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2:30

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篇1

关键词: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造价是基本建设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绝不可缺少的环节。它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提高投资经济效果,加强基本建设管理的内容。由此,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就尤为重要。

二、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造价管理人员得承担工程造价管理、财务核算等方面的工作,协助领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工程造价和财务核算的管理体系,使工程的计价、审查、确定、结算、支付、审计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以概算为造价控制依据,通过对工程建设前期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目标跟踪、调查、分析,及时向领导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和处理意见,以便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设计人员做出真正实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设计成果,确保项目管理投资目标的实现。

加强项目成本管理,降低工程造价,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情况:

1)未重视项目前期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和控制造价的前提。在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投资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项目投资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直接影响其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因此,认真做好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2)设计阶段,工程设计人员一味地注重构造设计,而未考虑工程造价,未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导致技术与经济严重脱节。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就目前的体制和现实而言,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就是预决算,即预决算人员根据已经确定的施工图计算工程量、套用定额、计取费用(施工图预算),或在施工结束后根据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现场施工签证记录等资料编制竣工结算,而忽略了建设工程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因此,今后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

1)投资决策阶段。

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是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全过程各项投资支出的技术经济指标,对前期工作阶段投资需要量进行估算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是投资决策、筹资和控制造价的主要依据。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但决策阶段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有着重大影响。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是积极参与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根据市场需要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水平以及厂址的选择、设备的选用。在建设标准水平方面,避免一些项目建设标准水平定的太高而造成烂尾工程;在厂址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燃料、原料供应的方便,交通运输的合理保证,地质水质条件及自然灾害情况的正常状态等方面;在设备选用方面,在考虑设备的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地域性及可维修性等方面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国外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在实际的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降低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损失。

2)设计阶段。

工程设计对工程造价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设计越细致、越规范,就越能教好的控制造价。①对于建设工程的设计单位,要具备相应的设计资质;②要求有设计图纸,并经过相关单位审定同意后才能允许招标施工;③设计人员要深入勘察、熟悉现场,对设计方案必需进行方案比选、经济分析,熟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设计方面应注重设计方案经济上的合理性则杜绝片面地关心涉及方案的美观性和使用功能,使其施工过程中出现过多设计变更,造成工程投资的追加,使投资控制工作变得被动。

拟建项目经过投资者的正确决策后,设计就成为工程项目建设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技术与经济结合上,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占80%以上,由于设计规模的合理程度、使用材料和设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因此,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寡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甚至影响到竞争机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加强与造价控制人员进行沟通,使工程设计方案的确定更经济合理。而不是只在施工前,才对图纸技术上的合理性、施工上的可行性、工程造价上的经济性进行全面的审核。这种审核工作应穿插于整个设计过程中,力求将工程变更的发生控制在施工之前。例如限额设计便是将设计与造价相结合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到目前为止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

因此,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可以使造价构成更合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高投资控制效率。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就要坚决地把控制重点放在前期阶段上来,当前尤其应抓住设计这个关键阶段,从一开始就将控制投资的思想植根于设计人员的头脑中,以保证选择恰当的设计标准和合理的功能水平。使设计更经济,控制工程造价效果更显著。

3)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

从组织上采取措施,包括明确项目结构,明确造价控制者及其任务,明确管理职能分工;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包括重视设计多方案的选择,严格审查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深人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包括动态地比较造价的计划值和实际值,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投资的奖励措施等。最终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工程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决策与设计阶段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十分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手段。这一阶段控制必定会对降低整个工程造价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我们要充分认识决策与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创造适宜的条件,确定合理的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好投资决策与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工程造价管理,在积极参与项目决策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强化各层人员重视投资决策估算及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意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把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工程造价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董进和.浅议业主方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科技咨询导报.2007.

[2]程颖.业主方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几点思考.江苏建筑.2007年第6期.

[3]方园.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方法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7.

[4]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李建伟,徐伟.土木工程项目管理[m].第二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6]程鸿群,姬晓辉,陆菊春.工程造价管--’Ylm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篇2

【关键词】优化给排水工程施工研究

1给排水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1.1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

首先给排水工程施工决策阶段,给排水工程投资“三超”现象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概算超估算,预算又超概算,最后结算又超预算;另一方面是给排水工程施工图预算超设计概算,然后竣工结算超设计概算,竣工结算超施工图预算。这种“三超”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项目经济风险管控,给投资企业和施工单位都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其次是忽视投资估算管理和给排水工程投资决策经济风险的确定和控制。给排水工程投资决策,对经济风险管控有着很大的影响,投资决策的优劣直接决定项目的收益情况。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给排水工程的投资决策,他们不惜花重金聘请专业人士一起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发达国家项目经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相对来说要精准的多。

1.2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给排水工程设计阶段存在的常见问题就是:设计收费办法不合理,技术和经济分离。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设计单位承担的责任以及设计收费办法等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导致给排水工程设计阶段的经济风险管理和控制无法落实。我国目前的设计收费都是根据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或者项目设计的经济风险进行的,如果是质量事故则由设计人员承担责任,但是如果是设计保守造成的浪费则要由设计单位承担所有的责任。所以设计人员几乎不考虑经济的问题,只专注技术。无论是专业的人才还是工作能力,我国都不输其他国家,但是由于设计思想保守,设计和施工规范落后,还缺乏经济观念等原因,我国在项目设计阶段的经济风险管控一直处在失控局面。

1.3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

给排水工程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包括经济风险管理和控制松懈,缺乏监控。给排水工程的施工阶段经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主要是通过监理来实现的,监理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有:“三控”、“两管”、“一协调”。三控即经济风险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两管即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一协调即组织协调。从我国现在的现状来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理主要抓的是工程进度和质量和安全等,两个管理做得也不到位。经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更是时隐时现,根本没有做到真正的监控。

2优化给排水工程施工的策略

2.1优化决策阶段的管理

优化给排水工程在决策阶段,首先要做好给排水工程决策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给排水工程决策,则需要经济风险人员对很多很多的资料进行其准确性、可行性作出合理的分析,如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选择、项目水电路的铺设状况、以及材料采集的方便与否等等。以上一切的前期准备工作都是项目投资预测以及经济分析的准确保障,以确保各方利益不受损失。其次,要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是对项目在工程上、技术上、经济上做出的合理的全面的综合性分析、评价、论证,是编辑和设计工程文件的主要依据。所以可行性研究的深度及其评估的准确性对于项目的投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还要做好投资预算。投资预算是对整个工程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根据现有的资料对项目进行投资额估计。这也是可行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决定是否对该项目进行建设的重要指标。所以,投资预算的准确度要求非常的高。如果预算误差太大能要是施工单位投资决策失败,致使其利益严重受损,甚至可能导致工程建设失败。

2.2优化设计阶段的管理

优化给排水工程设计阶段,首先要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在全面经济风险管理设计阶段采用设计招投标,设计招标制度的推行为建设单位在规划设计阶段提高设计质量,进行投资控制提供了契机。目前设计部门普遍存在“重设计,轻经济”的观念。为了让设计者能以最好的设计方案,最合理的经济风险来赢得市场,所以把竞争机制引入到设计部门以控制经济风险。在设计招标过程中,建设单位就可以把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作出比较和评估,以选择出最有的设计法案。其次,要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给排水工程风险管理法律。企业建立给排水工程的担保制度,除了继续以银行的担保作用外,还应当培训出给排水工程风险管理机构担保人,形成有竞争力的担保市场。完善给排水工程质量监督制度,推动业主支付担保制度,针对给排水工程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参照国际惯例,在符合我国实际给排水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制度的条件下,对给排水市场主体进行规范和制约,明确职责,逐步形成有效的给排水工程管理机制,从而维护给排水市场的秩序。给排水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因素,所以还要树立风险管理的法律意识,完善给排水工程风险管理法律,依法来解违约的相关给排水工程问题,同时要研究合理的工程担保、以及工程保险收费标准。

2.3优化施工阶段的管理

优化给排水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首先要加强材料的管理和合理使用。给排水施工过程中,工程材料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对工程的建设和避免经济风险都很重要。可以对材料信息实施资源共享;集中批量采购,减少开支;开展招标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加强材料采购合同管理,提高风险意识。还要加强材料用量管理。合理配置材料,加强计划管理;限额发料,严禁浪费;注意材料保养,保证质量;加强废料处理。其次要加强人资的管理,人工成本控制是给排水工程整个成本控制中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要加强机械的管理和使用,施工企业的机械费用在总成本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大多数都是机械劳动,机械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多,其管理和使用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合理的选择机械组合使用;成立维护小组,对机械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要留有多余部件,避免机械损坏无法维修,影响工程进度。

3结语

我国的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除了在工程施工中,做好上述问题的相关改善工作外,在未来的给排水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给排水工程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爱芹.给排水施工中的质量管理[J].科技信息,2009(22):638.

[2]鲍睿.浅谈给排水施工中常见问题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95.

[3]陈永科.给排水给排水施工中的问题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2):33-34,44.

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篇3

一、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一)促进国民经济的创新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形成了各种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取得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这些都是得益于经济管理对于国民经济的调节、控制和指导作用,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经济管理的作用,使得国民经济能够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不断的实现创新发展,进而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促进各个国企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发展,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进而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并最终实现地区之间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经济管理是实现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能够保障国有经济管理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三)协助和补充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实行的是一种以国有基础型产业为主导、以各区域性的国有经济来协助和补充的具有特色的经济管理模式,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中,经济管理可以对国有经济发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作用,通过协调各区域的产业发展结构,完善国企的经济管理体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确保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稳定发展。

二、目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经济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间比较长,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有较多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难转变过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加剧,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反应过于迟钝,无法根据市场环境及时改变经济策略,根本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新形势,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的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才能够使得国有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体系

科学的决策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决策失误,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损失。然而目前我国存在不少数的国有企业都仍然采用传统的集权式的管理模式,由于领导班子成员基本都是由国家或政府直接任命的,有些甚至不具备必要的企业管理经验,国有企业又缺乏民主决策的氛围,导致经常会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这样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重、经济收益低

近些年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尽管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和转型,但是原有的一些弊端和包袱无法一时之间给予解决,大部分的国有企业仍然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包袱,主要包括退休人员的福利费、医疗费用等等,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国有企业的资本积累和市场竞争。另外,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部分在市场竞争中都占据着市场垄断地位或者市场优势地位,这样长期以来使得国有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不足,一旦实行市场竞争机制以后,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经济效益日益低下,国有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四)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员工责任心不强

守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部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混乱,论资排辈等现象比较普遍,很多有能力、会办事的实力型人才和技术含量高的专业人才并不能人尽其才,而且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考核和绩效评价机制都只是浮在表面的样子工程,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导致大部分职工在收入方面都呈现平均化倾向,得不到应有的待遇福利,影响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使得很多有能力的人才和骨干都逐渐流失,剩下的那些人整体素质偏低,缺乏责任心,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人才资源日益稀缺,最终导致国有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加强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原则

1.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管理不仅要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更要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开放性的原则,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在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借鉴适应企业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不断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创造力和竞争力。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实现国有企业的有效管理,必须调动起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民主和集中的统一管理,既要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保障他们的权益,又要加强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充满活力,企业内部步调一致,更容易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整体目标。3.坚持优质高效的原则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高效益,因此,必须坚持优质高效的原则,不断提升企业服务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效率,才能够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经济管理方式,保障企业自身的生产和发展。4.坚持稳定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外界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去转变,既要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又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新的经济管理方式、方法,在不断的改进中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才能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强化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创建一个完善的创新管理体系管理必须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市场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要跟随市场的步伐,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首先,国有企业的领导要带头改变观念,充分认识企业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集体意识;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决策体系,各层级之间要分权管理,职责明确、层次分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性;最后,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不断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灵活的应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必须能够及时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调整管理策略,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2.创建一个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体系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必须提高其科学决策的水平,避免各种决策失误现象的发生。国有企业中传统的金字塔式的集权式决策方式必须摈弃,采用科学化的合理化的民主化的分权式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确各级领导及相应员工的职责权限,提高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和透明性。其次,在有效的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权限之后,要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程序,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决策流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国有企业的决策层要不断的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决策经验和管理手段,重视培养人才,致力于提高员工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科学的管理政策,还要求管理模式具有比较强的灵活性,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能够及时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调整管理策略,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首先,为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建立起“政企分离,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此外,国家还需要加强国有经济的宏观调控、监督监管和政策指导力度,确保国有经济能够实现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最后,要健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通过查找、发现、分析和解决国企目前经济管理的问题,逐步完善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为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4.强化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客观公正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根据本人实际完成的工作成果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来评价其工作技能和水平,并将考核结果为员工的薪酬决策、培训规划、职位晋升、岗位轮换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其次,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不断增加企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并将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要相辅相成,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决定。最后,要加强培训力度,包括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员工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义务和权利,提升员工的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结语

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篇4

(一)管理会计的决策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预测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决策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决策”就是一个单位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在预测的基础上来确定是否采取某种行动,或者在两项以上的备选方案中做出恰当的抉择,选取最优方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出决定,或“拍板定案”。西方管理学家通常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中心在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是关系一个企业盛衰兴亡的大事。在预测经济前景和制定经济决策的基础上,确定最优经济目标,安排具体行动计划,制定有力措施,便于筹划企业的未来,使生产经济活动始终按照经济、合理、有效的原则进行,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些都离不开管理会计的会计决策。首先,会计决策的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它要求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占用少量资金和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利润。其次,会计决策影响着企业其他决策,会计决策是以价值为主要标志的决策,它所决策的目标是进行其它决策的依据和对其评价的标准。例如为提高产品质量决策,要考虑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还是引进新的设备?是半自动化的还是全自动化的?产品的零部件是自制合算还是外购合算等。最后,管理会计所进行的会计决策是其它决策的综合反映,它综合地反映了其它决策所确定的目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占用的资金及投资的方向,劳动耗费和实现利润的途径。所以,会计决策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二)管理会计的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控制是通过一定手段对实际行动施加影响,使之能按预定的目标或计划进行的过程。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预算控制是实现目标的保证,企业要生存、发展,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要有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经营方针和管理要求的总体经营目标,并且要制定一系列服务于总体经营目标,来指导企业内部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工作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成本控制是企业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具体措施。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对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专门方法,进行严格的计量、监督和指导,本着厉行节约,杜绝浪费,讲究经济效益的精神,务使各种具体和全部的生产耗费不超过原来制定的标准和预算,如发生偏差,及时分析差异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成绩,纠正缺点,以保证实现或超过原订的成本目标。可见,成本控制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责任会计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责任会计是为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在企业的内部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并对它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的一套专门制度。实行责任会计,各个责任单位的经营目标就是整个企业的经营总目标的具体体现,如有矛盾,应及时协商调整,便于把各个责任单位的经营目标和整个企业的总目标统一起来,促使各个责任单位为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而协调工作,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提高企业会计管理质量的几点措施

虽然会计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下面通过几方面内容来详细说明。

(一)加强对高素质的专业会计人员的培养

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人员是工作的主体,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也直接影响着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也有了实质的变化,从以往的会计工作演变成了新型的会计管理工作,这也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从而更好的适应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养,不仅要在上岗前进行培训,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通过相应的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也是会计工作人员所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只有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全面培养,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会计人员的能力,这也是建设高素质会计管理团队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建设好会计管理的队伍,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有效的会计制度并严格遵守会计谁则

会计管理工作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标谁,只有严格按照制度标谁来进行工作,才能避免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因此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首先要清楚认识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并且严格遵守会计谁则,这对于加强企业的经济安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培养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对会计人员的财务制度观念进行相应的考核,并且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程序,从而使会计人员在更加健康、阳光的环境下工作,这样也有效的提高了会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三)要利用现代新的科学技术进行会计管理

要加强会计管理,就要提高会计工作的有效性。而现代科技的运用正是加强会计管理的可性行操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现代科技取代过去传统、简单的计算工作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以新的计算机工具与网络系统,不仅可以缩短工作时间,还可以提高核算等工作的精谁度,而网络平台的运用也更有利于及时掌握与处理经济信息,有助于对当前经济进行正确的评估与预测。综上所述,会计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管理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因此,加强会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新市场经济背景下,通过会计人员、会计相关制度与会计具体工作内容与手段等方面来加强会计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改善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是按照市场需要,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现实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加强会计管理是手段,提高经济效益是目的,企业发展是目标。

三、结语

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篇5

Chenwei

Chinarailwaygroupno.7Company23120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成本管理认识;提高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对公路工程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等措施,以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推动我国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inhighwayengineeringeconomictheproblemsexistinginthemanagement,putforwardinordertoimprovethecostmanagementknow;improveeconomicmanagementforhighwayengineeringworkunderstanding;onthehighwayprojecteconomicbenefitauditandothermeasurestostrengthenhighwayengineeringeconomicmanagement,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transportationenterprise.

Keywords:thehighwayengineeringeconomy;management;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922.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路工程建设一直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点。大批公路新建、扩建或改建项目的上马完成,各地区的交通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促进了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形成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重视不够。首先,领导及相关人员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重视不够。他们认为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或施工结束后只要不出现质量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就可以了,至于那些工程施工的资金,那都是上级按照工程施工的预算与工程的进度划拨下来的,同时再加上工程施工经费的节约或超支,没有与工人的个人利益完全挂上钩。因此,主观上产生“两重一轻”的管理理念(重视进度和质量,轻视经济管理),造成了一些人的错误认识,认为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可粗可细,可严可松,毫无纪律性可言。其次,公路工程成本控制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对工程成本控制工作不够重视,在成本费用方面考虑较少,导致工人也不关心相关成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机械或材料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成本的预测和分析都缺乏依据,管理控制手段落后,只看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成本降低方面不够重视。成本管理也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有的施工单位制度不完善,责任分工不太明确;有的虽然制度比较完善,但是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行事;难以调动员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2.缺乏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审计机构、人员审查、评价被审计公路工程项目的投入及产出的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以及对社会环境产生的一些影响,评定其是否有效、合理,从而提高公路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一种评价和独立经济监督活动。公路工程项目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再加上一些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不善,投资决策失误,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了部分项目无法及时收回投资,难以达到有效的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大力开展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3.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低。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是整个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重中之重。有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仅仅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而管理、经济等相关理论知识比较匮乏,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差,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还有一些人没有认识到对自身的价值,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没有竞争意识。

二、关于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思考

1.提高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要增强领导及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地认识,要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可以将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业绩考核,奖与罚要跟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相提并论,并且各项工程预算的执行结果要跟职工的利益相挂钩。

2.提高成本管理认识。成本管理指的是通过成本核算管理来控制和计划经济活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对工程质量、进度的控制来达到降低公路工程的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不搞核算,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管理工作方式只能导致干的工程越多亏得越多。为此要提高成本管理认识,抓好成本管理工作。施工单位要完善成本管理控制制度,使发放、采购、库存及使用等每一个环节都在制度约束下进行。根据施工的定额对各个分项工程进行成本管理,力求使财力、人力、物力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分部或者分项工程完成以后,要对照施工预算进行成本的预测,对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超支现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开支。公路工程完成以后,要及时地进行成本的核算,再根据实际上发生的料、工、机以及相关的管理费核算出该工程所花费的实际成本,最后与施工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找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工程全部竣工后,要将计量支出与施工预算结合起来,进行效益分析,查找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3.对公路工程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对投资立项决策进行审计。决策正确可以带来收益,决策失误也可以带来巨大损失。审计决策内容是否按照规定编制,决策程序是否合理科学;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切实可行,接近实际情况;公路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是否偏大,脱离了实际筹集资金能力和需要;是否存在铺张浪费、重复建设及过度超前等问题,以尽量避免投资决策出现失误,尤其是重大的决策失误。其次,对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的设计。项目成本综合地反映出了公路项目的实际成本支出,成本的高低对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应当着重审查工程造价是否按照相关规定计算工程量,合理地套用定额和取费标准,有没有采用多计算工程量,高套定额或高套取费标准等手法来进行弄虚造假;有没有采取巧立名目等方式向工程项目摊派支出或费用,挤占工程资金,人为地造成工程建设成本大量虚增等问题;审查是否有因高利息筹措资金而导致的工程利息超过预算,以提高工程成本等问题。

4.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培训和教育的内容有公路工程经济理论、专业知识、政策法规、技能训练等,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解决实际问题;要有适应性,即联系实际工作需要,学以致用;要有灵活性,培训和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具有灵活性,根据情况以培训为主,或以教育为主;要有严格性,每个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培训和教育,并根据单位情况确定接受培训和教育的累计时间。

总结:

总之,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不是孤立的,是整个公路工程管理的一部分,在公路工程管理中起着重要的重要,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及协调。抓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公路工程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李玉,张庆双,邢德林.控制公路工程造价必须抓设计阶段这个关键环节[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02)

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篇6

(一)权力制约理论――同步审计的政治学基础权力与监督,是近现代政治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我国政治学者林认为:“权力是特定主体将他的意志强加于他物,使之产生一种压力继而服从的能力”。监督是指为保证公共权力在其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和轨道上运行,对其进行监察、督促、检查、调节、控制、纠正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一种普遍的政治社会现象。存在权力的地方就应当有对权力的监督,任何权力的运行都不能离开监督和制约。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拥有重要公共权力――重大经济社会事项决策权。中国的政党权力监督是一种新型的制度。提出了人民监督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权力监督理论,强调权力监督要走法制化的道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强调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丰富了我国审计监督制度,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因此,本文认为,权力制约理论是同步审计的政治学基础。

(二)理论――同步审计的宪法学基础所谓,就是以宪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是依据宪法进行政治的原理,是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之上的现代政体。具体而言,就是权力分立、权力制衡、人民决定等制度的综合。对政府加以限制,是思想区别于其他统治思想的核心(刘颖斐等,2007)。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以宪法为依据,通过对权力规范的良性构建,促进民主、法治和秩序,实现国家良好治理。在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置中,如何实现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大多数国家都通过宪法确立国家审计监督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体现的核心价值(谢志华,2008)。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政治工具,它在复杂的政治权力结构中,监督政府的财政行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矫正“政府失灵”行为(冯均科,2003)。正如德国政治学家汉斯所说,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显然在制衡与牵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硕,1990)。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一种对政府财政权力进行制衡的有效手段,它能限制并监督政府实施财政权力的范围。

我国1982年宪法确立了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宪法地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监督制度的具体形式之一,因此也得到了宪法的支撑,其宪法理论基础得到了很好体现。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对经济责任审计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直接的法理依据,增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是国家审计监督制度宪法权威的具体化。因此,本文认为,对政府公共权力限制监督的思想是同步审计的宪法学基础。

(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同步审计的经济学基础受托责任理论也叫委托理论,最早由罗斯提出。委托理论作为信息经济学的核心,为理解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分析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彭韶兵等,2009)。根据受托责任理论,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机构或人员,由于其资源或资金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提供,由此便产生了与这些提供资源或资金有关方面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就产生了现代国家审计。因此,有学者认为,受托经济责任乃现代会计、审计之魂(蔡春,2000),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乃审计产生、发展的首要前提(蔡春,1999)。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的经济控制,审计功能存在的首要目标在于促进和保证被审计对象受托经济责任得以全面有效履行的需要。

可见,政府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紧密相联的。现代政府审计不仅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而且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蔡春等,2007)。在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当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到指向受托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求其对任职期内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承担经济责任时,便自然产生了经济责任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就是基于特定受托经济责任关系,针对特定受托经济责任具体内容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审计类型或形式(蔡春,2007)。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不断拓展,进一步拓宽了审计的领域,使审计的内容被进一步充实。近年来有些地方审计机关开展的同步审计,便是很好的例证。由此,本文认为,公共受托责任不仅是政府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也是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更是同步审计的理论基础。

二、同步审计的重点内容

(一)地方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依据新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省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地方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的侧重点是任期内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和本区域经济监督管理情况,应主要关注决策、执行、绩效、廉政四个环节。(1)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执行情况。主要包括:第一、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制度建立情况。主要关注任职期间是否建立健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第二、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程序执行情况。重大事项决策是否遵循了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并分析对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2)重大经济事项推进督察和执行财经法规情况。主要包括:第一,重大经济事项的推进督察情况,是否制定重大经济事项推进及考核办法、是否明确重大经济事项推进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是否落实领导分工责任、党委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重大经济事项推进通报协调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问题、是否积极落实督办机制、是否对推进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认真追究责任。第二,重大经济事项执行财经法规及有关政策情况。主要关注是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制定的地方有关经济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土地征用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有无与国家政策相抵触或者相矛盾的情况。(3)重大经济事项执行绩效情况。重点关注事项包括:第一,重大经济事项执行绩效情况。一是对照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执行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项目运行是否正常,与社会环境是否和谐,投入产出是否符合预期;三是项目的再融资运作,能否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百姓的利益;四是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变更、调整是否有法可依,是否影响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既得利益。第二,重大经济事项执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的影响。如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总支出、实际利用外资、社会保险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就业岗位等工作目标。(4)任期内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重点关注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制、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公示制等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任期内个人是否有违反规定领取兼职报酬的问题、有无用公款、公物为本人、亲友谋利及在单位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有无利用职权干预、主导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土地招拍挂,逃避监督或未经集体研究擅自决策,为他人或亲属牟利提供便利,甚至搞钱权交易等问题。

(二)地方政府行政首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地方政府行政首长是地方财政预算执行的第一责任人,对其经济责任审计,应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围绕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沿着财政性资金的走向,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1)重大经济决策及重大投资项目情况。主要审查地方的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2)执行国家财政经济政策情况。主要以政府性资金,特别是财政性资金活动有关内控制度的健全、合法、有效及实施来确定审计重点。(3)地方财政收支及管理情况。以财政决算为基础,以财政性资金收支管理情况为主线开展审计,审查地方财政预算编制、批复、执行和决算的程序性、合法性、真实性;审查各项收入入库的及时性、足额性;审查有无自行出台政策,擅自设立政府性基金或收费项目;审查国有资产转让、处置是否符合规定,有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审查各项财政资金支出的合理、合规和有效性,重点审计有无预算的支出或退库、虚列支出、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及挤占挪用、搞“形象工程”等问题。(4)政府性债权债务管理情况。通过对政府性债权债务的管理情况调查,分析债务规模、结构、负担率及偿债能力。重点摸清各种政府性投资效益情况、债务资金的结构和使用效果情况、还债资金的筹集情况,分析负债资金的投向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是否有明显超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5)经济社会发展绩效情况。选择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潜力、财政性资金收支结构等指标开展审计,重点审核本级财政收入总量、构成、增长情况,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及任期内年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和人均可用财力,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审核对农业、水利、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社会事业投入情况,分析财政投入的增加数、增长率,反映对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的重视程度;审查有无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现象。

三、同步审计的责任界定与评价

(一)经济责任的界定经济责任应包含法律的、管理的、绩效的等方面责任,它是一种复合责任(彭韶兵等,2009)。依据《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承担的经济责任,包括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在同步审计实践中,应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法依规对其所应承担的责任,作出科学合理的界定。(1)合理区分地方党委书记、地方政府行政首长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地方党委书记和地方政府行政首长的经济责任,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共性是两者作为党政“一把手”,承担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共同的,上级考核的指标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两者的职责是有分工的,党委书记侧重于宏观决策、兼顾管理执行,政府行政首长侧重于组织执行实施、兼顾决策。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两者在决策、管理、执行中所起的作用和个人遵守财经纪律情况,采用“谁决策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权责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界定、区分各自责任。对党委书记的审计评价侧重于宏观经济战略与决策责任,如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地区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建设、地区节能减排部署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对政府行政首长的审计评价则侧重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执行与管理责任,如党委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任期内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地方财政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情况等方面。此外,查出的问题若属于两者共同决策的,则党委书记、政府行政首长共同负直接责任;属于党委书记应履行的职责而未认真履行的,则党委书记负直接责任;属于党委书记监督管理不力的,则党委书记负主管责任;属于政府行政首长执行不力的,则政府行政首长负直接责任。(2)准确划分不同责任的界限,合理界定不同经济责任的性质和归属。在审计实践中,应结合《规定》并把握有关原则,划分现任责任与历史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关系。第一,界定现任责任与历史责任。必须在时间范围上划分清楚任期界限,从而保证准确划分领导干部任期内和非任期内经济责任,亦即现任责任与历史责任。第二,界定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对于重大经济事项,地方党委、政府都要求实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在认定决策责任时,必须分清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责任,而不能仅仅看其表面现象。对于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如果是党委会决策的,虽然是经过集体决策的,但仍应由党委书记负直接责任,如果是政府行政首长办公会议决策的,虽然经过集体决策,仍应由政府行政首长负直接责任。对于违反决策程序,独断专行造成决策失误的,则应由个人负责。第三,界定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依据《规定》,正确划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直接责任,是指对于其直接经手和分工负责的那部分工作,其应承担的责任。主管责任是指基于内部管理的分工而由自己直接管理的有关部门,进而对其负有的相关经济责任。领导责任是指基于内部分工,自己虽然没有直接管理有关部门,但由于该部门在财政财务收支及其它经济活动方面存在问题,进而应负有的相关经济责任。第四,划分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如国家政策的调整、体制变动、经费指标削减、拨款不到位等被审计人左右不了的客观因素造成的问题,评价时要做出相应的剔除;如果由于被审计人主观原因造成的,则应由被审计人个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审计评价,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而且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的个人声誉,如何科学、规范地做好审计评价甚为重要。按照《规定》,审计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依法依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责任制考核目标、行业标准以及其他有效的依据等进行审计评价。(2)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依照审计查证或认定的事实,既肯定主要工作业绩,也要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3)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照规定应该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特别强调的是,不能对没有审计的或者没有审计清楚的事情作出评价。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

在同步审计实践中,对地方党委书记和地方政府行政首长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除了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评价外,更应注重评价其经济社会发展绩效情况。对经济社会发展绩效情况的评价,可以客观反映被审计人的管理水平、工作能力和业绩。审计实践中应主要评价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情况。在具体评价时,通过对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指标的分析,评价其任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基础设施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并评估其对今后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篇7

【关键词】技术经济;风险规避;决策阶段

1电力工程技术经济特点概述

为了对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进行分析,本文给出了如下6个电力工程技术经济特点:

①在决策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技术经济文件,都是行业性标准化文件,有着自身的定额。

②电力工程有着技术专业性和工程条件的复杂性,正是这些工程复杂度,决定了各个工程的报价预算有自身特点,造成了参考性较低的特点。

③在最终方案评选过程中,通常以输变电工程整体为单位,进行综合经济评价比较。

④由于工程本体费用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少,造成外界因素对工程造价影响越来越严重。

⑤项目投资回收期长。

⑥通常参照历史类似规模工程相应的指标设立。研究指出,电力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技术分析,还要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产业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专业设计规程,在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的范畴内进行。

2电力工程决策阶段及技术经济分析原理

2.1电力工程投资决策分析

通常行业的投资决策,是由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对可行性研究进行审计两个部分组成,前者的目的是进行方案的设计优化,后者的目的是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决策。一般工程类投资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由图1中一般工程类投资决策流程可知,在电力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需要确定影响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②对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投资进行估算。③针对电力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进行经济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基本要求和财务评价,在基本要求中,用到的技术经济方法有动态分析、定量分析、全过程分析、宏观效益分析、价值分析和预测分析;在财务评价中,可能用

到的技术经济方法有盈利能力分析、外汇效果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等。④对所研究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进行评价。⑤对电力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提出预案。

2.2技术经济分析原理

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中,需要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进行分析,其估算项目从筹建施工到建成投产所需要全部建设的资金总额。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内容,主要有固定资产估算和铺底流动资金估算,而固定资金又由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两个环节构成,其中,静态部分包括设备和工具的购置费、基本预备费和工程建筑的其他费用;动态部分包括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涨价预备费和贷款利息。铺底流动资金的计算如下: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式(1)中,流动资产等于应收账款、存货、现金和预付账款的总和,流动资金本年增加额等于本年流动资金与上年流动资金的差值,各项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等于周转额与周转次数的比值。固定资产的动态部分相对静态部分是一个较小的量,因此,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固定资产估算中,主要针对静态部分进行估算,通常采用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和生产能力指数法:

(2)

其中,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主要用于新建项目或装置的估算,而生产能力指数法适用于只了解工艺流程及规模时未知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通常承包商采用生产能力指数法,进行固定资产静态部分的估算。对于流动资金的投资估算方法,主要有分项详细估算法和扩大指标估算法,其中,分项详细估算法在式(1)已经做了解释,扩大指标估算法如下:年流动资金额=年费用基数×各类流动资金率(3)财务评价的基本步骤:①进行财务基础资料预测,编辑财务评价的辅助报表。②编辑和评估财务评价的基本报表。③计算财务评价的各项指标,分析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3电力工程可研决策阶段投资风险分析及基本策略

3.1投资风险分析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行业对政府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市场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投资人来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因此,需要投资人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更加理性,在考虑效益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风险亏损,而在风险亏损的分析中,离不开技术经济理论的支持,运用该理论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亏损,为其所代表的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为了对电力工程可研决策提供合理的风险规避措施,首先,需要了解风险因素,本节针对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进行分析,以期为规避措施的提出奠定基础。①内部风险:该类风险主要包括工程建设、产品购买者的信用、运行维护和合作伙伴的信用等,若想避免这些风险,投资人可自行搞好工程建设与运行维护,选择信用好的合作伙伴并注重开发信用好的购买客户,因此,该类风险是可控制与转移的风险大类别。②外部风险:该类风险包括的内容主要是汇率变动、产品销售、融资成本、财务结构燃料供应、法律变更和环境保护等,由于这些风险是项目外部的类别,即市场风险,在实际的决策分析中,某些市场风险是可以通过商务合同转移的,也有一些风险是难以规避的。因此,为了在全新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需要对风险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规避风险,以期为电力工程项目的获利做出积极响应。

3.2基本策略

由于在电力工程可研决策阶段的技术分析中,存在如表1的五类常见错误,需要对其进行基本策略的约束,为电力工程提供更为规范和准确的依据。误,为做好电力工程可研决策,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策略:①严格招投标程序,确保选出优秀的承包商。②从观念上提高对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视程度。③建立电力工程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平台。

4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出技术经济在电力工程的可研决策阶段,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为工程决策的风险规避提供积极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阿丹.电力工程在可研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9):120-121.

[2]王婷,华志武.基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7):80-81.

[3]印玺.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183-184.

[4]刘刚,王学申.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探究―――以智能电网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9):60,69.

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篇8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科;实证领域;规范性研究;技能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64-03

管理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内容框架是围绕着企业决策行为展开的。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也逐步引入开设了这门课程,目的是将企业管理决策的思维和方法引入到公共部门管理之中,培养学生在“公域”内理性思考和理性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公共部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更新。

目前,国内多数管理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为企业决策量身定做的,教学内容和案例选择都带有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如果直接沿用这些“企业版”的管理经济学教材,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多困惑和认识上的误区,例如认为管理经济学仅仅是微观经济学在公共领域的一个“翻版”,两者没有太大的区别。笔者认为,要廓清误解和困惑,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就需要回到这门课程教学的“原点”――厘清这门课程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这门课程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的位置。只有在澄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言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实现管理经济学的思维框架、分析工具和决策技术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否则,这门课程就易于孤立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之外,弱化了其存在的意义。

一、承继与分野: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者关系的定位

厘清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理解管理经济学、搞好课程教学的一把“钥匙”。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讲,弄清楚这个问题相当于从总体上把握管理经济学的脉络。从教学内容上看,管理经济学涵盖需求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这些知识板块与微观经济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透过内容架构,对两门课程的目标、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焦点和分析工具进行检视,就会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以在两门课程中均属于教学重点的需求理论为例,比较这两门课程在涉及这个问题上的耦合区和分歧点。下页图1中实线部分是属于微观经济学中涉及需求理论的知识内容,虚线部分是属于管理经济学的知识内容。图中可以看到,同微观经济学一样,管理经济学也承继了新古典主义方法论,以“理性的经济人”作为假设前提,以消费者理性选择模型来刻画消费者的行为,研究焦点都是资源最优配置问题,均采用了边际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但是,微观经济学的终极目的是诠释和细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所以侧重于市场均衡分析――市场力量能否推动相互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同时达到均衡,需求理论仅仅是市场均衡分析的一个构成要件。而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和公共部门决策服务的,所以侧重于需求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在理论推导出需求曲线以后,就需要运用回归技术,利用既往数据或者市场调查数据拟合出经验性的需求曲线,以此作为预测和决策的依据。正如管理经济学学者曼斯菲尔德指出的:管理经济学试图把纯理论分析问题和日常决策联系起来,前者为经济理论家兴趣所在,而后者则是管理者所必须面对的。

此外,两门课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也是迥异的。在下页图1中,我们不难发现,从严格意义上讲,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微观经济学试图描述市场经济如何运行,而不涉及怎么运行的问题,属于实证领域(解决“为什么”、“是什么”两个问题);管理经济学则主要是规范性研究,解决“应该怎样”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建立一系列规则和方法以“告诉”企业和公共部门“应该”怎样决策,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管理经济学要采用了线性规划、博弈论等等这些数学工具了。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同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在基本方法论上是一致的,并且,管理经济学“借用”了微观经济学很多分析方法。两者的根本分野之处是课程目的和所研究问题的性质上,其他的差异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具体到教学过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认为可以在管理经济学知识内容正式讲授之前,选择某个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采用图示方法,与微观经济学进行对比较,通过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对管理经济学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也减少对教材中大量数学内容的“恐惧感”。

二、技能型教育: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合理定位

在不同学科背景下,管理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合理的定位对于公共管理“视野”下管理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定位合理既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以公共管理学科在英国的形成史为例来观察管理经济学的课程定位。20世纪20年代,公共行政学科已经在英国诞生,其课程设置以政治学、法律、社会分析等社会科学课程为主,课程目标是培养行政官员。1979年撒切尔内阁发起“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个运动触发了英国公共部门管理范式的转变。政府开始要求公务员具有私人部门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技术,例如重视公共服务的市场需求和顾客反馈,重视成本核算等等;要求公务员更像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的公共管理者,而不是行政官员。这一需求的转变导致英国大学中公共行政专业发生嬗变,传统的以社会科学为主的课程组合开始转向以经营和管理科学为基础的课程组合,管理经济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进入标志着新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逐步形成。由此可见,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定位应当是为未来的政府公务员提供管理、决策方面的技能性教育。更进一步讲,管理经济为公共管理学科“贡献”的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试举例如下。

例1,根据需求理论,我们知道商品需求量和这种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替代品的价格等因素存在着数量上的关系,但是经济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通常设定为线性形式仅仅是为了理论上的方便,这样的需求函数是无法进入实际操作层面的。如果公共部门要对香烟征税就需要知道香烟的价格弹性,以此做出征税决策;公共电力部门制订长期生产能力计划就需要预测出用户对电力的需求量。这些都离不开需求函数的经验估计。管理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既有数据拟合出需求曲线,这具体地涉及到数据采集(消费者调查或者市场试验)、模型设定、数据拟合、模型识别、模型检验、残差分析、参数的经济学解释等知识点。经过这样的程序就能得到比较可靠的需求曲线供决策参考使用。当然,这样的工具也可以用于成本函数的估计。

例2,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公共责任机制,以绩效评估强化公共部门对公众和国家权利机关的双重责任。管理经济学中的线性规划技术正是进行绩效评价、优化资源的强有力工具。这个工具帮助管理者怎样以最佳的方式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分配有限的资源,以便最充分地发挥资源的效能去获取最佳绩效。1985年荷兰的Rijkswaterstatt利用线性规划技术制定了全国水管理政策,年均节省开支1500万美元;1989年SanFrancisco警署利用线性规划技术制定巡逻时间表来安排警员工作,年均节省开支1100万美元。可见,对于具体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线性规划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无论从公共部门管理的的实际需求、学科的形成史,还是课程的自身特色来讲,管理经济学都应该定位在技能性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教育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应当围绕着这个定位展开。这样的课程定位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技能性教育的定位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精讲理论性内容和用于理论推导的技能方法,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微观经济学中相对应的部分,突出“实用性”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的教学,例如计量经济学方法、线性规划技术。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已经成为国外公共管理领域主流性的管理工具,这应当引起中国公共管理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三、特色化与实用性:案例选择的两个基点

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界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管理经济学而言,案例教学使学生象征性地步入特定决策者位置,体会、熟悉乃至掌握公共部门决策的对象、程序和方法。某种意义上讲,案例教学法是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通过“案例示范”使学生掌握各知识点,即决策的方法和技术,也能够使学生积累未来解决类似问题时可以诉诸的经验。目前,在各类管理经济学教材中虽然包含了很多案例,但是其中大多数以企业部门决策为对象,即使涉及到公共部门,也不完全是以公共部门的管理决策作为分析对象。例如,涉及到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时,多数教材均将这个话题延伸到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及政府管制问题上,以诸如中国电信这样的企业作为案例来研究企业行为以及政府管制行为。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和这种案例更多地属于政府管制经济学或者公共政策分析的范畴,与管理经济学所研究的公共部门管理没有太大的关联性。

笔者认为,鉴于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定位是技能型教育,相应的案例选择就应契合学科、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突出案例的“公共管理”的特色以及实用性。具体地讲,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的特色,多采用相对应公共部门的管理事件和场景作为案例。例如,讲授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经济变量时,“企业版”管理经济学可以采用企业销售量的预测来作为案例,在财经类高校开设公共管理专业中,就应该采用诸如预算支出或税收收入这样的财量的预测作为案例。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时间序列预测法,又体会了财政部门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实用性是案例选择的另外一个基点,这个基点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具备可操作性,学生在未来管理实践中可以“复制”从案例中学到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例如最优化技术这部分教学中,照搬微观经济学的案例,以既定量货币在衣服和实物之间如何最优配置作为案例,显然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如果选择基础设施,例如高速公路最优规模如何决定作为案例,则更贴近公共部门决策的实际。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者平时重视收集、整理和编写案例教材,建立内容丰富的案例教学库。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第一要务,目前国内有关公共部门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如计量经济学、线性规划等技术来进行管理的案例尚不多见,已有的案例比较粗糙。笔者认为在把握特色化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案例,国外案例相对成熟,可操作性强,而且对中国公共部门管理的改革,例如预算管理改革,也具有借鉴示范意义。

四、结语

1951年美国学者乔尔・迪安教授著作的出版标志管理经济学的诞生。今天的管理经济学已经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决策学等学科的精粹,发展成为一门对企业和公共部门管理具有基本方法论意义的学科,涵盖了管理决策中几乎方方面面的问题。中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正方兴未艾,其成效既取决管理思想的变革,也有赖于管理方法上的“量变”。有鉴于此,改进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各专业中的教学方法,突出技能教学,编写精当的案例,必将培养出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加速中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埃德温・曼斯费尔德.管理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17.

[3]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公共管理科学,2006,(1):34-35.

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造价控制

0.引言

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阶段都关系到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统计资料显示,在项目决策阶段及设计阶段,影响建设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30%-75%,而在实施阶段影响建设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仅为5%-25%。显而易见,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项目实施之前的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项目决策是决定因素,而设计则是关键因素。

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积极的意义是要促进建设、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对保证和加速思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1.工单位虚报工程造价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主要包括设备和工具的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及其他费用、预设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是指由建设单位支付给建筑安装施工单位的全部施工费用,主要包括建筑物的建造和相关清理、准备等工程的投资.需要安装设备的安装工程投资。工程建设及其他费用是指从工程筹建起到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止的整个建设周期,除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和建设安装工程费用外的,为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和交付使用后能够正常发挥效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然而,有的施工单位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巧立名目、高套定额。把定额中已综合考虑并包含在综合单价里的内容单独列项。

1.1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基础工作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有指标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对编制初步设计总概算时所需的概算定额和指标,各有关部门有所规定,但其来源不畅通;对民用建筑的概算指标缺少地方有关的具体规定;设备材料价格信息系统不够健全,还不能定期发表材料价格指数,以指导工程造价的预测和调整。

1.2工程造价的控制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但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有得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大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即达到80%-90%。因此,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

2.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措施

2.1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应放到项目建设前期

即转移到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关键在于设计。据有关专家分析:建筑设计方案,在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工程的影响分别达75%-95%、35%-75%、5%-35%;而在施工阶段,通过优化组织施工设计,节约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10%。所以应该把重点转移到设计阶段,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注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工程设计领域长期以来没有做到这点。技术人员缺乏经济观念,设计思想保守,使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现在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组织、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及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

2.3深入现场,收集和掌握施工有关资料

在工程施工过程,审价人员和费用控制人员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照图纸察看施工情况,有时与监理、总承包方及施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收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及时掌握现场施工动态;协助业主及时审核因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发生的费用,相应调整控制目标,并为最终的工程总结算提供依据和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3.筑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工程招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竣工结算阶段都关系到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

3.1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建设项目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项目决策对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涉及的行业较多,且包括诸多经验数据,工作量大,具体操作时参加的人员应由经济专家、市场分析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土木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造价工程师、财会人员等组成,且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可靠性,从而保证造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2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改进和完善现行的设计方案招标办法,在方案评选时要求设计者提供方案设计概算,明确概算控制经济指标,将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经济指标的权重适当提高,改变过去只重技术指标,忽视经济指标的评标办法。改革现行的设计取费标准,按造价计算设计取费的基数不超过限额设计的基数。在具体实施中可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

3.3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竣工决算这最后一道关口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建设单位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等,使工程建设投资达到最佳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人员必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从严把关。工作中应坚持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变更内容的具体做法,熟悉工程变更、增减工程量情况,为决算审计打下基础,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只有坚持严格的办法和程序,才能保证决算的真实性、严肃性。

4.结论

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篇10

【摘要】本文概述了项目管理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作用。并基于知识经济环境下工程项目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从宏观管理思想、项目管理的实施者、项目管理的实施手段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全面提高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技术。最后,从微观角度,浅谈了实践中项目管理所遇到的普遍性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知识经济环境工程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与我国的工程施工

(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施工企业推行项目管理的总体战略是在八十年代末,这是将国外目管理引进我国施工企业的开始。经过10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企业由固定建制式转向工程项目管理,这是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而以传统管理模式的改革,它带来了企业体制、承包方式、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外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和巨大的进步。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项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建筑施工领域。因此,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把项目管理技术理作为施工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二)项目管理的基本涵义

众所周知,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期望目标。这里所说的资源即:人、材料、机械、资金、信息、科学技术和市场等。项目通常分为若干阶段,其包括:启动、规划(计划)、实施(执行和控制)、结尾。各阶段都有其实施特点,它们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用系统论的观点可以对项目管理的这些组成部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三)项目管理在我国工程施工中的巨大作用

项目管理在工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经营者也将其广泛地应用到了施工的具体环节中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的市政工程大中型项目的平均工作量强度大约达到每天10万元至50万元。这就是说,工期提前或滞后一天,意味着经济方面的重大得失。虽然,项目管理的效果有时往往是非显现性的,容易为人们所忽略,但这种效果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资料分析表明,同期、同环境、同结构形式,各工程项目每工日完成工作量差异率可达10%-50%。在工程中应用项目管理技术,可大大降低成本,不仅使施工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而且能使生产有序、稳定、协调地发展。实践中的成功实例主要有:鲁布格水电站引水系统施工、小浪底工程。应用项目管理技术,使施工指挥者有总体概念,目标明确,能定量分析问题,为正确决策创造了条件。

二、知识经济对项目管理的挑战及当前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一)知识经济对项目管理的要求

正如人们所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时代已经来临。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已愈来愈明显,知识推动已成为现实现象。而中国传统项目管理是传统估算,盲目施工,多退少补的模式,其既不能将项目概算、预算、决算等重要的控制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它又显得缺乏活力。

知识经济的挑战,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以高新技术来武装传统工艺,从一定程度上实现项目施工的工业化。其次,项目管理要全面转向信息化,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反馈”活动的重要性。美国管理专家西蒙说:“没有反馈就没有管理”,反馈和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特征。再次,要善于运用知识化的资源来缓解工艺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广泛运用等。最后,在项目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具体的经济指标相结合,达到项目管理最佳经济效益值。

总而言之,就是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最终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这是知识经济时代项目管理活动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现代化的项目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当前项目管理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当前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项目决策者缺乏决策的科学性。决策者在项目施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科学的决策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当前的项目管理现状说明,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实践中的“干了再说”,花钱买教练的情况不在少数。项目决策人应从总体的大局出发,善于倾听不见意见,通过归纳假设演绎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据调查,不少企业的施工管理是粗放型的,投标时无可靠依据,施工中顺其自然。这使得企业在决策中无依据、具体施工管理活动中又无章法,企业的经营活动因而就不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其次,项目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整体视角和长远眼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社会,以资源的过分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带来了经济的快速飞跃,同时也助长了一些企业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管理思想。甚至有的企业不惜以牺牲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来达到所谓的经济目的。例如淮河流域小型造纸厂污染淮河水质问题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观点应该坚决杜绝。

再次,决策者对现代科技理解不深刻、利用不恰当。决策者利用现代科技,片面追求所谓现代化,如许多中小城市也片面追高层建筑越多越好就是一例,管理者应正确看待科技,使用科技,使科技真正地成为管理的臂膀,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

三、全面提高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技术

如何应对知识经济对现阶段项目管理所带来的挑战,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宏观上,把握系统管理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首先,要用系统论的思想建立项目管理的系统模型。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将一个项目看作一个系统,按系统的等级特性可以将之分为六个阶段,即六个子系统,它们是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标阶段、施工段、竣工后物业管理阶段和残值回收阶段。根据系统分析,项目各阶段内部有自己的最小成本值。同时,考虑到各阶段在系统状态下会互相影响,如设计阶段的成果,即对施工阶段有影响,也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在系统的各个阶段中,它们是作为相互先后的工序,共同存在于一个系统中,所以可以对它们进行优化,进而求出最佳成本。

其次,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项目管理。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害后代人的需求,以破坏较少、代价较小的发展来达到最终目标。建筑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必须考虑到后一阶段的实施。实际上它是项目经济、环境和各阶段协调的三位一体的发展。

用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现代化项目管理是当今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筑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标志。我们知道,一个项目从它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就必须有全局的观念、综合考虑。在规划每一阶段计划的过程中,必须留有相应的灵活性,以便在该阶段实施过程中能有充分利用进一步获得的信息做出更细更有效的决策;另一方面,在本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对下一个阶段实施的影响,达到最佳综合收益。

施工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需要不断地发掘和探讨。如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三原则规范项目管理行为,可以使用较少的资源达到同样或更好的效果;如施工中减少材料的二次倒运、落地灰的回收、废弃砖石作铺路材料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必将给项目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并产生一种全新的现代项目管理模式。

(二)从实施主体上,项目管理者要适应科技的发展趋势的变化

大规模协同合作的集团行为是知识经济对企业经营活动提出的崭新要求。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当前科技总体发展趋势是综合化、加速化、社会化。其具体表现为科技的种类相互渗透,科技发展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在加速增长。科技内部的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单兵独战转向需要大规模协同合作的集团行为。

项目决策者要尽快适应和学会三个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项目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科技发展趋势,首先,项目决策人必须从专才向通才转变,这是科技综合发展的要求;第二,科技发展的加速化要求项目决策人要多掌握方法型知识,即从知识型学习走向智能型学习为重点;第三,科技发展社会化要求项目决策必须从纯粹科研转向社会型,利用科研与外部社会的相互影响,达到项目管理目标值的最佳实现。

为了适应这一转变的新要求,要提高项目决策人的素质,具体做法除了加强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素质教育外,还要实行全员的终身岗位教育,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从实施手段上,要应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项目管理现代化

项目管理要重视科学技术,利用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通过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来保持技术优势,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的现代化。

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并进行项目目标控制。进度、质量、投资三条主线对项目进行优化组合,科技先行提高决策水平。其次,要增加项目决策者的科技责任。一方面项目决策者要关注科技,但不能满足于纯枝术而要以科学人的基本素质来进行决策;另一方面,项目决策者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杜绝“三拍”;同时,必须始终站在专业、科技应用的前沿,广泛应用、传播新科技,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另外,要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管理中要创造有利于科技正面作用的社会环境,在物质方面给予支持,组织方面给予帮助,观念方面获得弘扬。

四、实践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通过实践来看,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因受企业内部环境以及项目部自身因素的影响,项目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从项目管理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的角度来看,建设工程的项目法施工对推进建设工程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便捷的途径,特别是项目经营责任制和质量责任终身制的实行和完善,可以说是对工程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但是项目施工是施工组织的最小机构,它的健全与完善取决于项目部自身的发展。我认为实践中具体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之间的矛盾,理顺企业和项目的关系

建筑施工企业虽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企业与项目在管理上的关系还没理顺,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主体对项目的约束体系,一方面是因项目管理重心下,企业的管理职能有所减弱,致使项目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另一方面,有些项目经理大权独揽,随意指控,分配不均,根本不能调动项目部成员的积极性,难以保证施工过程的严肃性、规范性,也就无法保证工程质量。

因此,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理顺企业和项目的关系成为推进项目管理的必要环节。实行项目管理,目的是发挥项目短小精悍的优势,使企业从全面干预转向行使决策、监控、协调、指导、服务职能,保障项目经理顺利行使其职权,保证工程建设有序进行,推进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

(二)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

实行项目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工程质量,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懂业务、善管理,既能抓住重点,又能调动项目部成员的积极性。而实际上有很多项目经理业务水平低,一个项目经理承包施工多个工程,或者是高资质项目经理承包工程而由低资质项目经理施工。这样不利于工程的系统和整体把握,从宏观上影响到了工程质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整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推行项目管理,是促进工程项目建设重要的一步,它对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地搞好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项目管理就是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项目的优越性,发挥项目管理小而精、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

项目经理合格与否是保证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第一是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制度,要经过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人尽其才;第二是实行项目经理答问制度,对任何工程的投标或承包施工,都应由评委根据工程特点和需要提出问题让项目经理回答,再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确定是否中标或承担施工;第三是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跟踪管理,通过详细、全面的资料,全面反映其管理水平,并运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把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动力,促进项目经理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项目内部管理

项目内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更是工程质量好坏的落脚点。加强项目管理首先是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加强项目管理,就是要坚持施权到位、管理到位、责任监督到位。其次是要求每个项目部在工程开工前编制项目管理大纲,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分包监控体系和经济约束体系,把工程项目质量落到实

处。

五、总结

综上所述,应该看到项目管理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作用,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环境下工程项目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把握系统管理的思想,并坚定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项目管理者要适应科技的发展趋势的变化,应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项目管理现代化。实践中,一方面要处理好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之间的矛盾,理顺企业和项目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把加强项目内部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作为工程质量好坏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张宗伟.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J].管理科学,2004,(5):99-100.

[2]刘景江,王勇,许庆瑞.R&D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25-30.

[3]丛培经.建筑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4]杜训,陆惠民.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