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探究式学习策略十篇探究式学习策略十篇

探究式学习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39

探究式学习策略篇1

【摘要】探究式学习方法是提高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逻辑思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点明“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和核心,并给出了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

【关键字】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策略

小学数学是基础性学科,也是强调问题思维的重要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讲,培养数学基本技能,锻炼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因此,作为以问题、思维为核心的学科,小学数学更应该提升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逻辑思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正因为如此,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才会一改传统的教学陋习,将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小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自主探索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学习快乐,感受数学的奥妙和乐趣。

对于探究式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各地的学校都开始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新生的事物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受到条件和教学陋习的影响,“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为,针对“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推行科学的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明晰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和核心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实现教与学有机结合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实现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主旨,以自主学习探究为主要形式,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提升为主要目标。

二、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一个个性化、科学化、自主化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高效的学习途径,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策略给予推进。

1.以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动机,就是引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高效课堂,就需要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去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探究欲望。而学习的兴趣激发的最好方法,则是通过提问创设情境。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其从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玩摸球的游戏。具体的做法是,在口袋里放两种颜色不一样的球,每个人多模几次,并把摸出来的球的颜色记录在册,等到游戏结束后,轮流让学生报自己的摸球情况,并问他们,为什么大家摸球的情况不一样?而且每个人每次摸球的情况又不一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并渴望用数学来解释这一现象。

问题就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的产生,才会引起探究的欲望,通过简单的提问,创设出有氛围的数学环境,让小学生在浓郁的探究欲望下,开始了数学学习之旅。

2.以任务推进课堂,促使学生探究的行动

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并非天生,探究的本领也非自成,而是需要后天教师的有效指导。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需要多措并举,想方设法地去设置一些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会探究的本领。

比如,在《圆的周长》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去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研究他们的周长怎么计算,还找到影响周长的各种因素。通过这个任务设定,学生们开始了探究的过程,他们首先复习了图形知识和基本的图形转化方法,然后利用这些知识基础,开始主动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指导,认识到倍数关系,更进一步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如何计算。

通过合理科学地布置任务,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孩子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更让大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数学学科的价值。

3.以小组合作为辅,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划桨开大船,合作学习一直都是提升全体学习水平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合作学习亦是非常重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探索、积极互动交流,利用团队的力量取长补短、强强联合,一起提高数学能力。

比如,在《三角形》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知识学习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将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并研究拼成图形和两个三角形的关系。伴随着老师的指导,每个学习小组都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学习讨论。但第一组讨论进行到满意的结果后,老师再次提出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将三角形尝试着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小组成员一起探讨出新图形和三角形的关系。这样,小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探究,交流合作,最终弄懂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更运用割、拼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复习了以往的知识,也将这些图形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特征,彻底打破了陈旧的被动学习模式,使得课堂更为高效,学习更有趣味,效果更佳明显。作为小学数学的教育者和推进者,我们需要积极的去学习和实践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快速培养出探究精神和能力,从而为其数学学习奠下根基,为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梅.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2.

探究式学习策略篇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旗帜,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的要求,在这样的旗帜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了基础教育的根本性目标。变更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选择有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策略,成了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的课题。

素质教育要求有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如下内容: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课程标准以“发展”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要求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进一步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基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追求,课题组提出了“‘助发现’教学策略与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研究”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方向,力求在“立人”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留下我们探索的坚实脚印。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方式的差异与联系

2.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特点、方法和途径

3.“助发现”教学策略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影响和意义

4.“助发现”教学策略的任务、目标和实施要则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探究学习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不断自主发现的过程。这种自主的发现,在知识层面,包括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发现;在应用层面,包括对问题和问题症结的发现,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途径、方式、方法的发现,强调面对实际问题时,对理论武器的选择和运用;在素质养成层面,包括认知、思辨、分析、综合、决策、创新能力,以及学者终身学习与研究问题的习惯的形成。

“助发现”教学策略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终极目标,着重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三个方面的推动与帮助,即“元认知监控”的指导与协助;“自觉性规划”的指导与协助;“能动性参与”的指导与协助。

“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事实证明,“助发现”教学的过程,如果采取欲快先慢的策略,其总的结果并不比一般心理学著作所描述的那样“慢”,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潜在能力的逐步开发,学生基本素养的逐渐提高,其知识内化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习的效果,完全可以呈几何级数态势提高,最终在一至两年的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过应有的水平。

这一切研究设想的实现,有助于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的形成,打下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底子。就理论价值而言,可以推进对现代“发现法”教学意义的深入认识,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与理论探讨上有所作为。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题的核心概念:“助发现”教学策略。

本课题以学生的自主发现为主体,以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为手段,以教师的“助发现”教学策略和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为研究对象。

“助发现”教学策略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终极目标,着重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三个方面的推动与帮助,即“元认知监控”的指导与协助;“自觉性规划”的指导与协助;“能动性参与”的指导与协助。因为,没有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基于元认知的第一性的监察与调控,而始终由教师或同学进行第二性的或间接的评价,学习者是不可能从根本上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的;没有对于学习对象的个性特征和学习者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自觉,以及据此推动学习和探究不断的向深度和广度前进的规划,是不能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的;没有能动的、随机灵活的、及时的参与、反馈、调整、控制,则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研究问题的品质。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作为一种学习哲学,建构主义至少可以上溯到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他曾经指出,人们只能够清晰地理解他自己建构的一切。此后,许多人从事过与这一思想有关的研究。从哲学角度思考,建构主义扎根于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认为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内部建构的基本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二十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到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有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山西教育科研所温彭年、贾国英对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有过理论性研究。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发现法”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江南大学吴格明对布鲁纳的“发现”理论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关系有过理论性探讨。

随着“自主探究学习”写入“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国内研究自主探究的学者与一线教师层出不穷。北京师范大学王陆用信息化的教育科研方法作了大量的课堂观察与反思,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预先设计一定的学习支架,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沿着学习支架所提供的概念框架攀升,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课堂观察,王陆也认为,就目前的中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与时间皆不足,缺乏一定的指导策略。王陆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西医式”诊断的方式,而一线老师的研究往往侧重于经验性总结,故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性思考又结合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策略的研究有广阔的可探究的空间。

本课题以当代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历时十年之久的优秀学生学习经验个案调查为事实基础,在南通中学“导学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南通中学“学习与学习品质”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前提研究和假设检验。

经初步检验和论证,我们认为,本课题可以较好地继承学校前两个课题研究成果且继续前探。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课题研究目标分解如下:

(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特征研究

(二)“助发现”教学策略的实施要略与操作原则研究

(三)“助发现”教学策略与学生探究学习的相关研究

(四)“助发现”教学策略与其它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与分析

研究内容具体化为以下几个子课题:

子课题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特点、方法和途径

子课题2:“助发现”教学策略的任务、目标和实施要则

子课题3:“助发现”教学策略与其它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与分析

子课题4:“助发现”教学策略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研究重点:“助发现”教学策略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一)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基于元认知的第一性的监察与调控,可以从根本上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过程;

(二)对于学习对象的个性特征和学习者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自觉,以及据此推动学习和探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前进的规划,是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和达成学习目标的保证;

(三)能动的、随机灵活的、及时的参与、反馈、调整、控制,则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品质。

可能的创新之处:

认识“助发现”教学策略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影响和意义,探究“助发现”教学策略的实施要略、操作原则及其适应范围,从而有效推动学生潜能的逐渐开发,素质的全面提高,将“立人”的事业真正落到实处。

七、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课题拟在高中阶段三个年级中展开,阶段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开题论证及初步研究

1.比较研究: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方式的差异与联系

2.专项研究:“助发现”教学策略与学生探究能力的相关性

在前提研究、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开题论证,形成开题论证书和课题申报表。发表专题论文《“助发现”教学策略对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判断与分析》。

附件:学情个案原始资料及调查报告,“助发现”教学方案与学生反馈量表

第二阶段:主题研究及中期报告

1.专项研究: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特点、方法和途径

2.比较研究:“助发现”教学策略与其它教学策略的区别与联系

完成中期报告:《“助发现”教学策略与其它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与分析》

附件:

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组织轮组对比实验,分离并提取出“助发现”教学策略有别于其它教学策略的本质特征。

附件:

实验报告、“助发现”教案、学生元认知报告和成长档案。

第三阶段:结题研究及反思验证

1.分析研究:“助发现”教学策略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影响和意义

2.综合研究:“助发现”教学策略的实施要略、操作原则及其适应范围

完成结题报告:《“助发现”教学策略的任务、目标和实施要则》

:《“助发现”教学策略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附件:研究过程的反思和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研究方法设计如下:

文献研究法:依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分解“探究学习”流程,分析其构成和诸有关心理因素对探究学习的影响,形成指导性测量、反馈、校正调查量表,制订“助发现”教学方案。

轮组实验法:以班级授课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分别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在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提取自变量和变量,运用轮组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背景分析和归因分析,研究“助发现”的控制点和操作变量。

个案研究法: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组织反思和交流,结合个案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在元认知监控、自觉性规划和能动性参与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形成新的成长规划。

行动研究法:在合作学习中,研究学生的心理互动规律和探究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现象,形成教师“助发现”策略研究报告。

内省叙事法:拟综合观察法、调查法、反思法、描述等传统科学方法,构建“内省叙事法”,让学生通过“内省、叙事、反思、评价”等环节,建立自己的探究学习档案。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以历时十年之久的优秀学生学习经验个案调查为事实基础,在南通中学“导学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南通中学“学习与学习品质”课题过程中,进行前提研究和假设检验。我们认为,本课题可以较好地继承学校前两个课题研究成果且继续向前探究。

半个多世纪前,南通中学的语文老师陈霜桥先生提出了“器识先而文艺后”的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器识”的高下。从注重“器识”的培养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到“以思维为核心”促进人的学习品质的提高,南通中学语文学科的老师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一路走来,“立人”,做有良知的教育,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所在。以这样的团队为研究主力,我们的探究定然会有所收获。

九、预期研究成果

(一)专题论文《“助发现”教学策略对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判断与分析》

(二)专题论文《“助发现”教学策略与其它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与分析》

探究式学习策略篇3

关键词:美术;探究式学习;指导策略;合作探究

一、引领自主探究,激活探究式学习思维

激活探究式学习思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美术探究式学习的关键点,而自主化探究是一种有效途径。教师要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理解、掌握美术新知识中激活探究式学习思维,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以教学“色彩的冷暖”为例,教师不要直奔教学内容,可以先让班级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颜色以及对颜色的直观感受。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播放课前制作好的“色彩的冷暖”课题图片、视频,让学生在自主欣赏、体会过程中说说自己对它们有着怎样的感觉,在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顺利引领其走进基于探究式学习的美术课堂。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具体、生动呈现“色彩的冷暖”的知识点,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有效探究式学习,在积极思考过程中正确理解冷色与暖色的定义,掌握正确判断冷、暖色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客观呈现冷、暖色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在整合“色彩的冷暖”知识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如何利用冷色与暖色布置房间、搭配衣服鞋子等。学生在生活化元素启发下可深入理解教学内容,顺利激活探究式学习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分析、总结“色彩的冷暖”知识要点,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巧用相关的色彩知识,巧用水粉颜料、绘画本等学具,绘制一幅冷色调或暖色调的作品。这样,学生就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探究式学习思维与意识。

二、强调合作探究,发展探究式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是美术探究式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在把握美术课程内容基础上深入设置探究问题,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实践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构建并完善美术知识体系,为美术课内外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以“梦幻的城堡”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将合作探究巧妙融入美术探究式学习中,在多媒体辅助下,让班级学生观看色彩缤纷的城堡,并说说视频中的城堡由哪些形状组成,引导学生动手将纸张撕成可组成城堡的不同形状。例如,撕成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在拼一拼、组一组过程中感受不同图形组成的不同城堡形状。随后,教师可以在讲解“梦幻的城堡”制作的过程中深化合作探究环节,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制作“梦幻的城堡”。在合理提示、点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挖掘各小组学生潜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结合多样化的几何图形,探究城堡制作中需要的工具材料,以及制作步骤、制作方法,共同分析、解决探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在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过程中引领学生继续深层次合作探究,巧用多样化的制作方法。例如,运用对折、镂空方式合作创作极具特色的“梦幻城堡”。同时,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也有所提高,为提高美术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保障,实现了美术课程教学目标。

三、课外探究活动,实现探究式学习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探究式学习要求,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实践任务。教师要进行科学化指导,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美术知识与技能,在发展美术能力过程中形成健全人格,实现高效探究式学习。以“我设计的服装”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综合考量“我设计的服装”教与学的具体情况,开展课外“我设计的服装”探究式学习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引领各层次学生利用服装设计美术知识以及技能技巧,巧用传统图案、民间图案,进行服装创作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在合理化引导基础上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解决服装设计实践中服装色彩、服装款式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将掌握的美术理论知识转化为重要的技能,在提升多方面能力过程中培养热爱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在培养美术核心素养过程中不断张扬个性。这样一来,教师进行科学化指导,学生实现了高效探究式学习,就将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育教学进行了升华,更好地践行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探究式学习策略篇4

一、探究式学习更易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我们都知道任何活动为了培养幼儿的活动兴趣,创设良好的的物质或心理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体育活动自然更不例外。体育活动时广阔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更积极投入。在这种自主游戏过程中,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幼儿除了活动以外还会出现自发的交往、合作和规则意识,使原本不太复杂的游戏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这时幼儿的思维就开始迸发,得以拓展。其次,器械投放要与场地和幼儿的需要相结合。比如,我们在上大班体育《巧布乐》中,因为是借班上课,我们准备的材料是简单又简单,仅仅提供了每人一块布。但在老师抛砖引玉下,孩子们自主探究布的不同种玩法,他们会灵活地想出斗牛、蹦床、做飞行侠等等玩法。在老师的鼓励和信任下,他们甚至会走出一个人玩的模式,自主和同伴结对,或者多人合成小组,进行游戏,有了很多富有创意的玩法。这里就充分显示了探究式学习离不开个体的独立思考,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整个过程都与个体的独立思考紧密相连,在探究式学习中,从一种玩法的设想到尝试实践再不断调整等一系列过程中,幼儿一是要不断调整自我的思维构造,二是需要同他人交流,以便最佳解决的方式方法得到共识。

二、探究式学习更易使幼儿掌握技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以及学习目标的完成;幼儿能否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安排都要十分关注幼儿的运动兴趣,以及能否激起幼儿的探究欲望,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该重视选择幼儿化、趣味性、健康价值更突出的运动项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强调多样化,从而激发幼儿运动更加浓厚的兴趣。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让幼儿在渴望获得技能的前提下,主动积极地去探究,体验探究感受。例如:小班幼儿单手连续拍球8-15下,是幼儿健康教育小班阶段目标之一。但这对小班的幼儿来说,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而且小班幼儿的探究性不像中大班孩子已经形成了,他们的学习方式比较被动和以模仿为主的。但我知道探究式的学习是不应该分年龄的,小班孩子更是要培养他们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意识。为了激发幼儿拍球的欲望,我请大班的孩子给他们做了一场有趣的表演:如左右手轮换拍球、转圈拍球、腿下拍球等等,从情感上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等孩子开始练习拍球的时候,我就及时鼓励,并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把这学习拍球的兴趣内化成他们自身的一种需要,比如在幼儿初步掌握拍球方法后,我采用以强带弱的方法,组织幼儿几个人一组,边观看,边给伙伴加油、数数,提高拍球个数。最后当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因为随着技能的熟练而慢慢回落的时候,我让他们进行拍球比赛,为了有好的表现,孩子们的积极性再一次大大提高。

这里体现出探究式的学习是比较适合一种策略,因为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是幸福的,是乐于接受的。

三、探究式学习更易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

教师的作用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它要求教师关注的角度更全面,考虑得更周到,因此只有真正做到从幼儿的特点出发、需求出发,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为幼儿创设出良好的活动环境,并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在探究式学习中幼儿的主动参与使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乐趣,并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乐于探究、用于尝试的心理倾向,久而久之,孩子的个性也就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了。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幼观,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幼观,展现一种平等的伙伴性的师幼关系。

探究式学习策略篇5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建立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相应的有什么样的表现,其核心就在于教师建立探究式学习环境的策略不同。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而巧妙地建立探究式学习环境是指导学生有效探究的前提,是学生学而有效的基石。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建立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相应的有什么样的表现,其核心就在于教师建立探究式学习环境的策略不同。笔者以《空气的组成》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问题情境”的学习环境策略:投石击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教师引入话题时,创设的情境和从情境中产生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探究创设“激情”和“冲动”。如果在引入课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太简单,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太难,学生会产生挫折感。课堂伊始,我利用简短、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化学史,在短短一两分钟里,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现在怎样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由于刚学化学,学生还没有实验经验,故引导学生在5分钟内读书自学。自学完成后,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今天我们不用拉瓦锡分解氧化汞的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为什么要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可不可以选用其他物质的燃烧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红磷燃烧之后,水为什么就进入集气瓶?红磷燃烧时有什么现象?等等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并加以必要的点拨、提示。并且在课堂第一时间,尽快让学生接触探究事物,思考探究的问题,并最大可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集中到要探究的活动中。

二、建立“动手实验”的学习环境策略:因势利导

学生提出了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生生之间可以互相解答,解答不了的问题,我告诉学生不能等老师告诉你们,你们要像科学家一样自己进行实验探究。我给了学生红磷、木炭、铁、硫四种物质,在他们自学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作了类似于红磷燃烧的四个实验。学生自己看到了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在空气中不燃烧;木炭、硫能燃烧,但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有红磷燃烧才能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些实验的提交时机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时候,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最快的改变。

探究活动中,学生不免又会有新问题“为什么只有红磷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且测定的结果为什么会少于五分之一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当学生的探究获得某种成功,并急于展示时,教师可以顺水推舟给予表扬,并推广学生的成果;当学生处于困惑,急需帮助时,或当学生的某种强烈的愿望未能实现时,给予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才可以延续下去。

三、建立“指导帮助”的学习环境策略:审时度势

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结果少于五分之一,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探究之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药品的用量、实验操作、物质间的关系等方面,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假设和预测。然后思考:计划的制定、实验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分工情况等。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教师的指导既可以表现为对结果和目标的合理要求,又可以表现为对过程的适时帮助,还可以成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难题的顾问、参谋。

在探究中,学生需要主动权,但是更需要适时、必要的帮助。在探究中,教师必须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探究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有效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教师的帮助又必须恰到好处。实际教学中,教师过早介入,会使学生丧失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甚至打乱学生的探究思路,使学生无法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过晚介入,会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困境,从而使学生丧失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有时,教师的指导又是根本不必要或不应该,却因自己强加的指导而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反思的机会;有时教师的指导又不够充分,使学生手足无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进行不同的指导,正如教育家所说的:“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能够自已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对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少发号施令。

四、建立“讨论交流”的学习环境策略:掀风鼓浪

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时,倾听他人探究经验和过程,从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学知识。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调控至关重要,教师要不停地做出判断,做出决定。什么时候改变讨论方向?什么时候集中个别人的注意力?什么时候允许学生探究个人感兴趣的东西……

在组织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发学生的争论,让他们产生“冲突”和“碰撞”。在本节课中,学生探究出测量结果不到1/5的原因有:①红磷的量不足;②装置漏气;③温度没有恢复到常温;④导管中有空气等,学生在争论中提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否定了④的不合理性。在交流中教师要延迟自己的判断,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活动时间与空间,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念,允许其他学生反驳,并列出理由。只有这样,大家才心服口服,接受新知识。老师的简单评判只会压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必须善于抓住课堂上引发学生争论的因素,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阐述自己的真实看法。

五、建立“总结评价”的学习环境策略:推波助澜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表象之后,教师要及时组织总结,对潜藏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梳理、分类、归纳和提升,最终形成科学映像。因此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和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一课中经过探究讨论,学生对“为什么水会进入集气瓶?为什么只能用红磷燃烧来验证空气的组成?为什么进入的水小于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等问题。有了一些认识,但个人的认识可能还有差异或者不全面。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说,让学生对他人提出的认识进行归纳,而教师则将学生归纳的结论进行适当的板书,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教师对学生的总结性帮助也要注意坡度,不能以相同的探究结论评价所有学生。探究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水平和兴趣,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有些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丧失。所以,哪怕学生有点滴成功,微小进步,也应得到表扬和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

六、建立“反思拓展”的学习环境策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探究式学习策略篇6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现实意义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被动的授课方式,形成新的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到主动,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到互动,学习方式由个体到合作。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组织机械操练,学生语言交流的机会少,变成“哑巴”英语。小组合作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中学英语。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合作中能实现不同的目标,小组中的个体在不同方面发挥优势,各个学生都张扬了自我的个性,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交互、交际的能力。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小学生年龄小,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是由兴趣决定的。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可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具、实物、图片、视频等,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学习词汇、语法。另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教师可以设计适合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说“我要学、我爱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与英语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每天在黑板上写一句经典英文谚语,让学生理解背诵;学唱英文歌曲,在积累一定数目的歌曲后,组织英文歌曲歌咏比赛;在班级开展英语活动,如,在圣诞节、愚人节等英美传统文化节日举行英语小品展演、英语演讲比赛等。

三、优化课堂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传统教学中,教师以灌输式教学,让学生死记单词、语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真正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体现了较强的活动性和较大的弹性,每单元分a、b、c三大部分,教材重视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师生、生生的双向交流。教师在备课时应理清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把握教学重难点,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采用对话、歌曲、游戏、绘画等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进行英语交流,使教师的“导”更有效。

在教学设计上的优化,还体现为学生“会学和能学”。教师可以利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与同伴相互提问,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当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句型、语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交流与活动。如,在学习“Ben’sbirthday”时,教师组织学生以“过生日”为情景进行英语表演比赛,将学生分为四大组,邀请老师和家长来观看表演,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面前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能听懂、会说英语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欲望。

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策略

1.科学合理的分组。分组宜采用差异组合,即将男生和女生、成绩优秀的和成绩较差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组合在一起,以便形成一种互补。每学期初教师深入调查学生的情况并记录,然后根据这些调查的情况进行分组,注意协调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和口语表达能力有困难的学习差异化的组合有利于优势互补。

探究式学习策略篇7

一、情境激发。“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二、活动拓展。“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在上述《风筝》的案例中,我安排了两次学生的演示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在上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两篇文章时,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桥之美更是缺乏感受,因而对课文的探究也显得苍白和概念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学习态度,提高写作说明文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布置了一个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寻找一座或几座你最熟悉或喜欢的桥,用照相机将它拍下来,并附上3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两星期后,学生上交的作品异彩纷呈。尽管拍摄技巧犹显粗糙稚嫩,说明性的文字也不够准确,但每一份作业都做得很细心很精致,因为它是学生对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我还为此专门出了一期“桥之美”的学习园地,学生反响积极。

三、问题引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问题设计须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层递性。在上述《风筝》的案例中,我设计了四个探究性问题:问题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问题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问题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问题四,鲁迅小时候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问题一从整体角度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问题二创造性地研读文章重点,问题三进行细部语言探究,问题四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易到难,依次展开,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也逐层深入,水到渠成。

2.问题的开放性。“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独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赖于阅读主体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体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探究式学习策略篇8

论文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中国特色,母语文化

 

一、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一)定义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1980年由葛传榘先生提出,之后语言学家们又提出补充和修正,各抒己见。在这里笔者引用李文中(1993)的定义: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但其中“不受母语干扰”一项应该排除,因为不受母语(汉语)的影响英语就没有中国特色了。因此,这种英语是受母语影响,用英语形式表达,并且表达了外国人能看懂。

语言学界把按照字面意思硬搬英语词汇的错误表达叫中式英语。这种英语是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受母语在语音、结构、语义或文化的干扰和影响而出现的失误。中国式的英语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一种病态的语言现象,是跟使用者个体相连的,不具有代表性。而且多出现在口语中,落实到书面上会避免很多。比如,在打电话是中国人问:你是刘丽么?被学生说成:areyouLiuLi?回答:对,是我。被说成是:Yes,iam.(正确的表达是:isthatLiuLi?Yes,thisisLiuLispeaking.)2这是由于学生受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直接翻译成英语造成的错误,是可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克服的。

(二)特点:

1、语音方面:中式英语的语音失误主要表现为讲英语时对重音、升降调、节奏感把握不好。有些学者提出一些音位是汉语里没有的,中国人发不好很正常,所以把语音上的群体错误归为“中国特色”,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语音失误都是中式的,经过模仿和锻炼,中国人也可以把英语的语音发得很标准教育论文,这是与个体因素分不开的,不能归为中国英语行列。

2、词汇方面:中国特色的词汇近年来数量迅速增加,这是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分不开的,英语中使用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居于英语中借词的第十一位。对于中国英语,一般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三种方法。

1)音译:根据中国普通话或方言发音直接转化生成的。如:普通话putonghua,秧歌yangko,馄饨wonton等。

2)译借:用翻译手段和策略把汉语的词汇用英语的表达形式进行翻译。如:走狗runningdogs,文化大革命CulturalRevolution等。

3)语义再生:从汉语意思译成英语后生成新的英语意思。如:叫花鸡beggarschicken,燕窝birdsnest等。

中式英语在这方面主要是对词汇、短语意义的误用。比如把“色狼”(lady-killer)译成colorwolf,“色情电影”(bluemovie)译成:yellowmovie等。

3、语篇方面:英文的段落强调“主题句”突出,开门见山,然后分析阐述,最后归纳,体现了西方人的直线型思维;而中文的写作主要是作者通过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铺垫、烘托、含蓄、委婉地来阐述一个论点,体现了中国人曲线的形象思维方式。

(三)关系

中国英语作为体现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现实等特色的表达形式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或使用者由于忽视或缺乏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语言习惯等的了解而把原有的思维模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投射到目标语的结果。因此,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尽管二者有时很难加以区别。比如“纸老虎”这个词,“papertiger”是个中式英语,但是它形象生动语义明确,现在已经被外国读者接受并收进了字典,变成了中国英语了。中国英语一般都受到英语国家的人所认同或使用,而中式英语是英语国家的人普遍不认同的。

二、中国英语学习策略探究

(一)加强文化底蕴,巩固母语基础

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它是一面镜子,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而文化又是语言生存的基础,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为的是说规范英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逐渐地熟悉西方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因此加强本民族的文化底蕴,掌握母语的标准用法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个学外语的学生连母语都学不好,那他如何去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可以说,母语不合格的人既使外语学好了也无法发挥正确有效的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

(二)运用所学英语,大胆尝试交流。

青年一代是语言交际的主体。现在有很多议论说高校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其实“说英语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要靠大量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学生在学校的业余时间里没有多少讲英语的机会,仅靠课堂的一点会话时间无法熟练地用英语交流。”(汪榕培:2003)因此建议是:克服心理障碍,不怕说出“中国式的英语”而遭人笑话。即使学习者说的英语有着中国腔也并不一定会影响交流,来自不同地区的外国人同样也操着不同的口音。同样,“中国英语的中国腔能将炎黄子孙团结起来。”(贾冠杰,向明友:1997)

(三)选择适当形式,贴近规范英语

选择适当的表达形式,实战经验很重要,要抓住一切可以与英美人士交流的机会。同时以下几点也应注意:

首先,不要怕错。学习语言都是从错误中积累经验的,从这些经验与教训中我们不断积累,学习。在某大学两个外教George和Roy在同一个办公室,一天有位中国学生去找George,当时只有Roy在办公室。学生:“请问George在吗?”(ismr.Georgehere?)Roy略微一怔教育论文,说:“是的,他在。”(Yes.)中国学生一头雾水:“在,在哪儿?”(where?)Roy:“在我的椅子下面。”(Underthechair.)这并不是外教的幽默,而是由于中国学生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外教认为他不应该这样问,因为他明明看到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此时应该问:“你知道George去哪儿了?”3这样简单的话语其实初学者就会说了,只是没有文化背景不了解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一开始错了,以后就能改正了。只有实际运用了才知道原来自己想当然的用法是不合适的,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库。

其次,善于察言观色。在与外国人交流过程中要善于从非语言的信息中总结经验。非语言的信息甚至比语言的信息更能真实地反映该选择什么样的话语来进行交流。比如遇到刚换工作的外国朋友,问一句:“How’syournewjobgoingthesedays?”(新工作进展如何?)他耸耸肩:“allright.”(还好。)这表示对方可能不太满意新工作,此时就不要过多的谈论这个话题。所以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应该学会判断体态语等无声的信息,从而对自己的表达予以肯定或质疑,并多请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交际失误,这样对增加背景文化,提高英语水平大有帮助。

三、结语

在经济大潮如此汹涌的当今社会,汉语已经走向世界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英语,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地球村条件下的合理产物。明确了中国英语的地位,我们才能结合自身的语言、文化特点,去理清楚哪些特点是有益于传播中华文明的,要去发扬;哪些是必须克服的要坚决地摈弃。英语学习者更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认真地学习英语大胆地开口说话,正如汪榕培所说“大胆地说英语,说点‘中国英语’也无妨……”。(汪榕培:2003)

注释:

1.相关资料转引自:exam8.com.2007.10.26

2.2,3两例出自:杜保良主编.《社交英语高手》.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1

参考文献:

1.葛传榘.漫谈由汉译英问题.《翻译通讯》,1980年第2期.

2.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5期.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

4.汪榕培.说点“中国英语”也无妨.《大学英语》,2003年第4期.

探究式学习策略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可见,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1.初读课文,表层质疑

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但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的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教学《刘胡兰》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质疑。学生纷纷提问:“刘胡兰真的不怕死吗?真的什么也不知道吗?”“刘胡兰是怎样对付敌人的?”“刘胡兰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敌人还要杀她?”“‘叛徒’、‘威胁’、‘收买’、‘钢铁铸成’等词是什么意思?”“‘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句话怎么理解?”……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课方始,趣亦生。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这为新课的学习埋下好的伏笔。

2.研读课文,深层质疑

质疑的深度与读者的能力和对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关。研读课文时,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他们往往会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进行深层的质疑,此时收获的主要是以理性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筛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让其自行解决。而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又会带动质疑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深层质疑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桂林山水》时,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总―分”的结构特点,知道分述部分又紧紧围绕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开描述。学生在读中自然感悟到两段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但有学生提出课题是桂林山水,理应先写山,再写水,而文中恰恰相反。是不是像这种分述部分的前后顺序可以调换?这时,我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桂林山水》开头写到:“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写水,再写山。

3.深读课文,联想质疑

学生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产生的是联想质疑,从而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境和新方法。此时,学生对课文的质疑是高层次的质疑,如果学生能不唯书、不唯师,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当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深层次探索阶段时,教师要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遇,让学生进行探究质疑、联想质疑。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随着质疑问难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能够从不成熟、肤浅的阅读质疑,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联想质疑,同时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高层次的阅读鉴赏。

探究式学习策略篇10

问题以何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开放性程度,通常可以借助于题型来调控学生探究的方向和思维力度。

一、取材于教材编制客观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当前高考的一大特点,通常情况下取材于教材上的实验或是在教材基础上的创新实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关注实验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只要学生对教材熟悉,探究的难度较小,有利于复习和巩固。

例1如图1所示,该实验装置用于探究“铜丝和过量浓硫酸的反应”,分析下列操作和说法是否合理?

图1

(1)上下移动①中的铜丝可以对So2的量进行控制,继而控制反应速率;

(2)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3)②中为了验证So2的生成,通常选用品红溶液;

(4)为了吸收多余的So2,③中选用naoH溶液。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设置,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不过问题的设置有梯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探究和复习。(1)和(3)很基础;(2)则是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学生要完成该题的解答至少需要考虑3个方面:浓硫酸稀释的注意事项和反应物量、CuSo4溶液的颜色等等;(4)不仅仅需要学生对实验常识熟悉,还需要了解生成物的性质,涉及到有毒气体尾气如何处理的问题。

二、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编制主观题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在习题课上除了要编制客观题外,还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编制主观题,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和内容,提高表达能力,同时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进行研究。

1.探究物质成分及含量

这一类习题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情境,需要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调用原有认知和方法来确定某一种物质的成分,同时借助于实验和计算来确定某一成分的含量,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例2铁粉(一定量)在氯气中充分燃烧后,将生成的固体完全溶于稀盐酸得到溶液a。

(1)推测a中可能含有的金属阳离子:①Fe3+;②只有Fe2+;③。

为探究溶液的组成同学甲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反应

离子方程式

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

中,加入KSCn溶液。假设②不成立,假设①或③成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同学乙继续探究溶液a的组成。

查阅资料:16HCl+2Kmno42KCl+2mnCl2+5Cl2+8H2o

实验过程:另外再取少量的a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滴入酸性Kmno4溶液,充分振荡,发现紫色褪去。

你能得到什么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该道主观题,给学生呈现了一个“铁在氯气中燃烧”情境(这是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究燃烧后生成的固体是什么成分?(这是给学生设定了一个探究目标)同时从设计实验的角度进行考查,需要学生对题目信息中所给定的已有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对于学生而言需要抓取信息,深入理解材料,调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探究化学反应过程、原理

化学反应过程、原理是实验探究的核心,这类问题往往涉及到较广的知识面,而且通常反应原理为隐含信息,旨在解决如下4类问题:(1)影响反应因素的探究;(2)平衡常数问题的探究;(3)实验异常现象的成因分析;(4)物质制备方案的探究。

例3如图2所示,某研究小组探究So2和Fe(no3)3溶液的反应。

已知:1.0mol/L的Fe(no3)3溶液的pH=1.

结合题目中所给情境回答以下问题:

(1)a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如何排除空气对该实验的干扰:;

(3)在装置B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其成分为;

(4)为什么B会生成白色沉淀呢?研究小组有如下几个观点:

观点1:;

观点2:So2与Fe3+反应;

观点3: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o-3反应;

①结合观点2,可以判断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为了证明该观点,必须对生成的新物质进一步确认,其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②结合观点3,只需将装置B中的Fe(no3)3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的下列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应选择的试剂是(填序号)。

a.0.1mol/L的稀硝酸;

b.1.5mol/L的Fe(no3)2溶液

;c.6.0mol/Lnano3和0.2mol/L盐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

设计意图从例3的设问来看,只有(4)具有探究性,前面(1)、(2)、(3)都是在和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学生可以判断出白色沉淀为硫酸钡沉淀,(4)需要学生调用原有化学知识对白色沉淀的生成原理进行探究,不过有了前面三问的铺垫,第(4)问的探究不是突兀的,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学生探究什么内容?这个是我们习题课命制习题时应该关注的。本文仅仅是以高中化学中一个考点进行了分析,无论是课堂例题的选择,还是高三复习课的习题选择,都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科学编制习题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4-04-29)

地位,强调师生在课堂中的真正有效的交流互动,倡导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自我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师生的真互动不是经过教师精心“包装”和“制作”的程式化的一问一答,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漠视学生的丰富想法,只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伪互动;不是放任自流、天马行空的课堂教学嬉戏。师生的真互动应该是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前提下,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

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该寻求具有学科内涵的有效问题,活化课堂气氛,引起认知冲突,催化学生求知,从而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实现教与学的相互融合。

案例2:含碘盐成分的检验

教师:食盐中所含碘元素是否为碘单质?

学生:碘单质是紫黑色的固体,没有看见过紫黑色食盐;淀粉溶液遇到碘单质会变成蓝色。

教师:为什么不加入碘单质呢?

学生:易升华且碘蒸气有毒。

教师:碘盐中可能含有i-或者io-3,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判断是否为i-。

学生:可以利用Cl2把i-氧化成i2,然后加入淀粉溶液,就可加以验证。

实验:取少量含碘盐配置成溶液,加入新制氯水和淀粉溶液,证明含碘盐中不含i-。

教师:如何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检验是否是io-3。

实验:取少量含碘盐配置成溶液,用淀粉Ki试纸检验,结果不变色。

教师:请学生分析试验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查阅资料发现该氧化还原反应需要在酸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Kio3+5Ki+6CH3CooH3i2+6CH3CooK+3H2o

实验:取少量含碘盐配置成溶液,加少量的醋酸,用淀粉Ki试纸检验,变蓝证明是io-3。

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置具有学科内涵的有效问题,共同探究碘盐的成分,深化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理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拓展,实现了师生的真互动。

三、引导真探究

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以“满堂灌”为主,简单机械地告诉学生课本知识的结论,让学生去死记公式,重复训练。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需要转轨,预设合乎学情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探究,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过程。

案例3:《有机化学》中“苯酚的性质”中苯酚与溴水反应的探究

教师:苯酚和溴水发生的反应是类似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还是类似乙烯与溴水的加成反应?如果发生取代反应,产物中除了有机物可能还有什么物质?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设计相应方案:①用pH试纸测定溶液在反应前后的pH变化;②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淡黄色沉淀,说明产物中存在溴离子。

师生共同分析方案得出方案②有其不合理性,并分析不合理性的原因;方案①通过测pH可以验证溶液为酸性。得出生成了氢溴酸。

教师创设了苯酚与溴水反应的探究情境,学生通过分析、实验、观察、信息搜集、交流等探究活动而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促进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