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8:12

法理学重点篇1

一、用实验法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的手段再现某种物理现象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得出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建立和总结出来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实验可以使推导过程再现,而且实验比较直观,既生动又有趣,因此,做好物理实验,对学生突破难点、重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证明:做好实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实验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1.可以帮助克服学前概念的干扰。例如,针对有的同学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有的同学认为“重的物体就下沉,轻的物体就上浮”,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现象的本质。例如,将体积相同的木块a和铁块、B浸没在水中,松开手,让学生观察现象。实验结果:a上浮,B下沉。既然体积相同,那么浮力就相同,为什么会出现a上浮B下沉的结果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而了解了真相。虽然实验非常简单,但可以形象直观地克服学前概念的干扰,并且有助于在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

2.实验帮助学生改抽象为直观。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对于不受外力时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比较容易理解,但后者就比较难于理解,也很抽象。而我们让一个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分别在粗布、毛巾、玻璃板上滑行,比较分析推理,此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加深了理解。

3.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对有些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物理概念与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是有差别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有同学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下降快、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质量大、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我们用简单的实验就能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只有克服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才能理解应用问题。

二、利用实验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因为太抽象而又无法用实验完全演示,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只凭教师的描述与讲解,往往花大气力效果还是不明显。利用多媒体教学,则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晶体熔化”一课时,实验经常不准确且效果并不明显,使学生掌握熔化的条件与特点这一难点通常比较困难。我们可利用实验或者powerpoint设计一个多媒体动画教学课件,使学生在关键的温度注意观察,也注意观察加热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画,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发现什么时候开始熔化、要想熔化必须怎么样……学生在惊奇的情绪中认真观察、热烈讨论,最终得出了熔化的条件与特点,比较容易地将这一教学难点重点轻松突破了。

三、注重生活及实际的应用,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物理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几点:

1.讲究方法,注意实用。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物理知识的才能。老师讲课时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举例的实用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速度”这一章节时,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我们联系到体育课中的跑步,比较谁快谁慢就说谁的速度怎么样,那么很自然“速度”就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怎样来定义速度呢?我们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来比较,那么速度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有什么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2.找关键,抓本质,从实际生活中入手。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找到关键的地方,没有抓住实质性的根本。例如在电学中,能够得到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切割磁感线”就是关键,又是其实质的地方。记住不难,但有些学生不理解什么叫切割。其实,我们举割麦子的例子就可以解开:每一棵小麦就像是磁感线,部分导体就像镰刀,只要镰刀和小麦垂直或者是存在一定的角度都能够割断小麦。

四、选题要有针对性,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法理学重点篇2

关键词:“二元重点理论” 高职钢琴教学 

钢琴曲《多年以前》是《拜厄钢琴基础教程》中的一首练习曲,结构短小,内容简单,但是这首乐曲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并不简单,在学习中往往是初学者“一头雾水”的地方。如果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二元重点理论”作指导,学生学习效果会大大增强,从而增强学生学习钢琴的信心和决心。

一、“二元重点理论”基本要点和《多年以前》的结构和内容。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课堂上,总会发现一种教学现象:音乐教材、教参提供的教学重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却与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是不同步的。教材知识是重点,学生学情也是重点,在授课中两处重点会结合在一起,这就形成课程的“二元重点理论”。

  “二元重点理论”的结合点将构成新的教学重点,这样的重点才是切合学生实际的,是“生本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倘若不考虑学生实际需求,既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不体现“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最终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

《多年以前》是一首爱尔兰民歌,原名为《Long,Longago》。这首歌曲是英国歌曲作家、剧作家托马斯·黑恩·贝理于1833年创作的。钢琴曲《多年以前》出自《拜厄钢琴基础教程》,曲目篇幅短小,结构简单。

整首乐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有四个小节。第一和第二乐句的前两个小节是完全相同的,后两个小节中,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三乐句是全新的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并且第三乐句前两小节和后两小节是相同的;第四乐句完全再现第二乐句。整首乐曲呈现出“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二、在“二元重点理论”指导下的《多年以前》教学方法

  “二元重点”属于理论性质的东西,要运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它才会富有生命力。

(一)教材提供的知识重点。在《多年以前》乐曲中,第一、二、四乐句的节奏特点和弹奏方式是相同的,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左手声部。分析钢琴谱我们不难看出,左手声部是由两个声部组成的:同时在一行谱出现了既有符杆朝上的音符,也有符杆朝下的音符。乐曲中每个小节都有两个二分音符,它们的符杆是朝下的,其余的7个八分音符,符杆都是朝上的,同时在这个二分音符的上面,都有1个八分休止符。这样不仅要能看懂这样在一行谱呈现两个声部的钢琴谱,还要能够由一只手来完成两个声部的弹奏,是需要教给学生的第一个知识重点。

乐曲的第三句,是整首作品中最难的一处,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小节,但是包含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这是第二个知识重点。首先,先看看右手的主旋律声部。主旋律声部中,包含了很多双音,并且每个小节都有需要在黑键上弹奏的双音,这对于的指法的合理安排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其次,再看看左手声部。第三乐句的左手声部就简单多了,每小节由1个八分休止符和7个八分音符组成,怎样处理休止符、怎样实现双手的准确对位,也是摆在学生面前需要解决的重点。

(二)学生实际能力重点。作为初学者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把握教材的能力上总是存在差距。

在乐曲的第一、二、四乐句中,左手要完成两个声部的弹奏,并且有一个长音需要保持,这个时候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指法和什么样的弹奏方式,这是学生的第一个疑问。

在第三乐句中,在弹奏右手旋律中双音的时候,怎样变换指法,同时在变换指法的时候确保双音的弹奏整齐。这是学生普遍出现的第二个疑问。

第三个疑问也同样出现在第三乐句。左手声部有八分休止符,它的出现又该如何与右手的双音弹奏准确对位,并双手一起弹奏。

   以上三个问题才是学生急需把握的重点,不搞清楚这些基本内容,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学习问题。

(三)形成新的课堂教学重点。在新的课堂观指导下,在学生的需要与教材要求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形成新的教学重点,这个重点包含两个内容:

第一、按照乐谱的指法,左手在弹奏长音保持音时,只需把相应手指弹下琴键并且保持不放,然后按照节拍要求继续弹奏之后的八分音符。解释清楚左手的弹奏要求和指法安排,就自然解决了学生第一个疑问。

第二、双音的弹奏方式。在弹奏双音时一定要整齐,这就要求指法合理、方便弹奏。尤其遇见包含黑键的双音时,更需要手腕做出相应的动作来配合指法的转换。在讲解中示范,解决学生的第二个疑问。

第三、第三乐句左手部分八分休止符的弹奏,根据节拍、以及音符的对位来处理,就能解决学生的第三个疑问。

   确立这一新的教学重点既有别于教材的知识重点,也不同于学生的需求重点,而是一个于二者皆兼而有之的新重点。教学中要突破这一重点的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学生互相探讨,共同求解。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通过集体的力量既可以准确认识乐谱结构,还可以弄清楚乐曲中双声部的记谱形式以及右手双音的指法安排。

第二、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观摩。既然是左手有双声部弹奏的地方,就要做到保持音的准确弹奏,并且还要兼顾右手指法的变换,这是初学者要清楚的地方。

第三、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说包含黑键的双音弹奏需要手腕做出相应动作来帮助弹奏,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行学习其他带有黑键的双音弹奏的练习曲,以此作为弹奏技能的积累。

   三、践行“二元重点理论”的新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对《多年以前》进行教学时,针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的特点实施“二元重点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从中获得三点效果: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使课堂更有活力。探究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究、寻找答案,即使个别小组探讨的答案有偏差,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教的是学习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知识。

(二)互动合作互相交流才能共同提高。教师牢记的是:天才不是教出来的,创新也不是教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在同伴中会学得更多更好。学生在疑问中互助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答案,最后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问题引路带着质疑把握知识和技巧。学生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设计合理的问题作为课余作业,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学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解惑”,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直到解决问题。这就把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与教师的科学性、积极性结合起来,从而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总之,“二元重点理论”提供的是一种教学思路,在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时候,需要的是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与师生在教学环节上的交互性结合起来,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既是继承传统方法而又不同于传统方法的一种有益尝试,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新生的,教学方法在“二元重点理论”指导下,更显出青春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德强.一把高效课堂之匙[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年12月第2版

[2]李胜利.让教学更有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法理学重点篇3

关键词:物理难点突破

高中物理有诸多难点,如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现象的认识、物理过程的建立、物理模型的构建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去启发去诱导,用准确有趣的实验去演示,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突破这些重、难点,学生们就能够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窍门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觉得用下面的方法去突破,效果不错。

一、教学方法,注重实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教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1)形象类比

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既省时,又省力;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较深的理解。

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仅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去理解,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造成概念不清,给物理教学带来了了很大的困难。教师若抓住学生类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举出形象、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既可达到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又可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物理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例如,在讲解电容的定义时,电容的大小与两板间电势差及电量无关,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我用水杯来类比,对于一个做成的水杯来说,它的容积不变,跟水杯中装不装水、装多少水无关,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形象类比,首先要形象,既形象又恰当,否则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符合实际,这样才能突破教学难点。

2)巧设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的实验设计或演示试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试验的能力,又可以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学生对感性认识接受较快,印象深,记忆牢固,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

物理教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即使记住,因为不能理解,也很快会忘记。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和F的合力F一定时,随着F和F夹角的增大,F和F将不断增大。学生对比难以理解。于是我拿出准备好的重物和绳子,把重物挂在绳子中间,让学生把绳子拉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能办到,结果都办不到。由此对问题展开分析,使学生既有兴趣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结果记住。

3)引导辩论

辩论能使某些问题在头脑中逐步明晰起来。中学生尤为好辩论,可在学生中鼓励辩论,通过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得到其本质。

在讲带电粒子在电厂中的运动时,怎样可以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呢?让学生进行辩论,一组提出方法,另一组给与评价,使问题逐步明确,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重点突破,抓住关键

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重点知识与其它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知识点往往由重点知识派生而来,教学中应集中主要精力,去讲深进透重点知识,非重点知识便迎刃而解了。若不深入挖掘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最终只会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结果。当然,忽视非重点也是有失偏颇的,教学中应将重点、非重点知识结合起来,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使思维得到强化的训练,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牛顿运动定律时,学生只有理顺第一章“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才能把第二章“直线运动”规律弄清楚,为传授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打下扎实的基础,就有利于突破牛顿运动定律这一教学的重难点。又如,电磁学单元中,理解了电场,才能较好地学习重点知识恒定电流,掌握好恒定电流,再学习电磁感应和交流电就顺理成章了。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知识,还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力学部分中加速度这一物理量是联系运动学和力学的纽带;电磁学中电流强度这一物理量是电磁学部分中的生命线,掌握这点就能很好地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综合分析,总结方法

在进行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对他们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强化系列训练,是巩固、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有不少学生沉迷于题海之中,遇到困难就头皮发麻,束手无策,究其原因,除了概念不清、规律不明、能力薄弱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抓住本质去透彻理解,不善于归纳总结解题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复习摩擦力时,先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如何确定?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相当部分的学生都能总结出:按定义、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和物理的平衡条件这四个知识点去解决,方法比较灵活而全面。

四、注重选题,要有针对性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反而会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每一个重、难点。

当然,物理难点的突破,可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以上几种方法只是我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希望能给同行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乔际平,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2]师范教育司.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人教社物理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修订本・必修)物理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法理学重点篇4

1.概念型教材分析方法

物理学科中有着前人丰富的研究理论,比如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每种物理学内容都有着不同的概念,尽管概念不相同,但概念的引入、建立、应用以及发展等环节都十分相似。因此针对概念建立的教材,其分析方法应在生活实例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其共性及本质抽象化地给予科学概括及表述。

2.规律型教材分析方法

物理学科中展示无数物理量之间必然存在外在联系及内在联系,因此规律型教材必须使用实验归纳法、演绎推理法、假说法、理想实验法等进行分析。其中实验归纳法即从物理相关实验的观察和测量的基础上使用逻辑和数学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此重现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而演绎推理法则是以已知物理知识为出发点,演绎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新的物理规律。

3.实验型教材分析方法

实验型教材侧重于实验过程,并从结果中得出物理科学方法。其过程首先是观察教材所叙述的实验方法,分析其如何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构思思路和具体实验操作,再归纳和整理出实验结果的方法。

4.应用型教材分析方法

应用型教材较为侧重利用现今已得出的物理理论知识来解释和说明问题。应用型物理教材较常使用的物理科学方法主要有假设物理情境下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数学方法、分析及综合方法等。

二、深入挖掘物理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物理新教材相对于老教材而言,它使抽象的问题更加具象化,物理教材主要的教学内容包含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以及运动学,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匹配的插图,每一课内容后都有新增的“做一做”“思考与讨论”“阅读教材”“旁批”等。“做一做”主要集中于物理实验,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验过程中掌握具体细节,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学生观察、理解物理实验,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深入。“思考与讨论”部分主要集中于对知识点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学生在思考教材所提出问题时在脑中回想了一遍刚刚课上的知识点内容,并将知识点内容和已经掌握的知识相联系,使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w会分析、讨论问题。“阅读材料”则为延伸至实际和相关方法等。“旁批”则提示教材中知识点的相关方法、补充、资料以及解题指导等。教师应在讲解完知识点后,重点分析相关例题和课后习题,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将问题逐渐深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引导学生在潜意识里自行去探究相关物理问题。

三、深入结合物理教材设计物理题

高中物理题应把握教材的科学方法脉络,根据物理知识的方法论特点来设计题目;题目模拟相关情境,探讨如何解决某种物理问题,由认知冲突中考查相关物理知识点,让学生如科学家探索一般自主突破问题;以物理习题教学及复习为目的设计物理题。习题教学可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某个知识点的物理习题,着重于教材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设计。复习习题则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运用;实验题则是根据教材中的物理实验方法,设计物理实验题,重点侧重于物理理论的形成。物理教材在物理题设计方面必须全面结合重要知识点,且符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以及思维特点。问题的设计必须非常明确,使内涵外延精要,使题目所考范围尽量小而精准,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深入知识点,做到对物理题的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法理学重点篇5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思考

新课标的颁布,引发了我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这一思考不仅要体现在三维目标上,而且要注重初、高中的衔接,延续对物理的兴趣。除此之外,对科学探究的思考也尤为重要。

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试行)下的物理教材,强调三位一体,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单一重视知识的状况,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着手,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物理思想和物理学研究方法。

教材强调学生的感受和对“过程”的经历与体验,不是对过去课堂教学方式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扬弃,是在继承的前提下,改变过去的一些“过分”行为。

课堂教学注重科学探究,强调“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没有否定学科主干知识的重要地位,而是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中,不仅知道概念、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知道概念、规律是经过怎样的,用怎样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这样不但没有冲淡主干知识的重要地位,而且会更加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特别强调“重点、难点要明确”,要求“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对重点要做到:知识讲解抓住重点,课堂探究、提问体现重点,组织讲评不忘重点,练习安排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对难点注意分散,创设突破难点的情境与措施。”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教学中仍然需要突出,需要强调。同时,应注意物理思想和方法潜移默化的教育,切不可将方法知识化,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简单题目体现物理方法的,绝对不能搞难题,以防学生过于注重难题中的技巧而忽视隐含在题目上的思想方法。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就是说,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但不否定“讲授”等其他教学方法,而是提倡探究、讲授、阅读、讨论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因此,我认为,物理知识和技能虽为载体,但该讲的还需要讲,因为许多物理问题教师不讲学生难以弄明白,难以建立牢固的物理基础,尤其对重点、难点问题;该练的要坚持练,因为通过习题训练,能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领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难以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化和活化,更难以提高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分析、综合与创新能力。但这需要把握住“度”,既不能过于依赖“讲”和“练”,也不能对任何问题都探究,任何“过分”的做法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其实,广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时刻在研究和探索状态中教学,因此,新课标下应更加注重研究和探索,教学中应不断反思三维目标把握得如何等问题。

二、注重初、高中的衔接,加强兴趣培养

初中物理多以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主,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物理思维含量较低,多数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较浓,学习成绩也不错。但进入高一年级,由于课堂容量的增大,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对物理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导致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理解、把握不到位,在学习、应用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望而生畏”,成为物理学科的“学困生”,久而久之便失去兴趣。因此,解决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高中一年级首先接触的两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力学,既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教学中,如若不能使学生从零碎、分散、繁多的知识事实中建立物理情境,形成物理概念,并发现和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建立扎实的物理基础,而“水过地皮湿”,或“夹生”,过去,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程教学,要重视初、高中的衔接,适当控制教学进度,切莫急于求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要营造一种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他以前不知道的事物,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或让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思考,得出一个结论;或给学生一个机会,自己去判断、去讨论、去交流、去获得信息的学习氛围。达到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乐学的教学目的。

三、对科学探究的思考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1.科学探究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由于过去我们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注意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在探究过程中,会更好地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其实,科学探究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程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注重探究的过程,但不是轻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或忽视某一具体内容的探究结论的形成,使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后头脑中仍然“似是而非”,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或结论形成。因此科学探究,重过程经历,重兴趣培养,也同样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2.科学探究设计的有效性。探究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要分析和把握课堂教学中每个探究课题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的探究行为上,不能把科学探究活动搞成学生的“娱乐”活动,既没有收集到必要的实验数据,也无法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形成结论;同时,科学探究不能由教师代办,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即要解决好“自主与指导”的矛盾。对于不属于本节教学目标的内容,教师应给予充分指导,对于本节教学目标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要乱指导。

3.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又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则。课堂探究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可以是一个环节,也可以是几个环节,课堂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成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要把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结合起来,渗透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各个场合,积小成为大成,以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4.科学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l)课堂教学中,切忌将探究的七个要素变为知识点讲授;但必要的“形式”是必须的,因为这样可以强化、刺激师生对探究要素的认识。

(2)切忌表演式,即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甚至包括结论等)事先已做好设计,探究活动变成了学生的“机械运动”。这样不但不能有效、灵活地把握学生思维的火花(即创新点),而且会使学生失去对探究的乐趣;

法理学重点篇6

【关键词】法哲学;系统理论;学科设置

部门法哲学之所以能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部门法哲学作为现代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法哲学的延伸,并采用哲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以期消解法哲学与法律学之间的人为的障碍,消除法哲学与法律学相互脱节的现象。”[1]其次,部门法哲学侧重于法的本体层面和价值领域的“哲理”概括与探究,它倡导一种应有的理论自觉性和深入的理性反思,倡导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依托和真正的法哲学思辨之上。[2]最后,部门法哲学拥有相对独立的知识形态和鲜明的实践性指向。任何一个学科都要涉及到学科的属性和学科的归类以及某一学科的研究范式特点,从而从其属性和研究方式出发来思考其深入发展的路径,并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理论框架,以消除学科研究中的障碍。因此本文拟通过探讨部门法哲学的学科属性以及其思维方式的特点来描述“什么是部门法哲学”。

一、部门法哲学的发展态势及其存在价值

张文显在文中写到:“最近20年来,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部门法哲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日渐活跃,正在成为法学研究领域的亮点。作为现代法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法哲学对法学研究领域经典的、重大的、前沿的、疑难的问题的研究正在成为推动法学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新的知识增长点。”[3]张教授的这段话是对目前部门法哲学发展态势的浓缩概括。在中国法律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部门法哲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部门法学哲理研究的成果频频面世,比如陈兴良的《刑法哲学》、江国华的《宪法的形而上之学》、宋功德的《行政法哲学》等,除此之外部门法哲学高水平论文不断增多,讨论问题不断深化,谢晖在他的文章《部门法法哲学的长成逻辑―兼论“部门法学”的学理化问题》中,开宗明义的讲到“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不论其是基础理论学科,还是实践应用学科,其观察和研究的切入点都是部门法。”并建设性的提出了部门法哲学的学理化之命题,集中探讨了部门法哲学中的逻辑连贯性、解释合理性、对象整合性和意义关切性问题。[4]此外,部门法研究的理论化、哲理化倾向成为中国部门法研究的逐渐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截至2011年已经成功召开四届部门法哲学研讨会。这为我国部门法哲学研究者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大大的促进了其发展。

部门法哲学推动着对部门法前沿的、经典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是部门法研究的一种创新。它从法哲学层面,用法哲学方法讨论部门法中的一般理论问题并诠释部门法法理学意义。首先,“部门法哲学的存在有助于打破讲话的学科体系和陈旧的知识结构,推动法学学科整合和创新法学研究,并把法哲学的思维方式融入到部门法研究当中。当前我国法学领域过度的分科,造成了专业知识的断裂,视野狭窄”[5],其次,部门法哲学为部门法解释理由提供可能性和合理性。当某一部门法涉及到解释深层次的理论性的一般问题时,往往只局限于利用本部门学科的理论资源,显得捉襟见肘。而且只是机械性地依赖规则,而忽视规则制定背后的法理之基础,并不能完美的解释规则。“部门法哲学为部门法的学理基础并解释部门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哲学不接受任何既定的东西,相反,它对任何东西都要反思批判、前提批判,因此哲学的首先为自己奠定基础,这就决定了部门法哲学的作用之一是为部门法研究提供创新”[6],当需要解释部门法存在的问题,比如刑法中为什么规定贩毒是犯罪而吸毒却不是,这些都需要部门法哲学来解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学科间的整合,部门法哲学使部门法贯通起来。

二、部门法哲学的学科属性

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讨论其学科属性关系到对该学科的准确定位和实践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关于部门法哲学的学科属性,理论界存在三种倾向,第一种认为它属于法哲学的分支学科;第二种认为它属于部门法学科;第三种认为它属于“交叉学科”、“中间学科”。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张文显,在其《部门法学引论―属性和方法》一文中,其认为“法哲学与法律学是相对应的学科,法学体系内有法哲学与法律学之分。法哲学是哲学的法学,‘法律学’是科学的法学。科学与哲学相对应。就一般意义来说,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而、某一层次、某一问题为对象,哲学则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某一领域或方而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科学研究的方法带有‘工具性’、‘技术性’。哲学的研究方法则带有‘本原性’、‘终极性’、‘方法论’性质。科学与哲学的这些区别也是法哲学与民法、刑法等法学部门构成的法律学的区别所在。其次,部门法哲学的研究理论资源、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理论关怀主要是来自法哲学,应用法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哲学属性,同时又以法律知识为基础,致力于对现实法律制度批判和改革。”[7]部门法哲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笔者的观点倾向于第三种,但又不等同于第三种,下文会详述。

首先部门法哲学的研究同法哲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具体表现在:首先,部门法哲学具有两个成立基本的基本条件:第一,反思研究的理论视角;第二,研究对象的特定限制性(被限制在特定部门法及其基本理论)[8]。上述两个都是部门法哲学必备的因素,法哲学缺少对具体法律的关注,而部门法又缺乏反思性的思维,宋显忠有过精辟的论述“法哲学和部门法哲学在反思的理论视角、方式和方法上具有共性,在这个意义上,部门法哲学作为对部门法及其基本理论的法哲学研究,根本不同于部门法学的知识建构,而是对部门法及其基本理论的反思、批判与重构。可是法哲学一旦选择了特定法律部门为研究对象,按照严谨的学术要求,其研究的选题、材料、范畴以及论证自然发生有别于传统法哲学的理论框架的变化,也就是真的成了部门法的法哲学了。[9]其次,法哲学注重批判,注重重构,注重对法的反思性考察,注重对抽象领域的研究和论证,侧重于“价值”领域。而部门法哲学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实践理性,它于立法和司法有着更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它不仅注重揭示某一部门法律规范的确切内容,而且注重说明法规范的一般构成,在研究上往往多采实证的方法,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再次,二者研究的范畴不同。法哲学的研究范畴并不能当然涵盖部门法哲学的研究范畴,部门法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来自于具体的法律制度当中,具有巨大的丰富性,不是法哲学所当然涵盖的。最后,部门法哲学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拥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其研究对象特定且具体。部门法哲学并非法哲学在部门法中的简单套用,而是部门法基本原理的体系化。

第二种观点实质是过度强调部门法哲学对部门法的依赖性而单边地将其定位为部门法学。[10]我们不能因为其对部门法的依赖性就简单的将其归入部门法的范畴当中,实际上,它和部门法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部门法哲学以研究部门法学中带有本原性、终极性的问题为己任,而部门法学则侧重于研究某个方面,某个层次的具体的问题。其次,部门法哲学以部门法的理念为研究对象,设计部门法的规范形式和价值内容。部门法哲学注重反思和重构,并侧重研究部门法中的普遍规律,而部门法学则倾向于严格的逻辑实证,注重对具体法律规则的解释,研究的是某一领域内的特殊规律。总之,部门法哲学秉承了法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注重部门法学中的意义关切性问题,视角更为开阔,研究更为深入,传统部门法学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已不能涵盖部门法哲学的内容。

综合第三种观点,我们可以把部门法哲学学科属性概括为:法哲学与部门法的边缘研究领域。“我们不应该把‘部门法哲学’单边地归于‘法哲学’,而是认为应当突出认识和强调‘部门法哲学’作为一种交叉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双关性’。这种‘双关性’:首先它是‘法哲学的分支学科’、‘法哲学的一种特殊形态’;其次它是‘部门法的法哲学’,即‘部门法本身的高层哲理’。如果借用康德的两个哲理范畴来表达,大致可以将‘部门法哲学’一方面看成是属于法哲学的‘实践理性’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可看成是属于部门法学的‘纯粹理性’层面的内容。我们充分重视和强调这样一种‘双边性’的理性面向,将可以更好地促使二者达到一种高度完美的结合与融合。[11]我们不能否认部门法哲学的“交叉性”和“双边性”,但仅因为其研究涉及两个领域就主观的创造一个“中间学科”,或者“交叉学科”并不严谨,这里我赞同宋显忠教授的观点,不赞成把部门法哲学归纳为“部门法学与部门法哲学的交叉、中间学科。实际上,部门法哲学这一新兴研究对象,虽然它既有法哲学的属性又有部门法的特点,但“部门法哲学目前还仅止于学界的一种探讨,尚没有去的与法哲学学科和部门法学科并驾齐驱的合法地位,部门法哲学也仅仅是对已有研究的一个新蛋概括或者命名,还远没有创造出一个如中间学科这样的新学科。”[12]

三、部门法哲学的思维方式

“部门法哲学是从反思部门法的合法性问题开始的”[13]“部门法哲学是以特殊领域的法律思想为对象的反思和批判活动”[14]。部门法哲学具有反思的思维特性,哲学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它的更不特征在于提供了一种反思式的思维方式,这有别于传统的经验式的思维方式。而部门法哲学作为法哲学的延伸,因为自身的哲学属性,必然也运用哲学的研究范式和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排除经验和直觉,讲求对经验材料的理性思考,以透过复杂多变的表面而认识隐藏于事物内部的规律。部门法哲学拥有哲学的“反思”思维方式,以反思的方式不断的去更新既有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以深化对部门法问题的研究。

“反思”大概有三种涵义:“一是指知性思维,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知性思维看事物就是把事务当成孤立、静止的东西,即‘非此即彼’的东西。是思维的较低阶段。二是泛指人们的理性思维,即对感觉经验材料加以反复思考,以便透过表面的、变化无常的偶然现象认识隐藏在事务深处的本质和规律。黑格尔在逻辑学本质论中说:‘本质的观点是反思的观点。哲学的认识方法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务后面的反复思考。’[15]三是指对思维的思维、对认识的认识。即‘反思’是指思想反过来以自身为对象而展开思考。[16]孙正聿认为:‘反思思想’是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它以人类把握世界的诸种方式去追问‘思维和存在’,去揭示‘思维与存在’间更深层次的矛盾,推动人类思想的变革。[17]人们通常所说的哲学思维即是第三种意义上的反思。部门法哲学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秉承法哲学的思维方式,这使得部门法哲学严格区别于纯粹的部门法学,前者注重反思式的思维模式,而非观察与实证。

部门法哲学反思的思维方式特点在于“它把既定的思想和认识作为再现思想、再认识的对象,特别是在于通过对思想和认识据以形成的那些前提的批判而提升或变革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如果说,法律学的直接思想对象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制度、法律运作等法律现实,那么,法哲学的反思对象则是法律学的思想。”[18]部门法哲学的反思注重对前提性的反思[19],即对部门法赖以存在的前提进行审视和追问,注重关于法律规则正当性以及合理性的深层追问,正如陈兴良老师所说:“部门法学的应用性不应该成为理论浅显性的遁词,实践性也不应成为理论零碎性的借口”。部门法哲学注重对部门法的价值性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性是反思的最本质特性。”[20]而理性的批判必然是建立在逻辑的分析和价值判断基础之上的。部门法哲学作为一种超越性和规范性的思考,其价值指向也是批判与超越,批判是为了寻求发现问题的视角,关注研究部门法的价值问题,超越是为了达到学科发展的目的。批判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反思”,它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甚至怀疑现行的法律规范,试图通过敏锐的批判而达致深刻的理解。部门法哲学对于法律规范正当性的追问,不只是一种笼统的前提性和价值性的追问,而是关注具体的、不同角度的侧重点,并注重对部门法的逻辑性反思,黑格尔曾指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作为逻辑开端的东西必须是整个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据;二是逻辑中最初出现的规定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的抽象;三是作为逻辑开端的东西必须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21]某种意义上讲,逻辑性反思也是对法律规范逻辑起点的追问,即法律规范逻辑的核心基础和逻辑开端。通过过追问发现更深层次的东西,探究法律规则逻辑起点以及逻辑规则中所蕴含的正当性及其价值。

部门法哲学所具有的反思式的思维特性,使得部门法哲学向法哲学方向靠拢,并逐步完善其建构起的系统的理论逻辑体系和框架,对部门法学科的概念和范畴起到了整合作用。充分重视其反思的思维特性,注重对部门法律规范正当性及其合理性的反思有助于促进部门法展开前瞻性的思考与建构,并成为促进部门法哲学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注释:

[1]张文显.部门法学引论―属性和方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5.

[2]仁.从法哲学的范围与品格看部门法哲学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3):18.[3]同[1].

[4]谢晖.部门法法哲学的长成逻辑―兼论“部门法学”的学理化问题[J].文史哲,2002(1):142-149.

[5]宋显忠.什么是部门法哲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4):61.

[6]邱本.再论部门法哲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3):5.

[7]同[1].

[8]同[5].

[9]同[5].

[10]孙育玮.再论部门法哲学的“双边性”及其深入发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3):11.

[11]孙育玮.关于我国“部门法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政治与法律,2007(6):8-14.

[12]同[5]62.

[13]谢晖.部门法法哲学的长成逻辑―兼论“部门法学”的学理化问题[J].文史哲,2002(1):145.

[14]蔡宏伟.试论当代中国的“部门法哲学”概念[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3):40.

[15]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6]杨寿堪.哲学思维的特点[J].社会科学辑刊,1988(2).

[17]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4-135.

[18]同[1]11.

[19]同[2]28-30.

法理学重点篇7

关键词:语法策略落实效果

一、逐项突破,三步落实

语法的内容虽然广而杂,但说到底终归是由许多具体项目组成的。我们可以根据语法的结构和功能将其内容按照先一般后特殊、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逐项学习,化整为零。

我认为在实践中,每个语法教学都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在理解的基础上强行记忆语法规则,理清逻辑关系,建立项目内部的语法结构体系。第二步,在仔细分析例词、例句上下功夫,使学生切实体验每个语法在语句中的作用。选择一些典型的例词、例句进行背诵、默写,这样才能把正确的语法项目和相关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与语境和情感联系起来。第三步,把所学的语法规则放到相关的习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它们的用法。再把它们放到相关的教材中进一步验证。坚持进行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巩固所学的语法又可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系统归纳,三点框架

“语法是从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反过来指导语言实践的规则,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按照它的逻辑系统建立语法体系,其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变语法知识为语法能力。要建立较为系统的语法体系,有三点非常重要。

1.总体把握语法内容,了解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包括各类词的概念、分类、用法及构词法;句法包括句子的概念、分类、基本结构、句子成分等。同时,指导学生经常回顾,归类总结所学的语法项目,把它们放到总语法体系中再加以梳理,就能随时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漏洞和难点,运用语法解题时,便能迅速找到解决办法,对症下药。

2.指导学生认真整理语法笔记

整理的笔记体现着适合自己的语法体系,也体现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手头或许有很多的语法资料,这些资料对于语法的总结可谓准确、详细、系统但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自己整理的笔记最能贴切地反映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难度和学习方法。亲手整理的笔记比那些现成的语法资料要符合实际,有效得多。当然,整理笔记时可以参考资料,但重要的是要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落实语法体系的归类整理。比如,现行教材是按照语法功能来编排语法体系的,而且把一个语法项目编排在几课或几个单元中,我们可以按自己的学习习惯或认知能力来整理笔记。

3.对于自己整理的笔记要经常复习

复习中,一是要联想,相互对比、补充、推导;二是要联系,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联系,在教材和习题中联系,让自己的语法思维融于语言实践中。

三、突出重点,精益求精

我经常告诉学生,抓住重点可以起到提纲挈领、触类旁通的作用。只要对重点语法知识能够运用自如,语法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大半。所谓重点是指那些常用常考、易错易混又不容易理解的语法项目。比如语法里边的冠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句法里边的句子成分、主谓一致、倒装、虚拟语气,从句方面的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重点因人而异,但确定重点时要抓住“常用常考”和“不易理解”两个特征。对于那些重点语法项目,教师应该在深刻理解语法体系,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精心整合教材语法,集中教学,精讲精练。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整理好语法笔记,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最终达到潜移默化、融会贯通。重点语法项目往往难懂、难记、难用,但它们是语法学习的重点及语言运用的关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反复操练,精益求精。

四、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语法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把语法学习和日常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始终。在语法课堂上,我常给学生们讲,学语法的时候要想着语句和文章,学文章的时候你要想着词句和语法。具体地说就是要认识到语法知识和其他基础知识一样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学习过程中,要让语法学习、教材知识、项目训练、习题检测、语言运用始终能够交替进行,相得益彰。指导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定时定量的习题落实训练,要有意识在教材中找到相关语法点加以印证,要在落实后及时总结,在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处理教材和习题时,指导学生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出错的语法点放大,深挖其后的基础语法知识,复习巩固所涉及的语法知识,使其逐渐固化到自己的语言知识结构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英语》.2008年.

法理学重点篇8

关键词高考试题知识点能力

一、试题的特点

今年新疆区理综的物理试题部分、总体能较好体现高考考试说明的各项基本要求;稳中有变、变化不大,其中难度较近几年有所增加,试题类型向中挡类型回笼明确;应用性灵活性则明显提高,对能力的要求也逐渐升高,考试时间比较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察。如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基础内容,能量的观点是物理学的最基本方法,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说每年必考,且不余遗力。力学试题所占比例超过50%以上。体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坚持对非重点部分知识的考察。如:热学中的分子动理论,宏观能量变化规律以及实际气体问题分析。光学中的光电效应,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电磁的辐射。原子物理中原子模型,能级的跃迁,轨道半径规律,衰变规律,质量亏损,结合能等知识点都循环出现,切不可偏废或遗漏该部分的复习工作。

3、坚持突出学科内的综合性。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的加速和偏转的综合;牛顿运动定律和动量、能量观点的综合;电磁学部分的内部规律的综合;电磁学部分的规律和力学部分的规律的结合等都是物理试卷的最经典所在,魅力所在。这部分的难易性也就决定整个试卷的难易程度。但一般控制严谨,能够被高中接受.

4、坚持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如:微观粒子间的碰撞用相互作用的模型弹性碰撞的方法灵活的处理。又如光通过光学元件起偏,检偏,通光及结果的考问。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从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再从物理模型的过程特点找到所遵从的物理规律,最后将物理规律转化成数学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5、坚持注重物理实验操作、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的考察没有变。如:基本仪器的使用,读数,记录。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检测,如列表法,平均法,图象法等。电学实验器材选择,电路导线的连接,测量电路和控制电路的原理设计等。体现了实验方法是物理学之根本的方法。

6、坚持考察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居高不下。如:三道大题中不等式应用,二元二次方程根的求解,几何关系与代数公式的联系等。只懂得物理概念、规律,不能应用数学方法,学不好物理;具备数学基础,而物理知识匮乏也无法学好物理。坚持数、理一家,物理离不开数学的思想观点,也是今后发展物理不可或却的基础条件。学生在这些方面是极其薄弱,急需得到补充加强和提高。

7、坚持考察场的观点和波的方法。如:电磁波中的光波的偏振问题,场的矢量性叠加原理,波动的图象都是每年查考热点。其一波动方法和场的方法在高中阶段相对独特,其二它是今后学习普通物理的基础。

8、试题的设问具有开放性。许多试题的内容背景及所涉及到的物理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熟悉的但设问的角度新颖,这种设问角度的变化是针对中学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计算、轻分析;重定量、轻定性”等教学薄弱点而来的。

二、我们的高三物理复习策略

依据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鉴于物理高考的新特点,总体上做到通晓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熟悉掌握高中物理的研究方法;提高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和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做好总体复习计划方案,克服工作随意性。

(1)复习时间计划:划分三个阶段:8.5~3.30基础知识系统复习、4.1~5.10方法能力专题讲座、5.11~6.5综合模拟练习,分步实施。

(2)明确各阶段复习内容及要务的计划。第一轮复习以知识梳理,整理结构、理清体系关系,建构结构框架,寻找章节线索,攻克本章重难点问题,梳理知识点为主。把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研究方法,五种能力全面系统展开“点、线、面、体”形成一体。应当稳扎稳打,不要过快,过深,以知识复习为主。

第二轮复习以总结方法,归纳思路,重点、难点、深度的深化和能力提升为主。实施专题讲座形式,既典型习题类型的处理及求解;相互渗透的综合问题的处理及求解;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为核心。

第三轮复习以强化训练全面提升,迎接备考为宗旨。既以查漏补缺知识点,提高解熟练程度,洞察高考动向,调整学生状态。以精讲多练为主。实施三个阶段,达到三个目标“懂、透、化”。

(3)选择确定复习资料计划。资料不够万万不行,如单元复习的、章节检测的、综合提高的、模拟训练的。复习资料要视学生情况而选,过多、过杂、既经济浪费又消耗学生精力,实际效果并不好。关键是资料的质量,教师要认真筛选,严格把关。其次是资料的使用也要分阶段分时间,它的时效性极强,不可提前或滞后,否则影响效能。资料的备选一定要提前,教师手上可多些,以供参考。

2、加强基础立足基本是中学物理的教学复习的首要任务

(1)识记、理解概念的定义,单位、字符、标矢性,物理含义,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冲量、动量、功能等

(2)理解掌握公式规律中的量的含义,公式含义,成立条件,使用范围。如F=ma,(3)落实基本方法的使用技巧,如:受力分析的方法、受力分析的常用方式,受力分析的原则,受力分析的步骤,受力分析的图示画法。又如运动学部分的复习:物体运动分类方法(轨迹上直线、曲线;受力上平衡态、非平衡态;大小上宏观的、微观的;繁简上典型的、复合的等),常见基本运动形式(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与波动),判定物体运动形式方法(分析物体受力,确定该时刻的速度以及力与速度的夹角),描述运动形式常见方法(文字叙述、数值列表、代数公式、几何图象、物理实验、矢量图示)物体运动的特点(独立性、等效性、等时性、矢量性、和相对性),解决复杂运动的一般方法(化曲为直等效代替、改变物体的参照系、抓住物体运动的特点及运动的关联性条件,如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4)从建构知识体系弄清相互的联系与区别,提高综合效能。如: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各自的任务、特点、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又如力学内部的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三大观点的比较与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力的作用方式引起的原因,(即力的瞬时性效果、力的时间积累性效果、和力的空间积累性效果)以及对应的状态变化的不同,(既速度变化、动量变化、和能量的变化)。它们的共性联系即宏观的机械运动、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均涉及力和速度。它们的应用范围的不同(恒力变力、直线曲线、研究对象多少等)、使用的优劣程度等的不同(矢量性、标量性;物理过程多少等)。通过比较分析,深化力学的核心,解决了力学的重点难点。

(5)规范强调必要的学习习惯如画图,单位换算,符号的含义,公式的标矢性等。

开始老师可以做些示范,引导同学尽快适应这种模式,以后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点拨为辅,这个阶段复习时间较长,需要循序渐进。力学复习越扎实,物理的基础就越牢固,将来其他部分的复习迁移就容易,耽误的时间可以弥补,好比就象滚雪球。

3、时时处处突出重点,克服难点。

(1)注意重点难点的变化性。如:新课的重点难点,复习课的重点难点不同。力学、电磁学的重点、难点。知识上的、方法上的、能力上的重点难点的差异。

(2)注意重点难点的相对性。如:知识点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和方法归类中的重点难点相对不同。如:高中物理的核心问题所在即求解各种性质力的大小和方向,求解各种性质力的冲量的大小和方向,求解个种性质力的做功大小及正负;高中物理的解题特点一类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另一类则是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高中物理问题的思维类型,一是从时间上寻找量间规律,另一类从空间上寻找量间规律,这些问题都是较高层次的重点难点。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极大的问题,有时需要老师反复讲理论,反复在习题中深化,方能得到解决。

(3)注意重点难点在试卷中的把握和处理。如:计算题中多个知识点组合问题;复杂物理情景的分析问题;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难点是不同。务必使学生对此有个清楚的理解和认识,自己处于什么阶段,那个层次。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个人灵活处理。

4、做到全面性与深刻性的兼顾。第一轮复习提倡全面性,第二轮复习强调深刻性,第三轮复习突出针对性。内容多,时间紧,如何兼顾,也是对教师的考验。如:复习热学部分、光学部分和原子物理部分,必须复习到位,但无须过深;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也要到位,尤其是物理实验部分是学生的死穴,电学实验的复习定当具有深刻性;代数公式与几何图象方法都要兼顾;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也要注意兼顾。而象牛顿运动定律,动量、能量问题的各式各样解法就必须要花大力,做到深刻性透彻性。

此外习题类型要全面性,类型规律要深刻性,形式要多样,难易程度要适中,尽可能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练习要有效,检测要同步,总结要及时,讲评提倡效率。

5、能力培养要渗透在复习之中,能力的训练要结合知识,发展能力要循序渐进。我们都知道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试则以能力高底定胜负,为此培养学生能力就成为高三复习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能力,通俗的讲就是知识+方法+技巧;高考对能力的要求很具体,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和训练要结合知识点而展开,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如: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等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利时机;又如:天体的运动部分,=mg的几组公式变化应用,则是开展推理能力的好地方;力学三大规律的应用选择判定使用,就是培养锻炼分析能力的最佳场所;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如此,不再叙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但不能急功近利,发展能力要循序渐进,一定要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引起质的升华。

三、非智力因素不可忽视

1、解答物理习题的思维操作规范

2、解答物理习题的书写操作规范

3、物理考题的应试技巧与策略

法理学重点篇9

摘要: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虽然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希望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65-01

进入高中阶段的很多学生依然要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并且学习的知识难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因此教学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虽然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本文就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希望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应该对存在于教学中的问题引起重视。为了使目前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本文对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进行了以下分析。

1、难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的难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因此较之于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更加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然而有效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应用,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而在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的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依然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

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且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通过地理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然而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度并不高,由于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较多,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将注意力集中于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3、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地理是一门包罗大量知识点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将知识点呈现出来,需要对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应用。而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有效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课堂教学的起伏性降低,影响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同时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使得学生在理解一些知识点的过程中会遇到思维障碍。因此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及时提升自身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开展。

4、对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没有引起重视

在很多学生眼里,地理是一门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有效掌握的学科,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将时间主要应用于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而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着更多的发展危机,很多生态问题都需要通过地理知识的应用才能加以解决。高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任,只有能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学生对知识实际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进步。

二、解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与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注重对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教学

现代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学生是否能够高效的掌握知识点。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学习时间十分紧张,因此不可能仅仅通过时间与汗水的方式去提升地理水平。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地理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够以较少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收获大量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2、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现代教学的一大主题,地理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为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点该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生活,在学习的知识点的引导下去思考生活。

3、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一些传统的无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教师最好进行相应的取舍,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学习,并将新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适当的结合起来。

4、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法理学重点篇10

东北财经大学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和全日制普通教育、非全日制普通教育两种办学形式。全日制普通教育系列中,学校有31个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含自主设置21个),3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含自主设置16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经济学门类中的产业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为部级重点建设学科,数量经济学为部级重点(培育)学科;管理学门类中的会计学为部级重点学科;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为部级特色专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2517人,其中师资总数1503人,教师中教授215人,副教授529人,博士生导师98人。学校拥有部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暨南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

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金融学与资本市场、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等8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立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校拥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部级重点学科、8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3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303人,教授421人,副教授596人。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目前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0个硕士点。

全校在编教职工2842人,有专任教师1668人,其中教授286人,副教授58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4.3%。

山东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

学校现有专职教师3700余人,院士7人,教授106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9人。

学校学科齐全,特色鲜明,涵盖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11大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8个二级学科;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60个,覆盖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领域。

西安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管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5458人,专任教师2391人,教授、副教授1500多人。

学校有本科专业7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5个;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前身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管、法、文四大门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商务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目前,学校下设15个学院、1个直属系,并设有研究生部和体育部;拥有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7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