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化学辅导教学十篇高中化学辅导教学十篇

高中化学辅导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38

高中化学辅导教学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学;辅导;训练

高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衔接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中所学的知识能否有所体现和运用,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否取得较好的甚至于优秀突出的成绩,关键就是看高中阶段的学习了。对于实验性和探究性都非常强的化学学科,高中的学习更为显得重要和必要。初中阶段学生只学习了一年化学,对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都不太确切,因此让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其将来的化学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辅导训练,在此基础上加上学生自己的摸索,相信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会与日俱增。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不断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呢?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们可以分别通过对学生的自学、教师的辅导以及师生的共同训练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学生自学

学生的化学自学能力指的是在没有教师直接作用的条件下,独立地学习化学的能力。化学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包括注意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等一般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以及化学观察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化学思维能力等特殊学习能力,此外,化学自学能力还包括化学阅读能力、化学语言能力(化学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和学习元认知能力等重要成分。那些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喂出来”的和“抱着读书”的学生,很难想象他们会具备以上提到的那些化学自学能力,更不用说有较高的能力水平了。

高中阶段如果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严肃死板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针对自己学习化学时所存在的问题去学,自然也就有兴趣学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1、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化学阅读能力是感知、理解、掌握、贮存由化学符号系统表达的化学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者用已有的化学认知结构同化,顺应新知识、构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阅读理解过程包括知觉、注意、推理、假设等多种认知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以心智活动为主的过程。

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了,那种学生理所当然的依赖教师,上课记笔记,回家复习笔记的方式抹杀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化学新课标要求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广,能及时了解新科技、新知识和重大的社会新闻。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所有的信息、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阅读成了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渠道,通过阅读可让学生掌握上课无法接受到的知识。所以,学生在课后要多渠道地搜索各种化学读物,包括化学教科书籍、化学课外读物,还有网上的各种化学信息等。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Co2分子中为什么是两个П43,而不是一个П33,一个П53?学生查阅了很多资料,最后从网上看到一个课件中找到了答案,知道是用分子轨道理论计算两种情况的键级可比较出两个П43更稳定。这就表明阅读在学生自学化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2、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思维能力是在对化学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基础上,间接地概括地认识物质及其组成、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以及运用获得的化学知识经验来构思、拟订化学实践计划、方案的能力。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培养自身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我们在讲摩尔质量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化学式量记得很清楚。殊不知,这个推导出来的知识害苦了我们。当原子量的标准减小1倍,变为12C质量的1/24时,化学式量变为原来的两倍。摩尔质量如何变化?不变!摩尔质量是指一摩尔物质的质量,单位是g/mol。而一摩尔物质含有na个物质的微粒,只要na的值不变,摩尔质量的数值就不变。学习概念时我们应从“源头”开始,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3、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是化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要重视实验的基本操作,重视实验严谨性,做实验时还要不断地思考。

二、教师辅导

辅导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辅导,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弹性。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事实上,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辅导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师辅导正确,学生的自学才能如鱼得水。而问题式的辅导是教师最常用的辅导方式。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与氮的氧化物》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中,教师只须提出问题--n2、no、n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自主地在教材中找寻答案。再如,高中化学必修2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整章教学要求不高,知识点也比较少,均可采取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自主地找寻出答案。这样就切实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节约了教学时间。

三、重视训练

训练是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化知识为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思维训练,温故知新,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发展思维、磨炼意志,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训练的过程也是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提升的过程。

高中化学辅导教学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这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非职业化”的现状

1.选拔与管理缺乏规范化,业务能力不强

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工作主要包括:党团建设、心理咨询、奖贷困补、就业指导等。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在选拔中存在着“非专业化”误区,注重强调思想素质,对于所学专业有所忽视。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缺乏规范的管理。由此导致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方法简单、缺乏创新,工作效果也不佳。

2.职业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明

1987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对大学生有针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现实工作中,高校的相关领导部门,如学生处、团委、就业中心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在所在的院系中同样承担了众多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的事务,工作中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

3.职业资格制度不够完善,归属感不强

职业资格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就现状而言,由于缺乏完善而又严格的职业资格规定,辅导员队伍人员来源复杂,专业背景各异,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素质良莠不齐,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给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管理体系尚未形成,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高校辅导员在参与考核、评优时,将被放在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中进行考核时忽略了辅导员的特殊性,这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对辅导员职业的归属感。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定位分析

1.高校辅导员是高校育人的先锋

教育部颁布的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应在教书育人方面下功夫:一是拓宽知识结构,提高自我综合素质。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参加培训、进修和各种业务学习,掌握多学科知识。二是研究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掌握教学规律高校辅导员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注重在实践中强化育人工作。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工作中要注意加强教育和引导,寓道理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

2.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管理的战将

《规定》中同样指出:“高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高校辅导员要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管理,指导院系学生党、团支部的活动,领导院系学生会、社团工作。从工作上说,辅导员从事的学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以学校的一名管理战将的身份才能处理好各种事情,或者说,其所发挥的正是学校管理战将的作用;从自身发展来说,辅导员通过充当各个方面的管理员,可积累丰富的经验,为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管理干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方略探究

1.严格把关,建立职业准入制度

高校辅导员要严格职业准入标准,科学选拔。在具体操作上,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纳入正常的学校人事管理系列,建立健全辅导员选拔制度,坚持高标准选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原则,选拔拥护党的领导、思想作风正派、热爱学生管理工作、有志于探讨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的年轻人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最终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2.科学分析,明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组织科学的职业规划,明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任职资格体系,有利于明确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下的工作职责。主要的工作任务有:第一,组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规范大学生行为准则。如大学生的文明行为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档案材料、奖贷困补等工作;第三,学生班级建设。主要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学生社团的建设,班委会的建设、学风班风、班级工作制度等建设。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组织科学的分析,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有利于建设一支高效率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3.统筹规划,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整体性的思考和规划,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作保障。第一,建立长效机制。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构建人事机制,实行“双轨”制职务晋升原则;在专业技术职务上,可以和教师一样考评各级教师职务;在管理职务上,可以设立非领导职务职员岗位,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考核结果,晋升正、副科级处级非领导职务职员;第二,健全奖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制度,定期评比表彰,加大在职务聘任、津贴发放等中的权重,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4.提升素质,拓展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工作是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型辅导员的重要措施。高校要按照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要求,制定实施专门的辅导员培养计划和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体系,有计划地按照职业化标准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不断完善辅导员自身的素质结构和辅导员队伍结构,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高校要积极推行“专、提、派、转”的工作体制;鼓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骨干向专家化、职业化发展;根据本人条件及志愿、工作需要有计划的定向培养,具备条件者逐步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有科研教学潜质的辅导员,可以输送到教学科研岗位。

参考文献:

[1]邢润歧.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新西部,2008.

[2]彭红艳.高校辅导员的定位与队伍建设的探索[J].企业家天地.

高中化学辅导教学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

自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辅导员队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校园稳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部分全国重点本科大学,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方面进行了全新探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探索,但是目前在此方面高职院校与本科普通高校相比还明显滞后。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特点出发,通过对专业化培养问题的研究,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据调查,我国职业院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精力的80%左右是一些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辅导员真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时间、精力则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辅导员队伍角色定位模糊、事务性工作繁多与实现专业化成长的矛盾。在当前情况下,如何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按照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和专职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要求,辅导员应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贫困生扶助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具体负责指导学生党团建设、班委会建设,指导班级开展各类有益的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组织各类专题活动等工作。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第二,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者。“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第三,辅导员是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艺术活动、教学实习、实训课等素质教育的指导教师或辅助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我们进一步的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建设方向。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涵

所谓专业化,就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的建设过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指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相关工作的专业技能教育(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和实践锻炼,从而使辅导员队伍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面向专业学科背景的知识技能,达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三种境界。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路径

1.职业身份的专业化

适应职业教育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和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的要求,建设“双师素质”的辅导员和“双师结构”的辅导员团队。双师素质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学职称,又具备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行业技术职称”。辅导员具备实现“双师素质”的条件,第一,辅导员可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第二,辅导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或政府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取专业辅导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规定》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在上述培训中可以把培训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如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师等。培养“双师素质”的辅导员进而建设“双师结构”的辅导员团队,是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需要。

2.职业素养的专业化

具有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人类存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分成: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随着智能课程的实施,教师们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辅导员应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长处和弱点,引导学生争做多元智能的人才。

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辅导员的职责就是管理班级,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班级管理得好,尤其是初始班级管理得当,会事半功倍,任课老师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无论学习还是班级事务方面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恶性循环。班级管理能力又包含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培养班级小干部的能力、谈话能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能力,如果会运用,可谓省时又省力。

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在当今法律日益健全的社会里,依法执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辅导员只有严格遵纪守法,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需要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的行使工作的义务和责任。

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从近几年研究生的频频跳楼到近段时间富士康频发员工跳楼事故,我们应该有所思考:辅导员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从平日学生微小的反常,及时给予学生心理辅导,使之学会调整心态,面对一切挫折和压力,调整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分配,调整家庭与学校中的心情。从教学一线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脾气普遍大,缺少坚韧的品质,不懂如何去发泄心中的不快,对他人要求高,对自身要求较少。随便找到个理由,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不及时把这些缺点纠正过来,将来他们进入社会,将会出现我们难以想象的事情。

3.学科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专业化

职业化技能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资质。学历是最基础的职业资质。聘用辅导员的学历应为大学本科以上,专业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为主,兼及其他专业,诸如声乐、体育等专业,形成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多学科互融的专业结构。

其次是资格认证。资格认证是对从事某种工作的专业认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并附之以职业资格证书,使辅导员从事专业辅导具备相应资格,可以大大加快其专业化进程。

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发展的保障。我国高职院校急需大量的专业化的辅导员,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走专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岩.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内涵及专业标准浅述[J].文教资料,2009(22).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高中化学辅导教学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培养固然重要,但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一线,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辅导员专业化,不仅是因为认识到辅导员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更是希望提高辅导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希望他们能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指导与服务,提供更多的帮助;面对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处理比其他人更专业。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调查现状

此次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81份,回收78份,回收效率为96.3%,合格问卷76份,合格率为97.4%。此次调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基本情况及工作现状;二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建议及期望。表1是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2.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2.1定位不明,地位不高

作为高校教师,辅导员希望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作为高校管理干部,辅导员又希望得到学生的服从和理解,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辅导员肩负教书肓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有的社会地位却没有被认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的关系,使辅导员陷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为了做好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党建、宣传活动等工作,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导致了辅导员的职责定位不明确,这从问卷调查中也可以看出,有46.6%的人认为职责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都与辅导员有关,衣、食、住、行,样样都管。因此被称为“高级保姆”,学生也感到管得太多,甚至因此对辅导员产生厌烦情绪。

2.2队伍年轻化,人心不稳

从年龄结构上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特点,年轻辅导员占大多数,

我校未满30岁的辅导员占78%。年轻辅导员工作有干劲,有激情,但也面临着缺乏工作经验,有时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不到位而造成工作失误的情况,且他们心理波动较大,个别参加工作一、二年后承受不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选择了辞职。工作年限较长的老辅导员占22%,他们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对学生工作游刃有余,尤其在处理学生的突发问题时总能比年轻的辅导员更有技巧,在学生当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人格魅力。极少数工作能力突出的老辅导员因此而被提拔为学院的副书记,但更多者转岗只能到机关的其它普通岗位上。由于老辅导员最终都会转岗,周而复始,走了又来,来了又走,没有一个老辅导员会长期担任下去,因此辅导员队伍总是由年轻辅导员组成。

2.3重视不够、力量不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的素质有所下降。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而在我国的许多高校,辅导员岗位往往被列入非编制,岗位得不到重视,待遇也难以提高,辅导员职业被边缘化。海南大学目前的学生人数己达到31000余人,应该配备155名辅导员,而目前海南大学专职辅导员76名,接近1:400的的比例配备,甚至有的学院辅导员的缺口比例更高。

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以学科建设提升辅导员专业地位

通过学科建设,让辅导员发挥自主性,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使自己的专业成熟度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学科的形成是以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作支撑的。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学科必须以专门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离开了专门的知识体系,辅导员专业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辅导员队伍要实现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辅导员接受专业教育。就将来的发展趋势看,辅导员专业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推进辅导员专业化的建设,理应有专业的学科支撑。在专业培养中应当结合“辅导员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安排核心专业课程,如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辅导员基本素质、辅导员工作技能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对自己将来的研究主导方向进行选择,如学科理论、辅导员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党团建设、社团管理、社区管理、日常学生事务管理等研究方向,使得辅导员培养在“通”的基础上达到“专”,真正做到专业培养、专业起点、专业使用的良性发展。

3.2以制度建设保障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良好的制度是一切工作的保障。学校要加强和完善辅导员考核制度,构建学生辅导员的评估机制,制定客观公正的辅导员评价标准,实行上级、同级、学生和自己的多角度评估,坚持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与工作津贴、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挂钩。学校要保持辅导员发展通道的通畅。辅导员作为一个年轻人居多的群体,事业成功的诉求较为强烈。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采用职务、职级、职称三重发展模式。对工作优秀的,适合担任领导干部的,按照“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进行提拔和任用,从而达到培养和使用并重。

3.3优化管理,实现学生工作岗位职业化

当前高校中与学生工作有关的管理职能要有所分化和整合,实现学生工作部(处)和相关部门的有机重组。根据工作需要重新组合,形成功能专一的新机构,建立直属学生工作副校长领导的多个中心和办公室,如招生注册中心(包括学籍管理)、学习指导中心(学风建设、学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计划和安置)、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健康服务中心(健康预防、医疗保险)、学生活动中心(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学生组织和社团)、勤工助学中心、经济资助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等,改进“大而全”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进行学生工作内容的专项化管理,使学生工作管理专业化。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规划分类、细化分工,辅导员的工作细化了,专业化程度自然也提高了。

4.总结

作为一名已经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多年的高校教师,对于高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的问题深有体会,但是分析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还不够深入。针对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实践及研究中会继续开展,以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供事实根据。

参考文献:

[1]林芙蓉.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10.

[2]刘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3]胥海军.新形势下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现实考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4]韩金元.关于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

高中化学辅导教学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辅导员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起步晚,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内涵建设都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上都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所以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也有其特殊性。

1.高职教育的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特殊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要适用岗位、职业需要,突出实用、技能性;高职教育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技能上强化职业训练,通过工学结合等实习方式,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顺利过渡,这就要求在教学上与本科不同。

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占相当重要地位,包括实践教学手段、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高职教育实行两种成绩考核方法,即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高职教育要求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即要求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工艺美术师之类的双证书人才。

高职教育在学习模式上有其特殊性。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的特殊性要求学习模式也随之改变。高职教育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市场要求为准绳,就业市场需要突出专业技能,学生要去学习实践掌握;高职教育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多的是要到企业中去实践,锻炼职业技能,以求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2.我国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研究的现状及辅导员需要的职业能力

2.1职业能力标准研究的现状

提高职业地位,加强职业能力,都需要明确该职业的能力标准。关于职业能力标准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献。相关研究的现状综合如下。首先,职业能力静态标准研究。例如,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把教师的职业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分别进行了能力细化,并提出了二级标准的具体内容。其次,职业能力动态标准研究。例如美国新墨西哥州因其教师、学生及其学习的多元化,建立了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教师能力标准,按照教师身份的不同而分为临时教师、专业教师和高级教师三个级别,分别制定了三个级别的能力标准与要求,并注意三个层级之间的连接。

综合国内外各种职业能力标准研究,可以看出,该研究类别主要涉及两大问题:其一,职业能力的维度研究,主要涉及能力领域、能力单元、能力指标等内容;其二,职业能力内容研究,在层次上是维度研究的细化与具体化,涉及许多操作层面的规定。这些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2.2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的职业能力

2.2.1职业化素养

辅导员职业化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应该兼顾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包括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崇高的思想道德、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知识、良好的心理状态、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

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描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公正公平、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承担责任、追求卓越。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表现为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识、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优良的职业品质。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学习意识、实践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和诚信意识。

2.2.2职业化技能

辅导员职业化技能包括专业职业能力与通用职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学业指导能力、心理健康辅导能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高校辅导员的通用职业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即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和协测能力;管理能力,即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2.2.3职业化行为规范

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体现在遵守辅导员职业要求和学校有关规定,包括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要求辅导员在进入职业角色后,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动作符合辅导员的身份。

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根据目前高校的工作实际,辅导员职业能力可朝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向纵深发展。

3.1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性要求很强。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目前在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的本职工作中,思想教育占了很大比重,而政治教育几乎很少。学生对于政党、政治思想的了解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及党团的教育,对政治的敏锐性差。在学院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题:近年来你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是什么?从学生的反应看,这是活动中党团活动的比率仅为7.5%。这充分说明了对学生政治教育的缺乏。

3.2班级管理

辅导员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教学、教育活动的协调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教育的得力助手,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品质中,以沟通交流能力强,具有亲和力为第一,53.9%的学生认为老师应首先具有这一品质。30.7%的学生认为阅历丰富,能够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这一品质也很重要。工作能力强、主动帮困助学也是应有的品质之一,认可这一能力的学生的比率分别为27.8%和18.9%。这说明在辅导员工作中,沟通交流能力占重要地位,沟通能力是衡量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调查问卷中26.7%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经常性地深入宿舍开展谈心,每学期至少2次与学生沟通,应采用面谈、电话、网络等形式,其中建议面谈的学生达到52.11%。说明在班级管理中,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直接途径,也是辅导员应该提高的职业能力之一。

3.3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调查问卷中38.2%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加强就业指导、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训。48.5%的学生希望辅导员协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给予就业指导,在面对诸如转本或出国等人生重大选择时能提供参考意见。

时代的发展要求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引导者和辅导者。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深化“自我”理念认识和加强经营自我的观念:运用各种激励措施,促进学生的成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力求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个体辅导。同时,辅导员应定时定点对毕业生进行系统、实用的就业指导教育,使毕业生对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就业程序、具体求职方法与技巧,以及本专业在就业中所处的位置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并及时指导毕业生打印出体现其特点优势的,诚恳、真实而又科学的中英文对照的自荐书,使其在思想、心理和技术上有充分的准备,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开展。辅导员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紧贴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变,为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3.4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在从事这项工作中,既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觉察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又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掌握新的策略。辅导员应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特点,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级需要层次,把握心理工作侧重点,采用多样化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调查问卷中,40.3%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该多加强心理疏导能力的培训,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及实际问题,在最困难时候给他们以鼓励,并组织各种专题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抱负等。由此看出,如今的学生更注重内心世界的修养,在辅导员工作中,给予学生心理资助已上升到一定的程度。

4.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4.1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弥补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现实需求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的素质与能力通过日常工作传递给学生,短期内不仅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长远看还会影响到日后学生能否背负家庭、社会责任。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所以迫切呼唤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

4.2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辅助环节

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略逊于普通高校学生。高素质的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3辅导员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为保持高职教育蓬勃发展这一势头,做基础工作的辅导员群体责任重大。高职学生文化层次有其特殊性,这无疑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教师在侧重专业课程传授时可以兼做思想工作,但辅导员工作才是学生工作的核心。他们要教授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分辨大量的社会信息等。通过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消除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辅导员的关心和帮助,让学生体会温暖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屈朝霞,齐秀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我国辅导员制度的改进.教育探索,2008.

[2]范诚梅.职业化发展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

[3]张文强.职业发展阶梯:辅导员职业化之设计与展望.河南教育(高教版),2008.

高中化学辅导教学篇6

[关键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化水平双重身份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黄平(1980-),女,四川遂宁人,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内江641112)陈广旭(1963-),男,吉林浑江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江苏徐州221006)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86-02

加强和提高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渐步入良性运行轨道,然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针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学管理职能普遍得不到应有重视这一困境,高校可尝试以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为突破口,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一、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称“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他们作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干部,要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一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可以建立一种与传统专业课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及管理运行机制。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不应只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还应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实行“双肩挑”。它有别于传统的辅导员“双肩挑”模式,既体现了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充分认可,也有利于实现“两条腿”走路。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没有得到重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以此促进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和发展。

1.强化辅导员教师身份的需要。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尤其是教师身份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同和落实。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根据队伍建设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担任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引进的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综合素质较高,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基本能胜任学生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但是,各院校对辅导员并未像普通专业教师一样有任课的严格要求,辅导员被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很多高校在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时,很少考虑辅导员。辅导员长期远离教学科研工作,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各院校有必要统筹安排辅导员教学工作,让辅导员真正进入教学领域,直接体现其教师身份。

2.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按照规定,辅导员选聘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但是,地方院校在辅导员选聘上,因各种原因,注重学历层次、政治面貌,却无严格的专业门槛限制。新聘任的辅导员大多仅仅通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后就承担学生工作,不具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对于绝大部分辅导员来讲,非专业的出身却需面对专业的辅导员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资金及影响力有限,在岗辅导员不能获得足够的专题培训、日常培训和对外学习考察机会,这使得本就身处困境的辅导员倍感无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因此,让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工作的课程教学,并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可以促进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科学、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领域:一是专业教育与科研;二是高校学生上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扮演后一个角色,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若辅导员进行课程教学,他们将会比思政专业课教师更注重“教学与学生管理引导紧密结合、理论与行动结合,知行统一、师生心灵沟通”理念的运用。他们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学与工作结合,理论指导工作;在教学途径上,注重教学与管理结合,理论指导行动;在教学互动上,注重心灵与心灵沟通,真诚启迪学生;在教学特点上,注重理论与行为结合,目标知行统一。辅导员进入课堂,有利于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更科学、系统地思考“以德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课堂,是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群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有助于高校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新型辅导员教学机制运行管理

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应建立一种科学的辅导员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

1.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各院校对专职辅导员无严格任课要求,将辅导员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这是辅导员教师身份得不到应有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杨振斌司长指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成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师。”①辅导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承担教学工作,尤其是学生工作课程教学。专职辅导员的成长,需要有专业教学的支撑。辅导员长期缺乏专业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恐慌”②。专职辅导员担任学生工作课程教学,是对学生工作知识的积极“充电”。高校有必要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规定专职辅导员必须与专业教师一样有授课任务。

辅导员除了讲授教育部所规定的学生工作课程,还可将日常教育管理的内容归纳总结为教案,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社团指导、基层党建、安全教育等,以讲座或者授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③辅导员任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搭建辅导员教育教学平台,推动辅导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辅导员“两条腿走路”提供现实条件。

2.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据调查,目前各院校因各自管理体制及学校发展特点不同,辅导员承担的学生工作相关系列课程教学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部、学生工作部、武装部、招生就业处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在现实课程设计、安排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不尽如人意。如课程管理部门在考虑课程安排时,一般优先考虑有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不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辅导员。辅导员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补充,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培训。有高校认为,专职辅导员就是做学生工作,不能搞教学科研,导致辅导员教学工作无计划、无保障,随意性较强。有学者提出,应将辅导员的教学科研纳入各系、部教研室进行管理,要求它们重视辅导员教学业务水平培训工作。④但一些部门对辅导员并没有人事管理权,对辅导员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很难将其与专业课教师同等对待。因此,各院校有必要统一管理学生工作课程。高校可由学生工作部来统一管理这些课程教学工作。一方面,学生工作部作为辅导员直属管理部门,对他们具有人事管辖权;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它必须做好本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学生工作部对辅导员有较全面的认识,它能以辅导员为中心,更有效地进行课程管理,包括课程安排、教学培训、任课考评等系列工作。学生工作部应在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情况下,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分工及个人志趣、研究方向,统筹协调各部门,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3.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各院校在对辅导员课程进行统一安排的基础上,还需着重做好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管理工作。辅导员一旦被纳入教学工作,各高校就应将他们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同等对待,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实行“教学―考评―使用―待遇”一体化。因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各院校还应尽可能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辅导员进行教学培训,是辅导员开展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院校学生工作部应认真思考、合理安排辅导员教学培训。以教学目标引导的培训,由传统“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更具实用性和内推力,成效将更突出。教学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形式政策等。可让辅导员根据各自专长参与不同专题的培训,待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达到一定标准方能上课。二是教学方法培训。由于长期将辅导员置于教学工作以外,辅导员的教学技能不足。高校应聘请优秀教师集中向辅导员讲述教学方式、方法,并为每位辅导员配备一名导师,开展“传、帮、带”工作,试讲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

建立辅导员教学考评管理机制,是辅导员做好专业教学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辅导员教学工作长效化,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建设考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课程淘汰机制。辅导员应在一定年限内取得专业资格证,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等;若未能取得,将取消其讲授相应课程的资格,待取得资格证后再上课,从而实现持证上岗、持证上课的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教学工作专业化。第二,由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学生构成评议小组,在课程结束时对辅导员的教学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将成绩好坏与年度考核挂钩。第三,定期举行辅导员教学评比大赛,比赛成绩的优秀者方有资格评选年度优秀辅导员。科学的教学考评管理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工作课程的良性运转。

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和任务,他们拥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需要同专业课教师一样走专业化道路。从动态的角度来说,专业化是一种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达到专业标准,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由非专业、准专业、半专业向完全专业转变的过程。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过程艰巨而漫长。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切实实现专业化目标的路径,对强化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师综合素质以及专业化水平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专职辅导员需要通过学生工作的教学和实践,督促自己不断成长,努力做到术业有专攻,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职辅导员和专家型辅导员。

[注释]

①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②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2.

③彭仁芝.辅导员兼课现状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2(6):158.

高中化学辅导教学篇7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05.007

explorationontheConstructionofCollegeCounselorsteam

ZHaoXiaoke

(Schoolofpetroleumengineering,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Qingdao,Shandong266580)

abstractFacingthenewsituationandnewrequirements,theprofessionaland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counselorsisaninevitableneedtopromote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thestudentaffairsarethepremiseandfoundationoftheworkoftheinstructors.theprofessionalizationofcounselorteamisnotonly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andclassificationofstudentaffairs,butalsotopromotetheconstructionoftherelateddisciplines.

Keywordscounselor;teamconstruction;specialized;professionalization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和繁重的任务,对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从中央颁发中发【2004】16号文件以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同时对辅导员有了更高的要求。2014国家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文件。《能力标准》文件细致的介绍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于发展规划,系统的确定了高校辅导员能力标准,从三个维度,三个等级量化了能力的具体条件。为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015年,特别修订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工作要求和主要工作职责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说明和明确的规定,并对辅导员的选聘标准做了明确。

国家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做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但是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进程中,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1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自1952年确立,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制度。辅导员岗位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快速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保证。半个多世纪以来,辅导员职业角色也随之变化,从最初的主要做政治工作,到新世纪规定了“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明确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既符合国家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也符合我国高校内部的制度设计和高校学生管理的特殊性。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从当前的辅导员工作现状和队伍建设来看,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①

(1)辅导员的工作定位和职责不够明确。辅导员面对迅速膨胀的学生规模、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生活社区化和学生成长环境社会化的挑战等新形势,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更多地承担了大学生成长“保姆”的角色。大学生事务工作可以形象比喻为“千层线穿着一根针”,这根针就是辅导员。在学校里,凡是与学生学业和生活相关的学生事务,在一般情况下,所有的相关部门直接下达给辅导员,通过辅导员完成任务的布置和验收。种种迹象表明辅导员的工作定位和职责并不是十分的明确。大量的学生事务工作占据了辅导员的大量精力,从而淡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成长指导工作。

(2)辅导员的数量不充足,结构不够合理。教育部要求高校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但实际上各个学校之间以及各个学院由于人员紧张、名额所限、辅导员工作流动过快等各种原因,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远远不能满足1:200的要求。很多高校由于各个专业发展优势不同,因而造成各个专业的学生人数不同,这就造成有招生多的专业相应的辅导员要带更多的学生,而学生人数少的专业辅导员所带学生就少。加之辅导员工作调动,有些专业就难以保证按照教育部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很多高校的优势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但是研究生辅导员的配备就明显不足,有的研究生辅导员一个人负责的学生多则达到上千人。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各个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数量的兼职辅导员或者助理辅导员,这一个群体往往是由优秀的研究生担任,他们在工作实际中发挥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肩负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以及由于学业需求,很多精力不能用在学生工作中,从而导致在开展工作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②

(3)辅导员的队伍不稳定、思想不稳定。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明确的指导。各个高校也是努力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笔者所在学校于2011年出台了《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对辅导员的选聘与任用、学生工作队伍的职责和要求、学生工作队伍的培养和培训以及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和考核明确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学校对辅导员的要求严格,考核标准高,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接受学生、任课老师、各职能部门的考核。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较大。其次,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很多优秀的辅导员向科研、教学、机关等岗位转岗,导致很多辅导员队伍思想不够稳定。多项职责、多重角色的肩负也会导致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还有大部分辅导员是年轻同志,往往存在自身素质不够过硬的问题,加上统一的培训跟不上,也会导致辅导员思想不稳定以及队伍不稳。

(4)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机制不完善。从目前现状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目标明确,但是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没有明确提出具体辅导员的专业以及职业方向。在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方向,并具有较高的专业地位。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职业标准,并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但是我国辅导员队伍的职业不可替代性还较差。大部分辅导员缺乏高等教育、学生人事服务、教育管理、心理咨询以及职业规划等相关专业背景,同时专门的岗位培训和专业发展培训力度不够,不够系统。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还有辅导员队伍工作职责多,肩负学生教育、管理、党团发展、干部培养等学生所有的成长服务,工作范围大,责任重大,难以在某一领域内发展成专长。

总而言之,从辅导员工作现状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方面都还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有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

2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探索

2.1专业化的岗位设置

在学生工作实际开展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寓教育于引导之中。以发展指导作为工作主体,寓指导于辅导之中。以事务管理为基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及发展指导多项职能。本着“为学生发展”、“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从使学生事务管理最优化、最有效出发,促进专业化发展,对学生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可以根据大学生在学校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事务内容,划分学生工作专业的设置和发展领域。从学校层面上成立大学生事务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的学校职能部门。改变辅导员在学院层面上单打独斗的现状。根据工作内容,设置辅导员工作岗位,可以设置心理辅导员、学业辅导员、政治生活辅导员、职业辅导员、社会活动指导员等岗位,对辅导员队伍按照各自专业背景和兴趣能力进行分类建设和发展,开展专业教育和培训。③

2.2分层次的培养与培训体系

自2004中央16号颁发以来,教育部、各高校及社会各界对辅导员工作越来越重视,从各个层面举办的培训也越来越多,教育部21个辅导员培训基地对辅导员的培训提供了高质量培训,此外还有很多各种心理以及职业规划机构也加大了高校培训的进程。专业化的培训一方面是学生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的培训还不成体系,培训形式相对单一。学生教育管理涉及到高等教育、心理、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素质培养、网络媒体等各个方面。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划分不同的专业体系,各个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特长和个人喜好,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体系,并拿到相应的资格等级认证,从而成为学生教育管理某一方面的专家。在学院的层面上,每个学院的辅导员在学生事务管理的每一方面都有一两个专家。在学校层面上,就形成了在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辅导员专家队伍。进而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2.3科学化的选拔与考核机制

辅导员的发展要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目标,必须从科学的选拔开始,笔者所在学校辅导员的选聘工作是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选聘过程中经过层层考试选拔,已经选拔出了相对优秀的毕业生,但是大多数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比较混杂。没有明确的专业有求。建议应该对辅导员的学业课程有所要求,辅导员应该有心理学、教育学或是社会学相关的学习基础。辅导员的考核是辅导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起到了辅导员工作的指挥棒的作用。在现实情况中,一般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是比较严格的,但是考核办法不够科学。建议从学生服务、教育、管理三个层面考核,明确的考核办法是就是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在考核中不仅要明确提出对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考核标准,还要明确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心理咨询、学生事务、职业规划等方面工作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能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方方面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随着辅导员职业的明晰化,国家可以明确针对辅导员的职业等级考核资格认证。如同教师资格证一样,在入职之前有一个基本的上岗资格培训和认证。

总而言之,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质量。因此科学规范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蔡立彬.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75-76.

高中化学辅导教学篇8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标准

我们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观察中国目前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并不难发现:很多人认为辅导员不是一个可以终身从事的工作,认为这项工作的职业化程度不够,从事这一行业缺乏真正的职业归属感。主要原因就是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辅导员的进入门槛低,劳动复杂性程度不高,可替代性强。甚至有的院校把辅导员当做“无专业”的“勤杂工”。

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逐渐独立、规范,越来越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来进行统一管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将成为一种必然。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走“高学历、专家化”的路子。07年6月15日召开的安徽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在会上强调,要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高校辅导员走专业化道路、进行职业化建设已是必由之路。

客观现实的需求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落差证明:要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并不是朝夕间轻而易举的事情,单从高校制度、管理体系、辅导员自身定位等方面来说就阻力重重,如观念陈旧、考核体制不健全、个人发展前景模糊等等。如何打破这些困境就成了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国家政策、制度的保障

(一)给辅导员职业生涯一个明确的规划

在以前的辅导员实践中辅导员的发展前景基本上是朝两个方向:一种模式是从事管理工作,慢慢地走向学校的管理阶层;另一种模式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专业教师),由辅导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正是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才使得辅导员出路相对较窄。一是走管理这条路往领导的岗位上发展,不容易实现。管理岗位的梯队成金字塔型,越往上越狭窄,每个学校的各个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党总支书记,每个岗位只有一人,而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却不止一个;往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岗位发展,而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也需要发展。即使走上了院(系)党总支书记的岗位,再往上发展很难,校领导岗位有限,只有特别少的优秀人物才能堪当大任。所以,辅导员往管理方面发展的道路漫长艰难。二是辅导员不走管理这条路,从业务上发展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专业教师从毕业就从事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科研和业务基础,而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过程中,无形中将以往所学的专业已荒废一部分,当从辅导员转行干教师工作时需要一切从头来,并且高校教授职位对每位教师的科研能力、业务能力要求也相当严格,而现有的专业教师都在朝教授职称上努力,所以,辅导员在业务发展上想拿到教授职称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真正的辅导员职业化,辅导员的职业生涯阶梯模式是多个方面的,其职业发展前景非常宽泛,不仅可以往专业技术、管理及公务员方面发展,而且能够按照辅导员这一职业方向发展,这就使辅导员有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就能明确地给自己定位,并按照辅导员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加强自身学习,确定工作目标,制订工作计划,脚踏实地做好辅导员工作,从助理辅导员一步步成长为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生涯规划与指导专家、大学生实践活动设计专家等。

(二)给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成长提供一定的服务

我们在培养、服务大学生的过程中往往会强调感情化教育、个性化培养,我们提出了“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理念,并被辅导员们所接受和应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辅导员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活生生的个体。在对辅导员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落实“服务”的理念,为辅导员的成才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事辅导员工作地多是一些刚毕业的年轻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阶段性和周边的现实环境往往会使辅导员产生消极、倦怠情绪,这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期。管理部门应该给处在这个时期的辅导员一帮助,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培养他们茁壮成长。辅导员有了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才会有十足的干劲,也才会对大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

另外要承认这支队伍的力量是有限的,学校要努力形成育人合力,人人都是教育环境,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氛围和机制,是高校切实做好育人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给辅导员的职责一个合理的范围界定。

(三)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把他们送上专业的道路

辅导员要想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心理、生活与学习上的导师,前提是自身素质要过硬,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能力素质,并有较完善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力量。而做到这一点,仅仅靠辅导员日常的积累是不够的,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对辅导员进行分类培养、培训、指引。

目前我们国家高校并没有专门的辅导员专业,辅导员在从毕业生变成辅导员之前的短期培训往往只能起到上岗入门的作用,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如果没有系统的培训和持续的引导和帮助,就只能自学成才。还有一部分辅导员因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相差甚远,“自学”也找不到门路,实现辅导员专家化非常困难,在辅导员职业生涯中自然也就走不远。

二、高校着力建设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队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体制内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党政管理干部的后备力量,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和专业化发展,不仅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和要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而且符合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的现状,有利于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增强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高校在落实文件,推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关键是进一步衔接国家政策,提高工作质量,探索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标准,切实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一)澄清认识,走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误区

一是职业化不等于终身化。按照职业化的目标建立辅导员队伍并不等于要求每一名辅导员都要终生从事辅导员工作,人员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的,而稳定是相对的。事实上,专业化加上社会化才构成职业化的主要内容,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来源和出路的多元化。我们可以将辅导员的入口和出口延伸至更为广阔的社会大环境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辅导员推荐到党政管理部门甚至领导岗位,输送到教育系统以外的社会舞台去历练,通过辅导员队伍的多元化和高校与社会间的双向流动,保证新鲜血液的输入,丰富了队伍结构,形成辅导员队伍的立体式流动格局。

二是职业化不等于独立化。我们强调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并不否认兼职辅导员的作用,更不排斥一切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加入。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德育工作模式中,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导师)、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等保持着定期的密切的联系,他们共同筑起了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石。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在全校倡导全员发动、专兼结合、全程参与、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优化队伍结构,在确保配齐辅导员的基础上,进一步配强辅导员

提升评聘质量,各高校在新任辅导员选聘中应坚持中共党员和硕士以上学历两项标准,特别优秀的本科生也可以经过见习后进入辅导员队伍。优化配备模式,可按工作职能配备了党团建设、心理辅导、学生事务、职业发展指导等专业化辅导员,实行“矩阵式”配置,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可以参照教研室的建设,遴选优秀辅导员,设立辅导员工作室,开展职业咨询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能力培训和资格认证,着力培养辅导员队伍的“带头人”。

(三)完善制度安排,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一是建立符合辅导员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出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建立职务评聘标准和程序,实现了岗位单列、序列单列、评审单列。

二是认真落实辅导员“双线晋升”政策。高校应对辅导员实行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双重身份”管理,给予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行政职级“双线晋升”政策。

三是切实提供经费保障。高校普遍应提升辅导员岗位津贴额度,设立了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经费,设立辅导员培训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经费,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四是推动多样化发展。高校应及时制订相关政策,为部分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学术造诣的辅导员转入教学、科研岗位创造条件,把一些既有政策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列为党政后备干部。

三、辅导员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有着共同的培养和服务对象,同时辅导员也有着区别于专业课教师的独立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有了特定的职业资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要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首先要求辅导员自身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遵循辅导员职业的发展规律,提高自身的从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工作的前提

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报效祖国的就业观念、遵纪守法的理念的基础;也是辅导员自身教育水平和服务意识提高的前提。简言之,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人生。一切工作做得好与坏,最终都可以归结到政治思想上去。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是对辅导员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角色定位。

做好辅导员工作,其根本的出发点不应该只是自己的工作不出现差错或学生中不发生什么问题,也不应该只是考虑是否有助于自己工作职位的晋升或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而应该从党的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应该从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来考虑,从百年树人、对生命负责的角度来考虑。无论是理想信念教育,还是心理健康、职业规划教育;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辅导员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德才兼备德社会主义接班人。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首先要求辅导员具备这样的教育管理能力。辅导员自身要明确自己的任务,要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工作水平,进行整体素养的提高。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最根本的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理论素质是一名辅导员的灵魂和基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二)加强学习,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我们讲的“服务”,不是让辅导员当服务员、当保姆,而是要当指导员。学生不会做的、不理解的、做不到的,如何帮助他们让他们自己会做、做好,这是关键。正是这个关键,不是人人都能把握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保证这个关键是辅导员必须掌握的。辅导员必须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准角色定位和工作出发点,提升自身整体素养,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相反,辅导员如果长期不从事专业研究,再加上日常事务的琐碎,可能会丢掉本应作为自己看家本领的思想政治理论,把自己慢慢演变为大妈式的保姆。理论水平上不去,教育效果出不来,学生素质修养得不到提高;辅导员和大学生慢慢地同时丢掉了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民族信仰等知识青年应当追求的理念,形势政策教育、心理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等能力师生共同退步。这是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三)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力量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也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是学生在高校接触的最多的老师,辅导员的思想、言行和学识,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培养。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辅导员,应该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自觉地把培养青年大学生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成才道路。辅导员的行为要具有行为美,要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通过自己豁达的胸襟、高尚的品质、良好的能力素质和丰富的学识水平体现出来。

总之,我们认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要行政主管部门、高校、辅导员个人三类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最终以国家政策为主导,以高校管理为基础,以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为前提,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为学科支撑,以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为基本内容,引导辅导员将个人专业背景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提高相结合,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造就一批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n].2004-10-15.

[2]廖济中,徐建军.结构转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J].现代大学教育,2006(04).

[3]王洪才.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职责与素质[J].教育与现代化,2007(1):52-58.

高中化学辅导教学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管理机制、培养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以及学生层次愈加复杂;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任务愈发艰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校“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的目标,必须建设一支懂得专业、素质较高、职业思想稳定的辅导员队伍。然而,长期存在的“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的现象,今天已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瓶颈,深深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1.辅导员职业化是时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办学层次以及办学形式显著变化,大学的专业、课程以及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生产体系的衔接,显示了高等教育在其大众化时代嬗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如何引导学生的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脉搏共振,需要高校辅导员队伍迈向职业化,需要他们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2.辅导员职业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走向,一是发展定位个性化;二是发展方向多样化;三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四是家庭背景差异化;此外,目前高校心理障碍学生有逐渐增多趋势。因此,能够指导其制定个性化的人生规划,能够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比较专业的指导技能、心理咨询技能、与学生相处和交流等技能。

二、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下述方面:

1.选拔制度忽视“专业”特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非专业化”倾向

“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应具备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掌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是掌握学生所在院系的有关专业知识。可是,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问题上存在着“非专业化”误区。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两种“非专业化”倾向:一种是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却对所在院系学科知识不甚了解;另一种则是熟悉所在院系学科知识,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把握不够。

2.辅导员职业意识薄弱,职业心态消极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经常强调,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无论是人们的心理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总是被视为副业、跳板、一种过渡性的工作。这一方面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本身所具有的隐性特点决定的――因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成果很难量化出来;另一方面是由于各高校强调以科研教学为中心,尤重科研、抓重大课题和重大成果,忽视教育质量,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专业教师,没有形成合理的晋升机制,辅导员难以得到提拔,导致辅导员缺乏长期献身于辅导工作的决心。

3.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学生管理乏力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以及“非专业化”造成的专职思想的欠缺,很少有辅导员能将辅导工作视为一种稳定的职业,并从思想上立志长期从事这个职业。现在高校辅导员普遍是研究生学历,具有高学历的辅导员更不安于长期投身于辅导员工作,他们要么继续深造,要么往党政机关跳。

4.辅导员职业化的工作模板尚未形成

在高校,以辅导员职业化为目标的工作模板手册(辅导员在工作中摸索积累,系统总结出的,并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工作模板)还没有形成。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经历的各个时期的心态、心理特征、学习状况、专业能力、就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因素往往处于不稳定阶段。尽管一些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由于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短暂性,没有把这些经验通过一种机制来系统地总结和提高,使之成为成熟、完善的工作条例,以指导以后的学生工作。

5.辅导员业务钻研不深入,职业发展空间小

在辅导员使用与培养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培训工作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和专业目标,并且重学历教育轻专业技能培训。辅导员队伍在学术上存在很大的薄弱性。除个别相关专业毕业的之外,大多数辅导员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工作中更多的还是依靠“经验主义”。

6.辅导员职业化管理机制尚未形成,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辅导员任用方式上,各高校缺乏一整套选拔评价标准与机制。高校往往只制定了针对专任教师的考核、评优办法,将其放在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中进行考核时忽略了辅导员的特殊性。这样,辅导员的晋升则十分困难,不但要与行政系列的有关同志竞争,还要与担任马列基础课部的专业老师竞争,造成辅导员参评专业技术职务的难度很大。而在行政职务的评定中,目前各院系行政人员以初、中级职员居多,高级职员较少。这种考核激励机制抹杀了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环节

1.高校领导重视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前提

由非职业化过渡到职业化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美国著名管理学者w・G・莫纳汉说:“面对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高校党委要充分重视与支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这种重视和支持主要表现在舆论支持、资源支持和个工作支持三个方面。舆论支持主要是在高校营造一个实施辅导员职业化的良好氛围,要调动一切舆论宣传工具向全体师生宣传实施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资源支持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需要学校给予相应的投入,比如进行相关的咨询和考察、组织有关的调研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工作支持表现在直接分管的领导要关注职业化建设工作,经常听取有关辅导员的工作汇报,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关怀、支持和指导等。

2.合理的组织制度是辅导员职业化的保证

组织制度主要表现辅导员队伍的编制问题上。由于编制紧张,目前辅导员队伍兼职人员较多,甚至出现由在校研究生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成为管理学生的主力军的情况。因此,辅导员应由目前兼职为主(或过多)过渡到专职占绝对多数、兼职为辅的模式。也可实行导师制,由教师或者干部担任本科生导师,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中,从而缓解由于辅导员不足而疏于管理学生的现状。这既有利于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非职业化问题,又能缓解学校辅导员编制编紧的现状,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

3.构建合理的机制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关键

(1)建立严格的辅导员职业选入机制

职业化必须以专业化为基础,要像选拔和培养专业课教师那样,选拔和培养辅导员。在选拔辅导员时,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现辅导员队伍知识化、专业化。要结合实际,设置辅导员的从业标准,从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建设方面全面考核他们的任用资格,尽可能在思政、管理、教育、社工、心理学、法学等专业领域内挑选,其目的在于以严格的选任程序提高任职资格的门槛,取得资格者必须是优秀的人才。

(2)完善辅导员的职业培训机制

在实际培训中,要注意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在高校要按照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辅导员工作手册开展工作。辅导员工作手册详尽规定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方法,它既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管理工作的依据。二是高校要根据本校的规模、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现状,组建起学历层次合理、职称结构均衡的职业建设队伍。并注重对辅导员进行有计划的长期的培训,促使其不断学习和提高,更新思想和观念。三是从辅导员个人的层面来讲,辅导员在自己日常工作中,要运用职业化标准来开展工作。形成“以培训促提高,以培训促发展”的共识,致力于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此外,也应鼓励辅导员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以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实现实践型和科研型的结合,使辅导员工作走上学科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

(3)建立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辅导员职业评价机制

一个职业的发展离不开这项职业的成就和自身在工作中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则来源于外界对这一职业的评价。考核是科学管理和评价辅导员的重要环节,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完成目标情况、工作业绩、业务学习、科研能力等。辅导员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虑辅导员的工作结果,又要考虑辅导员的工作过程。在具体的评价标准上,做到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同事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4)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健全辅导员职称职务评定体系

辅导员工作面广,弹性大,见效周期长,恰当的激励机制能使辅导员满足实现自身价值追求,并引导这种追求产生有益于工作和学校发展的效果,以吸引具有良好潜质的辅导员长期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同时,高校可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在具体操作上,专职辅导员可按教师系列和行政系列评定职称。辅导员既可以参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专业技术职务,也可参评初级职员、中级职员、高级职员等行政职务。高校应当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给予相应的利益倾斜政策,以鼓励辅导员认真工作,积极进取。

(5)创新队伍管理模式,拓宽辅导员发展空间

高中化学辅导教学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辅导员

[作者简介]曹轶(1982—),女,浙江舟山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海洋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舟山3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018547)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71—02

创业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工程,意在培养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激发部分学生的创业欲望,引导从事创业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是联系学校、学生、家长的桥梁,参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与大学生有密切接触,辅导员应该成为创业教育的倡导者、支持者、实践者。事实上,许多高校的辅导员也确实承担了创业教育的任务,辅导员已成为学校创业教育是否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了解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是做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2011年初,笔者对浙江省内30所高职院校、300名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归纳总结出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重视创业教育,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调查显示,在问到“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鼓励高职学生创业”时,有89%的辅导员选择“鼓励”;在“您所在院校是否开展创业教育”这一问题上,有45.8%的辅导员选择“有,大力开展”,有49.2%的辅导员选择“有,一般”,只有5%的辅导员选择“不清楚”,可见,鼓励大学生创业,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由于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时间不长,还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与框架,有许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其关注的只是少数学生的“创业”,而非面向所有学生的“创业教育”。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数量少,开展创业教育力不从心

问卷调查反映,“您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难点在哪里(可多选)”中,有76.3%的辅导员选择了“辅导员日常事务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您不愿意指导大学生创业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的回答中,有3.4%的辅导员选择“我不赞成大学生创业”,有13.6%的辅导员选择“个人工作忙,无时间兼顾”,有39%的辅导员选择“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师资力量”,有33.9%的辅导员选择“大学生创业缺乏各种资源,条件不成熟”,有8.5%选择“个人对创业教育不感兴趣”,有20.3%选择“其他”。不论选择“缺乏师资力量”,还是选择“缺乏各种资源”,都从侧面反映出由于创业教育的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造成辅导员害怕做这项工作,也无暇做这项工作。一些辅导员平时只能忙于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从事创业教育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创业教育。这成为辅导员开展创业教育的一大阻碍。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意识比较淡薄

高职院校往往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等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存在“重就业、轻创业”的现象。高职院校对基层教学单位考核机制的导向以就业率至上。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活动。在收回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创业教育是否应纳入辅导员的职责”的问题,有42.4%的辅导员选择“是”,而选择“不是”的比例竟高达45.8%,还有10.2%的辅导员选择“无所谓”。许多辅导员觉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是“瞎折腾”“冲动”,同时,还认为这种“瞎折腾”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殊不知创业教育往往在激发学生创业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有目标地学习专业课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前,很多辅导员不愿意参与创业教育,增强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意识显得非常必要。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存在的困难

虽然许多辅导员认为创业教育不应纳入辅导员的职责,但调查中发现辅导员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的还是占大多数。在问到“您是否赞同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时,有61%的辅导员选择“赞同”。在问到“您认为高校有无必要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时,有67.8%的辅导员选择有必要。可见,辅导员觉得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种种困难使得辅导员不愿参与到创业教育中去,也使得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意识非常淡薄。

(一)辅导员缺乏创业有关知识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作为辅导员,您愿意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吗”这一问题,选择“愿意”的占40%,“愿意,但不了解创业教育”的占36%,选择“不愿意”或者“无所谓”的占24%,可见,大部分辅导员还是愿意辅导学生创业的。然而,影响辅导员辅导学生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辅导员自身创业素质不高,缺乏创业的有关知识。当问到“你是否了解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选择“详细了解”的只占4%,选择“略知一二”或“不了解”的分别占75%和17%,占绝大部分;当问到“您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难点在哪里(可多选)”时,选择“自身创业教育知识不足,难以给学生辅导”的竟高达91%。此外,在调查的高职院校中,辅导员都是由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担任。这些年轻的辅导员有朝气,但阅历浅,与社会接触不多,加上校园环境相对封闭,导致辅导员往往只能以经验为主,照本宣科,缺乏说服力,很难指导学生创业,学生们也不愿听。可见,辅导员难以开展创业教育的最大阻碍是自身创业素质问题。

(二)辅导员缺乏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条件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但创业教育应更多地强调实践能力。许多辅导员有兴趣和学生一起开展实践活动,但高职院校往往缺乏符合相应要求的训练与实践条件、实践设施和实践场所,使得创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校园创业园区规模小,处于起步阶段,而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又分散,难以管理。此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一般做得都比较好,而企业是创业教育最好的实践载体,但辅导员与企业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辅导员与企业的联系不紧密,开展创业教育很难获得企业实践资源,创业教育限于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问卷调查反映,“您觉得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是否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选择“适合”的占66.1%,选择“不适合”的占22%,选择“不清楚”的占11.9%;当问到“您不愿意指导大学生创业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时,选择“大学生创业缺乏各种资源,条件不成熟的”占38%。这里的“条件不成熟”大多指的就是实践条件。影响辅导员辅导学生创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创业教育的各方面条件都还不成熟。

三、鼓励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一)明确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职责,提高辅导员的责任意识

学校应明确辅导员职责,强化辅导员开展创业教育的角色意识。许多高职院校在辅导员职责中有就业指导的内容,但没有提到创业指导。学校应将辅导员辅导学生创业明确写在职责中,将创业教育作为辅导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核内容应包括宣传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讲解创业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实践创业、跟踪帮助创业毕业生等。明确将创业教育作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服务好学生、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

长期以来辅导员的“非职业化”“非专业化”导致创业教育工作不受重视。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聘请毕业于经济专业的辅导员担任创业教育的专职辅导员,负责跟踪、指导实践创业的学生,并疏导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其他困难;其他辅导员兼任,负责创业教育的引导、疏导心理等工作。只有明确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职责,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好创业教育的工作。

学校要明确责任,辅导员也要从主观意识上提高对自我的要求。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要提高服务意识,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辅导员只有明确自己的职责,看清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做学生的导师和知心朋友,为创业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辅导员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整体观念。辅导员不仅要在创业指导的课程教学中传授创业知识,还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和灌输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校创业教育团队工作。辅导员是创业教育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不仅肩负着直接传播和教育学生的重任,也是专业老师与学生沟通协调的剂,是帮助学生实践专业理论的助推者和好搭档。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升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能力

强化创业教育师资,对辅导员进行创业培训是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培训工作,提高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能力。

从培训内容来讲,首先,要注重提高辅导员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辅导员对创业的不了解,会打击学生的创业激情,使学生想创业却无从下手。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辅导员,应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广阔的文化视野、熟练的技能手段,以适应学生求新知、求创业的需要。鼓励辅导员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了解创业政策,更新创业知识;通过聘请专家和社会企业家开设讲座,可以丰富辅导员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通过深入企业实践,可以提高辅导员创业综合能力。其次,要开展辅导员创业教育的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让辅导员熟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掌握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研究性学习等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质量。

从培训方式来讲,首先,分专业进行培训。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导致辅导员队伍结构多样化,辅导员来自各个专业,辅导员培训要注重个性化、针对性。辅导员队伍里有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法律、财会等专业的,一般具备比较强的创业基础知识,对这些辅导员着重于创业技能、区域经济的产业背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能力的培训,以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理工类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则着力于创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在培训中要强化辅导员的团队意识,发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互补性,扬长避短,使创业教育形成合力优势,避免单兵作战。其次,要通过论坛、调查、访谈等形式,加强内外交流,不仅要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也要加强院校之间的经验交流。这种交流,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也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突破。再次,要借助创业教育科研团队,在研究中实现学习和实践。辅导员以科研项目为抓手,通过课题研究,针对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提升辅导员创业教育的能力,学校科研部门要为辅导员的科研项目创设平台。

要健全辅导员的培养机制,有效促进辅导员的专业成长,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辅导员的职称、专业、专兼职的侧重和个人意向提供不同专题的培训机会,如创业创新能力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创业常见心理问题培训等,并鼓励他们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创业咨询师等资格,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水平。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动力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建立起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稳定的辅导员队伍。要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需要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辅导员而言,激励机制分为内、外两种。内在激励因素包括职业发展、工作环境、培训机会等;外在激励因素包括工资、固定津贴、福利、工作绩效奖金等。

1.实行弹性坐班,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辅导员每日的工作除了像行政人员一样坐班,在8小时制外,还要随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大量加班,只要学校里有学生,就没有休息时间。因而,在精神上极易感到疲惫,严重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要实行弹性坐班,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办公条件,使他们愿意、主动地帮助学生,做好各项工作。

2.实施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应与创业教育的发展相挂钩。辅导员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将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利于职业发展的制度下必然提高工作绩效。因而,高校要根据每个辅导员的特点和偏重方向,帮助辅导员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对有志于从事创业教育的辅导员,在职称晋升中可以走经济师系列路径,并对具备职业规划师、创业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员享受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待遇,在辅导员职称晋升、人才选拔中给予优先。

3.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奖励制度。将辅导员创业教育考核与职称、薪酬、奖惩、晋升相挂钩,从而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价体系,增加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工作动力。考核方面要将专职与兼职相分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学期和学年统筹分析。对在创业教育中考核优秀的辅导员以及撰写优秀创业案例、被选入优秀创业团队的辅导员纳入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统一表彰,树立典型,宣传事迹,充分肯定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成绩和奉献。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容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因此,二级学院、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团委、学生处等都应当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负责创业教育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和管理决策等,要为辅导员的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