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十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十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4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篇1

我国现在已处于独生子女时代,父母以伟大的爱心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孩子劳动观念丧失、依赖性强、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弱化,缺乏独立性己成为孩子普遍存在的一大弱点。另一方面,虽然“新课改”已进行了多年,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支配下,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无论是教师采用何种教法,他们最终关心的仍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状况,淡化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的思考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教师的理解就是学生的理解,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理解机械地记忆即可。于是学生的大脑长期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从而不愿意思考。

新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深入进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压抑状态,认为课堂活跃才是新课程的标志,导致一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活跃,忽视了学生实质上的提高。在新课改中,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的状况大有改观,学生增加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如教师变着花样去激发学生兴趣,遇到问题就安排学生交流与小组合作,过多过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结果使得学生眼花缭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在浅薄的热闹中生长着浮躁的品性和依赖的心理。虽然表面上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这种形式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思考机会。

初中数学教学更侧重于在直观、具体的基础上的抽象,更注重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教学活动常常按“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节奏相对较快。中学数学课本里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的思想,介绍了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要学好这些东西,光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和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技巧,才能将初中的数学学好,同时也能保证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独立思考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俗话说:“活到老,学不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靠在学校接受的一点知识,学生是不可能享用一生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学习、终身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创新,就是发现新事物、建立新理论、提出新观点,贵在一个“新”字,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为创新提供思路、观点、理论和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因此,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创造性思维的初级形式和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孩子的天性是好奇与求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这样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和原动力。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如果你不理解,就算记住了也没用。要理解就必须多思考,思考可以促进理解,理解能加深记忆。学生只有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自己品味才能逐步“体会”,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并转化成自己内在的能力,成为创新的源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良好的个性特征的和谐发展。探索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杜和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J].教学研究,2007,(03).

[2]方修培.中物理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21(0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篇2

关键词:独立思考;质疑能力;创造性思维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性人才,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情境,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学生经过的独立思考,与同伴合作探究,师生之间的反复交流、共同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学生会体验到成功探索后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教师在不同时间采用不同的方式,不断激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

一、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的预习过程,是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能对学习内容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教师可以提出预习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如果学生在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课堂讲解时便会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学习效果会更好。或许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疑问,这是学生预习效果好的表现,教师要肯定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拟定预习提纲,指导学生的预习步骤,明确学习目标,提炼学习重点;也可以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提出预习问题,指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经过这样的长期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例如,在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

(1)预习课本第61-63页,例1中的长方体和正方各有几个面?哪些面相等?

(2)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学生预习时的独立思考,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第(1)(2)个问题,学生在预习时经过认真观察、比较容易解决。对于第(3)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时可能会出现疏漏,需要同伴间的相互补充,共同协作才能完美解决。这个合作学习的环节,恰恰是课堂学习的重点环节,而学生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就成为了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学生课前的独立思考,就不会有课堂上同伴间的思维碰撞,正是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点亮了学生心中的智慧明灯,让学生思维清晰。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构架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师生间的思维顺畅自然地交流;就需要沟通师生情感,让丰富的情感交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一位学生,使他们人人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每人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教学画圆时,我先不讲画圆的步骤和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圆,接着讲一讲自己是怎样画的。其中有一位学生出人意料地宣布:“用圆规画圆时,把圆规有钢针的一脚固定,旋转作业本,一样可以画出一个圆!”课堂上一片哗然,很明显,这种方法不太好。此时,教师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听取了学生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学生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起来质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也把黑板旋转一周吗?”这位学生笑答:“不方便。”又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如果我们要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大圆,圆规又太小,怎么办呢?”教师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然后请学生帮他想办法,结果想出了许多很好的解决办法:如,先固定圆心,再用5米长的绳子做半径画圆;用一块5米长的木条,一端固定做圆心,旋转另一端画圆;用一块10米长的木条,中心固定做圆心,旋转任意一端画圆……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通过提问、思考、交流、总结,主动获取知识,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开始,教师就很神秘地说:“大家任意说一个数,我可以马上告诉大家它是否能被3整除!”接下来便是师生之间紧张热烈地对答。随着数字的不断增大,学生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当好奇心被充分激发起来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其中的奥秘。学生满怀好奇地观察数字、操作小棒、归纳异同、交流想法、总结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四、适时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现在数学课堂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了很大空间,但学生思考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做实验:用相同根数的火柴在数位表上摆出不同的数,看摆出的数是否能被3整除?很快就有小组发现:“老师,用4、5根火柴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而用6根火柴摆出的数就能被3整除。”接着,有的小组发现“用3、6、9根火柴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这是为什么呢?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阻滞时,教师及时点拨:“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和什么有关系?”问题直接指向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恰当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课下延伸

课堂小结时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反思和总结,也有利于延伸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篇3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36-036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改革和深入,目前数学教学出现了许多瓶颈。特别是教师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正确的学习思维模式的形成。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旦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讲授,而不主动去探索和思考,将会束缚创造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简要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强化学习的必要条件

学生的独立思考建立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发现、提出疑问、寻求解决的一系列探索上,是在没有任何教师和外界手段的指导下,进行学思结合的自主能动性过程。数学教学的复杂性和逻辑性特征决定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因此,如何针对小学数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值得教师关注的话题。

在现代基础教育的目标设定中,素质教育过程所体现的重要评价指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且要了解学生对高效、科学的学习方法系统掌握的情况,让他们能在学习中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在思考中体验数学的快乐。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个大车轮的前进,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过渡到“主动学”,由“怕数学”转化为“爱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师生探讨等多种课堂开放式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管理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优化教学的重要过程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采用“放羊式”的课堂管理模式,没有做到循序诱导、层层递进的教学引导。特别是对于数学计算中存在的立体图形、路程追及等抽象问题,学生总是望而却步。这与教师引导的缺失密切相关。

1.学生独立思考的被动性

在传统教学的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数学教学倾向于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时只会听讲不做思考,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师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也一味地按部就班地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认知规律。久而久之,学生不但没有热爱数学,反而有更多学生心生畏惧。这些心理因素都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适当地换位思考,让学生做快乐的学习主人,让他们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学生独立思考的不稳定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思维习惯、辨别意识和自我监督等方面具有不稳定性,他们不具备系统化、整体化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难以独立地进行学习上的思考和探索。教师应有序地对学生进行科学、高效的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逻辑性,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不稳定性因素有很多,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启发、善于沟通,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转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方案

1.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满足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前提条件和充分准备。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环节,优化师生探讨话题的流程,深入基础知识中疑难问题的分析,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养成“发现―提问―质疑―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让生生之间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师生之间做到诱导和启示,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理念。

2.建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计划表

在标准的45分钟课堂学习时间里,教师是无法完全做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全面化培养的。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带多”的理论指导,课下学生可以彼此进行“一对一”的实践训练。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篇4

[关键词]教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人与人的差异是会不会思考,而且是能不能独立思考,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能力,独立思考是一个核心。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个非常自信的人,是个有突破创新的人,是个能适应各方面飞速发展的社会人。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结合本人数十年从事数学教育的经验,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认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的过程中不需独立思考,只要死记硬背,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总认为独立思考,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哪有这个本事啊!的确,科学家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作为求知中的我们,更应该有勤于独立思考的意识。其实,独立思考很简单,例如:对老师讲的有不同意见,经过思考向老师提出来就是一次独立思考的过程。还有,对书上的习题提出与教师不一样的解法,也是独立思考。所以,中学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进行独立思考,主动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对敢于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学生,哪怕是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老师也要进行鼓励、表扬。至于出现的问题,要教给学生解决的办法。不要小看这独立思考的小火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古成功在尝试”,让学生认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1、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抛砖引玉法。抛砖引玉法就是在课堂讲授时,教师讲关键点、要害,把线索思路抛出去,然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在讲数列的简单应用时,用到了单利和复利,我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做,只是解释了单利和复利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我是引导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2、发散思维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往往表现在发散思维方面。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等特征。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养成不局限于通过一个途径、运用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利用开放性题型,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来训练学生。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独立的见解是智慧的花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驰骋的天地。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篇5

一、前言

教育事业的改革,使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发生变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思维锻炼,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让数学教师不得不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让这成为了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施数学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对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是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表现,也是推动数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实践。下面,我们就来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几点分析:

第一,有利于数学教学创新发展。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将课本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只顾着自己授课,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很少调动自己的头脑思考数学问题,也很难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需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做学生的评价者与观察者,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教师不再像原来一样直接给学生呈现问题与答案,让学生模仿。而是让学生动脑筋去想办法,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加以评价。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教师要接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转变师生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此同时,教师不能用灌输式的方法继续教学,而是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反应即时更新教学手段。这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都是教育业务上的挑战,能够落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正在由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第三,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是否具有数学学习兴趣,直接关系着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问题,可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一直心系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之前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会明确自己的力量,找到数学学习的动力,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策

1.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死板的课堂活动,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操控者,平衡好课堂活动的动与静,适当活跃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能够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将游戏活动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复杂数学问题的简化,也能够让数学问题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我与别人不一样”的游戏。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数据,像全班学生的个人信息,身高、体重、三围等,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统计图表形式制作一张信息表。之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与他人表格不同的学生胜出,采取车轮战的方法决定胜负。胜者所用的统计图表,会是课本学习内容中的一部分。利用游戏的方法组织学生思考,展示与竞争,能够让学生尽自己所能去深入思考问题,用尽可能多的角度发现不同。将游戏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会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2.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模式并不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相冲突,在合作中,学生不只能够独立思考,还能在他人的引导下进行不同角度的独立思考。初中数学中有许多问题具有一题多解性质,一个问题对应着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解决问题,调动每一位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积极性,促进他们发言,分享观点,会让独立思考行为变得更加自然。合作,能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动力,更能让他们发现更多独立思考的空白。

比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一些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只关注边的关系。但小组其它成员提出角这一影响因素,就会给他们的独立思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更加轻松,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初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3.利用创新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是其独立思考增多的必然结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一些问题,给自己的独立思考创造前提条件。在教学时,教师用探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起开拓课本中的知识,了解数学原理、技能与学习方法,可以带动学生思维运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在引出移项法时,可以利用“4x-3=-2x+7”这样的例题,让学生帮助数字或者未知数找朋友。将未知数归为一类,放到一起,将数字归为一类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分类与移动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解方程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篇6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教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10-01

伴随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有了全新的认识,认识到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必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较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高中物理作为重要的科目之一,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过程中一学就懂,一做题就错,原因之一是没有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对知识的学习没有养成深入、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物理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善于独立思考,显得既重要,又必要。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认识。

一、善于鼓励学生

鉴于做物理题目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力,对学生恰当而适度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及解题兴趣。

在学生时代,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对我的鼓励总会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我会不自觉地“约束”自己学习,开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赶在老师前面解答好习题,为的就是博得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如今,我自己也站在了三尺讲台,我觉得不应该吝啬我们的鼓励之词。学生接触到较难的物理题时,会产生一种茫无头绪的状态,此时我们应该抓住他们的心理,循序渐进地教导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用发散思维去考虑问题,引导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要一味地等着老师来解答。如果老师过于主动,“帮”学生解答完题目,有的学生可能当场就比较迷糊,还没等他理解,老师就跳到下一题了。等到考试碰到类似的题目时,学生不会做,老师就疾言厉色:"上次讲过的怎么还是不会做!"这样往往会让这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设计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案

物理教学中,最枯燥的莫过于讲习题,有的老师往往照本宣科,把解题的步骤复述一遍,这让有的学困生可能都听得云里雾里,毫无兴趣,学生失去了宝贵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无疑,这只会让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从而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下足工夫,到了讲习题时,不应该把解习题讲得太死板,应该分配好每个步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同时,对于某些隐含条件,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慧眼识珠”,自己主动去发现。这就要求老师所写教案必须科学、高效、有趣。这种教案是平时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创新,凭借这样的教学方案,老师的主导作用才会凸显,课堂教学才会高效有序,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才能做到思路清晰、游刃有余。

三、设计、制作生活化的教学器材

传统的实验器材都是工厂里经过多次改进,在外观、结构、精度方面做到至善至美,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得到,这就难以引起学生较深刻的记忆。而贴近生活的实验器材往往能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让学生觉得似曾相识,对其有点印象,但又记不起在哪儿见过类似的东西。当老师演示完后,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东西!”这类器材可以使抽象的、“遥远的”、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既可以节约实验成本,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更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会更有兴趣接受物理理论,他们会觉得:“这些东西太简单了,生活中经常能见得到嘛!”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实验室中,生活化的实验器材几乎都是老师们自己设计、制作的,这就要求老师们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还需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这样就对老师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是否有能力去发明、创造。如果教师能够设计出较多的自制教具,此举不但有助于教学,还有助于自身成长。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有助于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比同行更加出色的成绩。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教具,看着教具带来的教学效果,老师会倍感自豪,转而自信,这个属于老师的自我激励,有助于自身成长。

四、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在怎样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

不管是教学方式的选择,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或是练习题的讲解等,老师都可以借鉴别人优秀的案例为我所用。在学校里听课、评课形成的思想的火花不够绚烂,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走出学校、走出地方,走进名校、走近名师。如今,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渠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篇7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模式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要求老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任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兼有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而且,具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具象思维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在培养具象思维的同时,抽象思维也不可或缺。但是,究竟该如何来培养这两种思维呢?

一、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

普通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课,而学生则是机械地听课,没有真正融入到听课的环境中来,由于静多动少则导致了学生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永远是在老师光芒下的配角,学习的兴趣当然不会提高,当然收获少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新型课堂老师以学生为主导,把每个问题转化成活动,融入到生活,贴近实际,这样使学生轻而易举的就理解了无聊枯燥的理论知识,还能从各个活动中获得乐趣。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为了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基数跟序数的关系,我们就拿排队来启发学生,并且还做了一个排排坐的游戏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获得了乐趣。数学中有一节课是“人民币的认识”,虽然不少学生很早就用钱买过东西,但是货币的兑换方面知识还是有漏洞的,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就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模拟超市,有卖的有买的,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同时还学到且巩固了自己的知识。生活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也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与数学紧密而不可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应该跟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学数学又学生活,真是一举两得。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上组织跟本堂课有关的活动,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会使学生学得更主动。

二、在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一道数学题往往有两种甚至多种的解题方法,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每个小组成员可以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给出自己的想法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别人的想法。不是有一句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仍然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样看来,小组的讨论分享甚至比老师讲课还有意思。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在交换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创造思维。例如,有一个零件如图,其中角a是90°,角B是30°,角D是20°。某位师傅通过测量得出,∠BCD=142°,题目要求我们判断这个零件是否合格及其原因。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通过研究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总共得出了四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也许这道题目除了这四种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这些我们暂且不管,我们现在重视的是,如果这道题目只让一个学生做,能够想出四种方法来是很难的,然而对于一个班的学生来讲,这就简单多了。学生在分享自己的方法的同时,还能学习其他方法,促进了学生们的创作性思维。

三、在创造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跟学生一样,老师也需要创造力,因为每个学生年龄不同,学习基础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同,这就需要老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拿到题目后,先是自己观察这道题目,明确这道题目要考什么,涉及了哪方面的知识点,在进行探索,并且思考是否有多种不同的解法。然后再跟小组成员讨论、交流、交换自己的想法思维,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小组的讨论,归纳分析整理。这样,一种类型的题目就这样解决了。因此通过老师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们的探索实践过程愈来愈系统,经过这样一个学习知识的模式,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学生则会通过这样一个模式,清楚地发现每一个问题的内在联系,解决任何一种题型都游刃有余。

四、在类比迁移中发展学生的深刻思维

何为思维的深刻性?其实就是能够使思维活动达到最顶峰的工作状态,能够尽可能的想象并理解极其抽象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化抽象为具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有一种问题是六个小正方片按照不同顺序拼起来,问哪种可以组成正方体。这种问题就需要非常深刻的抽象思维。有些问题则需要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它的本质。但是,究竟怎样才能激发这种深刻的思维呢?在教学中有三点需要遵循: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概括能力;要理解并掌握经典的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在应用题型的理解计算能力,还有理解应用题的结构能力。结构在数学题目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往往理解了一道数学题的结构,剩下的几乎就剩下计算了。所以,理解结构是培养数学思维的重中之重。

五、在猜想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猜想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好多著名的猜想,猜想是数学中的升华。在数学中,猜想就是灵魂。有些学生不敢猜,总是害怕出错,但是,谁不曾出错呢?哪个著名的理论最初不是起源于猜想呢?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地猜想,一道难题,往往在猜想中得到灵感,思维瞬间爆发,题目迎刃而解。在教学中,还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去体会、去猜想,然后再通过探索、操作、合作来检验猜想的正确性。当学生们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时候,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高涨。

六、培养良好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除了受到知识层面的影响之外,人的创造性思维还会受到个性的影响,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因此,创造性思维的深浅当然也就不会一样。培养健康积极进取的个性是我们的任务。比如除了要树立短期的学习目标之外,还要树立长期的远大目标,短期目标提高学习,长期目标受益终身。在这两种目标的共同作用下,学生便会努力进取,勤奋刻苦,持之以恒,进而也就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老师会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逐渐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杨辉三角”“海伦公式”等,了解数学前辈的光辉事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科学、对待数学,所以,树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积极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8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51

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从小养成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从小抓起,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而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并不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对数学教学进行全面改革,要想方法来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思考

思考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互相作用的复杂过程,空有热情的思考是徒然,而没有热情的思考是沉闷而繁重的,都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要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夯实,还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以思考为乐趣,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展开主动而快乐的思考。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板一眼、按部就班地来展开教学,而是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如引入生活的活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等等,来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而开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趣味所在。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内心求知的火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才能以学为乐,主动参与其中,展开快乐的思考。

二、精心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可以激起学生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解为中心,把每个知识点讲得非常详细透彻,可以说是一口一口地咀嚼后喂给学生,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会造成严重的依赖性,不知思考,不思考。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心中的困惑,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考。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就会让学生陷入被动而机械的接受之中,失去了思考的权利。为此我们可以精心设问,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1.数一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2.量一量长方形与正方形各条边的长度、各个角的度数。3.比一比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每条边与每个角,发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又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展开主动思考。各小组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思考、认真记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进而得出结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参与、消极接受,而是要在积极的思考与思维中主动构建新知。

三、引导质疑,让学生学会思考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为核心的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提问,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摆脱教材的束缚、思维的禁锢,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本质地展开思考,展开富有创造性的认知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思考。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结论。我看到许多学生似乎有话说,此时我并没有无视学生异样的眼光,而是微笑着鼓励学生有什么不同看法表达出来,将教学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言。此时,就有学生提出不用尺子量同样可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如,图形对折或者直接对各边进行比较等等。在这样自由而愉悦的教学之中,学生并没有局限于教材,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能够真正地体现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实现了对知识与经验的重新加工与整合。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思考与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四、及时鼓励,让学生爱上思考

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孩子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被称赞、嘉许和鼓励,而禁止、惩罚、抑阻等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评价,要善于运用科学有效的正面肯定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思考热情,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思考,享受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是单纯地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书面成绩或者看学生对公式定理的熟记程度,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思考方向等纳入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让评价成为学生漫漫途中的加油站。

(一)多做纵向比较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要做单纯的横向比较,与某某学生相比较,而是要做纵向比较,要看比之前是否有进步,也就是说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档案,将学生的具体情况记录在册。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使之成为增强学生信心的重要契机。

(二)鼓励要真实而具体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篇9

小学生的天性是优秀的,他们的无限潜能需要通过后天开发,教师为其提供实践机会,使其产生学习动力,这种形式的教学指导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始终做为主导,运用“填鸭”“灌输”指导模式,一味地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学习理论知识,学生们被动的学习知识,被动的发展思维,厌学情绪逐渐产生[1]。这一弊端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前行。在民主、和谐氛围中,学生才会进行自主分析与独立思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实施启发性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勇于创造、敢于创新,学生学科成绩自然得以有效进步。比如,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笔者发现传统的解题方法对学生而言没有明显的吸引力,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适时的转变了教学思路,创设了相关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听取学生的想法,赋予课堂新的活力,在这种模式互换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结合实际生活,培养思考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实际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2]。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章节时,笔者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动态展示一些典型的轴对称图形,并要求学生找出对称轴,同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总结出生活中的常见实物,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实物的对称原理,这一分析、思考、观察、总结的过程,就是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顺利提高的过程。

三、组织操作活动,搭建优质平台

融合多种创新元素,体现数学教学价值,将操作活动与独立思考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优质平台,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快速提高[3]。比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鉴于此,我会提前准备一起组合图形,在课堂的互动环节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材要点进行组合图形的正确分割,在分割过程中根据面积公式独立求出这些组合图形的所属面积,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课堂的教学效果倍加优异。

四、鼓励引导质疑,学会正确思考

如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是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数学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的独立思考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发问,学生敢于展现自我,才会掌握到正确的思考方式[4]。比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单元时,教师率先提出探究问题:利用尺子测量长方形及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学生测量过程中就会产生其他想法,在测量结束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发言机会,让学生将心中所想准确表达出来。这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已经将数学教学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教师的教学指导不再局限在教材范围,数学课堂的探究答案不再局限于标准单一,学生多角度独立思考,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备典型的高效特征。

五、关注学生反思,巩固吸收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篇10

【关键词】创新思维

在现今的数学教学中,老师最重要的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引领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小学,老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以后的学习很轻松,而且还能学的更好。小学,学生的普遍思维就是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才慢慢的发展到逻辑思维。所以,我们应该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了孩子,我们应该这样做:

一、变换学习方式,发散思维

以前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一直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是主体,学生就是一个静静的听众。而现在课改的情况下,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是主体的地位,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不要让学生失去这亲身经历的机会,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每个学生都不太喜欢学习,都会厌倦学习,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没有产生兴趣。所以呢,老师应该把知识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游戏之类的,更贴近实际,学生就会感兴趣,很容易理解,也学的很快不会忘记。还有老师要注意在课堂上,把这节课的知识以活动的形式讲给学生,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更配合老师,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提高了,也学会了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本身。因此,多参加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二、互帮互助,提高思维

数学就是注重思维,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题的方法也就不同。所以数学往往有很多种解法。互帮互助也应该用到学习上,数学课上学生们应该互相讨论,和老师多交流沟通,在一起讨论学生会提出自己的解法,同时还能欣赏别人的解法,取长补短,就会发现每个题解法都有优缺点,容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还能发散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在现今的课堂。老师要意识到讨论学习的重要性,要多给学生互相讨论学习时间,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老师给学生布置一道难题,要求学生讨论学习,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学生以后也会有很深的影响。比如,在学元一次方程组求解时,提出一道例题x-y=3(1)和3x-8y=4(2)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要求学生进行不同的解答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加减消元法把(1)式乘3后再与(2)式左右两端分别相减得出答案;或者代换消元法:把(1)式变形再带入(2)式中亦可得出结论。

三、开拓创新思维,引领创新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是一个引路人,老师要注重自己的重要性,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创新性。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他们布置一些开放性题,自主探究性题,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探索的机会。同时,老师还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归纳,在学生脑中形成知识框架,掌握知识的应用。为了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追求知识,学校应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都积极地参加,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让学生学会了分析、比较、观察的能力,还能更清楚的认识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如:我在理论教学中把课本结论转化为探究式问题,平行线段间距离相等转化为平行线段间距离是否相等,提出疑问,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证明上述结论。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有学生就提出通过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证明,还有提出三角形相似等等不同的方法,极大的拓展了学生思维方式。

四、多比较,多转换,开发思维

小学生思考问题缺乏深度,对问题的看法很简单,只是看表面的,不深入思考,对知识结构就会出现很多缺陷,不能完全的掌握。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三点来培养学生:(1)数的分解是概括数的核心,要加强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2)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要学生学会推理,掌握最基本最简单的推理方法;(3)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干扰性的词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误导。因此培养学生这种掌握每一道题的结构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多做题,熟练地掌握这种能力。

五、合理自由发挥,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如果数学教学只是这种单纯的教学生知识,没有一点乐趣,学生不久就会厌倦数学,丧失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造一些新颖,有吸引力的情景,让学生多多参加,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的感受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讨论,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这样会使数学中有无限的乐趣,也会调动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快乐,也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知识的追求,对数学也会产生好奇心,这样的数学教学更有意义,更会适合学生。如:在学习三角形时,让学生亲手制作几个实体实物,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下,亲眼观看三角形的棱、边以及特殊三角形的角之间的关系。让知识不仅存在书本中,更让学生亲自验证,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培养思维要有良好的个性

个性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个性对一个人会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创造性不仅要受认识性的影响,而且个性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学习目标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只有目标,而不去努力,最终会失败的。同时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只是蛮干就不可能提高创造性思维。首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给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使学生明确目标,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不懈,不久就会提高创造思维的动力。比如:我在数学教学中,在开放性试题中不要求学生规定、死板的教学答案。在考试谈及学生对简单概率不同的方法选择最好的一种时,要求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答案,即提出自己对这些方法的理解与看法即可,并非一定要按照答案要求进行解答。

其次,老师还要多多的鼓励学生,让学生有自信心,要学生有不服输的精神。而且,还要学生勤于思考,多动手,多动脑,多交流,有问题就问老师,老师则要有耐心的讲解,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