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2:23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篇1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低血压

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性护理及低血糖症状出现后的针对性护理对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及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至关重要。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于临床治疗中针对夜间低血糖予以预防性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52~72岁,平均(60.3±5.4)岁。将本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在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以及体征等一般资料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入院后,两组患者均行相同的治疗方案,临床治疗中:对照组4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糖尿病知识一般介绍、日常生活行为指导、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预防性及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系统性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常规相关知识外,同时予以系统性的知识宣教,包括:①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的可能原因:如饮食不规律、运动不当及错误用药等,以提高患者的自主防范意识,预发低血糖;②低血糖可能出现的先兆症状:如颤抖、心悸、乏力、出汗、饥饿等,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在低血糖出现的第一时间提高警惕,并告知医师采取及时治疗措施;3低血糖紧急救助方法:指导患者在出现低血糖症状后要要保持冷静,可食用一定量的糖果或糖水,以预防血糖再度降到低点。

1.2.2运动指导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患者降低血糖指标,但一旦运动不当,则易引发低血糖症状。因此,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可对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及耐受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指导患者选择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形式,保持一定的运动规律,3~5次/w,30min/次左右。同时,叮嘱患者不可进行空腹运动或用药后运动,运动后可临时加餐[2]。

1.2.3自我血糖监测指导通过自我血糖监测能够及时对饮食及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相应调整,从而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自测的方法,叮嘱患者睡前进行血糖监测,一旦发现血糖偏低,睡前可适量加餐。同时,通过血糖的变化监测,能为后期治疗评价和治疗方案调整提供参考依据[3]。

1.2.4心理护理部分患者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存在血糖控制不良、血糖指标忽高忽低的现象,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等。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不良情绪的疏导,鼓励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正确治疗,树立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标,并采集积极的行为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1.3观察指标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危人群。夜间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最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之一,如果未能及时予以护理干预,易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严重损伤。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预防性及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因此,预防性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仅能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同时也利于提高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丽萍.健康管理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控制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08):1975-1977.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篇2

【关键词】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护理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的预防重于治疗,早期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及足部保健护理,可显著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及致残率。

一、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长期下肢血管病变使血管硬化狭窄、影响血供。长期神经病变可使足部皮肤痛觉、压力感觉阈值上升,足底压力承受部位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患者足部如出现损伤极易引起感染、溃疡和坏疽。另外,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因蛋白质的糖基化使动脉壁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破坏,血管弹性降低,血流阻力增加,导致局部血流灌注不足。再者,高血糖导致的代谢异常是神经病变的潜在启动与相关因子,持续高血糖组织内的蛋白质发生糖基化,使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神经递质的运输障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末梢感觉减退或异常。总而言之,血管和神经的病变,再加上感染,共同促成了糖尿病足的发生。

二、糖尿病足的症状

早期表现为肢体皮温下降,足部发凉,上举后变苍白,下坠后发紫,静脉充盈迟缓,肢体抬高45°1~2min后才出现浅静脉充盈,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后期皮肤变薄、萎缩、趾甲增厚,最终出现溃疡和感染,如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坏疽。

三、糖尿病足的分级

参照wagner分级标准。0级:指有发生溃疡的高度危险足,如周围神经、植物神经、血管病变,以往有足溃疡病史,足畸形,下肢水肿等;1级:足表面溃疡,无感染,常为神经性溃疡;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3级:深部溃疡,常影响到骨组织,并有深部脓肿和骨髓炎;4级:足局部或特殊部位坏疽,足缺血性特征,常合并神经病变;5级:坏疽影响到整个足。

四、糖尿病足的预防

4.1预见性健康教育对防治糖尿病足的作用预见性健康教育是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病情进展进行评估,及时针对病人的健康问题,制定预防性健康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对重点、难点的健康问题进行形式多样的、系统的指导、随时评价教育效果。预防教育应从低危者着手,中、高危者列为重点预防对象,早期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据调查,大部分病人早期对糖尿病足的防护重视不够,缺少足部护理的有关知识。因糖尿病病人大部分在院外治疗,对足部的防护知识极为缺乏,盲目错误的足部护理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引起足部组织抵抗力减弱、损伤、感染。因此,抓住病人在院的机会,系统有效地灌输预防、诊断、治疗糖尿病足的有关知识非常必要。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所致截肢的发生率。

4.2通过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糖尿病足强调并注重糖尿病患者自我关怀的七个行为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首要任务。①吃健康食品,知晓最佳饮食时间是控制糖尿病的核心。②坚持运动:适当的运动对整体健身、控制体重和血糖非常重要。③监测病情:每日自我血糖监测将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的即时消息。④药物治疗:有效的药物治疗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配合,将降低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复发的风险。⑤解决问题:糖尿病患者自己必须有一套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高血糖或低血糖疾病都要求患者对食物、运动和药物作出明智的判断与决定。⑥健康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⑦减少风险:

防止糖尿病复发并保持健康取决于减少一些具有风险性的行为,例如做到戒烟或定期做身体检查等。只有具备这些积极的自我保健知识,并掌握了自我管理技能,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病情的发展,从而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4.3强化足部保健措施,消除诱发因素足部皮肤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常见诱发因素。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治疗足部真菌感染及其他皮肤病。当糖尿病足部病变出现时,血管壁的结构损伤已不可逆,治疗困难。因而要向病人特别强调这方面的知识。穿鞋不当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指导患者保持足部卫生,鞋袜要合脚,袜口宽松,以棉质、透气性好的面料为佳;最好选择下午购买鞋子,双足试穿;穿新鞋时要逐渐延长试穿时间;每次穿鞋前均要检查鞋内有无杂物,不要穿有破损的鞋子;养成穿袜的习惯,袜子应每日换洗,保持清洁。注意足部保暖,预防足部冻伤。对有鸡眼、胼骶的患者,禁止乱用成药或手撕死皮,可将足浸泡在温肥皂水中,用砂纸、浮石磨掉死皮。有脚癣要及时治疗。经常检查足部有无危险因素,并妥善处理。指导患者每年至少全面检查足部1~2次,包括感觉的改变、血管搏动情况,尤其要重视提高患者对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危害性的认识,学会识别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是糖尿病足预防的关键。

4.4局部皮肤护理由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皮肤循环障碍使皮肤屏障防御能力下降,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晚用温水泡脚5~10min,水温在40℃左右,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足部皮肤。经常检查足部颜色,比较足部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查看足趾之间的部位,可用一些柔软的棉物保持足趾之间的干燥,特别干燥的足部,可用护肤油脂轻轻涂抹于足部表面皮肤(不能涂于脚趾间)。皮肤瘙痒或脚癣切忌挠抓。剪趾甲时应沿着足趾甲平行修剪,不能剪向趾甲边角的深部或剪得过分朝里。冬天禁用热水袋,防止因周围神经感觉迟钝而烫伤。夏天禁止赤脚行走,防止坚硬物碰伤,诱发溃疡。尽量减少足部小静脉的穿刺机会,以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4.5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生物全息学原理认为,人体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整个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故全面按摩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可有效激活脑干网状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启动人体的调节机制调节代谢,从而快速而有效地调节血糖;其次,足部在血液循环中相当于“第二心脏”,刺激足部反射区和穴位,能使血管扩张,全身血流量增多,血液循环加速,血液黏稠度降低,改善组织缺血缺氧,使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从而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部病变的发生。

五、糖尿病足的护理

5.1积极控制血糖长期的高血糖是糖尿病血管和神经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故应积极配合医生控制血糖,遵循有效、平稳地控制血糖的原则,力争达到空腹血糖<61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5%。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剂量服用降糖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服药,更不允许私自停药;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须在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并教会患者自行注射技术,注意抽吸胰岛素时每毫升所含单位量,确保时间、剂量准确;注射部位经常轮换,以免皮下硬结影响吸收;了解胰岛素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每日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5.2足部护理每日评估四肢感觉、知觉,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皮肤色泽及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弹性。如皮肤温度降低、肢端变凉、皮肤逐渐变白或由暗红色转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足背动脉的搏动逐渐减弱,提示局部缺血缺氧,容易出现溃疡并形成坏疽,应引起高度重视。

5.3皮肤水泡的护理糖尿病性水泡病是诱发肢端坏疽的危险因素,好发于四肢末端及循环不良的部位,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处理不当易合并感染。保持水泡部清洁,对紧张性水泡避免切开,可在无菌操作下抽取渗液,预防继发感染;对于小水泡一般不需抽液,可给予无菌纱布包扎,微循环改善后可自行吸收。水泡干枯后形成的痂皮,利用其保护作用可预防感染,任其自然脱落,切勿剥脱。

5.4创面护理5.4.1感染伤口的护理对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可采取局部渗液作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抗生素,一般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局部用生理盐水10ml加胰岛素10U加敏感抗生素混合液浸湿敷料敷于创面,每日用注射器抽上述混合液,将纱布滴湿2~3次,在肉芽组织生长并有治愈倾向时停止使用。对有感染的伤口首先进行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应以不损伤正常组织或不出血为宜。对于合并有化脓性感染的创面,可用封闭式全创面持续负压引流,此方法效果好,创面愈合快。此外,应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膳食,以增强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5.4.2皮肤溃疡的护理对皮肤溃疡者的局部护理应保持创面清洁,必要时盖无菌纱布。如溃疡面较大,用胰岛素加生理盐水均匀滴于创面,每日2次,10天1个疗程。溃疡面明显缩小后改为每日1次,以加速溃疡的愈合。

5.5心理护理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愈的可能,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容易丧失治疗信心。随着对糖尿病的进一步了解及并发症的出现,患者易过度紧张焦虑,表现为苦闷、焦虑、抑郁、焦躁不安。糖尿病足溃疡、异味,使患者自尊心下降,依赖别人增加,社会支持减少,生活满意度下降。因此医务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介绍同类患者康复的实例,指导患者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宣传自我防护对控制病情的意义,尽量让患者参与治疗方案的确立,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能平静、乐意地接受治疗,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六、小结

通过合理的足部护理预防措施和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可以达到预防糖尿病足的目的,降低截肢率。临床护士或专科护士不仅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而且要进行跟踪评价,了解患者对糖尿病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不合格患者要反复讲解、多次指导、重新评价,直到正确掌握为止。只有在患者充分掌握了正确的足部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7.

[2]常保成,潘从清。糖尿病足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1):25-28.

[3]南海荣,许玲。神经缺血性及神经病变性糖尿病足患者足底压力增高[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0,20(6):332-333.

[4]王晶,元梅,张静波。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易患因素分析[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2,10(4):13.

[5]张梅,梁秋蓉。糖尿病足的病因与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9):1451.

[6]范丽凤,张小群。糖尿病患者足病预防护理知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494.

[7]陈巧妃,褚玉珍。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08.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篇3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预防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76-01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在该病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较高,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四肢乏力,心慌,多汗等,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意识模糊,甚至出现昏迷情况,危及生命。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生理、心理机能减退,低血糖的发生和引起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均较大,需要在临床护理中引起格外重视,重点预防。我科采用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老年糖尿病病患者低血糖发病率,现将方法加以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男48例,女34例,其中入院前曾发生低血糖的患者22人,低血糖昏迷6人,患者年龄62-87岁,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糖尿病,糖尿病病程5-22年,单纯口服药物治疗36例,胰岛素治疗28例,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18例。

1.2护理措施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即对每位患者发生低血糖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出个体化护理措施,及时有效的阻断低血糖风险因素的发展,预防低血糖发生,并在治疗过程中逐步修订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

1.2.1入院资料采集

依据邹树芳,杨非柯等报道,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增加、胰岛素使用不当、联合用药、过量运动、过度节食等[2][3]。责任护士接待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病史、对糖尿病认知程度、运动饮食习惯、文化程度、家庭支持、心理状态等,对既往有过低血糖发生的患者,着重了解发病的症状、时间、频率、可能诱因,依据资料综合分析,制订个性化预防性护理计划。

1.2.2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认知能力减退,且文化程度、家庭环境不同,对糖尿病的认知度大多较差或存在偏差,在住院期间反复进行科内小讲课,发放宣传画册,并同时邀请家属参加,共同宣教,责任护士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指导,使老年患者和家属了解糖尿病知识,特别是低血糖发生原因,症状,如何防范和急救措施,增加糖尿病认知度。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存在恐惧、绝望、无所谓等多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在与患者交流中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如解释、安慰、鼓励、保证等手段,对患者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疏导,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让他们看到糖尿病的可防性和可治性,以及不防不治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1.2.3饮食、运动指导

合理的饮食结构及运动方案是有效控制血糖,延缓疾病发展的基础,是糖尿病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护理人员除在健康宣教中反复告知合理的饮食、运动方案对糖尿病的重要性外,依据血糖监测结果,分析每位患者血糖与饮食、运动之间的变化规律,与医生、营养师、康复师及时沟通,个体化的制定饮食运动方案,责任护士在进餐时间加强病房巡视,及时指出患者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并协助修正,依据血糖情况及时指导患者增减食量及运动量,逐步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饮食运动方案。

1.2.4用药的护理

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自理能力下降,且多合并多种疾病,用药种类多,用药时间各有不同,易发生因药物过量或服药时间错误造成的低血糖,护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患者用药,确保用药种类、剂量和药物与饮食时间配合上的准确,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掌握用药方法。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时不盲目遵从医嘱,依据血糖监测情况、患者一般情况特别是已经或可能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用药安全。

2结果

经过合理的预防性护理后,上述病例住院期间发生低血糖患者5例,7人次,均为住院早期,症状主要为饥饿感、轻度心慌、出汗,均得到及时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合理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以减少低血糖发病率,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3讨论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需终身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相对较长,联合用药多,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记忆、思维能力逐渐减退,低血糖发生率高,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性大,临床护理中要重点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科学饮食,规律运动,正确合理用药,做好心理护理是老年糖尿病护理的关键[4]。预防性护理包括上述措施,并强调个体化设置,能够帮助老年人建立正确的疾病自我管理习惯,增强低血糖症状的识别能力,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防范能力,及时识别早期低血糖症状,减少治疗中的错误,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等.内科学第8版[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33

[2]邹树芳,徐芬,李争.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6(4):29.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篇4

【关键词】糖尿病孕妇护理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尿病,在国内发生率为1%-5%,GDm易并发高血压、感染、羊水过多、产后出血等症、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胎儿易发生巨大儿、早产儿、胎儿生长受限等。GDm对母儿影响极大。我们通过积极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经验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10年1月~10月住院分娩产妇2831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49例,初产妇35例,经产妇14例,年令22-44岁,双胎4例。

2.护理措施

2.1我院产前检查于24-28周进行GDm筛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积极进行健康宣教,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孕妇及家属了解GDm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了解GDm对孕妇、胎儿及新生儿的危害,认识到部分GDm只要做到合理的饮食营养,适当的运动与休息,也可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帮助孕妇提高自我监护的能力,注意预防各种感染[1]。

2.2饮食指导合理的饮食是成功控制糖尿病的关键,即要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又要满足孕妇营养及胎儿生长的需要,防止餐后高血糖及饥饿酮症发生,饮食应少量多餐,营养均衡,忌食甜食、辛辣及油腻。可选瘦肉、鱼、蛋、奶。合理搭配膳食纤维,绿叶蔬菜,豆类,谷物及低糖水果。坚持低盐饮食,体质量增长整个孕期10kg-12kg为宜。孕中晚期,不要过于节食,睡前应适当进食,预防夜间低血糖。

2.3运动指导适当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代谢紊乱,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同时运动可减少胰岛素抵抗,运动适合于无心血管、产前出血、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等疾患的孕妇。活动方式以散步为宜,或做有助于顺利分娩及产后恢复的运动操,易在餐后1h进行,持续30min左右,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转贴于

2.4定期产前检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母儿健康密切相关,若饮食及运动不能有效的控制血糖,应指导孕妇正确使用胰岛素调节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教会孕妇自测血糖,并讲解高血糖与低血糖的症状及紧急处理方法。产前检查每两周一次,孕晚期每周一次。注意对血压、血糖、尿常规、肾功能监测及眼底检查,预防并发症发生。

注意监测胎儿情况28周后教会孕妇自测胎动,12h胎动应>30次,如12h胎动数

2.5分娩护理终止妊娠的时间一般在确保孕妇及胎儿安全的情况下,可期待至近预产期。GDm孕妇无严重并发症不是手术指征,如有胎位异常、巨大儿、病情严重时,常选择剖宫产。孕妇及胎儿情况良好,无手术指征,则适宜阴道分娩。分娩期由于子宫收缩会消耗大量的糖原,而产妇临产后进食减少,精神紧张,血糖波动大,难以控制。我们由专人守护,实施心理疏导,缓解分娩压力。指导产妇少量多次进食,注意休息,保存体力,避免过度消耗。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控制产程在12h以内,防止大量消耗出现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观察产妇有无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或极度口渴、口中有烂苹果味等症状。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进行调节。

2.6产后护理因产后对胰岛素抵抗因素消除,大部分GDm患者不再需要使用胰岛素,少数需继续使用者,应根据空腹血糖,调节胰岛素用量。GDm患者常合并羊水过多,巨大儿,易发生子宫收缩不良性出血,产后应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预防出血。注意保持会阴及腹部伤口清洁,给予洁康会阴清洗每日二次。保持内衣清洁干燥,室内空气良好,温度适宜,鼓励产妇多饮水,防止产褥感染。出院后还要注意饮食调节及适当运动,定期检测血糖。

2.7新生儿护理新生儿一律按早产儿护理,出生后30分钟给予25%葡萄糖定时滴服,监测新生儿血糖情况,防止新生儿低血糖。并注意新生儿保暖及新生儿脐部护理。

3.结果

分娩孕周

4.护理体会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情况[2]。孕期做到及时诊断、做好健康宣教,使孕妇对GDm有正确的认识,掌握自我监护。GDm孕妇临床经过复杂,需密切观察和积极进行干预,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孕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74

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60岁以上高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7例,行手术治疗19例,其中患有糖尿病7例,均获得成功。对围手术期护理进行了总结,报告如下。

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60岁以上高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7例,行手术治疗19例,其中患有糖尿病7例,均获得成功。对围手术期护理进行了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例,年龄60~75岁。入院前有明确糖尿病病史,病史最长7年,4例在入院后,术前检查中发现血糖明显高于正常。术前空腹血糖最高达17.4mmol/L,尿糖(+)。临床分型1型糖尿病1例,2型糖尿病6例。7例患者中,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腹部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按期出院;1例因术后咳嗽切口裂开经2次缝合,愈合出院。

本组患者7例,年龄60~75岁。入院前有明确糖尿病病史,病史最长7年,4例在入院后,术前检查中发现血糖明显高于正常。术前空腹血糖最高达17.4mmol/L,尿糖(+)。临床分型1型糖尿病1例,2型糖尿病6例。7例患者中,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腹部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按期出院;1例因术后咳嗽切口裂开经2次缝合,愈合出院。

护理

护理

术前护理:⑴健康教育:高龄患者常因丧偶、生活拮据与子女交流不多,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心情烦躁、焦虑或担心为恶性肿瘤,无人照顾等。术前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如糖尿病的病因、诊治及治疗中患者的配合。针对不同情况,了解患者的知识背景,根据不同的对象、文化和职业,选择谈话内容与方法,指导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使患者的行为朝着预期的行为发展[1]。对嗜烟酒者劝其戒除。⑵营养支持:既要严格控制患者饮食又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供给,指导患者摄入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与营养师配合,制订糖尿病饮食食谱。对饮食挑剔且病情较轻患者,可督促患者及家属掌握食谱计量及换算法,食物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低糖、低盐为主。脂肪应适量,炒菜宜用植物油。膳食要合理搭配,改进烹调方法,做到定时、定量、每餐均匀分配。控制零食,少吃或禁吃糖分过多的水果。对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重度贫血者,给予输血,使血红蛋白90g/L以上,为手术创造有利的条件。也可给予小剂量肝素或消炎痛预防术后静脉血栓的形成。⑶用药护理:轻症患者口服降糖药,重症患者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用药时,嘱患者按时进餐(注射、服药后30分钟),防止低血糖。让患者及家属了解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当出现先兆时,立即食用糖水、饼干等。凡饮食调节不能控制血糖的择期手术患者于术前3~5天改用正规胰岛素,待血糖8.0mmol/L以下、尿糖在(+)以下、无酮症方施行手术。或使用胰岛素泵,根据动态血糖监测结果,缓释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缩短术前准备时间。⑷术前准备:①高龄患者由于各脏器功能低下,做好合并症的护理是手术能否成功的保证。术前了解基础血压、做心电图、肺功能检查,预测患者手术耐受力,同时训练患者做深呼吸及床上排便,告知术后咳嗽方法。常规检查血糖、尿糖、电解质、肾功能等;②术前1天常规准备术野皮肤,备血400ml。无渣半流2天,流质饮食1天,术前2~4小时禁食[2]。术前日晚和术日晨清洁灌肠,适量补液,防止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并行阴道准备,视妇科炎症情况予以全身用药加局部治疗,术前1天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前护理:⑴健康教育:高龄患者常因丧偶、生活拮据与子女交流不多,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心情烦躁、焦虑或担心为恶性肿瘤,无人照顾等。术前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如糖尿病的病因、诊治及治疗中患者的配合。针对不同情况,了解患者的知识背景,根据不同的对象、文化和职业,选择谈话内容与方法,指导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使患者的行为朝着预期的行为发展[1]。对嗜烟酒者劝其戒除。⑵营养支持:既要严格控制患者饮食又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供给,指导患者摄入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与营养师配合,制订糖尿病饮食食谱。对饮食挑剔且病情较轻患者,可督促患者及家属掌握食谱计量及换算法,食物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低糖、低盐为主。脂肪应适量,炒菜宜用植物油。膳食要合理搭配,改进烹调方法,做到定时、定量、每餐均匀分配。控制零食,少吃或禁吃糖分过多的水果。对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重度贫血者,给予输血,使血红蛋白90g/L以上,为手术创造有利的条件。也可给予小剂量肝素或消炎痛预防术后静脉血栓的形成。⑶用药护理:轻症患者口服降糖药,重症患者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用药时,嘱患者按时进餐(注射、服药后30分钟),防止低血糖。让患者及家属了解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当出现先兆时,立即食用糖水、饼干等。凡饮食调节不能控制血糖的择期手术患者于术前3~5天改用正规胰岛素,待血糖8.0mmol/L以下、尿糖在(+)以下、无酮症方施行手术。或使用胰岛素泵,根据动态血糖监测结果,缓释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缩短术前准备时间。⑷术前准备:①高龄患者由于各脏器功能低下,做好合并症的护理是手术能否成功的保证。术前了解基础血压、做心电图、肺功能检查,预测患者手术耐受力,同时训练患者做深呼吸及床上排便,告知术后咳嗽方法。常规检查血糖、尿糖、电解质、肾功能等;②术前1天常规准备术野皮肤,备血400ml。无渣半流2天,流质饮食1天,术前2~4小时禁食[2]。术前日晚和术日晨清洁灌肠,适量补液,防止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并行阴道准备,视妇科炎症情况予以全身用药加局部治疗,术前1天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护理: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切口渗血情况及全身情况,检查患者的血糖、尿糖、尿酮体,并据此调节胰岛素的用量及滴速,以防止低血糖反应和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观察留置尿管是否通畅,尿色、量及性状,并详细记录,会采用消毒液擦洗,2次/日。注意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如引流液鲜红有活动性出血,引流管中有尿液及粪便流出,应考虑膀胱及肠道损伤,立即报告医生。各种引流管一般于术后2~5天拔除。②预防并发症:高龄糖尿病患者由于气管自净能力较弱,无力咳嗽及卧床不动造成肺淤血,伴痰黏稠不易咯出,易发生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术后第2天开始行超声雾化吸入,2次/日,稀释痰液;加强术后翻身、拍背等,预防呼吸道感染。吸痰时患者取舒适的,头部稍后仰,有利于吸痰管顺利插入,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吸痰宜侧卧或患侧在上[3],有利于肺内分泌物流入大气道,便于彻底吸痰。禁食期间应予以足够的热量与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术后适度活动可促进切口愈合和功能恢复,预防肠黏连、下肢深静脉栓塞,故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应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控制探视人员数,以免引起交叉感染;保持床位整洁,卧床期间做好皮肤护理,对易发生褥疮的部位行局部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必要时给予睡卧气垫床,防止褥疮发生。

术后护理: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切口渗血情况及全身情况,检查患者的血糖、尿糖、尿酮体,并据此调节胰岛素的用量及滴速,以防止低血糖反应和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观察留置尿管是否通畅,尿色、量及性状,并详细记录,会采用消毒液擦洗,2次/日。注意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如引流液鲜红有活动性出血,引流管中有尿液及粪便流出,应考虑膀胱及肠道损伤,立即报告医生。各种引流管一般于术后2~5天拔除。②预防并发症:高龄糖尿病患者由于气管自净能力较弱,无力咳嗽及卧床不动造成肺淤血,伴痰黏稠不易咯出,易发生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术后第2天开始行超声雾化吸入,2次/日,稀释痰液;加强术后翻身、拍背等,预防呼吸道感染。吸痰时患者取舒适的,头部稍后仰,有利于吸痰管顺利插入,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吸痰宜侧卧或患侧在上[3],有利于肺内分泌物流入大气道,便于彻底吸痰。禁食期间应予以足够的热量与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术后适度活动可促进切口愈合和功能恢复,预防肠黏连、下肢深静脉栓塞,故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应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控制探视人员数,以免引起交叉感染;保持床位整洁,卧床期间做好皮肤护理,对易发生褥疮的部位行局部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必要时给予睡卧气垫床,防止褥疮发生。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继续药物治疗和坚持长期饮食疗法,控制血糖,教会患者自己监测尿糖并根据结果调整饮食和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了解胰岛素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项及低血糖的处理。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增强自我护理能力,适当参加体力活动,定期复查。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继续药物治疗和坚持长期饮食疗法,控制血糖,教会患者自己监测尿糖并根据结果调整饮食和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了解胰岛素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项及低血糖的处理。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增强自我护理能力,适当参加体力活动,定期复查。

恶性肿瘤是一种高消耗性疾病,而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缺乏,造成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失衡,引起机体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有一定的特殊性,做好护理至关重要。进行心理护理,密切监测和控制血糖,加强饮食指导及营养支持,注意低血糖反应的护理,做好感染的预防及运动指导。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至今尚不能根治的终身疾病。当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时,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老年患者因机体脏器功能逐渐减退,抵抗力及应激力、代偿力差,恶性肿瘤手术范围大,加大了手术的风险性,同时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恶性肿瘤是一种高消耗性疾病,而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缺乏,造成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失衡,引起机体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有一定的特殊性,做好护理至关重要。进行心理护理,密切监测和控制血糖,加强饮食指导及营养支持,注意低血糖反应的护理,做好感染的预防及运动指导。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至今尚不能根治的终身疾病。当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时,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老年患者因机体脏器功能逐渐减退,抵抗力及应激力、代偿力差,恶性肿瘤手术范围大,加大了手术的风险性,同时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宋新勤,龙新亮,王红玉,等.术前干预对择期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4):291.

1宋新勤,龙新亮,王红玉,等.术前干预对择期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4):291.

2webbk.外科手术术前禁食利弊谈[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11(23):521.

2webbk.外科手术术前禁食利弊谈[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11(23):521.

3张绍敏,姜洁,张俊丽,等.运用循证思维探讨吸入性肺炎患者的吸痰策略[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2):93-94.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篇6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5(b)-0007-02

nursingandCureStrategiesofearlypreventionofComplicationsoftype2Diabete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

ZHanGXue-jing

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CentralHospitalofJinanCity,Jinan,Shandongprovince,250013China

[abstract]theseriouscomplicationoftype2diabetesiscardiovasculardisease,anditsdamagetohumanbodyisbiggeranditcanthreatenlifeinseriouscase,andtheearlypreventionofcomplicationsoftype2diabete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isthebeststrategyofnursingandcuringthecardiovasculardisease.thispaperanalyzesthenursingandcurestrategiesofearlypreventionofcomplicationsoftype2diabete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fromthethreeaspectsincludinghealtheducation,behaviorinterventiontherapyguidanceandtherapeuticlifestyle.

[Keywords]type2diabetes;Cardiovascular;Complication;nursing;Strategyq

引发2型糖尿病心血管的病因,主要是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肥胖、微量白蛋白尿、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mS,其中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病症[1]。相关研究得出:餐后血糖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引发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危指标[2],因此,想要控制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建立合理饮食、运动行为,使患者意识到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严重性。

1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健康教育

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预防,需以提高患者的认识为主,因此,护理人员需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向患者宣传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害: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给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其重视对糖尿病的预防、治疗,从而遵医嘱,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二是向患者宣传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部分潜在心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健康意识不高,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食和运动行为,还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护理人员需纠正其不良习惯,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帮助患者通过良好的饮食、运动行为,控制并发症的发病率;三是提高患者对餐后血糖控制的认识: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受到治疗方式的影响,会有意识地忽视对餐后血糖的控制,进而降低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宣传餐后血糖控制的好处、方法,并教会患者餐后运动的最佳次数和方式,使患者能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2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行为干预指导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做好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控制工作,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的机率,而最佳的方式就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指导,让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具体的行为干预指导包括两大类,即饮食行为指导和运动行为指导。

2.1患者的饮食行为指导

护理人员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需采取的饮食行为指导有:一是尽量控制患者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分配身体所需的营养素:2型糖尿病患者习惯控制自己的主食,对于副食或者脂肪并未严格控制,护理人员需纠正这种错误的饮食控制方法,指导患者适当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以此降低体内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水平;二是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处方:护理人员需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计算每日所需的热量总和,再适当摄入食物热量。同时禁止患者暴饮暴食,学会使用食品交换法降低自身摄取的食物热量。

2.2患者的运动行为指导

适当的运动,可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规范自己的运动行为和运动量:一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运动治疗的原则,如个体化原则、经常性原则和适量原则。患者运动的个体化原则就是要求其独自完成运动量;经常性原则指的是患者的运动次数和频率需均匀,不能间断;适量原则就是指患者应采取效率较高的有氧运动,如慢跑、上下楼、骑自行车、跳绳、游泳等,对于中青年的糖尿病患者,可进行长跑;二是帮助患者规划运动时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的最佳时间需为早餐或晚餐后的0.5h,此时间段的运动效率较高。测量患者运动后心率是衡量其运动量合适程度的最佳方式,因此,护理人员需教会患者运动后正确测量心率的方法,即立刻数自己的脉搏跳动次数,时间为15s,数完后将脉搏跳动次数乘以4,得出数字为心率,运动中最佳心率为(220-年龄)×(60%~80%)[3]。

3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策略

3.1尽量少摄入饱和性脂肪酸及胆固醇

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动物性脂肪中含有较高的饱和性脂肪酸,会提高人体内的胆固醇,进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患者需不食或少食动物油、动物肉,多食植物油[4]。植物性脂肪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会将胆固醇直接转化成胆酸,并将组织中的脂肪、胆固醇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大大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进而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机率。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制定一份膳食控制计划书:肉类多食用鱼和鸡鸭鹅的瘦肉,且每日低于70g;每日喝牛奶或酸奶250g;糕点和甜点则不能食用;避免食用煎、炒、炸的食物。

3.2选择能降低LDL-C食物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主要表现就是tG升高,LDL-C升高,会导致患者的粥样硬化血脂发生异常,只能通过科学选食的方式降低LDL-C。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选用水果、新鲜蔬菜、谷物、豆类等食物,针对肥胖患者,可减少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适当提升蛋白质的摄入量,禁止出现睡前加餐的行为;患者每日食用的蔬菜量需大于500g,这是由于蔬菜能增加饱腹感;患者还需多食水果,以增加维生素,但是不能以加工后的饮料、果汁代替水果[5-6]。

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适当的体力活动控制自身体重,以此缓解自身胰岛素抵抗。同时需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戒掉烟酒,稳定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此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预防是防治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途径,护理人员需在给予患者鼓励、支持的基础上,帮助患者了解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害、预防办法等,并指导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控制器诱发因素的影响,不但能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运动和饮食行为习惯,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刘学灵.早期预防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7):4130.

[2]唐伦艳.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1):125-126.

[3]李桂英.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6):745.

[4]刘明哲.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护理教育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5,7(5):422.

[5]刘崴,孙立荣.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5):122.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篇7

【关键词】护理;老年;糖尿病;髋关节置换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84-02

老年人生理特点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且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率更高,股骨颈脆弱,因此为其行髋关节置换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是手术成功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1]。2005年1月——2011年6月,我科对47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实施了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均取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7例,男13例,女34例,年龄50-73岁,平均6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股骨颈粉碎性骨折1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股骨颈骨折不愈合6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既往被确诊糖尿病者32例,入院前未诊断糖尿病者15例。术前合并高血压者7例,冠心病者5例,呼吸系统疾病2例,肾功能损害2例。入院时空腹血糖7.8-21.3mmol/L,餐后血糖10.6-23.71mmol/L,术前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全部病例均在血糖和基本情况稳定后拟行手术。

1.2结果全部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标准,优(90-100分)28例,良(80-89分)14例,可(70-79分)5例,优良率为89.36%。本组有37例术后血糖升高,调整胰岛素用量或口服降糖药物后血糖下降。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无伤口感染导致手术失败的病例。

2护理干预

2.1术前护理干预

2.1.1心理护理术前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给予对症护理,讲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及原理,交代手术的安全性、危险性、预后效果及术后注意事项,介绍以往手术患者的情况,稳定患者情绪。

2.1.2术前血糖控制及护理依据会诊意见进行饮食控制、糖尿病知识教育及应用胰岛素治疗。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慌、大汗淋漓等低血糖反应,教会患者掌握低血糖反应的处理方法。每日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9mmol/L。

2.2术中护理干预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术中监测血糖1次/h,如血糖升高及时处理,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2.3术后护理干预

2.3.1血糖监测及控制术后严密监测血糖值,血糖不高可继续口服降糖药,如血糖升高根据医嘱调整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反应发生,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mmol/L,餐后2h血糖维持在10mmol/L[2]。

2.3.2饮食护理营养对术后伤口愈合和恢复机体功能极为重要,足够的热量供应并配合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术后恢复正常的有效途径[3]。鼓励患者尽早进食,保证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以防出现酮症酸中毒。

2.3.3防止切口感染严密观察敷料情况,保持切口干燥,注意切口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状。

2.3.4康复护理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术后6h可在床上做简单的运动,从帮助患者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4],指导患者进行足踝关节主动背屈锻炼,每天1000下,分5-10次完成;教会患者家属从脚尖到大腿中断的按摩方法,每天1000下,分5-10次完成;协助患者练习“三点支撑”的练习;术后1-2天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术后2-3d开始行髋、膝关节屈伸练习,屈髋小于45°,以后逐步增加屈度,但避免大于90°,每天2-3次,每次30min左右;术后3周,开始由双人搀扶下床,先健肢着地负重,患肢触地不负重,挺胸站立,逐渐扶双拐行走练习,上床则按相反方向进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坐床边双腿下垂扶拐站立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

2.3.5预防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手术耐受力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常人而极易感染,因此术后护理重点就是预防并发症。①预防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指导有效咳嗽及自主排痰,定时翻身扣背并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尿管通畅,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②由于患者年老体弱,加之伤口疼痛,不愿意变换,而糖尿病患者皮肤很容易受损、感染,易出现压疮,术后每2-4h协助患者变换次,保持床单清洁干燥[5]。③注意足部护理,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治水肿,用温水擦洗足部[6],穿柔软舒适的鞋袜,以预防糖尿病足。④指导患者做腹部环状按摩,鼓励多食粗纤维食物,以预防便秘。

2.4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做好血糖自我检测,以免引起血糖波动。继续进行下肢肌肉和关节活动,避免重体力劳动,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以防再骨折和脱位,术后定期复诊。

3讨论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特别是老年患者,从而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在围手术期对患者血糖给予及时良好的护理干预,会大大增加手术的安全性。通过对47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体会到不同治疗阶段采取有针对性护理措施,同时加强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对保障手术成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军,李贵宾,孙明宇,等.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35例.实用骨科杂志,2009,15(2):135-137.

[2]黎美玲.持续性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c):23-24.

[3]赵廷杰.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3):71.

[4]王菊吾,陈小元.1例左侧全髋节置换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1):601-602.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篇8

[关键词]护理干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低血糖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11(a)-0164-0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的最严重的病症之一,也是危害性比较大的慢性病,它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如果情况严重,则能够导致患者死亡[1]。对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血液透析,主要将患者体内的杂质清除掉,达到洗肾的目的。但在透析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有限,无法同时兼顾血液中葡萄糖元素,使得葡萄糖进入透析膜,造成大量葡萄糖丢失现象,进而使得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2-4]。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老年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糖的观察效果以及护理干预的要点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来该院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老年患者126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61例,所有患者病情均符合1999年wto糖尿病诊断标准[5],患者的年龄63~76岁,平均年龄(69.3±3.1)岁。患者动脉内瘘85例,静脉置管4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学历、病情等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血液透析的模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有针对性预防低血糖的护理方法。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主要针对血液、血糖方面的健康知识进行讲解,包括血液透析方面的知识、血糖对人体的危害、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饮食以及调节的方法等,让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同时,为了让患者对自身的血糖具有很好的掌握情况,医护人员指导患者书写治疗日记,包括饮食情况,身体的血糖监测情况等。其次,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透析期间的低血糖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方法护理下两组患者的低血糖的发生率,并根据低血糖的发生率改变患者的饮食量,尤其在透析的时候,要根据透析时间的安排进行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和饮餐的时间。一般的安排是患者在家食用早餐,来医院透析后2h后饮用酸奶和蛋糕等食品。同时,在患者饮水方面,应采用有刻度的水杯,对患者的饮水量进行控制。最后,在整个透析过程中,需要负责人员加强巡视察看,并对营养有欠缺的患者进行重点观察,给患者提供相应的饮食搭配参考意见。观察整体患者有无心悸、出汗等症状,如果发现患者有以上症状,需要及时改善症状。

在透析过程中,对于出现表情淡漠且心慌等不适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监测,运用快速血糖仪对于透析通路静脉血液实行血糖监测。并根据whipple三联征确定患者低血糖:第一,出现低血糖症状;第二,血糖低于2.8mmol/L;第三,供糖之后低血糖症状迅速得到缓解[6]。

1.3评价标准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主要的知识包括患者对低血糖的认识,平时饮食方面需要注意营养搭配,在预防中采用的有效药物、糖尿病血液透析的医学知识等,以测评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在患者治疗期间,给患者实施了健康知识的普及之后,可以采用考试的形式,主要涉及的内容紧密围绕糖尿病的认识以及糖尿病的预防等,患者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进行作答,然后由护理人员进行评分,评分分为四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60~8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差;患者的依从性情况:患者的依从性主要包括患者的合理饮食、患者对自己的检测、在服药时间方面要守时、生活方式要遵从医嘱。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患者的依从性。见表1。

通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w意义(p

3讨论

该研究主要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来该院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老年患者12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和预防低血糖的加强护理干预[7]。在观察组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时,对患者的饮食和胰岛素的用量和用法进行了调整,对患者的要求是:在透析日,早餐应在家里吃,去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结束后2h,方可以进食,主要为酸奶、蛋糕等,同时还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巡检,发现有低血糖的患者进行立即补充葡萄糖。

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后,观察组在饮食用药等方面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还对患者进行了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促使患者自己能够采用有效预防措施[8-10]。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和治疗依从性的效果都比较显著,观察组患者合理饮食依从性为77.8%,用药为84.1%,自我监测85.7%,生活方式为88.9%,而对照组患者的合理饮食依从性为50.8%,用药为44.4%,自我监测63.5%,生活方式为55.6%,观察组依从性显著要高于对照组[11-13]。透析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15.9%,而对照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36.5%,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患者实施血液透析之前,将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以及饮食方法做了调整,让患者在调整之后的两三天内进行血液透析,结果显示,在患者血液透析之后,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由36.5%下降到15.9%[15]。通过观察和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低,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医学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石存平,苏风珍,汤建明,等.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糖的观察和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4):49-50.

[2]钟倩娴,陈锐,谢绮妮,等.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糖的观察和护理探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15(3):150-152.

[3]毕素凤,周玟,龙刚,等.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预防[J].天津护理,2013,21(6):555-556.

[4]戈海,俞玲.循证护理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时低血糖发生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2,38(11):1360-1361.

[5]刘丽松.透析液加葡萄糖预防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低血糖反应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12(40):316.

[6]唐志利.糖尿病肾病末期血液透析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5):133.

[7]周进.个性化护理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的预防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4,14(21):99.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篇9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对策。方法以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对其进行诊断分析,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预防性护理。结果经及时治疗与有效护理,60例患者未出现1例死亡,显效39例,占到总例数65.0%,有效21例,占到总例数的35.0%;无1例无效;所有患者在及时抢救与护理后痊愈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100%。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增加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用药效果,改善饮食结构,完善锻炼方法,提升治愈效果,有效预防其恶性发展。

[关键词]急诊;糖尿病;低血糖;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9(b)-0138-02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但是,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往往会伴有低血糖的现象,严重者可致昏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1],因此,需要做好及时诊断治疗与预防性护理工作。该次研究选取6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以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该院接诊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史问询、病例分析及相关检查等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从60~76岁,平均年龄为(65.3±3.4)岁;病程从1~20年,平均病程为(12.3±2.4)年,按照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该标准;其中,有36例昏迷、12例神志模糊、12例烦躁不安且有抽搐症状;从发病到就医平均时间在30min左右;经与家属沟通,患者在发病前有无力感、饥饿感、四肢冰凉、颤抖发冷、烦躁心慌等迹象。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首先,进行及时的检查确诊后,给予患者葡萄糖静脉推注,选择50%、40~100mL剂量,对于部分患者进行了重复推注;并给予10%葡萄糖持续性静脉滴注;对于11.1mmol/L的患者,给予氢化可的松治疗,剂量为100~200mg。

1.2.2护理方法给予所有患者全程性的预防性护理;具体如下:第一,由于患者存在交流障碍,所以,采取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的方法,了解患者行为表现、状态,并对患者的资料、病情、病史、发病诱因、检查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第二,对患者低血糖情况进行判断,争取抢救时间,并进行血糖检测、抽血生化实验;该次研究中,对于血糖>2.8mmol/L的患者进行低血糖确诊并进采取及时抢救;对于

1.3判断标准

首先,若患者症状全部消失,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回归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则视为显效;若患者部分症状改善,检查结果各项指标有部分好转,则视为有效;若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加重,且检查结果无任何改善,则视为无效。其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护理,60例患者未出现1例死亡,显效39例,占到总例数65.0%,有效21例,占到总例数的35.0%;无1例无效;所有患者在及时抢救与护理后痊愈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100%。

3讨论

糖尿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但是,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往往会伴有低血糖的现象,严重者可致昏迷,因此,需要做好及时诊断治疗与预防性护理工作。当糖尿病低血糖发作前期,患者往往会有无力感、饥饿感、四肢冰凉、颤抖发冷、烦躁心慌等症状,且伴有昏迷、神志模糊、烦躁不安且有抽搐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抢救,会危及到生命安全[2]。在该研究中,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史资料、家属提供信息、血液检测、实验室抽血化验等,及时确诊,采用对症性治疗,并给予预防性的全程护理措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症状。在抢救过程中,应该增加全程护理措施,加强预见性,因为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中,可以对神经系统、皮肤、心脏等组织造成慢性损害,为了预防与控制此类事件发生,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全面护理非常关键[3];尤其要注重抢救过程中的各种生命体征及用药反应情况;另一方面,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治疗、并发症情况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并给予相关案例帮助患者更深入的了解此病的种种情况,安抚患者家属情绪,使其保持平静,并与护理人员、医生进行密切配合,提高抢救中对于患者详细情况的了解;从而与家属通力合作,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抢救团体,以提高治愈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对于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要增加预见性,包括护理人员对此类合并症的可能性风险的评估与判断,尤其是需要与家属进行认真交流、细致沟通,将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情况、平时饮食、所服药物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全面记录、统计,并透过数据分析,为诊断提供依据;还需要在确诊后及时的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为患者补充能量,改善其机体的水、电解质紊乱状况,以及口腔、鼻腔、喉部的清洁,让患者呼吸通畅;在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时,要按照每隔10min的时间间隔给予抢救期的患者反应监测、记录。当患者抢救成功后,要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从心理因素、饮食结构、锻炼方法、禁忌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安排,让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补充营养,提高自我预防能力,做好各方面的记录,随身携带高糖食物进行低血糖情况的应对;并做好救助卡片,随身携带,为可能性发病后的抢救提供救治信息[4]。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增加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用药效果,改善饮食结构,完善锻炼方法,提升治愈效果,有效预防其恶性发展;在护理中,需要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相关数据监测,尤其是对于并发症征兆的了解,从而采取提前预防措施,这是在急诊中护理糖尿病人的关键,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玲,于洋,邱杰.急诊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抢救和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1):162-163.

[2]杨林霞,梁雪芳,王颖.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0例整体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93-94.

[3]胡丽玲.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护理临床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24):160-162.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篇10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老年糖尿病低血糖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92-0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而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是老年糖尿病治疗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老年患者由于各脏器生理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轻者表现为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乏力,面色苍白等,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跌倒等。如诊治不及时,脑细胞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形态学改变,甚至死亡。易发生在凌晨、空腹或饥饿状态下,也常见于紧张剧烈的体力活动。笔者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4月~2014年3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63.3±3.4)岁,糖尿病病程3~30年,平均(10±5.4)年。入院时血糖水平为1.7-3.3mmol/L,发生在早中晚餐前19例,入睡前6例,夜间27例。

1.2方法预见性护理就是指在患者提出问题之前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与判断,运用预见性思维提前预知存在的护理风险,制订预见性护理方案,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1]。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预见性护理,即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全面护理评估,根据其治疗方法,理解能力,文化程度,合作程度,患者家庭支持度等制定预见性护理计划。

1.2.1入院护理:责任护士接待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病情、既往史、文化程度、家庭支持、皮肤营养情况、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制订个性化预见性护理计划。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住院期间责任护士有针对性地反复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如科内小讲课、宣传栏、画册及报刊,将集体教育与个人指导相结合,配合急救演练,嘱外出时有人陪同,随身携带糖尿病卡、糖果、饼干等。告知患者及家属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使患者和家属了解糖尿病知识,特别是低血糖发生的原因,症状,如何防范,处理和急救措施等[2]。

1.2.2病情观察:降低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是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一项重要环节,低血糖可致跌倒、心肌缺血、脑梗甚至昏迷、死亡。老年病人常有自主神经动能紊乱而导致低血糖症状不明显,除加强血糖监测以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宜控制过严,一般空腹血糖不超过7.8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即可。发生低血糖后即使症状缓解也要防止再次发生低血糖,积极寻找引起低血糖的诱因。因此,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院外护理干预,如健康宣教对提高患者识别低血糖的能力、防止发生低血糖的保护性措施,并积极主动的采取干预等,这些都能有效降低低血糖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1.2.3用药指导:首先要让患者了解口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指导老年患者正确服药,口服降糖药特别强调时间性,如磺脲类降糖药通常在0.5h起效,所以通常在饭前0.5h口服,双胍类药物是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因此,用药时间应在餐中。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也是胃肠道反应重,应在餐中口服,需注意的是此药需嚼服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格列奈类药起效迅速,一般在餐前5~15min口服,不良反应同磺脲类相似,但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若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明显,可选择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分为速效、短效、中效和长效,根据不同的起效时间决定胰岛素注射的时间、部位。告知患者饮食的重要性,要及时进餐,否则会发生低血糖,因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即是低血糖,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在餐前15~20min将储存于2~8℃冰箱中的胰岛素按剂量皮下注射,胰岛素提前0.5h取出,先抽短效,再抽长效,摇匀后进行注射。

1.2.4运动指导: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状况一般较成年人差,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性别、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为患者制订个性化锻炼的方案,量力而行,并督促其长期坚持适量的运动。运动的时间选择在餐后的1h,且以30min为宜,每周3~5次,不可进行空腹运动或用药后运动。运动要规律,指导患者自测心率[心率=(170-年龄)次/min],以微出汗最佳,如慢跑、快步走、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后可临时加餐。责任护士应主动评估患者的用药、用餐及血糖监测情况,观察患者的低血糖反应,做到主动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协调一致,掌握规律适量运动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其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老年人对低血糖的反应比较迟钝,如发现过晚,患者将面临严重并发症,甚至诱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通过预见性护理干预,使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相结合,减少或避免老年患者意外的发生[3]。

1.2.5加强巡视:在低血糖发作高峰期及早发现低血糖高危人群,如发现在睡前血糖或者凌晨3点血糖指标在6mmol/L以下时,夜间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可能性在80%以上,且大部分无明显低血糖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定时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可疑低血糖及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患者,重视患者主诉,如出汗、心慌,饥饿感明显,头晕等及早处理。

1.2.6低血糖的正确处理:老年糖尿病患者意识清醒,应当即刻口服15~20g的糖类食物,以葡萄糖为宜,每15分钟进行1次血糖监测。如果血糖指标在3.9mmol/L以下,应当继续口服15g葡萄糖,15分钟再次对血糖指标进行监测,直至低血糖症状得到纠正并测得血糖在3.9mmol/L以上。对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当立即静脉注射40ml―60ml50%浓度的葡萄糖液,或者持续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每15分钟进行1次血糖水平监测,如果血糖指标依旧在3.0mmol/L以下,则继续给予60ml50%浓度的葡萄糖静脉注射,直至低血糖症状得到纠正和缓解。磺脲类药物和长效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不易被纠正,这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葡萄糖的注射,恢复意识之后至少要保持24~48h的血糖监测。

2结果

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5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再发生低血糖事件,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

3讨论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减退,降糖药物易在体内蓄积,且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并发症多,联合用药多,病程相对较长,健康教育不到位也是低血糖发生的高危因素。预见性护理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防范能力,识别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加强低血糖高危时间的血糖监测(特别是夜间);识别掩盖低血糖症状的药物,减少治疗中的错误。通过预见性护理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低血糖的危害,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树立信心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低血糖发生时的临床表现,提高老年患者预防低血糖症的意识,自觉养成定时、定量、定餐的良好习惯,生活起居规律,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有效地掌握低血糖的预防和自我急救措施,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1]于海霞,王丽娟,王淑红.预见性护理在临床中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9):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