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十篇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十篇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39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篇1

关键词废弃物管理;注意义务;循环利用;延伸生产者责任

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1-0033-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1.005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方便、快捷现代生活的同时,也为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诸多负面因素而苦恼,其中就包括越来越多的城市废弃物所带来的威胁。城市废弃物的增多不仅对城市的市容市貌造成影响,更严重的是,如果未对其进行妥善管理、回收和合理处置,它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为确保废弃物得以正确管理、回收和安全处置,作为废弃物生产大国之一的英国将源自侵权责任法领域的“注意义务”原理引入环保法领域,并将注意义务规则作为废弃物管理的法定条款确定在该国1990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environmentalprotectionactof1990,以下简称1990《环保法》)中,成为用注意义务规范废弃物处置的先行者。英国1990《环保法》规定:凡是进口,制造,运输,保管,处理或处置“被控制”废弃物(controlledwaste)的当事人具有妥善管理废弃物的注意义务。此后,该项注意义务规则又在1991年《环境保护注意义务实施条例》(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DutyofCare)Regulations1991,以下简称1991《实施条例》)、1996年《废弃物管理注意义务的行为守则》(theDutyofCare:aCodeofpractice,以下简称1996《行为守则》)以及2009年《协商修订废弃物管理注意义务行为守则立法指引》(ConsultationontheRevisedwasteDutyofCareCodeofpractice:StatutoryGuidance,以下简称2009《立法指引》)中得以丰富和更新。

1英国废弃物管理中注意义务规则的历史沿革

虽然英国废弃物管理注意义务规则确立于1990年的《环保法》,但该规则的相关思想已在之前的相关立法中得以体现。伴随着英国环保法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及长期的废弃物处理实践,注意义务规则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不相同。

1.1“废弃物安全管理”理念下的注意义务规则

在废弃物的管理中,英国长期坚持“末端控制”为特征的废弃物管理策略,即:在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环节,应当注重尽量做到“无害化”,以降低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以及对人们生命健康可能造成的损害。以该理念为指导,英国先后颁布了1974年《污染控制法》、1989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1990年《环保法》、1991年《可控废弃物管理规定》、1994年《废弃物许可证管理规定》等多项立法。其中,1990年《环保法》率先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将注意义务的内容确定下来。根据该法第34条的规定,确立废弃物管理的注意义务规则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在于:一是禁止任何人在未获得废弃物管理许可、违反许可条件,或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形下实施储存、处理或回收利用“被控制的”废弃物的行为;二是防止废弃物的外溢并采取适当的途径予以隔离;三是确保一旦发生废弃物的转移,受让人只能是经法律授权的或具有法定运输资格的主体;四是废弃物转移应签发附有废弃物明细的书面清单,以确保任何接收废弃物的一方不会行使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为确保1990《环保法》中的注意义务规则能得以实施,英国出台了1991《实施条例》,规定所有负有注意义务的主体都需对废弃物的接受和交付进行记录,以符合环保署的管理要求。此后,英国又颁布了1996《行为守则》,以法律指引的形式明确了废弃物管理过程中各义务主体应当遵循的具体规则。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从上述法律文本的内容看,有关注意义务规则包括的范围有所扩展,同时也开始对持有人在回收和循环利用费用中的注意义务加以规定,但就这一阶段的立法理念而言,注意义务规则的内容主要体现于对废弃物的安全管理,其对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并未进行过多的涉及。

1.2“废弃物循环利用”理念下的注意义务规则

伴随着国内废弃物管理理念的发展以及欧盟框架下“循环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废弃物逐步被视为一种“错置的资源”,废弃物的资源化、可持续管理日益被强调。在此背景下,英国废弃物管理和处置的理念逐步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1998年、1999年和2003年,英国陆续颁布了《废弃物减量法》、《污染防治法》以及《家庭生活垃圾再循环法》等法律,注意义务规则的内容在立法中不断得以调整和丰富。英国在对待废弃物处置的态度上,已逐渐从单纯地强调“无害化”向“减量化、再利用”的方向转变。2005年,英国和威尔士在《家庭废弃物管理的注意义务规定》中,首次在家庭废弃物处理领域确认了“废弃物循环利用”理念。它规定,家庭应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确保基于家庭财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得到合理回收和循环利用,家庭废弃物应授予经法律许可的人来处理,如果因随意倾倒垃圾而被追溯至最初的产生者,家庭将被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1]。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洲议会于2007年2月13日通过了一项废弃物减量框架指令法案,明确规定了欧盟各成员国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的目标,即在2012年之前,垃圾产生量要实现零增长,从2020年后开始减少产生量。该法案同时要求,欧盟27个成员国需在这项指令法案生效后的一年半内,制订相应的本国法令来执行这个框架指令,以促进与实现欧盟各成员国的垃圾减量化[2]。受此影响,作为欧盟成员国的英国出台了2009《立法指引》,对废弃物管理中的注意义务规则进行了扩大解释和补充。2011年始,英国又在《英国和威尔士2011废弃物管理规定》(thewaste(englandandwales)Regulations2011)以及《威尔士和苏格兰关于2011废弃物零排放管理的咨询意见》(RegulationstoDeliverZerowaste:aConsultationontheproposedZerowaste(Scotland)Regulations2011)中规定了废弃物持有人在废弃物减量化、循环利用中的注意义务,明确为了实现废弃物零排放、资源化利用的目标,即在废弃物处理前,应优先保障可回收利用废弃物的源头分离,尽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保障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至此,英国改变了废弃物管理的传统模式,废弃物管理的注意义务开始沿着以综合治理、循环利用为主导的线路发展和延伸,废弃物管理和综合治理的水平逐渐提高。

2英国废弃物管理中注意义务规则的基本框架

在民法领域,废弃物引起的损害多适用特殊侵权责任中的严格责任原则对受害人予以救济。然而,仅环境侵权责任无法对行为人因废弃物未尽到适当的处置或管理义务所造成的废弃物危机、外部性等环境损害问题予以处理。为此,英国将注意义务规则引入环保法领域以弥补环境侵权责任仅对受害人赔偿的不足。该规则要求,在废弃物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废弃物的最初生产者或是后续维持者或保有者,都应当尽到“善良家父”的注意义务,采取一切妥善的措施对废弃物进行处置和管理,以避免和防治自己控制范围内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损害;若有违反,则将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具体言之,废弃物处置中的注意义务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2.1注意义务的基本意涵

关于注意义务的涵义,《牛津法律大辞典》将其解释为:“一种为了避免造成损害而加以合理注意的法定责任。”[3]在普通法法系中,注意义务通常被作为一种认定过失的判断标准而存在,而在英国,注意义务则最早被表述为一种“理性人的标准”于1837年的VaughanV.menlove中得以确立。[4]1932年,英国在DonoghueV.Stevenson案之后正式形成了过失的概念并确立了“注意义务”原则,该案中,法官Lordatkin明确指出:“过失是一种被告违反其对原告所应给予的注意的义务。”[5]而作为认定“过失侵权”的一项基本规则,注意义务的核心要义是指:“行为人具有谨慎地作为或不作为而不使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义务。”[6]根据英国传统侵权法中对注意义务的一般界定以及1990年《环保法》第34条及相关条例的规定,可以将英国废弃物处理中的注意义务界定为:任何与处理“被控制的”废弃物有关的当事人所具有的,必须谨慎地作为或不作为以确保废弃物能够得到安全地管理、合理地回收和循环利用而不对给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他人人体健康的法定义务。

2.2注意义务的主体范畴

根据英国1990年《环保法》第34条以及英国1994年《废物管理许可条例》的相关规定(thewastemanagementLicensingRegulations1994),注意义务涉及废弃物产生至最终处置各个环节,而相应的适用主体既包括废弃物收集、贮存、回收、运输、处置各环节的实施者,也包括废弃物经营管理的经纪人。具体而言,注意义务的适用主体包括:①废弃物生产者,包括产生废弃物、进口废弃物以及运输废弃物的当事人;②废弃物管理者,包括保管废弃物、回收利用或处置废弃物的当事人;③废弃物管理经纪人,是指其他当事人进行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的主体,废弃物处理经纪人本身并不参与废弃物管理或并不实质占有废弃物但却能够全面控制废弃物的处理活动。此外,在雇佣关系中,雇主还应为雇员提供适当的设备、训练和监督以确保他们履行废弃物处理的注意义务,并对雇员的行为和疏忽负责。

2.3注意义务的客体范畴

根据废弃物能否被相关主体控制,英国环境部将废弃物划分成“被控制的”废弃物(controlledwaste)和“非控制的”废弃物(noncontrolledwaste)两类[7]。之所以对废弃物进行如此归类,是因为废弃物不能仅依“安全”和“危险”标准来进行简单划分,就任何一种废弃物而言,在没有得到妥善处置之前都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因此对废弃物的管理除了应考虑废弃物的构成,还应考虑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发生危害的可能性。

根据1990《环保法》第75条以及1992年的《控制废弃物条例》的规定,废弃物处理中的注意义务客体最初仅限于“被控制的”废弃物,包括家庭、商业和工业废弃物三种类型。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废弃物类型增多,“被控制的”开始拓展至危险废弃物、部分农业废弃物以及建筑物及其拆除废弃物等。例如,自1995年开始,废金属就成为“被控制的”废弃物之一而被纳入注意义务的管辖范畴。无疑,将废弃物进行“被控制”与“非控制”的划分,既明确了当事人在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注意义务的边界,也充分考虑了废弃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因而颇具实践意义。

2.4注意义务的主要内容

在立法之始,废弃物处理注意义务的基本要求是行为人必须采取一切尽可能合理的措施来确保废弃物处置的安全,即:当行为人在持有或转移废弃物时,应当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确保废弃物本身的安全以及其他相关主体能够安全地对其运输、回收或处置,以不对环境及他人造成损害。从涉及主体上看,废弃物处理的注意义务其实是“双向”的,既包括废弃物持有者(wasteholders)的义务,也包括废弃物接收者(wastereceivers)的义务。

根据英国1996《行为守则》的规定,废弃物持有者的基本义务如下:一是确认和识别“被控制的”废弃物,并对所出让的废弃物性质及内容做出详尽的说明和描述的义务。该项义务要求持有“被控制的”废弃物的主体必须做好废弃物记录,具体应包括废弃物来源于何种生产或经营场所、废弃物的物质构成和通用学名、废弃物产生的具体工序以及废弃物的物理和化学分析等信息,并且所做的记录必须提供充足的信息以确保之后的持有者能够避免对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二是确保废弃物安全的义务。废弃物的持有者必须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确保废弃物安全,包括:①安全贮存义务。对废弃物的贮存应采取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以防止被盗窃,被破坏或被清除,例如对于临床废弃物而言,废弃物持有者应定期审查以确保它不扰而发生风险,而对于建筑和拆除物资及废旧金属而言,废弃物持有者有义务使得这些废弃物对于回收者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此外,安全贮存还要求对易发生“交叉污染”的废弃物采取隔离措施。②妥善包装义务。废弃物转移至他人时应进行合理包装,并打上密封标志。即使是例外情况下散材料的装载,也必须确保对装载的车辆覆盖以防治废弃物的溢出。③安全收集义务。废弃物的收集应采用坚固的容器以防止风雨侵蚀和动物侵扰,并应尽可能地减少室外搁置。特别是对于食品垃圾的收集而言,放置于室外的收集容器必须安全放置并进行密封。④无害化预处理义务。废弃物持有人及后续接收人必须确保废弃物在进行垃圾填埋之前进行过预处理,以防止对环境的危害。三是转让至适格的受让方的义务。废弃物的持有人在出让前必须确信受让方已获得废弃物管理许可证或已获得许可豁免,包括公共废弃物收集站、获得运输许可证的废弃物运输者、获得回收利用许可证的废弃物管理者以及进行过经纪人注册的废弃物处置经纪人等。对于废弃物接收人而言,其基本义务为:①获得合法授权的义务。这是废弃物接收人最基本的注意义务,因为一旦没有正当的法律授权,废弃物接收人也就丧失了接收废弃物的法律资格。②核查废弃物来源的义务。在废弃物交付之时,前手持有人将签发废弃物转移清单,因此废弃物接收人在接收废弃物之时必须核查前手持有人是否具有法定的废弃物处理资格,并确保转移清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③与前手废弃物持有者合作的义务。废弃物的接收人应当与前手废弃物持有者合作,一旦前手废弃物持有者需要了解后期废弃物的运输、贮存及处理信息,废弃物接收人都有提供正确、适当信息的义务。

随着废弃物管理立法理念的转折和相关法律的完善,英国废弃物处理的注意义务规则又有了新的发展,这包括:一是应将可循环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源头分类的义务。对废弃物源头管理的科学与否关系着废弃物的最终处置是否妥当。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废弃物生产者具有对除食品垃圾以外的玻璃、金属、塑料、纺织品、纸张和硬纸板等废弃物进行分类存放的义务,而废弃物的其他持有者在进行转让时有向后手接收人提供可循环利用废弃物的装置的义务,并应确保废弃物之间未混合存放(comingling),这样可以保障废弃物在未受污染前就进入循环利用的轨道。二是应遵循废弃物管理序列的义务。根据英国、北爱尔兰、苏格兰以及威尔士关于废弃物管理的相关指引规定,在英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以及苏格兰,当废弃物持有人转移废弃物时,必须申请废弃物管理序列,即当事人必须依照“减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处置剩余废弃物”的顺序处理废弃物,以减少浪费,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如果废弃物持有者不进行废弃物管理级次的申请,将无法获得废弃物处理的环境许可证,而在北爱尔兰,即使当事人已经具备废弃物处理环境许可证,也需要申请废弃物管理序列以获得新的许可证和执照。三是应遵循危险废弃物和特殊废弃物处理基本规则的义务。对于不可循环利用的危险废弃物和某些特殊废弃物而言,还应根据它们的特殊性遵循相关危险废弃物或特殊废弃物的处理规则:①应保证危险废弃物或特殊废弃物与其他废弃物隔离放置;②应将危险废弃物或特殊废弃物储存在指定的、密封的、安全防水的装备中;③对危险废弃物或特殊废弃物的转移应签发托运清单,并将副本至少保存三年以上。

2.5违反注意义务的责任及实施机制

英国废弃物管理中违反注意义务的法律责任不同于废弃物生产者或持有者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该项责任主要关注废弃物所造成的环境风险和负担,是对环境外部性予以“内化”的一种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的责任,一旦违反,即构成行政违法,严重时还会带来刑事处罚。为保障该项责任的实施,英国形成了一整套带有连续性的实施机制,由环保署和各地环保局主管废弃物管理企业的注册登记、许可证的颁发等行政许可事项,并通过事中监督以及事后处罚等措施防治废弃物管理违法行为的发生。首先,英国实行废弃物管理许可制度。环境署负责废弃物管理许可证的发放,并对持证人的废弃物处理处置行为实施监测,对于违反法定注意义务的行为有权限期整改,或作出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其次,英国设置了废弃物管理监督投诉机制。任何人一旦发现在垃圾的存放、回收利用以及处置的过程中存在违反注意义务的行为,例如未经许可进行运输,未经许可而进行管理等行为,均可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投诉。最后,英国还设置了事后惩罚机制。一旦发生未经许可随意倾倒垃圾等违反注意义务的情形,环境保护部门可对相关责任方进行行政处罚,严重时还可将相关责任方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以刑事处罚或实施监禁。如果行为人被地方法院定罪,将被处以多达5000英镑的罚款;如果被英国刑事法庭定罪,则将被处以不受限制的罚款或监禁[8]。

3英国废弃物管理中注意义务规则的价值分析

在英国废弃物管理体系中,注意义务规则的运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得英国的废弃物处置走向了有序、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并为英国废弃物管理中其他制度的建构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顺应了“污染预防型”立法模式的要求

当前发达国家规范废弃物管理的立法模式可大致划分为以德、日为代表的经济循环型立法模式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污染预防型立法模式。前者的特点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确立以循环经济基本法为统领的废弃物处理法律体系;而后者的特点是将以清洁生产为基本实现形式的污染预防隶属到环境法的范畴,从而在环境法的统一框架下规制经济发展中的废弃物管理问题。[9]英国的废弃物管理并没有采用“经济循环型”立法模式,典型的表现是该国在立法沿革中未建立类似德国和日本的统一循环型经济促进法,而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规制废弃物的管理。立法体系的不同并不意味着英国不重视循环经济理念在废弃物管理中的应用,作为欧盟成员国中的重要一员,英国需要将欧盟指令中的循环经济理念体现在立法之中。也正因为此,伴随立法理念的转变,英国的立法格局逐步从污染控制走向污染预防,特别是1999年颁布的《污染防治法》明确提出了用污染预防政策补充和取代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

在这样的立法背景下,法律制定和演变的核心在于对废弃物处理中相关主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进行分配,尤其是要明确相关主体在废弃物循环利用中的责任分担,注意义务规则的确立充分顺应了英国的立法需求。随着循环经济理念在英国废弃物处理立法中的渗透,注意义务规则依然能够在不打破原有立法体系的前提下应时地作出调整,以推动英国的废弃物治理从传统的“末端处理”污染控制模式向“循环利用”的污染预防模式转变,表现出极强的顺应性和生命力。

3.2为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奠定了基础

1990年瑞典环境部把“延伸生产者责任”(epR)定义为“为达成降低产品总体环境影响的环境目标的一种环境战略,使生产者为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产品的回收、循环利用和处置负责”[10]。此后,随着该制度的发展,责任承担者开始向其他主体扩散,形成以生产者承担核心责任,由产品生命周期链条上的其他参与者共同分担责任的责任体系。这是因为“产品从原材料的采集处理、到生产、销售、使用以及使用后的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都会不同程度地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难以量化”[11]。延伸生产者责任认为生产者最有能力了解和控制产品的环境风险和分摊成本,因此生产者要承担起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责任。但是,仅依靠生产者责任仍然无法确保废弃物管理中的其他环节万无一失,因此还需要明晰其他废弃物保有或控制人的责任,甚至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也应予以配合,以实现废弃物管理的合作共担。

英国于1997年推出了《生产者责任义务(包装废弃物)规章》,要求生产者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控制废弃物的产生,成为延伸生产者责任的重要实践者。作为废弃物管理的关键机制之一,延伸生产者责任在英国的确立离不开注意义务规则的推动。这是因为,英国废弃物管理中的注意义务规则根据生产者、进口商、运输者、管理者、经纪人和交易人等相关当事人在控制废弃物的过程中对环境和他人可能造成的影响,将注意义务合理地在废弃物的产生、废弃物的转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再到废弃物的最终处理整个工程中予以细分和明确。这种“切分蛋糕”的方式将废弃物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具有危害可能性的主体或是每一个具有危害可能性的环节当中,形成了责任明晰的制度体系。并且,在整个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相关当事人的注意义务没有时间限制,如果行为人能够预见到他所控制的废弃物没有得到正确的管理,则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核实并阻止危害的发生[12]。这契合了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的初衷,并为英国废弃物管理中的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3推动了废弃物管理合作机制的建立

在废弃物管理过程中,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若单纯地依靠自我管制,生产者责任会因为缺乏强制性而难以杜绝搭便车(freerider)现象的发生;而如果单纯地强调政府管制,又将产生有限的行政资源无法满足社会对管制法律的巨大需求而出现“管制失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废弃物的管理体制需要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分工合作和互动。

在废弃物管理中确立注意义务则能体现“合作管制”的原则。一方面,市场主体依照法律设定的注意义务规则谨慎、合理地履行安全处置废弃物的义务而不用受太多的行政管制;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标准、设定行政许可的方式为市场主体设定最低限度的法律规范框架约束,并保留在自我管制失灵、公益目标无法达成时采取积极矫正措施和直接介入的权力,进而实现对市场主体履行注意义务的具体监管[13]。此外,废弃物管理中的注意义务规则还要求废弃物的后续接收者与前手持有者进行合作,互相提供有关废弃物运输、贮存、回收利用以及最终处理的适当信息的义务,也有利于推动市场主体之间在废弃物管理过程中合作机制的建立。

4中英废弃物管理之异同及注意义务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4.1中英废弃物管理之异同

在废弃物管理上,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基本法律和以《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等专项法律为基本框架,辅之以其他法规政策的废弃物管理法律体系。在废弃物管理专门立法中,我国2004年12月29日新修订的《固废法》首次将“维护生态安全”作为立法宗旨,明确提出国家实行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还引入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强制回收制度、固体废弃物进口分类管理制度等多项责任制度,初步建立了废弃物管理责任体系。可以看到,较之英国,中国在通往废弃物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中已与英国等先进发达国家达成了某些方面的共识。其一,在废物管理的立法理念上,面对“用过就丢弃”(throwaway)的消费理念以及废弃物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两国都意识到将废弃物“变废为宝”的重要性,体现为在立法理念的演进中都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污染末端治理转变到污染的源头控制的过程,并最终将“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这三个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贯彻到立法实践。其二,在废物管理的法律制度上,两国都建立了相对健全的废物管理制度,例如行政许可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政府激励机制、公众参与制度等,用以保障废弃物回收与循环利用工作的具体实施。

然而,我国的废弃物管理与英国的相比还存在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在立法模式和立法体系上,我国因循的是大陆法系国家的“经济循环型”的立法模式,建立的是以《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为基本法,以《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为专项法的废弃物管理法律框架。而如前所述,作为一个既注重污染预防又重视循环消费的国家,英国并未像德国那样采用“经济循环型”的立法模式来规范和控制废物处理、资源的循环和再生利用,而是将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注入现有的“污染预防型”立法框架之中,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污染防治法》、《废弃物减量法》等为主体的立法框架。如果说《环境保护法》通过形成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综合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标准等从“末端治理”来避免环境污染的话,那么《污染防治法》以及《废弃物减量法》等则注重通过从源头预防废物的产生,并对已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和回收,共同构成英国的废弃物循环管理模式。其次,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我国与英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一,就管理战略而言,英国对废物管理的决策更具整体意识,考虑了收集、运输、分类、处理与处置以及市场的开发等全过程,并将废物等级、市场需求等因素融入废物的综合管理决策当中,可以说是将废物的管理落实到从“摇篮―坟墓―再生”的整个过程。与之相比,我国的废物管理战略还主要停留在作业管理和行业管理层面,尚未形成与市场接轨、与社会管理接轨的综合管理理念。其二,就实施机制而言,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以及加强社会合作是英国废弃物循环管理的重要内容。就废物的循环利用而言,不能光看废物的性质本身是否能实现再利用,而更要重视市场对可循环利用废弃物的选择,因为如果没有完善的废物循环市场,废物的循环利用将会以“有产无销”的方式走向终结。而与此同时,废弃物的管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公民的积极参与也是成功的关键。对此,英国通过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让社会公众及企业参与到废弃物的资源化运作中,更好地推动废弃物走上可循环的道路。相比而言,我国在废弃物处理的市场化机制上相形见绌,尚未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市场的自发及良性发展。其三,就制度设计而言,英国的废弃物管理许可制度、废弃物级次管理制度、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热点”废物管理制度都颇具特色,而其中的每一项制度的施行都离不开注意义务规则的运用。以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为例,英国1997年实施的《生产者责任义务(包装废弃物)规章》规定,生产者只有从授权的加工者手中获得废物的包装回收标记用以充当废物回收及其再循环利用的证据,授权的加工者才能具有合法售卖包装回收标记的资格,并且加工者须将销售包装回收标记的收入投资于回收及循环再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后续的回收循环能力。通过强制赋予生产者回收其废弃产品的注意义务以及对后续加工者行为的制度约束,英国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废弃物资源化市场。相较而言,我国有关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制度则更为原则,相关的法律法规更侧重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和资源的回收利用,而没有在源头控制方面对生产者、销售者的生产经营予以强制性约束,更未对废弃物的管理作出明确的级次划分,这使得有关废弃物管理的相关制度在我国运作的空间和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

4.2注意义务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比中英在废弃物管理的立法及制度之异同可知:尽管我国已经在治理废弃物以防治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具体的废弃物管理制度中依然存在义务分担不合理、责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英国之所以在这些方面优于我国,与其将注意义务规则贯彻执行到其废物管理的每一个制度细节不可分。因此,为提升我国废弃物管理的效率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循环经济建设,我国应借鉴英国废弃物管理的注意义务规则对相关的废弃物管理制度予以完善。

4.2.1善用许可证制度,规范废弃物的管理

通过行政许可来进行废弃物的运输和管理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治理方式。在英国,获得合法的行政许可并履行相关的注意义务是利益相关人从事废弃物管理工作的前提,任何可控废弃物的转让方具有在废弃物转移之前确保受让方已获得许可证并确认该废弃物在受让方许可证的经营范围之内的注意义务,以保障废弃物的安全及合法处置。而反观我国的《固废法》,其中只是针对危险废弃物的处理规定了许可证的要求,对于其他废弃物例如商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等的处理处置没有相应的许可要求。这使得实践当中因此而给环境和他人造成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却无法追究到真正的责任主体。此外,《固废法》也未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等事项设置行政许可,许多无资质、无能力的经营者未经许可即从事废弃物资源化事务,这使得废弃物在循环利用中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威胁。因此,在今后的立法中,我国应扩大现有行政许可所涉及的废弃物范围,对无证经营和管理的企业实施行政处罚;在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上更是要严格控制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以保证真正具备“资源化技术和管理”的企业投入我国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化管理。

4.2.2循环利用优先,强化废弃物管理的级次申报

英国的废弃物处置遵循着严格的层次管理原则,大体按照减量化生产优先于循环利用,循环利用优先于回收使用,回收使用优先于填埋处置的级次排列。为此,英国建立了与废弃物处理级次相对应的级次申报与许可挂钩制度,利益相关者在进行废弃物管理时需要尽到依照“减量生产-再利用-处置”的顺序进行申报的注意义务,未予申报或是申报违反了该顺序的,都不能获得相应的行政许可,甚至遭受处罚。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固废法》也确立了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对废物管理事项位阶的排列并不明晰,在具体实践中废物的保有者和控制人一般只侧重对废弃物的污染防治而忽视对它们的循环利用,这使得废弃物的“再利用”原则只具有宣示作用而缺乏操作性。因此,我国的废弃物管理立法应进行强制性的废弃物循环利用顺序要求,借鉴英国废弃物管理中设置“遵循废弃物管理级次的义务”,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废弃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编制废弃物处理方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最终处理”的级次进行废弃物处理,否则将不能获得废弃物处置的行政许可,甚至将遭致严重的行政处罚。

4.2.3合理划分责任,完善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

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的核心在于能使生产者、经营者有义务事先考虑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及处置阶段的所有可能的环境风险,并与各方合作,创立一个最小化环境不利影响、最大化资源再生利用的机制[14]。在英国,以废弃物处理注意义务规则为基础设立的延伸生产者责任不仅要求生产者和经营者对现阶段的废弃物处理负责,还要求对后续阶段的废弃物处置承担注意义务,如对受让方资格的审查义务、发现废弃物处理不当时的报告义务等,形成了融产品责任、经济责任、所有权责任、物质责任及信息责任为一体的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体系。关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我国《固废法》第5条以及第8条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如第5条第2款规定:“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第18条第2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包装产品的生产者延伸责任,该条规定:“生产、销售、进口依法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可以看到,我国废弃物管理中的延伸生产者责任主体只限于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责任范围也局限在“污染防治责任”,而未拓展至“资源化利用责任”和“信息责任”。对此,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延伸生产者责任的主体及实施范围,增强可操作性,更为关键的是应通过法律强制赋予生产者在废弃物循环利用中的经济责任,并鼓励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承担起将废物交由回收处理机构的行为责任,由此建立起完善的固体废物资源化管理回收体系。

4.2.4建立信息机制,加强废弃物的信息化管理

在废弃物的管理中,克服“信息的不对称”的障碍,对利益相关主体实施有效监督,是保障废弃物安全处置和循环利用顺利进行的有效举措。对此,英国废物管理立法中对相关主体设定了相应的废弃物管理信息追踪义务,规定废弃物的后续保有者有通过合理标识的方式准确描述废弃物的信息,并备份给前手废弃物的出让人的义务。在此基础上,英国通过对废弃物运输单据及行政许可信息的登记和管理建构起有关废弃物管理的信息网络,公众、企业和社区都可通过网络机制了解到废弃物处置的动态,共同参与废弃物的社会管理。对此,我国《固废法》未对相关主体设定相应的信息责任,有关建筑废弃物的管理法规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14条)中虽然规定建筑垃圾的运输者有“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的义务,但仍未明确转运清单应包括的具体内容。因此,我国应借鉴英国废弃物管理中有关信息责任的注意义务规则,从以下方面完善废弃物管理的信息机制:一是实行废弃物信息档案制度,明确任何利益相关主体处置废弃物的同时,应对所转出的废弃物的种类、性质、危害程度、装载状况进行详细说明,以对废弃物的流动实时跟踪。二是建立信息核查制度,规定废弃物的后手接收人有义务核查前手转让人所转移的废弃物与信息清单中的说明是否相符,若不相符可拒绝签收转运清单。三是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在废弃物的持有人和接收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了解建筑废弃物从源头产出到最终处理的全过程,实现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监督。最后还应建立信息共享和查询机制,让社会公众和企业能够随时了解到废弃物的处置动态以及循环利用的市场需求,通过信息网络的优势更好服务于废弃物的管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thewasteHouseholdwasteDutyofCareenglandandwalesRegulations2005[eB/oL].2012-05-20.http://legislation.gov.uk/uksi/2005/2900/pdfs/uksi_20052900_en.pdf.

[2]陈洁,逄辰生,张瑞久.欧盟城市固体废弃物立法管理及实践[J].节能与环保,2008,(8):22-24.[ChenJie,FengChensheng,ZhangRuijiu.theLegislationandpracticeofSolidwastemanagementofeuropeanUnionCities[J].JournalofSavingandevironmentalprotection,2008,(8):22-24.]

[3][英]戴维・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37.[Davidm.walker.theoxfordCompaniontoLaw[m].Beijing:GuangmingDailypress,1988:137.]

[4]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68.[Zhangminan.ResearchonLiabilitySystemofFaulttort[m].Beijing:ChinaUniversityofpoliticScienceandLawpress,2002:268.]

[5]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65.[wangLiming.CivilLaw&tortlaw[m].Beijing:ChinaRenminUniversitypress,1993:65.]

[6]wasteDisposalthenewLaw[J],eG,1992,(28):83.

[7]张瑞久,逄辰生,陈洁.英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理状况分析[J].中国城市环境卫生,2008,(2):35-39.[ZhangRuijiu,FengChensheng,ChenJie.ananalysisontheUrbanSolidwastemanagementandprocessingStatusoftheUnitedKingdom[J].JournalofChina’sUrbanenvironmentalHygiene,2008,(2):35-39.]

[8]wasteDutyofCare[eB/oL].2012-05-14.http://.uk/rte.asp?id=83.

[9]俞金香,何文杰,武晓红.循环经济法制保障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02-105.[YuJinxiang,Hewenjie,wuXiaodong.theResearchontheSafeguardoftheCirculareconomyLegalSystem[m].Beijing:Lawpress,2009:102-105.]

[10]Lindhquistthomas.towardsanextendedproducerResponsibilityanalysisofexperiencesandproposals[J].ministryoftheenvironmentandnaturalResources,1992:82.

[11]CommunicationfromtheCommissiontotheCouncilandtheeuropeanparliament.integratedproductpolicy:BuildingonenvironmentalLifeCyclethinking[R].CommunicationoftheeuropeanCommunities,2003:1-5.

[12]DutyofCareYourwasteResponsibilities[eB/oL].2012-06-16.https://gov.uk/managingyourwasteanoverview/dutyofcare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循环经济法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循环过程,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如何更好地发挥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

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概念。公众一般指政府服务指向的各类社会主体。循环经济中的公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众包括公民、专家、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狭义的公众主要是指公民个人和民间社会组织。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作为主体,为了维护切身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了解、决定、监督和实施一切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事项。公众参与是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途径。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途径主要有: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进行参与;通过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制度进行参与;通过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进行参与;通过举报制度、制度和诉讼制度进行参与;通过论证会、听证会、座谈会、以及公众信箱、问卷调查、热线电话等传统途径进行参与;通过电视电话会议、手机短信、网上投票等现代通讯途径进行参与。

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内容。循环经济中公众参与的具体内容及权利义务。1、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权利:一是决策权,公众有权以个人或社会组织的方式依法参与有关循环经济的公共决策活动,包括获知有关循环经济信息,参加循环经济立法、重大决策的听证,表达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看法、意见、建议,获得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回复的权利;二是消费权,公众有权进行绿色消费,优先采用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环境友好型产品,拒绝采用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消费方式和不符合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三是监督权,公众有权监督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国家有关循环经济、节约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法律法规的遵守和贯彻执行,督促有关部门加强执法,纠正违法行为和危害环境的社会行为。2、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义务主要包括:一是公众有义务遵守循环经济法的各项要求及其相关法律制度;二是公众有义务执行政府制定关于循环经济的各项政策;三是公众有义务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公众有义务使自身行为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等。如公众有义务循环和综合利用产品、再生产品,节约使用资源,承担分类回收责任或为此支付相关费用等。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实践

美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实践。美国在环境立法领域非常重视公众的参与。为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机构在立法建议和其他重大联邦建议,决策之前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要向公众公开并征求公众意见。为了保障公众的救济权,美国的环境法中规定了公民可以依法对违法排污者或未履行法定义务的联邦环境保护局提讼及完备的方便公众诉讼的条款。美国政府非常注重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美国环境保护局与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成立了“美国回收利用日”组织,开设专门网点,利用网络宣传有关再生物质的知识,并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回收利用日”。此外,美国各类环保组织经常举办活动,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社区再生物质利用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使再生物质利用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日本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实践。2000年6月2日生效的日本《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规定的公众责任包括:抑制产品变成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促进产品适当地循环利用,使用循环物品;协助配合有关组织或企业分类收集可循环资源,并向指定的企业递交可作为循环资源的产品和包装废弃物;主动地为建立循环性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实施有关适当出资废弃产品的政策和措施。此外,在《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废弃物处理法》、《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等单项法中也都对建立“循环型社会”中的公众参与做出了规定,构建了完善的日本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

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存在的不足

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总则中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公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权利包括控告权、知情权和建议权。即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公民参与循环经济的义务有:增强节约资源意识,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和合理消费意识,公民应当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利用废弃物,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排放,回收列入国家强制性回收名录的产品和包装等。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包括: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等活动。

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实践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公众直接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渠道不畅。一是在现行有关循环经济法中,对于社会公众如何参与循环经济法的决策、管理和治理方面存在法律缺位;二是《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重要法律中规定的公民监督权,如举报权等仅是简单的原则性规定,对于公众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方法、程序等缺乏具体规定,导致实践中无法操作而流于形式;三是对于政府循环经济信息公开的程度、公开的时间和渠道不明确,致使公众难以及时了解循环经济信息;四是公众参与制度缺乏救济途径。2、对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规定。一是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消费者在消费产品过程中,没有明确其消费的产品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二是在消费环节上,现行法律仅对列入国家强制性回收名录的产品或包装物,规定消费者进行回收,而对公众在垃圾分类、处置、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或者支付相关费用等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规定。3、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在世界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学会和民间等各类社会组织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数量还很少,在规模、实力和影响力方面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差距,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议

完善循环经济信息公开制度。为了畅通信息公开渠道,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政府相关部门除了需要保密的信息外,应当及时公开循环经济信息,让公众知晓有关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生态环境保护与受侵害的情况,以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排放和环境治理情况,同时应通过当地主要媒体定期公布污染严重企业的名单,为公众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依据。

建立循环经济立法、重大决策公众听证制度。循环经济立法和重大决策无不关系到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公众直接参与立法、决策不仅是法制民主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立法者、决策者直接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制定以人为本良法,以及提升立法质量、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

明确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的程序。任何法律制度都需要有必要的法律程序作保障才能有效贯彻执行。目前,循环经济公众参与制度虽然在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中得到了肯定,但是在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立法、决策、监督、管理和治理等方面的具体条件、方式和程序上还存在法律缺位或不足。因此,为了充分保障公众参与权的行使,尽快制定和明晰有关程序规定,应成为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的重点任务。

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应当通过立法与政策扶持,如放宽民间环保组织设立审批条件,减、免税及适当的财政扶持,尽快培育、发展和壮大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各类民间社团组织。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篇3

一、循环消费的内涵及其对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循环消费是指在消费时走出“拼命消费、过度消费”的误区,提倡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消费过程中尽量延长消费品服务的时间强度,结束时考虑是否对他人还有实用价值,最后做好废弃物的资源化。也就是说当你认为某件物品没有使用价值,想将它扔掉时,应先想想它对其他人是否还有使用价值。如果有,就让他人再消费一次,直到这件消费品可能对任何人都没有价值时,才将其作为垃圾进行回收处理。

实施循环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循环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生产环节上的循环,还要在消费环节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减少资源的利用、延长产品服务的时间强度、做好废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因此,循环生产和循环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应从生产与消费系统的协同与各自的均衡,建立循环经济有效支撑体系。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包括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高消耗、大排放、重污染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实行循环消费,充分利用消费资源,不断提高消费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造一个和谐、洁净的生存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农村。

第二,发展循环消费是促使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形成消费者合理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

循环消费既是一种经济概念,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美德。而消费者是商品包装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直接产生者和处置者,倡导循环消费,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形成。在瑞典,回收公司发给每户的宣传单上写着:“你给我们1吨废纸,我们就少砍14颗树。”有效的宣传使大家都愿意每月定期把旧纸张放在家门口,超过89%的人把他们的废旧玻璃送回回收站。而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取向不够合理,消费方式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过度消费的趋势,但我国国情决定了西方“高收入、高消费、高消耗”的消费模式不适合我国状况,因此,改变我国目前的消费现状,选择一种从我国国情出发的消费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倡导循环消费,提倡消费者主动选购环保产品,对物品重复使用,减少使用“用后即扔”的包装物,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回收,久而久之,循环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就会逐步放弃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使循环消费成为自觉的行动,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

第三,发展循环消费,可以促使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虽说建立循环经济,首先要求企业在生产方式上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提倡上一家的废物可以成为下一家的原料,组成一个闭合型的产业链条。但企业为追逐短期经济效益,往往不愿意花大量资金进行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要促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除了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外,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至关重要。市场是企业的指挥棒,如果消费者形成了循环消费的生活方式,都选择无污染的绿色商品,就会使那些与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失去消费者,产品没有市场,企业自然会转向绿色生产,最终形成绿色消费市场,整个市场经济转向生态绿色经济,整个社会变为生态绿色社会,我国的产业结构就会得到优化。有资料表明,有82%德国人和62%荷兰人到超市购物时会考虑所选购的商品是否会污染环境;有60%的英国人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绿色商品;有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而对中国的13亿消费者来说,这一比例还很小。如果广大消费者都去关注企业的商品对环境的影响,就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产品回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以消费促进生产转向生态化、可循环化。

二、促进我国循环消费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一,充分重视消费环节的循环,加强宣传,使消费者转变观念、循环消费。

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循环消费的观念也以深入人心。但在我国尚属探索阶段,而广大消费者对“循环经济”、“循环消费”这些概念也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加强宣传,使消费者走出传统消费观念的误区,是提倡循环消费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新闻媒体、教育文化等机构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消费者了解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现状,增强忧患意识,认识到实行循环消费的重要意义。具体做法是:提倡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优先选购简约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易于环保处理的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鼓励自带购物袋,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和商品,多次利用,尽量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塑料盒、筷子、纸杯等;在消费过程结束后,自觉将包装废弃物、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不造成环境污染。总之,通过宣传,使“环保”、“循环经济”和“循环消费”从专业群体走出来,成为寻常百姓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第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要明确消费者在循环消费中的责任;制订鼓励循环消费的经济政策,以经济杠杆激励和约束消费者的行为。

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达到循环消费的目标,仅靠“道德”和“意识”的力量及人们的自觉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法律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统一标准和尺度,改变人们的非持续性消费行为。为此,我国也必须建立完善的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消费者在垃圾分类、废弃物的处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规定消费者应尽量购买绿色产品。另一方面,制定鼓励循环消费的经济政策,以经济杠杆激励和约束消费者的行为。如为了鼓励消费者循环消费,对消费者捐赠的可以继续使用的旧货,进行免税或者其他优惠;为了确保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可以对购物塑料袋征税、对饮料瓶收取押金等;为了延长家用电器、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时间,可以让消费者在购买时支付回收和再利用时的部分费用。只有法律和经济手段双管齐下,才能真正使消费者的消费模式被动或主动的转变到循环消费上来。

第三,建立量大面广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和再利用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为循环消费奠定物质基础。

在发展循环消费、建立循环型社会这一事业中,政府不仅扮演着宣传者、指挥者的角色,还应当是执行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广大消费者响应了政府的号召,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但是如果没有节约资源又环保的消费品、没有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和回收机构,就不可能实现循环消费,而这些公共产品和设施及机构的设立,一般情况下应由政府完成。葡萄牙政府5年前在各个大城市建立了分类垃圾回收站。这种垃圾回收站由3个大型和1个小型垃圾桶组成。绿色、黄色和蓝色的3个大桶分别盛玻璃制品、铝制品和硬纸,红色小桶则盛电池。在分类回收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垃圾再利用公司,使垃圾回收利用产业规模化。这一举措对城市垃圾的回收和处理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政府也应在公园街道居民小区及广大农村设分类垃圾箱,确保消费者对金属、有色玻璃、无色玻璃、报纸、硬纸壳、塑料等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合理分类安置,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以有限资源的循环再生来满足人类的消费需要;同时采取措施促进企业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的环保认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确保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只有政府创造了循环消费的环境,居民消费观念转变,进行循环消费才具备了物质基础。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篇4

经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市循环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及当前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刚才市发改委张梅副主任传达了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后市政府将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暂行意见》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分工方案》等文件,请大家按照今天会议的精神和有关文件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何加快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要从理念的深度、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结合各地的实际,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和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把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在物质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就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等途径,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推进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有利于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本质要求。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而传统工业化只是片面强调GDp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从长远看,资源难以支撑,环境不堪重负,工业化也难以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客观上要求工业发展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遵循循环经济原则,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把发展循环经济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与坚持“五个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在提高质量效益中求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优势,但是决不能盲目乐观,麻痹大意。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时期将是我市加快崛起、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市化都将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也势必进入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压力更加紧迫的时期。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只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转变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我市的生态环境优势,缓解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从长远、从大局、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发展循环经济如果仅从一个局部、从眼前来认识,可能不显得那么紧迫和重要,但从长远看、从全国来看,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我们现在已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资源实行市场配置,资源已不单是哪个地方所有,一旦资源紧缺引起价格上涨,就会波及到所有地方的资源价格上涨;一旦一个地方污染,就会影响别的地方污染。从一个地方的竞争力来看,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生产成本也将比别人高。因为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目标,循环经济做得好的企业,既给国家和社会节约了资源,又给自已降低了成本,给社会减轻了污染的压力,也有利于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资源占有量非常少,但资源消耗量却非常大,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的40%,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森林占有量和蓄积量分别是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八分之一,支持工业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其中石油只有世界人平的11%、天然气只有世界人平的4.5%、铁矿只有世界人平的42%、铜矿只有世界人平的18%、铝土只有世界人平的7.3%;20*我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4%,仅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二、德国的三分之二,我国的经济增长成本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创造每万元GDp所消耗综合能源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消耗了全世界水泥的50%、钢铁的30%、原煤的31%、氧化铝的25%、电力的13%、石油的9%。因此,我们要从长远、从大局、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

二、明确目标,切实理清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工作运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技术创新体系、咨询服务体系等都有待完善,公众自觉参与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一)明确总体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发展循环经济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缓解资源约束和加强环境保护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和加强监管为保障,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全民参与的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快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和谐*。

(二)把握基本原则。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生态*相结合,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二是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格局;三是坚持政策激励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研究制定引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四是坚持全面部署、重点推进、示范带动相结合,精心组织,加强示范推广,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取得突破,由点及面,在生产、建设、消费、流通各领域加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

(三)制定工作目标。总的目标是:到20*年,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为重要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更趋合理,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和工业园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循环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市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年比20*降低20%以上;消耗每吨能源、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重要资源产出的生产总值20*年比20*提高25%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6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70%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8%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0%。

三、突出重点,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起步

当前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要以示范、引导、推广为主,通过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模式。重点抓好“33111”工程建设,即全市抓好3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个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个节约型机关建设。

1、以创建3个工业园区为示范,抓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全市9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逐步实施生态化改造,通过产业链延伸、资源综合利用、土地集约使用、废物集中处理、热电能源共享等模式,选择3个不同类型生态示范工业园区进行试点。引导园区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和完善园区道路、交通、物流配送、信息通信、供热、供气、给排水、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实现园区公共设施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集成管理和集中供热、供气。重点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和循环使用内部资源,拓展或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杜绝污染严重的项目入园,园区内所有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园区环保设施联建共享,实行雨污分流,污水统一纳入城市管网或进入园区污水集中处置设施进行处理并达标排放,20*年截污率达到50%以上;加快建设固体废物集中处置或收集中转系统。要控制一层厂房建设,节约园区土地,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

2、以创建3个工程和社区为示范,抓好绿色建筑和社区建设。积极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改善社区各项公共卫生设施,加大社区绿化建设。提倡良好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模式和节约用水、用电,实行垃圾袋装收集,引导使用布袋子、菜篮子等可重复使用器具,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推广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倡导室内空调提高(降低)1—2度。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教育宣传活动,在绿色社区设立环保专窗,定期组织环保活动。开展园林小区评选活动。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加快建设节水、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合理调控住宅面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建筑土地利用集约度。围绕垃圾分类拾拣、污水入网处理、太阳能利用和绿色消费等内容创建绿色社区。

3、以创建*个企业为示范,抓好循环经济企业建设。以电力、建材、采掘、轻纺、医药、石化等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量较大、污染较重的行业为重点,选择*家企业作为市级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单位,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围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技术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创建废水“零排放”企业。督促和帮助企业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工作计划。加强对重点能耗和水耗企业的监督管理,落实统计监测工作。

4、以创建*个农业基地为示范,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建设粮油、蔬菜、茶叶、柑桔、猕猴桃、花卉苗木、食用菌、药材、养殖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选择*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进行试点。推广标准化生产、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休闲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猪沼果”一体化等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应用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一批肥药减量增效、沼气、太阳能利用、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秸秆还田、畜禽便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等项目,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80%以上。

5、以创建*个机关单位为示范,抓好节约型机关建设。制订节约型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优先选购使用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或iSo14000认证企业的产品。加强日常节约资源管理,政府机构推行办公区域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的作法;优先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执行楼堂馆所的审批程序,加强政府机构办公楼、会议室的装修控制和管理;鼓励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公务用车提倡乘坐大车和集中同行;大力精简会议;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建设全天候网上虚拟电子政府;推广无纸化办公。20*年,启动政府机构(包括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防等部门)节约资源试点工作,建设*个示范项目;形成一批政府扶持和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全市政府机构比上年节电5%,节水5%,单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降低5%以上。

四、强化保障,切实抓好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落实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也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因此,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组织和落实,切实把我市循环经济工作抓出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市政府正在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指导、部署、协调、督促、考核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各地要尽快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认真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和工作分工,认真研究制订、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扎扎实实推进全市循环经济深入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体系和技术政策,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投资主管部门在审批、核准项目(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时,要把好审查关,要求投资主体对项目的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支持企业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工程设计应优先采用节约型方案,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节约的规范和标准。环保部门要严格环保执法,坚决查处各类污染环境行为,依法打击不法排污企业,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加大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使用的执法监督力度,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水利部门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质监、工商部门要加大对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力度,规范生产和流通秩序。

(三)加强重点支持。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各级政府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示范工程以及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金融机构应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和突出企业给予积极的金融支持。投资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各相关部门也要从各自领域和职责出发,增加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投入。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篇5

关键字:城市规划;循环经济;小区域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在的科学技术、经济在不断的进步,而资源、环境、社会发展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那么我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这个理念,着重强调了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构建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中,循环经济有着重要意义,而随着各国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构建也在朝着生态城市这一方向靠拢,不断的发挥着循环经济所具有的作用。时间在不断推移,体现出了城市规划和循环经济见得密切关系,所以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对于小区域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理论

1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生态经济,其主要就是应用生态规律知道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将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再生产这样的反馈流程,特征就是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在这个经济循环中,所有能源、物质都能得到持久、合理的利用,从而就会将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程度降到最小。

2实现原则

循环经济的实现原则就是3R,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而这些原则排列的顺序是有科学依据的。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其目的是降低消费流程、进入生产的无质量。再利用原则是过程,其目的是延长服务、产品的时间。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其目的是将废弃物变得资源化,从而降低最终的处理量。在处理废物时,其优先顺序就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就是首先在输入端考虑到节省资源,从而提高生产产品对于资源的使用率,减少、预防废物产生,然后就是源头不鞥减少的污染物、旧物。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从而让其能够回归于经济循环当中,如果回收利用、避免产生都没有实现,那么就要对这些废弃物无害处理。

二城市规划和小区域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

1循环经济受小区域城市规划的影响

小区域城市规划对于循环经济有较大影响,有效的城市规划会帮助循环经济发展,那么不合理的规划就会影响到循环经济发展。不合理循环经济阻碍循环经济的作用是:城市规划属于预测性科学,因此城市规划就不能对最终规划结果预测的十分准确,而这样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受到了城市发展环境的制约。随着现在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很快,但是所出现的不合理城市规划却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有些城市只片面的追求城市规模、经济增长,从而忽略了资源环境的承载条件,这样也就超过了发展阶段的城区面积、经济、人口指标;有些城市的布局构造并不合理,和相邻城市的发展也就不够协调;还有很多大城市功能都集中在了中心区,这样也就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问题。这些不合理城市规划结果是与循环经济理念、原则背道而驰的,从而也就影响到循环经济发展,让城市发展出现了很难调和的矛盾。

2循环对于小区域城市规划的影响方面

(1)生态工业园规划

循环经济3R原则对于生态工业园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现在我国的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而生态工业园所根据的就是工业园设计、循环经济理论所形成的新型工业组织,这也是生态工业所汇集的场所。有关调查曾经显示,消费、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垃圾、废料,有60%以上都是可循环利用的,那么在规划工业园的时候,要要运用循环经济再循环、再使用原则来对筛选入园门类,根据流线组织的工业布局把原料、产出有关联的工业放在同一园区,从而让这个区域能够相互依存,然后加以利用垃圾、废料,建设出生态工业园模型。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起步比较晚,但是现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生态工业园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像是在上海开幕的铜业展就能促进生态铜业的发展。

(2)生态能源规划

人们在生活中,没有考虑到所进行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在利用能源这一方面,像是煤、石油和天然气这就都是不能循环使用的能源,一方面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一方面这些能源都是自然资源、不能再生,这样也就会导致出现能源危机。现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人们意识到了清洁型能源、节约型能源所具有的重要性,那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就要表现出循环经济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去规划能源使用,在最小程度消耗原料下来完成最大化能源生产,所以在规划城市的时候,最好可以使用风能发电、潮能发电、水力发电,尽量降低火电开发。同时也要强调循环经济中的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比如说我国可用循环使用原则和自然条件来大力发展潮能。风力能源、水电,这样布置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实现了循环使用自然资源;充分应用沼气来代替日常能源,这不只让废弃物排放有了很大减少,也再循环使用了废弃物,城市能源规划在循环经济的影响下,正在朝着生态能源方面蓬勃发展。

(3)生态社区建设

生态社区是基础设施、居民家庭、社会服务、自然生态环境,那么就要规划社区建设,建立起热循环、小区水、节能节水、垃圾分类这一生态型的社区。在小区内要倡导人们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比如说用洗澡水来洗衣服,用淘米水来浇花,用洗菜水来洗碗,用洗脸水冲厕所等。同时在垃圾处理方面也要进行分类,在小区垃圾堆放处设置出回收点,从而让居民方便处理垃圾,像是可回收垃圾就包括金属、废纸、玻璃、布料、塑料;有害垃圾包括过期药品、废弃电池等。

总结:

城市规划与小区域循环经济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就要用矛盾、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二者的关系,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如何,充分的将循环经济运用在城市规划中,从而让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史宝娟;许亚平;索贵彬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规划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10(05)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篇6

一、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的宗旨和特点

日本为了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协调,针对资源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该机制由日本内阁成员与10位日本民间的有识之士组成。“环之国”的基本理念是彻底抛弃20世纪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模式”,谋求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简洁、高质量的循环型社会”,以及“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指导思想的、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确保“环之国”的实现,日本开始了循环经济立法的建设。

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的基础是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而生产方式以及产品的整个流程是在全社会中完成的,所以必然要求全社会的各个力量一起来发挥在循环经济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立法不仅仅是政府行为,企业和民众,包括一些非政府组织都对循环经济立法抱有足够的热情,形成了全民动员参与推动法制建设的局面。

首先,政府起主导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以确保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中,规定政府要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政策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国家预算中,要明确规定有一定的经费用以循环经济各个方面的建设,如给企业减税、补贴等财政优惠,鼓励和扶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针对循环型社会建设等目标发展社会调查,在社会教育中提供对环境问题的各种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给中小企业在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等等。

其次,企业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立法的主体。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时候,日本企业就开始注重开发能耗较小、无污染的产品,特别是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等,出现了如“零库存”的丰田、“零排放”的杜邦这样的企业。到目前为止,日本企业一直积极地应对并遵守“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原则”,这使得企业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制造开始一直到用后弃置为止,都要负有一定的责任。更多的责任促使日本企业不断改进工艺和生产模式,不但要有经济效益,而且要达到环境的标准。

最后,广大社会公众一直参与支持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控制污染的手段已经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民众转变观念,自身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和意识,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市民正确购物、消费,尽可能减少垃圾,生活耐用品同时有责任将垃圾严加分类、装袋等,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视民众参与的力量,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体宣传加强公众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

二、日本循环经济立法体系的建设现状

日本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从理论基础层面到涉及各行业具体相关操作的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系统。《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是整个法律体系里最基础的部分,是为快速建成资源循环型社会而制定的基本框架法。它的内容主要涉及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一些概念和范畴。如:把“循环型社会”定义为限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对可回收利用的废物定义为“可循环资源”;并制定了废物处理原则,即处理方式的优先次序。该法还明确了国家、地方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国民的责任。要求各级政府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计划,并定期向国会汇报。企事业单位主要明确了“生产者责任制,”要求对产品从出售到最后的处置都承担相应的责任。国民也有义务承担废弃物合理再利用和循环的责任。

《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是整个关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的基础部分,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有了这样的基础,各个具体的产业领域就可以此来建立具体的具有操作意义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一些与资源回收和环境污染休戚相关的产业。《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是以循环经济3R原则为基础的关于如何在各行各业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指导性法律。该法要求将以往单纯作为原材料的再生利用“1R”转变为“3R”,即减少废物产生(Reduce),产品零部件的再利用(Reuse),资源的再生利用(Recycle)。并专门提出了5项措施作为具体的指导。该法的适用范围为10种工业企业的69种产品,基本覆盖一般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的50%。

与《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性质相类似的还有《废弃物处理法》。这部法律主要对政府关于废弃物处理的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实施作了一些规定和说明。如包装业,近几年产品在促销方面大力加强包装,很多产品包装就占了产品原料和成本的很大部分,所以如果不加回收利用,将是对很多材料,特别是玻璃、纸、塑料、金属等的巨大浪费。所以,日本颁布实施了《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对回收的种类和各方的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另外,家电业、汽车业、建筑业等对原材料比较浪费的产业也都颁布和实施了相应的法律。《家电再生利用法》对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4种家电的回收作了各个方面的规定,包括各方责任、回收标准、付费制度等等;《汽车再生利用法》规定了汽车制造商,进口商要对氟里昂、安全气囊及破碎残渣等进行妥善的回收处理;经销商要将回收的废旧汽车交给拆解企业和汽车制造商进行拆解回收,拆解企业要妥善处理并进行回收利用;《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对建筑废弃物回收的分类、程序和责任方作了规定,强制要求对建筑物的建筑碎片和垃圾回收利用。另外,政府也带头在采购物品时重点考虑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并以此制定了《绿色采购法》,促进国家机构和地方当局积极购买再循环产品,同时最大限度地提供绿色采购信息,还指定了采购的环境物品的种类。日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这为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模式上的启示

循环经济立法模式上主要分为“经济循环型”和“污染预防型”两大类。日本是采用“经济循环型”立法模式的典型国家。2000年公布实施的《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将整个社会活动纳入循环经济轨道,日本采用了金字塔型的立法形式,即先制定基本的和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法律,然后在基本法的统帅下逐步制定专门法或修改以前颁布的专门法,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理论上讲,“污染预防型”立法模式虽然比“末端治理型”立法模式前进了一大步,但仍以发展与环境的冲突为着眼点,还是属于狭义上的环境保护理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经济循环型”立法模式是从社会经济运行的内部深处来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力求将产生污染物的数量降到最低甚至彻底清除或转换回收再利用,以发展与环境的协调为着眼点来杜绝污染问题、提高生态效率,属于治本之策。不同立法模式背后反映的是不同国家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法律传统。日本因为国土面积小,资源奇缺,因此迫切要求发展资源消耗少的循环经济,而且其很多技术已达到推行循环经济的水平,因此首先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构想,并依据其所属的大陆法系的传统,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我国的国家资源相对贫瘠,再加上法律传统,因此也应借鉴日本经验统一制定综合性或基本法性质的法律。

(二)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内容上的启示

各国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在立法中均采取了必要措施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合理承担各自责任,并公平合理地负担采取措施所需的费用。政府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承担的是一种制定法律措施并加以贯彻的责任。而企业责任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生产者责任。日本法律规范对企业的责任主要是排放者责任原则和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排放者责任原则是指排放物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第一位责任。扩大生产者责任(美国称之为扩大制品责任,即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指生产者和销售者在其产品被使用之后,仍然负有对制品进行物质循环的管理责任。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中明确要求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从事制品、容器等制造和买卖的业主有义务提高制品和容器的耐久性,完善维修体制。利用循环资源的技术可转化经济效益,因而由企业负责开发,政府、地方公共团体有义务进行协助。此外,日本在2003年5月还颁布了《环境立国宣言》,提出企业经营要促进环保,用环保技术扩大企业经营。日本把建立循环型社会的责任扩展到生产者,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公众的责任是要抑制产品变成废弃物,尽量循环使用,适当处置废弃产品。当然这更多是民事主体对自己的物的处置,因而与其说是公众的责任,不如说是法律对公众的一种号召。日本1993年的《环境基本法》是第一个充分考虑公众参与程序的法律。《环境基本法》中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规定了企业和国民进行环境保护的职责。《环境基本法》第8条第1款规定:“企(事)也有责任根据基本理念,在进行企业活动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处理伴随此种企(事)业活动而产生的烟尘、污水、废弃物以及防止其他公害,并且要妥善保护环境”。第9条规定,国民应当根据基本理念,努力降低伴随其日常生活对环境的负荷,以便防止环境污染。第二,重视民间环保团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环境基本法》第26条规定:“国家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企(事)业者、国民或由他们组织的民间团体自发开展绿化活动,再生资源的回收活动及其他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此外,以环境基本法为指导,日本单行环境法对公众参与做了具体的规定。日本《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8一24条规定:任何人都应努力控制伴随其日常生活而向大气中排放或飞散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篇7

(一)日本循环经济立法

二战后,日本为了重建本国实力,致力于经济发展、产业复兴,在这一过程中,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工厂作业,从而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并使之极度恶化。为了谋求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日本政府认为,应当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的产生、促进废物的再利用为目的,形成废物处理与资源循环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日本于1991年制定了《再生资源利用法》;于1993年制定了《环境基本法》,并依据此法律,在1994年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首次提出“实现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包含了循环经济的内容。1998年日本制定“新千年计划”,把循环经济作为构建21世纪日本社会发展目标。2000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并在同年通过了几项专项法案,2000年也被称为“循环型社会元年”。

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较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立法体系上共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循环经济基本法,包括《环境基本法》、《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在其指导下建立各领域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基本法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定义、基本原则、各行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并明确提出循环型社会的努力目标。第二个层面包括两部综合性的法律《废弃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后者制定于1991年,于2000年进行了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在于推进废物减量化、强化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置以及原材料的再利用。第三个层面主要是一些单行法,1995年《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1998年《特种家用机器循环法》;2000年《建筑材料循环法》,《可循环性食品资源循环法》,《绿色采购法》;2001年《多氯联苯废弃物妥善处理特别措施法》;2002年《车辆再生法》。

(二)德国循环经济立法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也走在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实施了《废弃物处理法》,但当时立法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处理”生产和消费中所产生的废物,仍然属于环境问题的末端处理方式,因此,该法尚不属于循环经济性质的立法。1986年,德国将《废弃物处理法》修改为《废弃物管理法》,强调要采用节约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的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选目标,将立法目的由“怎样处理废弃物”转变为“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从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经济思路制定了《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对于商品的包装物尽可能减少并回收利用,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以减轻填埋和焚烧的压力。1992年,德国又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4年9月,德国公布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并具体规定了建立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从商品包装扩展到社会相关领域,规定对废物管理的手段首先是尽量避免产生,同时要求对已经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使用和最终资源化的处置,严格规定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行为主体——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的责任,同时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逐步从生产环节的回收利用扩展到社会消费的销售、使用环节。

在1994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之后,1999年制定了《垃圾法》和《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2000年制定了《200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2001年制定了《社区垃圾合乎环境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2年制定了包括推进循环经济在内的《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和《森林繁殖材料法》;2003年修订了《再生能源法》。

由上可知,德国是先在个别领域逐渐建立相关立法再制定循环经济法,而后又制定其他法律推进循环经济法的实施。有关法律、法规经过不断实践、修订,现已形成条款日益严密、结构不断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

(三)美国循环经济立法

美国一直倡导和实施与循环经济相类似的“污染预防”,在1976年通过了《资源保护和回收法》,该法促进了废物再循环和再利用。1990年通过了《污染预防法》,对污染预防的实施和贯彻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美国虽然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规,但这两部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1991年,美国环境保护局了《污染预防战略》。之后,联邦和州政府相继制定了大量有关源削减的法律、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目前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先后制定了促进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法规,这些不同形式的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法规,均在社会生产消费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的特征

从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可以看出,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理念的制度载体,循环经济法具有与传统部门法所不同的特征:

(一)主体的广泛性

首先,是主体范围的广泛性:涉及一切可能的社会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行业协会等。其次,是调整对象的广泛性:贯穿生产—交换—消费全过程。还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广泛性、责任形式的广泛性等。

(二)公益性

循环利用与经济效益平衡甚至互相促进无疑是一个理想模式,在现实条件下,社会主体并非总能从循环经济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其为循环经济付出的代价未必总能换来个人利益同等程度的增加。作为应对环境危机的产物,循环经济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护中。循环经济的环保性大于经济性,公益性大于营利性。企业进行环保型的技术开发需要昂贵成本,技术应用即循环的过程中也需要不菲的投入,这些额外增加的企业生产成本往往比使用新的原材料要高出许多,比以往废物丢弃处理费时费力,这种对企业自身不经济是可想而知的。“循环”的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生产成本以使经济更有效益,更在于通过使能量的闭环流动带来的资源需求绝对值降低与废弃物减少,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的损害。

而当个人、企业因此而遭受较大损失时,国家应当予以适当补偿,这也是保证法律执行的一项“奖励性”机制,同时,应当大力加强财税收入的扶植,实行有差别的财税政策。根据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大小规定有差别的税率,以遏制污染排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工业废弃物“零排放”。

(三)强制性

循环经济在于追求生态效益而不是单纯的企业经济收益,很可能发生企业在回收废物、循环使用方面的花费与经济收益之间的不平衡,事实上许多行业所需资源的开发成本要大大低于循环利用。因此,国家的强制性规定就要在其中起作用,保障循环经济的开展。例如,当企业的经济收益与环境的生态效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就应采取对策对环境污染者的污染行为征税,提高其生产成本,降低产量,使污染者意识到,企业要想长久存续,只有采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四)技术性

物质循环的可能程度与人类科技水平、认识程度直接相关,循环经济的主体、权利义务范围与内容也伴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而日新月异。鉴于循环经济本身极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循环经济法也具备很强的技术性,因此,在立法时应审慎考量可操作性、现实性,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避免法律与现实脱节。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立法应体现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理念

我国地域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匀,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经历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既要防止法律的制定流于形式,又要避免操之过急,不切实际,使实施主体没有积极性去实践循环经济举措。

(二)立法应坚持科学性及专业性

在立法技术上应当坚持科学性。从日本、德国等循环经济较先进的立法中可以看出,相关的法律都有科学严谨的法律概念,对各类主体设定了明确的义务,也规定了具体的目标与时间安排,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我国在循环经济立法中,也应当坚持科学性和专业性,对循环经济的相关要素和指标进行科学的界定,对相关主体设定具体的权利与义务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完善相关配套立法

在立法方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但其还缺少必要的配套立法。我国可以采取在该循环经济基本法的指导之下,具体领域的相关行业根据各自需要制定具体的标准,相关需要单独立法的领域可以是那些日常生活废弃物较多,进行循环使用的经济价值较大,或不加以环保处理将对未来生活产生较大环境影响的行业或领域。在循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特种家用机器的循环法》、《建筑材料的循环法》、《容器和包装物分类收集与循环法》、《车辆再生循环法》。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在设立各专项法规政策时,对同一性质的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技术作为划分标准,比如,对包装物的再生利用和处置,专门设定了《包装容器再生利用法》;对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专门设立了《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同时可以对相关行业的技术规范进行整合,使各专项循环经济立法能体现该领域的技术要求和对实现循环经济目标的作用,规定减少废弃物的数量及保护环境的不同措施,使立法清晰明确。

(四)合理分配主体责任

立法中,国家、地方、企业和公民应合理分担责任,如在日本循环经济法体系中,规定了国家、政府主要承担制定环保和再生利用政策和措施的责任;企业在生产、销售全方面承担责任;公民的责任是抑制废弃物的产生,尽量循环使用,并适当处置废弃物。我国在循环经济立法上,应当吸取日本在责任分配上的经验及教训,合理分配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间的责任,正确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制意义;立法缺陷;解决对策

在本世纪初的党的十六大,深刻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循环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循环经济的建设,必须有法可依。循环经济的法制问题被提上日程,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高速发展。我国采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即“高投入,高产出,高浪费”,使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介于此,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问题成为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部份。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资源是长久以来留下的,切不可盲目浪费资源,无端滥用资源,将问题抛给后人,这是舍大业而取小利的错误。循环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最高模式,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体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也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大潮流。世界经济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有识之士的共同认同,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对循环经济法制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是中国新时代法律人乃至中国先进知识份子需要共同钻研的。

二、立法方向与当前经济模式的问题

(1)对具体循环经济法制的思考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关于强制回收和回用名录的建立、强制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经济刺激机制的可操作化、技术与工艺标准及技术性规范的设立、循环信息的公开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2)从世界范围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西方国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确立资源有效利用的环境发展战略后,就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并且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总体来看其规划,正是将这一过程分为四步:立法-制定-执行-收益分析。首先,在立法阶段,就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长期战略,并且制定行之有效的配套方针。把污染缩小在可控的范围内;并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协调中找方法,进一步弥补立法条文中所存在的缺陷,在分析时得到纠正。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虽有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值得我们在立法时加以借鉴,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帮助。(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并且,经济总量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的位置,但细究其发展质量,一些短板以及问题便暴露无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营利为目的的贸易往来,经济利益往往是资本家最为看重的,这必然会造成人类的过度繁荣与自认资源的无情掠夺交织在一起。一方面,资本的积累来自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另一方面,在资本不断增长的幕后,往往会带来新一轮的自然资源的掠夺或是对局部地区的牺牲。具有资本话语权的国家与人们就能建立起以浪费大量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高消费模式。在传统工业社会,需求往往占主导地位,“顾客就是上帝”,“以消费者为中心”,其本质就是人的内心欲望的不断膨胀,被渔网,钓钩刮得遍体鳞伤的海豚,土地荒漠化......这些鲜活的例子无不表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是不可循环的,势将造成大自然的报复。

三、循环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建构

(1)面对传统经济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有识者在进行认真反思之后,提出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汽车作为高档耐用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北欧国家,汽车并不是一个稀罕物。随着汽车的普及,不但没有因此获得便利,反而加剧了交通拥堵现象的出现。于是乎,在丹麦,人们便掀起了减少使用汽车的运动,提倡绿色出行,当地政府也开始兴建大量公共汽车道以及公共自行车道,推广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这无疑是循环经济在交通上的重要体现。随着十改革的新风吹来,我们党一直提倡从严治党,廉洁、节俭是每一位党员首先要做的分内之事。政府也提倡精简工作会议,提高工作效率,上行下效。我相信,随着政府一步步执行党中央节俭清廉的清风,我们的循环经济也会开展得更加顺利,我们的社会也可以更加和谐。(2)在循环经济中,除了国家行动以外,公众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地球村里,一个注重生态,以社群为本的经济系统,才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在以本地为中心的社群中,自认环境的独特性才能得到充分,深切的体验。”在生态环境下,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我们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地理面貌与生物资源,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城市的适宜地区,扩大绿地面积,减少宽阔的直通大街,取而代之的是曲径通幽的小巷,还原生态本来面貌,放慢城市的节奏。城市居民也要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只有一个地球”,只有这样,我们的循环经济才可以得以普及开来,我们的社会才可以兴旺繁衍,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开拓创新,这才是循环经济社会化的体现之所在。(3)循环经济,事业者要行动。工业生产者在经营过程中,要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尽量反复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变废为宝,对于一些不可循环利用的废物要进行妥善处理,以防止其对公众造成的伤害。国家也要加强对工业的管控力度,落实相关可循环产业的扶持力度,利用政策优势,吸引更多企业完成产业转型。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旗帜与风向标,它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资源以及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我们才可以在这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更好地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误区,才可以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的经济发展之路,才会让天空更蓝,河水更清,蓝天碧海下的中国人民才会生活得更幸福。

参考文献

[1]赵健雄.应对城市供电不足的两种思路[J].南方周末,2003(9).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篇9

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外驱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但要清醒认识到,这种高增长是通过资源的高消耗换来的。我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我们每一单位GDp产出所消耗的水资源、矿石资源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资源高消耗的另一面就是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造成环境受污染和生态被破坏。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刚刚开始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已经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发达国家曾经时髦过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大城市人均垃圾产生量已经接近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许多城市都在为寻找足够多的地盘处理城市垃圾而头痛不已。广东省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但资源利用还是粗放型的,有些指标甚至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号称“世界工厂”的珠江三角洲,在生产出大量产品的同时,又排放出大量废气、废水、废物,环境不堪污染重负。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依靠大量进口资源来维持高速增长,难度很大。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多种原材料需求趋旺,我国短时间内从国际市场大量购买原油、铁矿石、钢材等原材料,使这类产品涨价,大宗的原材料运输也推动了国际海运市场价格上扬。许多进口这类产品的中小国家因此受到影响,它们可能会认为中国的发展给它们带来一场噩梦,是一种威胁。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可能会利用这种恐慌心理,拉拢这些国家对我国进行联合打压和堵截,使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趋于恶化,甚至可能导致摩擦和冲突,延缓和平崛起。欧盟等西方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等非关税贸易壁垒,要求贸易对手国对某些出口商品及其包装容器进行回收,这也是促使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动力。广东省作为我国外贸额最大的省份,受到的压力和影响最大、最直接。

传统经济模式“资源――产品――排放”的单向流动,一方面索取大量天然资源,一方面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使用后成为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经济和环境的尖锐对立。与此相反,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反复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半封闭循环,在再一次的新循环中,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资源并补充部分新资源,生产新产品,既减少资源消耗,又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的模式,节约型社会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循环经济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情势来看,发展循环经济都是非常迫切的。然而,发展循环经济并不是发文开会就可以做到的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有充分准备和条件。在笔者看来,以下三项是必不可少的。

(一)法治的强迫力转化为推动力

所谓强迫力主要是指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命令的约束力。循环经济包括三种意义上的循环,一个是单一企业内部的循环,一个是同一产业链上不同企业之间的循环,还有一个是整个社会的循环,即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经过流通进入消费领域、再由消费领域废弃而进入回收利用渠道这样一个包括整个社会在内的大循环。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循环,法律和法规的主要作用是引导、鼓励、规范企业行为,设置必要的准人制度和门槛,促使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原材料,使企业向节能节水减污的高效方向转变,实现增产减污。对于第三种循环,法律必须明确规定政府、企业、消费者在循环经济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规定一系列可实现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指标,例如水和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率等,明确规定达标的上限时间。

法律法规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迫使企业承担废弃物排放的处理处置工作,将原来废弃物排放的外部性转变成企业的内部性。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成本只包含原材料、场地、劳动力等,产品消费后废弃物处理处置的成本全由社会来承担,那么企业就自然倾向于生产大量简单、方便、用了就扔的产品,以获得更大利润。这样,社会就要承担更多的废弃物处理处置任务,资源消耗就会更快。但如果在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中规定企业必须承担废弃物处理处置的部分或全部责任,那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就必须考虑产品废弃后处理的成本,就是说废弃物处理处置的费用纳入产品成本核算。这样一来,市场经济的原则就真正渗入到废弃物管理中,企业就会积极设法从各环节尽可能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减少成本,比如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选用方便回收利用且污染少的材料,从产品开始设计就充分考虑废弃后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便利性等。竞争中,产品废弃物处理得好的企业很可能最后取胜。这种将生产者的责任扩大到产品废弃后的处理和回收循环利用环节的原则称为“扩大的生产者责任”(extendedproducerResponsibility),它跟以往的“污染者负担”(polluterpayprinciple)原则相比,在观念上前进了一大步。这些都是在法治的强迫力转化为推动力的过程中由企业主动实现的。

(二)创新技术:实现效益环保双赢

实施循环经济的第二个条件是技术,尤其是自主创新的技术。日本在2001年4月实行了《特定家庭用机器在商品法》(简称“家电循环法”),规定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四种大型家电实行回收利用后,要将废旧电视机的显像管前后两种不同性质的玻璃准确分开回收,再次以之制作成同样性能的电视机显像管,收到较高的回收效益。如果没有好的技术,简单地将显像管打碎作为一般玻璃进行回收,那就只可能制作普通的玻璃瓶子,收不到高效益,循环经济便难以为继。松下电器设立的家电回收工厂就使用了80多项自己研发的专利技术。如果没有科技创新,没有过硬的技术,循环经济就会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弄不好非但不能节省资源,反而要投入更多资源。

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无数事实证明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国会要通过一部名为“马士基法”的法案,此法案要求将汽车发动机尾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90%,以减少污染。当时占据垄断地位的美国汽车三巨头联合起来游说,认为如果实施该法案就是自己掐自己的脖子,将会大大削弱美国汽车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其他国家就会乘机超越美国。在三巨头强力游说下,美国没有实施马士基法。1973年,日本本田技研和东洋工业通过研究,首次研制出符合美国马士基法要求的汽车发动机,成功将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到当时平均水平的10%。此后不久,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配备了环保节能发动机的日本汽车脱颖而出,成功打进美

国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这是以科技研究和创新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的范例。技术问题解决了,循环经济就可以轻装上阵。

(三)培养公民的高度环境意识

有了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有了较好的技术,未必就能够在企业中实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千家万户废弃的东西如果没有众人的支持和协助,是很难收集起来送去循环利用的。环境问题不是单靠高技术就能解决的,更多时候需要的是“low-tech”,就是说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技术可能并不尖端,但是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和协助。比如要将每家每户的垃圾最大限度回收,就必须分类收集,而且,不同种类垃圾的收集应在不同的日子进行,不同性质的垃圾要放置于不同的地点,作不同的处理。分类收集的前提是分类排放,排放垃圾的最小单位――家庭首先分好,在规定的时间放到规定的地方,由专门的人员收集。保护环境、建设循环社会需要每个家庭、每个市民参与,因此,市民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改变自身的陋习,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

改变习惯和行为方式需要不懈的教育,这比制定法律、研发技术要难得多。几年前,笔者曾经在瑞典南部一个垃圾填埋场看到,修整花园割下的废草和树枝被当作堆肥的原料填埋,带有油漆的废家具则挑出来另外填埋,避免了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机物污染堆肥料,进而污染土壤。如果公民不具有高度环境意识,就不会有这些自觉的行为。我们的国民跟他们相比差距还很大。

在日本,《家电循环法》规定,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机四种家用电器的消费者在丢弃这些物品时,要交纳2400至4600日元的回收处理费,还要视运输距离远近交纳一定的运输费。实施这个法规,不少人担心会出现为逃避承担费用而将废物偷偷扔到山沟、荒地。但结果出人意料,回收工作井井有条,偷扔现象极其个别。这就是具有高度环保意识的高素质市民的突出表现。

以后发优势规避生态风险

在我国,要完全具备上述这些条件,还有很大距离。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正在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能力还很不足,能从循环利用中获得利润又不污染环境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还很少;将现代环保意识灌输到市民的思想和习惯中并使之变为自觉行为还需要长期教育。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学生思想教育

高开发、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匮乏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约束的问题,中国为了寻求一条长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走上节约型的发展之路,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循环经济观念应运而生,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1循环经济简析

传统经济的生产观念中重点考虑的是对自然的最高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最高限度的创造财富,以及最高限度的获取利润,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则被完全忽略掉。循环是指事物在一定系统内周而复始的运动或变化过程,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刘东型经济,是一个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三个要素共同组成并相互关联的一个大系统。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观念要求人们在生产和消费的时候不能将自己置身世外,而是把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个重要要素,去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人和自然相关联时,不能再像传统工业经济中那样将自然看为“取料场”和“垃圾收容站”,也不能把自然看为可利用的源源不断的资源,而是要将他看作是人类生命的根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个需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人和科学技术关联时,不能仅仅研究怎样利用科学技术去源源不断的发自然,还要考虑到怎样运用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修复,使其成为有益于环境良性发展的技术;同样,人们在考虑自身发展的时候,也不能仅仅考虑人怎样征服自然,怎样研究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而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以此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且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仍在继续。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绝不能走传统经济的老路,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道路。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为重要、迫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在中国的良性发展,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人们知道什么是循环经济,需要人们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思想教育在我国势在必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思想教育,我们要从娃娃做起,要从国家以后的栋梁之才做起。

2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灌输的难点

我所在的学校为职业院校,学生为初中起点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县区或者是农村。他们从小生活在自然资源丰富,科学技术落后并且没有任何约束的环境中,造成了他们对于物品的使用没有任何的节制,没有任何爱护的观念。并且学生从行为和思想认知上几乎没有循环利用这一概念,更不知何为循环经济,因此在班级里面经常会出现浪费的现象。比如说,每学期初,学校就会发放一学期所使用的书本,但往往到学期中间就出现缺失的现象;比如说,喝剩的饮料瓶随处乱扔,而不收集起来集中变卖;再比如说,东西坏了,就随意丢弃,而不想法二次利用,发挥物品更大的价值等等。面对当前学生这些现象,加强他们的循环经济思想教育还是有一定的难处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循环经济的概念不清

学生对于循环一词没有什么过多的理解,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不存在循环再利用的意识,更有甚者,对于环境的保护,物品的爱护等这些基本观念也不存在。不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不明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概念的不清晰,导致了他们平时浪费行为、破坏行为非常之多。因此,循环经济概念不清是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首要难点。

2.2不良习惯的长期养成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县区或者是农村。现在中国农村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多采取粗放式的教育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农民迫于生计,需要外出打工,或者承接更多的工作来养活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而且农村资源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丰富,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资源使用过度、物品的无端破坏、物品的随意丢弃、不注重资源的再次利用、不注重环境保护等等。基于此,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循环经济思想教育中主要解决的问题。

2.3思想意识的难以转变

长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已形成他们对于事物观点的固定化。环境的保护、物品的爱护并非我一人之事等思想已经在学生观念之中长期养成。而且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仍然多为独生子女或者娇生惯养的一代,从小没有吃过什么苦,在观念之中不知道什么叫作珍惜。《锄禾》也只是变成了老师布置的硬性任务而去背诵,很少有学生真正去理解《锄禾》的含义以及去践行。转变思想观念,是进行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难题。

2.4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需大力发展经济。尤其近几年,重工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加上资源的无节制浪费,导致中国环境的不断恶化。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治理比较滞后。滥砍滥伐、占用耕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已经成为常见的现象。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如何加强循环经济思想教育

3.1概念的明确形式是多样的

加强循环经济思想的教育,首先要从让学生明确概念出发,要让学生弄明白到底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让学生明确涵义,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学、主题班会的开展等,深层次的理解循环经济的含义;可以通过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环保活动的举行等,从而明确循环经济现在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有多大。

3.2习惯的改变方式必须强有效

长期养成的习惯如果要加以改变,必须要通过强有效的方式。比如,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要求学生遵守,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习惯,正可谓重棒底下出状元;除了制定相关的规定之外,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例如:如果破坏了公物,该怎么样进行处理;如果破坏了班级卫生,应该怎么样处理;如果规整班级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获得一定利润,应该怎么奖励等。通过这样一些强有效的方式来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习惯,从而使循环经济思想得到进一步灌输。

3.3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教育

正确习惯的养成,准确观念的树立不是一时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依靠长期的理念灌输、教育来改变学生对于循环经济观念的认知。正确观念的树立,指导着正确行为的体现;正确的行为又促进了观念意识的进一步转变。

3.4环境的变化需要政策的制定

循环经济思想的灌输,为了改变周边的大环境,作为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经济、财政等手段,来保障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建立、发展循环经济,除了要结合我国实际,还应该积极汲取和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和科学做法,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研究完善和制订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公众积极参与,大力倡导绿色需求和可持续消费,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宣传。循环经济这一理念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非常重要,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非常的重要,必须不断加强人们的循环经济思想教育,引起全民的注意,才能使循环经济在我国得以长期有效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推广循环经济思想,从基础抓起,从点抓起,从而更强有力的保障了循环经济思想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宋锡辉.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2]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

[3]段伟伟,焦嘉程.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3.

[4]王绮,陈丽鸿.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探究综述[J].林业经济,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