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十篇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十篇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57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篇1

[关键词]实践教育科技竞赛教育改革独立学院

一、实践教育与独立学院的科技竞赛

所谓实践教育指的是学生不仅从课堂、而且从丰富的社会中获得知识,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体会社会及人生意义;它通过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并最终转化为人的能力、创新和智慧。我们这里所说的实践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践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不断冲击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实践教育。独立学院的科技竞赛正是根植于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水平基础上的实践教育的具体载体之一;其对于独立学院在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推进独立学院的科技竞赛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发展速度,是当前独立学院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一个新的课题。可以预见的是,实践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将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就实践教育而言其功能主要有:

1.实现独立学院办学宗旨

在不少大学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雄厚的办学实力和浓郁的办学风格,其实践体系也是比较完善的,构成了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剑桥大学在其教育使命中提出,要“从普遍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支持学生参加科研”等,非常鲜明的体现了实践教育的精神和内容。对独立学院而言,加强实践教育的建设程度,对独立学院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有着重要的作用。

2.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高质量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实践教育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促进独立学院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和深入发展

要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决定性因素就是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要求,要在独立学院现有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系统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要推陈出新,又要防止出现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要立足独立学院的现实校情,实事求是,要努力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起来,将专业知识获得、能力的培养与人的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独立学院科技竞赛的作用和地位

在独立学院开展科技竞赛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效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实践教育的具体的途径。具体表现在:

1.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独立学院的科技竞赛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情、熟悉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强化其应用知识、造福社会的品质与精神的重要形式。

2.立足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根据独立学院特点特色育人

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显然无法完全适用于独立学院,因此,立足独立学院的实际,通过科技竞赛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做法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清华大学的实践教育理念是“坚持实践教育不断线,坚持从社会、自然和工程实际中提炼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种将实践教育的育人理念落实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思路,正是独立学院积极参与科技竞赛的意义所在。

3.丰富和加强独立学院实践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科技竞赛是独立学院实践教育的具体载体之一,对于推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江西省电子电脑设计大赛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参赛作品不仅在科学性、创造性上不断提高,而且逐步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范畴向着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发展,这种转变极大的拓宽了独立学院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有利于独立学院实践教育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发展下去。

4.增加就业机会和增重就业砝码

独立学院大力开展和参与科技竞赛还为大学生的就业和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就江西省电子电脑设计大赛而言,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共有数十所大学近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项赛事,江西省13所独立院校中有许多在赛事中获奖的同学往往还没有毕业便已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后不久便已成为业内的骨干人才,在他们当中还走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的青年创业者。因此,可以说,在在独立学院大力开展和参与科技竞赛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5.繁荣校园文化,营造尚学氛围和育人环境

科技竞赛是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活动――将实践教育的理念现实化和具体化。如果将这种活动合理的加以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则它对于充实第二课堂,繁荣校园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三、当前独立学院在科技竞赛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独立学院的参赛意识上所反映出来的积极参与的程度是不同的,问题的关键是对科技竞赛的认识还没有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独立学院开展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普遍存在着参与竞赛就是为了拿奖,投资和获奖要成正比的功利性心理;

第二,从独立学院发展的过程来看,由于独立学院的历史大多比较短,一般在10年以内,往往缺乏系统的针对科技竞赛的选拔、培训、参赛的过程管理体系和具有相当参赛经验的指导老师,因此,在参赛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仓促、被动的参与方式,效果大多不理想;

第三,存在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从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来看,拿的起笔的老师往往不会实践操作或参赛经验不足,有技术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在理论上又很难有所突破。从学生方面看,受培养计划和入学层次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动手能力与理论功底不相适应。

第四,国家支持独立学院进行实践教育的政策还没有到位,导致企业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不高,目前社会可以为科技竞赛提供的平台有限,科技竞赛往往受场地、经费、器材、技术支持等问题的制约而无法加以拓展。

四、几点建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过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结合独立学院科技竞赛的实际情况和我国实践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拓展和强化。

1.建立和完善独立学院实践教育体系

一方面要充实和拓展独立学院科技竞赛的内涵与外延,尽可能多的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比如电子赛,电脑赛,数学建模,力学竞赛,创业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期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相当动手能力和较强社会活动能力的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性、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要在独立学院树立和普及实践教育的理念,依托高校的科技技术和师资,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技术,开发环境相对集中的优势,鼓励竞赛过程全员化、大众化;竞赛成绩公开化、透明化;竞赛成果专利话、商品化;竞赛政策制度化、专门化;竞赛内容长期化,具体化;以期各部门,全方位,多角度形成合力,有的放矢。

2.加强校横向交流,促进实践教育的普及度

独立学院应该加强与兄弟院校在科技竞赛方面的横向交流,形成气势和营造氛围,引进新的竞赛内涵和拓展新的竞赛理念,将实践教育的普及度迅速扩展到一个新的广度;科技竞赛为应用型、专门型、创造型人才展示能力提供了大舞台,更在促进高校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参与竞赛的高校越多,产生的社会影响面就越大;参与科技竞赛的高校的数量越多,必然会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同时在拓展新的竞赛内容和项目方面也将会有更大的推动力。

3.寻求校企合作,开拓实践教育新思路

当前,很多企业看准了高校这个很有潜力的市场,纷纷以各种形式登上校企合作的舞台;对于科技竞赛,校企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资金的赞助,提供竞赛与培训基地、设备与仪器、技术支持等;能够引进社会的资金、设备、教育理念、管理机制等来充实独立学院的科技竞赛活动,这些,无疑正是独立学院一直所缺少的。

4.鼓励自主创业,实现竞赛成果市场化

在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教育,积极参与科技竞赛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大批优秀的竞赛作品和成果,将科技竞赛的优秀成果合理加以转化,促使其商品化,专利化,其经济价值也是可观的;同时,它对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打造独立学院竞争实力和塑造独立学院科技竞赛成果的品牌形象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准确定位独立学院与成功实现素质拓展是检验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而能否成功实现素质与生产力的转化则是检验实践教育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指示剂。

当前,我国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是多层次的,就独立学院而言,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换句话说,在就业压力节节攀升的今天,应用型人才往往更容易被用人单位和市场所青睐,也更容易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事实上,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兴趣为主导来选择发展的方向,注重个性培养和特色发展,讲究一技之长的培养方式,在今天社会化大分工日趋细致的时代,也必将成为独立学院办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2]曾婧.实践性对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3]邱观建.建构新世纪高校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篇2

关键词:运动竞赛制度;中国;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13-03

DiscussionaboutChineseinstitutionalarrangementofevent

tanGJianjun,XieHuisong

(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Chineseinstitutionalarrangementofeventiseasytocarryout.Bytheconcretewaysofsettingup,controlling,andarrangingtheevents,thedevelopmentofsportswascontrolledandencouraged.theprobabilityofunsurenessdecreasedintheprocessofthesportsdevelopment.thus,oureliteplayerscouldhaveexcellentachievementininternationalevents.

Keywords:China;theinstitutionalarrangementofevent

从制度理论的角度,对竞赛制度安排给出比较系统的理论解释,可以开阔对竞赛制度安排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在竞赛制度制定和实施上的自觉性。

1对运动竞赛制度的认识

1.1概念界定和进一步的认识在运动竞赛学的意义上,运动竞赛是指在裁判员的主持下,依据统一的规则而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1]这个定义是运动竞赛学意义上的。王蒲(2000)认为这个定义的实际是指一场比赛的过程。

从主客体关系看,广义的运动竞赛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竞赛活动的主体――竞赛活动的参与人群;竞赛活动的客体――竞赛活动的物质条件;竞赛活动的方式――竞赛活动的基本制度。

在制度分析理论上来认识运动竞赛活动,它强调了运动竞赛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竞赛制度安排是竞赛组织者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的方式来对竞技行为产生影响。

在制度分析理论的意义上,运动竞赛是指在竞赛制度安排下,对运动成绩权利进行争夺,以及对运动成绩权利进行确定的过程。

运动竞赛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对竞技参与双方,通过一场比赛来确定参与者一方或胜或负。另一种是由竞技参与的多方,通过多场比赛来确定竞赛参与者最终的比赛结果。因此,运动竞赛制度也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运动竞赛制度在狭义上指的是在一场比赛中,裁判员根据竞赛规则对运动员(队)的运动成绩权利归属进行确定的一种制度。运动竞赛制度在广义上指的是在整个运动竞赛结束后,根据竞赛规则和规程对运动员(队)最终的运动成绩权利归属进行确定的一种制度。1.2理论研究成果和进一步的认识在我国,对运动竞赛制度进行专题性的理论研究不多。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是:

杨志康(1986)在讨论体育制度中,涉及了对体育竞技制度划分问题,但没有对体育制度的实施方式进行讨论。

韩建国(2001)就运动竞赛的制度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竞赛从竞赛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入手,对运动竞赛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改革,不断认识和掌握符合中国国情的运动竞赛发展规律,开展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2]

冯树勇(2001)认为在运动竞赛与运动训练关系方面,比赛是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和精髓,它为运动员表现自己的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在运动竞赛学中,认为运动竞赛本身也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常重要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确立训练目标,检验和评价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确定全年训练周期的安排,选拔高一级的体育人才。[3]

陈融(1990)在竞技体育制度的运行方式的意义上,就运动竞赛机制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为了了解运动竞赛内在的工作方式,提出了运动竞赛的运作机制的概念。认为运动竞赛机制是一个具有动力、传动、调节、效应的综合机能系统。[4]

没有竞赛制度就意味着没有竞技体育,具体讲就是没有竞技运动技术的发展。没有竞赛制度,运动成绩权利无法在公平的原则下通过运动技术使用进行合法的争夺,运动成绩权利无法得到合法确定,运动员技术等级和教练员专业技术等级的评定就失去了基本的客观依据,当然,竞技项目运动技术失去了衡量的标准和发展的动力。[5]简言之,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中其它制度内容的实施,都是基于竞赛制度安排来实现的。

在运动竞赛制度的理论研究中,从竞赛的内在机制上描述运动竞赛过程,提高了对运动竞赛的理解,把运动竞赛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在理论上扩展了人们对运动竞赛活动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事实上是对运动竞赛活动在制度性表现上的描述。运动竞赛制度为运动竞赛活动中的运动成绩权利的获得,提供可以进行公平比较的场所和条件。规则和规程的明确性和公开性,对运动技术发展起到一种激励和保护作用。在这一基本共识上,我们认为对于我国国内开展的运动竞赛而言,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根本作用是: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以及不同比赛性质和比赛次数的安排,来减少了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的种种的不确定性。促进运动技术向运动成绩转化,并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为国争光。

2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目的

竞技活动、竞技项目的存在和以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获得运动成绩权利,都是由竞赛制度规定的。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竞赛制度作为促进竞技项目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一种制度性手段被系统而比较有效地运用,运动竞赛制度作为竞技体育制度中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它本质上体现着国家利益的需要,以及由这种需要所导致的在制度安排上的倾向性。“国内练兵,一致对外”是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核心原则。

运动竞赛制度是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中一个核心性的制度安排。它具有激发人们从事竞技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人们从事竞技体育活动的方向,在承认和激励各单位(人)追求自身相对利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规范其利益实现的方式,使其行为以有利于全局利益为根本目标,构成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调节器,并将两者协调和统一起来。运动竞赛制度调节着各种体育资源的配置、项目的布局与比例关系。它是取得竞技体育最大宏观效益的必要条件。[1]我国运动竞赛作为一种具体的制度安排,它的意义主要目的是在于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

3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内容及其作用

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方式是由三个具体内容组成:1)竞赛设置;2)竞赛约束;3)竞赛安排。

3.1竞赛设置及其作用竞赛设置是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一个基本的内容。所谓竞赛设置就是根据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为促进运动技术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包括不同性质比赛的,合理、有层次的竞赛框架。运动竞赛设置包括两个基本内容:设置什么竞赛和怎么设置竞赛。设置什么竞赛指得是如何确定有助于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竞赛形式。如设置综合性的运动会、单项锦标赛以及分区赛等。怎样设置竞赛是指如何把这些确定的运动竞赛形式,根据运动技术水平划分,分级别和有层次地系统地作出安排。竞赛设置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来影响和规定着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的方向。

运动竞赛设置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即在运动竞赛的设置上,要形成了一个有助于促进和激励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的,具有不同水平和规模、合理时间间隔的比赛结构系统,并且这个比赛结构系统是一个基本稳定的结构。运动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从初级水平到高级水平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具有纵向性的,由初级到高级的运动竞赛设置,运动技术的发展就失去了合理地进行比较的平台,运动技术也就不能合理地被检验和被激励。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对于促进运动技术发展而言,反映在比赛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上。2)运动竞赛设置的总量。即由不同行政级别机构对不同水平、规模和时间间隔的比赛进行的数量上的安排。运动竞赛设置的数量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反映在给运动技术发展提供必须的不同层次竞技比较的机会上。3)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和赛事安排总量在竞技项目上的均衡性程度。

3.2竞赛约束及其作用竞赛约束是竞赛活动的一组合约――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所确定的规程和各项规则。它决定了竞技体育活动参与者利益实现方式的选择。竞赛约束的基本功能是,让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加大,获得现实收益变小。在明确的和规范化的运动技术前提下,鼓励运动技术对抗性的充分发挥。竞赛约束包括:1)比赛资格约束;2)比赛中的技术约束;3)运动成绩权利确定方法。

运动竞赛活动始终是一种有着非常明确约束性的技术对抗性活动。竞赛约束是保证运动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不仅规范了竞赛活动中的运动技术运用方式,同时也规范了技术训练的方式。在竞赛约束中,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方法和奖励是核心问题。比赛资格约束和技术约束的存在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使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及其奖励建立在一个比较公平和合理的基础上,为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提供制度保障。

3.2.1比赛资格约束比赛资格约束是赛前约束。比赛资格约束是指对运动员参加某一性质比赛的限制。它主要包括运动员年龄限制、运动员注册身份的限制、运动员非训练性因素的限制、参加项目和参加级别的限制。比赛资格约束的目的就是把比赛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性现象,在比赛前进行控制。如:在运动员的年龄限制方面;在运动员注册身份的限制方面。

3.2.2比赛中的技术约束比赛中技术约束的基本作用。为了使比赛有秩序地进行,必须对比赛活动进行约束。比赛约束主要通过比赛规则来实施的。比赛规则的约束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运动技术使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的边界进行界定。主要有对技术活动的范围、时间、空间等;使用器材的规格等;违规技术动作使用及判罚等进行规定。规则规定的基本原则不会鼓励使用某一运动技术。它的功能是对不公平的和不合理的运动技术进行约束。通过保证在公平的意义上使用运动技术,并使运动技术使用得以规范化。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规则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更准确地说是规则在规定运动技术向着它所希望的方向进行发展。上述讨论的是从规则的角度,来确认运动技术发展基本上是在规则规定的方向上进行的。

比赛中技术约束的第一个问题是规则的一致性,即国内采用的约束标准是不是和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的标准是一致的。这个问题在我国引进竞技体育项目过程中基本上就解决了,即是按照国际规则的惯例来组织运动竞赛活动。

第二是比赛中技术约束的掌握和和执行问题。即由什么人来执行规则。或者说规则是由什么水平的人来掌握和执行规则。裁判员是规则的执行者,他们的技术等级反映着他们业务水平的高低,和能够在什么级别性质的比赛上来执行规则。总之,他们的业务能力对规则的执行产生着重要影响。

最后,是比赛中技术约束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的策略性运用问题。即如何运用好比赛规则。事实上,比赛规则还可以成为竞赛制度安排促进运动技术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我国竞赛制度的安排上,及时采用和正确理解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制订的比赛规则,并在国内的比赛和训练中提前使用和充分利用,是保证和促进我国运动技术发展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3.2.3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方法比赛资格的约束和比赛中技术约束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落实到对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上。当比赛参与者符合比赛参与的资格和在比赛过程中没有因为违犯比赛中的技术约束条件而被退出中的约束条件情况下,他通过每一分、每一局、每一场和多场的胜利,这些成绩被竞赛组织者确定,使运动员成为某一竞技项目运动成绩权利的最终拥有者,此时一次运动竞赛活动也就结束。运动成绩的确定过程,就是一个“选优”的过程,“选优”的前提就是在运动竞赛中进行“比较”。运动竞赛方法中的各种赛制是竞赛制度中比较稳定的和被普遍认同的进行公平“比较”的制度,尽管它们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循环赛制上机会不均等现象、可能存在“放水”现象。在单淘汰赛制上存在的以部分比赛取代全部比赛的竞赛方式,所产生的比赛过程的机遇性强,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大[6]。作为一种运动竞赛的具体制度安排,重要的是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事前通过竞赛规程作出明确的说明。只要竞赛方法在尽可能完善的情况下是稳定的,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3.3赛事安排及其作用赛事是指由体育行政部门正式举办的某一类型的比赛。赛事安排是对人们参与运动竞赛活动的条件和情况的事先规定。即主要包括比赛项目、比赛性质、比赛次数的安排。赛事安排是运动竞赛设置的具体内容。比赛项目、比赛性质、比赛次数是赛事安排的具体化指标,也就是说赛事安排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竞赛设置和竞赛约束,在不同时期对运动竞赛活动的具体安排。运动竞赛制度安排在减少运动技术向运动成绩转化过程中的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时,由于存在着非奥运会项目和奥运项目,使得赛事安排在不同竞技项目上表现出了制度安排的倾向性。

赛事安排概念的核心作用是:把运动竞赛制度安排,通过赛事安排的方法使其转变成一系列可以实施或进行操作的事件。它是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比赛方面不确定性的最为具体的制度措施。由于不同的竞技项目在赛事安排上的不同,使得它们在运动技术发展上得到的发展的机会和获得成绩的机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在竞技项目运动技术发展的表现形式――运动成绩和运动技术等级中表现出来。

3.3.1比赛项目安排比赛项目安排是指在竞赛活动中设置、变更或取消比赛项目的行为。从竞技体育角度讲,竞技项目发展状况取决于它们是否是国家规定的比赛项目,以及是否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稳定地存在。所以可以讲比赛项目决定着运动技术的发展基本状况,即只有竞赛中的比赛项目,才能对该项运动技术在比较中产生的结果作出评价。竞赛的级别越高对运动技术在比较中产生的结果作出的评价就越重要。从我国运动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比赛项目的变化影响着运动技术发展的领域和范围。

3.3.2比赛性质的安排比赛性质安排就是指一个竞技项目的比赛级别进行的安排。由于运动技术水平本身存在差异,在一个项目中比赛的级别类型就有所不同。比赛性质是区别竞赛水平的质量标准,比赛性质对于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在于:比赛性质为运动技术在竞赛中安排了不同程度的对抗,比赛性质安排结构合理、高水平比赛中的对抗性,对于运动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对竞赛采取按水平分级比赛、分级管理的政策,是建立在对比赛性质的区分基础上的。如把一个运动项目的国内比赛和青少年比赛与国际重大(奥运会)比赛统一安排起来。3.3.3比赛次数的安排比赛次数安排是依附在比赛性质安排基础上的,比赛次数是比赛性质在数量上的展开。如果赛事安排上有比赛性质的安排而没有对比赛性质做比赛次数的规定,即如果没有一次比赛的话,那么,比赛性质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在规定的比赛性质中,比赛次数对于运动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对于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育组织而言,比赛次数安排是通过增加运动技术在某一比赛环境(比赛性质)中的对抗频率,检验和完善运动技术,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为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提高、发展和获得运动成绩提供更多的机会。比赛次数的不同安排,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即在系统的和高质量的比赛中,当比赛次数增加时,它可以提高运动技术的对抗次数;可以对运动技术的规范性产生新的认识;可以促进运动技术的成熟和避免偶然性,以减低运动技术的不确定性。并实现其对运动技术发展的扩展和激励的功能。

4结语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制度安排。它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具体方法,来约束和激励运动技术的发展。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在比赛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保证着我国运动员在世界重大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运动竞赛学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1.

[2]韩建国.我国运动竞赛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1(1):13-15.

[3]运动竞赛学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67-73.

[4]陈融.论运动竞赛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1):9-11.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篇3

教育,大力推进“法律进校园”工作,省教育厅决定举办“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

一、竞赛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参赛文章体裁不限,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根据《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及主要成效;二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三是班主任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四是语文、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相关学科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挖掘法制内容、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法治文明、公平正义、恪守规则等方面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五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学校组织观看省教育厅配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专题资源》、《呵护——未成年人伤害事故处理与预防》、《小小律师》等专题教育教学光盘后的心得体会。

二、参赛对象

全省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班主任、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上)。

三、竞赛活动的组织机构

本次活动由省教育厅领导及厅有关处室、各市(州、地)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设立在**教育报刊社。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征文竞赛活动组织领导工作。

四、竞赛活动的程序

竞赛于10月30日启动,至2010年7月30日截止。

(一)初赛阶段(10月30日至2010年5月30日)

1、各学校根据本通知确定的竞赛内容,组织本校师生开展本校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并按时间要求将本校优秀文章报送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经遴选将本县优秀文章报送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

2、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本地区参赛征文进行复审,并于2010年6月15日前报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

各市(州、地)限报优秀征文90篇。

(二)复赛阶段(2010年6月15日至2010年7月10日)

1、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市(州、地)上报的征文进行公平、公正的评选。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提交省组委会审定。

2、经省组委会审定的评选结果在《**教育报》、《**教育》、《初中生辅导》等报刊上公布,并选登部分优秀作品。

3、评选结束后由省组委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征文初赛、复赛阶段,省教育厅《**教育报》、《**教育》、《初中生辅导》及团省委《少年时代报》、**师范学院《希望》、《**师范学院报》等报刊上均设置“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专栏”,各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可自由投稿。其中,《少年时代报》负责接受小学生的投稿,其他报刊负责接受学校、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的投稿。

竞赛活动结束后,获奖作品和优秀文章将汇编成集,交由出版社公开出版。成书后,免费赠送各地中小学。

六、竞赛活动的奖项

本次大赛分学校组、教师组、小学生组、初中生组、高中生组,并分别设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若干名,同时设优秀组织奖3名,由省教育厅颁发证书及奖金。

七、相关事宜

(一)各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名单,于**月20日前报送省征文竞赛办公室。

(二)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从“五五”普法年度经费中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鼓励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比照省的做法,设立相应奖项,对本地评选出来的优秀征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篇4

关键词:数学竞赛 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数学竞赛已成为数学教育的一个热点,它的重要作用已被教育界广泛公认,如提高青少年的数学兴趣,激发荣誉感,便于发现人才,培养数学人才等。但它的负面效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逐渐显现出来,因为衡量中学数学竞赛活动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竞赛选手能否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而中学数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辅导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竞赛需要的基本知识,熟悉数学竞赛的问题形式,领悟数学竞赛解题的思想方法,培养解题能力。所以它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只面对少数的"天才儿童",而忽视大多数;过早的兴趣会妨碍全面发展;竞赛题多为偏、怪、难题,与日常数学教学脱节;竞赛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所以数学竞赛虽能促进数学教育的正常发展,但如果掌握不好,也会冲击着数学教育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进行中,如何开展好数学竞赛,使之继续更好地为数学教育服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新课程改革的"新"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1)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2)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3)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十五大报告中重申"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并强调这"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学科学自身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断对数学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他们总的来说都存在这些共同的特点:一、数学课程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二、数学课程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从精英转向大众;三、数学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不是统一的摸式;四、数学课程目标更加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

那么,这一新课程改革对数学竞赛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数学教育的性质是什么.

3.数学竞赛的教育性质

3.1 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数学竞赛的教育,其对象是中学生,其教育的载体是中学生可以接受的奥林匹克数学,其主战场在中学,因此,它是基础教育。虽然内容有大学的背景,教练亦不乏大学教师,但这只是提高了教育的层次,而没有脱离中学数学教育的范围。

认识数学竞赛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防止实践上的盲目和理论上的混乱。

(1)竞赛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宜导不宜堵;

(2)虽然它的层次较高,但不是超前学学知识,也不是职业数学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更不是大学预科,而只是要充分开发中学生的思维潜能。

3.2 开发智力的素质教育。因为数学竞赛是一种智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竞赛,所以数学竞赛教育也只能实施智能教育、素质教育,而不能是单一的知识教育或片面的升学教育,自然不是家庭式的业余教育。

求解竞赛题离不开扎实的基本知识,但当命题者把数学家的前沿成果变为中学生可以接受的竞赛试题时,主要的不是要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而是要考查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洞察力、创造性和数学机智,只有那些综合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选手才有希望成为竞赛的佼佼者。

如所看到,经过竞赛洗礼的优秀选手,不仅数学能力发展突出,而且创造的人格特征也发育显著,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勤奋进取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心理上,他们的注意力、持久性、自主意识和使命感也常比一般同学高出一筹,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会怎样学习",就开始思考,融会贯通,他们比别人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使"学习方法的水平",走在学习活动的前头.所有这些都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3.3 生动活泼的业余教育。竞赛数学是一种业余教育,他以"第二课堂"为基本形式,虽然有教学计划,但不具法定指导意义。一般说来,没有升学指标或分数排队的压力,没有教学范围、教学进度、教学课时的呆板限制,学生多怀有浓烈的兴趣,因此,十分有利于实施"愉快教育"、进行生动灵活的教学。

由于竞赛教育的基础性质、智力目的和生动形式,使得它不仅是日常教学的延续与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革;不仅是普及数学知识、传播数学文化的一种好形式,也是激发青少年兴趣并帮助一部分学生首先在数学上成熟起来的好途径。

明确了其业余性质,我们知道它是正规教育的补充,只能发挥辅助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

3.4 数学文化的普及教育。历史已经昭示,未来将进一步证实,高科技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技术,扫除"数学盲"的任务必将代替扫除文盲的工作。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一项技艺术,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数学竞赛最深刻的历史作用,可能不在于造就几个数学领袖,而在于普及了数学文化。中学教材所提供的基本上是历史的数学或数学的历史,而数学竞赛可以提供"今天的数学"或"数学的今天"。许多体现现代思维与高等背景的"活数学"正是通过竞赛的桥梁输送到中学校园的,当它们经过"初等化"、"具体化"、"特殊化"、"通俗化"而来到青少年中间时,主要地不是作为一种高深的理论,而是作为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种先进的文化在幼小的心灵中播种。

众所周知,集合的思想、映射的观点、构造的方法以及奇偶分析、抽屉原理、染色问题等,十几年前还是一种时髦,而今已经是普通竞赛选手的常识了。

把握这些性质,数学竞赛活动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健康的影响并做出积极的贡献;否则,就会引向歧途,并给学生带来过重负担,给正常教学带来有害干扰。

我们的培养目标,既要认真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又应重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学有所爱,学有所长,使所有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充分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这样,个方面的人才才会不断涌现出来。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篇5

关键词:创新;体育竞赛;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69-02

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难以保证,组织管理科学性差,效率底,对积极性调动不足,欠缺引导。有许多是学生自由活动或去做作业等其他“重要”的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体育课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参与,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活动好的多。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仍能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体质的根本性提高,就必须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体育竞赛中。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体育课考核相结合

“达标”、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等内容与形式,对于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的一些项目不是竞技项目,所以在比赛中很少设这些项目的,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没能用比赛促进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

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各种测试考核。组织锻炼小组、班级、年级以及校际间的以完成各种测试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公正、公开、真实、准确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三、学校群体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竞争是体育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四、学校体育竞赛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

五、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目的

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目的,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只有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才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2、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群体竞赛计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若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

3、要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影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经济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泛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使体育活动竞赛尉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楚继军,汤起宇.普通高校群体运动竞赛内容的改革.体育函授.[m]1996(4).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篇6

赛场展示,又称体育展示,是将比赛现场的精华内容,展示给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的过程。

二、赛场展示主管

《2006田径竞赛规则(第124条)》最新规定:“赛场展示主管与竞赛主任共同策划赛场展示计划,并尽可能与组织代表和技术代表合作。他将确保展示计划的实施,与竞赛主任和有关代表一起解决发生的问题,他使用通讯系统联系和指挥全组每个成员的工作。”

《2006田径竞赛规则》中提到的“赛场展示主管”是整个赛场展示工作的负责人,既工作指挥中枢,他需要与竞赛主任、组织代表和技术官员等人员的协调配合,制定田径比赛赛场展示计划,控制实施整个比赛过程的展示过程。

目前,在我国各级田径竞赛中,设立“现场指挥”这一职务,他的职责是:在竞赛主任的领导下,协调指挥各项比赛的进程,掌握发奖仪式的进行,控制大屏幕显示和宣告员的宣告。笔者认为,这些工作是未来田径比赛赛场展示过程中的组成部分,赛场展示工作有着更多的内涵、任务和深刻意义。

三、赛场展示团队

根据规则的要求和比赛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硬件和软件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田径比赛赛场展示工作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田径比赛赛场展示团队主要包括这些成员:赛场展示主管、赛场展示主管助理、赛场宣告员、赛场主持人、音响师及助理、比赛信息统计员、信息传递员、视频工程师及助理、大屏幕文字控制操作员、摄像师、电视联络员等等。

基层举办田径比赛,提供的条件有限,硬件方面也许只能保证话筒和简单的音响设备。由于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保证更多的成员设置。为了保证赛场展示工作的开展,至少应设置一名赛场展示主管、一名音响师,宣告与主持工作可以交由两名工作人员完成。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派遣二到三位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协助赛场展示团队的各方面工作(工作指令、信息传递、成员联络)。

基层和学校田径比赛(运动会)中,除了运动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互动,因此赛场展示工作的重点应倾向于赛场气氛和观众活动,这样对推动人们积极参加锻炼、增进健康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赛场展示工作的意义

1.提高田径比赛的观赏性

田径运动是一种个人性比赛占多数的项目,而且比赛过程多数是重复、单调的。各种体育比赛项目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各项体育运动的优势特点,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体育比赛和从事体育运动,这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田径运动和比赛是运动员身体极限的挑战,不但能高度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比赛精神,而且有时候比赛过程的千钧一发、比赛现场的扣人心弦的程度,是其它比赛无法达到的境界。所以,让人们了解田径运动的特点是提高田径比赛观赏性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通过赛场展示工作,让人们了解田径运动,提高比赛的观赏性。

2.挖掘潜在观众,促进全民健身发展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专业观众最为稀缺。所谓专业型观众,是指那些能够欣赏高水平竞技比赛,懂得规则,适时鼓掌,同时又能遵守赛场各项要求的观众,这种有素养的观众,不是在赛场上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组织引导下培养出来的。通过加强田径赛场展示工作,对观众进行科学引导,可以完成非专业观众向专业观众的转化,逐步发掘培养潜在观众。这样,专业观众就会逐渐多起来了。

而另外一方面,从田径运动自身来说,不管是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参于田径运动的人无处不在。从单纯地以健身为目的的散步、健身走、跑步,到参与其它运动项目前的热身运动,都属于田径运动的基本范畴。这些平时不知不觉中就参与了田径运动的人能走进赛场或者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并在现场主持人和展示手段的引导下通过一些基本的田径运动的常识进行科学锻炼,这样田径运动的群众基础就厚实了很多。

3.宣传主办城市、主办国家,提高知名度

一场田径比赛在一座城市举行,主办城市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代价,当然举办体育比赛可以给一座城市带来回报,除去体育商业化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外,更重要的是非物质方面的收益。这就要求赛场展示工作充分发掘一座主办城市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并通过多种手段展示给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

如今,不少城市和国家都开始靠体育打造自身的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形象。体育,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打出的一张“屡试不爽”的名片。通过这张名片,外面的人可以了解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4.为赞助商提供良好的宣传机会

田径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社会发展有着同步的基本节奏,并受经济的制约。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主办者将社会对奥运会的经济投入由非商业性转为商业性为主的机制。田径运动在奥运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一直是商家青睐的对象,他们的产品需要借助田径运动来提高知名度,以树立国际形象,扩大销路。田径比赛则需要商家提供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来源,双方互利互惠。诚然,赞助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赞助比赛,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投入后的回报,组者者可以通过赛场的展示工作给商家进行宣传,从而扩大商家的影响力,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当然,这些宣传是有限度的,因为根据国际田联的《规则》规定,比赛场内所有广告都要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并且烟草的广告是绝对不可以出现的。

5.传承赛场文化,建设和谐赛场

在体育竞技过程中,赛场文化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调整有一定的影响,对竞技者的水平发挥亦有影响,对竞技结果也就会产生影响。同时,赛场文化还反映了群众对竞技体育的热情与参与程度,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窗口。因此,通过赛场展示工作的纽带作用,可以将运动员和观众联系起来,传承赛场文化,建设和谐赛场。

五、结束语

总之,重视赛场展示工作,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意义,从而为促进田径运动发展添加砝码。

参考文献:

[1]田径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田径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唐芳武.高校田径运动会的新趋向——2005华南师大南海校区田径运动会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

[4]张旭光.说出城市的味道——著名体育解说地域风格分析[J].中国体育,2005,(06).

[5]张建国.人文奥运与赛场文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6]顾哓艳.现代田径运动竞赛商业化的趋势[J].体育学刊,2003,(03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篇7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分享运动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6-0006-06

aninspirationfromthefirstYoutholympicGames

SUnYue,HUXiao-ming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thehumanisticidealsofmodernolympicGamesaretostrivetoexpandtheactivefunctionsofcompetition,andtorealizetheeducationvalueofsportsontheyouthbybasingthecarrieroncompetition,butcompetitionhadsomemalpracticeswhileitwasboostingthedevelopmentofsports.theYoutholympicGamessetsuchavalueorientationas“exceedingcompetition”intermsofguidingideology,launchedthereformofboycottingmalpracticesincompetitionintermsofsystem,andsuccessfullyimplementthereforminthefirstYoutholympicGamesintermsofgameexecution.thevalueoftheYoutholympicGamesrestswiththatinsuchthreeaspectsasestablishmentconception,systemreformandgamehostingmeasure,itblendsancientolympicspiritsintothetrendofmodernsocialdevelopmentinabetterway,sothatcompetitivegamesaredevelopedconcurrentlywithmasssportsandyoutheducation.thisisthefundamentaldifferencebetweentheYoutholympicGamesandtheolympicGamesandothermajorinternationalgames,alsobringsussuchahumanisticinspirationas“sharingsports”.

Keywords:olympicspirit;YoutholympicGames;yousportscompetitionsystem;sharingsports

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theYoutholympicGames,YoG),简称青少年奥运会或青奥会。2001年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雅克•罗格提出了举办青奥会的设想,2007年国际奥委会全会一致同意创办青少年奥运会。在比赛项目上,青奥会与2012年伦敦奥运会同样设立26个大项,小项数量则有不同,设201个。同时,青奥会对诸如篮球、小轮车、男女混合泳、击剑等项目的竞赛方式进行了改革,以非传统模式进行[1]。国际奥委会对青奥会的定位是“morethansports”(超越竞赛),并在推广中一直强调文化与教育计划的重要性。例如,参加青奥会的外国运动员必须在开幕前4天抵达,并在闭幕后2天才能离开。这期间,运动员都必须参加8到12小时、多个单元的文化教育活动[2]。这些文化教育活动涵盖奥林匹克主义、技能拓展、康乐与健康生活方式、社会责任、表达等5大主题,多达50项[3]。

1青奥会创办理念带来的启迪

罗格先生创办青奥会理念坚决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以青少年群体为对象,以实现体育竞赛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这是青奥会在核心理念层面区别于当今其他国际大型赛事的独特之处。正如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吉•费利所说:“青奥会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生事物,它的理念意义大于品牌意义。”[4]我国奥林匹克研究专家也认为,青奥会在多个方面对过去有所超越,如果青奥会获得成功,将是奥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5]。

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指导,使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获得终身受益的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况。其次,来自于青奥会竞赛的制度理念,即由制度理念层面强调“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弱化以“不顾一切取胜”为最高目标的功利心态。这一项国际体坛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体育界的智者试图摆脱把运动场变成纯粹的专业训练机器试验场的创举,与我国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分享运动”体育人文价值观一脉相承[6]。

竞技是人类在各领域得以迅速进化的原动力之一,奥林匹克运动倡导“参与”和“分享”对青少年有着巨大教育作用的竞技运动,有利于促进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一百年前,现代奥运会奠基人顾拜旦已经强调了奥林匹克的指导思想,他说:“对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说,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这是我们国际奥委会的指导思想。”[7]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舞台――现代奥运会发展至今,在过度政治化和商业化的影响下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漩涡,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具有强烈功利性的极端奥林匹克主义和屡禁不止的兴奋剂、金钱交易等舞弊现象,成为了极少数运动精英“专享”、“独享”、追名逐利的场所,与广大青少年的亲身参与渐行渐远,对体育竞赛教育价值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青奥会作为重申奥林匹克精神的创新之物,通过推出崭新的竞赛理念,探索一条以世界青少年为出发点,发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新道路。青奥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创新,也是青少年竞赛的创新。新加坡青奥会重申奥林匹克旗帜下进行的体育竞赛活动,无论从其动机或是最终的目的来看,其核心理念都是为了实现人文层面的追求,这是《奥林匹克》的规定。在罗格看来,青奥会视野中青少年体育不是功利理性思维下的“工具”,而是一种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玩具”,是一种通过“参与”而令人性得到发展,人生得以完满的玩具,就如他在新加坡青奥会的开幕式上用“祝大家玩得高兴”结束他的致辞。集合了新旧两代智者的思想火花,青奥会实属上乘力作,它力求通过各种制度性的改革,尽量消减极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影响,也希望通过各种举措降低拜金主义和锦标主义的侵蚀。这些改革措施消减了竞技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奥运人文价值的实现。

坚持人文导向,增加游戏因素,淡化锦标主义,弱化政治、经济影响,是青奥会高屋建瓴、拨云见日之举,也正是我国青少年竞赛工作理念缺失之处。我国目前各级青少年训练竞赛全盘服务于奥运争光大计,很少考虑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成长需求。这种以竞技为本的奥运争光模式成为我国青少年训练竞赛工作的主要方式,必然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意识形态一旦在体育领域被过度强化,体育被视为追求极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表演,就会导致国家机器、民族力量的高度介入,对体育造成不堪承受之重。例如,原东德的竞技体制,“驯兽式”的训练完全破坏人性,将国家最优秀的运动人才当做金牌机器,残酷训练,完全无视体育的人文关怀。又如,我国围绕极少数运动精英构建的体育制度,虽在某一历史阶段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却令国人形成“体育就是为国争光,就是奥运金牌”的错误观念,促生了一种不正常的金牌崇拜――唯胜至上,不论过程只看结果,遮掩了各种违反规则、破坏体育伦理道德的竞争手段。

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的误差,使各级训练竞赛部门为了能培养更多“金牌机器”从而获得更多的奥运金牌,高强度训练、穷尽运动潜能、冲击成绩巅峰,打造最高效的专业训练体制成为必然;无人在意竞赛是否对青少年实施关爱,能否对青少年成长起到积极作用。这就产生了很奇怪的现象,我国专业级别越高的运动员,所受教育越少,早龄专业训练的恶果就越明显。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举全行业之力追逐奥运金牌的体制,恰恰与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精神背道而驰,反而助长了“与人为敌”的不良情绪,不利于和平崛起的中国塑造“与人为善”的形象。回头看看美国nBa,目前水平最高、最具商业价值的两位球员科比•布莱恩特和勒布朗•詹姆斯,分别是在17岁、18岁加入nBa联盟的。但即便如此,为避免孩子们因为过早职业化而受到伤害,nBa现行条款规定,参加选秀的球员必须年满19岁,并且要高中毕业。

青奥会起步于体育的人文精神,通过“分享运动”落脚于实现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价值,青少年体育竞赛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教育。因此,青少年竞赛的指导思想和制度理念都必须服务于育人的取向,必须给予文化教育和竞技比赛同等的重视。在社会主义中国,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青少年训练竞赛工作,确定教育和培养青少年为青少年竞赛的价值取向,方可实现“少年强则中国强”。

2青奥会竞赛制度改革的启迪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顾拜旦先生就已很清楚竞技运动存在的弊端,他认为若要实现奥林匹克的理想,必须有制度层面的保障。他说:“竞技对体育既是有力的刺激,也是危险的腐蚀……不加约束的竞争给公平竞赛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求助于有组织的竞赛制度,并让它在竞技运动中占主导地位。”[7]24不出所料,包括奥运会在内的世界体坛锦标主义风行,严重违背“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精神,使得体育人文理想在竞技赛场上被彻底边缘化。

2.1消减受政治利益驱动的锦标主义

为了有效抑制受政治利益驱动的锦标主义,为世界青少年创造一种“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竞赛文化氛围,同时也为了减少政治因素对竞赛的不良干扰,给予竞赛一个自由的社会大环境,必须淡化金牌所带来的政治功利。对此,青奥会有着自己的策略。

首先,首届青奥会通过限制各国的参赛人数、参赛项目数的举措,以及对参赛年龄组别的规定,有效分散了奖牌,降低了金牌垄断的可能性。例如,国际奥委会规定每个成员国(地区)都得派至少4名选手参赛,但是最多只允许派70人。又如,在4个集体球类项目足球、排球、手球和曲棍球中(篮球被视为个人项目),5个大洲各出一支由一个国家(地区)奥委会组队的球队参赛,第6支球队将由东道主或单项协会报国际奥委会批准组队。但是,一个国家(地区)在全部4个项目中只能最多参加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项目的角逐,也就是说最多只能参加两个小项,男女各一个小项[1]。再如,国际奥委会针对参赛年龄组别的划分规定了一个原则,各个单项协会在设定选手年龄限制时只能选择一个年龄组。例如,14至15岁、15至16岁或17至18岁。这样,某一国很难垄断大量金牌,金牌将由不同国家(地区)的选手“分享”。

首届青奥会扩大金牌分布的办法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北京奥运会204支代表队中有87支获得了奖牌;首届青奥会也有204支参赛队,但有更多的队伍(94支)获得了奖牌,而且还未计混合组队的项目。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多达302枚,仅由55支代表队获得;新加坡青奥会金牌总数只有193枚,却分布在57支参赛队。北京奥运会第1、15、30位的金牌数分别为51、5、2,首届青奥会为30、4、2。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10位的国家中,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均未能进入青奥会金牌榜前10位。整个金牌分布格局因制度的改革而产生了明显的变化,锦标的政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弱化,拿金牌说事的现象几乎销声匿迹。

其次,首届青奥会在组队制度上也推出了淡化金牌的改革。独创的跨国组队、按大洲组队等做法,打破国家和地区限制,是以国家为参赛单位的世界性大型综合赛事所从来没有的。诸如射箭、柔道、乒乓球、击剑、马术、现代五项、铁人三项、田径、游泳的接力比赛等多个项目,设置了部分团体项目和男女混合项目,以抽签形式跨国组队和组织洲际队参赛。这些项目的金牌不计入各国奖牌数,并且在这些项目的颁奖礼上以升会旗、奏会歌,取代传统的升国旗、奏国歌。在比赛期间罗格满意地对记者说,这些项目跨国组队、打乱性别和国籍的做法,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积极反响[4]。青奥会还禁止运动员在领奖时携带国旗以及标语等特别突出国家(地区)概念的物品。这些举措客观上减少了宣扬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机会,同时还有效地减弱了金牌所能代表的政治意义。于是,青奥会金牌的产生过程和颁奖场面,反倒更能体现竞赛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青奥会曾试图在所有项目颁奖时都以升会旗、奏会歌,取替惯例的升国旗、奏国歌。如果这个做法能够得以实行,那么颁奖仪式的符号象征给予人们的直接信息关联就不再是某国家或某民族。遗憾的是,此举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暂未实行。审视首届青奥会跨国混合组队、按大洲组队的做法之后,不禁产生了一种猜测:难道国际奥委会打算在青奥会中完全打破国别的概念?青奥会很可能并不像其他大型赛事那样,出于国别意识把运动员区分成一个个群体,成为某国代表队,运动员都被冠以某国家选手的身份。目前以国家为单位参加青奥会,或许仅仅是基于报名、组队、参赛等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已。再加上青奥会原打算在所有项目颁奖礼上以升会旗、奏会歌,这一预想颇有可能将来变为现实。

2.2消减被经济利益驱动的锦标主义

优秀运动员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商界对此进行挖掘,运动员由此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和个人财富的增加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过度商业化的竞赛氛围而导致的拜金主义,将会产生一种受经济利益驱动的锦标主义。这种片面地将竞赛金牌视为赚钱工具的锦标观念不仅违背奥林匹克精神,更危险的是,它将由作为竞技主体的运动员个人意识中,对“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精神产生逆反作用。

充满拜金色彩的锦标主义在当今体育领域影响之深,可谓体育领域各种顽疾的根源之首。正如研究竞技运动异化的专家所言:“事实证明,竞技运动中产生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金钱的诱惑……有的运动员弄虚作假、使用兴奋剂……在竞技运动中运动者由目的转化为手段,由主人转化为金钱、名誉和地位的奴隶,从而丧失了他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因而产生了竞技运动文化的悲剧,即竞技运动中人的异化。”[8]232

若要达到“拜金”目的,运动员需要以优异的名次体现自己巨大的商业价值,“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自然就无从谈起了,各种违背公平竞争精神的手段也就难以避免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竞技体育的趋利性变得十分突出,各种越轨行为袒露出来……”[9]最凸显这个问题的是兴奋剂屡禁不止的现象,“近年来国际田径、游泳、举重等‘兴奋剂重灾区’,落马明星数量有增无减,只是蒙哥马利、琼斯和菲尔普斯等都栽倒在奥运会以后,而不像萨马兰奇时代的约翰逊等人,直接栽倒在奥运赛场上罢了”[10]。

要抑制由“拜金”而生的锦标主义,需要双管齐下的制度保障。首先,须减少竞赛名次的商业含金量。例如,青奥会各项目只设一个年龄组,不符合年龄要求的选手不能参加比赛,那么冠军选手的明星效应将会明显降低。其次,将人们的关注点由“获胜”转向“参与”――按抽签进行跨国组队、按大洲组队的参赛模式,使得优秀运动员可能和一般的运动员分在同一个队中,运动员获得金牌的可能性被随机化,于是人们的关注点变为了陌生的运动员们怎样通过团结、协作,将本团队的实力最合理地发挥出来,而不仅仅是关注于运动员个人竞技能力的展示。相较之下,青奥会不是利用竞赛成绩展现自身巨大商业价值的最好的平台,那么通过服用兴奋剂和各种违规手段夺取桂冠的行为将会明显减少。

优秀运动员的荣誉感在于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以“人”的名义展示了人类身体的最高能力。这是对人类已知极限的不断超越,也是人类探索自身奥秘的神圣举措,更是运动员们在自己的领域,对“什么是人”这一千古难题的郑重回答。运动员因此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是理所应当的,但这一切必须基于以“人”的名义为基础。学界认为奥运奖牌不仅是对个人运动能力的评价,同时也代表了整个人类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的最高水平,要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理解奖牌意义[8]278。所以,琼斯夫妻等受世人喜爱的运动员,一旦被世人知道他们曾违禁使用兴奋剂,他们之前在运动场上拼搏而得的荣誉与崇拜,在一夜之间完全崩溃。这说明了一点,人们从来不能容忍运动场上的兴奋剂,不能容忍以“非人”的身份玷污人类的体育。

展示体育的精神与在体育场上获得经济利益,二者之间并不冲突。被称为世界体育最高荣誉的劳伦斯奖,这些年来的男女最佳运动员奖得主无一不是体育界的大富翁,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获得年度运动员的最高荣誉和世界的尊重。之所以被授予如此高的殊荣,是因为这一年里他们在诱惑面前没有沦落为金钱的奴隶,没有丧失作为竞技运动主体的人的本质。而是凭借着正直磊落、勇敢拼搏的精神,在向全人类展示他们出色的运动能力的同时,还楷模性地展现了人类所崇尚的诸多优秀品质――这正是奥林匹克的理想,正是体育的本质,也就是萨马兰奇[7]26所概括的:“顾拜旦和一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奠基人坚信,根据一定原则组织起来的体育运动,有益于年青人和整个人类,不仅是对体质有好处,尤其是有益于提高道德水准。”首届青奥会通过强调文化教育活动,以及诸多竞赛规则的设计,令我们清楚认识到它希望带给青少年运动员们的,正是“劳伦斯奖”的优秀品质,青奥会所希望培养的,是下一代的劳伦斯奖得主。青奥会的定位“morethansports”,应当理解为“超越竞赛”。

2.3消减“竞技至上”的锦标主义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鲍勃戈德曼向198名世界级优秀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如果有一种神奇的药物,能令你在包括奥运会的所有比赛中战无不胜,但5年后就会死去。你愿意使用这种药物吗?调查显示有103名运动员表示愿意使用,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52%[11]。这是一种畸形的锦标主义的表现,运动员的价值取向已经高于现实功利,超越了世俗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锦标至上,甚至超越了自己唯一的生命。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这种高于生命的锦标渴望并不源自运动员心中对体育的挚爱,并不源于对技术巅峰的不懈追求,而仅仅源自对竞技锦标的机械追求。否则,他们不会选择使用这种假设存在的神奇兴奋剂,而是应该依赖自身的努力。要取胜就得不惜一切代价?获胜高于一切吗?提出这两个问题的人,正是世界反兴奋剂组织教育和发展计划部主任RobKoehler[12],他说,当进一步探索青年反兴奋剂的教育计划时,必须要面对这些问题[12]。

青奥会的制度改革淡化了竞技取胜在竞赛活动中独一无二的至高地位,给予文化教育和竞技同等的重视。新加坡青奥会官方网站在回答“为什么‘文化和教育’的环节在新加坡青奥会中如此重要?”的询问时说到:“国际奥委会设计的青奥会,是一个给予竞赛和文化教育同等重视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的一个竞赛。”[13]又如,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吉•费利说:“国际奥委会在筹划青奥会之初就提出,青奥会不是小型奥运会,两者概念不同,青奥会重视让奥林匹克精神更加深入青少年,而传统奥运会则突出体育竞技。”[4]有意思的是,青奥会关注的重点与奥运会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对“竞技和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罗格[4]在首届青奥会期间也曾明确此观念,说青奥会不是小型奥运会,更不是世青赛,而是融合了教育、文化和高水平比赛的一次盛会。

首届青奥会在此人文理念的指导下,将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从竞赛上转移到了赛场之外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重点关注运动员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高和成长,以实际行动淡化了竞技色彩。否则,倘若青奥会以竞技为重点,以打造高水平竞赛为目标,那就应该把运动员封闭起来减少干扰,让运动员集中力量专注于竞赛,提升竞技状态多破世界纪录。但是首届青奥会的做法恰恰相反――运动员村不但是最开放的,还规定运动员在青奥会期间必须参加大量与提升运动成绩无关的文化教育活动。这些文化和教育活动有5大主题、7种形式,多达50项。

此外,还要求全部运动员无论备战哪一天的比赛,都必须在开幕式4天前早早到达,在被淘汰或是自己的比赛结束之后,也要继续留在运动员村,直至闭幕式结束2天后才能离会。这在世界性大型综合赛事中是绝无仅有的。中国代表团团长蔡振华[14]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新加坡青奥会安排的文教活动针对性较强,贴近运动员生活,激起了运动员的参与热情,同时,这些活动种类多样、涉及广泛、寓教于乐、参与性强,运动员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全方位提高。”虽然本届青奥会官方报告书还未,但可以想象204个国家(地区)的3600多名运动员的大量文化教育活动和衣食住行的花费,有可能超过竞赛本身的费用。这又是对青奥会定位“morethansports”(超越竞赛,不仅仅是竞赛)的一大证明,也的确是目前大多数青少年竞赛未能重视之处。又如,首届青奥会田径淘汰赛之后的B组比赛,是为了在正选赛中被淘汰的选手而专设的。新加坡青奥会给予孩子们一种导向――竞技只是青奥会的组成环节之一,无论比赛胜负如何,你仍是这场盛会的主人,没有人被淘汰和抛弃,输赢之后你们仍在赛场内外全程参与。首届青奥会还有不少相关的具体条例和措施。例如,运动员村的选手住房里不设网络接口,运动员如果要上网,必须去广场或者宿舍的公共上网区。此举似乎造成了生活的不便利,但实则深藏良苦用心――让青少年运动员们不要“宅”在房间里,鼓励他们走出房间,走入人流,才是真正走进了青奥会。

2.4首届青奥会精简办赛的启迪

放眼当今体坛各大赛事,无不大兴土木,以最好、最豪华的竞赛设施和配套服务为荣。甚至有人从这个角度怀疑伦敦的奥运会必将黯然失色,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办赛的门槛,将运动会规模越办越大,成为一种负担,客观上限制了青奥会的世界推广,还加剧了过度的商业化,令经济力量更多地干预赛事的举办,将赛事不可逆转地推入市场经济的漩涡。所以,青奥会反其道而行。国际奥委会要求青奥会承办城市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场馆设施,除非确实没有可供比赛的场馆,原则上不新建体育场馆。同时,为了缩小比赛规模,青奥会规定了参赛人数,还把比赛控制在一个城市内。这说明青奥会一方面不以竞赛为最大卖点,另一方面说明奥委会无意将青奥会打造成奢侈品,而是希望将赛事办得“精而简”。

在精简办赛上,在新加坡举办地第一届青奥会的强大执行力,为世界青少年竞赛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各国在新加坡的观摩学习者对首届青奥会进行了现场考察,看到绝大部分比赛项目的观众看台都是临时搭建的。特别引起他们注意的是低成本但是高效能的场馆构建方式,譬如工作人员餐厅只不过是用防水布搭的简单棚子而已,比赛场馆的大部分功能房虽然仅仅是集装箱改造或塑钢板搭建成的房子,但是在功能上却能做到一应俱全。另外,在场地建设的日程安排上,首届青奥会的比赛场地并未如一般世界性大型综合赛事那样提前大肆修整,早早严阵以待。以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场地为例,人们在赛前10天见到场馆还是“一片狼藉”,但接着用了不到4天时间,场地已经在功能要求上完全落实到位。新加坡可以说将国内的现有场馆利用到了极致,当地的经济、节俭办赛模式很值得南京借鉴[15]。

首届青奥会制度改革,在于它尝试以大胆的改革和精简的办赛,淡化比赛的竞技性,更多地关注参与性和游戏性,以“分享运动”的机制改变了唯竞技至上的竞赛观念,并减少了锦标的政治色彩,弱化了锦标的商业价值。通过这些制度改革,首届青奥会成功地贯彻了“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和“morethansports”的人文价值取向,让运动员由“取胜”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让运动员能以自由、审美的心境更多地体会“参与”的喜怒哀乐,最终由“参与”中得到宝贵的人生历练和竞赛的深刻教育。这是罗格提出的青奥会理念“主要目标不是赛事,而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制度保障[16-17]。

青奥会给予我们的启迪,首先是青少年竞赛的主导思想和价值取向要以人文层面的“参与”和“分享”为指引。这为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竞赛体系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竞技虽以竞赛为载体,但应追求超越竞技,要将竞技行为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最终落足于青少年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全面发展,使青少年终身受益。

青奥会给予我们的第二个启迪,是将人文精神付诸实践,在创新中构建制度保障。“简而精”的办赛体制机制,是青少年竞赛区别于一般商业化、职业化竞赛的特色之一。它可以有效减少机构内部的腐败和官僚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部市场力量对办赛工作的干扰。首届青奥会的竞赛制度改革,有效淡化了为竞技而竞技的传统竞赛观念,较好地抑制过度政治化和商业化对体育竞赛的负面影响,为我国体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

为了使竞技具有更多的文化教育功能,举办方和承办方需要培养出具备强大软实力的团队,必须拥有出色的统筹规划能力和高效精准的执行能力。这种软实力很难如财力、人力、物力那般具体量化,但却是办好新世纪赛事的隐形核心实力[18-19]。

南京第2届青奥会离我们一天天近了,这是中国体育制度改革和竞技价值取向转型的一次机遇。我们要了解青奥会的缘起,领会青奥会理念,构建针对青少年竞赛特殊性的完善模式,培养具备强大软实力的团队,才能“让奥运走进青年,让青年走进奥运”。

参考文献:

[1]首届夏季青年奥运会设项确定篮球三人制可男女编队[eB/oL].,2011-04-18.

[2]马秀梅.青年奥运会诞生溯源、特征区分和发展预期[J].体育与科学,2010,31(5):13-21.

[3]百度百科:青奥会[eB/oL].#1,2011-04-04.

[15]蔡振华.蔡振华称90后更阳光开放综合素质高于自己时代[eB/oL].sports.省略/20100822/

n274383161.shtml,2011-04-20.

[16]胡小明.胡说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10,17(3):1-6.

[17]邓万先.非奥运项目与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学刊,2010,17(12):19-23.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实际

体育学科是小学教学中布局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学生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

一、体育课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参与,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活动好的多。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到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上,就应该冲破单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局限。有选择地把适宜于小学生健身的部分竞技运动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小学自身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体系。

二、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体育课考核相结合

“达标”、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等内容与形式,对于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的一些项目不是竞技项目,所以在比赛中很少设这些项目的,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没能用比赛促进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

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各种测试考核。组织锻炼小组、班级、年级以及校际间的以完成各种测试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公正、公开、真实、准确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三、学校群体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竞争是体育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四、学校体育竞赛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

五、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目的。

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目的,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只有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才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群体竞赛计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若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

(三)要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影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经济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泛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使体育活动竞赛尉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曹玉莲.小学体育课堂如何与时俱进.《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J].2008年09期.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篇9

[关键词]大学体育;大学生;培养;价值观念;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59-02

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它是一种与支配人类行为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形式。人们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逐渐从过去狭隘层面向现代多维层面的体育观转变,主要表现在人们不仅从个体功能和生物角度来认识体育,还从体育对社会、心理、人类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体育本质功能等多个角度、多门学科来认识体育。大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如自由、民主、平等、公平、公正、诚信等,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体的价值观念体系。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态度,而态度又影响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念、社会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基础。价值观念不但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甚至还可能影响到整个组织的行为,价值观念中的正直、诚实、公平、和谐等观念,对维护国家团结、凝聚各族民众,促进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人的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是促使大学生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健康人格所必需的。实践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途径,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及意义的判断是在实践中完成的,体育课程所特有的实践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有助于大学生把各种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现实行为,为及时修正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创造机会和条件。从体育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三方面探讨大学体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构建中的意义、作用与机制。

1大学体育的学习内容与价值观念的培养

大学体育作为一门优化和强化人类自身的实践学科,体育的学习内容以实践性活动内容为主,侧重于运动技能的习得,所有的体育技术、战术、理论知识等都要以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大学体育的学习内容对大学生形成公平竞争、遵守规范、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有重要作用。

1.1大学体育与学生公平竞争观念的培养

现代社会中竞争的观念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合理的竞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良好的竞争意识是当代大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和体验应习得的基本能力,大学体育对大学生良好的公平竞争观念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与其他课程相比,大学体育是一门最具竞争意识的课程,大学体育的学习内容以运动技能的习得为主,不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不论哪个层级都表现出竞技的特点,表现为一种竞争,体育课程中的竞争随处可见:田径运动中高度、远度和速度的竞争;球类项目中的凶猛拼抢;体操动作的努力规范等,无不表明竞争是体育的灵魂。体育领域里的竞争有别于社会其他领域里的竞争,它提倡的是一种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的公平竞争,在体育运动中,不排世系、不论尊卑,不承认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在体育竞争中是没有意义的。要想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敢于竞争,敢于超越自我、超越对手,向新的高度和极限挑战。大学生通过体育场景的观摩和体验,会逐渐意识到争胜主要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有利于他们形成公平竞争的价值观念。

1.2大学体育与学生遵守规范观念的养成

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首先,公平竞争是体育的灵魂,为了保证公平竞争在体育实践中能真正落实,体育领域树立了严格的行为规范,体育的规范有两种:一是技术规范,用以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如安全制度、操作规则等;二是社会规范,用以调整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诸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任何规则都包含有惩罚一切不公平的“非法”行为的约束力,大学生通过体育竞赛的体验,会从中感受到这种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迁移到其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利于大学生理解什么社会行为可为、什么社会行为不可为及可为的限度。对于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来说,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规则意义的认识和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对大学生日后认识、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大学体育与学生团结协作观念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对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团结协作精神是大多数公司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录用人才时最看重和必备的标准之一。未来的社会需要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的工作者。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现行的教育摸式、社会、家庭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团结协作的意识淡薄,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观念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课程以群体性课程内容为主,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如篮球运动中的中锋、前锋、后卫各自以不同的地位发挥作用,达到提高篮球比赛的群体作战效率。虽然不同的位置分工为每一位参加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共同的目标又使团队中的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表演是次要的,集体的协调配合是主要的,为了最终的胜利必须将合作放在首位。通过体育的集体性项目学习和竞赛,大学生会逐渐产生团队意识,学会正确处理团队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个体间的团结友爱、尊重信任、配合支持是取胜的关键,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的协作意识,对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意义。

1.4大学体育与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更是新世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上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诚信缺失现象犹如毒瘤正在日益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社会诚信这一重要保障。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诚信缺失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表现为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上不讲信用,如考试作弊、假文凭、假证书、等。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增强。体育是在诚信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大学体育也会涉及到体育游戏课程,体育游戏或竞赛的前提是参加者要正直忠诚,严守信用,如果参与者不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如,服用兴奋剂、冒名顶替、假球、黑哨等弄虚作假行为,那么,在体育竞赛中一经发现,体育就借助竞赛规则中的惩罚,通过取消参赛资格的方式来维护规则的信用和权威性,以确保体育竞赛是真正的公平竞争,哪怕事后发现参赛者有不诚实的行为,也会毫不犹豫到立即取消其冠军资格。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检查发现保加利亚一名摔跤运动员因发现被服用兴奋剂一类药物被除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案例时刻提醒体育\动的参加者要诚实守信,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诚实守信观念的增强,为其日后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奠定了基础。

2大学体育的学习环境与学生自由、民主观念的培养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民主、自由意识普遍较淡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民主、自由、法制观念逐渐增强,并逐步学会用法制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如他们关心高校收费的标准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认为他们有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有自我管理的权利,这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积极的表现,但也有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民主与自由、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价值评判向“利己、享乐、实用”偏移,产生了一些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为我行我素、惟我独尊、自由散漫、贪图享受、没有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等,也导致了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大学体育课程特殊的学习环境在帮助学生民主、自由观念的形成及正确认识与理解民主、自由、法制之间的关系方面能发挥独特作用。体育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动态的课程内容使体育课程具有了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环境,从学习场地、学习用具、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学习氛围等方面显示出自身独有的特征,创设了一种动感的、易于交流的、信息畅通的、特殊的学习情景。这种人文环境,使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拥有了平等的权利、自由选择的权利、自主表达愿意的权利,有利于大学生民主、自由、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增强。

首先,在体育活动中,每个大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自由、自由地选择运动的方式、自由地选择运动伙伴、自由地评价,参加体育游戏或竞赛时,可在规则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技艺,不愿参赛,也可以选择退出,但这种自由是在不违反法律和比赛规则情况下的自由,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放任自流式的自由。如,在篮球比赛中,每位参赛者必须遵守篮球比赛规则,在篮球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充分发挥自己的力与智,不能采用各种有意或无意的犯规动作,侵害别人的自由,否则,将会受到规则的惩罚;若中途想参加或退出比赛,也必须遵守规则,不能毫无纪律地想下就下,想上就上;当球队面临困境,必须遵守团队的纪律,不能逃避现实,不负责任地选择一走了之。置身这些体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们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即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毫无纪律的随心所欲。

其次,体育不但是自由的,还是很民主的,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营造了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如,体育课中的足球教学比赛,通过让大学生参与到足球比赛规则的制定、竞赛活动的组织、胜负的判断、队员的选拔中去,发扬充分的民主性,活动中的每个人都享有参与退出、选择与被选择、解释与申辩等民利,比赛的过程和比赛结果的公布,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进行,体现一种高度民主的精神,有助于他们理解“民主”的含义,进一步提高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

3大学体育的学习目标与学生以人为本观念的强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作为推动历史发展主体的人的进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体育运动与生俱来的理念,体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体育的进取意识,展现了人类特有的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对手、向新的高度和极限挑战的进取精神,它鼓励参赛者顽强抗争、奋勇争先,排除前进途中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光明正大的通过公平竞争去夺取冠军和胜利,去赢得荣誉与尊严。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参加者不但要敢冒风险,在运动技术、战术等方面有所创新,而且要承受超负荷运转带来的生理上的痛苦,磨练着人的意志,锻炼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创新进取意识,使人们的心理更健康、意志更坚强、人格更健全。

体育重在参与,不仅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竞争中的胜利者,还尊重竞争中的失败者,通过竞赛的相互交流,增加了了解和友爱、消除了无知与偏见、赢得了尊重与友谊、获得了自信与欢乐。体育课程本身蕴涵着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对于置身于体育过程的大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综上所述,价值观念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类以什么样的心头和旨意去开创新生活,因而对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体育课程所特有的实践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创设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适宜环境,为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形成提供了实践机会,在构建大学生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竞争、协作、诚信、规范等价值观念体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梦秋.规范何以可能[J].学术月刊,2007(7):56-60.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方正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2006(5):107.

[4]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2007(6):92.

[5]石鸿儒等.体育课程价值新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8(6).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篇10

关于体育竞技行为的概念,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体育竞技伤害行为是指在直接对抗性比赛中造成他人伤亡的暴力行为;有人认为,体育竞技伤害行为是指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对竞争对手所实施的伤害行为;有人认为,竞技体育伤害行为是指运动员之间以及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在竞技场所发生的侵害肉体的体育行为;还有人认为,体育竞技误伤行为是指运动员之间在体育比赛中发生的因过失致人伤亡的行为。以上观点主要存在以下缺陷:其一,将体育竞技的性质界定为伤害行为。体育竞技是运动员有形力量的释放,既可能造成一定的伤害结果,也可能造成死亡结果,因而将体育竞技界定为伤害行为是不确切的。其二,将体育竞技可能损害的对象仅限于运动员,尤其是竞争对手。无论是直接对抗性比赛,还是非直接对抗性比赛,体育竞技可能损害的对象都不仅限于竞争对手,还包括其他人,甚至运动员自己。其三,将体育竞技的主体扩大为教练员。这并不符合体育竞技本身的涵义。其四,将体育竞技致人伤害的行为限定为过失行为。诚然,在体育竞技致人损害的场合,运动员往往出于过失。但在某些对抗十分激烈的比赛中,如拳击、足球等,即使运动员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致对手损伤,也很难排除主观的故意。其五,上述诸观点都没有揭示体育竞技本身的内涵。对此,笔者认为,所谓体育竞技行为,是指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为充分展现自己的体能技巧而实施的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为。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体育竞技的主体是运动员。运动员是体育竞技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表现者,也只有运动员才能成为体育竞技行为的主体。当然,在正式的体育比赛中,往往还涉及到其他人员的参与,如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现场观众等。但这些人员只是为运动员的竞技行为提供指导、评判、服务、激励等,并不直接参与体育竞技活动,也就不可能成为体育竞技行为实施的主体。此外,参与体育竞技的运动员既可以是职业运动员,也可以是业余运动员。在当代社会,体育竞技并不仅仅只限于职业体育活动,还包括大量的业余体育活动。这些业余体育活动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一国体育事业的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些世界性的大赛(如奥运会)中,甚至允许职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员共同参与,同台竞技。因此,体育竞技不是职业运动员的专利,体育竞技行为也并不仅仅只限于业务行为。第二,竞技行为只能发生在体育竞赛过程中。这里的体育竞赛,既包括正式的体育竞赛,又包括非正式的体育竞赛。正式的体育竞赛,是指比赛项目经有关机关单位或组织机构认可并正式组织的比赛,如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甲a联赛、全运会、CUBa联赛等。非正式的体育竞赛,是指比赛项目未经相关机构或组织认可,或虽经过认可,但并非由有关单位或组织机构正式组织的比赛,如拔河、校运会、年级篮球赛、民间散手比赛、日常训练比赛等。非正式的体育竞赛尽管未得到有关组织机构的正式认可,但却为一般社会观念所接受。不为一般社会观念所接受的比赛,如决斗等,不属于这里所讲的体育竞赛。竞技行为只可能发生在比赛进行过程中,在赛前、中场休息时间、赛后均不可能发生竞技行为。第三,体育竞技是参赛运动员体能技巧的充分展现。开展体育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的生理潜能,将体能和心智发挥到极致。运动员正是在体育竞赛中,通过自身体能技巧的展现,不断挑战生理极限,超越自我。也正是因为参赛运动员精彩的体能技巧表现,体育竞技活动才会呈现出独有的魅力。若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并非展现体能技巧,而是为报复他人而实施暴力,则不能认为是体育竞技行为。第四,体育竞技是具有危险性的行为。体育竞技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造成损害身体健康乃至生命的丧失。在直接对抗性比赛(如拳击、足球、篮球、橄榄球、跆拳道、相扑等)中,运动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肢体接触,造成对方身体损害往往不可避免。在非直接对抗性比赛(如游泳、滑冰、体操、跳水、田径、赛车等)中,运动员之间尽管不存在直接的身体接触,但造成自身身体损害的现象也时常发生。此外,在体育竞赛中,现场观众、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人也承受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如球员射门将球射偏,球飞向场外,致观众损伤;赛车手在加速时失控,连人带车撞出场外致他人重伤、死亡;投掷铁饼、标枪致他人损害等等。

2体育竞技行为刑法规制的根据

如何规制体育竞技行为,学界普遍认为,应排斥刑法对体育竞技行为的过度干预,在体育行规、行政规范、民事规范能充分调解的情况下,刑法就不应介入,即符合谦抑性要求。对此,笔者表示赞同。首先,单纯的违规行为或只造成轻微损害的行为,只需通过行业罚则(如警告、罚分、禁赛等)或民事责任即可解决,无需动用刑法进行规制。其次,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不慎造成自身伤亡的,不属于刑法所关注的犯罪类型。值得探讨的,是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因故意或过失造成他人伤亡的情形,刑法对此应如何规制,学界争议颇多。有人从“利益衡量”的角度来进行说明,认为体育竞技行为实现的利益(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为优越的,就是正当的;反之,则需要通过刑法加以规制。利益衡量的立场是结果无价值,具有可考量性、可操作性的优点,但前提是两个具体法益的比较。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种抽象的社会法益,其与作为具体个人法益的生命、健康相比,孰优孰劣,则无从考量。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认为,相对于个人的损害而言,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这无异于认为所有的体育竞技行为都是正当的,无需通过刑法进行规制。有人从“社会相当性”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认为不脱离社会相当性的体育竞技行为是正当的,严重脱离社会相当性的体育竞技行为则需要刑法的介入。社会相当性立足于行为无价值立场,并充分考虑结果无价值的因素,具有极大的理论包容性和解释张力,因而为多数学者所赞同。但社会相当性的概念究竟如何,其判断基准的模糊性和暧昧性则是公认的缺陷。持该观点的人一般都认为,应通过法益衡量、行为的手段、样态、主观意图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为社会相当性的判断提供明晰化的基准。有人从“被害人承诺与正当业务行为”的角度来进行阐述,认为在体育竞技中造成他人轻伤的,属于被害人承诺的范围之内,阻却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无需刑法的介入。在体育竞技中造成他人重伤乃至死亡的,属于正当业务行为的,阻却违法性,无需刑法的介入;不属于正当业务行为的,则需要通过刑法进行规制。一般而言,只要参与了体育竞赛活动,就可以认为同意对某种风险的承担。按照该观点,所有造成他人轻伤的体育竞技行为,无论是否违规,都排除刑法的规制,这是不合理的,有违依法治国的理念。另外,在造成他人重伤、死亡的情形下,认为属于正当业务行为而排除刑法的介入,反之则需要刑法的规制,这无疑将大量的业余体育活动全部纳入到了刑法的规制范围内,是不合适的,不利于业余体育活动的发展。此外,正当业务行为本身的概念也是不明确的,也可以说,正当业务行为并没有为刑法的规制提供任何根据。还有人从“允许风险”的角度来进行论证,认为在社会允许风险范围内的竞技行为,即使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也具有合法性,排除刑法的介入;超出社会允许风险范围的竞技行为致他人伤亡的,不能排除刑法的干涉。但如同社会相当性一样,何为“允许的危险”,本身并不明确。笔者原则上赞同从“容许的危险”的角度来说明刑法规制体育竞技行为的根据。容许的危险理论主张,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危险行为,应根据其对社会的有用性和必要性而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现代科技社会,危险无处不在,甚至为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如铁路、航空、核电厂、科学实验等,若禁止一切危险,社会发展就将会停滞。只要行为人遵守一定的操作规则,保持应有的小心谨慎状态,即使造成了一定的侵害结果,也应当被社会所容许。容许的危险理论发展于德国19世纪末,它是以对社会有益为由而允许具有一定法益侵害危险的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理论,认为承受一定范围内的危险是社会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容许的危险理论不仅仅适用于危险行业,还适用于其他一切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危险行为。体育竞技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危险行为。体育竞技的开展和普及,对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增强国人凝聚力、促进一国乃至全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体育竞技也蕴含着巨大的危险,需要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遵守一定的比赛规则,履行应有的小心谨慎义务,将危险控制在社会容许的范围内。简言之,在容许的危险范围内致他人损害的体育竞技行为,是合法的,无需刑法规制;超出容许的危险范围致他人损害的体育竞技行为,则需要动用刑法进行规制。可见,立足于行为无价值立场并充分考虑结果无价值因素,运用容许的危险理论来说明刑法规制体育竞技行为的根据,是可取的。

3体育竞技行为刑法规制的标准

刑法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规制体育竞技行为,其实质也就是容许危险的范围问题,即什么程度的危险,必须容忍,而超越容忍界限的危险,则需要刑法的规制。关于容许危险的评价标准,有学者认为其存在具体的标准,如违反活动规范,又存在抽象的标准,如利益与风险的衡量、过度承担或违反查询义务。考虑到体育竞技行为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容许危险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下列几项:一、利益与风险的衡量;二、竞技规则;三、信赖原则;四、过度承担。这些也是体育竞技行为的刑法规制标准。

3.1利益与风险的衡量

利益与风险的衡量,是指危险是否被容许,要依据行为的社会意义加以评价。行为的社会意义越大,对社会越有益,被容许的危险程度就越高;反之,行为的社会意义越小,甚至没有任何的社会利益,被容许的危险程度就越低,甚至危险不会被容许。例如,飚车没有任何的社会利益,其必然被评价为超越容许的危险,在发生车祸的情况下,不能排除刑法的规制;相反,正常的赛车则属于体育竞技活动的范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被容许的危险程度较高,在容许的危险程度范围内发生致他人伤亡的情形,不能动用刑法进行规制;只有逾越了容许危险的范围造成他人伤亡的,才能动用刑法加以规制。又如,相约决斗没有任何的社会利益,同样会被评价为逾越了容许的危险,在发生任何伤亡结果的情况下,都不能排除刑法的规制;而拳击、跆拳道、柔道、击剑等正常的比赛项目属于体育竞技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可容许的危险程度较高,因而在容许的危险程度范围内造成他人伤亡的,排除刑法的规制;超越容许危险的限度造成他人伤亡的,才能运用刑法进行规制。一般在越是激烈的运动比赛中,越能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和潜能,越能体现体育竞技的精彩性和可观赏性,因而被容许的危险程度也就越高,如足球、篮球、橄榄球、拳击等。如果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要时刻担心可能发生的肢体冲突,那么这场比赛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体育竞技也会丧失其应有的社会意义。而在并不十分激烈的运动比赛中,如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等,其精彩程度和可观赏性相对较低,因而被容许的危险程度也就相对较低。利益与风险的衡量是容许危险的一般评价标准,是其他各项评价标准的基础,其旨在通过社会利益与产生风险的衡量,来实现维护社会发展和保障个人法益的平衡。

3.2竞技规则

竞技规则,又称比赛规则,是指体育行业机构或组织根据比赛项目的性质、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的旨在维护公平竞争和保障人身安全的成文规则。竞技规则包括公平竞争规则和安全规则。前者是旨在维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规则,如田径比赛中的听从裁判口令、禁止使用兴奋剂,足球比赛中的手球、越位、假摔,篮球比赛中的打手、两次、走步,排球比赛中的触网等;后者是旨在保障运动员以及其他人员人身安全的规则,如足球比赛中的铲球、撞人、推人,篮球比赛中的撞人、拉人、推人,拳击比赛中攻击的部位等。一般而言,违反公平竞争规则的行为只构成对公平竞争秩序的破坏,并不涉及到他人的人身安全;而违反安全规则的行为则往往会对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侵害。因此,作为容许危险评价标准的竞技规则,应当是指安全规则。竞技规则的创设,主要是为了减少、预防危险的发生,其通过对比赛场地、比赛时间、人员数量和装备、注意事项等明确规定,为竞技行为划定了一条抽象的危险界线。运动员只要遵守竞技规则,就能将危险控制在容许的范围内,即使造成他人损害,也无需刑法的干涉;反之,运动员违反竞技规则,就是逾越容许危险的界线,造成他人损害的,不能排除刑法的规制。如根据足球竞赛规则,允许正面铲球、侧铲球、侧后铲球,但正面铲球不得有不合理的冲撞,侧铲球、侧后铲球只有先铲到球再铲倒人才合理,而背后铲球则被禁止;若运动员正面铲球将他人撞伤,侧铲、侧后铲未铲到球而先将他人铲伤,背后铲球将他人铲伤,则不能排除刑法的规制。根据拳击规则,禁止使用拳头以外的身体部位进行攻击,禁止攻击后脑和腰以下的部位,对手倒地之后禁止攻击;若运动员使用脚攻击,攻击对方的后脑和下阴,对手倒地之后继续攻击,造成对手伤亡的,不能排除刑法的规制。根据棒球比赛规则,禁止投掷球手的头部,若运动员投掷球手头部致其损害的,则不能排除刑法的规制。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轻微犯规致他人损害的,是否被容许。笔者认为,竞技规则是评价危险是否被容许的基本标准,只要犯规,无论是否轻微,都属于超越容许的危险。但轻微犯规一般不会造成他人伤亡,无需动用刑法进行规制。在个别情况下,轻微犯规致他人伤亡的,应对其因果关系作出评价。若行为人即使遵守规则也无法避免伤亡结果发生的,应否定因果关系的存在,排除刑法的规制;反之,则应肯定因果关系的存在,不能排除刑法的规制。此外,在激烈的运动比赛中,运动员往往处于高度紧张、兴奋的情绪状态之中,因此,即使违反竞技规则造成他人伤亡,也可能因为期待可能性减小甚至丧失从而减小甚至阻却责任。竞技规则是体育行业组织或机构充分考虑各项体育项目的一般情况而制定的,是评价容许危险的最基本、最低限度的标准。但在某些具体场合,危险是否被容许,还要借助其他标准来进行评价。

3.3信赖原则

信赖原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种行为时,如果存在合理信赖被害人或第三人采取适当行为的情况,由于被害人或第三人不采取适当行为而导致侵害结果发生的,行为人对此不负责任”。信赖原则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德国帝国法院的判例,最初只适用于交通领域,旨在呼应科技的发达,使顺畅的交通成为可能,现在则扩延运用到了医疗、企业管理等各个活动领域。信赖原则是容许危险概念的具体应用,其实质是通过危险领域各个参与者对危险的共同分担,来实现对危险的有效防控。即合乎信赖原则的行为,能实现他人对危险的分担,并未超越容许的危险范围,在他人未采取适当行动避免结果发生的情况下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的,无需刑法的规制;反之,不合乎信赖原则的行为,无法实现他人对危险的分担,逾越了容许的危险范围,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动用刑法进行规制。在体育竞技领域,信赖原则的运用是广泛存在的。如在田径运动比赛中,运动员一般能合理信赖现场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遵守赛场安全规则,因百米冲刺而撞伤横穿跑道的行人,投掷标枪、铁饼击中粗心留在赛场的工作人员,都属于容许危险范围内的损害,无需刑法的规制;在双人滑冰比赛中,运动员之间往往都存在着充分信赖对方能实现对危险的承担,这种信赖即使在对方已经受伤的情况下,有时也是合理的,在完成高度危险的动作(如将队友抛出)时,因对方失误而造成其损害的,不能视为逾越容许的危险,无需刑法加以规制;在双人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双打、篮球、排球比赛中,队友之间往往也存在着合理信赖,在完成正常比赛动作时造成队友损害的,属于容许危险的范围内,排除刑法的规制。在无法合理信赖他人承担危险的场合,即使行为人遵守了竞技规则,也不能视为在容许的危险范围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能排除刑法的规制。如田径运动员百米冲刺撞伤横穿跑道的小孩,因为无法合理信赖小孩能遵守赛场安全规则,因此逾越了容许危险的范围,需要动用刑法进行规制;赛车选手在加速时发现有人欲翻越护栏到跑道的,应停止加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合理信赖对方能采取一定的行动避免危险的发生。若继续加速致其损害的,属于逾越容许危险的范围,不能排除刑法的规制。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违反竞技规则,可否主张信赖原则,如赛车手在比赛时服用了兴奋剂,造成他人损害时可否主张信赖原则。笔者认为,违反竞技规则,就已经逾越了容许危险的范围,无权信赖他人对危险进行分担,造成损害的,无法排除刑法的规制。但赛车手即使不服用兴奋剂,损害结果仍然会发生的,可排除因果关系的存在,从而排除刑法的规制。

3.4过度承担

过度承担,又称不作为义务,是指行为可能有害法益,由于自己的身体缺陷或缺乏训练而难以断定附随的危险,应当放弃不为,否则就是超越容许的危险,造成他人损害的,应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