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养结合研究背景十篇医养结合研究背景十篇

医养结合研究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37

医养结合研究背景篇1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中南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pCDa结合参与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2018jy130);2018年度中南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网络pBL教学构建基础医学研究生转化医学理念”(2018JG24)

[作者简介]刘持(1984—),女,河南南陽人,博士,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肺内微环境稳态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秦晓群(1959—),男,湖南长沙人,博士,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哮喘、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3-0220-02[收稿日期]2020-03-20

自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后,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全面进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阶段[1]。教育部针对“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明确提出要切实贯彻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计划,加强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与传统的临床医学学科不同,基础医学主要是应用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个体的正常功能以及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新时期“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阶段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培育医学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促进现代和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3]。对于基础医学专业来讲,培养世界一流的基础医学人才,不仅仅要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还需要特别加强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但是,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现阶段普遍存在着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脱节、研究资源浪费和研究效率低下、基础医学科学问题滞后于临床需求、基础研究科研成果很难向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转化等问题。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基础医学教育的关键核心环节。

二、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是指专业基础牢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沟通合作精神、能够创新发现问题且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4]。但是,在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因素影响创新型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首先学校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阶段。大多高校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了解不够清楚,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方法老化,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知识结构配置、科学研究能力与社会需求无法匹配[5]。另外,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和管理理念,课程设置中忽略了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课程机构不合理,知识性理论课程较多而实践环节占比不高的现象,导致学生创新意识薄弱。除此之外,现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参与度比较薄弱,对于前沿性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不够重视,导致学术思维过于僵化,视野不开阔[6,7]。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双一流”建设是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双一流”战略背景下的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建设既面临着机遇,又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8]。在“双一流”建设背景的驱动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运行和改善有效的培养体制,这包括课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优化课程设置和建立新平台等多个方面。

(一)修订完善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一个完善且可行性强的、具有长远规划的培养方案在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同的基础医学院校应结合学院自身的发展需求,以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原则,结合“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和基础医学的自身专业特点,切实制定并完善基础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培养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还需要组建科研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积极引进富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加入队伍之中。导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站在创新的最前沿积极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文字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自主创新的意识。另外,学院应设置导师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导师队伍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与创新实践能力。

(三)优化设置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基础医学是一类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科,科研实践环节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动性得以激发。因此,应有效增加科研实践环节的占有比例,并逐步开展与接触临床医学应用相关的课程,寻找源头创新,使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更好地联合互动,锻炼基础医学研究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再回到实验室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还需要综合运用各类教学资源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搭建新平台,这是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一方面,基础医学院所需要与优秀的科研医疗机构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特聘在本领域具有学术权威性的教授、专业人士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使学生尽可能了解本领域前沿的相关工作。研究生会定期参加课题组组织的、与相邻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会,汇报自己近期的科研工作,谈论研究生的课题开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气氛,达到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目的。除此之外,主动输出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出国学习,发现国外基础医学发展的创新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医养结合研究背景篇2

>>“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初探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模式的定位与转向“医教结合”背景下的聋儿康复教学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特殊教育视角下治疗性音乐教学实践浅析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数字环境下职业教育情境教学模式研究职业教育“工教结合”探析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意义及建议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可行性模式探索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新常态”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医教结合”背景下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医教结合”背景下视障儿童康复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考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思政教学特殊性研究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研究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初探路桥专业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3-3-20.

[5]Geretseggerm,HolckU,Bieleninik?S,etal.FeasibilityofatrialonimprovisationalmusictherapyforChildren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J].Jmusicther,2016,53(2):93-120.

[6]Spiron,Himbergt.analysingchangeinmusictherapyinteractionsofchildrenwithcommunicationdifficulties[J].philostransRSocLondBBiolSci.2016,371(1693):1-11.

[7]YangYH.parentsandYoungChildrenwithDisabilities:theeffectsofaHome-Basedmusictherapyprogramonparent-Childinteractions[J].Jmusicther.2016,53(1):27-54.

[8]顾秋鸿.音乐治疗对智力障碍儿童功能提高方面的作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7):169-170.

[9]吴善亮,王玉兰.特教学校应用音乐治疗的原则和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5(23):12-14.

[10]赵h,杜青青.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领域中的适用性――读《奥尔夫音乐思想与实践》有感[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3):182-183.

[11]程虹毓,刘燕,朱继孝.奥尔夫音乐疗法应用于重度孤独症儿童的个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9):1007-1008.

[12]王冰.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务实技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14-15.

医养结合研究背景篇3

【关键词】专业技术;自然疗法;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technicalcharacteristicsofrecuperationandrehabilitationmedicinesince"eleventhFive-Year"plan.methodstherelevantinformationabouttechnicalcharacteristicsofrecuperationandrehabilitationmedicinedisciplinefromallmilitarysanatoriumssince"eleventhFive-Year"werecollectedandanalyzed.ResultsSince"eleventhFive-Year",therecuperationandrehabilitationmedicineinourarmyhadrealizedcombinationofnaturalremediesandmoderntechnologies,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apiesandwesternmedicinetechnologies,andcombinationofexperience-basedmedicineandevidence-basedmedicine.technologyofrecuperationandrehabilitationmedicinecombinedpastandpresent,Chineseandwestern,andtheoryandpractice.Conclusionthethree"combinations"showingspecialfeaturesisnotonlyonecharacteristicthatdifferentfromothermedicinedisciplines,butalsoanimportantpartofnewdevelopmentsofrecuperationandrehabilitationmedicine.

【Keywords】professionaltechnology;naturalRemedies;integrated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evidence-Basedmedicine

疗养康复医学是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交叉、渗透、整合而成的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在核心技术上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有所不同,一个偏重于自然疗法和传统疗法,一个偏重于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疗养康复医学”将二者求同存异,使自然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医疗法与西医技术相结合、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在新的基础上达到融通重整,形成了鲜明的专业技术特色。

1自然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疗养康复技术融通于古今之间

“自然因子疗法”是疗养康复医学最主要、最古老的技术之一。俄罗斯对自然因子疗法研究的深度和日本对自然因子应用的广度有目共睹。近年来,全军疗养院在四医大陈景藻教授的倡导下,兴起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因子疗法进行研究应用的热潮。

1.1地处温泉的疗养院对矿泉疗法的研究应用临潼疗养院徐莉等[1]深入分析了临潼硫酸盐、氯化物、重碳酸钠、氟水弱氡复合型矿泉的温热效应、力学原理、理化性质及其对人体多项生化指标、微循环、血流变、脑血流等的影响,研究了临潼矿泉对亚健康军人、高原作业后军人、抗震救灾人员的心理、疲劳状态、睡眠质量、颈腰背痛等方面的作用疗效,近3年在《中国疗养医学》上发表的系列论著13篇;武汉疗养院范平等[2]对咸宁硫磺石膏低氡温泉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近4000例皮肤病患者进行了大样本人群专病治疗的疗效观察和作用机理研究;昆明疗养院黎英[3]对重碳酸钙、镁高热型温泉和氯化物及硅酸矿泉进行了骨关节病的疗效和作用机理研究,探讨了自然因子治疗顽疾的新路;兴城疗养院刘欣等[4]用全身温泉水疗法加腰背肌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法独到;230医院五龙背疗养区张衍波等对温泉泥疗的机理深入探讨,利用地表深1.5m的紫黑色火山泥通过温泉数年浸泡滋养,加热至22℃~24℃,制成温泉泥,对软组织伤、风湿类疾病、创伤、训练伤后进行康复治疗,疗效喜人。

1.2地处海滨的疗养院对海水疗法的研究应用青岛一疗朱红宇等[5]探讨了海滨疗养因子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以及对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北戴河疗养院段利平等[6]观察了海滨疗养因子对老年高血压降压疗效;鼓浪屿疗养院郑芳等[7]分析了海滨康复疗养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做功指数、左心室功能以及心率变异的影响,李秀增等[8]进行了鼓浪屿疗养区微小气候观测;烟台疗养院高鹰等[9]研究了海水浴疗法在保健养生防治疾病中的机理作用。多元化的研究加深了对海水疗法理性认识。

1.3地处湖滨的疗养院对景观疗法的研究应用西湖之滨的杭州疗养院赵瑞祥[10]研究了景观疗养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神经系统调节、生物反馈效应、心理血压调节等作用及景观文化内涵;东湖之滨的武汉疗养院余红英等[11]用滤膜采样等检验检测方法研究了气候、湖水等自然因子和人文景观,并对慢性下腰痛、颈椎病、飞行疲劳等飞行员航空性疾病进行了自然因子和人文景观治疗的疗效观察;太湖之滨的总装无锡疗养院也发表了关于湖滨景观治疗各种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有关报道。

1.4地处山林的疗养院对森林疗法的研究应用庐山疗养院、峨眉疗养院、武汉疗养院鸡公山疗区分别对所在地的自然疗养因子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量化检测分析研究以及疗养康复临床应用。

古老的自然因子疗法在现代高科技检验检测和离子水平的研究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2中医疗法与西医技术相结合,疗养康复技术融通于中西之间

中医疗法是疗养康复医学最具特色的方法之一。被美国西医界称作“创造奇迹的中医师”的田小明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临床中心创建了第一个中国针灸诊所,成功医治了很多疑难病症患者,2007年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授予“国际杰出医师贡献奖”,成为首位由美国总统亲自任命担任白宫医政委员的中医专家。我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针刺手法量学”理论以及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等研究,构成其学术成就的主要内容,他带领的“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以世界先进设备、当代高新技术研究发展中的中医针灸学,充分发挥中医针灸、推拿、药物、洗浴、气功等疗法的独特优势,促进了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12]。他们的成功经验,为疗养康复医学指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结合的道路。

与国内外医学发展趋势一样,近年来我军在疗养康复技术的中西结合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大连疗养院“全军软组织病诊疗康复中心”杜杰等将针、刀、药结合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磁振热、低周波、高射频等西医物理治疗技术相结合,创造了“非手术软系疗法”用于软组织伤治疗康复,中心研制的“功能数显脊柱治疗机”创造性地将中医、物理治疗与现代高科技技术相结合,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青岛二疗“全军神经疾病诊疗康复中心”陈庆华等创造的“六位一体序贯疗法”、“三针两药一整脊”(神经阻滞注射针、一穴多针平衡针、小针刀,内服外用中西两类药,手法整复关节解剖位置)与康复治疗的pnF技术、大脑功能重塑技术等相结合,促进脑卒中康复,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兴城疗养院“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第五临床诊疗中心和“全军软伤疼痛治疗与康复研究中心”潘德金等,将中医整脊调衡、穴位压痛验证小关节错位等中医技术与激光射频等微创介入技术相结合治疗软伤疼痛达到新水平。

3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疗养康复技术融通于理论与实践之间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年来医学发展中的流行词汇,其含义为:充分、正确、明智地利用最新、最可靠的各种医疗手段为病人制定最有效的医疗方案。20世纪末,康复医学界又提出了“循证康复”(evidencebasedrehabilitation,eBR)的观点,认为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如何采集到客观科学的临床资料、如何利用相关的数据库、如何收集和正确分析文献资料以及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等“循症”过程,是获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13]。

近年来随着疗养康复医学科技工作者学历的不断提高和对“循证医学”的共识,采用“循证医学”方法从事疗养康复医学实践和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北戴河疗养院邢建华等[14]用“循证医学”方法收集中医症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为肾病的中西结合康复治疗打下可靠基础;青岛第二疗养院侯建明等[15]用“循证医学”研究银耳多糖对免疫功能和脂代谢的影响以及酶法逆向提取工艺,为心血管代谢异常、各种疾病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中药康复做好充分准备;临潼疗养院王忠波[16]用“循证医学”探讨tCD对模拟失重下脑动脉血流的检测,为航天员疗养康复寻找正确依据;广州疗养院郑军等[17]用“循证医学”分析腰身指数、腰臀指数、体重指数、踝肱指数、脉压指数等“五指数”对心血管代谢危险的早期评估价值,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康复提供明智方法。

综上所述,疗养康复医学的自然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医疗法与西医技术相结合、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在新的基础上达到融通重整的专业技术特色,是疗养康复医学专业技术有别于其他医学学科的特点之一,也是“十一五”以来我军疗养康复医学学科新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徐莉,王绍林,仝武军.临潼自然疗养因子矿泉的临床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6):530-531.

[2]范平,刘晓君,刘明桥,等.咸宁疗养区自然疗养因子调查与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1-3.

[3]黎英.温泉浴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1):645-646.

[4]刘欣,王梁一代,张宁.全身温泉水疗法加腰背肌锻炼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28-30.

[5]朱红宇,王珩.青岛海滨疗养因子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33-134.

[6]段利平,李娟,宋丽,等.海滨疗养因子对老年高血压病降压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7):

387-388.

[7]郑芳,戴蓉,林玲.海水浴体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5):452-455.

[8]李秀增,余涛,戴明,等.鼓浪屿疗养区微小气候观测[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7):578-579.

[9]高鹰,王庆涛.海水浴疗法在保健养生防治疾病中的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11-12.

[10]赵瑞祥.景观疗养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3):195-196.

[11]余红英,张奕.武汉自然疗养因子治疗飞行员航空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4):193-194.

[12]石学敏.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J].中国临床康复,2002,6(3):329.

[13]范建中.物理医学与康复的百年进展[J].人民军医,2002,45(1):49-50.

[14]邢建华,翟红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近况[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2):68-69.

[15]侯建明,蓝进,郭树兴,等.酶法逆向提取银耳多糖的工艺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4):292-293.

[16]王忠波.tCD对模拟失重下脑动脉血流的检测[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5):391-393.

医养结合研究背景篇4

[abstract]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patientasthemainbody,isthesubjectoftheroleandmechanis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tisalsoacomprehensivedisciplineofclinicalmedicineresearchrationality,effectivenessandsafetyevaluation.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isanemergingdiscipline,itsdisciplineconstructionandpersonneltrainingareintheexplorationstage.theunitestablishedtheprofessionalmaster'sadmissionspointin2015.inthispaper,wemakeasummaryofthedisciplineconstruction,personneltrainingprogramsandexperience.

[Keywords]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Disciplineconstruction;personneltraining;Graduate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总体要求与目标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实践内容与安排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制剂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临床科室培养方案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医养结合研究背景篇5

在美国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不仅有负责课程性教学、专业化指导以及自身科研的本系导师,还拥有大量外系以及与研究所联合的教师。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例,它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拥有100多名教师,但其本系的教师只有42名,其他均为外系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来自于药学院和工程学院。其学科背景更是丰富,涉及到电子学、材料学、数学及统计学、机械、化工等诸多方面,这种充分利用学科间的优势进行教学的模式,不仅丰富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更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3]。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各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师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与美国相比,在联合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与其他专业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联系方面做的还不够,各高校间的交流程度有待提升。

2课程设置之比较

美国高校的本科课程突出通识化、职业化,学制采用四制,课程主要分为5个方面:(1)科学基本知识;(2)工程类核心课程;(3)生物医学类核心课程;(4)人文与社会科学;(5)工程类选修课程。其中工程类核心课程类似于国内的专业基础课,而工程类选修课类似于专业课。在4a本科教育中,第1a主要进行通才教育,学习基础知识;第2a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就业取向选择主修专业,学校安排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帮助选修工程课程并进行科研实践研究指导;最后2a学生则主要进行某一传统工程领域及其生物应用方面的学习。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以能力为导向,特别关注于知识背景领域的宽度以及课程与职业发展的密切性,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为今后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创造了广泛有利的发展条件。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的课程设置则主要集中于影像设备和医学电子工程学这种更为专业化的课程上,基本上没有高校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自身产业化的过程及其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认知性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稍显不足。学生本人对专业课程的自主选择度不高,能够选择的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突出技术性和专业性,学科之间的跨度不够,学科交叉性不足,很难实现学科间的共同促进和发展,导致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中跨领域发展的可能性降低。各高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特长开展,联系实际不够紧密,过分强调专业型技术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脱节。

3实验实践能力之比较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最早在美国发展,积累下了丰厚的科研基础力量,并且大多高校具备条件优越的实验室,且实验室资源十分充足,为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和莱斯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中,实验室课程占很大比例;杜克大学重视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在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平均每周超过3h。由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实验室资源有限,并且对本科生不完全开放,实验条件相对落后,因而在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比重相对较少。另外,在实践实验能力培养方面相比之下重视程度不高,设置的实验课多半是验证性实验等,缺乏创新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锻炼。据统计,我国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实验课时不到总课时的1/6,较美国高校水平差距较大。

4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启示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发现了我国在该专业本科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更好地发展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总结了以下感受与启示。

(1)结合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趋势,确立适合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技术领域的更新进步,该专业将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应适当借鉴美国高校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为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而本科阶段主要集中在理工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生物学与医学背景的了解上,从而为学生下一阶段在某个研究领域的继续深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还要注意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致力于培养既能推动科研发展又能满足产业化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该专业下阶段的跨越式发展进行力量储备。

(2)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逐步实现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有机整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是理、工、医等多学科的交织融合。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教师很多都是各学科分支的领军人物,将他们整合在一起组成师资队伍顺应了学科发展规律,发展势头必然明显。随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也有一大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着不菲的成绩,掌握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科技前沿技术,对临床需求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充分考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规律,真正理解交叉学科的内涵,一方面通过高校联合优势,集中解决各个分支专业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尽可能将该领域的专家融入到教育队伍当中,高效整合师资队伍,使其充分体现医工融合的特点,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其真正领会医工结合的真谛与内涵,那么优秀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必将源源不断地被挖掘、培养出来。

(3)筑牢学生人文素养基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课程体系设置应基于产业市场需求和科研发展。美国生物医学工程的本科课程尤其以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其学科本身涉及面广的特点,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以及实验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并且能够结合科研优势突显重点。我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的各高校应该充分借鉴学习这些经验做法,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贴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同时,要强化研究与产业的双方面发展,将市场需求纳入课程设置的考虑因素,并且融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及未来就业形势等相关方面,灵活创新地设计课程,争取培养出具有特点鲜明的、发展方向广泛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强大的医工人才。

5结语

医养结合研究背景篇6

关键词:新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兴趣小组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综合生物学、工程学和医学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生物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临床医学中的关键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宽广而扎实的电子学、生物学、医学理论基础,能在理、工、生、医等学科高度交叉中进行前沿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产学研结合,并推动相关科学技术发展,以满足我国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生物医学工程属于工学门类,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级学科。

本学科是利用生命科学、医学、电子信息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于生物信息工程、生物电子工程、大型医疗仪器系统、现代医疗监护系统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生物医学信息检测、医用仪器、医学影像、生物电子学、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检测与控制、管理与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侧重于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医学等的交叉和渗透。该领域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基地,是与21世纪生物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领域,是关系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领域。

天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年轻的、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理、工、生、医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电信学院的新兴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专业下设5个实验室,医学仪器及设备实验室、医学成像及光谱成分分析实验室、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室、医学建模与仿真实验室、膜片钳实验室,拥有一批踏实肯干、敢于创新、勇于攻关的年轻科研人员,并将不断吸引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进行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科研方面利用人体信息检测技术与智能服装相结合,设计出检测、监控、调节人体状态的一体化智能服装;膜片钳方向主要进行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向研究,同时与天津大学和天津各大医院开展密切合作,在医疗仪器研制和临床实验等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大学物理、分析化学、高频电子技术、医学基础、工程光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及DSp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成像新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生物医学仪器设计基础等。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国家机关、医院、国防、科研机构、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医疗产品设计、研发和管理工作,服务于天津医疗产业联盟的发展需求。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也是广开思路,在大一刚入学就进行思想教育,根据学生兴趣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规划,由于本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学生喜欢的专业方向也不一样,有生物、医学、电子等设计物理、化学等不同方向的需求,学生提出的就业方向也不完全一致,区别于传统的专业学生,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虽然兴趣不统一,在专业方向上容易把握,而生物、医学、物理、化学等涉及的学科更多,对新专业教学提出新挑战。如何适应不同学生不同需求,我们系的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

医养结合研究背景篇7

关键词:近五年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首次提出,其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各项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被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下的新兴产物,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各项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由“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随之带来的毕业人数陡增及未能与之调和的就业市场,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适应社会对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同时有效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必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创业促就业,是我国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李丽,2012)。

(二)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般状况

从2010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我国创业教育实践已成燎原之势。但是,目前我国医学生的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医学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给予学生扶持指导;实践平台短缺,未建立相应的创业实验室、创业训练中心和创业实践基地。

(三)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典型做法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在专业创业教师队伍的带领下,开展创业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创业教育,多集中于高职院校与部分综合性院校;二是通过“创新创业训练”、“挑战杯”创业大赛来开展创业教育;三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创业教育,由于创业教育尚未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因此,目前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理念和知识的灌输,与创业实践结合较少,这种形式多存在于一些学科相对较少的学校(于帆,2014a)。

二、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殊性

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医学院校具有时限长、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等特点。因此,医学生的创业教育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并结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体实施。随着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即“新医改”的到来,明确规定医学生应转变其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全科医生的意识和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同时对我国医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田鑫,2015)。这更凸显医学生的创业教育的特殊性。

三、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各界虽对创业教育有初步的认识,但仍未形成全社会重视创业教育的环境;各大医学院校相应开展创业教育,但由于对创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缺乏足够的重视,加之组织及管理不到位,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形成规范化的教育体制。其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较薄弱,创业教育仅局限在学校内,与医疗部门、药企联系不够,缺少创业成功典型经验的实践指导,使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和实践性。另外,师资力量上的缺乏,导致在“创业热”的背景下,许多医学院校仅限于开设创业课程,没有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后续指导(郭琪,2015)。最后,部分医学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医务工作者还是培养企业家,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方向是市场所需还是与专业相关,都尚不明确(胡媛媛,2014)。

(二)医学生自身的问题

从医学基础课到临床专业课,再到整个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把整整5年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对于其他非专业知识,如企业管理、经济、市场分析等学科涉猎较少,知识面相对于其他理工科学生较狭窄,使得他们对当前就业、创业形势认识不清,创业意识淡薄(廖浩,2011a)。其次,医学作为一门长期热门专业,一直持续较高的就业率,医学毕业生想找到稳定的工作并非难事,传统医学就业顺利对医学生的就业意识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其具有难舍的专业情结,不愿荒废所学愿轻易转行,认为学医就是要做医生(覃克强,2013)。再者,相比其他行业的创业要求和条件而言,医学类创业存在投入大、周期长、科技要求高、风险大等因素,使得医学生“不愿创业”(田娟,2014)。

(三)创业教育政策方面的问题

政府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对医学生的创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为促进医学生的创业教育,我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这些鼓励政策均缺少具体实施方案,因此,实际操作起来复杂,很多很难落到实处。同时,政府在对医学生的创业保障措施方面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加之社会舆论的不良导向,使得很多创业成为一头热,无法坚定地战胜困难,最后不了了之(田鑫,2015)。此外,我国政府对医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创业基金等财政扶持方面有所缺乏。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解决措施

(一)医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要求他们充分认识有很多机会可以把握,如可以面向农村、小城镇的卫生医疗机构和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面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业、面向医疗保障部门和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就业、面向基础医学研究和相关医学领域就业、面向世界就业、休学延缓就业、创业代替就业等,这些都是可供选择的方向。其次,要激发创业意识,医学生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在人格特征上更有明显的依附性,缺乏自主意识。因此,唤醒医学生的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郭琪,2015)。

(二)医学院校方面

首先,医学院校应提高创业教育的地位,建立健全医学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指导体,构建“学校+社会”的创业教育联合体系,弥补学校创业理论教育的不足;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推动医学模式转换,营造校园良好的创业氛围;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并了解自我,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身专业性及职业针对性(刘健,2011)。其次,顺应“新医改”要求,强化医学院校创业教育理念(廖浩,2011b)。以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创业教育的内容;培养创业教育师资,加强教师对医学生创业的指导,提高学生创业知识水平;通过“三个结合”即创业教育与学术科技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实习实训相结合,扩大医学生的参与面;依靠专业教育,发挥学科优势,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赵敏,2014)。同时,使校内校外相连接,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创业走向社会市场(于帆,2014b)。

五、结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呢?创业无疑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式和新选择。目前,我国关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出台后,医学院校对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医学生的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但创业教育的效果仍不太理想。文章通过对2011-2015年研究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研究成果呈现出三大特征。第一,从研究数量看,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丰富,而医学生创业教育类文章相对匮乏,主要对医学生创业的特殊性关注不够,以及对医学生创业前景剖析不深入。第二,从研究内容看,研究系统性不强,而零散有余。研究主要涉及医学生创业现状或解决对策等方面问题,未形成有效的体系性研究。第三,从研究深度看,多是基于某个视角的医学生创业对策及探索的个体研究,理论高度不够。综上所述,关于医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创业教育”出现的时间还较短,因此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丽.医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现状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

[2]于帆.医学院校创业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4,15(3):43.

[3]田鑫,孔令泉,等.辨析当代医学生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6):903-904.

[4]郭琪.就业促进视角下的医学生创业教育[J].文教资料,2015(7):97.

[5]胡媛媛.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研究[J].创新创业,2014(22):62-63.

[6]廖浩.“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医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127.

[7]覃克强.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中的几个认识误区分析[J].华夏医学,2013,26(4):803.

[8]田娟.医学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4(1):196.

[9]廖浩.“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医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128.

[10]赵敏.医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路径[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37(4):286-287.

医养结合研究背景篇8

【关键词】中医养生会馆、功能设置、功能类别

一、养生者对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需求

中医养生会馆可以理解为它是具有休闲会所功能的中医馆的演变,也可以理解为是具有传统中医养生功能的休闲会所的演变,因此中医养生会馆兼有传统中医馆与现代养生会所的功能。

在对不同地区的中医馆及相关养生会所的实际调研中,笔者总结了它们各自的功能构成。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中医馆的功能是通过中医自然疗法给患者治疗疾病,主要功能构成包含诊断功能、治疗功能、药房功能及制剂功能。养生会所的功能是通过一定的养生方式使人们得以改善亚健康并且放松身心,主要的功能构成包含养生理疗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熏蒸泡浴功能等。作为中医养生会馆,根据中医养生学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将中医馆的功能与相关养生会所的功能结合后,还应融入二者功能之外的新型功能,如食疗餐厅功能、药浴养生功能、生态养生功能、科学研究功能及中医文化传播功能等。针对位于城郊风景区中的中医养生会馆,还应考虑其居住疗养的问题,因此还应考虑设置住宿功能。

简而言之,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构成可以考虑结合中医馆与相关养生会所的功能。对功能构成的构想有健康监测、经络理疗、文化传播、食疗餐厅、熏蒸药浴、休闲聚会、养生住宿及科学研究等。

二、中医养生会馆的主要功能设置

1.文化展示功能

中医药文化展区功能构想的意义是想加强中医养生文化在中医养生会馆中的体现。中医养生会馆的文化展示功能在设计上可以根据面积大小划分为文化展架、文化展柜以及文化展厅。文化展架可进行中医文化书籍及中医图典的展示;文化展柜可进行中药药材的展示,让前来养生理疗的客户认识中药。文化展厅具有较大的展览面积,可以进行相对全面的中医药文化展示,更加提升中医养生会馆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内涵。

2.体质检测功能

中医养生会馆将中医诊断与养生二者相结合可以使中医养生理疗更具有一定的依据性与合理性。目前一些中医养生机构忽略了诊断检测的功能,此功能在文中的提出希望可以为以后中医养生会馆检测功能的设置有所帮助。

根据调研,部分养生会所对于亚健康人群的养生理疗工作会从对体质的检测诊断开始。人的体质症状种类繁杂,应在进行养生理疗之前,对亚健康人群的体质状况进行检测,分析亚健康状态的症状,从而运用最适合的养生理疗方式。

3.经络理疗功能

中医经络理疗功能是中医养生会馆的主要功能,需要采用各种中医养生理疗手段,对亚健康病症实施治疗与缓解。在养生理疗方式中,艾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方式属于治疗与理疗相结合的保健手段,在传统中医养生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中医养生会馆中的主要功能用房也是围绕这些具体理疗方式而展开设计的。因此,中医养生会馆中,经络理疗是养生者最常采用的养生理疗方式,其功能也是最主要与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最为吸引人群的养生方式。

4.食疗养生功能

中医传统养生理论中,食物养生是不可小觑的养生方式。亚健康人群通过饮食来配合养生理疗项目的实施,能够更合理的实现缓解亚健康状态的造成的困扰。餐饮食疗功能的构想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膳食疗法。食疗功能的设置既可以满足客户对中国传统食疗方式的需求,同时可以丰富中医养生会馆的内容,符合中医养生会馆的特点,突出中医养生会馆与现代养生会所的区别。

5.药浴养生功能

中药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即用中药煎的药水。中医养生会馆是中高端的中医养生场所,因此药浴的功能不能忽视,在中医养生会馆中设置药浴功能,可以更加完善养生理疗项目,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更全面的养生服务。

6.环境养生功能

中医养生学中的环境养生包含自然环境养生与社会环境养生两种,此处的环境养生功能指自然环境养生。环境养生包含室外环境养生与室内环境养生两种,作为中医养生会馆,需要体现中医的环境养生是必然的。根据笔者的调研得出,良好的室内环境与生态的自然环境会成为人群选择中医养生会馆的重要因素。环境养生功能的设置也成为中医养生会馆与其他养生会所相比的一大特色。

7.休闲娱乐功能

当今体验式休闲时代背景下,休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机构的兴起使得亲友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聚会休闲方式就是结伴去做养生理疗。因此,中医养生会馆的休闲聚会功能是当今体验式休闲时代的产物。在设计中需要在养生功能的基础上增加适合人群聚集以及进行休闲活动的休闲场所,从而为前来养生的人群营造轻松愉快的养生氛围。

8.住宿疗养功能

中医养生会馆中住宿疗养的功能类似于疗养院,此功能适用于郊区型的独立式中医养生会馆。我国目前进入老龄化的社会状态,对于一些退休后的老年人而言,利用闲暇时间住宿在养生会馆中既可以方便自身随时进行养生理疗。对于一些高端商务人士而言,他们由于长期面对工作的压力,会造成身体的透支。因此,在处于亚健康的情况下,高端人士们会选择像度假一样在养生会馆中选择住宿来进行合理的体质调养。

9.科学研究功能

中医养生会馆重在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养生理疗服务。科学研究可以为前来养生理疗的亚健康人群各自的亚健康症状和病理进行分析与探究,制定相关养生方案。现有的一些中医馆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中医养生研究工作,可以保证养生理疗的方式可以紧随时代脚步,根据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不断出现的亚健康症状来研究新的养生理疗的方式方法,实现养生理疗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二、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类别分析

在功能设置的研究中,笔者通过分析列出了中医养生会馆的多种功能构想。但是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中医养生会馆的地理位置、规模定位以及主要服务人群不同,上述功能不能够完全应用在具体设计中去。因此,笔者将上述对中医养生会馆提出的功能构想进行了类别的划分,分别上述各个功能归类到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及拓展功能中去,希望能在设计中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功能的选择,进行合理的功能配置。

1.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即构成某个建筑或者空间必须具备的功能,其功能的设置能够反映这一建筑或者空间的属性及基本运作。对于中医养生会馆而言,其核心功能即为中医养生,是一种新型的养生建筑类型。作为会馆,其具有会所建筑空间的休闲性质;作为中医养生会馆,其主要建筑功能即为中医养生,因此,与养生和休闲有关的功能都应该是其需要具备的。

但由于每个中医养生会馆的条件不同,关于养生内容的功能在设置中也会存在偏重与简略。最基础的养生功能为经络理疗养生,是中医养生会馆必须具备的功能。由于药浴中的足浴是当下最为普遍的养生项目,因此也是中医养生会馆中必备的功能空间。

2.拓展功能

拓展功能是配合基本功能而设置的,有了拓展功能的搭配,可以使建筑空间更具有丰富性与合理性,使用功能上更加完美与平衡。在前文所列的功能设置中,文化展览功能、检测诊断功能、食疗养生功能、药浴养生功能、生态养生功能等属于中医养生会馆的拓展功能。当没有这些功能时,中医养生会馆凭借基本功能仍旧成立,适合规模较小的会馆。当添加上拓展功能时,可以丰富中医养生会馆的室内空间与功能配套,适合较大规模的中医养生会馆。同时,拓展功能的选取需要依据中医养生会馆的选址以及市场定位来选择。

3.其他功能

其他功能是跟随时代潮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而设置另一个层次的功能。在前文所述的功能设置中的健康课堂功能、科学研究功能以及住宿疗养功能即为其他功能。根据笔者调研,很多人在期望中医养生会馆具有住宿疗养功能,一方面是将中医养生会馆作为养生度假场所,另一方面是愿意在中医养生会馆中住宿疗养,以便更好的达到养生效果。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希望中医养生会馆能够提供给养生者们定期的健康养生课堂的教育。一些中医馆和中医养生馆与相关医疗机构或高校进行合作,以便于进行中医养生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从而探究出更完善的养生项目。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高端的中医养生会馆越来越多,其功能构成及设置应该适应我国当今时代背景。中医养生会馆中各功能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共同构建了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系统。养生理疗与休闲体验是中医养生会馆最主要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在中医养生会馆的作用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且通常会有很大的占有率,因此成为中医养生会馆的主要功能;养生课堂、休闲、食疗、药浴、展览等功能则以拓展或其他功能的形式出现在中医养生会馆中,对增强中医养生会馆的活力,丰富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和空间具有重要作用。多样化的功能设置和构成不仅能为养生者提供舒适的养生环境,还能带来传统文化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孙涛.亚健康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

医养结合研究背景篇9

关键词:名中医;国医大师;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01

中图分类号:R2;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8-0001-03

近50年来,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中医专业人才。随着国民对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社会对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当前,在我国中医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中医理论发展缓慢、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才流失严重及就业困难等问题,以找到一种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中医人才3.2成才途径

拜师学艺仍是近现代中医学习的主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很多医家的基础功底由此建立。历代的医学大家也不乏拜师学医者。扁鹊学自民间医生长桑君,朱丹溪“负笈寻师,不远千里”,叶天士隐名埋姓广访名医的事迹,早已被人们传为佳话。从《名老中医之路》的记载来看,老师或采用浅显易懂的教材,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引导学生入门,如彭静山、陈苏生等;或在启蒙阶段即以四大经典要求学生背诵,如贺本绪、龚志贤等医家;而刘季三则明确规定了学生对四大经典的学习次序和所需时间,对初学茫然不知所从而又志存高远者大有裨益。刘渡舟认为这种培养方式与《千金方・大医习业》的思想遥相呼应,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理论水平较高,基础扎实,有发展潜力[1]98。对科班出身者,当时较有名的是孟河学派丁甘仁创立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如潘澄濂、张赞臣、秦伯未、黄文东、章次公、裘沛然等享誉医林的大家,这与当时沪上活跃的学术氛围密切相关。而继承家学者多自幼即受环境熏陶,亲观病家艰辛和先辈的高尚医德,耳濡目染,学问受长辈监督,较自学成才者大有优势。

综上,拜师学习、继承家学和科班学习3种途径对于名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继承家学非自身可选择,但中医专门高等院校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摇篮,可通过合理设立课程,为学生提供广拜名师的条件,提倡师带徒与科班教学培养模式的结合,适时发蒙解惑,从而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以造福社会。

3.3学医时间

本研究显示,抛却成名的影响程度及机遇难以相同等因素,多数医家的成名前学习时间在6~15年之间。其中,有的是在村庄因屡起沉疴而成名,如岳美中早在学医初即因治愈血崩及癫狂患者而轰动全村;有的则在20年以上,但此时影响范围一般较大,如王伯岳等医家。纵观历代医家,如清代温热学家王孟英,以潜斋为号,抱着“必期有用于世”的治学态度,足不出户庭者10年,手不释卷者永夜,潜心研医[2]。虽然社会上有信奉老中医的习俗,但从本研究来看,近现代名中医成名前学医时间大多在15年以内,多数医家未迈入老中医的行列就已有所造诣,名噪一方。当然,成名不是终点,在一定时间内有所建树亦非朝夕之功。为医者当知知识渊渊大千,倘若能坐得起冷板凳,静心探索,持之以恒,从实践中出真知,年轻有为也实有可能。

3.4成名年龄

本次研究显示,名中医在21~30岁成名者占57.58%,可见学医者若能持之以恒,刻苦钻研,年轻即崭露头角是可能的。历代名医亦不乏其人,如淳于意29岁诊病决死生,精良有验;庞安时年方20即医名传遍江淮;薛己19岁就因精通医方被朝召为御医[3]。

关于医生成才年龄的研究,近年来不乏报道,此类研究见仁见智,可作参考。但正如仲景所谓“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博闻强识,知之次也”,其中“生而知之者上”实属难得,若后学能做到博闻强识,早年有所建树,虽不能闻名医林,但有所体悟,造福一方也是可能的。

3.5影响最大的书籍

《伤寒论》作为方书之祖,被众多医家所推崇,如刘渡舟、董廷瑶、龚志贤、刘炳凡、王渭川、叶橘泉、刘树农、施今墨等医学大家都明确强调了深究经方的重要性。陈慎吾临证坚持用仲景方,《伤寒论》113方用过90%以上,《金匮要略》262方用过80%以上,终成大医。对于背书的重要性,洪子云重点强调“若非少壮苦读,并反复强化,时至今日,衰老临身,当是腹中空空,而一无所知也”[1]561。更有医家详细叙述学习《伤寒论》的步骤,如江育仁提及拜师李馨山4年学医的经历:第1年须背熟《素问》、《灵枢》、《金匮要略心典》、《伤寒来苏集》、《难经》,第2年背熟《汤头歌诀》、《本草从新》,熟读《温病条辨》、《吴医汇讲》、《温热经纬》;第3年阅读金元四大家学术流派相关著作及《四家医案》,同时随师侍诊;第四年逐步进行独立应诊[1]405。刘季三对于学生培养,强调第1年先学《伤寒论》,要求3个月烂熟,其次用3个月背熟《金匮要略》,下半年除每日念原文一遍外,可参考各家注本,全年大约可看伤寒注本20种左右,金匮注本5种左右,本学年要求眼有看、耳有听、口有道,深入钻研,巩固提高;第2年重点熟记《内经》、《神农本草经》,不求全部背诵,但要求以《伤寒论》、《金匮要略》解释《内经》、《神农本草经》,循环往复,如此熟悉四部经典后,再阅读温病学说和各大家的内经注解,以及《本经逢原》、《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第3年多读书,由约返博,写心得体会[1]1215。后学者如能坚守一医家所指名路,持之以恒,定能有所建树。

对于为中医界所关注的寒温之争及经方时方的重要性,《名老中医之路》凡涉及此问题者,多无偏废,如孙允中提倡伤寒温病不偏颇。蒲辅周亦主张摒弃伤寒与温病的学派之争,求同存异,经方时方并重,温补清泻咸用。陈源生慨叹中年以后逐渐认识到对各家学说合读则全,分读则偏;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即可,盲从偏见,顾此失彼则非;临证断不可因麻桂治伤寒效著,而毁荆防银翘轻描淡写如儿戏;绝不因补中益气之甘温除热就曰古方不能治今病,而取代小建中汤。此实为经验之谈。因此,初学者当不可偏废,宜重点研读四大经典,同时做到博与专的结合,找出适合自己的道路。而对于目前仍有中医院校的某些专业将《伤寒论》等经典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课时数少于西医课程的现状,实与培养中医名家的初衷相悖,也使学生主观上削弱了对经典的重视程度。须知根基稳固,方能有思有悟,而后验于临床,再逐步提升,方为正道;反之,则心中无主宰,缺少对中医的信心,自难走远。

4结语

本次研究采集了122名医家的成才经历,样本量相对较少,今后将继续扩大样本量,把涵盖古代名中医和闻名于当地的中医名家纳入研究范畴,或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更直观准确地获得数据,并采用关联度、隐结构等复杂统计学方法综合的研究名医的成长成才之路,为指引后学登堂入室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凤梧,张奇文,丛林.名老中医之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张鸣钟.心性耐性悟性――古代名医成才启示[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75.

[3]陈淑涛.古代名医成材与早期学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2,15(3):44-47.

医养结合研究背景篇10

新型城镇化老龄化养老模式社会发展

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1.25个百分点,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6.1%,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0.6个百分点,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双快”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两大显著特征。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模式的好坏,关系老年人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养老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实现养老、保障养老变得举步维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提高养老待遇,发展居家养老,2017年2月北京、上海等地养老金上调,中央政府明显加快了养老产业建设步伐。新型镇化背景下,城镇化着眼于农民、涵盖着农村,其发展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力求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富裕,但因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加大、人口结构变迁、人口规模上升、城市土地空间紧张等为养老发展增添了许多复杂因素。因此,实施适应新形势的养老模式对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以及我国养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养老模式及现状

(一)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最早的养老方式之一,主要以土地为基本生存资料,较多的出现在农村。这种养老方式主要由子女负担,作为子女不仅要从物质资料上,还要从精神层次上照顾父母。社会养老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保制度的完善而发展起来,政府或相关的社会组织通过建立社会养老基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及五保供养对老年人进行合理赡养。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镇居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逐渐提高,希望可以在社区中进行养老,建立社区养老院、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这一阶段走向成熟。这种模式对已有资源进行重复利用节约了社会资源,主要运用社区自身资源包括社区医院、超市、健身设施等,使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由于老年人易发疾病,而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分离使老年人不方便就医,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医养结合强调以养为主,将养老院与医院相结合,持续照料,健康疗养,减轻家庭负担。

(二)养老模式现状

针对养老模式的选择,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向老年人发放了120份问卷,收回100份有效问卷。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89.1%的老人对养老模式的认知停留在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模式,69.6%的老人会选择家庭养老与医养结合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可见家庭养老在大多数老人心中地位之高。调查发现,老年人的收入以及国家政策成为老年人选择养老模式的主要因素。

在2013年,我国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和医养结合养老,目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同时发展医养结合养老的养老模式。总体上看,养老模式种类多,但适应社会发展的较少。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家庭养老地位衰落

首先,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地已无法成为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大部分农民选择进城务工,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仅能从事体力上的工作,收入微薄,不足以支撑家庭养老。其次,由表1可知,2009-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不断提高,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有所缩减,但减小的幅度微弱,2016年仅比2015年缩小了0.01。这种未富先老的局面不利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最后,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增加,更多的城镇人口要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父母,“空巢家庭”的增加大大减少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一部分城市人口住房紧张,子女不得不与父母分开居住,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逐渐丧失,家庭养老地位难以确定。

(二)养老资金不足,设施不健全

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上的拨款、福利获得的资金、社会各界的捐助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我国养老服务起步晚,真正下发到老龄人手上的钱不足以支撑其养老,养老模式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表2可以看出社会养老资金规模缺口大,政府在前期承担的养老投资需求多,公共财政支出大。筹资渠道主要来源政府投入,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太过单一,投资较少,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投资将不能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投入资金少,导致养老基础设施不健全,S多城市养老院内、社区内只提供等,缺乏锻炼身体器材,健身娱乐设施不完善。

(三)养老服务管理上存在漏洞

1.服务内容、形式单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仅限于让老年人吃好、住好,而在医疗护理、康复训练、精神心理健康方面提供的服务很少,甚至是空白,满足不了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从长远来看,我国的养老服务形式较为单一,给予不了老年人全方位的服务。

2.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缺乏。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全国30多万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中仅有6.67%的人员取得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养老护理专员较少的同时流失率较高,多数护理人员年龄较大,技能缺乏,护理专业人员的缺乏使养老服务的发展受到限制。

3.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的养老行业主要依靠政府,虽然已经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意见》等法律法规,但政府对于养老机构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缺乏统一规划,养老机构以及机构人员的准入制度尚未统一规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养老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现有养老模式,发展智慧健康养老

现有的养老模式中,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还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医养结合的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进行政策创新,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大力发展社会公益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社区居家养老发展遇到瓶颈,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可将智慧健康养老引入现有的养老模式中来。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围绕老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等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智能交互。如今正处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时代,运用科技将养老产业信息技术迅速升级,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健康养老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对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老年健康动态实施监测,实现健康养老大数据的智能判读、分析和处理,提供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满足养老的个性化需求。

(二)鼓励ppp等模式,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

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针对公共基础设施合作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ppp模式具体细分为合作共建模式、统一完善合作模式、特定项目合作、服务外包四种模式。ppp模式可以合理利用社会资本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挥其灵活性。

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这种方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性的政策会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热情,从而为养老服务提供物质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参与各方的相互监督作用,及时对养老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避免资源浪费,实现收益弥补成本支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养老服务业,既可以实现养老资金的持续投入,又为养老服务业带来了新的活力。ppp模式促进资金来源多元化,养老金随之增长,与养老有关的活动得以开展,养老保障程度也随之加大。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养老服务管理制度

1.政策制定c监督。养老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供给天然地具有公共性与福利性,具有“志愿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特点。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政府需采取强制的措施规范养老产业,从整体上规划,建立其准入机制,严格监督各地养老机构的运营状况、服务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整合各地养老机构。

2.养老服务业专业人员培养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养老模式的顺利发展在于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这就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建立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鼓励30至50岁城乡男女参加各种老年服务技能培训,可以通过培训经专业部门推荐就业,以满足各种公益及市场型的养老机构的需求。同时也需要保障工作人员的基本权益。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心理健康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

四、结论

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必然结果,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老龄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成为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瓶颈。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促使养老需求增大,我国的养老模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养老都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主动投入,发挥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作用。新形势下,只有将构建养老模式与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有机结合,在原有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条件不断改善我国的养老模式,积极稳妥的推进我国养老业的运营。

参考文献:

[1]胡小武.城镇化与老龄化叠加时期的中国养老模式转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37(5):137-138.

[2]刘国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浙江:浙江财经学院,2013.1-5.

[3]王若维,杨庆爱,王桂云.山东省养老机构护理员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5,30(2):81-83.

[4]左美云.将智慧养老模式引入社区居家养老[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5):1-2.

[5]王培培,李文.ppp模式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与重构[J].社会经纬,2016(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