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十篇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十篇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8:08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拟真游戏中学习;园环境中体验;生活交往中反馈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228-01

《纲要》指出:“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突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笔者在工作中观察到,不少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素质方面认识不够全面,具体教学任务实施难以全面,存在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对健康教育目标落实有失偏颇。那么,如何根据幼儿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1.让幼儿在拟真的游戏中主动学习

游戏对幼儿健康发展是必要的,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天然资源”,尤其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能助幼儿快乐地成长。遵循幼儿学习特点,从幼儿兴趣和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或创设拟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情景,把孩子被制约的欲望与心理转移到对社会有益的、健康的、有创造力的拟真游戏中,愉悦身心,体验快乐,帮助每个孩子积极适应集体与主动发展,同时在拟真的游戏中促进幼儿不断接受新知,培养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性格,在愉快的情绪氛围中,诊治个别性别内向胆小,行为异常不守规则约束的孩子得到矫正。

如设计游戏《抱一抱》、《有魔法的一分钟》、《小兔乖乖》等,把孩子各种感官和动作综合在情景中,孩子扮演××等不同的角色,忘我地跟随乐曲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活动中,特别是平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孩子也会受到情绪的感染和这种氛围的熏陶开始乐观自信。除此而外,健康、艺术、语言等学科开展的拟真角色游戏,创造性游戏,都有助于幼儿良好心理行为的养成。

2.让幼儿在良好的园境中活泼体验

幼儿园良好的硬件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健康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只有适宜的环境,才能启迪儿童的积极纯洁、健康的心灵,对幼儿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应从幼儿园(班)综合环境打造入手,以“美”为景,以“善”为真,以“乐”为趣,以“爱”为魂,处处体现和谐文明、快乐向上的文化氛围,组织幼儿参与环境建设,让他们体验创设过程中的快乐,从幼儿自己或同伴的作品中,从教师尊重的言语赞扬和鼓励的眼神中直接得到愉快的情绪,使他们喜欢自己的幼儿园,喜欢自己生活的空间,进而热爱社会,热爱人生。

如创设的《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这个主题活动,就是因为我园有一名侏儒幼儿,由于身材矮小,说话不清楚,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教室里发呆,性格内向,自卑较重。为了培养幼儿的爱心,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关爱残疾人,结合本园本班实际,设计这一情感体验活动。让幼儿从小学学会“关爱”,培养友好的态度和行为,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分享互助,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构建社会的整体和谐。

3.让幼儿在生活交往中真实反馈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篇2

关键词:学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43-01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新的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知识等智能素质,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等心理素质。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心理素质教育观念

虽然相关政策文件已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受传统重知识、轻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幼儿园和家长并没有对幼儿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并根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原则、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途径,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同时,家长也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把家庭教育作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幼儿早期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是一种具有自发吸收力的心理,这种心理不断自发地按照其自身的本性自己的尺度。自己的机制将周围环境的一切信息筛选加工,固结于自己的心理世界。既然幼儿早期的心理是自发的无意识的,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就要重视幼儿早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自觉地维护幼儿的主观自我意识!

二、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由于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性格,智力潜能也不尽相同,有的幼儿先天聪慧,口齿伶俐,有的幼儿活泼开朗,爱好广泛,有的幼儿则孤僻保守,不善言谈,教师应细心观察记录,了解幼儿,用心接纳每一个幼儿。让幼儿感受到爱,关心和呵护,作为教师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当中,并要预防幼儿抵触情绪的产生。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行为有重大影响。所以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里健康教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各尽其职,注重恰当的教育方式

1、家长方面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接触最多的场所,家长和老师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家长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方式,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心理。放任、溺爱、过分保护或者对幼儿的行为、交往活动做出种种限制,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只会导致幼儿各种消极心理的产生,如自私、易发脾气,太过依从成人而缺乏主观能动性。同样,家长自身也要做好榜样作用,如果家长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敌意、自制力差、与人不友好等,必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地通过言行表现出来,因此,家一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家庭生活氛围。

2、教师方面

幼儿教师同样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因为幼儿有较长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他们对幼儿问题的处理方法,对其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幼教工作中。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协调的行为、适度的反应、较强的意志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正确表达和调节情绪,自觉抵制与纠正幼儿不健康的各种行为。要不断丰富幼儿的心理卫生知识。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安排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营造公正活跃的班级气氛。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克服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倾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注重表扬和激励

根据各班幼儿不同的心理表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对儿童进行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表扬,激励等手段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对幼儿进行表扬奖励,就是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符合教育者所预期的认识或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的过程!表扬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被教师广泛地接受和采用!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表扬奖励是把双刃剑,适当的表扬奖励可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消除其不良行为,强化其优秀品质的形成;适当的表扬奖励则有碍其优良品质的形成,甚至还会使幼儿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质!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金华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杜代章:大力加强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J].学前教育研究,1985(25)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篇3

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挖掘其在发展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方面的潜力,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主动性的发展。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感受“我成功”的愉悦,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孩子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加强幼儿“我行”的信心,积极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未来人才应具有很强的竞争、创新意识与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许多民间体育游戏如斗鸡、跳皮筋、捉鱼、跳房子、捉迷藏等,都带有一定的竞争的性质,参加游戏的每位幼儿都会面对失败或输赢,尽管游戏本身是愉快的,但面对游戏中的失败,他们会产生挫折感,自信心会受到打击,个人情况处于不安、烦躁的状态之中,他们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各种困难或暂停游戏。但幼儿都有好胜的心理,生动有趣的游戏又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为了参加游戏,他们只有不断克服困难,发展自身的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要培养幼儿的勇敢品质,必须教幼儿知道什么是勇敢。勇敢不等于蛮撞和冒险,有的孩子喜欢做一些自己认为很勇敢,但却比较危险的事情,这时,教师除了要及时阻止幼儿的这种冒险行为之外,还应该让幼儿了解其中的危险性,教给幼儿一些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勇敢和冒险、蛮撞的区别,认识勇敢的真正含义。幼儿时期,孩子们经常出现遇到困难逃避的现象,小班尤为明显。有的幼儿明明通过努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由于害怕在某过程中遇到困难,往往不想做、不去做。

情景一:民间体育游戏《跳房子》中,要求参加的幼儿,不仅能双足跳,而且要能够单足跳,在后来的改编游戏中,要求孩子在单足跳的同时,在另外一条腿的弯部夹沙包等物品,并且要求不能掉下来。这个游戏对孩子的要求是严格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一旦腿部的物体掉下来,就算失败了,所以许多孩子在游戏之前,都积极地训练单足跳,单足夹包跳。一次游戏中,所有的孩子都在尽情地玩,突然在一个角落里传来了“呜呜”的哭声,我发现天天坐在地上,双手捂着眼睛在哭呢?我以为是谁伤了她的眼睛,连忙跑过去,拉起她的手问:“天天,是谁伤着你了?”“不是,老师,我学不会单足跳!我不能玩跳房子的游戏!”说完又哭了。我拉起天天的手,说:“老师有一个办法,你只要站起来,马上就会单足跳了!”“真的?!”天天半是相信半是疑惑地站起来,我和她双手相牵,用单足跳起来了,天天能熟练单足跳了。在她沉浸于单足跳的快乐中时,我悄悄放开了她的小手,她自己也能单足跳了!我大声说:“天天,你自己已经学会了单足跳了!老师为你高兴!”

反思:在有些时候,孩子们因为一时的耐性不足,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这个时候老师的鼓励和适当的用手拉一把,会给孩子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在上面的案例中,天天其实已经作了大量的练习和努力,只是在时间上,她有点等不及了,对自己产生了“我不行”的失望感,在老师的及时帮助下,她很快就能自己单足跳了,同时也产生了“我行”的自豪感和愉悦感。所以孩子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帮助的,鼓励对胆小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适时地鼓励能使幼儿增加信心和信念。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做为教师首先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孩子,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对于那些胆小的孩子就应该倍加的关心和爱护。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应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你真行”、“你真棒”。

二、给幼儿“我成功”的体验,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民间体育游戏是幼儿自娱自乐、自我学习、发展创新的过程,能否顺利游戏,取决于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取决于幼儿的自我评价及对同伴的监督,幼儿必须在游戏中及时调整自已的动作,注意吸取别人成功游戏的经验,才能取得下一次游戏的胜利,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学习同伴的长处,判断同伴的失误,学习主动性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幼儿在自已游戏过程中还会不断尝试新动作、新玩法,以提高自身游戏能力,更能刺激其他幼儿,想早日学会,展开游戏的主动性日渐提高。

情景二:我们通常在秋季到冬季的时间里,让孩子参加拍球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根本不能掌握小小的球,有些孩子说:老师,我的球又跑了!我们老师一边和孩子们一起拍球,一边用语言鼓励孩子们要不怕失败,坚持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投入拍球的训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许多的孩子都熟练地掌握了拍球的技巧,纷纷跑到老师的面前,高兴地说:“老师,你快看!我会拍球了!”孩子快乐之情溢于言表。在我园举行的拍球比赛中,一个孩子在3分钟内拍出了五百多个的好成绩;孩子们掌握了单手拍球后,我们又启发幼儿训练了双手拍球,和单手拍球一样,孩子们也经历了不会――较熟练――熟练――很熟练的过程,在双手集体比赛中平均都在2分钟之内拍出了近四百个的成绩,活动中,孩子们除了体力得到了锻炼,右脑得到了开发,充分体验了成功,增强了参加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生活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66-01

一、前言

幼儿教育主要包括健康、语言、艺术、社会及科学等几方面内容。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健康教育包括日常健康行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教育等,其教育内容直接决定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不仅直接关系着他们身体的健康发展,还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并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幼儿实现健康教育的目标,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健康教育对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主要涵盖了日常健康行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下面,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

1.对幼儿进行日常健康行为的教育

对幼儿进行健康行为的有关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以下三点。首先,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即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需要以儿童的年龄特点及需要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规定,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吃饭、睡觉、洗漱等生活习惯,并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例如,为了鼓励幼儿形成自己穿衣、吃饭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将教育内容穿插到游戏或是儿歌当中,这样幼儿的行动欲望就会更加强烈,从而有利于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其次,促进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还包括对幼儿卫生方面的教育,具体包括个人卫生教育及公共环境卫生教育。例如,引导学生养成不乱扔垃圾,以及勤洗手、勤刷牙的好习惯等,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来引导幼儿做一个讲卫生、爱环保的人。最后,帮助幼儿养成健康吃饭的好习惯。正确的饮食习惯是实现幼儿健康的保障,教师应重视引导幼儿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帮助他们改掉厌食、偏食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将艺术与教育相融合,来实现对幼儿的教育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将橘子比作小船,把胡萝卜制作成幼儿感兴趣的图案等,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

2.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儿童只有具备了充分的安全常识,才能减少生活中的危险事件。保证幼儿的健康不仅需要教师及家长的保护,还需要幼儿自身的努力,这就对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幼儿教师应通过开展多样性的安全教育活动来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例如,教师应教会幼儿如何辨别安全标志,如何正确使用剪刀以及如何火中逃生等。只有安全教育融入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与生活环节中,才能使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更牢固,形成良好的安全生活习惯。

3.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指有足够的心理强度、能够正确认识压力、有勇于直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充分的适应能力等。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必要因素。对幼儿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鼓励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增强自信心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幼儿保护、照顾动植物去培养他们的爱心与责任心,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好事评选活动去激励幼儿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总之,幼儿只有养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才能配合教师的教育,最终养成良好的、符合文明社会要求的生活行为习惯。

4.加强幼儿体育锻炼的教育

一个人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因此,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幼儿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只有幼儿喜欢上运动,并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才能真正发挥运动的积极作用。幼儿教师可针对幼儿的身体素质特点开设体育课程,引导幼儿加强体育锻炼。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引入游戏、体操或舞蹈来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同时,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运动,形成爱运动的好习惯,最终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结束语

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核心是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幼儿园时期是进行健康教育及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为了保障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首先,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及教育水平。其次,要实现家园合作,即通过幼儿园及家长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最后,幼儿的健康还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总之,要让幼儿真正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去消除危害幼儿成长的隐患。

参考文献:

[1]陈西玲.儿歌在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运动状况及策略[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篇5

一、创建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健康情感。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德性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决不能忽视对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

首先,应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培养和发展其积极的情感。

需要是情感产生的重要基础,我们在注重满足幼儿物质需要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尊重和满足其合理的精神需要,如:教师、家长要随时以亲切的微笑、和蔼的面孔出现在孩子的面前,跟他们亲切地交谈,适度地给他们以抚摸、搂抱等,让他们获得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敢于放手,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以促进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努力为幼儿创造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移情”的作用,培养幼儿高尚的情操。

成人要有意识地与幼儿交往,特别是多与胆小懦弱的幼儿交往,鼓励他们敢于表现自我,善于与人交往;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幼儿与小伙伴交往。如:教师要经常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自由交谈和玩“过家家”等交往游戏活动,家长要多带孩子串门,允许和欢迎孩子带小伙伴到家里玩耍。并注意教育他们在交往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通过交流双方或多方的感情移入(即“移情”),使幼儿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同情别人的不幸。

另外,还要为幼儿创造情感表现和情感调控的条件,培养幼儿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修养。当孩子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表现出跺脚、哭闹等消极情绪。成人应给其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场合,让其发泄出来,因为不满情绪的压抑有碍身心健康。但还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情感,提高情感表现的自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激发他们从小充满热情、积极向上、具有乐观精神,才能促进他们高尚情操的萌芽。使他们今后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自觉调节和克服消极情感,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之需要。

二、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

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长期对儿童的观察与研究,曾做出如下论断: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在生命的头六年里,儿童具有下意识的感受吸收能力,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因此,幼儿教师要深入研究幼儿心理健康。不仅是理论上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和日常教育的经验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从小建立一个健康的心态,茁壮成长。

三、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幼儿的健康情感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德性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要重视对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它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

四、改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这使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

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使得我们在幼儿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篇6

通过调查表的反馈,我们得出:第一、幼儿在学习兴趣与习惯、责任意识、社会适应性、生活自理能力、意志力方面表现最差和较差的合计人数在所有调查幼儿及其项目总次数中只占9.3%的比率,却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所在。正是这些看似渺小的不良心理表现影响着幼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迈进,成为诱发日后心理健康的根源;第二、有些心理问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而是幼儿社会化不足的表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与幼儿园教育的影响能自然减轻甚至消失。所以,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心理及其问题;第三、幼儿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会成为不良行为习惯的基础,有些则直接构成不良品的行为的组成要素。因此,我们应当看到教育力量的潜质所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和矫治心理疾病,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知道,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幼儿可塑性极强,幼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你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与干预,指导和矫治其行为,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为了搞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特提出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就我们幼教主管部门而言,必须重视幼教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幼儿园任用的教师必须符合基本的要求,尽管我们是企办幼儿园,但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准、学历水平等等都要达到标准的要求。要不断鼓励、支持教师继续进修和学习,这样才能保证这支幼教队伍散发永久的青春活力,紧跟幼教事业的步伐。给不同层次的教师委以不同的教育重任,促使他们不断地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在教学研究当中,因人而异分配程度难易的课题或内容,为每一个教师压一副担子也不失为促使教师上进的一种方法。通过督促、检查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在教师工作具体量化时,应充分考虑他们是否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已有而是否愉快、主动来园为一向依据进行考察等。

二、就教师而言,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作用。

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提高教育理念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到幼儿教育观、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在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的、重要的素质。一方面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过程中的基础和中介,它辐射、渗透到其他各项素质之中,制约着其他素质形成的效果: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又具有能动性,它可以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到重要的选择作用,而且对自身还可以起到调节和整合作用。如品德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增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现代国际社会对现代幼儿教育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它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方式和手段的运用、评价标准的制定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社会里,不仅仅需要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长,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幼儿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价值,相信每一个幼儿有发展自我的潜能,而不能仅以动手能力、智力水平衡量评价幼儿。未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也必将形成人人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其次,幼儿教师要树立长远的目标意识,不断钻研《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心理科学知识,即使与幼教新动向接轨,从而转化为内在动力,用创新的思想武装自己,努力付诸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指导能力,主动为幼儿营造健康的心理教育环境。将从单纯注重幼儿智力转向注重培养幼儿智力与培育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并重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是国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与要求。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国际教育会议,会上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叫“学会关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并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学会关心”和“四个学会”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对世界各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加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及今后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注重幼儿个性品质与社会性品质培养的重要根据。

在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有关教育目标部分,对教育者的要求中多处提出“让幼儿……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等。

国际上,1992年,经叶利钦签署,俄罗斯《联邦教育法》颁布旅行。《联邦教育法》规定俄罗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包括了使儿童的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保证儿童创造性、才能和兴趣的发展等内容。日本近年颁布了新的《幼稚园教育纲要》,新纲要重点修改了教育目标的一些内容,在保证儿童个性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发展幼儿“人际关系”、“关心”等社会性品质。新西兰幼儿教育的目标明确规定要使儿童在社会性、情感、智力、体力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在美国,学前儿童通过教育必须形成良好品质包括自信、自主、好奇、独立、坚毅、平等、交往、合作、自我约束、关心他人等方面。可见,幼儿教育培养目标,各国因各自的具体国情有别,规定的要求有所侧重,但注重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却是共同的特点。原先侧重幼儿单一和片面的认识使儿童能够较快适应今后学校教育这一具有明显“补偿”性质的幼儿教育目标己逐渐重新确定为促进孩子潜能发展和教孩子适应社会。在个性培养方面,各国比较重视发展儿童的兴趣才能,教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培养创造性,德国甚至明确提出把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作为幼儿教育目标的核心。在社会性品质形成方面,尤其强调交往、合作、关心、劳动、学会做人等。社会性品质与个性品质的培养两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承,这是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三、就幼儿教师教育策略而言,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进行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

首先,要改变教育模式:由整齐划一趋向以幼儿为中心,关注个性、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搬中小学模式。这是因为幼儿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较低,且心理活动有明显的形象性与不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在计划、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脱离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去按中小学模式进行,而只能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其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地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幼儿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此外,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是根据幼儿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创造性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已在经济发达国家兴起,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并将成为未来幼儿教育革新的重要标志

未来社会需要有个性特色的创新人才,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突出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它要求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因材施教,建立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目标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是富有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中国的幼儿教育应以培养个性化的、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目标,克服传统教育中的呆板性、封闭性、同一性,关心和爱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帮助幼儿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尊重幼儿个性,发展和完善个性,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创设让幼儿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的宽松环境。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有个体取向,主要是培养“健康的自我”。但由于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速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而且在对个体的观察中我们会发现,儿童个体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智力的问题,也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更多的是其自身成长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关注幼儿富有个性特色发展的过程评价,通过建立“个体发展档案”了解幼儿的需要与发展,发现每个幼儿成长的特点和潜力。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从补救性为主转到以发展性为主

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为此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即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构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发展性为主模式是将全体幼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幼儿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幼儿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卫生咨询工作开始,从解决幼儿的心理障碍人手的。但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以全体幼儿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将成为人们的共识。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体现教育内容内涵的变革。尽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按健康、语言、社会等相对区分的五个领域来表述教育内容的,但内容的含义已不局限在某些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要求上,而指向幼儿参与的教育性活动,指向希望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或形成的“基本素质”。例如,健康领域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表述,指向的是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能力的学习;而社会领域中,类似“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养成对他人、对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的要求,显然属于”学会共同生活”的内容。这些都是幼儿心理健康需要的“基本学习”、“基础学习”。

再次,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篇7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

首先,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具体的卫生保健知识,使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树立了“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这就为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幼儿健康教育讲座,使他们了解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促使他们主动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家园共育。

二、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

首先,通过安全和礼仪品格等健康教育活动课向幼儿传播健康知识。笔者认为,在幼儿园开设幼儿安全和礼仪品格教育活动课,是幼儿学习和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由此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对小、中、大、学前班的幼儿进行安全和礼仪品格教育。如:小班的活动“不跟陌生人走”“礼仪三字经”“礼貌用语”;中班的活动“不离开大人和集体”“礼仪三字经”“学会倾听”;大班的活动“一日三餐有学问”“我不怕困难”;学前班的活动“认识我的身体”“火灾发生了怎么办”等等,还可以适时组织幼儿进行安全防火、防震演练。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积累健康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健康态度,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学会自我保护,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个性品格的养成,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其次,把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教育领域之中。如:在绘画和看图书时,提醒幼儿坐姿端正、握笔正确、手眼保持一定距离;通过语言活动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说话礼貌、注意倾听、清楚表达;通过艺术活动抒发幼儿内心的情感,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

三、在生活中让幼儿养成健康行为

首先,让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养成健康行为。一是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如: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礼仪小天使”活动,在早晨入园时让身披绶带的“礼仪小天使”站在幼儿园门口引领小朋友们问老师好;在晚上离园时让“礼仪小天使”引领小朋友们说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等等。二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进餐时要安安静静、细嚼慢咽;午睡时睡姿为右侧卧或仰卧等等。三是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如:大班的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学前班的孩子要自己叠被子等等。另外,我们还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等环节,培养幼儿热情、勇敢、自信、自我保护等一些健康行为。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篇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可见,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必须要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幼儿对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幼儿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幼儿逐渐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创设适宜的物质条件,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合适的桌椅是良好体态形成的物质条件。幼儿园和家庭都应为幼儿提供高低适合的桌椅,使幼儿坐的舒服、身体挺拔。合适的桌椅一般为幼儿就座后,大腿与小腿基本成直角,两臂屈肘后,小臂自然搁上桌面,上体保持正直。合适的桌椅是培养幼儿健康体态的物质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弯着腰、弓着背或随意斜靠在桌子上看书、画画、做桌面游戏或看电视时,要及时提醒幼儿,必要时可作正确的示范和要点讲解。正确的坐姿是:脚放平,肩不耸,头不歪,身体正,阅读写字时,胸离桌子要有一拳的距离。正确的站立姿势是:站立时两脚分开,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头正肩平,挺胸收腹。正确的走路姿势是:走路时上体保持正直,两眼正视前方,肩部放松,两臂前后自然摆动,落地要轻而柔,脚尖向前,保持平衡。各种正确的姿势应从小培养,逐步达到古人所说的:“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睡如弓。”

 

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发育的重要基础。使孩子获得多种矿物质、维生素,以及适量的蛋白质与脂肪,对孩子骨骼、肌肉的发育成长是十分有利的。教育幼儿从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跑步、跳跃、游戏、体操、舞蹈等运动,是促进健康体态形成的积极因素。在体育锻炼中,应让幼儿尽量用双侧肢体做运动或全身活动。总之,讲究科学,才能培养幼儿健康的体态。

 

三、健康教育要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一)重视感知与体验练习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让他们亲身感知和体验,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如幼儿在喝牛奶时,我们让幼儿感知并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了哪些地方,通过讨论知道了食物在身体中经过的器官。在帮助孩子们了解食物在各器官的变化时,又可让他们嚼一嚼硬硬的饼干,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幼儿通过多种感官的感知与体验练习,获得自然、生动的知识与经验。

 

(二)重视动作与行为练习

 

幼儿一些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在群体中通过模仿练习获得,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为要反复让幼儿练习,从而加深理解,形成稳定的动作和行为习惯。

 

四、发挥环境的作用,让幼儿在温馨、安全的氛围中乐于学习,丰富其健康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生活能力培养时要充分的考虑幼儿所面临的困难,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给幼儿增强健康的方法,改善幼儿对增进健康的态度,训练幼儿保持健康的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墙饰布置、教育专栏宣传健康知识及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常识,在活动中感知体验知识。

 

五、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途径

 

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幼儿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幼儿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游戏等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机会,让幼儿在与环境、与周围人和事的互动中进行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时更要注重让幼儿在反复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获得提高,因此在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幼儿搭建学习的平台,帮助幼儿建立“我能行”的自信心是必要的工作。

 

幼儿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所以应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物体与空间更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通过户外活动器械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在各领域教育中。

 

六、激发主人翁意识,让幼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积极学习

 

随着自理能力的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更强了,做事情的积极性更高了,什么事情都想自己亲自做一做,体验一下,新想法也增多了。《纲要》要求“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

 

孩子们都喜欢“寓教于乐”的教育手法,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比如和幼儿一起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新的规则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生活经验;运用亲身体验法,帮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引导借鉴同伴经验,帮助幼儿学会更好的生活等。

 

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教师在进行集体健康行为指导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健康行为的个别指导。在加强幼儿体能活动,增强幼儿的体质的同时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给幼儿自由选择、讨论、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

 

七、家园共育

 

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家庭教育的内容密切相关,幼儿园中有个人与公共卫生问题、饮食问题、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在家庭中同样存在。因此,通过多种活动让家长转变健康观念,不断完善健康意识,明确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儿健康教育目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实施有效教育。幼儿健康教育必须要取得家长的共识,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更快、更好、更巩固。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篇9

关健词:幼儿心理健康

新《纲要》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幼儿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将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确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向与教育目标: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是幼儿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开展多种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提高教师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在工作中我们注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组织她们学习一些心理学相关知识内容,发挥教师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作用,为有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利用幼儿发展性原则、非价值性评价原则、主体性原则教育和引导幼儿的做法与行为。例如:在环保教育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探索讨论沙尘暴的相关问题时,教师主动参与幼儿的讨论,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象,从幼儿兴奋的脸上,感受到教师的一颗童心。教师能亲身体察幼儿的内心世界,和幼儿达到心灵上的接触、情感上的交流。如果教师不允许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就严重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2.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必备条件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教师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如幼儿在犯错误及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教师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幼儿非但没有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增强了自尊、自信。日常活动中,教师以朋友、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交往中,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团结互助的教师之间的关系,都能使幼儿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产生心理安全,良好的精神环境为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铺设了路基。

(2)为幼儿提供宽松、愉快、和谐的物资环境。为幼儿创造温馨的生活空间,改善幼儿园室外楼体墙面的色彩,绿化、美化幼儿园的室外大环境,创设富有童趣的玩沙、踢球、种植、饲养的小世界,定期更新室内的墙饰教育环境。在公共走廊创设了以《我为妈妈做些啥》为主题的品德教育和幼儿健康画展等教育环境,为幼儿营造一种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氛围,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养成。

(3)为幼儿创造客观教育活动的环境。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注重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带幼儿去户外大自然中,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幼儿在参与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3.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重视日常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活动之中,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在点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校正不良心理行为,让幼儿感受一种群体感,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园日常的教育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2)强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教育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纠正幼儿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自控能力差等。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采用融合模式,扩大了幼儿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性。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与合群性;美术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等。这样,将会给以后的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有针对性游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合作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我们依据游戏原则,灵活采用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幼儿体验合作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例如,在照相馆的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的选择与互换,具体的活动分工,如何接待客人及照相过程情节的发展等,幼儿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作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意义。

4.家庭、幼儿园融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篇10

关键字:心理健康一日活动环境教育

一、幼儿健康教育

1.健康的定义。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强壮、精力充沛并具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常以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衡量。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指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2.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状态的过程。幼儿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提高幼儿健康的认识,改善幼儿健康的态度,培养幼儿健康的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

二、健康幼儿的表现

1.幼儿健康的表现。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具体的表现有很多种,这里不一一列举。

2.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发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价值。他认为当人有情绪时,讲出一切来,能够减轻精神上的症状。所以,让幼儿有机会通过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就能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而这种精神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变成精神创伤。

3.不健康幼儿的表现。幼儿对个人情绪发泄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水平都不高,因而他们还不能根据场合合理地宣泄情绪,而不正确的发泄方法对他们的危害也是无处不在的。它会助长急躁不安、倔强、无理取闹的坏脾气,在性格方面还会产生自闭症、退缩、缺乏信心等,甚至会造成侵扰其他幼儿、含怒不言、自伤等现象。不良的渲泄更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及集体的规范。可见,帮助幼儿很好地渲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确实是有利的。所以根据以上所述,幼儿不健康的表现具体概括有五种:

(1)多动。幼儿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幼儿的行为上,有些幼儿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幼儿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5)恶劣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教育活动

1.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

2.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可以利用幼儿生活活动来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鞋子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3.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的作用。游戏让幼儿养成合群性、独立性的良好习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形成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4.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统合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四、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环境教育中

1.幼儿园小环境

(1)通过户外活动器械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积极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2)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墙饰布置、教育专栏等宣传健康知识及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常识。

(3)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例如,“我的小手真干净”、“教室是自己的家”、“垃圾的坏处”等社会性活动,带领幼儿开展从自身爱讲卫生开始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卫生、维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培养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2.家园共同营造积极的环境因素

(1)转变健康观念,完善健康意识。通过多种活动让家长转变健康观念,不断完善健康意识,明确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儿健康教育目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实施有效教育。例如,安全教育中的“急救、求助电话号码”、“遇到坏人怎么办?”、“不跟陌生人走”等内容,取得家长的配合教育就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2)心理健康的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成员之间和睦、民主,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和家庭气氛,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更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家园交流、合作,让家长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措施

1.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幼教工作者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教师心理知识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2.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关系条件下形成其思想、感情、行为和作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环境影响人的一般表述。由于幼儿年纪小,可塑性大,他们的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是作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1)树立一个良好的班风、园风,以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班集体或园集体,是幼儿生活的一个主要环境。这个环境建设得好与不好,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如果班风、园风不正,幼儿的心理就会被扭曲,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冲击。相反如果具有一个积极向上、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风、园风,幼儿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教师要端正对幼儿的态度、行为。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其环境。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一些幼儿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心理抹上了一层灰色。如我班上有一位小朋友,他相对能力较弱,属于天资愚钝型的那种,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说:“走开,走开,你笨死了。”这样就会在他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借“严师出高徒”为借口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气氛,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比如谩骂、侮辱、指责、压制、强迫、威胁、挖苦、无情的惩罚等。

(3)办好爸妈助教,向爸爸妈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园、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幼儿园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

3.创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和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的关心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就要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如关切地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一生。因此,教师平常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4.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这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呢?除了上述所说的健康环境的影响外,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来培养。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也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儿童入幼儿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等得以纠正。

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小孩。这里的“问题家庭”指的是父母中一方亡故或父母不和或父母离婚的家庭。这类家庭的小孩,心灵上都受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关心,让其在幼儿园里得到家里本应得到的那份爱,从而有效地防止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参考文献

[1]陈宁.为了健康的生命和未来.早期教育,2009(7、8合开).

[2]顾荣芳等.幼儿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识.学期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