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者的财务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2:22

决策者的财务管理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决策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管理者过度自信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企业财务决策行为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传统公司财务理论基础之上。然而,这一经典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过度投资”、“频繁并购”等现实中经常出现的异常决策行为。随着Kahneman和tversky等人的现代决策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一些学者对“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非完全理性人”假设,即现实中的决策行为人不都是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他们的决策行为不仅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且容易受到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可能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干扰。行为公司财务理论是将“非完全理性人”假设应用于公司财务研究所产生的重要成果,认为企业管理者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是非完全理性的,能够对企业的异常决策行为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群中相当部分的个体是自我中心性的,总是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判断和决策及掌握的信息过度自信,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可以说,过度自信几乎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心理特征之一。而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要强于其他人。对于这一现象,许多学者,如Langer、weinstein、Gervais和odean等从多个角度给出了合理的心理学解释。具体地可将这些解释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企业的经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要求管理者在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企业现金流进行预测和规划,而通常人们在面对较难解决的问题时会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人们普遍存在控制幻觉,即人们相信事情在他们可以控制时会更加过度自信,而企业经营活动大多数都在管理者的控制之中;人们在面对与自身利益高度相关的事件时也容易过度自信,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相连,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经营企业所做的决策更容易过度自信。

因此,行为公司财务研究重点关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进行理论铺垫,并为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完善企业的财务决策及治理机制提供借鉴。企业财务决策包括投资决策、并购决策和融资决策三个主要方面,本文的成果梳理将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展开。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决策

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从投资机会和自由现金流的使用两个方面来影响企业投资行为。Shefrin(2001)认为,公司的管理决策者存在着过度自信等认知偏差,持有公司股票、成为公司股东等激励相容设计也不能阻止其犯这类认知偏差错误。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容易低估投资项目收益的波动和风险,选择风险高的项目甚至净现值实际上为负的项目,而且可能采用比较激进的财务政策,即以债务融资支持投资,在增加财务杠杆的同时采取消极的风险管理措施,这无疑增加了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Heaton(2002)指出,一方面,过度乐观情绪使得管理者觉得资本市场低估了本公司股票,公司进行外部融资的成本较高,而倾向于内部融资,认为内部的自由现金流对公司有利。于是,当公司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管理者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较高时,内部现金流的相对短缺就可能造成投资不足。另一方面,过度乐观使得管理者对现金流的预测产生系统性的向上偏差并高估公司的投资机会,因而当面临实际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时,过度乐观的管理者可能高估其盈利前景,仍然使用自由现金流进行投资,从而引发过度投资。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可能产生的上述影响已经得到了实证研究的证实。malmendier和tate(2005)使用公司管理者放弃执行到期期权或在公司股价高涨时不执行期权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选取了美国公司1980-1994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与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成正比,二者的相关性在受到融资约束的公司中表现更为明显。Glaser、Schafers和weber(2008)认为公司的投资决策并不是由管理者独自决定的,但仍发现他们的过度自信对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有正向影响,这一情况在融资约束严重的公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并对公司价值产生不利影响。该研究还发现与单纯的管理者乐观程度相比,所有内部人的乐观程度对公司的投资行为更具解释力。

三、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决策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有可能过高估计并购活动所能带来的协同效应,因此他们有更高的意愿去进行并购活动,这就是并购价格过高且并购没有增加收购方股东收益这一异常现象的原因所在。同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认为外部投资者低估了本企业价值,因此不愿意使用成本较高的外部融资来支持其并购行为,而倾向于使用企业的内部资金。此外,收购方的管理者若过度自信,就可能高估并购的潜在价值,低估并购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其与其他收购方进行竞争或与目标企业讨价还价时,就可能会为并购支付过高的价格。

Roll(1986)最早将乐观主义和过度自信的方法引入到公司并购的研究之中,使用“自大”假说来解释公司的并购行为,即收购方公司的管理者因为盲目乐观、过度自信而高估了目标公司的价值,在并购时支付了过高的价格,这实际上是收购方的股东财富向目标公司转移。该理论假说能够解释现实公司并购中目标公司股东获益,而收购方股东财富受损的事实。malmendier和tate(2008)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进行更多的并购活动,尤其是将公司引向多元化经营的并购,而这类并购活动能否增加公司价值则很值得怀疑。Doukas和petmezas(2007)发现,与理性管理者相比,过度自信管理者的并购活动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并购后公司的长期绩效表现也不理想。

四、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决策

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有过度投资的冲动,所以他们选择的投资支出会多于项目实际所需的资金。当企业自有资金不能完全满足其投资需求时,他们常常会通过激进的债务融资达到筹集资金的目的,从而导致过高的负债水平。此外,过度自信管理者高估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低估投资项目的风险,因而他们相信的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比实际要小一些,这就会导致其选择的负债水平高于理性管理者选择的负债水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认为外部投资者低估了本公司价值,不愿意与新股东分享公司的未来收益,因而更愿意发行债券进行融资(Shefrin,2001;Heaton,2002)。

oliver(2005)以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消费者情绪指数度量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研究证实了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越高,公司的负债比率也越高。malmendier、tate和Yan(2007)使用公司管理者放弃执行到期期权或在公司股价高涨时不执行期权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选取美国公司1980-1994年的数据所进行的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符合优序融资理论,即首选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尽管如此,他们仍没有充分利用债务融资所带来的好处。

五、总结及展望

企业财务决策历来是财务理论研究关注的重点。与传统公司财务理论假定经济人理性不同,新兴的行为公司财务理论主要强调管理者的认知偏差对其财务决策的影响,其最关注的是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如何影响其决策这一问题。现代决策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度自信几乎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心理特征之一,而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通常要强于其他人。管理者的这种心理特征必然对企业的各种财务决策产生影响:从投资机会和自由现金流的使用两个方面影响企业投资;通过过高地估计并购活动所能带来的协同效应催生更多的并购活动;促使企业实行激进的债务融资政策而导致负债水平过高等等。

行为公司财务研究对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如何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考察,为分析企业财务决策提供了全新的心理学视角。由于能以独特的视角对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异常行为这一以往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在理论研究与企业经营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DoukasJ,petmezasD:acquisitions,overconfidentmanagersandSelf-attributionBias[J].europeanFinancialmanagement,2007(13).

[2]Glaserm,Schafersp:weberm.managerialoptimismandCorporateinvestment:istheCeoaloneResponsiblefortheRelation?[R].mannheim:mannheimUniversity,2008.

[3]HeatonJ:managerialoptimismandCorporateFinance[J].Financialmanagement,2002(31).

[4]malmendierU,tateG:CeooverconfidenceandCorporateinvestment[J].JournalofFinance,2005(60).

[5]malmendierU,tateG:whomakesacquisitions?Ceooverconfidenceandthemarket’sReaction[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8(89).

[6]malmendierU,tateG,YanJ:CorporateFinancialpolicieswithoverconfidentmanagers[R].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2007.

[7]oliverB:theimpactofmanagementConfidenceonCapitalStructure[R].Canberra: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2005.

决策者的财务管理篇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财务是什么?由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这是中国企业财务实践中的主要议题,并成为财务理论的基本问题。对此,不少人在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声中,大胆借鉴西方财务学的原理与方法。从目前的财务工作中和财务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我国财务体系已被西方财务所取代的趋势,我以为这种趋势的出现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无论从概念判断,还是从内容分析,我国的财务与西方财务不能同日而语。在英语中"财务"是用"Finance"表示,"财务管理"用"Financialmanagement"表示。而"Financialmanagement"翻译为中文,其表达又是多义的,如财务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等。但中文里财务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清楚的。从内容上分析,我们几乎难以界定西方财务学与西方金融学的区别,而且西方财务学主要探讨的是以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金融市场为主要环境,以股票、债券等普通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为手段的财务运作问题,以此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财务学的特点是:(1)在分析对象上,西方财务所考虑的企业仅仅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而且还限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把非上市分司,尤其是占企业绝大部分比重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问题排斥在外。(2)在涉及内容上,西方财务主要探讨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而对公司内部财务问题,诸如公司内部财务机制、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集权与分权、生产经营与财务安排的协调,母公司与子公司财务关系的确立等很少涉及。(3)在财务管理的层次上,西方财务学首先就宣称是在公司财务经理(Financial manager,Vicepresident ofFinance,treasurer)层次上,研究如何进行财务管理问题。正如美国J·费雷德·韦斯顿和托马·e·科普兰所著的《管理财务学》中的第一句就是"财务学可用财务经理的职能和责任来确定其定义"。(杨君昌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无疑,这是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第二个层次上讨论财务管理,在该层次上的财务主要是企业财务决策执行性财务问题。(4)从西方财务学理论基础分析,西方财务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相互依存,水融。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础或者说财务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被称为财务经济学(Financialeconomics),它可以划分为7个基本的理论模块: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有效性市场假说、理论、mm的资本结构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这些基础理论构成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石,这些模块的涌现无不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相联系,并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成果之一。然而这些成果的可操作性或对企业财务实际的指导意义是不能高估的,这一点连这些理论发明者都承认的。

鉴于西方财务的上述特点,按照西方财务来架构中国财务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是不适宜,甚至是有害的。我认为,架构中国企业财务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独立法人主体和财务主体的理念来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和要求;必须服务于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在借鉴西方财务有效、适宜内容、方法的同时,必须总结和弘扬我国财务管理包括传统财务管理中的一些合理、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操作原理。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积累了多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不少做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具有适用性,我们的任务是要科学地加以概括和总结。综合这些考虑,在本文提出经营者财务的观点,依此出发提出财务管理的分层管理体系。

二、法人财务权的确立和运行--财务分层管理的客观基础

《会计研究》1994年第5期发表了拙文《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在该文章里我探索性地提出了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析,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外,股东大会、董事长、总经理、财务经理三个瓜分了企业全部财权,形成财务管理的不同层次的观点,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通过了《公司法》和各公司章程的规定,明晰了各自享受的财权和有效的约束。这里在此基础上,就这三个层次对企业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的观点,其中董事长、总经理的理财本文称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是由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按照目前流行的解释,所谓法人财产权是指企业依法成立取得法人资格后,对出资者投资形成的资本金及其增值以及企业在经营中负债形成的全部财产,依法享有法人财产的战胜、使用、处分和相应的收益权利,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企业的法人代表成为法人财产权的经营者。我认为,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企业的财权,产权主体的实质是财务主体,企业经营者首先是一个财务管理者。

法人财产权产生的前提是股东与公司董事之间的信托关系(即以信任为基础,以委托为方式,由企业经理股东经营企业的法人财产)。但是,从财务管理上分析,这种信托责任或信托关系具体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出资者委托董事或经理为其人,以实现企业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目标来管理企业财务;二是企业内部高层经营者委托中层经营者(财务经理)行使企业中层级基层财务活动进行管理的权力。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讨论财务管理主要局限于第二个层次上的财务问题,尽管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财务关系,但并不是最关键、最主要的财务关系。

法人财产权概念的提出,使原有集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理职能于一身为特点的财务机制和层次,发展成为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营人员分工协作为特点的财务管理机制。此时,企业的整个

财务管理活动已表现为下表所示的三个基本决策层次。 管理层次

管理主体

管理内容

管理特征 所有者

所有者

①决定经营方针 ①长远眼光

与投资计划

财务

股东(大会)

②选举董事

②主要目标

③批准企业财务 ③审议重要文件

预决算

④决议公司清算

分立、合并

经营者

董事长

①具体财务战略 ①中、长期眼光

财务

总经理

②合理的组织

②具体战略

③有效的控制批 ③财务决策

准预算

④动态协调

⑤聘任或解聘财

务经理

财务经理

财务经理

①拟定各种计划 ①短期眼光

财务

财务人员

②具体日常财务 ②执行决策与预算

决策

③决策财务分析 ③财务控制

与报告

④实施财务预算

在以上三个层次的财务管理中,经营者财务是主要的,理由是:

1.所有者财务在企业以法人形式存在以后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一种决策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资本出资者与企业经营者出现错位日趋明显,即所有者并不一定是企业的经营者,法人概念的提出,使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其经营者具有财务自,有权独立进行财务活动,包括资金筹集、投资、使用、分配和偿还的自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的自。这些权利排斥着包括出资者在内的任意干扰。况且,作为企业财务研究的重点决不是出资人意图是什么,而是关注经营者应该如何理财,完成信托责任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所有者财务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在"经理革命"的浪潮中得以进一步体现。所谓经理革命即领取薪水的经理人员在高层管理中逐渐取代传统的所有者而占支配地位,这里现代工商企业扩张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这种经理式企业在美国到本世纪50年代基本成熟和完善。因为经理革命的完成,牢固地确立企业经在企业经营财务决策中的中心地位,原始出资人难以再染指企业财务决策,企业的法人产权越来越由经理阶层全权支配和处置,法人财产日渐脱离原始产权而不断彻底独立化。尽管,这种变化并不意味股东控制本身已经不存在,更不能认为所有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股东对企业经理的控制更注重通过股票市场来实施间接控制。

2.财务经理的财务是注重日常财务管理,是经营者财务的操作性财务。财务经理的职责,根据外国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财务经理的职责可规定为以下几项:(1)处理与银行的关系;(2)现金管理;(3)筹资;(4)信用管理;(5)负责利润的分配;(6)负责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工作。

正如詹姆斯·C·范·霍恩所说:"本人在同许多公司财务主管人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管理流动资金上,长期投资和筹资决策等方面占用时间则较少。"(参见《财务管理学原理》詹姆斯·C·范·霍恩著王文元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序言)。财务主管人员的职责的规定是由他们的地位决定的。所以,如果把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仅仅界定为财务经理的职责范围,其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

3.经营者财务才是企业财务的精髓。企业财务的主要着眼点是财务决策和财务协调。从财务决策上看,企业财务方面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的安排都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这些决策尤其是长期财务决策一般与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最高经营者紧密相联。如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设备更新改造、对外扩张、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决策、公司改组、融资租赁等对于企业长期盈利能力有战略影响,因此只能由企业最高层次来考虑。可以说,财务决策是典型地涉及到企业最高层次的决策或者说企业所有重要决策都具有重要的财务意义。这些问题是财务部门不能所及的,尽管财务经理可以或应该参与预测分析和决策以后要组织决策项目实施。

从财务协调上分析,把资金运动、现金流量和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协调,实现财务、产品、市场、技术、人才管理的统一,仅仅依靠财务经理的努力而没有企业经营者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三、全局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经营者财务的进一步界定

看来,经营者财务命题的提出是对财务经理财务的发展和升华,因为:

1.经营者财务的对象是全部法人财产,是对企业全部财务责任,包括出资人资本保值增值责任和债务人债务还本付息责任的综合考察。财务经理财务主要是短期资产的效率和短期债务的清偿。

2.经营者财务的着眼点是决策、组织和协调,而且这种决策主要是企业宏观方面、战略方面的。财务经理财务的着眼点主要是营运问题。在协调上分析,经营者财务要关注两个协调:一是外部协调,即协调企业与股东、债权人、政府部门、业务关联企业、社会监督部门、中介机构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目的在于树立企业良好的财务形象;二是内部协调,即协调企业内部各单位工作、业务上关系,目的在于减少内部磨擦,使各项工作有序和谐、提高运行效率。

3.经营者财务的主要手段是:

(1)合理的组织。包括机构设置、各项制度、规章和考核奖惩等。

(2)严格的制度。包括各项规章、考核与奖惩办法。

(3)明确的管理方针、财务政策。

(4)动态协调与例外管理。即对企业经营运行中的问题,包括生产经营的随机变化和财务关系的不协调等随时加以修正和解决。

4.经营者财务的约束机制的企业约束机制的关键。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按照法人治理结构机理,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工会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这些组织机构之间范围的科学分工,保证了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制衡,这种制衡约束机制制约的主要对象是企业高层经营者。尤其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下,股东通过在股票市场上买卖股票的方式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如当股东对现任经理或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满意而抛售股票时(即股东用脚投票),会引起该公司股票价格下跌,股价下跌会使该公司面临一系列困难和危机,以致破产倒闭。如果这样公司经理也将承担职业风险。

四、财务分层

管理理论是对中国财务理论的深化和财务实践的升华

财务分层管理理论,尤其是经营者财务概念的提出,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传统财务管理不少应该肯定的东西:

1.在财务管理所涉及的企业范围上,中国财务研究的是所有企业的财务问题,既包括公司制的企业,也包括非公司制的企业,既包括大中型企业,也包括小企业的财务问题。而不象西方财务所考虑的企业仅仅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把非上市公司,如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问题排斥在外。

2.在涉及内容上,中国财务考虑的重点是企业内部财务问题,诸如企业内部的财务运行机制、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集权与分权、生产经营与财务安排的协调等。在内容上,中国财务管理渗透西方财务四个无法比拟的结合: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内部管理制度与外部政策要求的结合;财务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结合;财务的合规性与合理性的结合。这几个特点既与西方财务主要探讨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相区别,而且与财务的专业管理相区别,可以说,要不是经营者财务,不可能实现上述结合。

当然,经营财务决不是对我国传统的、有益的财务管理体系和机理简单的重复,在弘扬传统财务管理精髓上,经营者财务的观点又使得中国企业财务以开放的心态向更新颖、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第一,经营者财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信托责任关系。

第二,经营者财务的内容,在关注内部财务运作的同时,还要关注企业的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上的财务运作问题。商品经营、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主体。

第三,在制约机制上,经营者财务的决策最直接受到所有者财务意识、要求的制约,而首先不是政府作为社会经营者的政策、计划的约束。

第四,在财务管理方式上,由以"静态"管理为主向以"动态"管理为主。在我国传统体制下,企业资产很少通过市场流通,改变所有者主体,对资产管理主要侧重企业内部实务量的增减,资本的凝固状态导致大量资本难以发挥应有效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产权的价值化、商品化、市场化成为必然。

决策者的财务管理篇3

【关键词】行为财务理论;非理性;投资决策;建议

一、引言

财务学作为一门研究财富变化的实用性科学,其发展史源远流长。但对于财务学科的本质、研究对象以及职能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特别是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的大量应用,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日益复杂,传统财务学不能够反映由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交互制约作用所产生的规律性和能动性的局限日益突出。受经济学将实验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当前西方财务学研究的一个趋势是财务由纯技术性的商业语言过渡到人文性、社会性的行为科学上来。研究领域从“物”到“人”的转变标志着对财务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行为财务理论的出现和运用正是这种转变的表现。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有效市场假说提出后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支持,但同时也有学者对其提出质疑,特别是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与其相矛盾的市场异常现象。对有效市场假说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对其理论基础的冲击。行为财务理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对传统理论的质疑,另一方面,其产生与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得以利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修正了传统财务理论的基本假设,指出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会使其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做出无偏估计。通过在财务理论研究中引入对人们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的研究,一门新的学科――行为财务学也就宣告产生了。行为财务理论将人们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引入,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企业投资决策现状分析

投资决策作为财务决策的起点,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动因和收益增长的重要基础。目前企业投资决策存在着投资不足及投资过度等现象,由于传统财务理论对于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中的非理性现象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因而将行为心理学引入到财务理论,对管理者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偏差进行解释分析,产生了行为财务理论。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从投资者行为延伸到管理者的决策行为,该理论认为,企业投资决策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管理者的非理性和外部投资者的非理性。其中管理者的非理性(如过度自信,后悔厌恶,自我控制等)将会导致企业的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而外部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也会影响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从而导致投资扭曲。

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也对非理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进行了很多研究。陈炳华(2004)对2001-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持有的现金和短期投资占总资产比重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平均约把占总资产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的资金用于作为短期资金。管理者非理使现金及短期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很大,说明公司并没把资金投入于企业的正常长期资产中,企业存在投资不足的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除了存在把资金用于存银行、买国债等投资不足行为外,也大量存在投资过度的行为。郝颖、刘星、林朝南(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的驱动外因、行为特质和现实表现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中,四分之一左右的高管人员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特征,同高管人员适度自信行为相比,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行为与公司的投资增长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米黎钟和李国平(2005)通过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理论和市场驱动理论解释了公司购并普遍失败的原因:过度自信理论认为市场是效率市场,但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导致他们进行并不能创造财富的购并,而市场驱动理论则认为市场是非效率市场,由于投资者的非理导致股票的价格背离价值,因此公司管理者利用投资者的过度乐观提供的机会窗口进行购并。

此外,外部市场的非理性对管理者的影响是明显的,投资者的情绪很可能扭曲管理者的投资行为,当外部投资者非理性时,公司股票价值被错误估计,投资者与管理者在是否进行投资方面产生分歧,从而管理者可能偏离最大化公司价值的目标,做出非理性的选择。郭雪飞(2010)指出投资者的非理性会使股票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当投资者过分悲观时,低估公司股价可能会使公司因股权融资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从事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投资。而当外部投资者过分乐观时,公司股票价值又被过分高估,投资者认为公司有盈利前景很好的投资项目,但实际上管理者很清楚,这些项目的净现值并没有那么乐观,甚至是小于零的,此时如果公司管理者致力于公司价值最大化,拒绝投资于投资者认为可盈利的项目,投资者将抛售公司股票,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下降。

综述以上文献可以发现,管理者的非理性以及外部投资者的非理性都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因此,行为财务理论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财务行为理论下投资决策实施建议

传统的财务理论把财务决策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根据均衡原理,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条件下推导出各种财务决策的均衡模型。行为财务理论则是基于心理学原理,把财务决策过程看成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企业外部市场和企业内部环境的认知过程等。对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建立完整的市场评价体系。为了保证资本市场的公正性和信息完全性,要加快对市场评价体系的建设,利用完全独立的市场综合分析与评价工具,对市场内关键性的组成部分进行定期评价和为财务理论框架下的公司投资决策研究分析,以便使参与市场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公开的和公平的完整信息。

(二)强化企业管理者投资决策意识。企业管理者应不断学习和积累有关行为财务理论的知识和经验,深刻认识人的认知和行为偏差,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决策能力。此外,建立信息搜集渠道和制度,尽可能获取必备的及时精准的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提取与分析,以避免纯粹凭感觉和经验下结论。要尽量排除个人因素的影响,可以由多方位人才组成的团体进行决策。

(三)强化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上市公司产权配置,同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以防范市场主体非理对上市公司实体投资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在中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占相当数量,他们更多地追求短期资本利得,而且心理预期容易发生大的波动,会影响公司管理者对市场的判断,推动公司偏离长期价值最大化目标,并且也容易被市场操纵者利用。

(四)建立一系列投资决策管理机制。从影响企业管理者投资决策的因素来看,制度缺失是产生非理性投资决策的重要根源。但在我国资本市场,外部环境的监管制度不健全,内部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不合理,使得制度的制定常常只是迎合了少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因此,有必要从制度角度寻求解决我国企业管理者投资决策行为非理性的有效途径。为优化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可建立投资项目终止决策机制、民主的投资决策制度、建立内外部专家咨询制度及加强突击审计和财务监控的功能等。

四、结语

行为财务理论对企业投资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与传统财务理论相比,由“应该怎样”转向了“实际是怎样”,更贴近了现实生活,更具有实践意义。首先,关注点由“物”转变到“人”,这更符合现代财务学的本质,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为现代财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能更好地分析公司投资问题背后人们各种行为的真实动因,能更好地寻求促进国家、公司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和谐的有利条件。最后,更有助于认识复杂的资本市场运作过程,提高公司资本配置效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既有按照公司长期发展和真实价值最大化原则配置资本的管理者,也不乏迎合资本市场短期投机交易的管理者。

行为财务对传统财务理论构成了巨大冲击,但迄今为止还没能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带来了重构财务新理论的契机。当然,人类行为复杂多变,因此行为财务研究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进行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财务理论。比如象期望效用这样的传统理论,如使用得当,在行为财务的研究中同样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预计,随着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不断演化,行为学和财务学研究层面上的发展与深化大有可能融合为一门完善的学科――行为财务学,这将引发财务学的一场“革命”,尽管还有漫长一段历程要走。由于我国在行为财务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围绕资本市场进行有中国特色的行为财务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光.西方行为财务理论的评价及运用[J].财会月刊,2005(11).

[2]卢向南,俞佳.行为财务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经济论坛,2005(20).

[3]吴伟,熊鹏.行为财务学述评及其发展趋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

[4]张多蕾,孟华婷.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J].铜陵学院学报,2007(3).

[5]卿文洁.企业行为财务理论的源流及其发展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6]姬海华,龚光明.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J].会计之友,2009(7).

[7]郭雪飞.基于行为财务的有限理性给投资决策带来的困境分析[J].商业会计,2010(8).

作者简介:

决策者的财务管理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方式;权限;企业价值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架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Ceo)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根据我国《公司法》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中心而构建,董事会对外代表公司进行各种主要活动,对内管理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只有董事会才能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与控制,从本质上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管理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要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覆盖企业的所有部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管理理念。

加强财务管理必须在认识上确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地位,以财务管理为龙头,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但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还是有区别的:一是制衡的着眼点不同。公司制衡的着眼点主要侧重于公司内部人事组织制度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剩余索取和监督权力的分配,经营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构建与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约束问题;财务制衡的着眼点在于财务决策权、财务收支决定权、财务监督权和财务人员尤其是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问题。二是运行方式方法不同。公司的运行方式方法主要是通过确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人选,规定各自的职责权限和激励方法,形成制衡关系;而财务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经营管理层次在财务决策、财务执行、财务人员安排和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权责划分,形成在财务活动管理权限上的责权利关系。三是激励的侧重点不同。公司管理的激励形式主要侧重对经营管理层的职位提升、预期收入增加、薪酬或期权、期股的确定,以及非薪酬方面的奖励,如带薪休假等形式;而财务侧重用货币价值形式实行的薪酬、期权或期股的激励。四是约束制度的侧重点不同。公司的约束制度偏重行政、人事、经济和法律等方面;财务侧重于以货币价值形式表现的薪酬降低、承担经济责任、赔偿经济损失和取消期权期股等。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实现方式的创新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是成本与财务收益的均衡,是企业现实的低成本和未来高收益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传统控制财务活动的现实的合规性、有效性。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降低成本(指因经营者、雇员等人偷懒、不负责任、偏离股东目标和以种种手段从公司获取财富等而发生的成本,这种成本最终由股东承担)。其次是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财务管理过程必须是围绕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全过程。最后是致力于将企业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消费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价值最大。

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方式应该是一系列激励措施与约束手段的统一。为了降低成本,实现财务目标,必须设计一套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部机制”的因素或手段包括:解雇或替换表现不佳的经营者;通过董事会下设的各类委员会完善公司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控职能;清晰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之间的决策权、控制权的界限;推行经营者、员工的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的“激励制度”,包括年薪制、利润分享制、认股权计划等;实行预算管理;通过组织机构的设计与重整,完善内部组织控制和责任控制、业绩评价制度。“外部机制”的因素或手段包括:经理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一个理性的经营者、员工在人才市场的影响下,可能不会过度违背公司股东的利益;控制权市场上潜在购并者的威胁;政府的法律;资本市场上的监管者,如政府、中介机构、专业证券分析师等。财务管理的客体首先是人(经营者、财务经理等管理者、员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外部财务关系,其次才应该是各种不同的企业财务资源(资金、技术、人力、信息)或现金流转。

财务管理手段、方式决不局限于财经制度、财务计划、资金费用定额,它也需要创新,现实企业中创造的诸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方式都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包括:

第一,以社会化、专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董事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董事会这个中间地带,它联接所有者和经营者两方利益,同时防止所有者的干预,监控着经营者的行为。而董事会的关键是董事会人员构成,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经验看,只有社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社会化的标志是外部独立董事的介入,专业化的象征是专业委员会的形成与运作。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只有最根本性的问题,如经营范围、产品方向、生产规模、投资安排、资金筹集、计划目标、重要职员任免等,方提交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委员会讨论。董事会下的经营委员会、任免委员会、分红和酬偿委员会、关系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人数不多,一般由董事组成,一个董事可参加若干个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公司经营活动的全面领导,掌握财务以外的各项决策和指挥。但它不从事日常业务经营活动方面的具体执行工作,而是由它责成企业有关部门去完成。财务委员会独揽公司财务大权,批准一定限额以上的固定资本投资,规定公司的长期财务目标,决定公司高级职员的薪金,审查批准执行委员会提出的各种产品的价格方案,负责筹措资金,监督检查公司各部门的经济效果,年终对公司的决算进行审查,负责制定股利分配方案。

第二,授权管理系统。授权管理系统指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一种事前控制。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授权可以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是指企业内部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根据既定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标准,在其权限范围之内对的经济行为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对非经常经济行为进行专门研究作出的授权。与一般授权不同,特别授权的对象是某些例外的经济业务。这些例外的经济业务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一般没有既定的预算、计划等标准所依,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一研究。例如,授权购买一件重要设备、授权降价出售商品等都是特别授权的事例。一个企业的授权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企业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权力。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权授权的人则应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授权。二是企业的所有业务不经授权不能执行。三是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

第三,预算管理。现代企业制度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保障有公司法公司章程和公司预算。其中公司预算正是以《公司法》、《公司章程》为依据,具体落实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各部门乃至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关系,明晰它们各自的权限空间和责任区域。可以说,正是由于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的实施,才强化了预算的财务管理功能,使公司的财务目标和决策得以细化落实。预算管理在西方可以就是流行的财务管理方式。在以新兴铸管、宝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都实践着以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一种新的控制机制。

第四,财务结算中心。财务结算中心是办理内部各成员或分、子公司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它通常设立于财务部门内,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其主要工作是:集中管理各单位或分、子公司的现金收入,统一现金收入;统一拨付(贷款)各成员或公司因业务需要所需要的货币资金,监控货币资金的使用方向;统一对外筹资,确保整个企业或集团的资金需要;办理各分公司之间的往来结算;实施财务管理等。内部结算中心对增强企业活力、强化资金管理、控制财务收支、正确处理业务管理与资金管理的关系、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五,财务总监委派制。财务过程的控制,只有预算或结算中心是残缺的,比较虚幻的,这样的财务管理是不健全的,因为没有人的地位。而财务总监就是以出资者的身份来监督、控制经营者的财务活动和企业全部财务收支过程。

第六,业绩评价体系。所谓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学、财务学、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或其各分支机构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资本运营效益、经营者业绩等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在财务管理循环中,业绩评价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财务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在财务活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业绩评价信息的反馈及相应的调控,随时发现和纠正实际业绩与预算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财务经营活动过程的控制;另一方面,预算编制、执行、评价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相互作用,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实现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控制。而业绩评价既是本次财务管理循环的总结,又是对下一次财务管理循环的开始。业绩评价包括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层次。动态评价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对有关部门或个人的工作业绩状况即时确认、处理,它属于事中控制;综合评价则是在期末对于各预算执行主体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的分析评价,其评价内容以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为主,综合评价作为本期预算的起点和下期预算的终点,主要涉及企业整体效益的评价及奖惩分配的问题。

建立有效授权控制制度、预算管理管理、会计核算和控制制度以及业绩评估制度,将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四个主要方面相互关联,授权制度是组织安排,预算管理是事前控制,会计核算控制是事中和事后控制,评估评价则检查监督整个财务系统。这个体系的核心是科学的逐级责权利安排,必须保证各级责、权、利安排的明确、有效。明确就是目标尽可能量化;有效就是权责利对等,监控全面,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备。

三、财务管理权的取得与变换是企业价值的提升与实现的崭新方式

财务管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达:从资金运动过程分析,财务管理包括了资金筹措、资金投放、资金营运、收入分配等;从管理环节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等;从财务要素分析,财务管理的的内容有资金、现金流量、证券、资本(产权)经营等的各种主张。在上述各种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呢?理论上也有不同观点:著名管理学家H.西蒙的“管理就是决策”论认为是筹资、投资与分配;也有人认为是财务决策;还有人认为是现金(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但是比较集中的观点是在资金筹措过程中的资本结构决策、资金运用上的投资决策和资金分配上的股利决策,诸如:“财务管理正是通过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来提高报酬率,降低风险实现其目标的。”

决策者的财务管理篇5

按照传统和现行的解释,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成为财务管理的系统或全部职能。在财务管理作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手段、财务状况事关每个企业的生存壮大的命脉、财务技术倍受社会各界和每个企业关注的今天,需要我们这些专业人员在不断创新的理念下,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财务控制的功能及其在整个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地位。

一、财务控制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

之所以需要对财务控制进行重新定义,是因为财务管理的理论、环境以及人们对财务管理的预期都发生了变化。首先与传统体制相比,财务管理已经游离于财政管理而独立存在,就象在政企分开后企业以法人身份独立于政府一样,换言之,财务管理的微观性是其基本属性。讨论财务控制必须在委托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财务控制的主体首先是公司董事会。

根据理论,“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实证分析表明,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公司股东向经营者授予经营管理权可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因为由众多的股东们直接参与公司决策、经营管理、生产控制的成本是惊人的。但是关系的确立又必然招致成本。这种成本不仅最终由股东承担,而且它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生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架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Ceo)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根据我国《公司法》有关规定,董事会由创立大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从董事会的职权来看,我们很容易提出这样的结论: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中心而构建,董事会对外代表公司进行各种主要活动,对内管理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只有董事会才能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与控制,从本质上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

本文强调董事会在现代企业财务控制中的主体地位,决不是否认Ceo(首席执行官)与CFo在财务控制体系的一定地位,实际上由于企业多层关系的产生和运行,财务控制的主体也是分层次的和多层次的(在内部人控制严重的企业,总经理实际上在财务控制中占据“首席”)。同时董事会在现代企业财务决策和控制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是否定Ceo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地位,在企业战略决策和战术执行这两个领域里,既需要有务虚的战略决策者,更需要执行的专家,即Ceo。盖茨就颇有感慨地说过:“当战略大师不值得一提,当Ceo方显硬功夫。”

从机制的角度分析,财务控制首先决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企业经营者的职责,而是出资人对企业财务进行的综合的、全面的管理。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2、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是成本与财务收益的均衡,是企业现实的低成本和未来高收益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传统控制财务活动的现实的合规性、有效性。财务控制的首要目标是董事会出于减低成本(指因经营者、雇员等人偷懒、不负责任、偏离股东目标和以种种手段从公司获取财富等而发生的成本,这种成本最终由股东承担)。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生存。其次,财务控制目标促进企业战备目标的实现,所以财务控制过程必须是围绕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全过程。最后,财务控制致力于将企业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消费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价值最大。

3、财务控制的客体首先是人(经营者、财务经理等管理者、员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外部财务关系,其次才应该是各种不同的企业财务资源(资金、技术、人力、信息)或现金流转。

4、财务控制的实现方式应该是一系列激励措施与约束手段的统一。为了降低成本,实现财务目标,必须设计一套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部机制”的因素或手段包括:解雇或替换表现不佳的经营者;通过董事会下设的各类委员会完善公司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控职能;清晰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之间的决策权、控制权的界限;推行经营者、员工的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的“激励制度”,包括年薪制、利润分享制、认股权计划等;实行预算管理;通过组织机构的设计与重整,完善内部组织控制和责任控制、业绩评价制度。“外部机制”的因素或手段包括:经理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一个理性的经营者、员工在人才市场的影响下,可能不会过度违背公司股东的利益;控制权市场上潜在购并者的威胁;政府的法律;资本市场上的监管者,如政府、中介机构、专业证券分析师等。

二、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我们知道,财务管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达:从资金运动过程分析,财务管理包括了资金筹措、资金投放、资金营运、收入分配等;从管理环节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从财务要素分析,财务管理的的内容有资金、现金流量、证券、资本(产权)经营等的各种主张。在上述各种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呢?理论上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筹资、投资与分配;也有人认为是财务决策(这种观点可能深受著名管理学家H.西蒙的名言“管理就是决策”的影响);还有人认为是现金(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但是比较集中的观点是在资金筹措过程中的资本结构决策、资金运用上的投资决策和资金分配上的股利决策,诸如:“财务管理正是通过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来提高报酬率,降低风险实现其目标的。”(参见注册会计师指定教材《财务成本管理》第7页,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的观点,无疑会使财务管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提高,财务人员不再仅属于账房先生之类的的管家。但是在理论上把财务决策摆放在财务管理体系、职能的首要地位,我认为可能违背了财务管理最本质的含义,不利于有效地实现财务目标,对财务管理的实践难以发挥最有效的指导作用。原因有二:第一,财务决策特别是最有效的长期财务决策,属于企业战略规划,这种决策规划的权力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仅仅属于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包括年度财务预算的审批权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事前”财务管理权限基本上属于出资者,决不属于只是执行性的经营者和财务经理的层次上,后两个层次的财务管理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事中”阶段。由于企业内部的多层关系使财务管理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多个层次。经营者和财务经理者的基本职责是落实战略决策、实施公司预算,所以才称其为执行型,而不是决策型。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主要属于经营者和财务经理层次,因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具体经营管理问题主要涉及经营者(Ceo),具体财务管理肯定与首席财务长(CFo)联系在一起;第二、从决策的概念上分析,决策就是决断,尽管任何决策也都是包含了一个复杂的分析比较、择优的过程,但是,如果把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责或职能规定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的话,作为财务管理核心人物的CFo功财务经理,核心部门的财务部门会经常处于“待业”或“关门”的状态。因为一个企业的投资、融资和分配决策,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资本结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在企业错综复杂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毕竟属于偶于事件,更多属于非程序化决策。从现实分析,Ceo与CFo更多是借助于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细化了的管理制度、具体的管理手段,均衡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完成财务决策、财务预算事宜。比如以管理学的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解决企业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协调问题,即解决不同管理主体或利益主体间的签约关系,从而以管理制度方式来协调财务行为主体(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财务经理、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集团)的责、权、利关系,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企业财务学主要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它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从财务制度上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行为主体激励与约束不对称问题,协调并指导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活动去实现企业总体目标,财务控制的任务是就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整合统一起来追求企业短期或长期的财务目标。

所以,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当然我们并非否定财务决策正确对财务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

三、财务控制的实施方式需要创新与整合

从机制角度分析,财务控制要以致力于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为宗旨和标志,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和设立顺序递进的多道财务控制防线。所谓全方位的控制是指财务控制必须渗透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与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生产业务全过程、各个经营环节,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岗位和员工。所谓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是指既有事后的监控措施、更有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策略;既有约束手段,也有激励的安排;既有财务上资金流量、存量预算指标的设定、会计报告反馈信息的跟踪,也有采用人事委派、生产经营一体化、转移价格、资金融通的策略;所谓顺序递进的多道财务保安阴谋诡计线,是指对企业采购、生产、营销、融资、投资、成本费用的办理与管理必须由两个人、两个系统或两个职能部门共同执掌,如是单人单岗处理业务更需要相应的后续监控手续;这种对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的制度可以成为第一道财务防线,能够成为企业保安第二道防线的是在上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票据、合同等业务文件在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之间传递的制度、预算和目标。可以成为企业保安第三道防线的是以财务、审计部门能够独立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活动尤其是财务活动全面实施监督、检查、调节。这样的财务控制手段、方式决不局限于财经制度、财务计划、资金费用定额,它也需要创新,现实企业中创造的诸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式都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包括:

1、以社会化、专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董事会制度

如前所述,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董事会这个中间地带,它联接所有者和经营者两方利益,同时防止所有者的干预,监控着经营者的行为。而董事会的关键是董事会人员构成,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经验看,只有社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社会化的标志是外部独立董事的介入,专业化的象征是专业委员会的形成与运作。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组织管理其庞大机构的基本原则是政策制定与执行控制分开,分散经营与协调管理相结合。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只有最根本性的问题,如经营范围、产品方向、生产规模、投资安排、资金筹集、计划目标、重要职员任免等,方提交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委员会讨论。董事会下设六个委员会:经营委员会、任免委员会、分红和酬偿委员会、关系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人数不多,一般由董事组成,一个董事可参加若干个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公司经营活动的全面领导,掌握财务以外的各项决策和指挥。但它不从事日常业务经营活动方面的具体执行工作,而是由它责成企业有关部门去完成。财务委员会独揽公司财务大权,批准一定限额以上的固定资本投资,规定公司的长期财务目标,决定公司高级职员的薪金,审查批准执行委员会提出的各种产品的价格方案,负责筹措资金,监督检查公司各部门的经济效果,年终对公司的决算进行审查,负责制定股利分配方案。经营委员会主要是代表董事了解和检查公司的营业情况。任免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高级领导备用人员的提名。分红和酬偿委员会主要是决定高级职员的薪金及每年应得的酬偿。关系委员会主要是负责公司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2、授权书控制

这里指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授权管理的方法是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授权通知书除授权人持有外,还下达公司相关的部门,这些部门一律按授权范围严格执行。

从理论上分析,授权可以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是指企业内部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根据既定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标准,在其权限范围之内对政党的经济行为进行的授权。一般授权在企业大量存在。特别授权是指对非经常经济行为进行专门研究作出的授权。与一般授权不同,特别授权的对象是某些例外的经济业务。这些例外的经济业务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一般没有既定的预算、计划等标准所依,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一研究。例如,授权购买一件重要设备、授权降价出售商品等都是特别授权的事例。

一个企业的授权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权力。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权授权的人则应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授权。(2)企业的所有业务不经授权不能执行。(3)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

3、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在西方可以就是流行的财务管理方式。在工国以新兴铸管、宝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都实践着以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一种新的控制机制。我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保障有三:一个是公司法,另一个是公司章程,再一个就是公司预算。其中公司预算正是以《公司法》、《公司章程》为依据,具体落实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各部门乃至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关系,明晰它们各自的权限空间和责任区域。可以说,正是由于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的实施,才强化了预算的财务控制功能,使公司的财务目标和决策得以细化落实。

4、财务结算中心

财务结算中心是办理内部各成员或分、子公司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它通常设立于财务部门内,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其主要工作是:集中管理各单位或分、子公司的现金收入,统一现金收入;统一拨付(贷款)各成员或公司因业务需要所需要的货币资金,监控货币资金的使用方向;统一对外筹资,确保整个企业或集团的资金需要;办理各分公司之间的往来结算;实施财务控制等。内部结算中心的这些职责对增强企业活力、强化资金管理、控制财务收支、正确处理业务管理与资金管理的关系、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5、财务总监委派制

财务过程的控制,只有预算或结算中心是残缺的,比较虚幻的,这样的财务控制是不健全的,因为没有人的地位。而财务总监就是以出资者的身份来监督、控制经营者的财务活动和企业全部财务收支过程。

6、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所谓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学、财务学、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或其各分支机构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资本运营效益、经营者业绩等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企业业绩评价作为一个体系由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报告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在财务管理循环中,业绩评价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财务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在财务活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业绩评价信息的反馈及相应的调控,随时发现和纠正实际业绩与预算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财务经营活动过程的控制;另一方面,预算编制、执行、评价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相互作用,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实现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控制。而业绩评价既是本次财务管理循环的总结,又是对下一次财务管理循环的开始。业绩评价包括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层次。动态评价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对有关部门或个人的工作业绩状况即时确认、处理,它属于事中控制;综合评价则是在期末对于各预算执行主体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的分析评价,其评价内容以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为主,综合评价作为本期预算的起点和下期预算的终点,主要涉及企业整体效益的评价及奖惩分配的问题。

诸如此类各种实用性强财务控制模式的分析丰富了我们对财务控制的认识。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各种预算模式决不是相互排斥的,企业可以以一种模式为主,其他为辅,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企业组织特点选择多种模式,形成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财务控制体系。系统化的财务控制则各种方式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应该充分体现下列原则要求:集权与分权体制的结合;财务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渗透;关注结果与监控过程的统一;激励与约束的交融;价值指标与实物指标的配套等。

决策者的财务管理篇6

关键词:财务职能理论;产权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一、财务职能的涵义

在研究财务职能理论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财务职能的概念有个明确的认识。所谓职能就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功能,按此定义我们可以将财务职能定义为财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本质功能,即财务是干什么的。事实上,我国理论界对财务职能的涵义有不同的表述,比如我国著名的财务管理学家刘恩禄教授对财务职能的表述是“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尹书亭教授的表述是“企业理财人员在企业理财实施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吴水澎教授的表述是“科学地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正确地处理企业与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可以说财务的职能是财务所能起到的功能和作用。但这个功能作用离不开财务的本质,又受财务的环境影响,同时也是达到财务目标的前提。

二、财务职能理论研究综述

(一)引入产权理论之前的财务职能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应该从职责和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紧扣“职能”二字的含义进行财务职能理论研究,这类观点尚未将产权理论引入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之中。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为:

吴水澎(1987)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可表述为:科学地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耿汉斌、谷行素(1988)等认为,社会主义财务的职能有6个:筹集资金、垫支资金、增值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价值、财务监督;刘贵生、熊哲玲(1988)等认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3个方面:财务筹资职能、财务分配职能和财务监督职能,并不赞成将财务职能按管理的一般职能划分为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指挥、组织、调节和监督等;刘恩禄和汤谷良(1991)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是指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正确地处理企业同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郭复初(1997)认为,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的职能是指财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其表现在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等4个方面;余绪缨(2001)认为,企业理财的基本职能是围绕企业财务目标,正确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收益分配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理财的运筹作用;陈毓圭(2002)认为,对财务职能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源于职能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偏重于功能的发挥,指一种工作所起的作用,从这个含义上理解,筹集资金、分配资金实际上是财务工作本身所起的作用即财务的职能,另一种含义上的职能则偏重于职责的行使,这就是管理的职能,因此,从这层含义上理解,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是指管理职责的行使,体现了管理的环节和内容,就财务管理而言,其职能也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

传统观点中关于财务职能的论述都没有离开对职能本身含义的理解,有的偏重于从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如郭复初、耿汉斌、谷行素、刘贵生、熊哲玲等的观点;有的偏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如吴水澎、刘恩禄、汤谷良等的观点;有的则从二者的结合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如余绪缨的观点。而在对财务功能和作用的关系上,传统的财务职能理论也存在分歧,郭复初、耿汉斌、谷行素等认为财务功能不同于财务作用,财务的作用是财务职能的发挥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而余绪缨、陈毓圭等,则对这两个概念不做区分,认为财务功能就是财务工作所起的作用。这样看来,无论“职能”本身的定义如何,财务理论界约定俗成地用“职责和功能”来定义它,并且功能与作用二者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

但是,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结,它本身不是产权主体,也不是财务主体,严格意义上讲,它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应该是指财务管理主体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因此我们需要区分所有者和经营者并分别界定其职能。

(二)引入产权理论之后的财务职能理论

1.视企业作为财务主体的财务职能理论

伍中信(2001)把企业本身作为财务主体,在此基础上论述财务的职能,他在郭复初财务五大职能观(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监督等)的基础上,提出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观:资源配置和财务监督。他认为企业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细胞,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等四大职能无不体现着企业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和企业内部配置的功能。因此,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等四大职能可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职能的具体职能看待,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财务监督职能并列起来作为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

2.财务所有者和经营者财务职能理论

决策者的财务管理篇7

关键词:企业;决策因素;财务风险;影响;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2日

现代财务理论告诉我们,财务风险一方面源于外部环境,即经济、法律、市场等客观环境;另一方面源于企业内部环境,如经营方式、经营策略、资金结构、资金运行等。本文拟就企业决策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一、企业决策失误:一个发人深省的普遍现象

按照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因此,即使不说财务管理就是财务决策,也可以认为财务决策是企业决策管理的核心内容,它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并不断得到优化。但是,屡见不鲜的财务决策失误又使我们怀疑它是否真的受到了应有的关注并处于优化过程中。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中国投资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损失率大约在4,000亿元到5,000亿元。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一些曾经很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和一些政府机构都有现实的或潜在的重大投资失误。

先看下述两个案例:据报道,三九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和Ceo赵新先承认,集团和他都犯了“500强综合症”。为了跻身500强,三九集团的整体银行债务高达107亿元,并因银行逼债、巨额法律诉讼而沉陷债务危机;“如何确保企业发展依靠良性机制而非某位领导人,切实提高国有企业领导人的领导能力与决策水平”也成为长虹集团和股份公司原董事长倪润峰离任后引发的思考之一。长虹集团最著名的财务决策是大量囤积显像管,这一存货决策的财务表现是长虹的销售收入曾达到141亿元,而相对应的现金流量却是负7.4亿元和2004年年报披露的巨额存货减值准备。四川长虹公告称,经初步测算,公司按现行会计政策和谨慎性原则,对存货计提减值准备金预计11亿元左右后,2004年度公司预计亏损37亿元左右。按照其总股本21.64亿元计算,预计全年每股亏损约1.71元。上述两例虽然只是国有企业财务决策重大失误的个案,但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企业决策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财务管理作为价值管理,其基本职能就是决策职能,有人将财务决策、生产决策、销售决策一并称为企业的三大决策支柱。因此,财务活动作为财务决策的结果往往会随着决策的正确与否而给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决策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是首位。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决策主体的独裁化及决策方法的经验化。许多企业的决策者,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最高层决策者往往是企业最初的创业者,这些人大都反应灵敏、吃苦耐劳、敢于冒险,因此在创业阶段凭个人的聪明才智为企业之生存和发展争得一席之地。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就不能再凭借“经验”摸着石头过河了,企业的管理必须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经验走向科学。因此,这时如果还凭经验决策就会失误,进而导致失败。众所周知,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收集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设计、创造解决问题的关键――审查、分析各种可行方案――依据一定的标准抉择出最佳方案,这个过程需要以经验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依据挖掘利用集体智慧来完成。任何凭直觉、拍脑袋、以个人意志所进行的决策只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所以,决策者的素质对决策的有效性是最为关键的。决策者如果不具备决策者的基本素质,如运筹帷幄、开放创新、精通专业、高瞻远瞩、冷静而果断、群策群力等等,做出的决策就只能是错误的决策。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决策过程都应该是依靠一个群体――决策层来完成,而不能只靠某个领袖人物独断专行、凭经验决策。否则,决策的执行所带来的只能是投资失误――资金周转困难――举债补洞――错误决策――债台高筑――破产倒闭。所以,企业要避免财务风险,首先要构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积极进取、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高素质的决策层。

(二)决策过程的无序化和决策机制的混乱化。科学决策的“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4个阶段缺一不可,而且前序阶段必须充分完成才能进入下阶段,否则就会影响决策的有效性。特别是情报活动,如果情报收集不准确或者不全面,便会影响到可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进而影响最佳方案的抉择。事实上,如果研究一下现行企业的决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决策过程,甚至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决策,比如是否扩大企业规模,怎样确定企业方向,怎样抢占市场份额等等,经常是由企业的老总们一锤定音,或者凭老总们一时之兴“说了算数”。人事决策更是凭关系、凭感情来定夺。这种决策的无序化最终将企业送入风险重重之中。决策过程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科学规律不能违背,任何企业、任何时期一旦违背了科学规律,必然导致更大的危险。在国有企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由于决策机制混乱而带来的危害。决策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明、领导之间争权夺利、见荣誉就上、见好处就抢、见风险就逃、见责任就推、互相扯皮、互相推诿,该决策的不决策,不该决策的要决策,给企业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

(三)决策标准的随意化和决策时间的漫长化。目前,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机制还不很健全,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很到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决策机构庞大、决策程序复杂、责权不分、效率低下等问题。许多决策因人而异,决策标准不一,你有你的想法,他有他的企图,令出不一,使决策无法执行,决策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决策机构庞大,各部门决策者各执一派,强烈的本位主义导致决策者关心局部利益多于关心全局利益,从而使决策标准过于随意化。比如,一个是否上新产品的决策,有人认为上新产品是一种政绩,表明自己能够跟上不断创新的时代步伐而赞成;有人认为上新产品会增加投入,损失眼前利益而反对,从而使决策迟迟不能做出,贻误了时机,使企业蒙受损失。由于决策标准不同,决策的结果就会不同;决策的时间不同,得到的收益就会不同。而作为科学决策,其标准应该是唯一的,应遵守成本――效益原则,即采用这一决策所带来的收益一定要高于放弃这一决策而发生的成本,这里的成本应该包括机会成本。否则,一个可行的方案就可能变成不可行,或者一个不可行的方案就可能变成可行,从而使企业遭遇风险。决策标准的随意化和决策时间的漫长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事例不胜枚举,在此就不再多赘述。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为规避决策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财务风险意识,树立现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不同时期的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和对风险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企业开始系统地关注风险,是在工业革命后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五十年代,由于企业大型化及生产灾难连锁性发生带来的重大损失,导致企业决策者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的问题。但当时风险管理主要关注的是“生产安全与保险”。这是第一代风险管理的典型特征。20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们对风险认识的增加,风险管理的范围逐渐加大,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取得进步,但人们所关注的风险大多仍然属于个人或财产方面的。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汇率管制、利率管制等的放松,金融领域出现重大变化,导致20世纪八十年代财务风险管理需求的爆发性增长。总体而言,第二代风险管理主要关注的是“分散性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的风险)”的管理,其标示性成果是1983年5月在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学会的年会上通过的“101条风险管理准则”。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企业风险管理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关心的风险不再是分散的纯粹风险,而是利用整合的过程与方法,评估和治理那些可能影响本企业财务及战略目标的所有风险。树立现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美国CoCo委员会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权威的概括,提供了关键的概念与原则、共同的语言、明晰的方向和指南,从而成为一个得到企业普遍接受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任何企业都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测机构,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构建风险预警机制,采用回避风险、转嫁风险、分散风险等规避风险的方法,尽量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目前,国外已经有很多管理良好的公司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调查显示,美国已有40%的大型企业设有首席风险官(CRo)职位,80%以上的世界性金融机构也设立了CRo职位。实践证明,强化财务风险意识,树立现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可以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的综合能力,减少企业战略与经营方面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

(二)构建高效的决策机构,选拔高素质的决策者。企业决策机构的构建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企业经营之特性,一般情况下,对于小型企业,应该选择简单直线式即高度集权式决策机构,以便于控制全部经营活动,对市场的不断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及时决策,抓住时机。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决策机构就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必须向职能专业化转换即让专家来决策,并且需要形成一个决策层,以便排除因局部利益而发生冲突和引进的决策失误。对于集团企业则应构建事业部式或矩阵式机构,以便明确责任,提高效益,激发决策者的创造性,使决策实现高效化。决策机构是否能够高效,还取决于所配备的决策者的基本素质。高素质的决策者应该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开放创新、能冷静而果断、运筹帷幄、高瞻远瞩、随机应变、集思广益、掌握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的人。决策者应该通过选拔和考核,唯才是用,决不可讲关系、讲义气。低素质的决策者只能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

(三)规范决策程序,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规范决策程序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科学的决策方法对提高决策的有效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成本-效益法、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法、会计收益率法、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等这些科学的决策方法都是历史经验的积累,但却很少有企业能够正确运用。这也是很多企业决策失误的又一重要原因。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

(四)严格决策标准,通过强制性的制度规定,约束决策者个人权力,实现集体决策。决策标准应该是唯一的,决不可因人而异。许多企业的决策者习惯于拍脑袋决策,盲目信奉利益导向,往往只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而看不到其不利的一面,或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潜在的风险,决策一旦执行,往往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应当说,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受决策者个人因素的限制,决策发生失误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于连最优决策都是相对的和非常困难的。但这并不排斥高层管理者对决策进行不断优化以尽可能减少决策失误。根据较为通行但不是非常严密的说法,战略决策、计划预算、流程管理、绩效评价和企业控制被认为是现代决策者的五大职能。倘若还不能否定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那么管理(也包括财务管理)就应当围绕决策和财务决策展开,控制(也包括财务控制)也要突出对决策和财务决策的控制。

针对财务决策中个人权力过大且又缺少限制的普遍现象,要努力培养充分体现民主讨论、集体决策的思想。西蒙认为以“最优”的决策准则进行决策需要三大前提:决策者对所供选择的方案及其执行结果“无所不知”、决策者具有无限的估算能力和决策者的脑中对各种可能的结果有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但在现实当中,即使最伟大的领袖和最英明的企业家作为个人也难以集这三点于一身。因此,企业的决策者们,务必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够完善之处,应通过民主讨论、集体决策来弥补个人的不足,多一些比较正确的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少一些盲目的失误。可以考虑建立“财务决策委员会”或类似的财务决策机构,通过它的职能定位、人员组成、议事规则、决策准则、信息支持和责任追究等强制性的制度规定,为民主讨论和集体决策建立一个平台和机制。通过强制性的制度规定,约束决策者个人权力,实现集体决策。同时,要知道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决策时一定要处理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深谋远虑、把握时机、权衡利弊、发挥优势、险中求胜,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决策者的财务管理篇8

关键词:决策有用性;财务信息;财务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129-0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投资人、债权人、企业经理人等财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所谓“有用性”,是指财务信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选择决策方案,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中最关键的是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财务信息的有用性通常称为决策有用性。决策有用性是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要求,它主要表现为可靠性、相关性两个基本特征,本文就这两个方面来论述财务信息质量的改进与完善。

一、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保证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也一直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一对矛盾。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既可靠又相关,相关性与可靠性是有用信息的前提。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能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差别。财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主要由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因素决定。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会计信息给予充分信赖。可靠性应包括财务信息不存在重大的误报或误导,提供的信息公正,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作为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依据,真实性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为它是可靠性和有用性的核心。传统理论往往强调可靠性,然而一味突出可靠性、可验证性,忽略了相关性,最终使得财务信息只是对历史信息的反映,而对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状况无多大裨益,就是偏离了财务的目标——决策有用性,尤其是在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衍生金融工具广泛应用,物价波动无法摆脱的情况下。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价格所包含的信息含量越多,市场越有效,投资者根据价格所反映的证券信息做出的决策就越有用,越正确。财务信息是决策者识别、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通过及时、真实、完全的财务信息,增加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决策有用性。

二、财务信息的质量在决策有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财务信息的披露逐渐走向规范,但财务信息的质量却不尽人意。财务市场化改革的实际效果如何,重要的检验标志是财务信息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以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来衡量,财务信息的整体质量水平比较低,财务信息造假行为屡见不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质量的价值没有形成共识

财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财务信息质量的价值也没有形成共识。而基于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财务信息的侧重点也应发生相应改变。对于投资人而言,企业资产和盈利能力信息对其投资决策至关重要;对于债权人而言,更关注贷款风险分析、企业资产流动状况和盈利能力的财务信息;对于经营者而言,可靠的财务分析信息更加有用,为了减少投资的风险,信息使用者很希望了解这些方面的信息。

(二)财务信息存在滞后性

财务信息都是静态的,它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但对于投资者管理和决策来说使用价值并不大,说明静态的财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这种事后分析,对于决策中发现的问题,无论企业采取任何对策都无法对过去加以补救。比如说,财务报表提供的现金流量只是一种过去的现金流量,并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这与决策有用性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过度依赖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

财务报表信息没有提供创造未价值的动因,缺乏与企业经营目标相联系的相关评价,缺乏全局性观念,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比如说,从表内信息来看,现行的财务报表信息把重点放在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上,而不是经济实质上,主要表现在:缺乏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无形资产披露的内容只反映无形资产存在的价值,没有获利能力大小的内容,对企业正在研究、开发、申报中有可能形成的无形资产没有作任何披露;忽视与企业长期竞争发展紧密联系的预测分析,财务信息的片面性,没有给投资者有效地提供管理和决策的信息。从表外信息来看,信息量匾乏,导致财务信息质量整体偏低,难以满足客户对相关性的需求。企业的历史背景信息、未来发展信息、企业股东及高层管理人员信息,企业的法律诉讼、债务重组、兼并与重组、不确定信息等,凡是与企业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都应该通过表外披露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

(四)噪音信息影响财务信息的质量

信息从编制者到使用者并不是完全无摩擦的。信息技术在方便快捷信息传递的同时,也为信息噪音的形成提供了便利,这种信息噪音形成的便利源于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编制者提供的信息本身就带有噪音;二是信息编制规则本身就有可能导致噪音信息的产生;三是互联网本身的方便快捷不仅容易产生噪音,也有利于噪音信息的快速传播;四是通过上市公司这一法定信息披露主体披露的信息在真实性、可靠性与及时性方面确实也存在大量的不诚信的情况,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信息使用者对主流信息的信心,为大量的噪音信息能够被信息使用者接收开了方便之门。

三、提高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建议

财务信息的质量存在着价值暂时没有得到共识、噪声信息的干扰、财务信息的滞后性和缺乏重要的非财务信息等问题,论文就怎样才能提升财务信息质量,建立全面、完善和真实的财务信息的要求,提出财务信息质量应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财务信息的披露法规

财务界尚未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纲目兼备、层次清晰、易于操作、公平执行的财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表现为法律责任归属混乱、民事责任的缺位和法律责任的处罚力度较轻三个方面。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规范财务信息质量评价的披露:理清法律责任的归属,约束机制弱化;加强民事责任立法;加大对公司财务信息质量评价虚假披露的处罚力度。

(二)健全公司内部治理

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能防止管理层的短视行为,又保护委托人的利益。健全公司内部治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优化股权结构,投资者是财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他们对真实财务信息的理性需求,对公司的管理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监督效果。(2)完善董事会结构,建立一个强大的董事会,使之对经理人员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参与指导公司经营,对全体股东诚实守信,维护全体股东的权益。(3)完善监事会运行机制,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增强监事会的专业性。(4)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股权期权的方式,以增加其管理积极性和管理效率。这种方式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投资者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避免了传统报酬制度下管理者的短期行为。由于不能转让或长期内不能转让的股票影响离任后的分红收入,因而管理者将更为有效地约束经营者的长期经营行为。

(三)增加mD&a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广义上,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应着眼于信息使用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要,不仅要包括狭义上的财务信息,还要包含非财务信息,也就是指财务报表以外的信息评价。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当局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评价信息。前瞻性的预测信息,包括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有助于理解财务报表的重要信息,以及用于补充报表的统计数据的信息。通过mD&a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投资者可以了解上市公司管理层对重大历史事项的理解、对重大风险的评价以及对未来重大事项的预测及预测基础。mD&a等非财务信息披露规范的根本目的是让信息使用者能通过管理层的视角,对公司的业绩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前瞻性的更高要求,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

(四)加强财务监督体系

对虚假财务信息的监督,必须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考虑,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财务监督体系。目前,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责任主要在政府管理部门,从立法到执法都由政府管理部门运作,证券交易所直接受证监会指导,所成立的行业协会作用不大。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明确几个监管主体的任务和方向,逐步完善由证监会、行业协会共同构成,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

结语

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其目的在于确定并提供财务报表数字中包含的各种趋势和关系,为各有关方面特别是投资者提供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财务信息,使报表使用者据以判断并做出相关决策,为信息使用者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提供依据。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财务界未来改革和发展中应着力考虑的问题,只有为社会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才能发挥财会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笑云,孙辉.新会计准则执行效果实证研究结论与启示——基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0,(6):133-139.

[2]韩秀琴.浅谈关于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J].新会计,2012,(2): 14,54-55.

[3]崔震,姜丽萍.改进企业报告,提高决策有用性[J].时代经贸,2008,(9):145-146.

决策者的财务管理篇9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成因风险防范防范对策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多变化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各种难以预测和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这无疑会对企业在其生产和运营过程中产生重大的障碍和深远的影响。简而言之,财务决策几乎都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作出的,对风险判断的正确与否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关系到财务决策的成败。由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总是试图去防范它。但是要想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我们首先必须对财务风险成因进行分析。

1.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要分析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就必须先了解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笔者将之归纳为:(1)客观性:即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企业财务活动存在着两种可能的结果,即实现预期目标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这就意味着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客观存在。(2)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比如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3)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虽然可以事先加以估计和控制,但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结果的各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事前不能准确的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4)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且呈正比关系,一般来说,财务活动的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高。如风险投资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同时也会因投资而取得相应的风险报酬。

2.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往往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机遇和威胁,当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如战争、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税务政策的变化、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发生、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等都将对企业财务产生相应的影响。由于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在决策时,许多情况和信息决策者并不知道,有时是因为取得这些信息的成本过高,有时则因为根本无法取得这些信息;还有当决策者不能控制事物的未来进程,如政府政策的变化,顾客需求的变化,供应单位和购买单位违约等,都将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3.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

固定资产投资涉及资金量往往比较大,对企业财务具有重要影响,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论证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4.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本中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当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是非常严重的,这对于企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是非常的不利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股权融资过高和低股利政策,这恰好与风险报酬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扭曲了企业的资金成本。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观点认为,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如果企业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负债筹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债权人将要求公司追加风险溢酬,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人为的增加了财务成本。同时投资者也因风险的增大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这便会使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筹资的筹资成本大大提高,进而企业将不得不靠负债支撑,为爆发严重的财务风险埋下隐患。企业由于其资本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财务风险是一柄“双刃剑”,用好它企业大受其利,用不好则是大受其害,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得不慎之再三。

5.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控制风险能力不强,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6.企业的内部缺乏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商业信用了解欠缺,缺乏控制,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大量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呆帐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7.财务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必然会加大企业财务决策失误的风险,而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例如,在企业的收购兼并决策过程中,由于未科学有效地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和研究,导致决策失误,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和损失。

二、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如何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当今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笔者将其概括为:

1.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所作为。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2.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建立财务预警机制,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的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遵循谨慎原则,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4.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例如,对固定资产投资,应采用科学方法计算各种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又如,在筹资决策过程中,企业首先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决策,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避免因财务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降低甚至消除财务风险。

5.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作到责、权、利相统一

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真正的作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作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企业需要乐观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和化解财务风险。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以达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当市场不可测因素增多,股票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企业应及时降低股票投资在全部对外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企业也可以建立风险基金,如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以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严真红: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规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

[2]王小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2006,(3).

[3]刘秋萍: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2).

决策者的财务管理篇10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学校;财务管理;提高效能

财务信息化是指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结合当前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将多媒体网络技术、现代管理理念融入财务管理中,建立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在互联网的运用中更加高效的财务统计、核算、分析、决策、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学校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化,提高财务管理效能,从而促进学校发展。这种财务管理方式更加适应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学校财务管理现状,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一、学校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财务信息共享度不高

学校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学校财政状况,促进学校有序发展。而如果财务信息共享度不高,学校各个部门和负责人就不能及时地了解学校财政状况,还会影响相关部门进行决策分析,耽误学校的工作进程。财务非信息化或者半信息化都不能够全面地提高财务信息的共享度,只有建立完整全面的信息化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财务信息共享。

2.缺乏综合性和安全性

学校领导人要根据学校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决策,这关系到学校的政策和发展方向,而对学校的财政情况进行决策分析需要对财务进行一个综合情况的分析评价。现在部分学校采用分散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信息不能及时汇总,就会影响学校负责人对学校发展情况的综合分析。同时,现在许多学校的财务管理方法存在较多的漏洞,极易造成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学校财务管理的透明性,还会严重影响学校发展。

二、财务信息化在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为了改善传统的学校财务管理办法中存在的不足,现在许多学校都逐渐开始引入财务信息化管理方法,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效能。财务信息化在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改变传统管理模式,规范财务管理过程

财务信息化管理改善了传统的学校财务管理模式,在现代财务管理方法的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财务数据获取、传递、加工、分析过程,并且通过综合的管理系统建立一种在管理信息输出、披露时,不受时间、地域以及方式限制的工作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改变也更加有效地规范了整个财务管理的过程,不仅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使得管理过程更加简单以及系统化,减少了人工失误对财务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并且随着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成熟,现在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利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先进高效的资本预算管理、财务预算控制管理、会计核算管理等多项财务信息化控制手段来帮助学校进行更加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建立了系统、规范的学校财务管理过程。

2.提供更好的决策分析帮助

财务信息化也就意味着财务信息的综合化,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初步去除冗余的信息,将真正有效的决策信息呈现给管理者,使学校管理者能够看到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并且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决策。财务信息化能够有效消除传统管理模式的缺点,将财务信息更加快速、准确地展现给决策者。同时,利用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能为决策者提供数据分析和改良措施建议,决策者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决策,并且还可以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决策模拟系统进行决策模拟实验,以帮助学校管理者制订更加高效的管理措施。

3.有效提高财务信息的共享度

通过一个整体化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整个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能及时得到财务信息的共享和反馈,通过了解其他部门的管理运作来对部门工作进行合适的调整改善,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整体工作。同时,财务信息化也能够及时反馈财务信息,帮助学校各部门发现和改善财务漏洞,并且及时将部门改善措施分享传达,使得财务信息的管理更加合理化。财务信息共享度的提高也有利于学校部门进行财务预测,通过各个部分财务信息量的汇总提高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及时进行决策,帮助学校及时处理财务问题。

三、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方法

1.做好科学的规划设计

要对学校财务管理方法进行改善,首先要做出科学的规划设计。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施行过程中不断对学校政策进行调整和改善。因此,学校领导人首先应该重视学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加强对各部门的工作管理和监督,要切实加强信息化管理意识的紧迫感和重要感,坚决推进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决心,科学地对各部门工作进行分配和督促。学校各个财务管理部门也应该提出增强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方案,由学校领导人进行统一决策,找出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从而提出有效地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2.制定信息规范

拥有一个统一的财政信息编码规范是学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关键工作,也是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共享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工作。只有统一的规范信息编码才能够实现财务数据的交换性和可比性,为财务数据的合并、分析以及数据报表的生成和管理提供了基础和便利。一个规范的信息编码系统能够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系统的整体性,更好地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传递,从而更好地提升学校的财务管理效能。

3.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加强学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必须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只有安全的管理系统才能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效果。因此,学校也必须重视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要及时对可能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定期对系统性能进行检查测试,防止因为系统错误而导致的财务信息错误,以免影响学校的财务工作,加强学校财务信息的安全性。

学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目前学校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且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效能,帮助学校顺利开展一系列财务工作,从而促进学校整体的快速高效发展。但是目前的财务信息化工作也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学校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改良,只有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才能更好地提升学校财务管理的效能。学校领导人要提高对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度,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改善对财务信息化的认知,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功效,切实改进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加快学校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