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十篇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十篇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1:56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篇1

 

设计方法学是研究产品设计规律、设计程序及设计中思维和工作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强调产品设计中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分析创新思维规律,研究并促进各种创新技法在设计中的应用。由此可见,设计方法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创新教育的特点。

 

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贯穿于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就学校教育而言,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各种课程教学环节,应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到最积极的主导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注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我们在设计方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一、树立功能观点

 

产品是功能的载体,是功能的实现方式,功能是产品的本质,满足产品的功能要求是设计的核心,“功能”思想是设计方法学最重要的概念。

 

在设计方法学课程教学中,强调产品功能,要求学生逐步树立功能的观点。告诉学生,设计产品不是着眼于产品的本身,而是通过某种物理形态体现用户所需要的功能,不要首先从产品结构着手,而应从系统功能出发设计产品,这是一种设计方法的转变。

 

产品设计采用功能分析的方法,可以把常规设计时首先从产品具体结构的思考转化为对产品功能的思考,从而可以摆脱产品现有结构形式对思维的束缚,寻求一切能满足产品功能要求的工作原理,探索满足这些工作原理的技术装置——功能载体,并且通过对各种功能载体的组合和选优,找到能实现产品功能要求并具有创新的设计方案。这种紧紧围绕产品功能进行分析、分解、求解、组合和选优的方案设计方法称为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的重点在于提出创新构思,使思维尽量“发散”,力求提出较多的解法供比较选优。对构件的具体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则不一定要有成熟的考虑。

 

引导学生在设计产品时,从产品的功能入手,运用功能分析法进行功能原理设计,以期获得好的原理方案。例如在讨论减速装置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定轴式圆柱齿轮减速器,这是他们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设计对象,大家都很熟悉。通过采用“黑箱法”分析减速装置的总功能,即降速增矩,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使学生豁然开朗,明确了凡是能够实现降速增矩功能的装置都可以视为减速装置,于是他们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还列举出行星齿轮减速器、圆锥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链传动和带传动等减速装置。

 

强调产品功能,树立功能的观点,有利于抓住问题本质,拓宽思路,摆脱传统的旧框框,获得新颖的较高水平的设计方案;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活动首先来自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才应善于发现矛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设计方法学是关于设计的科学,它认为创新是开发技术产品的灵魂。在解释设计的含义时,强调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在设计过程中,总有新事物被创造出来,这个“新”字,可以指过去从未出现过的东西,也可以指已知事物的不同组合,但这种组合结果不是简单的已知事物的重复,而是总有某种新的成分出现。设计中必须突出创新的原则,通过创新思维,探求创新的原理方案和结构,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同时也指出,没有任何创新的模仿和测绘不能够算是设计。这样,在课程一开始就使学生认识到无创新就无设计。

 

课堂上结合创新设计实例,打破学生对创新设计的神秘感,使学生明白,创新设计并非少数杰出人才的专利,相信每个正常的人都有创新能力,人人都可以进行创新,创新能力无时不在,创新能力无人不有。如果具有挑战精神,冲破思想上的束缚,并掌握科学的方法,便能调动创造性而获得出乎意料的创新成果。同时教育学生,创新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不能幻想囊中取物、轻而易举,不要有消极的思想,害怕失败;要有坚定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创新设计的案例,组织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各抒己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并注重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兴趣广泛、充满好奇、勇于探索、意志坚强、敢于质疑、有信心和责任心的优良创造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创新活动前半期,是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创新活动后半期,是把创新思维付诸实现。许多创新技法都是由创新思维发展演化而来。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源泉,创新的关键是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二者的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力图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特点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输出,看到一样,想到多样;看到一样,想到异样,并由此导致思路的转移和跃进。收敛思维是将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汇集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其特点是将众多的思路和信息汇集起来,通过比较、筛选、组合、论证,得出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创新活动中,光有发散思维的活动并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因为创新活动的最终结果只需少数或唯一的结果,所以发散思维之后尚需进行收敛思维,这两种思维的有效结合组成了创新活动的一个循环过程。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式,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法的思维素质培养。从问题的多样性,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假设;从问题的伸缩性,可以改变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从问题的新颖性,可以去探索不同于传统方式的解决方法。

 

功能原理设计是设计方法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功能原理设计是针对产品主要功能提出原理性构思,对产品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工作,因此特别需要创新思维。课堂教学中,可鼓励学生表达思想和思维过程,精心设计问题,反复引导学生应用“抽象——发散——收敛”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按照这一思维模式寻求各种物理原理,通过原理组合并进行评价找出最优的原理方案。

 

例如在课堂上探讨纸张分离的原理方案中,运用发散思维,学生提出了多种物理原理:切向力、摩擦力、离心力、重力、粘着力、气吹力、负压吸力和静电力。经过方案组合,得到若干种原理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收敛思维,经过评价选择确定最佳方案。在启发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维活跃,讨论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篇2

关键词:产品;设计;创意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29-03

在人类起源时,人类就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从那时起,设计就开始了。虽然当时人类的设计意识比较薄弱,设计能力十分原始,但是人类已经开始学会制造工具,将工具进行改造翻新,这便是设计的开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设计的形式和质量也越来越高。

产品创意设计是一种具有特殊品质文化形态的创造,同时也是一种生存、生活的文化,它承载着巨大的现实和历史重任。生活方式是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也是现代产品创意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产品创意设计对于研讨社会、政治、衣食、住行,甚至设计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从产品创意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来展开论述。

人类历史活动是两种生产的交互发展过程。一种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为此而进行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由于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方式。而作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以人以及人的生活方式来决定的。生活方式的形式,从根本上反映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内容和性质。

生活是人作为生命体为维持生命所从事的各种生产、工作、生活的内容、过程、方式和形式,因时代条件、人和环境因素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它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团体或人类社会共同体。

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称之为一个“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都有各自审美的眼光和不同的观念方式。这种“个体”都是存在于群体之中的,当然,如果它离开了群体,独自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这也是相对于群体来定义的,表明了它和群体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群体又是由单独的个体而组成的,个体中的共同的审美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相同点,便成为了群体的共同的特征,当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又有着自己的丰富内容的特质。

生活方式最终体现的是人和物质的两个层面上的含义,生活方式是在物质为基础的前提下,表现出的是人的精神和思想上的需求,这种表现形式和设计的本质特征有着相同的特质,设计出的产品是物品的表达,设计过程是以人的审美意识和感性概念为直接出发点,但最终设计的目的并不是物质,而是人,设计的本质是要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而创造出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的生活状态。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小到家庭厨房用具,大到工业设计,无一不体现着设计和创造,设计不仅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审美观点,更是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文化思想和观念思想。设计带来的新鲜和愉悦的同时,更多的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的质量和生存的另一种方式。

产品创意设计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物质文化浸润下的产品创意设计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产品创意设计提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它在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处于美和艺术的层面上,使生活具备了艺术文化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件人工制造的产品都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设计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在产品创意设计过程中,设计观念的形成均须以人的需求为基本的出发点。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热门对现代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涵盖了产品所能表现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全部内容。今天现代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产品的创意设计直接影响和决定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等,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物质产品的安全、方便、舒适、可靠、效率等,即产品创意设计良好的“适用性”,而满足这种“适用性”的需求即是现代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问题。工业设计师的使命在于以人为中心,努力通过创意设计活动来协调“人――机――环境”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现代产品的创意设计形态更加丰富,操作更加简洁,功能更加强大,将更多的高新技术与新材料相结合,提高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保障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所要强调的正是这种思想,从工业设计的崇高目标和使命上来理解产品创意设计的意义,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

现代工业产品的创意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活动,是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同时受环境和社会形态、文化观念以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要求工业产品不仅要实现一定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在外观、肌理、视觉、触觉、使用方式等方面使人感觉到亲切、自然、具有“人情味”。现代工业产品形态的提示性、趣味性、娱乐性及文化内涵等,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它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内涵。

“以人为本”的设计观是工业设计经过导入期、发展期、成长期发展到成熟期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设计哲学。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各国出现了大量的水泥和高层玻璃建筑,并以此作为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标志。为了节省成本,高层建筑内部空间狭小拥挤,空间流动不畅,有时多达数万人在一座高楼里工作和生活,人们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人们对现代建筑、心理和象征方面认识的进步,人们逐渐认为把追求纯功能的理性作为大批量生产唯一目的的设计缺乏情感色彩。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心理学的行动理念和认识心理学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工业产品的创意设计过程中,创新既是设计的目的又是设计的手段,并在整个创意设计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创新为产品的创意设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市场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产品创意设计的创造力成为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创新心理是设计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设计师创新、拓宽设计思路的重要突破领域。把握产品创新心理、突破设计思维的限制,提高现代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的水平对于工业设计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创新活动是指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认识、发现和改造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觉、视觉、记忆、想象等心理机制,都将发生一定的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既能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

思维是人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推理、决策的动态活动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性的认识,二是认识的过程。思维具有再现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按照发展方向的划分,思维可分为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按思维的活动规律划分,可分为逻辑抽象思维和感性形象思维;按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进行划分,可分为正向常规思维和跳跃创造性思维。

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包含以下九种思维:抽象、形象、直觉、灵感、发散、收敛、分合、联想和逆向。

形象思维也称为具象思维,是意象运动的过程,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外在整体形象进行观察来体会和了解物体的各种信息。它依靠自然真实的场景、丰富协调的画面、明确肯定的视觉符号、绚丽多彩的色彩,一切可直接感知的物体表面现象的理解,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形象的思维的整体过程就是由感性、想象和联想等一系列抽象的行为方式作为主要的思维。所以灵感和直觉便是由以上几种抽象行为方式所产生。

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或多路思维,著名的心理学家、创造家吉尔福特把发散思维定义为能够从所设定的限制性信息中产生不同的多种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是指思考者以所思考的问题作为发散的基点,不受任何思想和观念的限制,发挥人最大的想象力,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去思维,以至产生发散性的的思维方式。故而设计者能够根据此,设计出更加新颖,更加独特,更加有突破的作品。

发散思维是多方向的开放思维,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流畅性,是指发散思维用于某一方向时,能够举一反三,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沿着这一方向表达出较多的概念、想法,形成统一方向的丰富内容,表现为发散的“个数”指标。第二,变更性,是指发散思维能从某一方面调到多个方向,不局限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能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表现为发散的“类别”指标。变更过程实质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克服人们头脑中已有的传统的、固定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地变更出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第三,独特性。指的是发散思维能够有独到的见解,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可以堪称是创新性思维的最高级的阶段。

收敛思维又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或定向思维,它的表现形式为“以多趋一”,指在思考过程中,为了解决某一中心问题,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各种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思维的方向指向该问题,把众多的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程序中去,以探索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包括收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等逻辑思维过程。

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完全相逆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快速有效、创新型的解决涉及问题,但是两者也有根本性的区别。第一,从思维发展的方向上看,发散思维是从中心问题开始向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从一到多”的过程,而收敛思维是从外部的各种信息出发,逐渐向中心问题靠拢,是“从多到一”的过程。第二,从思维活动的作用上看,发散思维有利于人们思维的开放,有利于拓展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探索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收敛思维有利于从各个不同信息中综合选取最确切信息,有利于快速解决问题,也容易取得突破性进展。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既有区别又有互补,在问题明确,但是信息比较少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发散思维,而对于信息量大,相对模糊的问题,则往往采用收敛思维的方式,在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创新性成果。

在现代市场营销学中,产品是指能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一切东西,包括实物、服务、组织、场所、思想、创意等。产品的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它必须具备满足顾客需要欲望的能力。产品的概念具有两方面的特点:首先,并不是具有物质实体的都是产品,而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和服务都是产品;其次,产品不仅是具有物质实体的实物本身,而且也包括随同实物出售时所提供的服务。即产品是有形实体和无形服务的统一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产品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现代人们的各种需求,现代工业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现代工业产品中,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复杂。有些产品因为针对性强,可能只有几种特殊功能,这类产品在创意设计时,容易把握其功能,也能比较容易地对其进行分析和创意设计。而大多数产品是为了适应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或者消费者更多、更高的需求,可能具有多种功能,将这些功能互相补充、互相组合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在实际的产品创意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面对的是功能系统相对复杂的产品的创意设计。因此,在进行现代工业产品功能创意设计时,为了更好地分析工业产品的功能,确定产品功能的性质及其重要程度,以便为产品的功能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也为选择实现该功能的技术途径进行排序,就必须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类。产品功能的分类有利于将产品中包含的不同功能进行有序排列,充分分析,有利于后续的功能整理和功能组合。

参考文献:

[1]鲁晓波,赵超.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5.

[2]陈震邦.工业产品造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4.

[3]何晓佑.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设计[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篇3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不断进步的科学,给追求更高品味和档次的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将创造性思维品质以及这种品质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理念应用在服装设计当中。

(一)在服装色彩上的体现任何一个事物首先映入人们眼帘,进入人们视觉感官系统的一定是这个事物本身所带有的色彩,它常以不同的方式和形态以及不同程度的深浅影响着人们对这个事物的印象和情感。服装设计中服装上的色彩亦是如此,你穿着的服装的颜色决定了你自己的情感和心情,同时外人也会对你穿着服装的色彩对你这个人的性格以及情感特征有一个大致了解和第一印象。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以及重要意义就在于此,服装设计中色相和色调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就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最好体现,不同的色相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气氛。

(二)在服装面料上的体现设计服装所选用的材料则是构成服装的基本元素之一,面料的选取决定了服装的设计美,不同的材料可以营造出不同感觉和风格的服装,同时材料也是创造这种设计美的基本物质条件。由于不同服装面料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因此不同面料的表面质地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和感觉也不同。设计师对于一个服装设计作品的灵感以及创作,都要基于首先选取服装面料的基础之上。对服装面料的选取、运用与加工也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体现。在服装的选择上,单是选择绚丽的面料,就能够给穿着者平添几分魅力。

(三)在服装结构上的体现现如今创意个性的服装在结构上面,由以前传统的结构样式演变和发展到如今造型奇特的结构,这些结构基于服装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衍生出来,新创作的服装的结构复杂且不局限于任何一种特定的结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服装设计的结构上是体现最为明显的。创新出的独特个性结构服装必然与众不同,这些结构中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的灵感以及对时尚的敏锐度。服装结构上的巨大变化体现出了服装独特的现代质感。

(四)在服装款式与造型上的体现在现如今的服装设计当中,设计师为服装创作各种突发奇想,夸张性、突破性的独特设计理念被称之为潮流,而不再是以前人们所谓的“非主流”。创造性思维得以在这样的独特款式与造型中体现出来,款式的不同可以凸显人的体态特征以及性格风格,不同的造型可以最大程度的将你的个人感彩和性格特征发挥到极致。为了去营造服装的空间感和体积感,达到更多不同款式与造型的创新,设计师通常会采取不同的创作手法,而这些创作的灵感得以实现不单要依靠服装的款式与造型,服装的面料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篇4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运用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遗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很有学问,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

2.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求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定势,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1.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中的特殊作用,有的地方体现的比较明显,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称象》中的求异思维,《思忌赛马》中的变异性思维等;有的地方则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如《小山羊》一课,看似很平常,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全文之后,可以通过启迪:“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都来当个小作家、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几个片断怎么样?”再如,《比尾巴》一课,教师也可以启迪学生,依据自己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改编。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故事、改写课文中得到训练。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三、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篇5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运用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遗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很有学问,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

2、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求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定势,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1、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中的特殊作用,有的地方体现的比较明显,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称象》中的求异思维,《思忌赛马》中的变异性思维等;有的地方则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如《小山羊》一课,看似很平常,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全文之后,可以通过启迪:“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都来当个小作家、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几个片断怎么样?”再如,《比尾巴》一课,教师也可以启迪学生,依据自己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改编。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故事、改写课文中得到训练。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三、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篇6

高中化学思维能力例题分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高考化学要考查的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所有能力必须通过思维能力才得以实现,所以思维能力是核心。而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

可见,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应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又要选点准确,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

如高考新课标卷第10题,本题是原电池原理的具体应用,应从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上去思考问题。铝比银活泼,应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银为正极,ag2S得电子变成ag,所以黑色褪去,电极方程式为ag2S+2e-=2ag+S2-;溶液中al3+向正极移动,S2-向负极移动,它们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2al3++3S2-+6H2o=2al(oH)3+3H2S,总的反应式是:2al+3ag2S+6H2o=6ag+2al(oH)3+3H2S。处理过程中ag2S变成ag质量变轻。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善于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高考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只有善于应变,触类旁通,方能越关夺隘,攻克难题。所谓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迁移试题,另一类是计算题。它们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今年的有机实验制备题中由环己醇变成环己烯,其实就来源于课本中的由乙醇制取乙烯的实验,而其中的副产物二环己醚,也来自课本中知识点的类比:副产物的二乙醚,而像有机推断中的第二个信息反应应,基本质是碳氧双键的加成,可以从课本中的酚醛树酯的形成类比过来。努力提高学生快速吸收新信息,并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快速准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的其他品质高度发展的结果,它表现在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循序渐进,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未知。高考化学试题不仅要求考生全面扎实地掌握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取头脑中贮存的有关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不少考生答题时感到时间紧,不能答完卷,乃因解题速度慢之故。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善于抓住时机,加快对信息的吸收、筛选和运用。

比如,高考第11题有关有机同分异构体的考查。此题有两处转折,因为其最终问的是能形成C5H10o2的化合物的酸与醇,最终重新组成形成的酯有多少种。如果学生先迅速找出酸和醇的数目:

从上表可知,酸一共5种,醇一共8种,因此可组成形成的酯共计:5×8=40种。从此题中,发现考查的都是与C5H10o2的酯类同分异构体数目,并且其解题技巧都体现在要提前记住烷基的数目上。

为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日常教学中必须定时定量训练,并鼓励学生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变、多解、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对思路闭塞的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四、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可贵的一种品质。

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可以看出,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新科研成果,就能力测试而言,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并选拔创造型人才。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它不“超纲”,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在复习教学中,不能丢开书本,花大精力,耗费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既浪费了精力,又增加了学生负担。重在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现场自学”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篇7

一、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可见,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应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又要选点准确,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思维深刻性的另一方面,也可在多项选择题的解答中体现出来,高考第二大题单项与多项选择混和,其目的是增加试题难度,降低随机猜测得分率。而中学生受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往往对概念理解不透,记忆不深或仅凭印象进行机械推理,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不细致,不深入,或产生思维定势,从而导致少选,漏选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经常有意识地漏选选项,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复杂的比较隐蔽的或带假象的选项时,能去伪存真,正确选择,以达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之目的。

二、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逻辑思维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令人无懈可击。解题时,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奇妙效果。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高考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只有善于应变,触类旁通,方能越关夺隘,攻克难题。所谓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迁移试题,另一类是计算题。它们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的其它品质高度发展的结果,它表现在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循序渐进,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以最诀的速度攻克未知。高考化学试题不仅要求考生全面扎实地掌握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取头脑中贮存的有关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不少考生答题时感到时间紧,不能答完卷,乃因解题速度慢之故。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善于抓住时机,加快对信息的吸收、筛选和运用。

为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日常教学中必须定时定量训练,并鼓励学生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变、多解、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对思路闭塞的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三、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可贵的一种品质。1995年高考化学试题充分注意了这一点。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可以看出,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新科研成果,就能力测试而言,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并选拔创造型人才。诚然、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它不“超纲”,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在复习教学中,不能丢开书本,花大精力,耗费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既浪费了精力,又增加了学生负担。重在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现场自学”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易受传统解题方法的约束,不能接受那些违反“常规”的解题捷径,也是缺乏思维独创性的表现。计算题教学中若把计算为主,推理为辅,转化为推理为主,计算为辅,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高考题第36题的各种巧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篇8

关键词:数学创造力创造性心理思维个性思维特色创造性个性品质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培养

创新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创新教育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这方面,广大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有效的尝试。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众所周知,在创新能力的产生机制形成方面,观察、猜想、实验、类比、归纳、直觉等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就必须结合学中数学教材,对这些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并且鼓励他们大胆实践。中学生最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总好问个是什么和为什么。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发展起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探索性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从而培养他们开拓进取的精神。反之,如果受到挫伤和伤害,将直接影响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挖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笑话、激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火烈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中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中学生求知欲望强,敢说,敢想,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组织讨论能很好地发挥这种心理优势,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我们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淀。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除了与学生共同分析理解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在数学能力的培养中激发学生创造性个性心理品质。数学能力是指以概括为基础,将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与五种创造性个性思维品质(深刻性、灵活性、独到性、批判性、敏捷性)交互而成的统一整体。而其中的五种思维品质是衡量个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标准。显然,数学心理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教学领域。君不见我国在科技的探索方面仍难与美国匹敌?而大多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人才在这样缺乏创造个性的环境中难有大的作为。可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个性心理是何等重要!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其创造性个性心理品质呢?

简言之,创造性个性心理品质可用我们常听到的词句概括:求实,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展示个性思维。所以这一话题也并非不可捉摸,反之却是我们大多老师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只是更为注重学生个体本身的思维性情而已。理解如下:

一、故事示例,激发兴趣,触发学生创造性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脑思维积极主动的表现便在于一个人的兴趣度,可见它是创造力的激发因素。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此时,也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个性勃发的时候。在感人的故事引入后,将原本枯燥的形式变为生动的故事,学生兴趣盎然。而后的做法已显得轻松易得,由此学生对加减综合运算规律更感兴趣,甚至课后还有学生自己编出许多美妙的故事运算来!在这样的下意识状态中,学生已学会了所要求的知识,不觉中更触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心理,可见,这对其个性心理品质的训练具有怎样作用!

二、口算比较,抽象概括,唤起学生思维个性

有教育家曾这样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能力是人最珍贵的宝藏。”有比较才有鉴别,也才能在众多学生个体中因材施教。在教学之初,我先出示口算卡片:3-4-2,5-2-2,-6+1-2,-7+0-2。再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殊之处?再把有联系的算式加以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样,让学生自主地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采用发现法,抽象概括出运算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概括力是一切数学能力的基础,由此,极其有利地唤醒了学生的个性思维,感觉妙极了。

三、一题多解,灵活新颖,训练学生思维特色

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思维品质有: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发散性。而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是在这一深刻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两种品质,灵活性反映在思维的广度上,独创性较具浓度与新颖性,是其发展而来。在综合运算的练习中,我设计如下一题:“1-2+3-4+5-6+……+2007-2008=”你有多少种想法?思考后学生列出种种解法:1+2-3-4+5+6-7-8+9+10-11-12+……+2005+2006-2007-2008=按这样的方法,这此想法虽然很多,但却只是量的积累,反映了一定的广度,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这种方法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势,反映出一定的独创性,有了质的区别,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特色。

四、辨析说理,独出心裁,展示创造性个性品质

当学生在有效地感受了数学艺术的灵动与深刻之后,归纳与展示创造思维成果就显得尤其可贵。

在教学几何题后,我出了填条件的几何题,要求学生填写每一步的条件和理由。该题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极为有利。通过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思维的发散性、广阔性得到了发展,更训练了其求同存异的思维个性。

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懂得一些有关创造方面的知识,让其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创新。让学生明白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只是它是潜在的宝藏,需要我们去开发它,培养勇敢、求新、挑战等个性心理品质。一次,给学生讲了日本在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全世界每年申请的专利中,光日本这样一个人口小国就占10%以上……可见日本人的创造力有多强。希望同学们也能好好利用我们自己的潜能,发挥创造精神,争做创新人才!”在这样的教学中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形成创造性个性特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数学课堂中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心理个性,使之能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更为沉着地面对各种挑战,成功地实现思维多元化的转变,为未来的日子创造辉煌。

五、结束语

什么是中学学生的创造思维?那就是思维不落俗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有独到的见解的能力。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不能企望有惊天动地的发现,发明……

创新意识的素质是每一位学生所固有的,并非天才们的专利,而需要我们教师做的是把它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挖掘教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李连方.立足课本,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学数学研究2002第1期)

2、刘品德.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若干思考,数学通报.

3、李红婷.数学创新教育中的教学原则探微,数学通报.

4、陶维林.教学生创新,数学通报.

5、赫澎.创新教育与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6、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本质》(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5期).

7、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篇9

关键词:启发思维创设情景挖掘材料演示实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品质呢?

一、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质疑习惯,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如我在讲授“生命的基础-蛋白质”后,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蛋白质的变性都是化学变化吗?如果都是化学变化,那么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听完后,我大吃一惊,这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所以觉得特别尴尬,但当看到孩子充满疑惑的眼神时,我毫无犹豫地表扬了他:”你确实是一位很会思考的同学,这个问题问得挺好,老师都没考虑到,看来课后我们可得好好讨论一下。“后来,这个问题不但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也成了老师讨论的焦点。因此,教师不可抑制学生的提问,应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陶行知先生曾经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实施创造性教学,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的发展源的机灵点,使学生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它自形成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散性思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活化”和发展。如《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关于原电池的教学,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景的,把2mol/LnaoH溶液分装在两个试管中,然后分别投入纯铝片和表面沉积有铜的铝片各一片,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后者产生气泡速率比前前者快,在这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能否设计出比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作正极,这是学生熟知的。所以问题一提出,马上有学生认为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原电池。但也有学生联系教材中的实验展开了联想,联想中创造性思维火花产生了,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案:(a)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镁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铝强,但镁不跟naoH溶液反应,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还有学生联想到铝遇冷浓Hno3钝化,又设计出另一种方案:(b)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铝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铜强,但铝被浓Hno3钝化作正极,铜作负极。用电流计验证,果然符合。化学实验诱发学生突破常规,跳出原有知识的框框,能使学生的思维激活到最佳状态,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三、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培养自主探究品质

素质教育说到底,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不断产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如在讲授《化学必修2》“燃料电池”这一节时,我不是从复旧迎新入手,而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用背景材料与学生实验产生的反差来创设问题情景,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如何充分燃烧燃料和充分利用热能,让学生从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归纳,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几种燃料的比较,找出优质燃料,从而引发出开发新能源的新课题,在能源需求量日益增长和矿物资源日渐枯竭间的矛盾冲突中架设探求桥梁,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与交流,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的燃料会是什么燃料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思维再起波澜,巧妙地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篇10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可通过如途径:

1.加强变向练习,培养思维的运动性

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提出和解决众人没想到的问题和方法,而这些问题和方法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由此思彼”的人才能想到,这种“由此思彼”的联想能力,称为运动思维能力。它通常表现为正向运动、逆向运动、纵向运动和横向运动四种形式。从“创新”的角度看,逆向运动和横向运动更值得重视,这里仅对两种形式略作探讨。

思维的逆向运动。即发现一种问题后,立即联想到它的反面,从反面提出问题,如求函数y=的定义域,容易求得此题的确答案是0<x≤1,如果反过来问:定义域为0<x≤1的函数有哪些?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训练,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穷无尽的。

思维的横向运动。即发现一种问题后,立即联想到与它相似的其它问题,如:

2.善于归纳猜想,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归纳思维模式是加拿大课程理论学家塔芭女士提出的,是为了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设计的。它普遍使用于各门学科中。中学数学的许多定理、公式往往也都是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其成果。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利用不完全归纳法往往可以发现问题的结论,探索出解题的方法。

问题:平面内的n条直线,可将平面最多分成几部分?

分析:平面内的1条直线可分平面为2部分;

平面内的2条直线最多可分平面为2+2=4部分;

平面内的3条直线最多可分平面为2+2+3=7部分;

平面内的4条直线最多可分平面为几部分?可以归纳猜想为2+2+3+4=11部分;

平面内的n条直线最多可分平面为几部分?不难猜想得其结果为:2+2+3+4+5+……+n部分。

猜想是对客观事物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联想、类比等进行归纳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合情合理,属于综合程度较高的,带有一定直觉性的高级认识过程,是进行发明创造的重要心理因素。许多定理的创造,首先是猜想,然后才被证明。这已被数学史的无数事实所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猜想欲望。猜想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错误的。应该提倡并鼓励学生猜想,猜想错了也无妨,错误的猜想往往是正确猜想的先导。解数学题时运用猜想,往往能得到简捷的解题方法和满意的解题结果。

3.提倡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发展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创新思维是集中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导成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应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课堂讨论,组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图多画等训练,使学生思维朝着各个方向发散开去。

如:正三角形两个顶点的坐标是a(1,0)、B(2,1),第三个顶点C在第一象限,求C的坐标。

要求得本题的结果是不难的。但如果教师能就本题组织一题多解(如方程法、三角法、复数法、参数法、极坐标法等)的教学,那么将对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应当指出,数学的创新思维与其它各项思维的形成发展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全面培养。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坚持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就是可望且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