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十篇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十篇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4:53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篇1

由于数学的抽象概括是多层次的,所以运用推广引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层面进行。比如在多层次的命题包含关系中,设a1、a2、an、ai为命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命题作为教学的材料,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做不同层次的推广,不必强求,力求各有收获,让学生在不同的再创造水平上体验创新学习。创新除了数学内部不同层次的推广引申外,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再应用到更普遍的场合也常常表现为推广引申。在数学应用中推广引申同样具有重要的创新教育价值。

二、从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奇心往往是产生新思想的前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发现的孕育阶段,学生有了好奇心,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以趣激情、以奇引思,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法与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就培养创新精神而言,教法与学法的改革至关重要,也特别困难。教师要把学生当做主体,探索灵活多样的创新性的教法与学法,重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一堂课要做到教得活、学得活与用得活。学得活是核心,它是检验教得活的标准,又是用得活的前提。让学生“活”起来,就必须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氛围。学源于思,教会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思考者和发现者。首先,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时就要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还要适时提出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类比、分析、讨论及教师的讲解,去弄清概念、掌握知识、证明或一个结论,进而产生创见,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课尾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深度,促进其进一步思考、钻研,从而获得创新性的发现。课堂上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课后要精选有一定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思考问题,同时,注重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眼界,从而使学生达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在习题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训练,培养其创新的精神,使其领悟创新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现发展永无止境的教育,从而鼓励学生树立攀登新高峰,拓宽思路,寻求新答案,探索新事物的思想和勇气。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学生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时,要做到动静结合,给学生以实感、美感。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效果好。根据课程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等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激活学生创新心理,诱发数学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心理是创新思维的引爆器,是创新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创新思维首先要有创新心理需求。可以说,没有创新心理的撞击,就很难有创新思维的火花。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没有数学创新心理,这颗心将缺乏动力。数学教学活动不在于学生提供了、设计了或解决了多少数学问题,而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欲望、提高了数学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一,唤醒学生的好奇心理。第二,引发矛盾心理。第三,增强审美心理。第四,鼓动超越心理。第五,容忍叛逆心理。第六,培养创优心理。

六、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尤其在习题的讲解中恰当地应用发散思维,更多地应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注重习题的变式训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七、利用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数学创新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一般问题敢于另辟蹊径,打破常规,积极思考,我们的数学创新教育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八、重视实践操作,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方法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16-01

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更要有创新精神。当人们谈起曹冲称象的故事,就会对这个孩子的聪明机智叹服不已,佩服他在解决难题时表现出来的宝贵品质――勇于创新。所以素质教育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填鸭式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思考,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顽疾。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1注重创设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当老师拿出一个乒乓球作道具,写下“取乒乓球”四个字,让孩子画乒乓球,喜欢乒乓球的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乒乓球怎么了?谁取乒乓球?怎么样取?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条水沟。哦,孩子们恍然大悟,乒乓球掉进水沟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乒乓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乒乓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乒乓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乒乓球的办法。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优化设计思考题

从设题的目标性、科学性、典型性入手,围绕“检测学生知识预习、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将思考题的优化设计贯彻始终,要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扎实基础,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均得到发展,针对较典型的语言现象或能力点,体现“精”和“准”,即找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精心设计和选择典型性训练题,以活化思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

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大胆的想象是创新的起点,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思维顺利展开。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际活动联系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想象,有助于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用参考书中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观点,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更大范围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立足教材内容,让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开拓思路,积极的独立思考,要求他们不人云亦云,不惟书本、不惟老师是从,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除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外,还要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老师可以问学生:看到课文的题材目你知道了什么?有的说这次课题和以往的课题有些不一样,有的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和感叹号呢?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呢?这是一条什么鱼?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结果把鱼放了吗?这些回答,无不闪烁着发散思维的火花。

4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谁能更多的发现问题,谁就有可能实现更多的创想。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能力,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要有吸引学生思考的亮点,特别是要削减那些肤浅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思维流畅。精简课堂提问,适当延长提问解答的距离,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提供较为充足的思维空间。

教育是一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菁.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3):166.

[2]吴湘云.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才智,2010(18):6,55.

[3]靳印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J].学周刊,2012(2):90.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篇3

关键词:电视台;新闻编导;创新思维;机制培养

1 培养创新思维机制的必要性

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已经逐渐进入正常发展规律的轨道,并且以艺术的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思维情况,成为电视艺术的重要营养内容。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创新思维机制是人们进行电视艺术生产的基础保障,我们不仅要将艺术当作一种意识形态进行认识,还要将其当成一种生产形态进行看待,也就是说,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主体,编导们的创新习惯和意识,是促成节目成功的原动力。电视新闻内容的内容掌握是取自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素材,在客观定位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而加工的过程就是新闻编导发挥创新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客观的角度,还是从主观的角度,都要将新闻编导的主题意识和创新经验融入到作品当中,完成作品的升华,当新闻节目作品的客体内涵得到客观体现,新闻编导的创新思维就能够赋予新闻节目符合实际又不失创新表现的内涵,因此,电视节目新闻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 影响创新思维机制培养的的因素

虽然电视新闻节目的创作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其发展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因为电视新闻节目思维的创新问题成为牵肘节目发展的主要问题,笔者对这些牵肘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电视新闻节目其实一种工业化模式的产品,从投入到产出,都必须体现出节目的效率性和成本最低化,即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数量和质量客观的合格产品,但电视新闻作为即时性要求高的节目,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客观真实并为观众广泛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无疑给了节目创新极大的难度,这也是电视新闻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突破难点之一。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规模在世界前沿是空前的,各个电视台为了抢占市场,就必须站在节目客观、真实的角度上进行创新,培养新闻编导的创新思维机制,但与此不协调的是,目前节目创新力度有限,新闻编导的创新思维机制滞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3 创新思维机制培养方法

3.1 激发新闻编导艺术创新思维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逐渐突破墨守成规的模式,接受新事物的兴趣越来越浓,作为电视节目新闻编导来说,必须赋予节目创新的灵魂,以丰富的内容与多变的形式吸引观众,满足观众对节目新颖性的需求。为了能够激发新闻编导的艺术性创新思维,一方面,要重视电视节目主体的情感表现,调动观众的情绪和状态,从观众的心理层次上引发共鸣,当然,情感的体现要有鲜明的视觉模式,包括传统的电视造型表现模式,在所表现画面中,要用形态、质量、色彩、动作、空间和时间交错的模式体现出新闻节目的内涵情感,让观众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我们要巧妙地利用技巧方法将视觉因素注入编导的感情,使得新闻的内容更具艺术的感染力,在这方面,编导自身能力的自觉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2 为编导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编导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等,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模式推陈出新起到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外部环境也是促使新闻编导创新思维机制成功转型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取有用的电视节目素材,电视节目新闻编导应该具备独立、负责任的精神,在各种不同的环境,甚至是具有危险因素的环境中获取有用信息和反馈信息,满足电视新闻节目的素材需求。

3.3 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  创新思维具有推陈出新的作用,但习惯性的传统思维模式禁锢思维突破。一般情况下,习惯性思维的思路单一狭窄,这种思维往往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笔者认为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并非对思维模式进行脱胎换骨,而是将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思维习惯相结合,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深层次地进行思维加工,进行大胆的假设,寻找各种思维的突破口,让新闻编导能够将习惯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结合应用,满足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结构合理性要求。

4 结束语 

   由上可见,电视新闻编导在节目的形成起到主体性的作用,其思维机制的结构是影响节目有效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从编导思维机制创新培养的方面入手,对新闻编导的思维习惯进行推陈出新,促使其适应节目的实用性要求。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的节目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形成,1)要激发艺术创新思维的能力,2)为编导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3)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通过不断的实践,使得其思维习惯适应现实生活,并以全新的形式赢得观众的青睐。

参考文献

[1]赵琦.论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培养.今日科苑,2010(12):24-28.

[2]雷淑萍.激发电视编导创新的机制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3(12):37-39.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篇4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人类数学知识的积累发展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的时候,必须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灵活、接受能力强,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基础的最佳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对此,本人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从学习知识、作业练习、生活实践等方面,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在学习知识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人类数学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个人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个人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说教。这样的弊端是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将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也思考前人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重复前人思维创新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将“平行线”这个概念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然后让学生们分析他们的关系,学生们在分析讨论中,发现两条线会有平行、相交、重合几种情况,并从这几种情况出现的条件,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推导出了平行线的定义。这样思考后得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更有效果。

二、在作业练习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新能力就体现在对现有思维的突破上。书本上教解题方法只是众多解法中的一种,盲目地照抄书本,会使学生思维变得呆板僵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打破常规,大胆突破教材上的解题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创新能力。比如,“屋里有30人,出去15人,又进来5人,屋里余下几个人”这道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传统的解法,总人数减去出去的人再加上进来的人,即“30-15+5”,而学生又提成新的解法,用总人数减去进和出的差值,即“30-(15-5)”。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讨论分析,思维不断碰撞和突破,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质量,还要重视课堂外的生活实践,让创新思维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教师布置一些课后终作业,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算算教室的面积,帮家长算算水电费等等。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到成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也会发现知识不足而解答不出的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思维创新。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好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红.浅议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J].新课程,2011(11):102-105.

[2]许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J].大观周刊,2011(12):105-109.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篇5

一.举作家作品为例。举作家作品旨在充分发挥课文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即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把阅读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通过老师的再点拨,让学生把作家的作品内化、吸收,并巧妙地运用。例如,教学时,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一段文字——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师在学生反复阅读后讲解:这段文字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罩”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捕鸟的过程,属于细节描写。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学生在阅读感受与听讲后自然会萌发写作的欲望。

二.举教师的下水文为例。作家作品有时候距离学生比较远,学生一时还不容易完全内化,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下水文”引领学生习作,这样,老师就成了作家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通过老师这座桥去与作家对话,作家通过老师的帮忙让学生把自己的东西吸收内化。例如我们选取了下水文《爷爷与羊》中的片段作为例子:

爷爷推开羊圈门,羊以为爷爷来添草,便涌向爷爷,爷爷一手手牵一只出圈,一手关上圈门,然后在羊的头上地抚摸,羊以为爷爷给它挠痒痒,很乖顺地站着,爷爷乘其不备双手抓起轻轻地放倒在地,羊还等爷爷给它舒服,静静地躺着,这时候,爷爷一手从羊的肚皮处手捋起厚厚的羊毛,一手拿起剪刀“嚓嚓”地剪不到五分钟,羊半个身子上的毛被剪完了,爷爷把羊翻个身,又剪,毛剪完了,爷爷在羊身上用力一拍,羊感觉疼了,这才站起来,爷爷笑呵呵地提起所剪的羊毛,夸耀他的技术——爷爷所剪的羊毛是个整体,你不仔细看的话会认为爷爷在抖动一张整羊皮呢。

这段文字用一系列动词将爷爷剪羊毛的过程写得具体细致,生动有趣。爷爷剪羊毛,羊竟然舒服的躺着,爷爷所剪的羊毛竟然是一个整体,这些足以爷爷的技术之好。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描写人物行动时也是这样,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视的细枝末节,即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以此来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等等,这就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三.举教辅读物之例。借用优秀的教辅读物,对同类话题的作文进行阅读理解,寻找可以借鉴的东西。例如我们从《学生天地》杂志中举了这样的例子:

下课铃一响,王小刚不等老师离开教室,就飞奔出门,直冲操场上的单杠。敏捷的他,纵身一跃,抓住横杠,在杠上旋转起来,那形象,真像奔驰的车轮。突然,他停止翻卷,骑在杠上,一只手遮在额头上,眼睛眨巴着,呲牙裂嘴,发出几声尖叫,活脱脱一个美猴王的形象。

课间虽短,但学生的时候内容却是丰富的。在这段时间里,有的人急于上厕所,有的人急于准备下堂课的用品,有的人急于解答下节课老师要提的问题,有的人急于和好友聊天。这段话描写出一个爱好锻炼又有体操天赋的活泼机灵幽默风趣的美猴王形象。

四.自己创新。自己创新即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作文。知道了“怎样写”和“用什么样的词句写”这两件法宝,学生就能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了。例如有学生在学习细节描写后,写下了这样的片段:

妈妈打开锁着的柜门,取出一个小红包,走到灯下,一层一层地接开红包,钱呈现在眼前,妈妈的眉头一挑,嘴角一翘,一种欣喜写在脸上。她伸出一根指头在舌头上蘸了唾液,然后用湿指头搓钱,边搓边数,数了十多张,用细线轻轻地一捆,递给我,说:“这是报名用的钱,装在内衣兜里,到学校后就赶紧交给老师。”

这个片段中的一系列动词,把妈妈取钱数钱的过程描写得栩栩如生。真是在艺术的世界里,细节就是上帝。细节虽然是作品中细致描绘的最小环节,往往却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对人物的某一特征、环境的某一局部或事件的某一细微事实作具体深入细致的描写,于有意间播撒的细节珍珠处,作品的价值意义便熠熠生辉。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篇6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模型方法培养

创造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目前在理性知识的传授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普遍是通过给予获得,缺少内化前的自我发现过程。教学中的“模型方法”教育太少。拿习题教学来说,几乎每道习题都是从生命现象中抽象而来,已经把研究对象(原型)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这些本应由学生去体验的去伪存真的工作被取代了。这样必然使学生缺少了部分必不可少的认识过程,最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出现了缺陷。所以利用模型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对生物模型的识别,在解决生物问题的过程中对生物模型的构建或还原,以及依据恰当的生物模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根据教材内容,挖掘模型资源,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渗透,让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与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对模型方法的认识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1]。建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通过对科学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客体的某种性能和规律,借助模型来获取、拓展和深化对于客体的认知的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型方法[2]。模型的教育意义需要通过“建构”来实现:模型建构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观察或实验,需要进行归纳和演绎,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假设、模拟,将复杂的事物进行简化,抽象出其本质属性,需要将头脑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亲身参与这样的活动,学生在探索思考中可以体会到模型建构的方法[3]。模型建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思维能力。

2.模型方法的建构

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3.新课标教材(人教版)有关模型方法的内容

新课程下对学生进行模型方法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置身于探索生物学现象、发现生命规律的活动中,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和统计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假设的方法、近似的方法,等等。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考、探索,顺着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去感知、去思索,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领略到生物学知识的真谛。新课标教材(人教版)明确写明要用模型方法去解决的内容共有10个,在这基础上学生通过对教材中模型建构方法的学习,自主创新设计。以下是学生自主创造的模型:叶片的结构模型(图一)、反射弧的结构(图二)、草履虫模型(图三)、心脏结构模型(图四)、生物膜模型(图五、图六)。这些创造性的创作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培养了创新能力。

4.模型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1:植物细胞结构实物模型的制作

必修1第3章《制作真核细胞模型》,教材中提到通过电子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细胞细微结构,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感觉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对细胞原型进行模仿,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考虑动物细胞包括哪些主要结构,植物细胞包括哪些主要结构,它们在细胞中的如何分布,细胞各部分结构所占的比例,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把自己大脑中所认识的细胞形象具体地反映出来。这当中包括材料的质地,各结构之间如何连接等细节都需要学生通过缜密的思考、讨论和交流,才能在大脑中建立直观形象的模型(物理模型),才能完成模型的建构以该实践活动的成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痕迹。如用玩具外壳或硬纸壳或精美的包装盒作“细胞壁”,用塑料薄膜作“细胞膜”,用玩具高尔夫球涂上颜料制作“细胞核”,用纸巾缩成一团涂上颜料(有的用绿豆、大豆、红豆、橡皮泥,等)作“核糖体”,用纸巾折叠涂上颜料(或用橡皮泥等)作“线粒体”,用水果外包装纸涂上颜料(或用橡皮泥等)作“内质网”,用布条涂上颜料(或用橡皮泥等)作“高尔基体”,用橡皮泥(或用花豆、果仁等)当做“叶绿体”,用牙签涂上颜料作“中心体”,用琼脂或者凉皮制作透明的“细胞质基质”,等等。

另外,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中利用废旧物品建构生物膜模型中,学生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材料,大胆创新:用乒乓球或纸滚成像球作为“磷脂双分层的头部”,用棒棒糖棍子作为“磷脂双分子尾部”,用涂料泡沫或纸片作为“蛋白质“,用铁丝穿过纸片作为“糖类”,有的甚至连接电池,让其通电形成电流模拟生物膜的流动性。以上所有制作无不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5.模型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1:构建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

在进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时,虽然教材中所给出的模型都是比较经典的数学模型,但仍可利用这些素材作为基础,通过深化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建构了两种不同的种群增长模型后,学生还会提出很多问题: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就只有这两种模型吗?在“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探究实验中,如果不每天添加新的培养液,数量的变化是不是就是S型增长?S型增长的前半段是不是就是J型增长?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还有哪些比较理想的材料?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教师构建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提出来的。虽然有的可以找出答案,有的没有定论,但这些问题却可以加深学生对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理解,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也是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的过程。

案例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图表模型

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以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为基础,让学生理解含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子代基因型及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然后借助遗传图解和概率计算,引导学生推理出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结果,最后学生抽象出含n对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杂合体的遗传行为和结果,得出表现型比(3∶1)n、基因型比(1∶2∶1)n、表现型2n、基因型3n等结论,构建起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图表模型,并通过亲子代相关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互推及概率计算等的训练,加深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这一过程也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学生通过对教材中构建模型的学习,进一步分析、思考、举一反三,最后自主创造出其他生物模型,也体现着模型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模型的建立要经过不断的分析、创新、修正才能得到,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学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中构建模型有助于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用模型方法来描述生命现象,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去认识生命的原貌,把握生命的本质特征。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反映生命活动的规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注意:模型的建构不是放手让学生游戏或是当成制作一个工艺品,应该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才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总之,模型建构可以体现了师生的共同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4-55.

[2]周瑞平,易光明.模型方法――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13,(3):25-27.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和科学进步的重要性,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社会上对于创新思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国从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下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自信

教师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自信。一位老师在执教《赤壁之战》时问:“同学们,有谁知道《三国演义》里的小故事吗?”班上只有一位平时爱读书,胆子特别小,上课从不举手的男生有点按耐不住,坐在位置上开始讲起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吃惊,这时老师巧妙地对他说:“听说你特别爱读这方面的书,你能大声的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吗?相信同学们会鼓励你的!”老师用手势示意,同学们都鼓起掌来,那位腼腆的男生不好意思的笑了,站起来自信的讲述着相关故事,虽然语言不是很流利、通顺,但他大声的发言了。讲完后,老师和同学们又报以热烈掌声,表扬他的进步。由此可见,老师的语言无不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总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他,两次掌声让课堂气氛活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自信心。另外,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们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2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有位老师教学《詹天佑》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顺理成章的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3尊重独特见解,启发学生异众

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司马光》中的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要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田忌赛马》中的孙膑之所以能帮田忌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有异于普通人,即异众,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求异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如,教学《山里的孩子》一文,教师设计了如下求异作业:①山里的孩子想象着,让果树,让鲜花,让小草让小溪。他们还想让大山里各种动物。②我们想象着,让,让,还想,让。上述两题,第一题是课文语文的积累,后面一题从课文受到启发,充分让学生思考,发展求异创新能力。只有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时,学生才敢发表与别人不一样的意见,少有顾忌。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导读《布衣元帅》(讲述元帅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的课文)时,一位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张照片说:“这照片上的元帅头戴铜盆帽,拿着手杖,身穿夹克,脚着皮鞋,很像个资本家,与课文中学的怎么不一样?”把党和国家领导人说成像个资本家,使全班同学一下子愣住了。教师却没有指责这位小朋友,而是从正面加以引导:“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封信给编课本的叔叔阿姨,请他们换一幅和课文内容更一致的照片?”又让大家思考:这照片上肯定是元帅,可我们能不能只从某个时候的“一身穿着”上去判断领导人是不是朴实无华呢?于是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统一了思想“不能”: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参加会议或出访游览,都应当穿着整齐、文明、有时代性。从照片的背景看,可能是徐帅在出访游览时拍的。老师的巧妙处理,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且也尊重了学生不同的看法。

4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进取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篇8

1.高中数学学习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新时代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创造性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和勇于探索新知的轨道中,不仅有利于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更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并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

1.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作为主体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在此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部分学生也因此对学习失去热情与信心.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的任务是借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学习,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探索热情和求知欲被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就有很大的提高.

1.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对学生提出了更多要求.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直觉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只依靠逻辑思维来进行探索,他们需要将问题进行分析,从已有的结论中进行类比、发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能够得到有效训练的.

2.高中数学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由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使学生符合社会的需要,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我国部分高中的数学教学采用了这一方式.但因为这一方法的要求较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需要教学工作者对其做更多的理论研究.本文针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提出以下策略,旨在使创新思维的培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2.1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对教师的要求

在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课堂中,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创造性思维的有效训练,新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求教师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通过大量的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取得高分.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很强的抽象性,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高分低能,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认为只有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会有拥有创造性思维,因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实,这是对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误读.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非逻辑性因素,它依赖于学生的联想、类比、想象等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运用此种能力进行创新活动,并非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一些运用逻辑思维不能解决或解决起来很繁的问题自然就会重新审题、联想、类比、创造,从而获取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

2.1.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需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教师是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数学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有效地训练创造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给予学生指导,或者只根据已有的解题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导,妨碍学生的新颖的解题思路,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得到发展.在新形势下,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指导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2.2创造性思维方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方式,注重的是思维过程.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创造性思维体现在学生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加强他们的自觉能动性,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习惯.

2.2.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前提.传统的数学教学也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但主要针对的是解题时观察题目所给条件与所设问题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一章中,利用几何法解答题目往往需要借助于辅助线,如何作辅助线也就成为解题的关键,只要找到辅助线,题目便迎刃而解,此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即可视为解题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所要求的观察力却不同,它更注重的是学生从新的视角观察问题,并要求学生突破原有的解题方法,另辟蹊径地寻找解题方法.例如,在上面这一问题中,一个立体几何题一般存在多种辅助线的作法,同时,学生还可以采用向量法等其它方法.寻求得到不同的解法可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这些不同寻常的解法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

2.2.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思维能力

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教学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巧设疑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篇9

【关键词】高中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02-02

一、目前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缺乏的主要原因

1.传统观念下高中教育体制束缚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扩大,高中教育资源还比较匮乏,大部分高中教育还保持一种相对保守的教育观念,且办学体制较为单一,导致高中教育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现代开放性办学理念和高中教育体制没有建立起来。高中招生制度、培养体系和办学管理体制依旧墨守成规,没有取得创新与进步。比如,现在大部分高中依旧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录取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却极大地扼杀了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使得学生放弃那些不利于升学的兴趣爱好。在培养和教学管理阶段,也往往以学习成绩为导向,束缚了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应试教育阻碍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的一项调查指出,中国儿童的数学计算能力领先大部分国家,但创造力只排在参与调查的国家的第五位。在国内,许多专家一致认为,应试教育是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罪魁祸首。应试教育的特征是考试测评、答案统一。高中学生在升学压力下,不得不循规蹈矩,反复训练考试题目,最终成为缺乏独立见解和创造性思维的“考试机器”。同时,学校为了升学率,反复强调重点抓高考;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好的大学,不断劝阻孩子放弃所有不利于考试成绩的兴趣爱好。诸如此类的种种行为都源自于应试教育,所以说应试教育是阻碍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罪魁祸首。

3.创造性教育环境的缺失

高中学校理应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然而几乎所有的高中都不得不面对高考制度带来的巨大压力。重视考试、重视成绩和重视升学率一直是绝大部分高中的工作中心。对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也是以高考成绩为依据,其评价机制极为简单,完全没有涉及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面。而且,高中培养课程里鲜有涉及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科目,这样来说,高中教育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4.缺少创新型教师资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在我国许多高中,教师的创新素质亟待提高。在传统高中教育中,教师常常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和方法灌输给学生,并不注重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此外,一些高中教师在教学上保持高度的权威,这不利于学生的积极猜测和大胆求异。所以说,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将极大地帮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提高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措施建议

1.树立培养创造性的高中教育观念

在现在教育中,高中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观念。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高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至关重要,同时创新性思维也是现在社会各领域人才都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从教育管理部门到高中校长、教师乃至学生都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培养创造性思维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观念,首先高中学校管理层要积极改革办学制度,将高中教育的目标由原来的重视高考转变为高考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并重;其次,教师在提升自身创新素质的同时,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其教学方式方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学生应该拓展兴趣,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训练,并且运用创造性思维改善学科学习方法,最终达到课程学习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相互促进。

2.建立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制度

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能有效保证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现代高中应当建立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实施:

第一,成立创造性思维教育领导小组,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保障。以学校领导牵头,成员包括创新型专业人员,同时吸收自然、人文、艺术、体育等各类领域专业人才,积极领导学校推行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

第二,制定创造性思维培养细则,将创造性思维培养具体化、程序化。在创造性思维教学培养过程中能有章可循,使培养计划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三,建立合理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培养。

3.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环境

培养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相互协作,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环境。首先要完善选拔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引入创造性思维评价制度,为各类创造型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合理积极推行自主招生,不论是高中招生、还是大学招生,对于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各学校应该加强重视,适当降低学习成绩考核的门槛,吸纳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同时,社会企业也应当承担部分培养责任,因为创造性思维素质是现在企业所追求的,企业应当与学校合作,提供实践教学机会,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培养活动,如创新比赛,鼓励和促进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性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在科学的方法引导下,学生更容易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高中学校应当加强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没有创新型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学生将来也就很难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就要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创新素质的提升,同时发展科学的创新型教育方法,保证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博士生 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

   博士生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如何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级人才,正是我们中医药高等院校思考的问题。中医药学的创新,即是根据社会发展程度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对医疗技术的需要,根据发展中存在的间题在中医药领域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社会对这种高级人才的需要是中医药学创新的根本。为此,我们在中医药博士生的培养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1构建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1.1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选聘我们取消了论资排辈,采取院内外专家同行评议制度,结合申请者的科研情况,对具有创新精神的、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的导师优先聘用。同时,注重导师组的作用,即采取“群策公关法”,集思广益,促使博士生产生创新性思维。

1.2改革招生制度拓宽博士生的招生面。根据培养目标,允许具有创新潜质的、临床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具备扎实的临床工作基础和出众的临床工作技能并有科研成果的本科毕业生报考博士或跨专业的招生,对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的新颖性和价值进行评价,进而判断他们发展的潜力,以决定是否录取,将有限的资源投人到更加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

1.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多方面给予博士生优先和照顾,例如,增加博士生借阅图书数目并延长借阅时间,优先使用校际联用图书卡,共享其他医学院校的藏书。再如,允许博士生与导师组协商并自选课题,对于他们的新颖、新奇想法给予大力支持,在课题完成所需要的条件上给予优先解决;同时,对于他们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没有固定的程序和公式,而是以一种超越思考的既定方式达到未知和创新的领域),可能面对不被接受的局面,我们会尽量想办法解除博士生的压力,协调好他们与导师组的关系,消除他们对完成、实施新想法的条件等方面的顾虑。此外,尽量排除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困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保持博士生的最佳脑力资源状态,也是促使他们产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2注重博士生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培养

2.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博士生进行中医药理论知识培养,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洞察力,培养他们正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图,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使他们的思维匣处于开放状态,更加容易接受新理论、新知识,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必要的思维模式更替,进而为他们以后进行创新活动打好基础。在博士生学习、工作期间,尊重他们的灵感和直觉,鼓励他们随时记录他们的想法和思想火花,坚持写“做梦日记”,以利于当创新性思想一旦出现,他们能够及时抓住,并进行跟踪。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任课教师培养博士生随手记录的习惯,尤其在听取跨学科、专业的学术讲座中要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

2.2重视新兴学科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博士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教给他们一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浙江大学盛正卯教授关于“物理学与现代文明”的讲座,对同学们很有启发,触发了一些同学的灵感并将物理学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应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为创新开启思路。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实验课程学校无法开设就送到综合性大学去培养。宽广、扎实的多学科知识给他们今后的创新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注重博士生个性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个性化发现与培养考虑到博士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培养。根据个性分析,准确判断其适宜的发展方向。结合个体情况,对表现出众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根据个性特点,培养新的思维模式,以便于在科学研究中、在必要时进行模式更替(所谓模式更替就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修改或替换旧的思维模式的过程,是转变思想观念或思维模式的过程……)。如,在首届3名博士生中,分别在科研思路、临床技能、教学方面具有倾向性和优势,与他们的个性相符合,因此在培养中就注重分别培养,将他们的各项特长有效发挥,毕业后都走向了适宜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

3.2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一名博士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创新,必须培养其创新思维。而发散思维(divergentthinking)和收敛思维(convergentthi-nking)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收敛思维又叫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中医药院校的博士生一般均接受过正规的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教育,可以说知识面是比较宽广的,但由于受到中医学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思想的影响,更加注重收敛思维。为此,我们在注意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的同时,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一定的侧重,鼓励他们结合宽广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现代科技发展进行联想和想象,以利于学会指出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培养这种能力,是最重要的创新技能。通过思维培养,培育博士生正确看待事物,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的各个部分以及总体,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为民所用。

4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要想达到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注重积累和准备是必需的。为此我们设定了近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就读期间,其创新成果要具有个体新颖性(主观新颖性),可以进行初级创新,这种创新往往是更大创新的起点。鼓励博士生的思想具有地区、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远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毕业后2-5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地区、民族、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毕业后5一10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世界新颖性,进行历史性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