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十篇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十篇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38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篇1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为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适时提出了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基层兽医从原来的单调防疫、医病工作转移到动物防疫及畜产品流通领域安全监管的工作上来,从而彻底改变兽医以往的工作机制。为此畜牧兽医如何适应新的职能的转变,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

畜牧业生产是我乡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我乡农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我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三大战目标"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将畜牧产业建设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使全乡畜牧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为乡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2010年初,全乡各类牲畜存栏3.89万头(只)。母畜比例不足60%,根据这一现状我乡继续狠抓畜种结构调整,稳步提高畜群生产能力,适度提高母畜比例,以适龄母畜比例的提高来带动出栏率、商品率的提高。改变目前母畜比例不足60%的现状。到今年底母畜比例达到并保持在70%以上。使牲畜出栏率达到45%,商品率达到40%以上。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养殖小区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牛羊育肥、生猪养殖繁育、黄牛改良、禽类养殖等。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截至目前牛羊育肥户达到200户,育肥牛羊2.01万头(只);逐步使养殖业成为农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规模养殖户逐年增加,以规模养殖户的增加促进我乡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1、缺乏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知识,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仍很缓慢。良种繁育工作不能适应当前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绝大多数散养户和部分规模养殖户都是从本乡购进牛、羊、猪品种。且不能保证品种质量。诸如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进行科学的疫情防治等一系列问题,经常困扰养殖户。急需技术指导和信息传递。

2、发展畜牧业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养殖户在自家的宅基内建畜舍进行畜牧生产,不仅污染周围环境,而且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专业户生产规模仍很偏小,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明显,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的提高。同时,养殖户另辟土地修建畜舍扩大畜牧业生产,土地审批和建设审批难度大,阻力多,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土地和建设问题需要及时协调解决。

3、我乡畜牧兽医站力量薄弱,严重影响全乡动物防疫工作。尤其是村级防疫员业务素质低等原因,畜禽技术指导及防疫无法满足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三、加快我乡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大力发展畜牧业,是调整农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与措施。为此,乡党委、政府下大力气鼓励和支持发展养殖专业大户。推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进一步促进全乡养殖业的发展,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针对当前我乡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认真分析畜牧业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现代养殖科技为手段,注重特色,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发展。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产业,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认真组织宣传《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动物防疫工作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人们对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乡镇畜牧兽医人员要积极做好政府参谋,建议政府部门要对养殖场(户)通过组织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疫认识和理论技术水平、并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科学管理水平,要以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方法方式引导他们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搞好正确引导,应对市场变化。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市场监测,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判断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应对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畜群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亏损,增加收入。一是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向养殖户传递信息,指导生产发展。二是调整畜群结构,淘汰劣质品种,更换优良品种,不等价、不压栏,对育肥牛羊做到适时出栏。三是保护和发展母畜,防止养殖户宰杀良种母畜,加强品种改良,提高良种比重和生产力。四是协调财政、金融、信贷等部门,积极为规模养殖户提供贷款支持,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

3、加强养殖创新,改进生产方式。要认真总结本地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因地制宜,指导农民改进传统生产方式,创新养殖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在发展方向上,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优势,应坚持稳定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发展草食畜牧业,提高草食畜牧业的比重和增长率。在发展模式上,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优势,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同时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交汇在一起,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使粮食产量提升、增值。增加现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当前应引导农民进一步改善饲养条件,改良畜群品种,适时扩大规模,发展绿色、无公害和生态养殖。要大力提倡和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改进生产方式,创新养殖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兴建养殖小区,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4、科学制定激励政策,抓好以点带面。要围绕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落实优惠的激励政策,调动农民自觉地投资、投产,不断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同时狠抓养殖大户的建设,通过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畜牧业养殖的快速发展。改变原有思想理念,深化自身整体素质,要紧紧围绕中央“十一五”提出的建设新农村这一主题,坚持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畜牧兽医体系改革为契机,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条件,在职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要认真切实改变原有的工作思想理念,不断优化自身的整体素质,大力发挥团队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认真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敢于人先,适应工作重心转移,适应改革潮流。为了强化基层畜牧兽医基础工作,我们应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依法办事风尚,弘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形象,以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为目标,建立和完善畜牧兽医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畜牧业新的可持续发展。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篇2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20*年度工作评议的日程安排,评议州畜牧局工作调查组在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国亮的带领下,于12月9日至12月18日,对州畜牧兽医局近两年来的工作,开展了评议调查。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体系及自身建设等内容,采取一听(听汇报)、二看(看现场)、三座谈(与干部职工、州人大代表等座谈)、四征求(征求州分管领导、纪检部门意见)的调查方法,对州畜牧兽医局的工作进行了评议调查。一是召开了州畜牧兽医局中层以上干部、离退休干部代表、二级单位负责人、县市畜牧兽医局长会议进行评议动员和测评;听取了州畜牧兽医局局长田凤培关于近两年来全州畜牧兽医工作的情况报告,并分别与参会人员进行个别座谈。二是在州直分别召开了与畜牧兽医工作相关部门、服务对象代表及恩施、宣恩两县市在州直工作的州人大代表座谈会议,进行座谈和测评,并走访和征求了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和州纪检部门对州畜牧兽医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到恩施和宣恩两县市分别召开了州人大代表和分管领导会议,对州畜牧兽医局、财政局、卫生局、环保局工作进行了评议和测评。同时,又分别到两县市的畜牧、财政、卫生、环保局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对州直对口局进行评议和测评。四是参观了恩施市华硒生态农副产品工业园和*种猪场的生产和建设情况。并于12月22日,听取了其他三个评议调查组对建始、*等6县市畜牧工作评议调查的情况介绍。现将对州畜牧兽医局工作评议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两年来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州畜牧兽局是州政府承担全州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局,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畜牧兽医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负责动物防疫、检疫、兽医、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等监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及体系建设、生产发展等。

20*年以来,全州畜牧业在遭受了生猪蓝耳病的入侵、特大冰雪灾害和生猪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州畜牧业生产仍然获得了快速发展,20*年全州畜牧总产值46.4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农业总产值的37%;预计20*年可望实现牧业总产值5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猪、牛、羊、禽出栏(笼)分别达445万头、6.9万头、45.2万只、1117万羽,同比分别增长17%、38%、22.8%、70.5%;肉类总产量42.7万吨,同比增长26.9%。两年来,州畜牧兽医局在依法履职,推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狠抓科技兴牧,壮大畜牧产业。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生产发展,州畜牧兽医局在全州结合实施相关项目,落实惠牧政策,从改造栏圈、改良品种、扩大规模、科学喂养等方面,引导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20*年以来,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建议州政府先后召开了四个专题现场会议。一是在来凤召开了生猪养殖大户发展现场会议;二是在恩施召开了标准化、规模养殖新模式推广和建设市场主体现场会;三是在巴东召开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四是在利川召开了标准化模式养殖现场会,推介该市建设万头养猪场和畜禽规模养殖的经验,研究和部署了相关工作。在标准化养殖方面,重点是结合本州实际,狠抓了小户连片型、小区连户型、大场大户带动型三种养殖小区规模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州已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150”模式大户552户,山羊“1235”模式大户417户,林下养鸡模式大户1800户、“猪沼x”模式大户64011户、家庭牧场3019户。在规模养殖上,重点抓了生产大县、大乡、大村、大户的发展,预计今年出栏生猪60万头以上的县市可达4个,5-10万头的乡镇20个、5000-10000头的村500个、50-5000头的大户10000个。在栏圈改造方面,重点抓了现代化养猪场的建设,达到圈内温度可控、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全进全出。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拉动,全州已建成标准化的万头养猪场8个,千头以上的122个,500头以上的499户。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淘汰了劣质种猪1900头;狠抓了优化的多元杂交组合的推广;加强了“三群一站”的建设。

(二)狠抓“龙头”培植,发挥辐射作用。为了发展壮大畜牧业生产和加工龙头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州及各县市畜牧部门,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落户我州办厂(场);二是帮助龙头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三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四是在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等,有力地促进了畜牧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如恩施市建成了九洲牧业公司、好又多华硒生态园、*种畜场、大旺牧业公司、翔盛牧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利川市多仁多公司年屠宰200万只家禽的自动化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土家牧业公司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已正式动工兴建。同时,各类市场流通主体逐步兴起,全州涌现牧业专业合作社80个。恩施市盛家坝乡桅杆堡牛交易市场,以翔盛牧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建设山地黄牛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形式,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

(三)狠抓疫病防控,确保产业安全。抓好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全州畜牧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也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安全。两年来,州畜牧兽医部门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始终作为整个畜牧兽医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积极给政府当参谋,强化各级政府动物防疫的措施和目标责任。二是对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行动。三是加大对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的跟踪督办和检查。四是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全力果断处置。如去年的生猪蓝耳病发生后,果断采取措施,各地严格按照处置规范进行防控,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疫情得以控制和扑灭,并受到省里的好评。由于20*年的动物防疫工作动手早、抓得实,实现了上半年零疫情、全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防控目标。

(四)狠抓依法监管,切实履行职责。在贯彻实施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方面,首先是加大了学习宣传贯彻力度。重点抓了畜牧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的学习贯彻。两年来,先后两次举办了有400多人参加的培训班,对乡镇技术人员和防检员普遍轮训了一次。第二,依法加大了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一是狠抓了兽药饲料和畜禽产品抽样检查。20*年累计抽检兽药40批次,畜禽产品60余批次,合格率为95%;累计查处不合格蛋白饲料原料1.318吨、牛用浓缩饲料0.2吨、其他饲料16.38吨,涉案金额7.89万元;查处假劣注射液42963支、假劣兽药(粉剂、消毒液)5692公斤,涉案金额8.26万元;取缔无兽药经营许可证经营企业1个。从抽查的畜产品结果看,我州畜产品中未发现药物残留超标和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三是加快了无公害畜禽产品一体化认定认证工作。全州新增畜禽产地产品一体化认定认证16个。第三,加大了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到目前为止,全州虽然已有12家肉类加工企业和21家饲料生产企业,年可屠宰加工生猪250万头和生产饲料6万吨。但多数规模不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如肉类加工企业,大都只是简单的屠宰和分割,未形成知名品牌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二)牧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草食畜牧业生产是我州的一大优势,虽然畜牧部门过去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生猪的发展,草场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动物防疫所需的设施设备及经费不能保证工作的需要。一是州、县、乡三级均缺乏应急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尤其村级冷链设施断档;二是防疫收费从2009年起停收后,防疫注射经费急需落实;三是防疫应激死亡赔偿太低(50斤赔40元),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四是应急疫苗储备经费不落实。

(四)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全系统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近十年州县市局未进一个新人,乡镇兽医人员50岁以上的占6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二是基层集体兽医人员待遇不落实,生活无保障,多数地方集体兽医养老保险未解决,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是我州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五)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缺乏手段。目前州及县市均没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场所和仪器设备,凡抽检均要送省里检测。

三、测评情况及总体评价

(一)测评情况。参加对州畜牧局工作测评的总人数为332人,满意票为3*票,占总测评人数的92.77%,基本满意23票,占6.89%,不满意3票,占0.8%。其中参评的州人大代表2*人,满意票188票,占90.4%,基本满意17票,占8.2%,不满意3票,占1.4%。

(二)总体评价。从评议调查总的情况看,两年来,州畜牧兽医局,紧紧围绕全州畜牧业的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一是围绕产业兴州战略,突破性地发展畜牧产业。特别是在争取和落实中央、省、州有关兴牧惠农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工作力度,创造了全州畜牧业发展“七超历史”的大好形势。二是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注重自身建设。现任领导班子是一个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求真务实、民主和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好班子。他们按照州委“两提高、两满意”的要求,坚持从教育入手,按制度办事,讲政治、顾大局,讲团结、守纪律,机关及系统形成了心齐、风正、干劲足的良好氛围。四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均能做到按时办理和回复,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畜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要做到有规划、有措施。要在解决饲草冬储上下功夫,在全州大力推广恩施市“1235”养羊模式和“12352”养牛模式。

(二)进一步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要在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效益上做文章;在形成产业链,即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形式上下功夫。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企业,要在提高工艺水平、增加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上下力气。

(三)进一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把春秋两季普注和每月补针的防疫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要争取投入,改善防疫工作的条件和手段;三是要研究解决生猪防疫应激死亡赔偿过低而影响防疫不到位的问题;四是防疫收费取消后,要向政府争取尽快解决防疫所需经费,以利“春防”工作顺利进行。

(四)严格执法,加大畜禽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重点要加大动物屠宰检疫、兽药、饲料市场监管和畜禽产品市场监管的力度。

(五)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增强畜牧兽医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加大对基层兽医人员技能的培训,改变目前多数兽医只会医猪的现象。二是逐步解决畜牧兽医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三是积极妥善解决集体兽医养老保险的问题。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篇3

大足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畜牧局局长郭礼刚受县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县畜牧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全县畜牧工作取得的成效。同时指出,畜牧产业发展工作还存在政策法律宣传不够深入、产业基础薄弱、管理体制不完善、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会议指出的有关问题,县政府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解决。现将整改措施报告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依法兴牧的社会氛围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畜牧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全县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依法兴牧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以今年7月1日实施的《畜牧法》为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农业信息网等现代传媒,加大对《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广大群众对依法兴牧意识水平;二是大力举办各种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培训班、知识讲座,着力统一各级农业农村工作干部思想认识,增强法制观念;三是加大对违反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打击处罚力度和宣传报道工作,做到处理一个,教育一片,威慑一方。

二、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发展畜牧产业化政策,积极探索适应畜牧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建立以财政为导向,企业、业主为主体,金融信贷、社会筹资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产业投入机制,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控、检疫以及基层畜牧站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畜牧产业发展基础。二是落实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城镇规划条件许可下,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从事畜牧产业化发展占用的土地,一律视为农业用地;对大中型龙头加工流通企业,财政给予积极扶持政策;国家、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三是加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以打造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县为契机,坚持生产与生态、发展与保护并重,积极引导、鼓励和帮扶民间资本发展生态畜牧业,多渠道增加在畜牧业基地建设、圈舍改造、良种供应和畜产品安全方面的投入,将生态畜牧养殖与农村沼气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及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相结合,引导农民摒弃传统养殖模式,将农村能源建设的沼气工程建设首先用于养殖规模户,因地制宜推行“猪—沼—粮”、“猪—沼—果”、“猪—沼—渔”、“粮—鸭—渔”、林草套作、果草间作、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模式,减少畜牧养殖环境污染,促进农村生态农业建设和资源良性化循环,推动农村环境面貌改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积极招商引资,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变化和投资的新动向,坚持以招大引强为突破口,加强政务环境建设,积极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落户大足,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养殖业,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畜禽加工企业,延伸畜产品加工链条,提高畜产品附加值。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正州公司、长益食品加工厂,带动生猪产业化经营;培育大足黑山羊良种繁殖中心,带动全县大足黑山羊产业化发展;培育重庆市山林养殖公司,带动全县山林肉鸡产业建设;争取白市驿板鸭加工厂落户大足,带动绿色水禽基地建设,促进全县畜牧产业全面发展。二是组建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鼓励扶持养殖业主创办协会、购销服务社、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县内外大中型加工营销企业合作,把分散的生产者联合起来,与龙头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链接,多形式多途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推动产业化的潜在动力。三是大力推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以大足黑山羊、蛋鸡为重点,逐渐完成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畜产品认证工作,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升级,不断提高畜产品竞争力。

四、坚持科技创新,提高服务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是推动畜牧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继续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进程。一是加快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畜禽优新品种、标准化、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重点推广规模化畜禽养殖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提升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二是实施人才工程。进一步加大与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促进畜牧先进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入开展“农业人才知识更新”、“绿色证书培训”、“村社工程”、科技下乡、兽医定点联系制度等活动,加快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和科技大户的培育,构建直面养殖业主的科技服务体系。三是加快技术培训。大力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以无公害、标准化的生态养殖技术为重点,引进推广一批先进养殖实用技术,建立畜牧科技生态示范小区,培育科技示范户;狠抓农民养殖技术培训,大力开发一批乡土人才,提高农民整体养殖水平。四是提高服务水平。支持鼓励畜牧兽医科技人员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实现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基本素质,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篇4

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对畜牧业的要求,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由于畜牧业在振兴农村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及时把畜牧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发展畜牧业的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并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使我市畜牧业担当起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畜牧;发展现状;前景

一、畜牧业在我市越来越重要

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更有营养和更受青睐的食品。

1.畜牧业的发展改善了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

据调查,我市居民每天从动物食品中获取的蛋白质总量与发达国家平均超过40g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推动畜牧业继续协调健康发展,才能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2.畜牧业是农民就业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长治市2011年农村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在750元,但是7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不到30%,所以,畜牧业在我市发展空间还很大。

3.畜牧业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畜牧业是一个与其它产业高度关联的产业,畜牧业每年消耗的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1/3,足以看出畜牧业对种植业的带动作用。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是这种带动作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畜牧业对食品加工业、畜牧机械制造业、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发展畜牧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畜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畜产品供应从总量短缺局面逐步转变为结构性相对过剩。我市畜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

1.区域化布局

畜牧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生猪生产已形成了以店上镇、潞华办为主,向东南方向逐步扩散的趋势;肉牛生产已形成了以辛安泉镇为主的产业带;奶牛生产形成了以潞华办、店上镇、翟店镇为主的产业带;蛋鸡生产形成了以成家川办事处、潞华办事处、翟店镇为主的产业带;产业化布局区域明显。

2.规模化生产

规模化饲养程度有所提高,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近年来,我市把发展规模健康养殖作为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产业化经营

以“公司+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产业化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大量涌现。店上镇兴弘养殖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发展合同养殖户200余户,史回乡绿佳园林牧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同样的模式,发展合同兔养殖户560余户,成为我市西部发展畜牧业的亮点。

三、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主要表现在:

畜牧产品供应总量和各项生产指标持续增长。

1.2011年,我市畜牧业生产情况

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2万元,人均牧业纯收入达560元,比2010年增100元;肉、蛋、奶总量可分别达到5600t、4900t和2500t,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0%和130%;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5万头、6500头、7.3万只和150万只。

2.市、乡、村各级政府对畜牧业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

在抓农村经济发展中都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各乡镇办都有专人分管畜牧,确定了工作任务指标,研究了具体工作措施,制定了岗位责任制。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激发了广大群众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农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3.畜牧小区建设蓬勃发展

全市把畜牧小区建设作为畜牧产业开发的突破项目。2011年全市畜牧小区达到20个。

4.绿色畜牧业开始迈出新步伐

全市把发展绿色畜牧食品作为我市畜禽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点工作。经过考察学习,制定了《潞城市绿色畜禽及其产品发展规划》,全市基本形成了四个绿色畜禽饲养基地,即下社村奶牛和南关奶牛饲养基地,去年生产绿色鲜奶1500t;西南绿色肉鸡生产基地,绿色肉鸡今年要发展到200万只;神泉村蛋鸡场绿色饲养基地,蛋鸡饲养量达到20万只。

5.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畜牧生产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全市养牛饲养量超百头的达6户,千头以上养猪场户25个。生猪基地在规模饲养和质量提高上有长足的发展,全市生猪饲养量今年预计超15万头。目前全市瘦肉型猪占出栏猪的比重已达90%以上。

6.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畜牧业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我市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行政经费紧张。二是龙头企业拉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市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而且现有的龙头企业不能正常运转。三是畜禽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畜牧业的投入

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我市畜牧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畜牧业具有投入小、风险小、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在我市农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实践证明就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而言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新增长点也在畜牧业,从发展的角度看,畜牧业将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大产业。因此,全市各级都应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建立起强有力的指挥服务系统,真正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并应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以推动畜牧业不断发展。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实施畜牧产化经营是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推进畜牧产业化的关健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因此,要把扶持和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着力点,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建设一批“大高外”型龙头企业。

3.积极发展优质畜牧业,提高畜产品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产品质量,使产品能够打入国内外市场。抓好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畜产品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安全、优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推广畜禽优良品种,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4.落实产业政策,为畜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为促进我市畜牧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能够研究和制定加大促进我市畜牧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畜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篇5

[关键词]畜牧兽防疫九台市

[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5-0176-02

一、前言

九台市位于吉林省中部,以畜牧养殖发展较快而闻名。九台市的畜牧养殖规模日渐增加,养殖的水平也是逐步提高,在动物防疫方面也有扎实的基础,良种繁育体制建设也在逐步完善,畜牧的相关产品安全质量不断的加强,九台市因为畜牧产业已经两年被省里评为省级畜牧业加快发展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现在全市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能够占农业经济的一半以上。畜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九台市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畜牧业防疫工作现状与问题

1.畜牧业防疫工作现状

1.1九台市牧业局于2007年制定了《九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且这项方案已经在市政府日常会议上研究讨论通过,此方案的实行很大的程度上完善了畜牧产业防疫的改革工作任务,改革后的九台市畜牧直属站是由:九台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九台市动物检疫站、九台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九台市畜牧总站、九台市兽药饲料监督检验所等部门组成,农村的乡镇畜禽防疫服务中心也统一更名为乡镇畜牧兽医站,和以前对比,现在的服务站在服务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工作人员精神和素质方面提高很多,在各项工作之方面也更加完善,这样就让各部门对畜牧防疫更加容易掌控。

1.2九台市的畜牧防疫工作在以前扎实的基础上防疫更加到位,在过去的一年里畜牧业共免疫猪瘟九十多万头,猪蓝耳病十三万头,牛口蹄疫十五万头,猪口蹄疫九十万头,猪肺疫七十万头,免疫禽流感两千万只,在防疫免疫方面取得了硕硕成果,并且建立了畜牧动物的标识溯源系统,在养殖场、养殖小区等方面建立系统的档案加强管理。在动物的防疫方面也逐渐健全,畜牧产业的产品安全也得到提高,动物及产品与国内外质量标准接轨。

2.畜牧业防疫工作问题

2.1畜牧业防疫工作体制不健全

目前畜牧业防疫的工作体制不是很完善。首先,行政执法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市的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执法主体错位、违法执法、以罚代法、执法不规范等情况还个别存在,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等执法部门决定把今年作为“监督执法年、规范执法年”,这个很有必要。可以改善执法主体错位、缺位,还有执法人员蛮横执法、以罚代法、违法执法、不按规范执法、不使用统一执法文书和执法证件、没有完善执法档案等问题。其次,群众认识不够导致工作无法进行的问题。九台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三全两保”有偿技术风险服务,这样可增强防疫工作的安全,但由于大家不愿配合,畜牧业各级防疫部门也无法实施。没有完善的畜牧业防疫工作体制,畜牧业防疫工作中就会出现畜牧业防疫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畜牧业防疫工作水平低、效果差等问题。而群众也会因为认识不够在疫情发生时没有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对病死的畜禽没有做即时的处理,致使疫情广泛传播、流行,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2.2经费不足,设备简陋,力量薄弱

畜牧业防疫工作是无偿和有偿相结合,所以畜牧业防疫工作的经费长期不足,致使基层畜牧兽医站设备设施不适应工作需要,养殖用地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与广大农村养殖规模需求相比,畜牧兽防疫工作队伍力量远远不够,导致畜禽育种能力差、体系不配套,畜禽病疫时有发生,规模养殖污染与生态环境建设矛盾越来越突出。使畜牧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2.3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市存在防疫站的队伍呈现老龄化的问题,并且基层人员少、业务素质差,知识更新不到位,部分近几年进站的年轻人未进行系统的畜牧兽医技术培训,因工资补贴少,产生消极心态,忽视加强学习,不肯钻研业务,不认真工作,导致一针多用,或者用错药等问题,给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三、畜牧兽医防疫工作中问题及对策

1.实行强制免疫制度和强制保健制度

1.1强制免疫制度的实行就是由国家或者相关部门颁布相应的规定,要求饲养户在饲养的畜禽,强制性的接受畜牧防疫,并且对不接受防疫的人员进行教育或者相应的处理。

1.2强制保健制是对所有强制免疫的畜禽进行配套健全的服务,并且服务方面包括:畜禽病了包治,死了包赔,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收取适当的保健费。

1.3强制免疫和强制保健的收费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按照合法程序,由各地区政府制定相关的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收费制度,杜绝乱收费现象。

2.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

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动物防疫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托,应根据畜禽饲养、农户居住和交通状况等实际情况,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定比例的农户数配备一名专职村级动物防疫员,建立稳定的动物防疫机构,成立一支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员队伍重视防疫队伍建设,并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对防疫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考核等手段,提高乡镇畜牧兽医人员的素质。动物防疫人员的竞争应该建立健全的上岗体质,对于那些精神面貌差,技术服务水平不够的应该实行人员待岗制或者离岗培训制,从而建立一个防疫方面的高素质、高要求、高发展的畜牧防疫队伍。

四、结束语

畜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防疫工作,防疫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只有我们把我们最基础的工作做好,做细,才能保证畜牧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只有畜牧业健康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的收入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才会得到改善,人民的安居乐业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宗勇,畜牧兽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2011-7南方农业第5卷第7期.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篇6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州、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畜牧兽医局长工作会议和自治州畜牧兽医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总结20*年全县畜牧业工作情况,安排部署20*年畜牧业工作,实现*县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20*年畜牧业工作回顾

20*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县畜牧业工作在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州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畜牧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全县各族群众团结一致、辛勤劳动,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自治州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探索创新现代畜牧业”的总体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使我县畜牧业稳步发展。20*年末,全县牲畜存栏达37.26万头(只),同比减少8.4%,其中:农区牲畜存栏11.93万头(只),同比减少17.33%;牧区牲畜存栏25.33万头(只),同比减少3.48%,使牧区草原超载过牧的状况有所缓解。全县能繁殖母畜24.22万头(只),母畜比例达65%,繁殖成活仔畜27.57万头(只),成活率98.9%。牲畜出栏数30.73万头(只),出栏率75.54%;商品畜26.45万头(只),商品率64.3%。家禽年末存栏11万羽,禽蛋产量684吨。年内,肉类总产量达7432吨,奶类产量6752吨,绵羊毛产量673吨,山羊绒产量8445公斤,各类皮张219258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40元,较上年增加254元,其中畜牧业为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22元。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明显提高,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层层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以畜牧兽医部门为主体,全社会支持参与的防疫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加强强制免疫工作,继续保持了全县境内无重大疫情发生的良好局面。全县完成春秋两次禽流感、口蹄疫集中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常规免疫率达到90%以上;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工作,积极配合开展畜禽免疫效果监测,口蹄疫、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75%以上。尤其是在20*年自治区重点区域检疫监督专项检查情况通报中,我县哈日布呼镇禽流感、新城疫免疫效果监测合格率均为100%,得到了自治区的充分肯定。

努力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县已建成牛羊定点屠宰场3座(博镇1座、哈镇2座)、活畜交易市场5座(博镇、哈镇、安乡、呼场、查乡各1座),其中新建哈镇定点屠宰场2座(哈镇牛羊屠宰场和哈镇绿牧源牛屠宰场,均配套建有冷冻厂);巩固完善了呼场和安乡的2个活畜交易市场建设,新建查乡活畜交易市场,有效带动我县畜牧业朝着正规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依托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推动基层站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建设了哈镇兽医站办公楼,建筑面积318平方米,年底前竣工并交付使用。由于我县在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中工作突出,被自治区评为20*年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单位,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品种改良工作措施得力,牲畜良种化进程不断加快。继续采取对优质冻精和引进种公牛进行补贴的优惠政策,提高农牧民改良积极性。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场)、兽医技术人员,并签订改良责任书;在农区开设冷配点25个,均配备有液氮罐、显微镜、输精枪等一整套改良设备,保证每个冷配点配备一名技术过硬的冷配技术员;本着“减少支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服务”的原则,采取自行购进冻精、液氮的方式,将冻精、液氮全部按照成本价分发到各乡镇场,减轻了养牛户的负担;加强对冷配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去年3月,自治区畜禽繁育改良总站两名专家受畜牧厅委派来我县开展黄牛改良技术提高型培训活动。我县组织县、乡兽医站冷配技术员、农牧民技术员、养牛大户共计35人参加了此次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县冷配技术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继续认真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养牛户实行“一户一卡”,良种畜实行“一畜一卡”,切实做到牲畜底数清,情况明;将冻精补助资金按分解任务分配给各乡镇场兽医站,年底时按实际冷配数量兑现给冷配技术员。政策推动、资金落实、措施到位,使黄牛改良工作扎实开展。20*年,全县累计完成黄牛改良4960头,完成冷配任务4900头的101.2%,使用冻精8540粒,消耗液氮950升;去势土杂种公牛1648头,通过鉴定检疫核发种公牛合格使用证45头(累计发放种公牛使用证192头);全县引进新疆褐牛种公牛21头,并建立档案分配到有关乡镇场。加强了细毛羊核心群改良工作。通过争取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和新疆细羊毛生产者协会的支持,从塔城引进超细型细毛羊种公羊25只,从巩乃斯引进美利奴细毛羊种公羊20只,促进我县养羊业的发展。

――加大草原保护工作力度,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认真开展草原行政执法。一是认真做好草原资源调查工作。去年7月份,我县草原部门积极配合新疆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对现有草原资源进行调查评估、等级分类,对畜牧业尤其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落实安排草原资源调查专项经费7万元。二是扎实开展草原病虫害防治工作。投入灭鼠资金6万元,完成防治面积3万亩;投入治蝗经费5万元,完成防治面积11.2万亩。通过草原虫鼠害防治,有效地遏制了草原虫鼠害的蔓延,确保我县草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三是围绕畜牧业的发展调整种植业结构,做好人工草料基地建设和饲草料的加工转化。20*年全县种植玉米7.9万亩,苜蓿6.01万亩(其中牧区2.2万亩)。加大农作物秸杆的加工率,提高秸杆利用率和转化率。全县累计建造青(黄)贮池332座,其中新建67座,完成制作青黄贮24*7.5吨,其中青贮7304.5吨、黄贮16773吨。牧区备草备料基本完成“133”工程目标。四是认真开展草原行政执法。严厉查处无证人员采挖甘草、艽蒿等野生药用资源的违法行为,并积极参与清查活动4次,挡回人员128人次,出动车辆4车次。特别是去年6月份,县草原监理所与州草原监理所进行联合执法,严厉查处收售野生药用植物的行为,查缴野生药用植物价值8万余元。受理草原案件4件,审批办理临时使用草场手续1件,批准面积为10亩。五是做好草原防火工作。建立健全草原防火责任制,加强草原防火值班制度,做到重点防火期(春季、秋季)内每天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负责制。

――兽医行政执法逐步规范,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检疫机构,配强配齐“两员”(检疫员、监督员)队伍,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查验证章物件,在全县实行了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20*年我县屠宰检疫牛560头、羊16840只;市场检疫各类上市牛1840头、羊38000只、猪480头、禽类18700羽、水产品12000公斤(以赛湖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冷水鱼检疫为主);产地检疫牛1950头、羊42000只、猪500头、羊毛2*吨。全县完成牲畜佩带产地标识率97%以上。

――项目建设运行良好,有力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20*年我县实施的重大畜牧业发展项目共2个。一是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20*年是建设期的第三年,国家在我县实施两批退牧还草项目,共计投入项目资金2080万元(均为国债资金)。①上半年实施的20*年度退牧还草项目,建设规模为60万亩,其中:休牧50万亩,禁牧10万亩。补播面积20万亩,其中核心面积5万亩。实际完成围栏面积60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完成草地改良核心面积4.5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90%。②下半年实施的20*年度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建设规模为60万亩,其中休牧50万亩,禁牧10万亩,改良草场20万亩。实际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50%,其中:禁牧完成5万亩;休牧完成25万亩。项目资金使用上安全规范,未出现挪用、截留项目资金等违规现象,各项工程款均按合同及时拨付。二是世行贷款畜牧业发展续建项目。20*年度*县世行贷款项目投资总额为281.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其中,世行贷款为181.5万元,占64.7%,国内配套99.8万元,占35.3%。主要建设内容是人工草料地的种植任务1500亩,新建牲畜暖圈面积6000平方米,维修暖圈面积1260平方米。

――加强畜牧科技宣传培训,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为了适应畜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更新业务知识,我县加大了畜牧兽医草原科技推广和科普宣传力度,多次组织包括农牧民在内的区、州、县、乡举办的科技培训班和科普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培训农牧民达6000余人次,科技人员参加培训人数达到350余人次(其中包括培训36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州上培训16名,县上培训20名),发放科普宣传材料20000份,并开展现场咨询服务,全县投入畜牧业科技宣传经费3万余元。通过科技培训,增强了养殖户的科技意识,促进了科学养畜适用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步伐。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自治区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县党委、政府立足实际,认真学习贯彻新政发[20*]102号、103号、104号文件精神,及时成立了*县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意见,将畜牧局更名为畜牧兽医局,并增设了兽医股;将县畜牧兽医站分设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畜牧兽医站,并完成了人员配置工作;乡镇场畜牧兽医站同时挂牌动物防疫检疫站。按照乡镇兽医站“三权归县”工作要求,从去年5月份开始,县畜牧、编委、人事、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联合,派出专人负责,对乡(镇、场)兽医站开展清产核资、财务审计、人员事务交接、核定人员编制等工作。按照“乡财县管乡用”的原则,设立了总会计,乡镇场畜牧兽医站配备了报帐员。至此,乡镇畜牧兽医站“三权归县”工作已全面结束。

――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推广科学饲养管理和规模经营。明确农区养殖业以养牛业和育肥增值为主,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养殖牲畜,使以往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养殖、规范化管理、科学化饲养方向转变。全县共建养殖小区19个,养殖专业村(队)9个,养殖专业户565户(其中养牛大户173户),家庭牧场16个。为养牛集中村队配备储奶罐2套,为养牛大户配套挤奶器4套,县财政兑现补助资金8160元。同时,积极扶持农牧民引进畜牧机械,推动生产方式转变。通过利用项目资金,新购进1台青贮收割机、35台中型粉碎机。目前,全县累计拥有大型自走式青贮饲料联合收获机6台,背附式青贮饲料联合收获机37台,小型饲料粉碎机遍布农牧区养殖户家中。通过养殖小区、家庭牧场、养殖大户的带动,我县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饲养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稳健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推进无公害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扶持优势畜牧业品牌建设。20*年,我县博格达尔镇推出了“阿日祥”牌无公害牦牛肉,现已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登记认证,并申报国家农业部产品认证验收,该产品去年销售量达20多吨,售价在25元/公斤以上;在哈镇牛羊定点屠宰场内建设一座冷冻厂,专门向河南等内地市场输送本地冷鲜牛羊肉,目前已向内地市场输送牛羊肉180余吨,产品供不应求。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畜牧行业整体素质。一是县、乡、村层层签订了畜牧业责任状,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位,切实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深入抓,州、县畜牧系统还派驻工作人员到乡镇场蹲点,督促落实畜牧业责任状确定的任务,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推动了各项畜牧业工作尽早完成。二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工作。自治区畜牧厅、自治州主管领导多次到我县检查指导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鞭策了畜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了工作动力。三是继续加大了财政支持畜牧业发展力度,县财政落实补助经费13.2万元,给各项畜牧业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四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综合治理、计生、等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篇7

关键词:小型畜牧养殖发展现状前景展望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畜牧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的集体过个人也越来越多。特别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在市场自动调节作用下,一些小型畜牧养殖户在竞争中相当规模养殖户体现了自身的不足,存在的一些问题自然的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必将很大程度地损失小型畜牧养殖户的利益。因此,通过多年畜牧养殖的经验,对小型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小型畜牧养殖发展现状

1.小型畜牧养殖生产成本普遍偏高

畜牧养殖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材料费,包括畜牧养殖中消耗的精饲料、粗饲料等各种饲料费以及孵化过程中的各项消耗、禽兽医药费等。

1.2人工费,包括畜牧养殖过程中的生产人员的工资、各项福利等。

1.3销售费用,主要指在销售过程中的摊销费、销售人员的工资等。

对于规模型畜牧养殖户来说,去除以上正常的成本,企业会获得很好的效益。但对于小型畜牧养殖户来说,养殖成本会大大的增加。因为,规模企业所需的饲料多,批量购买相对便宜,小型畜牧养殖户就自身现状不可能大规模购买饲料,有些小型养殖户用粮食作物代替饲料喂养,大大增加了材料成本。规模畜牧养殖户有专业的饲养人员进行成千上万头牲畜的饲养工作,相同时间,同样的劳动力,小型畜牧养殖户只能饲养几头牲畜,这在工作效率上肯定比不上规模畜牧养殖户。规模畜牧养殖户在销售产品时,直接与屠宰场等企业签订协议,去除了销售过程中的很多费用,小型畜牧养殖户由于规模小,去市场摊售,既浪费了时间,又增加了劳动成本。

2.小型畜牧养殖户技术不够全面

对于小型畜牧养殖户来说,在选择畜禽品种时,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不能做到科学的选择。不了解各阶段畜禽所需的生活温度,对畜牧室所处的温度不专业,往往只简单的进行处理。饲料的配制不够科学,不清楚畜禽各生理阶段所需营养,导致畜禽生长缓慢甚至引发疾病。对幼仔的接生不够专业,幼畜禽的出生率不高。

3.小型畜牧养殖户防疫工作不到位

小型畜牧养殖场一般选址不够科学,场内布局规划不合理,缺乏对地势、风向、距离的考虑,排污通道、干净水通道交叉建立,很容易导致病菌传入,发生疫情。有的畜牧养殖场生产进出口没有消毒设施,有些畜禽栏由于通风不好,氨气浓度大而引起疫情。对于畜禽的排泄物,很多小型畜牧养殖户随意堆放,便利了细菌的传播。小型畜牧养殖户管理不能制度化,经常的邻居串门参观、进进出出也会引进病菌。近年来,各种畜禽疾病传播频繁,小型畜牧养殖户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科学的生产观念,往往只对畜禽接种疫苗。但病种的变异非常复杂,简单的接种疫苗有时并不能达到免疫能力。

二、小型畜牧养殖前景展望

1.加强合作,降低成本

传统的养殖观念在市场经济下已很难生存,小型畜牧养殖户必须改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用新的生产方式来降低生存成本。这就要小型畜牧养殖户之间加强合作,建议村集体建立养殖合作社,具体的合作方式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从进购饲料的途径上降低成本,一个村的所有养殖户可以合作对所需的各项饲料进行集体购置,再进行合理分配,降低材料成本。

1.2分工明确,多家畜牧养殖户对于畜禽粪便的处理等工作可以合作雇用专人定期清理,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养殖规模,充分发挥人工效率。

1.3根据市场的需求,养殖户共同聘请养殖专家,共同探讨出适合经营的品种,进行集体销售,这不但降低销售费用,还将会提高销售的价格。

2.学习养殖技术,自力更生

小型畜牧养殖户虽没有能力雇用专业的饲养人员,但可以从自身做起。可以经常请教专业饲养人员相关知识,并选购畜牧养殖的书籍,学习相关的饲养技术。养殖项目、养殖规模和养殖数量确定后,畜牧养殖技术便成为养殖成败的关键,因此一个养殖村庄必须有一个养殖技术相当强的人员,带动村庄养殖业的发展。畜牧养殖者对场址的选择,优良品种的引进,科学的饲料营养学都要深入了解学习。养殖合作社可以集体聘请高级畜牧兽医师及有经验的畜牧兽医专家定期给职工培训,提高工人的养殖技术水平,把握市场行情,根据供求关系协调发展。对于简单的动物疾病,饲养员应学会自己动手,科学饲养,杜绝疾病蔓延。

3.完善畜牧养殖防疫条件

对于畜禽养殖的选址,建议聘请畜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不要因小失大。技术人员会科学的选择地形、地势、与通风的地方。科学的布局才能满足动物防疫的要求。另外,小型畜牧养殖户虽然经济能力不是特别强,但对于防疫设施的采购与安装是必要的,做好防疫措施,把病毒传播防患于未然。对粪便污水的处理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可以建立沼气池,利用粪便和污水产生沼气,制造有机肥料等综合利用,这又能防止随意堆放粪便产生的病害。小型畜牧养殖也应实施相对简单封闭管理,做好消毒工作。尽力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出,对于各种设备定期消毒。

另外,地方政府要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切实解决小型畜牧养殖防疫中存在的难题。完善重大病情防护措施,要有专项资金进行保障。

三、结语

目前,我国下大力气加大对畜牧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了大量的补助措施,市场对畜禽肉类的需求也非常大,这就为小型畜牧养殖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当今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今天,小型畜牧养殖户必须改变传统的养殖观念,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身养殖的技术能力,做好防疫工作,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庆康.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现状及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0,19(4):251-254.

[2]任浪,等.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对策[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3(3):29-31.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篇8

我国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国畜牧机械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首先是从牧草收割机械化作业开始,逐步扩大到草原保护建设机械化、饲料加工机械化、畜禽饲养管理机械化、疾病防治机械化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根据畜牧生产的需要,曾引进了国外较为先进的畜牧机械产品及生产技术。在试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制和生产了一大批具有国外20世纪70年代技术水平的畜牧机械产品,不仅在品种、机型方面填补了国内许多空白,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目前,我国畜牧机械已基本形成了草原建设及改良、饲草料收获与贮存、牧草种子加工、饲草饲料加工、畜产品采集与加工、畜禽饲养机具与装备等基本完整的畜牧机械结构体系。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饲料加工机械发展相对较快,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从单机向规模成套化和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二是饲养机械向适度规模化、自动化、安全卫生化方向发展,引导饲养模式从传统散养向规模效益型发展。三是畜牧机械的各种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大部分畜牧机械列入国家农机补贴项目。四是注重畜牧环保机械的研制与开发,完善养殖场粪污处理技术与设备,力求畜牧业实现可生态化、持续化发展。

浙江省畜牧机械化发展建议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篇9

【关键词】气象信息;利用;畜牧业;自然灾害;防灾减灾

新疆是畜牧业大区,辽阔的天然草原,悠久的牧业生产历史,丰富的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优势,使新疆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新疆又是一个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自治区,是我国草原放牧业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区。全区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市),占总数的68%。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发展基数越来越高,资源环节的约束不断增加,使草原生态保护、动物疫病防控、牧业防灾减灾和畜牧业生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管理指导畜牧业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重视研究利用气象信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抵御各类畜牧业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气象信息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畜牧业的发展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新疆畜牧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来看,草食家畜养殖的生产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天气,受气候影响的制约因素很大。气候环境是草食家畜生产的重要外界条件,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及变化特点决定着该区域牧草植被生长与恢复以及载畜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牲畜品种和产品质量水平。动物疫病的流行也往往与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有关。同时,气候条件也是引发草原火灾、蝗虫鼠害等灾害的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广大农牧区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持续严寒,冬春季严寒多风雪,对长期处于靠天养畜状况的牧区草原畜牧业造成的影响较大,是草原畜牧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发生区。新疆畜牧业自然灾害主要是雪灾、干旱、低温、火灾、虫鼠害、毒害草等,这些是引起草原生态破坏、畜群掉膘、感染疫病遭受损失的重要原因。特别以冬、春季节寒潮风雪灾害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最为严重。据历史资料记录,截至上世纪90年代,新疆牧业生产先后遭到8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分别是1954年、1960年、1963年、1966年、1969年、1974年、1977年和1985年,均造成上百万头牲畜死亡。其中仅1966年的风雪灾害就使全疆牲畜死亡363.32万头,占当年年初牲畜存栏数的13.5%。196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雪灾损失牲畜近8o万头(只),占当年牲畜存栏的40%,畜牧业生产几年都难以恢复。

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生产基础和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制约,新疆牧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抵御中强度持续性灾害能力极其薄弱,其突出表现在为应对牧业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不完善;牧业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不健全;草原牧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此,在畜牧业生产管理实践中,研究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包括研究气象条件对畜禽生育、引种、疾病防治、放牧和舍饲、牧草生长以及畜禽产品的品质和草原火险虫鼠害发生等的影响,是农业气象研究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筑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和制订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2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2.1雪灾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雪灾是新疆畜牧业冬春季最主要、影响最广、破坏力最大的气象灾害。特别是冬春季节,如果出现频繁的降雪天气过程,加之雪后强降温,其危害极其严重。一是由于积雪掩埋草场,家畜无法采食,得不到草料补充,造成膘情下降,抵抗能力降低。其次,如果降雪多、积雪深、时间长,会给冬春季转场带来困难,影响保胎保膘,造成母畜流产,老弱病残畜伤亡,畜牧业生产基础遭到破坏。三是大雪常常封路、封山,给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抗灾救助造成影响。如2009年入冬以后,受多重灾害持续叠加影响,新疆北疆区域牧业普遍受灾,牲畜放牧困难,草料消耗迅速,道路多数中断,瘦弱畜急剧增加,重点地区牲畜死亡迅速增加,棚圈大量倒塌,严重威胁到牧民正常生产生活。全区共有9个地州31个县(市)52万牧业人口受灾,占全区牧业人口的45%,占当地牧业人口的75%,受灾草场面积达8000000hm2,占灾区冬草场总面积的92.3%,受灾牲畜661万头(只),占当地牧区牲畜总头数的70%以上。据统计,2009年,全区因灾死伤牲畜10.1万余头(只),牧业直接经济损失12400余万元。由此可见,雪灾具有灾害影响面广、灾情发展迅速的特点。

2.2干旱气候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一是影响牧草返青、牧草产量及牧草品质。干旱时,天然牧草的正常返青时间普遍推迟,导致青草期缩短。严重干旱发生时,牧草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牧草品质及产量。二是影响畜产品质量,严重时会危及家畜的生存。干旱缺水破坏了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家畜的能量转化受到抑制,危及逐水草而居的自然放牧群众和家畜的生存,具体表现为干旱年份的畜产品产量和质量远不如常年。三是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进程。出现连年干旱不仅会加剧草场退化和草原沙漠化进程,还会对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的改良不利,从而影响草场载畜量、牧草产量和牧草品质。

2.3气候条件对草原虫鼠害灾害发生的影响

草原虫鼠害灾害的大面积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其生长发育繁殖的气象气候条件。草原上害鼠的发生使植被结构发生变化,覆盖度降低,牧草产量与质量下降,载畜量减少,造成沙土流失。新疆每年因鼠害危害发生面积在4666667hm2左右。新疆草原上以蝗虫为主的草原害虫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等特点,每年虫害危害发生面积在2000000hm2左右。虫害发生除直接造成牧草损失外,有些害虫还是传播牧草病害的媒介。2012年,由于受异常气候和草地生态恶化等因素影响,新疆蝗虫鼠害呈中度偏重发生,涉及60多个县(市),其中,蝗虫害危害面积2064667hm2,严重危害961333hm2万亩;草原鼠害危害面积5167333hm2,严重危害2345333hm2,发生面积涉及70%的县(市)。

2.4气候条件对草原火灾发生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区域位置和林草相依的生物性特点,新疆是发生草原火灾比较严重的区域,在天然草原中易发区占1/3。草原火灾不仅使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而且给草地资源、畜牧业生产以及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可预料的损失。

2.5气候条件对草原毒害草发生的影响

气象因素条件与生产方式是造成毒害草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2012年,新疆草原毒害草发生面积6710000hm2,严重危害1997333hm2。其中,牧草病害发生110667hm2,严重危害50000hm2,直接经济损失达87.7万元。

3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畜牧业生产

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条例》颁布施行以来,自治区畜牧厅把实施《条例》作为开展畜牧业抗灾保畜、保障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与建设新疆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发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来抓。同时,我们按照自治区《新疆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会议制度》要求,积极与自治区气象部门加强联系,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在指导畜牧业抗灾救灾、开展草原火险、蝗虫鼠害气候条件趋势的预测分析和部署牧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使气象科技在促进我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1加强协作,信息沟通

多年来,自治区畜牧厅十分注重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信息沟通,加强与自治区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监测预警合作工作。如在草原防火方面,早在1997年就与自治区气候中心签订了《遥感技术专项服务合同书》,2006年与自治区气象台签订了《草原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预报项目》合作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自治区气象台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制作草原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逐日预报,并进行实时服务。自治区气候中心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接受处理地球观测卫星资料,对全疆及邻近地区草原火情进行遥感监测,提供出现火点的经纬度及火情遥感专题图,提供每年春秋两季的草原火情趋势预测及年度总结等,在对全区草原火险气候条件、天气等级趋势预测分析及动态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利用气象信息,合理安排生产

我们充分利用自治区气象部门《气象早报》、《十天天气预报》、《新疆草原火险天气等级预报》等信息资料,为各地开展畜牧业生产计划安排,分析气象条件与畜禽疾病防控流行、气象条件与牧草生长变化、气象条件与加强饲养管理要求等方面,定期进行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天气变化趋势分析和预警工作,增强抵御气候灾害风险的能力。

3.3加强气象预报工作,指导畜牧业防灾救灾工作

要求各地畜牧兽医部门主动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信息互通与业务合作。一是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预警信息,并提出应对措施,利用广播等媒介,确保信息能够及时通知到农牧户。二是加强对牧区牧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干部群众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充分认识气象信息在防灾救灾和指导安排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强化管理措施,搞好防灾救灾物资贮备。三是要求各地制定抗灾保畜预案工作。同时,还要严格监督检查制度,把各项防灾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3.4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

3.4.1加强对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求各级畜牧部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关口前移、“防”字当头,千方百计做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切实加强领导,注重与气象部门协作配合;加大工作力度,一旦出现牧业灾情,及时有序地启动抗灾保畜预案;要着力做好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强风雪、强降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应对防范,提前做好可能出现的动物疫病、火灾以及可能出现的草原蝗虫鼠害的防范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各环节的工作。

3.4.2加快新疆牧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在各级地方党政的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区初步建立了全区灾害预报传输系统,牧区灾害管理工作逐渐加强。但是,由于新疆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疆共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占县市总数的68%。为加强新疆牧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畜牧厅编制了《新疆牧业易灾县防灾体系建设规划》,通过在自然灾害易灾区域新建草料储备库、牲畜棚圈、饮水点及牧业救助站等防灾设施,不断提高牧业防灾减灾能力。

3.4.3切实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恶劣的天气灾害大都会引起多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因此,灾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各地要做好疫苗、消毒药品等防疫物资的调运、储备、发放工作,全力消除免疫死角,提高畜群免疫保护力,降低发病风险。同时,强化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严防疫情跨区域传播扩散,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3.4.4扎实开展气象监测预报

利用气象信息,加强草原监测与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牧草高峰期生产能力监测、冬季放牧场牧草储量监测,退牧还草工程效益监测等草原资源与生态动态监测工作。同时,及时天然草原牧草长势、蝗虫鼠害发生情况预报,为草畜平衡、合理安排牧草储备及牲畜出栏提供决策技术支撑。另外,通过完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防治与生物防治并举的手段,及时指导灾后抗灾自救工作,进一步明确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提高全区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能力建设。

4建议

4.1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

4.1.1加快牧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工程的建设进度

通过建立完善寒潮风雪灾害监测预警、洪水灾害预警、干旱灾害监测预警、草地利用与生产力监测预警、火灾监测预警、虫鼠害监测预警和灾后评估等六大体系建设,使新疆畜牧业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有效防控灾害的发生。

4.1.2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测体系机制

一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自治区、地州、县(市)草原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与控制三级体系建设。通过加大预警监测设备更新力度、改善工作条件、拓宽监测手段和提高科技含量等措施,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二是加强预警监测体系队伍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各级测报和防治技术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真正建成一个预测预报准确、信息渠道畅通、覆盖面广的牧业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体系。

4.1.3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

研究分析新疆草原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发生的中长期灾害变化规律,建立新疆生物灾害的防治管理指挥系统,探索利用“3S”等新技术,提高草原生物灾害的预警监测水平,提高灾情短期、中长期预测预报准确率。做好草原火灾的预测预报工作,研究利用气象信息资料,通过对各区域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过程分析,研究新疆草原火险发生的气候背景特征,确定新疆区域的草原火险重点防火期以及重点防火区,从而达到对草原火险气候条件趋势的预报预测。掌握草原防火工作的主动权,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增强草原防火和减灾能力。

4.2加强气象条件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自然灾害是新疆草原畜牧业长期以来发展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牧草、饲料作物的分布、生长状况、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以及放牧舍饲方式等,都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草食家畜疫病的发生与天气、气候备件有关;气候条件也是引发草原虫鼠害,草原火灾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很长一段时期,新疆畜牧生产水平还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的现实条件下,对依靠天然草场粗放经营为主的草原牧业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依然很大。因此,要加强气象与畜牧业发展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掌握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趋利避害,把畜牧业与气象关系的分析研究列入重要议程,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科学指导,因地制宜地探索畜牧业生产的新途径,把气象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篇10

关键词:牧区经济;牧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化职能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042-03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内蒙古牧区实施草畜双承包之后,畜牧业经营以多数零散的个体牧户为生产单位而进行。随着牧区城镇化、工业化和畜牧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以单个牧户为主进行的草原畜牧业越来越不适应牧区经济社会现代化要求和新牧区建设步伐,显现出了生产技术落后、经营规模零散、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增加、经营效益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和畜牧业现代化发展。为了克服以上制约因素,畜牧业组织化与经营规模适度发展成为当前牧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称为“牧民专业合作社”)是,在这种历史变革中产生而发展,已成为今日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总结和分析牧区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原因和运行机制及其共同化职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截至2010年,内蒙古地区各类牧民专业合作社1 638个,牧民成员4.6万人,占成员总数的96%,辐射带动非成员牧户5.9万户,社入股草牧场面积2 685万亩,牲畜138.6万头只[1],而牧民合作组织的生成和发展与农业区具有较大的差异[2]。实践证明,保护草原生态急需变革牧民的生产组织形式,而牧民合作社不乏为一种有效的载体[3],但是,对于牧区合作社产生原因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其共同化职能的研究极其少数。专业合作组织有多种形态,在各种形态合作组织,一般都拥有某种共同化职能,而这种共同化职能具体表现在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活动和具体运行当中,本文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H牧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阐明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共同化职能,以便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顺利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牧区合作社基本情况

东乌珠穆沁旗(简称东乌旗)总土地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全旗现辖5个镇、两个苏木,57个牧业嘎查,1个国营林场。乌珠穆沁草原是锡林郭勒草原的腹地,植被类型主要由东部草甸草原、中部典型草原、西部半荒漠草原组成,天然草场总面积7 099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6 495万亩,占天然草场总面积的92%。全旗户籍人口5.65万,牧业人口2.7万,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9%。2003年开始牧区实施推进转移牧区人口、压减牲畜头数、保护草原生态、增加牧民收入的总体战略,大力实施草畜平衡和草牧场“三牧”制度,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积极调整了畜牧业内部结构,规划培育“四大产业带” ① 和“六大基地”,② 有力地促进了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截至2010年年末牧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78个,③ 注册资金达到11 467万元,成员牧户1 622户,辐射带动牧户3 300多户,占全旗牧户的50%。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基本经营体制不变;坚持草场三牧制度和草畜平衡责任制;发挥牧民建设主体作用、牧区能人带动作用、牧业规模效益;草场、畜种、设施、劳动力整合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思路。着力改变牧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按照整合草场、畜种、牧业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的方式,积极探索单户经营、互助经营、联户经营、合作制经营和股份制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促进了畜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了畜牧业专业化生产。

三、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

1.组织方式。(1)村委会带领,能人带头。H嘎查是东乌旗典型的草场退化比较严重的牧业嘎查,嘎查有170个牧户,120万亩草场。2003年1月,嘎查委员会带领下嘎查长带头组织7户牧民,以16 000元的入股资金成立了H畜牧业专业协会。协会成立后,通过统一种植饲草料、统一购置兽药及牧业机械、统一销售畜产品、整合草牧场轮牧经营等方式,大大降低了牧民生产成本,同时也有效减轻了草场压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实施后,于2007年12月,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正式转为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成员牧户38户,辐射带动全嘎查牧户,出资总额为225万元,成为东乌旗最大的牧民专业合作社。 (2)生产要素整合。H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际,在原来协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共同协商组织38户牧民的草场(土地)、劳动力、生产资料、牲畜、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形成以拥有35万亩草场、牲畜35 000头(只)、现金10万、240平方米畜棚、200平方米畜圈、100平方米储草棚、两间车库和能够储存2万kg青贮的青贮窖、500只优质种公畜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社。(3)民办、民管、民受益。H牧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各项规定,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组织牧民自愿成立的牧民组织。合作社成员均H嘎查牧民组成,44户牧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制定本社章程和运行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建立账薄,入股的牲畜、草场、机械等股权设置、评估作价,按交易量返还利润,按股份分红。

2.运行机制。(1)正准社员制度。合作社把会员分为入股成员和普通成员,即正社员和准社员。牧民以现金、草场、牲畜和劳动力入股,成为入股会员,入股成员参加合作社利润分配;普通成员,即非入股成员,协会(合作社)对他们提供与入股成员同样的服务,但不参与利润分配。(2)分组管理。合作社与嘎查合作,把全嘎查170户分成7个组,每个组安排一名合作社社员,具体负责宣传、组织工作。在各组的合作社成员把牧民的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购置等需求、要求传达给合作社和嘎查,并把嘎查、合作社的信息传递给各个牧户。(3)“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H合作社和畜牧业协会的创建人均为嘎查长,因为具有多重角色身份,使合作组织的经营与嘎查行政组织的治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牧民及合作社社员认为,作为理事长和会长自然要关心成员的利益,作为嘎查长也要关心其他牧民的利益,合作社、协会的运作与嘎查的发展实际上融为一体。(4)按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利益分配上,按照50%、30%和20%的比例进行分配。由合作社统一出售的牲畜一般能比市场价每只高出20元左右的差价,这部分差价的50%归牲畜所有者,30%按照股份比例分配给合作社社员,20%归合作社留成,作为发展基金。

四、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共同化职能

1.草场共同利用。H畜牧业专业合作从2007年开始,整合了嘎查44户牧民的35万亩草牧场,拆除了1/3的网围栏,以轮牧方式进行了共同利用草场。由于拆除了网围栏对牧户草场进行联合经营,原来牧户之间的草场边界纠纷等问题被解决,化解了牧民之间的矛盾。同时,合作社吸纳了部分无畜贫困牧户的草场按入股方式吸纳,给贫困户年终按照所占股份分红,比简单出租草场的收益提高了将近一倍。这种若干牧户联合在一起的草场共同利用方式,不仅避免了租赁制草场整合中被整合户草场被过度放牧的现象,通过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延长放牧半径,还扩大了草场规模,减少草场超载压力。合作社并开发了200亩高产饲草料基地,种植饲草料基本满足了成员牲畜饲草需求,还大幅度降低了合作社牧民生产成本。

2.牲畜专业化经营。合作社,按照草畜平衡的原则确定牧户草场的载畜量,根据载畜量确定牧户加入合作社应占的股份比例,而不是按实际饲养量来确定股份。即持有不同面积和不同草场的牧户按照载畜量把牲畜整合到合作社进行共同放牧经营。这种牲畜整合,有效地防止了合作社社员因草场植被各有差异产生的矛盾。并且把牲畜按照种公羊、基础母畜、后备母畜和羯羊四类分成22群进行专业化养殖。同时,合作社统一进行牲畜销售,提高应对市场能力,每只牲畜的出栏价格提高了4%左右(20元左右)。合作社还注册“乌珠穆沁额尔敦”种公羊商标,获得自治区农牧业厅种公羊选育基地资格,进行了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

3.生产资料整合。合作社整合草场和牲畜之后,实行了生产资料统一购置,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大大节约了所属牧户畜牧业投入的成本购买兽药等日常性生产支出,减少中间成本,每年节约了20%生产费用。如:2009年建设了200亩高产饲料种植基地,投入30万元接入了网电,3万元购置一台大型拖拉机、一套种草机和打草机,投入11万元新建了两眼机电井,解决了牲畜饲料的保障。合作社给社员提供饲草料时,按市场价每斤低于0.1元的价格提供,仅年内共提供了175万kg青贮,有效节省畜牧业生产支出35万元,平均每户节省开支1万余元,并确保了35 000头(只)牲畜的安全过冬。

4.合理利用劳动力。H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整合草场进行共同利用之外,还组织入社牧民调整劳动力结构。合作社根据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生产技术能力分配工作业务,其发挥各尽所能。合作社通过整合草场、牲畜、基础设施等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并鼓励他们转移进城从事民族服饰、餐饮、民族工艺等非牧产业。

5.市场与信息服务。合作社在生产要素整合基础上,购入生产资料、畜产品销售、收集市场信息等方面进行统一购入、统一销售,提高了销售价格,增加牧民收入。合作社在旗所在地设立联系点,专门负责搜集市场信息,促使购销活动。如统一购入会员牧户牲畜免疫疫苗,五年节省疫苗费3万元。统一出栏和畜产品(绒毛)销售的同时与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统一购销合同,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东乌旗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牧民自发组建起来的畜牧业合作社。牧民专业合作社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村委会带领、能人带头、生产要素整合、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为组织方式;以正准社员制度、分组管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和按比例分配利益为运行机制;形成草场、牲畜、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应对整合的共同化职能,提高了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生产分工的更加合理。由于,实现了草场规模和畜群规模,把牧户间的生产协作与利益分配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牲畜经营逐步走上科学饲养、科学经营的发展道路。合作社在资金投入、技术应用、机械化生产、品种改良、畜群防疫、产品销售等多方面开展协作经营,明显降低了生产成本。给牧民带来的好处不仅表现在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重复购置、降低畜牧业成本、形成市场谈判能力等方面,也因为规模的扩大而具有了市场竞争优势,因而实现了增收。但是,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也存在以下问题:(1)运行管理松散、抗风险能力低。牧民合作社在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合作社之间缺少联合,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管理、决策还不够民主,社务、财务制度公开不够透明,一些成员牧户对合作社的管理制度、财务状况不了解,有的章程不够完善,组织结构不够健全。特别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一定程度影响了牧民群众入社的积极性,阻碍了合作社健康发展。(2)资金不足、融资难。牧民合作社现有资产难以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存在着起步阶段融资渠道不畅、后续资金不足等问题,成为合作社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资金有限,合作社购买生产设备、建设基础设施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因金融部门的贷款条件所限,申请贷款难,制约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3)缺乏人才、制约发展。牧民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牧区能人、嘎查负责人或畜牧业大户,多数属于传统牧民,缺乏经营管理合作社方面的专业知识。随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人才制约将越来越明显,这将直接影响到合作社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2.建议。事实证明,草原畜牧业只要遵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的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畜牧业合作化经营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牧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经营和牧民增收的主力军。为了把牧民合作社更好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正确引导,完善运行机制。为了促进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当正确引导和支持牧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甚至合并,加强壮大合作社的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同时,合作社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制度,加强民主管理服务、财务制度和社员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合理性才能发挥社员的积极性突破发展中的瓶颈。(2)加强扶持,畅通融资渠道。为了满足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政府部门应当尽快促成对牧民专业合作社在财政、金融、税收、保险方面的政策支持,协调金融部门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问题。条件成熟就成立区域性合作社发展基金或金融公库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打破合作社融资难问题。同时,正确引导合作社本身的经营管理和监督,促使资金积累,避免资金流失或不合理使用。(3)培养人才,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为此,合作社本身应加强社员的培训教育以外,主要是政府部门努力创造条件给牧民进行文化知识、法律法规和生产技能培训。进一步鼓励大中专生到牧区工作,积极联合大中专院校,在牧区定期举办牧民培训活动,使牧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杨印成.对内蒙古自治区牧民合作社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