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农牧工作总结十篇乡镇农牧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农牧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0:04

乡镇农牧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干群关系;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满意度

一、引言

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增强政府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为了解民族地区的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中南民族大学课题组于2009年7月到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西日嘎工作部大杜其营子嘎查进行了调研。

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行政公署管辖。全旗辖8个苏木镇、10个工作部,5个国营林场,种畜场、良种场、机械化防火站各1个,173个嘎查(即村)、25个居委会。总人口26.22万人,由汉、蒙、回、满、朝鲜等14个民族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部级扶贫开发重点旗,也是自治区确定的兴安盟唯一畜牧业旗。

科右中旗西日嘎苏木于2006年5月与旗政府所在地―巴彦呼舒镇合并,成立了西日嘎工作部,蒙古族人口占98%以上,汉族人口不到2%。西日嘎工作部位于距旗政府所在地西15公里处,辖区内8个嘎查,19个自然屯,4个直属机关。总人口9876人,其中农业人口8891人,劳动力2183人,总户数2286户,其中农业户数2076户。200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732.00元,2007年财政总收入78万元。

大杜其营子是西日嘎工作部中最大的嘎查,有240余户,共1100人。总耕地面积20000亩,其中山坡地14000亩,水浇地6000亩。全嘎查总共有小畜4000只,大畜200头。2008年人均年收入1500元。

二、问卷分析

(一)对乡镇政府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及干群关系的评价:

本次调查选取了50户农牧民家庭作为基本的调查对象。在调查的50户当中,98.1%的农牧民知道镇党委书记、镇长的姓名。在遇到困难时,60%的农牧民不愿意找政府,因为他们会认为政府不会管。20%的农牧民愿意找政府,因为他们认为干部会积极想办法。剩下20%的农牧民从未经历过,因此不知道。在镇村干部对村民找工作或做生意提供帮助这个问题上,32人选择“偶尔能帮助”,占总人数的65%;13人选择“去找了能帮助”,占总人数的26%;2人选择“经常主动帮助”,占总人数的4%;3人选择“没有帮助”,占总人数的5%。如图表1所示,农牧民对乡镇干部服务能力与态度的看法明显好于对村组的看法。

(二)对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看法

在调查的50户农牧民家庭当中,有48位户主认为乡镇干部已经没有精简的余地了。在提出将乡镇政府撤销设置派出机构这个问题上,有42人非常赞同,8人比较赞同。农牧民对乡镇农技、种子、兽医等站所进行市场化改革、实行“以钱养事”态度不同:40人比较赞同这一观点,2人非常赞同,另外8人不赞同这一观点。此外,近3年农牧民再没有碰到过镇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情况。

(三)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与决策参与情况

95%的农牧民认为他们的所在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依次是:农业科技缺乏、养老及低保覆盖面窄、医疗保障水平低、卫生状况差、文化生活缺乏。镇村在建设需由群众出工、出资的公益项目时,45人选择“一般不商议”,5人选择“偶尔不商议”。近80%参与问卷调查的农牧民基本赞成镇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95%的农牧民参加村组干部选举。

(四)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公共服务项目和满意度:义务教育为100%、农牧科技服务20%、文化娱乐活动86%、医疗水平100%、交通邮政基础设施建设100%、交通邮政基础设施建设8%、公共安全30%、社会保障90%、服务态度70%、行政效率14%、党风廉政16%、执法形象23%。

三、问卷反映的成就与突出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就

1、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实现了普及。2006年,教育部实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政策,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西日嘎工作部农牧民家庭的子女充分享受了这一阳光政策,98%以上的学生接受了义务教育。

2、乡镇机构改革探索取得成效。内蒙古自治区自2006年施行乡镇机构改革以来,过去存在的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党政不分现象有所缓解。根据统计资料,有96%的农牧民认为乡镇干部已经没有精简的余地了。政府在走向精干、廉洁、务实、高效的路上更迈进了一步。

绝大部分乡镇干部赞同“乡镇政府撤销设置派出机构”的政策建议。实行这种体制后,乡镇干部将转变为旗干部,工作条件也会得到改善,过去很多被迫两地生活的乡镇干部家庭也将团聚。西日嘎工作就施行了这种形式的改革,其前身是西日嘎苏木政府,与旗政府所在地合并之后,形成了工作部,刷掉了部分非正式员工,原苏木的公务员干部调动到其它苏木乡镇工作或旗政府,工作待遇不变,但工作环境大大改善。

3、打击“三乱”现象效果显著。自政府严厉打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违法现象以来。调查区没有再过类似现象,农牧民的基本利益的得到了保障。

4、乡镇民主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大杜其营子嘎查的干部选举选举模式是“党委意图,村民选举”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流程是:首先将每个嘎查(村)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候选人参选,党委再根据各小组推举的候选人名单进一步进行考核,然后确定最终的候选人名单。村民根据党委推选的候选人进行自由选举。如果选民对候选人不满意,可以自由选举其他人。农牧民对这项选举制度比较满意。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农牧民中,有95%的农牧民参加村组的干部选举,80%的农牧民基本赞成镇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民主建设的广泛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实现了一定突破。

(二)突出的问题

1、乡镇政府服务意识薄弱。大部分干部缺乏公仆意识和顾全大局的思想观念,不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读不懂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缺乏农业科技知识,难以深刻透彻地向农牧民传达有效的信息。公务员队伍对于何为服务型政府还缺乏深入性的认识。村组干部和乡镇干部之间在整体素质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2、七站八所实施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并不明朗。“以钱养事”是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中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然而,这种改革否定了七站八所工作人员的工作,认为乡镇“七站八所”缺乏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乡镇一级的服务,主要是为农民提供技术性的服务,技术不同于一般商品,是要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才能提供的,离开了“养人”,就谈不上“养事”。即使政府从市场上购买服务,出售服务的技术人员也要被养活。另一方面,专业技术具有很高的信息不对称,几乎没有办法对诸如农业技术服务的质量进行量化评价,也根本不可能对购买的技术服务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这种改革在西部民族地区是否能取得成效,前景并不明朗。

3、政府公信度不够,行政效率低下。不论是在乡镇干部还是村组干部中间,作风严重。农牧民有事找乡镇干部求助,干部们往往能拖就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有与干部有亲属关系的农牧民才会得到切实可靠的帮助。因此,农牧民逐渐丧失了对干部的信任,遇到困难时,基本上都自行解决。这是农牧民对乡镇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执法形象满意度不高的原因所在,也是制约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因素之一。

4、社会保障的标准低,覆盖面窄。尽管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一定发展,农牧民这一公共服务项目满意度达到了90%,但其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政策不到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自治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短时间内无法全面解决农牧区的养老问题。目前农牧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牧民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村组干部不能提高其积极性,难以为老百姓办实事。旗政府财力不足,无力给予资金补贴,给村组干部的补贴主要是发放免费的租赁地,这种激励模式效果并不明显。监督机制的无效性又使得部分干部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浪费国家资源。

四、政策建议

第一,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要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理念。在政府系统和公务员队伍中大力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能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做到政府不越位;要强化政府的市场服务职能,加快建设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目前,科右中旗人民政府已经建立起电子政务网络,将各苏木乡镇的基本信息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信息系统,并在不断地完善。

第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社会安全网络。要加快建立稳定、可靠地社会保障金筹措基金机制,完善农牧区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生活困难救助制度。

第四,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收入。公共财政体制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必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财政支出的部分,要加大农业、科技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在农牧区,农牧民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务就是农业科技服务,专业技术的指导是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的关键之一。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既能“养人”,又能“养事”,真正地为农牧民办实事、办好事。

第五,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推进行政的法制化。针对政府公信度不够,行政效率低下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法律责任健全行政执法体系;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

第六,建立对干部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完善的监督机制。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探索建立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激励和约束行政执法人员严格执法,从制度上改变乡镇村组干部过去的工作态度,提升行政效率。健全考核工作程序和日常考核制度和干部日常考核工作制度。在干部任职考核时,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标准、范围、程序进行考核,不偷工减料,或任意减少中间环节。同时根据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保证考察工作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建立干部考核责任制和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进考核内容科学化、创新绩效考核方式方法,推进考核办法民主化、完善绩效考核日常制度,推进考核工作制度化、科学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加强领导干部的管理。

将监督机制贯穿于干部工作绩效考核的始终,把公众监督与平级监督、上级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在民族地区要扩大广大农牧民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监督的权力。切实让广大农牧民感受主人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苏木乡镇:西日嘎[eB/oL].kyzq.省略/smxz/xrg/.

2、金太军等.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贺雪峰.“以钱养事”为何不宜推广[J].决策,2008(6).

4、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指南[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5、李少敏.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eB/oL].省略/Default.aspx?tabid=99&articleid=1252.

乡镇农牧工作总结篇2

现在开会。

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县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畜牧工作,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步伐,早日实现农转牧的发展目标,把畜牧业建成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今天这次会议设中心会场和分会场。在中心会场参加会议的有:县四大班子的全体成员;县人大主抓畜牧产业人员;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主管畜牧工作的副书记(副乡镇长),畜牧站长;县直部办委局一把手;中、省直驻兰单位主要领导;县畜牧局全体班子成员及各场、站、所长;远大禽业、丰达公司、红光肉牛交易大市场等企业的经营者。在各乡镇、村分会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场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全体乡镇干部、村屯干部、养殖大户和部分农户。由于与会人员多,会场分散,请大家自觉遵守会议纪律,维护会场秩序,认真听会。

今天这次会议共有五项日程。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日程,请县委副书记李树春同志传达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日程,请副县长李学金同志宣读《兰西县加快东北产业开发实施意见》和《兰西县加快发展秸秆养牛实施意见》;

下面,进行会议第三项日程,请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文波同志讲话;

下面,进行会议第四项日程,请乡镇党委书记代表作表态发言。首先,请临江镇党委书记孙海波同志发言;

下面,请兰河乡党委书记李晓河同志发言。

下面,请北安乡党委书记金星同志发言。

下面,请远大乡党委书记高明同志发言。

下面,进行会议第五项日程,请县委书记王景顺同志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经过一上午时间,现在就要结束了。会上,我们学习了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兰西县加快东北产业开发实施意见》和《兰西县加快发展秸秆养牛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县委书记王景顺同志,县长杨文波同志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四个乡镇做了表态发言。总体上说,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王书记在讲话中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通过形势分析、算账对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发展畜牧业的重大意义,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畜牧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进一步增强了信心。王书记在讲话中客观地分析了我县发展畜牧业所面临的政策、地缘、基础等优势,使我们对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潜能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王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在坚持总的发展思路不变的前提下,农村经济要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的思想,并指出了实现这种转移的四种途径;杨县长在讲话中从壮大基地、发育龙头、开发市场、争创品牌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工作内容,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四是进一步强化了措施。两位领导在讲话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

下一步全县的畜牧工作,要以县十二届三次、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统领,用经营理念指导全县畜牧工作,用经营手段创新推进落实的工作举措,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今年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实施农转牧发展策略打好基础。按照景顺同志的要求,××年,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由农村产业化经营向产业化经营与城镇经营并重转移,工作的侧重点要由基础性工作向基础建设与财源建设并重转移,农村经济要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领导方式要由领导管理向经营服务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就是要主动融入这种战略思想,主动接受农转牧任务,按照景顺同志、文波同志讲的意见,抓好工作落实。

下面,就如何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我再讲几点意见。

⒈明确责任抓落实。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依据县里确定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明确各自的具体目标,并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实行目标责任制。乡镇要将责任落实到基层站所,落实到村屯,落实到每个乡村干部身上,使每个干部都明白干什么、怎样干、达到什么目标,自觉地组织和领带农民发展畜牧业。年末,县委、县政府将把这项工作作为考核干部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

⒉引导扶持抓落实。工作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广大群众参与的程度。因此,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群众“买不起、不会养、卖不出去”的问题,在土地使用、资金投放、税收征缴、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引导农民自觉发展畜牧业。在这个方面乡村干部不仅要当指挥员,还要当战斗员,带头领办、创办各类畜牧养殖和加工的实体,成为农民的榜样,致富的高参,做引领农民养畜发家的明白人、领路人和带头人。

⒊典型带动抓落实。典型引路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我们既要及时总结现成的典型,又要根据工作需要,有目的地发现和培养尚未成形的典型。总结和培养典型要注意其代表性,周围的群众经过努力,跟着学就能做得到;也要注意层次性,县里要有全县的典型,乡镇要有乡镇的典型,村里要有村里的典型。对于成熟的典型,要适时地进行推广,让他们现身说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这次会后,畜牧局和各乡镇要组织乡村干部和养殖户到县内和县外学习秸杆养牛、发展东北及精深加工的典型,业务部门要搞好协调,确保参观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⒋巧借外力抓落实。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建立具有一定规模、高起点的龙头企业,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要走招商引资之路,发展外向型畜牧业。进一步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去主动与域内外客商和科研院所联系,恳切洽谈,以我们的诚心打动他们,以我们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使他们在资金、技术和项目投放上向兰西倾斜,为我所用,实现共同发展。

⒌检查指导抓落实。农委、畜牧局要切实担负起职能部门的职责,对各乡镇的畜牧工作进行经常性地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和推广各地开展畜牧工作的经验,用以指导面上工作的开展,确保畜牧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各乡镇分会场会后要组织分组讨论,并将讨论情况及贯彻落实意见按归口划分,于月日前报到县委办和政府办。

同志们,这次会议即将结束了。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牢固树立经营理念,以凡事讲效益为落脚点,不断创新思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使全县畜牧工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乡镇农牧工作总结篇3

**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县农牧区顺利开展并取得了成效。为提高对本县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程度,发现问题,提出符合县情的新农村发展新思路,今年7月底,**县计委组织课题组对全县杜来提、冲乎尔、窝依莫克、也格孜托别和阔斯特克五乡8个村的农牧民进行抽样调查,调研采用与乡、村领导干部座谈和入户调查两种方式,重点了解了农村基本情况、新农村建设情况和农牧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情况。

被调查农牧民45户,其中贫困户9户,占20%,普通农户18户,占40%,富裕户(种植和养殖大户、农机大户)9户,占20%,村干部9名,占20%。

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整理和所掌握信息的分析、归纳,针对七个方面形成以下报告,供参考。

一、农牧民与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牧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体现出农牧民长远发展的意识。如在对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的认识上,农牧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生产发展的占35%,生活水平提高的占30%,村容整洁的占16.7%,乡风文明的占11.7%,管理民主的占6.7%。显示绝大多数农牧民侧重于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把发展经济,致富农牧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基础工作来抓,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新农村建设,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的选择上,选择培育一个好的产业的占34.6%,农民素质提高的占32.7%,国家投入资金的占25%,优化居住环境的占7.7%。显示农牧民普遍认同建设一个优势主导产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性,说明农民在今后的生产发展中思维趋向理性,显示较为长远的发展理念。

在认识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农牧民与基层干部对新农村问题的认识相互脱节。有些农牧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村干部的事,自己只需抓好生产就够了,其它与自己无关。不少农牧民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国家投资建设,将自己当作新农村建设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参与者。部分乡村领导干部注重村容建设,重视形象工程,将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等同起来,追求各类达标活动,没有从农牧民的切实利益问题上着手。认识上的相互脱节不利于新农村建设,有的农牧民在问卷调查中提出:“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能搞形式化,形式主义的作风只会坑害老百姓。”还有的农牧民提出,新农村建设应着实解决提高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一味靠政府投入来改善部分道路、围墙等设施。

农牧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一定要尊重农牧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农牧民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入手,抓好新农村各项建设,确保抓出成效。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各个方面,需要建设的内容多,工程量大,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建设期长,对此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农村建设要有一个渐进渐入的过程,不能一哄而上,流于形式,一定要把这项工程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效益。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短视行为,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应该说,目前我们新农村建设还处在一个宣传动员阶段,处于一个准备阶段,可能要2-3年时间,这个阶段,我们工作的重点在于广泛宣传,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动员,让广大群众和各级干部充分了解、理解我们现阶段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内涵,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同时要切实抓好试点,总结推广,重点抓好本县6个示范村和11个整治村建设,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编制规划,强化措施,确保取得成效,为今后真正全面开始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这是目前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统一思想,正确引导、开展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农牧区生产和生活条件

近年来虽然**县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得到加强,但农田草场水利、农村道路、电力、人畜饮水、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条件仍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农田草场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每个乡普遍存在低产田改造的问题,成为制约**县农牧业发展,影响农牧业生产效益的瓶颈。从掌握的统计数据看,全县通公路行政村个数30个,占47.6%;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农村安全卫生饮水普及率34.8%,有些村农牧民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安全饮水问题亟待解决;在通讯方面,70%的农户没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方面,虽然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基本上村村有接收设备,但配套设施跟不上,有的村农民仍然看不上有线电视,目前只有25个行政村开通有线电视,占39.7%。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改善生产条件,只有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相对富裕的村农牧民往往占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如杜来提乡的草原二村和窝依莫克乡的小康村。阔斯特克乡阔斯托干村每年在外承包土地近万亩,该村农民通过承包土地,实现了土地的合理流转,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积累了财富。**县当前有249.46万亩的宜农荒地,有灌溉的可能,要从土地开发上下功夫,做文章,提高土地占有量。同时通过调查问卷,汇总整理出当前本县广大农牧民和基层干部最为关心的基础生产和生活设施项目顺序分别是:节水灌溉、农村道路、电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户用沼气以及土地平整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在充分依靠国家投入的基础上,争取各方投入,明确投资重点,在投入范围方面,着力投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向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首先要继续加大大型灌区配套与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农田草场水利基础设施和重点生态工程,解决乡村灌排渠系不配套、渠系防渗程度低及土地下潮和盐碱化等问题。其次要继续加大农村安全饮水、道路、沼气、电力、有线电视等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实施抗震安居、农村安全饮水、通油通达、农村沼气、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使广大农牧民住上安全抗震的房屋,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走上更顺畅便捷的路,用上清洁卫生的燃料,用上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看上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通过加强乡村规划,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切实提高投入资金使用效率,**县作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50个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之一,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支农资金整合范围,大胆尝试,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把支农资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真正发挥项目投资效益。

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基础性、支柱性地位,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近年来,**县不断巩固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年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8905.7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9%。牲畜最高饲养量69.02万头(只),其中牛的饲养量达到8.84万头,占总饲养量的12.8%。**年全县总产肉量10724吨,产奶量9386吨,水产品产量221吨。种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作物为主的“三元”种植结构,**年全县完成总播面积28.8万亩,“三元”结构比例为67.5:9.5:23,主要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葵和苜蓿等,主导产品大豆种植面积15.72万亩,占总播面积的54.6%。

今年以来,**县继续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畜牧业方面,大力实施“千百十”工程,建设千头奶牛乡1个,百头奶牛村9个,10头奶牛户200个,协调3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鼓励农牧民引进优质奶牛,开设冷配站18座,完成黄牛改良6265头;种植业方面继续巩固大豆种植面积,引导农牧民种植打瓜、毛豆、甜玉米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18万亩,同比增长5.01倍,依托设施农业项目开工建设蔬菜大棚45座。大力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购进200万粒高白鲑发眼卵,在托洪台水库投放并获得成功;制定下发了《发展农牧业优惠政策》,县财政对农牧民种植青贮玉米、引进优质奶牛等13个方面,从资金、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作物种植特色不够突出,农作物生产受市场的影响较大,本县农作物除大豆市场相对比较稳定,其它作物如玉米、油葵等作物生产不上规模,市场不够稳定。调查显示农牧民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选择不了解市场行情的占27.4%,缺乏技术的占24.5%,政府应当在提供市场信息和科技服务方面有所作为。畜牧业内部结构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草场处于超载状态,畜群和畜种结构亟待调整。

**县农业结构调整要围绕以下方向展开: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重点要建设好三大基地,建立优质肉奶牛基地、种植业生产基地和旅游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优质肉奶牛基地:以阔斯特克、杜来提、窝依莫克乡家庭牧场和养殖小区为依托,以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为主要品种,建立优质肉牛基地;以城镇郊区为主,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以荷斯坦牛为主要品种,建立优质奶牛基地。建立种植业生产基地:以山前平原阔斯特克、杜来提、窝依莫克乡和也格孜托别乡为主要区域,建成全疆大豆生产基地;以2817项目区、通克项目区、阔克巴拉项目区为主要区域,建立优质饲草料基地。建立旅游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在冲乎尔乡、窝依莫克乡、**镇建立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示范区;在冲乎尔乡建设以农畜产品为主、在窝依莫克乡建设以家禽、冷水鱼养殖为主的旅游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二是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巩固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体地位。畜牧业内部要按照“增大畜、减小畜”的发展要求,按照地区“西牛东羊”的生产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力争“十一五”末,使牛的饲养量占到全县牲畜总量的20%,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年均增长6.4%。三是进一步做好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农业结构框架,做大做强大豆、冷水鱼、畜禽等产业,做优做精瓜果、蔬菜、蜂蜜、农家乐、生态休闲等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特色+规模+档次”的发展路子,为**县旅游发展提供稳定的农副产品供应市场。

四、农牧民增收问题与解决的基本途径

**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偏低,且增收困难。主要问题是:其一,农牧民收入结构不合理,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较低。**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仅占纯收入的29.2%。其二,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含量不高。在调查当中,有农牧民反映本县主导产品大豆,在品种转换上步伐不够快,在养殖业方面,对于良种畜的兽医配备方面,在良种畜饲养加料、母畜生殖当中诸多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直接影响养殖效益。其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整体上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品牌意识较弱。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竞争和利益分配中农牧民处于弱势地位。

解决途径之一: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牧民收入水平低很大程度上在于大量劳动力闲置,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开拓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包括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县现有农村劳动力数量19264人,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分别占85.7%、4.8%和9.5%。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是农村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难点,必须不遗余力的千方百计加快农牧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力度,将一部分劳动力从一产中解放出来,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为农村建设创造美好前景。今年以来,**县积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旅游、餐饮、建筑、个体、运输等多种行业转移,增加非农收入,截至目前,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700余人次,劳均获得收入2446元,“农(牧)家乐”发展到300余户。旅游沿线的一些村如布那乃村依托旅游业转移劳动力已初见成效,该村农民总户数130户,该村在旅游沿途通过发展餐饮业和开设商业摊位已转移劳动力20余户。二要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在农业内部挖掘就业潜力,使劳动力由种植业向畜牧、水产、林果业转移,同时,通过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推行大片种植,实现机械操作,把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耕地中解放出来,由农业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

解决途径之二:以农牧民进入市场为目标,加快农牧业组织化程度。

一要加大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大豆、奶牛等优势产业,大力拉长产业链,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县已成功引进陕西中良、喀纳斯乳业、喀纳斯酒业集团等多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4600户(其中陕西中良大豆加工厂带动农户3000余户),占农户总数的47.2%。今年又成功引进江苏常州叶青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尔津生态肉食品有限公司,进行畜禽绿色肉食品深加工。**县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总体上看,**县农牧业产业化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要重点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确保龙头企业与大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育肥大户实现双赢的契约联结,建立“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调动双方的积极性。第二,政府要为地方企业创造发展良好的发展环境。二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这是农业组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目前全县注册成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个(阔斯特克乡大豆协会、杜来提乡大豆协会、冲乎尔乡豆类协会、玉米协会、窝依莫克乡的冷水鱼养殖协会、养蜂协会和切克台村蔬菜协会),培育农村经纪人24名。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牧民根据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合同,实现产销的有机衔接。使一大批会做买卖的农民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加工业、流通业,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生产、又有流通的新格局。既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了经营效益,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带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已成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有效解决农产品市场化的根本途径。当前**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大豆专业市场建设在**县具有区位和产品优势,具有建设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尽快形成有场有市有规模有辐射力的商品集散地,进而带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营运、服务“龙型”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定期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络农产品市场信息,如**镇切克台村依托网络已促成优质白菜远销重庆等地。

解决途径之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

现阶段的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调高、调优,讲求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只有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产品才能有市场竞争力。农牧业结构调整要依靠技术提供支撑,依靠优良品种和优质高效技术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技术员负责制,全面提高牲畜品种改良成功率。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求掌握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技能,要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证明,建立养殖示范小区和优质种子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党员科技示范户的作用,树立典型,示范带动,是增强农牧民科技意识的重要途径。

五、依托旅游业,推进城镇化。

旅游业是关联度、带动功能强的产业,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是改善城乡面貌、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目前在**县经济总量中,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是15%,在二产中的比重是50%,旅游在三产中比重是38.3%。随着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成为拉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被西部大开发组委会评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10个县(市)之一。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通过“农家乐”和乡村景点观光等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必然会推进城镇化建设,带来城乡面貌的极大改善,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目前**县城镇化率37.9%,通过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城镇体系建设,在**县建设县域中心城镇--片区中心城镇--乡集镇城镇体系。中心城镇:集中力量积极发展**镇,将城镇发展成为旅游蔬菜后备基地;片区中心:重点建设杜来提乡和窝依莫克乡(含也格孜托别乡);乡集镇:重点建设两个乡集镇,将阔斯特克乡发展成为集贸型集镇,将冲乎尔乡发展成为工贸、旅游型集镇。逐步建立一个空间合理,生态环境优越,有一定民族特色和旅游特色的城镇体系。二要采取积极政策鼓励农牧民进城就业,包括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消除农牧民的后顾之忧。

六、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具体体现在上学难和看病贵等方面,尤其在牧区尤为突出,师资力量匮乏也是重要问题之一。农牧民总体素质不高,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的劳动力数量较少,**年从全县劳动力受教育情况来看,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9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6%。受初中和初中以下教育的劳动力16943人,占79.3%。农牧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7个,42个文化室,有的村上虽然建有文化活动室,但室内藏书少,资料缺乏,农牧民业余生活主要以看电视为主,缺乏有益的娱乐活动。另外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薄弱,全县共有乡(镇)卫生院7所,26个卫生室,存在医疗技术水平低现象。在对农村状况最不满意的地方调查当中,认为农村卫生条件差的农牧民比例占到43.1%。

新农村建设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工程。农牧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求知、求美以及追求新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一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将重点放在“巩固”和实现全面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目标上;二是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逐步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点抓好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十一五”末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三是加快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突出抓好乡村文化站(室)和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制定乡风文明目录公约,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促进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致富能力和健康水平;四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强乡镇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关心关注弱势群众,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五是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坚持把村容村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大力开展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强化措施,重点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县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动员群众开展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的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活动,重点抓了改路、改水和改厕工作,并加大村旁、路旁、宅院植树绿化工作力度,初步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状况,美化绿化了村容村貌。

七、乡村集体经济和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县围绕“一块地、一片林、一群畜”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村级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年63个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00万元,其中村级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有15个,占全县村数的23.8%;经济总收入在3--5万元的村有37个,占全县村数的58.7%;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有11个,占全县村数的17.5%,最高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万元。大量的公益设施投入使农民群众尝到了集体经济的甜头。调查中发现,新农村建设力度较大的村,往往也是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以杜来提乡示范村草原二村为例,新农村建设活动实施以来,累计投资26万元用于本村植树造林、渠系防渗、修建道路等建设,同时还在农网改造、农民合作医疗等方面给予农牧民一定程度的补贴。而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的一些村的新农村建设投入则明显不足。

主要问题是,一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空壳村”依然存在,调查发现,当前一些乡镇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乡镇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据统计,全县乡级债务有近1071万元,村级692万元。要进一步壮大本县乡村集体经济,必须注重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专题研究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工作,乡村党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解决好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制定激励政策,要注意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加强对集体经济薄弱乡(镇)、村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领导包村联系制度,积极有效地推行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强村带弱村等多种工作形式,加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的帮扶力度,带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

乡镇农牧工作总结篇4

一、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全县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我县是个农业大县,要充分认识到机关干部参与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职工干部带头发展畜牧业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形势需要。当前大力发展畜牧业,能够有效地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可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职工干部带头发展畜牧业,将进一步带动农民发展畜牧业,促进更多的农民走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的道路。同时,职工干部带头养畜,必然要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畜牧业的各个环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带动草业、饲料业、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进程。

(二)职工干部带头发展畜牧业是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干部是政策落实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然要发展生产力,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我们职工干部在这方面更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县十二次党代会把畜牧业摆在“十五”期间七大跨越式发展的首位,提出了建设畜牧业产业化大县、强县的构想,同时制订了畜牧业十五发展规划,并采取了多种刚性措施,强力推进乳肉草产业化。当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干部实践“三个代表”的一个具体行动就是按照县十二次党代会的要求,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带头发展畜牧业,做到一手抓工作、一手抓畜牧,两手都要硬。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此项工作,切实把发展畜牧业做为广大职工干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扶贫攻坚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并通过积极的实践,全面促进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到实处。

(三)职工干部带头发展畜牧业是促进畜牧业提质提效、尽快培育成大产业的必要条件。职工干部作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经过近几年国家调资政策,广大职工干部的收入有了明显增长,相对于农户发展畜牧业具有较多的优势。职工干部带头发展畜牧业,可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为牲畜总量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推广模式化养殖、舍饲养殖经验,发展饲草种植业,尽快促进全县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可以带动科技知识在农户中的普及,使冷配、防疫、胚胎移植等技术得到较快地应用,可以在抓牲畜养殖的同时,积极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加快龙头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建设步伐,为全县畜牧业提质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版权所有

因此,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切实把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发展畜牧业做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同全县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做好职工干部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形成一个干群齐心发展畜牧业的热潮,推进牧业大县、强县建设步伐,并通过畜牧业的发展使城镇干部职工同农民真正走到一起,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养殖的项目及方式

(一)项目:以奶牛黄牛、羊为主,猪、特种养殖为辅。

(二)方式:独资或合资均可,也可以同农民或农村的亲属、朋友联合养殖,共同发展。鼓励与包扶单位的贫困户结成对子,搞联合经营,以此带动贫困地区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筹资建立股份制养殖场。不论以何种方式经营,职工干部养畜一律实行舍饲圈养,不许散放。

三、具体措施及要求

1.各乡镇、各单位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坚持“扩规模、上科技、降成本、增效益”的原则,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专职领导、专门机构、专业队伍、专门会议的“四专”制度,工青妇也要承担指标任务,并列入该部门的考核内容中。

2.强化监督职能,严格奖惩制度。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要把各乡镇、各单位的职工干部畜牧业发展情况列入督办检查的重要内容,制定监督检查评比制度,在畜牧业生产的每个阶段和关键环节上,要组织检查评比,及时表扬先进,督促后进。

3.将各乡镇、各机关单位职工干部发展畜牧业生产指标列入对该部门工作实绩考核的一项内容。

4.积极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各乡镇要加大退耕还草还牧的工作力度,把饲草饲料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给予政策扶持,扩大青贮饲料种植面积,提高饲料青贮比重和青贮入户率。依托我县丰富的秸秆优势,实施秸秆“三化两贮”,加快秸秆转化,努力实现农业畜牧业优势互补。结合退耕还草,落实饲草减免政策,对200*年种植青贮玉米和多年生牧草发展舍饲的,经验收确认后,减半征收农业税。职工干部舍饲养畜三年免收牧业税。

5.大力发展建设养畜。养殖规模较大的要建设青贮设施和暖棚圈舍,强力推进舍饲圈养步伐。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抓好品种改良、防疫和检疫体系建设,落实好疫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对外地购进的牲畜,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检疫工作,确保全县无重大疫情发生。

6.金融部门要加大畜牧业贷款的投入力度,制定并落实好畜牧业贷款发放措施,鼓励和扶持畜牧业的发展。要积极争取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重点扶持畜牧业项目,逐步建立健全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干部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柱、吸引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畜牧业投入机制。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动员农民加大畜牧业的投资,走联合经营之路,共同投入,共同承担责任,共同享受效益,使社会资金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城乡共同发展,并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

7.各乡镇、各单位的招商引资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指标在完成50%以上的生产加工型项目基础上,要将重点发展项目放在畜牧业上,并在相关政策的允许的前提下,规范发展。

乡镇农牧工作总结篇5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届五中全会和中央、自治区、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新农村建设和*年农牧区工作。会上,县委、政府将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围绕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宏伟的奋斗目标,更是生动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自治区、市会议和主要领导讲话精神。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要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自觉克服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的片面认识。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县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与经济转型战略相结合,努力实现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抓好抓实。四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要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使新农村建设能够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

另一方面,综合分析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可以概括为任务艰巨,机遇难得。

从面临的艰巨任务看,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尽管我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牧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农牧区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牧业基础还很薄弱,增长方式粗放,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牧民收入依然偏低,增收渠道狭窄;农牧区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弱;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滞后,村容不整等问题较为突出;长期影响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的体制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改变等等。这些问题表明,我县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与独特的资源禀赋不相称,与全县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全面进步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从发展机遇和优势看,我县建设新农村条件有利,环境好,潜力大。党的*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主线,也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我县这样的农牧业大县,开展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占全县总人口近60%的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再造农牧业新优势,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和谐磴口建设,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国家、自治区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逐步加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而且,相对而言,我县建设新农村又具有一定优越条件:一是农牧业基础较好。我县具有利用黄河水资源的优先条件,灌溉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光热充足,农牧民具有精耕细作和科学种养的经验,收入较为稳定,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我县又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物产丰富,产出量高,种养结构调整、加工转化潜力较大。二是工业及城镇的支持能力逐步增强。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已经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城镇化步伐加快,工业反哺农牧业,城镇支持农牧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化互动”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三是具有区位优势。我县是巴彦淖尔市的“西大门”,鄂尔多斯、乌海、巴彦淖尔能源金三角的连接点;横贯全境的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公路、110国道三条大动脉使我县成为“呼—包—银—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有利于各种经济要素转化和聚集。同时,我县又属西部欠发达传统农牧业地区,可以赢得国家和自治区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有理由、有信心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市、全区前列。全县上下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凝聚力量,乘势而上,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县“*”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农牧区工作的主题。总的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牧业、城镇支持农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牧业产业化为中心,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保持秀美田园风光为突破口,以建立农牧区工作新机制为重点,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农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时期的主要目标是: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通过几年努力,使农牧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基本消除脏乱差现象,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为此,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提高农牧区生产力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在农牧民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在农牧民增收。我县“*”期间农牧民收入的平均增幅在1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双轮齐动”。一个轮子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向农牧业本身要效益,走内源挖潜经济发展路子;另一个轮子是转移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走外延拓展经济发展路子。

在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问题上,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继续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要进一步巩固畜牧业主体产业地位,加快发展奶牛养殖业,着力抓好饲草料生产、牲畜改良、疫病防治、舍饲圈养等基础性工程,坚持自繁与外购相结合,进一步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末,力争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以上,农牧民人均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

%。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兴农战略,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发展和壮、肉、番茄、果蔬、脱水菜、酿造等产业,全面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档次,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重点要加强对泰顺番茄系列、食为天雪花粉、植物油系列、新源华达绵白糖、乌兰布和乳制品系列、日健和沙金古泉苁蓉酒系列等一批地方知名品牌的培育和推介,加快产品认证步伐,积极培育自治区级以上的驰名品牌,从根本上提高市场竞争力。“*”末,全县所有农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要依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兴办原料基地,与农户构建双赢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二是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始终把科技兴农兴牧做为发展集约型、现代化农牧业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调整完善思路,推动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研究探索更为成熟有效的技术路线,充公调动企业、农技推广队伍和农牧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特别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围绕农牧业提质增效、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广种养业良种、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种植养殖、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先进技术的到位率、科技的贡献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努力做到从品种到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从产地到市场都能正确引导农牧民,从比较中选择良种,从比较中选择产业,从比较中选择效益的最大化,走出一条优质、低耗、高效的农牧民致富的新路子。三是加快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坚持“以农牧民为主体、为农牧民服务”的基本方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做到乡村主导产业都有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牧业市场和经营风险,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真正通过产业化促进农牧民增收、财政增税。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要求,积极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农牧业建设。同时,努力抓好农牧业市场信息、加工流通、质量安全、防灾减灾、配套机械、生资保障及资金扶持各方面配套服务,保证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转移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上,要着重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提升素质促进就业。建设新农村,首先要造就新农民,要造就新农民,必须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全方位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农民想干什么培训什么,采取分片设点、免费培训、就近办班等多种形式,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和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牧业技术;通过培训,让先进文化占领农牧区这块阵地,弘扬文明风尚。二是拓宽渠道引导就业。坚持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并举,既挖掘城镇服务业和县外输出的空间和潜力,强化劳务输出挂钩协作,扩大规模,建立基地,更面向县内企业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强化就业部门与企业的对接、镇企对接、村企对接,在转移劳动力的同时缓解县内企业的招工难题。三是优惠政策鼓励创业。要优化农牧民创业环境,尤其是优化审批、金融、税收等环境,取消针对农牧民进城就业创业的歧视性政策,降低农牧民创业门槛,放活农牧民创业政策,切实帮助农牧民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让群众无障碍创业、无障碍发展。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发放监督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途径,着力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环境。一要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以撤乡并镇为契机,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编制好新村规划。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不搞一个模式,不搞齐步走。要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引导农牧民群众迁村并点,建设集中的农民新村。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村建街,建成城镇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镇化;对城乡结合部规模较小的村社,通过土地整理置换等办法,按照城镇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市民化管理;对较为偏远且规模较小的村嘎查,实行撤村并点、异地搬迁,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今年,要实施好牧区生态移民工程,牧区生态移民工程领导小组各组室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过深入调查,拿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集中安置方案和分散安置方案,按照方案有步骤地推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同步实施,年内完成山区和部分沙区牧民异地生态搬迁扶贫工作。要根据现实条件,重点开展以“五改(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院)、五建(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温室大棚、建养殖小区)、三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三化(庭院净化、巷道硬化、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能搞什么搞什么,实现户户有变化,村村有进步,逐步提高新农村配套建设水平。到“*”末,30%分散居住的自然村落,集中规划建新房,实现村组集聚;80%的农户有卫生厕所;多数农牧户实现人畜分院,饲草和秸秆统一规划置放场地;25%以上的农户建有温室和沼气池;70%的养畜户建有标准化棚圈和窖池;80%的村镇基本实现村庄绿化、村内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从而使农牧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二要全力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继续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快推进沿山牧区、乌兰布和沙区的全面禁牧、休牧,稳步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要积极实施山区剩余贫困牧民的异地搬迁,争取实现全面封禁,逐步恢复山区和沙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要继续清理整顿乌兰布和沙区土地市场,建立沙区地下水补给的长效机制,用严格的经济手段加强地下水、土地和湿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持沙区地质原貌。从今年起,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沙区打深井、推沙开发;并要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磴口县水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依法加强沙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用价格机制引导企业和经营户引黄灌溉,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年内,实施6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完成33万亩的日元贷款风沙源治理、2万亩黄河边缘生态治理、308华里防沙林带加宽补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加大沙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和投入力度。到“*”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4.23%。三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牧民投资、投劳、投工的积极性,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配套。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三)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导向,大力发展农牧区公共事业。使农牧民在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难点和重点。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加大对农牧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牧区公共服务水平。一要进一步强化农牧区教育事业。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把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事业经费和学校公用经费足额到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实验中学新校区建设、撤乡并镇和农管局学校划归地方管理的实际,进一步调整完善县内中小学校布局,推进农牧区撤点并校和全县学校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努力在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牧区教师待遇、推行寄宿制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二要积极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按照新的苏木镇布局,要整合农牧区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对城乡公共卫生防疫经费的保障,保证每个苏木镇、办事处有一所卫生院和防疫站;卫生部门要尽快制定配套扶持卫生经费与卫生院业绩相挂钩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卫生院长的积极性,配置完善的医疗设施,开展好疾病预防、保健、传染病筛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满足农牧民一般性的检查和治疗;要认真组织好城镇医生对口支援农牧区工作,选派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下沉到基层卫生院,实行传、帮、带,为基层和农牧区提供较好的医疗服务,培养农牧区医务人员,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共同发展;要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不断完善农牧区医疗救助制度,对农牧区五保户、特困户、老复转军人及不享受公费医疗的伤残军人,给予适当救助;争取启动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用两年的时间解决广大农牧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三要建立健全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本着“低标准起步、逐步拓展”的原则,从今年起,实行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牧区人均年收入低于625元和牧区人均年收入低于825元的贫困农牧民,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360元的生活费补助,民政、各苏木镇要严格把关,真正将那些因病返贫、老弱病残等特困农牧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补助和困难救助;以政府公共财政为引导,多渠道投入,探索实行农牧区养老保险制度;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无地、无业、无收入“三无”农牧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对失地农牧民,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安置就业,另一方面要逐步纳入城镇低保,并多方筹资参加养老保险;要切实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建立灾害救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捐助和社会慈善事业相结合的长效救助体系,努力使城乡弱势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得到更多的实惠。四要繁荣农牧区市场。规划建设好农牧区商业网点,引导现代流通方式向农牧区延伸。特别要抓住实施“万村千乡”等工程的契机,引导和鼓励品牌商业企业在农牧区发展中小型超市等专业连锁店,为农牧民提供优质、安全、放心、廉价的商品和服务。积极搞活农畜产品流通,结合苏木乡镇撤并后的实际,根据区位条件、辐射半径、农畜产品丰富程度等因素,在扩大现有农畜产品市场规模的同时,争取兴建2—3个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综合性、现代化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同时配套发展好餐饮、住宿、仓储、运输、信息、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促进农牧区物流环境的改善,拓展农牧民就业增收的空间。五要强化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牧区广播电视网络“村村通”工程和苏木镇、嘎查村文化站室建设,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经常性地开展农牧区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牧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继续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建设五好家庭活动和机关、企事业、军警等单位与村镇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农牧民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构建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一要不断深化农牧区综合配套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方面,在妥善做好干部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基础上,加快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由管理农牧民向服务农牧民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农牧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上,放在营造经济发展环境、保障农牧民利益、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上,努力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广大基层干部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找准工作切入点,努力提高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好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当好农村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引导农牧民致富的信息员、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员、维护农牧民利益的监督员、为农牧民排忧解难的勤务员。县乡财政体制方面,全面推行“乡财县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探索乡镇苏木成立会计事务中心,统一管理村级财务。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建立政策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牧区义务教育体制。继续做好农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探索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二要建立土地流转和公用设施建设管理新机制。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草场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及时处理好农牧区土地纠纷,尽快解决非农非牧人员占用耕地、草场问题,坚决制止圈占、乱占、滥用耕地草场,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同时要深化供销社、信用社等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改革,不断增强其自身实力和为农牧民服务的能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林权制度等改革,允许社会资金购买、租赁、承包已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允许社会资金新建农田水利工程,并享受土地占用、税费、信贷方面的优惠。通过配套改革增强活力,促进发展。三要积极创建多元化的农牧业投入机制。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扶持和补贴政策。抓住国家财政投向“三个高于”(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和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牧区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做到凡是国家有投向的资金,我们都要有相应的项目支撑。并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各级各部门一律不得挪用、截留再分配项目资金,要依法规范操作,发挥项目应有效益。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合理调整县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支农资金,滚动增加政府可以统筹支配使用的新农村建设资金规模,实行捆绑使用,集中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大事、难事。加大对农牧区投入力度和农牧区金融支持力度。今年,要集中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扶贫等支农资金,变直接投入为以奖、先建后补、多筹多补,坚持县财政资金向农牧民投工投劳、建设力度大的工程项目倾斜,哪个项目农牧民投工投劳多,县财政资金就匹配多,以此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使其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要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办理规划、建设、土地、房产等行业规费原则上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各类审批收费标准严格控制并向农牧民和全社会公布。

(五)以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化“双链双推”活动,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协会上的组织形式,把党组织活动和协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二要不断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认真落实好民主选举,全面实行“两推一选”。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制度及村民会议等制度,依法落实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全面公开村嘎查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等重大村务,建立健全年终总结报告制度、村民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不断扩大民主监督范围,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三要加强农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牧区各种社会矛盾,完善排查调处机制,制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增强农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打击“黄赌毒”等违法行为,创建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惠民、富民的系统工程,也是推动农牧区自身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任务艰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牧区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要尽快成立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和各苏木镇、办事处、有关部门组成的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全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实行专项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要科学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评价体系,把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业绩作为考查干部的重要依据,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成效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及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入开展。

二要做好规划部署,扎实稳步推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角度出发,制定统一科学的总体规划、全面系统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当前,要由城建局牵头,各涉农部门参加,深入调查研究,在全县“*”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统筹安排各项任务。在全县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职能职责,编制地区和行业配套规划。在具体编制中,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把握好镇村的发展走向和发展趋势,保持规划的高起点;要坚持体现特色的原则,每个村庄的村容村貌、主导产业、形态布局都要尽可能体现特色和个性,切忌百村一面;要坚持开放设计的原则,既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保证规划的水平;又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保证群众的认可度,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要认真组织好第二次农牧业普查,为有效指导“三农”工作,制定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准确、详实的依据。

三要坚持典型引路,积极探索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要紧紧抓住全区将确定100个村(嘎查)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有利时机,用足用好自治区的政策、资金等支持,争取将我县确定的自治区级试点村协成桃来村抓出成效。各苏木镇、办事处要结合实际,以探索机制为重点,按照“政府发动、群众讨论、村里申报、综合评估、县乡审批、动态管理”的原则,选择试点,树立典型。既要选择一批交通区位好、经济基础强、产业化水平高的村镇,还要考虑偏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村社进行试点,不搞一刀切,坚决防止在农牧区人为制造出两极分化,使得“好村”越来越好,“差村”越来越差。同时,各苏木镇、办事处和涉农部门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铺开、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做到“七个不”,即不急于求成,不等待观望,不强迫命令,不搞一个模式,不统一标准,不搞“面子工程”,更不能通过加重农牧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保证建成一批,巩固一批。力争每年为农牧民实实在在办几件大事实事,做到新农村建设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从每一个新农户新村庄抓起,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办成惠及广大农牧区群众的好事、实事。

乡镇农牧工作总结篇6

同志们: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是在全县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村牧区多项改革同步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体安排部署,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贯彻落实好省、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求,扎扎实实抓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对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县具有重要的意义。刚才,传达了《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对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乡镇机构改革是我们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市委都作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搞好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各乡镇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负责人,要把思想统一到区、市×××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确保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圆满完成。(一)要充分认识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抓好乡镇机构改革,是落实中央机构改革总体部署,确保政令畅通的必然要求。在去年6月初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中央对推进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是乡镇机构改革。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乡镇机关直接面对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在整个党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系统中处于基础位置。乡镇是否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将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超编严重、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等现象,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乡镇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机关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还是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保证乡镇工作正常运行的现实选择。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单此一项,就减少财政收入万元。收入减少了,如果机构人员得不到相应的精简,财政支出得不到减少,那么乡镇还要想方设法向农民伸手要钱,农民的负担还会出现反掸。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农业税费取消后乡镇面临的新形势,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保证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乡镇基层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二)要充分认识我县乡镇机构改革面临的任务。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从月份确定改革方案到组织实施,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且改革内容多、难度大。对我县来说,改革的任务主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撤并乡镇。按照省的要求,本次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撤并乡镇,进行区划调整。我县由过去的个乡镇(含胜利农场)减少到个镇,撤并比例为。二是精简规范乡镇机构,特别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按照这次改革要求,乡镇党政机构只设置三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事业单位只设置三个中心,即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电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01年,我们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时,虽然也按照省、市的要求进行了改革,但改的并不彻底,在三个中心外,还有其他事业单位,这次我们都要进行精简撤并。三是乡镇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目前,我县共有乡镇行政事业机构个,涉及行政事业人员人。从现编制看,全县乡镇的行政编制超编人,事业单位编制超编人,每个乡镇都不同程度超编。按照这次改革要求,对超编人员要进行分流。四是清退非正式人员。全县苏木乡镇聘用、临时雇用人员,在这次改革中,都要一律清退。五是减少领导职数,我县乡镇原有领导职数为个,实际配备人,按规定减少到个,需要分流安置的领导大约人。从上述的五项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县的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二、严格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月初,市委召开了专门会议,对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严格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一)要切实转变苏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关键所在。要按照这次改革要求,把转变乡镇机构职能摆在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位置,使乡镇党委、政府适应农业税费改革取消后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手段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上来,通过职能的调整与重新定位,使乡镇政府从催粮催收等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研究制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好中央对农村牧区的扶持政策,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在做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法律型、效率型政府的转变,高效率地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二)要切实规范乡镇机构编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是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职能转变的重要条件。要严格按照省、市要求,根据职能需要,对我县乡镇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进行调整、精简和规范,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乡镇党政机构设置,要坚持原定三个机构数额不变;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坚持原核定的数额不变。乡镇党政领导职数总的要减少,原则上按每个乡镇名配备。

(三)要分类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涉及范围广、人员多,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难点。要按照这次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逐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现由“养人”为主向“养事”为主转变。要合理区分乡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管理性、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管理性职能要收归政府,公益性职能要进行强化,经营性职能要坚决推向市场。

(四)要认真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精兵简政、分流人员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各乡镇要坚持“先竞岗、后分流”的原则,切实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所有乡镇无论是否存在超编,都要通过竞争上岗,对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重新定编定岗,做到“定编到人、定岗到人、分流到人”。对此,各乡镇必须严格执行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编制方案,在核定的机构、编制、人员和领导职数限额内进行人员定岗,严禁超编制、超职数配备人员。要千方百计拓宽分流渠道,不断探索、创新分流方式,把乡镇分流人员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把精兵强将派到农村经济建设第一线,鼓励分流人员自主创业,切实做到减事、减人、减财政支出。要吃透政策,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切实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帮助分流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做到“无情分流,有情安置”,维护大局稳定。

(五)要大力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乡镇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要以这次机构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为重点,进一步配强配优领导班子,切实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队伍。在乡镇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调整中,要坚持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等做法,逐步建立一个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同时,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彻底解决部分机关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法律观念淡薄、作风浮躁、办事拖拉等问题,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切实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精神,确保我县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按时完成

乡镇机构改革事关全局,工作难度大,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和纪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估计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不移、有序推进,积极稳妥、确保稳定”的总要求,严守“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这两道“底线”,妥善化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进行。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省、市×××委、县政府的要求,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负总责,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将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落实。乡镇党委书记是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督促、检查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要认真搞好组织实施。改革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尤其要做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及人员定岗分流等工作。县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规定各乡镇×××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建立责任制;要制定工作台账,加强工作调度,密切掌握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协调好工作环节的衔接;要加强工作督查,抽调一批懂政策、精业务的人员,组成督导小组,对改革工作进行督导,切实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妥善处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推进有序,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月底前完成。

(三)要处理好改革与工作的关系。目前正值年初时节,各项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时间紧、头绪多。而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乡镇工作人员都面临着竞争上岗,所有临时聘用人员将要被清退,乡镇干部思想不稳、包袱沉重、压力巨大,势必对当前我们的各项工作造成很大影响。要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机构改革和各项日常工作两不误,真正达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停、发展不慢”的目标。要通过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铲除各种体制性障碍,理顺各种关系,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激活乡镇活力,调动起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全年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乡镇农牧工作总结篇7

l尖扎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步完善

尖扎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县城驻地马克唐镇距省会西宁126公里。尖扎县县辖三镇六乡,79个行政村,总人口5.04万人,境内最高海拔4640米,最低海拔1960米,相对高差2600米。气候垂直地带型分布十分明显,形成了黄河谷地、浅山、脑山不同地貌及气候类型。2003年,尖扎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4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亿元,社会消费品总额3147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352元。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水电开发为龙头,铝业、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以坎布拉为龙头的旅游开发潜力大,县内基本形成以省道为主干,县乡公路为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全县通讯事业和青海省内先进地区同步发展,开通了国内国际直拔电话,光纤传输、移动通讯基本覆盖全县。县内金融、保险等服务机构齐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基本成熟。

1.1城镇化优势。城镇化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拉结加尖扎县县长切入点,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尖扎县现有马克唐、坎布拉、康杨三个建制镇,直岗拉卡电站、康杨电站建成后将形成一定规模的小集镇,全县5万余人口中3.3万人分布在这一地区。近年来,尖扎县确立了沿黄“三点一线”小城镇发展战略,先后完成马克唐镇人民街、黄河路、申宝路等主要街道路面改造工程和县城道路与给排水、文化广场、体育场等工程以及一批干部职工集资住宅工程,特别是投资2000万元打造的商业街,共开发商住楼28栋,成功转移农牧户近200户。坎布拉镇完成道路与排水工程,康杨镇实施商街改造,全县城镇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扩展了小城镇发展空间,增强了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为县域经济统筹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全县通讯方便快捷,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树立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增强了以城带乡的能力。

1.2水电资源优势。黄河横贯三镇一乡形成的李家峡电站、直岗拉卡电站和康杨电站为发展工业经济,尤其是高耗能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资源。据测算分析,已建成发电的李家峡电站、富源电站、昊天电站和正在建的康杨电站、直岗拉卡电站、泽唐电站、三道班电站建成发电后,年均可发电18•5亿千瓦/时。以黄南铝业做为参照,在七座电站年均总发电64.5亿千瓦/时的条件下,可以为26个年生产能力13000吨(黄南铝业生产能加、年均耗电2.4亿千瓦/时(黄南铝业年耗电数)、年利润317万元(黄南铝业预计年利润)的工业企业提供所需能源,电力资源富甲全州乃至全省,这为加快电解铝产业的整合和扩张,通过提高引资发展铝型材等后续产业,延长铝业加工链条,提高附加值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1.3区位优势。通过几年的建设,尖扎县境内乡村公路畅通并已基本形成网络,随着平阿高速公路和阿同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尖扎将跻身于环西宁百公里经济循环圈,这为发挥尖扎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互补合作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之以坎布拉国家森林、地质公园、沿黄水面旅游资源开发为龙头的旅游业的日渐升温所形成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使其较快接受外界经济发展的拉动和惯性冲击,从而促进该地区调整优化产亚结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的优势产业,最终拉动城乡经济发展。

1.4农业优势。沿黄地区背靠广大农牧区,面向西宁、海东等大中型市场,加之气候温暖,水土条件优越,具有优良的农牧业发展条件,粮食、油料、蔬菜、果品等农作物资源在省内具有一定优势,牛羊育肥发展迅速,是重要的农畜产品基地。

1.5劳动力优势。全县有农业总人口41680人,其中劳力20890人,占全县总劳力的50%。境内大中型水电站工程建设和坎布拉旅游资源开发,有效加快了尖扎与外界的交流,古老的农耕文化受现代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意识的影响,给当地群众植入了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加之近年来“阳光工程”等劳务培训力度加大,使这一地区人口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得到提高,能比较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为发展二、三产业提供相对熟练的劳动力资源。

1.6政策优势。尖扎县2002年被国家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每年国家都有大量的项目资金支持,为统筹城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政策和资金机遇。

2制约尖扎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因素

尖扎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城乡差别明显,“三农”问题突出,除历史和体制因素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2.1所处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尖扎县境内高山沟壑密布,黄土地形支离破碎,海拔高差达2840米,以干旱、冰雹为主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同时由于山高路陡,浅脑山区教育、卫生、交通、文化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这样的自然环境致使尖扎79个行政村中有58个贫困村,5万人中2/3为贫困人口。恶劣的自然条件对解决尖扎县“三农”问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带来了很多困难。

2.2山区农牧民思想观念保守,劳动技能低。尖扎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浅脑山和牧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3以上,这些偏远山区由于地理、文化、语言等因素影响,社会发育程度低,绝大部分农牧民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差,加之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惯性影响,造成群众对外界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先进文化,包括农牧业实用技术难以接受,给跨地区输出劳务和调整农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三农”问题增加了难度。

2.3自我造血能力先天不足。尖扎县目前工业发展滞后,工业产品主要以水电、电解铝和建筑建材产品为主,工业短腿,乡镇企业数量少、层次低,几乎没有反哺农业的能力。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尚在起步阶段。产业间关联度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弱,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差,仅靠本县经济的发展很难实现充分就业。

2.4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受地理环境条件制约,浅脑山和牧区地处边远,山大沟深、人口稀疏,要彻底改变这些地区的农牧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部分资金只能依靠国家投资,单靠本县力量无法实现。

3用统筹城乡发展思路解决尖扎“三农”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城乡二元差别明显。农村经济和社会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组织化发展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农牧民得到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以及水电、通信、交通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远远低于城市。客观上拉大了工农差别,这是导致“三农”问题的关键原因。因此,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和侧重点。

3.1统筹农业与工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工业要逐步反哺农业,为农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尖扎县工业主要为水电等资源开发型产业。水电作为当地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地方税收分成比例很少,在收益分配中要积极争取向地方倾斜,并投入到农业,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政府要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获取成本电价,并以适当方式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二是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要引导和鼓励土地、民间资金等转变成土地资本、民间资本,有偿转让土地、草场、果园承包经营权,努力向规模化、市场化经营转变,改变传统、单一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在康杨、马克唐镇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农村工业,现有的农产品集散地逐步改造提升,使其发展成为农副产品的加工区,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运用城镇市场引导和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

3.2统筹城镇与农村发展,积极转移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具有龙头带动作用,是吸纳农村人口、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加快城镇化来扩大城镇群体消费农产品的规模,吸纳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2002年,尖扎县建成的商业街,共开发商业街面2万平米,共转移农村人口602人。这些进入城镇的农牧民原户籍所在地的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经营权不变,成为山上有产出,城里有收入的“两栖”居民,解除了农牧民进城创业的后顾之忧,不失为一种城乡经济双向互动发展,增加群众非农收入的有效途径。今后以沿黄三镇一乡和重点工程为依托,并围绕直岗拉卡、康杨电站建设,发展服务于重点工程的小型集镇。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繁荣小城镇经济,使一部分农民从一产中转移出来,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从运作房地产入手,积极推动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土地等资产运营,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尽快发展。全面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尽快形成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因地制宜,以市场和实现就业为导向,加大“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有目的的做好农牧民培训工作,想方设法向县境外输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让更多的农牧民走出县门、务工经商,创办实体,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3.3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统筹问题思考:请众家探讨农牧业深层问题洲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积极发挥中介组织和民间“协会”的作用,引导劳动力、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引导群众在果产品加工、牛羊育肥、饲料加工上档次、上规模,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乡镇农牧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城郊畜牧业;现状;亮点;制约因素;思路;对策;青海湟中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7-0340-02

1湟中县城郊畜牧业生产现状

湟中县总面积2700km2,有耕地5.65万hm2、林地2.81万hm2、草地9.65万hm2。辖10镇5乡、393个行政村、总人口50.25万人。2011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99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9.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94.27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1212元。全县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17.55万头、10.76万头、33.94万只和34.75万羽,出栏分别达到14.91万头、6.65万头、26.45万只和39.39万羽;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25792、2440、65922、487t,同比增长17%、36%、18%和11%。

近年来,湟中县畜牧业依托三面环卫省会西宁的区位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把推进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以小南川奶牛养殖、康城川肉牛肉羊养殖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三大生态养殖示范园为主的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养殖园区内基地总量达到95个。2011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7亿元、增长率为7.8%。目前园区内良种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良种蛋鸡存栏总量分别达到0.5万头、2.3万头、1.9万只、4.2万头和10万羽,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出存栏总量分别达到1.8万头、0.8万只、4.9万头、12万羽。

2工作中呈现的五大亮点

一是建基地。新建各类养殖基地15个,其中生猪养殖基地3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肉牛肉羊养殖基地6个、家禽养殖基地2个、特种养殖基地3个,新建基地数量位于全市第一,全县养殖基地总量达到80个,处于全省领先。二是扩规模。对17个基地改造升级,基地畜禽出栏和存栏都比2010年显著增长,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7亿元、增长率为7.8%;良种奶牛存栏数量总量达到5095头,出栏肉牛7650头,肉羊8200头,存栏良种蛋鸡5万羽。三是提标准。按照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标准,通过改造升级,2012年认定部级标准化养殖基地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2个,已建成基地中已认定部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34个。四是促改良。2012年引进各类良种畜17955头只;完成牛改1.8万头(其中冷配1.15头),绵改3.2万只,猪改1.6万头,推广良种雏鸡28万羽。五是抓补奖。按村进行联户承包,全面完成了各乡镇的基本情况统计、414个村实地构图和室内电子绘图、16个乡镇12.97万hm2基本草原划定和10万多户农户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录入等工作,现已通过省级验收[1]。

3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制约因素

3.1基础设施仍薄弱

由于长期的农牧业投入不足,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起步晚,覆盖面小。受客观条件限制,农机具配套率低,机械化物质装备较差。特别是长期以来,对农业区的草地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水土流失严重,饲草料产业发展滞后,草场得不到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

3.2经营方式仍粗放

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传统的“一家一户”为主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农牧业结构调整缺乏重大农牧业项目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没有形成品牌。

3.3农业人才仍匮乏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精英阶层的大量农业劳动者流失,素质老弱化,缺乏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农业人才,影响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型经营方式在农村的扩散。

3.4支持资金仍不足

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县级财力有限,争取中央和省级建设项目较困难,整合县政府各部门的资金集中打造示范区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民贷款难,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融资渠道窄,招商引资难度大。

4发展城郊畜牧业的思路

重点创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三大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并在空间布局中的“三带”区域内,高标准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4.1奶牛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按照“完善功能、扩大规模、设施配套、提升档次”的建设原则,扩建现有的田家寨镇新村青海圣亚高原牧场、李家台村春源奶牛养殖场2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形成“一园双核”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园,建成全县奶牛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奶牛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奶牛规模化养殖技术孵化基地;④全县重要的奶牛生产及饲料种植基地;⑤龙头企业奶源供给基地;⑥奶牛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坚持以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的奶牛产业带和重点乡、村奶牛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青贮玉米等饲草料基地建设,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奶牛单产,增加牛奶总产。

核心区:以田家寨镇李家台和新村为核心区,按“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田家寨周边其他村,并在上新庄镇、大才乡、多巴镇、拦隆口镇、鲁沙尔镇、西堡乡、汉东乡、上五庄镇和李家山乡9个乡镇中的20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

4.2肉牛肉羊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上五庄镇友爱村,高标准、高起点建设1处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园,细分功能分区,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肉牛肉羊繁育和育肥技术、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⑤龙头企业优质牛肉、羊肉原料供给基地;⑥肉牛肉羊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以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带和重点乡、村肉牛肉羊养殖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增加牛肉羊肉总产。

核心区:以上五庄镇友爱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大才乡、共和镇、上新庄镇、上五庄镇、拦隆口镇、田家寨镇、土门关乡、鲁沙尔镇、多巴镇、西堡镇、李家山镇等11个乡镇中的59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肉牛肉羊养殖小区。

4.3生猪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李家山镇崖头村,高标准建设1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园,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后,成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生猪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生猪高效繁育和育肥技术、全价饲料配方技术、机械自动化养殖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给基地;⑤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建棚、提高档次”原则,着力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和生猪育肥效果,提高全省市场猪肉供给能力。

核心区:以李家山镇崖头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构建。

辐射区:在“三带”中的拦隆口、多巴、共和、李家山、西堡、上新庄、鲁沙尔镇、田家寨镇等8个乡镇的30个生猪重点养殖村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5对策

5.1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科学发展畜牧业,以保证农户的收入为主线,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转变成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明确每个领导的发展目标任务,使领导参与到实际的监管监督中去,并对领导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查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其年终奖的考核项目之一,推进现代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快速发展。

5.2打造示范园区

加强湟中县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推进小南川奶牛养殖区、西纳川肉牛肉羊养殖区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养殖区建设,提高园区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5]。

5.3增加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支农资金,完善多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畜牧业投入机制体制。加大养殖场建设、病虫草害防治、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5.4推广现代科技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培养一批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畜牧生产队伍。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科技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三是加强良种引进和繁育,提高养殖效益。引进良种畜,全面提升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通过推广现代科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6-8]。

5.5强化防检监管

认真贯彻畜疫防治的“双轨”目标责任制,强化行政轨的工作力度,完善“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执法监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防止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4,9-11]。

5.6加强草原保护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促进绿色、生态、有机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草场建设和保护项目。三是扩大人工种草规模,努力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四是积极开展种草养畜,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12]。

6参考文献

[1]杨永奎.加快推进湟中县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42(2):50-51.

[2]安维军.青海省湟中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3):64-65.

[3]王燕明.湟中县特色畜牧业发展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2):40.

[4]李积花,王曙光.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57-59.

[5]李启光,伊万娟.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培育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J].青海草业,2005,14(2):39-41.

[6]周明秀.玛沁县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青海草业,2004,13(3):54-56.

[7]王慧.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0-381.

[8]刘春鸽,孟繁锡.中国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6(11):18-21.

[9]彭中山.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7(5):58-60.

[10]李启光,董伟.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青海草业,2008(1):51-54.

乡镇农牧工作总结篇9

——关于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有关情况的调查

徐承运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尤其是实施“一免两补”政策后,农业和农村工作又一次发生历史性重大变革。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环境面前,如何转变乡村干部工作职能和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最近,围绕这一课题,我带领县委办、组织部、农委和乡企办抽调人员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祯祥镇,就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感觉是,祯祥镇在转变工作职能上进行了可贵的超前探索,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是新形势下转变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促使乡镇政府工作职能真正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型向示范服务型的转变。

一、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无偿服务和微利服务相结合,探索创建了“实体+服务”的运作模式。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均是顺应乡镇机构改革的需要成立的,由原农业技术推广站、水利站、农机站、畜牧站和林业站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在调查中了解到,该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对工作定位和运营机制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乡镇事业机构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淡化,实体化特征和服务性因素明显体现。一是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机制。祯祥镇注重吸取企业管理经验,对事业中心的人员管理、业务开展、资本核算和效益分配充分放权,实现了由政府包办向中心自主办的初步转变。该中心现有的25名干部基本上与镇行政事务脱钩,集中精力兴办园区、培训农民、组织协会、经营农资。该中心设有主任、会计、技术员、业务员等岗位,主任是中心的法人代表,在农资经营、业务管理上可以充分行使法人职权。价值26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和38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由中心负责管理。人员工资奖金与个人工作实绩挂钩,按岗定责,按劳取酬。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中心从每年收益中拿出20作为中心人员的奖励基金。20__年末,由于超额完成效益指标,每个干部除了工资一分不少,还兑现了奖金,最高的4000多元。二是采用了市场化运营机制。经过三年多积极运作,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初步构建了面向市场、联结农户、微利经营的发展格局。该中心通过联营联合,与大庆化肥集团、南京南化集团、江苏撒特利复合肥公司、吉林省种子公司、山东绿源集团等多家省内外大中企业建立了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在项目开发、物资营销、产品销售和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引进等各个方面实现了与大市场的对接。在用人上,大胆采用竞争上岗、聘任制的方式,面向社会聘用了46名年富力强、具备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三是实行了合同化服务机制。祯祥镇注重引导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处理好服务与经营的关系,确定了服务农民至上、致富农民为重的工作原则,坚持先服务后经营、先促农增收后搞自身创收,并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确保服务要求和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如在提供优质种肥上,中心与农户达成协议,进行承诺式服务,经销进货渠道可靠、价格合理、群众认可的优质种肥,使祯祥镇种肥市场基本消除制假贩假现象,带动了规范化经营,使本镇农民不出镇就可买到质好价优的种肥,大大方便了农民。在进行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同时,以订单等形式联结农户。农业服务中心今年共与500多户农民签订了玉米、大豆、葵花等产品的销售订单。在服务畜牧业发展上,中心实行服务质量与工资奖金挂钩的管理体制,把防疫费的25作为防疫人员的工资,把工资的40作为浮动工资,以此约束防疫人员高质高效开展技术服务。

二、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架通了镇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发挥了示范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初步实现了由行政管理职能向示范服务职能的转变。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各级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职能要有适应性的转变,这一点已无需争论。而转变职能的关键是通过什么载体、采取什么手段实现。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祯祥镇从示范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角度兴办的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使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能实现了可喜的转变。他们通过加强服务中心建设,转变工作职能,服务农民群众,主要有以下五种途径。一是大力兴办园区。为使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及时应用于生产,尽快被农民群众认识、理解和接受,祯祥镇本着村村建园区、服务网络化的原则,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兴办科技示范园区和服务基地。今年,该中心在全镇共建科技园区25个,总面积2580亩。其中,中心示范园区1个,面积380亩;辟建了以杞柳、中黑防、银中杨为主的总面积达700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其中今年就建成了150亩200万株的杞柳示范基地。从而形成了中心带园区、科技兴园区、园区带农户的良性格局。二是积极组织科技协会。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为了实现科技服务和推广的网络化,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以中心的技术骨干为核心,适时组建了农业科技协会。重点吸纳文化基础高、科技意识强、综合素质好、有群众威望的中青年农民入会。目前,协会辐射中和、建设、连丰等6个乡镇、40个村,入会人员288人,他们充分利用协会这个载体,组织农民交流致富经验,传播科技知识,推广先进技术,使农民会员的致富本领大大增强。20__年,入会农户的人均收入都达到了1600元以上,比全县人均纯收入高540多元。三是开展灵活有效的科技培训活动。为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农牧综合服务中心重点采取组织农户参观对比试验现场、聘请专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科技协会举办科技讲座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今年年初以来,共举办无公害瓜菜种植、优质玉米种植、药材种植、畜禽养殖、化肥农药的正确使用等技术培训班30多期,直接受训农民7000多人次,组织全镇30以上的农民到科技示范区参观学习。不仅加快了良种良法的推广速度,也增强了农民群众学用科技的意识。四是充分利用好实物展示。调查中了解到,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为促进科技示范与技术服务的有效结合,增强群众采用良种良法进行科学种田的直观感受,在示范区内共对优质玉米、大豆、瓜菜、胡萝卜、药材等共99个品种的种子、21种肥料进行了分地块、分品种、分含量的对比试验,并在夏、秋两季开展田间展览,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并把试验示范成果标本展示出来,把成功项目和品种的标本陈列出来,把相关技术的操作过程制成光盘,到各村屯农户中反复播放。在培训农民上实现了“声、光、实物、图像”相结合。五是广泛推介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农牧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搞对比试验,积极为农民寻求适合本地的优良种肥和科学的种植方法,为农民实现低投入高收益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目前,已有鄂尔多斯四单14、94099谷子、富系糜1号、富兴1号玉米、龙谷25、金玉1号、哲单38、龙食葵1号和撒特利复合肥等20多种优质种肥在全镇得以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覆被率已达到30。其中协会人员100选用了优质种肥。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切实起到了示范群众、服务群众和组织群众的作用,是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是先进农业科技得以推广的平台,是转变工作职能和方式方法的有效载体。

三、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兼顾群众利益和乡镇集体利益,适应了转变工作职能和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祯祥镇通过强化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在破解新形势下农村工作面临的诸多难题上,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成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解决了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很多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农业技术成果不能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粗放经营,致使比较效益低下。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以服务群众、促农增收为根本出发点,让农民真正得实惠,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服务中心通过试验示范为农民提供了优质品种,提高了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在大豆生产上,通过推广合丰47、垦农48两个优良品种,面积达到5000亩,单产比普通品种平均增加50公斤,亩增效益可达130元,保证了农民高产增收。对所经销的种肥、苗木等均实行微利经营,起到了平抑物价的作用,有效控制了当地市场价格,农民减少了生产投入。20__年通过开展优质种肥经销、苗木供给、防疫服务,使全镇农民节省生产资金近110万元。预计今年降低生产资料成本和提供优质品种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可达12万元。第二,解决了“创收从哪里来”的问题。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和免征农业税,使乡镇财政增收渠道狭窄,普遍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难以保证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公益事业的顺利兴办。从调查的情况看,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已成为镇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通过兴办经济实体,建立微利有偿服务体系,在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的同时,摸索出了依靠中心实现乡镇创收的新路子。20__年,该服务中心通过销售优质种肥、防疫药品和优质苗木,共为乡镇财政创收21万元。今年年初以来,该服务中心已为镇财政创收15万元,预计到年末可达30万元。服务中心靠科技推广和服务,实现了镇财政和中心的双收双盈。第三,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是大势所趋。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富余人员妥善安置,合理分流,是困扰乡镇机构改革顺利推进的一大难题。把各种事业服务中心办起来,创造条件,提供岗位,吸纳人员,不失为一条好途径。祯祥镇通过发挥服务中心吸纳作用,已安置乡镇机关干部职工25人。很好地破解了目前“人多没事干”和乡镇机构改革中“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第四,解决了“工作职能向哪里转”的问题。面对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和“一免两补”政策实施后的农村工作新形势,祯祥镇通过兴办服务中心,为提高乡镇机关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培养、锻炼干部的才干提供了重要舞台。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经过三年多的运作,使干部在兴办科技园区、开展科技培训、组织专业协会、经销经营创收等方面经受了不少锻炼,使干部的工作作风、市场和科技素质、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叶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原为镇水利站站长,通过三年来的锻炼,现已成为知科技、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的能人,多次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全市先进农技协会会长”、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县政府多次记功嘉奖。

四、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是新形势下转变工作职能和方式方法的有效途径,其经验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建议在全县推广。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感到,祯祥镇经验的核心是通过“实体+服务”的运作模式,创建各类载体联结农户,利用市场手段推动职能转变,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型向示范服务型的根本转变。对此各乡镇应充分借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事业服务中心。

一是要把兴办事业服务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服务上。祯祥镇的做法启示我们,乡镇事业服务中心只有坚持服务为先、服务为重、让利于民、取信于民,才能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为此,各乡镇在谋划和运作事业服务中心建设时,要把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定位在切实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搞服务、促增收上,坚持先服务后经营,先致富群众后搞自身创收,从而达到促进农民增收和自身发展壮大的双赢效果。

二是要把兴办事业服务中心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壮大乡镇财力以及加快项目开发建设统筹谋划。通过分析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创办过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乡镇事业服务中心可为调整、分流乡镇机关富余人员提供岗位;通过经销经营创收,可为乡镇开辟出一块重要的新兴财源;优质高效项目的发展,有利于乡镇的项目开发建设。因此,要引导各乡镇坚持统筹发展的理念,在研究、规划和运作事业服务中心建设中,把乡镇机构改革、壮大乡镇财政实力和加快项目开发建设一并纳入进去,统筹兼顾谋划。

三是要选好用好能人。乡镇事业服务中心能否办好,人是关键。各乡镇在加强事业服务中心建设时,在选人用人上,要注重选用那些事业心强、有一定技术专长和善于经营管理的能人。可根据本乡干部能力实际,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配齐配强中心工作人员。也可以放宽视野,打破地域界限,面向乡外、县外聘用能人。

乡镇农牧工作总结篇10

一、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无偿服务和微利服务相结合,探索创建了“实体+服务”的运作模式。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均是顺应乡镇机构改革的需要成立的,由原农业技术推广站、水利站、农机站、畜牧站和林业站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在调查中了解到,该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对工作定位和运营机制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乡镇事业机构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淡化,实体化特征和服务性因素明显体现。一是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机制。祯祥镇注重吸取企业管理经验,对事业中心的人员管理、业务开展、资本核算和效益分配充分放权,实现了由政府包办向中心自主办的初步转变。该中心现有的25名干部基本上与镇行政事务脱钩,集中精力兴办园区、培训农民、组织协会、经营农资。该中心设有主任、会计、技术员、业务员等岗位,主任是中心的法人代表,在农资经营、业务管理上可以充分行使法人职权。价值26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和38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由中心负责管理。人员工资奖金与个人工作实绩挂钩,按岗定责,按劳取酬。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中心从每年收益中拿出20%作为中心人员的奖励基金。2003年末,由于超额完成效益指标,每个干部除了工资一分不少,还兑现了奖金,最高的4000多元。二是采用了市场化运营机制。经过三年多积极运作,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初步构建了面向市场、联结农户、微利经营的发展格局。该中心通过联营联合,与大庆化肥集团、南京南化集团、江苏撒特利复合肥公司、吉林省种子公司、山东绿源集团等多家省内外大中企业建立了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在项目开发、物资营销、产品销售和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引进等各个方面实现了与大市场的对接。在用人上,大胆采用竞争上岗、聘任制的方式,面向社会聘用了46名年富力强、具备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三是实行了合同化服务机制。祯祥镇注重引导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处理好服务与经营的关系,确定了服务农民至上、致富农民为重的工作原则,坚持先服务后经营、先促农增收后搞自身创收,并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确保服务要求和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如在提供优质种肥上,中心与农户达成协议,进行承诺式服务,经销进货渠道可靠、价格合理、群众认可的优质种肥,使祯祥镇种肥市场基本消除制假贩假现象,带动了规范化经营,使本镇农民不出镇就可买到质好价优的种肥,大大方便了农民。在进行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同时,以订单等形式联结农户。农业服务中心今年共与500多户农民签订了玉米、大豆、葵花等产品的销售订单。在服务畜牧业发展上,中心实行服务质量与工资奖金挂钩的管理体制,把防疫费的25%作为防疫人员的工资,把工资的40%作为浮动工资,以此约束防疫人员高质高效开展技术服务。

二、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架通了镇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发挥了示范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初步实现了由行政管理职能向示范服务职能的转变。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各级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职能要有适应性的转变,这一点已无需争论。而转变职能的关键是通过什么载体、采取什么手段实现。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祯祥镇从示范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角度兴办的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使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能实现了可喜的转变。他们通过加强服务中心建设,转变工作职能,服务农民群众,主要有以下五种途径。一是大力兴办园区。为使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及时应用于生产,尽快被农民群众认识、理解和接受,祯祥镇本着村村建园区、服务网络化的原则,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兴办科技示范园区和服务基地。今年,该中心在全镇共建科技园区25个,总面积2580亩。其中,中心示范园区1个,面积380亩;辟建了以杞柳、中黑防、银中杨为主的总面积达700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其中今年就建成了150亩200万株的杞柳示范基地。从而形成了中心带园区、科技兴园区、园区带农户的良性格局。二是积极组织科技协会。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为了实现科技服务和推广的网络化,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以中心的技术骨干为核心,适时组建了农业科技协会。重点吸纳文化基础高、科技意识强、综合素质好、有群众威望的中青年农民入会。目前,协会辐射中和、建设、连丰等6个乡镇、40个村,入会人员288人,他们充分利用协会这个载体,组织农民交流致富经验,传播科技知识,推广先进技术,使农民会员的致富本领大大增强。2003年,入会农户的人均收入都达到了1600元以上,比全县人均纯收入高540多元。三是开展灵活有效的科技培训活动。为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农牧综合服务中心重点采取组织农户参观对比试验现场、聘请专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科技协会举办科技讲座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今年年初以来,共举办无公害瓜菜种植、优质玉米种植、药材种植、畜禽养殖、化肥农药的正确使用等技术培训班30多期,直接受训农民7000多人次,组织全镇30%以上的农民到科技示范区参观学习。不仅加快了良种良法的推广速度,也增强了农民群众学用科技的意识。四是充分利用好实物展示。调查中了解到,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为促进科技示范与技术服务的有效结合,增强群众采用良种良法进行科学种田的直观感受,在示范区内共对优质玉米、大豆、瓜菜、胡萝卜、药材等共99个品种的种子、21种肥料进行了分地块、分品种、分含量的对比试验,并在夏、秋两季开展田间展览,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并把试验示范成果标本展示出来,把成功项目和品种的标本陈列出来,把相关技术的操作过程制成光盘,到各村屯农户中反复播放。在培训农民上实现了“声、光、实物、图像”相结合。五是广泛推介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农牧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搞对比试验,积极为农民寻求适合本地的优良种肥和科学的种植方法,为农民实现低投入高收益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目前,已有鄂尔多斯四单14、94099谷子、富系糜1号、富兴1号玉米、龙谷25、金玉1号、哲单38、龙食葵1号和撒特利复合肥等20多种优质种肥在全镇得以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覆被率已达到30%。其中协会人员100%选用了优质种肥。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切实起到了示范群众、服务群众和组织群众的作用,是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是先进农业科技得以推广的平台,是转变工作职能和方式方法的有效载体。

三、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兼顾群众利益和乡镇集体利益,适应了转变工作职能和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祯祥镇通过强化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在破解新形势下农村工作面临的诸多难题上,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成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解决了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很多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农业技术成果不能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粗放经营,致使比较效益低下。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以服务群众、促农增收为根本出发点,让农民真正得实惠,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服务中心通过试验示范为农民提供了优质品种,提高了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在大豆生产上,通过推广合丰47、垦农48两个优良品种,面积达到5000亩,单产比普通品种平均增加50公斤,亩增效益可达130元,保证了农民高产增收。对所经销的种肥、苗木等均实行微利经营,起到了平抑物价的作用,有效控制了当地市场价格,农民减少了生产投入。2003年通过开展优质种肥经销、苗木供给、防疫服务,使全镇农民节省生产资金近110万元。预计今年降低生产资料成本和提供优质品种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可达12万元。第二,解决了“创收从哪里来”的问题。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和免征农业税,使乡镇财政增收渠道狭窄,普遍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难以保证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公益事业的顺利兴办。从调查的情况看,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已成为镇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通过兴办经济实体,建立微利有偿服务体系,在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的同时,摸索出了依靠中心实现乡镇创收的新路子。2003年,该服务中心通过销售优质种肥、防疫药品和优质苗木,共为乡镇财政创收21万元。今年年初以来,该服务中心已为镇财政创收15万元,预计到年末可达30万元。服务中心靠科技推广和服务,实现了镇财政和中心的双收双盈。第三,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是大势所趋。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富余人员妥善安置,合理分流,是困扰乡镇机构改革顺利推进的一大难题。把各种事业服务中心办起来,创造条件,提供岗位,吸纳人员,不失为一条好途径。祯祥镇通过发挥服务中心吸纳作用,已安置乡镇机关干部职工25人。很好地破解了目前“人多没事干”和乡镇机构改革中“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第四,解决了“工作职能向哪里转”的问题。面对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和“一免两补”政策实施后的农村工作新形势,祯祥镇通过兴办服务中心,为提高乡镇机关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培养、锻炼干部的才干提供了重要舞台。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经过三年多的运作,使干部在兴办科技园区、开展科技培训、组织专业协会、经销经营创收等方面经受了不少锻炼,使干部的工作作风、市场和科技素质、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叶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原为镇水利站站长,通过三年来的锻炼,现已成为知科技、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的能人,多次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全市先进农技协会会长”、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县政府多次记功嘉奖。

四、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是新形势下转变工作职能和方式方法的有效途径,其经验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建议在全县推广。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感到,祯祥镇经验的核心是通过“实体+服务”的运作模式,创建各类载体联结农户,利用市场手段推动职能转变,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型向示范服务型的根本转变。对此各乡镇应充分借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事业服务中心。

一是要把兴办事业服务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服务上。祯祥镇的做法启示我们,乡镇事业服务中心只有坚持服务为先、服务为重、让利于民、取信于民,才能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为此,各乡镇在谋划和运作事业服务中心建设时,要把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定位在切实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搞服务、促增收上,坚持先服务后经营,先致富群众后搞自身创收,从而达到促进农民增收和自身发展壮大的双赢效果。

二是要把兴办事业服务中心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壮大乡镇财力以及加快项目开发建设统筹谋划。通过分析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创办过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乡镇事业服务中心可为调整、分流乡镇机关富余人员提供岗位;通过经销经营创收,可为乡镇开辟出一块重要的新兴财源;优质高效项目的发展,有利于乡镇的项目开发建设。因此,要引导各乡镇坚持统筹发展的理念,在研究、规划和运作事业服务中心建设中,把乡镇机构改革、壮大乡镇财政实力和加快项目开发建设一并纳入进去,统筹兼顾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