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3:28

审计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审计教学;审计职业判断;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17.06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7-0114-02

1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过程的核心

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5)指出: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职业判断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因素。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2)中也指出,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和保持职业怀疑。从审计实务的层面上看,审计判断在审计实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判断过程(张继勋,2002)。但是,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审计人员在具备相当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通过审计实践来丰富和改善。为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审计判断的训练。但是,面对初学审计的学生,审计教学中对于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和训练偏少,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和能力均不强。

2审计教学中关注审计职业判断较少的原因

审计教学中对审计职业判断关注较少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审计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严重。一方面,初学审计者要面对许多审计的专有名词和理论,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从应付各种考试(比如学校的期末考试、专升本考试,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要重点掌握各种专有名词和理论,以至于有些学生认为学好审计不过是“背书”。这种机械的知识记忆,隔断了审计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根本谈不上审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另一方面,审计教学中专业的实践安排很少,实训工作更是严重不足,学生也没有机会接受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

二是审计教学理念狭窄。首先,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没有考虑审计学自身的专业性,片面地以会计论审计,审计学只是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而像管理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安排得较少甚至被忽视了;再者,忽略了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人际关系的教学,即使是独立设置的审计专业,其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单一。而审计职业判断本身离不了审计人员自身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积累,落后的教学理念显然不能满足进行审计职业判断的知识积累。

三是审计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在教学上,由于缺乏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审计学基本上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讲授,而这些教师既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也没有相关的审计工作实践,在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上缺乏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就理论讲理论,就练习讲练习,理论与案例之间联系性不强,根本谈不上审计职业判断,只是“对错”判断和变通的简答题。

3审计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审计职业判断

一是应合理安排审计专业的相关知识。针对审计专业,应考虑与之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要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为主。职业基础知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的前提是其职业知识范围的广泛。比如,审计人员一定要具备如下职业基础知识:一是会计和相关知识,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以及证券和资产评估等相关知识;二是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一名审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所必需的储备,比如公司法、经济法、税法等;三是企业管理知识,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必须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组织学、国际贸易等;四是信息技术知识,无论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审计技术不断进步的角度考虑,一名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等。审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以上学科的知识内容,才有可能运用多学科知识有意识地进行职业判断的训练。专业知识应突出审计的特点,对审计理论、方法、程序、内容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并注意体现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为主。比如,审计职业判断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实现的,因此要在教学中,对审计职业判断的方法不断地学习、巩固。

二是重视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首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让学生认识到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普遍性,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审计职业判断,审计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判断过程(张继勋,2002)。所以,审计理论的学习也应该是建立在增强审计职业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再次,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比如,审计报告在其意见段中会使用这样一个术语“我们认为”,这就表明:审计结论是以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基础的。既然审计意见是审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就是说有可能出现判断的结果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存在。所以,从一开始学习审计,就应该意识到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审计工作就是一系列的审计职业判断,让学生在认识领域里重视审计职业判断的锻炼,为以后从事审计工作打好基础。

三是利用案例训练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审计案例是审计教学中经常用到,并且必须要用到的。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实践,无论理论知识如何灌输,也无益于学生判断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容易犯错误。审计案例是通过审计实践或其他渠道收集的真实案例,既与理论紧密结合,又充分考虑其社会性,能为理论知识提供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可以更易于掌握理论,并逐渐明白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形成一定的审计判断,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可以说,对学生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依赖案例教学进行。

审计相关知识篇2

1.1我国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现今医院的审计工作都配备了专业的审计技术人员来完成,审计人员自身要具有审计和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相关方面的知识例如法律知识、定量分析、管理、工程技术等,工作经验更是要足够丰富,以免在对财政的审计中出现失误而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但现今我国大部分医院的审计人员都非专业人员而是从相关部分调动而来,缺乏审计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且审计方面的相关知识也不够充足,人员的总体素质不够高。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同时也会对医院内审的工作力度有所影响,无法满足医院管理方面的需求。

1.2管理人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虽然医院内审工作已经逐渐落实并不断改进提高,但还存在很多医院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未能看清医院内审的重要性。设立审计机构只是为了回应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而非出于自身需要,也把审计工作存在的目的同监督工作相混淆,认为审计工作只是上级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变相监督,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在工作上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使审计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而且上级管理者也没能很好的认清审计工作的真实目的,把审计工作放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并未真正的放于医院内部的管理工作及进程中去,使医院内审工作不能体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2、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2.1医院的审计工作制度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落实的较为晚,因此各相关制度在法律上和国家相关文件中还不够完善,所以逐渐完善医院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法律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此时各医院就要根据自身的现状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相关条例中对审计工作的规定,在医院制定出有效的关于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来保证自身医院的审计工作逐渐完善,使审计工作走向规范化、有效化的道路。在根据指定的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和落实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同时不断寻找合适有效的创新方法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工作中易出现的失误。

2.2使内部审计工作以独立状态存在

在我国医疗工作的不断发展下,内部审计工作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也会不断加大,所发挥的功能及起到的作用也会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在医院管理者的领导下建立独立自主的审计工作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在医院各部门审计机构独立的情况下,各部门就可以根据自己部门在审计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各部门工作间的差异性无法适应相同的工作制度的问题。同时独立的审计工作机构还使工作人员在对上级管理人员进行工作汇报的过程中更加方便明了,使医院的审计工作制度不断完善。

2.3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有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所需要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够胜任这一工作。因此在对审计工作人员的选拔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同时也有够强的责任心,对审计及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其次对现今的在审计工作上的用人模式也要改变,不能通过对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调动来保证审计工作人员足够完善,要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来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且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要不断随着社会的进步来接受新的相关方面的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知识面,使审计工作不断完善。

2.4不断扩展审计工作对象

随着医院各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对象也要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财政方面,要对医院整体进行规划和审计。例如对医院管理模式进行审计,使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条例和方法更加清晰有效;对医院的经济进行审计,采取一定的方式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对医院的发展状况进行审计,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使医院增加效益、减少管理和发展薄弱的环节等。这就需要各医院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状况来对不同的层面进行审计。

3、结语

审计相关知识篇3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Judgment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独立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一般来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判断绩效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分析。

审计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审计学;学习;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审计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法、金融学、管理学知识于一体,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其综合性、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均较强,对教师与学生的专业素质有更高要求,存在着“学审计难,教审计难”的两难局面。那怎样才能学好《审计学》呢?本人结合自己在学习《审计学》这门课程的心得,和所琢磨出的一些方法在此与大家进行交流,认为学好该门课程应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一、熟悉教材,把握逻辑关系

《审计学》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要掌握好课程内容必须非常熟悉教材,对于教材可先进行浏览阅读一遍,对全书内容做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读,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不明白清楚的内容做好标识。在细读各章节后,在回头对作出标识的内容再进行学习,这对于掌握重点与难点有很大帮助。第一章至第四章介绍与探讨审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第五章至第九章主要分析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第十章介绍相关审计事项和审计报告;第十一章介绍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审计学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果不把教材真正弄懂,就忙于做练习题,必然事倍功半。只有将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实际操作相关联的章节对照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扎实地掌握本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才能掌握课程逻辑关系。

二、注重难点,理解重点内容

由于《审计学》是实践性、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是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因此,学习时要注重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审计的重点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独立性、审计抽样、审计报告、实务循环方面,如在审计概论章节中要重点掌握三种审计的关系和特点;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章节中要重点掌握独立性的含义及其具体运用;在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与法律责任章节中要重点掌握鉴证业务的含义、要素和分类,以及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主要有违约、过失与舞弊,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审计目标与计划审计工作章节中要重点掌握审计重要性,由于内容较抽象,应多联系实际思考问题,把问题具体化就容易理解了!在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章节中要重点应掌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以及获得审计证据的程序;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与应对章节中内部控制是重点,要着重掌握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五个要素及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章节中重点是检查主营业务收入确认的条件与方法、营业收入的实质性分析程序、销售的截止测试。应收账款审计重点掌握应收账款的函证,包括函证的范围和对象、函证的方式、函证时间的选择、函证的控制、对函证结果的总价评价等;在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章节中要重点掌握采购付款和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应付账款的审计,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的审计;在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中重点应掌握存货监盘的含义、监盘计划的制定、存货监盘的程序、特殊情况下处理;在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章节中应重点把握银行借款的审计、所有者权益的审计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审计。特别要注意结合相关账户的会计处理和有关规定,分析业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货币资金审计章节中重点是库存现金的监盘、银行存款的函证、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取得与检查;在审计报告章节中要重点把握各种意见审计报告的含义、出具条件和格式用语。每学习一章内容就针对该章内容多做练习,促进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对于有些教材后没有相关的习题,则可选用职称考试相关的练习。对于重点内容老师一般要重复两到三变,让我们从视觉、听觉上对这些重点烂熟于心,对于非重点内容做到不忽略、不遗漏。非重点内容我们基本上通过课前预习、课后看书都能读懂。

三、牢记原理,学好课程关键

由于审计学课程与“会计知识”相关联,所以同学应视自己原有会计知识学习的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无视自身的特点盲目选择不适宜的学习方法,比如基础较差的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不能都停留在解决应知应会的问题,而应有所区别。另外,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能做到事先预习,事后总结、发现问题,不能将老师讲课的重点记录下来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呢?首先要搞清楚基本的东西,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如第一章至第四章介绍与探讨审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知识必须搞清楚,你要不了解则后面动手进行的实务处理可能就很困难。对于这些概念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对于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其内容,还有能够灵活运用,所以学习的方法很重要。一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学法,对理论性、知识性的学习内容,比如审计教材中的基础理论体系,应当运用讨论法、研究法;而对应用理论体系,应当运用观察法和操作法;二要根据学习形式选择学法,大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四种:课堂学习活动、自学活动、创造性活动和相互讨论、启发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三要根据学习水平选择学法,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学习上首先要解决好应知应会的问题,着力培养基本职业技能;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应在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管理技能与职业判断技能,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较高水平。这样,不仅能学到知识,增强技能,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多做习题,运用基本方法

一般情况下《审计学》课后作业是少而精,重点突出,难度适度,知识覆盖面广,同时题型多样化,同学们要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因此,我们要通过做题目来了加以掌握的,对于其中出现比较频繁的概念和方法我都用纸记了下来,然后加强记忆。配合老师的讲解,多看看重点的段落,破解重点案例,增强风险审计导向的意识,这样学习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对于课后习题,我也是自己先做,做完后再去看答案解析,这样便于我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前,同学们都不愿意动脑子,听课当然轻松,跟着老师走就行,讲义也很薄,翻翻就完事,练习先看答案,甚至连笔都不用动。最头疼的就是自己看书自己做题(消除杂念情况下),那可真是费脑细胞,可是,也只有这种方法,才是通往成功的正道。因此,在课堂上要掌握每一要素具体内容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后要多做题,最好的练习就是教材上的例题,基本上都把重点难点涵盖了。很多同学在利用这个资源的时候就是”看”题,而不是”做”题,看一看答案,都会,一做题,都不会――翻看书了然,关了书茫然,实际上是完全没有掌握。我的观点是,对于书上的例题,案例、不管大小,难易,都按照考试的要求认真的写在本子上,好好做一遍。一遍不行做两遍,这样反复记忆,加快速度,熟能生巧。我的建议是最少做两遍,一定要做到:做了就能掌握,掌握就能吸收,吸收就能融会贯通;对那种看题式的练习方法,越少越好!

五、案例练习,加深知识理解

由于审计理论比较抽象,同学们不易理解;审计专业又脱离实际,对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经营业务、环境、审计实务中的具体环节却知之甚少,所以大量的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尽量保持与理论课内容同步进行,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老师往往采用案例导入的形式,使同学们进入特定的审计情景。随着章节内容的逐步展开,将揭示所导入案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对审计学最新热点问题也可纳入其中,使学习内容常换常新,以便让同学们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1.注重案例学习效果。由于计算机知识和财会知识是支撑现代审计不断向前迈进的两条有力的腿,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注重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计算机审计技能和财会知识水平。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与音像资料融入审计案例教学,便于同学们,通过真实的场景,了解案例信息,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如小组讨论式、辩论式、角色扮演式去体会所学的课本知识;将复杂、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地展现在面前,增强了听课的兴趣感和问题感,同学们要积极参与其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事求是,随时记录”,能学会独立思考的思路,强化对信息的识别、挖掘、分析技能的训练,提高感性认识,扩大视野。从而提高对《审计学》课堂的吸收效果,总结出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度把握,提高审计教与学的效果。

2.深入实地审计实习。同学们利用假期到具体的审计单位进行学习,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学会审计实务操作的具体方法,积累相关经验。实习可由浅入深,分步完成。第一步,做好取证、复印、核对等工作,这些都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取得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复印并与原件核对;输入或抄写有关数据资料,编制明细表等工作底稿;有关账表之间数据的核对;报表之间勾稽关系的核对等。这些工作是比较枯燥、重复,但可培养同学们认真细致的职业习惯。第二步,做好监盘、观察、函证等工作。可在审计人员的指导下,负责具体科目某一部分的审计,如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监盘工作,往来款项的函证工作等。同学们必须认真对待,严格履行规定的程序。第三步,做好抽查、详查、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工作。在主审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可深入到具体科目进行审计,如销售收款循环专项审计中“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详查等。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可从“管理费用”等科目的付款凭证抽查开始,掌握抽查的重要性、相关性原则,学会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从而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把审计案例中审计思路的来龙去脉弄懂,并能熟练、灵活运用于不同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实务中,在做题的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归纳。

总之,对于《审计学》课程的学习,只有把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共同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理论学习与审计实践相结合、记忆理解和练习相结合、学习新课与复习旧课相结合、教材内容与新的会计规范相结合,持之以恒,勤奋学习,你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审计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审计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21-02

审计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常开设于其他专业课程之后,该门课程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报表分析等几门主干课程的学科知识于一体,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这些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复习,并结合所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审计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全面复习与审计业务相关的专业课程;第二,不但能够进行会计核算,还能够进行会计业务的核查;第三,培养专业感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鉴于此,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够用,强调实践”的原则,突出其专业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会计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的热点专业,生源稳定,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成熟,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主要专业核心课之一的审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改进却乏善可陈,在强调工学结合、强化专业技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下,审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体现高职院校学生高素质技能型的优势,在面对审计业务时常常无所适从,审计课程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审计课程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此为突破口,完成该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1审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

审计课程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更强调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综合性、应用性,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领域,这就决定了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较一般财会人员应具备更为高深的理论知识,更强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为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特点使得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较广的审计理论知识,全面掌握企业循环业务审计的基本技能,还应该具备执行企业主要审计业务的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偏高,以这样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工作势必会造成偏理论轻实践,理论偏深,实践技能的训练分散。

定位审计教学目标必须基于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教学特点与规律、教学受体的考虑,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的本质。从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尽管审计工作涉及到的领域层次较高,需要的人才素质较高,但是具体审计业务处理时需要不同职业能力层次的人员,以保障不同岗位审计工作的需要。就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层次而言,其培养目标应恰当地定位于审计助理人员岗位。相应的,在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1.2教学方式单一

审计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审计程序较多,条条框框需要理解记忆的也多,这些尽管枯燥,但却是指导审计实际业务处理的重要手段,是审计课程必须完成的理论环节。此外,在审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前期学过的多门专业课程,需要回顾、总结、综合理解的内容也较多,而大多数学生原本相关学科基础不是十分扎实,到了学习审计这一学期就更薄弱了,这样就会对一些审计程序很难理解透彻。这时候,如果在授课内容方面不重视审计理论同审计实践的结合,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前期知识点的回顾,也缺乏相应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一味照本宣科,那么势必会使学生丧失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目前的审计教学中,存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课堂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间或出现的一些审计案例也不够生动、切合实际,虽然教师在讲台上很认真地讲解审计理论和相关案例,可是学生在讲台下却听得一头雾水,疲惫不堪,教学互动比较差,更谈不上教学相长。所以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审计课程的专任教师感叹审计理论教学枯燥乏味,讲授无法推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而另一方面,学生也在抱怨审计课程深奥难学,进入状态缓慢,大家学完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

审计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持续经营;知识结构;审计判断绩效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0-0117-04

一、引言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因此,企业的持续经营问题,已经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主要问题。由于持续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它已成为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除了明确要求“对持续经营假设适当性的考虑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之外,还要求“考虑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换言之,无论是考虑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及相关的经营风险,还是评价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做出的评估,这些审计程序是否能够完成以及完成质量的高低都有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然而,持续经营能力问题从本质上讲属于重大不确定性事项,需要综合被审计单位在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才能做出判断,判断的难度大,属于复杂判断任务。对于这种判断任务,更多需要的是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在我们的会计师事务所中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主要是以财务会计知识为主要知识结构的注册会计师,他们能够作出恰当的持续经营判断吗?在判断者的知识结构中,以管理知识为主的人与以财务会计知识为主的人在持续经营判断中会存在明显差异吗?两者相比,谁的判断更客观、质量更高?研究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持续经营判断本身的特征,提高持续经营判断质量;同时还可能为事务所提供人员招聘和培训方面的指导,节省事务所的人力资源成本。

二、文献回顾

知识是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Libby,1995)。知识结构是记忆中知识的组织(SmithandKida,1991),或者说,是个体知识的构成状况,表现为各种门类、各种层次知识的比例及相互关系。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通常被认为是影响判断绩效的关键因素(Bedard和Chi,1993),问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同,其作出判断的绩效也会存在差异。Libby(1995)指出,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就是知识的内容,是审计判断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由此,知识结构对于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得到了审计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从总体上看,此类研究主要是从经验的角度探索知识结构与判断绩效的关系。部分研究人员首先研究了经验对知识结构的影响,Chi和Rees(1983)研究发现,当个体从领域相关的任务中获取经验后,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中就会添加新的事实知识,同时增加或改变知识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改变知识要素的分类方式。Frederick(1994)通过卡片分类以及使用同表象相关处理回忆任务发现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与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相比,具有更广泛的交易循环和控制目标知识结构。另一些研究探索了知识结构与判断绩效的关系,pratt(1982)在其研究中使用复杂年度报告作为实验任务,研究知识结构的广度与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关系,结果发现被试知识结构的广度与盈利预测准确性正相关。Choo和trotman(1991)以图示为基本框架,通过让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回忆典型和非典型信息并对公司的持续经营情况作出预测性判断,研究了两类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和审计判断方面的差异以及知识结构与判断的关系。研究发现,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有经验的审计人员的回忆与持续经营判断结果显著相关,而对于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却并非如此。

此外,也有少量的文献从教育背景的角度探索知识结构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Curtis和Viator(2000)评价了电算化审计人员的内部控制知识的构成方式及其知识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电算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他们的高等教育背景和早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工作经历有关,并以交易循环作为内部控制知识的主要组织形式,遗憾的是,并未发现知识结构与内部控制评价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钱玲(2004)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为实验任务,检验了教育经历、知识、能力对电算化审计判断业绩的影响,发现计算机教育经历、相关知识都对电算化审计判断业绩具有显著影响。

以上两类研究中,基于经验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的影响,被许多研究者使用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审计任务进行了验证;而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的影响,仅在相对较简单的内部控制评价任务中得到研究,选用被试的教育背景也仅限于电算化审计,最终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并且未必适合于复杂的审计任务。

三、研究假设

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通常被认为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关键因素,同样它也是影响持续经营判断的关键因素。持续经营判断是一个复杂问题,除了经验而外,就作出判断需要的知识来看,主要需要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两方面的知识。而两方面的知识比例的差异很可能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持续经营判断中,基于教育背景形成的知识结构,对判断绩效有显著影响。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方式日趋复杂,持续经营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涉及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和战略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一个企业管理问题。尽管对持续经营判断需要财务知识,但主要的应该是企业管理知识。因此,以企业管理知识为主要知识结构的个体可能更容易作出恰当的持续经营判断。据此提出以下两个假:

假设2:与具有较多财务知识的个体相比,具有更多企业管理知识的个体作出的持续经营判断绩效更好。

假设3:在判断持续经营的过程中,更多的与管理相关的信息被使用。

四、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了2×1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的自变量包括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基于教育背景形成的知识结构,有两个水平:一个是以企业管理知识为主形成的知识结构;另一个是以会计、财务知识为主形成的知识结构;第二个因素是持续经营状况,在实验中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要求参加试验的被试对某公司在未来12个月内的持续经营能力作出判断,也

就是因变量即判断绩效。判断结果由被试在11点量表上进行选择,“0”表示公司没有持续经营能力,“100%”表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很强。

(二)被试

知识属于内隐的心理范畴,是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因此,需要找出能够观察的替代变量对其进行表征。我们选择某大学商学院二年级的mBa和mpacc学生作为本实验的被试,共89人,扣除无效被试5人,有效被试为84人,其中mBa学生41人,mpacc学生43人,其中主要基于如下考虑:第一,mBa和mpacc二年级学生基本上已经学完了专业课程,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企业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的知识;其次,从课程设置来看,mBa的课程结构主要是企业管理知识,而mpacc课程结构则是以财务、会计知识为主。因此,能够反映基于两种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差异。两类人员工作时间均比较短,持续经营判断经验的积累需要比较长时间,可以消除经验的影响。此外,在两类被试中我们全部选择了没有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实验任务及实验过程

本文所使用的实验任务以Choo和trotman(1991)、Kida(1984)的研究中使用的持续经营案例为基础,结合中国的情况改编而成,使用18条信息描述一个假定的公司。有12条信息与持续经营问题相关,其中6条预示公司可能无法持续经营(消极信息),另外6条预示公司能够持续经营(积极信息),但仅凭某一条信息无法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做出判断。根据Kida(1984)对实验材料形成过程的描述,这些积极和消极信息的证据力能够正负相抵,故设定案例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为50%。此外,使用6条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无关(中性信息)的信息确保上述12条信息的均衡分布和实验材料的连贯性,实验材料的首尾均使用中性信息以消除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呈现的信息与被试的专业知识相关时,他们的表现总体来说会更好。因此,为了避免因实验材料本身更多地含有某一类专业知识,而导致某一知识结构的被试判断质量偏高,我们又在积极和消极信息中设置了财务和管理信息各3条。

实验分别在mBa和mpacc课堂上进行,课程结束后,把实验资料发给被试,待其在课堂上完成后把实验资料收回。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二是判断线索的选择。

(一)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

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结果的描述性统计(表1)显示,两组被试的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结果的最小值均为30%。最大值均为80%。mBa组的持续经营能力判断均值为53.78%,标准差为17.46。mpacc组的持续经营能力判断均值为64.88,标准差为12.93%;为了检验假设1,我们对两组判断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mBa组和mpacc组的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结果组间方差显著(p=0.001),这说明,具有较多管理知识的mBa和具有较多财务知识的mpacc所做的持续经营判断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不仅基于经验得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绩效有影响,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判断绩效同样具有明显的影响,假设1得到支持。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心理学的有关结论。为了检验假设2,我们采用了判别分析法。前已述及,本文所使用的实验材料中案例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为50%,因此我们以它作为评价判断绩效高低的标准,认为判断结果更接近50%的那组被试判断绩效更高。对此,我们采用判别分析法中的距离判别计算mpacc和mBa的判断结果与50%之间的距离,结果显示,mBa组的判断结果与50%的mahalanobis距离为0.05,mpacc组的判断结果与500/0的mahalanobis距离为1.32。具有更多管理知识的mBa的判断结果更接近50%,其判断绩效要高于mpacc组,假设2得到支持。

(二)稳健性检验

由于被试均为在职研究生,之前有财务或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他们有可能在工作中积累了少部分持续经营判断经验。为了验证上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在控制被试的这一部分持续经营判断经验后,通过协方差分析进一步检验了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见表3),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的影响仍然显著,经验的影响不显著。我们用t检验,分别检验了mBa和mpacc被试内部有持续经营判断经验和无持续经营判断经验的被试审计判断的差异。结果表明,有经验的mBa和无经验的mBa之间的持续经营判断无显著差异(t=-0.123,p=0.903);有经验的mpacc和没经验的mpacc之间的持续经营判断也没有明显差异(t=1.461,p=0.152)。之所以经验没有对持续经营判断产生影响,可能是因为,我们选择的被试工作时间比较短,而高质量的持续经营判断则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了上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三)信息选择

为了进一步了解作为被试的mBa和mpacc是如何利用给出的信息进行判断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请被试在完成判断后,写出其作出判断所依赖的最主要的五条信息。以此为基础,我们对被试所选择信息中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数量进行了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mpacc还是mBa都较多地选择了管理信息,mpacc选择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比例均值分别为0.44和0.48;mBa选择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比例均值分别为0.39和0.50,两组的管理信息比例均值都高于财务信息比例均值。进一步t检验的结果表明(表5),mpacc的两类信息的比例均值无显著差异,mBa及被试总体两类信息的比例均值差异显著(p=0.043,p=0.035)。这说明,就mBa及被试总体来看,在判断过程中使用的管理方面的信息明显多于财务方面的信息,支持了假设3。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持续经营判断过程中,较多的考虑管理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判断质量的提高。

就被试使用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的比例来看,无论是mpacc、mBa还是被试总体,都没有显著的差异。表明被试对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没有明显的偏好。

六、结论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因此,企业的持续经营问题成为投资者、注册会计师和监管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以mBa和mpacc学员为被试,检验了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差异对持续经营判断绩效的影响,以及被试在判断过程中是如何使用管理信息和财务信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知识结构中以管理知识为主的人员与以财务知识为主的人员在持续经营判断中存在明显差异,且前者的判断绩效好于后者。这一结果进一步检验和拓展了相关研究在简单判断任务下的结论,证实了在复杂任务中,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同样对判断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同时还表明,以管理知识为主要知识结构的人员具有更好的持续经营判断绩效。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被试在判断时更多地使用了管理信息。

审计相关知识篇7

摘要: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教育。但要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科学安排教育内容,灵活选择教育方式,并强化其领导和管理。

关键词: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方式管理

后续教育,又叫“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和补充,以拓展和提高其创造、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职业道德水平,完善其知识结构的教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五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后续教育制度”。这无疑将促进内审人员素质和内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安排后续教育的内容

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是内审人员进行学习的客体,是其丰富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保证,其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在确定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内审人员的职业特性,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明确内审人员需要学习什么。其次要考虑内容的实用性,保证学有所用,学能以用。第三要考虑不同内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工作经验、所在行业或单位的特点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阅历、不同行业的内审人员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后续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后续教育产生广泛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号召力,才能保证后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总体上来讲,目前的后续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知识的教育。目前在国际内部审计工作各个环节,已经普遍运用了计算机审计手段,并将一些审计软件、计算机测试技术运用到审计实务中。但在我国仍有很多内审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的应用,能利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应加强对内审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借助计算机审计软件来开展内审工作。通过培训,造就一批能运用计算机审计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使内审工作跟上时代步伐,以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

2.审计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和内审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对内审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审的作用从局限于监督与评价逐步向风险管理和促进单位发展转移,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方法不断创新。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并及时运用于内审实践,才能适应时展和内审要求的需要。

3.相关政策法规的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法制就越健全;而审计工作本身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业务工作。如果内审人员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不仅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审计风险,影响内审工作地位的提高和内审作用的发挥。因此,内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切实保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内审人员应熟悉掌握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审计法规、会计法规、税收法规、财政金融法规等。

4.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七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忠于职守,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保密。”中国内审协会也颁布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内审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不依法认真履行职责,不坚持原则,随意泄漏所知悉的资料,甚至、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内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后续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5.相关管理知识的教育。现代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侧重于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内审人员掌握现代管理的相关知识,也只有这样,内审工作才能够上台阶、上层次。内审人员应掌握的相关管理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知识、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

总之,后续教育的内容应突出两个字:“新”和“实”,必须内容新颖和实用,内审人员应做到自己缺什么就去学什么,学了什么就要能够在工作中用什么,充分保证后续教育的有效性。

二、灵活选择后续教育的方式

后续教育方式的选择是否灵活、合理,直接关系到后续教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也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选择教育方式,既要考虑其对内审工作本身的冲击,单位经费的保障程度,还要考虑内审人员的素质高低,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笔者认为,为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除采用传统的集中统一培训上课这种模式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1.由内审协会或审计学会牵头举办研讨会,针对改革中的审计理论和实务问题,组织同行业和同学科中理论基础好、学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骨干力量进行深入探讨,并将成熟的讨论结果采用合适的途径传播。

2.组织内审人员到内审工作有特色的地区或单位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也可出国考察,以不断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3.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本行业或本地区举行报告会或专题讲座,介绍审计理论、审计实务或审计法规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景。

4.充分发挥网络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努力办好内审网站。

5.办好内审刊物,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

6.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各类资格考试。

审计相关知识篇8

内部审计变革深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推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面临重大创新。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跨国公司普遍采用全球联网运行控制,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程度显著增强,公司治理将由于人力资本重要性提升而发生重大变化,围绕知识资本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对内部审计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公司治理四大基石之一的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以下六大发展趋势,这些领域的创新将是推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内部审计功能重心由确认向咨询转移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发了全球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经济环境的变化又对内部审计功能的更新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知识经济环境,对业务流程和经济事项的监督和评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iia的内部审计定义打破了以往惯例,在维系其基本的监督、评价职能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边际调整,如试图将监督职能和评价职能整合为确认功能,与此同时,又提出了咨询服务这一全新的功能形式。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对知识这一无形资源的依赖性很高,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内部审计的咨询功能意义凸显,依据固定标准加以评价鉴证的传统确认功能受到一定抑制,或者说难以在更高层次发挥出更大作用。因此,内部审计将在保留原有查错纠弊目标的基础上,向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拓展,亦即内部审计的功能重心由确认向咨询转移。确认成为咨询的基础,咨询为确认提供最终的价值依据,确认和咨询就如同对企业进行体检和开处方,两者相得益彰,内部审计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彰显。内部审计针对确认环节发现的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拓展完善内部审计功能是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目标的重要手段。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的阐述,确认功能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地检查相关审计证据,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治理结构等领域的独立评价,同时确认功能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领域,已拓展到包括经营风险的应对策略、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以及治理结构的完善方法等在内的其他领域。而咨询功能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目标,对企业提供建议及其相关服务,包括战略管理、知识资本管理、企业风险防控、价值链优化、质量管理等。内部审计通过咨询功能向治理层提出直接改善企业运营管理状况的建议,从而间接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完成确认功能向咨询功能的重心转移对于内部审计提高其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内部审计应当拓宽自身知识领域,构建复合型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使用基于知识经济环境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在确认环节发现企业的重大风险,通过咨询活动将这些风险及应对策略反馈给适当管理层,管理者通过运用这些审计成果,来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

二、内部审计模式由风险导向审计向战略导向审计演进

内部审计经历了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几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加剧,企业面临的日常经营活动和关键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风险增加,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成为高风险环境下内部审计的重要选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加之接二连三的公司治理失败案件的发生,引发了内部审计对传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反思。发展为了人、依靠人的人本战略受到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及利益相关者纳入到内部审计框架成为大势所趋,知识经济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到来。传统内部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管控常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营运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但对于战略风险却无能为力,这些风险必须通过实施战略导向内部审计才能降低,发展战略导向内部审计成为必然。

知识经济环境下的战略导向内部审计是基于知识经济的、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核心模块包括战略管理审计、公司治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价值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企业文化审计、企业商誉审计、知识资本审计等。战略的本质是为了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或威胁,将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融合到一个平台,因此,战略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具有战略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内部审计模式,它超越了具体职能部门的边界而关注企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职能部门间的关系,并针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战略的视角,对企业整体和业务单元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对阻碍企业战略实现的业务环节、内部控制活动和重大风险领域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内部审计模式由风险导向向战略导向演进有助于明确内部审计的目标,转变审计思维,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战略导向内部审计促使内部审计目标由微观拓展到宏观,密切关注企业的战略管理,将审计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保持趋同,内部审计与企业系统的协同度得到显著提升,有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三、内部审计业务窗口由事项审计向规则审计前移

传统内部审计业务范围聚焦于经济事项审计,包括财务报表审计、采购审计、销售审计、生存审计、投资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等,这些都属于事后审计,审计窗口较为狭窄。基于事项的财务审计和经营审计已经无法降低企业的风险,事项审计不能降低企业整体业务流程存在重大风险的水平。知识经济环境下,由于规则的相对稳定性和战略意义,企业对规则的运用更为重要,规则制定是否合理,规则执行是否有效,关系到企业取得成果的效率和效果。广义的规则包括法律法规、政策、企业规章制度、内部流程、合同契约等。政策、法律、文化驱动制度,制度驱动业务,业务创造财务绩效,内部审计关注规则,就是将审计窗口前移,从单纯关注价值创造结果,到关注价值创造过程。内部审计业务窗口由事项审计向规则审计前移,有助于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及政策带来的机会,规避法律风险,推动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和业务流程。内部审计窗口的前移,将大幅提升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在控制企业风险、促进企业价值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中人的地位的提高,内部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对人的审计,规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规则的变动实质上是人的利益的重新分配。内部审计开展规则审计,将扩宽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传统审计目标,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内部审计的范畴,强化环境性和公平性,提升各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的制度和文化体系,从而降低企业环境风险,增强企业各系统的协同性和创造性,以及财务绩效的可预见性和可持续性。

四、内部审计对象由部门资源审计向整体能力审计延伸

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都是以物为基础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人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的物质资本主导向人力资本主导转化。根据马克思的价值增值理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本等生产资料的价值会转移到新商品中,而只有劳动才能创造新的价值,完成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知识经济是人力资本主导的经济,是人本经济,基于知识所构建的能力体系远比物质资源本身更为重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限于特殊资源的竞争,而是企业能力的角逐。企业只有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培育、维持和更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的集合体,是企业拥有的最重要的智力资本,是企业持续发展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增强,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都需要真实可靠、及时相关的信息来做出一定程度的判断和分析。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完成从资源审计向核心竞争能力审计的蜕变。

传统内部审计重心在于防范和发现物的风险,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内部审计侧重于对知识资本进行审计,主要包括知识资本投融资审计、知识资本绩效审计、知识资本内部控制审计、基于知识体系建构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审计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审计成为内部审计最为重要的业务之一。企业内部审计对象不再局限于部门有形资源审计,而是拓展到无形资源(包括人力资产、企业商誉、信息系统等)和组织资源,以及构建在众多资源上所形成的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无形资源属于企业异质性的、难以模仿的、效率高的专有资源,它的形成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组织资源则蕴涵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是企业实现预期目标的组织行为方式和生产经营风格,是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效整合的重要手段。企业能力主要包括战略能力、流程能力和市场能力。战略能力是企业最高层的能力,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流程能力是企业内在的能力,是保障企业内部运作顺利的关键;市场能力是企业外在的能力,是企业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这三种能力共同决定的,是企业能力最重要的体现。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内部审计应当拓展审计思路,尝试从战略的角度,完成内部审计对象由资源审计向能力审计的转换。能力审计将是知识经济时代落实企业战略、保持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内部着重开展核心竞争力审计,有利于加强企业价值链中关键环节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更新,帮助企业改进治理,建立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

五、内部审计方法由手工事后审计向信息化实时审计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是网络化和信息化主导的时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得到广泛使用,信息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促使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应用,同时,会计电算化的广泛使用使得审计线索的电子化和审计证据的无书面记录程度大大加强,XBRL、会计信息化、云会计、内部控制信息化、税务管理信息化等新事物呈现勃勃生机,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内部审计革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传统的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大都是手工的和事后的,基于知识经济背景的信息化审计技术应运而生,不仅显著提升审计效率,而且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错误和舞弊风险。基于信息技术的实时内部审计将对企业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包括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投资和融资等活动,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结合使用,通过对整个流程的掌控,提出存在的不足及风险,给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改善企业的运营管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采取更为先进的审计技术,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技巧,开发和利用先进的审计软件,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合规性和效率性四个方面对it风险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向管理者提供实时有效的审计信息。与此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使得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因此,应当加强计算机网络审计系统和计算机犯罪审计方法的研究,发展云审计来破解云安全难题,完善信息化审计方法。

知识经济管理的加强,使审计分析方法和审计沟通方法大行其道。面对庞杂的内部审计线索和证据,内部审计必须利用自身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善于利用各种高效的分析方法,分析内部审计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深入剖析其内在联系,最终做出审计判断,为改善企业运营管理和价值增值服务。信息技术为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大数据的深度挖掘、综合分析和集成利用提供了条件,分析的广度、深度、精度和及时性远远超过手工条件下的审计分析,捕获重大风险领域和机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功能。此外,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与其他机构和人员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良好的关系,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影响,共同解决问题,使被审计人员意识到审计是一种帮助,而不是威胁。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相比审计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沟通协调方法或许更能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审计相关知识篇9

关键词:网络审计;涵义;背景;特征;弊端;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178-01

1网络审计的涵义

网络审计就是基于互联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人机结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远程审计。审计人员按照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要求,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快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在网络上对客户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整理、查证、分析,进而得出审计结论。它是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经济活动网络化、虚拟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崭新阶段。

2网络审计的特征

(1)审计空间进一步拓展。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资源在极大的范围内得以交流和共享;会计信息涉及到交易关联方的各个方面,同时能访问会计信息的用户可能涉及整个网上用户。因此,为了防止信息的使用者采取恶意操纵行为,破坏和更改会计数据,以及会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留和篡改等行为,应将审计空间范围扩大到交易关联方以及网上有关信息用户。

(2)审计时效性得到保障。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企业经营的网络化、虚拟化,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剧,广大投资者、客户及有关部门(工商、银行、税务部门)渴望及时获取相关会计信息和经济业务信息以作出决策。而通过网络审计,可满足这种需求。审计部门随时对企业进行审查,及时收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最新会计信息和有关经济业务信息,并向有关各方,审计的时效性大大提高。

(3)审计人员素质更高,知识更全面。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只需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的知识足够,即使在审计电算化阶段,审计人员也只需要懂得操作电脑即可,但是在网络审计时期,审计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网络技能,熟练运用inteRnet进行审计。

3网络审计存在的弊端

3.1网络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任务艰巨

网络审计的风险因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物理风险。计算机硬件自身的局限性造成了物理风险。如计算机发生了链路故障或者遭到自然、机械灾害损坏,已经非法操作等,导致数据毁损或丢失。

(2)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网络的虚拟性,网上交易活动不可见性,必然加大审计线索和证据的获取难度,网络经济中的审计线索和证据均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这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3)外部网络风险。网络“黑客”和病毒的侵入,恶意攻击网络,篡改、破坏审计数据甚至整个网络系统,威胁着网络化企业的安全,有时甚至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3.2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完整

网络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网络审计人员应该是一种复合型、全方位的人才,具备一定的法律、审计、网络、通讯、计算机、商贸知识。我国目前这种网络审计人才匮乏,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完整或者更新很慢,出现横向学科知识边缘断接,纵向知识更新断层的局面。

3.3审计软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审计软件开发还处于成长阶段,具有独立开发高质量的审计软件的公司很少,应用审计软件的企业数量有限,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3.4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在网络审计环境下,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对保证审计独立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不能从宏观环境层次上有效地预防外界对审计的干扰。计算机的电子信息及无纸化信息能否被法律接受,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其能否作为审计和税务检查的有效证据,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5缺少专门的鉴定部门和健全的社会服务机构。

网络审计其实是一种信息化技术,这种技术是否可靠,需要有关部门权威鉴定。目前不少企业开发了审计软件,却找不到权威的鉴定部门和机构,其软件的安全、可靠、高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以企业信息化为特长尤其是以网络审计为特长的社会咨询服务机构太少,专业从事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实施或监理的机构尚无。

4网络审计的发展对策

4.1网络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防范网络审计风险:

(1)完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控制设计。企业应该选用质量可靠的计算机硬件,关注计算机的实体安全、火灾报警、防护系统、使用记录、后备电源、操作规程、灾难恢复系统是否完备。定期检查测试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运行情况,防患于未然。

(2)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交易系统,在进行网上交易时保护企业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维护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在技术上对整个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为网上交易提供周到、强力的数据安全保护。

4.2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家、学校、审计组织等部门应该采取措施,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加速审计人员知识更新,培养具备一定的法律、审计、网络、通讯、计算机、商贸知识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强审计人员对网络审计理论的认识、理解,使其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审计活动。

4.3审计软件,使之更趋完善

审计软件的一部分功能可以内嵌入企业的财务软件中,对日常的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在企业发生一定程度的违规操作时,实时提醒,体现网络审计的时效性。

审计软件应该更加智能化:软件可以自动对系统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全面检查;自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减少审计风险;抽取符合要求的审计样本,尽量做到以一概全,以点见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拟订审计工作计划,编制工作底稿,出具独立审计报告。

4.4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应该完善相关法律,借助法律的强大力量,营造一个有效的外部法律环境,对有损审计独立性的行为予以法律诉讼和惩罚。政府应该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电子信息的有效性进行界定,使在进行网络审计,尤其是在进行电子证据,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等合法性审计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财政部、审计署等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建立一套适用于网络审计自身特点的新的审计准则――网络审计准则,以指导网络审计工作。

4.5专门的鉴定部门和健全的社会服务机构

国家要尽快成立鉴定部门,对企业开发的审计软件系统进行检验、评定,以确保审计软件系统的安全、可靠和高质量运行。要进一步鼓励成立以为网络审计系统提供咨询为特长的服务机构,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为网络审计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宝强.“网络审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05,(1).

审计相关知识篇10

[关键词]知识审计知识审计模型审计方法审计指标

[分类号]F239.42

StudyonKnowledgeaudit

ChengJuan

informationmanagementSchoolof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

[abstract]thepaperbrieflyexplainstheconceptofknowledgeauditandwhichproblemsitcanresolve.thenitintroducesthemethodsofexecutingknowledgeauditanddesignsamodelofknowledgeauditwhichincludesfourparts:auditteams,auditmethodsandtools,auditcontentsandauditgoalandbuildstheindicatorssystem.atlast,itgivesaflowofexecutingknowledgeauditandmakestheconclusionsthatitneedsfurtherresearchwhenpracticeknowledgeauditinenterprises.

[Keywords]knowledgeauditknowledgeauditmodelauditmethodsauditindicators

1前言

无论是知识管理战略的确立,还是知识管理实施初始阶段的建模,都要以知识审计为基础,也就是说,企业只有了解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才能制定知识战略,才能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按照著名学者annHylton博士的研究发现,许多知识管理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之前,并不清楚组织现有的知识和潜在的知识,并不清楚自己的知识需求。[1]

知识审计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流程,它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考察和评估,分析企业已有的知识(知识基础)与缺乏的知识(知识需求),针对企业的情况,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报告。对知识审计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annHylton认为,知识审计是对公司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考察和评估,针对公司的知识状况,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报告。DavidSkyrme认为,知识审计就是识别组织核心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分析知识差距和知识流等,并判断它们对经营目标的影响。综合来看,知识审计能够回答的问题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企业已经拥有哪些知识、缺乏哪些知识、谁需要这些知识,他们如何利用这些知识?[2]

2知识审计方法介绍

由于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很难完全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审计,因此在不同的知识主体内部或者外部进行审计,所使用的审计方法无法统一,而这些审计方法都各具特点,所选择的审计指标也互不相同。一般的知识审计都使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下面列出的是一些主流的知识审计方法。

2.1JayLiebowitz的知识审计方法[3]

JayLiebowitz博士是maryland-BaltimoreCounty大学的教授,他也是研究知识管理系统方法论的专家。以下步骤是JayLiebowitz等人提出分三步进行的知识审计方法:

(1)识别目标领域内现有的知识。

①确定目标领域内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汇集点、知识源、知识流和限制条件,包括识别影响目标领域的环境因素。

②识别并定位目标领域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③建立目标领域的知识地图,描述知识分类体系和知识流。

(2)识别目标领域内缺乏的知识。

①进行差距分析,找出要达到经营目标还需要哪些知识。

②确定谁需要这些知识。

(3)对目标领域内的知识管理提供建议。

2.2德尔菲(Delphi)的知识审计方法

全球最卓越知识型企业(mostadmiredKnowledgeenterprise)在1998年由teleos发起并主办,每年一度。全球maKe研究是建立在德尔菲(Delphi)方法论基础上的,利用专门讨论小组鉴别关键问题,通过三个轮次的筛选达成最后的一致意见。第一轮,由专门讨论小组的成员提名可能的全球maKe公司;第二轮,专门讨论小组的每个成员从被提名的组织中选出最受钦佩的三家公司,至少有专门讨论小组成员的10%选中的组织才能成为全球maKe最后参加决赛的公司;在第三轮也就是最后一轮中,使用以下8个指标作为评选标准对公司打分,每个指标最高为十分(excellent),最低是一分(poor)。最后teleos会根据专家讨论结果并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分析给出最终结果。

(1)公司在创建适应需要的知识型文化环境方面的努力;

(2)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的支持与认可程度;

(3)公司开发和提供知识型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4)最大限度发挥公司智力资本价值的成就;

(5)公司在创建能促进知识共享的环境方面的措施;

(6)公司是否已形成了一种能不断进行持续学习的文化环境;

(7)有效管理顾客知识以增加顾客的忠诚度与利润贡献度;

(8)通过知识管理为股东最大程度创造财务利润。

2.3知识审计的一般方法

(1)调查表法

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事先拟好需要了解的问题,设计好调查表格,发给有关人员征求意见的方法。这是知识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调查表一般设计成问题式,所以又叫问题式调查表。设计调查表时应注意它的必要性、可行性、准确性和艺术性。调查表可以发给相关人员,也可以发给全体职工。填表人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填表时可以由审计人员现场填写,也可由被调查人填写。具体情况应根据工作需要而定。

(2)流程图法

流程图法即用各种符号将某一种业务程序绘制成一张工作流程图的方法。此方法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联系和某一管理工作的程序。可以采用调查内部控制的流程图符号绘制,也可创意其它符号。但是,一个审计团队和审计项目所采用的符号必须一致,以便于我们正确识别。

(3)组织系统图法

组织系统图法即将审计的单位各级组织机构绘制成一张图,用以反映被审单位从上到下和各部门机构间的领导关系及知识供需关系。这是审查被审单位的知识管理组织机构是否健全,知识供需分工是否明确的主要方法。

3知识审计模型研究

Chiesa等人(1996)曾提出过一个二维创新审计框架,把创新审计分为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两个层次。审计是借用财务学的概念,它通过对创新活动的表现和实施情况度量和评测找出同基准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并制定弥补这一差距的可行性计划。这种把审计纳入创新活动评价的做法,为我们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的测度和评价提供了启发性思路。要提高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必须考察知识管理活动的内部。知识审计是揭示知识活动的一种较好方法,它通过对知识活动的表现和实施情况的度量和评估找出同基准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并制定弥补这一差距的可行性计划。[4]知识审计通常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5]

前言中已经提到知识审计针对什么问题及它能解决什么问题,具体来说,知识审计应该完成以下步骤:

(1)揭示组织实际知识水平;

(2)分析知识资产的结构、障碍和促进因素;

(3)提高知识在组织的受关注程度;

(4)设计知识地图,找出差距;

(5)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3.1知识审计模型设计

对于一个知识型组织而言,企业的整体知识结构及企业文化决定了知识资源的分布、利用是否合理,因此知识审计的第一步应从组织知识结构和文化开始;审计的第二步针对企业知识资产进行,本文将企业知识资产分为四部分,即营销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评估管理;审计的第三步将找出企业知识能力差距,为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实施审计离不开审计团队和审计方法,审计方法在前文已作介绍,审计团队则是由不同的专家组成,包括公司战略制定者、财务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识分析家、知识产权专家和市场营销专家以及信息技术专家等。[6]

本文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一种知识审计模型,如图1所示。[7][8][9]

3.2建立指标体系

指标的选择通常会有许多的问题存在,慎选指标的标准对于企业在推行知识管理项目时有关键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能够审慎选择指标,以免陷入推行的迷惘。一般来说,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标的设计应体现出逻辑关系,并尽可能反映知识的方方面面。

(2)层次性原则。指标之间不能互相隶属,不能将不同方面的内容纳入同一指标。

(3)细分性原则。指标的含义不能过多,以免不同的评审者对指标的内涵产生不同理解。

(4)可操作性原则。若评价指标过于复杂,会给审计带来困难。

(5)可比性原则。指标要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此外,还要注意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成长性与预测性等原则。

由于在对组织知识活动进行评价时要有多个方面的考虑,为了综合、全面地审计知识,从知识活动的过程、组织结构、知识活动带来的经济收益以及其他方面进行考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科学,这些审计指标的信息分别来源于专家评判,或对被审计对象的自身情况的分析。结合图1的知识审计模型中的审计内容,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知识审计流程

知识审计是动态的流程。完整的知识审计过程一般来说,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完成阶段。[10]

(1)计划阶段。这个阶段要清楚了解企业现状,定义知识审计的目标、识别各种限制条件、制定知识审计的计划、并确定知识审计的指标体系。定义审计目标,是为了规范审计的目的、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所以目标要尽可能的具体;识别限制条件和制定计划,是为了在知识审计的实施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并把成本控制在预算之内。限制条件包括了财务预算上的限制组织内部基础设施的限制、时间限制等;确定知识审计的指标体系,是为知识审计提供比较的基准,前提是要对理想的状态有清楚的认识。

(2)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所做工作的基础上,要依据组织的具体情况,选择知识审计方法,实施知识审计。知识审计的实施包括了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评估等。

①数据收集阶段。数据收集阶段是要根据需要完成的审计目标收集数据。数据可以通过问卷、个人面谈或集中群体面谈、从知识管理软件系统中统计数据等方式收集。通过问卷或面谈的方式,非常关键的是为合适的人设置合适的问题。一个核心问题是调查表所设置问题答案的内容、形式和数量是可用的。一般来说,如果企业拥有知识管理系统,则从系统中直接统计的数据是审计的主要依据。

②数据分析阶段。数据分析可以由企业内部专家完成,也可以通过外聘专家来分析,这取决于内部可以利用的资源及收集的数据的容量和复杂性。有许多的工具和方法可以用来分析数据。如果数据量小,则可以通过简单的运算表,对于复杂的大规模数据,则需要编制相应的计算机处理程序,运用复杂数学模型和算法才能实现。对于收集的数据一般有三类分析:一般性分析,策略重要性分析,数据流图分析等。

③数据评估阶段。数据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对数据所产生的问题和机会进行解析和评估。不是全部问题都能够准确定位,有些问题因为企业资源的限制而不能定位,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或物理资源等的限制。许多问题可以被识别,并且有机会进行不断的改进,使得知识质量不断得到优化,如信息的存储,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资源的非标准和规范,信息超负荷、透明和会计责任的缺乏、不可跟踪等。

(3)完成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整理和评价知识审计完成后得到的数据,形成审计的意见和建议编写知识审计报告。一般来讲,需要绘制知识地图描述组织的知识流,找出组织的知识差距。

①推荐沟通阶段。沟通策略在整个知识审计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建议案提出后就更加关键。因为建议案一般都是对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绩效的改进方式,可能会引起相关人员的误解、不满甚至抵制等。在这个阶段,要整理和评价知识审计完成后得到的数据,形成审计的意见和建议,编写知识审计报告。一般来讲,需要绘制知识地图,描述组织的知识流,找出组织的知识差距,然后与相关部门或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

②实现建议阶段。如果知识审计形成策略,通过此策略生成的建议报告被充分沟通和认同,就必须制定落实建议案而改进的行动计划。

③持续优化阶段。知识审计的目标就是为持续优化管理过程,达成最佳管理实践。因此知识的审计不是目的,而是为改进绩效的一种措施,需要定期对照审计发现的问题,依据审计报告和建议案不断对照,使得管理过程更加可控。

5小结

知识审计还是一个很新的研究领域,在理论建设和实践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目前,对知识审计的研究,理论方面还不够完善,实践方面还处在探索时期,没有实现一般化,如何针对具体的企业设计合理的审计方式、如何将知识审计与知识管理的评估以及组织的基准管理联系并融合起来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冯静.知识管理实施的第一步――知识审计.情报科学,2004,(5):598

[2]陈晓雨,王甜.知识资本审计模型――企业知识管理的新工具.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28~29

[3][2006-9-28].JayLiebowitz,BonnieRubenstein-montano,DougmcCaw.theKnowledgeaudit.http://userpages.umbc.edu/buchwalt/papers/Kmaudit.htm

[4]马小勇,张利.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审计.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1,(4):25~26

[5]SusanHenczel,theinformationauditasaFirstSteptowardseffectiveKnowledgemanagement.informationoutlook,June,2001,(6):48

[6]奉继承,赵涛.知识管理审计的概念、模型与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7):103

[7]马小勇,官建成.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能力审计.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2~43

[8][2006-9-28].annHylton.aKminitiativeisUnlikelytoSucceedwithoutaKnowledgeaudit.省略/docs/km_articles/Km_initiative_Unlikely_to_Succeed_without_a_K_audit.pdf

[9]thirumoorthyparamasivan,Knowledgeaudit.tHeCHaRteReDaCCoUntant,noVemBeR2003:49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