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化学与技术十篇绿色化学与技术十篇

绿色化学与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7:45

绿色化学与技术篇1

一、绿色分析化学的特征

1)涉及范围比较大

绿色分析化学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作用范围非常广,无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大气、水体、土壤,还是给我们提供能量的各种食物以及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等。

2)研究对象复杂

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化学品多达1000多万种,在使用这样化学品的同时,它们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进入到环境中,从而使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面临着污染的危害。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存在含量极小,但是却给分离和测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技术手段多

在研究绿色化学中,所需要的分析方法和测量手段极其多,几乎涵盖了现有的所有分析化学的方法。

4)前沿性

目前对绿色分析化学的要求已经由传统的总量分析,逐渐发展到形态分析、结构分析以及原位分析,检测到的含量也越来越低。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的化学物质和材料不断被用于工农业的生产并排放的环境中,而对于许多新型污染物往往没有成熟的分析方法。因此绿色分析化学技术必须有一定的前沿性与超前性。

5)交叉性

绿色分析化学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各科学科的交叉,不但要应用现代科技分析化学的各项最新成就,还要引用其他各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加有效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二、采集以及前处理绿色分析化学样品的方法

绿色分析化学样品采集和前处理方法渐渐成为分析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采集与前处理方法的正确与否便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对于样品的采样可分为主动采样和被动采样,主动采样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被动采样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被动采样研究和应用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会更加关注一些中等极性、极性和离子性污染物的研究,着重是对一些新型污染物的研究。被动采样更加关注采样过程中是否能够保证质量及控制质量,使采样方法更加趋于标准化,争取在采样设备微型化、环境友好化、自动化等方面更上一层楼,使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稳定性有大的改善。

在样品前处理方面,固相萃取、加压溶剂萃取和微波辅助萃取等萃取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趋于完善,并成为标准的方法被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将更加成熟,纤维种类、萃取对象更加多样,分析成本大大降低,最终在环境监测实践中发挥作用;环境友好型的微型无溶剂萃取技术将会继续有所提高;还有纳米材料、免疫吸附、分子印迹和核酸适体等新技术的采用,将会极大地提高样品前处理的选择性和回收率;微型化、原位化和在线化趋势将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1)微波萃取

微波辅助萃取法也称微波萃取法,是一种新型的萃取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微波能量来提高溶剂萃取效率。该项技术主要是根据物质吸收微波能力的不同,使物质的不同区域受热不均匀,最终导致要萃取的物质从整个体系中分离出来,被介电常数较小的萃取溶液所吸收。与我们常用的萃取方法相比,该项技术具有以下优点:a.极性分子选择的多样性。极性较高的分子在萃取过程中可以获得较多的微波能,可以使其运动速度加快。B.萃取速度快。微波萃取中,盛放试样的器皿不吸收微波且大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微波直接作用在试样上。试样中的极性分子在微波场中由于高频极化引起介质热损耗而产生强烈的热效应,克服了传统的传导式加热方法温度上升慢的缺点。C.加热均匀。该项技术可以使均匀的微波场受热也均匀,从而不会造成试管的受热不均。D.高效。可以同时进行多个试样的萃取,效率高。

2)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以超临界条件下的流体作为萃取剂,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出特定的成分,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溶质在SCF中的溶解度随着SCF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在临界点附近,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大大的改变SCF中的溶解能力。进行SCF实验时,先使溶质溶解于SCF中,在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降低SCF的密度,使溶质在SCF中的溶解度有所降低,直到析出,最后变成气(C)、固(溶质)两相,从而实现分离。在这一过程中,固体可以分离取出,而气体萃取机则可以实现循环利用。

三、绿色分析分离富集技术

1)采用固相萃取或者固相微萃取技术

固相萃取是一种以柱色谱分离机理为依托,在分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试样预处理技术。与液相色谱柱相比,Spe柱一般开口,柱床较短,固定相粒径较大,因此柱效较低,仅适宜分离保留值相差较大的化合物,主要用于液态试样分析前的净化和富集。

固相微萃取是一项以固相萃取为基础,同时又拥有萃取富集及解萃优点的新型试样预处理技术。它就是利用一种特殊的分离装置,首先要把被测部分从样本中提取出来,然后结合色谱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2)膜萃取

膜萃取技术是现在我们常用的一种萃取技术,它拥有很多优点,不仅高效快速,而且还经济环保,现如今被广泛应用在液态与液态,气态与气态以及液态与气态分离的过程中。该项技术的原理主要是人工或使用天然的方法合成一种高分子薄膜,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来进行溶质与溶剂的分离和提纯。膜分离方法的驱动力主要是压力差(如反渗透法、气体分离法)、电位差(如电渗析法)、浓度法(如透析法)、温度差(如膜蒸馏法)及化学反应等。

四、绿色分析测试的方法

绿色分析测试的内容与以往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评价的方式的改变。传统分析化学的测试仅仅只是来测量元素所占的百分比以及化合物的总含量或总浓度。然而事实研究表明,污染物的毒性与否,跟它存在的方式、环境及生物过程密切相关。所以,要想对物质的化学环境属性做出正确的分析,首先就是要对其生存的环境和形态进行测定,然后进行分析总结,而相应的测试灵敏度高,速度快、准确性好的原位及形态分析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也是绿色分析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1)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在现阶段的生物化学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它是一种物质分离和测试的技术。该项技术主要原理是基于离子或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作定向运动,从而实现分离的目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是指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在细内径的石英毛细管中、离子或带电粒子基于淌度和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进行高效快速分离的一种电泳新技术。毛细管电泳高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电渗流的产生。电渗流也就是溶液受到外加电场的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流动的现象。

2)色谱分离法

色谱分析法是利用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物质系数、属性或一些其他特性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色谱分离法应用广泛,所包括的分离类型和具体的分离技术都有多方面的应用,同时该项技术检测方法也众多,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技术。若按固定相的几何形状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定相装在柱管中,流动相流经柱床使被分离物质分离后依次流出色谱柱的柱色谱法;另一类是固定于平面载板上,在流动相流动的过程中,当它经过固定相的时候,被分离后的物质便会留在固定相上的平面色谱法。然而气相色谱特别适合于挥发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所以在环境化学、石油化工、食品安全和刑侦分析等方面作为常规分析方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气相色谱与质谱的联合技术,能够在一次进样中同时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已成为强有力的分析技术。

3)中子活化分析法

中子活化分析法是活化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用一定能量的中子、反应堆或加速器,还有可能是带电粒子或者高能r光子来作为轰击粒子去轰击待测试样,然后来确定物质元素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中子活化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五步,分别是样品的采集、活化、化学放射分离、核辐射的测量以及最终的数据处理。该项技术应用广泛,可以适用于多元素的同时分析,同时它的灵敏度非常高,多用于大气颗粒物、工业粉尘、固体废弃物等中的金属元素测量。所以它在绿色分析化学方面,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分离出化合物中的各种元素,同时精确地对它们进行分析,这对于绿色化学领域无疑又是一大突破。

五、总结

绿色化学在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绿色化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所居住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绿色分析化学就是基于绿色分析化学的原理,试着在现有的技术上有所突破,研究出一些新型的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今后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就是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尽量少污染或者不污染,现在的企业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让人们放心的态度来做事,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污染的治理,要高度重视,最终给人类营造一个绿色的生存空间。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绿色化学与技术篇2

美国在20个世纪90年代将污染防治的问题提出,并在基本国策中添加了防止污染这一项,相继有污染防止法案出台,并在90年代中期国家环境技术战略向公众宣布。在几年之内,根据绿色化学研究性问题,美国化学会成立了专门讨论会等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并设立了一系列与绿色化工、环保相关的奖项,如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等。显示出了美国对绿色化学的重视程度。国内在国外的绿色环保化学进行得轰轰烈烈时,经过院士的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作为最后的议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也授权同意议题。讨论会“工业生产中绿色化学与技术”于1996年首先召开,《绿色化学与技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汇编》也在同一时间出版。“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反应工程”科研项目,也是中国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基础项目,通过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石油化工公司共同资助,于1997年启动。20世纪末在合肥,首次国际绿色化学高级论坛展开活动;并有杂志积极响应大会精神支持大会工作,如《化学进展》。还相继出版了“绿色化学与技术”专题报告等。在21世纪,我国不断的有可持续绿色化工议题被提上日程,这一领域有无数的研究者参加研究,进行交流学习,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绿色化工的技术动态

简单来说绿色化工技术就是通过对化学原理的应用和使用工程技术来减少甚至消除能够污染环境的物质,实现废物零排放,并建立友好环境。摒弃粗放的化工生产模式是化工企业的全新出路,即绿色化工,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全新的循环物质流动过程替换掉过去的“资源-废物”方式排放的流动过程。增加节水措施,提高谁的重复利用率等。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使环保型产品被研究出来,实现清洁生产,使三废排放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落后的生产工业要被逐步淘汰;使原材料消耗降低;通过提高化工废水处理设备质量、使设备成套化,来使得到化工环保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化学的绿色化”已被美国化学界列为迈向21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绿色化工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化学方面,例如化学的有机合成、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催化等。酿造、制药、造纸、印染等行业在滚动修订“九五”发展规划时,在规划中应逐步补充进绿色化学与技术的内容,我国国家科技部组织应该为此做详细的调研。使“九五”基础研究规划中含有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工作,并在同一时间内将科研工作安排恰当。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化总公司联合支持开展了“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反应工程”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为例,这是一种把导向性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较好的组织形式。

3.绿色化工的研究方向

对清洁硝化和还原技术展开研究,主要以污染问题严重的重要染料的关键生产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如红色基RG、红色基G等。清洁新工艺研究的开展、开发与工业化应用,使传统硝化与存在于硝基还原工艺中的重污染问题得到减少甚至消除,在技术方面支撑我国染料合成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向传统硝化和清洁化生产硝基还原工艺作出示范。环境友好性的催化技术,使以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在内的环境友好性催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研究与开发得到开展,与一些重要性药物关键中间体的生产相结合,使一些重要药物中间体在生产过程中的产生的重污染问题得到减少或消除,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友好手性催化技术得到发展,使手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得到建立,使我国手性技术的产业化得到不断发展,为以手性药物的发展为代表的我国药物合成工业做出贡献。清洁催化氧化新技术的研发,开展新工艺研究,主要方向为空气、氧气或双氧水为清洁氧化剂,发展新的体系与新的工艺,主要内容为:以空气、氧气或双氧水为氧化剂的清洁催化氧化,使传统工艺中的重污染问题得到解决,使以此为基础的系列精细化学品和药物合成的清洁化生产新工艺的应用得到良好的影响。对绿色化学农药的创制研究,使以绿色新农药创制为主要方向的筛选平台得到建立,使中科院化学口研究所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先导化合物得到开发,大力发展新农药品种的开发,以具有明确应用对象和开发前景的新化合物为优先选择。

4.结语

绿色化学与技术篇3

关键词:和谐发展;可持续;绿色科技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5302

1引言

从蒸汽机的出现,科技就开始拥有与大自然抗衡的力量,蒸汽机蔽天遮日的浓烟以及震耳欲聋的吼声是当时科技向大自然进攻的象征。从工业革命到现代社会,科技在人类的非理和欲望的驱使下,爆发了可怕的生态危机。其实,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样的思考:科学技术将何去何从?我们该怎样发展科学技术?该发展怎样的科学技术?而今,一种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原理相结合的绿色科技为科学技术发展道路打开了一扇绿色可持续之门。

2绿色科技的含义与内涵

绿色科技一词中的“绿色”,首先可以联想到的是绿色植物,代表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生命和生活,干净无污染。其次,借助全球通用的交通指示灯中绿灯的“绿色”,可以联想到“绿色”表示可以通过和安全可行。此外,社会上借用“绿色”一词的诸如有绿色食品、绿色生产、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生存等等,在这些词语中,“绿色”,是对整个科学技术活动的一种导向,而不是仅就某一门学科的性质、某一个定律的内容或某一项操作的功能来说的。总的来说,“绿色科技”大体上是指无污染、清洁、无害、可行、安全的科学技术。

“绿色”赋予绿色科技的内涵不仅是一个代名词,实质上它是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原理相结合,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中,将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原理渗透到人类的科技活动之中,按照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思想指导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并引导科技应用,规范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发展趋向于绿色科技的形态,绿色科技居于科技体系的核心,以实现科技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和谐持续发展。值得提醒的是,绿色科技指的不是零污染、零损耗的科技,而是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节能减排、安全可行、清洁无害的科学技术。

3绿色科技的特点与内容

3.1绿色科技的特点

发展绿色科技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科技与传统科技以及一般的现代科技有相同点也有区别。绿色科技是借鉴和汲取传统科技发展的错误经验而提出来,在当代先进的科技水平的基础上注入新内涵、新特点,主要有以下特点。

3.1.1生态效应

生态学本身仅是一门为了科学而研究的科学,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学的发展开始注重其应用性,越来越与其他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古代的农业生产虽然具有生态效应,但没有科技含量。传统的科技是环绕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科技。而现代先进的科技更注重的是利益与效率,缺少生态学原理的导向作用。绿色科技是在现代先进的科技支撑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引导科技的发展,具有生态效应。

3.1.2系统效应

正如技术哲学家埃吕尔认为,技术进步的最大问题是技术的相互关系和信息,发明并不具有头等重要的位置,头等重要的是结合多种技术的能力[1]。就此而言,绿色科技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增强其结合多种科技的能力,所以还必须借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原理,而系统科学正是这样的一种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综合了以上各门科学技术的系统方法、原理和技术,使绿色科技的发展更加完善。此外,绿色科技中蕴含的生态学本身就是一个追求整体观念的系统的科学。

3.1.3高科技蕴含

绿色科技需要高科技支撑,这是必要条件。比如在发展太阳能的产品中,解决产品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需要极高的科技水平。纵观眼前的科技引起的种种生态问题,大多数是因为科技发展的不成熟所导致。科技的不成熟可以归结到知识水平的不成熟,但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加深,科技发展也会朝着越来越先进的方向前进,高科技蕴含的绿色科技将是一片美好的前景。

3.1.4安全性

安全,是“绿色”赋予绿色科技发展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最高要求。科技就是一把悬在人类头顶的双刃剑,人类的非理总是存在的,即使是理性的行为也难免有失误。就比如核能的使用,处理常规能源,个别的失误造成的危害是有限的,而使用核能,一旦失误,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无限的灾难。现在世界拥有数万个核弹头,其威力相当于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一百万倍。如果发生核战争,其结果是人类文明的毁灭[2]因此,绿色科技讲究人类的人文关怀,注重人的生命安全以及生存安全,从源头上到过程最后到结果都必须安全第一。此外,其安全性也有赖提高人类的责任心和科技的认识水平。

3.1.5效益性

绿色科技的效益性指的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性。绿色科技仅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导向,终归到底,科技的发展还是要跟生产结合在一起,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科技都是依靠经济来支撑,绿色科技也不能除外。如果科技不能满足经济效益,发展绿色科技则无从谈起。不能单纯为了生态效益而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如果投入需要负增长的经济支出,那就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科技了。单纯地强调科技的生态效益,忽视其经济效益,将导致经济缺乏后劲,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由于缺少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的支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3]。

3.2绿色科技的内容

(1)网络科技。在信息社会,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不容忽视,互联网犯罪、个人信息被盗取、隐私被侵犯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建设绿色的网络科技环境不仅要加强社会的道德水平教育和法律制度的完善,还要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为广大网民建立绿色安全的互联网环境。

(2)生产科技。自工业革命以来,工厂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解决生产引发的污染问题,实现生产垃圾的循环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科技重中之重的任务。

(3)医学科技。有人说,医学科技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科技,可是,在现实医学科技当中,还存在一部分治标不治本,或者治愈病患之后会留下一大串后遗症或者副作用的医疗技术方法,比如化疗技术。因此,医学内的绿色科技就要求在治疗的过程、方法和手段中,注重人的整体性和生存的可持续性,杜绝危害人体甚至还会制造新问题的医学科技。

(4)生物科技。近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大量地被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可是,对于这些生物科技的安全性我们还缺少更深层次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生物安全、环境安全仍然困扰着我们,如转基因技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4如何实现绿色科技

4.1建立长期有效的绿色科技监控机制

有些科技在短期内真的会很快地解决了问题,但未来却会产生不良反应,如DDt的使用。因此,在绿色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绿色科技监控机制,对绿色科技的成果有长期的跟踪调查,能做到及时地评估,真正实现在利用绿色科技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同时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4.2提高绿色科技意识

提高民众的绿色科技意识是发展和推广绿色科技的重要前提,比如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应用固然需要技术本身的成熟,固然需要资金包括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也还需要人们有自觉地把垃圾分类再扔投的意识和习惯;否则,即或有了最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也是难以施展才能或是无能为力的[4]。在宣传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落实普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宣传。主要是因为它们是绿色科技人才发展的主要来源地,在人才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引导他们的绿色意识。第二,民间宣传。在民间要大力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声势的绿色科技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绿色科技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

4.3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绿色科技的贡献

发达国家掌握着少数且先进的科技资源,而广大的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又是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和重污染区,缺少先进的绿色科技对工业生产的导向与支撑。秉着“只有一个地球”以及“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的信念,各国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全球环境恶化的紧迫性,全力推进国际间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的交流,注重科技共享,注意各有利的技术系统整合,实现绿色科技的最优化。

4.4加强绿色科技研究力度

首先要加大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人才建设及科研资金投入,深入研究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类型,正确把握科学研究的方向和确定科技发展的项目。其次,在研究上要抓住核心力量,分析传统科技的弊端,完善绿色科技的整体性研究,提高资源回收的组织和技术。令人瞩目的是高效节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如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核能的安全利用),以上这些技术是绿色科技研究的重要项目,我们要抓住重心,为绿色科技开辟崭新的道路。此外,可以研究反绿色科技,目的在于揭示反绿色科技恶的产生、运行机制、对自然和人的侵犯带来的严重后果,以警世人[2]。总之,我们必须在政府的支持和法律的护航下,依靠科技和教育,深化科技发展模式的改革,提高绿色科技的研究力度,这样,绿色科技才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ellul,Jacques.thetechnologicalSystem,trans.byJouchimneugroschel,newYork,Continuun,1980.

[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绿色化学与技术篇4

关键词:绿色施工;推行

【分类号】:tU41

一、绿色施工的目的与意义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无霾天气的增加,人们不得不关注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建筑行业是资源消耗巨大的行业,也是污染严重行业,对其做出规范与要求,推行绿色施工,对于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施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这些内容,它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等内容。绿色施工减少资源消耗、有助于产生清净、清洁的环境,提高环境品质。

(二)绿色施工有利于建筑类企业实现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中国很多建筑商不太采取绿色施工技术,国家通过推广绿色施工技术,施工单位必然从思想意识上重视绿色施工,积极主动地运用适当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以系统的思维模式、规范的操作方式从事绿色施工,实施绿色施工,必须要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建筑类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三)绿色施工是有助于建筑类企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企业效益。建筑业能否抓住未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国家战略,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加快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入手,核心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绿色施工的引入,有助于企业加快转变发展观念、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势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派生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二、绿色施工推行存在的问题

实施绿色施工是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的大形势下,中国建筑类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绿色施工在推行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以下主要探讨一下绿色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绿色施工还没有形成文化。绿色施工是绿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文化的深入,才会形成相对应的基础设施、技术、制度,通过教育、培训、再教育、再培训,重视塑造施工单位的绿色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生态价值观,自动自觉地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和措施,大力投入研发资金,研究绿色施工企业的技术保障。

(二)绿色施工的技术难题企业还不能很好地克服。绿色施工应该使用绿色施工技术,对于很多建筑企业,尤其是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显著的来说,没有专项资金研发技术,引入技术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多企业为寻短期利益,不引入相关技术,也就没有办法实行绿色施工。

(三)相关支持政策和监督措施不够到位。中国很多的建筑企业还存在大量的不良现象:建筑工程承发不规范,建筑类企业不通过改进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筑工程项目盲目压价,利润空间下调。而政府有的不作为,有的想作为但是缺乏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没有可以执行的统一标准。我国建设管理部门主要还是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对于绿色施工还没有明确、系统、科学的评价机制、执行政策、监督机制。

(四)企业管理水平转型成本太高。中国经济发展快和热,使得建筑类企业产生数量多,普遍存在人员素质遍低,管理粗旷化,施工比较随意,技术不成熟,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没有实现,推行绿色施工,必然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培养绿色施工的人力资源,必然导致成本上升,那么建筑类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下降,从而会不愿意推广绿色施工。

三、绿色施工推行的对策

鉴于绿色施工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加强公众对绿色施工的认知、加强招投标阶段的控制、政府设置绿色推动机制等,建筑类企业应该从绿色管理、采用新施工技术、实现清洁生产、使用绿色建材、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去推行绿色施工方案。

(一)政府设置绿色施工推动机制,加强绿色施工的推广和宣传。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的法规标准和制度。我国的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良好。建设部出台《绿色施工导则》仅仅是一个开端,还属于导向性要求。相关绿色施工法规和标准都还没有跟上,尤其量化方面的指标,比如能耗指标。一方面要在推进绿色施工的实践中,及时总结地区和企业经验,对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进一步量化,并逐步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使绿色施工管理有标可依。另一方面,研究建立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绿色施工责任制及社会承诺保证制度,促进各方主体在绿色施工中自觉落实责任,形成有利于开展绿色施工的外部环境和管理机制。政府应该以绿色施工为切入点,通过资金补贴、激励措施,鼓励建筑类企业实现绿色施工。

(二)建筑类企业重视绿色施工管理和人才培养。促进绿色施工推行,政府应该导向,关键还在于建筑业企业。建筑类企业要依靠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各方企业,加强绿色施工的技术和管理创新,把绿色施工理念真正贯穿到施工全过程。例如绿色施工方案的合理优化,绿色施工的评价管理以及各项技术控制措施等等,都需要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丰富,积累技术和经验。建筑业企业要着力于积极采用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研发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实力。在施工过程中,封闭空间、减少沙尘和噪音,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减少对于外界的干扰和环境的污染,科学设计、合理科学施工。绿色施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建筑类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再教育:加强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建筑工人分类培训,使广大工程建设者尽早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工程建设实践,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果,切实做到“四节一保”。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实施绿色施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绿色施工既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也放远未来,造福后代,节能、节材、节水、减噪,减少垃圾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强力推进绿色施工,制定绿色施工的政策与措施,引导建筑类企业主动推行绿色施工,全面推进绿色施工的管理、技术,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和绿色水平提高,从而促进城市环境秩序良好发展,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为玉.浅谈绿色施工理念[J].价值工程.2012(31)

绿色化学与技术篇5

关键词:绿色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自从“十二五”以来,我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使绿色施工成为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绿色施工技术不仅综合体现了管理观念、成本控制意识、科学发展观、环保思想等,而且还是一门复杂性、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将绿色施工技术合理的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是建筑行业实现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绿色施工技术的概念及原则

(一)绿色施工技术的概念

绿色施工在建筑工程中不仅是一个施工过程,而且还是由一系列施工环节相互紧密交织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对于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建筑施工技术基础之上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更加明确的阐释和描述。绿色施工主要是以环保理念为指导,将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益和施工资源消耗等项目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这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施工过程。而绿色施工技术主要是指将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施工资源等,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充分的利用,突出环保理念,尽力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和能耗,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实现油、电、水的降低,减少建筑垃圾和噪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而且还有效缓解了发展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

(二)绿色施工技术的原则

绿色施工技术的原则主要包括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细化原则。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需要将各种施工技术的运用进行精细化,尤其是对于绿色施工技术而言,更要将每个施工环节和施工步骤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针对每部分进行细化管理;其次,优化原则。在使用绿色施工技术过程中,需要对设计方案和设计规划进行优化,对施工过程的各个方面实现优化,例如技术环节、环保环节、能源环节、资源缓解、经济环节等,从而实现绿色施工的目标。

二、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本文从绿色施工管理、环保理念、资源节约这三方面对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绿色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目前,由于绿色施工还没有在我国建筑行业进行普及,因此还并没有实现系统综合的目标。在进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要树立起“绿色施工”的施工理念,为了能够充分保障绿色施工的有序性、有效性,建筑企业需要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定,促使企业对于我国“节能环保”的号召响应,由被动变为主动的状态,促进企业绿色施工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对此,在绿色施工管理方面,建筑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绿色施工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绿色管理制度以及绿色施工目标,明确责任人,将项目经理作为首要责任人,主要负责组织绿色施工和实现绿色施工目标,并确定绿色施工的监督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在绿色施工过程中,应该实施动态管理,对施工的各个阶段加强监督和管理,例如施工规划、施工准备、材料选购、施工现场、工程验收等。管理力度和管理质量的不同直接决定着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效率。所以,只有加强绿色施工管理,在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绿色施工技术的效率。

(二)环保理念在绿色施工技术中的应用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有水污染、噪声、扬尘、光污染等。因此,在绿色施工过程中,应该树立环保理念,尽力降低施工对城市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其中,扬尘被视为有形的污染,对空气、环境和人体的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施工现场应该对扬尘进行合理的控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扬尘进行严密的封闭,防止扬尘出现在环境之中。同时,对于容易产生扬尘的地方,应该先对积尘进行清理,然后进行洒水;而噪声被视为一种无形的环境污染,对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因此,施工人员需要采用低振动、低噪音的设备,充分保障施工现场产生的噪音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施工现场的水污染一般都来自于废水和污水,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施工废水进行建工处理后进行循环利用,将污水的排放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保证对地下水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包括有环保,而且还包括这资源的节约,需要将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促进建筑工程的绿色发展。

(三)资源节约在绿色施工技术中的应用

将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之中,还体现在节约资源,降低资源消耗量的方面上,这不仅对资源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是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基本要求。施工人员应该提高施工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材料的剩余量,争取一次装修到位,避免第二次装修,从而节约施工材料。对施工现场的生活用水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将废水、污水、雨水采用分流的方式进行排放。对于施工现场的搅拌用水和养护用水应该制定相应的节约措施。电能的利用制定节约规划,使用国家或行业推荐的高效、节能、环保的施工设施和设备,并做好养护工作。施工现场的道路应该严格按照临时性道路和永久性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对施工现场的道路进行合理的布局,尽量减少土地的占用量。控制好施工现场的垃圾量,做好垃圾回收的措施,加强垃圾回收的再利用,例如利用回收的垃圾生产再生骨料、环保型砖块、对基地进行加固处理等。对于不可再利用的建筑垃圾,应该收集到封闭式垃圾站进行科学的处理。

结束语:

将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之中,不仅是时展的要求,而且还是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资源紧张的局面。绿色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能够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对于现代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性质上来说,绿色施工技术并不是区别于传统施工技术的现代新技术,而是涉及到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因此,要求施工人员需要坚持绿色施工理念,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创新,实现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房琳.房屋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2]王应武.分析目前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4,(52):55-55,56.

[3]李娟.谈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与管理[J].山西建筑,2013,39(34):199-200.

绿色化学与技术篇6

摘要:

介绍了2015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总结了2015年在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等方面的成效,分析了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从绿色防控、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统防统治以点带面简述了“十三五”时期病虫害防控工作思路。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十三五”

2015年全国各级植保机构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贯彻“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按照“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以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努力提升科学用药水平,防治成效十分显著,达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为害,重大病虫不造成重大损失”的总体目标,为全国粮食连续“十二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也应开好局、起好步,主动调整重大病虫害的防控策略,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12015年病虫害发生概况

据统计,2015年全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44648.95万hm2次,比上年减少3041.52万hm2次,减少6.38%。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分别是,蝗虫发生面积439.55万hm2次,比上年减少25.56万hm2次,其中东亚飞蝗发生120.02万hm2次,亚洲飞蝗发生2.18万hm2次,飞蝗发生8.98万hm2次,农区土蝗发生151.48万hm2次,农牧交错区土蝗发生156.89万hm2次。黏虫发生面积545.76万hm2次,比上年减少6.05万hm2次,其中小麦黏虫发生71.86万hm2次,玉米黏虫发生415.73万hm2次。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6435.06万hm2次,比上年增加214.35万hm2次,其中小麦条锈病发生193.03万hm2次,小麦赤霉病发生610.69万hm2次,小麦蚜虫发生1699.41万hm2次,小麦吸浆虫发生160.74万hm2次。

水稻病虫害发生8899.36万hm2次,比上年减少477.60万hm2次,其中,纹枯病发生1754.89万hm2次,稻瘟病发生523.45万hm2次,稻飞虱发生2298.95万hm2次,稻纵卷叶螟发生1551.43万hm2次,二化螟发生1375.99万hm2次,三化螟发生143.75万hm2次,大螟发生184.62万hm2次。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7831.66万hm2次,比上年增加375.58万hm2次,其中,玉米大(小)斑病发生815.09万hm2次,玉米螟2279.53万hm2次,玉米丝黑穗病130.26万hm2次。马铃薯病虫害发生面积574.68万hm2次,比上年减少102.61万hm2次,其中,马铃薯晚疫病发生181.46万hm2次,比上年减少32.29万hm2次。棉花病虫害发生面积1224.05万hm2次,比上年减少364.25万hm2次,其中,棉蚜发生218.42万hm2次,棉红蜘蛛发生152.77万hm2次,棉盲蝽发生163.80万hm2次,棉铃虫发生284.82万hm2次。油菜病虫害发生面积795.84万hm2次,比上年减少85.90万hm2次,其中油菜菌核病发生315.27万hm2次,油菜霜霉病发生144.67万hm2次,油菜蚜虫发生214.96万hm2次。

2工作成效

2.1重大病虫可持续治理成效显著1)蝗虫可持续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各级植保机构认真落实《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全面贯彻以生态控制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应急化学防治为补充的蝗灾可持续控制策略,积极开展蝗区数字化勘测,大力推广微孢子虫、绿僵菌等生物防治和牧鸡(牧鸭)等天敌保护利用技术,使长期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蝗虫的现状得到有效改善,绿色防控技术治理蝗虫的覆盖率达到40%以上,蝗虫发生程度明显降低,中哈边境地区连续8年未发生蝗虫相互迁飞为害现象。2)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根据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使用“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防控策略,重视小麦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通过压缩越夏区小麦的种植面积、在秋苗发病区推广拌种技术等措施,截至2015年已连续11年将条锈病的流行面积控制在350万hm2以下。3)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强度得到持续控制。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大力推广稻田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实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联防联控,根据水稻“两迁”害虫的发生特点和迁飞规律,实施“华南稻区加强中、后期防控,减少迁出虫量;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压前控后;西南稻区适期防治;北方稻区强化后期防治”的分区防控策略,取得良好效果,有效减轻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强度。

2.2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成绩明显从2007年开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全国各地植保系统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绿色防控的理念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绿色防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示范面积不断扩大,应用作物种类不断增多。截至2015年,全国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超过1200个,集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144种,核心示范面积达到733.33万hm2次。1)绿色防控示范应用作物种类不断增多。最初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只在少数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上开展,2015年,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作物已扩大到主要农作物,涵盖了重要的口粮和大多数特色优势农产品,其中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示范区涉及10大作物,蜜蜂授粉涉及13种作物。2)绿色防控示范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绿色防控示范范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全覆盖。其中,农业部支持的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示范区218个,蜜蜂授粉示范区28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84个。到2015年底,全国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已达到6666.66万hm2次,占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的28%、防治总面积的18%。3)绿色防控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2015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全国性的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颁发绿色防控高级师资证书362人。通过绿色防控示范带动作用,全国新创绿色生产标准化基地760个,总面积达840万hm2,对接龙头企业2136家,带动农户1804万个,增加农民收入11亿元以上。

2.3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亮点突出2015年,农业部在各省继续安排建立218个示范区,在水稻、小麦、花生、蔬菜、水果等10种作物上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工作。在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种作物上,安排建立28个示范区,开展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工作。各地植保部门细化实施方案,争取多方支持,强化指导服务,加强技术培训,突出了工作亮点。1)集成了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各地通过融合推进试点,综合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绿色技术,集成了适合当地的60个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为农药零增长行动提供了技术支撑。2)化学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据统计,在各绿色防控示范区,粮食作物普遍减少用药1~2次,经济作物普遍减少用药3~4次,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30%,示范区天敌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3)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据调查,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区平均增产可达8%以上,每667m2增加效益150~200元。此外,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区油菜平均增产10%以上,草莓、番茄一般增产12%以上,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约30%。通过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带动了一批统防统治组织发展,推动了大面积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

3存在问题

尽管目前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全国范围内仍有不少地区的病虫防治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1)重大病虫防控能力依然不足。植保队伍不稳、人员减少,长期存在的防控器械落后、一家一户各自防治为主、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现象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国家补助防治重大病虫的经费零散化,起不到应有的政策引导作用。2)绿色防控缺乏资金支持和扶持政策。绿色防控相对于化学农药,存在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大、防治效果低、作用时间慢等特点,国家没有出台专门扶持绿色防控的政策,财政也没有实施绿色防控补贴和专门经费支持,普通农户主动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动力不足,大面积推广应用还存在难度。3)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存在困难。普通农户一般只关心防治效果和防治成本,专业化防治组织怕承担风险,主动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动力不足,推进的力度不够。4)新病虫、新情况不断出现,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机制创新动力不足,生产上新出现的病虫害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脱节等现象还仍然存在。

4“十三五”时期病虫害防控工作着力点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三五”时期,仍要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调整优化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各级植保部门应紧紧围绕中央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绿色防控、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为着力点,做好“十三五”时期病虫害防控工作。

4.1继续推进绿色防控工作绿色防控符合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病虫害防控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重要措施。“十二五”时期,绿色防控在技术研发、模式集成、示范区建设和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要继续在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上下功夫,注重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的融合发展,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形成更多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全生育期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同时,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探索建立市场与品牌对接、企业和基地联合的绿色防控推广新机制,不断提高绿色防控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应用比率。

4.2更加注重病虫害防控科技成果转化在“十三五”时期,加快病虫害防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科技与防控技术发展结合的通道,对于病虫害防控工作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各级植保部门要积极响应、乘势而为,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主动引导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相互对接,推动病虫害防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广防控新理念、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为发展现代植保注入强大动力。

绿色化学与技术篇7

[关键词]绿色物流;物流技术;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023-02

绿色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物流也由此产生。伴随着绿色理念与技术的推进,保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焦点,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绿色物流倡导绿色制造、绿色消费、资源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21世纪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和焦点。实施绿色物流发展策略,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对绿色物流的深入剖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Logistics)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目前学术界就这一概念的内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布鲁尔、巴顿等学者的研究认为,绿色物流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与环境发展相协调的高效物流运输配送系统,强调在物流全过程中追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合成目标。[1]我国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规定,绿色物流是指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配置。包括物流作业环节的绿色化以及物流管理的绿色化两个部分。其中,物流作业环节的绿色化强调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而物流管理的绿色化则重点从资源节约和环保视角出发,包含供应链上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和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同时,绿色物流秉持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倡导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合理化、技术先进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2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2.1全社会的绿色物流理念尚待普及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大力倡导和实施绿色物流,纷纷出台众多环境保护法规及政策来规范与扶持本国企业。例如,德国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等超过1800项;英国、德国确立的环境管理体系,后来成为iSo14000系列标准的蓝本;欧盟推出了weee指令等。[2]然而,我国全社会的绿色物流理念仍很淡薄,一方面,政府的绿色物流理念尚未确立,决策部门难以制定出绿色物流的整体发展策略,缺乏发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企业只把绿色物流看做一种理念,短时间内不可能为企业带来任何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同时消费者的绿色物流意识也缺乏,无法通过消费行为来激励企业实施绿色物流。

2.2政策法规和行业制度滞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法规和政策,但致力于物流行业的法规和政策还很缺乏,总的来说,我国缺乏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实行强制性环境监管的能力,缺乏对物流企业的有效监管和控制。此外,作为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标准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由于我国物流业统一的标准尚未确立,这会造成难以对物流企业进行清晰的界定,企业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同时,我国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行业标准,但统一的国家标准少。我国的物流标准与国际上认定的物流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

2.3绿色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高度的信息化是绿色物流发展的首要条件。物流自动化系统,物流管理软件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全面改进和提升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但在我国,绿色物流技术仍在起步阶段,eDi、RFiD、GpS、GiS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开发滞后,智能化技术装备的普及率不高,缺乏必要的公共绿色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2.4绿色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绿色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尚未拥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网络,不能实现配送优化和运输合理化,对现代物流技术应用不够。另外,物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粗放式经营、设施建设滞后且不配套、物流格局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制约绿色物流业的发展。

2.5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匮乏,绿色物流技术研究薄弱

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通晓现代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但目前受物流经济的影响,企业精通物流技术和宏观物流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匮乏,高校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理论学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国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屈指可数,企业在物流技术研发上的投入甚少,导致绿色物流技术研究举步维艰。

3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3.1确立发展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

发展绿色物流,乃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国应尽快确立发展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提高全社会绿色物流意识,构筑绿色物流的发展框架,尽快完善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立法的角度为绿色物流保驾护航。对实施绿色物流的企业,政府要通过“绿色补贴”予以奖励;对于破坏环境资源的企业,政府要给予处罚。此外,政府还应提高资源税比重,逐步征收环境保护税等,以推动物流企业的绿色化建设。

绿色化学与技术篇8

[关键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策略

长期以来,技术创新被人们误读为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随之而来的就是错误地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当作技术创新的目标,使得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生态与社会效益,全球资源与环境都受到了恶劣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其负面影响,必须致力于不断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旨在克服传统技术创新的片面的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积极倡导在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中纳入生态追求和社会效益。因此,有必要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深入探讨,从经济性角度出发证明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并为企业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献计献策。

一、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

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或技术创新生态化。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倡导在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中纳入生态追求和社会效益,使这两者和经济效益一起,成为技术创新的综合指标。

就其基本内涵而言,目前我国的专家学者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钟晖和王建锋在《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中提出的,主张把绿色技术创新定义为“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使其不受污染的产物”,主张把以环境保护目的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绿色技术创新。二是张庆普在《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中提出的,主张把“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以提高企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作为主要目标。这样,绿色技术创新就与以往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产生了本质的区别”。三是陶建宏、王京芳和张蓉在《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一文中提出的,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将环境保护新知识与绿色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的活动”。四是甘德建和王莉莉在《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一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形式》一文中提出的,把绿色技术创新定义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意识创新的总称”。

二、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

(1)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尽管绿色技术创新在短期内付出的成本要高于传统技术创新,但是其拥有的利润长期性和永久性,是传统技术创新所不能比拟的。

经济效益是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对企业来讲,放弃传统技术,转而开发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占据未来市场的领导地位,使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和长期的利益保障,另一方面,又可以节约原本传统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一些成本。

(2)提升企业价值与形象。每个企业的内部文化与价值观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其追求自身形象在公众面前的塑造这一点则是相通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谋求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与社会效益是否会受到恶劣的破坏更加重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这就表明,当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和环境的安全,当环境保护在全球成为焦点时,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和维护自身形象而坚持不懈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2.外部因素

(1)政府政策导向。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各级政府对待技术创新采取何种态度和措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实践表明,政府的政策导向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等。不论是目前我国在专利法和专利制度上的产权激励,还是在资助、补贴与税收优惠等方面的经济激励,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进行。

(2)市场竞争激励。市场竞争激励是绿色技术创新自发实现的一大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市场竞争机制的检验,就不能保证社会资源有效率的配置;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就会失去继续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动力。因此,无论是用绿色技术创新替代传统技术创新,还是绿色技术之间的替代转换,市场竞争激励因素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斯托尼和勒眉特曾对比利时12个产业的41个大企业的131个创新项目的进行调查。资料显示,在所有调查项目中,一共有64%的创新项目属于反应型,而其中36%的创新项目则属于主动型。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表明,数据中64%的反应型创新项目正是在面临市场竞争下产生的。这一研究表明,当企业在面临国外企业大规模进驻,当企业处在国内市场遭受外企不断抢夺,以及出口遭遇他国绿色壁垒的双重威胁之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将迫使企业奋起自救。于是,绿色技术创新的课题将被迅速提上议事日程。

(3)社会需求拉动。企业自身的价值判断受制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当整个社会对于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带来的生态效益有着强烈需求时,这将成为企业价值选择的重要依据与拉动力。在我国,绿色需求逐步成为普遍存在并且不断增长的需求热点。

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策略

1.积极开发环保型技术人力资源

绿色技术创新首先必须坚持积极开发环保型技术人力资源,应该加大绿色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由于我国的技术创新片面地、单一地把经济效益作为惟一指标,导致社会和生态效益被无情地排除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外。这就使得宝贵的环保型技术人才在企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不断流失。同时也导致企业对环保型、绿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减少。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企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轻视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改造的观念。

因此,我们必须引导企业从观念和管理上不断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不断加强绿色企业文化建设,把绿色环保的理念灌输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创新,逐步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由于企业的文化既来自设备装置、广告等外显性事物,更来自于企业的内在素质和精神,因此必须从全方位加强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为企业的环保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2)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在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中,人才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轻视人力资源投资的错误观念,应该树立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性大于物质资本的意识,促使企业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资本投资。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为了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绿色环保软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加大将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把教育培训和人事制度结合起来,将绿色绩效与员工薪酬挂钩,注重双管齐下,从人才的培养上有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制定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实践探索,有效地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复合机制体系。在这个复合机制体系中,必须包括外部激励机制、内部动力机制、自身能力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多种有效机制,并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制定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战略,进行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绿色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有利于形成绿色技术产品的开发过程管理体系。

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企业必须牢牢把握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这个关键,一定要坚持以下两种制度创新:

(1)排污权交易制度创新。为降低排污权交易中各种交易成本,应设立排污权交易中介机构,提供交易信息等服务。还应通过制度创新,实行政府提供免费信息服务,以及适当减免监督与执行的费用。对积极减排、积极出售排污权的企业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让企业真正成为排污和治污的主体。

(2)企业自身能力机制创新。企业应通过发行企业股票、债券等各途径解决绿色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并实施财务成本的严格控制,确保成本回收和资金良好运营。同时,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加强技术培训。部分企业可成立企业内部培训中心或相关部门,提高员工技能水平,还可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不断优化完善自身能力机制。

3.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信息会计基础化

由于单纯质化而非量化的指标,一般很难起到激励的作用,企业应实现自身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的会计基础化。完善三大报表的账目分类,尽可能使用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绿色技术创新信息。对于确实无法进行定量反映的信息,可以编制报表附注、绿色技术创新情况说明书等辅助报表,或者适当使用文字表述的方法来披露,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的量化记录。

4.切实推行现代企业微观生态经济管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始终要密切关注和自觉遵守有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令。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企业领导的议事日程,经常进行讨论与监督检查。任何基础或重大项目技术创新的环保工作都需要有专人对其负责,做到责任到个人。此外,要强调建立内部生态经理制和环境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绿色技术创新全过程中加强环境审计,从而推行绿色管理。例如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生态环境管理机构自成体系,泰州炼油厂基本建设及重大技术措施项目的环保都配有一名副厂长分管等,都充分体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绿色管理理念。

四、结语

从工业文明至今,传统的技术创新已经给人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然而,人类文明必然要发展,我们无法从根本上舍弃技术创新。而目前方兴未艾的绿色技术创新,应该是突破这一人类工业技术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进行文献梳理的同时,探讨了一系列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希望能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实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丁丹.论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3-5

[2]钟晖,王建锋.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J].生态经济,2000(3):41-4

[3]张庆普.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1(3)

[4]陶建宏,王京芳,张蓉.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4,(6)4

[5]甘德建,王莉莉.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一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形式[D].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6]钟祖昌,陈功玉.略论生态技术创新[J].企业技术进步,2003(5)

[7]万迈.绿色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江南论坛,2004(11)

[8]艾志红.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性规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9]李锐锋,罗天强,黄涛.湖北省中小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技术创业月刊,2006(8)

[10]田文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例证分析――以大连市为例[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

[11]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31

[12]陈国玉.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13]朱益新.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7:65-66

绿色化学与技术篇9

一、绿色开采对采矿工程的应用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践行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针对采矿工程而言,应用绿色开采技术发展采矿工程业,是在实现发展采矿经济的同时降低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与基本保障措施。结合采矿工程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绿色开采技术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人们对各类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渐提升,这便加速了矿产资源开采与利用的集中性,并且在人们传统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与滥用开采技术的影响下,使得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影响,加速了矿产资源枯竭现象的到来。而绿色开采技术,是在充分结合矿产资源开采工程基本特点的情况下对传统开采技术的变革与创新,在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目标的同时科学的降低采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绿色开采技术是采矿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体现,有助于提升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度,推动各类矿产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显著提升。所以,绿色开采是采矿工程适应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的主要模式。

二、现阶段采矿工程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土地资源方面采矿工程对土地资源造成的破坏与影响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与系统性,例如,水土流失现象,土地沙化现象等等,这都会给土地资源的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对这些现象进行有效的整治与维护,不仅会对开采区域的土地资源造成损坏,还会波及周边地区的土地资源,甚至会引发地表坍塌等问题,由此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致命性的破坏。所以,强化采矿工程中的绿色开采迫在眉睫。

(二)水资源方面在发展采矿业时,必定会对采矿区域地下含水层的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破坏,这会导致地下水量的明显增加,从而使得区内环水位与地下水的下降,对地质水文条件造成影响与改变。在具体的采矿工程开采过程中,如果开采技术与开展方式缺乏合理性与可行性,必将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些破坏影响将直接作用在地下水资源方面,加速水资源干枯,甚至引发土地沙化等问题。一旦地下水资源遭受到破坏,会直接影响当地水资源的整体健康程度,由此直接威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三)大气环境方面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问题,并且同土地资源与水资源方面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大气环境方面的污染具有强烈的整体性特点。例如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等,二氧化硫不仅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还会威胁开采人员的身体健康,甚至引发瓦斯气体,增大了采矿工程的危险指数。所以,采矿工程中应用绿色开采模式是降低采矿业对大气环境破坏程度的重要措施。

三、有效提升绿色开采在采矿工程中应用优势的相关策略

(一)保障绿色开采技术的合理选择与科学应用1、矿山开采技术矿山开采技术,主要是应用在矿山开采中的采空区填充处理方面,应用矿山开采技术,既能保障矿产排放量的有效降低,还能降低开采施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矿山开采技术的实践操作中,主要是将矿产利用机车的模式进行运送,利用顺槽填充输送带的方式对矿产资源进行运输操作。在科学的矿产筛选技术的作用下,实现对矿产资源的筛选与分类,确保各个层次的矿产资源均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降低矿产开采过程中地面沉降现象的发生概率。2、保水开采技术保水开采技术是采矿工程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技术类型。应用绿色开采技术,能直接推动矿产资源开采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升矿产资源开采效率与质量。保水开采技术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地下水的保护与地上水的保护。一方面,在特殊地面灌浆技术的作用下对地下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避免因上覆岩层的断裂而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相应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开采习惯的合理性进行考量,加强矿产资源开采制度的完善与优化,强化开采技术的科学选择与管理,提高开采技术的应用效果,从而降低对地表水的污染与影响,最大化的提升矿产开采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完整性,提高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性。3、勘探开采技术勘探开采技术是对采矿工程技术变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能满足当下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能在开采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降低采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勘探开采技术,主要是对地面灌浆技术与采矿技术进行科学的结合,实现保护资源的根本目标。由于传统式的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缺乏对水文环境的有效保护,所以导致采矿区域及周边区域的地下水质量出现了明显的恶化,而勘探开采技术则能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的处理,促进水资源保护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科学提升矿产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率发展采矿工程无可避免的会出现大量的矿产废弃物,如果利用绿色开采模式,则能对这些矿产废弃物进行科学的综合利用。例如,通过对尾矿进行提炼,能获得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金属元素,由此提高采矿工程的整体效益。通常情况下都认为尾矿不具有开采价值,但是在科学技术的保障下,尾矿不仅能提炼出其他元素,还能应用在建筑行业的材料方面,有助于建筑材料成本的降低,还能充分保障建筑材料的质量与性能。

(三)重视绿色制度环境的充分营造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绿色开采模式,需要科学的绿色技术与完善的制度体系进行保障与支持。应用绿色开采模式,不仅能保障采矿企业的健康发展,还能促进人们生产环境的改善。针对开采企业而言,绿色开采技术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升开采企业的综合效益,所以需要企业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采矿工程,另一方面要重视绿色制度环境的有效营造,增强开采企业对绿色开采的认知与执行力,保障采矿工程绿色发展模式的有效开展。

(四)重视安全生产能力的提升提升安全生产能力,也是践行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方式。提升开采工程中安全生产能力,能保障各项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实现发展采矿工程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首先,要对开采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隐患与潜在威胁等问题进行充分的排除与解决。另外,要重视开采过程专业性与规范性的提升,增强开采过程的安全性,给绿色开采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绿色化学与技术篇10

当今社会对煤炭能源的多元化需求,推动了现代煤矿开采与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更新。随着煤矿资源的规模化开采,由于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质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等影响问题愈加凸显。现代社会环保理念的深化,衍生了煤矿资源绿色开采技术的研发。坚持科技创新,探究与落实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实践应用,是实现现代煤矿安全开发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保障。

关键词:煤矿开发绿色开采技术探究实践落实

当前形势下,地下矿井开采仍然是当今社会获取煤炭资源的重要形式和主要途径。煤矿开采技术的提高,推动了煤炭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开采技术与管理措施的不完善,也造成了煤矿周围地质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给煤矿开采的稳定运行及地面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隐患。现代社会环保理念的强化,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研发基垫了氛围。新时期下,科学认识和分析煤矿开采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综合探究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实践和创新,是现代煤矿资源可耻学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保障。本文针对煤矿开采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绿色开采的内涵特征:

绿色开采是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院士基于现代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效益相结合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矿产资源开发的一种现代开采模式理论。

绿色开采的内涵是针对现代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为了避免和减少矿源开采对地质生态环境造成的相关污染或破坏,灵活运用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构建实施的一种能够促进矿业资源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运行的矿产开采技术。

从理论上看,绿色开采遵循了循环经济中的绿色工业原则,体现了现代矿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开采技术的目标特点是为了促使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实现资源开发的最高效,生态环境影响的最低限,优化矿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性能。绿色开采是现代矿产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技术特征。

煤矿绿色开采,是从资源开采的角度防止或尽可能减轻煤炭开采生产对地质生态环境以及其他相关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取得煤矿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主要应用于:运用绿色开采技术减轻矿采活动对地下水文地质环境的破坏;运用绿色开采技术实现煤矿开采活动对地表岩层生态环境的扰动;运用绿色开采技术实现矿山废弃物的资源再回收利用,实现煤矿经济的良性循环。

2.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与污染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煤炭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煤矿开采的规模化运行,受开采技术及生产管理的局限性影响,煤矿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导致了很多严重的地质生态问题,由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表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

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矿井开采导致的采空区顶板岩层坍塌沉陷,对煤矿地表的土地资源及建筑物破坏严重,同时,井下开采出的矸石山等固体废弃物也占用了煤矿周围的大量土地资源,露天煤矿的开采则以直接挖损和土场外排占用土地,造成大量农田被破坏,土地沙漠化,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态活动。

2.2对地下水文结构的破坏和污染

煤炭资源的开采,往往是在地下水文地质结构系统以下进行实施,受开采技术需要,必须进行大量的防水与排水工程施工,人为造成的导水疏干系统破坏了地质含水层结构,影响了地下水资源的再循环,造成地下水供水水源严重干枯,导致地表河川径流量减少,同时,煤矿开采还可能对地下河等水系结构造成污染。

2.3对大气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影响

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矿井开采排出的大量煤层天然混合气体,采空区的瓦斯抽放以及煤矿煤层自燃造成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大量毒害气体,往往会对煤矿周围的大气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降低了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与浓度对比,导致温室效应或酸雨现象产生,严重破坏了煤矿资源周围的大气环境和自然气候变化。

3.煤矿实施绿色开采的意义

绿色开采是现代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趋向。煤矿资源的绿色开采,是现代社会环保理念下,提高煤炭生产运行效率、维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技术保障。煤矿实施绿色开采技术,对于促进现代煤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运用煤矿开采过程中产出的大量矸石,废土等固体废弃物,作为充填材料、建筑材料制作等综合开发,有利于节约农田土地资源,实现废弃矿物资源的再利用。

3.2运用绿色开采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煤矿生产,有利于对煤矿周围地质的地表水体、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有利于保障煤矿地下水文地质系统循环供给的稳定。

3.3推行煤矿绿色开采技术,对煤矿内的混合气体实行合理的排放与回收再利用,有利于净化大气自然环境,减少酸雨危害以及温室效应发生,平衡煤矿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

4.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实施途径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保水开采技术,建筑物下采煤与离层注浆减沉技术,条带与充填开采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煤巷支护与部分研石的井下处理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等等。

4.1水源保护开采技术

保水开采就是采用合理的采煤工艺方法和地面注浆等措施,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为保护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不受破坏,实现矿井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

4.2充填减沉开采技术

充填减沉开采技术主要包括条带开采与充填开采两种形式。

4.3煤炭瓦斯共采技术

游离于煤矿岩层中的大量天然瓦斯气体,是一种可以用来发电的工业化工原料以及居民生活燃料的新型能源。。4.4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一项整体性的煤矿绿色开采技术,它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埋藏在地下深层的煤炭资源直接转化成为气态能源,通过管道把气体输送出地面,使煤矿井下固体开采变成采气作业,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煤炭资源的一种新型绿色开采工艺,处于试验探索阶段。

4.5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矸石固体废弃物,是污染占用矿源周围土地资源的主要因素。

结束语:

总之,煤矿绿色开采技术,是现代社会环保理念下的一种新型矿采技术。新形势下,绿色开采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避免或减少了现代煤矿企业生产造成的地质污染和破坏影响。为优化资源结构,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的基垫作用。绿色开采,对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