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十篇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十篇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40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篇1

关键词:灾害脆弱性;数据分析;关联图;医院应急管理

abstract:thedescriptiveandexploratorydataanalysiswasusedtoanalyzethedataofhospitaldisastervulnerability,andtheapplicationofassociationmapwasusedtoprovidequantitativeinformationsupportforhospitalemergencymanagement.atthesametime,itputsforwardtheideaofimprovingthedataminingandapplicationofemergencymanagementinhospital.

Keywords:Hazardvulnerability;dataanalyst;associationgraph;Hospitalemergencymanagement

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和危及社会安全。福岛核泄漏事件、SaRS、印度洋海啸等事件,使得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密切关注的焦点。对医院而言,由于医院在突发事件中常同时扮演着受害者与助人者的双重角色,使得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更加重要。因此,医院存在着哪些风险,有可能遇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是管理者启动应急管理项目时应首先明确的问题。JCi和等级医院评审均要求医院必须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明确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及应对策略。

灾害脆弱性分析不是医院应急管理的最终目的,而在于把一大批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背后的信息集中和提炼出来,进行挖掘分析,帮助管理者对医院现行状况进行预判和决策,以保障医疗环境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来源于医院各级各类人员对灾害脆弱性分析评估结果。

1.2方法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事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选择14种潜在危险事件,采取较为常用的脆弱性分析方法-风险评估矩阵,运用KaiSeR模型,计算并综合分析各潜在危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及严重性[1]。

1.3分析思路运用对比、交叉关联规则,多角度分析评估数据,从发生概率、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服务影响、应急准备、内部反应、外部支持及相对风险等方面了解医院目前在应急管理中的短板[2],前瞻避险,部署下一步工作,促m应急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2统计数据

见表1。

2.1描述性数据分析统计数据显示,总体而言,发生各类事件的相对风险差距不大。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概率位居前列,接下来依次是事故灾害类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类事件。自然灾害类事件相对风险虽较高,但发生概率不高。见图1。

从发生概率来看,医闹事件的发生概率最高。其次是医疗安全事件和信息系统瘫痪;从服务影响来看,群体性医闹事件对我院的服务影响最大。其次是火灾和信息系统瘫痪;从人员伤害来看,发生火灾的人员伤害较大。其次是群体性医闹事件和地震;从财产损失来看,火灾对我院的财产损失较大。其次是地震和群体性医闹事件。

2.2探索性数据分析研究相对风险与发生概率的关联性。

第一象限(高度关注区):属于相对风险和发生概率都高的象限。医闹事件、火灾、医疗安全事件、医疗设备故障和暴发医院感染落在这个象限上。

第二象限(优先改进区):属于发生概率高,相对风险不高的象限。信息系统瘫痪落在这个象限上。

第三象限(无关紧要区):属于发生概率和相对风险都不高的象限。大面积停水、危险化学品事故、放射安全事件和洪水落在这个象限上。

第四象限(维持优势区):属于相对风险虽高,但发生概率不高的象限。爆炸事件、地震落在这个象限上。见图2。

3灾害脆弱性分析的总结与建议

3.1明确应对重点根据相对风险与发生概率的关联图,认为本年度应急关注重点为医闹事件、火灾、医疗安全事件、医疗设备故障和暴发医院感染等5类灾难事件。

3.2应急管理建议通过从相对风险与发生概率的关联性综合分析,认为医闹事件、火灾、医疗安全事件、医疗设备故障和暴发医院感染等5类灾难事件需要尽快检视、修订原有的应急预案并开展相关培训及演练。信息系统瘫痪应急预案需要检视、修订。大面积停水、危险化学品事故、放射安全事件、洪水及大面积停电等5类灾难事件可进行应变计划拟定,但目前已有监控、改善机制或应变措施等管理机制,故暂不拟定应变计划。爆炸事件、地震暂不需要进行应变计划拟定。

在修订应急预案时,应注意完善医闹事件、火灾和信息系统瘫痪相对应的应急预案中减少医院服务影响的内容,火灾、医闹事件应急预案的人员救治内容及保障财产的内容。

4灾害脆弱性数据分析应用于应急管理的体会

4.1关联图明确应急管理改进方向灾害脆弱性分析只是了解医院应急现状的第一步,通过应用关联图,对灾害脆弱性进行数据分析,可将看似纷繁无联系的灾害脆弱性数据关系有逻辑地连接起来,量化医院容灾能力,为医院应急管理改进的重点及方向提供依据,对重点管理事件有的放矢,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3]。

4.1.1指导业务科室制定年度应急演练在全院公告年度灾害脆弱性分析结果及应对重点,并将其作为各部门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的参考依据[4]。

4.1.2调整应急演练监测重点根据分析调整及有侧重地监测每年的院级应急演练。

4.1.3调整医院应急预案根据统计数据发现的不足之处,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演练后进行评价,审视并修订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预案和工作流程的缺陷,再进行培训教育。

4.2应提高可参考性为了提高脆弱性分析的可参考性,参与问卷调查人员应相对固定,覆盖多层次、多专业,在医院工作时间有一定时限。问卷调查之前进行座谈,总结去年医院发生的突发事件,让参与者尽可能透彻了解医院应急总体情况,保障数据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晋,桂鸿斌,闫若玉,等.基于Kaiser模型的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3(21):40-43.

[2]成沛玉,鄢碧_,刘群友,等.灾害医学视角下三级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J].中国医院,2014,4(18):23-24.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篇2

(1)定义。图书馆危机管理方面的专家刘滋恒老师对图书馆危机做了以下定义:在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事件对图书馆总体目标和读者利益造成严重威胁或破坏,需要图书馆人立即反应的高度震荡状态。在这个定义中,刘老师将图书馆危机的反应主体确定为图书馆人而不是图书馆的决策者,主要出于两个原因:首先,图书馆危机需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即所有图书馆人共同应对;其次,在形势十分危急,图书馆决策者不在场时,普通馆员必须立即承担部分决策的任务。这两方面反映了图书馆危机管理组织化、制度化、变通化的必要性。

(2)特点与类型。综合学者的观点,图书馆危机既具有危机的一般特点,即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急迫性、信息资源紧缺性和舆论关注性等;也具有图书馆自身的特性,即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下的隐蔽性、长期性和难恢复性等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图书馆危机分为不同类型。按危机产生的诱因,可将图书馆危机分为内部危机和外部危机;按图书馆的资源与组织活动可以分为:馆舍安全危机、文献资源安全危机、数据安全危机、网络安全危机、信息危机、版权危机、人才危机、卫生危机以及突发事故。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还存在着读者流失危机,人才危机、经费危机和管理危机也表现得更为突出。

2美国大学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

美国是最早开展危机预警方面研究的国家,特别在遭受了9.11事件以后,危机管理成为了美国的重要热点议题。美国图书馆危机主要来自自然灾害、疾病、人为破坏、偷窃等造成的损失,因此其研究的重点在预防。在图书馆管理中,也多用灾难管理(disastermanagement)、突发事件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或风险管理(hazardmanagement)概念,较少使用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这一概念。总的来说,美国大学图书馆危机管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2.1重视危机的预防研究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美国从国家图书馆、州立图书馆到高校图书馆及图书馆联盟都已建立并发展了自己的灾难控制预案(disastercontrolplan)或突发事件预案(emergencyplan),可见美国更注重灾前的预防研究,目的就是为了预防突发事件对图书馆造成的影响。《图书馆与档案馆的灾难预案》一文为读者提供了制定一份有效的灾害预防和恢复方案的基本知识。来自南卡罗莱纳州大学医学图书馆的几位专家,包括馆藏管理助理主任弗雷西亚、存取服务主任凯伦以及信息服务部助理主任劳拉,对医学图书馆通过争取资助经费,来支持完成灾难预案的制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一份完整的灾难控制预案,其撰写是一项劳动强度大、耗时长的工作,因此,必须争取到经费和专家的支持。而预案的完成意义重大,因为它能够减少用户和员工的潜在风险,把对馆藏的破坏降到最低,并且为图书馆在灾难侵袭时如何继续延续服务提供了框架。在《医学图书馆的灾难控制预案:资金资助的方法》一文中,他们详细地阐述了一份完整预案的产生过程。

2.2重视案例研究

美国重视收集图书馆各运营环节因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情况变化而引发的各种危机案例及其解决方案,并对这些危机案例进行分析、整理和分类,这部分内容国内外一些图书馆协会都有提供。例如,美国大学研究图书馆协会网站中的资源危机、灾难与突发事件管理,为研究者的网站,它包括突发事件管理、国家安全、健康医疗、恐怖主义、商业可持续性与恢复计划、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站点链接。伦德等学者以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图书馆为例,讲述如何应对灾难的发生。该图书馆在1997年7月28日遭遇了一场水灾,根据该馆的灾难预案,全馆的工作人员团结一致,为灾难处理作出了努力。事后对图书馆收藏的刊物受损情况和可挽回的资料进行了评估。索斯韦尔等学者以案例的方式研究二氧化氯干熏蒸法在图书馆特藏的使用。俄克拉荷马州大学图书馆自1991年以来就使用二氧化氯成功地控制了书库里的霉菌。最近在两个特藏书库里面使用并测试了一种全新的干熏蒸方法。二氧化氯干熏蒸法的使用减少了环境带来的水气,从而把湿度变化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

2.3重视技术手段在灾害应对中的运用

美国奥本大学图书馆在灾害准备、应对和恢复阶段运用web2.0技术,如谷歌文件(googledocument)和谷歌谈话(googletalk),引入了很多的沟通渠道,不管作出反响的图书馆所处什么位置都允许进行有效地协作,并在实际运用中认可了web2.0技术应对和恢复阶段所起的关键作用。

2.4重视灾难应对阶段的图书馆服务

在灾难发生的时候,美国受灾的大学图书馆通常能保证电子期刊的使用等电子服务以及馆际互借等借助他馆协助的服务。克里斯研究发现,由于读者习惯于使用电子期刊,因此在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发生时提供继续的存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以两个大型的学术医学图书馆的最近经验作为案例,讲述如何在自然灾难发生的时候为读者存取电子期刊提供不同类型的途径。麦克霍恩认可馆际互借在灾害预防和恢复时期所起的作用。他认为,由于馆际互借是图书馆遭受灾难破坏的情况下依然能给当地用户提供资料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灾后恢复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既然馆际互借能保证服务的连续性,因此在灾害发生之前就要重视其关键因素的构建,那么在灾难来临之时,图书馆就能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并从中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

2.5重视研究大学图书馆在社会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美国,包括大学在内的图书馆与民众联系紧密,即使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大学图书馆也会为公民提供信息服务等各类型的帮助。美国的国家医学图书馆(nLm)就各类型图书馆在灾害治理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libraryrolesindisas-terproject,即LRDp)做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图书馆是紧急事件规划和灾难应对机构的理想合作伙伴,因为图书馆具有评估、组织以及传播精确信息的能力。然而,图书馆参与到紧急事件的实践却往往是非正式的。图书馆员的技能往往在灾害事件发生的中期才被认可,例如在9.11事件中,要求一名图书馆员建立受难者数据库;在SaRS传染期间,要求一位来自多伦多公共卫生系统的图书馆员组织信息,以发送到紧急呼叫中心。研究还表明,图书馆员愿意参与到灾难的处理过程,他们往往与社区有紧密联系,拥有信息技术以及在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下的准确的敏感度与沟通技巧。并且,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研究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为地区性的指挥中心提供了最佳模式。研究结果显示,图书馆在灾害治理工程中扮演了八种角色。

(1)制度支持者。这在大学图书馆表现得最明显。图书馆在灾难治理活动中充当了指挥中心的角色:在网上具体的灾害信息,帮助安置学生以及专业人士(例如医生、护士,职工以及科研人员),或者参与到灾害治理的规划中。

(2)馆藏管理者。所有类型图书馆的主要职责都一样:保护、恢复馆藏以及提供存取服务。

(3)信息传播者。所有类型图书馆都会努力传播及时的、可靠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图书馆还是社区里的主要信息来源。

(4)内部规划者。图书馆为组织提供规划文件,对灾民进行记录等。

(5)社区的支持者。包括以下活动:社区居民的避难场所,为疏散人员提供互联网服务,为避难者提供移动服务,在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提供志愿者服务,给予情绪安抚,管理以及分发救助物资,组织志愿者等。

(6)政府的工作伙伴。在这方面,图书馆需要提供相关报告和方案,参与联邦政府资助的紧急治理实训,指导公民到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运用资助来提供信息等。

(7)教育者和培训者。图书馆员要教会紧急事件的应对者使用信息工具,培训信息员提供紧急治理的参考咨询服务等。

(8)信息社区的建设者。比如参与图书的捐赠活动,为受灾的姐妹图书馆提供重建支持,通过馆际互借或者其它的电子传输方式来共享信息资源,推动预防活动的开展等。LRDp项目组的下一个研究目标是把图书馆在灾害治理的工作模式式化,并加强图书馆与紧急管理机构的合作。

2.6重视经验总结

卡特里娜飓风对图书馆的破坏,应该是美国高校图书馆近几十年来所遭遇的受损程度最大的一次危机,其所带来的狂风和洪水几乎影响了新奥尔良城区的所有图书馆。灾难发生后,有不少的文章对受到卡特里娜飓风影响的地区的所有类型的图书馆的状况做了概述,如:迪拉德大学图书馆被淹在水里;洛约拉大学校园受灾较少,其门罗图书馆保存完好;杜兰大学图书馆决定秋季的这学期关门重修,待第二年的春天才重新开放,其Howard-tilton纪念图书馆由于地势低洼,受到洪灾的侵袭;新奥尔良大学图书馆没有看到水渍或发生霉菌。也有文章详细讲述了泽维尔大学图书馆在这次灾害中受到的损坏和恢复情况。文章都对这次的危机作出了相应的总结。除了自然灾害,研究论文也重视人为造成的图书馆危机。在图书馆在资料遭受大规模的偷窃后,南卫理公会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然而,图书馆仍声称许多被偷窃的物品还在馆里。无论是忽略还是不情愿去搜索epiC数据库,至今依然有1/3的被偷物无人认领可以解释这一事实。另一个因素可能是图书馆害怕面对失窃一事被知道的尴尬。维塔尔认为,图书馆应该知道,如果对自己的损失不做系统性的文件记录,他们就无法制定更严密的安全措施。

3美国大学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现状

3.1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协作网络

由于依靠单个图书馆的力量很难做到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各种不稳定因素的防控,并在高度逆境中作出正确的危机管理决策,迅速调集资源和组织人员实施,以控制危机局面。因此,图书馆需要动员多方社会力量、调集各种可用的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以形成协同一致的危机应对网络。美国的大学图书馆除了建立图书馆系统的危机管理组织之外,还与系统外部组织机构构建危机应对网络,即组建以图书馆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危机管理协作网络。

3.1.1构建图书馆系统内的协作网络

美国图书馆界十分重视建立系统内图书馆危机管理协作互助网络,即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危机管理系统来共同应对图书馆危机。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学术图书馆联盟,就是以图书馆联盟为依托来开展危机管理协作活动的。该联盟在1997年成立了灾害计划委员会,委员会准备了一份图书馆在灾害中可以进行联系的专家、公共设施等机构名单,并汇集了大量关于如何应对洪水等其它有可能对图书馆馆藏造成破坏的灾害事件的技术信息,起草了一份危机准备计划(Disasterpreparednessplan),为成员图书馆根据自身环境和要求制定符合图书馆实际的灾害控制计划提供了样本。除了在图书馆联盟中积极开展危机管理的互助协作外,美国图书馆行业协会与学术组织也在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飓风卡特里娜在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登陆后,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迅速在其网站上开辟了飓风卡特里娜新闻专栏,对受飓风影响的图书馆的基本状况及其灾害应对工作进行跟踪报导;随后,aLa建立了飓风卡特里娜图书馆救助基金(HurricaneKatrinaLibraryReliefFund),号召社会力量帮助受灾图书馆度过难关,先后募集了6份卡特里娜赈灾救济金,分别来自路易斯安那图书馆赈灾救济金会、密西西比图书馆协会、德克萨斯州图书馆协会、密歇根图书馆协会、犹太教堂图书馆协会以及路易斯安那州立图书馆。与此同时,aLa还启动了一个名为adoptaLibraryprogram的图书馆互助项目,鼓励灾区外的愿意提供帮助的图书馆,以领养的方式为指定某一受灾图书馆实施一对一的救助,已经成功地联系到300所愿意提供帮助的图书馆;aLa也是飓风后奥尔良地区第一个召开会议的组织。此外,aLa还组织了对受灾图书馆的捐书活动,在网站上灾害恢复机构的联系列表、受灾图书馆联系方式等信息,aLa的网页上还罗列了对图书馆在灾前的准备以及灾后的恢复工作给予了指导建议。随着图书馆联盟合作领域的扩展和深入,一些原有的图书馆联盟协作内容拓展到实施危机管理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一些专门为协作实施危机管理而形成的新的图书馆联盟:美国纽约地区的图书馆协作防灾联盟、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的一个为了在准备和应对危机中相互援助而建立的图书馆合作组织等。为应对和消除图书馆危机,还会组织图书馆运动,如美国图书馆联盟除了组织成员制定灾难预案,购买救灾物资,还在应对由于政府行为、经济因素等造成的危机时,发起拯救图书馆运动,在帮助图书馆赢得政府和公众关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总之,美国图书馆界的行业协会和学术组织在其它图书馆遭受危机侵袭的应对和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图书馆危机应对中起到了很好的组织、指挥、协调的作用。

3.1.2构建与社会组织的协作网络

美国的大学图书馆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后,往往能得到当地民众的帮助。美国的夏威夷大学图书馆在受到洪水灾害的侵袭后,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援。在这次特大洪水过后,图书馆的部分珍贵馆藏被破环殆尽,电脑泡在水里也被报废了,不能提供电子服务。但是,图书馆启用了自身的危机管理模式———在第一图书馆没有正常运行之前,启用夏威夷大学的第二图书馆,一所建于高处、没有受到洪水侵袭的备用图书馆。该馆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学习空间和电子资源的使用。同时,当地的酒店等商业机构纷纷伸出援手,如为图书馆员提供免费午餐;市民也自愿到图书馆,参与灾后的清洁工作。

3.2制定图书馆紧急应变手册

位于弗吉尼亚州的瑞德福大学图书馆推出紧急应变程序手册,用于指导紧急状态下的应变途径。手册为用户和图书馆员提供预警的辨认知识和传达安全知识,讲述紧急应变的程序,安全的设施以及撤退的过程,并对图书馆进行分区责任负责制。火灾、爆炸威胁、有害物质污染、断电、电梯故障、医疗紧急事故、安全问题(包括图书馆资料的损坏)以及撤退方案。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安全与紧急委员会编写了应急指南,以处理馆内发生的紧急事件。第一部分以字母顺序罗列了不同等级类别的紧急状态,并提供了处理的分步流程,以尽量减少人员与财产的损失。其余部分包括委员会的组织,每栋建筑的紧急规划协调员,紧急事件预防和准备的方法,以及能提供协助的图书馆系统外的学校以及社会力量。三一大学图书馆的应急程序手册包括6部分,第一部分列出了紧急事件发生时要遵守的步骤。手册指南中把这些紧急事件分为四种:

(1)紧急行为,如爆炸威胁、滋事用户以及用户偷窃;

(2)建筑紧急事故,如电梯故障、火灾、洪灾、渗水、电源故障;

(3)医疗紧急事故,如被动物咬伤、死亡、嗑药、精神问题或毒气中毒等;

(4)紧急天气,如暴雨、极寒天气或者龙卷风。第二部分列出了紧急状态下的援助资源,包括应急医药服务、消防部门、医院(医务室)、以及保卫室。第三部分是图书馆的平面图,标明了火灾报警器、灭火器以及安全出口楼梯的位置。手册的其余部分提供了图书馆主管委员会成员的家庭以及办公室电话,图书馆管理员和紧急服务的电话目录,手册的关键词索引。

3.3建立应急专业机构

美国的国家医学图书馆预先选定图书馆资源,以应对紧急和灾难事件的防备和反应阶段。其毒理学和环境健康信息部门组织了大量环境健康信息与毒理学方面的资源,并提供存取。意识到信息存取在灾难防备阶段的必要性,国家图书馆在2006年—2016长期规划中要求建立灾难信息管理研究中心(DimRC),协助与健康和灾难有关的信息收藏、传播和共享。灾难信息管理研究中心(DimRC)为与自然的、意外的或人为发生有关的灾害和灾难管理的所有阶段提供全面的灾难卫生信息。灾难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的网站上包含了一个动态的,结构合理的资源与工具方面的馆藏,为公共卫生官员、第一批应急人员、急诊医师、其它的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医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当地居民提供使用。文章对网站内容做了大体概述,并介绍了其中的独特资源。

4结语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篇3

对灾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试论地震预测预报的公关宣传策略

抗灾减灾效益估计方法探讨

影响上海地区热带气旋频数的预测水平评估

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灾害防治研究

河北省沙尘暴特征及防治对策灾害学

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

甘肃临夏地区人工降雨气候背景分析

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景观生态建设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地学因素与人为因素

美国企业备灾活动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旱涝灾害的分形研究方法

北京城市灾害及新世纪安全战略

遥感图像在江苏镇江市滑坡调查中的应用灾害学

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时序特性分析

城市地质灾害及对策肖和平

洞庭湖区’99洪涝灾害后减灾战略的思考

簰洲湾’98决堤情况典型调查

环渤海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陕甘宁地区大震与大旱灾害链的讨论

欧洲危机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情况及危机研究进展

美国学术机构之国土安全研究及概念发展

美国灾害社会学:学术共同体演进及趋势

风险登记:提升我国社区风险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我国应急管理系统末端脆弱性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县级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决策论证与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化解

危机情景下政府危机信息的释放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评估之比较研究

从灾难中学习:我国事故调查的反思与改进

国外农民抗争研究:学术传统及其争论

廉政风险科技防控系统的内生风险及治理

灾害与群体:基于社会脆弱性视角的国外研究述评

城市生命线地震后恢复曲线与恢复过程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架路桥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

1999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

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与前瞻

我国近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状况的相关分析

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模式研究

城市火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建立洪水灾情等级模型的实用方案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性质探讨

基于均生函数的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在江西雨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社会组织在应急响应中的功能与角色——基于芦山地震的实证研究

志愿失灵、灾后志愿者身份建构和人际互动:一个微观的视角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篇4

摘要:2003年SaRS事件席卷全国、2004年地方性口蹄疫等新发传染病多次出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人震惊、2009年中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传染迅速、2010年小龙虾致人肌肉溶解事件引起国人普遍关注、2012年手足口病和食物中毒人数剧增、2013年H7n9型禽流感强烈考验政府公共卫生应急能力、2014年埃博拉病毒传染状况震惊世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始终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及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理论,对有效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论阐述;应急管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根据这类事件的成因和特征,主要分为4类:

一是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包括病菌、人畜共患流行传染病、群体性与区域性爆发感染、寄生虫病以及可控性传染病的死灰复燃。例如,20世界90年代令世人震惊的非洲埃博拉高致命性出血热、流窜于五大洲高致残的“第二艾滋病”—莱姆病。

二是自然灾害导致的传染疾病发生与流行,自然灾害问题所致的公共卫生问题。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以及火山爆发,在破坏与摧残生命财产同时,会造成生态平衡、生存环境恶化,导致疫情高发。例如,水源污染可能促使肠道传染病盛行、细菌丛生导致重大食物中毒。

三是不明原因以及意外事故引起的群体性发病、死亡。这类事件具有在短期内、集聚区域内出现群体性疾病,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系统难以在有效控制能力内发挥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400万人死于意外事故以及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四是食品药品安全以及有毒有害因素污染导致的中毒事件。这类事件的成因主要与人为因素、人为事故密切相关,其发生密度与产生后果较自然灾害而言有更严重的影响。2012年,卫生部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74起,中毒6685人,死亡146人;有毒有害污染因素在范围上不断扩展,程度不断加大,危害逐步加剧。2013年“雾霾”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程度。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简评

应急管理理论体系总体规制为“一案三制”。

1“.一案”代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根据突发事件的相关特点和发生轨迹,提前制定与设置预案和计划,及时准确应对突发事件与紧急问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有政府宏观预案、基层政府应对预案、专项事件突发预案、部门机构应急预案以及大型工程与活动应急预案等。

2“.三制”是指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法律机制一是应急管理机制在突发事件中处于核心地位。权威性与专业化组织管理部门和应急指挥机构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与资源优势,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第一时间调配卫生资源与医疗设备。政府部门可有效协调专业性的救援队伍和应急专家团队,引导区域化与部门化协作(人民解放军、公安消防、武警部队的相互联动),在突发事件事前预案预警、事中应急处理、事后监控反馈中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

二是完善的应急运行机制在突发事件处于关键环节。应急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监测预警机制、决策调控机制、协调参与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以及资源调配机制等,各项机制在良性运转中层层相扣,密切相连,在不断优化中推动突发事件的效能化解决。

三是健全的法律机制贯穿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始终。要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和步骤,只要按照法律规范和约束加强集约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制化轨道可促使应急管理刚性规范,严格按照法律章程处理应急处理工作,保障突发事件应急过程的责任性与约束力。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应急管理理论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预警和监控、应急协同联动以及社会参与等各个环节,牵扯该领域的相关理论很多。

1.应急管理理论

应急管理理论是世界管理科学最高奖“Franzedelman”获得者、旅美华裔于刚博士创始的,他提出了处理不确定事件的4种方式:(1)预案管理。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与事态要全面考量,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预案,事情一旦发生可以按照固定模式来应对。(2)鲁棒优化。在制定计划和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可能发生的多种因素和问题。(3)随机模型。考虑事件发生概率的基础上充分布置,全面准备。(4)实时应急管理。根据事件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实时与灵活进行应对模式的开启,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应急措施变换。我国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aRS以后,应急管理也是针对特大事故灾害与危机灾难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的事前监控、事中处理、事后完善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应对处理机制,采用预设及先进化的措施手段,保障民众生命安全与物质财产的相关活动。应急管理针对的是三大危机问题:“人的危机、物的危机和责任危机”。(1)人的危机主要包括生命安全和健康风险危机。(2)物的危机主要威胁人类财产安全和物质完备的事故灾害。(3)责任危机主要蕴涵于法律意义上的损害赔偿责任。

2.危机管理理论

关于危机管理的概念与定义,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翔实的阐释和论述,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斯蒂芬·菲克。他认为,当事情态势的发展到达难以控制的界定时,危机管理效果就会彰显效用,把危机事件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特征;国内学者薛澜等人认为,危机管理是对危机事件全过程管理,效能化的危机管理需要具备以下内容:移转或缩减危机事件的来源、范围和影响;完善危机损害后的应急模式;提升危机预案与决策的影响力;不断修订与总结,及时选择最佳路径减轻危机损害。

国内外学者对危机管理模式和应用体系有不同的认知和定论,主要有以下具有典范意义的观点。

美国工业家诺曼·奥古斯汀(nor?manaugustine)把危机管理设定为6个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危机的预警与避免。预防与避免危机的发生是最好的危机应对方式,管理者和组织者必须竭尽全力规避风险和损害,对难以避免的危机做好保障和预警安排。②第二阶段:危机的准备与布控。设定好相关计划和安排处理危机事件,无论是决策上的制定还是物质上的保证。③第三阶段:危机的明晰和认定。通过全方位的资源信息和消息传递,明晰危机的发展与发生,尽快识别危机的介质和源头,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请求专家帮助。④第四阶段:危机的处理和控制。按预案的设定,依据具体情况解决相关问题,把损害和危机降低到最小化。⑤第五阶段:危机的解决。利用全方位与多角度的资源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危机事件。⑥第六阶段:危机的总结和反馈。前五个阶段的信息报告和系统总结可以为下一步危机事件的解决提供良性指导借鉴,弥补不足,纠正差错;英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最早在危机管理理论与应用实践领域提出4R模式。

3.灾害经济学理论

灾害经济学的理论阐述基本上有以下几点:①灾害发生难以避免。自然灾害、人为灾难以及不明因素灾祸等突发灾害不可能完全规避,各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严重创伤难以精确估摸与推测。②事物本身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和序列波动。灾害在发生与发展遵循潜伏、爆发、推进、减退以及停止的一般规律和轨迹,除了在峰值表现出强弱与大小不同外,基本符合自然性的守恒原理。③趋利避害原则。从长远愿景与可持续规划来说,并非所有灾害都酿成巨大损害,预防和引导是处理灾害的有效方式,循规诱导是一种科学的应对措施。④寻求根治灾害的最佳组合点。对灾害的应对和防治而言,治标方案投入少但见效快,难以可持续稳固;治本方案投入大见效慢,长效机制稳健,寻求灾害防治的最佳结合点和交叉点对于灾害经济学的效果力、效益性的实现具有参鉴意义。

4.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这样阐述对公共产品理论的相关理解:“纯粹的公共产品(劳务)是这样的产品(劳务),即他人消费这种这类物品(劳务)不会减少其他人对于这类物品(劳务)的消费”。公共产品理论是协调处理以下关系的基础性理论:①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关系。②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③政府与公共财政收支体系的关系。④政府与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关系。

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一,公共产品属性的固定性与不可分割性。私人产品属于个人掌握和拥有,其产品可分切为可以交易或买卖的部分,谁支付谁拥有,具有直接交换和买卖的性质。而公共产品是固有属性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难以切分性。比如,公园、道路以及绿化植被等是提供给大众进行享用,没有分割的属性在里面。

第二,公共产品收益的非排他性。私人产品的固有属性属于占有人所有,占有人享有产品或者部分劳务使用权、处置权以及转让权,谁支付谁受益。公共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公共资源,是政府提供给大众服务载体和客体,满足公共众相关需求也是政府的职能所在,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会排除他人消费。

第三,公共产品消费的非对抗性。公共产品产出后,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递增。由于增加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的增加或者减少不会相对应的促使该产品质量和数量上的变化。比如,国防与治安,人口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不会影响任何人享受国防和治安的保驾护航,非对抗性也称之为非争夺性与非竞争性。

参考文献

[1]韩锋.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特点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10).

[2]韩锋.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借鉴[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

[3]韩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急管理后勤保障及应对机制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0).

[4]韩锋.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4(09).

[5]韩锋.提升公共卫生行政机构应急管理机制及路径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

[6]韩锋.基于应急体系视角下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特点、原则及重要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4(12).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篇5

关键词:南方雪灾拉尼娜现象应急管理

在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雪灾使南国大地蒙受重大损失,交通受阻、城区停电、民房倒塌等现象。这次冰雪灾害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影响很大。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成灾8764万亩,绝收2536万亩;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人民币。森林受损面积近2.79亿亩,3万多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雪灾中冻死或冻伤;受灾人口已超过1亿。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四川7个省份受灾最为严重。暴风雪造成多处铁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断。由于正逢春运期间,大量旅客滞留站场港埠。另外,电力受损、煤炭运输受阻,不少地区用电中断,电信、通讯、供水、取暖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某些重灾区甚至面临断粮危险。而融雪流入海中,对海洋生物亦造成巨大影响。

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及救灾处理情况

(一)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

这次冰雪灾害的覆盖范围包括浙江、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有关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的原因分析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www.133229.Com

冰雪灾害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中国国家气象部门的专家指出,这次大范围的雨雪过程应归因于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环流自1月起长期经向分布使冷空气活动频繁,同时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活跃,源自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强烈降水。大气环流的稳定使雨雪天气持续,最终酿成雪灾。

大气环流的异常运行。专家指出,处于中高纬度的欧亚地区,高空几个月来形成了一个阻塞高气压,大气环流停留不动,导致北方冷空气连续不断入侵中国。在冷空气来临的同时,来自南亚、东南亚的暖湿空气又源源不断向华南地区输送,冷暖气流在华南、江南一带交汇,导致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

(二)雪灾救灾活动反思

灾难发生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冰雪灾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北方每年的冰雪比南方这场灾害要大得多,依然可以安然无恙?美国发生冰雪灾害时,为什么损失很小呢?为什么整个救灾过程不够顺利呢?

在救灾过程中,出现安排不当现象。在雪灾初期,湖南正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该省大部分主要地方官员都在长沙参加会议。两会结束后,进出长沙的交通几乎都被雪灾阻断,导致地方官员无法回到任职地区指挥抗灾。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湖南成为了此次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同时,这次雪灾亦暴露了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在应付突发事件时未有港澳地区及广东省的经验丰富。在上海,公安人员由于未能控制心急的乘客而与乘客爆发肢体冲突。在救灾过程中,也出现政策不当的现象。国务院曾在上世纪50年代做出规定,南方因为气候比北方温暖,民居内不必安装暖气,但雪灾的受灾地区正是南方地区,导致灾情严重。

从整体来看,出现如此脆弱的局面,主要原因还包括缺失了对灾害的预防意识和应急处置措施,说明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策略

冰雪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带来巨大的危害,促使我国政府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方针政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缺乏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预案,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等。

(一)建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自然灾害的群发性、频发性、多样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以专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之一是政出多门,应急管理工作条块分割,不利于统一指挥和调度。从灾害综合管理的角度看,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应建立一个由国务院领导人牵头的处理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部门,在该机构下设立专门应对自然灾害的职能部门,如自然灾害局,该职能部门的主要功能分为日常运作和应急管理两个方面。同时,该机构还应该建立重大危机时间会商制度。综合协调部门在平时主要起预警、监控、咨询和业务指导作用,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就转为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指挥与协调机构。

(二)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预案的建立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针对雪灾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在平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某些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不能避免其发生,那么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一旦自然灾害发生,有关部门则可以根据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然灾害进行处置。因此,应当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以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是危机处理的核心,危机产生后,危机所在地政府要立即上报危机事件的最新信息。上报的各种数据要准确,做到及时准确,以便于上级政府决策。同时,搞好信息。危机事件发生后,往往谣言较多,容易造成社会混乱,因此,要建立信息机制,及时向社会公众事件的信息,使广大公众了解真相。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由应急管理机构统一确定,新闻办负责具体实施。危机处理中的沟通要处理好政府与公众、政府与新闻媒介、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关系。

(四)完善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灾害管理应急机制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减少损失、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相关方面的应急管理机制未发挥真正作用。真正有效的应急机制是,在自然灾害未发生时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尽早发现,及早应对。同时,相关研究工作应当继续加强,做好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尽可能准确预测自然灾害,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因而,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快速反应机制,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在短时间内立刻采取积极的应急处置措施,科学合理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减少其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篇6

关键词:应急准备文化 理论综述 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189-02

1应急管理及应急准备理论研究

1.1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应急管理兴起于我国以来,国内学者普遍将应急管理视为政府的动态管理过程,这正是组织管理时间序列理念的体现。中国应急管理的经典之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完整地从时间、主体行为、决策流程方面分析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

近年来,中国的应急管理研究比较侧重于应用性,多是为直接解决实际管理中的问题而服务的。比如,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分类分级;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研究: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构建、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事实上,应急准备文化的研究是应急管理研究自有的一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范维澄指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包含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这正是应急准备文化的内容。张诚在研究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指出我国政府危机意识淡薄、民众缺乏安全意识;唐中明在对2008年南方雪灾进行案例研究时发现,当地政府决策层缺乏灾害忧患意识、当地民众也没有冰雪灾害的应急能力。随着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和政府应急管理建设的加强,应急准备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1.2应急准备相关理论研究

基于印度洋海啸造成的国民损失,联合国倡导各国应急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和脆弱性研究,将应急准备纳入应急管理之中。邹逸江在研究发达国家应急管理建设经验时指出,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应急管理都非常注重灾害预防。

在应急管理的内容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应急准备的重要性。在以时间序列为依据的应急管理内容的划分中,最被普遍接受的是由罗伯特·希斯倡导的的4R阶段:Reduction(缩减)、Readiness(准备)、Response(反应)、Recovery(恢复)。4R理论经过不同机构和学者针对相关研究需要进行的变形,形成了多种形式,比如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危机管理过程划分时,将4R的前两步变形为“mitigation(缓解)”和“preparation(准备)”;timothy从政策过程的角度划分危机管理的基本步骤时,剔除了“反应”这一步,而是强调应急准备(预防)的重要性。

应急准备强调政府在应急管理中所提供的“主动保护”和公民进行灾害预防的“主动性”。广义上,政府提供“主动保护”(即应急准备)的方式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宣传教育培训的提供、应急物资的储备等。目前我国学者研究应急准备有偏应用型和偏理论型两类:从“危机预警”的角度来进行的,其内容包括信息传播渠道建设、高科技预警系统等,这一角度侧重应急准备的技术应用性;从“应急预案”角度进行的,这一角度侧重应急准备的理论性。

事实上,公民的应急准备文化正是在接受政府事前“主动保护”、自身主动预防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公民应急准备文化的加强将有助于政府应急管理“准备”环节质量的提高。因此,培育公民应急准备文化是应急准备的理论研究及应急管理实践中“准备”环节提升的基础。

2应急准备文化相关理论研究

2.1文化及应急文化研究

研究应急准备文化,要从“文化”和“应急文化”开始。

人类学家泰勒将文化视为一个广义的整体,它囊括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一词特指精神财富。在韦氏词典中,文化(culture)还指特定的国家、群体等。

应急文化是人类在应急事件和危机情境下形成的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些应急文化的研究者强调狭义上的(即精神层面上的)应急文化,如应急价值观,心态文化;有一些应急文化研究者从广义的角度定义应急文化,即应急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关于应急文化的结构研究,张华文等学者基于文化学的理论,将应急文化划分为表面层、中间层、核心层。韩传峰基于沙因文化层次理论,将应急文化划分为潜在假设层、价值观层和表现层。目前,应急文化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应急文化建设有助于突发事件的预防,其效果甚至超过制定应急程序。

国内学者对于建设应急文化提出的对策是以社区应急文化建设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全国的。应急文化建设由标至本,是从应急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到社区观念培养,再到全社会应急意识和应急价值观的形成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2灾害文化与风险文化研究

灾害文化和风险文化是与应急准备文化研究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预防灾害、减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篇7

摘要: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事故隐患,如何积极有效地做好防灾减灾是摆在电力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电力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防灾减灾机制建设进行了探讨分析。因此,清晰认识灾害种类是做好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电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机制建设

1、电力灾害分析

电网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受到灾害侵袭十分普遍,究其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1电网运行事故原因主要有:(1)违反了安全生产规程;(2)输、变、配电设备过载;(3)电力生产技术缺陷;(4)人员素质和管理维护缺陷;(5)设备质量缺陷;(6)由用户端事故引发。

1.2自然灾害原因主要有:地震、洪水、火灾以及突变恶劣天气,包括高温、高寒、强对流天气、飓风、龙卷风、台风,等等。

1.3人为损害原因主要有:外力破坏、盗窃电力设施和人为破坏。以上灾害有些是完全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避免其发生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处置不当的话,有些灾害会发生转化或者造成次生灾害,后果将更加严重。

2、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电力生产过程中,灾害的发生并不完全是偶然原因导致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但是科学的防范能达到减灾积极作用,因此,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达成积极防灾减灾的共识极为重要。防灾减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科学预测,积极防御,沉着应对,全力抗灾,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防灾减灾的原则是:预想是前提,防范是目的,救灾是首先,减灾是根本。所以,电力企业在面临灾害时,必须坚持,在预想时,宁可信其有,宁可信其大,宁可把灾害的结果考虑得更严重些,决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这样才能做到积极防范,才能为防灾、抗灾和减灾提供保障。否则,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对策,面对灾害有可能会束手无策,顾此失彼。

3、构建防灾减灾的保障机制

3.1组织体系的建立

3.1.1电力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常态组织管理体系,这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个组织体系应建立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应急处置系统、灾害评估系统、救灾跟踪管理系统等,并有相关的配套管理规章制度、标准化工作流程和奖惩考核措施。同时,要建立安全事故和灾害记录档案,借助高科技手段认真分析研究,发现内在的规律性,寻找可控措施。

3.1.2目前,从省、市公司到县供电企业虽已建立起了应急处理中心,但还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的还与企业的行政管理系统相混淆,一些县局把应急处理值班和行政值班混在一起。因此,笔者建议,从上至下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且满足电力安全生产需要的防灾减灾机构,把电力调度、安全监察、生产计划、变电运行、科技信息等部门纳入,由负责安全生产的分管领导统一管理。

3.2防灾减灾管理机制的建立

电力安全生产过程的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防灾减灾的基础,管理机制的创新是电力企业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有效的、规范的管理机制十分必要。

3.2.1预警机制在构建各类事故和灾害的数理模型基础上,对电力系统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及即将面临的灾害,科学、及时、准确地进行预测,利用信息网络和通信系统定期或随机警告信息,确保逐级管理者能够完整接收到预警信息。

3.2.2防范机制在日常的电力生产各环节中,从上至下应根据各自的管理职能,编制电网运行方式和紧急供电方案,编制抢险救灾预案,编制协同预演方案,适时组织实战演练,并定期开展防灾教育培训工作,建立起各级防灾减灾常态工作机制。

3.2.3应急机制上下联动,建立快速反应系统,组建应急抢险队伍,当电力事故或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事先编制的处置方案,沉着有序地开展事故处理和抢险救灾,有效控制事故蔓延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应急处理的指挥系统要靠前指挥,务必要保证高度统一、指令畅通、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各种措施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

3.2.4后勤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电力抢险后勤体系,从组织、人员装备、设备材料到现场保安措施等,必须满足应急处理和抢险救灾的需要,特别是设备材料的物资供应系统,必须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送达现场。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篇8

[关键词]善治 应急体系 多主体参与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16-02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分布广、强度大、损失严重,几乎每一年都会发生洪涝、风沙、泥石流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近些年我国屡屡遭受大的自然灾害袭击,如2006年南方罕见的台风、雨涝、干旱,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在今年3月份的西南五省市大干旱,夏季以来我国多地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自然灾害不仅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危机,迫切需要建立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方、运转高效的自然灾害应急体系。

一、善治理论概述

西方治理与善治制度的实践是对公共领域的危机或民主政治衰败做出的拯救性的回应。善治理论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综合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善治的五个基本要素有:1.合法性,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法治,它指的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透明性,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每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信息,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4.责任性,它要求管理机构及其人员在公共管理中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5.回应性,基本含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

善治理论的五个基层要素为我国灾害应急体系的构建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即灾害应急体系的构建应有法可依,程序合法;同时保障灾害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明确应急体系中各级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职责;建立反应迅速的应急管理机构。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定统一的《国家灾害应急管理法》,完善我国灾害应急法律体系

法治是公共管理的最高准则,是善治理论的重要内容。我国己制订了上百件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法令,如《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但是各法之间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在立法精神和具体内容上缺乏协调和统一。我们不妨借助国外的危机管理经验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结合国内处理各类危机的经验,制定出一部统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性规范防灾减灾工作的基本大法。通过该法对减灾法律覆盖的灾种、各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权力和义务、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公民权利的保障、政府信息的通报、危机处理的责任追究等问题做出明确的界定。同时,在灾害应急之外,还需要制定《灾害救助法》《灾后恢复重建法》等,来保障灾后的重建工作有法可依。

(二)构建多主体参与应急机制

善治的本质特性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合作管理,这就要求现代灾害应急体系必然是多主体参与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自然灾害呈现高频发、大规模和国际化的特点,单靠政府难以应对和适应新形势下的危机。因此,需要打破传统灾害应急管理政府一元化的格局,引入多主体参与的应急机制。即构建政府、私人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共同应对危机的多元主体的参与治理机制。这里既包括政府与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公民的合作,同时也包括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于我国的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家手中,政府在这一参与机制中应负主要的应对责任。即建立的是政府主导、社会辅助的多主体参与机制。

这种多主体参与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自然灾害的救助负担,降低了灾害的救助成本,提高了灾害的救助效率,也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由于自然灾害早已跨越了国家,甚至影响范围波及全球。世界各国协同应对全球化的自然灾害是人类共同的使命和责任。多主体参与的应急机制,’有利于危机应急体系的协调和高效运作,对全面应对危机起了重要作用,如下图所示:

(三)做好灾害信息的新闻工作

为了控制灾害危机,稳定社会秩序,避免社会恐慌,政府必须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奥古斯丁总结自己应对危机的最基本的经验,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说真话,立刻说”。因此,在公共危机时期,政府要采取公开、迅速的信息方式,确定新闻机构,代表政府向社会政府的有关工作情况。其主要的途径为:一是通过政府的门户网站进行危机信息的工作,将关于灾害危机的第一手消息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二是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授权发言人在特定的场合定期向公众媒体政府重大事项以及社会上公众关心的各种信息等。特别是在危机时期,由于危机情形的不确定性,政府发言人应随时举行新闻会,向新闻媒体危机信息。

(四)建立统一、专门的自然灾害危机管理机构

正常状态下的科层制行政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紧急事件的非常态管理决策与指挥的要求,自然灾害的紧急性特征,导致“倒逼效应要求迅速缩减决策管理层次以适应管理幅度扩大的急迫需求”。为应对我国政府部门层级条块管理模式的缺陷,提高救灾体系的反应速度,应建立统一、专门的灾害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该机构建议设为常设机构,由一位国务院主要领导负责,处理包括自然灾害等紧急事务在内的综合的救灾协调指挥机构。在该机构下,对应地方政府的建制设职能部门如自然灾害局。该机构在平时主要负责灾害的预防准备,抗灾救灾知识的宣传,自救互救能力的培训,对各种危机进行划分总结,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制定长期反危机的应急计划和战略等工作。当自然灾害发生时,立即启动危机指挥中心,启动紧急预案,协调各相关部门,保证抗灾救灾工作能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时,有效、有序地展开。

(五)加强危机应急中的责任机制的建设

善治理论强调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基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责任越大,善治的程度越高。

一是通过完善应急责任法律法规制度,明确灾害应急管理的监督主体、对象、责任。最大特点是解决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问题,并直接产生法律效应,对于在公共危机中由于未履行积极行政责任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行政人员,由人民检察院行使法纪检查权,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以起到安定民心、促进公务员积极履行行政责任的作用。

二是切实履行首长负责制。根据党领导政府原则,各级党委享有对各级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进行人事任免的权力。对于在灾害危机处理过程中失职或负有领导责任的行政首长,党委可对其予以免职,任命新的行政首长。对于人事的任免需予以公布,以促进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对灾害危机处理的及时正确。

三是行政机关依照《公务员法》追究公务员责任。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对在公共紧急事件中违反工作纪律的行政人员,按照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的处分。道德谴责是指在处理危机过程中,对于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等不致违反纪律的情况,依据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通过批评教育的形式予以谴责。

[参考文献]

[1]孔繁斌.治理与善治制度移值:中国选择的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2]郗孟祥.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的国际借鉴与现实构建[J].求索,2009年,第1期.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篇9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重要性;加强;防灾;减灾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也实现了飞速发展,其中公共气象服务事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其发展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高水平的公共气象服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非常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整处于发展状态,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程度也不够,需要加强对公共气象服务的研究,充分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改善气象防灾减灾效果。

1概述公共气象服务

所谓的公共气象服务是指公共气象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应用气象监测技术,对各地区的未来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并将气象服务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给用户,让用户掌握气象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气象变化。公共气象服务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其本质是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气象服务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领域,其与众多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也非常之大。

2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重要性分析

通常来讲,公共气象服务可以向旅游业、种植业、畜牧业、交通业等诸多行业提供气象信息,这些行业的人们在生产生活都需要提前参考气象情况,良好的气象条件可以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有利条件,相反恶劣的气象条件也可以对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高水平的公共气象服务可以更加全面的、精准的、细致的提供气象信息,监测出恶劣气象情况如台风、暴雨、冰雹等,对于各个行业的人们生产生活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充分做好预防措施,确保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有效实现气象防灾减灾,将恶劣气象条件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对于公共气象事业本身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故而,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对于气象事业及众多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相关措施有很多,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气象防灾减灾效果,为了更好的确保公共气象服务成为防灾减灾的先决条件,切实优化防灾减灾工作效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以下是对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探讨。

3.1提高气象服务受众定位的服务效益

做好受众定位是优化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正确的定位受众人群有利于集中精力强化气象信息传播力度,让更多需要了解气象信息的人及时接收到正确的气象信息,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效果,更好的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工作。在受众定位过程中,要综合分析不同受众的年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等;强化与多种媒体的合作,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现阶段我国已基本进入网络时代,网络让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气象服务也可以充分结合网络优势,向公众提供气象信息、科普宣传及防灾减灾知识等拓宽服务渠道。与此同时,也不可忽略传统气象服务途径的影响力,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优势,比如电视对受众的文化层次没有限制,可实现声、画一体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气象信息传播的形象性,故比较适用于利用电视媒体进行科普宣传。而重大灾害性气象信息的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手机之类的新媒体因其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可以及时将灾害预报到广大受众手中,为公众避险、安全转移等争取更多时间,降低灾害损失。故而善于将传统的服务与现代化的服务途径相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着服务作用。

3.2利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促进农业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非常之大,气象灾害来临之时,很容易造成农田颗粒无收,农民颠沛流离的情况发生。为了切实确保我国农业的顺利发展,要特别关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气象机构在处理气象信息时,要注意气象信息的细化与准确性,对监测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提高与农业生产的配合度。气象机构要加大与农业大户的沟通与联系,二者共建气象信息及获取渠道,保证气象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与权威性。针对气候多变的季节要适当加大气象信息的频率,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主动性,不仅要提供气象信息,还要对气象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辅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3.3建立特种气象监测系统,拓展气象预报服务

特种气象监测系统包括空气污染浓度监测、紫外线、花粉浓度、负离子、太阳辐射、粉尘、酸雨、土壤水分、泥石流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陆地生态、海洋气候、湿地气候、二氧化碳、太阳风等学科前沿的热点研究项目,进一步拓宽气象服务的内容,利用气象卫生监测技术进行土壤湿度、植被、河流水域、生态环境、草原森林火灾、城市热岛效应等进行监测,并对泥石流滑坡、自然灾害、城市环境等进行遥感评估。

3.4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各类气象灾害是导致国家、人民群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重要因素,因此公众气象服务要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面要对气象灾害的预备应急处理方案予以完善。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及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方案,完善已有的气象灾害预备应急处理方案;针对一些特殊的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其它类型灾难的自然灾害,则要特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强灾难应急处理的队伍建设,选择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组成应急处理队伍,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各类实训活动,丰富应急处理人员的实战经验,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提升抗击灾害及救灾的实际能力,比如滑坡、山洪等灾害就是其它灾害处理不当导致的,因此要提高灾难应急处理队伍的实际抗灾、救灾能力。

4结束语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单吊一索男白板”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镇始终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始终把预防灾害放在第一位的工作方针,明确职责,查找灾害隐患,狠抓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项大事来抓。回顾全年的工作,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及区应急管理局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我镇成立了以镇长张朝阳任组长,分管副镇长陈刁任副组长,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领导小组,镇应急办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信教群众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

二、强化责任,积极自查

按照防胜于救的原则,我镇积极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自查工作。对全镇进行了覆盖全域的地质灾害、水患灾害及火灾隐患的排查,落实了村(社区)、企业的灾害防御主体责任、降低了灾害风险。

三、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防灾应急演练

镇、村行政区划调整,镇政府及时调整、完善了各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修订、编制,强化了预案的可操作性,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各行业领域的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体系。为做好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应对准备工作。我镇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应对洪涝、滑坡和森林火灾的应急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明确了处置突发灾害的责任分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应急救援队伍的成员构成,充实应急救援队伍力量。整合民政、水务、森林防火、消防现有应急储备物资,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确保关键时刻应急物资保障,做到有备无患。

四、加强宣传、提高防灾意识

针对“防灾减灾”,我镇印制了3500份涵盖地灾、洪涝、雷雨、大风、地震、冰雪霜冻灾害预防的宣传资料,广泛开展了防灾减灾救灾有关知识的宣传,增强了广大群众对防灾减灾的认识,让群众学会了避险、自救互救知识,让广大居民了解和认识防灾减灾工作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积极预警、确保信息畅通

在主汛期和森林防火重要时段,我镇坚持24小时防灾应急值班,密切关注下去重要灾害隐患点,及时转发上级的雨情、洪涝及恶劣天气等预警信息,把预警信息传递传达到每一个灾害隐患点和每一个村民和企事业单位,做到提前预警、提前准备、提前预防,确保了主汛期辖区人员安全和社会稳定。

六、主动作为、生产自救

2020年,罗江镇连续几次遭遇强降雨,场镇低洼处连续3次进水被淹,累计受灾人口2544人,其中转移安置324人、生活救助164人;直接经济损失216.95万元、其中农业损失22.5、基础设施损失135.45万元、公益设施22万元、家庭财产损失37万元;农作物受灾3.402公顷、其中成灾2.7187公顷、绝收0.6833公顷。面对灾情镇党委、政府及时统计上报灾害信息,将受灾情况及时上报国家救灾系统,组织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村民互救,确保受灾群众衣食无忧,能及时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2020年我镇没有出现一例因受灾导致的村民无饭吃无衣穿和因灾上访事件,确保了辖区社会稳定。

2020年,我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满意指数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将总结经验、直面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切为我镇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