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十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十篇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0:05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1

13种管理体系和其一体化的必要性

1.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标准[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吸纳了iSo/ieC17025的主要精髓,兼顾我国特殊国情于2006年推出,作为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基础依据。以iSo/ieC17025标准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在疾控机构实验室已运行十多年,体系相对完善和成熟。

1.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98是在2003年5月非典流行期间提出并制定的标准。实践证明,该标准对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依法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挥了重大作用。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7年开始修订,最新版本是GB19498—2008。

1.3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生效,为落实《食品安全法》,卫生部制订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国家认监委组织制订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标志着我国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正式建立。

1.4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如果实验室多种管理体系各自单独运行,从文件编制、人员培训、设备设施管理、材料管理等方面看,资源和管理成本重复浪费,运行的压力是沉重的。建立融合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有利于组织的各个机构和岗位理清总的方针和目标;有利于各标准在组织各个方面得到最快速有效的识别和实施;有利于理清各标准之间的接口,实现各标准之间的无缝衔接。此外,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也是取得相关资质的基础。如何把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与2种质量管理体系兼容起来,是部分基层实验室面临的问题。

23种管理体系间的兼容性与独特性

2.1相同之处

2.1.1均以“戴明循环“为运行模式通过对3个标准的比较,不难发现三大实验室管理体系共同的特点都是建立在pDCa的基础上,通过动态循环的运行模式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因此,遵循策划、实施、检查、总结循环的原理,可以使一体化体系发挥最大的效能。

2.1.2均以“人、机、料、法、环”为控制方法3大实验室管理体系均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控制。人:需要实验室管理者确保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评价和签署检验报告的人员能力,要求持证上岗。机:设备设施需要检定/校准,需要定期核查和维护。料:实验材料需要进货验收,控制质量,污染废弃物需安全处置。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标准进行检测评价、控制质量和安全。环:实验室环境设施不仅要满足检测质量,更要满足安全要求。

2.1.3均以“持续改进”为共同理念3大实验室管理体系都需要对不符合进行控制,都要求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并要求开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实施监督。由此可见,三者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这样不难将其融合在一起运行。

2.2不同之处

2.2.1生物安全实验室和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特殊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进行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强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实验室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明确实验室设施及设备的具体要求。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对人员聘用、专业培训、职称占比、从事年限等做了具体要求,强调检验人员只能在一个食品检验机构中执业并作出承诺。设施和环境的特殊要求是配置食品检验专用的冷藏冷冻设备。此外,明确要求制定食品检验回避制度、检验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预案等制度程序,相关文献已做梳理汇总[5]。

2.2.2实验活动过程中的侧重不同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实验如何安全的进行。而实验室资质认定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管理体系,关注的是实验过程中实验活动质量如何得到更好的控制。

2.2.3实验所牵涉的安全问题和法律责任不同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活动,因本身存在高风险,实验材料具有高致病性,因此,对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危险材料的运输以及消防安全等着重进行强调,并要求制定应急措施,若发生实验事故及时报告。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员负责制,机构和检验人员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2.3体系融合3个标准的描述或比较已有文献报道。食品准则是依据评审准则编制而成的,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特殊要求,两者均属于质量管理范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侧重的是安全管理。从条款要素上看,评审准则涵盖19个要素,其中11个管理要素、8个技术要素;食品准则将特殊要求归纳为5个管理要素和4个技术要素;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要素分布包括风险评估及控制5个、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5个、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19个、实验室设施和设备5个、管理要素23个。3个标准存在相同或相关条款,如都要求建立管理体系,并在法律地位、组织、人员、培训、记录档案、设施和环境、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重叠的内容。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也是相辅相成的,除上述相同或相关条款外,还有如文件控制、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预防纠正措施及改进、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相似条款。鉴于三者的不同,在融合过程中要有所兼顾,坚持通盘考虑、求同存异、能合不分的原则。在编制体系文件时,首先应充分进行过程识别,以评审准则为主线,把食品准则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融入其中,即合并基本相同的文件,单独编制反映各标准核心和重要特点的体系文件。

3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过程中的体会

3.1塑造组织文化推进管理体系整合管理体系文件为指导和约束实验室所有活动以及检测行为提供了统一标准,本单位在编制整合体系文件后,通过宣贯学习、知识竞赛和内审、管理评审、质量监督等手段强抓文件的落实和检查。与此同时,发挥组织文化黏合剂的作用来推进整合体系有效运行。通过培育优秀的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和核心精神理念,引导职工建立一致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实验室管理,弥补了标准整合的不足。

3.2加强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是对整合型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保障。本单位于2013年建立了LimiS实验室信息系统,在检测流程、文件管理、仪器管理、试剂耗材管理等各个模块中明确一体化文件的要求,如根据安全管理的要求单独建立HiV检测模块。疏通各管理领域信息通道,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快速、准确、检索方便的特点,提升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

4结论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2

【关键词】管理;提高;健全;加强

粮食质检机构实验室承担着粮油品质测报,粮油质量监测等繁重的任务,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粮食宏观调控决策,关系到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加强粮食质检机构实验室是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是我们从事粮食质检工作的同志的一项重要任务,实验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人才库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下面笔者就根据这方面的工作经历浅谈浅显的认识。

1.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实验室有效运行的基础

实验室高技术含量的特质决定了他必须有一套科学严谨的制度规范,约束检测工作的全过程,确保各项工作的持续有效,因此,实验室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发,任监委已制定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根据每年上级组织的监督评审和自身管理评审,内审的结果不断的对体系文件进行修改,以满足其适用性和符合性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努力改进,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各种记录。涵盖人员环境仪器设备,检验方法,检测过程原始记录和报告的各个要素,编制管理体系文件应遵循“能覆盖管理体系建立依据”的要求和“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的原则。

2.落实要素管理是保障实验室有效运行的关键

样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化学试剂管理,人员管理,环境安全管理和文件记录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六大要素,严格按照实验室管理的文件的规定,切实抓好六大要素的管理,是确保实验室有效运行的关键。

2.1样品管理

保持样品的原始属性是样品管理的根本目标,因此,从样品的抽取,到样品的测试,都应遵循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在抽样过程中,应遵循公正客观守信的原则,对于采集的样品,必须能代表整体产品所具有的特征,抽样完毕后应保证样品的玩好,避免将样品丢失损坏,影响检验结果,样品抽取后应根据样品的特性,做好样品的保存工作,避免样品特性的改变,不应有任何外来因素使待检品的理化性能上受到影响,任何一份原始样品混合均匀,一式两份,一份用作检验,一份用作留存,样品的流转过程中,用实行编号管理避免样品的混淆,样品检验完毕后,保留样品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统一集中处理。

2.2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开展检测活动的重要载体,能否满足论证范围内各个项目检测室仪器设备管理的根本要求,因此,在仪器设备配置和管理上,既要做到经济节约又要做到正常运行,一是建立仪器设备供应商信息库,信息包括供应商资质,所共仪器性能,质量及价格评价,诚信记录的,未选择质优价廉仪器设备,储备充分的供货商资源,严格按照招投标方式购置所需仪器设备,二仪器档案,对仪器实行统一编号管理,三是重点做好量值溯源设备的维护管理,制定并实施仪器设备,周期鉴定计划运行期间对比核查计划,每台仪器都有专人维护管理,确保所有在用仪器正常工作。

2.3化学试剂管理

化学试剂是实验室里品种最多,购置最频繁,危险性也最大的物质,因此,管好用好化学试剂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一环,一是要按照经济有效的原则,搞好化学试剂的采购工作,确保化学试剂的质量,购买化学试剂时,一定要有正规进货渠道的正规试剂购买,按照国家标准和化工行业标准生产的试剂,着重检查,试剂标签上是否注明有名称、类别、产品标准、含量、规格、生产厂家、出厂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二是做好化学试剂的分类登记和保管工作,化学试剂分为一般试剂和危险试剂。一般试剂是按照单子、无机物、有机物、指标剂等分别存放、无机物和有机物要按试剂的种类,规格而分别保管,危险试剂又分为巨,强腐蚀品,和易燃易爆品,按照国家国标GB6944-2005的规定实验室用到的有汞盐,铬盐,砷化合物,亚硝酸盐化合物,多环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含氯含磷有机物等,应该分柜存放,严格管理,定期清查盘点,严禁外流,对于剧毒物质要严格执行五双制度,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领用、双人双本账,双锁管理,强腐蚀品主要有浓硫酸,氢氟酸,强腐蚀品一定要放在牢固的试剂柜内易于轻取轻放,严禁撞机碰撞和强烈震动,实验室用到的易燃易爆品种类繁多,气态的如氢气氧气,液态的如:二氯甲烷,丙铜、乙醚等有机溶剂,他们一般具有闪点低意着火,挥发性大,密度低、易扩散等特点,化学试剂管理即使用人员必须熟记这类试剂的性质,使用及保管知识,排除一切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或试剂变质的因素,保管好化学试剂。三是严格化学试剂领用制度,防止化学试剂外流和浪费。四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化学试剂。

2.4人员管理

验室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验室能力水平和管理水平,根据实验室业务工作量的大小,合理配置能力与之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必要保证,一是要根据管理和检测工作的需要,按照以则定岗,岗责明确,相互制衡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内审员设备管理人员,样品管理人员,试剂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检验测试人员,并明确岗位职能,二是要加强人员培训,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队伍,要根据产品标准,检测方法变更,设备更新和开拓新检验领域工作的需要,通过外派培训学习,学习新标准新的检测方法,不断提高现有检验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三是对新进人员实行专业考核上岗制度,只有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5环境安全管理

实验室环境条件是否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直接影响到检测工作的质量。实验室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必须按照安全第一充分利用合理分区的原则,建设和维护好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环境安全。一是根据检测工作的需要,设置相对独立的天平室,卫检室,化检室,高温室,样品室,试剂室和档案室。并根据每个室的特点和要求配集控温,控湿等配套设施。二是合理布置水电设施,既要保证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符合安全规程。三配齐消防器材,对天平室,卫检室,化检室,高温室,样品室,试剂室和档案室等重要区域要有防火、防爆、防毒、防潮、防淋、防腐、防锈、防辐射等设施和工具。四是按照环境保护有关要求,做好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工作。

2.6文件记录管理

文件和记录是为质量检测活动提供可靠性依据和证实性资料的重要手段。它包括质量法规和文件,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作业指导书各种记录等。做好文件记录管理,对于确保质量检测活动的客观性、公正性、真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件记录管理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文件记录应分级编号,统一管理,按照要求,文件记录应分为四级。质量管理手册作为实验室一级文件,程序文件为二级文件,外来文件,包括质量法规、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作业指导书等为三级文件,各种记录,包括质检报告,检验原始记录为四级文件。二,保证依据性文件的现行有效性,既确保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作业指导书等的现行有效性,特别要注意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的查新工作,避免执行过期和废止的旧版标准。3、记录要覆盖质量检测活动的全部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人员、仪器设备、样品、化学试剂、检测方法、质量管理活动等各个方面。记录的格式有文字图表曲线方程等。四、记录要保持应有的可追溯性。记录的信息量应该让所描述的对象和事件能够复原到之前的状态。

3.加强质量检测活动评审和检测结果监控,是确保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3.1认真做好实验室内审和管理评审

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是质检机构自身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提高检验技术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产品检验过程而出现质量问题很正常,但其过程是否受控、问题能否及时得到解决,则是质检机构质量管理的头等大事,因此,质检机构管理者要时时关注内审工作,充分发挥类似的作用,通过对委托方合同评审,抽样,样品传递,标准方法确认设备设施,检验、数据处理、报告编制等过程的审查审核,了解,质检机构质量管理体运行的情况,并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方面进行对照。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分析原因,评估问题的严重性,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通过内部审核自查自纠,达到质量管理体系旨意改进的目的,对内审过程中无法处理的问题,递交质检机构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处理解决,最高管理者必须定期对质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管理评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解决由于市场情况、政策法规,内审发现、客户要求等引起的问题,持续提高检测技术水平,改进服务质量,以保证检验工作质量,使客户满意。

3.2扎实开展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

实验室比对是监控实验室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实验室间结果比对,可以发现实验室之间的人员、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等技术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以正确识别实验室技术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可以自身组织实验室间比对也可以参加其他实验室和有关管理部门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

比对方案包括参加比对的实验室名称,比对用样品描述及其相关的样品处理制备方法,比对方式,比对路线的时间安排,具体的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以及比对结果的评价方法等。

实验室间比对一般应至少选择三家以上,否则比对结果意义不大,检测实验室间的比对结果一般采用参加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中位直,作为指定值已Z评比实验室检测结果是否满意。

Z=(y-中位值)/niQR

式中:y―参加实验室对样品的测量结果;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3

关键词:实验室资质认定基层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48-02

如今我国存在两种对实验室认可的模式,实验室资质认定(包括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和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Cma/CaL)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公正性、计量检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属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强制性要求,依据为《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验室认可(CnaS)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对实验室能力的考核,承认实验室具有开展某个领域的检测/校准的技术能力,属鉴定机构的自愿行为,依据为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就四川省公安机关而言,现阶段已经通过实验室认可的单位有德阳、泸州、南充、达州、内江、广元、攀枝花等地市级公安机关。近期,不仅成都、资阳等地市州公安机关提出实验室资质认定申请,大量被评为一级示范以及一级的刑事科学技术室的区县级公安机关也积极提出申请,要求进行实验室资质认定。

以下为笔者就基层公安机关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可行性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1基层公安机关推行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现实意义

任何组织为实施和达到其目标的活动,均需要管理。当管理与质量活动有关时,则称之为质量管理。对于公安机关来讲,保持、提高警务活动的质量和公安民警的素质,使之始终符合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公安工作的追求。因此,公安质量管理客观存在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是质量管理应用于公安机关的一个重要标志,公安工作推行质量管理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基层推进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是促进公安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尽管各级公安机关在勤务机制、队伍长效管理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计划经济观念、传统思维、传统工作机制、传统管理模式在公安工作中仍起着主导作用。如何突破传统思维,大胆创新公安管理模式,尽快转到依靠现代管理、科技支撑、法制保障和注重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迫切需要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才能有效地解决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制度性、机制性等障碍的困扰。实验室资质认定本身即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和体系,同时也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推行实验室资质认定必然会对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1.2基层推进实验室资质认定,是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需要

当前,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面临的问题呈不断增多之势。一方面,公安工作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常常陷于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窘境;另一方面,公安队伍中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屡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甚至党委、政府的威信和形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多种多样,但是管理理念的落后,管理方式的滞后和管理手段的不到位,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实验室资质认定体系是国内公认的科学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机制,能促进公安机关管理档次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使管理工作正规化。

1.3基层推进实验室资质认定,是提升队伍开拓创新能力的需要

实验室资质认定体系的“全员参与”原则、以制度管人的工作模式,摈弃“长官意志”,要求组织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管理与被管理在统一的目标和规范下,自觉共同完成任务。认定中的“过程方法”原则,使得民警从专注于成绩转变成更多的关注过程,促使民警在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思考为什么做、如何做、做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充分发挥每一位民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全体民警追求高质量。实验室资质认定中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理念,将民警与群众均视为质量管理的顾客,倡导队伍管理民主化、透明化,着力提高队伍素质,提倡民警自主创新。

1.4基层推进实验室资质认定,是完善现代法制体系的需要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并逐步同世界接轨。与此同时“证据”也被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何寻找证据、收集证据、使用证据将贯穿于整个侦查、、审判的全过程,形成一条证据线索,基层刑事技术部门正处于这条线索的起始点,现场物证的勘查提取、保管、送检、检验鉴定、返还等“证据链”、“物证保管链”是否完整、是否可追溯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一系列和审判工作。随着刑事诉讼对证据要求严密性日趋增强,现场信息、痕迹物证等作为重要证据的一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基层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是全面完善证据体系的必由之路。

2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在基层公安机关开展的可行性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要求,实验室应向社会提供可靠可信的数据。公安机关鉴定机构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其实就是检验鉴定的结果,其形式多种多样,如数据、图表、鉴定结论等。公安机关检验鉴定工作又具有其特殊性,如检验流程的不确定性,检验项目的的多样性,检验工作本身的复杂性,技术人员不能僵化地套用其他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的文件、结构和术语,不能简单的嫁接和移植,而是要抓住其核心的思想,从实际出发进行借鉴和超越。

2.1多措并举,解决人员不足问题。

一是立足内部挖潜,挑选刑事技术专业毕业的民警充实到刑事技术队伍中;二是配备文职人员,安排在案件受理、信息处理和档案管理等岗位,从事辅工作;三是着眼引进人才环节,对刑事技术队伍人才引进统一编制、统一招录。四是加快推进派出所现场勘查工作,建立现场勘查分级分类工作机制,减轻两级刑事技术部门技术人员“小案”现场勘查负担。

2.2强化培训交流和督导检查。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学习,提高对准则的理解,按照资质认定要求有效地开展工作。二是加大对资质认定工作实际运行情况的督导检查,以检查促落实,以检查抓成效。三是组织资质认定工作相关人员到部级鉴定机构学习考察,进一步熟悉认定步骤和内容,规范认定体系和管理制度,强化应对外审培训,扎实做好全市认定工作的整体推进。

2.3职责明确,细化到人,层层问责,确保顺利完成实验室资质认定。

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开展伊始,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则的工作要求,合理组建组织机构,任命专业实验室所有岗位上的具体责任人,定期召集所有岗位上的责任人开会学习,明确岗位权限及责任,实行“整体作战、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

2.4实行定期倒查制度、通报制度,切实加强各种监督举措

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各项工作安排紧密,每一项任务均有时效性。为防止前期工作出现疏漏、粗糙现象,定期对前期工作进行逐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问责,并限期整改。同时,为便于各级领导对我处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进行督导,定期编写整理刑事技术实验室资质认定及建设工作进度情况及实验室资质认定周工作动态,层层上报各级领导审阅并挂网接受外界监督。

3深入推行基层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思考和探索

3.1精密论证,全面准备认定工作

准备工作中,可多次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邀请管理专家,开展业务培训。完善深化绩效考核、逐案评析制度,推出警务活动满意度追踪调查,各项工作标准化管理、精细化运作。民警争先创优、质量第一、群众满意的意识和行为规范、环境保护、职业风险意识明显增强.

3.2依托科技信息,搭建平台

在取得了明显成效后,进一步探索质量管理的新途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制高点,搭建起了信息化的综合管理平台。每项工作从“计划”环节开始,每个环节的检查监督情况、评析整改、统计分析、考核考评等内容都在平台上实时反映,公开透明,信息共享;工作日记、工作布置、信息交流都实现了网上互通,达到了日常管理高度信息化的目的。

3.3狠抓习惯养成,持续改进

工作中,应把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理念延伸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民警的日常养成抓起,将监督工作从结果监督向全过程监督延伸,从被动查处为主的事后监督向积极预防为主的事前监督转变。实行逐案、逐事评析,查找防控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实行认定工作日志制度,既可以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又能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把一些苗头性的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和萌芽状态。

3.4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基层公安局把队伍建设作为做好公安工作的根本和保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为民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二是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沟通平台。三是建立队伍、业务风险控制机制。四是落实各项关爱民警措施。

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经过准则的学习、质量体系的策划、质量体系的建立、质量体系的运行、质量体系的改进等过程,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现场评审,获取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并不是公安机关进行资质认定的目的,依托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平台,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的管理水平,建立起公安机关检验鉴定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好公安机关检验鉴定工作的质量控制,保证公安机关出具的结果科学、准确,这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人民对公安机关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安机关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4

关键词:食品检验机构管理体系运行改进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10-02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稳定。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中在第五十七条中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为此,2010年9月,国家认监委印发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标志着我国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正式建立。作为食品检验机构,按照《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完善内部管理,规范食品检验工作行为,是《食品安全法》赋予的职责。

本文从仪器设备及环境、提高人员的素质、强化实验室特殊条件建设三个方面阐述食品检验机构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和持续改进的途径。

1加强环境及设备仪器`的管理

仪器设备及环境是食品检验机构管理体系实施及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众所周知,食品检验需要固定的检验场所,在检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仪器设备,例如冷冻室、分析设备、冷藏室、信息传输设备、数据处理设备、药剂以及辅助设施等,因此,这些设备首先要满足试验精度的要求,其次按期检定,保证设备在有效测量范围内。同时试验环境要满足工作要求,检验过程中要实时记录仪器的使用状态,设备管理人员要按照期间核查计划按时完成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保证检测设备的有效控制。同时,要完善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适时对仪器设备维护保养,才能提高设备完好率、利用率和生产率,减少设备寿命周期内的维修费用和其它非正常开支,降低使用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完善设备维护保养工作是对设备的管理所必须的,同时,指定设备持证人员专人操作,防止设备因操作不当而损坏,从而增加仪器设备的维修费用,降低设备的检测精度。

对于所有的检验检测方法都应有效控制,防止使用过期作废的产品标准及检测方法标准。在检验指标方面,要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成熟的检验经验,不断的完善检验体系,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大对食品检验机构经费的投入,保证经济投入使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及技术管理体制。只有将以上措施落实好,才能保证仪器设备、检验方法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才能提高食品检验的质量。

2提高人员的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主要是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提出的。合格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能够用最专业的素质及态度把好食品检验这一大关。因此要保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熟悉食品卫生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食品检验方法、食品安全标准等,对检验操作技能要掌握,熟悉操作程序,熟练掌握实验室安全及防护、质量控制要求、计量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与市场准入原则相同,对专业人员的控制也要符合条件才能从事该职业,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要注重检验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对其从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及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也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加强专业技术的培训,培训合格才能上岗,从各方面全方位提升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只有最忠贞、最专业的人员才能保证食品检验的质量,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对工作尽职尽责。

管理人员主要是指监督人员及维护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的管理人员,监督人员负责对检验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及正确性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在公正、公平及公开的原则基础上,杜绝不符合检验标准的食品流入市场。而技术人员作为食品检验的一道关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检验检测,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通过层层把关,才能确保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的食品进入市场,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为食品检验机构的管理人员,应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掌握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和相关知识技能,熟悉《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熟悉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强化食品安全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对违反食品检验规范,违规操作应予以严厉的制止,打击,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3强化实验室特殊条件建设

由于食品检验实验室经常会需要进行一些特殊项目的检测,而这部分检测项目需要特殊的要求和特殊的设备才能完成。因此,在实验室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将实验区和非实验区严格分离,杜绝交叉感染事件的发生,保证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对于微生物实验室而言,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时,要根据相关管理条例在同等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还要配备符合要求的生物安全柜。在试验过程中,要防止被微生物感染。此外,要控制实验室的湿度、温度,保证良好的通风和换气,照明配备也要合理,在进行试验时,要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定期进行消毒。进行放射物质、挥发物质及微生物等特殊实验时,要配备特殊药剂,从而保证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工作持续有效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4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需要在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带领下,严格制定管理体系,通过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监督下,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安全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从根本上保证老百姓的食品食用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

[2]张耀武,吕岩.食品检验机构管理体系文件编排方式的探讨[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1(5).

[3]刘萍,杜纹.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分析及持续改进[J].科技资讯,2012(16).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5

生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关系着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是保障生化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首要任务。结合生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从制度建设、安全教育、药品废液管理、仪器管理、队伍建设、安全检查等方面阐述在实践中累积的经验及探索。

关键词:

生化实验室实验室安全安全管理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理论探索的来源和基础,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也是评价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1]。近年来,进入生化实验室的学生人数剧增,实验项目和课时数量的增加,造成实验室使用频率提高、危险性试剂种类增多。加上相关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以及仪器设备操作培训的不足,进一步增加了生化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生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是生化实验正常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师生安全,创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任务。我们就生化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建议。

1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安全教育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制定实验室安全制度、生化实验室准入制度、生化实验室学生守则、有毒、有害、危险品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方案等,并上墙悬挂在实验室。理顺管理机构,职责分明,加大执行力度,落到实处。同时确定生化实验室安全员,与中心、学校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自检,填写自检报告,及时发现并清除安全隐患。绝大多数的实验室事故是由于学生和老师的安全意识淡薄引起的,只有加强安全教育,才能防患于未然。将安全教育纳入新生必修课程,通过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考核者,给予安全教育结业证明,凭证明进入实验室。定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发放各类安全教材及宣传手册,提升安全意识。定期进行消防演习,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逃生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严格管理危险性试剂及废液

生物化学实验项目经常涉及到危险试剂,如浓盐酸、浓硫酸、高氯酸等试剂;实验室还用到一些剧:氰化物、叠氮钠、硫酸汞、溴化物等,这些试剂的不正当使用将会造成很大的人身事故,因此,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统一集中危险有毒有害的试剂,进行严格管制:双人双锁、领用登记、及时追踪、及时清点。同时本着最低使用量原则购置这些试剂,切忌大量购买。原则上,有毒有害危险性试剂不予外借。如需外借,需向领导提出申请,说明用途,获得批准后才能外借。生化实验废液成分复杂,毒性物质较多,处理不当将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体健康,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2]。实验课前应向学生说明其毒性,交代实验结束集中倒在废液桶里,贴好标签,标明成分。制备详细的药品出入库记录,准确记录购买的药品名称、规格、总量以及生产批号,及时清理过期药品,统一集中进行处理。在今后的生化实验教学中,应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选择低毒,可回收的试剂,降低实验费用,减少坏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3增加硬件投入,做好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生化实验的物质基础和最根本的保障,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利用效率和运行水平,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和教学质量[3]。第一次使用仪器者,应在实验技术人员或实验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在仪器的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人不在机不转”的制度。每次实验结束时,学生应当场填写仪器使用登记本;实验技术人员应立即检查仪器运行记录,及时发现并处理仪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延长其使用寿命[4]。定期做好仪器的清洁工作,尤其要防尘、防霉、防潮、防晒,保证仪器测量值稳定准确。及时报修故障仪器,对无法进行维修的仪器要进行报废,避免仪器浪费的现象。每学期结束和开学时进行仪器固定资产核对,避免仪器的流失。仪器设备的采购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进行调研,以确定基础生化实验教学为主,制定购置计划,避免重复采购。硬件设施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首要条件,实验室安装必要的硬件设施,可以及早发现实验室中的安全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杜绝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和发展[5]。设立门禁系统,通过网上预约,到点刷校园卡进入实验室。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发现疑点立即处理。增加火警预报系统,及时疏散人员,处理初期火情。增设急救箱,救治轻微化学灼伤或物理损伤。给实验室工作人员配备防护服、防毒面具、护目镜等,提高个人防护水平。

4强化实验室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

人是实验室管理的主体,强化实验室队伍建设,应摆在实验室安全建设的首要地位。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的好坏关键在于实验室人员的管理能力及技术,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有助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改善管理策略。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实验人员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一方面壮大实验室管理队伍,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起到良好的督促监管作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可以结合实际,建立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制度,进行周查、月查和学期查。在加强安全检查的同时,为了使实验室安全管理监督不限于形式,有实际效果,应也要加强对实验室安全进行考核[6]。安全考核可以采取日常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从环境卫生、安全管理技术、实验室人员专业技术、安全防护等等方面进行考核。安全检查与安全考核并行,能很好的消除安全隐患,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保障。

5结语

生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程,却是最重要的。它不仅仅依赖于个人,而是靠我们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合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然而生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断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生化实验室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作者:许燕珍李楠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建,张权生,汪红,等.中医院校生化实验室的建设与安全管理[J].检验医学教育,2012,19(4):27-28.

[2]孙莉丽,李荣华.高校生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成功(教育),2010(2):281-282.

[3]陈永平.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现状及科学管理构思[J].硅谷,2010(24):93.

[4]裘祎.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与有效利用[J].新西部,2009(6):91.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6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是指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并为临床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实验室。

第三条开展临床检验工作的医疗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规范临床实验室执业行为,保证临床实验室按照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二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核准医疗机构的医学检验科诊疗科目登记时,应当明确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设定临床检验项目,提供临床检验服务。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或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项目,应当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临床检验服务应当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检验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实验室具备与其临床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当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检验质量和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卫生部公布的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临床检验项目和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由卫生部另行公布。

卫生部定期新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临床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保证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保护患者隐私。

第十七条临床检验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实验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或者门诊病历号。

(二)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和单位、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

(三)操作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接收时间、报告时间。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第十八条临床检验报告应当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保存期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

乡、民族乡、镇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出具。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

第二十一条非临床实验室不得向临床出具临床检验报告,不得收取相应检验费用。

第三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需要校准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的数量,质控频度,质控方法,失控的判断规则,失控时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质控数据管理要求等。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GB/20032302-t-361)执行。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照常规临床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床旁临床检验项目与临床实验室相同临床检验项目常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比对。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将尚未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其他临床实验室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临床检验项目比对有困难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方法学进行评价,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稳定性、抗干扰性、参考范围等,并有质量保证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20032301-t-361)执行。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记录,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储存、标本处理、仪器和试剂及耗材使用情况、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检验结果、报告发放等内容。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第四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并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生物危害风险,保证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并与其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相适应。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运输、储存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严格管理实验标本及实验所需的菌(毒)种,对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当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送至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验。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四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第四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险品、危险设施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临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按照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二)未按照相关规定擅自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三)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与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医疗机构立即整改。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核查并依法处理。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进行现场检查,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临床实验室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封存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及其人员停止违法违规行为;

(四)对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四十九条卫生部可以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等有关组织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具有室间质量评价能力的省级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在检查和指导中发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存在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问题时,应当及时向委托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的对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和指导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五十一条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通报或公告。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7

指导老师要监督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如检查是否填写预习报告。实验结束后监督学生把仪器及试剂等放回原处并且收拾好自己的实验台,以备下一组同学使用。最后是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上签字,以备分数的评定。

完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实验室有一个完备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工作得以高效、安全、顺利进行的必须保障。首先,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应保持安静,各自找到老师已安排的位置准备进行实验;其次,仔细阅读实验室墙壁宣传栏上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严格遵守;再次,严格按照指导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不懂的地方及时提问;最后,做好实验记录并且写在实验报告上。

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化学实验室要使用易燃、易爆、有毒的物质,因此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工作也是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内容。

1)消防知识。要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实验指导老师进行消防知识培训;经过培训的老师对即将进行实验的学生进行培训,只有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模拟火灾现场,并且进行灭火处理。

2)用电安全。离开实验室要确保所用电器都已关闭,切断总电源。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的螺丝、绝缘线、接头等的状况,做好记录并及时报修。

3)用水安全。实验结束后确保水龙头已关闭。

4)实验事故的应急处理。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要求每位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老师和学生都要熟记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的方法。如强酸、强碱溅到皮肤或者不慎进入眼中的处理方法;吸入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处理方法;对重金属的处理方法等。

实验室药品的管理

大学化学实验内容多,所用的药品种类繁多,对药品应分类管理。其原则是在储存过程中易燃、易爆、有毒物质要单独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要放在低温阴凉处,且剧毒药品、易燃易爆物品要有专人管理;氧化性物质不能和还原性物质一起放置,酸和碱不能一起放置。在实验过程中,药品在实验台上的排放一般按照一边是酸,另一边是碱,中间是盐的总体原则;而盐一般是按金属离子的活动性顺序摆放。

实验室仪器的管理

1精密仪器的管理

安放仪器的房间应符合该仪器的要求,以确保仪器的精度及其使用寿命。同时做好仪器的防震、防尘、防腐蚀、稳压工作。对精密仪器应建立专人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才能上岗操作。仪器的所有信息(名称、规格、数量、单价、厂家、购买日期等)都要记录在案。每台精密仪器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档案,包括:仪器说明书、配件清单等;安装、调试、鉴定、验收验证、维修记录等;使用规程、保养规程等;使用记录。

2非精密仪器的管理

安放仪器的房间应能基本符合该仪器的要求,以确保该仪器的使用能达到要求。仪器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建立相应的工作档案(可参考精密仪器的相关管理规定);仪器应该有专人进行保养维护;管理仪器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实验室损坏仪器赔偿制度

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合理使用仪器设备的教育,加强设备管理,避免损坏和丢失。因个人责任事故造成仪器设备损坏、丢失,均要负责赔偿。

1赔偿原则

凡在教学实验、科研中,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仪器设备、工具等物品损坏,一律按规定赔偿。情节严重者,还应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经批准个人借用的工具、表类等丢失者,均应按原价赔偿。

2赔偿依据

被损坏的仪器设备经修复仍能使用的,以修理费作为赔偿依据。被损坏的仪器设备如无法修复的,则以该仪器设备的原价作赔偿依据。学生损坏仪器设备和丢失仪器设备要及时填写仪器损坏清单,由指导实验的教师或实验员签署意见,作为赔偿的依据。赔偿额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验室主任审核。

实验室废液的处理

大学化学实验室每天消耗的化学试剂都会产生废液,其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多、组成变化大,难于集中有效处理。排放这些废物,如不加处理将直接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实验室废液进行处理,达到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由于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组成经常变化,在处理前必须充分了解废液的性质,分别处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8

一、基本建立农药GLp考核及管理体系

近年来,中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GLp相关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农药良好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农药良好实验室考核专家管理办法”和“GLp符合性考核评价表及考核评价标准”。

明确了农药GLp实验室的考核管理体系、考核专家的遴选与管理、考核申请与受理、资料审查与现场考核、审核与发证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规定。

制定了农药理化、残留、毒理和环境等领域安全性评价GLp准则农业行业标准,对农药理化等领域GLp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二、有序推进农药安全评价试验方法的研究制定

试验数据国际互认有两个前提,一是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试验项目的实施与管理符合GLp准则(原则),二是试验方法的科学合理性,两者缺一不可。

近年来,依据我国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和国际GLp准则要求,参考oeCD、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试验方法,对我国的农药试验方法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完善,对oeCD最新的化学品测试方法共120多项进行了编译和修订,为我国农药安全性评价数据的国际互认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三、培训GLp管理和技术人员

中国已经编译出版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良好实验室规范准则与管理系列》及其修订本,有效地增强中国GLp从业人员管理理念,提高GLp意识。

从2005年开始,先后邀请美国、德国等GLp检查专家举办农药GLp检查员现场培训、农药GLp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班、参加了国际GLp培训和实践,为GLp实验室建设、GLp符合性考核,培养并储备管理与技术人才。

四、组织开展农药GLp符合性考核

经资料审查、现场考核和评审,2010年5月公告批准了沈阳化工研究院安评中心等6家农药GLp实验室。

五、努力推进安全评价试验数据国际互认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与oeCDGLp组织的交流与沟通,了解oeCD有关maD政策和最新进展,并及时通报我国GLp发展情况,得到oeCDGLp成员国的重视。

与美国环保署(USepa)签署“关于良好实验室规范(GLp)持续遵从监控项目的意向书”,开展培训和GLp符合性联合检查,极大提高了我国农药GLp检查员的能力和水平。

接下来中国还将进一步推进与oeCD和美国等国家的多边和双边的交流与合作。

展望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地区4所学校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170名,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均占据85名。常规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23岁,平均(21.0±1.2)岁;平均文化可基础成绩为(75.26±3.85)分;实验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一般实验室管理措施,定时对实验组进行开放,并严格依照实验课本的内容进行授课,每组学生为2~3人进行小组实验。实验组:采取风险矩阵定性与半定量分析风险评估方案进行安全管理。构建风险矩阵后,依据不同处理原则进行分类干预,例如:对于红色高风险条目的处理原则在于即刻展开行动,对于条目B4水银泄漏引发的危害来说,教学老师可在示教的过程中、发放体温计前嘱咐学生应轻拿轻放,可由口温互测改为测量腋温,可向学校申购密闭式的汞槽血压计。另外,橙色高风险与黄色中风险项目的处理原则在于6个月内与1年之内尽可能采取行动,利于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对于绿色低风险区域中的条目而言(例如:地滑引起摔伤等),可在实验室放置较为醒目的标识牌,放置防滑垫等。

1.3评价指标

分析两组实验组管理模式的效果,包括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反馈情况等。

1.4判定标准

1.4.1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

依据学生日常表现情况、期中、期末考虑成绩等对管理能力与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评分。

1.4.2工作单位反馈情况

依照优、良、中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优表示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可独立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对护理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并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良表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对日常护理工作基本独立完成,较好掌握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能力较好;中表示实际工作中对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护理操作能力基本上能够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需要在独立完成护理工作时存在一定的困难[3-5]。

1.5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实验组学生实验室管理能力成绩评分与护理技能操作成绩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表1两组学生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比较(x±s,分)组别n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常规组8575.42±6.5373.04±6.74实验组8585.47±6.2386.25±6.22t10.266413.2792p0.00000.00002.2工作单位反馈情况实验组学生日常工作情况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10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安全学生防护

最近,东北农业大学部分学生和教师因实验不慎感染布鲁氏病菌,造成了较严重的后果。因医学实验室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险的菌种、病毒等,所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生物安全的研究和认识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直到2002年,卫生部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该准则对生物医学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作了详细的规定,可惜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使得国家相关部门把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关法律法规相继面世[1,2]。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与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为此国家加大了对医学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先进仪器的进入和现代化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利用率的加大,使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走进了医学实验室,人员流动性增大,给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学生进入医学实验室应把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首先要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在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下,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使之受益终生。结合医学实验室的特点,将实验室及学生有序的管理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多年的实验室工作和思考总结归纳以下实验室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仅供参考。

一、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上课做实验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存在着因防护不严而病原微生物失控,不仅感染实验室人员,甚至还可能传播到社会,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2.与实验无关的东西随意带进实验室。甚至有时将食物、饮料、衣物等摆放在实验台上与实验材料同放。

3.进实验室前的个人防护问题。许多学生很随意的穿着自己的衣服进入实验室,还有的学生穿者凉鞋、拖鞋,更有甚者为肩佩长发一边做实验一边用摸完实验用品的手不断的弄头发。

4.使用酒精灯不注意安全。在病原微生物接种时酒精灯是最常用的,它的安全问题往往被忽略,有的同学因某种原因离开自己座位时依然点着酒精灯,酒精灯发生意外致人损伤的事件在学生实验室曾经是有过先例的。

5.实验后不洗手、隔离衣乱放。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前有的同学忘记洗手,赶上午饭前直接去饭厅,是十分危险的。再有下课后有的同学不将白大衣反折单放,而是直接塞入书包与其他物品同放。

6.实验物品的分类使用和存放混乱。值日生同学不懂实验后的用品如何分类,经常将污染的与没污染的用品混放,造成污染的范围扩大,更有甚者为乱倒实验垃圾,不知道实验垃圾应该如何分类等。

二、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硬件建设、制度建设和安全的教育上

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现在大家对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视,基本实行“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实验室和个人,逐级签定安全责任书,开展各级培训班。把各项规章制度挂在墙上。这些都是最基本、最起码的安全管理,但未必就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一切原则、责任都于事无补,因此还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对安全管理加以支撑和保证。

1.硬件建设,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所有实验室门口都应贴有明显的标识牌(例如某某实验室,生物安全几级以及逃生门等必要的内容),实验室内外要有足够量和有效的消防器材,以备火灾时使用。紧急喷淋和洗眼器,以备有害液体不慎飞溅到眼睛或皮肤上时冲淋以减轻伤害。实验室应设置紧急救助药箱,备好基本救助材料,以供紧急需要时使用。

2.对于利用病原微生物开展教学的医学实验室,必须根据所开展工作的性质、接触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和因此所需要的生物安全等级(目前分为4级),使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和设施、安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达到相应的要求,否则该实验室不能使用。

3.严格安全制度,消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实验室的安全,预防措施必须以制度的形式稳固下来。

①定期检查制度。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条件和设施要做到胸中有数,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杜绝安全隐患问题。

一旦发现重大安全隐患问题的实验室,必须立即停止使用,疏散人员,限期整改,确保人身安全。

②加强教育严格准入制度。对进微生物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首先要进行系统的生物安全教育以及防护方法教育,使他们通过教育具有安全意识,做事有条理,遇事不慌,处理得当。与实验无关的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③定期演练制度。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突发事故的模拟演练,来检查人员的安全意识,正确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可定期进行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④危险品保管制度。对易燃、易爆、剧毒、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等危险品,要设专室专柜储存,双人双锁妥善保管。作好详细领用记录。

⑤不断进行安全教育。开展定期的、经常的安全教育,不断创造重视安全的氛围,是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安全习惯,从而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学习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的要求、病原微生物安全防护、医疗废物及危险品管理等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法规、制度,学习掌握各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操作,熟悉实验室环境和安全措施,学习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逃生技巧等。

三、学生重在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加强自我保护

对于初进医学实验室的学生,为确保实验室和自身安全,必须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实验室安全问题,认真学习和掌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加强自我保护和防护策略,对于新开的实验课一定要在课前找好实验室的准确位置,了解其实验特点,要做哪些实验内容,千万不要脑子空空,现上课现找实验室,匆忙进入实验室,投入实验,完全依赖带教老师,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浪费时间和资源,重要的是加大了不可控制因素带来的危害。

1.做好个人防护,进医学实验室前一定要穿好白大衣,实验课前一定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前,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不要抱侥幸心理,以为不会出事。课上严格按照带教老师所提的要求去做,对不懂的问题或操作,一定要问带课教师,不可自作主张,莽撞惹祸。一旦出现问题不要私自处理,要立刻报告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2.做实验要严肃认真,集中注意力,不要闲聊和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实验进度和实验室整体氛围,使人麻痹大意,引发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在实验中要按规范进行操作,若在实验中不慎将细菌遗落在实验台上,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以防传染。

4.不要将与实验无关的物品随意带入实验室,更不要放在实验台上实验台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应保持清洁有序,对于病原微生物专业常用的酒精灯一定要更加注意它的安全性。

5.用电设备的使用,谨慎仪器要在带课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不要用带水的手进行操作,用后需切断电源的一定要切断电源,不需切断电源的千万不要切断电源。例如微生物实验室所用的温箱、冰箱课后不要随意断电。以免造成结果无法观察的后果。

6.实验完毕后不要随意处理实验所用物品,要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分门别类的将其放好送到应该送的地方,洗手或用消毒液浸泡手后,将白大衣反折单放后再离开实验室等。

四、结束语

医学实验室的特点是仪器设备多、空间狭窄、实验复杂,涉及的危险因素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如果对安全重视不足,教育不够,养成坏习惯,不仅会成为事故的制造者,造成人身伤害,还可能恶习难改,影响自己长远的职业生涯和将来工作的实验室的安全。

学生是医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点,通过认真全面的安全教育,使他们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室习惯,要尽快熟悉实验室环境,尽快掌握各种规范化实验操作。做好他们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不仅保证其学习期间的安全,还有以下深远意义:受过正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并且熟练掌握其知识。有些学生毕业后将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或有机会参与实验室设计和建设,可使他们从容应对工作中面对的问题。还有些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教学工作,把所学到和掌握的生物安全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我国的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将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有些毕业生走出国门学习深造、或参加各种合作的研究项目,受过正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并且熟练掌握其知识,可以在国际交流中体现我国医学生的基本素质;熟练掌握其知识,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