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十篇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十篇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1:53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1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新世纪,与之相对应的学校教育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社会信息、知识的总量的急剧增加,即使世界上最聪明,记忆最好的天才学生的头脑也容纳不下如此之多、如此不断激增的信息和知识,这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

一、引导寻疑质疑,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运用好奇心理,培养质疑的主动性、好奇心理,能促进学生思维,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进行探索活动。那如何引导学生寻疑质疑呢?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题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恰当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愉悦心理,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提问的满足感,并让其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将新旧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难点处质疑。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布局,艺术特色等方面提出质疑。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二、强化自学,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角色意识过于强烈,顾虑太多,担心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担心学生提出问题太偏,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而使自己难堪,所以往往忙不迭地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在学生探讨问题时过多介入,对疑难问题越俎代庖,全权代劳,致使学生滋生依赖情绪,从而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教给方法。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学,才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真可一举多得。

三、运用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之源,是创新之本。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想象。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能力,他可以促使人们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具有创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成分之一。只要提高了人的想象力,也就提高了思维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主要在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教语文,不能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知识、结论,一股脑儿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捆住他们想象力的翅膀,而是应想方设法使他们在读写实践和语文课外活动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越,处于创造的气氛之中,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诱导学生恰当地进行想象,能让学生深化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丰富学生的内心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民主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意识培养方法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才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我们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让体育课堂活起来,在“学中玩、玩中学”形式中教学,既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自由、民主、安全、相互尊重的课堂气氛。

体育教学改革重在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较好方法。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构成的。传统的课堂模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需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是学生身体、知识发展、个性成长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教师和学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体现出民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习得和个性成长。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第一位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设置的教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素质。例如:技巧课,让高中女学生创编叠罗汉造型。这对于她们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而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来说就勉为其难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置教材时,一定要注重个体的差异,强调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上不能以偏概全,要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自信、进取、胆魄等优良个性素质。

二、采用开放式或发散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索。

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拓宽思路,大胆突破,创造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投掷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明投掷的原理,投掷的远度取决于投掷的角度与出手速度。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点,就可以以任何一种方法来进行投掷练习。如:双手抛,单手抛,助跑抛,前抛,后抛等,采用以上方法,学生就可以通过投掷的原理来比较方法的好坏,这样的体育课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三、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思维,想出大量的不同的方法或答案。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认识事物的能力,加强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旧有的授课模式片面强调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全面培养,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这与当今创新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进行负重练习时,规定三人为一组两人去抬一个人,教师教会学生一到两种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这一两种方法联想出其他方法进行负重练习。要求有所变化,不得重复已知的一、两种方法。另外,还可以再加大难度,由四人一组来进行练习等。

四、允许差异存在,不排斥错误与失败,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例如,我们在进行技巧性练习头手倒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良好的支撑面积,如何获得良好的支撑面积?支撑面是底边长?还是底边短?头和手的位置应该如何?在倒立时,腿部动作是直腿上去还是屈腿上去,这都是在练习中值得思考的。学生通过练习不断总结失败、成功的经验得出答案:支撑面三角形底边长的容易获得有力而稳定的支撑,屈腿上去,有利于获得较快的速度和稳定性。

五、保护学生的创造力,不批评与嘲笑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3

【关键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tQ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作为一名老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必须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再现——探索——创新。再现是创新的第一个阶段,良好的再现能力是进行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良好的再现能力是不能很好创新的。所以对学生再现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数学教学尤其如此。

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它们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得到鼓励或表扬,将会导致探索精神和行动的发展;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惩罚或挫折,则会由于丧失信心而抑制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最终导致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

根据教科书上给出的引例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我们应怎样组织教学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提出的初步设想指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学生应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习惯,使他们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的讲,应渗透在具体过程中。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并且三大性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集中性思维与上述相反,它是在思维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在多种假设或方案中确认、选择一种最理想、最合适的设想、方法,或经过检验,采纳一种假设,得出一个标准的理想结论。

在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往往是交替进行、互相补充的。例如,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人在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时,不是感到焦虑不安,也不急于作出简单的结论,而是认真分析该问题所处的条件、背景,顺利而迅速地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几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对每一方案分别进行论证或试验,达到“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的境地。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创新思维,后半部分则主要是集中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各科教学,抓好以上两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创新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方面,数学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特别是一些数字很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老师应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动手比划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用两个意识和三个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是参与意识。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老师才能真正体验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学习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老师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学习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老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老师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

三个观念培:一是是教育观念。老师作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是发展观念。老师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的一代。

三是持久观念。老师必须树立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节课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创新的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有关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句名言:“综合就是创造”,这句话用在数学教学方面同样适用。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无不有利于数学的学习。

而且如果能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到数学上来,尤其是运用到生活上来,对数学学习将是十分有利的。现代社会里,单一的知识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时代对综合知识的需要越来越大,数学教学也要适应时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我很注重这一点,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科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如有一家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一分钟,再付0.4元;“神州行”不用缴月基础费,每通话一分钟付话费0.6元。若一个月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X和Y元。一是写出两种通讯方式的函数关系式。二是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三是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方式较合算?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机会创新和实践。

语文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的高度来更新教学观念,变“以教定学”的“主导型教育”模式为“以学定教”的“主体型教育”模式。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时间去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讲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使学生乐于创新和实践,从而变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改变在语文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去创新和实践,进而达到语文教学“自读自悟,自主求知,不教而会”这一最高境界。

三、语文教师自己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给学生作创新的表率,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试想,一个因循守旧、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四、重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和实践。

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一项独立任务去完成。因此,教师要多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法等,上好自读课,预习课等,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争论、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能动性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性、情感性学习实践活动,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的主人。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想象力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赋予学习的生动性、提高学习的创造性,它是形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想象,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扩句、看图说话、看图作文、扩写、续写、改写、读后感、想象作文、复述课文、观察日记、提问、讨论以及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形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

六、重视作业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精心设计一些动手、动口、动脑的作业。作业形式要多样,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如低年级的作业,可把生字编成容易猜的字谜,或把合体字拆开,把独体字合并,或用写纸条“开火车”以一个字组词,以一个词造句,或词语搭配等。中高年级的作业设计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设计思考性的预习作业或弹性作业如诵读、讨论、画写、操作等。切忌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重视语文课外活动。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所以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很有必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气氛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时,则思路堵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确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快获得知识并有不可限量的潜能。教师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氛围,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异想天开的问题,也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他的敢说的一面,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保证学生有一个“创新”的心理安全,让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的平等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都来当小老板,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看谁的方法独特,有创造性。”问:“老师想买7支,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学生边思考分析、边讨论交流、得出了多种方案。在这种十分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所以说,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摇篮,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立足认知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运用。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参与新的认知活动,并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基础保证。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作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新颖性、多面性,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不能过于扩大学生的认知差距,随意加大学习难度,给学生创新带来困难。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沟通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的整体,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重组,培养创新意识。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示了一道多解的应用题: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今年前5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当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后,我启发、点拨学生思考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几位学生列式为:1/5×12-l,其中一生口述解题思路:把去年全年的产量看作单位“l”,那么今年每月完成的产量为1/5。全年完成的产量就是12个,因而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5×12-l。我通过让学生联想,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了所学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既实施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性,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和探索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以从教学中学,又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变“学了做”为“做中学”。

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第七册实践活动:“我们去秋游”这节课时,我从学生喜欢去的当地的白沙公园出发,创设情景,要求学生当组织者,以游玩白沙公园为中心预算车费、门票、游玩项目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去运用数学,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这样的训练,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发挥合作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教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这样可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竞争的社会中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没有合作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将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相互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了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教师要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

五、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无限的”。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人们漫游科学王国的强劲翅膀。在教学中,只有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我拿出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一个锐角时,学生无法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并且说出了无法判断的理由。我给予了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假设,如果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任何一个三角形都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它的底角只能是锐角,所以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我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表扬与鼓励,然后话锋一转:假如露出的这个角是底角呢?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自由地围绕这个问题海阔天空,各抒己见。听着学生滔滔不绝的描述,我也感到兴趣盎然。

六、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不仅仅是认识数学,而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数学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创造的过程。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教学观念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上创设宽松、和谐、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迸发创新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在完成“了解”、“掌握”、“熟练”这些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力求学生在突破教材、突破自我方面有所表现。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妙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仔细越好。例如,本人创了一个开放的情境,给学生50元,让他们去商场购物,不限制商品的数量和价钱,但是要花完50元。买多少?买什么?怎样买?这种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路来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是浅显还是深刻,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感到好奇,产生探究的愿望,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熟悉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贴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容易受到启发。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强度要适宜,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积极思考问题,寻根究底。

三、加强手脑并用,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操作练习,能促进左、右脑的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使学生更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也易于智慧火花的产生,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圆的周长”时,教师手捏两根系着红、白小球且长短不同的粗线,甩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问学生哪个圆的周长长?为什么外圆长?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的长短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学具圆,量圆的直径、周长,并进行比较、计算。学生惊奇地发现圆的周长总是该圆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直径×圆周率。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可以通过练习得到保证。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即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练习题的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问题。四是多运用一题多解等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灵活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

教育游戏也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绿色环保”的娱乐平台,做到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目前网络游戏中打杀、暴力、欺骗等负面作用的影响。笔者从理论支持、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及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三个方面来理解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的结合。教育游戏既有游戏性特征又具有教育性特征,正是它的教育性特征使它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下面结合教育游戏的特征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特点,来分析一下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育游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挑战性、奇幻性,故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动机。教育游戏具有的竞争性及激励机制,学生可以与自己进行比赛,也可以与其他游戏者进行比赛,通过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完成游戏任务。因此,教育游戏包含了竞争与合作的多维学习关系,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的水平。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到掌握知识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产生获得知识的心理需要,对游戏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到知识学习上。

(二)能够适应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游戏通常将教学任务从低到高设置不同的等级,适合从低到高不同的学习水平,以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比如教学游戏《探索星空》,要求学生计算观测到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游戏分成了两个等级,第一等级游戏提供了所要计算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学者不会感到特别困难,容易进入游戏状态。

当学生熟悉公式后便可进入第二等级,此时游戏不再提示面积公式,游戏难度相对增加。游戏的第一等级适合于初学者,由于他们还没有记住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第二等级太难使他们无从下手。游戏的第二等级是适合能够记住计算公式的学生,因为第一等级对他们来说没有挑战性,相应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超越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塑造学生的创新个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它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创新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最终达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个目的。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让学生利用课前动手制作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测量、拼剪、折叠等不同的方法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汇报交流,并用自己获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时空,让他们经历“操作―发现―验证―总结”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经过,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会更灵活、精确、有据,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由此可见,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也决定了数学知识的呈现和设计要注意概念,从实际引入,将问题从实际提出,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电视,电脑,报刊杂志等媒体都可以从各个渠道,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不仅如此,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低估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尽量从生活实际中挖掘最适合学生的知识信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三、沟通纵横,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要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四、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

(一)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脑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认识能力,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萌发。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找出正方形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了边的特点;还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够规范,或表达不够正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这一特点,得到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学会了创新。

(二)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及开放性练习,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尽可能简捷的解题方法。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给出如下问题:“小明读一本180页的故事书,前3天读了全书的五分之一,照这样计算,读完这本故事书需要几天?”教师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结果学生相继列出下面四个式子(略)。上述多种解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解分数应用题的常用方法,而且帮助学生复习了其他有关的知识,收到了“精讲一题,带动一片”的效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激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它是创造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进行直觉思维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设计开放题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创造条件,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而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灵活、流畅、新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体意识;创新思维;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6

新课程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往的教师为中心变成了学生为中心。怎样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对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体意识体现了新时代对课堂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也是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创建和谐有序的课堂

高中数学探究性课堂的构建需要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秩序。和谐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之间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得到释放。其次,教师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因为民主、平等而放纵了学生,要收放自如,这样才能使整个探究式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有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秩序和进度,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分层次教学,关注差异性

分层次教学,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是构建高中数学探究性课堂的有效措施。分层次教学是指可以把教学内容、问题没置、作业布置进行分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对于层次低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层层深人。而作业的布置也是,不强求程度低的学生一下子达到高层次的水平,给他们没定一个目标.在完成他们自己的层次目标后进入下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在分层次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摘取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学习就更加有信心了。这种分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而不是整个学生群体,更加关注个性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切实以学生为中心。

三、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也是构建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重要措施。具体的作法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最好以十人以下四人以上为一小组,小组成员按其学习能力的高低合理地搭配,以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个小组中要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讲解员、问题员等,总之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对于组长可以教师任命,同学选举或者轮流负责。要求学生对每次的合作学习进行记录,组织安排好每次合作学习的程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突破自己,培养创新精神。在构建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的作用、组织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得新知,获得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四、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

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引导下的新课程评价有如下特点:

1.评价的目的――促进发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评价的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3.评价的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4.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5.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这样,创新性的教学才能得以展示和发展,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的主阵地。宏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又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课堂教学主体参与,才是真正地变革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彻底把学生从沉重、封闭、压抑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尽情地挖掘和表现自身创造性的潜能。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锻炼,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探究性课堂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平台。

探究性课堂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注的热点。探究性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深化学生的数学体验,养成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9

1 引进艺术,提高质量

所谓艺术作文就是把音乐、美术、体育、游戏、录像等视听艺术形式引进课堂作文教学。视听艺术形式给儿童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化的写作题材,有助于启迪儿童发散思维,引起儿童丰富联想。既能拓宽写作内容,又能活跃写作思路。课堂教学引进艺术作文,其积极意义是:①音乐、美术、体育、游戏、录像等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把它们恰当地引进作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儿童写作的情趣。②艺术作文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因而可以填补儿童直接生活体验的不足,有助于开拓视野,扩展题材,从而引发和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对新生活的追求,对新问题的思考。如某老师在教《蛇与庄稼》后,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仿写“环境卫生与人体健康”。写作前把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录像片断搬上讲台,使学生看到了一般情况下感觉不到的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随便叶痰与染上肺结核),从而引起学生对讲究卫生、净化环境的深刻思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意识。

2 激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

2.1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熟悉的生活。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2.2 尝试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3 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语言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学生习作,创新作文就在自主作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学生的神思飞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就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自己的独特创意,大胆想象就是创新的翅膀。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呢?

3.1 教材拓展延伸,进行想象练笔。小语教材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结合阅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进行想象练笔。如学习《凡卡》一文,让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中,学生在他人的想象中互相启发,拓展思路,编写了许多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自主作文的权利,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

3.2 借助插图,观察想象。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使插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想象的羁绊,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去推想插图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把插图作为想象的发端,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空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发展了想象力。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10

1.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2.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了小学实践活动“做数学”的内涵,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如在教完“人民币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我去买东西”,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不管是书上的,还是师生自行设计的,这样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紧密结合教材;重点是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类的活动一般安排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如二年级下册的《统计》,学生统计20分钟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统计的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

其次,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