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十篇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十篇

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7:41

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篇1

关键词:社会趋势综合能力内部要求外部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日益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社会趋势,仅靠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就可以上课教学,以及“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师资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教育工作的对象――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不仅个体之间的能力和个性千差万别,即使同一个体的心理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尽管教育是一门科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在看似平凡的教育中体现教育的灵活性。

其次,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激烈竞争,都迫切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的是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起彼伏的教学改革从上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9月,新课程首先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秋季,各省在每个地级市确定一个省级实验区开始新课程实验,以后逐年扩大新课程实验范围,到2005年秋季,全国中小学阶段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要进入新课程。实施快、面又广,并且,与以往的课程相比,在目标和内容上,新课程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带来了实施过程、方法、手段上相应的改革,迫切要求所有学校和教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革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呢?这就成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投入了专项资金,积极实施了一系列培训措施,但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教师培训量大而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在推进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普遍感受到遇到的问题太多:如何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准确地实施对学生的考核……都需要理论指导和交流。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已远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因此,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成为时代所需。不少专家提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机制。我认为,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城镇小学很适宜,但对于广大农村小学却有些不妥。由于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广人稀,学校和教师分布不均,不少小学只有3~5名教师,还有不少单人校存在,而农村总人口可占到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因此,真正实施好新课程,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讲,我认为建立以乡镇一级为单位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培训机构,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教师自我发展的培训和研究机制很有必要。

1.地方政府要拨出专款,在各乡镇教委建立教师教研和培训中心,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热爱教育事业、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专职教研员,并给配备必要的场所、书籍、电脑设备等办公用品,在乡镇教办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2.要在教师教研和培训中心建立图书馆。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订阅有关的报刊杂志和书籍,并定期开放,让全乡镇的教师凭借书证借书,以满足教师培训的知识需求。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可以集中资金,使资料更加全面。当然,一定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定期归还,以保证教师阅读用书的良性循环,对于不按时归还或损坏书籍者要加倍罚款。

3.要建立完善的教师教研和培训制度,并纳入教师岗位职责考核。如可要求教师每年阅读一本专业书或教育类书籍,并记好阅读笔记,年末由乡教研员同一收齐,检查、评比等;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教学心得,可以出一期有关教研动态的内部资料(季刊发行);每年暑假要组织一次“教师培训与提高”的学习与交流展览,评出模范,让全乡所有教师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也可以利用双休日,每月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活动……

4.搞好轮训。世界发达国家的教师培训表明:一般每工作3~5年,教师就要安排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一方面解决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已不存在,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具有科研意识,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彻底转变教师职能,不断地自我提高。

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篇2

关键词:科研方法;层次教学;实践教学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成人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机构的层次及培养目标也各不同。近年来,针对高等成人教育的各类研究也在逐步深入。譬如:2002年,于永恒阐述了“教育科研”教学在高师成人教育中的重要性;2003年,张贞齐论述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论;2008年,吴淑元研究了成教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问题,王启云等比较了成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等。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是高等成人教育如何办学,如何教学,如何培养出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等问题。笔者从多年的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深刻体会到,过去以及现阶段高等成人教育,对受教育者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高等成人教育如何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学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相比,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层次性及实践性。成教学生既有在高考道路中未通过普通高等教育考试,而想通过成人教育途径去获取高等教育学历的年轻学生,也有相当数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希望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学历的中青年学生。在成人教育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分层次地培养成教学生的科研能力。譬如:针对经验丰富的学生,可侧重于对他们所擅长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科研攻关;针对未通过高等教育考试的年轻学生,可侧重一些基础知识的拓展或归纳、整理方面的研究。

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成教学习具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获取学历,为找工作增加一份保障;有的是为了进一步进行专业进修。目的不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在培养成教学生科研能力时须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目的。另外,培养成教学生的科研能力,应主要围绕成教学生的工作实践来进行,以解决成教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科研意识,提升科研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讲授理论知识,特别是理论背景、意义、发展过程及其隐含的学术观点等,以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主动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找科学研究素材,并逐步养成善于思考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个人也具有科研素质,关键在于如何开发这种科研的潜能。科研的过程就是开发自己潜能的过程,在成教教学中,应动员人人参与科研,引导学生树立勇于科研的信心,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信心,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注重科学的科研思维与方法

在成教教学中,教师应教学生掌握科研活动所必须掌握的问题解析与选题、信息资料的检索与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科学的科研方法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解析具体问题,选好主题。选题的关键是要有创新意义、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针对的问题应是社会急需解决的,并在该课题领域内能提出新的见解的。二是掌握搜集材料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材料可以是来自于对研究者本身所进行的实地调查、个别访谈以及各类实验等得来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也可以是搜集、整理、归纳的别人已发表的论文、专著、报告等第二手资料。第二手资料是启迪思维、开拓视野、丰富研究内容并进行创新的基础。但我们绝不能抄袭、照搬别人的成果。三是在大量数据与文献阅读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具体地,可通过大量阅读第二手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利用自己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实证分析。四是科研写作要严谨、科学。在阅读、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后,将观点凝练到具体的文字表述中,然后围绕观点,通过论据来论证自己所提出的观点。

综上所述,要培养成教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一定要分层次、分目标地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在具体科研活动中应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永恒.论“教育科研”教学在高师成人教育中的重要性[J].继续教育研究,2002,(04):29-30.

[2]张贞齐,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3,(04):9-10.

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篇3

1.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数量有了很大增加,绝大部分能够到高校任教的英语教师都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很多人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并迅速成为本部门的教学骨干。但是由于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硕士和博士学习期间并没有系统学习科研方法这门课程,任教后由于教学负担重,致使科研能力没能与教学水平一样同步进展,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不强这一现象还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对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鉴于此本文将从哲学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师树立正确科研观念以及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性、途径和意义。

2.大学英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2.1大学英语教师应正确认识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进而就会影响到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观念决定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对科研工作的正确认识会促进教学工作,否则就可能影响教学工作。大学英语教师首先从观念上要搞清科研对教学工作的意义,要意识到一个教学部门科研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科研素养,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观念以及教师是否能有机地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刘润清,2003)。国外学者turabian(2007)曾指出科研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改变观念,懂得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人们在实际工作或学习过程中知道如何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行动、做事情。将turabian对科研意义的阐述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可以帮助本人,并影响到周围人和学生改变学习观念,用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指导英语学习,培养科学的语言学习观念。有了正确的语言教学和学习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就能接受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懂得要想学好英语应该如何去做,在英语语言学习上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科研在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2.2大学英语教师应明确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有些大学英语教师认为不搞科研同样可以搞好教学,同样可以获得学生的好评。然而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研工作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前沿性和时代感,而教学工作又可以检验科研、验证科研,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促进科研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刘润清,2003)。如最近几十年国内外二语习得理论和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发展很快,英语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成果都很多。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同时,不断研究国内外语言教学研究的成果,用二语习得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用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论指导学生学习,相信他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与时俱进,学生也会从他的教学中获得收益。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要意识到不能简单将国外二语习得理论运用于国内英语教学,相关理论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要勇于在自己教学实际过程中验证相关理论,要意识到语言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环境、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可能产生的变化。相反,如果一位英语教师不了解语言教学和学习最新发展趋势,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3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必要性按照刘润清先生的理论,科研是遵循特定规则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是系统的科学调查(2000)。很多大学英语教师认为科研太高深,离自己教学太远,认为大学英语属于人文学科,没必要搞科研。实际上,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科研意识和思维的培养比发表几篇文章更重要。一位具备科研意识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简单运用他人的科研成果,而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在这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意识和水平,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一位具有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理论素养、思辩意识、教学能力与缺少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是不一样的,他懂得为什么要使用某种教学方法,清楚自己所使用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他能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能够将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具备科研思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想当然”,更不会“突发奇想”,因为他懂得自己的教学行为应建立在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应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开展教学工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研工作,大学英语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从事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3.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

3.1培养科研兴趣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从观念上懂得了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懂得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辩证关系,就不会对科研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大学英语教师科研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从主观上要有信心和恒心开展科研工作,在客观上要积极创作条件利用各种资源为开展科研服务,要善于借鉴和吸取他人在科研上的优点和成功经验(龚云霞、邬智,2008)。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能够体会到科研对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促进作用,能够体会到科研给教学工作带来的愉悦,相信他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会逐渐增强。

3.2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对科研工作产生兴趣,这对于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但要真正想提高科研水平,还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亲身体会和实践,要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可以首先阅读有关科研方法的一些书籍,如ResearchmethodsforenglishLanguageteachers,SecondLanguageResearchmethods,《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中的统计方法》。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应了解一些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了解SpSS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相关统计结果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掌握必要的科研理论基础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经之路,因为科研理论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科研实践的开展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没有理论指导的科研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科研工作一定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之下进行。在掌握了必要的科研方法和统计方法之后,大学英语教师还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要培养哲学的思维方式,因为有了哲学思维方式就可以掌握方法论,就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能了解相关学科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突破认识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开阔视野,就能够在科研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就能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真正掌握了上述科研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相信他的科研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3.3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研方法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是用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在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学知识、本学科领域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以后,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具有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科研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懂得了测试中的信度、效度、难易度、区分度等测试概念是了解测试基本原则和方法的保障,将这些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科学有效地利用测试对教学积极的反拨作用才是掌握这些方法的中心目的。同样,掌握相关统计学的方法以及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后,必须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运用它们。如果在进行定量研究时懂得如何收集数据,如何用SpSS软件统计出平均数、平均数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懂得p≤0.05在统计学中的含义,并对以上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那么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就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对科研的认识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同样,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定性研究过程中懂得观察、访谈、问卷设计等应遵循的理论基础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他的研究就会更加客观真实。由此可以看出,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科研认识上要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实践科研方法,这是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认识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4.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意义

4.1有利于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具备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中一项基本要求,这不仅仅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主观科研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科研方法还比较欠缺,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还比较低。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能够开展科研工作,增强科研意识,完善科研方法,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其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一定会得到有效地提升,自身科研素质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

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篇4

科学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科研能力创新素质培养途径

科研活动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或者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于研究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高校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精英的储备库,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重要的影响[1]。因此,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目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

一、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现阶段,由于学生的专业划分过细,使其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并不平衡。多数学生习惯于现有书本知识的学习,满足于记忆和重复,并且受专业口径狭窄的限制,接触交叉学科的知识并不多,造成知识深度、广度和精度明显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现象在本科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或继续研究生攻读阶段初期非常明显。

从事科研就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可以弥补其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学生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相支撑,这必然要求学生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有所涉猎。通过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极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品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创新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教育创新,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特殊作用[2]。

二、科研能力的具体要求

科研能力是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有机结合。科研活动往往需要经历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方案论证——实践操作——总结答辩等步骤。由于科研活动领域十分广泛.所以构成科研能力的因素也相当复杂。总的来讲,学生的科研能力表现为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1]。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点:

1、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海森堡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当问题被发现或提出后,人往往会形成“问题意识”,能够更敏锐的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因此,正确的发现问题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

2、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信息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展科研活动,首先必须掌握关于研究对象的大量信息,如研究历史及现状、研究方法等,在他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突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研究,并使自己的科研活动能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3、深入分析思考、采用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要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对所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分析过程中,勇于探索,尽量去发现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对所搜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综合、归纳、抽象和推理,从而形成新的研究观点和目标。

4、归纳总结并准确表达科研成果。科研活动最终是以一定的成果形式表现出来的,或是新思想、新技术,又或者是发明专利与新方法等。这些成果都需要通过文字或符号表达出来,因此,从事科研活动必须具备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转贴于

三、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后者的科研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来指导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利用参考资料、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如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我们在实际科研活动与学生培养中的体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于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甚至是不同年级之间,这种差异也很明显。对于低年级或刚刚接触科研活动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兴趣,引导他们改变原来定向思维的方式,主要要求其能够掌握信息搜集、分析归纳、问题总结等基础技能。对于高年级或已有一些科研经历的学生而言,要把他们的问题意识发展成为科研意识。这些学生可以参与甚至适当的申报一些科研项目,在这些科研活动中,学生应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来正确选择科研课题、如何开展研究、如何撰写立项申请书以及研究报告等。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设计、数据处理、结果论证等工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和培养方案,使学生感到教师所授内容切合实际,与自己密切相关,是关心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2、重视科研活动的选题设计。选题主要是确定科研目标和主攻方向,是做好研究的基础。从科研项目中选题,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自主探索、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何获得创新思维,勤于实践,开发其创造潜能。

通过引导学生广泛的查阅资料,分析国内外针对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以及近几年的现状水平、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使学生明确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选题主要来源于科研项目,因此应该使课题尽可能的具体化。例如,确定解决课题的方法和途径、拟定实施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指标等,这些工作主要是在开题过程中完成。开题报告时,最好请专家组给予讨论指导,提倡多提意见,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过程中多走弯路。在选题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效率。

3、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学生的科研活动大多是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的,在课题组内,完成一个研究计划往往需要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因此就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交流与团结协作,学会兢兢业业的完成每一个研究步骤、做好每一件小事。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性格、动机和意志品质等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也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科研精神。团结协作、锐意创新、艰苦奋斗,这是一个科研团队蓬勃向上、稳步发展的珍贵精神财富。

4、重视外语学习并及时对难点课题进行总结。科研过程中,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及早的培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外语水平,无疑对以后的研究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积极的邀请校内外,甚或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鼓励学生主动交流和积极参与,既浓厚了科研氛围,又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综合素质的平台,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在按照教学大纲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并与学生就难点课题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及时总结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素质。

四、总结

科研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正确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教师应该积极启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颖香.刍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2.来秀明,陈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10

3.杨博宇,张桂荣等.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7.9

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科学渗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146-02

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以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存在的。然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特别的赖以存在的学科领域,它必须以学科教学为基础。我们很难设想:课堂教学仍停留于以知识为中心、传授为主导,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能充分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同步改革,作为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如何将其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性学习相互促进?这是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结合科学学科谈些粗浅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与科学学科的特点

目前对研究性学习共性的认识可归纳为:①研究性学习前提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②研究性学习应采取的方法都是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③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理科课程,在新世纪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设置综合理科是与教育改革宏观背景密切相关的。由于经济结构变化的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国都在培养具有全新视野与观念,具有全面的知识、技术与能力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及科学实验的普及,给“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

二、“研究性学习”渗透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前提,以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限于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性学习,其宗旨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其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渗透的具体方法

1.在科学实验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科学实验分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两种。近年来,随着实验室的配套建设与四室达标验收,科学实验开出率大大提高,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针对初中科学分组实验可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在分组实验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积极思维、分工协作探索解决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智能。另外,部分演示实验也可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去探索,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剖析来构建知识结构网络,通过实际运用实现方法论的形成和科学思想的培养。整个过程是以知识的获取过程为依托,通过机械性重复和反复操作来实现教学目的。而以研究性学习为理念的研究性教学,则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以解决问题――“研究性小课题”为教学的导入点。这样就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更新。

将学习置于研究性小课题情境中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一个好的研究课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促进学习策略在新问题中的迁移。

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是对电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根据实际,不妨设计如下程序性问题:①设计实验方案(至少两种),以测定几个不同阻值的待测电阻,并根据设计完成实验;②比较不同电路测量同一电阻所得结果的差别,分析其原因;③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较小,要想得到连续变化的电压,电路该如何连接?④给出两个阻值差别较大的用电器和阻值较小的滑动变阻器、安培表和内阻较大的伏特表,如何测定各用电器的电阻?设计出电路且写出实验测定的物理量?

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把知识的巩固、方法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有机地融合起来。这个过程不是教学顺序简单地倒置,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它强调的是“在运用中掌握”,后者则是“在掌握中运用”。前者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融合,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为落脚点,促进后天发展的可持续性;后者则严重束缚了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体验,由于机械性重复和模仿,制约了思维的创造性发展。

3.在科技活动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科目,其范围很广,所以其活动也十分丰富。科技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好形式。例如,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家庭或学校饲养一种动、植物,写出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也可让学生调查某一社区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通过调查研究污染的原因,找到污染源,根据所学知识提出治理污染的方法和建议,最后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会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而研究性教学则是这一思路的突出反映。当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毕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创举,如何调整和适应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另外,如何通过研究性教学达到更有效的知识建构?如何协调研究性教学中的“小课题研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等等,这些都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但“研究性学习”的精神,顺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6号)

2吴俊明.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

3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4张人红.“研究性学习”在美国[J].教育发展研究,2001(8)

5霍益萍.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性学习资料选编[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篇6

1.1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敢想敢做,而且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视野宽广,无疑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关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1.2有利于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种专业性教育,如果把科学研究的因素引入到高校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不断地掌握方法、探求真理、创造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1.3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材

在科研实践中,学生要参加课题设计、文献查找、资料收集、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总之,通过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可得到全面提升,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2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倾向于重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家重点高校往往拥有雄厚的科研基金、先进的科研设备、良好的科研设施、丰富的科研项目、一流的师资力量,使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重点高校本就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强,更容易出新成果。所以,谈到大学生科研创新,人们往往就会将其与重点大学联系起来,普通院校似乎与此无缘,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热衷,呈现出一种“冷”态势。

2.2倾向于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把学生科研工作重点放在硕士生、博士生上,而对本科生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在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较少看到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内容,毕业时也没有科研创新学分的硬性要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注重对本科生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中,本科生真正参与和实际动手搞科研的机会也很少。总之,科学研究对很多大学本科生来说尚属新鲜事务。

2.3倾向于理工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容易出成果或者说科研成果容易产生可见价值的主要是理、工、农、医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领域,所以高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集中在这些专业的学生身上,而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明显重视不够。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通常只体现在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但由于缺乏平时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根本不懂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在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可资利用以及论文提交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抄袭和拼凑便是顺理成章。

3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1创设科研氛围,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想干”

要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大学生产生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从何而来?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很关键,如此学生才能在科研创新上产生“想干”的欲望和冲动。

3.1.1宣传引导

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毕竟接受专业教育时间不长,对于科学研究还很陌生,所以广泛的宣传引导很重要。宣传引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校广播站、校网站、校报、校黑板报等各种渠道对大学生能不能搞科研、为什么搞科研及如何搞科研这些基本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同时,借助上述这些渠道向学生介绍和展示其他高校或本校学子过去取得的科研成果,用实例进一步告诉学生在科研领域里自己也能够有所作为,有条件的学校可直接建设一个学生科研示范基地,专门展示学生曾经从事的科研活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的应用与获奖情况等,或是创办专门的学生学术刊物,刊载大学生的学术科研成果。另外,学校也可举行多种多样的如“科研活动月”、“科研计划竞赛”以及高层次的学术讲座等活动。二是院系层面,各院系可结合开设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更加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关于从事本专业科研创新的意义、方法、途径等的宣传工作,并向学生展示本系学生过去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院系层面的宣传由于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更容易调动起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1.2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部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3.1.2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部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篇7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循环经济;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49-03

一、课程背景

1.为什么开设研讨型教学课程?首先,开设研讨型教学课程是时代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明显,诸多资源环境问题呈现出明显的交互性、阶段性、复杂性。为应对这一挑战,既需要具有扎实而丰富的跨领域、多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又需要擅于观察、积极思索、勇于创新、不断突破,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论的新一代人才,这些都是科研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科学研究素养。其次,还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已有多所高校开展了讨论式教学法应用,如在高等数学、中国当代文学、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1-3]。作为学术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于2013年10月启动了“新生研讨课建设项目”(师教通[2013]115号),《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一批获批的新生研讨课建设项目。该项目要求以探索和研究为导向,采用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师生就某一专题的研究互动、学术讨论和科研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认知和研究能力。同时要求新生研讨课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生开设,选课人数限定为12―30人。在选题方面,鼓励学科交叉。2015《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纳入北京师范大学通识课程。再者,又是科研人员职业生涯需要。事实表明,环境问题表现多样,区域分布各异,成因复杂,演变过程深奥,呈现着人类与自然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动态性。这使任何人现在拥有知识,或现有的任何一门专业或学科,都难以“包治百病”地给出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各种环境问题的答案,这为多学科交叉、共融,并促生出新学科提供了契机,也为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广阔需求空间。此外,从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和各类研究项目评审的体会看,现有科研人员中普遍存在着关键科学问题凝练不足,内容设置松散,偏离主题,论文结构混乱,章节、段落、语句间逻辑性差,甚至语法错误百出等现象,希望借助新生研讨课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有效避免以后科研工作中出现类似错误。最后,教学过程不仅是师德、师风的传承,还是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接力。这里借鉴陆钟武院士对学生学识要求的十六字谏言,即“德才兼备、博古通今、中西合璧、文武双全”,与大家共勉。希望同学们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开设本课程具有怎样的意义?开设《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新生研讨课,具有以下意义:①《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涉及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管理学等多种学科,集理、工、文于一体,因此,开设本课程,有利于形成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学科体系,探索培养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补充现有教学体系学科隔离的不足。②课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将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对进一步探索专题研讨型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科研品质,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本课程将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融入教学,提高学生对循环经济整体认识,弥补现有理论与实践脱离的不足,提高学生服务祖国需求的能力。

二、教与学的总体设想

1.为什么选择《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作为研究专题?选择《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作为本课程研究专题,主要有以下理由: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是全球范围内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恶化,而循环经济是以物质循环流动为核心的经济形式,实施循环经济可起到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环境废物排放的效果,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模式。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基本单元,在实施循环经济过程中,不断向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升级改进也成为开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近些年循环经济实施中也频频出现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比如2014年1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以“‘掺假管’真得管”为题报道了江苏某厂的掺假水管黑色产业链。该厂利用回收的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旧塑料,特别是大量明令禁止的医疗废塑料等,来制作给水管道,造成饮用水污染人体健康的恶劣事件。还有,有些公司收集即将报废的汽车,转销到农村或偏远地区进行“再使用”,造成车辆使用中的安全隐患。这些行为虽然也似乎在实施循环经济,但是,其结果却与循环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必须借助管理政策和保障机制坚决禁止。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实施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也为借助本课程开展相关议题的研讨提供了重要契机。除此之外,循环经济以物质的人为循环流动为核心,而物质的人为循环流动是物质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发生的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流动过程,在这一流动过程中,物质将发生一系列物质形态、服务功能等的转变,以及空间区域的转移,需要能源作为动力来驱动这些转变和转移,而物质的价值也将不断变化,从而引发能量、价值等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流动。这使《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将涉及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多个领域,具有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特征,可为不同专业领域科研人员从多角度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学科基础。

2.将设置哪些内容?由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课程基于当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在内容设置上将面向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恶化重大问题,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导向,在诸多应对措施中,选择其中“一树”与“一枝”,即“循环经济”与其中的“可持续发展型企业”作为研讨主题。《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研究主题与可持续发展间关系如图1所示。

在课程内容构成方面,将设计为从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到循环经济基本理论与保障,再到循环经济实践中的基本单元可持续发展型企业的构建与管理3层结构,共设16章,分别对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16项课程主题。在研究背景层面设置资源环境现状如何,应如何进行管理,课程主题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层面设置物质是怎样循环流动的,能量怎样流动,价值流如何流动,循环经济如何实施,在循环经济保障机制方面设置哪些因素将影响循环经济实施,如何保障循环经济实施等课程主题;在企业层面设置企业应如何发展,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如何对企业评估,如何进行企业管理等课程主题。每个课程主题下分设供学生研讨的科研议题。

3.如何开展教、学、研活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议题讨论和课后小组作业三部分。课堂讲授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提出课程主题,引出本章内容。②知识模块讲授,一方面讲授各章主题下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基本规律等,另一方面演示与示范如何提出拟解决核心问题,有哪些研究方法,怎样设定研究方案,如何开展研究,怎样展示研究成果的整个科学研究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供学生研讨议题。议题讨论是把课堂讲授知识用于科研实践的初步环节,由学生科研小组通过课堂讨论完成。讨论内容主要包括议题筛选和科研过程分析两部分。其中议题筛选是围绕学生研讨议题,各学生小组根据其科研兴趣或专业擅长,聚焦到合适的研究范围,并筛选出某一具体的典型议题,比如针对“资源是否短缺”议题,从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诸多资源中聚焦到“金属资源”上,而空间范围也锁定为“中国”,从而选定“中国金属资源盈缺分析”这一研讨议题。科研过程分析则是学生围绕选定的议题,讨论出研究中拟采用的研究方案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可能的研究结果或结论。除此之外,每次课程还将根据课程议题推荐参考的文献和扩展阅读的文献,各小组可参考推荐文献拟定自己的研究方案。课后小组作业则是学生针对课堂选定的研讨议题进行科研实践,兑现课堂讨论所得科研过程的环节,又是检验研究方案可行性,进一步修正与完善科研工作的过程。课后小组作业要以ppt和论文两种形式呈现,用于课堂分享。

议题讨论和课后小组作业均以小组为活动单位,每次由不同组员负责组织课堂讨论、课后研究和汇报等工作。借助这个过程,每个学生既参与小组讨论,又都有机会组织和代表小组汇报,从而使学生思考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科研综合能力全面提高。最后,还将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点评环节,纠正和改善课堂议题讨论结果和课后小组研究结果中存在的问题。

三、总结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这门课程,已成功地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两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篇文章中,讨论了讨论式教学法在通识课《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该门课程的开展模式,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做了对比,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其他讨论式教学课程的开展工作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金英善,贾睿.讨论式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170-172.

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篇8

>>开展深层学科服务,为教学科研助力图书资料为教学科研服务初探试论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浅谈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学科化服务的举措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学科研开展创新服务高校院系资料室工作如何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浅析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措施探讨高校院(系)资料室如何更好为教学科研服务试论体育院校图书馆如何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高校学报积极搭建学术平台为教学科研服务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新举措以服务法学教学科研为宗旨的图书馆建设路径文科专款图书保障与助力科研的实证研究:以历史学科为例党校图书资料室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的思考构建四级学科服务体系全面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关于科研院所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思考以教学科研为切入点推进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加强高校特色院系资料室建设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高校图书馆融入教学科研中的学科化信息服务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由专人负责专门学科,跟踪科研动态,并将馆内分别负责各类学科的人员名单分散到各系,便于联系。

3.学科需要的信息要准确、及时。

学科要把最新的一手科研信息提供给各院系。特别是一些课题专利的研究,是有其时效性的,信息贵在及时、新鲜,过了时效可能就会失去其作用价值。

4.做好学科要提高馆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做好学科,需要馆员对所负责学科的专业有所掌握,同时对相关专业也要有所了解。应适时根据需要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既有较深的学科背景,又有专业的文献利用、检索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科服务质量,提升图书馆服务品质。以部分带动全局,不断壮大馆员队伍。

5.做好学科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尝试新方法

在现代网络技术条件下,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与工具,通过微博、微信以及网络通信工具等开展实时咨询。引导读者借助移动图书馆平台,利用移动终端检索电子文献等。

6.做好学科需要有团队和合作精神。

各学科之间不是独立的,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各馆员在关注自己负责的专业领域之外,也要互相沟通,广泛涉猎,才能更好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才能更好的服务教学科研。

对于图书采购,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图书采购的速度跟不上信息更新的速度,在采购时候对一些前沿的技术类的图书可以多倾斜,可以使老师在教学或者学生做论文时候充分发挥前沿作用。使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新书,从而更能吸引读者使用图书馆。

总之,学科是在参考咨询上发展起来的,需要馆员主动参与的一种新服务形式,需要馆员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文献检索利用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平台与资源,为读者提供多渠道服务,助力教学与科研。

参考文献:

[1]李春旺.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

[2]徐恺英,刘佳,班孝林.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3.

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篇9

[关键词]材料化学科研实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6-0094-02

一、科研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通过科研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开发大学生本身具有无限的研究与创新潜力。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可以转变学生在传统教学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通过主角转变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以探索、研究、发现为基础的主动学习,达到实践过程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进而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材料化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专业,因其专业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较好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实验能力,材料化学专业在2008版的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了材料化学科研实践这门课程。该课程与灌输性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不同,教师给定科研课题、学生在限定课时内独立完成实验任务,内容包括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品、样品制备、样品的测试与数据处理、撰写科技小论文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及设计实验方案,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心,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把握学习重点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校材料化学专业科研实践教学如何开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本研究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根据专业特点,我们提出两种教学模式:一是教师指定研究课题、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模式;二是学生自行选题并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模式。

(一)教师指定研究课题、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模式

在现有实验条件能够满足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研究领域内给出部分具有研究意义的小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在给定题目中选择自己比较擅长或有能力完成的课题进行研究。这种实施模式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学以致用,增长知识与才干。学生通过参加教师子课题的研究,能全面了解一项完整的科研课题的全过程:涉及如何进行选题,如何确定试验指标,如何进行试验设计,如何进行试验前的各种准备,如何控制试验条件,如何对试验对象进行科学的管理并解决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收集所需的数据资料,最后又如何分析整理资料、如何写成论文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观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而且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就为学生今后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缩短学生就业后对科研、生产的适应时间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自行选题并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模式

结合材料化学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文献阅读,立足于现有实验条件,学生可以自行选题、设计并独立完成实验和论文撰写,这可以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独立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存在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在独立完成课外科研实践,必然要解决从选题到完成论文的一系列实际问题,这就使学生很快发现并想办法弥补自身的不足,他们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不断充实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既巩固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激发了创新思维,实现了从不懂到懂再到比较熟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高了独立工作能力。

三、科研实践教学的成绩评价指标与方法

科研实践教学具有专业特色的实施模式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根据教学安排,学生成绩由出勤率、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报告等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为本课程总成绩。根据以往实验课程的教学经验、体会、学生反馈的信息,初步制定了表1中所示的学生成绩考核指标体系。2011年上半年,专业相关人员对该教学指标体系又作了进一步调研、专家咨询、学生意见征询活动,对该方案进行合理修订,形成一个全面有效、便于实施、能真正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的指标体系,并于2011年度下半年在课程教学中正式实施。

表1的考核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出勤:分值5分,无故旷课一次扣一分;请假2次扣一分。主要促使学生能够及时听课和参与课程讨论等。

预习报告:分值15分,对所选科研实践内容的了解程度;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在现有实验条件下能否设计出最简单的合成方案。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分析和钻研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实验技能:分值30分,其中动手操作能力分值15分,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过程的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分值15分,在实验中遇到不可预知的实验现象能够做出合理解释,遇到问题时能否积极的应对并加以解决。目的是使学生养成独立动手、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锻炼学生的专业理解和表达能力。

报告:本课程研究型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指学生完成研究课题报告、课程内容学习与总结报告、上台进行专业问题讲解等方面,通过该项考核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的深度、课外学习的效果和主动性、查阅和阅读文献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等,分值50分。

四、实践教学经验总结

(一)培养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的习惯,教会学生阅读文献的方法

通过阅读文献,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根据不同文献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文献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充足的科研理论知识,为实验动手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深入理解实验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实践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收,并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角色转变,使教师变身为导演、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大胆探索,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其思路才更开阔,对问题的认识才会有一定深度。

(三)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科研实践的兴趣

在科研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激励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科研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对学生科研实践过程的评价要注重鼓励、引导、点拨、开窍。

实践证明,让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具有很多好处,但受到专业实验条件的限制,本次课外科研实践课程所提供的科研小课题数量有限,无法吸纳太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当参与科研实验的学生较多时,部分实验仪器及设备就要轮流使用,造成科研小课题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今后,我们会加快实验室条件的完善,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与此同时,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使科研实践内容更加丰富、有意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或独立完成教师科研子课题,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论文写作等能力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钧.引导学生参与课余科研、生产活动的探讨和体会[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增刊),1998,(17).

[2]黄钧,程光平,李文红,等.通过课外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1,(20).

[3]魏桂英.关于实践教学的思考[J].琼州大学学报,2002,9(6).

[4]张金红,刘方,白艳玲,等.构建实践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

[5]杨梅,黄寿先,梁机.以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技术导报,2010,(17).

如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篇10

一、国内外改进创新实验研究现状

在实验微型化发展领域,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审定和推广了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因此,它是国内外近20年进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形式,体现了化学实验微型化的趋势.我国是从80年代未90年代初开始研究,进行了十年,召开了全国研讨会三次,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我国《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活动应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化学实验设计在体现化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要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取向,突出探究性实验内容的编排和注重过程的科学化设计.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活动虽然较受重视也较普遍,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化学实验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设计和开展研究型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活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怎样使化学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在目前我国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应该显得更重要一些.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改革

就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而言,要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首先改变旧的教学观念.这就应该在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等方方面面都作周密的思考,敢于对课堂内外的实验教学作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应走素质教育之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通过课堂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通过借鉴同行们的实验改进,表明作为中学化学教师,要坚定改革的决心,而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只有过广泛而具体的教学改革,才能使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更切实际地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化学实验活动能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面发展.

三、学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