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消费主义的弊端十篇消费主义的弊端十篇

消费主义的弊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0:24

消费主义的弊端篇1

许多学校以“容易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中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很多是一种炫耀和装饰,易于引发攀比心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造成较大的思想负担和影响”为手机的弊端之一,以我个人的看法,这不乎是在危言耸听。如果照他这样说,那么我们国家是否要规定不许个人驾私家车外出呢?是否要统一服饰外出呢?如果照他这样说开宝马奔驰的就是诱人犯法?如果照他这样说:那么李嘉诚不就是要将他的身家平等分配,是不是分配不均就落得个“诱人犯法”的罪名。也就不许公民到银行取钱,以免遭人劫财,诱人犯法。很显然学校所谓的“弊端”分明是在强词夺理。试图以“弊端”之名将其移花接木到手机问题上。

相反,我认为学校的这个“弊端”反而是手机的一个魅力所在。你看看当今不少的青年俊士发愤图强不也是受了如李嘉诚,李兆基等绝等富豪的影响吗?手机也一样。再次,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功劳看是不可磨灭的吧?若不是你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看似也不能在当今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吧?在一个我认为手机的广泛应用,是促进科技革命的一大重要因素,正因为不断的需求才会有不断的供应。而供应要符合要求,则科技发明是必须的。如今经济萧条,消费是解决方法,手机消费又是重要的环节。所以………。.

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这我想是不可避免的。不可否认一些学生在午休、睡前、半夜甚至课堂上发短信几乎达到痴迷状态,严重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和休息。但是纵观如此等学生不就是早已不学无术了吗?玩手机只是他们的手段之一,换句话来说:即使他们不玩手机,也会有其他的途径来“消遣”。然而切不可一概而论!!而学生在课堂上的隐蔽动作老师很难发现,难以有效制止,课堂的学习效果肯定每况愈下。动作如何隐蔽?隐蔽到那个程度?实质上教师什么都一清二楚的,只是不想管。这等老师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很好的例子了。在课堂上不想管,而下了课就好像满口仁义的在办公室像”大义凛凛“那样向领导。家长告状。对于这个我实在无语……。.试问你老师已经都不想管了,学校还何必要管呢?如果是这样,老师不就是失职?

而一旦考试季节来临,用手机作弊现象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然而难道就要将这原因归罪到学生携带手机到校上了吗??我也斗胆问问,带手机到校就可以作弊了吗?或者说:手机到校就可以互发答案了吗?我想问问你们做老师的是如何监考的?一个试室就30人,这样也”监控“不住吗?以我所见:这根本是老师的态度问题,如此看来学生早晚会拿着手提电脑去考试!!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此等老师尤有愧对我们,也愧对老师这个职位。虚说为人师表,如此不负责任,真如同是:辅人之作奸犯科,等同促人之犯法,置社会之风气于不顾,虚荣不分。悲者悲其悲,哀者悲其哀。更令我觉得冒烟的是,竟然将自己过错归罪到学生身上。

消费主义的弊端篇2

早几年就听说,成年男性患者医疗账单里发现“保胎丸”、“妇女卫生巾”、“儿童尿不湿”接生账单里出现壮阳药、“前列康”,总以为是笑话。然而,发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天价医疗费事件”却让人瞠目结舌,使人不得不怀疑个别医院有“诈单”现象。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发现,翁某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住院67天,医院计费140万元,患者家属按医生要求另行购买400多万元自备药物。患者家属“埋单”时发现,患者6日去世,8日还在“用药”,收费单上显示其中一天“输液”700多公斤,比洗澡水都多;同时,账单里还开列了大量“禁用药品”,按医疗常识判断,收费名目十分可疑。另外,大量自备药物在患者去世后不翼而飞。患者家属怀疑医疗账单有“鬼”,断定医药管理环节有“贼”。“天价医疗费事件”曝光后,中纪委驻卫生部纪检组、监察部驻卫生部监察局和公安部调查组先后介入调查。对于弄清个案,这是个好的开端;对于治理医院普遍存在的乱收费、乱挂账、乱记账、迟记账、“记错账”,甚至明目张胆的“诈单”行为,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是个值得研究的“标本”案例。以此案中发生的医患争议为主,改革现行医务管理、监督机制,解决医院管理混乱、患者任人宰割、医患矛盾加剧、医院信誉滑坡等问题势在必行。

“阳光是最好的杀菌剂。”首先,通过政府网站或发行《年度医疗服务与医药价格手册》等方式,由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公布、公示医疗服务价格和计费办法,由各级药品食品监督管理机关公布所有处方药物的功效信息和价格,让公众和媒体心里有底,让群众自行监督、社会舆论参与监督;其次,颁布行政法规,要求医院把核准过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临床药物价格和计费办法全部公示出来,允许医患双方协商治疗方案,允许患者及其家属自主选择部分医疗项目和服务条件,让患者有条件自己核对医疗价格和收费。

监督制度设计必须遵循“人性本恶”、“一人经手难免作弊”、“封闭运行难免作弊”、“先小人后君子”的“立法假设”。中小型医院要把单人经手药物、账单的环节改为三人以上经手,增加复核手续;要把分院承包、分科室核算合并到院财务统一核算,彻底清理“科室集资设备”的资本“体外循环”、业务“体内经营”行为。对于最终服务和用药,实行患者家属当场验证签单复核,及时给患者留存一联处方、检查单据、收费收据。

消费主义的弊端篇3

关键词:共同海损;取消;弊端;保险

共同海损,是指在同一航程中,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受共同危险时,为了共同安全和利益而采取有意、合理的人为措施,造成特殊牺牲和额外支付的费用。共同海损这一制度是海商法的特有制度,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航运事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现实情况的发展对共同海损制度提出了挑战。关于共同海损制度的存废问题,专家学者展开了长期的热烈讨论,但至今尚未形成定论。因此共同海损制度在当代是能够一如既往的顺应时代潮流,还是会渐行渐远、退出历史舞台,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共同海损制度的发展历史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用小木船从事航海贸易。由于受到当时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抵御海上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船舶、货物、海员的安全总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随时都会遇到各种风险。为了保证船舶、货物和人员的共同安全,人们通常的做法是把货物抛入海中,以此减轻船舶重量,从而转危为安。久而久之,这种制度成为了海上习惯做法。

公元前450年,罗马帝国把当时的习惯法形成文字刻于铜表上,由此形成了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铜表上刻有“为了大家牺牲的财产,应由大家来补偿”,这就是著名的共同海损规则。共同海损从一种航运习惯发展成为法律制度。[1]1721年,《鹿特丹法典》对共同海损的定义进行了简单的规定,即为了保护船舶和货物,或为了防止发生更大的损害而主动采取措施所造成的伤害,得作为共同海损,由船货各方分摊。这部法典最早确立了共同海损的准确称谓——generalaverage,从此,这一概念便被沿用下来。目前为止,各国对共同海损的规定并不统一,国际上也并不存在统一的关于共同海损的国际公约,只存在一个民间的理算规则,即《约克——安特卫普规则》,长期以来,这一规则成为国际惯例调整着共同海损制度。

共同海损这一制度设计考虑到了货方与船方利益的平衡,并且在实践中也是行之有效,对世界航运贸易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随着经济贸易往来活动的频繁,共同海损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共同海损制度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二、共同海损制度的弊端

(一)理论层面的弊端

1.共同海损的公平性遭到质疑

在共同海损制度设计之初,海上风险往往是不可预见、不可避免、有时甚至不可克服。因此最初共同海损制度体现的公平即是航海贸易下对船方的“偏袒”。当然,这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共同海损制度的公平性。在海上事业中,尤其是在航海业发展之初,船方所面临的危险要远远超过货方所遭遇的危险,在制度设计上对船方进行偏袒性的保护,也不失为公平的调整了船、货双方实际地位的不平等”[2],因此,这种“偏袒”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逐步发展、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抵御海上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这种特殊性风险已从不可控转变为逐渐可控或几乎可控。从这一角度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与其相应的制度却原地踏步,而坚持不做相应改变,则必然会侵犯到一方的合法权益。这一坚持既不符合结果意义上的公平公正,也不符合形式意义上的公平公正。由此看来,共同海损制度的公平理念应该得到重新审视。

2.公约对共同海损责任制度基础的动摇

原则上讲,如果在航运过程中存在人为过失,无论是承运人的过失,还是托运人的过失,这种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就应由过失方承担,不应由其他人共同分摊。然而航运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条约惯例中都存在承运人的免责事项,承运人的免责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共同海损的调整范围。当前,承运人免责的范围逐步缩小。《海牙维斯比规则》侧重保护船方利益,规定了航行过失、火灾过失和无过失免责,实行不完全的过失责任制;而《汉堡规则》则侧重保护货方利益,取消了航行过失与火灾过失的免责,采取完全的过失责任制。因为航行过失在共同海损中占有很大比例,一旦取消航行过失,承运人则必须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不可以要求货方分摊损失。所以共同海损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也会大大受限。除了上述两个公约,2004年新修改的《约克——安特卫普规则》也对共同海损的范围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增加了首要规则,主要规定了共同海损牺牲或费用,除合理作出或支付外,不得受到补偿;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因同一航程中的排放污染物造成损失的费用不得受到补偿。诸如此类的规定都表明承运人免责的范围不断缩小,航行对承运人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因此,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共同海损的范围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共同海损制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必然会受到挑战。

(二)实践层面的弊端

共同海损制度随着国际航运的发展而日益复杂,共同海损理算变得越来越困难,耗时也越来越久,比较复杂些的案件则迟迟无法结案和结账。这一点也是众多主张废除共同海损制度学者抨击这一制度最为猛烈的地方。此外,处理共同海损案件的费用往往很高,与实际损失相比有时十分不对等,形同于又人为的增加了额外损失。从法院的角度来看,长时间的理算程序则又增加了司法成本。因此,对于那些损失不是很大而涉及的分摊方却较多的共同海损案件,共同海损的宣布并没有多大价值,船方也往往会在权衡度量损失和赔偿之后打消宣布共同海损的积极性。共同海损制度因为其自身的某些曲线并不能完全发挥出其积极作用。

上海海事法院2000年审理的一则案例很清晰的展现出共同海损制度的弊端。2000年4月26日,载有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承保的货物的“SeaDiamonD”轮在从喀麦隆驶往中国蛇口港的途中与统一和平海运有限公司所属货轮发生碰撞并受损。4月30日,“SeaDiamonD”轮卸下船上所有货物进厂修理。该轮船东宣布共同海损后,香港德理有限公司进行了全部理算,太平保险有限公司为此向德理公司出具了共同海损担保。经理算,货方应分摊的共同海损金额为7万多美元。民安保险通过德理公司向“SeaDiamonD”轮船东支付了上述分摊金额。指示收货人中盛实业有限公司向民安保险出具收据并将追偿权转让给民安保险。随后太平保险亦将其权利及义务转让给民安保险。另案中,法院已判决在此次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纠纷案中统一海运应当承担60%的责任。

法院审理后认为,“SeaDiamonD”在上海港产生的费用符合共同海损条件。统一海运应赔偿民安保险因船舶碰撞而参加共同海损分摊的损失,但以其所承担的碰撞责任比例为限。据此,判决统一和平海运有限公司赔偿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共同海损分摊费用四万多美元及利息。[3]

该案中,民安保险通过德理公司向“SeaDiamonD”轮船东支付了上述分摊金额。指示收货人中盛实业有限公司向民安保险出具收据并将追偿权转让给民安保险。随后太平保险亦将其权利及义务转让给民安保险。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保险的介入,共同海损的当事方已不再是单纯的船货双方,而是有了更多的利害关系人。各利害关系人转嫁风险,最终的共同海损分摊方都转移到保险人身上,使得共同海损变成了繁冗复杂的程序。此外,理算的费用高昂,耗费时间较长,而且要在法律上的参加分摊权利都没有确定时就先开始进行理算。这种“先分摊,后追偿”原则必将增加追偿者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甚至还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三、海上保险制度的替代性

鉴于共同海损制度在运作过程中的弊端已经暴露,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是彻底的废除共同海损制度,推陈出新,还是对共同海损进行适当修补、发展完善?虽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用海上保险制度取代共同海损会遇到诸多难题,如海上保险制度将会与现行责任制条件下所享有的权利和豁免发生矛盾;各国海上保险法律法规以及各国保险市场承保的险别、条件以及对同一标的、险别所适用的保率均不相同等。因此认为海上保险制度取代共同海损制度可能性极小,甚至几乎不可能。还有一些人甚至认为共同海损作为根深蒂固的习惯,取消似乎并不现实。然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非取决于主观个人情感,而是取决于是否存在一个可替代性制度。笔者主张通过海上保险制度来取代共同海损制度,从而弥补共同海损制度的不足。

(一)海上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共同海损通常作为海上运输保险单承保赔偿的一项损失存在。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船舶保险条款中的一切险的承保责任范围就包括保险船舶遭受的共同海损牺牲和分摊。也就是说,在保险单有效期内发生了承保的危险造成的共同海损事故,由此引起的保险财产的共同海损牺牲和被保险人支付的共同海损费用,都可以按照保单的相关规定从保险人处得到相应的赔偿。由于在海上航行的船舶和货物都购买了保险,因此一旦出现海损,正如前述案例中所体现的,原本是船货双方之间的理算就转化为其各保险公司间的结算。保留共同海损制度,损失由船货双方来承担,主要是通过保险制度来实现;取消共同海损制度,损失则由船方来承担,也是需要通过保险公司来实现,保险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取消了共同海损制度,就等同于取消了分摊,因为在海上运输中,只有承运人对自己控制的财产负有全部责任,所以取消共同海损制度后,原本作为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将不再进行分摊,由有责任的船方来承担。然而,船方并非独自承担全部损失,船方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在调整保险种类、保费和其他相关因素的情况下,将该些损失尽量纳入到保险范围之内。此外,取消共同海损后船方可以通过提高运费的方式,将保费转嫁给货物各方分摊,原则上货物价值高的多缴保费,货物价值少的则可少交,这样也并不会造成对船方不利的情形。因此,在不改变损失分摊的根本性质的基础上,回避共同海损操作中的诸多不便,免去共同海损理算中的不方便,仅需考虑一方的损失额,而不必考虑多数人的分摊问题,是值得肯定的。

(二)保险制度下船货双方的救济

1.承运人过失引起损失的情形

对于由于承运人过失而引起的损害,货方当然享有得到赔偿的权利。由于保险公司的赔付具有及时性、专业性的特点,出于对货方保护的需求,这一类损失可以纳入保险公司赔付的范围,一旦海上航运出现事故,货方即可要求保险公司先行赔付,保险公司赔付后,可以无条件的向船方追偿该些损失。

在船方应当对海上责任事故承担责任的情况下,船方的损失都须自行承担。对自己的过失承担相应的责任符合民法的最基本精神。在当前情况下,保险公司一般不对这种因船方故意或者过所失造成的损失投保,为弥补这一缺陷,建议在取消共同海损后,借鉴交通事故中的交强险制度,设立一整套方案引入强制保险机制,推动保险公司与船方的双赢,从而有效的转嫁风险。

2.非承运人过失引起损失的情形

在承运人对海上过失不存在任何过失的情况下,取消共同海损制度后如何处理是一个难题。货方在该种情况下的损失应由自己承担。如果货方投保,可以从保险公司处得到赔偿。与船方需要承担的情况不同的是,保险公司赔付货方后,无权再向任何人追偿。

废除共同海损制度之后,在船方不需承担责任的情形下,如发生自然灾害时,分摊已不存在,损失应由船方独自承担。原来保险人享有的向其他人追偿的权利就不复存在,出于利益衡量,保险公司可能不会愿意承保该类损失,这时可以考虑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如果保险人愿意将这一情形置于承保范围之内,则应对保险条款作出相应的调整[4]。

综上所述,取消共同海损制度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合理完善的保险制度作支撑。因为一旦事故发生,船方往往承担较重的责任,面临较大的损失。如果没有较好的救济措施,就会使船方陷入相当不利的地位。因此,应对相关保险制度做出一定的调整,完成共同海损制度下对船货双方的救济。

四、结论

共同海损制度虽然起初设计完美,但经过数年的发展,其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在操作中的复杂程度往往会给货运当事方带来不利益,其理论上与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使得我们寄希望于保险制度,期望保险制度能够取代共同海损制度,克服共同海损在实际运行中的各种弊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海事海商交往中,开辟出一条全新高效的道路。当然,一项制度本身的废除同他的构建一样,是需要时间来沉淀和见证的,共同海损制度的取消和废除也绝非易事,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去研究论证。(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宪民.海商法理论与司法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关阳.废除共同海损制度的可行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消费主义的弊端篇4

公务用车,原本是为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方便工作、提高效率而配备的交通工具。然而曾几何时,由于体制上的缺陷、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公车开始异化,公车私用、车轮腐败、超标配车,财政不堪重负,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公车不“公”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公车改革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公务用车改革究竟走向何方?我方的观点是,公务用车必须货币化。

公务用车货币化,就是除保留少数执法执勤专用车外,取消公务用车,取而代之以货币化的形式,对公务人员执行公务活动所发生的交通成本进行补助,其实质就是把公务交通的物化变为货币化。这种改革,具有操作透明化、监督对象具体化等特点,是激励导向性的,能有效防止交通费用无限扩大,是解决现行公车制度弊端的根本出路。

第一,公务用车货币化,是总结各国公车改革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公务用车通行的模式。如何搞好公务用车改革,是世界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纵观一些国家在公车改革的导向上,都坚持了"一要方便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原则,并以此作出各项具体规定,很多国家,例如新加坡、韩国、南非及挪威等欧洲一些国家,[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则直接采取货币化补贴的方式。汉城虽然是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乘坐“官车”上下班的不足200人,如果没有紧要公务,汉城市市长也经常乘地铁上班。在南非,大凡有一定工龄和职务的政府公务人员,基本都有一辆可供自己支配的汽车。这得益于南非政府为公务员购买汽车提供的高额补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各地如北京、南京、深圳、珠海,以及湖南资兴车改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借鉴了上述国家的成功经验。

第二,公务用车货币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价格是唯一已知的几乎不导致无谓浪费的政策工具或手段。有形资产的货币化是市场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正是越来越多的领域货币取代权力的过程。生产资料的货币化、劳动就业关系的货币化、住房分配的货币化,等等,各种有形资产的货币化已经进入我们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公务用车在内的职务消费货币化也是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消费主义的弊端篇5

关键词:假日经济;经济增长;正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27-01

1 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国家的相关政策也适时增加了国民的休假时间。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短途旅游、娱乐、探亲访友、健身休闲等,假日经济出现萌芽。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的办法》,其决定实施的黄金周制度是假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全年休假达到1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1.2%。其中五一、十一和春节为法定假日,在节假日期间出游人数的与日俱增,其假日消费带动了客运、货运、餐饮、酒店、零售业、通讯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8年,国务院取消五一长假,但法定节假日总数增加一天,使得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新增为国家法定假日,打散了长假,增加了小假日。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大致归类为自发无序、有序管理、可持续性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

多种因素促进了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首先,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是假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其次,各种文化的冲击,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的变化,假日消费形式不再局限于家人团聚的家宴、假日购物,旅游等多形式的假日消费成为主体。再次,依托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使人们有了更多、更集中的闲暇时间。最后就是物资供给的改善,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得社会物资供给极大丰富,交通、通讯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都是假日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 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2.1 假日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从模型上分析,假设经济封闭,根据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Y=C+i+G,假日经济分别从C,i,G三方增加了国民收入。闲暇时间的集中及客观条件的推动,闲暇时间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无论人们是将闲暇时间用于学习还是出于经济动机都会增加对社会上物品和劳务的需求。巨大的需求使商家瞄准了市场,假日经济成为一块巨大的蛋糕,引致了各方投资,无论是在原基础上的再投资还是新假日市场的开发。闲暇时间的集中性也加大了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耗损,作为整个市场的管理者,更多的政府支出用于节假日人力物力的买单。

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巨大乘数效应,最终推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2 有效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假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主要划分为三个领域,旅游业、餐饮娱乐业和次相关产业,这个领域基本上都属于第三产业,假日经济不但可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也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有效的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并且,假日经济的很多相关产业就业门槛不高,为中下层城镇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2.3 假日经济有利于回笼货币,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

任何实行商品经济的国家都需要有计划的投放货币和回笼货币,从而使整个经济得以正常的运转。假日经济可以促进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为国家回笼大量资金的同时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资金周转,抑制通胀,在稳定物价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4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假日经济是具有以“旅游经济为中心”。以次相关产业发散为特点的发散经济,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其中包括旅游,购物,餐饮,宾馆酒店,交通运输业等多产业。假日经济促使了我国经济产业从单一化、物质化逐步向多元化和精神化发展,带动我国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实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有效倾斜,使我国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3 假日经济所存在的负面效应

3.1 滞需效应

在节假日,各大商场和卖场往往以低价和折扣促销,用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预期不断的下降,假日促销使得假日和平时价格悬殊较大,导致消费行为滞留在各个假日,造成了在节假日疯狂购物而平日卖场萧条的现象,易造成从热卖到滞销的降骤。这会对商品经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恶化,不免有人质疑:假日经济是创造需求还是转移需求。

3.2 基础设施滞后及资源环境的破坏凸显“共时化”消费的弊端

过于集中的消费导致全国很多旅游景区出于超负荷的经营状态,景区容量不足,旅游业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致使我国大量资源无效流失,影响了我国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味;假日经济在拉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第三产业等社会服务体系中所存在的种种不足,导致服务质量欠佳;市民外出“一票难求”,使得原本出于极其必要的出行受到阻碍,游客回返购票也成了一大问题;市内各大卖场比肩接踵,道路交通严重堵塞,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我国缺乏对消费流量的适度控制和有效的分流措施凸显假日经济弊端,使假日经济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3.3 加大了地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我国居民的消费地域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在假日中显得更为突出,消费地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旅游型城市,然而农村是我国最大的市场,假日经济并没有和农村市场产生较多的交集,农村消费市场的滞后会抑制我国全社会消费总量的增长,也加大了地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 针对假日经济对中国经济正负效应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4.1 顺应规律,多样化假日经济

为避开集中休假的弊端,2008年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调整政策,已经对假日经济所凸显出来的弊端进行了调整,取消一个黄金周,增加了传统小假日的调休。公休假的时间安排也可以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安排带薪休假时间,避开高峰期。新的休假制度可以根据消费者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休假,避免集中式休假行为。

4.2 创新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

假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有很大的潜力,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给商家们开辟了不同的致富之路,产品与服务应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丰富假日市场,因此有必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必将假日经济禁锢在旅游业、商业等领域。同时也可将假日消费推广到农村市场,我国新的休假制度119天假日,有105天使短假,农村旅游将是吸纳近郊和短程游得最佳载体。因此开发农村假日消费产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充分挖掘假日消费的深度和广度是很有意义的。

消费主义的弊端篇6

通过学习“五问中国经济”后,加深了我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与政策认识,使我受益匪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新时期,当前的经济形势在波动中实现平稳增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都比较稳定;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内需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度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展与质的提升。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消费需求的扩张力不够强劲,投资的接续能力不足,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偏紧,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消化过剩的产能,节能减排的压力还比较大;地方政府债务和国际金融风暴有待化解和防范。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看,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对此,为稳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纵观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腐败增生,腐败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顽疾,它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弊端。对此,我们现正在积极应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反腐败从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实施了多项措施,包括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上打出“组合拳”,扎实推进反腐败行动,反腐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再次是反腐败不留死角,法律面前不分国企、外企、和私企,反腐子弹不长眼,不管你是教授、官员、医生还是高人,击中谁就是谁,打“老虎”“苍蝇”绝不手软。2013年反腐有一新亮点,就是纠正不正之风,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列为“靶心”,动员全党对作风上的弊垢扫除,全面改革以清除腐败土壤。同时加强监督力度,监察机构履职能力大幅提升。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现在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只有抛弃过去才能前进。

消费主义的弊端篇7

在长春的街道上,人们可以见到一些很”洋气“的标志设计,例如麻辣烫品牌”汤火功夫“,它的标志是一个人物形象,但是它所代表的产品是麻辣烫。拟人化的处理可能会更有亲和力,但是过度的拟人化会误导消费者其产品所代表的真正意义。它的独特性可能略胜一筹,让人会记住这个名字或者这个形象,但是在第一刻让消费者明了他们所买的产品这一点上就不免有所不足了。后果可能是一个消费者在想吃麻辣烫的时候第一眼看到了旁边非常“土气“的”川天椒麻辣烫“。在这一点上,这个标志不能说是特别成功的。

电子产品和电子世界日新月异,很多的电视电影题材也越来越趋向于电子化,例如一个最近上映的国产动画”端脑“,其画风以及剧情多少值得稍微推敲,但是其标志简直是乱的一塌糊涂,甚至连其中”端脑“两个字都要浪费好多额外精力去分析才能看清。其中的利弊其实很明白,它很”电子化”,很“新潮”,可能会被观众所喜爱,但是它的弊端更加的明显。如果我不知道这个动画的名字叫做“端脑”,在观看一集的时候看到前面类似抽象图画的“文字”的时候我甚至都不会以为它是这个动画的名字,更不要谈以后会知道或者记住这个动画叫什么,也更涉及不到如何在茶余饭后和朋友或者其他动漫爱好者去推荐了。标志的现在很混乱,很多的时候的确不是设计师不努力,而是在这个日趋商业化的行业里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需要屈服于产品公司的“独出心裁”的要求。不过,应该还有几种解决方法,其中之一便是“大归类”和“小区别”。

大归类的意义在于给所有同类产品制定统一的标志格式。例如高速公路服务区,每个人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想必是看到那个绿颜色牌子就会知道前面会提供的服务。例如那个简笔画的“加油器”,“刀叉“,”扳手“以及全世界通用的“p”(泊车)。图4高速服务站如果把这中归类使用于其他服务或者产业,结果应该可以比较大幅度的提高标志设计的可识别性。就像是古代的酒铺所拥有的”酒旗“,可能上面的图像或者颜色不同,但是他们的形状或者”酒“这个文字都会是一样的,让过往的行人一眼就知道这里是喝酒的地方。那么,如果所有的银行标志或者幌子都是以一个圆形来代表钱币,然后在这个圆形的背后标注上银行的名字或者颜色,是不是在一个人需要取钱的时候会在第一时间看到这边有家银行而不是在色彩斑斓的街边牌匾上一个个去苦苦寻找?这里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存在不少,例如如果细节区分的不是特别大,会不会被消费者混淆,或者如果用颜色区分,那颜色一共就那么多,消费者不会去区分柠檬黄和土黄那么细微的差别,这时候会怎么办?难道全都垄断吗?答案其实很简单,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总会有无限的可能去创造差别,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所有细小的差别都已经用尽了,那么可以像电话号码的位数一样,去增添一个新的”位数“。

例如在一个幌子的上面再加一个幌子。这种“大归类“的方法的最主要目的和有利之处是它可以让消费者在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可以很快找到。很多时候大家所追求的事物都逐渐偏离了原本的初衷,这一点不仅仅局限于标志设计,或者更广一点的”设计“。能否在发现偏离轨道的时候努力回归正途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尤其是对于“解决问题的设计师”而言。

作者:冯思齐

消费主义的弊端篇8

1.经济法的完善促进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也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方面,人人都能够消费才能给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消费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才能扩大需求,从而促进生产,带动经济的发展。为了保障正常的消费,我国的经济法如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社会保障法以及财税法等,从各个角度全方面保障正常消费并促进消费的扩大。例如社会保障法使人们解除后顾之忧,从而敢于消费;财税法直接保障人们的收入分配,使人们有钱有能力消费;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因此经济法的完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投资、出口为主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发展。

2.经济法的完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因此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不科学的,必须向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依赖科技的进步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为此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利用能源并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法的完善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例如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第34条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这样就激励了企业发展低碳生产和绿色生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经济法的完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不协调的弊端,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结构不协调、社会经济不协调。这种现象的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市场经济的放任自由,此时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的调控措施,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可以采用经济法的手段,促进我国经济走向协调的发展方向,比如《企业所得税法》实行了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兼顾科技进步和社会事业,积极配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重点向中西部进行战略转移的决策,实现了优惠政策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经济法的完善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发展方式向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有重大意义。

二、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实现经济法的不断完善

经济法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因此经济法总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然后在对问题的解决中不断促进自身的丰富和完善。具体说来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法

2008年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以后,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损害,美国为了对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矫正,颁布了《金融改革法案》,成立了专门的金融监管委员会,负责全国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同时该法案还对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进行了限制,规定其必须在交易所内通过第三方清算进行交易。由此可以得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及其解决的过程促进了经济法的完善和丰富。

2.产业法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在2008年以后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的振兴计划来应对金融危机的恶劣影响,但基于政策的执行力较弱,国家以十大产业政策为基础制定了产业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国产业法的发展和完善,给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丰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3.企业法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因此国有企业有责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者,虽然企业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盈利,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因为其特殊性,还肩负着保证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民生的重大责任。近年来我国的部分国有企业与民争利,占据垄断地位实施垄断行为,给市场的公平竞争带来了恶劣影响。为此我国为了遏制国有企业的不良行为,对企业法进行了完善,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的经济性质,矫正了国有企业的经营宗旨,因此,促进了经济法的完善。

三、结语

消费主义的弊端篇9

关键词:纯粹;节约;健康;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65

1买椟还珠式食品包装的弊端

1.1过度包装

现如今,很大一部分食品存在着过度包装的问题,如咖啡礼盒、酒品礼盒、保健品礼盒等等,它们的包装更甚于食品本身,起了喧宾夺主的反作用。过度包装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礼品式、开窗式、填充式、应对式四种。

礼品式――迎合消费者口味和显气派,礼品盒内的产品体积较小,外包装较大。

开窗式――在包装盒上设计成开窗式,窗口以外不可见处没有产品,让消费者误以为可见的知识少部分,其余部分仍有产品。

填充式――为了使商品包装大一些,不让较小的商品在大包装中晃荡,盒内大部分填充泡沫塑料等杂物。

应对式――为了应对监督检查,在盒内放置一些礼品和其他物品来达到提高限量指标合格率的目的。

1.2独立包装

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方便携带的需求,生产出了一系列独立的小包装,虽然满足了消费者,但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包装垃圾,形成了资源浪费,没有合理的节约资源;产品的成本反而增加了,形成铺张浪费的局面,起了本末倒置的副作用。久而久之,不仅污染环境,并且产生巨大的资源浪费。

1.3劣质包装

现在许多无良商家为更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就会采用低档、劣质的材料对食品进行包装。在经过一系列往返运输、储存、搬运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会对商品产生一定的影响,起了取舍不当的反作用。在商品学中食品包装的安全性就是对包装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太过劣质,这是对食品包装安全的前提条件。商家在谋取利润的同时,也应该良心经营,合理经营,为人们的食品健康着想。

2买椟还珠式食品包装弊端的解决方法

这些食品包装不仅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也会使我国食品行业停滞不前,得不到提高,影响我国在世界食品包装业的位置。所以我们应尽快使用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应制定严格的食品包装标准,特别是制定礼盒包装的强制性包装标准;并且,国家政府也应该投入其中,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杜绝食品包装违规的现象;其次,相关部门可采取强制性手段,比如高额罚款、法律责任、对违规包装的处理采取生产企业责任制等等;最后,为了避免“过度包装”的弊端,我们应该鼓励厂家实行“适度包装”,提倡食品包装应该要为人们的身体健康着想。食品包装行业也应该行动起来,倡导无害包装和适度包装,采用更加纯粹的食品包装,树立良好和健康的消费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美好社会。

3纯粹的食品包装设计的特点

《易・乾》:“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孔颖达疏:“纯粹不杂。”人的精神如此,食品的包装亦是如此。纯粹将成为现代食品包装设计的新理念,所以日后纯粹的食品包装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特点:

3.1适用化

适用化的食品包装设计要求经济实用,一切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是一种核心的理念。在现实的物质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使食品包装的物质功能最优化,并且具有节约环保意识,充分符合消费者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习惯,运用与众不同的食品包装设计来满足现代社会人需求的造物活动。反对过度包装欺骗消费者,时刻保持一种节约意识。

3.2安全化

随着食品包装的日益复杂,安全问题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中之重。食品包装材料的不环保、造假、对食品不能起保质作用等等,这些安全隐患都对消费者的安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我应当设计处具有相对安全性、能保护食品、益于消费者健康的食品包装。

3.3人性化

人性化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说里可以找到人本主义思想的萌芽,又可以在西方资本主义哲学思想里发现对“人性”的论述。将设计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所以设计师必须把“为人而设计”的理念贯穿于食品包装设计之中,巧妙地处理食品包装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使消费者更快地了解食品包装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3.4自然化

在材料、技术、工艺及理念的运用下,起到食品包装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作用。企业应运用天然、绿色、可降解的食品包装材料,其内涵的自然环保价值延用至今,可回收合成其他行业所需的材料,从而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起到环保,保护自然的作用。

3.5美观化

不是华丽复杂的包装才最具观赏性,纯粹简洁的包装更耐看。一个好的食品包装设计应具有良好的观赏性,运用独特的设计思维来增强包装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从而提升食品包装中所蕴含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将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体现在包装设计中,让消费者在食品包装中看到文化,文化中体现别具一格的美观度,注重品质的提升。

4结语

消费主义的弊端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市场弊端;政府监管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护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食品安全不仅涉及普通民众的生命健康问题,更涉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际声望。因此,“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大话题。

一、食品质量出现问题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双汇集团旗下公司的问题产品,再到在全国掀起巨大风波的染色馒头,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给民众带来莫大的恐慌,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在损害消费者健康甚至是危害其生命安全时,还可能导致社会失稳、妨碍经济发展、影响国际合作等一系列问题。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市场弊端,政府监管失灵。

1、食源性问题突出

在工业、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注意环保,如种植业中滥用农药、化肥以及使用受污染的水源,养殖业中不恰当的使用添加剂或兽药等行为都会导致食源性疾病,引发食品安全事故。近年来,我国就出现过多例因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物浓度过高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一些农产品,如茶叶,就曾因农药残留问题遭到贸易伙伴绿色壁垒的冲击,这直接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2、由于市场运行过程中一些弊端,加剧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市场弊端除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外,还缘于食品供给主体的无限分散性,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特点。信息不对称会使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完全处于劣势地位,将导致逆向选择等各种问题,使市场不能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知情,可能导致得到错误信息的生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产品价值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进而市场就无法达到产出的社会效率水平。同时由于市场条件下存在盲目性与自发性,很多经销者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采用一系列有悖于市场经济道德法规的手段,损害消费者利益,导致整个食品市场的混乱。

3、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

反映政府监督体系不完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食品安全标准法规涵盖的内容不全面,而且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在食品流通中某些环节上还存在着空白。例如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过于宽松,其中《办理食品卫生检验单位证书的手续》对检验单位认证的规定不是很严格,而且没有详细规定检验单位的操作规范。再如食品污染的源头控制力度不够,例如在种植品种种植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监督不足。其次,我国目前施行的多部门监督体制存在重复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监管、投资、执法环节的重复,不仅浪费公共资源,而且不能有效形成监管合力,导致监管盲区的出现。再次,政府对市场食品安全抽测的规范性、标准化程度低。虽然目前我国工商、农业、卫生、质检部门都对农产品市场进行不同侧重点的食品安全抽检,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式化,检查前事先通知或让市场主动送检,这些方法难以发现问题。与此同时,各部门检测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食品检测结果的混乱。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控制

要普及科学的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素质。同时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增强我国对一些重要食源性危害的检测技术和对农药以及环境污染物方面的检测技术的应用。

2、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

首先,这有赖于政府建立有效地食品安全传导机制。将建立有效地信息作为食品安全公告管理的重要手段,及时向公众通报各种食品安全的状况,便于消费者及时了解市场现状,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次,应实现各部门之间资源信息共享化,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因素有效整合,从而进一步提高重大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3、进一步完善政府对食品的监督管理体系

使标准与法规得到及时调整并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同时,要努力与国际规范接轨,如国际上普遍接受的Gmp规范及HaCCp体系的应用。鉴于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测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并且对食品安全主要集中在对最终产品的监测上而无法对食品安全因素难以起到预防作用的现实,中国法规应明确界定HaCCp在中国食品安全管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力推行和实施这一有效的食品安全管制措施,及时发现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严厉处罚没有严格按照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企业,通过此项措施引导企业进行优质、高标准的食品的生产,促使企业从“反应型食品安全监管”向“自主型食品安全监管”转变。

4、加强对经销商的培训管理

经销商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直接执行者。加强市场对场内经销商的管理,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农产品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工商管理部门应将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以及信用记录制度相结合,从多方面提高监管水平。(其中,市场准入制度即经销商进场前需在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和流通许可证;档案管理制度即市场建立经销商相关信息档案并保持对档案的跟踪管理;而培训制度就是市场定期组织开展经销商业务指示剂食品安全培训;对于信息记录制度就是市场定期检查并记录场内经销商的经营行为,对发现的违规行为予以警告、公示、市场备案及令其退出市场等惩罚措施。市场通过提高对经销商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很大程度上提升经销商的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其获取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概念的能力不断强化。

食品安全及其监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参与,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和减少食源性疾病、食物的营养不合理造成的对公众健康的威胁,才能促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薇.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