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运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7:52

公路交通运输篇1

在影响公路交通运输成本的诸多因素中,既包含企业外部因素,也包含企业内部因素。综合概括起来,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客货车运输总成本,二是客货车完成的换算周转量。具体来说,主要是人、路、车、管理四个方面。首先,是人的素质和数量方面的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公路运输对职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职工业务水平,压缩冗余人员,能够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其次,是公路条件方面的因素。尽管公路运输企业本身并不能决定公路条件的好坏,但是公路条件却影响着运输单位成本水平。路面等级高、公路条件好不仅能够减少机件磨损、节约燃料消耗、延长大修理间隔里程,还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生产率与车辆技术速度。再次,是营运车辆方面的因素。作为公路运输企业主要的劳动手段,营运车辆的车型配比、车辆技术状况、燃料使用制度、车辆的养护与管理都会对运输单位成本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最后,是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因素。企业运输生产过程中,科学的经营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运输单位成本水平。如何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质耗、减少无效运输等是企业运输生产经营管理所面临的主要的问题。

2关于降低公路运输成本的几点建议

降低公路交通运输成本就是通过优化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减少支出,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为降低公路交通运输成本,企业应避免生产经营中不必要的支出,应建立并完善各项制度与标准,从而对成本进行全面、及时、有效的控制。降低公路交通运输成本能够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有效降低公路运输成本。

2.1加强职工思想教育,提升职工业务水平。职工的素质问题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基层管理者在成本的评定、报销、核算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修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决定着修理费用的高低;驾驶人员在运输时间、路线选择、油耗控制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高层领导在预算决算、制定策略方面也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2.2重视汽车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汽车运输业车辆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车辆修理应遵循视情修理的原则。“视情修理”指的是依据车辆检测诊断结果,根据情况按照不同的作业范围与深度展开修理工作。此项规定的目的在于避免提前修理所造成的浪费,又防止拖延修理造成的情况恶化。因此,企业应贯彻该项原则,加强汽车维修技术管理。

2.3制定科学合理的油耗标准。在运输成本中,营运汽车的燃料消耗占40%左右。因此,运输企业应加强车辆耗用燃料的管理。在制定油耗标准时,既要遵循降低成本的目标,又要符合客观实际。应在车辆出厂时,最低油料消耗标准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实际运营中的季节、路况、发动机新旧程度、路面坡度等方面的因素,最终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油耗标准。

公路交通运输篇2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需求总量不断增长,需求层次快速提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技术难度加大,行业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实现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制定和实施行业技术政策,采取引导、支持和鼓励性政策措施,促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行业发展中的应用,对于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行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适应新形势,交通运输部从2012年开始,启动了行业技术政策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制定本技术政策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聚焦“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针对行业发展速度快、技术要求高的重点领域,系统总结技术发展新进展,注重把握科技发展新趋势,体现技术政策的时代性和系统性,促进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编制中遵循了四项基本原则,适应政府职能转变新要求,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发展潮流,注重技术的经济适用,最终确立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应推广、鼓励和限制的主要技术,形成了《技术政策》。

据了解,《技术政策》的体系框架分为“技术领域、专业方向、技术环节、主要技术”的四个层级;主要内容包括公路工程、水运工程、运输服务、城市交通、安全应急、节能环保和信息化等7个领域,共计70条主要技术,涉及公路、桥梁、隧道、港口、航道、运输、城市交通、出租车、环保、清洁能源、信息服务等专业。

公路交通运输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运量分析预测

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是公路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同时也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人在进行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时一直是站在项目、行业和部门的角度,而不是站在综合运输的角度来从事这项工作,必然导致交通量预测依据的预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的质量和说服力。

1从整体进行交通运输分析

整体交通运输分析是利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来指导交通需求预测,同时也为整体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整体交通运输分析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是运输结构分析。首先分析拟建项目影响区内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各种运输方式占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然后介绍拟建项目走廊内主要相关的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特点,包括运输线路的走向、长度、等级(包括线路等级和港、站等级)以及历史发展变革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拟建项目走廊内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占走廊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是能力利用分析。能力利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是否适应交通需求。铁路运输可以通过计算线路实际运量与设计运输能力的比率来加以分析。公路运输除了采用此方法外,还可利用公路实际路况和交通构成计算现有公路分区段(城镇路段或非城镇路段)的服务水平来进行。通过对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能力利用程度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是运量增长分析。为了把握各种运输方式历史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必须对拟建项目走廊总运量和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历年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总运量可以采用运输量或运输周转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公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公路观测站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或直接影响区运输量、车辆保有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铁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线路客货运密度、主要车站发送和到达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水运运输可以采用主要港口客货吞吐量或水运运输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运量平均增长速度时,是以交通运输量作为被说明变量,以时间变量作为说明变量。

第四是运输特点分析。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特点、货类特点、货类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运输方式的交通区间构成(区间内与区间外、过境运输)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种运输方式平均运距、客运及分货类不同运输方式最佳分界点里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交通区间构成情况分类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特点(来源地、消费地)及其运量增长态势分析等等。

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拥有各种运输方式资料的基础上,公路运输资料可以通过调查得到,铁路运输资料可以在铁路部门收集或利用铁路站点发送到达量及运输密度资料推算得到,水路运输资料可以利用水运港口吞吐量及平均运距推算得到

2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第一、运量预测。客运量预测可以采用国内交通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四阶段法:先汇总各种运输方式基年旅客运输量表,然后预测综合客运量,再通过交通分布得到超未来特征年旅客综合运输量表。根据旅客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费用进行未来状况下有无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的公路和其他方式旅客运输量表,通过交通分配和不同车型构成及实载率,预测出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不同车型客运交通量(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客运交通量的差值即为客运转移交通量),同时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其他运输方式客运量。

根据目前我国现状,综合交通客运量预测一般在公路与铁路之间展开。通过对调查得到的公路资料和铁路资料的分析,以及对这两种运输方式运输特点的分析。

第二、货运量预测。总体思路是在综合交通运输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几种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的综合运量进行交通方式分担分析,再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规划预测。

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2.1按照目前采用的方法预测出公路无拟建高速公路、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无质的变化状况下未来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2分类汇总基年有可能产生竞争关系的主要货类货物运输量。

2.3根据统计资料、运输规划资料以及与这几类货物有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资料预测出这几类货物的未来运输量表。

2.4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有无质的变化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运输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B”)aB即为未来状况下无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5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未来状况下有无用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C”),a-B+C即为未来状况下有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

2.6通过交通量分配得到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公路货运交通量。其他运输方式未来货运量可根据其规划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C得到。当预测期内其他运输方式运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时,可以省略第四步,此时B=0。

公路交通运输篇4

【摘要】公路交通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简要回顾我国公路运输业发展概况,分析公路交通运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形势,探讨性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交通经济公路运输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作用。从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量按不同运输方式的构成比例来看,公路交通运输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及公路网的日趋完善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公路在当代已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一、公路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骨干运输方式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汽车运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公路网的形成,使公路运输成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骨干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在技术经济特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1)机动灵活,适应个别交通运输用户的需要和具体条件,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最大优势,服务面深入广大,是最基本的集散运输方式,适应西部开发的基本交通运输需求。(2)直达性最好,在途周转、停滞时间短,运输时间利用充分,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时运输速度在地面运输方式中也是比较快的。是唯一能实现门到门运输服务的运输方式。(3)公路建设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回收期短,公路运输企业兴办费用较低,易于进入或退出市场,经营机制比较灵活。上述这些特性无疑最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因而是现展最快的运输方式。

二、公路交通发展概况

建国初期,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万公里,技术等级十分低下。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到1996年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11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22公里,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15000多公里,四级及四级以下公路87万公里,在一些大经济区域内,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干线公路网。全国100%的县城,95%以上的乡镇的74%的行政村通了公路。“九五”期间,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三纵两横”和两条重要国道主干线公路,五年新增通车里程10万公里(含中西部地区约6万公里),到2000年,通车里程达126万公。2001—2010年重点建设“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余下的“两纵五横”主要路段,加快建设国道主干线系统以外交通特别繁忙的其他高等级公路,改善和提高边境口岸公路标准,完成川藏、青藏等国防公路的整治和改造,积极扶持未通车的行政村公路建设,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公路。

三、公路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虽然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很快、成效很大,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生产力水平不高。在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中,中高档客车特别是高档客车和大吨位柴油货车以及集装箱等专用货车所占比例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旅客和货主的需求。

2.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种种原因,客货运输站场建设进度缓慢,到目前为止,在部分大中城市、相当数量的县城以及大多数乡镇,客货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仍很短缺且设备简陋,成为制约道路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了公路基础设施功能和车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

3.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存在着地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封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空驶率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降低,对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造成了消及的影响。

4.运输法制建设滞后。目前道路运输业执行的仍是部门规章,缺乏高层次的管理法规,使全行业的行政执法工作受到影响。

5.运政管理工作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运政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公路交通运输市场点多线长面广,行业治理错综复杂,因此,既要分析当前形势,以发展的眼光解决运输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重视行业治理长效机制的形成,确保运输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

1.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从治理机制入手,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鼓励社会力量大办运输、办大运输。在运输组织结构方面,积极推行高速快客、超长线路实行集团化、公营化;跨区线路、危险货物、现代物流、站场经营公司化;其他线路、维修、检测、驾校等经营方式多元化。在运力结构调整方面,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客运以高级客车为主,城乡客运以中级客车和普通客车为主,货物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辆,加快普通敞篷货车的厢式化进程。

2.提高运输生产力,加快道路运输发展。采取多元化筹资的方式,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建设客货运站场;同时切实做好客运站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强化运营治理,加强道路运输安全。一是加强安全生产责任治理,严格实行安全生产监督责任检查制度,把安全责任至上而下细化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二是加强营运车辆技术治理,坚持和完善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和定期维护制度,切实规范营运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行为。三是加强对客运站的监督治理,切实加强营运客车安全例检和进站车辆经营资格的审查,果断防止超员车辆、“带病”车出站运行。

4.严细市场监管,创造规范运输环境。一是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解决运力大于运量的问题。二是监督治理机制,全面清理和规范运输行业各类收费项目,大力开展运输专项治理。三是多元经营机制,积极实施运输市场多种准入模式,探索推行主干线、热线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投标,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良性、公开、公正的运输环境。

5.规范执法治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按照“设权应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检查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确保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监督检查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办事,树立良好执法形象。

五、公路交通运输发展五大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要求公路交通运输提供更可靠、快捷方便的运输服务。未来几年,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交通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公路运输能力大大提高,但与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相比,公路运输仍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运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

2.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智能运输系统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提高公路网的通行能力,降低汽车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随着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在公路运输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技术、运输安全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从而大幅度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

3.公路交通运输将与现代物流日益融合

物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服务部门之一。公路交通运输加速向现代物流的发展和融合,不仅是为了面对现有的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更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和我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公路运输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客户服务的要求。

4.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是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路客运市场需求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要求“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同时,随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高等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公路客运营运质量提供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通达能力、运行条件改善的小环境,都对公路客运发展方向提出了战略性转变的要求。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成为现阶段中国公路客运发展战略的主要取向。

参考文献:

[1]刘艳慧,贾元华.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探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11.

[2]沈俊.加入wto对中国道路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1.4.

公路交通运输篇5

【关键词】交通经济公路运输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作用。从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量按不同运输方式的构成比例来看,公路交通运输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及公路网的日趋完善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公路在当代已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一、公路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骨干运输方式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汽车运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公路网的形成,使公路运输成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骨干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在技术经济特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1)机动灵活,适应个别交通运输用户的需要和具体条件,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最大优势,服务面深入广大,是最基本的集散运输方式,适应西部开发的基本交通运输需求。(2)直达性最好,在途周转、停滞时间短,运输时间利用充分,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时运输速度在地面运输方式中也是比较快的。是唯一能实现门到门运输服务的运输方式。(3)公路建设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回收期短,公路运输企业兴办费用较低,易于进入或退出市场,经营机制比较灵活。上述这些特性无疑最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因而是现展最快的运输方式。

二、公路交通发展概况

建国初期,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万公里,技术等级十分低下。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到1996年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11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22公里,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15000多公里,四级及四级以下公路87万公里,在一些大经济区域内,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干线公路网。全国100%的县城,95%以上的乡镇的74%的行政村通了公路。“九五”期间,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三纵两横”和两条重要国道主干线公路,五年新增通车里程10万公里(含中西部地区约6万公里),到2000年,通车里程达126万公。2001—2010年重点建设“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余下的“两纵五横”主要路段,加快建设国道主干线系统以外交通特别繁忙的其他高等级公路,改善和提高边境口岸公路标准,完成川藏、青藏等国防公路的整治和改造,积极扶持未通车的行政村公路建设,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公路。

三、公路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虽然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很快、成效很大,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生产力水平不高。在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中,中高档客车特别是高档客车和大吨位柴油货车以及集装箱等专用货车所占比例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旅客和货主的需求。

2.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种种原因,客货运输站场建设进度缓慢,到目前为止,在部分大中城市、相当数量的县城以及大多数乡镇,客货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仍很短缺且设备简陋,成为制约道路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了公路基础设施功能和车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

3.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存在着地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封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空驶率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降低,对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造成了消及的影响。

4.运输法制建设滞后。目前道路运输业执行的仍是部门规章,缺乏高层次的管理法规,使全行业的行政执法工作受到影响。

5.运政管理工作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运政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公路交通运输市场点多线长面广,行业治理错综复杂,因此,既要分析当前形势,以发展的眼光解决运输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重视行业治理长效机制的形成,确保运输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

1.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从治理机制入手,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鼓励社会力量大办运输、办大运输。在运输组织结构方面,积极推行高速快客、超长线路实行集团化、公营化;跨区线路、危险货物、现代物流、站场经营公司化;其他线路、维修、检测、驾校等经营方式多元化。在运力结构调整方面,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客运以高级客车为主,城乡客运以中级客车和普通客车为主,货物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辆,加快普通敞篷货车的厢式化进程。

2.提高运输生产力,加快道路运输发展。采取多元化筹资的方式,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建设客货运站场;同时切实做好客运站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强化运营治理,加强道路运输安全。一是加强安全生产责任治理,严格实行安全生产监督责任检查制度,把安全责任至上而下细化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二是加强营运车辆技术治理,坚持和完善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和定期维护制度,切实规范营运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行为。三是加强对客运站的监督治理,切实加强营运客车安全例检和进站车辆经营资格的审查,果断防止超员车辆、“带病”车出站运行。

4.严细市场监管,创造规范运输环境。一是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解决运力大于运量的问题。二是监督治理机制,全面清理和规范运输行业各类收费项目,大力开展运输专项治理。三是多元经营机制,积极实施运输市场多种准入模式,探索推行主干线、热线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投标,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良性、公开、公正的运输环境。

5.规范执法治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按照“设权应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检查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确保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监督检查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办事,树立良好执法形象。

五、公路交通运输发展五大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要求公路交通运输提供更可靠、快捷方便的运输服务。未来几年,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交通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公路运输能力大大提高,但与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相比,公路运输仍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运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

2.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智能运输系统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提高公路网的通行能力,降低汽车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随着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在公路运输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技术、运输安全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从而大幅度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

3.公路交通运输将与现代物流日益融合

物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服务部门之一。公路交通运输加速向现代物流的发展和融合,不仅是为了面对现有的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更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和我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公路运输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客户服务的要求。

4.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是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路客运市场需求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要求“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同时,随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高等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公路客运营运质量提供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通达能力、运行条件改善的小环境,都对公路客运发展方向提出了战略性转变的要求。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成为现阶段中国公路客运发展战略的主要取向。

参考文献

[1]刘艳慧,贾元华.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探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11.

[2]沈俊.加入wto对中国道路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1.4.

公路交通运输篇6

关键词:交通工程;公路运输;技术管理研究

随着交通运输能力的持续提高,相关单位也愈来愈重视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建设。在交通工程和公路运输中,加强技术管理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设备的使用效率、发挥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优势,有助于减少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进行技术管理,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掘施工过程中潜在的质量问题,便于及时弥补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之处。

1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随着家庭拥有车辆数量的增多,人们对道路容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目前我国的公路密度较低,结构不合理,导致多处路段时常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与国家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的相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在开展公路项目建设期间,存在不严格遵守规范和标准的行为,导致道路工程的质量不达标[1]。此外,由于在交通运输道路的设计中存在规划不合理的现象,因此交通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制约着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较多,受当地经济条件限制较大。1.2运输能力明显不足。虽然当前我国运输产业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专门从事货物运输和客运项目的车辆数目仍然较少,无法充分满足社会民众对于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在应对较大数目的运载量时,大型货物运输及客运车辆极为紧缺,一方面难以达到客户提出的相关要求,无法达到高标准的运输效率,另一方面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超载情况,极大增加了交通运输的风险,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2]。1.3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结合当前交通工程和公路运输技术管理现状来看,行政管理负责的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管理,公安部门则是负责安全问题,与经济和技术管理相比,安全问题更为重要[3]。在管理同一对象的相关经济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检查重复和收费重复的情况,这种现象会阻碍公路运输管理的顺利开展、加大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此外,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需要动用多个部门,而不同部门如果协调不好、无法进行互相配合,一旦出现责任问题胡乱推诿,便无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技术管理职能。

2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技术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2.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稳步发展的有力保障,要想全面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技术管理水平,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增加公路辐射范围,提高密度,在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公路建设。另一方面,在健全公路网络建设的同时,应将其功能性和结构性充分考虑在内,避免后续出现不利情况。比如在进行客运站场建设的选址方面,应保障新建汽车站的位置与城市公路和公交系统及其他各种运输方式的场所相衔接,以确保各路车辆的流向合理化,尽可能地降低乘客出行难度,减少费用和时间消耗,同时还要具备较为宽敞的空间,在满足建设需求的前提之下还应为未来发展提供余地[4]。此外,还应重视相关项目的管理机制建设需求,使其与现代化公路管理体系相适应。2.2加强运输监管能力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立足实际经济发展需求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指导,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为国内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针对当前交通运输中存在的结构分配不合理和能力不足等现象,政府部门要对投资融资体制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以便为相关体系的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在进行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鼓励各个地区的多个运输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为完善体系提供更多动力。对于采用运输方式较多的企业,政府部门在为其提供相应补贴的同时也要制定明确的标准制度,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企业的市场活动更加规范化[5]。政府单位应督促相关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安全生产操作流程,完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对于存在安全隐患并且经过整改之后仍然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运输企业,政府应坚决阻止其继续开展经营活动,并且应督促相关单位认真履行车辆进站出站检查工作,把好车辆的进出站关。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运输企业应积极制定全方位的生产责任管理体系,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主动开展自查行动,及时清除事故隐患。企业应加强对运输车辆的技术管理力度,针对车辆的驾驶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交通运输能力的持续提高,相关单位也愈来愈重视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建设。在交通工程和公路运输中,加强技术管理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设备的使用效率、发挥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优势,有助于减少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进行技术管理,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掘施工过程中潜在的质量问题,便于及时弥补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之处。1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随着家庭拥有车辆数量的增多,人们对道路容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目前我国的公路密度较低,结构不合理,导致多处路段时常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与国家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的相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在开展公路项目建设期间,存在不严格遵守规范和标准的行为,导致道路工程的质量不达标[1]。此外,由于在交通运输道路的设计中存在规划不合理的现象,因此交通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制约着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较多,受当地经济条件限制较大。1.2运输能力明显不足虽然当前我国运输产业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专门从事货物运输和客运项目的车辆数目仍然较少,无法充分满足社会民众对于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在应对较大数目的运载量时,大型货物运输及客运车辆极为紧缺,一方面难以达到客户提出的相关要求,无法达到高标准的运输效率,另一方面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超载情况,极大增加了交通运输的风险,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2]。1.3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结合当前交通工程和公路运输技术管理现状来看,行政管理负责的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管理,公安部门则是负责安全问题,与经济和技术管理相比,安全问题更为重要[3]。在管理同一对象的相关经济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检查重复和收费重复的情况,这种现象会阻碍公路运输管理的顺利开展、加大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此外,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需要动用多个部门,而不同部门如果协调不好、无法进行互相配合,一旦出现责任问题胡乱推诿,便无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技术管理职能。2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技术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2.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稳步发展的有力保障,要想全面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技术管理水平,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增加公路辐射范围,提高密度,在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公路建设。另一方面,在健全公路网络建设的同时,应将其功能性和结构性充分考虑在内,避免后续出现不利情况。比如在进行客运站场建设的选址方面,应保障新建汽车站的位置与城市公路和公交系统及其他各种运输方式的场所相衔接,以确保各路车辆的流向合理化,尽可能地降低乘客出行难度,减少费用和时间消耗,同时还要具备较为宽敞的空间,在满足建设需求的前提之下还应为未来发展提供余地[4]。此外,还应重视相关项目的管理机制建设需求,使其与现代化公路管理体系相适应。2.2加强运输监管能力。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立足实际经济发展需求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指导,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为国内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针对当前交通运输中存在的结构分配不合理和能力不足等现象,政府部门要对投资融资体制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以便为相关体系的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在进行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鼓励各个地区的多个运输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为完善体系提供更多动力。对于采用运输方式较多的企业,政府部门在为其提供相应补贴的同时也要制定明确的标准制度,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企业的市场活动更加规范化[5]。政府单位应督促相关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安全生产操作流程,完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对于存在安全隐患并且经过整改之后仍然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运输企业,政府应坚决阻止其继续开展经营活动,并且应督促相关单位认真履行车辆进站出站检查工作,把好车辆的进出站关。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运输企业应积极制定全方位的生产责任管理体系,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主动开展自查行动,及时清除事故隐患。企业应加强对运输车辆的技术管理力度,针对车辆的驾驶人员和管理人员,要组织他们进行专业的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引导其树立牢固的安全行车意识,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驾驶人员,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纠正并给予严肃处理,对于多次违章以及做出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驾驶人员,应将其列入行业黑名单,并直接清退,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规范、安全的交通运输环境。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各个车辆的基本情况,做到定期检查和维护,加强对车辆的监管力度。要完善车辆的管理制度,细化检查程序,从源头上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此外,企业应重视与其他相关企业及部门的管理交流和技术学习,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2.3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提升,信息科技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在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将计算机技术合理地运用于公路运输管理工作中,能够显著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系统的科学性,有助于减轻交通管理压力、增强运输管理整体水平。在公路收费方面,传统的收费方式程序较为复杂、花费时间较多,导致运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堵塞现象,甚至还有引发交通事故的风险,而选择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可以制定科学有效的自动收费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缴费所需时间,避免资源浪费[6]。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如图1所示,计算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整个过程不需要人为干预,在不停车的前提下,可自动完成过往车辆收费。与传统收费方式相比,etC自动收费系统可提高通行效率,传统人工车道收费所用时间约为14s,而etC收费系统仅用3s即可实现收费,通道通行能力提高了4倍左右,一条etC车道通行能力基本等同于5条人工收费通道,可有效缓解公路收费站拥堵现象。在导航应用方面,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车辆在行使过程中自动识别道路状况和周围车辆,能够帮助驾驶员以较为合理的速度保持安全驾驶状态。通过对道路两边安装摄像头,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违规车辆及违规现象,方便及时对其加以惩处,同时,在出现交通事故的时候,摄像头中所拍到的视频还可以作为证据,为公安部门解决问题提供真实参考。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能够极大推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对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给予足够重视,进一步拓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方面的应用范围。此外,还应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要为专业人员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在公路运输管理中充分发挥技术价值,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水平。

3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在技术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交通工程和公路运输技术管理水平,必须深入研究其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服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促使交通运输产业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麦超武.公路交通工程安全防护设施的作用与质量控制分析[J].交通世界,2019(17):23-24.

[2]王兴云,甘晓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工艺与管理探究[J].低碳世界,2019,9(6):209-210.

[3]宗晓秀.交通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初探[J].科学技术创新,2019(18):140-141.

[4]于洋.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8):279.

公路交通运输篇7

关键词:低碳化节能减排交通运输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中国将同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消耗的主力,同时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满足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的同时,严格控制和不断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一、公路交通运输低碳化的背景

(一)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持续增长

权威机构研究表明,碳排放有三个主要来源,交通运输行业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汽车的排放量已经占到全部排放量的25%。国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近10年来,在其他行业和领域的碳排放量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量仍然在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引起世界气候变化最主要的消极因素。

(二)我国政府承诺建设低碳国家

面对气候变化,和其他主要国家一样我国政府对此也十分关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将采取严厉措施逐渐降低并减少碳排放,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降低40%―45%。针对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将通过“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等途径实现自己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承诺。

(三)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严重

一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情况令人担忧:据国际能源组织测算,2005年我国因石油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来自公路运输(非公交系统)行业的排放已占到21%。二是在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我国运输车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以货运汽车为例,我国车辆百吨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要高30%。三是基于城市化的需要,我国交通用能将持续增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碳排放压力还将持续增加。

二、实现公路交通运输低碳化的对策

公路交通运输低碳化,是相对于传统模式而言的一种能源消耗最少、效率最高、排放最低的交通发展模式,低碳交通运输最大的特点,是以最少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预定的运输服务目标。当前我国公路交通实现低碳化,面临着能源消耗数据不全面、碳排放数值统计不准确等诸多问题,实现交通运输低碳化必须从“碳足迹”和“碳预算”等基础工作做起。

(一)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

科技创新是实现低碳化的根本途径,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化也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比较来看我国在这方面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例如,目前使用沥青铺设路面是我国交通道路建设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方法,但现在常用的沥青在使用过程需要加热到160℃―180℃,部分沥青甚至需要加热到190℃以上才可以使用。使用这种沥青进行施工,不仅会耗费过多的能源加大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会伴随大量的烟尘和有毒气体。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多年摸索开发出一种温拌沥青。使用这种沥青铺设路面,不需要耗费过多的加热燃料,同时可以降低施工温度,在保持热拌沥青的性能的同时实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种典型的低耗高效低碳铺路技术。是名副其实的高节能、低排放的低碳铺路技术,是路面铺筑技术的重大创新。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用于道路交通建设的沥青混合料数量巨大,其用量随着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根据发达国家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经验,沥青的使用量与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呈正相关。按照这个理论,我国沥青混合料的用量未来很可能大幅增长,甚至可能出现跳跃式增长。目前我国每年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用量约为3亿吨,排放二氧化碳540万吨。如果我国在交通道路建设中能广泛采用温拌沥青施工方法,则每年可节省大量燃油,并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加强对重点领域碳排放的监测

公路交通运输方面的碳排放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类运输车辆在路面行进时消耗燃料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在道路交通建设和道路养护时熔化沥青消耗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根据数据统计,车辆行驶时因燃油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车辆的数量增速较快,车辆排放已经成为公路交通领域最大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源,并且将会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在更高的程度上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基于此,当前必须尽快开展对汽车碳排放的监测工作,通过互联网建立起全国性的汽车碳排放网络监控体系,为交通运输领域控制和降低碳排放做好基础工作。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目标

和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还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领域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低碳化目标。减排基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尺度,在交通运输领域,可以通过科学测算设计出多个减排基准,并通过模拟手段设计减排情景。在设定减排基准和减排情景时,必须从行业全局出发,强化整体理念,充分考虑公路交通运输减排的潜力,反复比较和分析现实和潜在的减排成本,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可信的减排效果。通过这些大量的基础性预测,提出公路交通运输领域不同阶段的“碳预算”目标。在确定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目标时应该注意,鉴于我国的条件,目前我们只能采取措施一定程度上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降低二氧化碳的单位强度,从总量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我国来说还不现实。

交通运输行业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碳排放量是交通运输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认清碳排放带来的消极影响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行业能源使用效率,加强对运输车辆等重点领域碳排放的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目标,将对交通运输行业低碳化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彦德,等.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的途径与措施[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蔡博峰,刘春兰,陈操操,等.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公路交通运输篇8

【关键词】交通事故公路运输业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5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1

1引言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社会问题,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世界卫生组织把2004年4月7日的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道路安全”,提出了“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口号,交通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话题。本文对交通事故与公路运输业状况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抑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是1982年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的,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指标评价方法,具有所需数据量少、计算量较小等优点,又能很好反映各个因素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或优劣关系,而且弥补了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点。

灰色关联分析是对系统动态发展变化趋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关联度用来衡量关联性大小的程度,描述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相对变化和相关程度,非常适合动态的历程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时间或空间序列数据进行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比较来判断因素联系是否紧密,即关联度的大小。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间的相关度就越高,影响力越大;反之,两者关联度就越低,影响力越小。判断数列与数列x0关联度的大小,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数据的无量纲处理:为了消除量纲和单位不同所带来的不可公度性,应首先将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可令

(1)

2)求差序列:

(2)

3)求两极最大差和最小差:

(3)

4)求关联系数:

(4)

其中:为分辨系数,的值越小,分辨率越大。

5)关联度计算:

(5)

关联度r0i的值越大,说明数列

对数列x0的影响力越大。

3交通事故与公路运输业状况的关联分析

笔者选用我国1998—2006年9年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损失与公路运输业指标中的公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私人汽车拥有量、公路运输载客汽车拥有量、公路运输载货汽车拥有量等统计数据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统计数据的具体数值见表1。

以公路运输业指标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关联度计算为例,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步骤,取,计算得关联系数矩阵f1。

根据(5)式,计算关联度,得关联度序列。

同理,可得公路运输业指标与交通事故受伤人数及直接损失关联度序列。

根据灰色关联度r0i的值,可以判断公路运输业指标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直接损失的关联程度呈现相似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公路里程、私人汽车拥有量、高速公路里程、公路运输载客汽车拥有量、公路运输载货汽车拥有量。

4结束语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持续增长,交通安全状况日趋严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为交通安全行业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交通事故,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畅通工程”、创建“平安大道”、整治交通事故黑点、加强交通事故预防的措施、建立交通事故预警机制、建设“交通安全村”和“交通安全社区”,公安部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交通事故预防专家组”等,这些措施对改善我国交通安全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交通安全是全社会、全民问题,最终要靠全社会及全民来共同参与解决。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摆在我国交通安全管理者面前的难题,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公路交通运输篇9

关键词:交通公路运输工程;成本控制;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各个地区拉近了其之间的距离,并从一定程度上改善道路交通问题,当然,在交通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工程的成本问题,所以,为了使施工单位其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必须要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问题进行严格的控制,杜绝资源浪费等情况的出现。对此,本文对其交通公路运输工程的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和作用。

一、交通公路运输工程成本控制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控制

所谓的全控制,就是在公路工程建设期间,要求对全体人员以及对工程全过程进行控制,其中对全体人员加以控制,主要是要求工程项目所有的工作人员需对成本控制进行充分的了解,并要求工作人员对该项任务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同时要应该积极配合相关工作的运行。全过程控制主要是指在项目施工启动到工程竣工,其建设过程中把成本控制融入到其中,然后再对其进行控制。所以,在公路工程建设期间,其施工单位与成本控制二者相辅相成,同时也是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等综合指标的有效考核,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路工程,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需要涉及的每一个成员应自觉的配合相关部门的实施,并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

(二)目标化管理与节约的原则

所谓的目标化管理就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利用一些手段对成本进行科学的控制与管理,使用该管理可以在工程建设期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利用该管理可以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以及调配,最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然而在其节约的原则方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加强其管理的科学性,在交通公路运输工程建设过程中,使其管理科学化和合理化,不仅可以提高其工程整体的质量水平,还可以有效优化其方案,进而提高其施工效率;第二严格要求工程财务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开支成本的范围、开支费用的标准以及其他财务制度。在具体的支出费用过程中,工程相关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第三,完善与制定防止成本失控风险的应对措施,进而可以全方位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杜绝资源浪费。

二、成本控制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体系,正确计算工程施工成本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其成本核算在其控制过程中,其是一种最基础性的工作,以确定成本核算为主要对象,通过完善与收集工程成本核算等一些资料,然后再将其各种费用进行归类分集,并从中进行发现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再对其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正确解决的对策,最终减少成本浪费。以单个施工项目为对象,将工程成本划分为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间接费用包含企业管理费和规费,直接费用包含材料费、人工费以及机械费。

(二)科学安排施工顺序以及作业组织形式

相对于其他工程来说,其交通公路运输工程其工期较短,并分为多个项目工程,在各种工程与工程之间其互不影响,它们可以共同施工进行。对此,在其施工过程中,必须科学安排施工顺利及作业组织形式,例如标志、护栏、隔离栅等基础性项目施工作业时可首先安排进行施工,标志牌安装、标线施工则可安排在后期施工。

(三)强化材料控制

任何一项工程来说,材料费用在工程成本控制中占有比例最大的部分,因此,在其成本控制过程中,材料控制是较为重点的部分。做好材料控制首先要建立材料台账,根据工程的工程量以及图纸对工程所需要的材料进行科学的计算,并制定详细的材料计划。在进行材料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需要进行货比三家,然后在确定其材料价格。在工程中使用材料较大的工程,例如波形梁护栏、隔离栅,则应联系多家生产厂家进行洽谈,同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进行比较,尽量择优选购。在材料用量方面,相关人员需要完善材料收发制度,并依据企业定额确定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量配料。健全材料出入库手续,第一时间内记录材料的消耗,依据工程的完成情况,对材料消耗进行严格的控制。如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材料消耗量超出其计划时,工作人员需要分析其原因,并及时的进行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另外,对于材料质量不达标的,我们应坚决不许其进入工程现场,尽量降低出现质量问题,以及影响工程进度。

总之,在交通公路运输工程中对成本进行控制,就需要进行合理且科学的方法,这样不仅节约经费可以使建设单位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还可以提高其公路运输工程的建设成本,同时,在其控制过程中,需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高素质人才,这些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建设单位的配置。另外,再对其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还要有效的降低资源情况的产生,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我们提高工程建设单位的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推进交通公路运输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龙.公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浅析[J].2013,(9):64-65

[2]胡向东,邓鹏.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措施分析探讨[J].四川建材,2009,(1):255-257

[3]吴立波,罗春辉.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与控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1)

公路交通运输篇10

论文关键词:交通运输,运量,分析,预测

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是公路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同时也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人在进行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时一直是站在项目、行业和部门的角度,而不是站在综合运输的角度来从事这项工作,必然导致交通量预测依据的预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的质量和说服力。

1从整体进行交通运输分析

整体交通运输分析是利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来指导交通需求预测,同时也为整体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整体交通运输分析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是运输结构分析。首先分析拟建项目影响区内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各种运输方式占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然后介绍拟建项目走廊内主要相关的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特点,包括运输线路的走向、长度、等级(包括线路等级和港、站等级)以及历史发展变革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拟建项目走廊内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占走廊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是能力利用分析。能力利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是否适应交通需求。铁路运输可以通过计算线路实际运量与设计运输能力的比率来加以分析。公路运输除了采用此方法外,还可利用公路实际路况和交通构成计算现有公路分区段(城镇路段或非城镇路段)的服务水平来进行。通过对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能力利用程度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是运量增长分析。为了把握各种运输方式历史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必须对拟建项目走廊总运量和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历年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总运量可以采用运输量或运输周转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公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公路观测站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或直接影响区运输量、车辆保有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铁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线路客货运密度、主要车站发送和到达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水运运输可以采用主要港口客货吞吐量或水运运输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第四是运输特点分析。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特点、货类特点、货类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运输方式的交通区间构成(区间内与区间外、过境运输)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种运输方式平均运距、客运及分货类不同运输方式最佳分界点里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交通区间构成情况分类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特点(来源地、消费地)及其运量增长态势分析等等。

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拥有各种运输方式资料的基础上,公路运输资料可以通过调查得到,铁路运输资料可以在铁路部门收集或利用铁路站点发送到达量及运输密度资料推算得到,水路运输资料可以利用水运港口吞吐量及平均运距推算得到。

2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第一、运量预测。客运量预测可以采用国内交通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四阶段法:先汇总各种运输方式基年旅客运输量表,然后预测综合客运量,再通过交通分布得到超未来特征年旅客综合运输量表。根据旅客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费用进行未来状况下有无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的公路和其他方式旅客运输量表,通过交通分配和不同车型构成及实载率,预测出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不同车型客运交通量(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客运交通量的差值即为客运转移交通量),同时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其他运输方式客运量。

根据目前我国现状,综合交通客运量预测一般在公路与铁路之间展开。通过对调查得到的公路资料和铁路资料的分析,以及对这两种运输方式运输特点的分析。

第二、货运量预测。总体思路是在综合交通运输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几种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的综合运量进行交通方式分担分析,再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规划预测。

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2.1按照目前采用的方法预测出公路无拟建高速公路、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无质的变化状况下未来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2分类汇总基年有可能产生竞争关系的主要货类货物运输量。

2.3根据统计资料、运输规划资料以及与这几类货物有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资料预测出这几类货物的未来运输量表。

2.4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有无质的变化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运输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B”)aB即为未来状况下无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5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未来状况下有无用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C”),a-B+C即为未来状况下有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

2.6通过交通量分配得到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公路货运交通量。其他运输方式未来货运量可根据其规划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C得到。当预测期内其他运输方式运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时,可以省略第四步,此时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