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43

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篇1

关键词 海洋经济;潜力;价值量;收益还原法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9(2010)06-0151-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和环境问题。目前,海洋资源退化和海洋环境恶化已成为不争事实,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对于制订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涵义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是指海洋资源用于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依据勘察的海洋资源及开发条件信息,对其未来海洋资源进行工业开发利用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具体在计算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应为海洋资源总价值扣除生态环境灾害造成损失后的价值,即: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海洋资源总价值(未来贴现价值)-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造成的损失。

2 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潜力分析

此处主要评估我国近海主要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潜力,主要海洋资源包括:水产、港址、海洋石油、海盐、滨海景观、滩涂等。以下采用收益还原法对我国主要海洋资源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2.1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经济价值

2.1.1 海洋渔业资源价值

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价可采用收益还原法。收益还原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1)

式中:p表示海洋渔业资源价值;a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纯收益;R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总收入;c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理论上需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还原利率。但实际计算时,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难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估算。2000~2008年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范围在3.3%~20%之间,年均增长9.8%。取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为3.3%~20%之间,平均为9.8%。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为5.55%~22.25%之间,平均为11.05%。

据测算,我国近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567万t(其中黄渤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03×10t,东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279×104t,南海北部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80×104-190×104t)。2006年我国海水水产品产量2887.68万t,我国海水养殖产量为1445.64万t,海洋渔业增加值为1708.1亿元。因此,经计算得到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合理年纯收益近似为1190.5亿元(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近似采用当年海洋渔业的年增加值,其中计算时采用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计算)。因此,根据公式(1),可得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总价值范围在5350.56亿~21450.45亿元之间,平均价值为10773.76亿元。

2.1.2 港址资源价值

港址资源包括已开发利用的港址资源和未开发利用的港址资源。对于已开发利用的港址,可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港址资源价值评估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2)

式中:p表示港址资源价值;a表示港口运营的年纯收益;R表示港口运营的年总收入;C表示港口运营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港址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还原利率取8%。

2006年,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2842.1亿元,则可近似为港址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根据以上公式,可得到我国港址资源价值为35526.25亿元。

2.1.3 海洋石油资源价值

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价值可采用市场价值法和收益还原法评估。市场价值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pe×Q×r (3)

式中:p表示资源总储量价值;pe表示资源单位采出量价值;Q表示资源储量;r表示资源回收率(%)。

2006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原油产量3239.91万t,实现增加值668.9亿元,单位海洋石油开采量价值为2064.56元/t。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t,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t。假设回收率为30%,采用市场价值评估,则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价值为152364.5亿元。

2.1.4 海盐资源价值

海盐资源价值评估,可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假设海盐生产年收入扣除年成本(包括投资成本、生产成本、税费、劳动者报酬等)后的年纯收益和还原利率不变,海盐资源价值评估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4)

式中:p表示海盐资源价值,a表示海盐生产的年纯收益,R表示海盐开发的年总收入,C表示海盐开发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还原利率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海盐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但实际计算时,海盐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难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盐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估算。2000年~2008年我国海洋盐业增加值增长率在-1.1%~17.4%之间,平均为3.98%。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范围在1.15%~19.65%之间,平均为6.23%。

2006年,我国海盐产量3100.89万t,海洋盐业增加值44亿元,则近似确定海洋盐业职员开发的年纯收益为44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我国沿海海盐资源价值为223.92亿元~3826.09亿元,平均价值为706.26亿元。

2.1.5 滨海旅游资源价值

滨海景观资源价值评估采用或然价值法、收益还原法和成果参照法。2006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2619.6亿

元,则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近似为2619.6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其还原利率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但实际计算时,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难以计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计算。2000年~2008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增长率在0.2%~34.2%之间,平均为14.06%。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范围在2.45%~36.45%之间,平均为16.31%。根据收益还原法计算,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价值为7186.83亿~106922.4亿元,平均价值为16061.31亿元。

2.2 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

根据陈新明,我国在太平洋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专属区,目前控制了4.2亿t干结核量,11175.52万t锰,406.4万t铜,514.42万t镍,98.49万t钴的资源量,可形成年产300万t干结核、开采周期20年的深海产业。初步测算,投资该规模的产业总资本14亿~19亿美元,回收期7~12年,可获利润40亿~50亿美元。

根据测算,未来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为26亿~36亿美元,平均为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为212亿元。

3 海洋环境生态损害造成的损失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海洋灾害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环境污染造成渔业损失、风暴潮和赤潮造成的灾害损失等。

3.1 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

我国海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次数仍然较多,损失较大。根据农业部和国家环境部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2~2007年,我国海洋渔业水域污染造成直接损失为2.43~10.8亿元,平均为5.6亿元,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4~42.7亿元,平均为31.86亿元(见表1)。根据收益还原法,取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估的还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据收益还原法,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总计为493.69亿元~769.37亿元,平均为288.33亿元。

3.2 海洋灾害造成的渔业损失

我国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风暴潮灾害、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冰、海平面上升等,其中风暴潮灾害和赤潮对海洋经济影响较为严重。我国沿海风暴潮主要造成沿海养殖业、港口设施等方面损失,赤潮对海水养殖业造成损失。我国2000~2007年风暴潮灾害和赤潮灾害损失(见表2)。2000~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和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合计平均为133.23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取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估的还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据收益还原法,我国海洋灾害造成损失的现值为598.79亿元~2400.54亿元,平均为1205.7亿元。

4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综合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在199737.16亿元~320335.57亿元,平均为214150.1亿元,见表3。

5 结论

根据以上计算,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开发潜力在5350.56亿~21450.45亿元之间,平均为10773.76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潜力为35526.25亿元,海洋石油资源可开采潜力为152364.5亿元,海洋盐业发展潜力在223.92亿~3826.09亿元之间,平均为706.26亿元,滨海旅游业发展潜力为7186.83亿~106922.4亿元,平均为16061.31亿元。未来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为26~36亿美元,平均为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为212亿元。

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篇2

【关键词】连云港海域;海域使用权;价值分析;价值评估

[abstract]atpresent,thevalueassessmentoftherighttouseseaareasisstill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becauseofthelackofunifiedvalueassessmenttechnicalspecification,therighttouseseaareasleadtovaluetherighttouseseaareasmanydeficiencies,causealossofseaarearesourcesornotfullydeveloped.thearticledemonstratesthevalueoftherighttouseseaareasusingfuzzyhierarchyevaluationmethod.Fromtwoaspectsofinternalandexternalinfluencefactorsanalysisofthevalueassessmentoftherighttouseseaareas,thebuildingincludesthreelevels,fivemainfactors,21indicatorsofevaluationindexsystem,therighttouseseaareasbuildlianyungangvalueofrighttouseseaareasbyapplyingthemethodoffuzzyhierarchyevaluationmodel,usingtheDelphimethodtogetthedata,thustolianyungangvaluetocarryon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therighttousesealianyungangvalueinthegeneralleveloftherighttouseseaareas.

[Keywords]LianyungangSea;RighttoUseSeaareas;Valueanalyses;Valueevaluation

引言

海域使用权价值是指海域因为被使用所带来的那部分的价值,一部分是海域自身所含有的动植物、能源以及矿产等能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另外指人类通过开发利用海域所经济价值。海域使用权的取得和流动需要有价值评估体系[1]。目前在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上存在还不成熟。自《海域使用管理法》从2002年1月1日实施以来,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海域估价制度研究和试点,江苏、浙江、福建等省相继涉足到了此业务领域,但我国现行海洋资源管理类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关于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方面的规定,使得实际评估工作遇到诸多困难。因此,迫切需要规范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的技术指导,构建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体系,健全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机制。

1.连云港海域使用权价值分析

1.1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繁多,为了全面系统的评估海域使用权价值,本文从自然资源状况、自然环境状况、区位条件、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海域使用五个方面来分析海域使用权价值,具体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1.2连云港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指标分析

1.2.1连云港海域自然资源状况。

(1)海域资源

连云港市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矿产资源达到40多种,主要有海盐、磷矿、金红石、蛇纹石、沙矿、沙金大理石等,海底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所在海域生物资源种类的繁多,各种鱼类资源达59科100种以上,海水具有较高盐度,适合盐业的发展。

(2)海水质量

连云港海域水文条件良好。水温适中,潮汐流速较小,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水体透明度一般,漂浮浒苔,海水较为浑浊,与青岛海水的透明度相比要差。

(3)海域范围

连云港海域面积6677平方公里,浅海滩涂160万亩,海岸长211.6公里。连云港市海域面积广阔,发展前景巨大。长达近7km的跨海大堤将东西连岛与云台山东麓陆域相连,新建成的跨海大路将岸线与岛屿相连,扩大了海域范围[2]。

(4)海域等级

国家将连云港海域等级划分为第四等级,海域可开放性较强。

1.2.2连云港海域自然环境状况。

(1)海洋气候

连云港海域属东亚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海域一般不结冰,一般不影响渔业、港务等作业。由于受北方冷高压、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的频繁影响,连云港海域各种灾害性天气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有地震、台风、龙卷风、暴雨等,但近年来受灾情况较少。

(2)海水环境

近年来,B云港海域近岸局部海域的海水质量下降,存在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海域面积,尤其是连云港港口外侧海域水质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有所增加,污染总体水平依然较高。

(3)海岸环境

从岸线来看,目前连云港条件较好的湾内仅剩约10km的岸线可供开发,优良港口岸线资源已十分有限。

(4)海域生态环境

连云港海域范围内拥有部级海州湾海洋公园、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达到694平方公里。连云港海域人工渔樵设施建设、人共增殖放流等促进海洋生态和资源的恢复,近岸海域水交换能力加强,环境容量大,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良好[3]。

1.2.3连云港海域区位条件。

(1)区域地理环境

作为陇海及兰新铁路经济带的东大门和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连云港陆域纵深狭小,加上核电站占据了最佳海域位置使得港口组团及港口后方产业组团部分位于核电站5km限制发展区内,导致连云港海域向陆域无处发展的窘境。

(2)依托城市等级

海域依托城市连云港市,在2014中国城市等级划分中被列为四线城市。

(3)陆岸交通

连云港海域口岸的陆岸交通有公路交通、水路交通和航空交通。目前交通方面存在偏僻、南北与东西皆不通畅的情况。目前,连云港铁路交通正在纳入沿海高铁建设,横贯中国东西的大动脉新欧亚大陆桥东端贯通方面也在打通最后一公里,苏北最大的机场正在建设,与省内交通圈的融入也提上日程,预计三年以后陆岸交通状况将有较大改观。

(4)基础设施

连云港海域基础设施方面总体落后,港口与城市在土地、环境和交通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港口海域发展空间受限。表现为港口管理信息化水平与世界港口信息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港口进出口货物涉及的口岸诸多服务单位经营秩序不够规范等。

1.2.4连云港海域开发状况。

(1)海域使用状况

连云港海域主要开发功能为港口区域、渔业园区、滨海旅游等。连云港港口目前仍以传统的装卸、运输作业为主,功能单一,港口的交通枢纽功能、现代物流功能、综合贸易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还较为欠缺。港口与临港产业关联度较低。连云港渔业园区分别包括了健康养殖区、海洋牧场区、渔港经济区、休闲渔业区、水产品加工贸易区。连云港的旅游岸线大为缩减,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缓慢,可持续性不强。

(2)海洋作业方式

海域作业方式主要表现在作业所需运用的设施。连云港海域进行大型开发项目作业较难,缺乏深水作业设施。对深海开发、深海探测装置较为落后,海水作业设施配套不齐全。

(3)海洋开发技术

连云港市海域开发高技术短缺,在自主研发与科技创新方面薄弱。海运相关技术设施不到位,海域技术运用较差,海域技术管理方面人才较少。

(4)海洋开发层次

连云港海域目前的开发层次总体而言较低,缺乏大型用海项目。在海洋产业方面还主要局限于传统的海洋渔业和低端海洋养殖业,对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开发与发展落后于其他沿海城市[4]。

(5)海域使用需求

依据连云港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连云港海域的使用需求被限定在海洋渔业、海水养殖、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农业等方面,对于具有高技术方面的海洋新兴产业的用海需求还没有得到开发。

1.2.5连云港区域社会经济状况。

(1)文化

连云港市文化悠久,有孔子望海处、《西游记》里的花果山、举世闻名的摩崖石刻等,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依托花果山与海洋的山海文化成为了连云有的文化特色。

(2)法律政策

连云港海域开发有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要求把连云港建设成为连接太平洋沿岸国家和中亚地区的国际商贸中心,全国海洋开发规划将连云港列为三大特殊开发区域,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连云港加快建设成为江苏北部发展振兴的第一增长极。

(3)城市品牌

连云港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山海文化建相结合,以举世闻名的花果山与沿海文化共同树立国际海港城市的品牌形象。但是由于连云港城市发展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薄弱,在城市品牌建设上缺乏大力推广与深度推进。

(4)经济发展

连云港海域的直接腹地是连云港市及苏北地区,其间接腹地为陇新铁路所辐射的广大地域,即陇海兰新经济带。连云港市GDp排名历年都处于省内后面,苏北地区也是江苏省的经济落后区域,因此,直接间接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5]。

2.模糊层次法在连云港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的应用

基于模糊层次法的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指标模型的应用步骤如下:

第一,构建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前述对海域使用权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出包括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状况、海域使用、自然环境状况五个层次,共有21个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

第二,邀请专家进行因素重要性打分,计算各因素的权重。

计算满足关系式:Cw=λmaxw公式(1)

公式中λmax为矩阵p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因素的单排序的权重值。

本文邀请20位海域和经济管理专家对各评价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得到专家的评价结果。再利用数学软件matLaB进行运算,得到特征向量w、最大特征值一致性指标Ci、一致性比率CR,检验其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权重是否可以接受。通过计算,可得出各因素指标权重为:

第三,建立海域使用权价值的判断矩阵并检验海域使用权价值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通过调查问卷进行专家意见收集,根据专家判断构建海域使用权价值五个影响因素的判嗑卣蟆w家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档,各档对应分值设为4、3、2、1。

第四,构建海域使用权价值的模糊评价矩阵,进行单因素评价

在本文的模糊评价中,对于每一个指标设定五个级别评语,即“优”“良”“一般”“差”“较差”。结果评语集见下表2。

本文共面向海域管理专家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100%。基于各因素层U1的模糊层次矩阵计算出各因素的评价向量矩阵具体如下:

第五,m行海域使用权价值的综合评价。

根据连云港海域使用权价值的综合评判矩阵计算出海域使用权价值的评价向量为:

最后可计算出综合评价值为F=58.7

由此可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连云港海域使用权价值的综合评价值为58.7。该值对应的评价水平为中等。

通过上述对连云港港口海域使用权价值的定性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可以认为一方面,连云港海域自然资源丰富,坐拥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连云港海域环境存在的污染比较严重,海洋生物病害连续发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同时,连云港海域面向陆域的社会经济水平整体不高,海域使用方面未能严格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合理使用海洋资源,区位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这些导致了目前连云港海域的使用权价值处于中等水平。

参:考文献:

[1]闻德美,姜旭朝,刘铁鹰.海域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综述[J].资源科学,2014,(04):672-681.

[2]胡家强,刘洋.海域使用权抵押担保法律问题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3,(03):23-27.

[3]师玉龙,王娜,张丽,张茜.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7):87-91.

[4]卢霞,谢宏全.基于RS的连云港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02):85-88.

[5]王森,江文斌.基于多层次利用的海域多层使用权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1,(06):37-43.

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篇3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 年度 经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着、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着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 年度 经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着、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着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篇4

污染评估报告半月后完成

本月7日晚,两外籍油轮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约8海里处相撞,当时认为“mSCiLona”轮泄出了450吨燃油,在海面形成了9海里长200米宽的油污带。至11日,经相关部门调查,实际泄油量达1200吨,另外还在碰撞点以西120海里发现了一条长600米、宽50米的油污带,远远超出了先前估计。据悉,最终的评估报告将在半月后完成。

珠江口溢油事故平均每年一次

近年来,珠江口海域的油品运输异常繁忙。据估计,每年路过这里的大大小小的运油船有近20万艘,油类运输量达2000多万吨。运油船只来往穿梭频繁,使珠江口油轮相撞的几率极高。据统计,近10年来,平均每年珠江口都会发生一次重大泄油事故。

原油污染影响将渗透至深海

另据介绍,12月7日泄漏的1200吨原油形成的巨大油污带,不仅仅会影响到和它相近的海面浅水层,还会通过食物链把危害扩大到包括深海在内的整个海洋生态体系。

一件有趣的事发生在本月10日,巴拿马籍油轮未经中国海事部门同意,突然逃逸,后被广州打捞局在一个多小时后追回,逃逸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

省海洋渔业局表示,这次撞船事件对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肯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会组织力量对漏油现场做科学评估,然后将代表国家向肇事的巴拿马籍油轮和德籍油轮提出索赔要求。据说,他们将采用国际通用的估计方法,而具体的索赔数额还要等半个月的生态环境评估结束后才能知道。此外,省海洋渔业局表示,他们希望近日在珠江口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以恢复渔业资源。

相关新闻

专家评估:清污效果明显

鉴于事发区为幼鱼成长区,专家建议跟踪调查环境损害

前昨两日,“12.7船舶碰撞溢油事故清污效果专家(阶段)评估会”在广州召开,9名交通部委派的专家参加了这次评估会。专家们通过事故现场勘察,一致认为大面积油污带已经消失,清污效果显著。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次事故处理行动迅速、组织得力,在统一指挥下,地方政府领导、各部门参加,措施得当,成效显著;此应急行动,专业力量为主,社会力量支持,各系统协同作战,参加人员通力合作,是这次行动的突出点。专家在巡视中看到,溢出污油已有结块风化现象,大面积油污带已经消失,担杆列岛、万山岛南侧没有发现油膜。

专家还对指挥组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接下来必须防止潮流风向气候等因素变化,使残油流向岸线或敏感目标,应继续对海上进行监视,采取航空监视、船舶监视和卫星监视相结合的措施;根据需要可保留适当的溢油清除力量,继续清除海面发现的污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船继续溢油;船舶移动时应制定防污染预案,采取措施。

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篇5

日本殖民时期曾在岛内设立“台湾总督府水产试验所”,开展渔捞、海洋、水产加工、养殖等研究;台湾光复后,更名为台湾省水产试验所,上世纪50年代,主要进行与渔业有关的海洋生物研究与近岸调查,先后到东海、南海、越南近海、泰国暹罗湾、马来西亚等海区开发新渔场。

1952年,台湾渔业主管部门在基隆设立海洋研究室,1954年与台湾大学合办渔业生物试验所。1959年,台湾大学成立海洋研究会。同年,为准备参加黑潮调查,由台湾中研院化学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台湾大学地质系和动物系及渔业生物试验所、台湾海军总部情报机关和海洋测量机构、台湾水产试验所及台湾省立海洋学院等组成联合海洋研究团队。

1961年,台湾海军测量船首次开展海洋探测工作,实施近海调查。1965年到1969年之间,台当局又派出“阳明号”军舰,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黑潮合作调查的8个航次。

时岛内海洋研究人员与设备都极度缺乏,无法开展完整而有系统的研究工作。1966年,台美科学合作机构邀请美国专家来台,经过考察,建议台当局应设立专门的海洋研究机构。台当局随后责成台湾大学筹建海洋研究所。经两年筹备后,1968年8月该所正式成立,成为岛内首个综合性的海洋研究机构,由台湾科技主管部门重点资助其从事海洋研究与教学工作。此外,成功大学也在1967年成立了海洋工程与水利研究所。

1969年5月,由美国租借给台当局的一艘海军拖船抵达台湾,被改装为海洋研究船,命名为“九连号”,交由台大海洋所管理,开始台湾近海的调查工作。包括1972年,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合作研究台湾东南部上升流现象;1975年,“九连号”到菲律宾海域捞取锰结核,并同美国一些大石油公司及美国联合地球物理探测公司在台湾海峡合作勘探油气资源。

1976年,台湾水产试验所利用改装的“海功号”调查船前往南大洋,从事远海拖网作业及渔场开发工作,试捕南极磷虾,同时调查分析邻近南极海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重视海洋科研

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岛内其他许多大专院校也先后设立了与海洋相关的系/所,从事海洋科学教学及基础与应用研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台湾省立海洋学院(原名基隆海事专科学校,即现在的海洋大学)海洋学系及研究所、海洋工程系及研究所、渔业学系及渔业研究所,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及海洋地质所、海洋资源学系及海洋生物研究所,中国文化大学(原名文化学院)海洋学系及研究所等;此外,淡江大学、中正理工学院、屏东技术学院、高雄海事专科学校、海事专科学校、嘉义农专等也设有与海洋科学有关的科系。

由于“九连号”过于老旧,设备过时,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海洋研究需要,台湾科技主管部门1980年开始筹建新船,1982年5月与挪威一家造船厂签订协议,委托其建造一艘新型海洋研究船,1985年交船,命名为“海研1号”。该船性能优越,设备先进,能够克服海上较大风浪,顺利执行了多项海洋科学研究探测计划,取得往年难以搜集到的冬季资料。也因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将其列为岛内唯一浮动的“贵重仪器使用中心”。

到80年代中期,台湾科学家已对周围海域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因缺乏规划主导,人力分散,研究手段落后,经费不足,难以开展系统海洋调查任务,大多有为与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有关的自由研究。鉴于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在1985年4月组成海洋研究项目访问小组,与岛内各海洋科学相关学术机构广泛交换意见,最终于同年12月完成海洋科学学科规划,分为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海洋生物及生态、海洋渔业、海洋工程等6个学科。

为提升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及近岸环境应用研究的水平,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还制定了多项重点计划,包括:推动台湾黑潮及其邻近海域整合计划,针对海洋研究人力有限与研究海域分散的现况,以大型合作计划整合岛内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及海洋生物的研究力量,首先对台湾东北海域做一完整的规划探测,了解水文变化与生物资源的相关性;参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支持的世界洋流观测实验(woCe)计划,藉此机会,可提高台湾海洋科技的研究水平;针对历年来各研究机构所刊行的海况资料,编制海洋图志,以完整编纂台湾海域数据,提供给政府部门及民间作为未来海洋开发的参考;增建研究船队,由于海洋研究工作日益增加,仅靠“海研1号”到处奔波远远不够,特别是一些中尺度的海象变化调查,必须由多船联合开展,而且该船吃水深达5米,无法进行近岸调查作业,“国科会”因此计划建造数艘以区域性简易调查为主的小型研究船(包括“海研2号”和“海研3号”),分散布置于全岛各处,以满足基本研究需求;成立技术研究人力小组,专门负责研发海洋物理、化学及地质探测的技术及仪器设备,使研究人员能全心致力于资料分析与学术研究。

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篇6

[论文摘要]浙江温州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曾以其优良的水质、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引人入胜的旅游风景而闻名天下。但是随着作为公共物品的渔业资源不断被过度开发利用,楠溪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完整性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经历过分段承包和整体承包都失效的处理办法后,究竟什么才是楠溪江渔业的出路?究竟怎样的措施可以较好地解决公共物品所存在的悲剧问题?

一、楠溪江渔业资源开发历程简介

楠溪江位于浙江温州永嘉县境内,水域面积3733公顷,可利用渔业水域面积2333公顷,长度250余千米,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从1999开始,楠溪江渔业资源又迎来了整体承包阶段。通过公开招标,4人以518万元获得12年渔业经营权,成立了楠溪江渔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但保护已获得的产权非常困难,公司根本无法阻止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村民继续捕捞楠溪江里的鱼,由此和当地居民引发的冲突已经不可计数,村民出于报复导致的毒鱼电鱼等恶性捕鱼事件更是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生态损失。2001年渔业公司以永嘉县农业局没有积极保护其产权为由,拒绝支付应交的渔业资源费,双方关系陷入僵局。整体承包至此基本上宣告失败。

二、楠溪江渔业资源管理30年来的变迁分析

(一)第一阶段:1984年以前的自由捕捞阶段

这是一种对进入没有限制的极端开放状况。由于没有明晰产权,人们在使用渔业资源时不会考虑其行为的全部成本,以致个人生产决策的私人净收益和社会净收益发生了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公地的悲剧”极易发生。资源的使用者只有掠夺资源的激励,而没有保护资源的动力。于是,总产出超出了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出,捕鱼手段也日益恶劣化,这严重破坏了鱼类自身的繁衍。

从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公共资源,完全的开放状态必然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从而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我们可以做的有两种选择:(1)依靠政府严格地限制私人对公共资源的开发,唯一合法的开发者只能是政府;(2)通过政府出面将产权明晰化,把个人的收益和社会收益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解决“公地悲剧”问题。在这两种方法中,第二种选择通过让获得产权的私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结合了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无疑是更优的选择。

(二)第二阶段:1984-1998年的分段承包(按自然水域划分,通过招标承包给当地村民)

据统计,实行分段承包使得楠溪江水域面积的一半左右有了明确的“产权主人”。这种方法也许对于森林、草原等一类的可再生公共资源而言是一个优良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楠溪江渔业资源流动性强的特点,这种方法最终也以“竭泽而渔”的后果宣告失败。原因何在?其一,渔业资源流动性所带来的难以隔离各家各户承包区的问题无法解决。渔民如果为了涵养资源,牺牲自己的短期利益,对自己承包段的鱼暂不捕捞的话,由此增加的鱼也不一定会留在自己的承包段里。一场大水、一次异常的天气变化,都会使非定居的鱼流到他人的承包水域。对各承包者来讲,理性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地把自己承包水域的鱼捕光,以免“便宜”了他人。这样甚至导致了对亲鱼、幼鱼也进行掠夺性捕捞,严重影响了楠溪江渔业的繁殖。其二,在楠溪江里,有一些地段因为资源条件较差而无人承包;还有一些地段由于牵涉多个乡镇而难以承包。这些约占楠溪江一半流域的尚未承包的水域就成为管理的薄弱地段,村民们纷纷强占掠夺,资源破坏严重。在这种资源利用方式下,尽管比自由进入状态稍有改善,但楠溪江的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阻止。

(三)第三阶段:1999开始:整体承包阶段

这一阶段中,产权完全归单一主体所有,预期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但是现实状况却远远出乎公司领导者的意料之外。虽然公司拥有法律上的产权,拥有事实产权的却是世世代代在楠溪江边生活的村民们。而公司在没有获得任何执法权利的基础上,为捍卫自己的产权权利付出了极度高昂的成本。即便如此,成效依然甚微。因为公司所面对的不是一个个人,而是团结起来的村民集体。集体对抗中,公司的两位高层领导因此获罪,大大打击了公司主要股东对于公司前景的信心。而村民也在这样的集体对抗中萌生出报复的心态,恶性捕鱼便是最佳证明。

整体承包行动的失败,不仅在于投资者没有对产权保护难度和成本做出正确的估计,以致投标时的理性化程度不够,也在于当地的政府、村委会没有为保护楠溪江的生态资源做出应有的配合工作。当地村民的捕鱼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侵权,但这是一个无法控制的因素,毕竟祖祖辈辈都在楠溪江自由捕鱼的经历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想当然的事情。因此,楠溪江三十年来的渔业资源管理变迁总体上都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仍然是产权问题。

三、楠溪江渔业资源的出路

(一)整体承包依然是最优选择;

基于渔业资源特有的流动性特点决定了只有整体承包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楠溪江渔业资源三个阶段的管理变迁证实了放任自由的方式和分段承包方式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而整体承包尽管失败,根源不在于整体承包的缺陷,而在于政府、企业和村民没有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采用整体承包的方式,可以考虑通过重新投标确定产权分配;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采取村民入股的方式筹集新企业运作所需资金。在村民成为股东后,楠溪江就成为企业和全体村民的共同财产。在股金分红的激励下,楠溪江渔业资源会得到更好的保护。需要考虑的一点是要规定村民的持股上限。最好按照人人均等的方式入股,这样才能避免部分持股量较少的村民依旧存在的私自捕鱼行为。还有一种可以纳入考虑的方法是由企业同意在每年的捕鱼盈利中固定拿出一定比例补偿给沿江村民,这样的话村民也会为了获得更高的补偿金额而减少恶性捕鱼行为。但后一种方法应该没有前一种好。

(三)政府所应该做的:和企业团结起来;

楠溪江渔业资源的开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单纯的商业行为,它关系到本地的生态环境和当地人民的长久福利。所以政府应当出面积极保护企业产权,而绝不应当完全靠企业付出艰辛的保护成本。企业毕竟没有执法权利,在遇到侵权事件时,若采取合法手段“自卫”无效时,难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利益被侵害后再寻求法律庇护吗?因此,在本文的例子中,出现公司和当地村民的粗暴对抗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这样做却加重了村民的报复心态。最后受到损害的,还是楠溪江,还是当地社会。

参考文献

[1]朱康对,共有资源开发的产权缔约分析温州市楠溪江渔业资源承包的个案研究,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2005年00期

[2]茅于轼,对“共有资源开发的产权缔约分析温州市楠溪江渔业资源承包的个案研究”一文的评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2005年00期

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篇7

关键词:渔业资源;wto渔业补贴规则;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2.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5—0065—04

一、问题的提出

渔业资源关系到一国的粮食安全,如何保持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渔业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往,渔业国家大多通过提供高额的补贴来促进本国渔业产业的发展。但现在各国纷纷意识到,不当的渔业补贴不仅扭曲国际贸易,更催生了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由于渔业资源的特殊性,wto《SCm协定》项下的一般补贴规则不能有效地对渔业补贴进行全面规范,对渔业补贴应该通过专门的规则予以约束逐步成为wto成员方的共识,于是渔业补贴这个议题在2002年被正式列入w'i'o多哈回合的谈判之中。

然而,由于各成员的利益不同,对渔业补贴问题所持的立场和态度也各不相同,尽管谈判已经进行了10年,共40多轮,迄今仍未达成一致的意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渔业补贴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2007年11月渔业补贴谈判规则小组主席提交的文本草案(以下简称主席文本草案)的评介和谈判结果的预测,从法学理论角度对渔业补贴规则的建构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寥寥无几。本文将从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人手,深入分析渔业补贴规则在wto整个补贴体系中的地位、构建模式及其主要内容,希望对我国在渔业补贴的国际谈判和相关国内立法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

二、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整个研究对象中最简单、最普遍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对客体的具体分析所达到的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逻辑起点的意义在于它决定着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决定着理论体系的终点。正如任何理论研究都必须有自己的逻辑起点一样,任何一个经由法哲学思辨构筑起来的成熟的规则体系也有自己合理的逻辑起点,wto多哈回合谈判正在构建的渔业补贴规则体系也不例外。逻辑起点的选择与确定将直接决定规则谈判者达成一致协议的难易程度。从法理上说,渔业补贴规则的逻辑起点包含着渔业补贴这一规范对象及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法律关系的胚芽。

渔业补贴是一把双刃剑,有些渔业补贴不仅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渔业资源养护也大有裨益。有些渔业补贴不仅会扭曲国际贸易,而且也是导致捕捞产能过剩和过度捕捞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开展了长达数年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渔业补贴可能有害于环境”。科学家们也认为,威胁全球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过度捕捞,而过度捕捞与渔业补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全球75%的鱼类种群的捕获量已达到或超过其生态极限。缓解渔业资源衰竭,迫切需要对有害于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补贴予以禁止和规制。基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宗旨:“成员方在处理其间贸易和经济关系时,需要同时考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利用世界资源,寻求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护。”wto各成员方同意将渔业补贴纳入多哈回合谈判的议题,期盼在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内达成具有约束力的渔业补贴制度来促进全球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wto体制内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逻辑起点,并且该点与《SCm协定》的逻辑起点——公平贸易形成鲜明对比。

三、渔业补贴构建的价值取向

鉴于wto成员方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利益也不同,wto渔业补贴规则的构建首先要考虑为谁的利益服务、为谁的利益辩护。也就是说,渔业补贴规则的顺利达成、有效执行和终极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确立规则制定的价值取向。

(一)全人类共同利益

从保护的对象和目的来看,渔业补贴规则建构的价值取向与《SCm协定》不同,《SCm协定》的价值取向是保护成员方个体的贸易利益,而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价值取向是保护成员方整体的利益,保护全人类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利益。

过度捕捞使得鱼类生物资源越来越少甚至有些种类濒临灭绝,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一共同利益将人类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类整体。这个整体强调的是人类的整体性和在渔业资源危机时代人类利益的共同性。以全人类对渔业资源的共同利益为根据规定成员方个体利益,以整体利益的需要思考渔业补贴规则的形态和服务能力等。

(二)实质公平

渔业补贴问题本身很复杂,涉及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例如,渔业补贴限制,必然会导致一些捕捞效率较低的成员的渔业产业逐渐衰退甚至退出市场竞争,而那些自然条件优越,渔业资源丰富,且拥有强大的远洋船队的捕鱼大国将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所以,采取一刀切的规则,虽然形式上显示出公平和执行的高效,但在实践中却因其实质上的不公平而有可能引发各方的矛盾,不仅无助于渔业资源问题的解决,而且使此问题更加复杂。因此,2001年11月多哈部长级会议宣言指出,将渔业补贴作为谈判议题之一,旨在澄清和改进wto渔业补贴规则,并且要考虑到渔业部门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制定新的渔业补贴规则时应充分考虑最不发达沿海国的现实,在给与其“特殊和差别待遇”的前提下对其补贴行为进行合理的规制,而且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条件应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否则,如果条件太严格,就很可能会成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造成实质上的不公平。

(三)国际合作

在发展国际贸易和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发展理念,而要实现这一理念,需要国际社会各领域相关制度间的互动与合作,全球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全球渔业资源管理的现行制度主要有联合国国际海洋法、粮农组织渔业管理制度、世界贸易组织《SCm协定》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渔业管理制度,在制定wto渔业补贴规则中不仅需要协调wto体制内不同制度间的关系,而且需要考虑全球渔业补贴管理现行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要关注和加强wto补贴规则与wto体制外制度间的互动与合作。

wto与体制外的制度合作有其性法律依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总理事会应就与wto职责有关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进行有效合作作出适当安排”,“总理事会可就wto与非政府间国家组织进行有关事项的磋商和合作作出适当安排。”从立法实践上来说,wto的《SBS协定》与《tBt协定》已包涵了关于wto成员方与wto体制外制度合作的条款,也就是说,在渔业补贴领域,wto成员方与wto体制外制度互动合作已不是wto的首次实践。

考虑到渔业补贴谈判中有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wto制定渔业补贴规则的担忧,规则谈判小组专家在行使自由裁量权制定相关规则之前主动向wto体制外的相关国际组织举办的论坛、会议和网站了解信息。总之,合作原则是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不仅各国家应该合作,而且包括国际组织在内的各社会主体之间也应该合作,这一原则同样指导着wto渔业补贴制度的构建与运行。事实上,渔业补贴制度构建中就wto与体制外制度的合作,谈判方已逐步达成了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合作。这也是今后谈判的焦点。

四、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模式

渔业补贴是否需要规制?是否有必要进行单独规制?该问题的焦点是怎样界定《SCm协定》与渔业补贴规则之间的关系,即渔业补贴是在《SCm协定》框架内进行规制还是脱离《SCm协定》另行制定新的补贴协议。

对此问题,各成员方基于自己的利益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主要分为两个阵营,即赞成派和反对派。赞成派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为代表,认为渔业补贴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和贸易均有不利影响,支持对此问题进行单独谈判。大多数国家支持此种观点。反对派以日本、韩国、欧盟为代表,他们反对就本问题进行谈判,即便谈判也反对进行单独的谈判。从公平贸易角度来说,渔业补贴受《SCm协定》一般性补贴规则的约束,但渔业作为一种资源类产品,有其特殊性,需要有专门的规则予以约束。首先,由于渔业的生物属性,其价格的变化不同于其它产品,对援引可诉性补贴条款的条件“不利影响”的确定相当困难,所以,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对其的调查程序也应区别于其他的补贴。其次,由于一般补贴的通报制度的不完善,九成以上的渔业补贴是不透明的,公开的数据极少,而诉讼成本又非常高,这些原因都导致国际贸易实践中现行的《SCm协定》不被wto成员援引作为应对破坏性渔业补贴的手段。

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有些渔业补贴并不违反《SCm协定》的规定,不会造成贸易限制或贸易扭曲,但是它却可能会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损害,需要加以规制,而现行wto补贴规则体制无法有效地规范有害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渔业补贴,如《农业协定》适用范围条款明确排除了渔业或渔产品,《SCm协定》旨在规制扭曲贸易的补贴,而非对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其例外条款也仅是对环境保护的例外,不包括资源保护的例外,除非扩大解释,但是具体的限制性条件不适用,需要制定资源保护例外的具体适用条件。

从保护的对象来看,SCm保护成员方个体的贸易利益,而渔业补贴协定保护成员方整体的利益,全人类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利益。所以,渔业补贴需要进行单独规制。

那么,渔业补贴规则以何形式存在呢?对此,我们可以采纳2007年11月首次公开的主席案文的安排,将渔业补贴规则作为《SCm协定》的附件8而与之形成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统一体。这种规则建构模式的合理性在于,它表明渔业补贴除受《SCm协定》一般规则的约束外,还受附件8的专门规范的约束。换言之,《SCm协定》与其附件渔业补贴规则的关系是一般法与特殊法的关系,可以重叠适用。

五、渔业补贴规则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渔业补贴的定义

从字面上看,补贴即“贴补”,因补助而有所增益。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讲,补贴是一种经济杠杆,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从经济法角度讲,补贴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经济的体现。当前,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渔业补贴的定义。各国际组织,由于其组成成员多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渔业补贴的定义往往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难以形成一致意见。例如,2004年粮农组织(以下简称Fao)出版的《渔业补贴识别、评估和报告指南》一书对渔业补贴进行了概括式定义:从根本上而言,渔业补贴是政府对渔业部门实施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干预或者不干预行为。也就是说,渔业补贴是政府在特定经济政策环境下,对渔业部门的作为或不作为,这种作为或不作为并非是一种常规行为,且这种作为或不作为行为对渔业产业的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尽管要构成补贴,还必须符合一定的参数或条件,但是,这样的定义非常宽泛,所有与政府有关的补贴行为基本都被包含在内。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或oeCD)就渔业补贴给出列举式定义,认为渔业补贴是政府给予渔业部门的经济支持,该经济支持包括所有关于船舶建造和改进补贴、价格支持、改善渔业生产环境补贴、渔民和鱼产品加工者生活补贴、显著影响鱼类国内价值的政策,如对进口价格、关税的控制。

根据《SCm协定》,构成一项补贴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主体条件,即补贴是由wto成员领土内的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第二是性质条件,即该项补贴构成了一项财政资助或GatF第16条意义下任何形式的收入或价格支持;第三是利益条件,即补贴受体由此获得了利益。据此,我们可以将渔业补贴定义为wto成员政府或公共机构向渔业部门所提供的财政资助,或授予Gatt第16条意义上的收入或价格支持,使渔业行业或特定渔业企业因此而获取某种经济利益。

无论是Fao的概括式的定义,还是oeCD的列举式定义,它们对渔业补贴的概念的界定都较为笼统,缺乏明确性,而基于《SCm协定》对渔业补贴所下的定义则克服了这一缺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渔业补贴的主要类别

oeCD主张根据渔业补贴的实施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1)政府财政预算中直接支付方式的补贴,指以捕捞量、销售量或单位船只为基本计量单位的直接补贴;(2)降低成本补贴,指那些能降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补贴;(3)一般,指政府预算中用于渔业管理的补贴,包括运行费用、科研费用以及资源增殖、发展渔港和港口自由停泊的费用等。

哥伦比亚大学渔业中心主要根据补贴性质的不同,将广泛存在于全球的补贴分为三大类:好的补贴、坏的补贴和危险的补贴。好的补贴主要指有关渔业管理与服务、渔业研究与开发这两种补贴。坏的补贴则主要包括税收减免、“入渔权”转让补贴、渔船新建或改进项目补贴、渔港新建或改造项目补贴、渔业开发规划和支持服务以及市场支持、加工、贮藏等基础设施项目补贴。危险的补贴则主要包括三类:对渔民的援助补贴、渔船回购项目和农村渔民社区开发项目。这种分类方法受到许多环保组织和利益集团的认可和支持,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鱼之友”集团代表方主张参考《SCm协定》的相关规定,将渔业补贴细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和不可诉补贴三种具体类型,从而适用不同的规则。但是,如何划分这三者的范围?将哪些渔业补贴归入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或者不可诉性补贴?应该说,界限的划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也是渔业补贴规则谈判悬而未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渔业补贴的通报与监督机制

鉴于《SCm协定》关于补贴项目的通知要求的执行程度非常低,监督力度不够,主席草案文本在要求成员方向wto通报补贴情况,并由wto补贴与反补贴委员会对这些已通知的补贴予以审查的同时,提出要加强制度互动,尤其是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成员方鱼群种类评估和渔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工作予以合作。例如,该主席草案文本第V条“渔业管理”规定,无论是允许性补贴,还是S&D补贴,各成员必须将其渔业管理系统的性质和运作信息包括资源评估结果通报给Fao相关机构审查后才能允许实施。

鉴于《SCm协定》注重某项补贴措施对经贸的影响,而忽略渔业补贴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这一缺陷,笔者认为主席草案文本要求成员方在渔业补贴通报中增加渔业补贴措施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这一内容是合理的,这顺应了wto规则由仅关注贸易自由化向平衡贸易和环境资源二者的关系转变的发展趋势。

《SCm协定》第26条规定了就补贴的监督机制:“委员会应在每次例会上审议根据第25条第11款提交的报告。”然而,该规定是粗线条和概括性的,没有规定违反通知义务的惩罚性措施,给实施渔业补贴的成员不履行通知义务留下了空间。这是wto缺少成员方渔业补贴信息和数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的渔业补贴规则构建中,有必要对这一部分加以改进。

(四)渔业管理标准

主席草案文本第V条“渔业管理”规定,无论实施允许性补贴还是S&D补贴,在实施前,各成员的渔业管理水平都要达到条款中规定的要求。即所有wto成员方寻求补贴豁免的首要条件是这些成员必须实施一套特定的渔业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应该符合国际公认的渔业管理最佳惯例,这些最佳惯例集中反映在《鱼类种群协定》、《负责任的渔业行为规范》、《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及管理措施的协定》、技术准则和行动计划这五个国际文件中。基于这五个国际文件,对于可以补贴的渔业活动,应该采纳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好的捕鱼作业方式,且要进行定期的科学的鱼类种群评估,实施能力管理和效果管理措施。

(五)渔业补贴的救济机制

关于渔业补贴争端解决机制,主席草案文本规定了两种程序:一种是针对禁止性补贴争端的解决程序,一种是由其他条款引起的争端的解决程序。对于禁止性补贴争端,根据《SCm协定》规定的程序设立争端解决机构的专家小组。对于那些基于绿灯条款及特殊和差别待遇等其他渔业补贴条款引起的争端,根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设立DSB专家小组。在这两种案件中,如果争端引起了“与渔业相关的科学或技术性问题”,DSB专家小组可以从wto体制外制度中搜集相关信息,包括法庭之友意见书和争端当事人自身的意见。

不过,就具体个案,wto争端解决机构是否与其他制度的互动合作,如何互动合作,这都将由wto争端解决机构自行决定,而且wto与体制外制度的协调与互动需要先易后难,避免制度协调互动中存在的利益明显失衡的问题。

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篇8

关键词:渔港工程工程造价控制

渔港是海洋渔业发展的根据地,不仅是海洋渔业发展所必需,也是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渔村经济繁荣和生活稳定的重心。渔港的建设,为渔业的产业化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渔港工程建设是一个周期性较长、施工标准高、投入资金大,又是非赢利性的,它建成后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只能是产生社会效益,渔港工程的本身特点决定了它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投入和地方的资金筹措,而这些资金的投入是有限的,因此,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渔港工程建设者必须努力和追求的方向。渔港工程的建设程序,必须经过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等个阶段和环节。结合苍南县艚一级渔港工程建设的工作实践,就做好渔港工程各阶段的投资控制分别进行论述。

1苍南县艚一级渔港工程概况

苍南县艚一级渔港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鳌江口南岸,港宽2.35km,长4.25km,面积约10km2,也是温州市最大的渔业捕捞基地,每逢渔汛季节,近千余艘渔船云集于此,进行卸货、交易、补给等作业。苍南县艚渔港于1990年12月27日经国家农业部批准为二级渔港〔(1990)农(渔政)字第19号文件〕[1]。艚渔港基础设施简陋,船多为患,船类繁杂,拥挤不堪,一直是困挠艚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彻底改变艚渔港的落后面貌,推动艚渔业的快速发展。2003年5月26日委托河海大学设计院,对艚渔港进行规划和可行性论证,编制了《温州苍南(艚)渔港总体建设规划》和《浙江省苍南县艚一级渔港工程可行性研究》。2006年12月30日苍南县艚一级渔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农业部批复(农计函〔2006〕566号)。项目总投资为2899万元,建设工期为二年,该项目建设内容为新建500吨级固定码头泊位5个,长225米,引桥4座,长282.8米;综合执法管理房用500,疏浚港池44万m3,港区配套给排水及消防工程、通讯导航设备等[2]。2007年5月9日委托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浙江省苍南县艚一级渔港工程初步设计》,2008年11月26日在苍南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上海港务工程公司以2102.96万元报价中标承建,2008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工程于2010年1月完工,竣工结算的造价为2187.52万元。该工程是浙江省“十一五”的省重点渔港工程。工程项目实施中,加强了各阶段的造价控制,建立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一系列制度,对项目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经过二年的建设,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吸引了许多渔船靠泊,为渔业经济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

2艚一级渔港工程造价有效控制措施

2.1决策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投资估算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投资估算要有一定的准确性,如果误差太大,必将导致决策的失误。在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投资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项目投资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1)做好工程建设规划,确定工程规模

渔港工程建设是否成功,在渔港工程规划时已决定了一半,不可不慎,渔港规划设计不仅要应对经济和产业发展变化对其本身的作用和影响,而且在顾及渔港历史和特色的同时,更要考虑经济、社会、环境诸因素。渔港建设规划的编制应当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渔港经济的发展,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防洪规划等相关规划,并与港口总体规划相衔接。渔港规划要满足渔港的避风、停泊、供给使用功能,以渔业为基础,多功能并举,综合考虑商贸业,港口运输业和旅游业等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岸线资源,以及依据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项目优势、市场导向以及投资资金,确定渔港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

(2)做好项目论证,控制项目总投资

渔港工程建设项目,由于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较为复杂,人财物消耗大,并考虑到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一旦决策失误,将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可行性研究是投资项目建设前期研究工作的关键环节,以控制投资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为工程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渔港工程在投资决策阶段要根据渔港的自然条件、渔港布局,做好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条件的可行性、建设内容与规模、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建设期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并合理确定项目投资估算,经有关部门批准即为项目控制工程造价。项目投资估算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设计概算不得突破批准的投资估算额,并应控制在投资估算额以内。

2.2设计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设计是渔港工程建设的基础,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首要环节,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设计阶段应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渔港工程初步设计应委托具有乙级以上水工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渔港工程设计必须符合《渔港总体设计规范》要求,同时,针对渔港工程的特点,执行国家交通行业主管部门等颁布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质量标准有关规定,渔港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基准期为五十年。艚一级渔港工程委托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水运甲级资质)编制,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优化,降低了工程造价,使整个工程总投资有效地控制在概算范围。

(1)推行限额设计制度,控制项目投资

依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和项目概算,遵循概算控制预算的原则进行施工图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在注重渔港工程设计质量与功能的同时,也将渔港工程投资作为设计控制指标。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造成这种“三超”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实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限额设计是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所确定的渔港工程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为依据,在投资估算限额范围内进行工程设计,以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采取限额设计就是使设计单位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必须考虑和控制设计方案的投资,作一个技术与经济的比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根据国家农业部以及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标准渔港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一级渔港建设标准和结合全省渔港建设计划,艚一级渔港工程项目投资总额为3000万元以内。本工程资金来源于省标准渔港建设专项资金,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补助70%,市级财政补助10%,县级财政配套20%。针对这种情况,艚一级渔港工程在项目投资总额不变的前提下,采用高桩框架结构,这样可以满足设计对结构形式和使用的要求,同时,控制了项目投资,达到了限额要求[3]。

(2)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工程造价

设计方案优化是设计阶段的重要内容,是控制渔港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设计单位要对渔港工程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最优方案。最优方案不仅在技术上要先进、可行。而且在经济上要合理、使用上安全、可靠,才能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并有最佳效益。初步设计概算的确定,应是多个设计方案经比较、筛选后确定出的最合理的值。一般设计概算值不超过估算值,国家规定初步设计概算值不可超过估算值的百分之十。初步概算是工程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是编制工程项目进度计划、资金融资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和控制图预算的根本依据。一旦初步设计文件确定,那么渔港工程项目的轮廓就已确定,设计概算也就确定下来了,以后施工图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就不该也不会有大的变动了,设计概算是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依据。因此,初步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是项目整个投资控制的关键,它的影响程度也最大,达到75%左右。艚一级渔港工程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提高投资效益[4]。

2.3招投标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

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是建设单位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通过招投标可以确定合同价款,提高渔港工程的经济效益,保证渔港工程的质量,缩短建设投资的回报周期,建设单位可以充分利用招投标这一有效手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

(1)实行招投标制,择优确定施工单位

实行招投标来选择条件优越者,使其力争用最优的技术、最佳的质量、最低的价格和最短的周期完成工程项目任务,工程招标的具体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执行。在评标过程中,应在合理低价中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投标单位的社会信誉、资质情况、施工能力、设备状况、业绩等进行综合评定,以便选择一个既能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又能保证工程按质按时完成的中标单位。渔港工程的施工企业必须具有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贰级及以上或具有港口与海岸工程施工专业承包企业贰级及以上资质,具有相同工程施工经验的施工单位优先,通过工程招投标优选施工单位,使工程造价得到比较合理的控制,降低渔港工程项目投资。艚渔港一级工程由上海港务工程公司(企业具有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中标承担施工。

(2)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节约工程投资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切实防止压标或低价抢标。主要建筑材料的价格、大宗材料的采购要进行详细、准确的市场调查、收集,保证详实,合理地确定合同价格。渔港工程在招投标中采用提供工程量清单和最高限阶,最高限阶确定原则上按当地建材信息价计算,使招投标双方都有利可图,达到双赢的目的。在招标文件中不仅要包括通常的内容,如招标须知前附表、招标须知、合同条件、合同协议条款、合同格式、技术规范、图纸、投标文件参考格式等,还必须提供渔港工程的工程量清单,作为投标报价参考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应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对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项目条目要简明,同时,不能出现漏项、错项,应保证计价项目的正确性。工程量清单中计算出的工程量为不完整工程量,应明确中标价中的综合单价为不变价,工程量清单的数量按实际施工实做实计,施工单位的投标报价通过评标竞争最终确定为合同价。

2.4施工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

施工阶段是建筑产品形成阶段,也是投资支出最集中的阶段。由于施工阶段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材料价格波动大,所以对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也至关重要。

(1)实行工程监理制,进行全过程控制

渔港工程全面实行建设监理制,监理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监理资质,工程监理是连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政府宏观管理的中间环节,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活动进行全面监督管理。艚渔港一级工程由杭州亚太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水利水电工程监理甲级资质)承担施工监理,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旁站监理,以合理控制“进度、质量、投资”为目标,严格把关,认真履行“三控制、一协调”的监理职责。监理工程师主要从工程项目、材料使用及工程量计量等方面来控制工程的投资。实际工作中,首先做好已完工程的检验及复核,同时,做好重大技术措施的运用审查及隐蔽工程工程量的测算工作;其次要按照合同文件确定工程结算项目及材料使用情况,同时依据规定的工程量计量原则和方法,按进度审核结算量。在此基础上,艚渔港工程的监理工程师对各施工单位的月度结算报表及工程量计算书、附图、附表等进行严格审核签字,监理认可后呈报给建设单位进行复核,经核实后,按合同规定支付月度工程款,对现场发生的设计变更及重大技术措施也需有监理工程师的技术签证方可执行。实行建设监理制,使艚渔港工程的建设取得了速度快、质量好、投资省、效益高的成效,按计划如期建成,投资也控制在概算以内。

(2)严格工程设计变更,将工程预算控制在概算内

必须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尤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在渔港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图会审,解决施工图存在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着重审查图纸中材料使用或设计缺陷。以施工图会审纪要的形式来纠正设计中的缺陷和失误。施工图会审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而要使存在问题得到尽早解决。这样不仅保证了渔港工程质量,避免浪费,还有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规范设计变更程序,对必须变更的工程要先做出工程量和造价的增减分析,经监理单位审核、建设单位同意、设计单位签证,发出相应的图纸和说明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调整原合同确定的工程造价,若遇有重大设计变更,总造价突破原投资估算或设计总概算时,还必须报原批部门或单位批准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同时,要注重变更的合理性,对于不必要的变更坚决不予通过。对于设计变更费用的核算,做到准确细致,严格控制,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等。

(3)加强现场签证管理,严格控制工程费用

在渔港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签证漏洞多,管理难,人为因素多,结算难度大,因此,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和审查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单位按图施工,严格控制变更洽商、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合同外费用,对必要的变更,应及时计算因工作量变更而发生增减的费用,随时掌握项目费用额度。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要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减少结算时的扯皮现象。许多工程就是由于现场签证不严肃,给工程结算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导致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严格现场签证管理,是施工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4)加强建设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设单位必须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按照财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组织财务管理,进行会计核算。渔港建设项目必须成立项目法人,为了加强渔港工程的建议与管理,苍南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苍南县海安渔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一个建设项目一本账(同原有法人单位分开核算),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与渔港建设无关的名义借用或挪用,保证建设资金按工程进度及时到位防止“半拉子工程”。严格资金审批制度,实行监理审核、总监签证、主管把关、领导审批。在资金使用上严格实行“五不拨款”的原则,即施工单位不报月施工计划的不拨款;施工人员不到位、施工组织不力的不拨款;原材料不合格的不拨款;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整改不及时的不拨款;施工进度达不到要求的不拨款。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5竣工结算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措施

竣工结算决算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重要依据,认真审核工程竣工结算,剔除其中多算工程量、高套定额、不切合实际和不合理签证的费用,使竣工结算真正体现出渔港工程实际造价,这是控制工程造价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加强合同管理,减少工程被索赔

合同管理对造价控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签订严密的施工承包合同,才能保证合同造价的合理性、合法性,减少履行合同中双方的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造价。在合同签订后,要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合同及补充合同协议及至经常性的工地会议纪要、工作联系单等作为合同内容的一种延伸和解释,必须完整保存,同时,建立技术档案,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积极主动措施。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预防施工单位索赔事件的发生,这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个方面。就目前渔港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言,建设单位未能按约定提供相应的施工条件,工程进度款支付滞后,是施工单位提出索赔的主要原因。施工单位提出索赔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终目的归结到费用的增加和工期的延长。而工期的延长往往伴随着工程费用的增加。因此,在渔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工程的总体管理,规范建设单位的自身行为,对于控制工程造价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严格审核工程结算,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工程结算的审核,主要是工程量是否正确、单价的套用是否合理、费用的计取是否准确等三方面为重点。在施工图的基础上结合合同、招投标文件、协议、会议纪要以及地质勘察资料、工程变更及签证、材料设备价格签证、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工程资料,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计算核实。在工程竣工结算时,建设单位对工程合同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于未按图纸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未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一律核减费用。在结算审核中,还应注意审核项目的单价、结算书中分项的正确性及程序及准确性,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对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的结算,施工单位的综合单价一次包死不作调整。结算时,实际发生的招标时所依据的施工图纸以外的工程量变更和由于建设单位原因造成的工程量清单漏项或计算误差应预调整。在工程量调整时的结算中,工程量清单中原有的项目,应按报价中的综合单价确定。工程量清单中有类似的项目,应参照类似工程项目报价中的综合单价商定,工程量清单中没有的项目,按现行预算定额及有关规定结算。

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篇9

半年多的时间,遭受溢油污染损失的沿海渔民在等,国家行政部门在等,期待溢油事故能够圆满解决的公众也在等。这种等待,让公众的心理一次一次遭受冰冷的煎熬。

自去年6月4日以来,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的蓬莱19-3油田连续发生溢油事故,拖延数月不止,震惊全国,给渤海海洋生态和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蓬莱19-3油田发生泄漏事故2个多月后,中海油和康菲石油还未对漏油所造成的损失做出详尽评估,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赔偿方案也始终难产。不仅如此,康菲石油在清理残留油污的操作上只进行了临时补救措施,这与国家海洋局对其提出的清理标准相差甚远。事故发生3个月后,康菲中国公司终于透露,将设立两项基金。第一项基金是赔偿基金,第二项基金是环境基金。

关于赔偿基金,康菲石油这样解释:目的是向受2011年6月渤海湾蓬莱19-3油田事故影响的公共和个人索赔者提供公平、迅速和简便的赔偿。该基金将由独立机构进行管理,受理所有合理的索赔要求。索赔者可以自由选择通过磋商、向赔偿基金提出索赔申请或寻求其他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关于环境基金,康菲在的信息中说:基金将重点支持湿地保护、水质改善、渔业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及风险管理等。

对于10亿元的赔偿方案,各方意见不一。康菲公司官网称:与农业部、中海油签订了协议,就达到了康菲石油2011年9月宣布的赔偿基金的目的。而作为107位渔民向康菲石油公司提出4.9亿元经济赔偿的诉讼案律师赵京慰表示,他对这一补偿方案中所提及的“行政调解”这一说法表示困惑。养殖物的所有权人是养殖户,如果要进行调解,必须以渔民同意调解为前提。他认为目前处理方案在法律框架下看是有瑕疵的,并存在很多疑窦。

此外,这10亿元是怎么算出来的?又将怎么用,用到谁身上?目前,外界还不得而知。

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篇10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