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十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十篇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56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健康心理教学效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自身的健康生活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只有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用心去爱学生,才会用心去教好每一位学生,把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化作深沉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不能想象一个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如何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那么教师应具有怎样的心理素质?

1.有创新能力。

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

只有教师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用创造的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设计、实施和改造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价值。

2.有高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状态。

教师高尚的情感和良好的情绪可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气氛,而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具有愉快的心境,不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和谐、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使学生置身于愉快而活泼的学习气氛中。

3.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心理挫折,主要来自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各方面,如与上级、与同事、与学生的矛盾;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胜任;社会的冲击等,皆可造成心理挫折。一般来说,承挫能力强的人,挫折对他的影响不是很大,消极影响也小,而承挫能力弱的人,则在挫折面前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因此,挫折承受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为此,教师必须增强心理承挫力,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给学生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勇于战胜挫折,增强自信心,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长进步。

如果教师具备以上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如何让心理素质对教学效益产生作用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人文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淡化权威意识,树立民主、平等、合作教育和教学相长观念,融洽师生关系,达到心理相容,情感交流共鸣。对与教学无关、学生关心,而学生认识又存在偏差的问题,在巧妙的、不伤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放在课后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怀疑经典、挑战权威,提倡“长江后浪推前浪”。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行扶植和帮助。教学中还应当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不作简单结论,避免轻率否定学生的见解。学生应是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走出课堂。教师应当进行心理换位,以朋友之心来理解学生奇特的个性,珍视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创造宽松、安全、自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断地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挖掘教学中的人文价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极大的提高。

2.让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问题。学生能主动参与,那么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牢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与开放式教学中才能实现。如果做到这些,教学效益的取得就会立竿见影。

3.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状态:竞争型学习、个体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竞争型学习与他人之间具有对抗性和排斥性,是一种“别人成功意味着自己失败”的学习情境;个体型学习,就是各自为战,与他人毫不相干,是一种“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学习情境;合作型学习,就是将个人学习目标、同伴目标完全统一于团体目标,是一种“互相促进、荣辱与共”的学习情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一个人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合作型学习倍受关注。合作型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与其它合作学习活动,使他们能够善于倾听,吸收他人意见,学习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4.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条件,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功和进步,改善他们的自我观念,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以成功的学习体验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体要做到:①树立“人人经过努力都能取得成功”的教学思想;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应当适中,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③学会激励学生,通过态度、表情和语言,给予学生肯定、赞许;④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积极创设一种有利于全体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创新人才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往往包办代替,“满堂灌”、“灌满堂”,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创新精神并非是精英才有的,它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去精心呵护、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具备民主的教学气氛、宽松的人文精神、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探究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从教材的“代言人”变为平等的对话者,从至高无上的领导者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在专业方面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篇2

(一)声乐演唱的实践经验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具备一定水准的专业声乐演唱能力是一项基础素质,除此以外,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方法以及演唱、表演等舞台实践经验也是非常重要,具备这些素质可以使得声乐教师可以再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培养也能面面俱到、使得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能得到更多、全面的指导。仅仅只掌握知识理论缺乏实际的演唱经验是非常绝对不够的,声乐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本人必须要有实际的正确技能的体验与实践才能把握住感觉,才能有效的去引导学生去找到正确的状态与感觉。与其他的学科教学特点不同的是,演唱者的“乐器”是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不但要帮助学生打造这个自身的“乐器”,让学生能够掌握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以及建立运用自如的声区音域,掌握多项的演唱技巧能够适应不同风格的作品,更要让学生能够成为杰出的“演奏家”,培养其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优良的乐感及丰富的艺术处理方法,能精准的发达作品内容的思想与内涵,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因此具备一定的演唱经验是一名声乐教师所必须的基础素质。这样就可以通过展示给学生自身的声乐技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技术运用的方法、特点,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有效的消化声乐理论,提高歌唱技能,更好的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二)声乐教学的理论水平

声乐理论知识是声乐教师除演唱实践经验及演唱技巧技法等实践性的技能技法外,也必须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声乐教学理论”、“音乐教育理论”、“教育基础理论”这三个理论是组成声乐教师知识结构的主要方面。当然如果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拥有丰富的演唱经验与坚实的演唱功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有实践经验,没有理论支撑是不足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教学内容的。此外,声乐艺术本身与其他的文化,多种的艺术形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也对声乐教师的理论水平以及相关的文学、史学、科学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

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推进的发展提出了要我们学习世界先进音乐教育理论,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技术及教学方法等要求,我们需结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的问题,提高科研水平与学术能力。随着我国高师声乐教育的发展,声乐教师在声乐观念、教学方法、专业发展等方面需要发展创新意识,这也是我国社会发展与人民总体音乐、文化素质提高的必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真学习并运用当今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归纳总结自己与他人的教学经验,营造高师声乐教学更好的学术氛围,使其到达更高的领域。

二、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一)声乐教学的合作性

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如果师生双方确立了教学关系,那么师生之间合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就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当然这也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我们声乐教学中的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合作不仅要建立在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上,更需要双方的配合和理解,以及双方素质的相互渗透。学生在演唱中,歌唱的技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够掌握,不同教师即使在教学观点上面相似,但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其效果和特点也是不同的。教师运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得到启发和感觉,逐步增进了解就会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学生信任教师是教学中合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二)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步骤

现在有些学生只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什么就唱什么,有时急于求成就想一鸣惊人,不去接受老师布置的作品,这些都是学习声乐的大忌。对于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中对于歌唱的基础以及各种作品风格的掌握都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积累,所以声乐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的。而嗓子的耐力和歌唱的技巧是相互作用的,需要正确的方法和长期的训练才能胜任更具难度和挑战性的作品,唯有这样才能够延长嗓音的寿命,我们也经常在电视中看到很多老一辈的艺术家都还能够登台演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想把老师教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运用到实际演唱中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声乐观念,慢慢掌握学习和训练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注意下面几点:

1.对学生提高声乐技能技巧的促进。声乐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集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双向活动。作为教师而言,具有高超的歌唱技术和较强的专业素质都会对学生声乐技能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学生如果按照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踏实学习,打好基本功,并具备一定的歌唱技能,甚者在艺术上树立了自己的风格,对本学科的共性和特性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并了解自己的短长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并多向其他老师请教,以便提高自己的声乐技能,也能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大胆的创新,加上老师的协助和关怀,营造师生合作的融洽氛围。

2.对学生师范品质形成的影响。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基础音乐师资的摇篮,声乐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为学生师范意识的形成和树立都起到重要的模范作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行为能力、道德修养以及思想意识等,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歌唱素质、文化素质的形成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和潜在的教育作用。高师声乐教师素质的具备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师生双方素质的互渗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教育人才的前提,也为发展音乐教育事业和深化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心理素质的认识

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演唱歌曲和音乐作品,而心理因素也是歌唱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在歌唱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歌唱的心理状态

声乐演唱艺术是一门以人声作为乐器的音乐艺术。它不同于其它乐器演奏的表演艺术,我们都知道歌唱的乐器是声带,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是因为它的这个特殊性,就注定了不可能像其它乐器一样每天连续练习几个小时,就算是歌唱家也需要休息,有时我们会用精神练习来补偿实际练习,在这可以说是有声练习和无声练习。

(二)歌唱的心理与呼吸

在人声歌唱的四要素中,我们都知道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而歌唱的呼吸又不同于生活中的日常呼吸,歌唱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出发点和基础,而呼吸方法的训练又要经历是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三)心理调节对歌唱的意义

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婴儿在啼哭的时候就是用的横膈膜呼吸法,即我们歌唱中需要的呼吸方法,但是一般人很少能够观察到婴儿啼哭时的状态,正因为他的呼吸方法是正确的所以即便哭上三天三夜嗓子也不会哑。通过这个正常现象可以推断声音与情感的冲动直接相关,也是通过人的内在情感和思想本能产生的。

(四)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二度创作

这种创作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还要准确地表达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以及作曲家本身创作的思想内涵,还应在原作基础上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使作品达到较高的艺术表现。

四、对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对舞台演唱恐惧心理的克服

对舞台的陌生感是指学生对上台表演没有实际的切身体验,就会有一种自然本能的恐惧感,这也是我们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的反应。当我们走上舞台,面对观众,唱上几首歌,对于一个技术娴熟久经锻炼的演员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对于一个首次登台的人来说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他们往往会过于紧张胆怯而不能够正常发挥,甚至会造成发挥失常的不良后果。所以缺少舞台实践是众多演唱者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之一,演唱者平时的练习与面对观众的演唱之间,无论是氛围还是对心理影响都有不同的明显变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也会有所区别。就会出现有的人舞台状态很放松很自如;而有的人却紧张、拘谨,这一切都和每个人的性格、意志和气质有关。

(二)舞台演唱时的恐惧心理有以下几种表现

1.上台演唱前感到心怀忐忑,坐立不安,觉得演唱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煎熬的事情,没有信心,无端的悲观失望,越是到演出时间越觉得心慌难捱。

2.在上台前和上台后会出现记忆一段空白,即出现忘谱、忘词,跟伴奏合不上等发挥失常的现象。

3.演唱者满脑子想的都是歌词和技巧,而忽视了音乐的基本内涵和要表现的意义,无法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唱当中。

4.在平时练习中的困难地方,在上台演唱时担心过多,心里会出现暗示,极有可能再出错误,造成消极地恶性循环。

(三)对于舞台演唱来讲,造成心理恐惧的因素有很多,在作者的教学和演唱经验的总结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自身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内心担忧过多,总是专注于观众和他人的评论,所以内心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在我们登台演唱中,不同的舞台,不同的观众和不同的演出背景都会给学生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心理状态和感受。

2.外界的客观环境对演唱者的影响。在不同的演出环境、场所和形式,以及舞台效果等等都会引起演唱者不同程度的心理层面的紧张,需要演唱者尽快的去适应,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只有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3.有时是对于演唱作品的不熟悉,之前没有对演唱时的歌曲去做思考和下功夫,或者作品本身处理得就不够细致,比如有的学生自作主张临时拿一个不熟的作品去演唱和考试,这样的结果是不可能好的。

五、对心理素质的训练

怎样克服舞台演唱的恐惧心理:

1.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有侥幸心理和虚荣心,要认真严肃的对待每一次演唱,但不要过分的乞求演唱效果的完美,给自己施加过多过重的心理压力。

2.为避免舞台紧张要有过硬的演唱方法,而科学的演唱方法是演唱成败的关键,因此具备过硬,娴熟的基础训练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舞台,有了信心才会胸有沉竹,从容不迫,达到较好的满意的演出效果。

3.演唱者应该把全部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表现中去,排除和放下一切杂念投入地演唱,恐惧感就会不知不觉的消除了。

4.具备较佳的临场状态是成功音乐表演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候往往抱着豁出去的精神反而会产生勇敢和淡定的潜意识,从而来代替恐惧,或者.用自我暗示的方法解决紧张的心理和神经的慌乱,确信自己的演唱方法是值得信赖的。

5.选择作品方面要尽量选择难度适中,较为熟练的和舞台效果好的作品。在演唱曲目时,难度大小适合的话紧张心理就会大大减弱,反之自信心就会马上增强。

6.在演唱中如果出现某些小的纰漏是再所难免的,一定要镇定自若,及时调整情绪,把演唱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不要因为一点点纰漏影响整个作品。

7.条件允许的话演唱者可以在正式演出前在舞台上过台,因为舞台上的感觉只能在舞台上去获得,通过几次这样的锻炼演唱者的紧张和不按心理和情绪就会渐渐排除。

六、认知心理学角度下的教学研究

据了解认知心理学是五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和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研究领域和思潮,在七十年代成为美国和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方向。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的语言等。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就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部过程。在研究演唱和教学的心理因素时,一定不能忽略的就是认知心理。为此,本项目的研究也将包括以下几个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声音审美观

审美作为一种具有动情化,形式化的教育特性,它的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鉴赏能力、想像力,感受力,认知力和创造力等,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性,以最终实现人与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的终极追求。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作为一名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更应当重视对学生的声音审美教育,给它以独立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审美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其次,科学的审美观应落实到学校教育的一切环节之中,是学校各个学科专业以及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创造更美更好的教育境界的共同追求,也会进一步的开阔审美视野。

(二)分析声学的传导规律

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一个多科性的学科,它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及其效应的科学。声学研究的基础就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也是最简单的声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通常说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叫乐音,没有规律的刺耳的声音叫噪音,而音调、音色、响度就是决定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三)探寻音乐的记忆对声乐学习心理作用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

1小学英语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初步接触英语学习的小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完全是陌生的,他们对英语的认识以及对如何学习英语是完全不熟悉的。这就需要一个合格的引路人来指引他们进行正确的英语学习。小学英语老师就是担当引路人这一重任的教育工作者。小学英语老师的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不仅如此,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受用一生的积极影响,心理素质不佳的英语教师会对学生造成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

2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鉴于上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意义和价值的分析,笔者认为,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具有以下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一,对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有发自心底的热爱。这是一个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一切工作的起点。只有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兴趣,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位,才能不产生厌倦和疲倦的心理,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第二,要有不怕吃苦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耐心。小学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教育对象是小学生,而这些小学生往往都是刚刚接触英语学习的,他们对英语学习没有任何认识,对英语学习充满了陌生。作为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们能快速地接受英语这一陌生的语言系统,如果让孩子们能够对英语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这期间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难以预料的难题,这就需要小学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分析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要长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在面对英语教学中应具有不怕吃苦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耐心。

3新时期小学英语教师心理状况存在的问题

心理不健康、不积极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对于处于基础阶段,正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生来讲,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受用一生的积极影响,相反,一个心理素质不佳的英语教师会对学生造成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

首先,教师的特殊职业特点易于引发不良的心理问题。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基于其封闭的工作环境,其人际交往的范围相对狭窄。在对年幼的小学生传授知识以及课外与小学生交流时,经常从心理上把自己放到高高在上的教导员的位置上。长此以往,教师就容易形成喜欢说教的性格,即在和小朋友甚至是个成年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喜欢以“教育人”的口气和心态与人交流,并且容易形成过度计较的性格特点。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小学英语教师的正常的人际交往,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师产生更加不利的心理问题。不仅会给教师的正常教学带来影响,也会给教师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次,来自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小学英语老师教学的过度监督是造成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小学英语教师所从事的是基础性教育,其面对的大部分是年级很小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家受到父母的疼爱,在社会上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小学英语教师一方面需要把英语教育工作做好,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严厉地批评教育不入门的学生。教师们的教育行为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监督,小学教师的受关注度相比初中、高中等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受关注度要明显高很多。因此,长期处于这种高度关注下的小学英语教师往往会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

4提高小学英语教师心理素质的对策

4.1小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增强工作实力,增加工作信心

教师从思想上应清晰地认识并接受教师身份,按照教师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教学活动,认真从事小学英语的教育教学过程,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尽力满足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各种诉求,把工作做的有声有色,才能从心底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并充满友爱。这样教师就会自然地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4.2小学英语教师调整自身心理环境

小学英语教师具有积极乐观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工作热情,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好。教育心理环境的状况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和观念的发展而发展,可以在小学英语教师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4.3改进教师的人际关系

小学英语教师应善于积极主动地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以及和周围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遇事情互相理解,不斤斤计较,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采用合理的行动解决矛盾,消除彼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和周围人的心理距离。

参考文献

[1]李曲生,林红.创新办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4).

[2]李曲生.构建学生能力提升的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8(2).

[3]甄树萍.试论小学英语愉快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7).

[4]高黎.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篇4

关键词: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教学公关策略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而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教学公关意识,要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一)转变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观念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人文素质培养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复杂多变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他们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同感普遍较强;而对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认同感却大大地降低了。甚至有些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抱有逆反和抗拒心理。这无疑增加了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难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以转变学生对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技术、人文并重的正确观念。

(二)激发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动机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加强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十分必要和迫切,但作为培养主体的学生能否认识到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有没有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性?有没有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内驱力?有没有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心理需求?所有这些问题无不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进行科学而合理地引导,以激发起他们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动机和需求。

(三)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性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地调控培养过程,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性。而这种效果的达成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具体来说,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教师民主调控的有效性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性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二、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促进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

教学公关策略与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正确理解教学公关策略在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学公关策略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对增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拓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相当繁多。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进行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又要进行人文公关素质的培养,因为“在当今社会,公共关系素质已经客观地成为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所以,公关教育参与构成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提高人们的公关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学的完整性,又要保证教师教的完整性,因为只有在两者的互动、互补中不断拓宽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才能保证人文素质培养活动的连续性及其内容的完整性。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人文素质培养内容的完整性呢?如何将人文素质培养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如何把人文素质培养与公关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因为教学公关策略的运用,有助于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架设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然后循序渐进地将精心安排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有条理地向学生铺展开来,从而拓宽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

(二)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改进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务实地改善培养方法,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彻底抛弃过去那种注入式的传统培养方法。只有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才可能调动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才可能更好地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性。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因为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探索人文素质培养的导入方法;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改善人文素质培养的论证方法;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改进人文素质培养的师生互动方法。

(三)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活跃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

活跃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是高职教师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完素质培养任务,提高人文素质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虽然活跃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但关键还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有没有教学公关意识,在于教师有没有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教师及时而有效地找到活跃人文素质培养氛围的方法和切入点;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教师完善活跃人文素质培养氛围的课堂行为;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教师激发活跃人文素质培养氛围的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教师建立活跃人文素质培养氛围的和谐师生关系。

三、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策略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公关策略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手段和前沿管理艺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肩负着培养大量社会可用之才的高职教学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公关管理意识的渗透和影响;作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主导者的教师要想很好地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也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一)增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意识

“公关意识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高校教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关活动,但其中蕴涵着许多公关因素……高校教师如果具备了公关意识,自觉地从公关角度去进行师生的交往和教学活动,必将对缩短师生距离和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一定要注意调适自己的角色,把公关的观念深植于头脑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

1、增强领导的教学公关意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因为他们的教学公关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公关意识的高低和人文素质培养效果的达成,这是增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意识的前提和条件。所以,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像重视教师其他教学工作技能的培养一样来重视教师的教学公关意识的培养;应该像重视教师其他教学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和研究一样来重视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公关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和研究。同时,高职院校的领导还要注意积极引导和善于鼓励高职教师学以致用,将他们所学的有关公关理论和技能自觉地运用到人文素质培养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这样以来,就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全体教师对教学公关理论和实践的高度重视,从而推动他们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

2、增强教师的教学公关意识。增强教学公关意识,既需要领导的教学公关意识的引导,也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懈追求。高职教师应该在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中自觉地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公关意识,善于借鉴别人在活动中的公关方面的长处和经验,克服自己在活动中的公关方面的短处和不足。这样以来,就可以通过平时在各种活动中的公关意识的增强来进一步强化自己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公关意识。同时,高职教师在自己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也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来开展人文素质培养活动,以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并进而不断培养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事实证明,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只有那些具有强烈教学公关意识的教师,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性,才能出色地完成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艰巨任务。

(二)塑造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形象

教学公关形象是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公关活动修炼而来的,是教师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而对教学形象进行的一种特殊设计,是教师应该始终为之奋斗的重要的价值追求;教学公关形象是学生对教师在教学公关活动中的所有言行综合认识后形成的一种总体评价,是教师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行为在学生心目中的综合反映,是学生和外部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CiS形象识别系统的相关原理,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形象塑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塑造先进的教学理念识别形象。教学理念识别形象是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学公关形象的核心和灵魂,它规定和指导着教学行为识别形象、教学视觉识别形象和教学听觉识别形象。所以,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把塑造先进的教学理念识别形象作为塑造教学公关形象的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来对待。而塑造先进的教学理念识别形象,就要求教师科学地确立具有自身特性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如确立趣味教学的理念和人文价值追求的理念等,因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识别形象很容易被学生识别、认可,从而有助于塑造教学公关形象。还要求教师准确地设计富有感召力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形象口号。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宣讲的“素质+技术+能力+公关=成功”,就是一个响亮且富有感召力的形象口号,它有助于激发高职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共鸣感。

2、塑造突出的教学行为识别形象。教学行为识别形象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行为举止等来传播教师的教学思想,从而达到树立良好教学公关形象目的的形象识别要素。塑造突出的教学行为识别形象,需要教师不断培养自身个性化的教学行为特质;需要教师逐步养成自身突显的教学行为规范;需要教师做好个性化的教学行为特质的有效传播等。所有这些做法,都是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塑造突出的教学行为识别形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高职教师也需注意将这些教学行为识别因素进行整体优化,能够把这几个因素有机统一并综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教师塑造突出的教学行为识别形象。

3、塑造特殊的教学视觉识别形象。教学视觉识别形象是将教学形象标识符号化、视觉化的传播过程,是教学公关形象的本质表象化的结果。在塑造特殊的教学视觉识别形象的时候,要求教师保持端庄大方而个性突显的穿戴;要求教师具有祥和自然而个性张扬的教态;要求教师富有充满朝气而富于变化的个性表情;要求教师具有飘逸洒脱而魅力四射的个性板书。所有这些都能够帮助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塑造自己特有的教学视觉识别形象,从而为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奠定良好的教学公关形象基础。

4、塑造鲜明的教学听觉识别形象。教学听觉识别形象是将教学形象要素通过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途径进行传播的特殊识别符号形象。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锤炼并运用自己富有韵味而又不失个性的教学听觉识别形象,以更好地吸引高职学生参与到人文素质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可以说,在塑造教学公关形象过程中,教学听觉识别形象系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能力

公关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谋求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作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主导者的教师,要想很好地承担起复杂而艰巨的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任务,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能力。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公关能力。

1、提高教学公关表达能力。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每个教师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表达方式进行教学活动,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表达能力。教学公关表达能力主要要求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既具有充分运用富有气势而又诙谐幽默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具有充分运用滑稽而又形象的动作语言表达能力;既具有灵活运用夸张而逼真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灵活运用直观而感人的情绪语言表达能力。而要提高这些教学公关表达能力,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在保持高度自信的基础上,一方面不断强化自己在这些公关表达能力方面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总结其他教师在教学公关表达能力方面的经验和长处。高职教师只要自觉地、持续地从这两个方面不懈努力,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表达能力。

2、提高教学公关交际能力。教学公关交际能力是各种教学公关能力的综合反映,直接体现了教师公关能力水平的高低,是教师教学公关成功的重要保证。正如“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事能力”。所以,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交际能力。而提高教学公关交际能力,就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内在自信力和良好的外在自信形象,并具有一种乐观、幽默的性格和气质;要求教师对学生持有友善、关切的态度,并能够接纳学生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个性和独到的见解;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交际氛围,并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敏锐而灵活地作出交际反应。

3、提高教学公关应变能力。在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应付一切突发事件的教学公关应变能力。而提高教学公关应变能力,就要求教师具有精深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学识,这是提高教学公关应变能力的基础,否则,教学公关应变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要求教师对高职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和感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教学公关应变提供些许蛛丝马迹的线索;要求教师准确辨析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情景,加强对瞬息万变的教学公关应变环境的掌握,以巧设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公关应变对策,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公关应变能力。

4、提高教学公关协调能力。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许多方面都需要高职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协调能力。譬如,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准备工作需要协调;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异常情况需要协调;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因素需要协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公关协调能力呢?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断培养和具备公关协调的理论素质,为教学公关协调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要求高职教师不断强化对人文素质培养活动的公关协调实践工作,以公关协调实践促进公关协调能力的提高;要求高职教师了解有关公关协调对象的思想、个性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增强教学公关协调的针对性;要求高职教师学会尊重有关公关协调对象,以打开和奠定教学公关协调的情感切入点和情感基础。

(四)营造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环境

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潜在的、深远的和不可估量的。所以,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真诚坦率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公关手段设法营造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环境;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公关手段设法营造一个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环境。具体来说,需要教师作出以下努力。

1、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随和地深入学生当中,尽快融入学生圈子,以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教师要机敏而巧妙地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尽快架起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以增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无论是提升亲和力,还是增强影响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探索状态,使“他们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进而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活动的强烈交流动机,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沟通交流环境。

2、营造一个平和的心理接受环境。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消除学生对教师和教学的抵触情绪;感心者,莫大于情,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也要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并与人文素质培养内容的感情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引起师生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以来,就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创造一个十分愉快而舒适的心理接受环境,教师也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其正在传递的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信息上来,也能够让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保持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篇5

关键词: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三个方面。[1]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业务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素养等方面。

1.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中强调:“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获取职业发展的基石,是职业学生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2]由此可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2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体现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教师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科技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3]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新鲜事物的洞察能力。教师只有具备科学文化素养,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知识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师的身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

教师只有具备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更好的履行教师的职责,更好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锻炼健康的体魄。首先,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教师应该多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其次,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升也是一种要求。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才能积极的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现状分析

2.1对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重视不够

虽然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缺少动手操作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不够,教育教学创新性有所欠缺。只有在思想上加强对教师素质提高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素质。职业院校也应该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学校规划中的一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系统的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分阶段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积极利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素质自我提升,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管理活力。

2.2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体制不够完善

职业院校应该根据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来设置教育教学体制,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来设置。只有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才能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而目前职业院校缺少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制定的教师素质规范,教师激励和评价制度也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并不符合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在考核过程中忽略技能考核这一重要的指标,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标准也不明确。

2.3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不强

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操作技能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因而出现了一种“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有所欠缺,科研能力不强。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也不断的扩张,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导致很多职业院校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才去,这样也难以保证论文的质量。所以,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待提高,培养科研型教师势在必行。

2.4教师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培训机会的不足和培训经费的欠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院校教师多沿袭传统的培训方式,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忽视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与技能结合的培养,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与实践不同步,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培训依旧与企业存在脱离现象,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机会有限,专业教师对企业的产品研发或相关设备的操作不熟悉,造成教师无法将现在企业文化渗透到教育教育过程中去。

3.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策略

3.1提高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提高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前提条件,只有从意识上加强认识才能让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具备了自我提高意识,才能积极的吸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刻把学生的全面作为自我提升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2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体制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保障,也是实现师德建设和教师角色行为的重要手段,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在教师管理体系方面要加强建设,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给教师一定的自,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我校制定了教学科研及相关成果奖励实施办法,对优秀科研工作者给予了表彰,通过举行校内德育课教师说课比赛来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部分教师参加还参加省、市说课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3以科研带动教师素质的提升

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标志之一,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以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增强科研意识,掌握科研理论,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以科研能力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在教师科研素质提升方面采取了多种方式,首先,成立了学校委员会,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带动教师的积极性,逐步规范和改进科研管理。其次,结合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扎实推进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教学工作。最后,将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服务密切联系紧密,将成果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经验。

3.4加强教师素质培训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在教师培训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学校根据教师条件和发展需要,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培训活动,重视教师的职前、在职以及脱产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学习,给教师尽可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其次,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各专业的专业人员素质进行培训,包括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就业素质等。再次,加强校企联系,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教师的多种技能,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

综上所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的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建立健全教师激励体制,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加强教师素质培训,才能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学校、社会不断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丽,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现状与问题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9(4):107.

[2]王召会,潘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

质教育探究[j].时代教育,2010:126.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教师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任爱珍(1971-),女,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项目来源: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大学教育研究院2010年度高职教育研究资助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分析”(编号:CDGZ20100031)成果这一。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100-02

执教者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能力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1],这里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就是指教师素质,综合各类概念的阐释,这里我们把教师素质归纳为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建立在一定生理条件基础上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教师素质是在一般生理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经过后天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而形成的。[2]

一、高职内涵建设的主导与核心要素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主导性和核心要素的地位决定其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水平

1.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教师素质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基础环节之一,与之相适应的是教材及课堂教学质量,而重组与开发课程必须重视人的解放,解放人的思维、人的灵魂和人的个性,只有这样课程建设才能发挥它的整体化功能。而人的因素决定着内涵建设基础性环节的主导与核心要素,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是具有统率作用的主导性和核心要素。

2.专业建设的主导性地位决定了教师素质是内涵建设的主导性要素。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专业建设的好坏及其运行体系的构建的科学与否,对于形成学校内部运行和管理框架、推动学校独有的办学特色的形成、以及办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础建设,专业建设必须适应市场需求,针对企业的岗位特征或岗位群来设立,因此高职院校的每一个专业都应该配备足够数量和专业水准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他们是教师资源建设和开发的核心和中坚。因此专业建设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必须具备特定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具有专业开发和发展能力,对高职人才定位与发展趋势、专业发展形势和目标、专业发展要求等具有前瞻性认识;二是具有专业研究能力,对本专业建设方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有明确的专业研究发展方向;三是专业建设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组织和带领本专业教师在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加强已有专业建设,并具有根据市场和社会供需状况开拓具有潜力的新的专业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的独特性

1.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通过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深入企业,并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从企业事业单位引进具有实践工作经验、同时又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独特性,造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稀缺性,因此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具有专兼结合的特点。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上是否真正培养出高技能的实践操作型人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及其所配备的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聘请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或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来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或实习指导教师,缩短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一线操作的距离,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岗位要求。

2.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培养的独特性。高职院校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从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广大教师,因此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就具有了独特性:

第一是基础性。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性特征,教师的素质必须应对千变万化的技术革新,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才能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基石,也为教师本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第二是需求的变化性。高职院校教师是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的人群,作为人力资源,它又是一个具有多质而又统一的概念,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等,这些素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经济性与政治性,个体性与群体系的交融,这就决定了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要具有系统性与多样性,复杂性与综合性。

第三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高职教师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必须考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在规律,要根据教师专业背景和个人素质等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发,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和实践教学水平。

第四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和合作性。高职院校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加强专业建设,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开发新的专业,这就要求教师能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学科领域,完成知识结构的更新与调整,提升专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专业建设也要求教师团队之间要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只有成员能够意识到团队凝聚力的形成,才能实现团队合作大于个体之和,主动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以满足团体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要求。因此注意团队的凝聚力、团队领导的影响力、科学激励措施及团队工作目标及团队共同价值观等的建设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增强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是教师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从规划到制度,再从制度到操作策略,再从方法到培养效果的评估,都需要全盘考虑,综合论证。因此在教师素质培养方面需开发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师素质培养的规划,不但要重视学历培养,也要重视非学历培养;要制定一套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用来规范教师素质的培养、培训;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重视教师专业化素质、实践教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形成教师素质培养的评估制度,重视培养效果,随时反馈培养的结果,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的效率。

二、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培养的策略和途径

(一)调整教师队伍总体数量及素质结构

目前国家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职院校的生师比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是逞下降趋势的,师资数量相对学生数量的增长是缓慢的。教师数量的不足使绝大部分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既没有更多的精力完成教育研究及科学研究,也没有时间完成自身素质的培养及完善,教师成长缓慢,不利于学院及教师自身的发展。加之高职教育发展所需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相对迅速扩张的规模显得严重不足,造成师资结构的不合理,大量的技术性、技能型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因此,引进的教师同时应该考虑调整教师素质的结构。更多注重实践操作型人才的引进。

(二)教师素质的培养要有系统性和规划性

一是统筹规划教师素质培养方案;二是形成制度性规定,建立教师培训体系,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师考核挂钩;三加大资金培训投入力度,改变资金较大比例投向设备和硬件设施建设的传统,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向教师素质的培养的软件建设上来;四是增加培训的针对性,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实践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新专业开发能力的培养与培训,激发教师的潜能、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教师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教师素质的培养必须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规划到制度,从制度到实施,从实施到评估都要系统化。

(三)教师素质培养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1.教师素质培养途径要加大。我们不但要加强教师素质的校内培训,还要与企业合作,让实际的职业岗位培训与教师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到校办实训基地、校办工厂、工学结合合作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等一切可能提升教师素质的资源共享的地方进行教师培训,使我们的教师素质培养本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征要求高职院校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士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但真正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大多也是企业的骨干,如何吸引企业的优秀骨干来校任教是我们教师素质培养的一大难题。因此,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建立过硬的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实现实践技能课由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并维持这一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显得非常艰巨。

3.教师素质培养的内涵要加大。教师素质的培养内涵很广,一是知识要素,如:学历、职称、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二是技能要素,如:专业实践能力、信息采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使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沟通能力;三是独有的个体要素,如职业道德、核心价值体系、主流价值观、崇高的品质、正确的社会动机、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责任感、自信、诚信正直、正确的驱动力、关爱学生等个性特征。而且大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于个体要素关注很少,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误区,总认为个体要素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是不需要学校进行培养的,其实教师素质的提升与教师个体的成长是是伴随着学校发展的过程而成长的,如果学校不去关注教师的各方面的成长,教师的素质的提升是有限的,因此教师素质的培养内涵非常丰富。

(四)构建培养效果的监控体系与保障机制

1.建立教师培养效果的监控与评价体系。把主要从事高职院校管理、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分别按职位性质进行分析,确定不同职位工作内容和不同职位对任职者的不同要求,进行详尽刻画,概括完成工作过程的特征要素,如按知识、技能、潜质、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进行分析,根据各指标的不同权重进行设计,确定其所要培训的内容,以及对把教师素质的培养效果进行监控与评估,以保证教师素质培养的效果。

2.建立教师素质培养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以及改革薪酬激励机制。教师素质培养的好坏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如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专家和复合型人才的参与、技术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及规范的组织和制度保障等。只有形成合理的有效的培养机制,才能把教师素质培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而任何一种长效机制都必须有激励机制作为保障和后盾的,其中薪酬激励机制是最直接的动人和最有效的杠杆,因此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分配制度是激发教师内在工作动力的关键。分配必须与岗位、能力、业绩紧密挂钩,改革传统的基于资历或职位的薪酬体制,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也参与到分配体制中去,教师素质的水平高低从薪酬水平的高低上来体现,促使教师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水平,从而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国家对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法规的建设。高等教育近三十年的发展中,高职院校享受的经费投入远远低于普通高校的经费投入,国家教委等颁发的教师培训的文件中,专门针对高职教师的规定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层面也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师培训体制,“双师”型教师教训在政策、经费上都不到学院的大力支持,培训经费上采用学校、个人分摊制,学校鼓励教师培训,但是却把经费的压力转嫁到教师个人,另外,学校为了规模发展,扩大招生,增加的学生数量更是导致教师超负荷工作,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师数量和教师素质的提升。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高职教师素质培养的保障制度和配套政策。目前,还我们还没有制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也没有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更没有形成有关的评审制度,更谈不上建立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高职教师素质培养的保障制度。因此,国家有必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素质培养的保障机制。

“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政策和制度,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价值,更难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实践能力考评体系尚未建立,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考核空白,因此很难促进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

(三)改革人事薪酬分配制度和聘任制度,让薪酬水平的高低体现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兼职教师的聘任不受人事编制的限制。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高职教育是一种高消费的教育,目前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是解决高职教育素质培养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分配有限的经费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改革人事薪酬分配制度,让薪酬水平的高低体现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能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效能。

改革现有的人事聘任制度,兼职教师的聘任不受人事编制的限制,这样有利于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达到“引之能来”,“来之能用”,为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开拓一条很好的通道,有效提高办学效益。[4]

(四)围绕校内培训,结合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用工学结合方式引导教师素质培养。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出路,在与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过程中,从企业聘请一线技术专家来学校做兼职教师,有利于带动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的增加,对于企业,有利于培养将来企业所需的人才,保障了企业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5]

(五)制订切合实际的培训评估系统,积极转化成果。高职教育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应该针对本校教师的具体情况,特别要考虑如何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富有创造性的质量保障参与者及受益人,使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落到强化师生质量意识、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帮助师生掌握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艺术上来。[6]开发出切合实际的教师素质培训课程,并将培训的效果进行巩固,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对教师培训主体和教师培训过程及其实际效果进行系统考察,对教师培训中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过程不断进行调控,以促进教师培训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保证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2]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7-9.

[3]于爱红.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99-101.

[4]王杰法.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战略[J].教育与职业,2007(11):147-148.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篇7

一、教师培养模式的内涵

教师培养相对于培训而言,它指向职前。由于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因此我们不能期望教师教育能在几年的时间内将未来教师塑造成一个个成熟的专家型教师。适当的期望是通过这一教育过程,使他们能养成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毕业后就能初步胜任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又能帮助其奠定终身、自主发展的坚实基础。

然而,不同时期人们的教师观不尽相同,对教师素质也有着不同期望。本文的“教师培养”特指通过教育,使志愿成为教师的受教育者达到“中小学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身心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在“教师基本素质与我国教师培养基本模式研究报告”中,我们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个体需求等方面对教师基本素质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在认识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抽象出五个基本范畴,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教师的能力、教师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同时认为,各范畴的基本内涵分别相对独立,各有一个多层面的结构;而不同的素质范畴之间则有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的结构体系。教师的“整合型”素质结构体现着教师职业所需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及内在联系。

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是确认并分析那些影响教师素质养成的重要变量,从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核心所在。由于这里仅仅强调为未来教师提供有利于其基本素质养成的外部条件,因此主要分析那些能够由人为因素决定的变量。特别是那些能够通过教育决策者的主观作用改变或调整的变量,即“可控性变量”。从教师的培养过程来看,影响教师基本素质养成的可控性核心变量主要包括:培养途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机制、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政策配套措施等。

二、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可控性核心变量分析

1.培养途径。由于教师基本素质既包括学术性方面也包括师范性方面,因此,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通常采取“混合制”和“合成制”两种培养途径。

先看“混合制”。在同一机构中同时进行双专业的培养,有利于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的结合,而且教育实习、见习可在整个学习期间穿插、连续安排,因而便于使未来教师的基本素质形成有机的、整合的结构;但也势必出现相互挤占学时,压缩课程课时和课程开设门数的局面,最终影响教师两个专业的素质达成的程度。

再看“合成制”。一般来说,学生在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受到的教育专业训练和薰陶不如师范院校。另外,“合成制”的分段培养方式,还必须面对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方面的素质如何整合的矛盾。但是,按照“合成制”培养教师,能使未来教师具备广博的普通文化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修养,从而具有更好的专业发展后劲。

我们强调培养教师的基本素质,但这一“基本”不应从“低素质”去理解,而应从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以及为其终身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去理解。而且,这一“基本”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提高而变化。因此,从“必备”和“后劲”出发,我们更倾向于采取“合成制”的途径培养教师。另一方面,从当前国际教师教育情况看来,“合成制”的培养途径是世界教师教育的主要趋势。例如美国的“大学+师范”模式、英国的“3+l”模式等都属于“合成制”模式。

在我国,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接受,教师教育日益走向开放,“开放”不仅意味着非师范院校参与到教师的培养中来,也意味着高校内部及高校之间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开放,如师范院校的优势教育专业向非师范院校中想成为教师的学生开放,非师范院校的优势文理专业向师范院校的学生开放等。当前,我国的“合成制”培养途径比较典型的有:宁波大学、扬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3+l”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的“4+2”模式等。

“合成制”中重要的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两者如何分段,对教师基本素质中“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如何权衡,强调师范性方面的素质,则相应地应设置较长时间的教育专业培养期,反之亦然。另外,分段还应取决于不同层次的学校类型对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一般而言,对高中教师学术性方面的要求显然应该高于初中教师,因此在分段上,应考虑高中教师比初中教师有更长的学科专业培养期。

2.课程设置。培养途径的选择,可从宏观上确定如何处理未来教师素质要求方面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其中关键在于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以及这些课程如何安排。

在“合成制”培养模式中,“学术性”方面的素质一般由相应的各文理学科专业实施培养,因此这里主要探讨养成未来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的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问题。

无论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都取决于人们对于课程价值取向的认识。一般而言,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课程设置“合目的性”,也要求它“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指内容和体系应有利于教师的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形成。根据我们的研究,教师在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与其作为教师而必须具备的整体基本素质一样,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考虑应该为未来教师提供以下领域的课程组合:教育教学理论领域;教育教学技能领域;教育教学管理领域;教育教学实践领域;教育教学科研领域。

“合规律性”指它应符合未来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以及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规律。首先,从其学习规律来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总趋势是一个渐进一突变过程,即先渐进后突变”。学习者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其“心理结构建构的成效既受制于教师、学习内容及其媒体,也受制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只是众多的、有限的作用中的部分作用,这一作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量变的速度或学习的进程,但决定学生认识飞跃的因素却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或自组织作用”。因此,不仅那些既定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教育类课程的内容,那些“有争议性的”理论和实践也可以适当地进入学习者的教材或教授的讲义。同时,应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实践的机会与活动,从而不仅有利于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次,从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来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过程,教师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等都需要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化思想和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理念要求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的培训内容相互衔接又各有分工,在保证统一性的同时具有针对性。因此,作为职前教育课程,我们强调它有利于形成未来教师的“基本素质”。

布鲁纳在谈到编制课程时指出,应该“给予那些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这里所说的“普通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即是学科的“基本结构”、“一般观念”。因此,职前的教育类课程只需让未来教师掌握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把握其科学思想、方法,具备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通过初涉教育活动将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与学科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实践。由于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一个“整合性”的结构,它因其“专门的”素质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从而发挥特有的整体功能。因此,对于教师教育教学任务而言,重要的是未来教师应具有哪些素质要素、他们是否形成了“双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结构”。只有形成这些“基本结构”,他们才能为“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大道”及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程实施。为了使开设的课程有利于未来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必须构建适切的课程实施机制:

第一,课程整合机制。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结构,在“合成制”模式中,如果没有适切的课程整合机制,很容易造成“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素质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因此,在课程实施时,应打破课程界限,建立起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之间的整合不仅意味着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和相互渗透,也意味着两个专业内部的各课程之间的整合。例如,应加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教育科研课程三者之间的整合,从而为教师的理论、实践、科研之“三位一体”的整体素质形成创造条件,因为教师自主地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有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素质,同时也要具备反思与创新、行动研究等方面的素质。加强课程整合不仅要求对教师基本素质有着深刻的认识,也能洞察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灵活的选修制和学分制。由于未来教师应具有两个专业方面的素质,所以每一专业的设置应有相应领域的课程组合,各领域的课程组合则是形成教师整体素质所必需的。同时各领域都有相应的核心课程作为他们的必修课程,还应有相应的限定选修课程和非限定选修课程。学校决策者可针对未来教师将来从事的不同学校层次类型的教育教学工作,在限定选修课程中体现出差别。未来教师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修习各领域的非限定选修课程。此外,学校决策者还应根据未来教师在校修习时间长短不同、将来从事不同学校层次类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分别作出不同的学分要求。

第三,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机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挑战,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改变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未来教师的自主探求和主动反思等方面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应开展微格教学、课堂观摩等教学活动去丰富未来教师的情感体验。

为使未来教师在校期间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初步的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获得真实教育教学环境的初步体验,学校应该与当地的中小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把从事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校教师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力量。例如可以在中小学建立教师培养基地、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等。

4.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为了保证教师素质的培养质量,应该建立一套从学校外部到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

首先,从学校外部来看,随着教师教育的日益开放,教师教育机构的类型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因此,最为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确保这些机构能够培养质量合格的教师。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的建设,应在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这包括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以及教师教育机构质量评估制度等。

其次,从学校内部来看,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课程考核与评价应以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为衡量基准。教师的素质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能力和价值观等,为此,应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行为评价及课堂观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还应提倡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5.政策配套措施。由于未来教师基本素质来自两个专业方面的要求,因此他们在校期间要付出的努力和精力比修习一个专业的学习者更多。另外,随着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提高,世界教师教育普遍有延长培养年限的趋势。如美国的《霍姆斯报告》提出,教师教育年限应由4年延长为5年;《卡耐基报告》也指出:干脆取消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把教师教育延长到6年。在我国,随着教师教育的高学历化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日益普及,是否也需要适度延长教师培养年限以提高教师质量?

近年来,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上升的趋势,但教师专业化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努力的过程。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未来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使四年本科学制内的和延长了学制的教师专业的学生能享受到一些相对不同的待遇。这些不同的待遇应该体现在职前和职后,例如在职前,可以通过学位授予上的变通、经济上的补助、提高上岗工资等级、实行进修券制度等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培养质量的配套措施。

三、结语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篇8

关键词: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专业技能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师范院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它的教育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探索新时期幼师学生必备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内涵、培养方法,对于提高幼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2日第3版发表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指出,幼儿教师培养的理念之一,就是以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现在幼师学生的特点是:独生子女居多,学生年龄偏小,成长环境优越,没有挫折经历,以自我为中心,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想法简单、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职业神圣感和责任感。正因如此,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如果每一位幼儿教师都热爱和尊重孩子,就不会有虐童事件的发生。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固然重要,但具备高尚的师德是前提和保障。德与才的关系,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一个人只有具有高尚的德行,方能使才按正确的方向得以施展。因此,德才兼备,把德育放在首位,仍是培养学前专业人才的第一位的要求。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的社会教育要求,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的启蒙者,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的发育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与其朝夕相伴的老师的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态。实践证明,在富有自信和创新能力的幼儿教师的影响下,幼儿也会具有勇敢创新的表现;一个满腹牢骚、萎靡不振的幼儿教师,所带的幼儿也往往是没有生气和无精打彩的;开朗乐观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会阳光满面,不畏挫折;善良宽容的教师会使他的学生诚实守信,善于合作。在幼儿面前,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在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和情绪中,幼儿的思维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活跃。

总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真正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心灵的爱护者,真正地做好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能够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幼师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心理素质可以说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核心。所以寻求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现实的呼唤,是保证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三、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

幼儿教师将来工作的对象是可塑性极强、内在潜能巨大的学前儿童。幼儿的教育内容分为语言、社会、健康、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从五大领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出发,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生理、心理、卫生、健康、营养、医疗等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文学、语言、社会、音乐、美术、教育等学科知识,幼儿教师的知识面要全,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能够满足幼儿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授业者;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储备,能够让幼儿教师更好地和幼儿交流、沟通,使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惑者;基本的营养、卫生、保健知识能够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所以,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要自觉完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融汇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保证将来幼儿教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和基础。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幼儿教师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中介和桥梁,是幼儿教师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幼师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幼师专业毕业生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

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离开的重要的工具。传递科学知识、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都要运用语言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幼儿的共鸣,所以幼儿教师要注重口语训练,说好普通话,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为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要尽早走出课堂,尽可能多地广泛接触各种类型的儿童,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再去学习理论知识,把实践探索和理论求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人才的一把重要尺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自主能力,敢于树立新的儿童观、教育观,挖掘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婴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第四,培养学生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专业标准》中指出,幼儿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第五,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检索、组织、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素质如同阅读、写字、计算一样,正成为信息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是信息社会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总之,我国的幼教事业任重而道远,未来国家间人才的竞争首先取决于当前师范院校对幼儿教师后备力量的严格培养和教育。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幼儿教育人才,才能参与未来社会高水平的竞争。

参考文献: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自2010年6月以来,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发文(高教函[2010]7号)批准全国高校中61所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这应是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如何由高等院校培养卓越中小学教师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在“卓越培养”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导向下,通过培养卓越小学教师,探索能完全胜任并带动现阶段小学层次素质教育的卓越师资培养模式,已成为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学者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发展过程

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众所周知,第一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小学教师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当时的中等师范学校的主要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学历中专,课程设置特点是科目较多、不分专业、不求学科精深,侧重于综合素质培养。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知识面较宽,三字一话等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能突出,动手能力较强,能较快地适应当时的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第二阶段,随着国家教育的发展,我国开始探索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1984年秋季,江苏省确定南通师范学校进行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五年一贯制”的具有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试验。随后全国范围内的专科小学教师的培养也逐渐在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学院、师范大学开展,也逐渐走上了规模化与制度化的道路。现阶段,教育部也积极鼓励和支持一些具备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举办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实践试点,先后首都师大、上海师大、天津师大、东北师大等一批高师院校也相继开办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掀起了我国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热潮[2-4]。

高学历小学教师对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教学反馈的情况看,很多此类本科毕业生并不受欢迎,他们到小学工作后,往往难于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环境,也不懂如何对小学生实施好的教育教学。本科毕业的小学教师具有较为广博的、相对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与文化知识,但他们的实际教育教学技能却相对薄弱,因此,思考小学教师进一步的培养问题,尤其是素质教育导向下的对小学生如何开展较好的教育教学,使其教师的“卓越”显得尤为重要。

二.素质教育的导向性

对于素质教育的讨论,目前教育界众说纷纭,其开展的必要性已被社会、家长、教育工作者、国家认可。通常认为,素质教育是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的共性和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的和有机结合的全面教育,是对各种教育对象的最基本的教育;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受教育者身心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5]。“素质教育”与多年来沿袭的“应试教育”有着原则的区别。“应试教育”只照顾到了受教育者的少数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多数,它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他,其出发点在于应付考试。而“素质教育”则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以育人为基本出发点。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其教育教学方法依循素质教育的导向性特点将更加明显和突出。

因此,培养卓越小学教师,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规律,显得尤为重要,但如何在这一导向下来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呢,这将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人们应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一)着力实施教师教育改革计划,完善教师职前培养

努力构建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群体,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队伍,形成一批较为先进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培养卓越小学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年限、课程设置、专业教育、教师技能、教育见习、实习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改革,形成一定创新特色;强化教师教育管理与研究机制创新,建设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为教师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和业务交流提供组织保证,专门负责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测试;注重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适应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师教育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平台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库建设,为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内容和资源。

(二)完善职后教育,形成完整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紧跟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围绕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的和有机结合的全面教育。利用政府资源,建设一定数量的校内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延伸师范生学习空间,探索“4+2”的本科、教育硕士连续培养模式,为师范生在职学习和进修提高提供制度保证。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精心培养一批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和一定数量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小学教师队伍;运用信息技术优势,推进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努力实现教师教育优质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四.实现小学教师卓越培养的实施方法

(一)建立健全卓越教师培养体制。努力构建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三方联动的长效合作机制,利用“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等平台,为卓越教师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快高校教师尤其是教师教育教师的理论提升和实践训练,提升教师的理论素质和行动能力,推进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建立卓越教师团队。

(三)培育教师培养示范基地。与各地方教育局共同选择优秀中小学,将其建成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学能力实践的示范基地。

五.结束语

如何在素质教育下实现小学教师的卓越培养,不仅要考虑师范教育三级培养模式中学历提升的问题,还需考虑实际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培养的小学教师能在现阶段的小学中较好的适应教育教学,能开展素质教育,而不再是先前的靠考试来指挥的应试教育。因此,加强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就势在必行,通过职前职后的可持续性培养,以达到其教育教学的卓越。

参考文献:

[1]刘久成.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标准・途径[J].现代教育论丛,2011,6-7:2-6

[2]袁霞.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4):26-29

[3]徐雁.全科型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4):8-10

[4]黄正平.关于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4):7-10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篇10

[关键词]职业高中;实训课;素质;能力

一、实训课教学贯彻素质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应试教育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学生、学校和社会都以考试为中心,以分论人。培养出来的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无法应对多元社会的复杂多变。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能力要求日益严格,许多职高毕业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历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难过求职关;有的毕业生即使进入用人单位后,难以承受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压力,难以经受挫折与失败,无法独立开创工作局面等原因,最终不得不就业又失业。结合实作课教学,加强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

二、转变教师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1.转变目标观。由单一的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形成,转化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从提高部分实训课优秀学生素质转为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素质。

2.转变人才观。改变以分数论人的偏见,从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育人出发,把人的发展作为实作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作为培养人的着眼点。

3.是转变施教观。由只对少数优秀生和学生学习期间负责,转变到对学生群体和进入社会后负责。使每个学生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均等”,通过实训课培养素质提高技能,为毕业后融入社会负责。

三、教学中应以师表作用和人格魅力育人

“教书育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职高实作课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应以“育人”为本位,把铸造学生灵魂、生命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完成。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艺的传授中,应自觉加强“立师德、树师表、强师能”方面的自我修养,注重以自己知识丰厚、技艺精湛的良好人文素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的高尚师德;勤奋好学、广采博览的严谨学风;心胸开阔、品格高雅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与行为的楷模。

四、重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1)专业气质。教师应结合实训课教学,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外在气质与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相符合:(2)自信心。引导学生不要因自己学历低或社会经验少丧失信心,鼓励他们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能力,做好自我定位,重树自信心;(3)坚强意志力和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能力。教育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对压力和困难产生一定预见性,并刻意在技能训练中磨练其意志,培养他们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与耐挫能力:(4)良好的人格素质。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人格素质是进入社会求职、就业、成就一番事业的基本心理素质和条件,从而自觉养成宽容、大度、善良、关心他人的高尚人格。

2.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重视自身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通过听讲座或多与外界交流,培养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自知力、情感调控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正确认识他人、悦纳他人,养成善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素质和技巧。并通过实作课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素质的形成。

3.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教师针对职高生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学好专业技术,实现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