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子女教育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40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3—0109—02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步凸现出来。确保每一位适学儿童都能接受应有的教育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不竭动力。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视角来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政策、教育融入、教育公平和教育财政等。

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已有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存在的不足。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视角

(一)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因此,一部分学者对于相关政策文本以及政策实施的现状、困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史柏年在《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介析》中分析了自1986年—1998年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总结致使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有: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法规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有些地方政府集政策主体和利益主体于一身,以及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政策背后的理念。〔1〕

葛新斌(2009)对2001年颁布的“两为主”政策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仍未得到切实保障,甚至与“两为主”的政策目标相去甚远。并认为对于流入地来说,政策具有明显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现象,而且政府间存在博弈现象。因此,厘定政府间的权责关系,构建公平合理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

钱再见、耿晓婷(2007)提出有效推进政策执行效果的一些主要现实路径:完善教育政策,提高政策的权威性和严密性;明确政府职责,建立权力分配体制;消除城乡差别,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实现制度创新,消除执行中的梗塞;采用各种资金筹措手段,保证农民工子女教育资金的落实,让农民工子女从此可以沐浴“教育公平”的阳光。〔3〕

(二)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研究

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随迁子女正常入学后,为了了解他们在参与教育全过程时,能否充分的分享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所有学生都能被接纳与融入,共享教育成果的状况。徐丽敏(2009)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社会资本以及文化和心理这五个方面来研究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并提出促进教育融入的政策建议。〔4〕

湛卫清(2009)指出融合教育的关键是培养随迁子女的“内生力”,核心是加强人际融合,重心是注重文化的融合。同时,要求学校在随迁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警惕“有痕教育”,防止适得其反。在促进融合教育方面,将融合教育列入政府督导评估事项,加强对具有合法身份的民办随迁子女简易学校进行“后续”管理。〔5〕

(三)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没有教育的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因此,有不少学者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出发,论证国家应该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顺利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范先佐(2007)对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市随迁子女上学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通过数据说明目前随迁子女主要面临上不了学、上不了好学和上不起学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以及为其受教育权实现提供的制度保障。〔6〕

马青、邬志辉(2010)从官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流入地政府履责不力的主观因素,并提出化解问题的方案:增强流入地政府的自有财力以形成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状态,合理划分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的责任等。〔7〕周佳(2011)从随迁子女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生成和法律实施视角提出如何保障其权利的实现,并要求发挥政策调节的灵活优势,延伸补偿原则的受益范围。

(四)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财政问题研究

虽然国家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保护,但是在实际中却遭遇种种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我国传统的城乡户籍制度限制,更重要的是,资金的不到位。一旦离开资金的支持,再好的政策也会变成一纸空文,教育更是如此。到目前为止,对于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问题解决方案比较成熟的是“两为主”政策。但是,造成依然存在未能入学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为主”政府规定了流入地和流入地公办学校对于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却没有给予其相应的财政支配权,也就是明显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做法。尤其是在国家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及其特点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央财政收入逐年增加,而地方财政收入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又把大量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责任安排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千方百计规避责任,在没有监督问责机制的情况下架空中央政策。

范先佐(2004)在分析了流动儿童异地就学现状和公办学校为接纳流动儿童而面临财政困难的基础上,强调中央、省级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应共同承担责任,并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设立此方面的教育专项资金,以提高流入地的接纳能力。提出用“教育券”来解决专项资金拨付中的困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方法。〔8〕

付卫东(2008)用公共产品理论论证了作为具有很强正外溢性的教育由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共同承担的合理性。同时,完善对贫困流动儿童的资助制度,以有效的促进社会公平。〔9〕尚紫薇(2012)提出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共同给予贴息贷款资金用于支持民办学校及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教育经费投入的监评问责制,确保专款专用。〔10〕

二、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问题研究

在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和义务后教育问题也进行了研究。由于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内,因此,学前教育和义务后教育两个时期统称为非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随着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业的完成,他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升入高中,完成高中学业后如何在异地顺利参加高考。从长期来看,国家解决随迁子女义务后教育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缓解这一矛盾的措施。

徐丽敏(2009)分析了回家乡读高中对这些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孩子的种种不利影响,以及义务后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长远措施和过渡性措施。其中,针对“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提出采用“在本地居住年限+在当地连续受教育年限”的方法,即农民工随迁子女只要满足了一定标准,就可与城市学生一样接受高中教育并在城市参加高考报名。〔11〕

胡秀锦(2011)阐述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合理推广,上海本地高中阶段生源大幅减少,这为满足外来人口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提供了可能性。分析上海市向随迁子女开放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阻碍,提出了暂时缓解这一矛盾的一些政策建议。〔12〕

叶庆娜(2011)把随迁子女高中教育问题的政策文本划分为四种类型:附条件的完全开放型、中等职业教育优先开放型、积极探寻型和消极等待型,指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的现状、现有政策的缺陷以及障碍。〔13〕

吴霓(2011)在文中搜集了截至2010年12月可查阅文献的26个地区对于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包括省或直辖市、地级市及区县。根据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实施困难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改革高考制度,形成中考、高考配套政策体系等办法。〔14〕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至今已有近20年,在仔细研读这些文献资料后发现,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研究主要集中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研究不足。由于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在城市化背景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而对于作为儿童起跑线的学前教育和初中后教育关注很少。

第二,就现有的异地中考和高考问题来说,各地的支持政策比较少,且差异也相当大。一般来说,全国各地基本上可分为附条件的完全开放型、中等职业教育优先开放型、积极探寻型和消极等待型四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省份采取严格限制型,相反,却有山东省出台相关政策使异地高考在2014年全面开放,开了全国异地高考之首例,由此可见各地政策差异之大。

第三,对于因教育而进行移民的现象,学术界尚没有相关研究。尽管国家为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推出很多政策,但仍有一些农民工子女面临入学难的情况,而根源就在于我国的教育采用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必须解决户籍这一大难题。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购房的同时办理子女的户籍,而自己或者连带配偶的户籍则仍留在原籍,这就形成了新的教育移民现象——农民工子女教育移民现象。而学术界对于这一新生现象还没有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介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01).

〔2〕葛新斌.“两为主”政策中的政府投入责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02).

〔3〕钱再见,耿晓婷.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选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4〕徐丽敏.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9).

〔5〕湛卫清.融合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新策略〔J〕.人民教育,2009,(11).

〔6〕范先佐.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7〕马青,邬志辉.再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官僚经济学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07).

〔8〕范先佐.“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财政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2004,(04).

〔9〕付卫东.论流动儿童教育与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J〕.教育探索,2008,(06).

〔10〕尚紫薇.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J〕.中国财政,2012,(03).

〔11〕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

〔12〕胡秀锦.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升学政策思考—基于上海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03).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农民工子;教育;社会福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对从事体力工作的劳动者有了大量的需求,使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农民工选择进城务工这一收入高、经济效益显著的职业。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止,我国将有3亿农民住进城市。相应地,大量的农民工子女也会随着民工潮的涌入而加入城市当中,在农民工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的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社会福利分配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险上被“边缘化”,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南昌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从家庭、政策的角度分析教育难的成因,探索其相应的解决对策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促进社会整体教育领域的发展。

由于经济收入的高低,文化背景的悬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小孩在受教育问题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亟待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与解决。针对这种现状,将分别从家庭、政策与具体实施状况之间的差距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工作方面不到位这三个视角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详尽地分析与探究。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浅析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我国农民工规模持续扩大,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由于观念、体制、经费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南昌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家庭收入状况差,教育投资不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子女上学需要必要的物质支撑,家长的工资收入无疑是他们最主要的一个支撑。作为一个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基本属于高强度、低收入的职业,每月的收入十分有限。据调查,南昌市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平均在700元左右,有些只有450元,南昌的平均工资是1200元,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了1600元,可预见南昌消费水平并不低。农民工经济收入不高,生计艰难,剩余有限,直接导致了用于教育的投资金额不足。加上农民工家庭多子女现象普遍,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减少,这不仅给农民工子女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对子女幼小的心灵也是一种无情的冲击。

2.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状况不同。在调查中显示,有36.7%的家长认为,自己挣钱太辛苦,没有时间与精力帮助和辅导孩子,对于子女的教育则是顺其自然或置之不理的态度,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也有些家庭认为“城市办学水平高”、“学校条件好”,愿意吃苦也得让孩子接收良好教育。持有这两种观点的家长分别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为低和高,家长的不同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入学就读影响是直接且显而易见。

3.家庭关系的和睦程度。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好坏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家庭关系的不和睦,加上生活的重压,是导致孩子辍学、转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地,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良好的夫妻关系给子女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4.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状况有所改善。南昌市2005年出台了一项政策,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暂行办法》,规定只要农民工“四证”俱全,其子女就可到规定的14所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的收费标准,不需再缴纳高昂的借读费用。这四个条件分别是:“持有城区暂住证明,合法的劳动用工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和房屋产权证或一年以上租房协议并居住在城区,并且已经办理养老保险”。政策出台当年,有300多名农民工子女顺利进入公办学校接收义务教育。

5.监管主体间沟通协调不够。为全面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笔者走访了教育部门及相关政府机关。对于一些政策性问题的质疑,得到了合理性的解答,提及实施政策现实情况、农民工人口数等具体问题时,得到的答复往往往往不慎满意,没能做到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互通有无,相对程度上对教育部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产生质疑。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潜伏问题论述

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政府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投入了高度的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情况较相关政策出台前已有很明显的改观。但由于政策的尚不完备以及现实具体情况的特殊性,南昌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仍存在以下4个问题:

1.农民工子女的教学状况堪忧。据了解,南昌市曾在2005年出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暂行办法》,并在南昌市城区内划定了14所公办中小学接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民工子女可以与城市孩子享受同一入学资格和待遇,具体的入学情况状况令人担忧,公办学校师资力量、经费、设备及学生的饱和度等现实情况,使得原本可以容纳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子女却因为家长的“四证”不全或者是学校能力的无法承受而与城市课堂绝缘,无奈下只能选择设备陈旧、资金短缺却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就读。

2.农民工对子女的家教方式存在缺陷。在农民工家庭,一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很高,是出于对自身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满意,希望通过改变子女的教育状况来改变自身的阶层地位。在管理方式上有失妥当,平时的教育不是喋喋不休就是粗暴的斥责打骂,很少真正从子女自身的想法出发,为子女考虑,真正做到关心子女。另一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很低,认为子女不必参加教学来提高自己的素养,改变贫困的现状。平时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方面的方式,对孩子疏于管理,只是希望子女可以通过简单的打工来挣到钱。

3.农民工的教育水平低给子女带来负面影响。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低,平均文化水平在初中,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者极少。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很难在学习上给予子女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对子女教育问题深感力不从心。农民工家长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与态度也会受自身教育程度的影响,一些家长只注重眼前利益,把赚钱在城市寻找适合的空间为入城的主要目的,对子女的教育属于放任的态度。他们观念的消极一面时刻影响着其子女的受教育理念,提高农民工基础教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4.政策的下达实施与部门间协调存在一定障碍。通过对教育局的走访,只要农民工“四证”俱全,其子女就可到规定的14所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的收费标准。但这项优惠政策的推出,并没有获得公民所期望的效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南昌市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南昌市所容纳的农民工高达30万人,2005年南昌市的公办中小学所接纳的农民工子女只有300多名。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虽然政府机关一再强调协调,真正的协调是否落实到了实处,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相关部门深入的进行考察,这有利于相关部门工作的改进与完善,避免了部门之间任务的繁冗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对立。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政府把农民工子女的就读统一纳入城市公办学校,这无疑对农民工子女更好融入城市,更好地接受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年招生计划数被突破,班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造成基础教育事业压力大大增大,公办学校的饱和状态,加上部分农民工自身条件不符,许多农民工学龄子女无法正常入学。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不仅能够减轻公办学校饱和的压力,还能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只要解决好经费与师资问题,设备与资金的充足投入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就可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2.提高家庭教育。农民工工作繁重,往往忽略自身对子女的教育,父母疲于工作,缺乏与子女交流,加上城市人或多或少的歧视心理,对这陌生的人群,农民工子女容易产生许多生活问题,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引起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方面的因素十分关键,在工作之余父母一定要重视与子女进行交流,解决其生活上的困惑,经常鼓励子女建立起自我的认同感,并培养其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与社交能力,懂得自制不要轻易地迷失自我。

3.改善农民工基础教育。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子女在学习上的帮助与辅导往往力不从心。加强农民工基础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家长的理念、培训,大大影响着子女受教育的态度与方式。应该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主动引导农民工参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提高农民工素质。与此同时,大力在农民工群体中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它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取消“四证”,放宽入学条件。政府应该拿出更切实可行的政策来保障农民工,加强政府行政作为能力,加大对企业主的监督管理力度,尽快取消由于“四证”问题给农民工子女造成的教育限制,教育部门应适当放宽入学条件。加强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加强相关部门与农民工及其子女支架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各项政策的落实效率得到切实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此外,简化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只要符合基本条件,学校名额充足,便可随班就读。

参考文献

[1]李祖华.申论热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eB/oL].,2006-09-21

[2]李玉雪.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透视[J].政府法制.2006(5)

[3]南昌市湾里区法制办公室.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保障立法问题的思考

[eB/oL].,2007-12-04

[4]秦玉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07(6)

[5]吴新慧.出路与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国家政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7)

[6]周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

[7]程方生.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县城集聚现象剖析――以江西省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1)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4.070

Studyon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

ofRuralLeftbehindChildren

QinGaoyuan

(tianlinCountryJiuzhoumiddleSchool,Baise,Guangxi533308)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China'sindustrializationlevelofthecity,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thelevelofeconomicdevelopment,thecontinuousexpansionofthescale,thetransferofruralsurpluslaborisaccelerating,thenumberofyoungpeoplefromthecountrysidetothecitytoworkisgraduallygrowing,mostofthemcannotlivewiththeirchildren.thispaperanalyzestheeducationalproblemsoftheleftbehindchildreninruralareas,anddiscussesthecountermeasurestosolvetheproblemsoftheireducation.

Keywordsrural;"leftbehindchildren";educationproblems

r村留守子女也就是“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他们却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一起生活的0~17岁的儿童。[1]“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而这一问题成为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是从2004年开始的,进入2005年后,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新闻界,都对农村留守子女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2]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农村留守子女群体形成的原因以及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问题,并且也给出了许多关于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的建议。从表面上看,农村留守子女群体形成的原因似乎是由于民工潮带动大量的家长外出打工,放弃了对子女的照顾责任,使子女孤独无依。如果从“三农”角度来看,[3]农村留守子女形成的原因好像并不是那么简单,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不协调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社会学方面来说,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是由于农村经济落后、缺少法律法规、思想道德认识不足、人口膨胀并且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农村的良性运行受到阻碍这一现象的反映;从社会性别方面来说,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是因为农村的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形成“父亲缺席”的局面,还有农村农业劳动力逐渐女性化,导致母亲对于自己的职责力不从心;从家庭社会学方面来说,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是社会的不断变化,从而造成家庭结构断裂、关系淡化、生活方式改变等现象的综合体现,清晰地反映出农村家庭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失调现象。

1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1.1监护职责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新型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而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使得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家庭的幸福生活选择了继续留在城市奋斗。[4]尤其是一些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力但是土壤和水资源却不丰富的农村,打工似乎是当地的一种潮流,除了一些在农村有体面工作的或者是在家做生意搞养殖的之外,大多数的年轻夫妻都把家里的田地交给老人耕种,子女留给老人或亲戚帮忙照看,而他们外出打工,以此来满足家庭生活的开销。例如,小红是一名九年级的学生,她的父母在她出生前就一直在外地打工,在外打工时母亲生下了她,跟着父母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在她九岁时,父母把她送回了家乡由爷爷奶奶照顾,之后她又有了一个弟弟,为了养活他们姐弟俩,她的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

小红的母亲也去学校问过小红在学校的表现,让班主任多管管小红,因为自己为了承担起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给家庭创造相对优质的生活环境,不得不在外打工,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贪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但却不能对其进行监督,不能亲自教育。所以在现阶段中,农村留守子女教育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监护职责的缺失。这一问题存在也是必然的,人一般都是先满足低级需求,再满足高级需求,而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就是说人们要先生存下来,才可以去追求更高的需求。[5]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就是这样,他们纵然知道孩子的教育很重要,但相比于生存,这些父母选择了让自己的子女吃饱穿暖,所以,就只能将对子女的监护、教育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上。

1.2心理关怀匮乏

对留守子女心理关怀的匮乏也是现阶段农村留守子女教育中较突出的问题。如果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那么子女就会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自然爷爷奶奶或亲戚就会成为子女的监护人;如果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家长就是子女的监护人。不管是监护人还是监护人,他们大多数将照顾好家人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没有人会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加以大力关怀,大多数人都认为照顾好留守子女的生活起居是最重要的。

农村留守子女上初中后大部分都是住校生活,基本上是每周回一次家,能休息两天,每次回家也就是带一些换洗的衣物,还有下一周的生活费。在短短的两天内,这些留守子女虽然想休息,但是如果家里有年龄大的老人,他们还需要帮助老人干活,而老人也不会询问留守子女在学校的情况,留守子女有什么事情或想法也不会告诉老人,他们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久而久之这些农村留守子女很容易产生抑郁、自闭的情况。[6]如果是农忙时期,这些年龄不大的留守子女还要帮着亲戚分担家里的农活,而这些亲戚也只是负责给他们做饭、洗衣,再加上农活又多又重,根本没有精力去关心留守子女的心理状况。

1.3学校教育滞后

说到教育问题,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自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学校的。但是这些农村留守子女所在的学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育非常落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上课时,基本上都是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教学生怎样能考出好成绩。例如,教学生记英语单词,就是让学生一遍遍地读,直到记住为止,这让许多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的留守子女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且他们认为学生就应该听话,做事符合规矩,但这恰恰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7]

2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子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他们存在一些情感上的缺失,从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另外,隔代人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他们对农村留守子女的溺爱,造成农村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行为活动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引起了许多教育问题。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要对农村留守子女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但是如果只靠学校的力量实现对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的必要途径。

2.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首先就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一方面,强化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保护这些未成年的留守子女的生存权,促使留守子女的父母切实履行其监护职责。另一方面,强化政府职能,进一步健全农村教育运行机制,完善外砻窆ぷ优随父母异地入学的相关规定,从政策法规上为农村留守子女实现受教育权铺平道路。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并严格落实。

2.2构建农村教育新模式

构建农村教育新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制,以便及时弥补留守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解决留守子女情感脆弱、焦虑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消极态度。第二,学校为留守子女举办关爱活动,这种活动也需要当地的政府和教育机构给予支持,这不仅仅是关系到留守子女,也关系到他们的家庭。例如,在寒暑假时,学校组织教师去留守子女的家里慰问,给他们带去学习用品等,[8]了解留守子女在家里的表现,同时也与监护人沟通交流关于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方法,以这样的方式让留守子女感受到温暖,摆正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第三,学校进行宿舍集中管理,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留守子女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代替了留守子女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班主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留守子女找到家的感觉,喜欢集体活动,走出父母长期不在家的孤独心态。

2.3完善教育监护体系

完善教育监护体系就是要建立起家长机制,让教师代替父母与留守子女进行沟通,不仅仅负责留守子女的学习,还要重视与他们的情感沟通。要定期去留守子女的家里了解情况,熟悉每一位留守子女的性格和家庭情况。创建家长机制就是为了提高留守子女的自制能力,弥补他们缺少的家庭教育和关怀,不断完善教育监护体系,及时避免留守子女由于任何家庭教育的疏忽而导致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

3结束语

随着民工潮出现的一个个空巢家庭,形成了我国目前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子女群体,他们与那些跟随父母到城市读书和生活的孩子们相比,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所以关注留守子女的成长情况以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际情况中,现阶段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重视,努力为农村留守子女搭建起爱的港湾。

参考文献

[1]邢春平.浅议农村留守子女监护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亚太教育,2015(9):291-291.

[2]李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7):91-92,111.

[3]翟庆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卢鸿发.给心灵安个家让灵魂不再留守――农村留守少年教育工作对策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5):23-23.

[5]司马懿茹.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64-69.

[6]马旭霞.关于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17):70-71.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篇4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浅析解决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浅析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福利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浅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成因试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浅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策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新时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撑起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蓝天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的断链现象思考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美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法规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教育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从平等教育权利的角度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浅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江渝.政策分析方法――视角、路径、工具[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1.

[4]刘复兴.教育政策分析:价值、内容与过程[J].现代教育论丛,2008(5):38.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实施处.义务教育法规文献汇编(1900年―1998年)[G].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562,579,34,35,133-134,136,294,295.

[6][eB/oL]..

[10][eB/oL]..

[11][eB/oL]..

[12][eB/oL]..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篇5

论文摘要: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说法,文件中也首次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自然而然,与新生代农民工密切相关的其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社会转型时期二元经济结构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的调整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1]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试图以教育公平为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探究。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第二代农民工。随着新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主体。由此而引发的其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留守儿童’这个人群已经超过1800万人,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2]。因此,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受教育现状分析

1.失学现象严重。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基本上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其失学率却相当高。“据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辍学率高达9.3%,六岁周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在失学的12~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3]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成为了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而且还是影响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社会问题。

2.教育质量低下。农村学校的突出在于教学硬件上,这些学校缺少实验室、图书室,难以保证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另外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地教育资源往往严重缺乏,师资薄弱、教育水平偏低、教育方法落后、学习环境艰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如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及团队活动、课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是一片空白。

3.心理问题突显。“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极易产生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二、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成因探析

1.户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解体,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农民工子女上学遇到很大的障碍,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于是流入地政府往往把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推到他们户口所在地,从而形成义务教育的“各地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大部分新生代代农民工子女由于难以支付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所以只能在农村学校继续学业。

2.财政制度。当大批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后,其教育经费却没有随其流动,而流入地城市的财政支出中并不包括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使得一大批农民工子女失去了财政的支持。城市所在学校由于教育资源有限,部分学校借机收取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这种不合理的收费使得一部分收入低的家长不得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错误观念引导。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部分农民工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也一样可以挣钱,花费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让自己的孩子上学,也不应一定能考上大学,最后还是像自己一样打工。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群体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一旦工作发生流动,其子女接受连续的、成体系的教育将成为问题,所以一些农民工家长选择了让孩子辍学给自己当助手。

三、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对策探究

“中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现行义务教育制度明显的呈现以户籍为准的属地性质”[4],而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基本上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具有明显的“人户分离”的特点。如何保障新生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改革户籍制度。城市对随迁农民工子女就学所持的歧视政策,所体现的“城乡条块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5]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政府应当承担起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着力打破二元户籍制度在教育方面的限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制度以及相关不合理体制严重的妨碍了教育公平。只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为新生农民工人口子女的就学扫清制度上的障碍。

2.规范农村学校办。大部分新生代代农民工子女由于难以支付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所以只能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继续学业。然而由于这些学校缺乏资金来源,所以学校的设施、卫生条件极差,在师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薄弱。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对其心理会造成极大地压抑,部分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读书。这就意味着,他们长大之后很难融入社会之中,很有可能成为新一代文盲,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巨大的障碍。

3.完善《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立法程序,建立完善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增加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保障上的条款。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政府应对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给予全面、具体、详细的规定,取消户籍制度所强加的受教育限制,“将教育平等权贯穿于就学、升学、教育机会、教育结果”[6]等方面,切实让农民工子女在维护其教育权利时做到有法可依。

4.义务教育体制创新,试图引入“教育券”制度。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负责,不管受教育孩子户籍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平等的享受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离开户籍地儿导致其权益受损,针对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大的特点,可以引入“教育券”制度来解决专项资金拨付中的困难,以达到“钱随人走”,从而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据统计,中国有1.5亿外出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有近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7],由此推断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将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突出问题。只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周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进入政策研究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4,(12).

[2]余心言.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共产党员,2005,(7).

[3]万铭玉.从和谐社会视角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j].网络财富,2010,(2).

[4]朱晨.农民工子弟教育中的问题[j].人口与经济,2010,(s1).

[5]钱再见,耿晓婷.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选择[j].南京师大学报,2007,(3).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篇6

关键词:外来民工子女教育;融合;同城化;差异

据保守估计,中国2010年外出务工的民工数量已达1.5亿左右,他们为了自己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往往将子女接到务工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务工城市的政府和民众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切实解决外来民工子女的求学就学问题。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物力人力财力的付出,极大地改善了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并且还通过身心关怀,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同城待遇,缩小了心理落差。作为外来人口较多的江苏省南通市,该市针对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实践调查和各种资料数据,我们可以对南通地区的外来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做一个大概的分析。

南通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的地级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这两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其经济相对发达,也是教育之乡。根据南通地区2007年年末数据,该地区普通中学304所(其中部级示范高中17所,省重点高中30所左右),在校学生41.23万人;小学482所,在校学生36.79万人;各级各类幼儿园454所,在园儿童13.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982人;技工学校6所,在校学生1.5万人。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8.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5.19%。总体来讲,作为地级市,南通地区中小学教育相对比较发达。外来民工如果在南通地区工作,其子女在南通地区求学,自然是不错的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在南通工作生活,他们的子女到南通各中小学就学的人数逐年增加。南通地区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士在保障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上,都做出了较大努力。据有关部门统计:①2006年至2010年,南通市区14所中小学校坚持无条件接受民工子女入学,并全部取消了借读费用。这个学期开学,全区(崇川区)4.35万在校生中,外地学生就有1.57万人。南通地区在对待外来民工子女求学问题上值得肯定。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外来民工子女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等各种原因,导致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有诸多有待完善之处。随着各种教学层次与教育制度的完善,外来民工子女将会在更短的时间内融合到本地教育。

一、外来民工子女受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在寒假期间做过外来务工民工子女的课业辅导(小学),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相信这些问题在各城市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体现。

1.生活问题:

(1)由于外来民工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子女的生活,其子女衣着常常受到同班学生的议论。这种情形使得外来民工子女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阴影。

(2)自闭行为较为严重。由于他们求学于一个全新的环境,在陌生环境就学往往造成自身与周围难以融合,生活学习之中不够开朗。

(3)外来民工子女在课外为了减轻生活负担往往会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其父母也无暇顾及他们在学校的求学状况,教育方法并不科学。

(4)上学放学的接送问题突出,学生往往是独自从居住地到学校,放学之后独自返回。他们的就学途中,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2.学习问题:

(1)外来民工子女往往来自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在就学方面往往缺乏幼儿园教育基础,自制能力差。而他们的父母往往未达较高的教育程度,无法对他们的子女进行学习上的辅导。

(2)普通话不标准,发音错误较多。他们在就学过程中,往往受到家乡方言的影响,不能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述相关事物。

(3)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计算机、英语等课程学习中表现吃力,学习信心不足。课间活动也不够积极。

我想,这些问题虽然不大,但是从他们的角度来看,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解决好民工子女的就业问题的确存在很多困难。我们除了从政府等相关部门大处着手之外,还应该关注他们的生活、身心等细节问题。从入学数量、入学情况的宏观把握,我们可以肯定政府所作的各种努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他们因环境、氛围等等变化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活与学习问题。大处保就学发展,细节关注就学子女的身心健康,缩小他们与同龄人的学习环境差异,弥补他们的心理落差,力图在物质基础的满足上,再从心理角度达到与其他孩子的教育同城化。

二、解决外来民工子女的生活及求学问题的措施

对于如何进一步从身心着手解决外来民工子女的生活及求学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老师和同学要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减少心理落差,让民工子女融合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学校工作人员要对一切学生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2.学校多与家长沟通,帮助外来民工解决好他们子女的课外教育问题。学校也可以建立爱心联系点,悉心辅导提高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能力。

3.学校或者班级之间举行相关的有益学生身心的活动,让外来民工子女积极加入,让他们在活动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普通话交流水平,同时也能够使他们感受到大集体关怀的温暖,改变他们自闭的心理。

4.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学业,提高他们的学习方法,改善学习技巧。使外来民工子女逐步跟上学校的学习进度。

5.学校和相关部门也要从生活方面,关心孩子的成长。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抽出一部分财力,作为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关怀基金,保障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通过不断改善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由点及面,必然使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深受裨益。从南通地区的外来民工子女总体受教育情况来看,只要我们继续保障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熏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成为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年鉴.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篇7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非制度层面;社会支持网络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1-009-2

一、引言

教育公平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现今社会,教育不公平现象最为严重的就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农民工子女就无法向上层社会流动,农民工世代都只能是农民工,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更可怕的是,庞大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教育缺失会给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很多危害,一方面他们的生存状况和不健全心理等因素可能会威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农民工因为受教育有限,竞争实力较差,使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力也受影响,这就引致了民族的风险。因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必须得到重视。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非制度层面的方法。文章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引发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并提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靠政府,还应当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二、现状

农民工子女包括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流动儿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由数据可以得出,进城农民工数量增长很快,其中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比重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农民工更希望带着子女一起进城。农民工子女进城后的教育也面临很多问题:学费付不起,公立学校排斥,难以升入高中等等。“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不公平性是全方位的,体现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方方面面”。

农民工属于城市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收入低、文化程度低,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改变人生,面对教育不公平却无力帮助他们的子女。政府在教育问题上的责任重大,但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共同来解决。

二、问题的成因

很多学者都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户籍制度、立法和教育体制不完善等原因怎样导致教育不公平,在这里我就不多加阐释了,我主要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学习资源缺乏

农民工的收入过低是其子女学习资源缺乏的根本原因。图书、辞典、电脑、手机等工具都可以获取学习资料,扩大知识量。农民工的工资过低,根本无法给子女提供这些学习资源。相比城市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资源上当然处于劣势,所以学习基础一般比较差,成绩提高困难,他们对学习也丧失了信心和兴趣,从而更容易遭受不平等对待。虽然他们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但因为成绩差也就无法进入高中,只能中断学业。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办一些补习班之类的,这些补习班往往收费很高。老师建议大多数同学都参加,凡是能支付起学费的家庭也都支持孩子参加课后补习,因为不补习可能就会落后于其他同学。但是农民工家庭生活困难,根本没有条件让孩子参加补习班,这些孩子也就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二)公立学校排斥

私立学校的收费很高,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很差,所以公立学校是农民工子女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在很多公立学校为了升学率而排斥农民工子女,采取按户口分班的形式,有些甚至不把农民工子女包括在升学率的计算中。这些行为都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农民工子女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教育资源。

一些老师也歧视农民工子女。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的成绩并不是很好,有些老师就让他们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无视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问题。这样就造成他们的成绩比较差,生活问题无法处理,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成为问题少年。

大多数学生也歧视他们。很多学生对农民工子女有偏见,认为他们学习差、素质低,就不愿意和他们交往。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内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会自我封闭,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不少农民工及其子女也不愿进城市公办学校,一是因为基础差怕成绩跟不上,二是怕受到城市孩子的歧视。

(三)家庭环境

农民工多从事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没有时间来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这种放任的环境下,青少年很难有较强的自制力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所以学习成绩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素养,也就容易给学校和社会留下不好的印象,让学校和社会不愿意容纳他们。甚至有些家长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不愿意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反而在学校制造事端。所以学校和老师会对农民工子女产生不好的印象也是有依据的,不过并不能因此而剥夺他们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

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下也不利于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工不仅难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还难以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非制度层面的解决办法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进行教育立法或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来解决,不过本文着重讨论非制度层面的解决方法,虽然这些解决方法也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者也提出了非制度层面的解决方法。于佳宾从提高农民工思想觉悟方面提出了“应强化农民工送子女入学的观念,政府要向农民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牛春生主张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消除社会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努力营造尊重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氛围。针对农民工缺乏教育资金的问题,严辉提出“建立健全捐赠机制,完善捐赠立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让有爱心的先富者,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入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李立文和余冲认为个体援助的力量略显不足,帮助农民工群体内部建立互助的自我支持网络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通过构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的问题。下面将从社会团体和组织、学校和教师、农民工以及农民工子女自身四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如何构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社会团体和组织

社会团体和组织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最广泛力量。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捐赠活动来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费和学习资源,减轻农民工的费用负担;还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来帮助农民工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参加过辅导农民工子女课业的志愿服务,发现大学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志愿服务的社区就是一个农民工聚居地,我们的工作就是和社区志愿者一起为农民工子女做课后辅导,尤其是指导他们英语和数学的学习。社区负责人对我们说,经过我们的辅导能够升入重点初中的孩子明显增多,我们也很高兴能够尽自己之力帮助这些孩子。所以,召集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为他们进行课后指导也是很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看过的书或者是闲置的学习用品(如文具盒、电子词典等)捐赠给这些农民工子女。有全社会的帮助,相信这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有更大进步。

(二)学校和教师

学校应当把这一群体考虑到教育规划当中,结合农民工子女的具体状况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满足这一群体的需要。学校不能总是区别对待这些学生,要让他们与城市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思考和学习。学校还应该做好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老师和学生能够平等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老师不仅应该关心他们的学业,更需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农民工子女缺乏家庭教育,心理比较脆弱,这就需要老师多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城市的孩子也应当尊重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原则。不应当以家庭条件、城乡户口和消费标准作为择友的标准,而应当看重人的内在品质,不能一味地排斥农民工子女。

(三)农民工

农民工不能只想着依赖政府和社会组织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努力工作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这就需要农民工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

除此之外,农民工还需要接受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农民工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起来。

(四)农民工子女自身

农民工子女应该认识到父母辛苦挣钱的不容易,多体谅父母,用努力学习和认真做人的方式来报答父母。

农民工子女要自尊自信,不自卑,不气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赢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尊重。

农民工子女应该具备坚强的意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依靠自身力量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弱势地位。

面对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农民工子女应当运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进行抗争,积极寻求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帮助。

四、总结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靠政府,它需要依靠社会联动作用,从而为农民工子女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我们要以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为主,并辅之以非制度层面的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地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李立文,余冲.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援助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91―94.

[2]鲁贝贝.浅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政府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0年,(30):219―220.

[3]吕庆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缺失与社会风险及其应对[J].现代教育管理,2009,(5):14―16.

[4]牛春生.浅析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经济论丛,2010,(8):97.

[5]王艳霞.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理论学习,2012,(1):54―57.

[6]严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6):34―35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篇8

关键词:再婚家庭;青少年;家庭教育;伦理

再婚家庭包含多种形式,包括双方无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或女方带一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的组合形式;双方无子女,再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或女方带一子女、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等等。在多种形式中,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婚后再育一子女的组合形式且前夫、前妻建在的家庭组合形式。

一、重组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1.“伦理学”“伦理”指的就是为人处事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也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学实际上是关于道德的学科,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育道德人格、建立人的道德主体性、处理人际关系等。广义的家庭教育伦理问题指的是家庭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狭义的家庭教育伦理问题是指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2.“再婚家庭教育”再婚家庭中的家庭教育与正常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同,再婚家庭的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延续性和权威性相对较弱。因为再婚家庭夫妻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客体实施教育活动的时候,存在着很多诸如情感、能力、精力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即便如此,再婚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育人成才”的责任也不能减弱。

(二)再婚家庭教育的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青少年必将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再婚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样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必须注重人格、价值观、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子女正确处理好与亲生父母和继父继母的关系。具体来看,再婚家庭子女教育的内容是与再婚家庭生活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

(三)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教育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1.再婚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意义再婚家庭的子女经历了两个家庭生活和两种家庭教育,两种家庭教育模式自然就会在青少年心中形成对比,那么哪一种家庭教育相对科学,哪一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最深刻就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青少年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能力素质的培养,最后决定了青少年的发展前途和人生高度。2.再婚家庭教育对社会的意义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与转型,特别是人们的思想“抵抗”能力经不住多元思想意识的冲击,表现出了动摇和迷茫,自然在家庭教育中,这种危险的思想状态毫不掩饰地暴露在未成年人的眼前,再通过潜移默化的强大作用,使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无力抵抗,如不及时引导纠正,就会造成家庭中代际的恶性循环,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隐患。

二、再婚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受到多元化的冲击,在家庭中的直接表现就是离婚率的提高。父母离异对子女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昔日亲密的父母关系的决裂,直系亲子关系的变迁,重组家庭后,新的家庭成员的出现,使生活于其中的子女心理活动复杂。

(一)教育主体

再婚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实施家庭教育,对再婚家庭中教育客体施加影响的主要力量,主体主要有亲生父母和继父母四种角色,这四种角色同样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主要依与子女日常生活的远近不同,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机会有多和少的差异。由于再婚的婚姻现实,很多继父母出于责任感和道德感,希望能够弥补青少年受伤的心灵,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关系和疼爱。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理念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急切补偿的“好意”事实上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无论是再婚家庭还是传统的婚姻家庭形式,都要正确认识青少年的敏感性和可塑性。此外,更多的是亲生父母和继父母由于家庭关系的变更,无视或者推卸教育子女的责任、对于两个及以上子女实行差别待遇。不平等的教育观念即使对于受“优待”的子女来说也是一种误导,对于受歧视的子女带来的更是心灵和情感的伤害。家长能够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没有任何的硬性资格考证,只是由婚姻关系所决定,也就使得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有高有低,而家庭教育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性,家长的消极情绪和错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家长把自认为有益的东西强加到青少年身上,或者自认为青少年能够“自学成才”,使家庭教育成了无稽之谈。在再婚家庭的子女教育中,由于重新组合的家庭关系不融洽,家庭成员之间存在隔阂,家庭关系紧张,内部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家庭教育的又是以简单粗暴的单向性为主要形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子女必定是充满了问题与矛盾的。

(二)教育客体

教育客体即家庭环境中的被教育者,一般指的是青少年群体。再婚家庭中的青少年被动地接受父母关系的破裂、家庭关系的重组,家庭结构的变迁,这需要很大的内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一般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家庭的变故都会给青少年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大量的事实证明,巨大的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父母关系的疏离、陌生监护人的出现,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使青少年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常表现,比如被忽视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展现出不愿与人交往、不敢与人交往、对事偏执的状态,出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恐惧,他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还有很多青少年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温暖的家庭环境的丧失,使他们把失落和愤怒的情绪转移给周围的人和事,对周围的环境态度冷酷无情,内心敏感,从伤害他人、虐待自己中寻找快感。在重新组合的家庭环境中,青少年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很难正确对待新的家庭成员,给家庭气氛加上一层无形的压力,长时间的压抑和抵抗就如一颗随时会爆的“炸弹”,这是对继父继母角色的考验,也是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的巨型障碍。如果继父母能力素质较高,有耐心教导子女转变其不良心态,将对家庭建设和青少年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继父母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就使这种个人问题、家庭问题扩大为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埋下不良的种子。

三、解决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对策

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再婚家庭就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错误的家庭组合形式。换言之,传统的家庭模式在子女教育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伦理困境,家庭幸福与否的衡量标准是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主观感受。

(一)优化社会环境

教育作为知识能力、理想信念的培育、传授过程,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思想价值观多元化的交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重要的是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在全社会倡导积极、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正能量,消除歧视和冷漠的路人立场,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给再婚家庭子女更多的理解、关怀和帮助,营造积极的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此外,政府要完善保障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法规,使法律法规具体到事、落实到人,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效性;相关的社会机构和社区组织要深入细化责任范围内的工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深入家庭了解再婚家庭子女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状况,帮助甚至强制性使青少年的法定监护人履行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对无视非亲生子女教育、歧视虐待非亲生子女的行为进行处罚;贯彻实行家长资格认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家长素质,为子女的受教育权提供政策上的保障。

(二)加强学校指导

学校是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专门教育机构,设有专门的教学设备和专业化的实施教育的人才。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教师在学生们心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细心观察,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信息,特别要关注特殊家庭环境下的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给出专业性的教育方案,并注重实施的效果。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要宽严相济,既要尊重理解又要严格要求。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要教导其它学生正确对待“特殊学生”,形成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不仅有利于“特殊学生”的成长,而且对其它学生也是一种情感素质教育。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初中生;品德培养

一、研究背景

家庭教育已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有8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紧张失眠、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毒品滥用、就业困惑、性问题、早恋早孕、性爱堕落、盲目追星等问题,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夜严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了严重挑战。家庭教育又以初中生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刚升入初中,孩子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三多、二难”,即课本多、课时多、作业多,作业难、时间安排难。这些问题会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不适应感,也会出现较大的学习分化。由于初三孩子将面临首次升学考试,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往往会集中在学习成绩上。相当一部分家长会只关心孩子读书、做练习,而疏于对孩子的品德、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关心。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成败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而且关系到孩子的成人和成才。

二、现状分析

2011年12月笔者建立了一个调查网站对长沙市某职业学校高一的四个班175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他们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情况。就我国目前的国情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认可程度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筛选的失败者,这一群体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呢?根据调查结果及笔者多年的职业教育经历,总结了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的道德认知普遍向好。问卷中用两个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了两道道德两难的问题:第一个问题“2006年初,由于银行电脑系统出错,24岁的许霆原本只有170多元的银行卡,居然取出了17万5千元,如果你是许霆,你会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被撞倒摔成8级伤残,路人彭宇看到后,赶忙扶起老人送到医院。事后,彭宇反而被老太指认为为肇事者告上法庭,索赔13万多元。如果你以后遇到类似老人摔倒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2、学生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统一。问卷中“为了拿出优秀的节目参加学校的国庆活动,同学约定周六上午8点30分到学校排练,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的回答中选“a、提前几分钟到达,做好有关准备”的占53.7%,选“B、准时到达,参加训练”的占42.3%,选“C、迟到几分钟也没关系,因为是周末”的仅占2.8%。然而,事实上,问卷调查当月该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在排练节目时经常出现有人没到场,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节目的情况。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当他们的道德认知和个人欲望发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往往知行不一,选择了个人欲望的实现,这一点在问卷调查结果中也有所体现,“如果用非正当手段能解决你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你会采用吗?”,选“a、肯定会”的占5.1%,选“B、可能会”的占15.4%,选“C、说不清”的占40%,而明确选“D、不会”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37%。

3、家庭教育中的核心价值普遍明确得当。学生关于“初中阶段,你父母对你做人的基本要求是?”的回答,对于社会普通认同和关切的核心价值均有明确,且各选项均超过被调查人数的60%,从未明确过的仅有15人。

三、归因分析及建议

随着家长学校的发展、各种家教指导读物的普及等家庭教育知识的获取渠道增多,家长的家庭教育内容、教养态度和目标均呈现向好态势,受此影响子女的道德认知形势也普遍向好。然而我们在现实中又常常受到各种子女问题的困挠,初中生群体中的问题少年呈上升趋势。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个人认为导致这种矛盾的主因在于子女的知行不一上,其次在于父母的教养方法和重视程度。初中生群体是一个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群体,由于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较好,这个阶段的子女生理上往往早熟,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同龄孩子提前了两年左右,但由于家庭中孩子少,父母关心的过多,不敢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什么事情,心理上又晚熟,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其生理上像以前十四五岁的,心理上只像以前十岁左右的,这给家庭教育方面增加了很大难度。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发展,缺乏道德意志的磨练,当道德认知和个人需求发生冲突时,问题子女自然而然地就会选择个人需求,最终导致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统一。而在子女这样的一个成长关键期,我们的父母教养方法不当,对子女过度庇护,思想上看重德育,实际上却看重智育,和子女的沟通时间偏少,没能及时把握子女的思想动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家庭教育中初中生品德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1、注意道德意志的培养。初中阶段的问题子女多缘于知行不一,常因经不起个人需求或周围环境的诱惑,而出现背离社会期望的行为。对于这一比较脆弱的群众,家长应该注重其道德意志的培养。首先,道德意志的培养,家长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以身作则。美国研究人员历时两年,通过5项测试发现,自控能力会“传染”,看到或想到某个自控能力强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控能力。可见家长如果是一个自控能力强的人,有利于提高子女的自控能力。其次,适当采取自然惩罚的手段,让子女主动承担不良道德行为的后果,从而提高其自身道德意志培养的意愿。

2、提高德育投资比例。我国家庭教育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普遍存在,在教育投资方面很自然地倾向于智育投资。事实上初中阶段的子女身心急剧发展、心理矛盾重重,思想动荡性较大,是人生路途上的“十字路口”。这一阶段的子女教育更应该关注德育,建议加强休闲教育,有条件的可以带子女出去旅游,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论断,实在受条件限制的可以多和子女开展一些子女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享受人生,一个懂得享受人生的孩子,其道德品德是不会出现太大偏离的。

3、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自我教育。马克思说过:“实践出真知”。当下家长对子女的过度庇护,让我们的子女丧失了很多实践机会,平时一些不痛不痒的说教,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就拿孝心的培养来说,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要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负起责任来,知道做事的艰辛。遇到为难的事情,或家里的一些大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孝心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成年子女教育问题篇10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或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现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进行简单剖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改进措施

一、时代背景

随着城市改革步伐的加快,进城农民工大量向城市(镇)、非农产业转移。继而,农民工子女教育也就摆上了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涉及方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和齐心协力才能有效的解决。

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学前教育缺失、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

现行《义务教育法》不能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就成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而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这种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的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支持和资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积极性。

2.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经济收入低

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运输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工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人数超过一亿。他们的收入普遍微薄,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郊区,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他们的居住空间狭窄,条件较差,孩子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适龄儿童的正常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甚至造成了阶段性辍学,影响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家长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学生,使农民工子女的安全无法保障。

3.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突出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使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改进措施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同时建立并完善农民工子女学校。

2.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

农民工的流动总的来说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个体来说更多的是盲目性。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适当措施适度控制流动人口的规模,还可以与欠发达地区联合建立用工信息机制,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减少农民工的流动成本。同时,当地政府也应该为农民工举办形式多样的专场招聘会,给农民工找工作提供方便。

3.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进行社会、学校教育

针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开展社区、学校工作。社区、学校工作的开展,保证农民工子女顺利入学,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使农民工子女融入当地环境,从心理上接受新的环境,促进农民工子女的适应。

学校要对家长进行培训。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和教师共同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成立“家长学校”,在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起经常性沟通渠道,让孩子在更加健康和科学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中成长。

4.建立学生困难救助制度,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针对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大多比较困难的情况,要让他们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一是要建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基金,解决部分学生的生活困难的问题;二是把“希望工程”、社会爱心团体引入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中,利用“希望工程”等筹集的资金,对特困的农民工子女进行补助,帮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5.学校拓展教育渠道,开展特色活动

学校定期组织一些集体项目的活动,并且有针对性的让农民工子女们参与进来,让他们充分体现自身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生活积极性与自信心。

一是开展“帮带”活动。学校让老师和农民工子女、当地学生与农民工子女进行双向选择,让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结成“对子”,让每位老师、每个学生都有针对性地对喜欢他的农民工子女给予更多的帮助。使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学校有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学校生活中。二是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教师认真观察,随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优点,并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并不断鼓励,使其积极参与,比如:作文竞赛、体育比赛、书写大赛、小制作小发明、劳动技能大赛等等,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信心。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切实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春光.农民工在流动中面临的社会体制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4)

【2】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3】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4】徐学俊.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2007(11)

【5】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