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产物流特点十篇生产物流特点十篇

生产物流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2:10

生产物流特点篇1

摘要:由于钢铁企业的生产是化学加工和物理加工相混合的长流程生产模式,其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从钢铁企业生产运行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了钢铁生产物流管理的要点,提出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基本构成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

一、前言

制造业物流管理主要包括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由于钢铁企业生产周期相当长,从原燃料入库到成品出厂的整个生产组织过程至少在60天以上,故钢铁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交货周期、在制品库存、生产运行成本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全球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钢铁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依照钢铁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等固有的业务特点,构筑高效的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体系,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就显得格外重要。关于企业生产管理,特别是物流的概念、物流活动的基本构成及物流管理的内容详细介绍。

鉴于钢铁企业的生产是化学加工和物理加工相混合的长流程生产模式,它的生产物流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一般论著涉及不多;在管理方式上,它与传统的基于mRp/Bom展开的物流管理策略有很大的不同。故本文将按照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具体特点,结合宝钢多年的物流管理经验,就钢铁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模式作些探讨。

二、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要点

2.1钢铁企业的生产运行特点

要了解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要点,首先要搞清楚钢铁企业的生产运行特点。现代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工厂布置都是按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来设置的,一般的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从工艺流程上看,钢铁企业属于典型的、流程型的生产类型制造企业,因此只有大量大批的生产才能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客户需求的日趋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致使对产品的要求已是多品种、小批量,要解决大量大批生产与需求要求多品种、小批量的尖锐矛盾,有必要对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细分。按照钢铁企业各工序的工艺特点和管理特点,可将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分为两大部分,见图1中的虚框1和虚框2。

虚框1是高炉冶炼区。生产任务是向下道的炼钢工序提供合格的铁水。由于高炉炼铁所固有的工艺特性,并且追求的是高产、稳产和低成本,因此,高炉炼铁是按标准铁水成分生产单一的产品,这一生产过程属于典型的连续的流程型生产类型。虚框2是炼钢、轧钢、成品生产区。合格的钢铁产品包括内在质量(理化性能)和外在质量(表面及外观),内在质量的关键部分是由炼钢工序决定的(化学成分),产品的其他质量属性是在轧钢和再处理工序形成的。因此,要生产满足客户需求的钢铁产品,炼钢及以后的各道工序必须采用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方式,也可部分依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以存货生产方式组织生产。

2.2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要点

介绍了生产类型的概念和分类方法,而通过对钢铁企业生产运行特点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钢铁企业内部存在有不同的、甚至是混合型的生产类型,对于不同的生产工序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图2所示,对于不同的生产工序,其管理对象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工序对应的管理要点、管理项目也不一样。面向生产流程的管理,是生产过程的日常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是各种不同的物料,它们可能是散货状的矿石、煤炭;也可能是高温的液体铁水、钢水;或者是单件管理的钢坯、钢板。显然,不同的实物对应不同的运输、加工、仓储方式,它们的计划管理、物流控制的要点也就各不相同,但其管理实质是相同的,即通过生产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强化对物流的控制。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严格管制,从而确保物流的畅通,最大限度地实现各主体生产线的连续一体化作业,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这对于高炉冶炼区域的管理尤为重要。钢铁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要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钢铁产品。围绕这一目的,为满足用户需求,换一个角度,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主业务流程管理内容与面向生产流程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其要点及管理项目。面向主业务流程的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是客户订单、以及对应于订单的实际材料(材料与订单的关系),物流管理的目标就是向客户按时交付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按客户订单生产的经营思想在炼钢工序就要充分体现。综合图2和图3也可以看出,面向生产流程的物流管理与面向主业务流程的物流管理,其交叉点是从炼钢工序开始的按客户订单生产(或部分产品依对客户需求的预测进行生产)。

三、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

由上述分析知道,可以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管理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即一种是以高炉炼铁区域的面向生产流程的物流管理;另一种是从炼钢开始到成品发货为止的面向订单的物流管理,它采用面向生产流程与主业务流程相结合的物流管理模式。由于在流程的不同环节,其管理对象不同,致使管理的要点和管理项目也不完全相同,这也就决定了在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中,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3.1高炉炼铁区域:面向生产流程的物流管理该生产区域连续一贯性的生产特点、管理对象、管理要点和管理项目,决定了其物流管理的本质是实施对物流的严格控制。由于高炉炼铁是采用按标准铁水成分法生产单一产品的生产方式,因此,该区域的物流管理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以下2个方面。

(1)矿石及煤炭配比优化技术、全球的优质铁矿石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地,为实现高炉炼铁的高产、稳产和低成本,象日本的新日铁、韩国的浦项和我国的宝钢以及台湾省中钢等,都采用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铁矿石进行生产。低成本及稳定优质的铁水取决于铁矿石的质量、价格及配比结构,同时,矿石的配比还受高炉的寿命、操作条件等限制。因此经济合理的矿石配比成为高炉炼铁的一项核心技术(简称“配矿技术”)。同样,煤炭配比优化技术(简称“配煤技术”)也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各钢铁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在不同时期,依全球的矿石和煤炭的资源供应、运输等条件的变化来调整和优化配矿和配煤方案,一般多采用专家智能分析与支持系统。配矿、配煤方案是钢铁企业编制原燃料采购清单的重要依据,是形成采购供应方案的基础。由于矿石、煤炭等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对这一类的物料供应需要进行战略性规划,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构筑相对稳定的物流管理。

(2)原料输入、输出及料场的优化。原料的输入、输出管理是对配煤、配矿方案实施的过程管理。原料的输出系统是企业内部的运输系统,依散货的特点,一般都采用皮带运输,管理的重点是从不同的料场所输出原料的配比与批次。输入有水运和陆运两种方式,对于主要依靠进口原料生产的企业,如新日铁、浦项、宝钢以及台湾省中钢等,平衡船舶、码头和港机的能力是物流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结合企业内料场的分布和存量,上述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建有料场智能化管理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决策支持模型。

3.2炼钢、轧钢、成品区域:面向生产流程与主业务流程相结合的物流管理该区域的生产特点是实施连续化的大生产,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能力,取得企业效益最大化。大规模定制是这个区域生产组织的基本思想,因此钢铁企业在炼钢—轧钢区域的生产必须采用内部主业务流程与生产流程相结合的物流管理模式,其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为构筑高效的钢铁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如图4所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1)需求管理功能①需求预测模块:管理和预测客户需求、规划战略性客户等;②销售计划模块:价格管理、销售计划、产品组合优化、利润预测等。(2)订单谈判及签订功能包括客户询单/订单管理、动态产能管理、交货期应答及承诺等。(3)订单排程功能包括订单优化组批模块、订单优化排序模块、材料匹配模块、动态产能优化模块等。(4)生产制造控制①连铸—热轧一体化计划:关键是制订炼钢的出钢、精炼、浇铸及热轧轧制一体化生产的“火车时刻表”,并使物流按“时刻表”移动;②材料的组批生产:在炼钢及以后各工序的生产中,材料是按客户订单进行加工的,为增加加工批量,需要对材料进行组批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5)成品发货管理根据储存和运输的能力以及客户订单的交货期、运输方式、产品交付地点等,对发货成品进行优化组批,建立成品的物流运输模型,实现经济批量运输。

3.3其他

(1)铁水调度优化在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中,如图1中虚框1与虚框2所示,其交接点是高温的液态铁水,高温物流的特点是连续的不可间断性。为确保炼钢的正常生产,铁水的优化调度和铁钢的优化对应非常重要。

(2)实时的物流跟踪技术钢铁企业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大规模的物流,物流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必须依靠现代的信息技术才能支持高速的物流,实现信息流与物流的同步。因此,建立制造执行系统(meS)是实现钢铁企业内部高效物流管理的基础。

(3)生产事故应急处理钢铁企业在日常生产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故,对应各种事故要有应急对策,依长期实践经验建立企业的专家决策支持应急处理系统。

四、结语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衡量生产物流管理是否高效,关键看能否充分适应包括外部市场的要求。各企业依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构筑各自的物流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的管理要点和所需解决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物流管理解决方案。从我国宝钢等部分钢铁企业的成功经验也可以看出,依据钢铁企业生产运行的特点和管理要点,设计完善的生产物流管理体系,并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同步,这对于改造传统企业、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生产物流特点篇2

【关键词】物流产业集群;物流联盟;物流虚拟集群

一、物流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比较

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是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物流业态或模式,是在特定的区域内物流企业为实现物流资源优化与功能整合的聚合点虽然它们的内涵、区域跨度和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在国内外实践过程中它们体现了综合性、地域性、物流资源的集中性和物流市场交易的集中性。同时,它们本身是一种物流资源或结点,在这些物流资源的基础上,物流企业作为物流资源的整合、物流功能的执行主体与支撑服务主体在此聚集,形成群落,它们本身就是物流产集群,根据企业间的组织程度与物流资源整合和功能集成程度的不同,它们属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物流产业集群,例如储存型物流中心属于简单的初级的物流产业集群。

二、物流产业集群与物流联盟和虚拟物流企业的比较

物流联盟、虚拟企业和虚拟联盟是企业为强化其竞争优势而进行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创新,是企业间某些特定的合作关系。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等方式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动,从而取得“双赢”效果。

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连接成的临时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

从定义看在物流联盟和虚拟物流企业间的合作有严格的规定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存在主导企业,虚拟企业还具有临时性。它们的合作范围和内容虽然具有物流产业集群的跨区域合作和物流功能的集成等特点,但不满足集群的植根性、社会网络特性、稳定性,它们只是物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间合作采用的形式之一。

三、物流产业集群与物流虚拟集群的比较

企业虚拟集群是指以合作创新与共同发展为内容和目的,借助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络,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他组织机构通过正式和隐性契约所构成的相互依赖共担风险且长期合作(在虚拟空间)的集聚体。组成物流虚拟产业集群的企业具有生产的公共属性,即生产(包括提供服务)相同或同类产品生产(包括服务)同一价值链上的不同产品。这种“同一性”是虚拟产业集群整合增效的基础。

物流虚拟产业集群突破了物流资源的地域分布的限制、拓展了物流集群的发展空间,形成了更大的创新网络,它是集群发展的高级形式。但是,它运作的基础仍然是物流结点网络和真实的物流产业集群。只有在真实物流产业集群基础上借助信息网络,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物流资源、物流功能整合优化,以及跨区域的物流企业的合作。由现代物流的特征可以看出,现代物流服务的实现依赖于信息、知识和高技术的投入,依赖于物流供给者和需求者的交流,所以,地理的邻近性和企业间的互动是实现物流服务的高附加值和创新服务的保障。地理的邻近性、文化的邻近和集聚对物流企业的知识流动、信息获取、学习和创新至关重要,现实空间的物流产业集群是虚拟物流集群的基础和保证。

四、物流产业集群与物流企业集群的比较

目前对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混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者认为两者是同一概念,只是观察分析的方法不同;也有的学者对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进行了区分,例如,李亦亮认为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区别是:产业集群强调企业间的联系,对地理的集中性要求模糊;产业范围界定模糊;与企业集群单一的企业主体相比,具有企业与研究机构、大学等支持组织共同构成的多元主体特征性;产业集群没有强调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而企业集群由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构成。

五、物流产业集群的特征

(一)物流需求指向性的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代物流是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一种派生需求,它与生产和消费活动密切相关。同时,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和内容往往与城市规模、类型有关。

(二)以物流网络为依托的物流资源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在物流产业集群为物流需求客户提供以物体时空转移为基础的个性化物流服务,根据现代物流共生特性可以得出,个性化集成物流服务的实现一方面要依靠运输和仓库的结点,另一方面需要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在空间上相对集中。

(三)企业间分工协作与竞争的关系:物流产业集群的企业不同于其他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集中于某一生产工序或某一中间生产,通过大规模生产节约生产成本,企业间的竞争表现为具有同一物流功能的企业和不同物流网络选择的企业协作群之间的竞争。

(四)社会网络、物流网络和信息网络高度耦合:以物流功能、资源整合集成为基础,以物流网络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的企业网络,相关企业间的地方社会网络关系和物流实体网络是最重要的特征。

(五)跨区域和跨产业性:跨区域性是指物流产业集聚的地理空间与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分布的不一致性。跨产业性是指物流的共生性决定了物流是一项为其他产业提供辅助的行业,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可为多个行业提供物流服务。

(六)地理集中程度与其他产业集群相比相对较低:物流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物流节点网络,尤其是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具有固定的地理位置、空间不可转移性和跨区域的特点,导致了物流产业集群的地理分布相对分散,集中程度较低的现象。

(七)多中心性:在一个集群内部可能存在多个物流服务集成商或生产、消费企业的物流集成部门参与物流企业的物流功能集成和资源整合,所以物流产业集群具有中心性。

(八)地域性:物流产业集群具有“空间摩擦”,如距离、时间、转载等。物流企业的某一区域的集聚和与产生、消费的共生集聚克服了“空间摩擦”,有效降低了物流功能集成和资源整合的成本。

参考文献

[1]谈毅.我国区域物流发展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

[2]邱斌.现代物流业对产业集聚“区位因素”影响的研究[J].物流技术,2009

生产物流特点篇3

关键词: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特点;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F306.6文献标识码:B

一、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相关概念

所谓“农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农业生产资料产品,主要包括:农业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等;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农药、肥料等以及畜牧生产所需的畜禽、饲料等;农业生产需要消费的其它原料、材料、燃料。因此,农资产品物流体系就是指对农业生产所需的一切生产资料进行采购、运输、调配和储存等物流过程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体系。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的吹响,农资产品市场再次焕发生机,与之紧密相连的农资产品物流体系也发展起来,并表现出了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二、我国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主要特点分析

综观我国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整体发展状况,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分散性。分散性是由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分散进行决定的。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仍是相对落后的,家庭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生产组织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是一家一户分散进行的,农资产品的物流服务体系就要覆盖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同时,农民的生活居住也比较零散,自然村落众多且分布广泛,彼此之间通常相距几里或者几十里路程,交通不便。

2.差异性。“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1]使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在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农民对农资产品的需求数量、需求种类、时效性等方面都会不同,如播种时节会集中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种苗、播种机等,作物的成长期会需要大量的农药、微量元素等。同时,农、林、牧、副、渔业又各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其多样性对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服务需求自然不同,加上不同地域农村的经济、人文环境和物流发展水平的不同,如有的地方是飞机运输,而有的却还是马车、人力运输,导致农资产品物流体系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特点。

3.落后性。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村的发展仍是相对落后,在道路交通条件、运输工具、通讯水平及信息网络平台、商品仓储能力及保管水平上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如在我国农村由机动运输工具完成的货运量仅占总量的20%左右,其余80%则由人力或畜力来完成,仓储设施数量严重不足,管理手段落后,农场、供销合作社等流通部门管理技术差,运输网络也不完善,货运汽车空驶率高、返空现象严重,信息管理系统尚不健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使农资产品物流统一作业服务的种类有限,农资产品物流规模小而分布广,加之农村生产资料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缺位”严重,制度建设滞后,农资产品物流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幼稚,且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都制约着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要建设现代化的农资产品物流体系,必须要“对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结构、市场体系建设、政府宏观调控等进行重塑与构造”。[2]

4.无序性。目前,在农资产品物流政策和法律法规很少,甚至是空白,物流管理活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使其服务不规范、信誉度不高,坑农误农现象时有发生,存在着很大的无序性,使农资产品的物流需求者普遍持不信任态度,交易合约难以达成和按期履行。因此,建立现代化的农资产品物流体系必须要有政府支持,实现政策法律化运行。

三、我国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方向思考

1.构建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针对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分散性和差异性,首先要构建有效的物流信息平台,依托乡镇涉农服务部门,收集各地农资产品的物流需求信息,经过有关部门的信息处理后形成共享信息,使物流组织者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采购、运输、储存等物流工作。为此,国家必须加强配套设施投资,加快乡村道路规划建设,实现公路“村村通”;加快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让有线电话、电视“户户通”;加快农村网络建设,使宽带上网业务“走进农家院”,从而在“硬件”上为构筑多层次、现代化的农资产品物流信息源提供有利的条件。

2.建设与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结构。由于我国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分散性和落后性,使建设与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势在必行。这要求充分发挥各农业部门、邮政系统、供销合作社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及各乡镇物流网点的联合作用,尤其要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资产品供应方面的特殊优势。目前,供销合作社有2.6万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和50多万个经营网点[3],在全国各地星罗棋布,覆盖面极其广泛,并且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信誉良好,又有大批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市场的经营人员,长久以来都是我国农资产品供应的主要渠道之一。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我国农业生产的落后性、分散性使农资产品物流专业化发展缓慢,尤其缺乏第三方物流服务。据统计,目前,由第三方承担的农资产品物流数量不超过20%。今后,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通过专业物流组织之间的市场竞争来降低成本,并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农业生产对农资产品多样化的物流需求。为此,国家要建立相关的配套设施,并引导农民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格局,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给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提供重要的组织条件。

4.规范农资产品物流市场行为。为改变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无序运行状态,必须要实现其法律政策化的建设方向。这要求国家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制定专门的物流法律、法规,规范农资产品物流市场行为,提高其信誉度,以保证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健康、有序运行。同时,也要参照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物流标准体系,加快我国农资产品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从而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更好地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服务。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勇.现代物流发展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重构[J].农业经济问题,2006(4):75.

生产物流特点篇4

关键词:物流专业产业差异化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合作已进入到一个新起点、新阶段,是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合作双赢的一种有益尝试,必将为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也将有力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使区域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国内物流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上运输、内河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涉及内贸、外贸、供销、物资、粮食、医药、资源采掘业、工业、邮政业、仓储业、包装业、信息产业等领域。面对新兴的市场需求,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我国物流人才十分匮乏,物流人才匮乏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以下从物流产业人才需求总体情况、行业需求范围、需求的地区差异和层次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表1)。

2我国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现状分析

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本身还在不断发展中,所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培养特色物流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的时间尚短,仍处于摸索阶段,对物流职业教育了解不深,对社会、企业的需求特点研究不足、不成熟,定位较为含糊,造成了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不完全协调,大部分的毕业生不能明确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特长,培养的物流学生三年下来学的内容不少,但是杂而不精,什么都只知道个皮毛,形成“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做不好”的问题局面。

2.2虽明确培养目标与特色,但是造成就业压力很多院校意识到了如果不明确培养目标与特色,学生就不能形成就业优势,所以近几年,很多院校明确自身办学优势,进行专业方向细化,进行特色培养。但是也会有问题,由于只是强化专业优势与特色,没有形成学生个人优势与特色,造成就业时压力过大。

2.3院校间人才培养重复全国大部分的院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没有进行专业细分,这样就使得培养的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趋于一致。因此各高校应该综合考虑自身的师资、教学设施等条件,结合所处的区域大环境对人才的需求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细分。

2.4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高职院校一直强调的是“零距离上岗”,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用人单位欣赏的是一到岗位就能马上工作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得一点,但没有某一方面专长的学生,但众多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师资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环节开展得极不理想,不但学时分配不合理,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到应有的技能。

2.5实训基地条件不完善实训基地只是简单的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存在很大差别,实训内容与工作内容也有差异。

3物流专业对接物流产业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通过国内物流人才需求分析,了解到物流人才整体和多样性需求将持续增加,而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以下是物流专业对接物流产业分方向人才培养的真实实践。

3.1对接产业建专业坚持专业建设围绕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绕需求转,建设企业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分方向特色专业,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全日制学习,企业物流方向的学生形成企业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的专业优势与特长;国际物流管理方向的学生形成国际货运、集装箱管理、港务管理、船务管理的专业优势与特长。同时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超市)”和“教学企业(顺丰快递模拟点部)”的轮岗实习,拓展培养连锁超市物流和快递物流人才,给学生提供专业特色发展空间,使办学呈现出“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的良好局面。具体思路如下:①对接装备制造产业建设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管理方向)。②对接临港产业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管理方向)。③对接连锁超市物流行业进行学院实训超市实习锻炼。④对接快递物流行业进行顺丰快递模拟点部实习锻炼。

3.2对接岗位设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创建“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3.3对接企业环境设实训基地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特点,在校内开设“校中厂·学院实训超市”,校企双方通过资金、场地、设备、人员的投入,共建“教学企业·顺丰快递模拟点部”,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师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物流专业对接物流产业分方向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打造分方向差异化人才培养特色,坚持走“区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的特色发展之路,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物流产业链全面对接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构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牛鱼龙.怎样成为物流人才[m].海天出版社,2004.

[2]陶广华.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J].江西价格月刊,2005-12.

[3]姜大立,王丰,张剑芳,王会云.行业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生产物流特点篇5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河南省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8.112

[中图分类号]F3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食品外贸出口领域对部分保温车辆进行了一定改装,这是我国冷链物流开始形成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台了《食品卫生法》,该法案的实施对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冷链物流,在不断地深入研究中形成了低温环境中的冷链物流理论,构建了冷链物流的结构体系。但是,大多数研究还都是基于全国的普遍性的研究,很多研究成果并不适用于区域性的局部市场环境。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虽然很多情况与全国基本情况一致,但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因此,为更好地促进河南省冷链物流的发展,分析与研究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非常有必要。

1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本理论

1.1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学者虽然对冷链没有明确的统一定义,但其基本内涵大致相同,就是为了确保不易保存的食品不发生品质变化,降低产品损耗,使产品在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中,全部处于特定的低温下,并形成特定的供应链体系。而冷链物流属于物流的一种形式,其以冷冻技术为支撑,通过制冷技术、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依靠互联网平台,对食品在低温环境下完成点对点的全程跟踪管理。所谓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果蔬、肉类等物品在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一项系统工程。

对于冷链物流来说,其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在整个环节都要确保特定的温度范围,来达到易腐食品质量要求的目标,比普通的物流体系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是具有自身特殊性的物流模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不仅具有普通物流所具有的特点,如达到消费者要求、增值特性、交叉特性等,还拥有自身的独特特征。

1.1.1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特殊的服务对象

与普通物流相比,农产品冷链物流所服务的对象多是易腐食品,对存储及运输的温度要求也更加严格,在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经营以及消费的各个环节,温度对于物品的质量与安全影响最为关键,温度需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更好地保证物品的质量与品质。

1.1.2资金投入高

冷链物流在其运输阶段需要配备冷藏动车或集装箱,在存储过程中需要配备冷藏冷冻仓库,在其经营销售的过程中需要配备冷柜等设备,这样才能确保物品的品质与安全。在物品运输的过程中,还需设置特定的通信体系,以更好地跟踪监管整个运输过程。这些直接增加了冷链物流的成本投入。

1.1.3时效性强

一般情况下,易腐物品的生命周期较短,物品运输过程中,受时间窗约束,一旦超越时间窗,物品就极易发生较大的品质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产品销售,对企业的服务形象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大大提高运营风险。

1.1.4复杂性

即使是同一种产品,其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不同区域及不同时间段所要控制的温度范围也有差异,因此,要采用不同能耗的设备控制整个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而公司必须将这些复杂因素都包含于成本控制中。同时,在每个地域,产品的冷链物流所面对的环境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

1.2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构成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包含了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以及冷藏配送和经营销售等四个部分。

1.2.1冷冻加工

农产品到达收获季节后,在产地集中收集,要及时将生鲜农产品进行预冷和加工,其对冷链物流整体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冷冻加工大部分是针对肉类、鱼类、蔬菜、水果等进行的,以使产品达到存储运输的最佳状态。

1.2.2冷冻储藏

农产品虽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其还具有商品的同性,即有一定的供需矛盾性。要想更好地调剂产品的供需关系,就要有特定数量的储备。而生鲜物品易腐性强,要想更好地确保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就要进行冷冻储藏。

1.2.3冷藏运输

和普通的物流体系不一样,冷链物流在整个运输以及产品的配送过程中都要控制好温度,以确保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同时尽可能降低运输过程中产品的损耗。

1.2.4冷冻销售

产品的最终目的是销售,销售也是冷链物流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确保产品在特定的温度环境下,因此,不同的销售场所要根据自身的销售特点配备相应的冷柜或冷库等设施。

2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产品大省,一直以来都有“粮仓”的称号,其粮食产量居于我国首位,水果、蔬菜的产量也高居全国第二位,肉类产品的生产量在我国排第三位,奶类产品的生产量在我国排第四位。河南省除粮食产量高外,其养殖业也较为发达,资源丰富,且品种甚多,拥有多达400家畜牧企业,农副产品产量巨大。近年来,河南省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产量持续增加,因此,其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另外,河南省的人口数量居我国首位,自身的消费市场非常巨大,按照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平均1年消耗掉的易腐食品达8000万吨左右,而采用冷链物流系统的易腐品却不到700万吨,有近4000万吨的易腐品有冷链物流体系的服务需求。由此可见,现阶段河南省的冷链物流服务还存在非常大的不足,要想达到农产品产业对冷链物流的需求目标,使农产品的流通更加顺畅,需进一步强化冷链物流基础建设,加强以冷藏储存和低温运输为主要内容的冷链物流建设。

2.2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分析

目前,我国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非常一致的理论体系以及评价标准,对冷链物流的研究与应用大多集中在农产品储存、运输、营销环节中的冷储存能力方面。河南省在自身冷链物流的研究与发展方面,也将重点放在物流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的建设及冷储存能力的建设等方面。现阶段,河南省的冷链物流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2.2.1冷链物流发展速度较慢,农产品损耗率较高

河南省的农产品产量及消费量都非常大,但采取冷链物流的农产品消费占比仅1%左右,冷藏运输的比例不到20%,这明显不能满足生鲜易腐产品的发展需求。由于河南省冷链物流的发展较为缓慢,其易腐产品的损耗也较严重,据统计,肉类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达12%,水产品的损耗率为15%,水果、蔬菜类产品的损耗率高达25%左右,使得易腐产品的经营效益明显降低,经营风险显著增加。由于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较低,除进出口或买方要求必须使用冷链物流外,农产品生产商一般选择就近低利润销售,很少考虑使用冷链物流降低损耗提升产品经济价值,究其原因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差,单纯地认为使用冷链物流会增加成本,另外,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

2.2.2河南省的冷链物流整体发展不均衡

河南省具有独特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造就了不少大型知名农产品企业,例如双汇食品、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这些大型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均有自身的冷链物流体系,通过这种独特优势,河南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几乎占据我国冷冻产品消费50%以上的市场比例。这些企业具有完整的、系统的冷链物流体系,绝大多数仅为企业自身服务,第三方物流公司很难涉足这些企业的物流业务。同时,河南省专门从事冷链物流业务的企业为数不少,不过企业的整体规模不大,同时缺乏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使得河南省的冷链物流行业问题不断,严重制约行业的健康发展。

3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3.1冷链物流人才专业化

任何行业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对于冷链物流来说亦是如此。河南省应按照现阶段冷链物流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教育机构参与的联动体系,建立一个长期的人才培育平台,进行多层次、综合型的人才培养。通过多方联动与配合,应适当形成具有短期、快速培养冷链物流人才的课程,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出冷链物流市场迫切需要的一线管理与操作人才。另外,还要根据市场发展的方向以及未来企业的需求积极推进高校对冷链物流专业的设置,为今后冷链物流行业的长期发展培养高素养人才。

3.2冷链物流资源集约化

冷链物流具有复杂性,需政府、行业以及企业的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河南省具有庞大的农产品资源,同时也有着非常多的冷链物流企业,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其冷藏、冷冻的相关技术与设备较为先进。但是,河南省众多的冷链物流企业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恶化,企业之间的协同性非常差,导致整个行业的协作性相对较低,冷链物流的不同环节极不协调。所以,必须有效整合冷链物流行业的资源,形成多方协作。一些大型企业的自有物流体系,在服务好本企业的基础上,可利用闲置的冷链物流资源,形成具备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功能。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分散的冷链物流企业,政府应引导其进行资源重组,使冷链物流的每个环节都能以不同的形式实现战略合作,实现风险共同承担、利益最大化。

3.3冷链物流政策人性化

冷链物流行业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运作成本较一般的物流高很多,同时,也需要非常多的先进技术支撑,且政府监管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河南省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健全自身政策,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扶持力度,在纳税、贷款、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全省的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也应适当为冷链物流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逐渐完善车辆管理、年审以及载重等政策体系,制定符合河南省冷链物流自身发展的人性化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俭.冷链:正在崛起的市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0).

生产物流特点篇6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产业链基础设施信息系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心任务主要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管理民主等一系列工程。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农产品物流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环节,因此,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农产品物流的概念及其特点

1.农产品物流的概念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它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农产品物流不等于农产品储运,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而言,按照物流功能的不同,农产品物流系统可分为物流作业和物流信息两大系统。物流作业系统主要包括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作业,在作业中需要结合农产品的生化特性使用各种先进技能和技术,力求省力,并使农业生产据点、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物流信息系统是整个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系统,它包括订货、收货、库存管理、配送、发货等信息子系统,力求完成农产品运动全过程的信息交流活动,在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1)农产品物流涉及面广量大。我国生活消费农产品主要以鲜货鲜销形式为主,在分散的产销之间要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时空上的要求,使得我国农产品物流面临着时间、空间、数量和质量的巨大挑战,加上轻工、纺织和化工所用原料农产品,我国农产品物流流量之大、流向之广已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2)农产品物流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产品物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表现为在农产品成熟时,出现短时、较大的物流量,而季节过后,物流量迅速减小,呈现较大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3)农产品物流具有预期性。预期是指对与当前决策有关经济变量未来值的预测,是决策者对那些与其决策相关的不确定的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农产品物流具有预期性是指其生产者都是根据当年农产品的价格来决定下一年农产品的种植数量,这将导致农产品的供给数量与农产品价格年复一年地大幅反向波动。在某些条件下波动将收敛于均衡值,在其他条件下,波动是不收敛的。

(4)农产品物流具有易耗性。“鲜活”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而农产品物流特别要求绿色物流。

(5)农产品物流具有专业性。由于农产品所具有的生化品质特性,使得农产品物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包装方式、储运条件和技术手段具有专业性。同时,农产品物流的设施、设备和运输工具也要求具有专用性。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技术和设备落后

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和生化特性,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方面对物流设施、相关技术和设备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设施不完善,相关技术和设备落后,严重影响我国农场品物流的发展。

2.农产品物流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的运营主体规模较小、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差,环节与环节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博弈,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统一体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

3.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尚不健全

农产品物流的流量、流向,以及相关的商流信息关系到农产品物流的效益和效率。信息的内容既包括市场信息又包括资源信息。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尚不健全。

4.政府在农场品物流管理中政策措施不完善

农产品物流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保护。目前我国在农产品物流宏观管理、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和措施

1.政府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宏观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支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2.构建完备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

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上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应加速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提高农产品物流产业链各个相关企业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二是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

在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物流设施、物流工具标准,以实现物流活动的标准化、合理化,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阐述农产品物流的概念和特点,说明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在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的效率和效果。

生产物流特点篇7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深入研究和剖析了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内涵和特点,在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物流金融模式的创新方向构建农产品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即基于存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农产品物流融通仓模式和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文章指出,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因此,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

引言

现今,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买贵卖难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物流不畅便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物流金融是指以物流企业为中介,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可以拓展业务,实现创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降低风险,扩大业务范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有效解决了融资问题。

因此,物流金融实现了三方的共赢,有效整合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把物流金融这个较新的理念引入农产品物流领域,以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物流的新发展。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内涵

农产品物流金融是指有资金需求的农业企业借助物流企业为中介而展开的融资活动。这些融资活动包括发生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等业务。而金融机构在组织和调剂农产品物流领域中的货币资金运动时,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理念贯穿其中。

长期以来,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可抵押的不动产、自身信誉度不高、手中存货不能及时变现等问题一直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银行方面出于风险考虑,不愿贷款给农业企业。而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产生为农业企业融资提供了新途径。通过物流企业作为桥梁,可以使农业企业与银行很好地进行合作,实现银行、物流企业、农业企业三方共赢,因而成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另外,为解决农产品物流的“梗阻”问题,顺畅城乡农产品流通渠道,2011年以来,政府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而农产品物流金融可以为其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势必成为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

再从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来诠释农产品物流金融。

首先,从委托理论来看,其主要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而在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中涉及多个主体:有资金需求的农业企业、农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正是由于缺乏对农户和农产品信息的了解和监控能力,而对有资金需求的农业企业“惜贷”,这时农业物流企业正是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而顺理成章地成了金融机构的人。通过一系列的委托与被委托、与被的关系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整合。对金融机构而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同时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得以拓展,增加了新的利润源泉。

其次,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农产品物流金融中的各利益主体通过资金流的维系,更容易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相互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协调,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最大化。因此,在这种关系中,商业银行以供应链发展为基础,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二)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特点

由于农产品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征,因此,农产品物流金融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首先,由于农产品涉及农、林、牧、渔等行业,其产品品种繁杂多样,物理属性也各不相同,而其生产和消费大部分都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农产品物流金融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其次,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呈现出分散性、小规模、现代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的特征,因此,农产品物流金融势必呈现出分散性和信贷规模小的特点。

再次,农业投资具有长期性、高风险性和低盈利性的特点,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商业银行参与到农产品物流金融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积极引导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由于农产品鲜活量多,不宜储存运输,因此,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中必需考虑加工、储存、保管、运输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从而对农产品物流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构建

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尚处于萌芽阶段,缺乏健全的体制和完善的运作模式。本文立足“三农”发展,结合物流金融的创新方向,构建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具体运作模式,在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组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基于存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

生产物流特点篇8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粮食物流不包括农资供应物流。毋庸置疑,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仅为核心区内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且对核心区内的粮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1.对粮食物流要素的影响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势必会对粮食物流要素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3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能力增加300亿公斤;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实现55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能力增加500亿公斤。由于近几年粮食生产核心区内商品粮的流通率都在增加,势必会导致流量的激增。粮食生产核心区脱胎于原来的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财政收入低。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强,种粮附加值低,而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并发挥效用,当前的出路只有不断拉长粮食产业链,加强粮食与食品加工,才能提高粮食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内经济发展的水平。以河南省为例,该省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首位,不仅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往外省调运300多亿斤的商品原粮和加工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和粮食调出大省,却不折不扣是财政穷省,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足1000元,与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省相比差距甚大。基于此,河南省提出了要将“天下粮仓”转变为“国人厨房”的倡导,除了在《意见》中指出“积极探索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政策措施”之外,还专门制定了《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并付诸实施,从而导致了流体的进一步转变。流体的变化同样会引致载体的转型。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以储存为主,兼有一定的流通功能。储存的流体主要是原粮,物流的载体主要是储备仓库、散粮汽车、皮带输送机等设施和设备。这种载体形式主要适用于原粮的物流活动,远远不能满足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物流需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商品粮的流通率会进一步提高,流通速度会大大加快;粮食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的比例会大幅增加,粮食的流向会更加合理。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物流载体功能不应以单一的储存为主,而是形成能够更好体现粮食流通与加工功能的粮食物流园区。事实上,全国正在建设的多处粮食物流园区已经证实了这种载体的转型。2.对粮食物流环节的影响如果说对物流要素的剖析能够归纳粮食物流的表层因素,那么对物流环节的分析则可描述粮食物流的内在功能及其演化过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粮食物流沿供应链方向会发生较大变化,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由于我国粮食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初级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更有可能成为粮食物流运作的主体。粮食物流的多个环节通过粮食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成一条粮食供应链,整个供应链自下游向上游“功能爬坡”。[23]从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践看,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也不能仅仅关注粮食生产,还必须同时关注粮食产后的储存、流通、加工等一系列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进行仓储物流建设,具体包括仓储建设工程、可开铁路班列的粮食物流中心工程、以散粮汽车为主的物流节点建设工程、水路跨省散粮运输设施建设工程等。不仅如此,该文件还提出“,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先进、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提高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国家食品加工生产基地”,从而印证了粮食核心生产区建设中粮食生产、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的系统化、一体化关系。

   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的粮食物流运作模式

   本文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研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的粮食物流运作问题。其中,供需双重驱动思想来源于需求驱动(DemandDriven)与供应驱动(SupplyDriven),是根据粮食商品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以及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的一种有效设计,图2给出了这种有效设计的示意图。鉴于粮食供应链链条长,跨度大,直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难度较大,将粮食供应链先拆分、再整合显然更符合实际。根据粮食物流沿着供应链方向变化的特征,以粮食流体的变化为依据,可将粮食供应链拆分为上下游两个较短的链条。在粮食供应链的下游,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初级加工企业向下流向食品加工企业及至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形成成品粮供应链,其中成品粮包括小麦粉、稻谷、水饺、方便面等。在粮食供应链的上游,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产后经过粮食收购、储存、分销等环节进入粮食初级加工企业,这一过程的粮食流体主要为原粮,如小麦、稻谷等。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提高产区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也给上游原粮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运作模型(1)原粮物流的供应驱动特征。赫尔[24]认为,供应驱动不同于聚焦客户的需求驱动。尽管客户需求非常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客户需求应从属于供应源的决定与需要。供应驱动的范畴包括规模化生产、供应不确定和易腐品、联产品和逆向物料清单(Co-productsorinvertedBillofma-terial)、委托加工产品(Commitment)、必付协议产品(take-or-payContract)等,符合供应驱动特点的产品涉及石油、鲜花、渔业、牛奶、香蕉、水资源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原粮或多或少具有供应驱动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粮食具有的战略资源性、供应不确定性(受气候、土壤等影响)和易腐性等特征。第二,为获取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政策红利,政府会出台诱导性的粮食生产政策。因此,对粮食生产基地而言,无论是否接到客户订单,都会最大限度地增加粮食产量。第三,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强制性的粮食储备政策。第四,粮食销售大多需要通过价格谈判来作出决策。第五,政策性粮食(粮食轮换)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2)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运作结构。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上游粮食生产基地的新建或扩并,还是中游粮食流通政策的变化,都必须考虑这些改变对粮食物流的影响。除了新建、改扩建粮食仓库、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以及优化粮食物流通道以外,还需要深入探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粮食物流运作的特点。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在由田间流向粮食收储企业、由粮食收储企业流向粮食加工企业的过程中,其结构呈现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大致趋同的特征,如图2所示。特别是在粮食供应链的中游,政策性粮食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趋同的特征更为明显。(3)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协同运作。原粮物流的结构特征一方面凸显了粮食作为战略资源的首要地位,同时也对粮食物流运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结构决定行为的观点,供应驱动可能会受到反“牛鞭效应”的影响,其运作重点是“联通多个市场,开发多个线路”,解决供应通道中的瓶颈问题。

生产物流特点篇9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现状模式对策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它与工业品不同,具有种类多、规模大、季节性强等特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农产品物流视为农产品流通中的运输、储存和装卸,这种认识具有片面性,并非正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产品物流也正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过渡,它包含了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加工、分销及信息采集等等一系列环节,从而达到农产品价值不断增值的目标。

一、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要求

农业生产有别于其他行业,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经常受到自然条件及农作物个体生命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生鲜农产品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具有消费普遍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物流不同于其他物流产品,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物流种类多、规模大

由于农产品品种丰富,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水产品等,所以流通量非常大。加上我国生活消费农产品主要以鲜货鲜销形式为主,在分散的产销之间要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时空上的要求,使得我国农产品物流面临着时间、空间、数量和质量的巨大挑战。

2、农产品物流季节性强

不同地区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异,适宜种植不同的农副产品品种。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一方面表现在农民生产资料的购进具有季节性,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农副产品的产出季节也有所不同。由此导致农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对其运输、包装、加工等提出了特殊的也是更高的要求,经营农产品物流风险较大。

3、农产品物流难度大,要求严格

大多数农副产品具有易腐性、鲜活程度要求高的特点,需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对其进行防潮、防虫、防腐、烘干等处理,以保证其品质和质量。这就要求有配套的物流设备设施,包括专门的仓库、专用的运输车辆、专用的装卸搬运设备、专用的加工设备等。农业物流更强调安全和无污染,要求实现“绿色物流”。

二、大连市典型农产品物流现状

1、粮食物流

大连现代粮食物流业起步早,基础雄厚,拥有世界一流的粮食仓储、运输和港口设施、粮食期货交易市场和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的优势条件非常丰富。大连背靠东北粮食主产区,面向东南沿海,可以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粮食市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粮食流通枢纽和集散地,也是内外贸易的主要口岸。东北粮食大部分通过大连实现北粮南运,内销到南方或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2005年东北地区沿海港口完成粮食吞吐量2809万吨,其中散粮吞吐量约2300万吨。

2、水果物流

大连水果加工业比较发达,有30多家水果罐头、果汁及速冻水果加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长年供货。大连的水果罐头远销欧洲、美洲、日本等20多个国家,其中,苹果罐头出口总量占全国苹果罐头出口总量的60%,成为新西兰亨氏、沃尔玛、英国maC的全球供应商。每年速冻草莓出口在万吨以上,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草莓出口地区。

3、水产品物流

大连市具有发展水产品物流的许多优势,根据对全球、全国及环渤海地区水产业发展的预测,未来10年大连市的水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大连市将成为全国水产品产量、产值、市场交易量、进出口量最大的城市之一。预计到2010年底,大连市水产品总产量可达380万吨,产值达170亿元,市场交易量达500万吨,其中国际贸易量达150万吨。

三、大连市现有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

1、直销型物流模式

这种形式为“农户(企业)+消费者”,是最初级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也是目前大连市农产品的主要物流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中间环节少,交易成本低,零售价格低,但流通范围与辐射面较小,不利于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该种模式下农户或企业自行生产,自行完成物流活动和销售,不需要和第三方达成协议,操作简单易行,目前农户或企业多采用该种模式。大连韩伟集团部分产品就是采取这一模式,比如“咯咯哒”鸡蛋经过检验合格后就直接进入超市销售。直销型物流模式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农户易受市场波动风险。

2、契约型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公司与农户或农业合作社之间通过契约形式加以联合,农户提供农产品,由合作社或加工企业负责进入市场。这也是目前大连市农产品物流典型模式之一。契约型物流模式的优点:公司拥有稳定的原料来源,提高了资源控制能力和生产稳定性;农产品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质量控制力得到了加强。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在与公司谈判过程中农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利益易受侵害;公司直接面对分散的农户,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非常松散,常常会出现违约现象。大连市水产品物流基本属于这一模式。

3、联盟型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是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参与者是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等,通过利益联结和优势互补形成了战略联盟。首先是能够带动各方参与;其次是降低交易成本;最后是为物流主体建立了公共交易平台,使交易双方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但其缺陷在于,一方面由于处于一个战略联盟下,随着交易量的扩大,管理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中间批发商仍然会对直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信息封锁。大连市水果、蔬菜物流就普遍采取这一模式。

四、大连市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设计

鉴于大连市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经营形式,农产品规模经营的比重较小,加之农产品种类繁多、属性各异,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所以短期内很难形成一种完全通用的现代物流模式。因此,大连市农产品物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有几种模式并存,这几种主要模式构成了大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综合模式。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大连市应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中介组织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见图1。

五、打造大连市现代农产品物流对策

大连市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客户物流需求为宗旨,充分发挥大连的口岸优势,整合各种物流资源,加快大连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功能建设,深度开发物流需求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以国际物流为特色,以大宗骨干品种为重点,带动区域和本地生产物流和消费物流的物流业发展格局,把大连建设成东北经济区的国际物流中心,使现代农产品物流成为大连物流业的支柱产业。

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大连市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整体水平不高。铁路和物流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成为物流发展的“瓶颈”。并且绝大多数的企业在物流方面技术装备水平低,仓库老旧,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较少。因此,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地、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当务之急。

2、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

从大连的资源优势出发,围绕水产、畜牧、蔬菜、水果和花卉五大优势产业,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结合大连实际情况,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3、健全农业信息平台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大连市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国外农产品物流之所以效率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高,例如,在日本,农产品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电子设备进行拍卖交易,迅速准确地处理货款结算。因此必须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为农产品的流通构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经营者提供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库存信息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生产者制定生产计划,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尤其要加强硬、软件建设,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推广网上订单、拍卖、配送等物流方式,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

4、提高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

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合作组织模式,可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程度,解决组织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的物流现状。大连市农民众多,单独的小农户进入市场,势必面临相对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协商谈判成本和监督执行成本,为了降低小农户单独进入市场的风险和交易成本,就必须注意促进农业协会等各种农业中介组织的建设,发挥各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使农民有组织依托,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公司+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或者“农户+中介+组织+市场”等形式,就可以减少农户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

(注:本文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DUtHS2008310)项目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惠文、张永欣:大连市水产品物流需求预测[J].海洋经济,2006(4).

[2]孙庆峰、肖艳: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12).

[3]秦颐: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和发展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8).

[4]熊文杰: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8(1).

生产物流特点篇10

关键词:战略成本动因;物流成本;企业

引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市场上的一些企业越来越注重对物理成本的控制以及提升物理系统的服务水平。物理成本作为以往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黑色地带”,受关注的力度较少,企业的物流成本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战略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因是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基本因素,必须得到有效控制。

一、物流成本的战略成本动因及其类型分析

(一)企业物流系统的内部战略成本动因分析。(1)投资性战略成本动因。一般而言,投资性成本动因是在企业物流系统的建设时就应该确定,不宜经常性的调整,主要包括了物流设施的位置和刚性布局、物流固定资产的技术水平两种。一是物流设施的地理位置和刚性布局。合理的物流配送中心位置,虽然能增加土地成本,但是会提高物流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刚性布局主要包括了仓库大门的位置、月台位置等一时难以变动的设施布局。二是物流固定资产的技术水平。这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物流系统中,各种设施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先进性。(2)经营性战略成本动因。经营性成本动因与投资性成本动因相比,调整的成本更低,因此也就更容易调整,主要包括了物流资源的利用率、物流作业质量、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物流系统中的软技术和非刚性布局等。物流资源的利用率上,利用率越高,物流作业的成本就越低,物流资源包括了物流设施和物流人员等。物流作业质量上,物流作业的质量越高,物流作业成本就越低,如良好的包装能降低产品对仓储和运输的要求,进而降低仓储和运输的成本。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上,物流人员综合素质越高,工作效率就会越高,物流成本就会下降,相应的物流作业质量会得到比较可观的改善。

(二)企业物流系统的外部战略成本动因分析。(1)产品特点。产品特点是指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选取和采购、产品性质、产品密度、产品质量、产品加工工艺与流程、产品价值、产品的易损性等[1]。企业物流以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为对象,对不同特点的产品实施物流会产生不同的成本,如越容易损坏的产品,物流成本就越高。(2)物流服务水平。物流服务水映了企业的客户对企业物流系统和物流作业服务的具体评价和要求。一般而言,客观要求的服务水平越高,物流系统的投入成本就越高。(3)制造中心的选址与生产布局。企业制造中心的选址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造中心与客户和主要供应商的距离、制造中心所在地区的外部自然环境等;生产布局方面,企业应该合理安排不同工序车间和设备的位置,建设不同车间之间的距离,降低物流成本。(4)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了保障企业产品的供应率和生产的正常运行,如果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想不密切,合作松散的话,企业的物流成本就会增加。反之,如果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密切的话,就能以订单为驱动力进行生产和采购,进而减少物流在运输上的资金投入,降低物流成本。一般而言呢,上下游企业主要是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和销售商。

二、各类战略成本动因之间的关系

整体而言,在企业物流成本的各类战略成本动因中,外部成本动因处于决定性地位,而内部成本动因影响着外部成本动因,见图1。

图1企业物流成本的战略成本动因关系图

由图1可知,企业物流成本的内部战略成本动因受产品的特点和物流服务水平影响,物流设施的刚性布局和地理位置的选择受生产布局和制造中心选址影响,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影响着内部战略成本动因中各项经营性成本动因。在内部战略成本动因中,投资性成本动因影响了物流系统的硬件条件,决定了物流系统的固定成本;经营性成本动因影响了物流系统的软件条件,决定了物流系统的可变成本[2]。在经营性成本的动因中,各类动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如物流系统中合理化的非刚性布局能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物流的质量;软性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物流质量和物流人员的素质;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能增加物流人员的工作经验,提升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而物流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能促使物流质量的提高。

结语:总之,战略成本动因作为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发生变化的根源性成本动因,对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产品特点、物流服务水平、物流作业质量、物流人员素质等都是影响物流成本的重要战略成本动因,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必须针对这些战略成本动因采取相应有效的对策,以更好的控制企业的物流成本,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