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区块链保险理财十篇区块链保险理财十篇

区块链保险理财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41

区块链保险理财篇1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财务共享模式;高校

高校财务报账工作无疑需要财务部门、科研部门、资产部门等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各部门协调配合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而现流行于各行业的比特币—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等优势,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区块链技术最早来源于比特币,是建立在密码学基础上的具有相关性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中都含有每批次网络交易的信息,具有时间戳标记和前一个区块的独特标记。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时序性、分布式账簿、防篡改的特点,最大的优势是通过去中心化,使用密码学原理、时间戳、分布式账簿等技术就可以在没有第三方信用背书的条件下进行点对点交易,解决了中心化交易下的各类问题,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交易的透明性。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给传统会计、审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德勤最早开始进行区块链技术研究,建立了一站式区块链平台。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点对点传输、共享机制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区块链技术中的区块是交易数据的集合,具有时间戳标记与前区块标记。区块在取得共识之后可以追加到主区块链中,产生一个从后向前有序连接的数据结构。因此区块链技术下,数据库内的信息不会被更改,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等优势。

二、区块链技术在财务行业的应用优势

(一)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内部管理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都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泄露风险与系统漏洞风险不断提高,所以高校应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系统性错误的重复发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中心化数据处理使得一个环节发生错误,最终结果也会随之出错,甚至会导致多个账簿与文件的失真。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可以有效避免一个错误对整个系统结果的影响。区块链技术下,各个信息系统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单个节点的错误不会对整个系统和其他节点产生影响。同时,区块链的共识机制要求一个处理结果必须经过全链认可之后才可以确认,所以也避免了个人错误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同时,区块链技术下数据不可以随意篡改,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二)提高财务风险预警的及时性

财务风险预警通常是在高校财务报告编制之后,以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为基础分析、判断的财务风险。这种模式下的财务风险分析具有很严重的滞后性,财务的分析也只是对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分析,无法对高校未来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区块链技术下高校的财务信息系统可以及时搜集到各类财务信息,区块之间的链接性将财务信息传递给预警机制,提高财务预警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另外,传统模式下,高校管理者从财务信息系统中对财务数据进行筛分和选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与风险评估。不过,受个人经验与知识等多方面限制,这种模式下的决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各参与者都有权利和义务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全面性,避免个人主观因素对财务风险评价结果的影响。

(三)提高审计工作的高效性

审计工作是对高校整体财务数据的审核,业务核算量大,审计工作实施难度大,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区块链模式下,各节点的数据都必须经过其他节点数据的统一才可以写入到区块中,提高了系统财务数据质量,减少后期财务审查负担,减少财务审计流程。区块之间的链接性与规范性也简化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意味着财务数据一旦录入就很难更改,所以审计结果的公正性与可靠性更强,避免了恶意造假问题的发生。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

(一)采用分布式记账模式

传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财务记账方式为集中式记账方式。集中式记账模式下,不同岗位、不同职级的财务人员所具有的权限是不同的,下级子账受上级监督,各职能的实现必须在经过授权审批与复核之后才能实施,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较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规模化、批量化处理降低了操作成本,但是授权成本较高。将数据库中心设立在总部之后,通过总部进行规模化的批量操作可以减少授权流程,避免授权分布问题,实现从各分布的终端—中心模式向总部终端—中心模式的转变。不过,实际上授权问题仍然存在,还有大量的信息被反复的传递与审核,总部冗余性过大,下属人员参与积极性差,同时,还给高校的财务信息带来了安全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模式打破了传统财务集中模式下节点不平衡的现象,完美的解决了授权问题。全网节点共同运行一个账本,不同地理位置的节点对交易信息进行记录与保存,且这些信息无法篡改。以高校的购销为例,假设高校与供应商都使用了区块链基础,原始交易过程中的各类信息都进入到共享账本中,如购销合同、税务增值税发票等,且这些环节都可以进行追溯。区块链技术的去信任化模式有效解决了高校日常财务处理中的审核问题,让所有数据都经过各个节点的认可,数据的可信度大大提升。同时,分布式记账模式中,终端与中心的界限被消除,所有节点之间的记账权和保管权都是对等的。节点与节点之间通过共识机制进行联系,不存在授权问题。所以,区块链技术下财务共享中心的优势减少。

(二)采用私有链模式形成半去中心化系统

私有链是一种特殊的区块链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写入权限受限,不过区块链的读取权限则是开放性的,具有半去中心化的特点。私有链模式下,参与节点数量有限,所以系统的运行速度更快,隐私性与保密性更强,交易成本更低,同时还可以满足金融行业的身份认证需求。在完全开放式分布记账模式中,网络共识机制的完全开放性使得高校的财务信息私密性较差。但是实际上高校财务信息中有很多属于商业机密。所以,通过私有链模式可以提高高校财务数据信息的私密性,有利于高校隐私的保护。因此,对于一些不需要和供应商、投资者之间形成共识的业务可以考虑采用私有链模式。

(三)向财务分析岗与本地依赖度较高的业务倾斜

传统财务模式下,一线财务人员的工作基本以简单的原始凭证传递等为主,财务岗成为辅助岗,财务人员和高校其他部门人员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财务部门和当地的税务部门也缺乏联系,存在较高的税务风险。区块链模式下,节点之间是平等的,各级授权减少,高校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对于一些本地依赖度较高的业务,如税务应加大资源投入。另外,重视对财务分析岗地投入,把财务中心功能授权到各个部门,因地制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分布式账本共享模式可以让每个分布都成为共享中心。

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财务系统架构设计

(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财务系统组成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财务系统包括服务层、应用层和基础层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基础层主要以共识协议为基础,在区块链基础上进行添加,是对新增业务活动的记录。比如在共识协议上添加财务区块、资产区块、科研区块等。应用层以四层区块链为基础。高校财务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原始交易记录生成、财务信息处理、账簿形成和财务信息监督几个不同的环节,按照不同环节功能需求可以构建如下图所示的四层区块链。服务层以身份认证和票据认证为基础。服务层包括身份认证和财务报账。

区块链保险理财篇2

关键词:区块链;互联网保险;去中心化;智能合约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2-0035-0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保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互联网保险保费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2015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达到2223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达9.3%,成为拉动保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企业、保险中介公司纷纷进入互联网保险行业,2016年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平台数量已经超过100家,行业竞争空前激烈。在互联网保险激烈的竞争格局之下,随着金融科技概念的兴起,将高新科技与保险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已逐渐成为互联网保险平台发展自身竞争优势的主流方向。区块链技术能给互联网保险行业创造哪些发展机遇,以及互联网保险平台应如何“拥抱”区块链技术,应成为监管部门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议题。

一、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创新应用

区块链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网络交易的信息,可以验证交易信息的有效性并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技术在记录交易信息的同时,可以有效保护交易参与者的身份信息,并将交易信息盖上时间戳后在全网公开,同时发送给网络内的每一个节点,由所有节点共同验证形成“共识”,从而形成无须第三方介入的创新型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与互联网保险未来发展所关注的“互助保险、数据安全、信息公开透明、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客户体验”等要求存在很高的契合度。

(一)区块链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特点使“点对点”交易成为可能,为互联网微型互助保险提供了发展机遇

“中心”机构(或中介)具有专业化优势,由其为达成金融交易提供相关服务是较为经济的,但“中心”机构(或中介)在掌握交易各参与者信息的同时,隔断了参与者之间相互连接的渠道,阻碍了参与者之间信息、资源的流通,实际上增加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

分布式记账的区块链是一种基于共享理念的技术,在既定交易规则约束下,所有交易都能自动进行,无须第三方进行管理或提供信任服务。交易数据不是存储在某些特定的服务器或中心节点上,而是在每一个节点之间共享。从这一角度分析,区块链技术使“点对点”交易成为可能,使保险可以不再依赖“中心”机构(或中介),形成“去中心化(或中介化)”的自治型保险组织,提供了一种点对点之间的风险融资解决方案,为互联网微型互助保险创造了发展机遇。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这种自治型保险组织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规则,在不需要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让具有共同需求和面临同样风险的客户自行完成保险交易,通过预交风险损失补偿分摊金,实现直接、主动的风险管理。

(二)区块链技术有利于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

区块链技术能保障参与者信息不被他人窃取,虽然全网每个节点都保存着每笔交易信息数据,但通过公钥和私钥的设置,在每个节点进行信息查询时,只能查询到交易数据,而参与者个人信息则是保密的,使参与者个人信息免于泄露,也能够使参与者在完成交易的同时不受其他信息干扰。

在信息保护层面,购买保险需要提交客户真实有效的身份信息,以及健康状况信息或财产信息等,这对互联网保险平台的信息保护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低、信息泄露是互联网保险平台目前面临的一大风险。2015年7月,保监会印发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保险机构应加强客户信息管理,确保客户资料信息真实有效,保证信息采集、处理及使用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对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过程中收集的客户信息,保险机构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未经客户同意,不得将客户信息用于所提供服务之外的目的”。但由于信息管理、信息保护暂无统一标准和管理细则,导致互联网保险平台面临较大的信息泄露风险。

区块链技术利用分布式智能身份认证系统,可以在确保客户身份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上,防止信息泄露。客户将在区块链上注册的用户名与个人其他有效身份信息相互验证并形成“共识”,实现个人信息数字化管理,个人信息丢失、被人为篡改的风险也被大大降低。借助加密技g,客户真实身份信息被隐匿,其他节点查询也仅限于交易信息,只有客户本人通过私钥才能获得身份信息,从而能够对个人信息形成有效保护。

(三)区块链使智能合约从虚拟转化为现实

智能合约实际上就是按照既定合约条款,当某些条件被触发时,能够自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早在1993年,数字合约和数字货币专家尼克・萨博(nickSzabo)就提出了智能合约的概念,受困于当时数字金融系统无法满足可编程交易的需要,智能合约在金融体系中未得到实质应用,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智能合约从虚拟转化为现实提供了无限可能。

智能合约的出现对互联网保险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储存一个到货延迟险,并借助互联网渠道与电商平台、物流平台相连接,获得购买信息、物流信息。交易完成并确认后,区块链会自动对购物交易进行记录,包括物品信息、发货信息和商家承诺到货时间等,一旦到货时间发生延误,智能合约就会被触发,对投保人进行支付理赔。由于此前交易信息已经被记录且在区块链上形成“共识”,故而排除了个人主观判断因素,也不会存在信息伪造或篡改,一切都是在智能合约事先设定的程序下运行,既做到了自动和及时理赔,也避免了欺诈行为,还减少了理赔处理成本,提高了客户和保险平台双方的满意度。

(四)区块链技术构筑的信任机制能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

互联网保险打破了保险销售的地域和时间限制,客户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选择符合自身偏好的保险平台与保险产品。在互联网保险带来便捷、低成本、信息透明、低费率保险服务的同时,由于固有消费习惯和偏好的影响,客户通过互联网购买保险产品可能存在是否操作失误、是否购买成功、线下理赔是否会被受理等疑虑,这对客户的购买体验产生了负面影响,且一旦产生纠纷,这部分客户可能将不再选择通过互联网渠道购买保险产品。

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保险平台和客户之间打造了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向客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购买体验。客户购买保险服务后,全网所有节点都存有购买行为的副本,购买行为在全网范围将被共同验证并形成“共识”,确保购买行为真实有效。

(五)区块链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互联网保险平台信息不对称风险

以互联网健康险为例,客户的身体状况、体检信息、职业信息、住院医疗信息均由客户提供,互联网保险平台很难全面核实客户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会对产品费率、理赔等环节产生不可预期的影响。

区块链是一种公开记账的技术,在记录交易的同时向全网内所有节点公布交易信息,保证各节点能同步交易信息。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互联网保险平台、客户、体检机构、医院等相关交易方共同验证的信任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险生态圈。客户身体状况、职业信息、体检、医疗等相关信息和数据将被记录并在全网内实时广播,并得到相关交易方的共同验证,确保信息真实有效,从而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六)区块链技术能够进一步压缩互联网保险成本

从传统保险到互联网保险,传统的人制度受到了冲击,保险营销成本下降,保险费率得到释放。从目前互联网保险发展来看,保单审核、合规审查、理赔等环节还是需要人来操作,如果这些环节由电脑程序来控制,可以预见,保险成本还将具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所有交易按照既定的规则执行,这对于定制化风险评估、缩短承保周期大有裨益。同时,区块链上的规则是公开透明的,可以被用户查验。以比特币为例,整个比特币软件的源代码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查验,这种交易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所有交易都是可查询的。基于区块链的保险服务,投保、承保、理赔等环节基本可以不需要人为操作,能够有效避免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压缩保险成本和降低互联网保险平台面临的风险,进一步释放保费空间。

(七)区块链技术能保证交易信息安全真实可靠,提高了保单的可查询性

区块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验证账本的完整程度和真实可靠性,确保所有交易信息是没有被篡改的、真实有效的;区块链上每一个节点都保存着所有交易信息的副本,当区块链上的数据和参与者数量非常庞大时,修改信息的成本将会非常高,至少需要掌握超过全网51%以上的运算能力才有可能修改信息,修改成本可能远超预期收益;当部分节点的信息被恶意篡改了,区块链上其他节点会在短时间内发现这些未形成“共识”的信息并进行维护和更新,故而可以说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是不可篡改的。

区块链数据的真实可靠和不可篡改等特点,能够保证保单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可以进一步保障客户权益,提升客户满意度。鉴于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记账的特点,保单不仅存储在“中心”机构(或中介)的服务器,还在全网所有的节点存有交易副本,即使“中心”机构(或中介)存储系统受到黑客攻击或因操作失误等因素造成数据丢失,客户的保单依然可以通过区块链上其他节点的交易副本进行查询,提升了保单的可查询性。

二、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保险行业推广应用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前文所述,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保险未来创新发展过程中将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区块链技术仍存在一定风险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区块链技术算力有限

从区块链技术本身来分析,区块链难以有足够的算力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在初期节点较少的情况下,理论上区块链受到攻击且信息被篡改的风险不可忽视。从发展阶段来分析,区块链目前还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尚未达到大规模应用的要求,其运算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从目前发展情况分析,互联网保险平台“中心”机构(或中介)的作用不可或缺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在互联网保险行业表述为“弱中心化”将更为贴切。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解决了“中心”机构(或中介)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安全风险,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互联网保险行业,由于互助保险发展尚不充分以及“大数法则”的影响,只有保险平台才有能力集合大量面临同样风险或有同样保险需求的样本群体,只有保险平台才具有在大量出险时进行支付理赔的能力,因此,保险平台作为“中心”机构(或中介)存在还是有必要的。

(三)技术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

区块链的交易规则以及智能合约实际上都是由计算机程序和语言控制的,是自动化的。在去中心化的作用下,因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和控制,出F技术性、操作性失误的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当失误未被及时发现时,系统将按照错误程序继续执行,可能放大单次失误带来的影响,且修正这些失误带来的损失将付出较大成本。

(四)主观上道德风险依然存在

区块链上的节点与技术设计人员依然是委托关系,在缺乏有效激励手段的情况下,技术设计人员人为设置交易规则漏洞的情况将难以有效避免。

(五)缺乏区块链技术的监管法律和制度

除技术风险、道德风险外,亦有必要对区块链技术的监管法律和制度进行研究,尽快明确区块链技术的法律属性。当监管大幅滞后于技术发展时,一旦发生区块链被攻击、客户个人信息泄漏等事件,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前景将受质疑,整个区块链技术生态环境将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谭磊,陈刚.区块链2.0[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

[2]徐明星,刘勇,段新星,郭大治.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m].中信出版社,2016年.

[3]陆磊,姚余栋主编.新金融时代[m].中信出版社,2015年.

[4]温信祥,张蓓.区块链的能与不能[J].财经,2016,(6).

区块链保险理财篇3

人人都觉得身患重疾的概率只是“万一”,可如果真的遇到“万一”,怎么办?

假设有一个人帮忙捐1块钱,1万人帮忙就可以捐1万,30万人就是30万。在足够多人的情况下,筹集医疗费度过难关的可能性大了很多。

基于这样的思维,一种新型的网络互助模式萌生并且发展迅速:将具有某种共同疾病风险特征的人集结在一起,组成互助同盟,每个人缴纳一定金额的互助资金存于公共账户,当同盟成员患病,即从账户划拨部分钱作为其医疗费用。

有报道显示,截至11月,已有近百家网络互助平台进入市场。有媒体因此把2016年称为“网络互助保障元年”。

可是漏洞和风险也很快显现:平台上的共同账户由谁监管?资金是否会被平台管理者挪作他用?怎么知道发起求助者不是骗子?如果给他30万,他看病只需10万,另外20万被其消费怎么办?

这正是杨永智的同心互平台想要解决和正在解决的问题―用技术为信任背书。

同心互助是杨永智的二次创业项目。在开发海豚浏览器并成功出售给搜狐畅游之后,这一次,他把注意点瞄准新兴技术领域“区块链”,做成国内首个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同心互助。

“哪里缺乏信任,哪里就有区块链的机会。”杨永智说,公益慈善项目如此,互助保险也是如此。

“全民重疾无忧互助计划”是同心互助发起的为18-60周岁、患有癌症、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等30种重大疾病的人群提供互助保险的项目。每位注册会员在平台有一个自己的账户,预存9元保障金,在保障期内当会员不幸罹患在保范围内的30种重大疾病时,其他会员根据计划规定的份额为其分担互助金,患病会员最高可获保障金30万元。

自7月上线至今,“全民重疾无忧互助计划”的注册会员超过34.8万,筹得互助金314.37万元,所有会员的信息(脱敏后)在网页上以列表的形式一一展示,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和加入时间。一旦有会员申请互助,资金会从其他会员的账户划拨出来,资金的流向全程由区块链技术记载,公开透明且不可更改。

“这样一个财务公开、透明的分布式账本,其实只用到区块链技术的1.0,如果把互助保险的更多信息,比如核保、理赔、身份认证等问题也做到区块链上来,那就涉及到区块链2.0,叫智能合约,这就需要把大数据能力跟区块链技术结合起来。”杨永智说,届时,包括会员有没有犯罪记录、是不是吸毒等等这些资料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在平台上做出风险标识,申请互助会员的钱款用途去向也会显示在区块链上。

区块链保险理财篇4

科技创新是普惠金融的发展引擎

从普惠金融本身来看,它的需求很高,迅速增长,但有效供给不足。易观金融分析师郭竞告诉《经济》记者,一是普通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个人金融和理财意识增强;二是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小微金融需求迫切;三是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供给方面,社区金融发展很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明显,金融服务在乡村地区也没有很好地覆盖,金融供给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就是实现普惠金融最佳的路径,它可以实现破垄断、广覆盖、降成本、促创新、可协同等多个方面。”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给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活力。今年9月23日,以“新规范・新科技・新发展”为主题的“2016中国・北京互联网金融创新论坛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新书会”上,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烨东博士就表示,区块链技术不仅能有效降低金融行业的运行成本,同时对创新驱动新型商业模式的诞生、降低信任风险和鼓励开发性协作与创新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它是实现共享金融的有力工具。“所以,区块链首先影响的是金融的基础设施,随后扩展至一般的金融业务,最终改变整个金融生态链。”

科技创新是新常态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引擎。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牛新庄对《经济》记者表示,当前各国政府、央行、金融机构、科技巨头们都纷纷在区块链领域积极布局,世界经济论坛今年8月的“区块链将如何重塑金融服务业”报告中指出,区块链有巨大潜力能促使新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更为简单与高效。

“通俗来讲,区块链就是一个共享大账本,大家遵循统一规则竞争记账,同时确保全网在各节点互不信任、甚至有恶意节点的情况也能完成真实的记账。”牛新庄还表示,“首先是其基于信任、无法篡改的特性,这就能解决很多数据信任类问题;再就是其去中介化、交易点对点完成这个特性,能够消除交易中介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摩擦,同时交易结算几乎是实时的,从而提高了交易效率,提升了资产利用率;而信息透明可追溯将直接促进提高社会公信力,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工作人员对《经济》记者称,商业银行可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自己的科技运用水平,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块链技术特别适合于需要信任和公开透明的场景,例如大学生创业贷款、助农贷款、公益捐款、众筹融资等业务领域。

区块链技术并非灵丹妙药

虽说区块链技术能够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但区块链技术目前在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难点。

目前区块链技术要想真正落地应用到普惠金融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郭竞向记者讲道,首先来说,区块链技术本身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该技术本身处理大规模交易的抗压能力差、交易时间延迟较长的弱点就制约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据我所知,目前多家区块链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也有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区块链以外的技术解决交易量瓶颈的问题。但是目前还是一些实验性的东西,还有待时间证明。”

除技术本身的瓶颈之外,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也是问题。“金融行业是各个行业中最谨慎的行业,也是关系到民生的支柱行业,而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每项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不断的尝试,并且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局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的。”郭竞如是说。

区块链设计理念相当完美,但它并非灵丹妙药,目前普惠金融引进区块链技术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从技术角度看,其交易性能、存储容量、计算资源消耗、安全性等方面都无法直接匹配目前各类业务需求。例如前期美国theDao众筹项目智能合约被攻击事情,损失市值超过6000万美元以太币,虽然后续社区采取了以太坊硬分叉来保护投资者财产,但整个事件如果发生在传统金融行业将是致命的打击。为解决上述各类问题,衍生出了联盟链、私有链、侧链这些架构,以及pow、poS、DpoS等一系列共识算法,这些都是新兴技术发展初期的通病,体现为技术版本更新快,标准五花八门,其发展成熟至逐步统一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周期的市场检验。

二是业务场景落地还需时日。前面谈到区块链为何是颠覆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对业务系统的改造往往都是底层平台级的,特别是和金融系统底层架构的融合,这是一项巨大复杂的工程,相当于核心系统再开发,其耗费人力物力成本和项目风险都相当高。所以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上除了比较稳定的比特币体系,其他区块链项目绝大部分均属于概念验证阶段,尚无大规模应用。

三是监管方同样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尽早介入,同步制定相关法规,同时将技术规则纳入监管体系,以确保整体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数字让普惠金融可持续

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诸多方面有待优化或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知并不断改进。除了以上问题,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区块链技术尚未完全统一和标准化。此外,还存在网络带宽等性能问题,在技术上需要进一步证明其安全、可靠、可以大规模应用,需要金融立法和金融制度的配套跟进。“国内商业银行应加大研究投入,从试验性项目入手探索区块链技术极其应用,逐步将其纳入实用场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最后,朱烨东总结道,区块链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要看是否有适用的场景。“从掌握入口到渠道为王,再向场景金融升级,场景金融已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金融资产交易等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主要趋势。”

普惠金融的要义是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而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普惠金融业务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三大特征,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动力不足,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普惠金融被称为是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今年G20峰会上,我国提交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首提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凸显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范围内推动普惠金融新的里程碑。

目前国内还缺乏哪些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的技术或条件?

在郭竞看来,普惠金融跟金融科技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金融科技本身是通过技术让金融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便利、更加可触及和更加美好。“其实数字普惠金融就是说我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未被覆盖的人群能够更好地获取金融服务。”所以,它本身也是金融科技这个大潮的诠释。

牛新庄也表示,这和人们之前常提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这些词类似,都是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代表了金融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支持。传统金融模式下是科技服务业务,现在谈的是科技引领业务。“数字让普惠金融消除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并能提供更高效、智能、安全、人性化服务,让金融服务机构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让用户切实感受到以客户为中心这一服务理念,同时也降低了服务成本,从而触及更广泛和细微的金融需求。”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网络覆盖率不完善,目前仍有数亿多成年人群体,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体系仍不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另外,信息不对称、信用数据的缺失,给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带来巨大挑战,相当大比例的小微企业、农村贫困群体、农民工仍难以获得贷款;再就是普惠金融知识普及不足,特别是信息化知识普及不足,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数字、区块链引领普惠金融四大趋势

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引进区块链技术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区块链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风险控制可视化。普惠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本质上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质押物,商业银行难以甄别还款来源,从而形成高风险。而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完整记录企业日常交易数据等信息,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信用水平,显著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这使得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成为可能。二是交易成本低廉化。过去金融机构在交易流程上往往需要大量的后天人员和复杂的手续,在运用区块链技术以后,这些流程都可以在区块链上完成,这样无疑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

对于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畅想,郭竞认为有三大趋势。一方面,普惠金融制度基础将逐步健全完善。随着国家对普惠金融的提倡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支付和监管政策将逐步完善,普惠金融监测指标体系有望从局部到整体得到建立。其次,信用是金融交易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也是科技金融的重要技术手段,这些都将作为普惠金融的基础逐步健全。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普惠金融面向的农民、城市低收入群体等收入虽低,但是对于租房、结婚、家电、装修等消费是刚性需求,大众参与途径与门槛获得提升后,消费金融在这些市场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第三个方面,中小微企业及商户将成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传统金融的痛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70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若把尚未注册的小微商户计算在内,数量更多。但由于中小企业存续时间不确定,缺少可抵押资产,银行获取中小企业信息成本比较大,加之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少、频、急、短等特点导致其市场交易成本比较大,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即使获取银行贷款,其成本要比大企业高很多。

《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提出了8项高级原则,鼓励各国根据国情制定行动计划,为全球普惠金融下一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8项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法律监管框架、创新与风险平衡、重视消费者保护、重视基础知识普及等全方位角度,构建整套原则框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未来市场发展会呈现出标准化、多元化、移动化、智能化4个趋势。

区块链保险理财篇5

关键词:企业“;两链”风险;化解

一、温州企业“两链”风险现状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温州D鞋业有限公司主业经营良好,生产经营正常,是当地纳税大户。因其对外担保的K鞋业有限公司出险而肩负大额担保债务,加上对外投资过度,2013年出现“两链”风险。经了解,D鞋业在银行贷款达6.2亿元,涉及担保企业10家;此外,该企业对外担保金额4.6亿元,涉及被担保企业16家(含5家互保企业),其中4家被担保企业已出现资金链风险。D鞋业在10余家银行的贷款正陆续发生逾期,企业偿还利息困难,若不能及时化解其资金问题,将对区域经济及其行业发展带来重创。

(一)“两链”风险成温州企业出险主因

自2011年温州民间金融风波发生以来,部分企业遭遇由资金链、担保链引发的“两链”风险。2011年,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民间借贷风波引发的资金链问题逐步扩散蔓延,引发担保链风险;至2013年,资金链风险、担保链风险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14年担保链扩散问题影响愈发突出,根据温州市鹿城区申请政府帮扶的出险企业情况来看,当年风险企业涉及的担保金额达18.49亿元,占涉及风险金额的34.18%,较上年增加近10亿元,占涉及风险金额的比例上升了14个百分点。

(二)企业“两链”风险传播迅速且易引发区域性风险

由于企业担保普遍存在,在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和合作密切的企业、个人之间,担保关系以“线、环、网”联结在一起,错综复杂。如果一家企业资金链崩坏,大批企业将面临巨额代偿风险,风险就如同链式反应,随着担保链条向担保圈外的企业层层蔓延,诱发行业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企业“两链”风险逐渐向优质企业扩散

由于目前企业担保、互保往往呈现区域集聚、产业集聚的特征,从一开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资金链风险,逐渐经由担保关系蔓延扩散至规上、限上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企业若不堪重负,其担保链上金融风险将导致更大面积的扩散,可能会威胁辖区内整个产业。如温州D鞋业有限公司、Q有限公司都是当地优质企业、纳税大户,因受“两链”风险影响面临危机,经过属地政府及处置办多次帮扶、协调,已基本遏制企业风险蔓延。但由于涉及的担保金额大,涉及的担保企业多,一旦处置不善,其担保链、担保圈风险仍可能爆发而引发下一轮企业担保圈风波。

二、企业“两链”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自身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温州企业仍以家族式经营的传统模式为主流,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缺乏对自身现金流的统筹管理,往往盲目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拓展企业经营范围,导致了负债率过高、过度对外投资,使财务成本超出了企业承受范围,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不少企业对外担保决策随意,甚至在不清楚被担保企业的现状、担保责任额度的情况下就草率同意提供担保。2.企业融资过程中过度依赖担保贷款。当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当抵押物不足难以获得所需资金时,企业的担保、互保、联保就成为获取银行高额度贷款的便利渠道。不少企业甚至缺乏风险意识,盲目对外提供担保。此举看似为企业解决了当前的资金问题,但事实上大大提高了担保企业的隐性负债。大量风险集聚在担保链上,在经济大趋势向下时,使一家企业的资金链风险快速传递,导致大批量企业陷入危机。3.温州块状经济孕育发展担保链群。温州块状经济特色十分明显,呈现行业集聚、抱团发展的特点,如温州市鹿城区鞋革行业、平阳县萧江镇塑包行业等等。这也孕育出典型的社会网络型产业集群,通过家族社会关系和企业间关系等联结在一起,而担保链也依附这一关系网络繁衍扩张,在区域内、行业内高度集聚,成为区域“两链”风险滋生的土壤。

(二)银行方面原因

1.银行缺乏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当前很多银行过分强调抵押、担保,普遍存在类似“典当文化”的风险控制机制,疏于对风险的长远管控,不注重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不认真分析借款人实际偿债能力。银行在对企业还款能力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凭企业提供的抵押、担保就予以贷款,风险管控不到位,为企业“两链”风险爆发埋下隐患。2.银行过度授信超出实体经济需求。银行在信贷管理中存在“重营销,轻管理”的倾向。各银行为竞争大客户,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减低准入门槛,对一些大客户过度授信或多头授信,实际上远远超出企业主营业务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的投资冲动和过度负债。不少企业因此过度扩张企业规模、盲目拓展新业务、大规模投资房地产项目等,最终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难逃“两链”风险。3.银行风险处置机制不够健全。当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金融机构不易察觉处于萌发阶段的企业“两链”风险,一旦风险暴露,其中一家贷款银行抽回贷款后,就会引发多家贷款银行纷纷抽贷,直接加速企业资金链断裂和担保问题扩散。此外,发现一家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后,各银行即开始对同一担保链上正常经营的企业抽贷、压贷,使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

三“、两链”风险化解创新途径探索

(一)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1.政府牵头完善征信平台建设

由发改局信用办牵头,逐步打通不同部门、行业间的信用信息壁垒,充分整合工商、税务、质监、公安、法院、土地、房管、金融机构等的信用信息,实现信用资讯整合。

2.健全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规范企业经营,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披露真实的经营信息和资信情况,既有利于形成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又是银行准确掌握企业实际情况的保障。

3.加强惩戒以提高失信成本

通过信用平台对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并采取限制高消费、降低银行信用级别等相应的信用惩戒手段。这可以有效促使企业注重诚信、践行诚信,规范自身行为,避免逃废债务的行为。

(二)完善银行风控机制

1.授信总额联合管理

银监和人行应着重引导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各银行授信总额联合管理,防范过度授信和多头授信,并限制企业担保的环节、次数。

2.跟踪企业风险动态

银行要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入手,做好尽职调查和后续跟踪,充分掌握企业财务情况、负债信息、经营能力、行业风险等多方面的动态信息,实施全方位的风险防控。

3.提高从业人员风险意识

要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定期培训,规范信贷管理,并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做好严格把关,及时发现风险。

(三)构筑担保防火墙

1.暂时搁置担保链问题

在处置不良贷款过程中,建议债权银行暂时搁置担保问题,先处置贷款主体企业资产,再追究担保企业的相应法律责任,避免生产经营正常的担保企业因受担保链影响而承担超负荷的债务,引发企业大量倒闭。

2.维持担保企业“造血”功能

在明确担保责任后,应鼓励企业主动与银行协商还款方案,以债务平移、分期偿还等方式,使企业可以分段、分批清偿担保债务,从而以时间换空间,继续生产经营,获得周转资金。

(四)优化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1.推动司法破产和重整

要推动司法破产和重整,来处置企业不良资产,减轻债务负担。通过破产重整等途径,对落后产能的企业加快破产清算;帮助有市场、有前景的企业剥离品牌、营销网络、专利等无形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对优质资源的重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2.增加不良资产处置参与主体

地方政府可以引进国内成熟的资产管理公司,或吸收民间资本组建本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不良资产处置;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资产重组,整合风险企业的有形、无形优质资产,实现双赢。

3.多举措化解不良贷款

银行要综合采取清收、核销、打包转让、盘活、转贷、诉讼等渠道开展处置,并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情况,“一企一策”制定减免息、分期偿还、贷款平移、资产置换、以资抵债等处置方案。

(五)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积极创新银行信贷方式

鼓励和引导银行开发新型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股权、订单、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特色融资服务。

2.加快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要引导企业跳出间接融资的框架,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资产股份化、上市公司并购等多种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

作者:周文泉单位: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参考文献:

[1]浙江温州银监分局调研组.温州企业担保链风险状况与化解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金融.2015(11)

[2]张乐才.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消释、风险传染与风险共享——基于浙江的案例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0)

[3]王去非,易振华.浙江担保链风险现状、传染机制及产生原因研究[J].浙江金融.2012(12)

[4]江衍妙,邵颂红.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链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对策研究——以温州市中小企业的实地调研为例[J].浙江金融,2014(05)

区块链保险理财篇6

这家2014年底获批开业的网络银行,因2015年初总理见证了其第一笔贷款的发放而火了。

2014年12月16日,获得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两天后,微众银行官网正式上线,并在首页写下了“我们是银行?我们是互联网公司?我们是互联网银行!”的宣传语。

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一直致力于将前沿技术和创新运用于科技、金融和互联网业务,服务个人、微小企业,明确提出不设立物理网点和柜台,所有获客、风控、服务都在线上完成,从其办公室内的标语“科技、普惠、连接”便可见一斑。

“我们希望把互联网平台以及传统金融机构都连接起来,为用户提供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也帮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元化的客户,这个定位与传统银行非常不一样,所以我们是一家有强大金融科技能力的银行。”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如是说。

去ioe和SaaS+

早前,在iBm、oracle和emC三巨头构成的数据架构主导世界的情况下,中国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it均是基于ioe而建设的,形成了巨大的依赖性,如果将架构替换成新的解决方案成本很高,不能说不用就不用。因此,去ioe的道路艰辛。

然而,从拿到牌照起,微众银行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在金融业深耕数十年的大型银行都未能走完的路――吸收了在互联网发展多年的it架构经验,实现了完全基于开源技术以及分布式架构搭建的it体系,实现“去ioe”。

马智涛曾在平安负责it长达十年,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包袱和忧虑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微众银行能做到这点与一出生就自带的轻资产、重科技的定位有关。

首先,作为金融业新兵,微众银行可谓白纸一张,没有任何积累也就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对ioe架构依赖度低,更容易脱离ioe架构,不需要被传统架构和账户迁移风险局限。

其次,相对于传统行业,互联网公司的it架构早已实现去ioe。腾讯作为发起企业,可以算是微众银行的技术后援。

在微众银行成立之初,核心团队从未动摇的念头就是先夯实技术基底。于是,与传统银行不同的是,微众银行最先成立的便是技术团队,之后才逐渐有了更多的业务部门。

马智涛介绍,最先加入微众银行的不是业务人员,而是技术,现在科技团队超过400多人,占全行人员一半左右的规模。另外,对传统银行的it开发人员来说,业务部门会先把需求提出来,而微众银行基本上是由it团队来提需求,比如系统应该怎么样建,怎么设计。“所以我们没有真正经营产品需求提出来之前,it架构就已经根据我们对于业务定位的解读和对未来业务发展方向的判断先搭建出来了。经过这样一种创新的开发模式,我们可以更快速,把我们体系搭建起来。”

基于这种架构,花了一年时间,微众银行就把一个比较全面的作为一家银行该有的存贷汇三大业务涉及的it系统都搭齐了。另外,微众银行在传统风控手段的基础上,引入神经网络、决策树和机器学习等国外新型风险识别模型和算法技术,陆续建立社交、人行征信、商户授信和反欺诈等系列模型,并在模型中注重运用消费、社交行为等动态数据以及通过文字和图片解析的非结构化数据,实现了基于大数据的风险模型构建,完善自身的风控体系。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金融服务突破了时空限制,银行客户的行为开始从线下向线上、移动端迁移,为区域性中小银行带来不小的挑战。微众银行正在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启与银行同业间的技术合作。

自7月14日起,江苏昆山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打开手机银行,可以看到一个“微众・理财”入口,点击进去,实际上就可以直接与微众银行进行连接,整个操作都是运行在微众银行的体系里。客户在接受开户的条款后,就直接可以在昆山农商行的手机银行里开出微众银行的二类账户。如果对“微众・理财”专区的产品有兴趣,可以直接在昆山农商行的app里购买微众银行代销的产品。这在以往是不可能实现的操作。

其实,微众银行是将“微众・理财”SDK(应用软件包)嵌入到合作银行的app内,合作银行的客户不仅可以体验其自家app的服务,还可从其app内部进入微众银行app,体验微众银行提供的服务。这种模式既不改变合作伙伴对客户的接触渠道,也不改变客户对自己资金的管理习惯,还省去了重新下载app、注册、充值等繁琐环节,让客户方便、快捷地获得微众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在SaaS(软件即服务)基础上,微众银行衍生出“SaaS+”(软件即服务+行业)的方式,为合作银行输送科技创新能力,帮助合作银行降低其建设自有系统的资源成本和时间成本。

如今,除昆山农村商业银行外,微众银行已和国内10多家银行确定了科技输出项目的合作意向。

BaaS云服务

在金融科技的话题里,区块链是绕不过去的热点。这个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能够让区块链中的参与者在无需相互认知和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一个统一的账本系统确保资金和信息安全。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正在走进政府决策、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的视野,目前区块链的应用范围包括数字货币、支付清算、信贷融资、金融交易、证券、保险、租赁、物流、医疗、公证等领域。

如今,区块链技术的具体应用形式基本集中在三类:一是公有链,就像比特币一样,没有限制,你如果要加入,只要下载软件,认可了协议,就成为区块链的组成部分,成为区块链里每一个参与者账户的记录主体,彻底去中心化;二是私有链,需要获得许可,仅单独个体或机构享有该区块链的使用权和控制权;三是联盟链,介于公有链和私有链之间,由一定数量的特定成员组成,任何新加入的成员都需要经过现有成员的许可。所有成员以某种共识机制来确定区块的打包权,即记账权。成员之间可以事先制定联盟链内的运行规则,以算法来保证任何单一成员都无法篡改信息或恶意写入虚假信息。

同很多探索区块链技术可应用性的企业一样,微众银行也进行了相关研究。5月31日,微众银行联合平安银行、招银网络、恒生电子、京东金融、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务协会等25家机构,发起“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希望打造一个金融行业的区块链研究基地,并将合作推出各种区块链金融和泛金融应用,从而加速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发展。

“区块链要真正套嵌在金融场景中,还有很多低层、基础工作需要做好,所以我们之前有很多思考和取舍。”马智涛说,“我们认为一个比较能够落地的尝试是联盟链,可以让一些可以互信的金融机构,参与到这里面来,然后大家共同去开发一些比较符合这个主张的应用。”

实际上,联盟链还是有很多底层工作要做,包括标准――谁能够进来,怎么进来,进来之后,到底在哪个环节做加密、解密等。马智认为,如果这些标准不定好,本来区块链强调的一些安全体系,可能也会被破坏,反而会构成很多风险。

微众银行“微粒贷”采取联合贷模式,就使用了区块链技术。微粒贷联合许多传统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众多商业银行一起放贷。“事实上,传统做法是我们有一个账本,他们有一个账本,然后我们每天进行对帐。现在我们想法就是,把这个账本放在区块链上,双方共同维护。”马智涛介绍,这种模式的风险在受控范围,因为都是微众银行的合作银行小联盟。“同时可以通过这个应用把区块链底层技术完善,跑通跑顺,在区块链整个运维过程当中,遇到困难、挑战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

在筹备过程中,微众银行就跟腾讯云进行合作,在金融云领域开展尝试。如今,微众银行将腾讯云作为其Fintech的底层技术支撑,一起设计构建分布式金融系统的基础平台。双方推出BaaS(区块链即服务),将搭建的联盟链体系放在腾讯云上,供联盟成员使用。BaaS可帮助成员们构建合法合规,能较大提升区块链交易性能且不需消耗大量计算资源。

区块链保险理财篇7

近日,少数打着“虚拟货币能发横财”旗号的金融骗局,正通过区块链虚拟货币、学习数字货币知识、“无风险代币”等手法诱导新用户入群。由“老师”“专家”“币圈意见领袖”直播教学、投资价值盘、带头致富——不少投资者可能对这样的虚拟货币公司“获客”手法并不陌生。事实上,部分名义上是金融数字货币培训、区块链货币技术展示的微信群,一旦拉入新人就抓紧时间“洗脑”,一场谋划已久的骗局伴随着“新韭菜们”一夜暴富的炒币梦开始。如何遏制这类行为,是当下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是“高收益”加深诱导套路。

二是“蹭热点”加剧分辨难度。

三是“高弹性”加重利益损害。

对此,基层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增强宣传引导,提高风险意识。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普及数字货币的相关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数字货币的认识,以及其与虚拟货币的显著区别。

区块链保险理财篇8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里程,金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但要满足广大的需求,金融行业只依靠传统的营销渠道和业务模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金融和互联网的跨界合作是金融行业扩大业务规模,更好服务客户及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结合称为互联网金融,主要指各种类型的金融服务者借助互联网为人们提供的保险、购物、存款和贷款等相关的金融行业方面的服务。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支付宝、余额宝、移动支付和云计算等各种方式,都是互联网金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

截止2016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共计174起,获得融资的企业数为168家,融资金额约为610万亿元人民币。

互联网金融理财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分支,以2013年6月余额宝的出现为标志在我国迅速发展开来。截止2016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达到3.46万亿的总额。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关于互联网金融以及新媒体金融的各种研究也大量出现。

戴硕(2014)在交互式金融传播应用研究中谈到交互式传播是金融传播的主要发展方向。

查华超,郭永济(2014)从市场、空间、产品、服务、规模和收益等多维度视角研究了互联网金融边界,并预言“互联网金融+X”模式的未来产业发展新模式。

朱思佳(2015)探讨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与展望,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及面临的挑战,制定行业规范。

袁康、张彬(2016)互联网综合理财平台的业务模式与监管路径,谈到要规范互联网综合理财平台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需要从市场准入、独立性、透明度和监管协同等方面明确监管路径。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特点

相比传统的金融来说,互联网金融理财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也是互联网金融理财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并且逐渐在整个社会中得到推广的原因。互联网金融理财可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覆盖面广等优势。在很多不方便建立实体金融机构的地方,只要能够有网络的覆盖,互联网金融理财就能够发展起来。

本文以“立马理财”这一理财平台为例,来分析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优势。

“立马理财”是由光大证券、网易、海航旅游合资打造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金交所备案发行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销售服务和保险类产品直销服务。平台整合“金融+互联网+实业”的优质资源,打造“安全、专业、可信赖”的一站式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主体评级2a以上的企业集团和大型上市公司提供短期流动性解决方案,满足投资者财富增值和管理的需求。平台严格按照金融行业标准进行合规运作,沿用光大证券严格风控体系和网易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结合互联网传播优势,做到信息披露充分,平台运作透明,风控预警到位,依法合规运营。安全保障方面,签约“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毕马威为平台进行财务审计,聘请国内顶级国浩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携手光大银行,为用户资金提供存管保障,实现用户资金和平台自由资金相隔离。

(一)扩展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快速融资

传统融资方式以银行贷款为主,这种融资方式需要资金使用方提供实物抵押,银行层层审批,流程长,效率低,成本高,且易产生寻租空间,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可能性不高。而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建立的互联网融资平台,则可以快捷方便的完成融资过程。

“立马理财”平台上的产品常常很快就就能完成资金的募集。比如,2015年10月30日上午10点的期限182天,年华收益率10%的一款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立马开门红10023),由海航旅游集团担保本息,在当晚20:40:41即售罄。很多投资项目的额度都是在2天内售罄。该过程中,融资企业只需通过平台的资质合规性的审查,向平台支付佣金费用即可。

(二)门槛低、周期短,普惠小微客户

专业性要求高、风险高的股市让人望而生畏,银行存款,理财产品门槛虽低,但收益率无吸引力,且周期长,灵活性差,投入门槛高,让囊中羞涩的投资者只能望而却步。传统投融资方式因其过程复杂,成本高,小额资金往往没有机会。在金融+互联网模式下,因投资方式便利,投资过程的成本极低,小额闲散资金也和大资金一样拥有投资机会。

比如,“立马理财”平台在成立初期(2015年10月)的“立马3月盈”为平台的光大富尊固定收益产品,投资标的优质且风险极低,银行履约保函,到期本息100%承兑。一万即可起购,预期年化收益7%。

而2017年1月23日开售的“新手开金2号理财计划0125001”,理财期限只有28天,预期年化收益6%,江苏开金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是理财计划的管理人,募集资金将投资于货币类资产,各类票据,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产品或政策规定可投资的其他资产。

(三)投资方式快捷方便,投资者自主选择性高、体验好

传统投资方式一般需要投资者和融资者或融资者的人及营销人员面对面的签定合同,这个过程不仅繁琐耗时,而且人或营销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刻意隐瞒投资标的的不利方面,强调收益方面,来促成合同的订立。而在金融互联网平台方式下,投资者看到的信息都是完整的具有法律效率的合同条款,不存在?假信息的可能。在“立马理财”平台上,投资者只需要将银行账户与平台注册的账号绑定,就可购买中意的理财产品,产品到期后,资金原路返回。当一款新的融资项目时,无论投资者身在何处,只要你能够接入互联网,就可轻松投资,无需跑到银行或股票营业部,无需研究复杂的产品结构,无需动辄拿出百万现金,这种方便快捷的投资方式非常符合当今投资者的需求。且其公开,透明的交易模式也使得投资者在投资时能获得如同商场购物一样的愉悦体验。

(四)营销推广方式更高效、快捷、成本低廉

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随着网络规模化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互联网、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网络进行产品的营销推广无疑是覆盖面最广,速度最快,有效性最高的选择。

“立马理财”在成立之初,通过网易的免费163邮箱给每个邮箱使用者发去了一封e-mail,推广“立马理财”平台,同时,也定期给用户发送投资项目信息,使得用户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到有价值的资讯,而平台本身的成本却非常低廉。

(五)不同市场之间更好的进行业务合作

“立马理财”平台不仅是光大证券、网易和海航旅游跨界合作的成果,也是其他众多企业进行业务合作的平台。海南股权交易中心,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江苏开金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借助平台为企业募集资金,光大富尊投资公司、上海碧空龙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资管公司为融资项目担保,各家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做大市场蛋糕。

比如,“海实盈定向”融资项目由海南股权交易中心管理,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发行人大连金玛商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流动性资金。

“金一文化”由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备案登记,发行人为北京金一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黄金珠宝首饰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一体的企业,由上海碧空龙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产品的到期兑付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正荣1号”,备案机构是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发行人正荣集团有限公司的流动资金。

三、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一)大数据技术引导个性化精致理财

大数据(big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技术相较传统技术的有如下显著特征:

1.实现了从精确数据样本处理到复杂大样本数据处理的跨越。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期望收集全面的数据,追求从各个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权利,从而认识到这个无法精确描述的世界的全貌。

2.实现了从小样本或采样数据到海量数据处理的跨越。过去,由于记录、存储和分析数据的工具不够完美,人们只能通过随机抽取采样的方式,对少量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忍受样本集和全量集之间的偏差,从而给数据分析结论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和挑战。而如今对海量的数据采集、存储和运算全面支持,使得对全体数据的分析变得简单,可行。

3.从相关关系挖掘价值。传统理财的同质产品太多,而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用户在平台的信用、消费等基础数据,分析用户属性和行为习惯模型,针对用户特点进行个性化推荐,可为投资者订做个性化的理财服务。

典型的金融大?稻萜教?及应用的整体架构如下图:

移动端、pC端乃至智能可穿戴设备都已成为用户数据触点。股票、投资理财、投顾服务等各个业务,涉及到网站、交易、风控、结算等系统的数据都是用户在各个触点、场景下的痕迹,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并通过客户画像,可以掌握用户在理财平台所处的生命周期,从而可以有的放矢的对用户进行针对性理财服务。

(二)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智能投顾理财

智能投顾(Robo-advice)也可被称作为机器人投顾、智能理财、自动化理财等。利用大数据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水平、预期收益目标以及投资风格偏好等要求,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投资参考,并监测市场动态,对资产配置进行自动再平衡,提高资产回报率,从让投资者实现“零基础、零成本、专家级”动态资产投资配置。智能投顾的主要特点是分散投资、智能推荐、个性化理财。

智能投顾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在海外市场具有低成本、专业化等特点,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从“规避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到“引导投资者理性进行科学分散地资产配置”两个角度,智能投顾作为一种专业化的投资工具,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欠成熟的资本市场快速走向成熟。

智能投顾可以作为目前投顾线下服务模式的有效补充,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金融理财投顾解决方案,并通过打造统一的服务渠道,建立与客户的信任,通过社交化提高客户粘性。在合规允许的情况下引入实盘跟投,将增量客户转化为存量客户。

改变传统投顾服务模式,结合当下互联网思维,将投顾线下业务整合到线上,让投顾服务能力最大化,给客户最愉悦的投资体验。

(三)区块链技术革新互联网金融理财契约

2008年由中本聪第一次提出了区块链的概念,在随后的几年中,成为了电子货币比特币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所有交易的公共账簿。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区块链技术有可能会重塑各类支付系统、货币市场、金融服务以及经济形态的各个方面,并能从根本上让商业活动减少摩擦且提高效率的新范式。因为区块链不仅仅是去中心化的架构,还提供了一种通用技术和全球范围的解决方案,并且能通过分布式统一账本和智能合约等手段很好的解决了信用问题,同时带有配套可行的监管手段。

平安集团、民生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拥抱表明:即使不以互联网企业的孱弱力量为意,同行的先行一步也意味着若不尽快改变自己的业务模式和思维模式,将在激励的金融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开始拓展业务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这意味着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机构增加,也意味着产品和选择的增加,用户的契约选择上也更多了平等和自由。

新型的金融权力契约,凸显了更公平的竞争、效率的大幅提升、更好的体验和更专业的服务、用户的主动参与和更高选择自由度、可去中心化的金融契约架构等等新的金融契约的特征。

当然,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理财领域的实际落地,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一段长期探索的崎岖道路要走。

区块链保险理财篇9

第三方支付寡头格局确定,移动支付高速发展;p2p借贷监管落地,行业进入涅期;股权众筹风光不再,道路崎岖;互助保险获批,互联网保险仍处于探索之中;消费金融异军突起,成为互联网金融新亮点。此外,智能理财(机器人投顾)和区块链均在2016年获得极大关注,新公司、新业务层出不穷,前者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测算,后者则涉及到复杂的密码学和分布式技术,均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在此前的互联网金融中,互联网与金融是简单的结合,典型表现为借助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创新”主要集中于渠道层面,技术创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远远不如监管宽松来的重要。2016年,互联网金融仍处于“治理整顿”之中,但形势已经出现显著变化,互联网金融即将进入下半场。

移动支付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交易账户与金融账户的打通成为新亮点

2016年上半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规模接近13.5万亿元,环比增长25.68%;同期,移动端之外的第三方支付规模约为9万亿元,显著落后移动端。天猫2016“双11”全天总交易额突破1207亿元,无线交易额占比81.87%(2015年为68.67%),是移动支付已经占据第三方支付主流的有力印证。

对第三方支付来说,移动支付能带来更为丰富的数据,尤其是在o2o场景下,移动支付平台不但知道用户购买的物品和价格,更进一步获得了用户支付的时间、位置和场景。这些数据与交易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地刻画用户,进而提供更多的服务,其中一个重要服务就是信用支付。

京东“白条”和阿里“花呗”等产品的推出,起初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态圈的信用支付需求。随着风控积累和模型优化,这些工具试图走出自身生态圈,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延伸(例如商场购物、医院缴费、etC缴费等),移动支付则是桥梁和工具。在面对o2o购物场景时,虽然支付场所(例如商场、医院、收费站)不在电商的生态圈之内,但是通过移动支付账户,第三方支付平台对用户信用了如指掌,只要做好收费方的反欺诈工作,为用户提供信用支付的难度日益降低,将成为领先支付平台新的业务增长点。

尤其是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和众多小额支付场所,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展金融服务的难度较高。而3G/4G移动通信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移动支付的门槛,通过移动支付可以获得用户收支、交易及场景方面的数据,填补用户信用数据的空白,可以此为基础向其提供包括信用支付在内的金融服务。未来,信用与支付互相促进,信用卡很可能变得可有可无,手机及移动支付工具将逐步取而代之。

在此之前,第三方支付早已接入金融投资和理财功能(例如购买基金、保险、理财产品等),具备了金融账户的部分功能,信用支付的加入和强化,使这一账户的功能更加完善。在同时拥有用户的交易账户和金融账户之后,支付机构对用户的了解更加全面,可以提升交易行为和金融行为的互动,例如根据交易习惯为用户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或根据用户经常购买的理财产品量身定制商品,这将使得支付机构继续保持超越传统银行的优势。

因此,预计移动支付会继续向各行各业渗透(包括跨境支付、B2B支付和企业财务管理等),逐渐取代现金支付,进而超过信用卡,成为用户的全功能账户,该账户所形成的流量、生态及技术壁垒进一步巩固目前领先支付平台的地位,挤压其余支付机构的市场空间。

p2p借贷继续两极分化,技术成为唯一突破口

经过一系列严厉的治理、整顿之后,p2p借贷行业累积的风险逐步得到释放,劣币驱逐良币的危险大大降低。但是对贷款额度的限制――个人在单个平台上的借款余额不得超过20万元,在所有平台上的借款总余额不得超过100万元;机构在单个平台上的借款余额不得超过100万元,在所有平台上的借款总余额不得超过500万元――无疑给绝大部分p2p借贷平台戴上了紧箍咒,并可能导致大部分平台的退出。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15年,整个行业的小额信贷(额度小于10万元)占比不足7%,大额个人和企业借贷(额度大于100万元)占比则超过60%(其余的则介于二者之间)。限定个人借款余额不得超过20万、100万,机构借款余额不得超过100万、500万,意味着行业一多半的业务需要进行转型。

从2016年最后几个月的数据,已经可以看到p2p借贷行业愈发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70%~80%的p2p借贷平台交易额下降,而排名前20%的平台交易额则逆势上升。这说明在合规压力下,大型p2p借贷平台因其相对深厚的实力得到更多投资人、借款人的信任;而这些平台也有较大可能解决自身的合规性问题,尤其是解决贷款限额的问题。

贷款限额的制定一方面是为了监管法规的衔接,另一方面在于落实p2p借贷的普惠性、补充性定位,它更在深层次上决定了技术创新是p2p借贷平台的唯一出路。每人20万元、每家企业100万元的限额意味着传统依靠人力的重资产线下风控模式即将走到尽头,有竞争力的平台必然拥有大数据反欺诈能力和自动化的征信、审贷和定价能力,可利用模型与算法自动、批量处理用户的借款请求。

无论是向场景靠拢以降低获客成本,还是借道资产交易所规避限额问题,风控始终是p2p借贷业务的核心,技术化的风控路径无可回避。但是这一路径的门槛是如此之高,将导致绝大部分平台无力迈过,最后只能选择退出或者被兼并。因此,预计2017年,p2p借贷行业的整体交易规模仍会缓慢上升,但是平台的两极分化加剧。有实力的平台迈过技术风控门槛,释放合规红利,业务继续突飞猛进;而大量中小平台日益萎缩,拖累行业整体规模的提升。

在这样的趋势下,甚至可以预期出现若干风控水平较之银行也毫不逊色的p2p借贷平台,这些平台甚至可能弱化或者关闭互联网端的资金业务,专心借款人获客和风控业务,转型为中介公司、技术公司或助贷公司。而外部的大数据公司、风控方案提供商也很可能在该行业获得黄金合作期。

消费金融万马奔腾,资金成本决定最终成败

各种利好之下,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消费金融无疑将延续三年以来的热度,业务规模再上台阶,预计2017年可以突破万亿元门槛。无数的转型p2p借贷平台、创业公司将继续涌入这一“丰沃”之地,然而,这些新来者会发现,他们很可能已经走上了4年前(2013年左右)p2p借贷行业的老路。

目前,消费金融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大量细分市场有待发掘。但一方面,大型电商已经占据天时(技术)、地利(流量)、人和(品牌)等多方位的优势;另一方面,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大数据公司星罗棋布,早就开始了跑马圈地。市场的成熟程度超过了4年前的p2p借贷,而行业巨头的实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新来者面对的业务门槛和竞争压力将远胜于p2p借贷。

如同其他信贷业务一样,消费金融的核心包括获客、风控和资金三大要素。我们假设新来者具有优秀的风控能力(这一假设基本上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在获客端,其成本远远无法与大型电商相抗衡,在资金端则远远无法与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相匹敌。目前,成功的消费金融创业公司大多走了自建场景之路,即自行搭建或者嵌入某个消费场景(线上的电商或线下的交易渠道),利用前端的获客优势和后端的数据技术形成风控能力,进而引入银行、机构资金有效降低了资金成本,从而保持对客户的吸引力。

这一路径对创业公司的要求极高,需要同时具备商务推广(与B端商户合作)、大数据分析(包括对B端商户的选择和对借款人的分析)和金融风控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解决资金成本的问题。大量电商机构则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来获得低成本资金,天然拥有资金成本优势的银行不甘示弱,同样积极与电商平台、大数据公司合作,解决获客成本和在线审贷问题,其优势也将日益展现。

对于消费金融来说,获客优势和风控优势最终都必然转化为资金成本优势,无论是细分领域的渗透和技术驱动的扩张,最终必然会以能否获得低成本资金的青睐作为成败标准。毕竟,(小额)消费金融与经营贷、周转贷不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它都很难称得上是“刚需”,因而借款利率的弹性较小,无法像后者那样,通过极高的借款利率来覆盖获客、风控上的差异。

因此,在消费金融领域,服务机构资金成本的变化将成为一个风向标。我们预计,大部分成功的消费金融服务机构(除大型电商和持牌金融机构之外)同样会延续未来p2p借贷平台之路,成为中介公司、技术公司或助贷公司,而未必包办从获客到风控再到资金的消费金融完整链条。在此激烈竞争和演变过程中,互联网消费金融在规模上的突飞猛进将持续数年,直至监管趋向严厉、行业集中度显著上升,窗口期结束。

区块链热炒不休,但是暂时很难看到落地案例

如果把2016年作为区块链之年,估计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区块链之风骤起,无论投资界还是银行、证券、保险业都对该技术趋之若鹜,各种创业公司、联盟纷纷成立,似乎其在应用上的爆发已经指日可待。

但是区块链作为一项极度前瞻的技术,它需要网络设施、监管环境和社会契约的密切配合。从源头上来讲,这是一项为躲避监管而诞生的技术,采取了以牺牲存储资源、通信资源、时间资源和计算资源来换取“安全”的策略。其制约在于:单靠该技术无法全面解决端到端的安全问题,而普通人又无法自行形成共识和机制来弥补其安全漏洞(例如黑客偷窃问题、原始数据诈骗问题等),仍然需要引入外部监管力量。而一旦引入监管,其社会成本优势可能荡然无存,或者导致“去中心化信任”的坍塌,沦落为一个全冗余的分布式存储系统。

区块链保险理财篇10

关键词:保险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保险公司一直是促进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在我国正处于宏观环境日益复杂、科技变革加速和行业结构化转型的环境下,对保险公司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尤为重要。一方面,“保险姓保”,行业回归本源,保险价值链重构,中小保险公司难以完全复制以往的成功模式,因此迎来了一波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变革营销渠道,通过科技赋能固本增效,打造核心价值创造力,才有可能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远程信息处理技术、区块链、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在保险行业的运用[2],创新型保险场景出现,大量细分的保险保障需求得以满足,这都将推动保险公司在产品创新、保险营销、成本控制、运营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在这一趋势下,保险公司应在战略上重新定位和选择渠道及合作伙伴,基于金融科技创新,进行精准获客,高效运营,全流程服务,才是未来的制胜之道。随着保险消费主体的年轻化,越来越多的用户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以及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提出了更为重视且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满足用户需求是其立业之本。以ai、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保险科技的加持,互联网保险业务凭借其服务效果和客户体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一、中国保险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一)原保险保费收入分析近十年来,我国原保险业保费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10%,但从2017开始,保费收入增速开始放缓,经过两年增速下降,在2018年底达到3.8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我国保险深度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保险深度水平。

(二)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分析对于互联网保险而言,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端于2011年,从2012年开始进入了全面爆发期,据中国保险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中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但受行业结构转型影响,互联网保险保费自2016年开始增速放缓甚至停滞,截至2018年,互联网保险总保费达1889亿元,与2017年基本持平。

(三)互联网企业布局保险业目前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保险业务,虽然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公司正处于合作大于竞争的状态,但这个局面能维持多久还不能确定,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公司相较于传统保险公司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互联网公司可以凭借其掌握的大量电商及及消费者数据,对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进行分析,对客户的风险偏好水平以及风险需求进行精准预测,这无疑对传统保险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今后保险行业的竞争不仅存在于传统保险公司之间,互联网公司的加入会使竞争更加激烈。保险公司应充分利用保险科技积极创新对消费者的风险进行精准衡量和精准定价,凭借科技创新开展更好的服务。

二、保险公司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保险前端销售效率低下,产品同质化严重我国传统保险依据大数定律进行产品设计,产品种类繁多,但大量的细分保障需求无法满足,存在着同质化严重,产品创新程度不足的问题,各家公司的产品未能考虑到市场及客户的真实需求,供需不匹配,难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差异化需求[3]。此外,传统保险的前端销售往往采取电销、网销、销售人员登记拜访等方式,一方面,这种方式促成一单业务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客户难以同其他保险公司进行对比,不仅降低了展业效率,也降低了客户决策效率。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用户排斥保险营销的方式,不利于保险公司客户复购。

(二)保险中端定价、风险控制、核保核赔管理被动信息割裂一直是保险行业存在的痛点之一,由于保险公司、行业协会、各险企内部各方面数据质量不高且共享困难,缺乏大数据支撑。保险公司采集用户数据获取风控信息主要是通过人工沟通获得。据2019年的“FRiSS保险欺诈调查报告”表明,有45%的公司仅凭理算员的直观感受,65%的公司通过工作人员的经验鉴别高风险客户和监测欺诈案件,数据获取困难且沟通不畅导致传统保险公司销售管理、核保管理、风险管理非常被动,难以展开主动的精准营销和提供定制化保险服务。

(三)保险后端理赔难,服务体验差传统保险公司因漫长的人工处理过程造成的“理赔难”“理赔慢”的问题一直为客户所诟病。例如在财险理赔上,2019年前三季度,因理赔造成的保险纠纷达30028件,占财险公司投诉总量的77%,纠纷险种以机动车辆保险为主,主要是因为车险理赔流程和需要的单证繁琐、现场勘查调查取证效率低、定损不透明等造成的金额以及责任争议;在人身险理赔上,截至2019第三季度,理赔纠纷达7300余件,占人身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22%,涉及的险种以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险为主,主要是由人身伤害医疗发票认定、识别复杂,伤残评定周期长造成的。一些互联网保险平台“种流量,轻理赔”的销售理念,也导致了用户对保险产品及公司的不信任,服务体验感差。

三、保险科技在保险公司中的创新应用

针对上述保险科技发展给保险在渠道获取、产品营销、盈利模式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各方面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目前保险公司运用保险科技加强底层技术的支撑作用并以此解决以上痛点和不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居民对保险科技的不断认可,加上资本的大量投入,保险公司将衍生更多的创新型产品应用协同推进保险产品上下游产业链价值发现,重塑保险业态[4]。

(一)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推进保险创新产品设计保险与科技的结合应从数据和客户两个方面入手,近十年来,保险公司一直是在交易和风险管理中使用分析工具处理有限数据以应用于风险敞口和损失模式,而目前重点已经转向利用大量数据源获取更多关于被保险人的性格、健康数据、收入数据,金融理财产品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来为用户进行多维画像,对用户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研究,从而帮助保险公司迅速深入分析用户的真实需求,然后基于大量数据进行预测模型,进行客户的“私人订制”以此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区别于其他保险公司的个性产品,我国的平安、泰康、众安等保险巨头都纷纷进行了大数据应用实践。此外,区块链技术作为分布式账本,可以让互不相识的各方在交易中彼此建立信任的解决方案,保险行业可以利用区块链实现产品开发,为保险产品设计提供精准的场景识别,开发具有特定风险场景的保险产品。区块链技术具有自动执行协议的功能,即在去中心化系统基础上构建共识机制而无需中心化检验。基于自动化执行协议运行的保险产品具有效率高、透明度高、安全性高的显著特征。

(二)运用人工智能优化保险公司运营和管理计算机图像识别、机器学习、nLp、人机交互是ai的四大核心技术,其背后的核心技术是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更快、更稳定地与客户进行互动。例如,在销售环节,例如引入智能客服,不间断的响应客户咨询,进行信息整理,这极大地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在投保环节,引入智能投顾,基于掌握的客户信息,洞察客户的保障需求,从大量保险产品中适配出符合客户真实需求的产品,节约了客户在海量的信息中进行搜索比对的时间,借此提高客户转化率。在核保环节,当前核保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态势。基于人工智能,保险公司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与用户线上交流,获取用户信息,预测用户风险,作出是否承保的决定,节约等待时间,提升核保效率。此外,人工智能在精准定价方面也有应用价值,对多维度,立体化的客户信息进行风险分组,进行差异化定价,实现“千人千价。”在索赔处理和欺诈识别方面,保险公司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连接用户外部信息和征信数据,提升风控以及反欺诈能力,侧重于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从而减小赔付率。保险公司将人工智能贯穿在保险产品设计、定价、承保核保、风控等各个环节,将会提高保险公司的运营管理能力,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

(三)科技理赔为保险服务赋能“理赔难”“理赔慢”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2019年上半年各大保险公司的理赔数据显示其理赔获赔率都大于97%,平均理赔天数也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据、ai等手段,赋能保险核保理赔,大幅提高了理赔速度。例如中国太保在理赔方面推出“e闪赔”“太e赔”、蚂蚁金服“定损宝”“车险分”、平安养老险的“极速赔”等。这些急速理赔的背后,都有着ai技术的强力支撑,保险公司也应在客户要求赔偿时为客户提供能带来附加服务的产品,让客户体验更为顺畅的理赔过程。以平安养老险“极速赔”为例,平安与医院设立数据共享平台,经用户许可后,系统自动审核不需要客户提供病历和发票,门诊理赔最快20秒就可以结案[5]。车险领域的“定损宝”是保险和人工智能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它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识别不规则车辆的损伤问题,从几个特定角度对车辆进行拍照,通过算法识别事故图像,然后在与保险公司联系后即可定损。该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减少了保险理赔纠纷案件的发生,减少理赔天数,降低保险公司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