高产牧草为舍饲养羊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为养殖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种植草料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养殖户应根据山羊养殖规模与发展需要,尽量选用农闲地、果园地、退耕地进行计划性种植,这样不仅能够使土地得到最大化利用,也能满足山羊饲草饲料供给需求。第二,养殖户还应将夏天与秋天青草茂盛季节进行充分运用,尽量收集野生草、秸秆、花生藤、农作物副产品等,并制作成青贮料和干草粉进行储存,使其保障山羊四季均衡的营养草料,实现山羊高效养殖。

2.4山区山羊粗饲料制备技术

粗饲料也是山区山羊生态养殖的重点,而粗饲料制备技术又是满足山羊饲养的基础。其中粗饲料制备技术包括饲草青贮、微贮技术、微贮饲料等技术,这些先进的粗饲料制备技术不仅有利于改善饲料口感,也能降低饲草饲料浪费。另外,在运用粗饲料制备技术时,养殖户还应充分利用夏天与秋天青草茂盛季节,大量收集野生牧草、树叶、农作物秸秆等,或栽培高产优质牧草,这样才能保障在冬季与春季山羊饲草饲料的供给。

2.5山区山羊放牧补饲技术

在进行山区山羊放牧补饲过程中,由于天气变化、温差气候、牧草生长规律等都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季节山羊补饲量也有所不同。但若只单单进行放牧补饲,很难满足山羊正常生长与营养需要。因此,在山区山羊放牧补饲过程中,应结合山羊实际情况进行放牧补饲,若有需要还可对羊群进行夜间采食,以便满足山羊营养需要。另外,养殖户还可结合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特别是天气好的情况下可进行充分放牧。但若放牧补饲还是无法满足山羊需求,养殖户还应在收牧后的2~3h内进行精料补饲,以便羊群都能满足需求,这样才能加快山羊繁殖,提高经济效益[2]。

2.6定期进行驱虫防病措施

定期做好山羊的驱虫防病措施也是提高羊群生态养殖的关键。在进行驱虫防病措施时,首先应结合山羊寄生虫病发生的季节动态规律,对山羊进行驱虫防病措施。如在高发寄生虫病的夏秋季节,应每月进行一次的驱虫防病措施,在冬春季节还进行每季一次的驱虫灭疥。而对于山羊幼崽,应在两月龄的时候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灭疥,以便提高山羊的抵抗能力。其次,在选择山羊驱虫灭疥药物时,应尽量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以防对山羊身体产生过多的危害。另外,通过对山羊进行科学免疫接种,是预防山羊痢疾、口蹄疫、山羊痘、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的重要措施。而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应严格依照免疫接种程序,使其预防更严重疫病的发生。最后,对于发病或疑似病种山羊,首先应进行消毒,后进行隔离与观察治疗,最后对病羊粪便与污染物进行焚烧或掩埋处理,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更大的传染,进而影响羊群的生态养殖[3]。

3结语

综上所述,山区山羊的生态养殖技术可有效提高山羊品质,扩大山羊总体规模,提高山羊养殖户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山区山羊生态养殖时,科学合理的规划羊舍、注重山羊的饮食与卫生、增强山羊饲料饲草的营养水平,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山区山羊生态养殖目的,也能为养殖户带来更理想的经济效益。

作者:王勇裴振华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畜牧兽医站

参考文献:

[1]田淑芳,周小波,袁珍军,等.山区山羊生态养殖关键技术探讨[J].湖北畜牧兽医,2016(5):41-42.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6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试验池10口,面积46亩,每口虾池面积3~5亩,水深1.2~1.4m。池底淤泥15cm左右,池埂坡比1∶(2.5~3.0),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且排水口设置集虾槽,进排水口分开,虾塘进水处设6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以防止小杂鱼等敌害生物侵入,排水口则用40目铁丝网拦住,防止青虾苗逃逸。2.池塘消毒“一茬春季”,1月上中旬冻晒塘10~15天后,每亩用31%漂白粉10kg化水全池泼洒清塘消毒。2月份注水50cm,注水时先经过40目筛绢网过滤。“二茬秋季”,6月底至7月上旬曝晒塘10~15天,7月下旬注水50cm,每亩用茶籽粕10kg,浸泡24小时后,化水全池泼洒,杀灭敌害生物。3.种植水草“一茬春季”试验池未移植水草,“二茬秋虾”试验池清塘消毒半个月后,7月中旬在距塘边沿虾池四周20~30cm浅水地带,种植水花生、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积占虾池的20%~30%。如水草过多,易引起虾池水质偏瘦,不利青虾正常蜕皮生长;且高温季节因水草腐烂,易引起池塘水质恶化,造成青虾缺氧泛塘。4.培育水质虾苗放养前,加水至水深50~70cm,施用水体解毒剂化水全池泼洒解毒后,每亩用腐熟有机肥100~150kg,也可用磷肥3~5kg化水泼洒培肥水质,为虾种、虾苗提供适口的桡足类、枝角类水生动物等天然饵料。5.苗种放养“一茬春季”幼虾放养时间为2月上旬,规格1200~1600尾/kg,亩放养量15kg;“二茬秋季”虾苗放养时间为7月中旬,规格6000~7000尾/kg,亩放养量6万~7万尾。虾苗放养宜在阴天或阴雨天进行,以免阳光直射,影响放养虾苗的成活率。虾苗放养10~15天后,每亩虾池套养规格为2~3尾/kg的花鲢鱼种10~12尾。6.饵料投喂饲料选用青虾专用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4%~38%。虾苗个体平均全长≤2.5cm/尾养殖阶段,选用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5%~36%的幼虾养殖配合饲料;虾苗个体平均全长>2.5cm/尾养殖阶段,则选用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2%~34%的成虾养殖配合饲料。日投量一般控制在虾体总体重的3%~5%,每天上午8时,下午5-6时,各投喂1次。上午占日投饵量的1/3,下午占2/3。具体饲料投喂量视天气、水质、水温与青虾吃食状况而定,通常以1.5~2小时吃完为宜,并在虾池四周各设食台检查青虾摄食情况。7.水质管理青虾对水质要求较高,水体透明度宜保持在30~40cm。3-6月虾池每半个月至一个月加注一次新水,7-9月高温季节每5~7天定期加换新水。每次加水10~20cm,以改善水质。同时根据季节、气温调节虾池水位,保持较适宜的水温。春季水深50~60cm,以利升温;冬季水深保持1.2m左右,以保温越冬;其他季节水深在80~100cm。并视虾池水质情况定期泼洒硫代硫酸钠、活水宝、em原露等水体改良剂,以快速降低虾池塘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高效分解水产动物排泄物,抑制有害菌生长,改良池底、净化水质。8.机械增氧试验池分别设置用于微孔管道增氧的3kw和2kw的空气压缩机各2台,根据天气和青虾活动情况,定时启动微孔管道增氧机增氧,即晴天中午开,阴天黎明开,连绵阴雨天半夜开,发现水质突变(倒藻)或青虾浮头时应及时开机增氧,7-9月中午或凌晨均需开机增氧2小时以上。9.虾病防治试验期间,每15~20天用8%二氧化氯泡腾片对虾池水体消毒一次,7-9月高温季节每月使用氟苯尼考、鱼虾多维拌饲料投喂一次,每次连续投喂3~5天,以防病害发生。同时每30天用碘制剂对虾池水体进行泼洒消毒一次,10月底亩用复合硫酸锌粉化水泼洒杀灭纤虫一次,5~7天后再用一次,并隔3天用水体保护剂化水泼洒解毒一次。

二、捕捞与收获

1.捕捞上市试验期间,“一茬春虾”捕捞时间从4月中旬至7月上旬,用小地笼分批捕捞上市,直至6月底干塘捕捞;“二茬秋虾”捕捞时间从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用拖网分批捕捞上市,直至1月下旬干塘捕捞。2.效益分析试验池塘10口,面积46亩。至2016年7月,“一茬春虾”收获青虾1702kg,亩均产商品青虾37kg;“二茬秋虾”收获青虾成虾1978kg,平均亩产43kg,收获小虾1012kg,平均亩产22kg。全年共收获青虾4692kg,平均亩产102kg。商品虾上市率78.6%。青虾池塘“双茬”养殖试验亩均苗种放养及收获情况见表1。青虾池塘双茬养殖试验,“一茬春虾”产值95312元,单价56元/kg,亩获收入2072元;“二茬秋虾”成虾产值191866元,单价97元/kg,亩均获收入4171元;幼虾产值52624元,单价52元/kg,亩均获收入1144元;花鲢产值10626元,单价11元/kg,亩均获收入231元。2015年试验共计实现总产值350428元,亩均获收入7618元;总养殖成本151196元,亩均生产成本3426元,其中苗种62330元,饲料44620元,租金25760元,肥料、鱼药与微生物制剂12236元,水电6250元。总效益199232元,亩均获利润4331元。

三、讨论与体会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7

经过一年的系统调查和监测、显微镜观察等,朝阳市大宗淡水鱼主要发生的疾病是:白皮病、打印病、赤皮病、竖鳞病、烂鳃病、肠炎病、水霉病、小瓜虫病、鲤斜管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鲤嗜子宫线虫病、鲺病、肝胆综合征等。疾病发生的地区、种类及危害对象见表2-1.表中显示,朝阳市大宗淡水鱼类常见疾病共14种,其中细菌性疾病6种、真菌性疾病1种、寄生虫性疾病6种、非寄生性疾病1种,没有病毒性疾病发生。

分析与讨论

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细菌性疾病如白皮病、赤皮病、竖鳞病等和真菌性疾病如水霉病,均为继发性疾病,在捕捞、运输、放苗等操作过程中造成的机体损伤,使这些疾病得以发生,为此,进行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是防止微生物类疾病发生的保证。

加强疾病检疫,投放前及时用药治愈

池塘投放的鱼种,如果不进行检疫,不对症用药进行及时处理,一旦投放到池塘中,随着水温的提高,养殖密度的增加,病原会大量繁殖、生长,感染率增加,带来鱼类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在鱼种进入池塘前,要进行检疫,并对症用药,是防止疾病发生的必要环节。药物浸泡可用食盐、漂白粉与硫酸铜合剂、高锰酸钾等。

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根据疾病调查结果和对养殖场日常管理的了解,许多疾病的发生是有季节性的,如肠炎病、烂鳃病、锚头鳋病等,在疾病的流行季节前用药物进行预防,可以控制疾病的发生,如挂袋法、食场消毒法、全池泼洒等。

加强养殖水体环境保护,适时调节水质

维护良好的水质不仅是养殖动物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养殖动物抗病原生物侵扰的需要,随着水温的提高和养殖密度的加大,病原繁殖和生长加快,疾病得以大量发生,加强养殖水体环境保护,适时调节水质十分重要,水体的深度:鱼种培育的水体从初期的1m到后期的2m左右;成鱼饲养的水体从初期的1.3m到后期的2.4m左右,平时逐渐加水,当水体不好时,要采取排老水注新水的方法,这也是促进鱼类快速生长,避免水体有毒有害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保证。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能够改善和优化养殖水环境,并且能促进养殖动物正常生长和发育。在产业化养殖的中、后期要根据养殖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1次~2次环境保护剂如: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5g~30g;每立方米水体施光合细菌5mL~10mL(每毫升含光合细菌10亿~15亿细胞)或均匀拌入砂土后撒布于全池。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8

关键词:彩虹明樱蛤;水产养殖;生物学特性;习性

中图分类号:S963文献标识码:a

彩虹明樱蛤[moerllairidescens(Benson)]俗称海瓜子、扁蜻、梅蛤、黄蛤,是一种重要价值的小型滩涂经济贝类。其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广为人们所喜爱的水产品。彩虹明樱蛤分布于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北部沿岸,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发现,盛产于浙江、福建两省。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以及朝鲜、菲律宾、泰国湾、托里兹海海峡等均有分布。彩虹明樱蛤的养殖具有生产投入少、养殖方法简便、日常管理简单、收益较高等优点,浙江中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滩涂适于该蛤养殖的泥质、泥沙质海滩,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养殖新品种。

1生物学特性

彩虹明樱蛤贝壳长卵圆形,前端边缘圆,后端背缘斜向后腹方延伸,呈截形。两壳大小近相等,两侧稍不等,前端较后端略长,贝壳后端向右侧弯曲。贝壳表面光滑、灰白色、略带肉红色、有彩虹光泽、外韧带凸出、黄褐色。同心生长轮脉明显、细密,在后端形成褶襞。贝壳内面与表面颜色相同,铰合部狭窄,两壳各具2个主齿,呈倒“V”字形。右壳前方有一个不甚发达的前侧齿,左壳侧齿不明显。闭壳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梨形,后闭壳肌痕马蹄形。外套痕明显,与外套窦腹线汇合。外套窦极深,其先端几乎与前闭壳肌相连。壳长一般不超过25mm。

2生态习性

2.1生活习性

2.1.1栖息环境与生活方式

彩虹明樱蛤营埋栖生活,生活时以壳的前端向下,后端向上,埋于底质内,水管露出滩面,以进水管吸取底质表面周围藻类食物,过滤摄取食物。栖息深度与年龄、气候有关,低龄贝较高龄贝浅,1龄贝栖息深度为4~5cm,2龄贝为7~8cm;春秋季栖息深度稍浅,夏冬季略深,可达10cm左右。彩虹明樱蛤具有很强的钻潜能力。刚采得的彩虹明樱蛤利用贝壳闭合、足肌收缩很快重新钻入底质中。对底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闭沙涂、粉沙涂、粘涂均能适合其生长。

2.1.2对温度、盐度等环境的适应能力

温度:彩虹明樱蛤为广温性品种,其生存水温范围为-2~35℃,以10~30℃最适,若低于-2℃或高于35℃均导致其死亡。稚贝较成贝耐受力弱,其生存水温范围为1~33℃,以15~25℃最适。进行潮间带筑塘蓄水养殖,在连续高温季节时应加强管理,适时提高蓄水深度,以免水温过高,导致死亡。

盐度:彩虹明樱蛤为广盐性品种,在比重为1.005~1.020左右的海水中生长最好,当比重低于1.003或高于1.030时,3d后全部死亡。

pH值:pH值以4~9较为合适,在pH值低于4或高于9的海水中,该蛤表现出严重不适,上爬至涂南,活力下降,对刺激反应减弱,最终死亡。

干露:彩虹明樱蛤对干露的耐受力受气温的影响较大,冬春季耐干能力较强,在冬季12月份能抵抗48h的露空不死;在平均气温20℃的4月份也能在24h内不死,24~28h仅少数死亡;在夏季的8月份12h后即出现死亡。

2.1.3迁移习性

随着季节的转换,彩虹明樱蛤有转滩迁移现象,春季在中潮带下区至低潮带上区为多;夏季则以中潮带下区为多;冬季在低潮带及潮下带较多,而在中潮带很难发现。

2.2食性与食料

彩虹明樱蛤为滤食性双壳类。摄食时,将进水管伸出涂面可达5~6mm,且能以水管基部为中心做360°旋转,以吸取底质表面周围的食物,对食物的重量与大小有选择性外,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饵料主要为硅藻类,尤以底栖硅藻为主。尚有部分有机碎屑、甲壳类的幼虫附肢、贝类的D形幼虫等。

2.3生长与年龄

2.3.1生长

彩虹明樱蛤属于终生生长型贝类,表面的生长纹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疏密不同的轮纹,1a中形成2条密纹带,一次在2月份前后,由于水温下降引起贝类生长缓慢所致,称为冬轮,即作为年轮;另一次为8月份前后,因繁殖活动引起的贝壳临近停止生长所致,称为生殖轮。其生长过程表现出双壳类生长的一般规律:浮游幼虫期缓慢、稚贝附着后生长加快,到长成成贝后又变得缓慢。彩虹明樱蛤的壳长、体重的增长呈不同步现象,生长受性腺发育和环境诸多生态因素的制约,在稚贝附着到次年2月份后,正遇海区水温回升,饵料生物丰富,个体生长很快。5月份后幼贝性腺开始发育,此时壳长增长甚微,而体重则明显增加。8月底,彩虹明樱蛤繁殖后,个体很快消瘦。10~11月份,个体生长有所回升,但第2生长高峰不明显。

2.3.2年龄

彩虹明樱蛤为多年生贝类,从自然海区采捕的成贝年龄组成分析,以1+龄为最多,占45.78%;2+龄次之,占36.65%,再次为3+和0+龄,分别为12.56%和5.01%。自然种群中以1+龄和2+龄个体为主,壳长在15~18mm之间,寿命一般为1~3a。

2.4自然灾害和生物敌害

2.4.1自然灾害

洪水:位于河口地带或山洪会冲刷到的海涂,遇连绵的雨季或山洪爆发时,淡水大量的倾泻,不但使海水比重下降,影响到彩虹明樱蛤赖以生长的浮游生物的繁殖,严重时则会造成彩虹明樱蛤死亡;同时洪水带来的大量泥沙,覆盖涂面,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风灾:强台风袭击,刮起大量泥沙,覆盖涂面,甚至破坏养殖土塘,造成严重损失。

酷暑:彩虹明樱蛤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但在生产实验中,由于温度的变化造成死亡的现象是存在的。潮间带筑塘蓄水养殖彩虹明樱蛤,在炎夏季节小水潮期间,在烈日曝晒下,水温、比重过高会造成彩虹明樱蛤大量死亡。

2.4.2生物敌害

彩虹明樱蛤除了靠两片脆薄贝壳栖居于洞穴外,没有别的防御能力,因而成为许多肉食性海洋动物的捕食对象。主要敌害生物有:凫凫(俗称水鸭、野鸭)、海鸥、蛇鳗、蝦虎鱼、海鲶、章鱼、玉螺、锯缘青蟹等。

3繁殖习性

3.1雌雄鉴别及性比

彩虹明樱蛤性腺属于滤泡型,位于斧足上方,内脏团两侧,呈树枝状分枝,繁殖盛期时性腺特别丰满,几乎覆盖了整个内脏团表面直到足中部。雌雄性腺成熟时均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外观难以辨别雌雄。雌雄异体,雌雄性比接近1:1,性腺发育稳定,无性逆转现象。

3.2繁殖季节

彩虹明樱蛤性腺发育以1a为1个周期,繁殖期集中于6月~8月底。

3.3生殖方式与繁殖力

彩虹明樱蛤系有性生殖,生殖细胞成熟后排入海水中,进行体外受精,产卵排精在大潮汛前几天进行。该蛤属于1次成熟后分批排放类型。性腺发育饱满的亲贝,怀卵量为12~33万粒/只,一般个体1次产卵量为4~10万粒。生物学最小型为壳长10mm左右的1龄贝。

4苗种生产

4.1自然海区采捕

目前彩虹明樱蛤的苗种来源于自然海区,采捕时间为4月底~5月初,规格为壳长10mm左右,3500~5000颗/kg,采捕方法以人工並可利用刮蛏苗的苗袋(规格40×150cm左右)在苗源密集处轻轻刮取,方法与刮蛏苗一样,运输、保存与蛏苗一样操作。

4.2人工育苗

彩虹明樱蛤的人工育苗工作是近年才开始。浙江水产学院于1988年~1990年进行了该蛤室内小水体人工育苗试验,1990年育出稚贝42万颗,取得了较好成绩。通过几年摸索总结,目前人工育苗技术比较成熟,可满足人工养殖需求。

4.2.1亲贝的选择与肥育

亲贝的选择:在6~8月份的繁殖季节,从自然海区采集壳长1.2~2.3cm的2龄贝,从中挑选无病害、外壳无损伤、性腺肥满的作为亲贝。

亲贝的肥育:培育池底铺铺细沙,厚度2~3cm。放养密度为1250~2000颗/m2,微充气。每天换水量100%、投饵4次,以扁藻、金藻、小球藻等单胞藻作为饵料,视水色决定投喂量。若发现死亡个体,应及时取出,并清理底质。

4.2.2催产

催产成功与否与亲贝性腺发育程度有密切关系。催产前应取样解剖亲贝,取性腺作滴片,镜检观察若雄性蛤游动活泼、雌性蛤卵子游离分散程度高,卵径达120~150μm时催产效果较好。

亲贝经1周左右的肥育,即可进行催产刺激产卵。催产方法常用的有阴干、流水、升温、氨海水浸泡、过氧化氢海水浸泡等。据报道,对彩虹明樱蛤用氨海水浸泡刺激催产效果最好,且操作方便。氨海水浓度以0.5‰为宜。浸泡时亲贝的水管与足部呈极度延伸状态,表现出明显不适,如果发现水管极度弯曲且断裂,说明浸泡刺熟程度调节浸泡时间,避免浸泡时间过长影响胚胎发育。

4.2.3幼虫人工培育

培养密度:前期以30个/mL左右为宜,当幼虫发育至壳顶期,应降低培育密度,可控制在10个/mL以内。

饵料:金藻、X藻、扁藻、塔胞藻较适合作为幼虫饵料。金藻、X藻个体较小,作为幼虫培育前期饵料。壳顶期后,投喂扁藻或塔胞藻。投饵量以幼虫的胃饱满度来决定。投喂过程中,混合投喂效果更好。

盐度、酸碱度、温度:适应盐度范围为23‰~43‰,幼虫最佳生长盐度为30‰左右;适宜pH值为7.8~8.4;水温一般控制在24~28℃。

变态附着:浮游期长短与水温、饵料、适宜的附着基等有关。一般情况下,浮游期为12~17d。幼虫培育到壳顶幼虫后期出现明显眼点后,移入铺有软泥底质水池中培育。幼虫变态附着后,栖埋于底质中,进入稚贝阶段。

日常管理:勤观察幼虫活力,测计幼虫密度。每日早晨镜检幼虫的生长情况及肠胃饱满度,依此调节饵料投喂量及种类。日换水2次,清晨、傍晚各1次,每次换水量从幼虫前期1/3到后期的1/2。光线控制在500lx以内。

5养殖

5.1养成场地的选择与土塘建造

5.1.1位置: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底栖硅藻丰富、滩面平坦的软泥底质、泥沙底质滩涂作为养成场地,潮位以高潮带下区和中潮带为宜。低潮带由于敌害生物多,管理难度大,养成产量不高。高潮带由于小潮水不能涨到,受环境影响大,生长不稳定。

5.1.2环境因素:彩虹明樱蛤对比重水温的适应能力较大,比重在1.005~1.020,水温在3~30℃范围无大量污水注入的海区均可养殖。

5.1.3筑塘:筑塘堤高40~50cm,宽50~80cm,堤坝内侧挖一条宽约40cm的环沟,防止彩虹明樱蛤迁移散失,塘内可关水深20~40cm。土塘面积以350~1300m2为宜,便于生产操作。

5.1.4翻土平涂:蛤苗放养前对塘内涂面进行翻土平整,使泥土松软,再用木板压平抹光。这样可以使涂面稳定光滑,表面土不易被风浪潮水冲刷流失,又适于蛤苗潜钻。

5.2养成

放养时间:以4月底~5月份为宜,既可避免气温低、苗种小带来的捕苗困难,又能避免夏季热天运输成活率低。此期间自然水温又是该蛤最适生长温度,放养4~5d后,即开始快速生长。播苗时选择阴天或太阳下山后播苗为好,切忌雨天播苗。

苗种运输:由于彩虹明樱蛤壳薄易碎,一般就近采苗进行养殖。若需长途运输,则采用箩筐、加纱布打底,中途适当加水,以防脱水死苗,装车夜运,注意通风,小心装卸,减少机械损伤。

放养密度:一般以40~60kg/667m2放养苗种为宜,养殖密度视涂质好坏、饵料丰欠而定。密度过低收捕困难,产量和经济效益低;密度过高会造成饵料不足而影响生长速度、养成品质。

播苗方法:用手撒播至涂面即可。

5.3养成管理

巡塘:每日至少巡塘1~2次,观察生长活动情况以及塘内水色、水位、及时修补堤坝、驱赶鸟类啄食,严禁闲人踩踏。大风浪过后要检查滩面有无损坏、淤积,彩虹明樱蛤有无成堆现象。如有淤积要及时清淤,如出现密度过大要及时疏散。并定期测定涂表温度、海水比重及蛤体生长速度。

换水:通常每半个月放塘换水1次,在大潮期进行。如有风浪影响塘内淤积时要增加换水次数,并利用换水干露的机会及时清淤,以防窒息死亡。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节水位高低,换水同时要经常结合晒涂,促使底栖硅藻繁殖。

清除敌害:因为是潮间带筑塘养殖,一般不采用药物清除敌害生物,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利用换水滩涂干露机会人工及时捕杀螺类、蟹类敌害生物。

6采捕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9

蚯蚓是怕光怕炎热的夜行性环节动物,其活动温度为5~30℃,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5℃时,蚯蚓就会停止生长,温度高于40℃或低于0℃时就会死亡。蚯蚓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60%~70%,最适宜的pH值为6.5~7.5。栖息深度一般在10~20厘米。蚯蚓寿命一般为1~3年,受精5~7天后产生蚓茧,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蚓茧24~28天即可孵化成透明状的幼蚓,幼蚓生长60天左右长成成蚓,此时采收的蚯蚓经济价值最高。蚯蚓的品种很多,但大多数不适合人工养殖,目前我国养殖的品种以“大平2号”为主。下面以“大平2号”蚯蚓为例介绍大田养殖蚯蚓的新技术。

一、蚯蚓养殖场地的选择

养殖蚯蚓的季节以春、夏、秋季为好,冬季气温低,不适合养殖。蚯蚓养殖场地的选择和植被的布局,直接关系到蚯蚓的产量高低和经济效益。选择养殖场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养殖场应选择在潮湿、没有污染的地方,地形应尽量有利于水的排灌,土地坚实不易坍塌,土质不能太过干燥。其次,目前养殖蚯蚓多以动物的粪便作为饲料,在蚯蚓养殖场地附近最好建有大规模的黄牛或奶牛养殖场,因为相对而言,牛粪里的残留添加剂比较少,适合作蚯蚓的基料,同时,养殖场内不能有鸡及其他禽类,以免啄食蚯蚓。最后,养殖场周围环境要安静,不能有太大噪音。

大田蚯蚓养殖场分为粪料发酵区(占10%)、种蚯蚓繁殖区(占20%)和蚯蚓养殖区(占70%)。

二、基料的制作

将鲜牛粪摊开,放置在阳光充足的粪料发酵区内进行充分的自然发酵,大约发酵10天后,使牛粪无臭味、无酸味,质地松软,不粘手,颜色为棕褐色即可。

三、建造种蚯蚓的繁殖区

平整土地,清理区内的废弃物和金属物质等。在繁殖区建设前,应先建立一小块养殖床作为小繁殖区进行试验。具体方法是:将基料均匀地铺在地上,厚20厘米,宽1.5米,长2米,备用。

引种:引进的种蚯蚓体态健壮饱满,活泼爱动,爬行迅速,粗细均匀,颜色鲜亮,这样的种蚓体质好,抗病力强。

基料测式:将种蚯蚓均匀撒在小繁殖区,再洒水保湿。一天后,如果种蚯蚓钻到基料里面,证明基料已经配制成功。如果发现种蚯蚓不愿意钻入基料或者逃出基料,则证明基料发酵不完全,必须重新发酵直到发酵完全,种蚓能适应为止。接下来便可在种蚯蚓繁殖区内按照建造小繁殖区的方法大规模建造养殖床,将基料铺在地上,高20厘米,宽1.5米,长度不限,再铺上喷水管。每两个养殖床之间要留有2米左右的空隙,以便在养殖过程中进行其他管理。夏季雨水较多时,为了防止水患,还要在养殖床的一侧挖条排水沟,以便排水。

四、种蚯蚓的繁殖

春季为投放种蚯蚓的最佳季节,每平方米投放1万~1.5万条,基料湿度在60%~70%之间,基料干燥时应及时喷水,夏季可早晚各喷水1次,春秋季节1~2天喷水1次,喷水要均匀。一般种蚯蚓在投放之后就会进行异体,5~7天种蚯蚓开始产茧。由于蚯蚓有“祖孙不同堂”的习性,大小混养会出现近亲,甚至会造成种蚓退化,所以根据蚯蚓的产茧周期,一般每20天左右把种蚓与蚓茧分离一次。目前,大部分地区蚓茧分离多采用光照下驱法。首先在场地上铺上1米宽的塑料薄膜,将养殖床上的种蚯蚓和基料全部挖出堆积在塑料薄膜上,用多齿耙或叉子疏松表面,种蚯蚓为逃避光照就会往下钻,这样上层表面就剩下基料和蚓茧了。然后将基料耙去,随后,种蚯蚓还会继续往下钻,再耙去下一层基料,照此类推。当去除完基料和蚓茧,塑料薄膜上只剩下种蚯蚓时,将种蚯蚓撒在新做的养殖床上,以提供下次繁育的蚓茧。

五、蚯蚓养殖区的建设与管理

蚯蚓养殖区的建设方法与蚯蚓繁育区的建设方法相同,养殖床高20厘米,宽1.5米,长度不限,每两个养殖床之间保留2米的过道,以便饲养管理。将带蚓茧的基料均匀地撒在养殖床上,约20天后幼蚓钻出,在这期间应注意管理养殖床。养殖床应保温、保湿并及时加料。养殖床要经常进行疏松,保持空气流通和幼蚓成活。使用铁耙松土时,动作要轻,避免伤害表层的蚓茧和幼蚓。同时还要搞好清沟排污等工作。

由于蚯蚓喜湿怕干,养殖床温度在15~25℃,湿度在60%~70%之间,注意及时浇水降温。夏季最好把稻草铺在养殖床上再浇水,这样稻草可起到遮光的作用。夏季每天早晚各喷1次水,春秋季1~2天喷1次水,喷水应掌握宁少勿多的原则,基料干燥时即可浇水,而不能一次浇得太多,喷水要匀、细、透。当发现养殖床表面平整时即要补料,将基料按堆堆放在养殖床的过道间,按长方块状均匀地铺在养殖床的表面,补料厚度为8~10厘米。为给蚯蚓保留更多的透气空间,基料可按梅花状放置,料间空隙6~8厘米,如基料有团块,可用耙子打碎。幼蚓生长60天后就长成成蚓了,这时要及时采收。在大部分蚯蚓体重达400~500毫克时即可采收,蚯蚓采收的最佳方法仍为光照下驱法(略)。大田饲养蚯蚓,每667平方米可产蚯蚓2吨。

六、蚯蚓的储藏加工与冷藏

将采收的蚯蚓铺在地上静置4个小时,蚯蚓会将体内的污物吐出,这时用干净的豆包布平铺在蚯蚓上,双手轻拍,然后将豆包布掀起,把下层蚯蚓翻至上层后静置半个小时左右,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蚯蚓不再吐出污物为止,之后将蚯蚓放入方屉中即可。

接下来用清水清洗蚯蚓:将1~2公斤蚯蚓放在盆内,用自来水冲洗,同时用手均匀搅拌,直至蚯蚓无杂物;再将洗过的蚯蚓放在装有清水的大盆内,清洗至无杂物、无泡沫后,倒入另一塑料筐内滤至无水滴后倒入干净的方屉。如果不马上运输,还要将处理好的蚯蚓放到-16℃的冷库冷冻,以免蚯蚓腐烂。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10

关键词:秋冬季节;猪疫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501156

1秋冬季猪疫病的特征

秋冬季节猪疫病的特征主要有5点:秋冬季猪疫病的传染性强,带来的危害性也大。秋冬季,由于疫病引发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猪瘟、乙脑、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猪繁育与呼吸综合症以及圆环病毒等超过20种。而细菌性的疾病主要有喘气病、猪肺疫、水肿病以及猪副伤寒等30多种疾病;疫病的流行呈现出非典型的特点,例如猪瘟等,由于猪发生瘟疫等都出现了病性温和,病势缓慢,病变时特征不明显,呈现出散发等不同的特点;秋冬季节会出现不同的疫病,疾病的种类繁多,难以较好的进行预防和控制,例如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新血清性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性肺炎以及附红细胞体病等;疾病越来越难以控制,很多细菌性疾病由于长期大量的使用抗菌药物,猪的身体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体内出现了耐药菌株,疾病越来越难以控制和治疗;病菌的多原性导致疾病的多样性,由于多种病菌的混合以及继发感染,导致猪的疾病的多种多样。而由于病菌的多样性,引起各类疾病,最终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2秋冬季猪疫病的病因

2.1传染性病原

在秋冬时节,生猪体内、养殖区域以及排泄物等都存在较多的病菌,而温度不断降低,很多病原容易发生混合感染,传染率较高。另外,由于这些病菌的变异能力较强,毒性不断增强,导致疫病的发生。

2.2免疫接种缺乏

目前,我国很多的生猪养殖过程中忽视了防疫的作用,部分养殖场没有根据要求定期进行免疫接种,疫苗的存放、运输、使用等存在问题,导致免疫接种的失败,没有对生猪产生免疫作用。另外,免疫前后、免疫过程中,部分生猪使用了抗生素以及抗病毒的药物,这些都属于免疫抑制性药物,都会影响疫苗的作用,导致生猪疫病的发生。

2.3管理不科学

生猪养殖过程中存在管理不科学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养殖和饲养2个方面。养殖过程中,仔猪的购入缺少科学的手续,没有进行检疫,导致仔猪将病原带入,导致疾病的发生;饲养管理也存在问题。由于秋冬季节温度较低,养殖场所的保温较差,饲料的营养单一,猪的营养缺乏,抗病能力下降。另外,饲养管理中,缺乏完善的制度,消毒措施缺乏,当出现疫病后,病死猪只的处理不科学,导致病原的扩散和传播。

3秋冬季猪疫病的防治措施

3.1强化养猪场的饲养管理

饲料的选择要科学,要保证猪的多重营养,提高猪的免疫能力和疾病的抵抗能力;要保证养殖场所的清洁卫生,确保环境的卫生,提高猪的免疫能力以及抗病能力;在养殖过程中,养猪专业户在日常的饲养中,要选择合理的消毒方法,配合正确消毒液,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系统性的、全面性的消毒,确保养殖场所保持干净、卫生、干燥的环境。要让养殖场所保持通风的状态,秋冬季节要做好保温工作,减少猪因为温度的变化发生疾病。

3.2强化养殖场的免疫监测

养殖场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免疫监测系统,及时的掌握养殖场所内猪的免疫效果。养殖场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较为完善的科学免疫体系。养殖场所内要进行系统的免疫监测,一旦发现带疫病的病猪,要及时的处理,消灭疫病的传染源。同时,养殖场内的疫苗要科学运输、保存和使用,注射疫苗前后以及过程中要避免抗生素、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疫苗的失效。养殖场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疫苗的操作,提高疫苗免疫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3强化药物预防

猪疫病的发生主要是缺少较好的药物预防,有些疾病缺乏合理的疫苗,从而难以进行高效的治疗和预防。因此,养殖场所要加强药物的使用,养殖专业户可以通过有效药物的使用来减少疫病的发生,预防药物的使用要具备针对性,根据细菌、寄生虫的性质,选择科学的药物进行防治。

3.4强化疫猪的隔离

养殖场所一旦发现猪感染传染性的疾病要及时的进行隔离和扑杀,对隔离出来的部分病猪要进行合法、规范化的处理,要安排专门的饲养人员进行处理,防治饲养人员交换场所,防治疾病的传播。

4结束语

我国是养猪业大国,但是目前养殖业的技术较为落后,在秋冬季节容易发生大量的疫病事件,给广大的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确保养殖场所的环境卫生,选择营养丰富的饲料喂养猪,提高猪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选择较好的药物进行预防,建立良好的免疫监测系统,发生疫病的猪要科学、规范的处理。

参考文献

[1]胡成波.十二种二类猪疫病防治技术[J].中国畜牧业,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