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质点运动学的重点十篇质点运动学的重点十篇

质点运动学的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45

质点运动学的重点篇1

关键词:质点;运动;教学要领

“质点运动”这一节的内容和初中的内容颇有联系,也有实质的区别。初中阶段研究的物理问题相对独立,而高中阶段则是一个较为紧密的知识系统;初中阶段只学习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阶段则注重深层次的探讨研究。初中阶段注重定性分析,高中阶段则注重定量分析。为了让学生逐步适应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适度调整。高一学生对物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要么普遍不会解题,要么胡乱套用公式、瞎做一通。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习的思维方式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质点运动”的教学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质点”的教学要领

1.从之前所学习的“力的图示”引入“质点”

说明我们用一个“点”来代替物体,是因为那个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再通过对一些贴近生活的现象具体讨论,很自然地概括出质点的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即没有形状、大小的区分但具有质量的一个点,质点代表物体的全部

质量。”

2.为什么要用质点来代替物体进行探讨

质点是人们根据研究的需要而把所研究的实际问题简单化,进而引入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科学方法选择的结果。把研究的实际问题简单化,这是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引入抽象化、理想化模型是中等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为了方便探讨实际问题的需要。用质点来代表物体,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研究中对实际问题的简化,不是随心所欲想简化就可以简化的,而是必须从实际出发,被忽略的因素必须是对当前研究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只能是与当前研究无重要关联的因素。用质点代表物体必须是在许可的范围之内进行。

3.探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质点代替物体

研究中可以用质点代替物体的情形要根据具体的研究情况而定。只要满足下述条件之一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1)平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

平动的物体,因为物体上任何一点的运动都是向同一个方向,以同样的速度运动。所以,任何一点都可以代替整个物体的运动。在这样的情形中,物体体积的大小、外观上的形状就无关紧要了,可以把整个物体当质点,可以用质点代替物体本身进行研究。

(2)所讨论的距离与物体的实际尺寸相比巨大时,物体体积上的大小、外观上的形状对于研究来说就是无关紧要的了

在此情形之下,完全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不影响研究,可以把整个物体当作质点,用质点代替物体进行研究。

二、“运动”的教学要领

1.要考虑的是将“质点”和运动联系起来

根据哲学的观点,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也没不运动的物质。运动和物质是分不开的。但是物质的形态万千决定了我们在研究中必须从万千的物质中抽象出什么东西,那就是“质点”。在运动中通常用质点来代替物体。

2.参考系

要描述某个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另外的一个物体作为参照标准,这个被选作为参照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考系。某个物体一旦被选为参考系,研究者就假设它是静止不动的。在选定了参考系以后,要假定自己站在参考系中去考察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考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观察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观察结果也可能相同。要比较某两个物体的运动状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参照系,比较才有意义。在运动学中,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随意的,但在实际选择参考系时则应该以方便运动的简单描述为原则。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时候,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考系。

3.坐标系

坐标系就是用来确定位置,位置就是质点在某个时刻所在的空间的点。在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时候,其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及位置的变化状况,需要在参考系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坐标系是在参考系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物理概念,是抽象化了的参考系。坐标系是在参考系的基础上上建立起来的,坐标系相对于参考系来说是静止的。具体主要有一维坐标、二维坐标(平面直角坐标)三维坐标(立体坐标系)三个坐标系,这三个坐标系共同构成坐标系系统。在坐标系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二是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是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四是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

质点运动学的重点篇2

关键词田径教学中小学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128-01

一、中小学开展田径教学的意义

田径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和基础的项目,能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能全面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它的形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素有“运动之母”的美称。在中小学中开展田径运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运动水平,使学生获得基础的运动能力和技巧,并且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而且田径运动中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个人项目,参加者不受人数的限制,强度与量可以因人而异,对场地设施要求较低且易于在中小学学校开展。

田径运动多而全面,只要合理组合就能有效的增强体质和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为提高专项运动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各项竞技运动的技术发展和成绩的提高从根本上起推进作用。因此,很多竞技运动项目都选择田径的有关项目作为身体训练的重要手段使其成为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所以,在中小学中开展田径运动,能为其他项目的学习打下良好身体素质基础。

二、注重田径技术的教学原则

在中小学的田径技术教学中,要注意技术教学的原则,注重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项目,对应相应的教法和教学步骤。每项田径运动技术都由若干个技术部分组成,这些技术部分中都存在技术的重点(或关键)部分和技术的难点,技术本身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技术教学都应紧抓这些技术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破技术教学难点。

三、选取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各项田径运动技术都有许多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的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任务与对象的水平和教学时数的许可,选取几个实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既要防止以完整为名不分层次的单一练习,也反对选用教学方法的多、烂、杂,使学生不得技术要领。

四、在教学中抓住田径技术本身的共性

1.注意技术动作的加速节奏。田径运动是为了获得最大加速度的运动,其最终目的是使人或器械获最大离地或出手初速度。田径运动技术在关键部分都表现出加速节奏。如走跑的后蹬离地动作,跳跃的起跳离地、投掷器械出手过程都显示加速节奏。短跑和跨栏起跑后的加速跑、跳跃和投掷的最后助跑都应尽量保持加速节奏,认识和掌握加速节奏对于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训练都有积极的意义。

2.高度重视技术动作的用力顺序。在中小学田径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田径技术中的用力顺序,例如短跑途中跑支撑腿蹬伸跳跃起跳,投掷最后用力的用力顺序其共同点都是从髋部开始发力;跑跳技术教学中除要求依次充分蹬伸髋、膝、踝三关节外,同时还须用上脚趾关节的末节用力,使人体最后能加速蹬离地面;投掷最后用力的用力顺序从髋部开始发力,向下依次蹬伸髋、膝、踝、脚趾关节,向上至腰、胸、肩、臂、手腕及掌指和手指关节的末节用力,使器械获最快的出手速度等等。

质点运动学的重点篇3

一、认真备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第二,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第三,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及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和教学方法。

二、精心上课

在体育课中,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另一方面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样,要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往往要体脑结合,既要领会技术动作,又要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来掌握技术动作和增强体质,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及疲劳感觉,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第一,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第二,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第三,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第四,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第五,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一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既能使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质点运动学的重点篇4

最早的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指导思想是从增强体质出发,将“三基”教学与“身体锻炼”有机结合,以“课课练”的形式,在体育课的后半部分加进一个“身体锻炼”的环节,时间在5至10分钟之间。练习的内容要与体育学习任务相适应,追求身体的全面锻炼效果,多采用循环练习、重复练习、游戏练习等方式。

现在的“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已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该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在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思想指导下,将技术技能教学与身体锻炼有机结合,强调按人体活动规律和运动技能变化规律,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大方面:一是以教学单元设计教学,根据某一项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设计一套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二是注重运动负荷量和强度的合理组合,以适应学生的体质水平;三是贯彻健身知识、锻炼方法的应用;四是强调师生互动双主体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尊重学生主体,激发锻炼兴趣,引导正确的运动行为,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五是根据课的任务有针对性地加强运动意志力的培养。

一、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结构

1.学生起点诊断: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运动能力水平,运动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起点水平的测试与诊断,为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单元和课堂教学任务,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运动技术技能目标、体能素质发展目标、锻炼健身方法目标、运动意志目标等。

3.教学程序:根据教学任务和确立的教学目标,具体设置教学中各步骤环节应完成的任务,确立“教”与“学”的操作要点;针对技能教学、身体锻炼的教学内容,正确处理“教”与“学”在时间序列上的运作程式。

4.方法体系: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优选和运用,以提高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的效果。

二、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1.教学的重点、难点:明确技术技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身体素质练习组合的重点、运动负荷的调控的难点,确定有效的解决方法与手段。

2.身体素质练习的组合:根据技术技能教学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体能素质练习,并根据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度等诸身体素质的相辅相成及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科学组合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并确定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3.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心搏量极限负荷,是科学锻炼方法中最理想的健身负荷。研究表明,心率在130次/分钟的运动负荷时,每搏输出量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故“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应以“炼身运动负荷价值阈”为依据,以中等负荷强度、有氧功能练习为主;另一方面应根据学生体质水平,在不同的课型中将中等负荷与小强度、大强度负荷练习合理地组合,通过体育锻炼提高体能素质水平。

4.身心调控手段的运用:运用有效的生理负荷心率调控方法和心理负荷心理调节的手段,对体育课的运动量和强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以达到增强体质之目的。

三、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的双向评价反馈系统

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施教之后,要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了解教学的成败与得失。评价结果可作为修正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项工作的参考。体育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感互动的统一体。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形式,应克服已往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评价,而采用师生双向评价的形式,及时评价反馈,以纠正教学的偏差和判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达标程度。

四、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效果

质点运动学的重点篇5

1物理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1.1物理教学是提高体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物理课程是一项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与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息息相关,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当然,对于体校来说,也无不例外。在体校教学中,物理教学主要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整体素养以及运动技能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物理教学使体校教学课程更加统一、全面

体校物理教学,可以将教材与实际运动训练进行紧密的结合与联系,具有浓厚的专业特色,使学生与体育教学之间的融合更具全面性和完善性。但是,有时由于受到体校教学设施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理课在体校的开展,急需给予应对措施和治理方案,进而发挥体校物理教学的专业特点与优势。

2正确处理和规范教材与体校学生实际水平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教材与体校学生体育技能的关系,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与统一,充分体现出专业性特征。具体的原则如下:

2.1遵循相对稳定性原则

要保持物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使内容的设计更加紧密、契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重在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全方面地发展。

2.2遵循适度调整性原则

将物理理论知识引用到体校教学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内涵、规律以及原理等等,必要知识是基础知识的扩展,易于学生开阔眼界。不同的知识体系对于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尽相同。要加强实际应用的举例说明。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接受,重点突出体校教学的办学特色和亮点所在,进而增强体校物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3结合教学实际,加强物理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在讲解质点方面

(1)质点需要一定的质量作为其基础和前提,在体育训练中,如果研究内容仅仅体现在人体运动时间和速度上,那么人体的形状和体积就可以作为其质点。[1]举例说明,中长跑运动员就可以被看作质点,在跑程所用的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看作质点运动的速度和时间。(2)如果研究内容仅仅体现在人体重心运动方面,那么用人体重心来代表人。例如:在跳远和跳高过程中,仅仅只注重运动员的重心运动轨迹。此外,研究内容如果是游泳运动水对人体的阻力,人就不能作为质点,这是由于人体体积大小与水的阻力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

3.2在讲解惯性概念方面

学生要正确理解和认识惯性的属性和特征,例如: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在到达终点时不能迅速停下来,自行车运动员在到达终点时,不在脚蹬,自行车也能继续前行一段路程。这就说明了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惯性大小有其特定的运行轨迹,不受控制。在体育运动中,惯性的案例有很多,例如:在投掷标枪时,借助助跑和转体蹬地挥臂出手等等动作,以便于充分利用惯性来加强投掷的距离;还有举重运动员在举杠铃的过程中不能停下来,这也是惯性概念的细节阐述与说明。

4优化教学模式,将体育运动常见的物理知识运用到教学课程中

物理学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性较强,将体育运动中的常见物理知识运用到教学课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将动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体校课程教学中,动量守恒定律是现代物理学中三大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应用较为广泛。以排球运动中的扣球为例: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满足动量守恒的基本条件,根据守恒定律,有m球v球+m人v人=m球v球’+m人v人’,扣球后排球速度为v球=m人/m球(v人-v人’)+v球,其中m人是指人体参与作用部分,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要想使v球加大,可以通过增加扣球挥臂速度v人,也可以通过增加人体参与作用部分的质量来增加m人。由此可见,在排球运动的扣球环节,既需要上肢的力量,也需要腰部、腹部肌肉的全力参与,不断增加m人。以足球运动中的弧线球为例:在踢球时,脚在向前作用时,足球就会受到一种沿着前进方向向上旋转的力。当球离开脚后,会沿着横轴向前旋转,由于受到空气和气流的影响,飞行速度较陡,进而形成弧线球。由此可以说明,空气阻力对旋转球的作用影响深远,大大控制着飞行的弧度和速度。

5体校物理教学模式要进行适当的规划与调整

5.1加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

体校物理教学要重点突出其实用性和时效性,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电学知识、热学知识以及光学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来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见识,进而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5.2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共同对待

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出发,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规划和分类,从物理基础知识开始着手,使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保持在一定水平之内,善于结合实际,避免生搬硬套。

5.3物理教师要保持自身专业的技能和素养

物理教师要善于收集电视、报刊以及杂志等等的相关物理信息,积累重要的物理信息知识。例如:关注物理学科的学术发展状况、物理学在体育中的最新应用情况以及物理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添加一些生动趣味的相关知识,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范围,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研发的“纳米技术”,教师要拒绝一味地进行讲解,改变语言风格,生动形象的介绍“纳米技术”,运用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

6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在体校物理教学中体现出专业性特点,就必须加大重视程度,正确认识物理教学和体育训练的之间的关系,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与统一;结合物理学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创新设计体校物理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其专业性和趣味性,在训练中不断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实现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

作者:刘进伟单位:榆林体育运动学校

质点运动学的重点篇6

【关键词】中学健美操;选材;体形指标

健美操是我国在80年代初新兴的综合性体育项目,健美操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20多年,但是她却以自己所特有的魅力及项目特点征服大众,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拥戴。健美操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为了能在奥运会上争夺奖牌,各个国家的队员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健美操作为中学生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在全民健身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健美操具有健身、健美、健心的功能。

1、中学健美操运动员的特点

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在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中,由于各类社会及历史因素,健美操运动的开展大部分是在各类高校中进行,各种水平的健美操运动员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当中。由此可知,发展中学健美操运动员,是推进我国健美操运动员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中学健美操的运动员选材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我国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和变化。从社会角度来说,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理论知识,重点放在提高文化水平并用以应对各类升学,“决定命运”关键的高考是现在学生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一道关口。然而在中学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类关系。中学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用于应对中学生的各种比赛、表演及体育专业考试等。因此,在中学组建健美操运动队时要考虑和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同时又保证能够在队伍中发展专项水平的运动员。

2、中学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步骤

中学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应当遵循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原则,不能让大家认为这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建议采用多次选择与反复排除的方式,以初选――复选――录用几个过程进行筛选,尽量避免人为的、不科学的一次性选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选材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健美操选材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选材的四要素:“先天”重于“后天”、紧密联系“训练”、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理论联系实际。

2.1初选

初试主要是看外形,健美操运动员首先要求运动员形体好,这样才能使做出的动作优美和具有感染力,能够在比赛中更好的吸引裁判和观众的注意力。中学生选材应遵循的原则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学生在后期训练中最重要的心理基础就是兴趣。初试时必须对入围者进行简单的体能方面的测试,重点考察是体型和基本身体素质,以确定入选复试的人员名单。初试是决定复试和录用的第一道关口,所以必须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视。

2.2复选

复选是进一步对运动员的筛选,为使运动员能更好的进入录用阶段。复选可通过健美操专项训练的方式进行,在时间应安排一个月左右。试训阶段,训练内容和时间要精心编排。最好采用一些能够充分展现健美操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舞台表现力以及音乐节奏感的动作。

2.3健美操运动员选材的主要方面

2.3.1体型和体态

从各个方面来说,健美操是一项能够展现人体美感的运动,从健、力、美是运动员被要求做到的三个运动特点中就可以看出。体型和体态是选材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要尽量选择身体匀称、重心较高、外形条件较好、体脂较少、肌肉线条优美的学生。好的体型和体态能够使动作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它使裁判员和观众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以及能够更加吸引眼球,从而在竞赛中获得胜利。在选材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身材适中,肢体匀称的中学生。

2.3.2专项身体素质

健美操运动属于竞技运动,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而且全面,协调性、柔韧性、力量是三个最重要的转向身体素质。因此在选材时,这三项身体素质是重点的考核项目。专业身体素质对与动作规格的影响比较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动作质量的决定作用。

2.3.2.1协调。协调性是三项专业身体素质中受后天训练得到改善的可能性最小的一项。它是指人体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配合,有效合理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因此健美操运动对协调性的要求非常高。协调性不够好,就无法准确合理的完成健美操动作,更不能快速有效地掌握健美操动作,更不可能实现动作的弹性、经济性、准确性等。健美操运动的动作丰富而复杂,路线复杂、节奏多变,需要身体各个部分准确的调度和充分的配合。因此,选材时对协调性的要求要高度重视。

2.3.2.2柔韧。柔韧素质是决定动作幅度的身体素质。其可塑性极强,通过科学合理的专门训练能够逐步得到提高。健美操动作中肩、胸、跨、腿的柔韧性直接关系到动作质量、造价、幅度的完成。尽管柔韧素质通过后天的训练提高的可能性较大,但也受到年龄的限制,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该身体素质的训练应该长期系统地进行。而健美操运动对柔韧素质的要求比较特别,不仅要求“柔”,即能够准确地达到动作要求的幅度,又要求“韧”,即快速还原动作的能力。所以在进行中学生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时,对柔韧性的测试也必须认真对待。

2.3.2.3力量。健美操运动力与美的运动特征主要靠力量素质来展现。在健美操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主要是从上下肢和腰腹的力量上表现出来。健美操运动较其他运动来说对力量的要求也是很特别,它要求有较好的爆发力以确保跳跃动作的顺利完成,也要求静力来确保平衡性难度动作的顺利完成。所以在考核项目时,应从动力、静力两个方面出发综合考察。

2.3.3心理品质

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比赛取胜的关键之一。选材时应多考虑最适合练健美操的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等。他们喜爱健美操这一项运动,爱好是不易转移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注意力集中,记忆和理解力强,思维敏捷,富有想象力,运动能力好,富有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并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最佳的心里状态性格坚强,不愿服输,自控能力强;胆大心细、勇敢、刻苦、顽强、智力发育好。尽管中学生的性格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气质和性格也应该是重点考察的心理因素。

2.4健美操运动员身体指标分析

2.4.1身体形态指标

长度指标: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反应人体骨骼发育状况及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优秀运动员的身高一般以中等或偏上为宜。在运动员的挑选上,对身高指标的考虑应兼顾美学和项目需要两个方面的要求,尽量挑选身材高挑的运动员。

上肢长和下肢长对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形态美有着直接作用。为了更好的反应肢体结构比例,选取指距/身高×100和下肢长B/身高×100作为反应肢体结构比例的指标。指距/身高×100指数是体现运动员上肢长度的指标,该指数越大,说明上肢越长;下肢长B/身高×100指标数是反应运动员下肢长短通用的指数。

围度指标:对腰围的要求既要考虑到形态美,还要考虑技术要求。为了反应身体的结构比例,我们将腰围/身高×100作为选材的评价指标。腰围/身高×100。腰是人身体的中段,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腰部的动作多而且幅度大。

宽度指标:肩宽/髋宽×100。肩宽/髋宽×100更能体现健美操运动员的肩宽、髋窄的运动员身体形态特点。健美操动作中大部分的动作都是以上肢和肩带肌肉的活动为主,肩部的宽度对运动员上肢灵活性和力量都有影响。髋宽度影响运动员下肢动作的灵活性,影响腿的活动范围。

2.4.2身体素质指标

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健美操运动员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基础和保证,是高质量完成成套动作的基础。从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分类看,对运动员的上肢、腹肌和下肢的力量要求比较高。

耐力素质:运动员要在短时间里完成连续的、复杂的成套动作,良好的耐力可以是运动员轻松自如地完成动作。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心肺功能越好,抗疲劳能力越强,耐力越好,因此在选材时可以通过心肺功能的好坏来评定。

柔韧素质:指人体关节活动范围及幅度的大小。柔韧性的差异决定了难度的级别。柔韧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完成动作的质量和能否掌握合理先进的难度动作技术,是保证运动员动作幅度大、质量高、优美大方的重要因素。健美操中难度动作对髋关节部位的柔韧性要求很高,所以健美操选材时要重点考虑。

协调素质:在健美操中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协调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是健美操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协调性是健美操动作完成系统地有序化,通过动作完成的姿态、准确性、强度和一致性来体现。

平衡能力:平衡时人体保持静态或动态姿势及动作稳定性的能力,包括静力性平衡和动力性平衡。健美操中的动作过程都要求运动员时时维持自己的平衡,一旦身体失去平衡,就会造成动作失败。

2.4.3心理素质指标

空间感觉:运动员要想动作精确到位,整齐划一,同伴之间协调配合,没有很好的空间感觉是不可能完成的。健美操运动员的空间感觉是指对自身动作和方位的控制与判断能力,即精确的空间感,这是优秀运动员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气质类型:气质类型是运动员所具有的重要心理素质,人的气质特点住哟啊是有先天因素所决定的。测试气质类型必须在情况统一指示语相同的情况下,由被试者统一回答。

智商:大部分选材文献把智商作为心理因素的指标。目前,选材工作所用的智商测试方法是“绘人法”。“绘人法”智商测试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反映对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与健美操运动员掌握运动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一般来讲,运动员至少应达到中等以上的水平。

技能表现:运动员的额表现力也非常重要。根据规则规定,表现力和优美性有综合评定标准。一个优秀的健美操运动员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造型漂亮,动作轻盈,能感染裁判和观众,使人看后印象深刻,这样才能在竞赛中取胜。可从动作连贯、姿态稳定、表情自然,优雅、激情,动作的速度和力度三方面观察运动员在技能表演中的表现力。

3、结束语

(1)、健美操选材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方法应运用合理,使其既简单又科学,具有可操作性。

(2)、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应引起广大教练员的足够重视,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淘汰率,提高成材率。

(3)、对健美操运动员应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心理素质、机能表现等方面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方奇,林琳,邱冠寰.浅谈健美操运动员选材[J].内江科技,2007(12).

[2]武振娟.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及训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

[3]董俊.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及训练方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6):97-99.

质点运动学的重点篇7

关键字:高中,教学

abstract:teachingisveryimportantfortheseniorschool,esp.forprovidingrightexamplesfordifferentteachingmethods.Goodteachingexamplescanhelpstudentsdigestknowledgesstudiedfromteachingintheclass,andalsoimprovetheirlearninginteresting.therefore,thispaper,fromtheangleofteacingexamples,summerizedsomeexamplesforrefernces.

Keywords:seniorschool,teaching

一、重点知识解读

(一问)弹簧振子和单摆的结构

如图弹簧振子是由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连接物块在光滑平面上振动;如图单摆是由轻质且不可伸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连接小球在竖直面上做夹角很小()的摆动。

(二问)简谐振动的平衡位置是否是物体的平衡状态

简谐振动的平衡位置是回复力等于零的位置,而物体的平衡状态是合力等于零的位置。对于弹簧振子其平衡位置即是合力为零的位置;对于单摆在平衡位置时回复力为零,但此时小球受到的拉力和重力的合力不为零,因此平衡位置不是单摆的平衡状态。

(三问)做简谐振动的回复力是否是物体受的合力提供的

物体做简谐振动时一定需要回复力,且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的大小成正比,方向总指向平衡位置。对于弹簧振子使其做简谐振动的回复力是振子所受的合力;而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回复力是所受重力沿圆弧切向的分力。

(四问)单摆在竖直平面上的往复运动是否一定做的是简谐振动

物体做简谐振动时必须满足条件即回复力(为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对于单摆(如图所示),当夹角很小时,有(为弧度),单摆的回复力为,令时,且规定向右为正,有回复力。因此单摆在夹角很小(且忽略空气阻力)时,单摆在竖直平面内的往复运动就是简谐振动。

(五问)单摆的振动周期和频率

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的周期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振子的质量有关,其周期公式为,把单摆做简谐振动时比例系数代入上式,可得单摆的周期公式,即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摆长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有关,而与摆球的质量和摆角无关。

(六问)简谐振动的位移、相对位移和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在质点做简谐振动中中的是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在某段时间内,振动质点的位移大小是初始位置到末位移的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则振动质点的路程是运动质点轨迹的长度。已知简谐振动是周期性的往复运动,如当运动时间时,运动的路程;而位移要根据其运动起始位置及运动时间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七问)简谐振动图像的解读

如图所示,由简谐振动的图像:、直接可读出⑴振幅⑵周期⑶不同时刻振动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间接求出振动速度,回复力及加速度的方向及大小比较。比如点速度方向向轴正方向,三点回复力方向向轴负方向,点与点回复力方向相反,且点的回复力大于点等。

二、典型实例分析:

例1:试证明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的振动是简谐振动。

解答:当物块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为,由平衡条件得①;以点为振动的平衡位置且规定向下为正(如图),当物体向下的位移为时,物体受到的回复力②。把①式代入②式得,物体受到的回复力满足物体做简谐振动的条件,即物体在竖直方向的振动是简谐振动。

例2:关于做简谐振动的物体的位移、加速度和速度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位移减小时,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

位移的方向总跟加速度的方向相反,跟速度的方向相同

物体的运动方向指向平衡位置时,速度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同

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加速度的方向不变

解答:由物体做简谐振动满足条件可知,当位移减小时,回复力减小,由回复力产生加速度减小,此时物体正向平衡位置靠近速度增加,正确;已知回复力方向总跟位移方向相反,因此加速度的方向总与位移方向相反,当物体靠衡位置时,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错;物体向平衡位置移动时,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错;当物体在平衡位置一侧运动时,远离平衡位置,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靠衡位置,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正确。答案:

例3:弹簧振子以点为平衡位置在、两点之间做简谐运动,相距。某时刻振子处于点,经过,振子首次到达点。求:

⑴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⑵振子在内通过的路程及位移的大小

⑶振子在点的加速度大小跟它距点处点的加速度大小的比值

解答:⑴由题意知,当振子从点首次运动点时,有,振动的周期,频率;⑵由题意知,即振幅,当振动时间,振子又回到点,振子的路程,位移为;⑶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时回复力满足,因此其产生的加速度与位移成正比,因此振子的加速度有:=:。

例4:一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从它经过平衡位置起开始计时,经质点第一次通过点,再经第二次通过点,则质点振动周期的可能值为多大?

解答:当物体从平衡位置向右运动时如图,由题意知段所用时间为段所用时间为,,所以有,即质点振动周期

当物体从平衡位置向左运动时如图,设段所用时间为,由题意得①,②,联立①②得质点的周期

例5: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等质量的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甲、乙的振幅各为和

甲振动的频率比乙的高

~内,甲、乙的速度方向均沿负方向

时,甲的速度和乙的加速度都达到各自的最大值

解答:由振动图像可知,甲的振幅为、乙的振幅为,正确;甲的周期为、频率为,而乙的周期为、频率为,正确;在~内,由图像可判断甲的速度方向为负,乙的速度方向为负,正确;由简谐振动的特点,当时,甲在平衡位置速度最大,乙在最大位移处加速度最大,正确。答案:

三、针对练习:

1、简谐振动的特点()

回复力跟位移成正比且反向

速度跟位移成反比且反向

加速度跟位移成正比且反向

动量跟位移对成正比且反向

2、上端固定竖直弹簧下端挂一托盘,在盘中放一砝码,使其沿竖直方向振动。当托盘运动到什么位置时,砝码对盘的压力最大()

当托盘运动到最低点时

当托盘运动到最高点时

当托盘向上运动经过平衡位置时

当托盘向下运动经过平衡位置时

3、一质点做简谐运动,振幅是、频率是。该质点从平衡位置起向正方向运动,经质点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选初始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

,,

4、一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质点的振动频率是

在内质点经过的路程是

第末质点的速度为零

质点运动学的重点篇8

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本节教材的处理时特意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直接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让学生课前先去预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把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课堂内主要通过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等互动环节解决预习中产生的疑问,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及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设计如下:

一、课前预习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包括速度始终等于零的状态和状态。

2.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出来的。

(2)牛顿第一定律是一种的规律。

二、课内探究

活动一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

实验1: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下来,到达底部的水平长木板上,观察现象。

现象:(1)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会。

原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现象:(2)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速度会。

原因: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拓展:(3)同一小车在不同高度处由静止状态开始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

(4)同一小车在相同高度处分别由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开始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

思考与讨论:结合(3)(4)谈谈,要使小车刚进入水平木板上时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活动二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什么因素有关?

请你用手边的实验器材,设计一套实验方案来验证“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器材】一个斜面、一块棉布、一条毛巾、一辆小车。(演示)

【学法指导】应用控制变量法,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发生变化,需要记录哪些信息?

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表格:

材料种类小车受到摩擦力大小

(填“大”、“较小”或“小”小车在水面上运动的距离

(填“短”、“较长”或“长”)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通过的距离越,速度减小得越。

推测:假如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情况又会怎样呢?

反思1.预习对学生的帮助非常大,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要让学生预习些什么呢?我认为让学生去预习的无非就是下节课要上的内容。究竟怎样让学生去预习呢?这才是关键,现在我们“高效课堂”使用的导学案就是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预习的辅助工具。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快速地浏览教材的知识点,要学哪些知识点做到心里有底;第二步结合导学案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第二遍,并在课本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划出重点知识,记下疑难问题。有些知识学生可以在预习中自己解决的,就让学生自行解决。把预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来解决。那么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有利于学生围绕这个重点展开预习。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充当的角色应该是主持人,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并主持学生课内的思维的碰撞环节,即对学、群学、展示、质疑和点评,从而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解决在预习过程中和当堂生成的疑难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后肯定会产生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方面的疑问,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在课内安排小组实验(4~6人),通过实验探究及组内、班内生生、师生的思维互动进行难点突破。

2课题《密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密度与物体轻重的关系;2.记住密度公式;3.记住一些常见物体的密度;4.会用托盘天平、刻度尺等器材测定固体的密度。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本节课密度的有关知识在教材华师大版七下第一章《水》的教学中有所体现。学生已初步解了水的密度的相关知识。但学生了解的只是水的密度的个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物质密度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个学情,对教材的处理时把密度概念的建立放在课内,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及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密度的概念。

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教学设计如下:

活动一1.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刻度尺、天平及砝码。

对象长(cm)宽(cm)高(cm)体积(cm3)质量(g)质量/体积(g/cm3)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1)比较铁块1和铁块2(或铝块1和铝块2)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即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填“定值”或“不定值”)。(2)比较铁块和铝块的质量/体积的数据得出结论:不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填“相同”或“不同”。(3)表格中(质量/体积)在科学上我们用来表示,由此可见,同一种物质的密度(填“相等”或“不相等”);

不同种物质密度(填“相等”或“不相等”);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也是鉴别物质的主要依据之一。

2.密度的概念:;符号:。

质点运动学的重点篇9

关键词:现代长跑;速度素质训练;方法

所谓长跑,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长距离或者长时间的跑步运动,其主要的特点是强调该项运动的持续性,在运动中使肌肉长期的处于一种活动的状态。长跑被纳入奥运会的竞技项目是在1912年,当时规定的长跑距离是在5000米,这是长跑这项运动第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广泛的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长跑运动距今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项运动能够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用至今,在提高运动员体能和改善人类健康方面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在这多年的历史中,在对长跑运动的训练上也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在训练的方法上找到了新的出路,在技术手段上也有了科学的指引,有了这些先进的经验,长跑运动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人类不断的刷新着新的历史记录,挑战着人类体能运动的极限。

一、长跑供能的特点及变化特征

长跑持续时间较长,强度处于次大和中,强度之间,其最主要的供能系统是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有研究表明,5000米跑中,有氧供能占70%。无氧供能占30%;10000米跑中,有氧供能占80%,无氧供能占20%,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井逐渐被应用到体育学科,使得长跑训练科学化水平越来越高,运动员的成绩也愈高,长跑的供能逐渐发生了变化,经研究表明,1982年至2005年,长跑供能中,无氧供能的比例增加了10%,这种变化趋势表明,现代长跑训练中,发展运动员的极限无氧运动能力,对于运动员的长跑成绩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长跑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必须要注重对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训练,要本着以有氧训练为核心基础,无氧训练为关键的训练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长跑运动员的成绩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越缩越小。

二、遵循人类身体发展规律进行训练

经过研究我们还发现,长跑训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训练阶段、初级专项阶段和专项提高阶段。长跑训练由于各个阶段运动员的成绩的不同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各个阶段的训练内容、侧重点也是不相同的在身体素质发育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某项身体素质发育速度特别快,人们称这段时间为该项身体素质增长期或敏感期。因此在训练实践过程中,为了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在发展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中,一定要遵循这个规律。例如男孩在7-9岁和12-14岁这两个期间,速度素质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在这个阶段注重发展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运动员的速度潜力。此研究表明,在长跑训练的过程当中,我国运动员要优先发展速度素质,而到了速度高峰时,则训练中,心转向耐力素质的训练,当耐力素质达到高峰后,由于耐力素质衰退快于速度素质,因此我国男子长跑运动员在最佳竞技状态保持阶段的训练要重点放在耐力素质保持的方面。

三、高度重视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训练

对于长跑项目来说,决定专项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索是速度耐力、速度和速度力量水平。速度耐力是基础,速度是核心,速度力量是保证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是现代长跑竞技运动的一个发展趋势,现代长跑竞技中,由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无限接近,加上外部条件的刺激,使得长跑竞赛越来越激烈,运动员往往是在最后阶段的冲刺中,才能决出胜负。速度素质是影响运动员速度耐力水平的决定因素,绝对速度较低,极大的限制了速度的素质的发展,因此我国教练员在进行长跑训练实践中,必须要注重发展运动员的绝对速度,在运动员选材的时候,要非常重视运动员速度素质指标

四、长跑训练要注重运动员全面发展

由于长跑运动持续时间长,耗费能量多,有研究表明,马拉松比赛中,如果运动员不掌握速度,30分钟后碳水化合物就会消耗完,因此在运动过程中,能量节省程度的高低就成为判断运动员水平的主要依据之一。运动员协调能力好,运动中肌肉协作能力强,可以有效的降低能量耗费;其次,运动员动作舒展、放松,技术动作准确,也是降低能耗的重要方面;此外,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以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或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里,可见加强长跑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对于增强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和速度、速度耐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分析研究

(一)在长期的长跑运动训练中,无氧和有氧供能的比例随着运动成绩的不断变化也在发生着改变。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有氧供能的比重有所增加的时候,无氧供能所占有的比重就会相对有所减少,所以在对运动员的长期长跑速度素质训练中一定要明确的把握这一点,合理的安排运动时长以及运动动作,有针对性的对速度素质进行训练。

(二)在长跑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对人体发展规律的遵循,这是一切运动训练的最重要前提,对人体发展规律的遵循能够有效的防止在运动中出现身体应运动强度过大而出现不良反应。同时,人的生长都遵循着自然界定的规律,顺应这种身体发展规律,更能够在长跑训练中取得更佳的效果。

(三)在现代长跑的竞争压力下,人们开始寻求多种途径对长跑运动员进行训练,在这种不断的探索发现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学化的训练模式,并且针对每个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不同能够进行专项训练对其薄弱环节加以提升,这就是现代的科学训练方式。而在这种科学训练中,最考验运动员的不是通过长久训练所具备的有氧耐力,而是在最后决定胜负的关键点,即最后的冲刺阶段上所应该具备的速度耐力,在保证耐力足够的同时要依然保持着速度的不落后。所以,现代长跑的训练关键是关于长跑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训练。

(四)除了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之外,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也很重要,在训练长跑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坚强对其意志力、忍耐力的训练,这是在长跑运动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

六、结束语

在现代长跑运动训练中,最重要的关键点是关于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训练,我们要准确的把握这一点,对运动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才能够在长跑竞赛中取得更佳的成绩。■

参考文献

质点运动学的重点篇10

关键词:身体素质;专项素质;专项技术

现代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及专项投掷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专项技术训练中,要求少年儿童运动员学习并掌握完整技术,使少年儿童运动员尽快地掌握投掷的完整技术,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以及投掷能力。有些运动员为了比赛,过早地抓了专项技术的突破,训练中“拔苗助长”,有些偏重于专项素质的训练而忽略了身体素质的训练,导致出现了大量伤病出现等等。所以,在青少年训练中必须有长远的观点,打好两个基础。一个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素质基础,另一个是专项技术基础。这两点缺一不可。

一、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的训练

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主要是指导发展跑跳能力和协调能力,增强核心力量,力量是速度的基础,速度发展的敏感期在少年阶段,在少年投掷运动员的基础训练中,核心力量素质的训练是一个重要内容,均衡地提高他们的力量素质,特别是速度力量素质,青少年活泼好动,所以应以各种动力性练习为主;专项身体训练重点是提高动作速率和快速挥臂的能力及发展速度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12、13岁以前,可采用一些要求动作频率和反应速度快的项目进行练习,在儿童时期,由于大脑皮层兴奋性和神经过程灵活性高,所以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的运动员身体素质占身体素质训练的40%,专项素质占身体素质训练的60%,这符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而且投掷项目是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是动员了每块大、小肌肉和骨骼,我们必须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发育阶段,着重地解决各项身体素质功能,反复地练习,提高专项运动技能,这样才能使神经肌肉的反应更快,功能更协调。

二、专项技术的训练

投掷运动是以绝对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速度力量型的运动项目。它技术复杂,对运动员专项素质要求高,因此需要经过多年系统、科学的训练,才能达到高水平。因此,在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中应该把专项技术训练放在首位予以强化。首先,根据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训练的特点,少年儿童(尤其是12~13岁)掌握技术更快,所以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期加强专项技术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1)讲解示范,观看优秀运动员录像,使运动员对完整技术有正确的认识。(2)完整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徒手分解反复练习。(3)在熟练掌握各个分解动作后,再逐步进行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4)根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形成个人特点。其次,合理的技术动作是高效完成练习手段的保证,是优化、强化身体素质的重要前提。所以,必须抓好技术训练这个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专项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总之,少年运动员在力量训练中,过大的力量训练不仅会影响少年的生理发育,还会直接影响到专项成绩。因此,在少年阶段,力量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力量训练的强度和方式,要系统地根据少年自身的身体素质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快速力量的训练,并为以后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绍伟.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