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十篇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十篇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0:26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篇1

   ㈠、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文失去了科学性,不管文笔多么流畅,辞藻多么华丽,都毫无意义,只能是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㈡、创新性

   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能否为促进医学发展作贡献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根本标准。医学论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创见、新观点。医学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及综述讲座之类的文章,而是在于学术交流,报到新发现,发表新方法、新理论。因此在内容中必须突出“新”字,对于已为人知的观点不必复述,而应突出阐明自己新的观点。

   ㈢、理论性

   医学论文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且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记录或实验报告,而应提炼出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即实现实践椑砺鄣姆稍尽?

   ㈣、简洁性

   医学论文要求简洁,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需要各种修辞手段和华丽的词藻,它要求行文严谨,重点突出,文字语言规范、简明,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不滥用同义词和罕见词。文章尽可能简短,材料方法部分应简明扼要,结果部分可用较少的图表说明较多的问题,讨论部分不赘述已公认的东西,不重复已有的讨论。总之,用最短的文字说明要阐述的问题,以减少阅读时间,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㈤、逻辑性

   论文的逻辑性是指论题、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联系一环扣一环,循序撰写,首尾呼应,顺理成章,并做到资料完整,设计合理,避免牵强附会,虎头蛇尾,空洞无物。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篇2

一、“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变了

1.对数学的意义、数学教育的作用等的表述变了。

重新阐述了数学的意义与性质,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

《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2.“基本理念”变了。

《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这次修改基本保持了《标准》的结构,对某些表述进行了修改。

实验稿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稿变为了“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实验稿: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稿: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将实验稿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并就数学教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标准(修改稿)》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设计思路”变了。

《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得不够清晰,《标准(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

二、“课程目标”变了

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完善,在具体表述上变了,更加凸显了课程改革倡导的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等。

1.将“双基”改为“四基”。

实验稿:“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修改稿:改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将“双基”改为“四基”,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修改稿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稿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

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

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对于分段目标的表述,尽量使用了《标准(修改稿)》规定使用的课程目标的术语。

三、“内容标准”变了

在小学两个学段中,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各领域知识点的数量有增有减,但整体数量上没有明显变化。

(一)数与代数

第一学段(1~3年级)

1.增加的内容。

①“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

②“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数”。

③“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④“能口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⑤“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①“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改为“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②“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③“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④“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改为“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第二学段(4~6年级)

1.增加的内容。

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②“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③“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⑤“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⑥在了解运算定律后增加“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⑦“认识中括号”。

⑧“了解自然数”。

2.删除的内容。

①“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②“比较百分数的大小。”

③“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中删去了“较复杂的”。

④“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中删去了“有坐标系的”。

3.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①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②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③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二)图形与几何

第一学段(1~3年级)

1.删除的内容。

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③“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④“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2.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3.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①将“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中的“立体图形”改为“几何体”。

②“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③将“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改为“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④将“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改为“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

⑤将“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改为“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⑥将“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改为“能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⑦将“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改为“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现象”。

第二学段(4~6年级)

1.增加的内容。

①“会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②“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来表示位置,知道数对(限于整数)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利用方格纸确定数对位置的过程”。

③“知道扇形”。

④“认识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⑤“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删除的内容。

①“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②“体会图形的相似”。

3.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①将“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改为“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②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改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③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④将“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改为“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⑤将“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改为“通过观察实例,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⑥将“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改为“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⑦将“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改为“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它位置”。

⑧将“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改为“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限于正整数)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利用方格纸确定数对的位置的过程”。

(三)统计与概率

1.内容结构变化。

《标准(修改稿)》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每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方面更加明确。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2.具体内容变化。

第一学段(1~3年级)

(1)删除的内容。

①“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②“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③“知道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④不确定现象的所有具体目标。(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2)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①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②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③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的信息。

第二学段(4~6年级)

(1)增加的内容。

①“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②“能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降低的要求。

“可能性”部分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3)删除的内容。

①与中位数、众数有关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

②“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

③“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④可能性部分,“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统计内容主要变化: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现在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四)综合与实践

根据课程改革实验积累的经验和进一步的研究,这部分内容做了较大修改。

1.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

《标准(修改稿)》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中应强调问题情境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篇3

按照我毕业生工作要求,各学生要在2012年5月前完成毕业论文的制作、修改和最后答辩,为了提高学生论文质量,让毕业生顺利制作论文,也为了规范我校学生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和格式,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特制定《XX师范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要求》。一、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的组成、填写与装订1.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组成及装订按如下标准:封面毕业论文(设计)提纲或进度计划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摘要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一式两份不装订,指导教师初步评分后上交系、部,系部组织评审小组进行最终评分,再由系、部统一上交教务处盖章。2.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项资料应按要求认真填写或打印,手工填写内容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一律用蓝黑墨水或黑墨水填写。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内容与要求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题目: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设计)》;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通过题目使读者大致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专业的特点和科学的范畴。标题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字。2.前言:前言也称引言、序言或概述,经常作为论文的开端,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前言的写作要求:(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过程。(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引文的形式标出即可。在前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3)在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时应注意分寸,切忌使用客套话。(4)引言的内容不应是摘要的注释。引言一般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但应避免引言与结论雷同。(5)引言最好不要分段论述,不要有插图、列表和公式的推导证明。(6)是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要写出社会实践(调查)的参加者、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调查)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从而过渡到正文。3.正文:正文是全文的主要部分。也是论文围绕主题的详细表述。如果是毕业实践(调查工作)的要据报告的内容,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4.结束语:对全文的总结性概述。如果是毕业实践(调查工作)的可以写出作者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特别注意:(1)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明确写上“前言”、“正文”、“结束语”等字,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2)实践报告(设计)中的实践地点应是在自己所在单位、指定单位或自己认为合适的单位。实践报告(设计)的内容尽量与所学专业和工作实际相关。5.致谢。作者认为必要时可有此内容。致谢对象主要指论文的指导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等。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6.参考义献。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三、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要求论文终稿原则要求是打印稿。1.纸张:a4纸,单面打印。2.封面、毕业论文提纲或进度计划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均按学校统一规定格式打印。3.页面设置及页眉、页脚格式: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页眉1.5cm,页脚1.75cm。4.题目用黑体小二号居中,与正文空一行。5.前言、正文、结束语:统一用微软woRD软件排版,宋体小四号,标题加黑,行距20磅。图、表和正文之间空一行,图、表名称用五号黑体,图表内容用五号宋体。论文出处(作者):论文格式

2012年毕业设计报告(论文)写作指南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篇4

1经过几年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探讨出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但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如: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单一、体系散乱、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方法传统,评价考核体系单一,体育心理学教学时数少,满堂灌的“讲演式”方法占据课堂主导,很少有课堂讨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等环节,现代化教学手段没能充分利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将需要继续深化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从而为新世纪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性体育人才,本文在充实、促进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等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2.2专家访谈法访谈了从教一线的体育心理学专家。2.3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12所师范院校(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2.4质的分析对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3研究结果与分析3.1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教学联系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同时,开展自学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激励学生通过阅读期刊、报纸等,了解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及时代性。坚持教学联系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学习体育心理学旨在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实验和实践课部分。3.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咨询一些专家,他们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基本过程学习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础知识。目前的教学内容多为静态的描述或叙述,忽略了人的体育心理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对人的体育心理的开放性很少或根本就未涉及,滞后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体育心理学知识,较多集中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学生注意力、情绪的调节和基本的心理训练方法等。但较为重要、与学生实际结合较紧的“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体育教学心理”“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等被忽视,在改革中,必须改变这一局面,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环节,不能忽视。3.3丰富教材教法目前,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要求为48个学时,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应进行精简,在学习《体育心理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公共课,掌握了心理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因此,《体育心理学》中的这部分内容应做一些调整,需进一步融合和精简,建立自已的体系,将教学重点放在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学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等方面,吸收国内外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内容,逐步建立了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尽量与实践相结合,用体育教育中的实例来说明和解释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另外,各章的写作可以创造性的采用包括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学习评价、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等类似论文的格式。总览教材整体结构,依据科学性、基础性、整体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原则,可将教材整体结构内容分为以下5个部分:第1部分:绪论部分,应该包含体育心理学概论和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体育心理学概论应涉及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与学科体系以及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应该重点探讨国内与国际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概况与展望。第2部分: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第3部分:体育教学心理与体育教学比赛心理,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第4部分:体育与心理健康,也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体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以及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理论假设等,第5部分是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体育心理实践与实验部分。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发现式教学,即创造环境,激发学生情绪。比如,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对于重难点内容,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以分组讨论,代表报告为主要的形式。最后教师再对内容作简要概述,对一些理解有分歧或不够明确的问题,则结合实验进一步详细讲解。心理技能训练、运动技能学习等章节,可通过观看录像进行学习并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课后,提供实验班,分组进行教学实验运用。3.4重视加强教学实验现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实验几乎被忽略,即使进行,也主要集中在纯心理学实验和心理量表的操作上而忽视了体育心理学实验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作用。上述调查的12所学校,均有实验室,尽管部分学校仪器不全,但基本的实验教学是可以实现的,而教学实验落实这方面却不容乐观、不被重视。没有诸如保健学、解剖学科的实验指南,在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章节。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抓好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要讲清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提供典型情境或案例,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此外,需要组织学生观摩室外术科教学并见习,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增加实践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或实地见习之后,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议录像或见习中看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的情况,并要求结合专题内容写出书面作业。#p#分页标题#e#3.5改善教学考核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获知,《体育心理学》的考核一般分两部分:为平时考勤和作业一部分(30%);另一部分为期末考试(70%),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选、简单、论述。尽管与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相比有改进,但是还需要不断完善,可以探索性地采用一些评价方法:如在总评价时按日常测试成绩10%;考勤、作业成绩10%;讨论、发言10%;实验成绩20%;课程结业小论文15%;期末考试成绩35%比例综合计算而得出全面系统的总评价。在期末考试中,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只是考试(闭卷),论运用和能力测试(开卷):实验、教学运用(实践操作)。扩大知识覆盖面,同时有意出一些运用所学的体育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心理现象和散性较强的题目,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克服了一次性考试带来的问题,同时及时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重视了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考察。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篇5

【关键词】西北区域史,特色课程,本科教学改革,历史学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8-0069-04

特色专业建设是实施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将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是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历史学本科教学中,如何在强调通史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突显区域史教学的内容,是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区域史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如何将通史教学和区域史教学有机结合?通史教学和区域史教学中课程体系如何设置?现有的师资队伍如何朝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方向优化组合?如何开发既有通史内容又有区域史特色的系列教材?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中如何体现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特色?等等。这些均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依托历史学国家特色专业、中国古代史部级教学团队、《敦煌学》国家精品课程,积极从事教学改革与实践,根据地域特色和传统优势,走出一条以西北区域史教学为突破口,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新路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对今后进一步推进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西北区域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特点

历史学是西北师大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多年的学科发展中,我们一直强调科研和教学并重以及科研和教学的协调发展。百余年来,西北师大的史学工作者充分利用便利的地域优势,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主动适应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在西北边疆史地、西北民族史、敦煌学、简牍学、丝绸之路文明史等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将西北史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活动之中,是西北师大历史学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本科生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教学作为本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将通史与西北区域史教学紧密结合,开设与西北区域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在中国通史与西北区域史教学相结合方面,开设有《敦煌学》《简牍学》《西北文化史》《西北经济史》等。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在拥有扎实的中国通史知识基础上,对西北历史有较深入的掌握和全面的了解;在世界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的结合中,侧重于丝路文明史、中亚史、西北跨国民族史、伊斯兰教史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将世界通史的掌握与西北区域史的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

立足西北区域特色,大力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课程,是西北师大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通史课程与西北区域史课程的有机结合,自2000年以来,通过多期教改工程,持续强化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突现西北师大历史学的课程特色。在强化《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等通史主要课程的同时,加强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建设,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将《敦煌学》《简牍学》《丝路文明史》列入必修课,将《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西北经济史》《西北边疆考古概论》《西北民族史》列人选修课。同时淘汰《甘肃经济史》《甘肃史》等课程。其中《敦煌学》《简牍学》《丝路文明史》是最具西北区域文化特色的课程。《敦煌学》立足于甘肃敦煌文物大省这一资源优势,作为历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和骨干课,既是一门颇富特色、具有地缘优势的重要的专业知识课,又是从事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生动的思想教育课。现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足以代表西北师大历史学特色和优势的国家精品品牌课程。甘肃是简牍的故乡,开设《简牍学》既宣传甘肃简牍文化遗产,又培养本科生基础的简牍学专业知识。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地段,境内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丰富,《丝路文明史》课程的开设,就是在向本科生传授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传播丝绸之路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等。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强调教师在进行通史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进行西北区域史的教学。教学团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特色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从事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基础教学,每位教师至少要讲好一门中国通史课或世界史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从事西北区域史相关课程的教学,每位教师要讲好一门西北区域史课程,从而形成一课两人或多人承担,改变了因人设课或一人一课的局面,以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

二、编写填补空白的西北区域史教材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指出:“教材建设要反映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编写新教材。”为了体现西北师大历史学特色专业的特点,我们在教材建设中,并没有像一些高校那样重复编写教材,而是定位于填补空白的教材建设,开发新教材,走出一条特色教材建设之路,我们先后编写的特色教材有:《敦煌学教程》、《史学论文写作教程》、《历史学本科专业学习指南》、《甘宁青考古八讲》、《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简牍学教程》、《西北边疆考古教程》等。其中《敦煌学教程》为国家精品课教材建设的重要成果,内容主要围绕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国内外敦煌学主要研究动态;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敦煌历史及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敦煌文物的发现、流散、收藏和有关追讨、回归等问题;敦煌学与隋唐五代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研究;敦煌学与民族史和古代民俗研究;敦煌学与中国古代教育、科技研究;敦煌学与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研究;敦煌学与佛教、道教等宗教研究;敦煌文学;敦煌艺术等。《简牍学教程》对简牍及简牍学、我国简牍的出土历史简牍文字流变、简牍中的政治法律、简牍中的经济文书、简牍中的军事活动、简牍中的民族关系、简牍中的典籍与思想文化、简牍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作了较为明晰之阐述,并附简牍图版多幅,图文并茂。本教程的编撰,将有助于促进本校简牍学的教学,并希望带动国内高校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甘宁

青考古八讲》分别为甘宁青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存、商周遗存、秦汉遗存、三国两晋南北朝遗存、隋唐遗存、宋元明遗存等,系统阐述了每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发掘状况、文化类型、文化内涵、研究现状,理论贯穿于材料之中。《西北边疆考古教程》主要论述西北边疆地区百年来考古发现和研究状况。西北边疆考古涉及的地理范围,主要是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划分,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教程在内容安排上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部分。在各章节,分别叙述了考古发现和发掘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发现作重点介绍,对于不同观点和学术争论也加以梳理;教程配备插图,以便于直观地掌握遗址和遗物。

目前,我们正在编撰的西北区域史教材还有《丝路文明史教程》《西北民族史教程》《西北历史文化遗产教程》《简牍学文献导读》《敦煌文献导读》等。

西北师大历史学特色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除《史学论文写作教程》《历史学本科专业学习指南》弥补基础课教材建设的不足之外,《敦煌学教程》《简牍学教程》《西北边疆考古教程》《甘宁青考古八讲》等均为首次编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高度重视西北区域史的教学研究

国家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将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一直是西北师大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第2期刊发西北师大历史学本科系列教学研究论文4篇:《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特色课程需要不断精心打造――以部级精品课课程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课程建设为例”》《特色课程需要强化特色――简牍学课程建设刍议》《特色课程需要推陈出新――关于开设中国北方民族史课程的思考》。《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总体论述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的理论意义、教学方法、实践价值等重大问题。敦煌学是国际显学,在西北师大开设“敦煌学”课程具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在已有国家精品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好“敦煌学”,努力扩大课程受益面,《特色课程需要不断精心打造――以部级精品课课程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课程建设为例”》从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精品意识等方面提出,要把“敦煌学”课程建设成为既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又有西部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西北师大对简牍学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在学界有较大影响。目前,简牍学研究已开始进入黄金阶段,开设“简牍学”课程,既是通史教学的深化,也是充分利用西北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以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特色课程需要强化特色――简牍学课程建设议刍》中就简牍的出土、简牍的内容及价值、简牍学课程大纲设计及教学经验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我国西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民族关系是西北地区古史的中心内容,也是影响当今西北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北民族史内容丰富,既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特色课程需要推陈出新――关于开设北方民族史课程的思考》就开设北方民族史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课程内容设置等展开讨论,进而提出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民族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第3期刊发西北师大历史学本科系列教学研究论文3篇:《居丝绸之路古道,开“丝绸之路学”课程一关于西北师范大学开设“丝绸之路学”课程的几点认识》《(西北边疆考古通论)课程建设初探》《西北历史地理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西北师大位居丝绸之路重镇兰州,较早开设了“丝绸之路文明史”的课程,特色鲜明。《居丝绸之路古道,开“丝绸之路学”课程――关于西北师范大学开设“丝绸之路学”课程的几点认识》认为,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应重视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的结合、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和学科建设、重视思想性和国际学术交流,以此推动“丝绸之路学”课程建设。西北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在我国考古学界具有重要地位,《(西北边疆考古通论)教学初探》认为,开设“西北边疆考古通论”课程,对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西北边疆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尊重客观的考古资料进行历史学习,要结合适当的课外考古实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中国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与教学,西北师大起步较早,且薪火相传,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西北历史地理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就如何将西北历史地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推动“西北历史地理”课程建设展开了具有建设性的讨论。

以上教学研究成果,足以说明西北师大历史学教学团队对本科教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映了长期以来西北师大对西北区域史研究和教学高度结合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四、强化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的学生实践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指出:“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根据西北师大历史学学科特色,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实践,包括开设《史学论文写作》课程;要求三年级撰写学年论文,优秀论文必须答辩,答辩后获优秀成绩者,在推免研究生专业成绩计算时加权计人;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全部参加答辩;编辑学生学术刊物《文史管窥》等。《史学论文写作》课程从史学论文的选题人手,按照论文的构成要素,对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进行详细的讲述,就如何写作规范的论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并从丰富、翔实的案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写”,所讲的方法大都是从这些案例中推导出来的,清晰明白,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西北师大文史学院青年文史学社创建于1986年,在教师指导下社团以“营造学术氛围,展现学子风采”为宗旨,社刊《文史管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学术水平的平台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拓宽实践教学渠道,积极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推进学生赴企业与联合实验室参与前沿研发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哦们的做法是,注重学生实践中的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的结合,包括赴西安、敦煌、炳灵寺等地考古实习和历史文化遗产考察;在甘肃省历史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在甘肃省博物馆、西北师大博物馆担任讲解员等;开展甘肃文化遗产现状、西路军口述史调查等。我们组织本科生开展《甘肃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的社会实践,撰写了20余篇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如《炳灵寺石窟保护状况调查报告》《甘肃庆阳北石窟寺保护现状调查》《陇东窑洞文化保护状况调查报告》《莫高窟保护状况调查报告》《秦安大地湾遗址保护现状》《永登鲁土司衙门保护状况调查报告》《庄浪县云崖寺石窟及陈家洞石窟保护状况调查报告》《永靖傩舞戏调查报告》等。2009、2010、2011年连续三年组织本科生开展“寻访西路军足迹,弘扬革命者精神――西路军口述史社会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前往河西走廊参访西路军红军战士及其相关人士,搜集珍贵的有关西路军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学习西路军战士“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顽强不屈,忍辱负重”的精神。组织学生开展“寻根历史遗迹,再访红色故土――庆阳红色文化口述史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参访庆阳老区老红军、老战士,搜集整理大量革命文献资料。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篇6

放假前的几天,班长尽责的把社会实践的报告表发给每一个同学。我拿到手上的时候,我看着表格,心里感觉很苦恼。因为经过上次的经历,我知道找一份社会实践的工作并不容易。

幸运的,后来我在宿舍楼下的宣传栏发现了一张海报,内容是“求是学社”为华南植物园招集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宝贵的消息,我充满了兴奋。可是我仔细的读完所需要求后,我再次失望了:我的条件并不符合。抱着试一试也没损失的心态,我还是把自己的资料发过去了。

暑假头几天,独自呆在家里,我矛盾不安,一方面希望自己有机会参加活动,另一方面又告诫自己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在一天的晚上,我接到了求是学社一位师兄的电话,通知我第二天去面试。虽然师兄很委婉的表示也许不能参加我所希望的工作,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个机会。

第二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乘上了前往华南植物园的汽车。竟意外的碰上了我们班的许辅乾同学。原来他也参加了这个活动。我当时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激动:至少也有一个认识的人啊。华南植物园里的领导热情的招待我们,向我们介绍华南植物园的情况和正在进行的改造,带领我们参观华南植物园,使我对华南植物园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认识。

由于各种原因,我最终还是不能参加我所期望的科研工作,转而投入到科学普及方面的工作中,尽管忍不住有点失落。科普小组的工作,就是根据华南植物园的要求,收集、编辑一些科普的知识和资料,以便在随后即将开展的科普活动中派上用场。

在科普小组中,我认识了不少朋友,他们常常帮助我完成工作。认真负责的组长,我们几个组员喜欢叫他“老大”,我们的工作在他的组织协调下,才能把各人所做的成果综合在一起,顺利完成任务。其他的组员,有的风趣幽默,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有的富于创造,想出不少好点子;有的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做了大量的工作。

因为我是组里唯一的女孩子,又住在家里而非学校,所以和他们的沟通就变得非常重要。刚开始的时候,面对着一群相对陌生的男孩子,我不自觉的变得内敛,很少主动说话,每次都是组长主动联系我,看看我有什么困难。慢慢的,我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学着积极主动起来,多多互相交流,工作亦因此更有趣、更容易。

表面上看,我们的工作是比较轻松的。我第一次接到任务时,夸下海口说两天就做好一份草稿给大家看。那只是一张a4大小的白纸,上面列出了十几种植物的名称,我要做的是为每一种植物写100~200字的简介。很简单,在网上一搜,加工一下,就可以了。结果纸上的植物,有的网上一点资料都没有,有的不同名称,却有相同的说明。看得我这个对植物一窍不通的人头疼。只好尽力而为了。而且整天对着一大堆的文字,实在苦闷。

在华南植物园的工作者的指导下,我对科普的操作、作用都有了不少的了解。例如科普的历史,科普的在国外的发展,以及科学素养等知识,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受益良多,增长见闻。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有几点收获:第一,凡事要努力争取。第二,与人沟通是十分重要的。第三,对科普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大学生注重社会实践,大学生在参加完社会实践之后,都会写一个社会实践报告出来,那么大学生实践报告包括哪些内容呢?大学生实践报告又有哪些格式呢?社会实践报告频道为您讲解:

首先大学生实践报告由报告题目、学院及作者名称、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正文、结束语、谢辞、参考文献七部分组成,下面请看具体内容: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

c)关键词;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8.附录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篇7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与长处,也都存在着内在局限性。一般说来,在记忆性政治课教学中,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知识的层次,教师可选用讲授法,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有教无学”的弊端,让学生对本门学科中基本概念有一个明晰深刻的把握。在思维性的政治课中,教师可选用讨论法、探究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此类教学方法,往往费时费力,用的太多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过分追求这种新颖奇特的教学方法会适得其反。因此,方法只是学习知识的手段和桥梁,有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

2、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政治课的距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政治课脱离实际,导致学生不会用所学哲学、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形成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认为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说空话,没有学习的必要性,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仅仅是考试前死记硬背突击一阵。因此在高等教育教育中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应从理论联系实际入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复杂的社会问题变为简单的做人道理。例如,在讲《思想概论》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好人坏人,朋友、敌人,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深刻把握为什么把区分敌我的问题上升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又如讲统一战线理论,让学生联系实际对自己有何启示,使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激发起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

3、实现教学内容活动化,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1)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培养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好奇心,大胆使用质疑,把质疑作为学习政治课的一种有效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信仰思想、邓小平理论。

(2)培养学生探究式的思维方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象央视节目《面对面》那样精心设计问题,层层追问分析、归纳判断推理,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思想概论》中中国革命道路时,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现状,然后让学生以分析归纳起来作为前提对中国革命进行推论,得出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道路。然后把它作为原理,讲述如何用这一伟大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突破学生探究思维的障碍。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会运用知识。重要的概念,往往死记硬背,似懂非懂。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打破高中政治课的学习模式,按照问题的难易,使学生于困惑中有顿悟,在教与学中能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做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加强课件的设计和运用。

随着电脑在学校的普及和学生年龄的增长,同时为了避免政治理论的枯燥抽象,加强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已势在必行。

(1)文字、图片的设计。

凭借电脑的优势,对需要的板书图片加以美学表现,突出教学重点,又清新悦目、色彩鲜明。既便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又给课堂平添了生趣。

(2)动态设计。

动态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课件中插入富有动态美的文字图片,将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情境设计。

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因此教师应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运用电脑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运用形、声、色的调控给学生感官多种刺激,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求知心理。

二、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教育“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但随着形势变化和实践的发展,“政治课”教学内容不能“万古不变”、“一劳永逸”,必须不断改革,那么如何改革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呢?

1、改革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1)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必须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原则。

“政治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其它社会性质的大学的标志,其内容是党和政府的主张,我们改革“政治课”教学内容不是否定党的指导思想以及科学世界观、价值观,而是在坚持其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挑选一些内容进行阐述,因此,不管教学内容怎么变、怎么改,仍然要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大政方针服务,否则就与其宗旨背道而驰了。

(2)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必须符合现实社会实际的原则。

“政治课”内容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实践是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变化的,因此必须改革“政治课”内容,然而这种改革主要是回答现在提出的问题,让人能走好现在的路,明确未来方向。

(3)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必须符合高职学生思想、文化基础的原则。

高等教育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对高等教育“政治课”内容进行改革不能脱离高职学生情况,改革不是内容变“多”,不是内容变“深奥”,不是内容变“遥远”。

2、改革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三个方法。

改革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门学科,如果对某一方面不熟悉,改革的效果都会欠佳,如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多”、“少”为宜呢?如何具体把握?关键就是坚持什么方法改革。

(1)实事求是方法。

改革“政治课”教学内容要尊重客观实际情况,以对学生有用为准。根据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和学生兴趣特点,对“政治课”内容该简化的一定要简化,要“忍痛割爱”,必须突出“精简”与“管用”的标准。“政治课”内容改革有三个方面必须考虑:一是考虑学生基础差,理论不能太深;二是考虑学生重专业学习,缺乏理论思维习惯,理论不能太多;三是考虑学生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因此理论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理论不能离学生太遥远。对学生讲些什么东西,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内容放在一块,以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和思路进行讲解,这些都是“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涉及的。

(2)综合方法。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对“政治课”内容要求从宏观上把握,不要求具体化、细化。“思政课”内容本身涉及面广,因此要求面面俱到根本无法做到,改革“政治课”教学内容是把对学生有用的内容集中,按专题进行阐述,要求学生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进行把握。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篇8

关键词:中药制剂技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中药制剂技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传统制药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中药饮片加工制成适宜剂型以适应中医临床需要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1],是中职学校中药专业、中药制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药制剂所必需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对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奠定基础。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进行探索,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尝试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的积累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以“必需”、“够用”为度,优化教学

内容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结合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力图密切联系中药制剂生产实际,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紧密结合目前中药制剂生产岗位群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教学内容以制备技术为重点,重点讲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中药制剂职业工种所须掌握的制剂生产基本操作及相关理论。而中药新剂型作为拓展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同学了解行业的发展即可。各类剂型的制备重点讲述制备工艺流程,略讲质量控制。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对纯理论性的知识缺乏兴趣,故在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制剂技术》时,可以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简单剂型,如某些中药材浸泡在药缸里制成药酒,家里熬中药得到汤剂等,并请学生讲述制备过程,其他同学参与讨论,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都能够很容易的想象出整个制备的过程,让学生感觉这门课程其实离他们很近,并不是那么难理解。以鲜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畏惧心理。

3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3.1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

《中药制剂技术》是一门与工业化生产实践和医疗用药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教学中注意拍摄并逐渐积累相关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操作要点。特别是中药制剂许多剂型的制备工艺过程,设备的工作原理较为复杂,单凭教师口头讲述学生较难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以图片、动画、视频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以说明、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地模拟生产和设备工作过程[2]。如借助Flas演示散剂制备时等量递增法的操作过程,简单明了的动画使学生能快速的掌握该操作方法并理解为什么当散剂组分比例量相差悬殊时采用等量递增可以获得较好的混合效果。又如在讲解压片机工作原理时,也可以通过拍摄录像结合制作动画,演示单冲压片机和多冲压片机的工作原理,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控制播放的速度,必要时可以暂停观察、提问及讲解,摆脱以往只能通过教材上图画进行联想的死板教学。借助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2实物演示

在讲述常见剂型时,除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剂型常见制剂外,还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相应的普通常用的制剂给学生观察,甚至可以让学生“解剖”观察其内部情况。例如,讲硬胶囊剂时,通过实物观察,学生能够快速的理解胶囊剂有整洁、美观、携带、运输方便,能掩盖药物不良臭味等优点,也存在婴幼儿和昏迷患者不宜吞服的缺点。通过拆开胶囊壳,可以观察胶囊壳的构造,胶囊内填装的药物性状。又如,通过观察有缝和无缝软胶囊,明白软胶囊制备方法有压制法和滴制法。通过对各种剂型实物的仔细观察,由学生找出特点,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讲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加深记忆。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1启发法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适当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例如,在介绍散剂的制备技术时,可以提出相关问题:一、散剂混合方法有哪些?二、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要采用哪种混合方法混合效果比较好,为什么?三、散剂分剂量方法有哪些?含毒剧药物散剂分剂量应该选择哪种方法?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通过举例及动画演示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带着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在老师的循循引导下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果。

4.2比较教学法

不同剂型的优缺点、制备工艺过程的特点、质量控制的要求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对比、总结化繁为简,融会贯通来强化理解。如剂型优缺点方面,固体制剂多有稳定性好、释药缓慢、携带、运输、贮存方面等优点,存在婴幼儿和昏迷患者不宜吞服的缺点;而液体制剂多具有吸收快、奏效快的优点,存在易沉淀的缺点。各种剂型制备工艺过程的特点是,每种制剂的制备,第一步都是原辅料的准备,最后一步是分装、质量检查和贮存,中间过程则是各种剂型的制剂特有的关键制备技术,通过梳理各种制剂的制备工艺流程,重点突出关键制备技术。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5精简实践过程,优化实践教学

中药制剂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每个剂型的完整制备过程基本都有提取、精制、浓缩等步骤,往往一项实践活动需要分许多次才能完成,实践耗时比较常。而提取、精制、浓缩等基本的实践操作在他们所学的另外一门课程《中药化学》已有学习,为了缩短时间,让学生学习更多种剂型的制备技术,在制备各种剂型时,选择时间比较短的一项内容由同学完成整个过程,其他的由实验室提前准备好中药提取物,做好准备工作,再由学生接着完成制剂的制备过程。将重复性的操作省去,在保证学生掌握完整的制备过程的同时,缩短了整个实践过程时间,节约的时间可用于开展其他剂型的实践,丰富学生制备制剂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总之,笔者在中职中药、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制剂技术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并借鉴同行们的宝贵经验,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获得较好的效果。将继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为培养出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药类人才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篇9

关键词:教育工学;工程思维;教育理论;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93-02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割裂的问题是一个多年来都没有成功解决的老问题,它几乎成为所有教育学人心中的一块“心病”,尤其是当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向教育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时,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可以搪塞过去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可否存在一种新的知识形式,能将二者沟通协调起来呢?可喜的是,新近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工学――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理论探索》(以下简称《教育工学》)一书,正好对上述两个问题做了回答。

《教育工学》一书的作者是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刘庆昌。此书是刘庆昌教授集20多年学养与功力专门思考和研究“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教育工学从有微弱的观念至今已有25年”。

提起教育哲学、教育史学这些名字,人们基本都耳熟能详,但对于教育工学,很多人都觉得非常陌生。教育工学就是教育工程学的简称吗?刘庆昌教授在书中明确说:“并不完全是这样”。

关于一个系统的学科研究的范围,刘庆昌教授认为,往往要涉及哲、理、工、艺四个层次。“哲”即哲学,旨在寻找本质和普遍规律;“理”即理学,旨在探索内部机制;“工”即工学,旨在研究转化过程;“艺”即技艺,主要解决应用中的问题。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工学层级的教育学理论一直都是薄弱的,甚至是缺失的。缺少了教育工学这个桥梁,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这两个阵营便常常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门学科的合理存在是以它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为前提的。教育工学的研究对象和教育学的其他学科并无二致,但其研究旨趣却是独有的,即以工程思维为其灵魂。关于教育工学的研究范围,刘庆昌教授明确提出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1)在工程的视域下审视和分析教育活动。工程的视域具有整体的思维、实践的眼光和操作的兴趣。比如,在这个视域里,教学是目的明确的工作行为,是结构明晰的程序运动,并遵循效果、效率优先,兼顾善美的原则。(2)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工程行为和工学操作。从工程学的观点来看,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设计、制造(塑造)和控制行为,教育工学就要研究这些行为对教育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中进行的筹划、构思、决策等行为就是设计行为,事实上,教学设计已经成为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3)研究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的转化。理论一般具有反映事实、解释事实、反思常识、组织思想、总结经验等功能,教育实践又有自身的运行逻辑。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路径有二:①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者个人的价值信念,如启迪人的归属意识、激发人的理性自觉、促成人的教育信仰。②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者的教育思维,包括形成教育者个体的教育观、教育操作思路以及教育行为准则。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问题是教育工学核心的研究内容。(4)研究教育工学的实践主体――教育工程师。在教育工学的视野中,承担教育工程行为的主体应该从实践整体中解放出来,开始是具有教育工程的明确意识和理性依据,之后要逐渐形成一个教育工程师的职业。职业的教育工程师要具备自觉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相应的职业风范。职业风范包括理想主义的气质、批评现实的倾向、理性主义的精神和务实操作的兴趣。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呈现出了教育工学的整体图谱,让我们对教育工学的“面目”有了一个总体的、“鸟瞰式”的认识。当然,对于其间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剖析论证的细节,只有认真读了原书才会有清晰的理解。比如,教育中的设计行为和控制行为具体是如何展现的?教育实践的逻辑和教育理论的逻辑具体有什么不同?教育工程师的各种职业能力具体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教育工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改善教育实践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可以说,教育工学已经出场了。它的出场究竟能带来哪些效应呢?刘庆昌教授在书的“余论”部分说:“值得庆幸的是,教育工学的思考所能引发的有效结果,在目前已不只是一种可能,我们至少能够肯定,因为工程思维以及工程的态度和立场的明晰,教育学、教育实践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状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三个效应,即教育学会更加完整,教育实践会更加理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会更加和谐。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当我们为《教育工学》闪烁的思想火花和缜密的逻辑体系而敬服时,很自然地又想到了它的作者――刘庆昌教授。刘教授是一位对教育饱含热情的智者,也是一位对教育富有智慧的爱者,更是一位在教育学领域里有独到建树、为教育学“开疆拓土”、富有理论原创精神和能力的学者。然而,不管作者如何富有思想高度和人格魅力,一本著作一旦出版,便具有了自身独特的生命,或Щ蛴,或洛阳纸贵、或被人束之高阁,都只是它自身的命运,再与作者的主观努力没有多少关系了。那么,对于《教育工学》应该如何评价呢?可以说,这样一本著作的出版,对于整个教育学界和教育实践领域而言,应该是一件喜事,也是一件大事,因为它不仅对于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相互割裂”、“两张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甚至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而且为教育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甚至是新的学科――教育工学。另外,该书文风朴实简洁,说理透彻,观点一以贯之,线索明了。

首先,《教育工学》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长期困扰着教育领域的人们,“隔阂”、“两张皮”等描述两者关系的词汇充分反映了人们的困惑和忧虑。然而,以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往往缺乏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性质、方式和特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没有揭示出这一关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而,不是要求对原有教育理论进行改造,就是要求教育实践者开展相应研究工作,或是简单地停留在“一般号召”的水平上,既了无新意,也功用不大。

其次,《教育工学》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填补了教育学科体系的空白。教育学是众多学科体系中的一支,可以说和其他学科应享有同等或者对等的学术地位,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教育学的轻视、揶揄之声一直没有间断,因此教育学人常发出“教育学的困惑与迷惘”这样的感叹。究其原因,其一在于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它本身就缺乏原发性的理论,故而常从其他学科,如哲学、心理学中“引进”理论;其二在于教育学缺少一个明晰的结构。前者是教育学的“原罪”,无法改变,但后者可通过教育学人的努力来完善。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篇10

最近,由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出版发行了,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它为我们深入学习、正确领会、全面贯彻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本好教材。

《读本》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需要。它在坚持发扬此前由主持编写《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比较全面准确地勾勒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理论。通过对这个《读本》初步阅读学习,我认为,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和优点:

第一,《读本》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准确的理论定位,彰显了它的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我们增强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读本》肯定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种准确和科学的理论定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探索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既是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认识发展的客观逻辑。《读本》基于对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经验和现实依据的深入分析,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联系;论证了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反映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和新经验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只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二,《读本》正确地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许多思想、观点和命题的科学含义,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领会和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初衷和原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以人为本”这个重要命题的正确解读。《读本》根据同志的有关论述,认定“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强调“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它把以人为本顺理成章地解释为“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样,就抓住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从而,它既肯定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一定的思想继承关系,又强调“以人为本”与中外的民本思想、人本主义有“根本区别”。尤其使人深受启发的是,《读本》还进而揭示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阐述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观点,强调了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的社会价值目标。我认为,这样理解和阐述以人为本及其相关原理,忠实于原意,符合唯物史观,有助于我们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