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教学辅导十篇生物教学辅导十篇

生物教学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3:15

生物教学辅导篇1

一、在生物教学中使用自学辅导法的意义

自学辅导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而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挥,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在实践中已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自学辅导法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求。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科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辅导法将教材分解成若干问题,问题和问题之间的距离很小,循序渐进,便于学生自学和多做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2.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学辅导法是学生和教材直接发生联系,大大缩减了教师讲授的环节。通过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独立钻研获取知识,这就使学生由传统教学方法较为消极的学习状态转变为高度兴奋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获得成功而受到教师称赞和鼓励的“强化”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在此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础题,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又完成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因此,学生课后的作业极少。而且,通过在课堂上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既传授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实践表明,自学辅导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较好的教学方法。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教学方法是由许多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所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自学辅导法亦然。在使用自学辅导法的时候,也应有一个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最佳组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

二、自学辅导法的基本程序:自学―讨论―启发―练习―总结

自学辅导法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以“神奇的微生物――病毒和细菌”的教学为例):

1.教师用小黑板、课件或讲学稿的形式列出阅读提纲,提出阅读的要求。

活动一:请学生自学教材第46~47页内容(包括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病毒的形态、大小是怎样的?

(2)病毒有细胞结构吗?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3)病毒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4)细菌的形态、大小、分布有什么特点?

(5)细菌的细胞结构有哪些?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6)有些细菌还有哪些特殊结构?它们有什么作用?

(7)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8)细菌是怎样生殖的?

活动二: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内容,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病毒和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吗?请举例说明。

(2)你能对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进行补充说明吗?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教材,思考其中问题,教师巡回答疑。

3.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拟定的提纲回答或讨论问题。

4.在学生回答、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激励评价,然后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讲解时注意突出重点,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新、旧知识的联系等等。

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知识系统,将所学知识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

5.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练习。这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阶段。

(1)病毒没有____________结构,由________组成外壳,由________组成遗传物质,必须________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细菌没有成形的________,但是细胞内的________有遗传作用。

(3)判断:病毒和细菌对人类都有害。()

(4)引起人类患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的营养方式是()

a.寄生B.腐生

C.寄生和腐生D.共生

(5)使新鲜猪肉腐烂的细菌的营养方式是()

a.寄生B.腐生

生物教学辅导篇2

不少的学生一进入初中,就不同程度地感到物理实在难学。他们或因学习态度不端正,物理基础差,又不愿学,表现出自卑、孤独等心理特征;或因物理思维能力差,思维方式少,学法不当,学习压力太大,自我期望过高,又不善于求助于教师和同学,很难感学习物理的乐趣,表现出对物理学习和考试焦虑或恐惧的心理特征;或因不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自私、自傲,经受不起挫折,物理学习如同走钢丝,表现出脆弱的心理特征;或因受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负面影响,对学习物理的作用感到迷惘,表现出个性心理结构不稳定的特征……而产生不同的物理学习心理障碍。物理教师若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心理辅导,将会导致对他们物理教学的失败。

二、制约物理学习心理辅导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物理学习心理辅导一般必须遵循心理咨询原则和心理教育原则,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准确的内容、恰当的组织形式、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而这些因素之间既具有密切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又具有一致性,共同制约学习心理辅导工作,使之为物理教学服务。此外物理学习心理辅导的教育与咨询途径之间、各种组织形式之间、实施学习心理辅导的各种方法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比如:交流是了解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基础,是学习心理咨询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是形成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可使学习心理辅导充满生机和活力;熏陶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的活教材;自律是学习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确定的学习心理辅导目标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内容必须服从目标,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并选好与之相宜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必须讲求策略,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才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三、辅导策略

(一)面向全体,兼顾差异,突出重点。

教师辅导的目标应是使全班学生都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所以,教师的物理学习心理辅导必须面向全班学生。首先消除全班学生共同的学习心理障碍,再消除个别的、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例如:或因环境原因,或因家庭原因,或因物理教学内容本身的原因,普通班有很多学生都对学习物理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我经了解、分析、调查,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能走进重点初中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考大学是迟早的事,现在好好地玩耍一阵再说。我首先讲清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不同,如知识点多,容量大,重在理解应用等等,然后以团体辅导形式和交流为主,通过心理咨询途径开展讨论、调查、访问等活动,引导、协助学生处理好玩耍与学习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再针对其他最需要辅导的对象,进行个别或小组辅导。

(二)端正心态,定好角色,选准目标,科学辅导。

辅导者不是医生,而是被辅导者的教师,接受辅导的学生也不是病人,而是有初中物理学习心理困扰或其他障碍的正常人,两者间是师生关系。教师开展辅导时须遵循心理咨询原则及心理教育原则。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疗法和班杜拉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和谐的学习心理辅导氛围,善于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工作,能动地激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让学生自己去认识自我、找回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使学生的本我为物理学习提供必要的原动力,诱导学生的自我既禀承超我的要求,又汲取本我的力量,从而适应学习,保持健康的学习心理。所以,教师应主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去除霸气,尽量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沛的精力,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对准合适的辅导目标,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方法,认真策划、精心组织、适时引导,要行之有效、张弛适度、持之以恒。例如:辅导后进生时,首先要接纳他们、理解他们,更加关心爱护他们,并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然后适当选择个别或小组辅导形式,让他们在和谐、轻松、安全的氛围中和教师交流,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再用实践法、熏陶法,及时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和考试的策略,用自律法提高他们的心理品质。

(三)善教、善用助手,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相互辅导作用。

生物教学辅导篇3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一)工作琐碎繁忙,压力较大

辅导员一般不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处于学校管理的最基层,是连接管理部门、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地位上不及任课教师,工作内容却事无巨细。不论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组织活动,辅导员都要全面管理,所以有人将辅导员比喻为大学生的保姆。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能力比较差,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还担当了家长的角色。因此,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非常琐碎,工作职责和内容没有明确界限,又常常受到学校各个部门的差遣。此外,我国高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也普遍偏低,有的辅导员甚至以一人之力负责上千名学生,常常还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很多辅导员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出现了职业倦怠等职业发展障碍。

(二)福利待遇偏低,社会认同有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社会充分的认同和肯定,具体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和教学、管理人员相比偏低,辅导员既没有教学人员的课时津贴,也没有管理人员的业绩津贴。虽然辅导员也有其专项补贴,但与其工作强度和岗位贡献相比,还远远不够。同时,由于辅导员工作的无边界性,他们的无形支出也比较多,应该从精神压力和情感投入方面予以补偿,提高辅导员的福利,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由于专业性、系统性和延续性不足,社会缺乏对其地位和职业的认同。提到辅导员,很多人认为不是真正的教师,只是一种管理岗位,甚至是“打杂的”。一方面工作烦琐劳累,另一方面得不到理解认同,辅导员群体在高校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很多高校只重视专职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工作,而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缺少规划,导致辅导员自我认同逐渐降低,只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个“过渡”和“跳板”。

(三)工作不稳定,缺乏正式编制

我国高校的辅导员采取专职、兼职相结合的组成方式。一方面,选择一些思想政治、心理等相关专业的高校研究生担任专职的辅导员;另一方面,根据学校管理的需要增加一部分兼职辅导员,例如,年轻的专职教师、高年级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很多辅导员不能获得正式的事业单位编制,只能成为“合同工”。这样一来,辅导员不仅地位“低人一等”,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他们的个人档案只能存放在人才市场,不能进入高校体制内部,一旦所在学校和部门有所调整,很可能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另外,由于工作繁重、缺乏职业认同,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很大,一旦有了教学和其他管理岗位可供选择,很多辅导员就会选择转岗。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也阻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二、人文关怀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诠释

(一)强调人的真实人性和自身发展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切实关心,包括关怀人的实际生活状况、生存发展需要、心理情感需求。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到高、逐层推进的,同时人的需要也是物质和精神兼顾的。从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的实际状况看,他们所面临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关怀的共同缺失,极大阻碍了这一职业的健康发展。关注辅导员的生存发展状况,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入手,将辅导员队伍的多层次需求结合起来。辅导员的岗位对任职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实际工作付出也很大。虽然爱、关怀、奉献是人的真实本性之一,但不代表辅导员不需要职业认同、职业规划和职业期待。所以,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要兼顾人性的奉献和索取,兼顾该职业群体的价值和发展前景,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和生活保障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辅导员岗位讲奉献、讲牺牲,不代表其物质利益不重要。相反,为了体现岗位价值、充分实现个人权利、增强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应该将辅导员的物质需求和生活保障摆在重要位置。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切身利益的关怀,切身利益首先就是物质利益,所以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来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突出重视辅导员的物质需求,努力提高辅导员目前偏低的福利待遇标准,切实加强各种生活保障措施,使辅导员衣食住行无忧,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管理的工作中。

(三)突出人的情感个性和主观能动性

人文关怀不仅要关注切实的物质利益,更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由于工作的特殊需要,辅导员常常要压抑情绪、对学生耐心辅导,凡事亲力亲为,并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辅导员的精神状况和职业发展来看,辅导员要通过某种渠道解放自己的情感个性,找到适当宣泄的渠道,合理管理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同时在工作岗位中找到个性特长得以发挥的平台,这样做才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尊重、认同和关怀。在具体工作中,学校管理部门要为辅导员提供一定的精神关怀措施,例如,休假、交流会、联欢等形式的情感交流,提供岗位轮换、挂职锻炼、职位晋升等渠道,鼓励他们发挥所长,推动工作手段的多样化、工作内容的创新,从而提高辅导员自身的使命感和工作热情。

(四)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幸福感受

按照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金字塔形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校辅导员作为毕业生的佼佼者,它们的前两个需求已经无须探讨,而辅导员岗位能否为他们创造和提供持续的幸福感、归属感,帮助他们获得职业认同,并协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这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期课题。人文关怀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深层次关怀。“职业成就感、职业幸福感”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三、人文关怀下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从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现状看,由于观念陈旧、定位模糊和福利待遇偏低等多方面原因,各方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还不强。与高校的教学和其他管理人员相比,辅导员的职责不明晰、地位不高,这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长足发展。然而,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审视,辅导员角色又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高校要去行政化,突出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职能,真正辅助学生成长,落实以人为本,都离不开爱岗敬业、精干务实的辅导员队伍。要解决辅导员的职业认同问题,应该从社会、学校和辅导员自身三个角度入手。首先,社会大众要破除对辅导员的偏见,提高对高校辅导员的认可和尊重。这离不开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强调,也离不开媒体和社会团体充分而正面的宣传,从而使辅导员获得与高校教师同等甚至更高的社会地位。其次,学校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突出辅导员的工作重要性。一方面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福利待遇和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进行系统的辅导员心理培训辅导课程,开展辅导员的进修、再教育工作,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对他们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帮助他们更好实现职业生涯中的自我价值,促使辅导员本人能够认同自己、认同辅导员工作。

(二)切实提高辅导员福利待遇,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人文关怀首先要体现在待遇问题上,关系到辅导员群体的切身利益问题,学校管理人员一定要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逐步改善高校教师福利待遇的过程中突出强调辅导员群体的生活保障。对辅导员工作的激励和对队伍的建设要从物质入手,辅以精神方面的引导和激励,才能实现人才发展效能的最大化。例如,在教育的编制配备上尽可能对辅导员进行保障和倾斜,保证辅导员工作有财政政策和资金的保障,使辅导员工作无后顾之忧;又如,适当提高辅导员的特殊津贴,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进行一定的通信、交通和健康补贴。同时,高校要对合同制的辅导员落实“五险一金”,规范辅导员队伍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获得应该享有的教师权利。

(三)尊重辅导员工作特殊性,发展辅导员群体的职业技能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虽然并不直接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关怀入微,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动态把握到位,集教师、朋友、兄长、管理者、心灵导师等多种身份于一身,有时还要充当保姆、消防员这样的角色,可以说工作比较特殊。然而,外界由于对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细节了解并不充分,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偏低,辅导员也会因为长期拘泥于琐事而得不到职业的充分发展和个性发挥。我们要根据人文关怀的原则,充分了解和尊重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之处,并且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工作进行分工和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和团委等的合力,把辅导员从具体管理实务中解放出来,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职业培训、心理疏导和进修学习活动,帮助辅导员拓宽职业视野,加强职业技能。学校要充分重视,提高政策、财政上的支持,引导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为辅导员个人价值的实现铺路。

(四)拓宽职业发展领域,提供选拔进入党政管理岗位的机会

当前我国已经开始了辅导员职业化和终身化的改革进程,很多高校已经培养了一批思想坚定、素质过硬、能力到位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国家也对辅导员终身制予以支持。例如,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支持辅导员免费攻读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等政策。但不容忽视的是,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仍然非常松散的、流动频繁,但是辅导员离开岗位进行其他职业尝试的渠道还比较窄,目前可行的有团委工作、教务秘书工作、就业辅导等,也有一些辅导员发展至学校更高级别的管理岗位。总的来看,辅导员从事党政管理岗位的合适机会比较少,原因是很多高校仍然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连续的辅导员发展和晋升制度。即使有辅导员能够获得提拔的机会,也是偶然或者人为占主要因素。这种不规范现象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长期健康发展,也不能给更多的辅导员教师提供一个明晰的职业期待。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建立一种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双管齐下自主选择:选择攻读更高学位、进行学术研究的辅导员向教学和科研领域发展;选择继续从事管理岗位的辅导员通过一定时期的考察和锻炼向党政管理岗位发展。这样一来,既能够满足辅导员不同个体的职业发展差异性,又能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范围。

不容否认的是,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在目前乃至今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实践中不仅要用人文关怀去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要用人文关怀去建设辅导员队伍,真正落实“以人文本”的理念,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发挥辅导员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毕丽娜,柳敏.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

[2]王伟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

[3]田作淳,陈文恩,姚跃传.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19).

生物教学辅导篇4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原则;实现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工作的成效与我们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那么,高职院校辅导员在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应该怎样科学化呢?本文拟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和应坚持的原则入手,就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问题提出建议。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

要探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问题,就先来理解“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这个概念。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都是专业的学科,都是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掌握的技术科学,都有专门的研究对象和自身的发展规律。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就是指高校辅导员在负责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地研究问题,自觉地运用教育和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开展工作,并不断总结出其自身工作规律的过程。

从以上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就要求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必须符合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辅导员工作必须遵循工作主体、过程、对象、环境等自身发展的规律。所以,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就是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能动反映客观、改造客观的过程。

二、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必须坚持的原则

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在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过程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尊重个性、规范有序的原则。

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并在规律性认识的指导实践。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辅导员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开展工作。

以人为本。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人与发展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辅导员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工作必须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循序渐进。事物的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而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循序渐进原则要求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需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步骤逐渐深入并推进。人的身心是不断发展的,生理和心理都经历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情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所以,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

尊重个性。事物的发展是多样的、特别的。尊重个性也就是尊重多样性,尊重特殊性。个性是实现的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其主体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的独特性。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人的个性发展更加凸现。坚持尊重个性原则就要求辅导员工作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潜能的发掘,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区别地开展。

规范有序。规范有序是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按照一定的规律生活和活动。“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虽然细小繁杂,但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教育性,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所以,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科学制定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尊重个性、规范有序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尊重规律,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能动反映客观、改造客观的要求和体现。

三、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因素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处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链的末端,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中间人,有人形象地把辅导员的角色说是“兵头将尾”,其工作具有明显的基层性、服从性和执行性的特点。高职院校辅导员实现工作科学化明显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社会是个大系统,学校和个人是小系统,大系统影响制约着小系统运行和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条件的作用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实现工作科学化也同样与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整个社会在追求物质的丰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在追求感官享受的过程中遗忘了生命的价值,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人逐步异化为追逐金钱、物质和权利的经济动物。整社会重视追求物质、只拼效率、浮躁拜金的风气也折射到大学校园里来。还有,社会的诚信缺失严重,弄虚作假风气盛行。辅导员就是在这样的大社会背景下开展工作的,而这样的社会背景明显不利于工作思维、工作决策、工作程序的科学化。

第二,学校因素。学校是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单位、管理单位、生活单位,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习惯和校园文化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最直接和最明显。辅导员工作的理念和思路、模式和方法都受学校的制约。辅导员工作的成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像教学可以凭课时、科研可以凭论文一样去量化,很难有突出的代表性成果。所以,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并不是特别重视辅导员的工作,觉得重视了也难以出成绩,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科研等影响学校排名的方面。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办学目的主要在于追求经济效益,那么更是不会重视辅导员工作了。如果学校都不重视的话,那么就难以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了。

第三,家庭因素。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绝大部分辅导员工作几年后就争取从辅导员岗位转向教学或者其它行政岗位,而高职院校基本每年都要重新招聘辅导员。这种现象的背后应该说有种种的原因,但我觉得家庭因素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大部分刚参加工作的辅导员都没有成家,没有太多的家庭负担,所以还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繁杂琐碎而且工作时间毫无规律的辅导员工作上。但是大部分已经成家的辅导员因为家庭的因素则很难再像成家前一样不分昼夜地工作,所以选择了转岗。家庭的因素明显制约了辅导员工作的“量”,也更影响着工作的“质”,当然也影响科学化了。

第四,工作因素。我这里想分析的是辅导员工作的内容问题,也就是辅导员工作本身的特点。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我们知道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由于辅导员处于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基层,所以学校大大小小与学生有关的教育管理问题都通过辅导员直接去落实。这样,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非常繁杂,工作量非常大,工作时间非常长且不规律。他们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很难有空闲的时间和安静的心情去整理工作的思路,研究如何提高工作质量、科学工作的问题。

第五,个人因素。按照教育部门的文件,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但是,就辅导员本身而言,他们是否就认同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身份呢?或许有部分是这样的,但是相当一部分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更像“办事员”、“勤杂工”、“保姆”的角色。实际上,辅导员由于大多数年轻资历浅,没有话语权,在同事心目中位置并不高。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下,地位不高,这些都造成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也不高,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把辅导员当成可以长期从事的工作岗位,而是把辅导员工作当成进入高校工作的临时岗位。部分辅导员的“过度”思想也就决定了他们不会长期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职岗位上,不会研究辅导员工作如何科学化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实现

在实践中,实现工作的科学化是每位辅导员不懈追求的目标。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树立科学的工作指导思想。思想就是旗帜,就是方向。指导思想的科学与否关系着工作的成败和效率。现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开设辅导员专业,但是辅导员专业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所以,辅导员工作不仅有很强的政治性,而且也是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出成效,出成果。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辅导员也必须在工作中坚持和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才能实现科学化。

第二,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学习。辅导员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托的科学,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以专业化促科学化。目前,辅导员队伍中有部分人员的专业基础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专业。我认为原来专业基础与学生工作不相关的辅导员必须自学补齐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专业出身与工作性质相符合的辅导员也同样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的学习,掌握新的科学理论,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同时,作为高职院校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为辅导员的进修和培训创造条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各种能力和技术水平。

第三,运用科学方法开展辅导员工作。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工作具有基层性、繁杂性、教育性、服务性等特点,保质高效地完成工作就离不开运用科学的方法。我们很多专家学者对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总结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感染教育、预防教育、心理咨询等等多种教育法,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提供了方法论前提。辅导员身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有大量的体验感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善于总结经验方法,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并指导实践。

第四,完善科学的工作检验评估机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辅导员工作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那么高职院校必须制定相应的辅导员工作检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工作的科学高效有序开展。当然,检验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体系必须充分把握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既有质的评估也有量的评估,既有静的评估也有动的评估,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确保评估体系的科学性。根据评估的结果,辅导员必须针对不足的地方改变不合实际的观念,加强学习,调整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生物教学辅导篇5

关键词:大学辅导员;教育时机;捕捉与利用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很快,许多综合性高校的专业系调整建制成立为专业学院,学生的增加以及专业学院的建立为大学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所在师范学院在升格后,学生和专业不断增加,出现了这新的管理难题,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教育辅导工作,大学辅导员必须认真研究大学教育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自己的教育专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学辅导员的工作首先要增强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注意捕捉教育时机。当了解到教育的对象内心某种矛盾较为突出,或某种矛盾已经暴露或即将暴露时,正是出现教育时机的时候,形成思想发展的一个“燃点”,这就是大学辅导员实施教育的有利时机。辅导员有效把握时机,做到趁热打铁,教育工作就会体现出针对性,不至于走弯路或是脱离学生实际;其次,增强便捷性。当学生内心活动、主体意识相对活跃的时候,正是他们主体能动性容易发挥的时候。学生由于某种需要的渴求,容易与大学辅导员进行的教育活动碰撞。如果大学辅导员能捕捉这一时机,就会增强教育工作的便捷性,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第三,增强和谐性。www.133229.Com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体现出和谐,增强教育或者大学辅导工作中的和谐性,也是一种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当学生遇到困难,急需别人的帮助、理解、支持或予以解决困难时,正是大学辅导员教育的最佳时机,这时如使学生感到辅导员对自己的了解,感受到辅导员的关心和爱护,学生就会对辅导员的教育帮助倍感珍惜和重视,这就会增进师生感情、增强教育效果,提高辅导员的威信。大学辅导员要做到合理捕捉教育时机,必将加大工作的难度,这就要求大学辅导员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摸索教育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辅导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时机,取得教育实效。教育时机的把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育

大学的学习和专业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大都乐于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这是当今大学特别是师范院校的一大特色。当学生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出现了积极追求欲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的,他们或因需要而“饥渴”,或因强烈的追求而激动,或为了达到目的而执着,就会把自己有关这方面的心理活动集中于这项事物或活动上,并积极努力去参与这项活动,以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证明自己,增强信心。大学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及时给予关注,驱动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去获取知识、参加实践、锻炼能力。投身学生当中、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这正是大学辅导员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为此,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兴趣也成为辅导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兴趣广泛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就多。当然,大学辅导员要明察秋毫,练就一双审视的慧眼,随时注意把握住学生兴趣发展的倾向,当学生产生不健康兴趣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然后加以引导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实施教育

当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引起大学生特别的关切时,必然在大学生身上产生某种强烈反应,激发出极大热情,在思想上出现兴奋点。大学辅导员如果能把握好时机,抓住这一兴奋点,就可以激励起学生强烈的上进心。兴奋点的出现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具有爆发性和很强的感染力,将会引起学生群体的强烈反应。大学辅导员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实施教育较为容易,但要注意区别各种“兴奋”的界限。有时学生热衷于某些事情或某项活动,但不是教育所要求和提出的,这时大学辅导员要及时引导,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使其兴奋点转移到大学辅导员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上来。有时学生热衷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大学辅导员暂时把握不住对这种事情或某项活动应抱的态度时,必须特别慎重。对其中积极的东西要按照学校的基本教育要求加以疏导,把握住大方向,使兴奋点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启动点,否则将失去可贵的教育时机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抓住学生的利益点进行教育

青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利益冲突,在诱惑和利益冲突面前,许多学生会盲从并失去正确的判断和是非价值观偏差。所以,当学生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总会有不一致或者相互冲突的时候;当学生在诱惑面前犹豫不决时;当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与学生的利益不一致或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利益时,将会引起多数学生的关注,这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并面临抉择,需要老师及时施以援手的时候,也是有利的教育时机。辅导员应当慎重、周密、细致和有效地抓住时机,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正确对待。辅导员要注意保护和尊重学生的正当利益,尽量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提高辨别能力。辅导员的作用在这种指导过程中得到积极的体现。所以,辅导员要努力学习、善于观察、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和付出,让学生得到有益的帮助,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四、抓住学生的潮流点进行教育

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敏感、追求新奇。

当今时代,流行事物异彩纷呈,时尚和潮流层出不穷,为此,在某一个时期内常有某些追求或“时尚”,进而形成一种潮流,大学生往往是走在时尚的前沿,容易追赶潮流,面对这样的大学生,大学辅导员应把握的机会,及时跟进,及时指导,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由于大学生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认识问题较肤浅,容易偏颇,常出现追求不健康潮流的倾向,甚至发生行为偏差、出现问题。社会潮流点的出现,有时发展迅速,吸引众多学生加入并参与其中,大学辅导员要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时机,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表面,应发觉某种教育因素,合理利用,进行深层次的教育,使学生正确地对待社会时尚和潮流、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是非判断力。

五、抓住学生的情感点实施教育

当代大学生情感极为丰富,也极富爱心和同情心。因涉世未深,大学生缺乏城府,对自己的情感不屑于掩饰,往往情感溢于言表,当对某种事件或活动的体验最积极的时候,喜怒哀乐最容易表现出来。这时,也正是大学辅导员施教的有利时机。辅导员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由于学生的情感反映较为广泛,情感反应往往来去匆匆,转瞬即逝,为此大学辅导员应注意察言观色,把握时机,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点,并趁热打铁进行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向正常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把健康的情感持续下去,直至学生的情感有一个合理的回归,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提升学生素质。

六、抓住学生求异点进行教育

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与心理特点的一致性,决定了他们喜欢求新求异,也容易产生逆反倾向。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思想方法、社会经验不够成熟,因而出现求异倾向的偏颇和不够正确。学生坚持自己的要求或急于求解的心愿的出现,正是大学辅导员工作的最佳时机。不管学生的判断和认识是否正确、结论是否恰当,只要思想上产生求异点,就说明他们在积极地思考问题,有了独立的判断能力及主体意识和活动。这时大学辅导员应见缝插针,及时跟进,以更深刻的道理去说服教育,进行深层次的帮助和指导,针对学生求异点的要害之处,不失时机地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学会取舍,懂得求同存异,提高辨别能力。

七、抓住学生殊遇点开展教育

当今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一般还是比较平稳和幸福的,但也有少数家庭经济并不宽裕或者遇到变故,如家庭中的变故(父母离异、伤病、意外灾难)及个人生活的变故(伤病、灾祸),这些思想上无所准备的、始料不及的突然降临的事故,对于没成年的学生来说,有时是无法承受的,这就需要大学辅导员深入了解和关心他们,从心灵和物质上给予必要的帮助,从而把握住时机教育他们,使学生在特殊的境况下得到温暖、受到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八、抓住学生疑惧点实施教育

我所在是师范学院学生多数来自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学生来自于农村,因地区条件的限制和民族地域特征的影响,许多学生家庭还比较贫困,一些学生性格内向,有的还一时适应不了大学的生活。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一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各种矛盾,产生惧怕心理或自卑心理,有的因犯了错误而顾虑重重,思想上产生很大的压力,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学生这种疑惧点的出现,就是大学辅导员教育的时机。面对这一情况,大学辅导员应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这些学生着想,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帮助他们,使学生消除自卑或逐渐消除疑惧。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辅导员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向学校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支持,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让学生感到学校的温暖,提升信心,战胜困难;对犯错误的学生,辅导员决不能厌恶、反感,带着有色眼镜去面对学生,而是要更有爱心和耐心,去正确应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大学辅导员在任何时候都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搞清问题,判断是非曲直,进行必要的指导,采取一定的教育对策,包括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等,甚至必要的物质帮助,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增加教育的效果,以此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他们得到真诚、热情、耐心、亲切的天怀,能更快地进步。

九、抓住学生荣辱点开展教育

生物教学辅导篇6

一、分层辅助教学方法分析

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分层辅导一般会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课前部分的辅导、课中部分的辅导以及课后部分的辅导。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想要有效的开展课中教学工作,就要构建一个健全完善的课前辅导体系。课中辅导工作则主要作用是有效的排除学生学习进程中出现的难题,课后辅导工作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巩固学生已经有的知识。针对如今高考的等级进行教学任务上的有效划分,一般分为上述三个阶段的教学任务,需要针对如今高考的等级划分,针对分析各类学生的实际特点,促使学生的学习上查缺补漏,最后有效的提升班级整体的学习进度。使用不同教学方法层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针对性强的教育方式,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日常辅导工作的重点。其中重点需要多多开展相应的基础知识辅导以及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的明确,最大程度的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信心,培养自己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之前需要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类。将学生分为三组,a组、B组、C组,正确的指导a、B、C三组学生进行试验器材的认识,同时需要将试验的目的以及意义告知给学生。教师需要将操作的过程以及操作的结果清晰的展示给学生,之后由学生自行完成操作,有利于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将必要的知识通过例子展示出来,同时将理论最大程度的结合使用。

二、互动学习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学生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教学方法,这样就可以实现尖子生帮助中等生学习,中等生帮助后进生学习,促使他们形成一个学习的互动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各类学生发的辅导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辅导,为中后游学生知识的掌握提供相应的保障,同时保证其可以优先的发言、优先的表演、优先的接受辅导等。按照学生的不同特性安排相应的互动游戏以及节目,例如:在课堂教学之前需要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类。将学生分为三组,a组、B组、C组,正确的指导a、B、C三组学生进行试验器材的认识,同时需要将试验的目的以及意义告知给学生。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穿插相应的游戏,首先需要指导a、B、C三组学生分别制作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七张卡片。促使a、B、C三组学生完成角色扮演,在讲授“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节的过程中,我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猜猜我是谁”这个活动来实现只是的进一步深化。在完成“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重点内容讲述之后,将之前预备好的卡片拿出来,每组派遣2名学生上前,随机抽取一张卡片,按照硬纸板完成角色的扮演。例如学生针对自己受伤的卡片提出:“在植物细胞中我是核心人物,我控制着其他人物,大家猜猜我是谁?”说完之后将手中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按照上述步骤完成。如果学生在描述手指卡片的时候,描述不到位,那么就可以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可以予以相应的指导。

生物教学辅导篇7

一、分层练习与作业

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任何一个班都会从上、中、下三个层次划分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正因为如此,它具有非常必要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个性化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相信通过有效的教学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得到发展。高中物理的学生实验室练习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练习,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统一的标准和实践为所有学生的要求;第二部分是提高课堂实验放到一两个练习,让学生通过学习简单的知识使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第二部分实验练习要求成绩中上的学生能够在思考后完成。

二、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是高中物理实验分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其目的一是进行查漏补缺,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力。最为有效的分层辅导是将每一次物理实验结束后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分为一组单独进行分组讲评与辅导,同时从非智力因素上下功夫,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入手“牵着过河”,从而逐步提高这些学生的物理实验水平。而对于那些尖子生也采用集体辅导的方法,如,物理竞赛小组、兴趣小组的形式,主要培养其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增强其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在进行分层辅导的同时,特别要强调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除和矫正心理障碍,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物教学辅导篇8

关键词:三自主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思路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创新,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传统辅导员工作的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与传统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导致工作中问题的显现。

第一,伴随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的同时是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目前辅导员队伍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辅导的需求。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存在专职辅导员带学生超过300人的情况。有辅导员工作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主要体现在:“岗位职责界定不明,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几乎都与辅导员有关。”[1]辅导员日常工作琐碎、繁杂,学生人数众多,教育手段容易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辅导的需求。

第二,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校发展理念下,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向不断强化,渴望在自我控制状态选择社会化道路。另一方面,随着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行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水平要相应提升,从而担当起大学生人生导师这一重要角色。

二、“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思路解析

(一)“三自主”育人模式的内涵

“三自主”育人模式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物联网学院于2012年提出的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核心的一种育人体系,旨在挖掘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

“三自主”育人模式是“模式方法在高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具体运用,是在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总结归纳形成的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的一种育人模式。它是经实践证明可行的,实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它具有稳定可靠的人才培养理论框架,以及可操作实施的程序方法,用以指导人才培养的实践”。

(二)“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思路缕析

“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基础上,通过《职业能力发展手册》,有效连接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实现协同育人,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角色转变,实现教学相长;第二,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第三,运用载体,实现模块化辅导。

“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思路主要体现在(如下图所示):

“三自主”育人模式的辅导员工作思路图

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的工作对象都是学生,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主线。在工作过程中两者借力载体――《职业能力发展手册》,分别扮演指导者和督导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规划发展蓝图。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紧密配合,通过《职业能力发展手册》,指引方向、把握脉搏,观察学生能力成长进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三、“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实践

(一)“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角色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多元、互联网蓬勃发展,学生思想复杂多变,独立意识增强,行为更张扬。如果高职院校辅导员仍采取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工作方法,则难以适应新时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从遵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大学生独立意识强的角度出发,“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不做学生的“高级保姆”,而是以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为己任的指导者。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在“三自主”育人模式下,教育不是简单解答学生人生在哪用力、做什么样的人,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

(二)“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制度建设

要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引导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前提条件之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帮助学生明确每个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促进学生规划成长蓝图。一是在载体指导方面,《职业能力发展手册》是帮助学生实现“三自主”的重要载体。学院制定《物联网学院职业能力发展手册实施细则》,厘清辅导员和学业导师指导学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职责、内容和范围,使二者真正协同育人。二是在学风建设方面,学院制定了《物联网学院三自主模式自主学习项目(辅导员使用)》,旨在发挥辅导员人生导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主学习项目,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物联网学院学生行为规范指南》、《物联网学院学习指南》、《物联网学院学生学期行事日历》等制度,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各个阶段的任务、规范自身行为,达到营造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良好学风的目的。

(三)“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模块化辅导

伴随社会变迁,网络化、智能化兴起,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强烈,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当前辅导员所带班级、学生人数多,只有将传统的粗放型、笼统型辅导转变为模块化辅导,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个性化辅导的需求,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道理。将大学阶段的关键环节和能力培养模块化设计,自主学习分为文化修养、技术技能、特长爱好三个模块,自主管理分为计划总结、课堂纪律、寝室管理三个模块,自主发展分为团学活动、社会实践、竞赛活动三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是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关系,通过《职业能力发展手册》,记录能力成长变化过程。

四、“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成效

物联网学院自2012年实施“三自主”育人模式以来,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主张,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效果突出,成效明显。

第一,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连续三年荣获重庆市“三下乡”优秀实践团队,在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方面产生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技术技能方面,学院学生团队蝉联全国职业院校物联网技能大赛一等奖,是中西部省市最好的成绩。此外,学院学生还获得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全国二等奖、重庆市一等奖1项,以及重庆市物联网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第二,学生“双创”能力得到增强。学院2016届毕业生主动型创业率达到4.02%。“达易技能交换网”目赢得500万元意向风投;“留置物品互换网站”项目在全市113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公益创业计划项目支持。学院学生获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美新杯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物联网创新创意大赛三等奖、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银奖、“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省赛二等奖等10余项“双创”奖。

第三,辅导员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在实施“三自主”育人模式后,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和研究相关领域的问题,促进学院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在学院学生工作队伍中有辅导员获得重庆市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者、重庆市“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有辅导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子课题,有辅导员参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以及有主持校级学生思政课题者。

总之,运用新的辅导员工作思路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班风积极、学风向上、室风和谐,从实践层面论证“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实效性强,对于提升当前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辅导篇9

关键词: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因素

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即职业幸福感,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和身心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是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和标准,是辅导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它具有劳动与回报的精神性、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性以及幸福感受的时空无限性。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应该是辅导员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和辅导员职业得到提升的一种综合的统一。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对幸福的体验,是否感到幸福,是高校教育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外部因素

1.经济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经笔者调查高校辅导员的收入平均水平基本上都处在当地收入水平的中段,在调查中也发现有45%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满意,有40%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还过得去。从调查中可以得出,第一,“收入”对“工作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都有显著的影响,收入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

幸福感。第二,从调查情况来看,“收入”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要大于对“生

活幸福感”的影响,这意味着将对辅导员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影响。西方研究者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研究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何瑛,2000)。有的研究发现,只有在非常贫穷时,收入对主观幸福感才有影响。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出现.主观幸福感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段建华,1996)。在经济如此迅速发展的今天,收入状况确实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关键影响,收入的高低也能体现一个人在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辅导员收入状况与生活满意度成正相关支持认同观点。但同时,研究证明经济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单一的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作为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的参考因素自述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高低并不能在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体验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影响也存在其他一些因素。

2.家庭生活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对家庭生活自评较高的辅导员会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身产生更多的幸福感。这与国内郭晋武、杨彦春、周建初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在对生活事件的研究中发现:家庭生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很多心理学家将不良的家庭气氛视为一种持续性应激性生活事件。作为“女性”又身兼“高校职业知识女性”这样的双重角色也让高校女辅导员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度上的一致性也带有自身的特点。作为“高校职业知识女性”,她们的工作特点一实行“坐班制”,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时家中可能就是办公的地方,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在此时更显重要,高校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个体与家庭的联系,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高度相关性在此处也凸显出来。谈到家庭生活与幸福感的关系时,有的女性辅导员是这样描述的:“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我们更清楚和了解一个家庭的和谐气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很重视家庭生活,觉得家庭对白身还有对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有的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时间的无界性,使得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混为一谈,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

3.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工作环境一直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甚密,工作与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关系,是因为它可能提供使人们发现快乐的最佳刺激和积极的社会联系,以及一种合理的社会认同、意义以及成就感。工作环境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如工作时间长短、工作满意度等,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呈中等状态,很显然工作环境对大学辅导员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多数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的繁杂性导致辅导员每天的工作压力大,有时候情绪会较低落,如果工作环境在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必然会影响工作状态,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也使得自身的幸福感指数呈下降趋势。工作环境固然很重要,但工作条件同样也会影响着辅导员主观幸福感。

二、内部因素

1.心身状况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心身状况包括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自身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如果通过医生进行客观的健康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这种相关。自我评估健康会受到消极的情绪和真实的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主观解释自身的健康进行预测,健康不但受到消极情感和真实的健康状况的影响,而且对健康的认知也受到人格的影响。自我评估健康尺度不仅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适应水平,因此,健康的主观感知比真实的健康评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重大。同样,在笔者的调查中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是成正比的。一个人只有自身的健康情况得到了保证,他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对于我们辅导员来说,因为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年龄都在30岁左右,身体健康情况都处于中上水平,对工作都能有着很高的热情,从而影响了主观幸福感的指数。从调查中看,心理状态在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更显突出来。主观幸福感本身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对幸福的理解、人生的关注可能更多在于精神层面,更关注自身的心理在生活中的状态,而且辅导员中女性占大多数,女性对于男性来讲,本身感性的特点也让心理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度甚高。

2.目标达成程度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理论认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与达到目标时产生快乐,而目标偏离或失败时则导致痛苦,因此,目标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辅导员们追求的目标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着辅导员们的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所以,目标达成程度对大学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

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辅导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国家和地方财政必须为教师待遇水平的提高承担应有的责任。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存在,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使人幸福,其中的人生价值和人的幸福,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需要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从教师主体角度看,教育需要教师对教师职业和教育活动本身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让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愿望。一个人当他的主观幸福感得以提升,那么他所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就会获得持续的快乐体验。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强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稳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特征,探寻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来源,是提高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前提,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要在辅导员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幸福感”的支持是少不了的。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然需要,同时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迫切需求。可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50.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76.

[3]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J].数据,2006,(8),10-12.

作者简介

生物教学辅导篇10

关键词: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因素

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即职业幸福感,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和身心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是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和标准,是辅导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它具有劳动与回报的精神性、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性以及幸福感受的时空无限性。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应该是辅导员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和辅导员职业得到提升的一种综合的统一。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对幸福的体验,是否感到幸福,是高校教育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外部因素

1.经济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经笔者调查高校辅导员的收入平均水平基本上都处在当地收入水平的中段,在调查中也发现有45%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满意,有40%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还过得去。从调查中可以得出,第一,“收入”对“工作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都有显著的影响,收入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

幸福感。第二,从调查情况来看,“收入”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要大于对“生

活幸福感”的影响,这意味着将对辅导员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影响。西方研究者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研究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何瑛,2000)。有的研究发现,只有在非常贫穷时,收入对主观幸福感才有影响。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出现.主观幸福感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段建华,1996)。在经济如此迅速发展的今天,收入状况确实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关键影响,收入的高低也能体现一个人在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辅导员收入状况与生活满意度成正相关支持认同观点。但同时,研究证明经济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单一的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作为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的参考因素自述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高低并不能在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体验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影响也存在其他一些因素。

2.家庭生活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对家庭生活自评较高的辅导员会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与满足,从而自身产生更多的幸福感。这与国内郭晋武、杨彦春、周建初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在对生活事件的研究中发现:家庭生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很多心理学家将不良的家庭气氛视为一种持续性应激性生活事件。作为“女性”又身兼“高校职业知识女性”这样的双重角色也让高校女辅导员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度上的一致性也带有自身的特点。作为“高校职业知识女性”,她们的工作特点一实行“坐班制”,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时家中可能就是办公的地方,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在此时更显重要,高校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个体与家庭的联系,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高度相关性在此处也凸显出来。谈到家庭生活与幸福感的关系时,有的女性辅导员是这样描述的:“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我们更清楚和了解一个家庭的和谐气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很重视家庭生活,觉得家庭对白身还有对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有的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时间的无界性,使得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混为一谈,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

3.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工作环境一直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甚密,工作与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关系,是因为它可能提供使人们发现快乐的最佳刺激和积极的社会联系,以及一种合理的社会认同、意义以及成就感。工作环境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如工作时间长短、工作满意度等,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呈中等状态,很显然工作环境对大学辅导员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多数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的繁杂性导致辅导员每天的工作压力大,有时候情绪会较低落,如果工作环境在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必然会影响工作状态,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也使得自身的幸福感指数呈下降趋势。工作环境固然很重要,但工作条件同样也会影响着辅导员主观幸福感。

二、内部因素

1.心身状况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心身状况包括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自身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如果通过医生进行客观的健康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这种相关。

自我评估健康会受到消极的情绪和真实的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主观解释自身的健康进行预测,健康不但受到消极情感和真实的健康状况的影响,而且对健康的认知也受到人格的影响。自我评估健康尺度不仅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适应水平,因此,健康的主观感知比真实的健康评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重大。同样,在笔者的调查中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是成正比的。一个人只有自身的健康情况得到了保证,他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对于我们辅导员来说,因为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年龄都在30岁左右,身体健康情况都处于中上水平,对工作都能有着很高的热情,从而影响了主观幸福感的指数。从调查中看,心理状态在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更显突出来。主观幸福感本身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对幸福的理解、人生的关注可能更多在于精神层面,更关注自身的心理在生活中的状态,而且辅导员中女性占大多数,女性对于男性来讲,本身感性的特点也让心理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度甚高。

2.目标达成程度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理论认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与达到目标时产生快乐,而目标偏离或失败时则导致痛苦,因此,目标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辅导员们追求的目标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着辅导员们的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所以,目标达成程度对大学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

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辅导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国家和地方财政必须为教师待遇水平的提高承担应有的责任。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存在,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使人幸福,其中的人生价值和人的幸福,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需要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从教师主体角度看,教育需要教师对教师职业和教育活动本身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让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愿望。一个人当他的主观幸福感得以提升,那么他所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就会获得持续的快乐体验。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强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稳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特征,探寻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来源,是提高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前提,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要在辅导员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幸福感”的支持是少不了的。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然需要,同时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迫切需求。可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50.